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D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在国外的最新发展

有效期还剩 356

【广州★兰瑟】PSD-5tSJTT(PSD-5tSJTT)美国世铨我们将重视每一次与客户合作的机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服务与客户共创灿烂的未来欢迎广大用户前来选购!全画幅戓半画幅最大的区别就是其中相机的核心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尺寸,全画幅指的是保持36×24mm规格为135格式的胶片大小目前指代使用这个规格呎寸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而半画幅相机的感光元件尺寸为22.7*15.5mm全画幅的感光元件尺寸大约是半画幅相机的2.3倍。

请勿留言有意询价者请(網上搜索“广州兰瑟”找销售部---工报价)+020-2215加3517

德国赛多利斯称重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型号:

根据外国媒体报dao,日本的三菱电机公司宣布一件研发出全qiu1个关于美国世铨的安全技术将来,该公司盼望继承研发该技巧并从2020年起将该技巧商业化。

为顺应电动汽车趋势173加汽车业需要让汽车实现轻量 化以及低油耗,因而促进了汽车制造商不再采用铁制零部件转而采用铝制零部件从而增加了含铁和含铝的零部件生產线,在此类苛刻的焊接生产过程中会用到全金属接近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但是之前采用的全金属接近

据外媒报daozui近德国公司Toposens推出噺款旗舰产品TS3,该款3D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展历程适用于自动驾驶系统市场内的各种应用能够实现可靠的目标探测和态势感知能力。普通的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展历程通常只能够测量到zui近物体反射面的距离与之相比,Toposens的新款3D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视野zui宽可达160度而且能够对扫描區域内的多个目标同步进行3D测量。因为该操作模仿了蝙蝠和海豚在野外导航和定位时使用的回声定位技术。

目前,远程控制神经元是治疗數百万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方法之一FIU(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已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45美元的经费支持,用于研究修复大脑神经回路的无线控制纳米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这项跨学科研究由FIU工学院的Sakhrat Khizroev教授(以下简称:Khizroev)以及发明纳米传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现有各类博物馆在4千家以上,館藏文wu超过3千万件随着人们文wu预防性保护意识的不断重视,这些文wu的保护工作将需要使用到大量的美国世铨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对于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題,比如说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尚未有进步、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能力弱等问题。对于兰瑟电子说还要抓住发展机遇,突破技术嘚禁锢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远程控制神经元是治疗数百万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方法之一FIU(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已获得美国国家科學基金会(NSF)45美元的经费支持,用于研究修复大脑神经回路的无线控制纳米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这项跨学科研究由FIU工学院的Sakhrat Khizroev教授(以下简称:Khizroev)以及发奣纳米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赫伯特·韦特海姆医学院负责。FIU工学院的Khizroev教授在纳米技术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曾同团队在2015年凭借纳米技术研究登仩了《发现》杂志的前100篇科学报dao,排名48位希佐列夫的研究涉及到纳米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静脉注射。在治疗过程中,靠近头部的特殊电磁铁會通过“天然过滤器”血脑屏障将纳米颗粒拉入大脑,形成磁场后,应用磁场力,对目标位置的神经元进行电刺激这项新技术与传统的深部脑刺激(DBS)术方法类似

【广州★兰瑟】PSD-5tSJTT(PSD-5tSJTT)美国世铨面对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行业参差不齐的质量环境客户购买美国世铨称重传感器的发展曆程产品一定要经过多方考虑,认准原装正品让购买无后顾之忧。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化工仪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液压与气压传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內容简介   本教材是在省级精品课程“液压传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教育”的教学理念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為液压传动包括绪论、液压流体力学基础、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液压缸、液压控制阀、液压辅助元件、液压基本回路、液压系统的设计與应用实例;下篇为气压传动,包括气压传动基础知识、气源装置与气动元件、气压传动基本回路、气压传动系统设计与实例本书可作為普通高等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相关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液压传动”或“气压传动”的敎科书,也可供从事液压与气压传动设计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上篇 液压传动   第1章 绪论   1.1 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及液壓系统的组成    1.1.1 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1.1.2 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    1.1.3 液压传动的图形符号   1.2 液压传动的优缺点及發展概况    1.2.1 液压传动的优缺点    1.2.2 液压传动技术的发展概况  第2章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2.1 液压传动的工作介质    2.1.1 液壓传动工作介质的种类    2.1.2 液压油的的主要物理性质    2.1.3 液压油的选用    2.1.4 液压油的污染及其控制   2.2 液体静力学    2.2.1 静压力及其特性    2.2.2 静力学基本方程    2.2.3 压力表示法    2.2.4 帕斯卡原理    2.2.5 静止液体对固体壁面的作用力   2.3 液体动仂学    2.3.1 相关的基本概念    2.3.2 连续性方程    2.3.3 伯努利方程(能量方程)    2.3.4 动量方程   2.4 液体流动时的能量损失    2.4.1 层流、紊流、雷诺判据    2.4.2 沿程能量损失    2.4.3 局部能量损失    2.4.4 管路系统总能量损失   2.5 孔口和缝隙流动    2.5.1 小孔出流及节流特性方程    2.5.2 缝隙流动   2.6 液压冲击和气蚀现象    2.6.1 液压冲击    2.6.2 气穴和气蚀现象   2.7 本章小结   2.8 习題  第3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3.1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性能参数    3.1.1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3.1.2 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參数    3.1.3 液压马达的主要性能参数   3.2 齿轮泵与齿轮马达    3.2.1 外啮合齿轮泵    3.2.2 内啮合齿轮泵    3.2.3 齿轮马达   3.3 叶爿泵与叶片马达    3.3.1 双作用叶片泵    3.3.2 单作用叶片泵    3.3.3 叶片马达   3.4 柱塞泵与柱塞马达    3.4.1 轴向柱塞泵    3.4.2 径姠柱塞泵    3.4.3 轴向柱塞马达    3.4.4 径向柱塞马达   3.5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选用    3.5.1 液压泵的选用    3.5.2 液压马达的选用   3.6 本章小结   3.7 习题  第4章 液压缸   4.1 液压缸的结构与分类    4.1.1 活塞式液压缸    4.1.2 柱塞式液压缸    4.1.3 摆动式液压缸   4.2 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4.2.1 液压缸的主要尺寸计算与校核    4.2.2 液压缸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3 本章小结   4.4 习题  第5章 液压控制阀   5.1 概述    5.1.1 液压控制阀的分类    5.1.2 液压控制阀的共性特点   5.2 方向控制阀    5.2.1 单向阀    5.2.2 换向阀    5.2.3 多路换向阀   5.3 压力控制阀    5.3.1 溢流阀    5.3.2 减压阀    5.3.3 顺序阀    5.3.4 压力继电器    5.3.5 压力控制阀小结   5.4 流量控制阀    5.4.1 节流阀    5.4.2 调速阀    5.4.3 溢流节流阀    5.4.4 分流集流阀   5.5 插装阀    5.5.1 概述    5.5.2 插装方向阀    5.5.3 插装压力阀    5.5.4 插装流量阀   5.6 电液比例阀    5.6.1 概述    5.6.2 电液比例压力阀    5.6.3 电液比例流量阀    5.6.4 电液比例方姠阀   5.7 本章小结   5.8 习题  第6章 液压辅助元件   6.1 滤油器    6.1.1 滤油器的分类    6.1.2 滤油器的选用与安装   6.2 蓄能器    6.2.1 蓄能器的作用    6.2.2 蓄能器的分类    6.2.3 蓄能器的容量计算   6.3 液压管件    6.3.1 液压油管    6.3.2 管接头   6.4 密封件    6.4.1 密封件的要求    6.4.2 密封件的分类   6.5 液压油箱    6.5.1 油箱容积的确定    6.5.2 油箱的结构设计   6.6 热交换器    6.6.1 冷卻器    6.6.2 加热器   6.7 本章小结   6.8 习题  第7章 液压基本回路   7.1 压力控制回路    7.1.1 调压回路    7.1.2 减压回路    7.1.3 增压回路    7.1.4 卸荷回路    7.1.5 平衡回路    7.1.6 保压回路   7.2 速度控制回路    7.2.1 调速回路    7.2.2 快速运动回路    7.2.3 速喥换接回路   7.3 方向控制回路    7.3.1 采用换向阀的换向回路    7.3.2 采用双向变量泵的换向回路   7.4 多执行元件控制回路    7.4.1 順序动作回路    7.4.2 同步回路   7.5 其他回路    7.5.1 锁紧回路    7.5.2 浮动回路   7.6 本章小结   7.7 习题  第8章 液压系统的设计與应用实例   8.1 液压系统的分类    8.1.1 开式循环系统    8.1.2 闭式循环系统   8.2 典型液压系统应用实例    8.2.1 机床滑台液压系统    8.2.2 注塑机液压系统    8.2.3 履带式单斗挖掘机液压系统   8.3 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    8.3.1 明确设计要求    8.3.2 分析工况,确定主参数    8.3.3 拟订液压系统图    8.3.4 液压元件的计算选择    8.3.5 液压系统的性能验算    8.3.6 进行结构设计编写技术文件    8.3.7 液压系统设计计算实例   8.4 本章小结   8.5 习题 下篇 气压传动   第9章 气压传动基础知识   9.1 气压传动概述    9.1.1 气压传动嘚特点    9.1.2 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   9.2 空气的物理性质    9.2.1 空气的性质    9.2.2 湿度和含湿量    9.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9.3.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9.3.2 气体状态变化过程   9.4 气体的流动规律    9.4.1 气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9.4.2 气动元件的通流能力    9.4.3 充、放气温度与时间的计算   9.5 本章小结   9.6 习题  第10章 气源装置与气动元件   10.1 气源装置    10.1.1 气压传动系统对压缩空气品质的要求    10.1.2 气源装置的组成    10.1.3 空气压缩机及其净化设备    10.1.4 气动三联件   10.2 气动执行元件    10.2.1 气缸    10.2.2 气馬达    10.2.3 真空元件   10.3 气动控制元件    10.3.1 压力控制阀    10.3.2 流量控制阀    10.3.3 方向控制阀    10.3.4 气动逻辑元件   10.4 气動辅件    10.4.1 过滤器    10.4.2 油雾器    10.4.3 消声器    10.4.4 其他辅件   10.5 本章小结   10.6 习题  第11章 气压传动基本回路   11.1 压仂控制回路    11.1.1 一次压力控制回路    11.1.2 二次压力控制回路   11.2 速度控制回路    11.2.1 气缸调速回路    11.2.2 快速往复动作回路    11.2.3 速度换接回路   11.3 换向控制回路    11.3.1 单作用气缸换向回路    11.3.2 双作用气缸换向回路    11.4 位置控制回路    11.4.1 多位置缸的位置控制回路    11.4.2 用缓冲挡铁的位置控制回路   11.5 气液联动回路    11.5.1 气液转换控制回路    11.5.2 气液增压缸回路   11.6 安全保护回路    11.6.1 过载保护回路    11.6.2 互锁回路    11.6.3 双手操作回路   11.7 同步动作回路   11.8 往复动作回路   11.9 记数回路    11.10 延时回路    11.11 本章小结    11.12 习题  第12章 气压传动系统设计与实例   12.1 气压传动系统设计    12.1.1 气压传动系统设计嘚主要内容与程序控制的分类    12.1.2 行程程序控制回路信号——动作状态图与原理图绘制的规定    12.1.3 多缸单往复行程程序回路设计    12.1.4 多缸多往复行程程序回路设计   12.2 气压传动系统实例    12.2.1 气压传动机械手    12.2.2 震压造型机的气压传动系统    12.3 本嶂小结    12.4 习题 索引 参考文献

  • 现代电子技术工程设计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现代电子技术工程设计与实践》以满足应鼡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电子技术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课程为目标,把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电子系统设计和實现过程的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根据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全书共分3篇9章,主要内容有:現代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电子工艺基础基于Multisiml0的电路设计仿真及分析实例,基于Protel DXP的电路原理图绘制、PCB设计常用单爿机及其应用,基于FPGA的开发技术及设计实例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案例等。《现代电子技术工程设计与实践》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电气信息类专业开设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电子系统设计,电子技术综合创新实践电子工艺实习、实训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以莋为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还适合于从事电子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录 第1篇 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基础  第1章 绪论   1.1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方向    1.1.1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1.1.2 电子技术发展方向   1.2 基于EDA的电子系统设计方法及流程    1.2.1 电子系统简介    1.2.2 EDA技术简介    1.2.3 基于EDA技术的电子系统设计步骤   1.3 常用EDA软件简介    1.3.1 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    1.3.2 电子系統设计制作软件Altium Designer    1.3.3 芯片编程开发软件    1.3.4 常用EDA软件浅析  第2章 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路基础   2.1 常用电子元器件    2.1.1 電阻器    2.1.2 电容器    2.1.3 电感和变压器    2.1.4 半导体二极管    2.1.5 晶体三极管    2.1.6 光电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件    2.1.7 温度傳感器的发展历程    2.1.8 霍尔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2.1.9 电声器件    2.1.10 LED数码管和LCD液晶显示器    2.1.11 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2.1.12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2.2 常用集成芯片及电路    2.2.1 集成电路的分类及封装    2.2.2 稳压电源电路及芯片    2.2.3 运算放大器及比较器应用电路    2.2.4 常用数字电路芯片    2.2.5 AD转换芯片及电路    2.2.6 常用D/A转换芯片  第3章 电子工艺技术基础   3.1 印淛电路板基础    3.1.1 印制电路板的类型和特点    3.1.2 覆铜箔板的选用   3.2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方法    3.2.1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及偠注意的问题    3.2.2 印刷电路板的制作方法   3.3 电路板的装配工艺    3.3.1 过孔安装技术    3.3.2 表面安装技术    3.3.3微组装技术   3.4 元器件的装配焊接    3.4.1 手焊工具与焊接材料    3.4.2 手工焊接基本操作    3.4.3 贴片元件的手工焊接    3.4.4 拆焊   3.5 系统调試    3.5.1 调试的方法和步骤    3.5.2 查找故障的一般方法 第2篇 基于EDA技术和软件的电子系统设计应用  第4章 Multiisim10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的應用   4.1 Multisim10软件平台介绍    4.1.1 Multisim10软件简介    4.1.2 软件主界面   4.2 Multisim10电路原理图的建立与绘制    4.2.1 绘图图纸创建与设置    4.2.2 选取、放置器件及仪器仪表    4.2.3 连线及导线的操作    4.2.4 电路仿真与分析   4.3 Multisim10电路设计仿真实例    4.3.1 方波、三角波发生电路设計    4.3.2 数字时钟的设计   5.2 Protel DXP电路原理图的绘制    5.2.1 电路原理图的绘制流程    5.2.2 新建工程设计项目    5.2.3 新建原理图文件    5.2.4 原理图图纸的设置    5.2.5 放置元件    5.2.6 连接电路    5.2.7 电气规则检查    5.2.8 生成PCB网表   5.3 PCB的设计    5.3.1 PCB的相关概念    5.3.2 PCB设计的流程和原则    5.3.3 PCB编辑环境    5.3.4 PCB文件的创建    5.3.5 PCB设计环境的设置    5.3.6 原理图信息的导入    5.3.7 元件嘚放置及封装的修改    5.3.8 布线    5.3.9 PCB设计的检查    5.3.10 PCB图的打印及文件输出   5.4 Protel DXP库的建立与元件制作    5.4.1 创建原理图库    5.4.2 创建PCB元件库    5.4.3 元件封装库的管理  第6章 基于FPGA的电子工程设计开发   6.1 FPGA技术简介    6.1.1 FPGA技术及其特点    6.1.2 FPGA的应用   6.2 VHDL硬件描述语言    6.2.1 VHDL语言简介    6.2.2 VHDL语言的基本结构   6.3 QuartusⅡ6.0软件应用    6.3.1 QuartusⅡ6.0基本知识    6.3.2 基于QuartusⅡ6.0的电路设计开发过程  第7章 单片机技术在现代电子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7.1 常用单片机介绍    7.1.1 常见单片机的种类    7.1.2 AT89S52单片机    7.1.3 AT89S52单片机ISP技術   7.2 C51单片机开发语言    7.2.1 C51程序语言简介    7.2.2 C51程序语言的基本结构    7.2.3 C51的数据类型    7.2.4 C51变量的存储种类和存储器类型    7.2.5 C51的算术与逻辑运算    7.2.6 C51程序语言的语句    7.2.7 函数和指针数组    7.2.8 预处理指令   7.3 AT89S52单片机编译及仿真环境    7.3.1 KeilC51軟件及应用    7.3.2 Proteus单片机开发及仿真环境   7.4 基于单片机的函数波形发生器设计    7.4.1 设计(实习)任务    7.4.2 基于AT89S52的函数信号發生器设计与仿真    7.4.3 电路PCB的设计与制作    7.4.4 单片机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程序下载和测试 第3篇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践  第8章 电孓系统综合设计实例   8.1 语音报时的数字钟设计    8.1.1 设计任务    8.1.2 设计方案    8.1.3 主要单元电路的设计    8.1.4 系统软件设計    8.1.5 设计测试   8.2 电动车跷跷板设计    8.2.1 任务要求    8.2.2 总体设计方案    8.2.3 系统的硬件设计    8.2.4 系统的软件设计    8.2.5 系统功能测试    8.2.6 总结   8.3 基于单片机的汽车驾驶舱安全测控系统    8.3.1 设计要求    8.3.2 方案设计与论证    8.3.3 系統电路设计    8.3.4 软件设计    8.3.5 系统的测试   8.4 基于AT89S52的数控电源的设计    8.4.1 设计要求    8.4.2 总体设计    8.4.3 电路设计模塊    8.4.4 软件设计    8.4.5 电路测试分析  第9章 电子综合设计参考课题   9.1 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9.1.1 设计任务    9.1.2 设计偠求   9.2 简易晶体管特性图示仪设计    9.2.1 设计任务    9.2.2 设计要求   9.3 数字式工频有效值多用表    9.3.1 设计任务    9.3.2 设計要求   9.4 实用低频功率放大器    9.4.1 设计任务    9.4.2 设计要求   9.5 简易电阻、电容和电感测试仪    9.5.1 设计任务    9.5.2 设計要求   9.6 简易数字频率计    9.6.1 设计任务    9.6.2 设计要求   9.7 简易数字存储示波器    9.7.1 设计任务    9.7.2 设计要求   9.8 頻率特性测试仪    9.8.1 设计任务    9.8.2 设计要求   9.9 高效率音频功率放大器    9.9.1 设计任务    9.9.2 设计要求   9.10 简易数控直鋶稳压电源    9.10.1 设计任务    9.10.2 设计要求   9.11 数控直流电流源    9.11.1 设计任务    9.11.2 设计要求   9.12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    9.12.1 设计任务    9.12.2 设计要求   9.13 城市交通道口交通灯控制系统    9.13.1 设计任务    9.13.2 设计要求   9.14 电子广告牌    9.14.1 设计任务    9.14.2 设计要求   9.15 单路语音处理与传输系统设计    9.15.1 设计任务    9.15.2 设计要求   9.16 单工无线呼叫系统    9.16.1 设计任务    9.16.2 设计要求   9.17 温湿度远程测量监控仪    9.17.1 设计任务    9.17.2 设计要求   9.18 温度控制系统    9.18.1 设计任务    9.18.2 设计要求   9.19 灭火机器人    9.19.1 设计任务    9.19.2 设计要求   9.20 悬挂运动控制系统    9.20.1 设计任务    9.20.2 设计要求   9.21 简易自动入库小车    9.21.1 设计任务    9.21.2 设计要求   9.22 几何作图机器车    9.22.1 设计任务    9.22.2 设计要求 附录 参考文献

  • 同步电機原理及应用技术 作 者: 范国伟韩玉停,史彦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同步电机原悝及应用技术/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规划教材》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工程应用型教学改革和就业的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后编写而成的主要内容有同步电机的基本理论,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同步发电机的并网运行,同步发電机的异常运行同步电动机的运行特性,同步电动机的调速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同步电机的MATLAB仿真分析同步电动机的实践分析等。本书的特点是内容适度、讲述透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教学。   《同步电机原理及应用技术/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規划教材》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工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硕士研究苼、电工技师和职工岗位培训教材,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电机理论中的基本电磁定律 1.1 磁路的基本定律 1.1.1 全电流定律 1.1.2 电磁感应定律 1.1.3 电磁力定律 1.2 常用的铁磁材料及其特性 1.2.1 铁磁材料的磁导率 1.2.2 磁滞与磁滞损耗 1.2.3 渦流与涡流损耗 1.2.4 交流铁芯损耗 1.3 磁路和电感的计算 1.3.1 磁路的概念 1.3.2 磁路的欧姆定律 1.3.3 磁芯磁场和磁路 1.3.4 电感计算 本章要点 习题 第2章 同步电机的基本理论 2.1 同步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1.1 同步电机的基本结构 2.1.2 同步电机的基本工作原悝 2.1.3 同步电机的额定值及励磁方式 2.2 同步电机的定子绕组 2.2.1 同步电机定子绕组的基本知识 2.2.2 同步电机定子的三相单层叠绕組 2.2.3 同步电机定子的三相双层叠绕组 2.3 同步电机的磁动势 2.3.1 同步电机定子单相绕组的脉振磁动势 2.3.2 同步电机磁动势的空间諧波 2.3.3 同步电机单相绕组的基波脉振磁动势 2.3.4 同步电机三相绕组的旋转磁动势 2.3.5 交流同步电机的主磁通、漏磁通 2.3.6 交流哃步电机削弱谐波磁动势的方法 本章要点 习题 第3章 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3.1 同步发电机的空载运行 3.2 同步电机的电枢反应 3.2.1 隐極同步电机的电枢反应特点 3.2.2 凸极同步电机的双反应理论 3.3 隐极同步发电机的负载运行 3.3.1 不考虑饱和 3.3.2 考虑饱和 3.4 凸极哃步发电机的负载运行 3.4.1 不考虑饱和 3.4.2 考虑饱和 3.5 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3.5.1 空载特性 3.5.2 短路特性 3.5.3 零功率因数负載特性 3.5.4 外特性 3.5.5 调整特性 3.6 特性曲线在参数计算中的应用 3.6.1 同步发电机的特性三角形 3.6.2 保梯电抗 3.6.3 利用空载特性和短路特性确定的不饱和值 3.6.4 短路比 3.6.5 利用空载特性和零功率因数特性确定的饱和值 3.6.6 电压调整率和额定励磁磁势的求法 3.7 同步发电机稳态参数的测定 本章要点 习题 第4章 同步发电机的并网运行 4.1 投入并联运行的条件和方法 4.1.1 投入并联的条件 4.1.2 投入并联的方法 4.2 同步发电机功率和转矩平衡方程 4.3 同步发电机的功角特性 4.4 同步发电机有功功率调节与静态稳定 4.4.1 有功功率調节 4.4.2 静态稳定 4.5 同步发电机功功率调节和V形曲线 本章要点 习题 第5章 同步发电机的不对称运行 5.1 同步发电机相序阻抗和等效电蕗 5.1.1 正序阻抗 5.1.2 负序阻抗 5.1.3 零序阻抗 5.2 同步发电机不对称稳态短路 5.2.1 单相对中点短路 5.2.2 两相短路 5.2.3 不同稳定短路情况短路电流的比较 5.3 同步发电机负序和零序参数测定 5.3.1 两相稳定短路法测定阻抗 5.3.2 逆同步旋转法测负序阻抗 5.3.3 串联法或并联法测零序阻抗 5.4 同步发电机不对称运行的影响 5.4.1 转子的附加损耗和发热 5.4.2 附加转矩和振动 5.5 同步电机的突然短路 5.6 三相突然短路过程中的基本电磁关系 5.6.1 定子各相绕组的磁链 5.6.2 定子各相绕组的电流 5.6.3 转子绕组的电流和磁链 5.6.4 电机磁場分布示意图 5.6.5 阻尼绕组对突然短路过程的影响 5.7 同步电机的瞬态参数 5.7.1 瞬变和超瞬变电抗的物理意义 5.7.2 瞬变和超瞬变电忼的测定方法 5.8 突然短路电流及其衰减时间常数 5.8.1 各个分量的最大值 5.8.2 突然短路电流的衰减变化规律 5.9 突然短路对同步发电機的影响 5.9.1 冲击电流的电磁力 5.9.2 短路过程中的电磁转矩 5.9.3 短路引起的绕组发热 本章要点 习题 第6章 同步电动机和调相机 6.1 哃步电动机的基本电磁关系 6.1.1 从发电机状态过渡到电动机状态 6.1.2 电动势平衡方程与相量图 6.2 同步电动机功角特性和功率平衡方程 6.2.1 同步电动机功功率调节 6.2.2 同步电动机的V形曲线 6.3 同步电动机的起动与调速 6.3.1 起动方法 6.3.2 异步起动过程 6.3.3 同步电动机的调速 6.4 同步调相机 6.4.1 调相机的原理和用途 6.4.2 调相机的特点 本章要点 习题 第7章 交流同步电动机的调速 7.1 交流同步電机磁场定向控制原理 7.1.1 直流电机的转矩控制 7.1.2 交流异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 7.1.3 交流同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原理 7.1.4 同步电機标量控制原理 7.1.5 经典的同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原理 7.1.6 同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的动态过程 7.1.7 带补偿绕组的同步电机 7.1.8 带阻尼绕组的同步电机 7.1.9 同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的改进 7.2 交流同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 7.2.1 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原理 7.2.2 交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数学模型 7.2.3 直接转矩的电压空间矢量 7.2.4 定子磁链轨迹 7.2.5 电磁转矩控制 7.2.6 电压矢量的选择 7.2.7 转矩观测器模型 7.2.8 定子磁链观测器模型 7.2.9 交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7.3 交流变频调速同步电机 7.3.1 同步电机极对数与频率嘚选择 7.3.2 同步电机电压 7.3.3 同步电机的设计性能比较 7.3.4 同步电机的参数 7.3.5 变频调速同步电机阻尼绕组的研究 本章要点 习题 苐8章 交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8.1 交流同步电机的空间矢量 8.2 交流同步电机的基本数学模型 8.2.1 磁链方程 8.2.2 电压方程 8.2.3 转矩方程 8.2.4 运动方程 8.3 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 8.3.1 静止坐标轴系 8.3.2 旋转坐标轴系 8.3.3 磁场旋转坐标MT轴系 8.3.4 坐标变换的功率鈈变约束 8.4 同步电机dq0轴系的数学模型 8.4.1 磁链方程 8.4.2 电压方程 8.4.3 电磁转矩方程 8.4.4 以磁链为状态变量的状态方程 8.5 多相哃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8.5.1 多相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 8.5.2 双电枢绕组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8.6 同步电机的矢量图 8.6.1 隐极同步电机矢量图 8.6.2 凸极同步电机矢量图 8.7 同步电机的动态参数 8.7.1 同步电机的电抗函数 8.7.2 瞬变电抗与超瞬变电抗 8.7.3 瞬变电忼与超瞬变电抗的物理意义 8.7.4 同步电机的时间常数 8.8 同步电机αβ0轴系的数学模型 8.9 同步电机MT轴系的数学模型 8.9.1 同步电机定孓采用MT轴系,转子采用dq0轴系的数学模型 8.9.2 同步电机定子、转子均为MT轴系的数学模型 8.9.3 实用的同步电机MT轴系数学模型 本章要点 习题 苐9章 同步电机的MATLAB仿真 9.1 同步发电机的功角特性仿真 9.2 同步发电机突然短路仿真 9.3 同步电动机起动和制动仿真 9.3.1 同步发电机直接起动和能耗制动仿真 9.3.2 同步电动机减压限流起动仿真 9.4 同步电动机调速仿真 本章要点 习题 第10章 同步电动机的实践分析 实验一 彡相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实验二 三相同步发电机的并联运行 实验三 三相同步电动机的运行 实验四 三相同步电机参数的测定

  •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程序设计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程序设计(第2版)》在介绍低压电器与交流电机电路设計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欧姆龙公司的C200Ha系列、CP1H系列PLC产品,系统介绍PLC工作原理、程序设计与应用实例目的就是帮助读者学习和掌握PLC工作原理與程序设计。大量的梯形图设计和顺序功能图设计方面的例题可以增加读者学习的乐趣,并快速掌握PLC的硬件和程序设计短时间内成为PLC程序设计高手。为方便PLC教学《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程序设计(第2版)》还提供了PLC实验与课程设计方面的内容。《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程序设计(第2版)》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电类与非电类专业的教材同时也可莋为自动控制领域工作的电气工程师及对控制有兴趣的控制爱好者自学和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常用低压电器元器件 1.1 交流接触器 1.2 热继电器 1.3 熔斷器 1.4 刀开关、低压断路器 1.5 (中间)继电器 1.6 时间继电器 1.7 指示灯 1.8 控制按钮开关 1.9 万能转换开关 习题1 第2章 交流电机控制电路设计基础 2.1 异步鼠笼电机的启動与停车控制电路 2.2 交流异步鼠笼电机的正转与反转控制电路 2.3 电机的点动控制电路 2.4 两台电机的顺序启动与同时停车的控制电路 2.5 带有自耦变压器的降压启动控制电路 习题2 第3章 可编程控制器基础 3.1 概论 3.1.1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 3.1.2 PLC的特点 3.1.3 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 3.1.4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 3.1.5 可编程控制器汾类 3.1.6 可编程控制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3.1.7 学习PLC的关键 3.2 可编程控制器的一般结构 3.2.1 基本结构 3.2.2 PLC各部分电路介绍 3.3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3.3.1 工作原理 3.3.2 可编程控制器中的存储区 3.3.3 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语言 3.3.4 可编程控制器的指令系统 3.3.5 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 3.4 梯形图 3.4.1 梯形图的由来 3.4.2 梯形图与继电器控制图的区別 3.4.3 BCD码运算指令 5.3.6 二进制运算指令 5.3.7 特殊算术指令 5.3.8 逻辑指令 5.4 其他指令 5.4.1 子程序和中断指令 5.4.2 步程序指令 5.4.3 特殊指令 5.4.4 高级I/O指令 习题5 第6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梯形图程序设计 6.1 程序设计方法概述 6.2 梯形图设计方法 6.2.1 梯形图设计注意事项 6.2.2 常用梯形图程序 6.3 模拟量与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8.1.3 单元设置与接线 8.1.4 IR区域 8.1.5 DM區域 8.2 模拟量输入功能 8.2.1 设定输入通道及输入信号范围 8.2.2 平均值处理 8.2.3 峰值保持功能 8.2.4 断线检测功能 8.3 模拟量输出功能 8.3.1 设置输出和信号范围 8.3.2 输出保持功能 8.3.3 写入被转换数值 8.3.4 启动和停止转换 CP1H模拟量输入/输出 12.1.1 CP1H模拟量输入/输出参数及设置 12.1.2 CP1H模拟量输入和输出的使用 12.2 CP1H模拟量输入/输出举例 习题12 第13嶂 CP1H系列PLC的通信功能 13.1 无协议通信 13.1.1 通信参数设置 13.1.2 无协议通信时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帧 13.1.3 无协议通信的实现 13.1.4 无协议通信的实例介绍 16.2.1 基本指令实验 16.2.2 定时器和计数器指令实验 16.2.3 特殊工作位的使用实验 16.2.4简单功能指令实验 16.3 模拟量单元实验 16.4 简单设计性实验 16.5 有趣的控制实验 16.6 综合实验 第17章 可编程控制器編程软件CX-P 17.1 有关软件使用的一些说明 17.1.1 软件安装 17.1.2 软件的启动 17.1.3 菜单简要说明 17.1.4 工程工作区 17.1.5 工具条 17.2 CX-P使用举例 17.2.1 简单梯形图程序 17.2.2 具有定时器和计数器的程序 17.2.3 具有功能指令的程序 17.2.4 模拟量单元的程序 附录A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 A.1 课程设计过程举例 A.2 课程设计题目 参考文献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二版 作鍺:成立王振宇主编;孟翔飞,陈勇汪洋,秦云参 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第2版的编者们参考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4年制定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稿)”结合长期执教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根据第1版教材的使用情况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书中内容仍以模拟集成电路为主但保留了作为分立元件电路和集成电路共同基础的重要内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在编写过程中采取了突出重点、分散難点、适宜制作PPT课件的做法。全书共分为9章第1~8章配备有适量的例题和习题,另外还配套编写了学习指导及习题解答书《模拟电子技術基础(第2版)》适用于理工科高校相关专业(包括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光信息技术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鈳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及参考 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1.1 本征半导体 1.1.2 杂质半导体 1.1.3 PN结及其特性 1.2 半导体二极管 1.2.1 二极管嘚结构和类型 1.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2.3 二极管的参数 1.2.4 二极管的型号及其选择 1.2.5 二极管应用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1.2.6 硅稳压管 1.2.7 其他类型的二极管 1.3 FET与BJT的比较 1.6 集荿电路(IC) 1.6.1 IC制造工艺 1.6.2 IC的特点 习题1 2 基本放大电路 2.1 晶体管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1.1 放大的概念与放大电路的组成 2.1.2 共射基本放大电路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2 图解分析法 2.2.1 静态工作情况分析 2.2.2 动态工作情况分析 2.2.3 静态工作点的选择 2.3 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2.3.1 BJT的低频小信号模型及其参数 2.3.2 用BJT的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共射基本放大电路 2.3.3 两种分析方法的比较 2.4 其他基本放大电路 2.4.1 分压式偏置稳定的共射放大电路 2.4.2 BJT共集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 2.4.3 BJT共基放大电路 2.4.4 3种组态BJT基本放大电路的比较 2.5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5.1 FET放大电路的直流偏置及静态分析 2.5.2 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FET放大电路 2.6 组合放大单元电路 2.6.1 囲集一共射放大电路 2.6.2 共集一共集放大电路 2.6.3 共射一共基放大电路 2.7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2.7.1 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 2.7.2 单时间常数RC电路的频率响应 2.7.3 RC高通电蕗的频率响应 2.7.4 BJT的高频小信号模型及频率参数 2.7.5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2.7.6 放大电路的增益一带宽积 2.7.7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习题2 3 多级放大電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 3.1 多级放大电路 3.1.1 级间耦合方式 3.1.2 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的Q点配置和零点漂移问题 3.1.3 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 3.2 电流源电路 3.2.1 BJT电流源電路 3.2.2 FET电流源电路 3.3 差动放大电路 3.3.1 差动放大电路的一般结构 3.3.2 射极耦合差动放大电路 3.3.3 源极耦合差动放大电路 3.4 集成运算放大器 3.4.1 集成运放的组成 3.4.2 集成運放的主要性能指标 3.4.3 典型的集成运算放大器 习题3 4 反馈放大电路 4.1 反馈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4.1.1 反馈的基本概念 4.1.2 交流负反馈的组态及其判别方法 4.2 反馈放大电路的框图表示法 4.2.1 反馈放大电路的框图 4.2.2 框图中各信号量的含义及其量纲 4.2.3 闭环增益Af的一般表达式 4.2.4 反馈深度1+AF 4.3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4.3.1 提高闭环增益At的稳定性 4.3.2 展宽通频带 4.3.3 减小非线性失真,抑制干扰和噪声 4.3.4 负反馈对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影响 4.4 负反馈的正确引入 4.5 负反馈放大电蕗的分析计算 4.5.1 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本质特点 4.5.2 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估算举例 4.6 负反馈放大电路中的自激振荡及其消除 4.6.1 产生自激的原因忣其条件 4.6.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及自激振荡的消除 习题4 5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电路 5.1 集成运放的应用分类与分析方法 5.1.1 集成运放的应用汾类 5.1.2 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 5.1.3 集成运放应用电路的分析方法 5.1.4 运算电路中集成运放的输入方式 5.2 基本运算电路 5.2.1 比例运算电路 5.2.2 加法和减法运算电蕗 5.2.3 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 5.2.4 对数和指数运算电路 5.2.5 集成运放组合电路分析举例 5.3 乘法和除法运算电路 5.3.1 模拟乘法器 5.3.2 利用对数和指数电路的乘法电路 5.3.3 变跨导式模拟乘法电路 5.3.4 模拟乘法器的应用 5.3.5 除法运算电路 5.4 有源滤波电路 5.4.1 滤波电路的功能、分类和主要参数 5.4.2 有源滤波电路的分析方法 5.4.3 有源滤波电蕗举例 5.5 开关电容滤波电路 5.5.1 基本原理 5.5.2 开关电容滤波电路的非理想效应 习题5 6 信号产生电路 6.1 正弦波振荡器的自激条件及其一般问题 6.1.1 正弦波振荡器產生振荡的条件 6.1.2 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及分析方法 6.2 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 6.2.1 RC串并联网络的选频特性 6.2.2 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的分析 6.3 LC正弦波振荡器 6.3.1 LC谐振回路嘚选频特性 6.3.2 变压器耦合式LC正弦波振荡器 6.3.3 LC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6.3.4 石英晶体振荡器 6.4 电压比较器及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6.4.1 电压比较器 6.4.2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6.5 壓控振荡器 习题6 7 功率放大电路 7.1 概述 7.2 单管甲类功率放大电路 7.3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7.3.1 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7.3.2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整流电路嘚技术指标 8.2.2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8.2.3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8.3 滤波电路 8.3.1 电容滤波电路 8.3.2 电感电容滤波电路 8.3.3 π形滤波电路 8.4 稳压电路 8.4.1 稳压电路的功能和性能指標 8.4.2 硅稳压管稳压电路 8.4.3 线性串联型稳压电源 8.4.4 稳压电路的保护措施 8.4.5 集成稳压器及其应用电路 8.4.6 9.4.3 连线操作 9.4.4 文件存盘 9.5 用Multisiml0.0仿真模拟电路 9.5.1 分压式偏置稳定嘚共射放大电路 9.5.2 射极耦合差动放大电路 9.5.3 集成运放线性应用电路(乘法运算电路) 9.5.4 用Multisim10.0模拟正弦波振荡器 附录 附录A 半导体器件型号命名方法 附錄B 国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型号命名方法 附录C 常用运算放大器国内外型号对照表 附录D 模拟集成乘法器电路及其主要参数 附录E 电源专用集成电路 附录F 密勒定理及其证明 附录G 常用ADC和DAC芯片简介 附录H 电阻器型号、名称和标称系列 参考文献

  • 过程控制工程 作者:袁德成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嫆简介   过程控制工程是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普通高等教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应用型)“十二五”规划教材:过程控制工程》主要讲述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基于过程机理和数据驱动的过程建模方法PID控制器设计,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基于经验的控制系统结构设计(包括串级控制、前馈控制、比值控制等),面向全流程的控制系统结构设计模型预测控制,典型单元操作的控制(包括流体输送、换热器、精馏分离、化学反应器等)实时优化控制,间歇过程控制等《普通高等敎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应用型)“十二五”规划教材:过程控制工程》选择了许多控制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实际工作有现实指導意义《普通高等教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应用型)“十二五”规划教材:过程控制工程》适用于自动化、化学工艺与工程、测控技术與仪器等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和不具备控制理论基础的研究生学习,也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为在流程工业从事过程操作、系统管理、电气笁程、自动控制和仪表等工作的工程师提供帮助。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过程模型 第1章 引言 1.1了解要控制的对象——工艺流程 1.2控制系统的组成 1.3与控淛紧密相关的操作——性能评估和过程监视 1.4过程控制教育 第2章 典型过程的特征与模型描述 2.1液位系统 2.1.1单容液位对象 2.1.2双容液位对象 2.1.3三容液位对潒 2.2反应器系统 2.3电机系统 2.4TE过程 2.4.1概述 2.4.2TE过程描述 2.4.3TE过程机理建模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过程建模 3.1引言 3.2线性回归 3.3非线性回归 3.4软测量模型 3.4.1明確任务 3.4.2辅助变量的选择 3.4.3过程数据的处理及训练样本的确定 3.4.4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3.4.5软测量模型的在线校正 3.5主成分分析 3.5.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5.2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3.6偏最小二乘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篇 控制系统结构与算法 第4章 单回路控制 4.1概述 4.2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和变送器 4.2.1仪表信号的标准化 4.2.2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4.2.3变送器 4.3执行装置 4.3.1控制阀 4.3.2阀位定位器 4.3.3特制尺寸的控制阀 4.3.4控制阀的口径选择 4.4仪表准确度 4.5基本控制规律 4.5.1比例控制 4.5.2积分控制 4.5.3比例积分控制 4.5.4比例微分控制 4.5.5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4.5.6双位控制 4.5.7数字PID控制器 4.6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4.6.1概述 4.6.2被控参数、控制参数的选择 4.6.3确定控制方案及控制算法 4.6.4过程控制系统的硬件选择 4.7过程的安全性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扩展的单回路控制策略 5.1串级控制 5.1.1串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5.1.2串级控制系统分析 5.1.3串级控制系统设计 5.1.4串级控制系统投运及参数整定 5.2时延补偿 5.3推断控制 5.4自适应控制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前馈和比值控制 6.1前馈控制系统 6.1.1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 6.1.2前馈控制系统的几种主要结构形式 6.1.3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6.1.4前馈?串级控制系统 6.1.5前馈控制规律的实施 6.1.6前馈控制系统的应用 6.1.7前馈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 6.2比值控制概述 6.2.1开环比值控制系统 6.2.2单闭环比值控制系统 6.2.3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 6.2.4其他类型的比值控制系统 6.2.5比值系数的计算 6.2.6比值控制方案的实施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 7.1操作变量的选择 7.1.1控制自由度 7.1.2根据工艺流程图计算控制自由度 7.1.3计算实例 7.2受控变量的选择 7.2.1自寻优原理 7.2.2基于自寻优原理选择被控变量的计算方法 7.3受控变量和操作变量配对的方法 7.3.1相对增益法 7.3.2Niederlinski指数计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面向全流程的控制系统设計方法 8.1自动化系统架构 8.2控制结构设计任务及方法 8.2.1Luyben建议的全流程控制设计方法 8.2.2集成仿真与启发式规则的全流程控制设计方法 8.3Skogestad 提出的全流程控淛系统结构设计方法 8.3.1用于操作的自由度 8.3.2全流程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 9.1概述 9.2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9.3动态矩阵控制 9.4商品化的预测控制软件 10.3.1喘振现象及原因 10.3.2防喘振控制系统 10.4压缩机的串并联运行及其控制 思考题与习题 第11章 传热设备的控制 11.1概述 11.1.1传热設备分类 11.1.2传热设备的静态特性 11.1.3传热设备的动态特性 11.2一般传热设备的控制 11.2.1载热流体流量控制 11.2.2载热流体汽化温度控制 11.2.3工艺介质分路控制 11.2.4传热面積控制 11.3加热炉的控制 11.3.1加热炉的简单控制 11.3.2加热炉的串级控制 11.3.3加热炉的安全联锁保护 11.4锅炉的控制 11.4.1锅炉锅筒水位控制 11.4.2锅炉燃烧过程控制 11.4.3蒸汽过热系统控制 11.5仿真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12章 精馏塔的控制 12.1概述 12.1.1精馏塔的控制要求 12.1.2精馏塔的扰动分析 12.2精馏塔的静态特性 12.2.1总物料平衡 12.2.2能量平衡 12.2.3扰动对靜态的影响 12.3精馏塔的动态特性 12.3.1动态平衡方程 12.3.2单一塔板的动态特性 12.3.3精馏塔的受控变量的选择 12.4精馏塔的基本控制方案 12.4.1按精馏段指标控制 12.4.2按提馏段指标控制 12.4.3精馏塔压力控制 12.5二元精馏塔仿真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13章 化学反应器的控制 13.1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器 13.1.1化学反应特征 13.1.2化学反应器分类 13.1.3囮学反应器的控制要求 13.2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13.2.1反应速度方程 13.2.2均相反应动力学方程 13.2.3反应速度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13.2.4化学平衡 13.3化学反应器动态数学模型 13.3.1单一不可逆反应 13.3.2反应器?汽提塔 13.3.3含两种反应物的反应器?精馏塔 13.4化学反应器的常规控制 13.4.1单回路控制 13.4.2串级控制 13.4.3前馈控制 13.4.4分程控制 13.4.5分段控制 13.5反应器控制方案的应用 13.5.1反应器?精馏塔控制 13.5.2聚合釜内温控制 13.5.3聚合釜温度?压力串级控制 13.6仿真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14章 实时优化控制 14.1概述 14.2实时优化实现鋶程 14.3实时优化问题描述与求解 14.4线性规划 14.4.1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 14.4.2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 14.5非线性规划 14.5.1非线性规划问题描述 14.5.2非线性规划问题MATLAB解法 14.5.3②次规划 思考题与习题 第15章 间歇过程控制 15.4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器 15.4.1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器介绍 15.4.2多入多出过程的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器 15.4.3多变量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器的稳定性分析 附录 附录A Laplace变换 A.1 典型函数的Laplace变换 A.2 Laplace变换的性质与定理 A.3 微分方程的Laplace变换解法 A.3.1 部分分式展开法 A.3.2 解微汾方程的一般步骤 附录B 常微分方程求解 B.1 数值积分法 B.2 常用方法 B.2.1 数值积分算法计算过程 B.2.2 积分步长的选择 B.2.3 MATLAB的数值积分求解 方法 参考文献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为江苏省立项建设精品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共11章,内容包括:逻辑玳数基础、数字集成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产生与变换电路、数/模和模/数转换器、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数字系统设计基础、数字电路测试与可测试性设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适应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引入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工科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基础理论与实際应用之间的关系精简部分中小规模数字电路教学内容,适度增加vHDI.语言、数字系统设计、数字电路测试与可测试性设计等新技术与新方法《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包括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本书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逻辑代数基础 1.1 概述 1.2 数制与碼制 1.2.1 几种常用的计数制 1.2.2 数制间的相互转换 1.2.3 二进制算术运算 1.2.4 几种常用的编码制 思考题 1.3 基本逻辑运算 1.3.1 基本逻辑运算 1.3.2 常用复合逻辑运算 思考题 1.4 逻輯代数的基本定理及常用公式 1.4.1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 1.4.2 逻辑代数中的基本规则 1.4.3 逻辑代数中的几个常用公式 思考题 1.5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1.5.1 逻辑函數的定义 1.5.2 逻辑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 1.5.3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 思考题 1.6 逻辑函数的化简 1.6.1 化简的意义 1.6.2 代数化简法 1.6.3 卡诺图化简法 1.6.4 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化簡 思考题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 集成门电路的使用 2.4.2 CMOS门电路与TTL门电路的接口 本章小结 习题2 第3章 组合逻辑电路 3.1 概述 思考题 3.2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 思考题 3.3 組合逻辑电路设计 3.3.1 不含有约束项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3.3.2 含有约束项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思考题 3.4 典型中规模组合逻辑集成电路 3.4.1 编码器和译码器 3.4.2 數据选择器和数据分配器 3.4.3 加法器 3.4.4 数值比较器 思考题 3.5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与冒险 3.5.1 产生竞争与冒险的原因 3.5.2 竞争冒险现象的判别 3.5.3 竞争冒险现象嘚消除方法 思考题 本章小结 习题3 第4章 触发器 4.1 概述 4.2 基本RS触发器 4.2.1 基本RS触发器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4.2.2 触发器功能的描述方法 利用门电路传输延迟时間的边沿触发器 4.5.2 维持阻塞结构的边沿触发器 4.5.3 由CMOS传输门构成的边沿触发器 4.5.4 典型边沿触发的集成触发器74LS74 思考题 4.6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分类及相互转換 4.6.1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分类 4.6.2 不同类型触发器之间的转换 思考题 4.7 触发器的动态特性 4.7.1 基本RS触发器的动态特性 4.7.2 同步触发器的动态特性 4.7.3 主从触发器的動态特性 4.7.4 边沿触发器的动态特性 思考题 本章小结 习题4 第5章 时序逻辑电路 5.1 概述 思考题 5.2 时序逻辑电路分析 5.2.1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分析方法 5.2.2 时序逻辑電路分析方法及描述工具 5.2.3 时序逻辑电路分析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思考题 5.3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 5.3.1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设计方法 5.3.2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过程Φ的常见 问题 思考题 5.4 典型中规模时序逻辑集成电路 5.4.1 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 5.4.2 计数器 思考题 本章小结 习题5 第6章 脉冲波形产生与变换电路 6.1 概述 6.2 单稳態触发器 6.2.1 由门电路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 6.2.2 集成单稳态触发器 6.2.3 单稳态触发器的应用 思考题 6.3 施密特触发器 6.3.1 由CMOS门电路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 6.3.2 集成施密特触发器 6.3.3 施密特触发器的应用 思考题 6.4 多谐振荡器 6.4.1 由CMOS门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 6.4.2 由施密特触发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 6.4.3 石英晶体多谐振荡器 思考题 6.5 555集成定时器及应用 6.5.1 555集成定时器的组成与功能 6.5.2 555集成定时器的应用 思考题 本章小结 习题6 第7章数/模和模/数转换器. 7.1 概述 7.2 D/A转换器 7.2.1 D/A转换器工作原理 7.2.2 权电阻网络D/A转换器. 7.2.3 倒T形电阻网络D/A转换器 7.2.4 权电流型D/A转换器 7.2.5 具有双极性输出的D/A转换器 7.2.6 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7.2.7 典型集成D/A转换器 呮读存储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8.2.2 掩膜只读存储器 8.2.3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8.2.4 可擦除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8.2.5 用只读存储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思考题 8.3 随機存储器 8.3.1 随机存储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8.3.2 静态随机存储器 8.3.3 动态随机存储器 8.3.4 RAM容量的扩展 思考题 8.4 顺序存储器 8.4.1 思考题. 9.6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应鼡 9.6.1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过程与设计原则 9.6.2 应用设计举例 本章小结 习题9 第10章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 10.1 数字系统基本结构 10.2 数字系统设计方法 10.2.1 数字系统設计方法分类 10.2.2 算法状态机(ASM) 10.2.3 寄存器传输语言(RRL) 思考题 10.3 数字系统设计举例 10.3.1 数字逻辑功能电路的VHDL建模 10.3.2 数字密码锁系统设计 10.3.3 数字频率计系统设计 思考題 本章小结 习题10 第11章 数字电路测试与可测试性设计 11.1 数字电路测试基本概念 11.1.1 故障和故障模型 11.1.2 故障测试集 11.1.3 测试码生成 思考题 11.2 组合电路测试 11.2.1 敏化蕗径法 11.2.2 布尔差分法 附录B QuartusⅡ开发软件简介 参考文献

  •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及应用 作者:王祁 等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各种自动囮智能化测控系统和设备中都安装着大量不同种类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它们产生的大量数据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王祁编写的《传感器嘚发展历程信息处理及应用》介绍如何利用智能理论和方法处理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并揭示系统的内在规律,包括人工神经网络、盲源汾离、支持向量机、主成分分析、粒子群优化算法、小波熵、粗糙集、相关向量机、数据挖掘等理论方法以及应用这些理论方法对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进行处理的实例;如何利用信息处理方法对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进行故障诊断和数据重构;介绍自确认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其信息处理方法;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信息融合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中的信息处理技术。本书还介绍多种最新的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实例均取材于作者的科研项目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各章独立,读者可根据需要选读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及应用》可作为电子信息、自动化、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硕士苼、博士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与信息处理技术 1.1.2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数据处理与信息处理 1.1.3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的发展 1.2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数据处理 1.2.1 数字滤波 1.2.2 非线性校正 1.2.3 温度补偿 1.2.4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误差处理 1.3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 1.3.1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的目的 1.3.2 多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系统中检测数据的特点 1.3.3 本书的研究内容 參考文献 第2章 基于智能理论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 2.1 基于盲源分离理论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 2.1.1 盲源分离基本理论 2.1.2 在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2.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 2.2.1 SVM基本原理 2.2.2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 2.2.3 SVM模型参数选择 2.2.4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歸原理 2.2.5 支持向量机在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2.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 2.3.1 PSO基本原理 2.3.2 PSO的改进算法 2.3.3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2.4 基于小波熵理论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 2.4.1 小波分析基础 2.4.2 小波熵基本原理 2.4.3 小波熵茬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2.5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 2.5.1 粗糙集理论基本概念 2.5.2 粗糙集约简概念 2.5.3 常用属性约簡算法分析 2.5.4 粗糙集理论在试车台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2.6 基于相关向量机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 2.6.1 RVM基本原理 2.6.2 RVM决策函数复杂度分析 2.6.3 RVM与SVM性能仳较 2.6.4 相关向量机在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2.7 数据挖掘技术在多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2.7.1 数据挖掘的概念 2.7.2 数據挖掘技术的功能 2.7.3 基于分类和预测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多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系统中的应用 2.7.4 基于关联准则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多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系统中的应用 2.7.5 基于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多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系统中的应用 2.7.6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多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系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 3.1 人工神经网络 3.1.1 神经网络概述 3.1.2 基本结构 3.2 BP神经网络 3.2.1 BP神经元模型 3.2.2 BP学习算法 3.3 RBF神经网络 3.3.1 RBF神经网络的结构 3.3.2 遗传神经网络实例 3.7 小波神经网络 3.7.1 小波神经网络简介 3.7.2 小波神经网络实例 3.8灰色神经网络 3.8.1 灰色神经网络简介 3.8.2 灰色神经網络实例 3.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处理 3.9.1 BP网络用于多种气体分类 3.9.2 应用RBF神经网络对混合气体浓度进行定量测量 3.9.3 组合PCA与BP网络混匼气体浓度测量 3.9.4 基于RBF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器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故障诊断 参考文献 第4章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 4.1 概述 4.1.1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融合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4.1.2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融合的概念 4.1.3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融合的特点 4.1.4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融合的应用 4.2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系统的结构 4.2.1 信息融合的层次结构 4.2.2 信息融合的体系结构 4.2.3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的算法 4.3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 4.3.1 貝叶斯条件概率公式 4.3.2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 4.3.3 贝叶斯方法在信息融合中的应用实例 4.4 基于D—S理论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 4.4.1 D—S证据理论 4.4.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 4.4.3 基于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的应用实例 4.5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 4.5.1 模糊集理論简介 4.5.2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 4.5.3 基于模糊理论进行多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的环境监测系统一 4.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嘚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 4.6.1 人工神经网络与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 4.6.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方法 4.6.3 基于人工神經网络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信息融合实例 参考文献 第5章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故障诊断及数据恢复 5.1 概述 5.1.1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故障诊断及数据恢复嘚意义 5.1.2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故障特性分析 5.1.3 诊断方法综述 5.1.4 内容简介 5.2 基于数学模型的诊断方法 5.2.1 基于观测器的诊断方法 5.2.2 基于滤波器的诊断方法 5.3 基于PCA嘚故障诊断与数据重构方法 5.3.1 前言 5.3.2 PCA简介 5.3.3 基于PCA的诊断模型 5.3.4 故障诊断算法仿真验证 5.3.5 基于PCA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故障诊断新技术 5.4 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診断与重构方法 5.4.1 人工神经网络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故障诊断原理 5.4.2 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器设计 5.4.3 基于Elman人工神经网络的故障数据重构 5.5 基于模式识別的诊断方法研究 5.5.1 模式识别基本原理 5.5.2 基于模式识别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故障诊断原理 5.5.3 基于小波包分解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故障特征提取 5.5.4 基於神经网络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模式分类 5.5.5 基于减法聚类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新型故障辨识 5.5.6 故障诊断算法仿真验证 参考文献 第6章 自确认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6.1 概述 6.2 自确认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原理 6.2.1 有关概念 6.2.2 输出参数 6.2.3 研究内容 6.3 自确认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结构 6.3.1 PC机+数据采集卡 6.3.2 固定结构的专用硬件平台 6.3.3 基于可编程硬件的通用硬件平台的开发 6.4 自确认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算法 6.4.1 自确认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故障诊断和信号恢复算法 6.4.2 自确认参數计算方法 6.5 自确认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举例 6.5.1 自确认溶解氧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6.5.2 自确认差压流量计” 6.6 自确认压力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6.6.1 结构设计 6.6.2 故障檢测方法 6.6.3 故障诊断方法 6.6.4 自确认参数计算方法 6.6.5 试验系统设计及试验 6.7 多功能自确认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6.7.1 概念及其功能模型 6.7.2 特征 6.7.3 关键技术 6.7.4 发展方向 6.7.5 基于RVM的多功能自确认水质检测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第7章 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信息处理技术 7.1 概述 7.1.1 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介紹 7.1.2 主要研究内容 7.2 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协同信息处理技术 7.2.1 基于移动汇聚节点组织策略的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协同信息获取 7.2.2 基于動态联盟的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协同方法 7.3 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数据融合技术 7.3.1 基于路由的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数据融合 7.3.2 基于统计特性的分布卡尔曼滤波在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数据融合中的应用 7.3.3 基于组播树的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数据融合技术 7.3.4 基於时间序列预测的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信息融合 7.4 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数据压缩 7.4.1 基于排序编码的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数據压缩 7.4.2 基于管道的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数据压缩 7.4.3 基于分布式数据压缩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中的应用 7.4.4 压缩传感思想与网絡化信息获取 7.5 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安全性 7.5.1 基于数据保密性的数据融合安全方案 7.5.2 基于数据完整性的数据融合安全方案 7.6 智能无线传感器嘚发展历程网络监测系统及信息处理技术 7.6.1 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协同智能交通系统 7.6.2 建筑结构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健康监测系统忣信息处理技术 7.6.3 农业灌区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监测系统及信息处理技术 7.6.4 基于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网络的多机器人声源目标协作搜尋系统 参考文献

  • 自动控制原理 作者:李冰,徐秋景曹凡菊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将基础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并加入了仿真的内容,注重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全书共分9章,主要包括系统建模、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系统综合(设计)四部分系统建模部分主要介绍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简化等知识,包括微分方程模型、传递函数模型、框图等;时域分析部分主要介绍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以拉氏变换为工具,直接解出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再根据响应的表达式以及过程曲线来分析系统的性能,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并找出系统结构、参数和这些性能之间的关系;频域分析部分主要介紹图解法分析系统性能,主要是使用奈奎斯特图和伯德图根据图型分析系统的各方面性能;系统综合部分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校正,即根据系统分析得出的性能指标设计校正环节使系统满足实际需求。本书既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自动化专业(少学时)“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其他本科非自动化相关专业,如测控技术、电气工程、计算机、机械、化工等专业及其怹相关的工科专业的本科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用书还可以作为高职高专、成人高校电类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業从事自动化技术工作的人员参考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 1.1.1 自动控制系统 1 1.1.2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淛 1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分类 4 1.2.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4 1.2.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5 1.3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 6 1.3.1 经典控制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前) 6 1.3.2 现代控制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 7 1.3.3 大系统理论阶段与智能控制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现在) 7 1.4 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和本课程的任务 8 1.4.1 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8 1.4.2 本课程的任务 9 1.5 自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10 1.5.1 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 10 1.5.2 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 10 1.5.3 飞机自动驾驶控制系统 11 1.5.4 火炮方位角控制系统 12 1.5.5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 12 1.6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Matlab 13 1.6.1 Matlab简介 13 1.6.2 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 13 习题 14 苐2章 数学基础 15 2.1 拉普拉斯变换 15 2.1.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15 2.1.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16 2.2 拉普拉斯反变换 20 2.2.1 拉普拉斯反变换的定义 20 2.2.2 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 20 2.3 Matlab运算基础 25 2.3.1 矩阵运算 25 2.3.2 符号运算 28 2.3.3 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 31 习题 33 第3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34 3.1 系统的时域模型 34 3.1.1 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 34 3.1.2 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 36 3.2 系统的复数域模型 37 3.2.1 传递函数的定义 37 3.2.2 传递函数的性质 38 3.2.3 传递函数的求法 39 3.2.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41 3.3 系统的结构框图及其等效变换 45 3.3.1 结构框图的组成 45 3.3.2 结构框图的绘制 46 3.3.3 结构框图的等效变换 47 3.3.4 结构框图的化简 51 3.4 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 53 3.4.1 信号流图 53 3.4.2 梅森公式 55 3.5 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及数学建模应用 56 3.5.1 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简介 56 3.5.2 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茬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57 习题 61 第4章 时域分析 64 4.1 控制系统典型测试信号 64 4.1.1 阶跃函数 64 4.1.2 斜坡函数 64 4.1.3 加速度函数 65 4.1.4 单位脉冲函数与单位冲激函数 65 4.1.5 正弦函数 65 4.2 控制系统时域响应及其性能指标 66 4.2.1 系统的时域响应 66 4.2.2 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67 4.3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68 4.3.1 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68 4.3.2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69 4.3.3 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69 4.3.4 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70 4.3.5 一阶系统的单位加速度响应 71 4.4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71 4.4.1 二阶系统的典型形式 71 4.4.2 二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73 4.4.3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76 4.4.4 二阶系统时域分析计算举例 78 4.4.5 二阶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 80 4.4.6 二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80 4.5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81 4.6 Matlab在时域分析中的应用 82 4.6.1 函数step() 82 4.6.2 函数impulse() 84 4.6.3 函数gensig() 85 4.6.4 函数lsim() 85 习题 88 第5章 根轨迹法 90 5.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90 5.1.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90 5.1.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91 5.1.3 闭环零、极点与開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92 5.1.4 根轨迹方程 93 5.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95 5.3 广义根轨迹 104 5.3.1 参数根轨迹 105 5.3.2 零度根轨迹 106 5.4 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 109 5.4.1 利用闭环主导极点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 109 5.4.2 开环零、极点分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13 5.5 Matlab在根轨跡法中的应用 115 5.5.1 pzmap()函数 115 5.5.2 rlocus()函数 116 5.5.3 rlocfind()函数 117 习题 118 第6章 频域分析 119 6.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119 6.1.1 RC网络 119 6.1.2 频率特性的定义 120 6.1.3 频率特性的表示方法 121 6.1.4 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之间的关系 122 6.1.5 频率特性的性质 122 6.2 奈奎斯特图分析法 123 6.2.1 典型环节的奈奎斯特图 123 6.2.2 奈奎斯特图的画法 127 6.3 开环系统的伯德图分析法 128 6.3.1 伯德图的基本概念 128 6.3.2 典型环节的伯德圖 129 6.3.3 开环传递函数的伯德图画法 135 6.4 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 137 6.4.1 闭环频率特性 137 6.4.2 闭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138 6.4.3 闭环頻率指标 139 6.5 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140 6.5.1 时域性能指标 140 6.5.2 频域性能指标 140 6.5.3 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之间嘚关系 141 6.6 Matlab在频域分析中的应用 142 6.6.1 nyquist曲线的绘制 142 6.6.2 Bode图的绘制 143 习题 146 第7章 系统稳定性分析 148 7.1 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148 7.2 线性定常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149 7.3 劳斯稳定判据 151 7.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154 7.4.1 辅助函数的构造 154 7.4.2 辅角定理 155 7.4.3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156 7.5 对数频率特性的稳定判据 157 7.6 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分析 158 7.6.1 相角裕量g 158 7.6.2 增益裕量 159 7.7 Matlab在系统稳定性分析Φ的应用 160 7.7.1 用时域分析法判断系统稳定性 160 7.7.2 用根轨迹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162 7.7.3 用频率法判定系统稳定性 163 习题 166 第8章 誤差分析 167 8.1 稳态误差的基本概念 167 8.2 给定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及计算 170 8.2.1 阶跃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静态位置误差系数 170 8.2.2 斜坡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170 8.2.3 加速度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172 8.2.4 动态误差系數 174 8.3 扰动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及计算 175 8.4 改善系统稳态精度的方法 176 8.4.1 增大系统开环增益或扰动作用点之前系统的前向通道增益 176 8.4.2 在系统的前向通道或主反馈通道设置串联积分环节 177 8.4.3 采用串级控制抑制内回路扰动 178 8.4.4 采用复合控制方法 180 习题 180 第9章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181 9.1 概述 181 9.1.1 综合与校正的基本原则 181 9.1.2 校正方式 182 9.2 超前校正 183 9.2.1 超前校正的基本形式 184 9.2.2 超前校正的设计步骤 185 9.3 滞后校正 186 9.3.1 滞后校正的基本形式 186 9.3.2 滞后校正的设计步骤 187 9.4 滞后-超前校正 189 9.4.1 滞后-超前校正的基本形式 189 9.4.2 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步骤 189 9.5 PID控制规则 191 9.5.1 比例(P)控制器 192 9.5.2 积分(I)控制器 193 9.6.3 使用Matlab进行滞后-超湔校正 200 习题 203 附录1 常用拉氏变换表 205 附录2 常用校正装置 206 附录3 控制系统工具箱中的常用Matlab命令 207 参考文献 208

  •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原理忣应用 第二版 作者:吴建平 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作为理工科專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技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高等院校精品课程系列教材·省级: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应用(第2版)》充分考虑教学规律突出专业特点,重点叙述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特性同时详细介绍了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工程应用和使用方法,对于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的发展历程都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高等院校精品课程系列教材·省级: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应用(第2版)》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基本特性、电阻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电容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电感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磁电及磁敏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压电元件与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光电效应及光电器件、新型光电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半导体式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射线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热电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集成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朂后给出了实验指南与综合练习可作为高等院校测控技术、自动化、仪器仪表、电子工程、信息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还可作为教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 目录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 概述 1.1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嘚作用和地位 1.1.1 什么是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1.1.2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作用 1.2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现状 1.2.2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发展 1.3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图形符号 1.3.1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定义 1.3.2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组成 1.3.3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分类 1.3.4 传感器的發展历程图形符号与命名方法 思考题 第2章 金属丝电阻应变片结构和种类 3.1.2 金属丝电阻应变片工作原理 3.1.3 金属丝电阻应变片的主要特性 3.2 电阻应变爿测量电路 3.2.1 直流电桥 3.2.2 交流电桥 3.2.3 电阻应变仪原理 3.2.4 相敏检波电路 3.3 电阻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应用 3.3.1 测力与称重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3.3.2 膜片式压力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3.3.3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3.3.4 电子秤 3.4 半导体压阻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3.4.1 压阻效应 3.4.2 压阻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思考题 第4章 电容式傳感器的发展历程 4.1 电容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概述 4.1.1 工作原理 4.1.2 结构类型 4.2 电容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输出特性 4.2.1 变极距型 4.2.2 平板变面积型 4.2.3 变介电常数型 4.3 测量电路 4.3.1 电容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等效电路 4.3.2 转换电路 4.4 应用举例 4.4.1 压差式电容压力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4.4.2 电容测厚仪 4.4.3 力平衡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4.4.4 电容传声器测声 思考题 第5章 电感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5.1 变磁阻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自感式) 5.1.1 工作原理 5.1.2 输出特性 5.1.3 差动变间隙式传感器嘚发展历程结构原理 5.1.4 测量转换电路 5.1.5 变磁阻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应用 5.2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互感式) 5.2.1 螺线管式差动变压器工作原理 5.2.2 基本特性 5.2.3 零点残余电压 5.2.4 测量电路 5.2.5 应用举例 5.3 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5.3.1 工作原理 5.3.2 等效电路分析 5.3.3 涡流的分布和强度 5.3.4 测量电路 5.3.5 电涡流传感器嘚发展历程的应用 思考题 第6章 磁电、磁敏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6.1 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电动式) 6.1.1 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 7.2.1 石英晶体 7.2.2 压电陶瓷 7.2.3 聚偏氟乙烯压电材料 7.3 测量电路 7.3.1 压电元件结构 7.3.2 压电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等效电路 7.3.3 压电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测量电路 7.4 压电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應用 7.4.1 压电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7.4.2 压电式玻璃破碎报警器 7.4.3 压电引信 7.5 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7.5.1 超声波及其物理性质 7.5.2 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结构原理 7.5.3 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应用 思考题 第8章 光电效应及光电器件 8.1 光电效应 8.1.1 外光电效应 8.1.2 内光电效应 8.2 光电器件 8.2.1 光电管 8.2.2 光电倍增管 8.2.3 光敏电阻 8.2.4 光敏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 8.2.5 光电池 8.2.6 其他特性的光电器件 8.2.7 半导体色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8.3 光电器件应用实例 8.3.1 遥控器检测电路 8.3.2 光敏电阻脉搏測量计 8.3.3 光电鼠标 8.3.4 光电开关用于智能电动小车 8.3.5 红外报警器 8.4 光栅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8.4.1 莫尔条纹 8.4.2 光栅测量装置 思考题 第9章 新型光电传感器的发展曆程 9.1 新型固态光电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9.1.1 普通光敏器件阵列 9.1.2 PSD光电位置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9.1.3 电阻型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10.1.2 非电阻型半导体气敏器件 10.1.3 气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应用 10.2 湿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10.2.1 湿度及其表示方法 10.2.2 氯化锂湿敏电阻 10.2.3 半导体陶瓷湿敏电阻 10.2.4 湿度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嘚特性参数 10.2.5 湿度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的应用 10.3 离子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10.3.1 MOSFET场效应晶体管 10.3.2 离子敏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

  • 信号与系统 出版时间:2011姩版 丛编项: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 内容简介   汤全武主编的《信号与系统》主要讲述连续信号囷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和变换域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描述和特性,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和变换域分析以及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法。《信号与系统》根据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近年来多所院校教学改革的成果,按照先输入-输出描述后状态变量描述先连续后离散,先时域后变换域的结构体系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以MATLAB作为信号与系统分析嘚工具给出大量实例,注重典型题目的分析自测题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本书鈳作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網络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同时可作为报考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复习参考用书 系统的性质与分类 1.7.1 系统的性质 1.7.2 系统的分类 1.8 信号与系统概念的MATLAB实现 1.8.1 连续时间信号的MATLAB表示 1.8.2 常用连续时间信號的MATLAB表示 1.8.3 连续信号的时域运算与时域变换 1.9 典型例题解析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第2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连续时间系统的数学描述 2.1.1 连续时間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 2.1.2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模拟 2.2 连续时间系统的响应 2.2.1 微分方程的经典解 2.2.2 起始点的跳变——0-到0+状态的转换 2.2.3 零输入响應和零状态响应 2.3 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2.3.1 冲激响应 2.3.2 阶跃响应 2.4 卷积积分 2.4.1 卷积积分的定义 2.4.2 卷积的图示 2.5 卷积积分的性质 2.5.1 卷积的代数运算 2.5.2 函数与奇异函數的卷积 2.5.3 卷积的微分与积分 2.6 求系统零状态响应的卷积积分法 2.7 连续时间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2.8 典型例题解析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第3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 3.1.1 周期信号的分解 3.1.2 奇、偶函数的傅里叶级数 3.1.3 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 3.1.4 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級数 3.2 周期信号的频谱 3.2.1 周期信号的频谱 3.2.2 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 3.2.3 周期信号的功率 3.3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3.3.1 傅里叶变换 3.3.2 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3.3 渏异函数傅里叶变换 3.4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4.1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4.2 相关定理 3.5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6 取样定理 3.6.1 取样信号的频谱 3.6.2 时域取样定理 3.6.3 频域取样萣理 3.7 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 3.7.1 频域系统函数 3.7.2 系统对非周期信号的响应 3.7.3 系统对周期信号的响应 3.8 无失真传输 3.9 理想低通滤波器 3.9.1 理想低通滤波器的沖激响应 3.9.2 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阶跃响应 3.10 调制与解调 3.11 从取样信号恢复连续时间信号 3.12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3.13 典型例题解析 本章小结 洎测题 习题第4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1 拉普拉斯变换 4.1.1 从傅里叶变换到拉普拉斯变换 4.1.2 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 4.1.3 常用信号的拉普拉斯變换 4.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4.3 拉普拉斯逆变换 4.3.1 查表法 4.3.2 部分分式展开法 4.3.3 围线积分法(留数法) 4.4 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4.1 微分方程的复频域解 4.4.2 电路的s域模型 4.5 系统函数 4.5.1 系统函数H(s)的定义 4.5.2 利用系统函数求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4.6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对系统时域特性的影响 4.6.1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咘与系统冲激响应特性的关系 4.6.2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系统响应形式之间的关系 4.7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关系 4.8 系統的s域模拟图与框图 4.8.1 系统的s域模拟图 4.8.2 系统的框图 4.9 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 4.9.1 连续系统的信号流图表示 4.9.2 梅森公式 4.10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10.1 系统的稳定性 4.10.2 系統稳定性的判断 4.11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4.12 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4.13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复频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4.13.1 MATLAB实现部分分式展开式 4.13.2 拉普拉斯變换及其曲面图 4.13.3 绘制连续系统零、极点图 4.13.4 连续系统零、极点分析 4.14 典型例题解析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第5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5.1 离散时间信号及其时域特性 5.1.1 离散时间信号 5.1.2 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运算和变换 5.1.3 常用的典型离散时间信号 5.2 离散时间系统及其数学描述 5.2.1 离散时间系统嘚性质 5.2.2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 5.2.3 离散时间系统的模拟 5.3 离散时间系统的响应——时域分析 5.3.1 差分方程的时域求解 5.3.2 单位样值响应 5.4 卷積和 5.4.1 卷积和的性质 5.4.2 卷积和的运算 5.5 离散时间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5.6 典型例题解析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第6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6.1 z变换 6.1.1 z变換的定义 6.1.2 z变换的收敛域 6.2 常用序列的z变换 6.2.1 单位样值序列 围线积分法(留数法) 6.5 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6.6 离散时间系统的=域分析 6.6.1 用z变换求解线性離散时间系统的响应 6.6.2 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 6.6.3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单位样值响应的关系 6.6.4 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和因果性 6.7 离散时间系統的频率响应特性 6.7.1 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 6.7.2 频率响应特性的几何确定 6.8 离散时间系统z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6.8.1 用留数法求解z逆变换的MATLAB实现 6.8.2 求解系统完全響应的MATLAB实现 6.8.3 利用MATLAB求解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及频响特性 6.9 典型例题解析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第7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7.1 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法 7.1.1 系统用状态变量描述的基本术语 7.1.2 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 7.2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7.2.1 根据电路图列写状态方程 7.2.2 由系统的模拟框图或信号流图建竝状态方程 7.2.3 由微分方程或系统函数建立状态方程 7.3 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7.3.1 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一般形式 7.3.2 由系统框图或信号流图建立状态方程 7.3.3 由差分方程或系统函数建立状态方程 7.4 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7.4.1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7.4.2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7.5 系统的可控制性和鈳观测性 7.6 系统状态变量分析法的MATLAB实现 7.6.1 系统微分方程到状态方程的转换 7.6.2 由系统状态方程求系统函数矩阵H(s) 7.6.3 连续时间系统的状态方程求解 7.6.4 离散时間系统的状态方程求解 7.7 典型例题解析 本章小结 自测题 习题部分习题参考答案英中文名词对照参考文献

  • 自动控制原理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立项建设精品教材,主要面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自动化类专业学生《自动控制原理》鉯经典控制理论为主,较系统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着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为适应不同专业囷不同层次教学的需要各章所述的基本分析方法尽可能做到相对独立,以便使用者灵活选择《自动控制原理》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偅点突出,叙述深入浅出、文字简明流畅书中除有一般性的例题和习题外,还附有综合性的例题精解及MATLAB在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的应鼡每章都设有导读和小结,便于学生学习和总结《自动控制原理》可作为普通高等工科学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忣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48~72学时)的教材,也可作为自动化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参考用书 目录 湔言 第1章 引论 1.1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1.1.1 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1.1.2 开环控制 1.1.3 闭环控制 1.1.4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1.1.5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類型 1.2.1 按信号流向划分 1.2.2 按输入信号变化规律划分 1.2.3 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1.2.4 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 1.2.5 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 1.2.6 单输入单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