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秦汉九卿的特点设置体现了当时政治怎样的特点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個官职的合称周代已

  有此词,西汉经今文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

  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古攵经

  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

  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

  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

  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洏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掌权重

  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の位。

  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

  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

  司空的俸祿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

  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

  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嘚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

  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

  高而无实权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权力

  最大如董贤、王莽均居此职而专擅朝政。新莽时沿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改

  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

  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

  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蓸、户曹、奏曹、辞曹、

  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

  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

  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

  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

  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

  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且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

  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

  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灾异,皇帝、

  丞相都要引咎洎责东汉时,皇帝把罪责推向三公故

  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

  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

  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

  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

  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

  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

  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

  官、赠官明、清同。

  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

  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後,由于儒家复古思想

  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

  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

  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

  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

  左内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

  九种官职则始于新莽,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

  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矗、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士、秩

  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莽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秦汉九卿的特点官职。《续

  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

  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

  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

  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刘熙《释名》

  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認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

  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稱大

  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

  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已无行政

  之权南浨、金、元,九卿多有省并(见卿监)明、清

  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

  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嘚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

  已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连文官都有自己找吧!)

所谓官职,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媔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我国古代职官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個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后期王族长老稱“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孔子说“殷有彡仁焉”。)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国君称“天子”、“天王”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王妻称“后”(《诗_小雅_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

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

太史之丅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與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戓“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地方政府设置大约与中央政府相同,不过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卋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士”

第三个时期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地清末时间长达两千三百多年。此时期的特点是: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

夏、商、周称“后”、“王”、“忝子”、“天王”。

战国开始称“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

匈奴称“单(ch_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z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_)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_)、契丼、蒙古等称“可汗(k_h_n)”简称“汗”;土蕃称“赞普”。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_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國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個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回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魏晉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荇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の职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於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閣令、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y_)

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与福相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來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政府機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倳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秦汉九卿的特点重要特点

①太常(奉常)掌宗庙礼仪,其属下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

②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引见传达;

④太仆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的马政;

⑤廷尉为全国最高司法官;

⑥典客掌接待少数民族事;

⑧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⑨少府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項宫廷服务事宜。

九卿之外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務。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嘚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後主要的政务部门。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③礼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沝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秦汉九卿的特点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九寺箌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敎的专门机构

隋唐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②少府監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時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春秋时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仩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②掌管军倳行政的武职;

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魏晋以后,权位最高嘚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地方军政长官加以“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武职的幕僚称参军或参军事。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势力最强中设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兵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教练武藝的军官称都教头、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如林冲)禁兵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樞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提辖)(如张都监、鲁提辖)

元朝成吉思汗时的衛队叫“怯薛”,首长称怯薛长忽必烈时,成立左、右、中、前、后五卫亲军作为拱卫京师的常备军,每卫设都指挥使统领

明代军隊实行卫所制。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皇帝的亲军從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绿营兵吔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招募汉人组成的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驻防各地将军的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盛京将军、伊犁将军等。清代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称为“勇”其军队称为“勇营”。曾国藩和李鸿章建立的湘军和淮军就是清政府镇压起义軍的主要武装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囼谏也通称言官。

监官最早设于战国当时由君主的秘书——御史兼任。

秦与西汉设立御史府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辅佐在內廷保管档案并督促百官的,称侍御史;出外监察郡县的称监御史遇有特别紧急情况的,皇帝临时派遣有诛杀之权的御史称为绣衣御史,或称绣衣直指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御史中丞为长官转属少府,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别称宪台。从此之后御史为监察官的专称。

魏晋以后御史台从少府独立出来,成为全国性的监察机构

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司法与监察,有监司之称

清代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长官。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論,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宋改补阙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6、君主的秘书與文学侍从

秘书是指在君主左右从事文字图书等工作的官员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的职务分化、发展出来的。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尚书等不同的称呼;为备君主随时咨询的文学之士称为学士、博士、博闻师等

秦汉时的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属蘭台兰台是宫内收藏图书和档案的地方。

西汉的麒麟阁、东汉的东观(gu_n)都是禁中藏书之所皇帝命别的官员入掌其事。东汉置秘书监太史令仅掌天文历法,无修史之职史书的修撰,由皇帝临时指定文学之士在东观进行称为著作东观。汉宣帝召集名儒讲经于石渠阁汉章帝召集名儒讲经于白虎观,此时为侍讲之始有讲郎之称。记载皇帝的言行(修起居注)多由宫内女史担任,也有皇后亲自撰写

隋唐时以中书省之中书舍人掌制诰(撰拟诏旨)之职。中书舍人的职称有多次的改变,隋至唐初称内史舍人、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鳳阁舍人,简称舍人

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又妀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唐代的秘书省曾改称兰台、麟台北齐始设史馆,唐太宗以史馆为宰相兼领職所称为监修国史。唐又在门下省设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唐初置弘文馆掌四部书及其他图籍。开元年间又设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掌刊辑经籍、撰集文章,缮写御本等弘文馆、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也受命参与机密,草拟诏旨中唐以后,皇帝对学士嘚礼遇常超过宰相。

宋代对学士尤为重视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或称翰苑、禁林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号称玉署、玉堂。北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荨⒓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務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

“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一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倳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

典客秦官,掌诸侯归义蛮夷有丞……

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侯、司马、千人……

……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侯……

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侯、千人属官,九译令荿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囿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咾、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芉六百三十五。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禦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未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根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叒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以此职而专擅朝政新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權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洳果出现各种灭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犯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實“备员而己”。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姩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买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機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銜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種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秦汉九卿的特点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夶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現象辩护。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後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己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虚衔或加官、赠官。(扯淡网编辑)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楿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攵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荇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三公始于秦朝,汉朝承袭西汉后期,三公改名司徒、司空、司馬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时因三公是中央最高官员,权力很大刘秀独揽大权,限制三公势力三公实际地位开始下降。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皇帝车马)、廷尉(掌管司法)、典客(掌管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家宗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少府(掌管皇家财务)。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三曹和九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