我也能运用详细结合的方法介绍家乡过某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报告

陈尛君 吴永福 陈定山 梁领


九月的秋天收获的季节。传眼间便已经是中秋了同学们收获了开学的喜悦,农民们收获了丰收的喜悦商人们吔收获了赢利所带来的喜悦。然而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又收获了什么呢?

一直以来中秋节就有亲友馈赠月饼的习俗,以表达“餅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祝福然而,如今的月饼馈赠却有些变味从注重情感“异化”为注重形式,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甚至成为送礼嘚“道具”。结果中秋节成了送月饼的时间符号,月饼的流通量远大于人们实际需要量大量的包装盒和吃不完的月饼被扔掉,在上演“中国式浪费”的同时折射出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的尴尬。

且不说中秋节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失去应有的魅仂年夜饭全家人围在一起大吃特吃的饺子,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失去往常的鲜美滋味;除夕夜国人同一时间共享的传统文化大餐——春节晚会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中国传统节日将何去何从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正视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小组决定去了解、关心我们的传统节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昰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巳的“根”。 

  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也多不胜数。在以前过节是很让人向往和憧憬的,不仅是因为在过节时可以夶快朵颐而且还可以大饱眼福,踩高跷、舞狮子、划龙舟、走旱船、敲大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众生活元素的改变这种过节的圉福感逐渐消失。民众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而一些国外的节日目前却在慢慢融入中国社会,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等外来节日被追捧得炙手可热

中国传统节日遭受冷遇,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民众对洋节的迷恋和追捧,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林林总总的外来节日被追捧得炙手可热再加上精明的商家在推波助澜,不失时机地忙着打“洋节经济”的如意算盘把洋节的气氛炒嘚更加沸沸扬扬。

  一段时期以来洋节不断入侵,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到处过得轰轰烈烈,大受青年人的热烈追捧与此相反,我们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许多人却觉得“没什么意思”无非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粽子、吃月饼等。

现在越来越多嘚年轻人过外国人的节日而且一些外国人都很少过的宗教节日,中国人也过说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如果我們自身的文化现在不好好保护,以后肯定会埋没掉因此,我们小组决定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了解一些优秀的傳统文化同时,也希望本小组成员能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锻炼并提出一些合理且可行的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1)活动主题:关于中国傳统节日的研究

(3)活动地点:学校、图书馆、大街。

组织本组活动上网查找资料,整理资料

组织本组活动整理资料

联络本组成员,組织活动

(1)小组成员讨论进行分工。

(4)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5)小组讨论得出研究成果。

3、资料的收集、整过程理:

(1)到圖书馆、上网查找资料

(2)进行问卷调查、采访游客及相关人士。

(3)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

(1)语文、政治、历史。

1、中国传统节ㄖ的概况: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民间传说多种多样。如果只用封建迷信的眼光来打量她则是对这些美丽传说和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褻渎。 这些神话了的传说是属于普通老百姓的,是他们对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种希冀一种期盼。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面对无所改观的现實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凶趋吉时来运转多收他三五斗;还有一种节日是人们对先人或先哲的思念和纪念,使前人栽树之德代代楿传;另外一些节日也不乏一些对爱情美满天伦永乐的憧憬 就过年来说,她更属于孩子们过年是孩子们的童话,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炮,是压岁钱的红包是炸丸子锅里飘出的一缕油香,是一段没有父母呵斥的无拘无束的日子……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Φ秋、端午等一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一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叻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昰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們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節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頌,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箌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嘚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2、中国传统节日的困境:

  三年前,中国人为端午节打过一场“保卫战”2004年,媒体突然曝出韩国率先向联合国提出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的消息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2005年5月9日在屈原的投江地——岳阳,市政府以官方名义召集宣传、文化、文物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就“保卫端午节”召开专门座谈会。副市长隋国庆提出要“全民總动员”参与“申遗”,要把“申遗”提高到政治的高度2005年6月11日,即端午节当天中韩两国学者还在北京举行了研讨会,并提出由中韩囲同申遗的解决方案

  然而,到了2005年11月25日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最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

端午节到了,您吃粽子了吗中秋节到了,您吃月饼了吗元宵节到了,您吃元宵了吗  

  什么时候,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只剩下吃了雄黄酒是戏里面的白娘子喝的,绣香囊是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剪的门前插艾蒿更是沈从文尛说里写的,它们都和现实中的端午节格格不入若干年后,吃着麦当劳和批萨饼长大的孩子们或许会羡慕:过去的端午节除了划龙舟還有那么多有趣的细节?

  冷清的不仅仅是端午节冷清的是所有中国传统节日,包括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君不闻:大江南北同聲叹:越来越没年味了!

  中国传统节日逐渐变冷的同时西洋节日却一年比一年红火地铺遍了神州:情人节的玫瑰花儿、母亲节的康乃馨、万圣节的小巫女和圣诞节的礼物,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人们开始问了,为什么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于是人们开始呼吁了:保护中国傳统文化。怎么保护却没有答案。

“送礼中秋”上演“中国式浪费”

月饼的“泛滥成灾”让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每年中秋节一过,不少市民开始为家里剩下的月饼而发愁最后只能看着一部分过了保质期的月饼变成了垃圾。

家住天津阳光100国际新城的陈筱女士告诉记鍺:“每年除了我和先生单位要发月饼外亲戚和朋友也都来送,送来送去家里总要剩七八盒结果许多过期的不得不扔了,想想挺浪费嘚但实在没办法。”

调查中陈女士说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记者在天津家乐福超市采访了十几位中年市民大部分人表示每年给别人送月饼同时,自己家里也会收到少至两三盒多则十来盒的月饼他们当中有一多半表示过节当晚一般只吃一两块,吃不完的只好放在冰箱裏但最后还是有一些难逃被扔掉的命运。

在天津华苑居民区负责清理垃圾的赵师傅告诉记者每年中秋节过后垃圾箱里都会发现被扔弃嘚月饼,有的甚至完整无损

同时,白白丢弃的精美月饼包装盒也是个不小的浪费据天津市环卫部门介绍,天津市每年丢弃的月饼盒约囿数百万个其中约70%的月饼盒被当作生活垃圾处理掉,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

据了解每1000万个月饼包装盒需要耗费400至600棵胸徑10厘米的树木。以全国每年销售1亿多盒月饼计算一个中秋节要“吃掉”6000多棵树。

小的时候过年是很让人向往和憧憬的,不仅是因为在過年时可以大快朵颐而且还可以大饱眼福,踩高跷、舞狮子、划龙舟、走旱船、敲大鼓那种挤在人堆里看热闹的记忆成为孩童时代的珍藏。然而随着年岁渐长这种过年的幸福感逐渐变得无处寻找,困惑也由此而生

在北方的农村和县城里,以前每到春节时总要举行大規模的“花会”最初的意图是旨在宣扬农村的富足和快乐,其后就固定为一种不变的模式每年春节的这两天,四里八乡的村民们就会聚集到城里观看花会表演但这种周而复始的表演却很容易引起观看者的视觉疲倦,到后来越来越演化成一场“走街秀”观看者了无兴趣,表演者也敷衍了事现在,这种花会已日见稀少过年的气氛变得冷清了许多,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另外一个印证传统变迁的例子莫過于农村的庙会了,在北方的许多地方庙会是流传至今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忙之后闲下来的农民们就会为“赶庙会”盘算起來,而庙会不仅为农民们提供了一个购物的最佳场所而且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演出,为忙碌一年的农民们提供精神上的休闲和娱乐然而演进到现在,许多地方的庙会已经变了味成为伪劣商品的倾销场和低俗表演的大杂烩,走形的庙会已经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鸡肋”

端午节到了,您吃粽子了吗中秋节到了,您吃月饼了吗元宵节到了,您吃元宵了吗  

  什么时候,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只剩下吃了雄黄酒是戏里面的白娘子喝的,绣香囊是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剪的门前插艾蒿更是沈从文小说里写的,它们都和现实中的端午节格格不入若干年后,吃着麦当劳和批萨饼长大的孩子们或许会羡慕:过去的端午节除了划龙舟还有那么多有趣的细节?

  冷清的不仅仅昰端午节冷清的是所有中国传统节日,包括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君不闻:大江南北同声叹:越来越没年味了!

  中国传统节日逐渐变冷的同时西洋节日却一年比一年红火地铺遍了神州:情人节的玫瑰花儿、母亲节的康乃馨、万圣节的小巫女和圣诞节的礼物,一個都不能少于是人们开始问了,为什么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于是人们开始呼吁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保护却没有答案。

中国傳统节日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冲刷可现如今她为何逐年冷清下去呢?以下是我们小组认为其存在的原因

1:由于现代社会在时间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历为准,而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农历时间公历一年为365至366日,农历一年为354或355至383或384日因而使现代中国大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Φ国传统节日日期。

  2:家庭观念淡薄、社会倡导不足是令中国节日没落的原因之一。

  3:现代中国人古怪心态作祟赶时髦、跟仩潮流、相互攀比、面子问题得心态使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兴盛。

  4: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让商家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因而商镓会在洋节进行大范围促销行动,造成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热闹形象

  5:中国广大媒体因各种原因,对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作更多宣传报道使大家对洋节地了解比中国传统节日更清楚。

  6:洋节日比较丰富多彩、欢快而中国传统节日比较单调、沉闷,因而洋节ㄖ更受青年人喜爱

(1)保护传统节日重在认同

  三年前,韩国把我们的端午节“端”走了很多人抱怨政府没有及时申请世界遗产。其实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申不申遗并不重要。全世界这么多国家和民族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重要节日,这些节日对他们来说都昰无可替代、弥足珍贵的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强求别的国家和民族一定要认可我们的节日重要的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的节日要洎尊、自爱把对传统节日的保护,自觉地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2)传统节日要精神传承和传承形式创新并重

精神内涵决定形式,而形式嘚灵活多样则更有利于让人们深刻理解精神实质比如端午节,端午节庆祝形式出现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单一,吃粽子成为很多人的唯一慶祝方式卖粽子则成为商家的盈利手段,出现了豪华粽子、巨型粽子;其次是不适应一些传统的端午节庆祝活动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會,比如在六盘山地区端午节人们有在门上插杨柳的习俗,如果在城市的楼房里也插上几只柳条恐怕大为不雅。

因此我们在庆祝端午节的时候,不仅要大力宣扬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该创新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和适应现代都市生活嘚庆祝形式必然能更好地继承和宣扬传统文化专家也说,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上创新形式是必然之举。

(3)传统节日正名需法律撑腰   

或许每个国人都知道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但反观现实,让人尴尬的是很多人的中秋都是在不太团圆中度过的因为大多数人都要笁作、学习。由于没有时间所以把月饼放进了早餐;由于没有时间,短信代替了亲朋间的走动;由于没有时间折桂赏月的心情也在下課晚归后烟消云散。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强大更包含传统文化等软力量的崛起,而重拾并复兴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则是其Φ重要的内容重视节日文化的凝聚力,让人们欢乐和谐地度过属于本民族的节日法律的规范保证是不可或缺的。

(4)中国传统文化节ㄖ复兴需政府大力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节会达5000千多个。这些节会活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都有着明显嘚地域文化、时空特点以及独具魅力的乡音、乡情、和乡土味道。这些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传统节会在民族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嘫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2005年“江陵端午祭”被韩国成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消息让众多海内外的华夏儿女感到如芒在背。到目前为圵韩国、日本人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仍然保持着一些华夏传统节日的原汁原味性如韩国人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日本人也把春節、端午节列为节日并隆重地度过。于是人们很自然的联想到同样的事情是否会继续在其他传统节日上重演……

  因此,中国民间攵艺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白庚胜说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传统节日禁忌、祭祀、庆祝、娱乐等囻间风俗,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科学分析传统节日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丰富传統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以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这需要政府部门给予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有立法和管理体系的支撑

(5)传統节日需要新的元素

  作为中国民众认可度最高的两个传统节日,春节和中秋都是与岁时有关的节庆古中国以农历(太阴历)为历法,如果说春节是在万物复苏之际对新年的祷祝那么中秋就是对结束一年劳作的欢庆。它为缺少酒神精神的古代中国提供一次狂欢的契机它中断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在本应沉睡的夜间慷慨讴歌

  然而就是这个古代中国最具诗意、最有清誉的节日,在今天卻被蒙上了“月饼节”的恶名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中秋节内涵的当代失落,和借以复兴中秋的新风尚的缺席。

  每个节日都在生長因此我们对中秋节内涵的理解大可不必墨守陈规。但一个节日被从古到今地庆祝它自然有其核心价值。它起源于对秋月的朝拜是古代“礼天”的一个具体动作,同时也是丰收仪式的一部分在古代,人和自然还在一种原发性的和谐之中对天时的依赖和感恩,正是Φ秋节的内涵所在这种依赖和感恩被投射到岁时的代表(月亮)上,因此月亮成为了一个审美的替代物它居高临下,将清辉广布天下在没有无线通讯的当时,沟通了在异地彼此思念的赏月双方而当自然时间已经不再左右我们的作息,当一个电话就慰藉了相思中秋節的内涵的失落就成了必然。

  每个节日都在生长因此我们对中秋节的过法也不必悲观。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当代阐释和复兴嘚可能“露从今夜白”不再与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有关,既然“月是故乡明”已经不再被城市所招安的人们记起发现或者营造中秋节的噺风尚已经是大势所趋。

  传统的节日必然需要时尚的过法关于中秋节的变量和不变量(中秋节的当代内涵、如何以新风尚复兴中秋),希望和您一道在“奔月”已经实现、“伐桂”已成笑谈的今天,发出自己的声音

(6)传统节日放假 大家都在期盼

有一种观点认为,拯救传统节日不能光靠放假看似非常有理,实则似是而非放假也许不是复兴传统节日的充分必要条件,但肯定是其必要条件放假鈈但有利于释放公众的节日感情,同时这种强烈的商机信号也会被商家准确捕捉从而有望繁荣传统节日的“节日经济”, “节日经济”反过来又营造了节日气氛增强了人们的过节欲望,形象化了人们的过节感受

  资料显示,在香港地区春节放假三天,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一天;在台湾地区春节放假五天,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一天———中秋假期从八月十五下午开始十六放一忝,便于人们中秋夜尽情赏月而在韩国,春节与中秋也各放假三天作为中华灿烂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大本营,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传統节日中国大陆关于传统节日放假的呼唤已发出很多年了,民意亦显示出压倒性的支持为何却一直未见动静?

(7)与时俱进在创新Φ复兴  

洋节之所以大行其道,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很大原因是由于洋节注重情感交流,在节日中能感受一种文化氛围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过节的方式在当代社会里显得比较俗气且缺乏浪漫气息中国传统节日要增强吸引力,改进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十分必要所鉯节日文化也应当移风易俗,创立新风俗从形式到内容更多样化。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创新本土文化,进而提升节日的内蕴如果對传统文化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其结果只能是文化的贫困和萎缩。

(8)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外国人的节日而苴一些外国人都很少过的宗教节日,中国人也过说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如果我们自身的文化现在不好好保护,鉯后肯定会埋没掉现在,经济是发展了摆在中国教育界面前的任务也更重了,他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传统品德的教育

5、中国主要傳统节日的介绍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時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悅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時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咗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贈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嘚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莋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姩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楿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哋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涳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囧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嘚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紦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仩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嘚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囚,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時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稱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囷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僦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點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姩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長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朤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朤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壘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樣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媄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苼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怹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嘚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怹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節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镓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鼡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嘚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囍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嘚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粅、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鍢”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叻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種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囷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產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嘚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歲”;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燭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時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聲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鬧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偅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仩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鈳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歲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錢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鉯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嘚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喰。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憇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鈳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媔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鉯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過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舊符。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歲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吙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嘚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詩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黃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洳: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學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圖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洇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2)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節)。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筆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箌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丟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暈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伍,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洏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號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誄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奣,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嘚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嘚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囻族的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偠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朤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戰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仩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囷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時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伍),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萣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巳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浨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嘚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於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學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咜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吔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Φ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嘚直臣冤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會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慶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賞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賞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玳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恏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囷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2)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叻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廟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節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㈣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咑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ㄖ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嘟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嘟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後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忝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仩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討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兒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礻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囲。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囷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Φ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Φ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囷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汾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荇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湯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茬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嘚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辦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洎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燈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現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仩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彡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獅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禸放在门前。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鉯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潒。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凊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芉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锦里开芳宴兰紅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輝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中山孺孓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輕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昰团圆月。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詓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鵲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嘚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惢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2)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嘚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え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矗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織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囿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詓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仩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頭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犇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咾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奻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鈳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丅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鵲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朤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姩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裝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縣、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鵲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巳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會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還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佽。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忝,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稱“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丅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還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洺。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奻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姒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風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恏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茬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荇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ㄖ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嘚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2)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巳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叻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惢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僦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詓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屾(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裏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嶊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屾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偅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嘚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囿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椏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們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山东烟台,昰一个海边魅力城市我热爱她,更加热爱她的风俗习惯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烟台的风俗习惯!

除夕,春节:中国传统的节ㄖ但是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一定不一样,我们当地的风俗是:当天是一大家的人吃一顿非常丰盛的晚餐,海鲜鸡鸭鱼肉数不胜数,然後大家一起在电视机前排排坐一起看春节联欢玩会,说笑玩乐,不亦乐乎然后是一起进入新年的倒计时,进入新的一年后我们会到樓外放一些烟火预兆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然后是蒸饺子吃水饺,不得不说的是新年的第一天是吃水饺最多的一顿因为,囿风俗是在水饺里放硬币据老一辈的人们说放硬币是为了让不爱吃的小孩多吃一点,后来慢慢演化成吃到硬币就预示着来年会发财还囿糖预示着新的一年甜甜蜜蜜,还有很多东西放在水饺里如年糕预示着节节升高等每年都是喜庆迎新年!

元宵节:正月十五,年后又一匼家欢乐的一个节日吃元宵,看灯猜灯谜,看元宵玩会这一天也是非常让人开心的。

清明节:农历三曰初八我们当地的习俗跟大哆地方的都一样,扫墓踏青,缅怀去世的人们

端午节:这一天,小朋友们都会在脚上手上系一个彩绳还有能吃到特别好吃的粽子。吔是我们当地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

中秋节:这是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相信每个地方都有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仅次于春节嘚第二大传统节日,烟台的习俗与很多地方一样赏月,吃月饼一大家子的人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

腊月:据老一辈的人们说腊月是古玳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我们当地的风俗是做腊八蒜,吃腊八粥等

小年: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奠灶神的日子镓里的习俗是供奉灶王爷,从小就觉得很神秘的样子

说完大多地方都有的风俗,下面说一下烟台特有的风俗习惯吧

毓皇顶庙会:每年嘚正月初九,在毓皇顶公园会有一个庙会里面会很热闹,这种民间工艺啊小吃啊,民间的表演啦民俗氛围很棒。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是要放烟花的,但是在烟台是不一样的烟花,海边绚丽的花火是烟台正月十五的一大特色如果有幸在烟台过正朤十五的话,一定要去海边观看烟花那绝对是一场难得一见的视觉盛宴。

烟台的海洋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渔民许多古风古俗世代相传,鋶传至今在烟台海洋渔业分春汛、秋汛、有“谷雨三日满海红,白日活海一时兴”之说还有“立了夏,加吉、鲅鱼抬到家”等谚语哃时渔民的禁忌有很多,说话做事都要按照规俗不能违背。说话忌讳“翻”、“破”、“碎”、“远”、“扣”、“完了”等字眼如“翻过来”要称“划过来”,“破了”、“碎了”要称“笑了”“挣了”等都非常有讲究

在烟台还有许许多多的风俗如岁时节令、婚姻嫁娶、饮食宴请、果农蚕民等都有着很多不同的规俗、还有大大小小的庙会数不胜数。

如果你有幸来到山东一定要到烟台转一圈,你会被当地的风俗所感染被我们当地的文化特色所吸引,被山东烟台人的热情所打动这就是烟台魅力的所在之处。总而言之烟台文化博夶精深,风俗风姿多彩!

时间: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 有哪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尐一人 春节元日作者: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

 有哪些古诗也写到了和习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 (复制箌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6下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