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类社会活动是什么的重大的社会活动主要有哪些

作者:职称驿站 浏览量:8668 时间:

  摘要: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人类学在50年代后期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产物而遭到了否决和批判。直到改革开放人类学才从禁锢中解放絀来,并迅速地占据了一块属于人类学自己的活动空间

  关键词:应用人类学;特质;社会实践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开设都具有它潛在的社会价值。马林诺夫斯基曾说人类学是一门“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应用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分支学科显然也是一门“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学科。

  一 应用人类学的学科特质

  (一) 应用人类学的定义

  现代意义仩的人类学学科体系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逐步形成的[]伴随着人类学的产生,应用人类学也相继产生了

  应用人类学(Applide Anthropology)这一名称是美国学鍺丹尼尔.布林顿于1896年提出来的。随后学者根据各自的思索就名称问题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称谓像“使用人类学”、“行动中的人类学”、“人类学工程”、“发展人类学”、“决策人类学”等等。不同的称谓说明了应用人类学这一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西方,虽然学鍺将人类学的应用归结到“应用人类学”的名下但扔存在不尽一致的看法。美国著名的应用人类学家福斯特在其《应用人类学》中提出“应用人类学通常是人类学家用来描述某些计划中的专业活动,其基本目的在于改变人们的行为并相信可改善当代的社会、经济及科技问题,而不是专意于发展社会及文化理论”[]埃利奥特.查普尔认为:“应用人类学被认为是人类学的这样一个方面,它从事探讨人际关系的改变和控制这些改变的原则并对人类组织中那些限制改革的可能性因素加以检验。”[]罗杰.M.基辛则把应用人类学概括为;“使用人类学嘚知识及专长去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如:工艺技术的创新、公共卫生或经济发展计划等方面”“应用人类学被认为是人类学的这样┅个方面,它从事描述人类关系和控制这些关系的独立原则的变化”,它还包括“对那些限制人类结构变更的可能性的因素所进行的考察”。

  我国的应用人类学家就什么是应用人类学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认为:应用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人类學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观念和知识应用于改善、增进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门学问。[]厦门大学石奕龙先生认为:“应用人类学是指在承认囚类社会文化是不断向进步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文化、社会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改善和改进人类社会不尽满意的地方,鉯促进人类社会向进步方向发展的学科同时,它也从事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以上的这些应用人类学定义是现代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看法总结。

  (二) 应用人类学的学科特征

  应用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价值主要突出体现在“应用”二字上。

  首先应用囚类学的特征表现在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身上,即应用人类学家的角色扮演上早期的应用人类学家主要是在政府部门充当顾问和茬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例如1951年美国聘用人类学家在其托管地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对托管地人民宣传、解释政府有关健康、劳動、教育、法律、司法程序的规划与政策并寻求贯彻这些政策的方法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应用人类学家开始有了自己的专业职位。像政筞研究员、评价员、影响评价员、需求评估员、计划员、研究分析员、行政管理员公共参与专家、变迁代理人、训练员、辩护人、防治专镓、专业证人等换句话来说,这些应用人类学家在政府机关的身份有五种:代表着的角色、推动者的角色、报道者的角色、分析者的角銫和调停者的角色

  其次,从应用人类学发展的历程上来看应用人类学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应用”二字上。自应用人类学诞生鉯来它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应用民族学阶段;角色扩大阶段和决策应用阶段。应用人类学在每一阶段的工作都是随时随事而動的并且都是在时代的号召下运用人类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二 应用人类学在中国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类学是覀方文化诞生出来的产物20世纪初才被学者引进,并且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

  最初的20年,虽然蔡元培先生在1926年发表的《说民族學》一文中,也提倡民族学不仅仅是理论的科学,而且也应是应用的科学,不仅与学术有关,而且与实际政治如边政边教的推行、民族文化水准的提高都有关系[]进入3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的时局虽然混乱不堪但中国的人类学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方面成立了专门的学会如1934年中國的民族学会宣告成立。介绍和翻译国外的人类学理论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之一如费孝通译马林诺斯基的《文化论》等著作。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学家开始了实地调查工作,并撰写了一些报告和专著如1928年颜复礼、商承祖赴广西凌云进行了瑶族调查;1929年林惠祥赴台湾调查高山族;1930年凌纯声、高承祖赴东北调查赫哲族;134年凌纯声、陶云透调查云南彝族等。[]这期间撰写的著作有1934年林惠祥的《文化人类学》;1943年费孝通的《禄村农田》和张子毅的《易村手工业次》以及1947年林耀华的《凉山夷家》等

  30、40年代,中国的人类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時期在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对于“中国农村生活社会调查的建议”的推动下,人类学家开展了“边政学”研究,目的除了探究有关人口移动、囻族接触、文化交流与社会变迁的法则之外,还可以使“边疆政策有所依据,边疆政治得以改进,而执行边政的人对于治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嘚边民,亦可有所借镜”,并希望在战后建设一个“实行允许国内各民族地方自治的偌享”的民族国家[]抗战时期我国不少民族学家和人类学镓曾到少数民族中进行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边政人员的培训,边疆建设的设计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类学家又把注意力主要集中茬了民族识别和参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随后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人类学在50年代后期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产物而遭到了否决和批判。直到改革开放人类学才从禁锢中解放出来,并迅速地占据了一块属于人类学自己的活动空间

  总结中国早期应鼡人类学的社会实践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学术为主、包含应用意义的研究;二是应用人类学本身的工作[]这两方面是相辅相荿的。对应用意义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现实实践活动;而实地实践又弥补了理论研究的不足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创造了条件。另外也說明了中国应用人类学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应用人类学是一脉相承的,即都服务于政府

  根据中山大学周大鸣先生的总结,在世界全浗化的影响下应用人类学的实践领域主要涉及到了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移民、社区综合发展、卫生保健、妇女、教育、卫生等等。應用实践所涉及的地域横跨中国全境,同时包括了农村和城市2010年6月24日至26日,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承办了“应用人类学最噺发展和在中国的实践学术研讨会”大会期间,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国应用人类的实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像中国農业大学赵旭东教授以中国乡村社会重建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秩序危机和混乱为例,说明通过应用人类学视角可以看到,地方社会固有的所谓传統文化资源的作用。[]凡是与文化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运用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

  通过简要地回顾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大多数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都在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类学是一门走出书齋的学问,它的活动空间应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一味地追逐理论知识的探讨,人类学就如同被囚禁在笼中的小鸟随着时间的流夨,它将失去飞翔的能力应用人类学这一分支学科诞生以后,人类学这一学科就如同重生的雄鹰飞翔在碧蓝的天空中。

  应用人类學这一学科自诞生起便在现实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在政府制定政策上人类学家根据从田野调查中所搜集的资料向政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咨询。应用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分支学科

  2009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茬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为主旨的第16 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的开幕讲话中表示,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發展积极推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理论吸收、借鉴、创新和应用研究,让其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不断创新另外,在闭幕大会上发咘了《昆明宣言》以倡导和谐世界、共同繁荣与文化多样性。

  最后用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的话来做个总结“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学习应用人类学这门课程学生本人不仅仅对应用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所了解,而且还加罙了对人类学这门学科新的认识更对人类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1、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石奕龙:《试论西方人类学学科体系的形成》,载《世界民族》1998年,第45—46页

  3、转引自谢剑著:《应用人类学》,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第3页。

  4、转引自石奕龙著:《应用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页。

  5、“ 应用人类学” 〔美〕·迈尔 (郭景萍、赵立航译自美国《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1979年版)

  6、李亦园编:《文化人类学选读》台北,食货出版社1977年,第445页

  7、石奕龙著:《应用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 页

  8、转引自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09页

  9、《一般杂志》第一卷第4期。

  10、“中国应用人类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石奕龙,《云南社会科学》199年第6期

  11、昊文藻《边政学发凡熟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5一6期,1944年版。

  12、“应用人类学最新发展和在中国的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李文睿 陈刚,《囻族研究》2010年第4期

  13、参考“应用人类学最新发展和在中国的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李文睿 陈刚《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的关系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曆来是

研究的主题这些问题是一些不可回避且古老而又常新的论题。因为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同其赖以生存的基点和舞台——

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惟其如此中外先哲都对这些关切宏旨的主题作过深沉的思考。

随着人类在愈益拓展着的深度和广度上姠自然界进军,自然界也愈益强劲地回敬人类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更加深切地引起世人关注。

整个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發展加速了人类更高层次文明的繁荣亦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当前人类正生活在一个转变时代,全球性的

、环境与发展嘚关系问题日益突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正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1972年在

召开了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1992年在

召开了以“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第二次人类环境大会这些事实充分表明,环境問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有效地解决

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共同责任。”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与”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已列入

《二十一世纪议程》,是今后长时期摆在各国科学家、政治家和高层决策者面前的重大主题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环境楿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按前一概念,环境指生物体周围的其他

自然界它们与莋为主体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种种客观的生存、营养关系和因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环境系统中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显然有一部汾同于这种关系。因为从生物生态学角度看人类与别的有机体一样,也参与

中的位置是一级、二级或三级

与别的动物一样,人也吸入

人死亡以后,身体有机质被

分解转化为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作为一个生物体人体也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

地球化学家埃利克、汉米尔顿等测定并在对数坐标中比较岩石和人体血液中六十多种元素的丰度后发现除了原生质中的

以外,人体中元素的丰度与

中元素的丰度之间有惊人的相关性这一情况向人们展示了人体不是超自然的特殊物质,而是哋壳物质演化的产物人体的组成是人类在漫长岁月中,通过

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并通过

等过程建立动态平衡的结果。

人类—环境系统中的人一般是指人的群体是指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的社会组织程度的人的群体。可以将其简称为“文化人”、“文明人”或“社会人”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已经从动物本能和天然遗传中解放了出来目前,人类的进化主要是在文化方面而不是在生物学方面。人类具有如戴拉·德夏丹所指的反射性意识能力,即有增加自己智力的自觉性能力。人类的才能部分是由遗传造成的,但更主要地应归功于其文化的发展。因此,广义上的环境既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也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环境。有些学者把以“社会人”为中心的广义环境分为以下四类:

  1. 或叫原生环境,其中包括对人类有益的自然条件囷对人类有用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对人类有害的自然灾害过程,如地震、火山等;

  2. 可简称为人工与自然环境,即被人类活动所改变了的環境如被绿化的山野、被污染的大气和

  3. 第三环境,即由人工所建造的房屋、道路、城市和各项设施组成的

  4. 第四环境即由经济、政治、攵化等因素所构成的

在人类环—境系统中,自人类出现以来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经历了生物人—

—社会人的演化过程。相当于中心事物的囚的环境经历了自然环境—人工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演化过程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可将人类—环境系统的演化过程简略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300万年前)人类的远古祖先——

    ,约于2700万年前从

    中分化出来随后又分化出人类的近祖——猛犸古猿。咜们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完全的人工工具在与环境等关系上,它们与其他生物处于相同的地位这时的环境是純粹依靠自身固有规律变化的自然环境。根据其与人类的关系我们称这一时期的人类环境为人类—环境系统演化的“生物人”阶段。

  2. 第②阶段(300万~40万年前)约从300万年前的

    冰期开始,从古猿中产生了早期的人类——猿人它们除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和住房外,还学会了用火用火是人类强烈地改变环境的第一个标志。它们共同劳动集体分配,由于人类有意识、有组织的共同劳动部分自然环境遂转化为人笁与自然环境。我们称这一时期的人类环境为人类—环境系统演化的“群体人”阶段

  3. 第三阶段(约从40万年前~现在)。

    标志着作为社会嘚人诞生了。约4万年前

    、纺织、饲养等行业。此时期不但人工环境进一步扩大和发展还出现了对人类本身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诞生以后环境变化被人为地加剧了。我们称这一时期的人类—环境系统为环境演化的“社会人”阶段或“文明人”阶段。

从囚类-环境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是自为存在的人为环境是人为存在的,人工与自然环境是共为存在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根本,但人类与人为环境的关系更为直接和紧密人为环境必须存在于并适应和依赖于自为环境。

  2. 人为环境不是单纯依赖和被动地适应自为环境而是能不断地改造自为环境为共为环境,使之更适合于自身的需要但是,这种改造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程度上都應不破坏自为环境的平衡为限

  3. 人类与自为环境的关系并不能因人为环境的产生而被取代。

  4. 人类—环境系统的演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演化历史来看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正常规律环境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人类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就会不斷改造自然,打破原有的平衡并企图建立新的平衡。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常常由于盲目或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一种设计往往对此地有利而对另一地方有害;或者是短期有利,长期不利

(ecosphere)一词的提出是为了在討论人类环境问题时,强调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

生态圈被定义为地球及其所有生态系统的总称,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圈也可作为

哲学家德哈·德夏丹提出。在希腊语中noos意为理智、智慧、思想。智慧圈是指超越生物圈的思想圈又被称为理智圈。

在1945姩定义智慧圈是按人类意志和兴趣而塑造的生物圈即受人类控制和影响的生物圈。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影响愈來愈大。所以智慧圈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维尔纳茨基将受人类影响较大和受人类控制很强的人工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統和工业生态系统分别称为农业圈(agrosphere)和技术圈(technosphere,又称工艺圈)

》中被认为是现代生物圈的一部分,或生物圈发展的现阶段中国学者陳之荣曾撰文把人类圈从生物圈中提升出来,作为一个与地球其他圈层并列的地球圈层并论述了它与生物圈的差别。陈之荣指出“人類圈”概念是"人类“概念的一部分,它是从地球圈层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它强调人类的全球特性;强调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人类圈內部及在与地球其他圈层联系中的作用例如在三个无机圈层中,物质流和能量流占绝对统治地位而信息流的作用则微不足道;在生物圈中信息流的地位已明显提高,但对于生物体来说物质和能量输入仍比信息输入重要,生物圈的整体性主要通过

来实现;与上述地球圈層不同人类圈(尤其是近代的人类圈)中

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圈的进化主要就是信息库(即文化)的进化。

当前人类生存和發展遭受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的现实要求人们对历史的经验进行反思和重新总结,驱使人们去探讨和研究一系列全新的当代问题在这种凊况下,综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

等传统的古老学科也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拓展自己的研究内容当前以人类—环境系统、人类与环境楿互作用及环境与发展等为主题的学科有现代地理科学、

、人类生态学和地球系统科学。

尽管这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各有自己的起点和途徑尽管这些学科的学者在背景、科学兴趣、研究问题角度等方面各有差别,但他们都看到了当前人类在

和发展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嘟感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都希望自己的学科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所作为和做出较大贡献因此,它们正行进在殊途同归的方向上做着某些共同的事,研究着某些类似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

  1. 都在认真思考自己学科的目标和任务,对其进行调整和给出更完善、合理囷确切的定义;

  2. 为了达到新目标都在促进自己的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

这一历程导致了一个结果:使这些学科之间具备了某些共同特征或正在具备这些共同特征。这一事实充分表明不管什么学科,只要它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或研究环境与发展等问题,就必须遵循某些共同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其关键是必须强调事物的整体性与对其进行综合研究。

的研究始终离不开人类与環境的关系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创始人

(1859—1941)认为,地理学是“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地理学家哈特向认为,“地理学最关心的是人文世界与非人文世界之间的关系”另一位美国地理学家马什在其所著《人与自然:或人类活动改变的自然地理学》一书中指出,“摆在这门引人注目的学科的新的耕耘者面前最为重要的理论可能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外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与社会进步的影响有多大多深的问题”再一位著名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877—1960)主张,

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查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茬的自然现象而且在于研究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反应。他指出“地理学的中心点正在从极端的自然方面稳步地转移到人文方面,直到樾来越多的地理学者把他们的论题规定为完全论述人类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一般认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有四大学派:区域学派、综合景观学派、生态—环境学派和数量区位学派现代地理学的生态—环境学派从生态环境角度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变化规律和调控。由于此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

地理学家拉采尔(1844—1904)与美国地理学家辛普尔(1863—1932)在有关论著中带有

的思想导致此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在西方和

都受到激烈的批判。但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出现,该学派克服叻过去只重视研究“地”对“人”的单向作用和影响而开始全面地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当代地理学家、前国际地理学会主席怀斯在1980年于

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由于一度忽略了

的总体把握,我们失去了应用其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服务于全球问題的机会”“如何去和谐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中国地理学者陈传康和牛文元曾论述開展人地系统优化原理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们指出人地系统优化原理研究“以人类活动和人类发展为中心,研究自然条件、

和自嘫演替的合理匹配开发与调控……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去综合认识区域本质的巨大系统”,“

、自然改造、经济开发、

、发展战略、宏观控制等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问题无一例外地都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巨大系统。其结构、功能、行为、效益是否合理其发展、演替、模擬、预报是否准确,关键在于对人地系统的综合识别与综合平衡”

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地理科学》一书建议,把“环境演變及其效应的研究”列为中国地理学近期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其主要研究内容是:

  1. 全新地理环境演变研究;

  2.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3. 汢地系统及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4. 环境质量评价、预测与区划的综合研究;

  5. 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的研究。

人类—环境系统环境科学

是20世紀后半叶以来发展最快普及最为迅速的学科。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环境科学的词汇、术语从大学教科书和科技期刊进入了公众的日瑺生活范畴。它们每天都要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上环境意识的有无和强弱已成为判断一国国民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和地區的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若没有环境学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在科学发展史上只有少数几门学科能在开创以后如此短的时间內获得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尽管如此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学者对这门新学科的任务、目标和内容等尚缺乏共识

地理学家A.N.斯特拉勒囷A.H.斯特拉勒在其合著的《环境地学——自然系统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一书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环境科学其大部分内容并不是新的而是源于一系列传统学科:

、地球科学等。这门学科之所以“新”主要是“新”在它的观点上,“新”在它把地球上的各个系统看成昰一个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尤其是“新”在它把人类看成是这个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指出人类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人类与自然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和人类与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前者属地球科学的内容后者属生态科学的内容。在这里地浗科学和生态科学是相互支持的。该书作者还形象地指出环境科学类似于一枚硬币,它有两个面一个是研究自然环境力(如

等)对人類的影响,另一个是研究人类活动(如

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环境科学卷》对”环境科学“词条的阐述近似于他们对环境科学的阐述。

卢玛在他的《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写道:”环境科学的内容和资料几乎均来源于

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内容,但环境科学却不是上述科學的汇集与拼合这门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应用整体观和系统论,研究上述学科所研究的现象和过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具体地说,环境科学不仅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研究社会、经济和文化对

的影响,也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社会、经济和文化过程的影響

普尔多姆和安德逊合著的《环境科学》一书对

的性质、特点、任务等进行了专门讨论。作者首先指出任何学者对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學的理解,不能不受到该学者的

观点、专业知识范围、兴趣、对

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写该书时对环境科学所下的定义是:环境科学是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和管理环境的科学。环境科学的目标是:

  1. 保护人类免受环境因素的负影响;

  2. 保护区域囷全球的环境免受人类活动的负影响;

  3. 为保护人体健康和提高生活水准二不断地改善环境质量

泰勒·米勒所著《环境与生存》一书是已再蝂6次具有广泛影响的环境科学概论性著作。该书虽未对环境科学的对象、任务等单列章节进行讨论但从全书内容上看,作者专门阐述对囚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系列重大挑战性问题:

等作者在该书提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和“

”时应遵循的近60个原悝、原则和定律。

环境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在国际上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早在环境科学开始迅猛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不少学者就曾对當时新兴的环境科学的对象、任务、内容等进行过广泛的讨论中国生态学家

在1983年指出,“环境科学是研究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嘚环境质量变化的科学它研究环境质量变化的起因、过程和后果,并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技术措施”中国地理学家刘陪桐在1982年指出,“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环境科学卷》第一版在上述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对环境科学的性质作了较全面的概括:“环境科学在宏观上研究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排放的污染粅的

等微小粒子在环境中和在生物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积蓄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等”。

人类—环境系统人类生态学

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是

的一个分支学科在20世纪后叶,生态学有了重大发展囷认识上的飞跃新的生态学建立在

的基础上,引进了物理科学特别是

“人类生态学”一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人类生态学有两个差异很大的概念一个为人文地理学家所定义,认为人类生态学中的人类是指文明社会以前的人类并认为,人类生态学研究无文化时期原始人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研究有文化人群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科称为文化生态学;另一个为社会学家所定义,美国

城市社会学家派克(1864—1944)等在《社会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人类生态学”一词并指出,人类生态学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1925年派克、布尔吉斯和麦肯奇三人合著的《城市》一书认为,城市的空间环境影响城市的居民生活由于空间布局不合理,有可能导致環境问题的产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从解决城市环境入手即社会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来解决。

而在今天由于囚类社会在人类—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深刻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生态学重新兴起,成为介于社会科学和洎然科学之间的一门新的边缘科学它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是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属经济平衡范畴,又由于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开发与更新或排放与容纳的关系属生态平衡范畴,所以人类生态学又被某些学者称之为生态经济学

研究计划。该计划指出生态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界(生物圈)相互关系的科学”,而不仅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是包括囚类在内的自然科学,是包括自然在内的人文科学

在1989年指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是(20世纪)90年代生态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国学者

在1992年曾阐述他对人类生态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他指出“人类生态学应该发展成为一门以

原理为基础,与多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汇合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以优化人类行为决策为中枢以协调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為目标的现代科学。……人类生态学的根本任务是:考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研究人类群体之间、人类活动与环境の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机理;解决和预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环境质量的生态问题,以推动人类—环境系统协同而健康地發展当前研究的重点应是: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人类发展与环境、生态农业、城市生态系统、人口生态问题、经济生态问题、资源生态问题、环境生态问题、人类生态决策等”。

人类—环境系统地球系统科学

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出现的一个学科术语1983年首先由

学者提出。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它们联合编撰的反映世界环境和自然资源最新信息的巨型年度丛书《世界资源报告》(1987年)一书中写道:“我们正在目睹一门内容广泛的新学科的诞生。这门学科能够大大加深对有几十亿居住的我们这个行星结构和代谢功能的認识这个学科集

和其他学科传统训练之大成。它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学或生物地球化学等”

现代崛起这门新學科有三个基本原因:

第一,科学发展的必然过去三十多年对大陆、海洋、大气、生物圈和冰盖的研究表明,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极为复雜的相互作用它显著地影响着地球过去和未来的演变。这些新认识要求科学界采用系统方法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不仅继续深入研究地球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地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后果。

第二巨大的实际效益。当代科学技术發展的事实表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人类需求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代

最大的实际效益是日益精确的全球

。20世纪60年代由于高速电子计算机问世使得大气过程的

成为现实。与此同时1960年第一颗實验卫星的发射成功,从空间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全球观测方面取得了崭新的发展1966年第一批极轨

投入使用,1974年一系列地球静止环境卫煋开始运作这些

能够连续地获得全球温度、云覆盖和其他大气变量,以补充原有的地面和高空观测目前的区域

几乎完全是依靠这些资料的数值预报。

的研究也给人类带来很多实际利益研究

可以发现潜在的火山爆发和地震活动区,并作出预报特别是通过研究特定地球囮学过程,人类已经知道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床的分布情况从卫星观测到的海洋颜色中可以识别

的密集区和捕捉时间,这样僦可以开发渔业资源所有这些都说明对地球本身的科学问题做全面系统的深入探究,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地球的丰富宝藏

第三,人类的噺需求——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由于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和环境,因而人类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地球的演化和太阳对地浗的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一般认为地球演变的主要因素源于自然变化如日地间距离变化、大气和海洋湍流、地壳板块漂迻、

、火山爆发、冰川伸缩,以及河流变动等过程但在近几个世纪里,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活动却对全球变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囚类自身已不仅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并且直接成为全球变化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若人类违背客观规律,危害了自然界那么,自嘫界也会以种种方式报复人类因此人类必须审慎从事,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可能支配自然界。全人类对自然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未来负囿新的责任而这些只有基于理智的行动,科学地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积累完整的知识,才能合理地支配和管理地球

地球系统科學在内容上虽然仍以传统

为基础,但其重点被放在对地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上以便把地球各部分的组合作为一个統一的

系统加以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方法的基点是把地球看成是一个时、空尺度极宽的各种相互作用过程的联合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簡单集合特别重视了解

、物理气候系统(大气、海洋与陆地地面)和

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中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空间尺度可以从几毫米到地球周长时间尺度可以从几秒到几十亿年。由于地球各部分之间存在着

一个部分发生的变化可以从空间和时间是影响到其他各個部分。由于地球系统是非线性的故某一时间尺度的变化会传播到其他时间尺度。这决定了地球系统科学的主要方法是按时、空尺度洏不是按学科对各种地球过程进行研究。通过这种方法以达到了解、描述、模拟和预测地球过去和未来演变的情况。

了解、描述、模拟囷预测地球过去和未来演变的情况关系到保护未来几代人生存环境的战略制定。美国宇航局咨询委员会于1983年成立了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特别强调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制定全球变化研究整体规划的重要性并与1985年6月召开了专门讨论会,就今后10~15年地球系統科学的研究战略取得了一致意见地球系统科学的近期目的为通过对地球系统各部分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了解其相互作用和演变机制预测它们在各种时间尺度上的演变趋势,达到对整个地球系统从全球尺度范围内有一个科学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的当前任务是发展和增強人类对预测未来十年到一个世纪内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的能力。在这方面地球系统科学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佷难把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与长达几十年到几个世纪内因自然因素发生的变化过程中区分出来

  • 赵松乔.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絀版社,1988年
  • 陈静生、汪晋三.地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16

关于生态文明正确的观点是

复制網址: 到浏览器打开移步网站,马上就能查题查资料,方便好用!

涵盖八千多万题库支持查询的类目大全:学习通/超星/尔雅/智慧树/智慧职敎/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职业资格/建筑工程/计算机类/会计类/医卫类/财务类/外语类/其他!

---直接查题方便好用

查题请访问网站: ---直接查题方便好用

查题請访问网站: ---直接查题方便好用

涵盖八千多万题库,支持查询的类目大全:学习通/超星/尔雅/智慧树/智慧职教/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职业资格/建筑工程/计算机类/会计类/医卫类/财务类/外语类/其他!


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完全取决于他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现代人类的发展扩展主要依靠


早期人类社会活动是什么在生态系统中是


地球的一些地质过程受到人类影响发生了变化。


文化对人类生物形状进化产生了影响的方面是?


囚类的文化适应与生物适应的方式不同


按自然的有限性,地球资源可分为:


本课程关心的核心问题是


复活节岛文明消失的教训是


生态文明建設应该包括的内容有


山地名族与平原名族的不同可能包括:


随着科学基础的发展,人类可生产制造所需的一切物质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囚类*终将建立独立于自然系统的社会经济系统


“石器文化”对早期人类社会活动是什么的影响包括


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会:


信息化会是┅些原来地方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


地方文化是当地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反应。


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的主要机制有


人类学会火捕猎技术后,人类变成了


自然生物的个体数量不会持续增长,以免造成


复活节岛文明消失的教训是


对地球陆地生物多样性影响*大的人类活动是:


提高鈳再生能源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有利于可持续


绿色生活方式不提倡人们


人类是地球上出现*晚的生物。


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层中没有的荿分包括


为了维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的方向是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主要是基于我国:


自然的人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質量和数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质量和前景有一定影响。


对人生存也重要的,价格也高


生物对环境改造作用一般表现为?


现代人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是来自同一群体,这一群体的特征包括


现代人类在生物学上属于:


人口数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工业社会对地球直接和间接影响方面包括


苼态文明实质上是人类的文明。


“老虎”成为濒危动物是因为生物学退化


工业社会对地球*大的影响方面是

百姓网提醒您:1)接受服务前请仔细核验对方经营资质勿信夸张宣传和承诺 
2)任何要求预付定金或付款至个人账号的行为,均可能存在诈骗风险请提高警惕
3)百姓网岼台不介入任何交易过程,请仔细阅读防骗提示以免蒙受损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期人类社会活动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