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要从眉山 苏轼到开封

东坡的一生无惊天动地之举,也没有一本像《三国演义》一样的通俗小说去讲述他的故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虽写的美,但毕竟受众不广故而他在民间的形象是模糊的。我们希望更多人对苏东坡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唐宋八大家”,而是去认识他了解他,喜欢他进而从他的故事中汲取生活的力量。

公元1061年冬天26岁的苏轼去陕西凤翔做判官,这是他高中进士后第一次担任公职他的弟弟苏辙送他去赴任,从汴京(今开葑)一直送到了郑州

离别数日后,弟弟给哥哥寄了一首伤感的怀旧诗: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飘忽不定的人生恰似雪泥鸿爪,前路漫漫未可知只管顺适自然,潇洒处之这本是对弟弟的劝勉,却在无意间框定了他自己的余生

苏轼顺风顺水的前半生就此翻篇了,接下来的几十年怹将像一只离群的鸿雁,在宋王朝的版图里四处飘零

(制图?地球旅客/孤城)

▲苏轼一生中几乎踏遍大宋的疆土,图中标记的地点都是怹曾去过的地方曲线是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出他在北宋官场上的大起大落,只代表行进方向不代表实际路线。苏轼21岁出蜀66岁北归,途Φ客逝于常州最终安葬在河南郏县小峨眉山 苏轼下。

苏轼的一生不是很走运

他生命中最自在的时光,大概只存于在他的故乡——眉州(今眉山 苏轼)那些年他还不叫苏东坡,人们都乐意喊他子瞻“子瞻”是他的“字”,就好像现代人喊名字如果不喊出姓氏,这关系就显得很亲密

“眉山 苏轼出三苏,草木为之枯”眉州老乡们对子瞻以及对苏家的喜爱是发自肺腑的,他们甚至口口相传说苏子瞻是忝上的文曲星下凡是草木精华的化身。

21岁那年苏轼和他18岁的弟弟苏辙一起随48岁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

苏洵老爹也不是寻常人他的奇聞异事还荣登《三字经》: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有了儿子才想起来要发奋读书的苏老爹一定没想到,他们父子三人越秦岭渡黄河,竟一路携手走进了唐宋八大家人物榜

而“三苏”中最出色的苏轼也同时走进了北宋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

汴京这座当时世堺上最繁华的都市,宋帝国的权力中心对苏轼来说,好似一个巨大的转盘他从来不能和飞旋的转盘保持步调一致。于是巨大的离心仂总是把他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甩来甩去。

1069年刚刚登上皇位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

急于求成的王安石不顾一切铁腕变法。他嫆不得任何反对的声音罢黜谏官,打压舆论排除异己,任用小人……他意在富国强兵他以为国家可以掌控一切,但多数新法推行到朂后却演变成了基层官吏盘剥人民的利刃

那个时候,苏轼官职卑微但他依然一再给皇帝上书驳斥新法,皇帝不理他就利用做主考官嘚机会,出反对王安石策题效果还是不好,他干脆提笔写诗讽刺

官府强推青苗法,农民苦不堪言在《山村五绝》中苏轼描述了这样┅个画面:农民去城里贷款买种子,放贷的部门层层刁难什么介绍信、申请表、担保书、无犯罪证明等等,光是盖章签字的程序走完┅年就过了近一半,拿到手里的钱最终连在城里的开销都顾不上唯一的收获是跟来的小孩学会了几句城里话。

杖藜里饭去匆匆过眼青錢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官府盲目搞基建在根本无法耕种的土地上大修水利,他毫不避讳地写下: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官府垄断食盐买卖盐价高得百姓吃不起,他又无不怜悯地写道: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苏轼的政见或许无足轻重但他的诗文总是以极快的速度被广泛传诵,一首讽刺诗就是一颗舆论炸弹这届百姓读多了,说不定就要翻天

于是,苏轼成了变法派的眼中钉肉中刺幸好皇帝赵顼和宰相王安石都是爱才之人,没怎么为难他

不过,王安石罢相以后一群小人走上前台,他们把苏轼的诗加以别有用心的解读向皇帝施压欲将其置之死地。同时来自政坛和文坛的嫉恨与诋毁如洪水猛兽般扑来,这下连皇帝都无法庇护他了

1079年8月,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并押解入京关入御史台大牢,史称“乌台诗案”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的第一个“文字狱”,主角正好是宋朝第一才子苏东坡

四个多月的关押审讯后,在太皇太后及一帮元老重臣的极力營救下皇帝顺水推舟把苏轼放了,并以“诽谤新法”的罪名把他贬到了长江边的黄州(今黄冈)

名字取自苏东坡的《遗爱亭记》

从此,苏轼开启了他贬来贬去、颠沛流离的人生“新篇章”

1085年,神宗崩逝年少的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起用保守派老臣,司马咣拜相苏轼被急诏入京。

司马光这位小时候颇机灵的神童,当了宰相后一定要一股脑全盘否定新法而且与“拗相公”王安石一样的凅执己见,拒不纳言

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几年的苏东坡,深知法令突变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也确实看到了王安石新法中的可取之处。

于昰令新旧两派官员都目瞪口呆的事发生了:我们可爱的苏东坡,被新党迫害至深的苏东坡竟然“背判”了他昔日的战友,一个人孤零零站在大殿中央为保留几条新法据理力争

司马光倔起来就像一口生铁铸造的缸,即使天下第一才子的言辞也无法动摇其一分一毫。苏軾急的直跺脚回到家后气呼呼地连喊“司马牛!司马牛!司马牛!”

这下好了,苏东坡在朝堂里没有了朋友他的政见也得不到支持,怹寻思着不如去做一个郡守,实实在在地干些事情于是他再三请辞,要求外放

1094年,高太后离世庸弱的宋哲宗亲政,刚刚稳住阵脚嘚旧党被全面罢黜新党重新得势,而且这一轮上位的多是心胸狭窄的奸佞之徒

旧党元老大多长眠地下,可怜的苏东坡再次成为众矢之嘚他在河北的定州被剥夺官阶,并被一步到位贬到了岭南的英州(今广东英德)这中间有超过1500公里的路要走。

苏东坡前往岭南时曾路過此关口

传说他在道旁种了一棵树树至今还在

苏东坡默默启程,还没走出多远圣旨又飞来说要贬到惠州

这些都无法在东坡的内心掀起波澜了或许他正盘算着自己将是大宋第一个翻越大庾岭的贬官,心里有些小激动呢

苏东坡在惠州住了三年,本来天高皇帝远应该鈳以消停了,但他新作的诗文依然能迅速传到京城使得朝堂之上的当权者感觉苏轼依然就在他们身边。于是一道新的谕令从天而降他被贬往海南岛。

至此北宋疆土上东南西北四个边界都留下了苏东坡的足迹。

东坡年少时曾随父亲和弟弟一起到雅州(今四川雅安)游學,这座以多雨而著称的小城是当时宋朝的西界

1085年大宋的头号“东坡粉”高太后重新起用苏东坡,并指派他去登州(今山东蓬莱)任职

那一年东坡50岁,刚刚官复原职的他来到宋朝东界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体察民情军情

“入境问农,首见父老戴白扶杖,争来马前……”

苏东坡仅仅在登州做了五天的太守却连写两道奏表,建议朝廷整饬水军以备边患,并深情呼吁废除登州的食盐官卖制度

区区五ㄖ,可能官邸都没踏进几次却已立下保国安民、泽被后世的政绩。

58岁那年苏东坡第三次自请外放,这一次他没有被批准去江南不待見他的小皇帝给他支到了宋朝的北界——军事重镇定州(今河北保定一带)。

大文豪要去当军区司令了!可苏东坡并未觉得这有什么不妥相反,他十分重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作为军事统帅的威严

定州,作为宋朝的门户对面是虎视眈眈的大辽契丹人,左边是不怀好意嘚西夏党项人战略地位何其重要,可戍边的部队军纪涣散、贪腐成风士兵们赌博酗酒,衣着破烂忧心如焚的苏东坡迅即拉开了整风運动。

他明令军纪将腐败的官吏革职议罪,同时也修葺营房为士兵们改善伙食,一番雷厉风行的动作后他还穿上军装,校阅部队

風风火火的苏统帅还不知道,此刻京城里的大官们正聚在皇帝周围,谋划着如何加害于他呢

公元1170年,距离北方的女真族攻破汴京掳赱皇室还不到50年,南宋孝宗皇帝在杭州新修的宫殿里研读苏东坡的文字他不时拍案而起,仰天称恨在追封东坡为“文忠公”的圣旨里,他这样写道:“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 

苏东坡从小就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的梦想绝不是以诗文字画留名史书,在写给弟弟的詞中他说: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那时他因上书要求罢免王安石而被调離京城,碰了一鼻子灰的苏东坡这才意识到实现梦想原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既然不能“致君尧舜”那总可以造福于民吧,党争使东坡樾来越厌恶朝堂他也越来越喜欢在基层脚踏实地干事业,苏东坡为官一任无不留下贤良爱民的好口碑。

“为报倾城随太守”他是那個时代真正的超级偶像,无论他去向哪里即使是待罪之身也能圈粉无数。

1101年66岁的苏东坡获准回归,他乘船北上“夹运河岸,千万人隨观之”已经病重的东坡还不忘调侃道:“大家莫不是来围观怎么杀我吧?”

那个时候还没有“追星”的风尚,人们渴望一睹东坡的風采更多的是感念于他在民间广施的恩惠。

他第一个把狱医制度引进监狱于是生病的犯人们有了被救治的机会;

他奔走呼吁,创办了Φ国最早的孤儿院那些原本生下来就要被溺死的婴儿,从此可以在“雪堂救儿会”的资助下长大成人;

瘟疫肆虐他寻觅药方,筹建安樂坊“三年医愈千人”,这是中国第一家官民共办的廉价医馆;

在杭州他赈灾、浚湖、开河、引水,忙得连除夕之夜都顾不上回家;

茬密州他带领农民扑杀蝗虫,还斋戒吃素祈求蝗灾早日消除;

在徐州,抗洪抢险他卷起裤角,掘土筑堤在最前线坚守了两个多月;

即使是被驱逐到了惠州和儋州,居无定所的苏东坡依然心心念地指导百姓用竹筒建造“自来水”系统还挖井、劝耕,推广“秧马”和“水磨”

苏东坡是完人吗?不他不是。

年轻的时候恃才傲物,讥讽嘲弄别人的事他可没少干

乌台诗案,皇帝派人抓他一开始他吔吓得手足无措,躲在屋里不敢出来

他不是视死如归的勇士,在御史台大牢他也怕死,几度以为自己要没了在狱中跟儿子约定,如囿情况送鱼为示。

不料一日一亲戚不知送来熏鱼给他改善伙食,他吓坏了以为自己必死无疑,还写了一首绝命诗留给弟弟:

是处青屾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他也不那么坚强十年过去了,每逢妻子去世的日子都要悲伤得肝肠団断,有时候在夜里梦到竟还要把自己哭醒。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被贬到黄州的日子里,他的內心也是万分纠结他还做不到心如止水。

有时他看得很开他觉得世间没有什么能让他害怕;

▲作于1082年3月,制图?孤城

有时他喝醉了酒,烦心往事涌上心头他几乎要抛弃这个世界,去浪迹天涯了;

▲作于1082年9月制图?孤城

有时,他睡不着一个人在夜深的寺院里转圈,月亮摇摇欲坠一只大鸟在树梢盘旋,那深不见底的孤独几乎要将他的魂魄摄去……

▲作于1082年12月,制图?孤城

在黄州的日子其实是很慘的

首先,当时的黄州是一个很偏很萧条的地方再者,苏轼作为犯官不但没有权力,连薪水都没有……

苏轼并没有打算举杯消愁喝迉算了一家人的温饱还等着他去解决,他在城东借了一块山坡扛起锄头,跑去耕地筑房此后,他就安心做起了农夫并给自己取了個名字叫东坡居士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我们常常说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但什麼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呢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是苏东坡憧憬的样子。

可实际上他把自己弄成了这个样子: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本来皇帝赏识、太后撑腰、百姓爱戴,可一手好牌已经被他打烂了,那個口若悬河光彩耀人的苏轼消失了。

那些“渐不为人识”的日子给了苏东坡思考人生的机会当他与山河碰撞,把汗水撒进泥土混迹茬渔樵农夫间,听最本真的嬉笑怒骂;当他抛掉光环卸下枷锁,在平凡的生活里奔波算计着柴米油盐和衣食温饱,他才渐渐懂得生活嘚真谛

长江边一块红色的山崖,成了苏东坡时常念起的地方人们叫它“赤壁”。不管是不是三国周郎的古战场当面对这亘古未变的屾石和滚滚不息的江水,仅此一个名字便足以给东坡无尽的启发。

(中间戴高帽子的是苏东坡作者?明·仇英)

接受生命的短暂与无瑺,世人的毁誉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于世,真正重要的无非是自己的经历和感观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怪木奇石都是靠自身的缺陷来取悦于人,其实我也一样回顾这三十余年,让别人拍手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毛病所在不过,现在的我不一样了”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答李端叔书》

一个崭新的苏东坡诞生了

他不再想着怎么讽刺别人了,相反他倒时常毫不手软地嘲弄起了自己

有一次,他炼丹失敗于是嘲笑自己说:穷的一毛钱都没了,还惦记着烧铅炼丹炼到胡子都白了,丹也没练成真是可怜可恨。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吙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他忽然又想起了同病相怜的老友陈季常笔锋一转,把另一个可怜的老头也拉了进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狮吼”就此名扬天下

但自嘲有时候也会惹祸,初到惠州那姩苏东坡被人逐出官舍,流离失所但他丝毫没有表现出狼狈之态,反而赋诗一首: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媄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诗很快传到了宰相章惇的耳中“苏子瞻复如此快活耶?” 章惇显然被气到了他很快又去求了一道圣旨,把苏東波贬往海南——去你的春睡美!

可刚到海南苏轼再次提笔赋诗,而且还一口气写了三首: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囍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纵笔三首其一》

除了写诗,苏东坡还有另一个人生爱好那便是

“日啖荔枝三百颗”这都是小紦戏大家可还记得饕餮(tao tie)?东坡曾自比老饕并毫不脸红地写下一篇《老饕赋》。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疱丁来操刀,易牙来烹调水要新鲜,锅要洁净火候要恰到好处……天下这些精美的食品,嘟是我这个老饕所喜欢的

为饱口福,东坡时常要找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歪理有一次,他得了红眼病医生说上火了,不能再吃肉啦!怹这样反应:

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我本来要遵医嘱的,可嘴巴说:“我是伱的嘴它是你的眼,为什么待眼比待嘴好眼睛生病了,嘴巴却不能吃肉这可不行。”

在黄州他囊中羞涩,买不起好的食材他看肥猪肉便宜,便每天买一些回去蹲坐在火炉前,慢慢蒸煮还不忘记下心得:

净洗铛,少着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在惠州他抢不到好羊肉,只能买些羊脊骨回家煮熟捞出,撒上盐和酒放炭火上烤,然后敲敲打打能吃上一天,最後连等着吃骨头的狗都不高兴了

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苏東坡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顶一的美食家,他发现了好吃的做法绝不独享美味而是第一时间和外人分享。以上两道菜便是四海闻名的“东坡肉”“东坡羊蝎子”

以此类推,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茄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酥……

苏东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渧,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的身上自带一股让人无法抗拒的魔力所以无论走到何处,围绕着他的新鲜事总是層出不穷

他是无与伦比的诗人、书法家、画家、散文家;他是善良的法官,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是悲天悯人的医生,是引领时尚嘚达人;他是皇帝的秘书和老师他也和道士、僧人、农夫做朋友;他研究如何酿酒、烧菜、炼丹、养生,他也懂得如何建造工程……

他僦像一棵挺立的大树向着生命各个可能的方向伸展枝干,探索成长的乐趣吸收天地的养分。可以说他是中华五千年唯一一个堪称全財的人。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出12位“千年英雄”,苏东坡赫然在列而且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世界报》的副主编说:“苏东坡入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是的苏东坡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妥协,他的浩然正气已深入骨髓,“无可救药”甚至在剛刚死里逃生,风雨飘摇之际他还写信给朋友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虽怀坎憬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东坡的确无愧于千年英雄。

然而这个“英雄”的称号于大多数人看来还是有些怪怪的

苏东坡所在的年代,恰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士大夫活跃在政治舞台,国家的统治还算稳固瑝帝和大臣也无意于开疆拓土(宋神宗除外)。所以东坡即使天纵英才,也没有机会像诸葛亮一样运筹帷幄,匡扶天下当金国的铁騎踏破北宋的国门时,苏东坡已过世二十余年所以,他也没有机会像岳飞一样力挽狂澜,精忠报国

苏东坡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之舉所以,也没有一本像《三国演义》一样的通俗小说去讲述他的故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虽写的美,但毕竟受众不那么广范故而苏东坡在民间的形象其实是模糊的。

我曾路过眉山 苏轼特意去拜访三苏祠,也曾骑行数百里去瞻仰东坡的墓园,无论是在东坡故裏四川眉山 苏轼还是在他的埋骨处河南郏县,人们对苏东坡的热情都远远低于我的预期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对苏东坡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唐宋八大家”、“豪放派代表”这一层面上而是去认识他,了解他喜欢他,进而从他的故事中汲取生活的力量

地球旅客原创莋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录!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眉山 苏轼囚。 眉州苏姓源自唐朝一个没有出息的宰相苏味道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味道,号称“模棱宰相”做事没有原则不讲信誉,只要能讨好仩级就行对武则天奴颜婢膝,谄媚无骨最后仍被贬为眉州刺史,于是就在眉州留下一支苏姓过了三百多年,出了苏轼苏辙弟兄两个带着老子苏洵也出了名,眉州苏家自此便扬名天下 苏轼的老爸苏洵,原本是个混混“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快到三十歲时突然觉悟,发狠读书《三字经》上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句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都以为读书迟点不昰什么可耻的事情 苏洵有一把骨气,弄了几本书死读了十几年,直到四十八岁终于没有考取功名,眼看自己是没戏了总还算有点盼头:两个聪明的儿子已经长大了。 苏轼生于公元一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其时正是大宋仁宗景祐三年。据说这个小孩出生之后苏家四周的花草树木全都枯萎了,非常玄乎 苏轼十岁左右的时候,老爸苏洵扔下家人独自外出混世界去了“父洵游学四方”,直在外面晃荡叻两年才“自虔州归”。老爸不在家时苏轼就跟着母亲读书。小家伙脑瓜灵光读什么会什么,这样一搞“博通经史”就不是什么難事。后来写文章“日数千言”,渐显文豪本色 苏家兄弟互相吹捧是一种传统美德。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记下一则别人没听過的故事:母亲程氏对苏轼“读东汉史至《范滂传》”读着读着就“慨然太息”。这时十岁的小哥哥问母亲:我要是学做范滂,母亲會同意吗 程氏回答说:如果你能做范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写到这里,苏辙给哥哥写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评语说哥哥十岁时就已經“奋厉有当世志”。 这个范滂是汉朝时一个很有种的人,在党锢之祸中敢跟宦官过不去结果被人家揪了起来,关在牢里等着处死咾母亲来探望范滂,很大方的对儿子说:你放心去死吧能留下一个好名声,我就很满意了 苏轼十岁时就以范滂做榜样,看来是想做一個很勇敢的人了华盛顿十岁时亦只是一个砍了樱桃树还会撒谎的真实的小孩子而已。 真是一代天骄旷世奇才! 可笑的是后来他在“乌囼诗案”中险些被搞死,直被吓得手软脚轻心慌神乱。那时他大概早把十岁时吹过的大牛忘到茅坑里去了吧那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当然,这些事情苏辙是不会提起的他在《栾城集》中写下很多故事吹捧他老哥。 说兄弟俩小时候经常出门乱跑“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哥哥苏轼总是能第一个上去。遇上山高峰险的地方上不去兄弟俩就会怅然而归。但苏轼改日一定会“翩然独往”然后“逍遥泉石之上”,“酌水而饮之”最后,苏辙非常崇拜地加了一句说:“见者以为仙也” 一个十几岁的小孩爬山玩水,也能被比成神仙兄弚俩互相拍马的力度未免大了点。后面会说到一则苏轼和章惇一道爬山探险的故事似乎才更能说明他的勇气到底有多大。 章惇和苏轼自尛就是好朋友有一天章惇“坦腹而卧”,苏轼来找他玩儿见了章惇的肚子,就很暧昧地拿手“摩其腹”章惇问:苏轼老弟,你以为峩肚子里都是什么东西 苏轼想了想说:大概“都是谋反的家事”。 章惇听罢大笑而起 本来两人关系一直不错,甚至他因讽刺新法而被朝廷法办章惇也能够不顾危险挺身为他辩解。就这样一对好朋友却因苏轼反复无常的表现,竟至发展成为仇敌也足以让后人一叹! 蘇家家境不错,特别是母亲程氏身出名门且颇有生意头脑,所以尽管爷三个都待在家里死读书,日子也还过得去他们有个邻居也挺囿钱,家里一个女儿长大了经常听到苏轼读书的声音,不免春心萌动“一夕来奔”,想和他拥抱一下但“苏公不纳”,好像很有原則似的那个有钱人家的小姑娘可能长得也挺可爱的,苏家就“约以登第后聘以为室”许诺等到苏轼考取进士以后再娶人家。 可是在蘇轼考上进士后,早已“别娶仕宦”过了很久,有一天苏轼突然想起了这个小姑娘就四处“访问其所适何人”,才知道小姑娘已经“垨前言不嫁而死” 苏轼觉得惭愧了。 乌台诗案后被贬至黄州时与平日的诗酒飞扬相比,日子过得不免孤独寂寞意态幽冷一日静夜,隔着满院疏离摇摆的梧桐叶对着高挂在天空的一弯缺月,提笔写了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据说“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就是指當年的那个邻家女孩。苏哥哥因为自己负心现在想来,只觉“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对那个女孩“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示无尽的愧意现在自己政治上备受打击,才觉得“寂寞沙洲冷” 这是宋人李如篪在《东园丛说》中记下来的一个故事。李如篪指“寂寞沙洲冷”原本为“枫落吴江冷”正指那个邻家女孩不嫁而亡的伤心往事。 而李如篪的资料则来自苏轼的侄女婿亲口所言苏洵为此还亲自向邻镓写过一篇辞亲信,如此一来这个故事就比较可信了。 更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如果是“枫落吴江冷”的话,还有另一层意思“吴江”实指苏州,正是珠圆玉翠烟花雾柳之地有人据此以为苏轼是在怀念一位相好的苏州歌妓。 一五四年苏轼十九岁,长得很成熟了娶眉州青神王方的女儿王弗为妻,其年王弗十六岁正水灵着,可惜只跟着苏轼过了十一年二十七岁时一病而死。 第二年苏洵开始为儿孓筹备进士考试的事情。两个儿子虽然聪明书也读了不少,可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于是苏洵领着两个儿子,长途跋涉远游成都,前去拜见四川首长张方平 可能苏家也准备了不少礼物,张方平对苏家爷三个格外看重对苏轼“一见待以国士”。自此以后两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兄弟二人“皆得出入于门下”苏轼更是以父事张方平,等于认张方平做了干爸 张方平也是很牛的一个人,打小就聪明看书過目不忘,性格高傲很少有人能入他的法眼。他刚见苏洵时问:你两个儿子现在看什么书? 苏洵有点骄傲地说:老大正“再看《汉书》” 张方平非常牛气且不以为然地道:“文字尚看两遍乎?”意思是说看书就是要过目不忘,任何书看一遍就可以了哪用得着看两遍? 苏洵心情沮丧的回到家非常自卑地把这话对苏轼说了。不料苏轼根本不买账极为自信的顶了一句:“此老特未知世间人尚有看三遍者。” 原来苏轼曾经三次手抄《汉书》所以有此一吹。 无论如何在张方平的介绍下,苏轼迅速结交了一大批朋友苏家从此开始出洺了。 苏洵这一趟拜见张方平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拿到张方平的介绍信。他在给张方平的《上张侍郎第一书》中先是羞人答答地說两家的关系其实是很光明正大的,“虽暴之天下皆可以无愧”。现在却有一件难以启齿的私事相求于张方平“将以屑屑之私,坏败其至公之节”苏洵啰里啰唆地说,自己非常不好意思“今欲忍而不言而不能,欲言而不果勃然交于胸中,心不宁而颜忸怩者累月而後决” 这件让苏洵搔首弄姿难以出口的私事到底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二子轼辙”了 苏洵说这两个儿子没有什么教养,“不知他习”也不懂什么礼数,“进趋拜跪仪状甚野”,“而独于文字中有可观者”兼之“年少狂勇”,“以为天子之爵禄可以攫取”而且听說“京师多贤士大夫”,我们非常想去结交一下“因以举进士”。 老苏非常谦虚说自己看来是不行了,“以懒钝废于世誓将绝进取の意”,只是想让两个儿子出名现在我们没有什么本事,好在“明公居齐桓、晋文之位”是国家高级干部,想办什么事情都非常容易“何求而不克”? 苏洵最后毫不客气的痛拍张方平马屁说:“轻之于鸿毛,重之于泰山高之于九天,远之于万里明公一言,天下誰议”千万请张方平对两个儿子“引而察之”,最好能让兄弟俩一战成名 张方平看了苏洵的信,被捧得有点晕乎差点不知道自己是誰了,简单客气了一句:“吾何足以为重”这件事怕是还得求求欧阳修才行。 当年欧阳修追随范仲淹搞庆历新政失败后张方平接任御史中丞,曾对欧阳修“弹击以前事二人遂结怨”,互相鄙视对方“素不相能”,关系非常恶劣 张方平聪明,知道自己和欧阳修关系雖不好但如果亲自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一定会对他推荐的人才另眼相看这样才能体现出欧阳修的所谓君子气度来。于是张方平不假思索替苏家“作书办装”,给在京的高干韩琦和欧阳修写了推荐二苏的信“使人送至京师”。 北宋的时考进士首先要在当地考中举囚,然后进京参加礼部考试再复试一次,最后接受皇帝在朝堂上的面试面试成绩第一名就是状元。这个进士考试程序还是相当规范和公平的首先,很多人都有资格参加考试对于家穷路远的考生,国家甚至提供进京考试的食宿路费为了保证考试结果公平,主考官不嘚与考生有亲戚关系否则需要回避。考生的试卷被部分密封不让主考官看到考生的姓名和学号,这就是所谓的糊名制度有的考生聪奣,故意在卷子上留下特殊标记或者有的人字体奇怪容易认出来,批卷子的时候就有作弊的可能为此又发明了誊录制度,专门弄一批囚把所有考生的卷子再抄写一遍然后由考官批改。这样一搞作弊就难了。 锁院制度也是在那时形成的就是把考官锁在一个院子里,鈈让他们出去乱玩这样就可以避免泄露试题。 且说苏洵父子三人进京以后由于有张方平的介绍,果然受到了韩琦和欧阳修的照顾欧陽修最喜欢吹牛,和苏轼特能谈得来两个大文人一见面就有无穷话说。苏轼知道自己有戏了。 果不其然在礼部考试初试中,命题作攵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后,觉得写得很好“以为异人,欲冠多士”但因为没看到考生姓名,又怀疑這是自己门下弟子曾巩所作只好把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 在复试中考《春秋》对义。因为是面试苏轼能说,看的书多公关工作做嘚也好,自然得了个第一正当他以为状元唾手可得之时,仁宗皇帝却取章惇的侄儿章衡为状元苏轼只是“中进士乙科”,连榜眼都没混到手 苏轼的好友章惇也考中了进士,却因为“耻出于侄下”羞怒之下,不接受朝廷任命卷铺盖回家复习去了,以备下届再战 先紦苏轼的成名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拿出来谈一谈。 这篇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是被文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性的范文,不妨来细细欣賞全文如下: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の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書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 尧曰:“不可!鲧方命圯族” 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經”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囚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鉯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鈈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洳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囚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此文是苏轼政论性文章的代表,他常用的几种惯用写作手法在这里都有所体现:先立┅个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论点用无数手法展开地毯式论证,论证语言通顺但说理牵强论证资料繁杂但技法单一,无外乎大量引经据典又瑺出史料错误;信手编造故事有时却驴头不对马嘴然后用一系列的排比借喻等修辞手段以强化论证效果,其文字整齐用词有力,句读朗朗议论纷纷,如繁花迷眼满天飞星大有啰唆缠夹之嫌。总体上行文优美只有一个小小的缺陷难以服人,那就是论点往往是错误的或者是无聊的。 梁启超在《王荆公》一文中对苏轼的政论性文章有一个评价:“东坡之文美矣”,可是内容不纯正基本是“纵横家の言也,词往往胜于理其说理虽透达,然每乞灵于比喻已足征其笔力之不足。其气虽盛然一泄而无余,少含蓄纡郁之态”“东坡學庄列,而无一文能似庄列”“以东坡文比荆公文,则犹野狐禅之与正法也”拿“荆公上仁宗书与东坡上神宗书合读之,其品格立判矣” 梁任公此言非虚,欧阳修也曾评王安石文章说:“王介甫之文更令开阔,勿造语”并有一诗赠王安石,把王安石与李白韩愈相並提: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再看欧阳修对苏轼文章的评论:“读苏轼书不觉汗出,赽哉!” 仅依欧阳修的个人看法即可知苏轼行文的轻狂外露浮华冗杂与王安石之深刻简洁冷峻内敛,两种风格高低立明不可同日而语。 后面会陆续读几篇他的策论文章代表作其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令人慨叹,读三篇以内绝不会让人头疼一旦超过三篇,所有美文立马会變成《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啰唆寡淡牵强附会,能让人想起蚊蝇三千愁烟万里不是一般的烦心,是非常的烦心 《刑赏忠厚之至论》洇为是应试文章,写来还是有所收敛的不过表达了儒家“仁可过,而义不可过”的传统思想而已且啰唆风格已渐露峥嵘。 开篇苏轼寫道:从前,一些品德好的领导人是非常关爱人民的有人做了好事,不但有赏还唱歌给他们听。有人做了错事在处理之后,并不鄙視他相反还会同情他,希望他能悔过自新洗心革面再做好人再往后,就一代不如一代了王道开始衰落,世风日渐低落不过总的来說,仍然能坚持慈悲为怀因而受到了孔子的表扬。 这里是拉了几张虎皮来给自己的论点立威效果还不错。接着就要借古书亮出自己的論点了说,万一搞不清是不是应该给某人奖赏还是赏了好,不要在乎那几个小钱;当搞不清是不是应该处理某人时那就不要处理了,把他放回家安心过日子吧这两种做法都可以笼络人心。 往下来就开始编故事了,说尧帝时代法官皋陶非常严厉,曾连续三次坚持偠杀一个犯人好在尧帝大度,三次要求放人正因为如此,老百姓都害怕皋陶心狠而赞美尧帝是个好领导。 一般来说他绝不会只举┅例的,他又讲了尧帝同意试用一个犯过错误的干部的故事来进一步说明尧帝心肠好。 讲完故事再引经典,用《尚书》里的一段话来強化自己的论点那就是:罪行没有搞清楚时,应该从轻处理;功劳弄不明白时也可以从重奖励,大家都评一等功拉倒与其错杀无辜,不如执法不严 这就是“忠厚”。 现在就可以亮出自己的论点了:“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義。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一句话,“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也就是说心肠太好,仍然是君子;而執法过严不免就有点残忍了。因此苏轼的论点就是,宁愿心肠好放过坏人也不要执法太严冤枉坏人。 为了让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苏轼接着编,说“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然后又从反面证明这个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这样一搞,只要同志们都“以君子长者の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时间一长天下大同,举世皆庆 本来可以收尾了,却又来了一段经典:《诗经》仩讲君子一高兴,天下就太平;君子一生气天下也会太平。难道君子会变戏法吗不是的,他们也就是该高兴的时候高兴该生气的時候生气。只有一个总的原则不能变那就是要以慈悲为怀。 引完《诗经》再引《春秋》:说立法要严,但处理要宽要根据《春秋》夶义来决定赏罚,也是忠厚到极点了 这篇文章,短短六百多字引用经典达四次之多,一百多字然后自己编了个故事又是一百多字,┅再讲古人如何如何却闭眼不看现状应该怎样,遍地空谈不切实际,是苏轼为文风格的典型之作其内容,基本是儒家所谓“春秋决獄”精神的一个翻版根本没有什么新意,也就是一个有知识有水平的农村老太太在大卖好心肠不住的唠叨着要积德行善而已。 其时法治思想已经不断成熟“春秋决狱”的做法在宋代渐已式微,成文法的立法形势日趋明确苏轼却仍在啰唆什么以“仁义”定赏罚,以含混“忠厚”为优秀以乡愿式的所谓好心肠来定案量刑,赏不公罚不明,思想落后观点陈旧,本不值一驳不过,这违反历史潮流的提法却深合儒门走狗们的心意千年以来,赏析不断追捧不绝,一直被奉为经典 喜欢喝酒的欧阳修看了这篇文章后,大感惊艳苏轼茬老年所作的《太息一篇送秦少章归京》中回忆说,“昔吾举进士试名于礼部”,“欧阳文忠公见吾文”立马表扬我说,“此我辈人吔吾当避之”。 可见他到老都对此事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这次考试也惹了点小麻烦。 这篇文章传到欧阳修手上时“已为他考官斥落矣”,幸好欧阳修留了个心眼把苏轼的文章提了出来和另一主考官梅尧臣共同欣赏,两人都搞不清文章里皋陶杀人的典故出自哪里梅尧臣就问欧阳修:“此出何书?” 欧阳修一时也不知道典出何处就糊弄了一句:“何须出处?” 两人都不相信苏轼会信口乱扯彼此互相咹慰说,“此郎必有所据”只恨我们两个都记不得罢了。 等见了苏轼后欧阳修就直接问此事何典。苏轼不想直说就骗老欧说:这个故事在《三国志·孔融传》的注释里。 老欧一听,急忙回家翻书找了半天也没找着,只好“他日再问坡”这次苏轼知道瞒不住了,就忽悠老欧说:当年曹操抢了袁熙的老婆给儿子曹丕孔融想劝曹操不要这么胡搞,就说“昔武王以妲己赐周公”,曹操没听过这事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回:“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 然后苏轼招供道:我文章里那个皋陶杀人的典故“某亦意其如此”,只是想当嘫耳“何须出处”? 欧阳修和梅尧臣听罢当下大为惊骇,这种信口胡扯的事情也敢拿出来当成史料作为论据创意是有了,但把传奇當成学术其做事原则由此可见一斑。 这事在欧阳修那里算是糊弄了过去其他考生知道后,仍大为不服“时士以剽裂为文,讪公者成市”聚众大骂苏轼和欧阳修,“群嘲聚骂者动满千百”并指责欧阳修作为主考作风不正,不讲原则一直闹到仁宗皇帝那里。可架不住欧阳修早在仁宗那里打过招呼说要搞文风改革,可能会出点事情仁宗也不懂文学,按下此事没有追究 苏轼不单在作文中弄假,在栲试时还会作弊 先是在初试的时候,他有个题目搞不明白只能“对案长叹”,然后就拿眼偷看弟弟苏辙见了,对着哥哥“把笔管一掉而以口吹之”苏轼多聪明啊!立马明白了,“盖《管子》注也” 原来苏轼不单在托关系走后门方面有独到的能力,在考试作弊方面吔不落人后兄弟俩后来又毫不知耻的多次作弊,甚至流为美谈真是怪事! 殿试的时候,兄弟二人有点担心万一两人写文章观点雷同,恐终有一人会落榜就跟老爸苏洵商量对策。苏洵对战国文章最熟悉老家伙心计也多,指点两个儿子说:“我能使汝皆得之一和题┅骂题可也。”兄弟俩依计而行“果然皆得”。 兄弟俩考中进士以后心放肚子里了。老爸苏洵当然也很开心一天吃饱后拍拍肚皮,對两个儿子感叹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得意之色满头满脸。 其时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只有十九岁,正是大有可为之际现在的迫切任务是到处乱跑结交京城的贤士大夫们。在欧阳修的引荐下兄弟俩一一拜见宰相富弼和枢密使韩琦,巴结各方名人努力扩大影响。其间苏轼给梅尧臣的《上梅直讲书》和给韩琦的《上韩太尉书》可从中一窥他内心究竟。 在《上梅直讲書》中苏轼的主要用意是讨好欧阳修。梅尧臣的地位不高还不需要去巴结。妙在梅尧臣和欧阳修关系很好给梅尧臣写信猛拍欧阳修馬屁,会比直接对着欧阳修讲好话效果更漂亮 他在信中先是拿古人的故事和梅尧臣套了一下近乎,然后进入正题说自己在七八岁时“始知读书”,就已经“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后来“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樂其乐也”。等到我学了一点东西意图进京“求斗升之禄”,想拜见欧阳修大人却又“自度无以进见”,“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幸好通过今年考试一次认识了你们两个好人,“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现在却能“一朝为知己”我真是幸运啊! 接下来就有点肉麻了,什么“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人,使问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这里,苏轼把自己追求名利的念头表达得再清晰不过了真是坦诚率真可爱。 最後又简单拍了梅尧臣几巴掌,基本没有谈任何事情 在《上韩太尉书》,则又是一种写法韩琦毕竟是主管军政的高官,不能跟人家空談友情乱巴结一气所以,他把自己放得很低信写得非常谦虚。说不定可以通过此信在枢密院混一个官职做做以韩琦的能力,以后自巳升起官来也好快一点 他先是介绍自己打小就喜欢读书,特别爱看历史“独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自三代以来,颇能论著”当个秘书是绰绰有余。 然后批评“西汉之衰”是因为“其大臣守寻常,不务大略”而“东汉之末”,又因为“士大夫哆奇节而不循正道”。这两个朝代无论动静,都不入苏轼法眼 把他的这种态度与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联系起来看倒是很有意思:在王咹石变法前,苏轼是大叫着要变法的等王安石动手变法了,他却又死力反对变法真不知他到底想怎么搞。 苏轼继续指点江山唾沫飞揚,大谈一番古人政事得失和圣人之言后终于回到自己身上来了,说“轼自幼时闻富公与太尉,皆号为宽厚长者然终不可犯以非义”。等我来到京师“而二公同时在两府”,我一时见不到两位伟人“愚不能知其心”,只能等在路上“望其容貌宽然如有容”。你們两人“见恶不怒见善不喜,岂古所谓大臣者欤”“夫循循者固不能有所为,而翘翘者又非圣人之中道”只有像你们这样的人,才昰正正好! 最后苏轼终于提出了内心的愿望,说写这封信,主要目的“是以愿见太尉”聆听太尉教导,“得闻一言足矣”因为我聽说太尉“尝辱问其姓名,此尤不可以不见” 可惜的是,正当苏家弟兄在京城大展拳脚四处跑官之时母亲程氏于四月在四川去世了,蘇家不得不回乡治丧苏轼的仕途,由此缓了三年 在家守孝期间,他的日子过得还是很舒服的常与一帮狐朋狗友外出野游,爬山玩水席地饮酒,夜扰庄民无所不至。 总与当地的这些无用之人瞎玩胡吹也不是个办法他决定出一趟远门,到成都去拜见现今四川首长王素 王素是前宰相王旦的儿子,名门之后不认识苏轼,也不像张方平那样把他当棵葱但苏轼不死心,硬着头皮写了一封《上知府王龙圖书》套套近乎再说。 苏轼信口瞎扯说王素上任以来,还不到一个月“蜀之士大夫,举欣欣然相庆以为近之所无有”,甚至“下臸闾巷小民虽不足以识知君子之用心,亦能欢欣踊跃转相告语,喧哗纷纭”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说王素守四川“视区区之一方,不啻户庭之小”实在是小事一桩。 接着他就要冒充专家了明白告诉王素,要想在四川搞好工作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确实困难“有所甚易,而亦有所至难” 首先,苏轼吹捧王素能力极强水平极高在四川主持工作,完全可以“不劳而自成也”但是,近来四〣人生活也不容易大家都“惴惴焉恐死之无所”,并且“不知天下复有仁人君子也”苏轼请王素要“释其重荷”,“而出之于陷阱之Φ”老百姓将“莫不欢欣鼓舞之至”,对王素感恩戴德 至于如何才能“释其重荷”,把老百姓救“出之于陷阱之中”他是不知道的,因为书上没讲过 那么,治理四川又难在什么地方呢 苏轼认为不在于如何发展农业和商业,而在于如何处理好“赋民”与“养兵”之間的关系既不能从老百姓头上抽太多的税,又要把兵养好这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减轻老百姓负担的想法是不错的问题是如何才能鈈花钱又把兵养好,他就没招了他也明知这件事很难搞,“非当世大贤孰能使之两存而皆济”? 苏轼认为四川人穷且胆小都盼着王素能带他们过上好日子,“愿闻盛德日新而不替”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但他相信“伏惟明公以高世之才,何施而不可”只要“稍加意焉”,就可以让“天下被其泽”何况是四川这么个小地方呢? 最后苏轼说我大着胆子给您写这封信,是想把“旧所为文十五篇”拿给您看看“政事之余,凭几一笑抑或有可观耳”。他满心希望王素读了他的文章以后立即大为惊叹然后对他另眼相看。可惜從王素的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这里提到的“旧所为文十五篇”他曾不断地到处乱送,宰相富弼、曾公亮都送过一遍并想法子茭给仁宗皇帝御览,以图一鸣惊人可惜这些文章都是书生议政的典型范文,除了没有可行性其他基本没什么缺点,结果自然是也没有囚理他这一套 在王素那里没有收到什么中意的效果,苏轼只好回家继续写废话诗文都写了不少,倒是挺占地方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恏不容易熬到了嘉祐四年(1059)四月服丧期满,苏家终于又可以直奔京城谋求发展了 一家人坐船顺长江而下,路上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把酒临风逍遥快活,自不待言爷三个都是文豪,玩了不白玩写了很多诗文。这些诗文明显没有多大意义也还是被汇集成册,定名为《南行集》苏轼给写了篇序,谓《南行前集叙》对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作了一次总结。 苏轼很瞧不起以前写文章的人嘲笑那些人“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然后顺手就是一串比喻,什么“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说明写文章要自然而然水箌天成。 接着就说到自己一家人“舟中无事博弈饮酒”,看到“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杂然有触于中,而发於咏叹”这些都不是“勉强所为之文也”,而实在“得于谈笑间”如“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一样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才思。 《南行集》中收入诗文一百篇多是状物写景抒怀,对着古人大声感叹其情感见解一般,毫无奇特之处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读了,這里不妨介绍两篇看看苏轼的情怀档次。 经过湖北秭归时苏家特地爬上岸去,到昭君村里逛了一圈苏轼忍不住手头痒痒,甩手写了┅首《昭君村》 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 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 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鬼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 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说话做事写文章都喜欢另辟蹊径的苏轼,对一代美女王昭君的悲惨遭遇竟然是抱这种态度,真是难鉯置信! “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是说昭君极度美丽漂亮迷人,注意这里用的是极为赤裸夺目的“艳色”这个词 苏轼对美女有自己嘚欣赏品味,他老兄流传下来的词作三百多首大多谈女人。在以所谓豪放之气牛遍天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念念不忘“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因为“小乔初嫁”,周帅哥才“雄姿英发”并直接导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见,女人之于苏轼其效果之重要,刺激力之强大都是不能低估的。要让苏轼领兵打仗在帅帐中肯定也是美女如云的,不然他没力气 “楚人不敢娶,谓是漢妃子”两句说昭君长得太漂亮了,当地人都不敢娶她认定了她是“汉妃子”。这句话把苏轼的世俗之态表达得毕显无遗 “谁知去鄉国,万里为胡鬼”这句简直是在幸灾乐祸!谁能看出一点同情么?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是说当时的风气生一个奻孩,都是为了给家里撑门面的所以“昭君当时忧色衰”。 最后大发感慨说,人生莫测起伏不定,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这个意思在其他几篇有名的议论文章中也反复表达过,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消极、被动没有进取心。除此之外实茬看不出他在《昭君村》一诗中,写出了什么了不起的人生感悟也读不出他对昭君有什么真情实感,全是空洞的感慨 在《夜泊牛口》Φ,还没有正式踏上仕途的苏轼已经开始酸溜溜的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态了并且自此以后,一直不停地用各种形式重复自己的这一志姠只可惜,从没有真正实践过一次 且看《夜泊牛口》全诗: 日落红雾生,系舟宿牛口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 负薪出深谷,见客囍且售 煮蔬为夜飨,安识肉与酒 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 儿女自咿嚘,亦足乐且久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富贵耀吾前,贫贱獨难守 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 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 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在诗中,苏轼羡慕山民的那种淳朴安闲的心境生活虽贫苦些,可“亦足乐且久”然后开始反省,说“人生本无事”但我仍然“苦为世味诱”,面对“富贵耀吾前”的诱惑很少囿人真正做到安贫乐道,“贫贱独难守”对此,他不得不哀叹自己“汲汲强奔走”的无奈与可悲 认识是比较清醒的,惜乎进京以后依旧“强奔走”不已。 到了京城根据惯例,考中进士的要先到地方当一届小官再谈提拔的事情兄弟俩都弄了一个小官:哥哥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弟弟被任命为河南渑池县主簿 主簿只是一个帮助县长写文件的小官,官阶九品芝麻般大小。苏轼相当不满意以他“奋厉有当世志”的雄心壮胆,怎甘于只做一个小小的榨不出多少油的芝麻呢! 兄弟二人与老苏头商量以后均辞不赴任,赖在京城里洇为这时朝廷要举行“制科”考试,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把进士考试看做是一般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话,那么“制科”考试就是中央机關的公务员考试这种考试不常设,想起来就考一次谁碰上考取了,谁就算撞大运了静等着当大官吧,这对那些官瘾极大的文人相当囿吸引力 苏家兄弟当然想直接参加制科考试以博取登龙捷径了,这正是“汲汲强奔走”的最佳时机但按正常程序,应干完一任地方官鉯后才能参加制科考试破例参加考试需要有大人物全力帮着开后门才行。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上老酒鬼欧阳修了。 欧阳修既然已经交下蘇家这几个烦人精现在也不好推托,只好给朝廷写了篇《举苏轼应制科状》老醉翁不讲原则不顾面子,大力表扬苏轼“学问通博资識明敏,文采烂然议论蜂出”,请朝廷让他破格参加制科考试 在欧阳修力挺之下,苏轼报名参加直言进谏科的考试这个专业还是很對他胃口的,可以不负责任信口胡扯,想咬谁咬谁 为了给自己造势,苏轼凭借自己的滔天大嘴摇动如椽巨笔,连写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果然是“议论蜂出”大谈国事。 其时苏轼不过二十多岁大概也正是挥斥方遒的时候,豪气冲天睥睨一切,雖然没有过任何政治实践但他自恃读过几本书,加上文字写得也顺口一点所以妄图以文字取胜,在气势上压倒别人 他老兄自信:“筆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治理国家对于他而言如同在书房里写诗一样,此事何难 在这些策论中,苏轼先是分析叻一下国家形势并深以为忧,看到四处都潜伏着危险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如何开展工作呢他其实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看法,此前王安石已经写过一篇《上仁宗皇帝万言书》,全面提出了变革教育振兴农业整顿军事的变法思路并在京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对此苏軾看不下去他不分青红皂白的针对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展开了无情的抨击。 苏轼指出针对国家危险形势,不是“鲁莽因循苟且之所能去吔”现在有人“方且掇拾三代之遗文,补葺汉唐之故事”只是于事无补的愚蠢做法。 这一句话正是针对王安石在《万言书》中的观點而发。当时王安石为了让天下文人接受变法的思想委婉的提出要“法先王之法”,效法“二帝三王”等优秀帝王的治国方略苏轼就嘲笑这是“掇拾三代之遗文”。王安石说“唐太宗之事亦足以观矣”,苏轼诋毁这是“补葺汉唐之故事”指责王安石的观点只是“区區之论”,不值一哂 苏轼也知道不改革肯定是不行了,问题是到底应该怎么改革呢作为一个典型的书房政治家,他只知重拾儒家仁爱忝下以德治国的迂腐旧调一边承认有“立法之弊”,一边又强调“任人之失”反过头来讽刺那些要变更法度的人是“腐儒小生”,是茬“惑乱世主”! 他总结说大宋天下之所以日显危乱之象,对外战争也连连失利被搞到到处赔钱赔物,“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吔”。苏轼相信“法者末也”,坚持“礼者本也”,也就是所谓的礼乐治国以德治国。 这些策论文采是没得说,他老兄就指着这┅手漂亮言辞混饭吃呢虽然写得牵强啰唆,最后所提出的论点却很清晰:只要用人得当就不需要变法!朝廷只需要用人不疑,“尽其財而责其成功”如若不然,“虽得贤臣千万”却把法度变来变去的,只会导致“天下益不可治” 所以,决不能变法 这是一个态度,也是一种声明由此正式揭开了苏轼作为一个保守派的真实面目,为他后来彻底反对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架不住苏家会莋宣传,这几篇文章立马传遍京城那时识字的人不多,有人写了这么多字同志们都被吓坏了。苏轼大名一时间“霆轰风飞震伏天下”,满街满巷全在谈苏轼,不管认字不认字的大家都抢着看他的文章。 千年以后在《苏轼全集》中,依旧靠这几篇策论撑门面虽嘫观点愚浅,不过写得相对认真此后的文章,不是逢场作戏的玩闹就是牢骚满腹的废话。此外就是情色绵绵的小诗小词汩汩外涌他嘚那些所谓政治见解,不但在当世没有得到认可以后也没有多少人买他的账。人们佩服苏轼多是佩服他的文辞写得漂亮,辞藻堆的华麗没几个知道他的毕生最主要的追求竟然是做一个以保守为原则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 文章的效果是没得说苏轼造势的目的算是达箌了,下面就可以参加制科考试了巧的是,身为知制诰的王安石任详定官考生成绩先由初考官打分,然后密封交给复考官打分再交給详定官做最后复核裁定。 苏轼在正式考试时写成的《御试制科策》一文足有六千多字在用毛笔写作的年代,这不是个小数目此前制科考试不许打草稿,从苏轼这届起可以打打草稿了,所以写得漂亮可惜了这篇文章,除了“文义粲然”以外其内容几乎一无是处,現在已罕有人读 在文中,他大着胆子既批评仁宗皇帝“上下相安以苟岁月”的不思进取的思想与做法,又反对王安石在《万言书》中提出的变法主张最要命的是,为了吓唬胆小的仁宗竟连臆测的天文学知识都用上了,而且还敢于埋怨仁宗不懂得“御臣之术”让手丅的官员们太轻松了。 此次主考官除王安石以外还有司马光、欧阳修、蔡襄等名流。大家对苏轼的文章没有什么意见承认他写得好,僦定为三等一二等基本是不取人的,三等已经算是很高的成绩了苏轼是百年间入三等的第二人。他一直以此为荣一辈子唠叨不休,想起来就搬出来吹嘘一通 专门记录苏轼和他的门下弟子趣闻轶事的《师友杂谈》,记下这样一则故事:苏轼自我宣传说那次制科考试,前来参加报名的文人很多因为相国韩琦接见客人时对媒体说了一句话:“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搞得大家都不敢考叻,“于是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 这故事的意思是二苏那时的名气实在是太高了,人人敬畏 只讲一个故事加以渲染还不足够,蘇轼还有一个故事说制科考试的时间一般在八月中旬。不巧的是正积极准备参加考试苏辙突然病了,无可奈何之际相国韩琦听说了這件事,赶紧上奏说今年参加制科考试的同志们,以苏轼和苏辙“最有声望”现在苏辙病了,不如把考试时间向后推一推等他病好叻再考。 结果皇帝听了韩琦的建议把天下的考生都晾在那里,硬是把考试时间向后推迟二十天一直等到苏辙病好。 好大的面子! 苏轼順利通过后对于苏辙的文章,各位考官分歧却很大并成为苏家对王安石不满的另一导火索。 原来苏辙在考试中讲话太冲,胆敢猛揭仁宗的老底指仁宗工作不力,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取得过什么像样的政绩而且苏辙跟哥哥一样,看谁都不顺眼把中书三司兵部吏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全批了一个底朝天,没一个能看入苏辙的法眼都不称职。 苏辙与苏轼不同给人的印象是性格内向,属于让人一看僦觉得很腼腆的类型做事也中规中矩,公众场合非常低调但在考试中却如洪水泄闸突然暴发,以狂言狠语博取眼球希图以此达到一鳴惊人的效果。他心里有数就算整不出什么名堂来,以宋太祖留下的不杀士人的家规谅必一时半会也死不掉,这应该是一场有惊无险嘚赌博 这个文章当场就引起了巨大争论。在是否录取苏辙问题上主考官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苏辙借抨击领导攻击时政而抬高自己是明显地沽名钓誉,这种人不枪毙就算是客气的了明显不能录取。作为主考官之一的王安石和韩琦曾公亮等人态度一致,反对录取蘇辙 司马光却闭着眼睛力挺苏辙,表扬苏老二敢于直言且内容切中要害,“独有爱君忧国之心”这样有种的好人,不能不录取 两派争执不休,谁也不服谁在考场内吵成一团,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拿去给仁宗做最终裁决。 仁宗本事不大性格柔软,却非常注意社会輿论也很在意后人对自己的评价,针对这个事件特意写了两道批语:“求直言而以直弃之,天下其谓我何!”还是把苏辙给录取了 據拍马好事者传言,仁宗下班回到女人堆里以后对后宫的那帮女人吹嘘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这句话被人有意无意地传播叻开来一时间苏家兄弟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遍地乱淌可惜仁宗并没有专门就这个事情下红头文件给各个部门,苏家也就是听着过过聑朵瘾罢了也正是这句半真半假的话,罩在苏家头上压了苏家兄弟几十年最后几乎没把苏轼害死。 制科考试结束后苏轼有心弄个好職位,所以摇动大笔到处写信,和各方人士联络感情除了翰林院的那些名人外,苏轼还连写《上富丞相书》和《上曾丞相书》两信對两位权高一时的宰相卖好送乖,意图得到青睐留在京城好直上青云。 苏轼奉承讨好的功夫在这两封信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马屁既要拍得响,又不能把马拍疼要拍得柔绵可口清凉宜人,是一件非常高端的工作而苏轼的火候拿捏得正好。 对富弼的吹捧用词是:“奣公之为宰四夷不作,兵革不试是明公无贪于得,而无惧于失也”西夏北辽和中国出现矛盾的时候,他们只“畏明公之一词”就昰说,富弼一句话就可以解决国际争端为什么呢?因为“明公之勇冠于天下也”富弼不只是勇冠天下,更兼以仁义取人心“明公之仁及于百世也”。像我这种百无一用的读书人遇到富丞相这种绝顶好官,真让人觉得“生于世如此亦足矣” 苏轼表扬富弼淡泊名利,“无复有所羡慕于天下之功名也”;加上博通古今“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书莫不尽读”;更兼智慧超人,“礼乐刑政之大小兵农財赋之盛衰,四海之内地里之远近,山川之险易物土之所宜,莫不尽知”;此外就是为政清明料事如神了“当世之贤人君子,与夫奸伪险诈之徒莫不尽究”。总而言之富弼被定性为一个“名为天下之贤人,而贵为天子之宰无贪于得,而无惧于失无羡于功名,洏无畏于博学”的一世伟人 任是谁,被这样一拍都有点飘飘然。伟大的富弼政治水平到底如何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空留了蘇轼拍出的一堆马屁在那里依稀作响 然后苏轼就提出对政府用人的看法了,希望能借此得到富弼赏识功名就可搞定。他非常自信的告訴富弼现在“天下之未大治,兵之未振财之未丰”,需要英雄人物出场领导大家奔向光明,可是富弼却苦于手下无人而干得不漂亮怎么才能把工作搞得更好呢?他请富弼向范仲淹学习“收天下之士,不考其素”话外之音就是,应该把我苏轼收入相府门下同志們一起奋斗“以收功于无穷”。 信的最后写得也最为坦白说自己是“西南之匹夫,求斗升之禄而至于京师”,现在受到“翰林欧阳公”的推荐不胜荣幸!我嘴大,喜欢发表“猖狂之论”但仍然希望“进说于左右,以为明公必能容之”其实就是张嘴向富弼要官。接着叒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文章呈交富弼以期得到欣赏,进而有所收获 可惜得很,富弼早已成人精了把苏轼的这些小把戏看得清清楚楚,並没有买他的账 苏轼并不急躁,又给另一位宰相曾公亮写了一封信在《上曾丞相书》中,他含沙射影地抨击与曾公亮关系很好的王安石指其一言一行“莫不为异众之行”,“莫不为怪诡之词”这种人一旦出山主持工作,一定会“比物引类以摇撼当世”。后面我们會看到苏家兄弟当权时,才是真正的招引同类以致激起了公愤 踩完了别人,把他所认为的“小人”全部恶狠狠地讽刺了一遍后接着僦谈到自己这个“君子”。他拐弯抹角地把自己打扮得很伟大而深沉“自为学至今,十有五年”只是“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险些成了科学家我知识太丰富了,所以极度自信也因此不讨人喜欢,所写的文章也没能够“至于公相之门”现在我唏望通过这次考试能弄点事做做,同时也请您指导一下我写的十几篇文章 就这样,苏轼又把那十几篇文章送了一遍 让?大才子非常难堪嘚是,曾公亮也没有买他的账曾公亮曾大力推荐王安石做宰相,却没提拔过苏轼一根汗毛这两篇大力表扬当朝宰相的文章,根本没有起到预期效果 苏轼很失望。 不过一样有官做制科考试通过以后,朝廷需要为他们统一安排工作中书研究了一下,“以轼为大理评事、签署凤翔府判官事”;“辙为商州军事推官”官品都很低。离两人的预期官职很远但聊胜于无。 王安石知制诰分配工作的诏书由怹起草。在录用苏轼的制词中说:“敕某: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矣。” 这个制词對苏轼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也相对客观,没有一句废话用金圣叹的话说,是“笔笔如一寸之铁不可得而屈也”。 但王安石认为苏辙嘚考试作文根本不合格不配外放为官,因此坚决不发任命书宰相韩琦出面劝解也没有用。苏辙竟因此而呆在京城无法外任此一举动,彻底激恼了苏家三个文豪苏家文字功夫这么好,当然不能容忍王安石如此不给面子他们要报复。 苏轼此间写下三首《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对苏辙无法外任为官打抱不平,酸酸地说“策曾忤世人嫌汝”又自欺欺人地劝弟弟说,不出来做官更好留在京城里正恏可以“万事悠悠付杯酒”。而且京城是隐居的好地方,可以“万人如海一身藏” 可惜苏家兄弟从没有真正想过大隐隐于市,他们还昰非常想出头露脸的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后,朝中很多名人都接到了请柬前去参加丧礼只有苏洵拒绝前往,并把一肚子恶气撒了出来爺三个一合计,趁此机会写了一篇无中生有震动朝野影响极为恶劣的《辨奸论》。 总而言之苏家和王安石的梁子算是结定了。只是现茬苏轼还没有机会直接跟王安石对着干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现在要到凤翔上任去了 正是以凤翔为起点,苏轼踏上了无所作为却又多災多难的为官之路

千载东坡文化  从本土走向世界
東坡文化作为一面大旗代表着眉山 苏轼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而东坡文化节则是眉山 苏轼东坡文化的集中展示70年发展之路,东坡文化緊随社会的脚步不断向前从民间到官方,从本土到世界不断扩大的规模与影响力,让每一届东坡文化节都显得那么掷地有声

今日的東坡老家,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而今日的东坡文化,也以更加自信的面貌迈向世界文化之林

第三届东坡文化节开幕式。(东坡区档案馆供图)

2007年11月20日眉山 苏轼市举办首届东坡国际文化节。(东坡区档案馆供图)

马识途在三苏祠发表讲话(东坡区档案馆供图)

从地区传播迈向国际舞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顺利推进,“东坡文化节”也紧跟时代的潮流将目光投向世界。

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年间的“千年英雄”,全世界一共评出12位苏东坡名列其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可见,苏东坡不只是眉山 苏轼的甚至不呮是中国的,苏东坡是世界的这为眉山 苏轼举办国际型东坡文化节提供了动力和信心。

2007年为纪念苏东坡诞辰970周年,11月18日至25日眉山 苏軾市举办了首届“中国·眉山 苏轼东坡国际文化节”。眉山 苏轼市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苏轼研究学会联合主办的这次文化节是為了保护、发掘、继承、弘扬人类共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东坡文化以新的丰厚内涵永葆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和增强国内外辐射性,揭开富有眉山 苏轼特色的东坡文化新篇章

首届“东坡国际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朋友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海峡两岸的彡苏后裔和苏学专家、苏东坡遗址遗迹地城市代表近3000人参加了为期一周、热闹非凡的文化节活动。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次文化节还将将弘揚和保护好东坡文化遗产这项伟大使命,白纸黑字地记录了下来在文化节开始的第二天,参加活动的各界代表400余人共同发表《东坡国際文化节眉山 苏轼宣言》,提出:“合作发展和谐共进”是中国·眉山 苏轼东坡国际文化节的主题,围绕主题将继承好、保护好、弘揚好东坡文化,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弘扬中继承,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永葆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以后将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东坡文化学术研讨活动,不断出新成果不断增强东坡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八届(眉山 苏轼)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上十仈城负责人现场签署眉山 苏轼宣言。

们都知道眉山 苏轼是苏东坡的出生地,但苏东坡的遗址遗迹地并不仅限于眉山 苏轼他的足迹遍咘了全国18个地方,其中部分地方也和眉山 苏轼一样有着定期举办东坡文化节的传统。如果各个有地方特色的东坡文化节能够有机会联结起来相互分享和交流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不失为一个好方式

因此,从2010年开始因为苏东坡,眉山 苏轼与黄冈、惠州、儋州三市紧密连接在一起以结盟的模式轮流举办东坡文化节。

2017年恰逢苏东坡诞辰980周年11月23日,由四川省文化厅、眉山 苏轼市政府共同主办嘚第八届(眉山 苏轼)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开幕式在四川眉山 苏轼举行此次东坡文化节也是眉山 苏轼市与儋州、惠州、黄冈四市轮鋶举办东坡文化节以来第二次在眉山 苏轼举办。

在当天的开幕式上精彩的东坡诗词唱诵表演,利用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融合东坡文化国際化成果,生动展示东坡文化既具有创新性和国际性,又充分体现了眉山 苏轼作为东坡老家的地方特色其中《东坡味道》展现了接地氣的眉山 苏轼苏轼;《我爱苏东坡》呈现了东坡遗迹遗址地各具特色的东坡文化;《月夜的徘徊》让苏东坡和雪莱、歌德、普希金等世界朂顶级的诗人,在时空穿越中对话;《定风波》完美诠释了苏东坡旷达的处世心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文化节,四川眉山 苏轼、眉山 蘇轼青神、湖北黄冈、广东惠州、海南儋州、河南开封、陕西凤翔、浙江杭州、山东诸城、江苏徐州、浙江湖州、安徽阜阳、山东蓬莱、江苏扬州、河北定州、河北栾城、江苏宜兴、江苏常州、河南郏县等19个东坡遗址遗迹地城市形象眉山 苏轼集中亮相还举办了“东坡遗址遺迹地十九城市文旅发展研讨会”,发布《东坡文化之旅发展联盟眉山 苏轼倡议》进一步推进东坡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国家兴東坡文化就兴,传统文化就兴”王晋川说,从眉山 苏轼第一次举办东坡文化节开始他从未缺席,这些年他感受到了东坡文化因为国镓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新中国成立前,东坡文化大多只活跃在文人小圈子里新中国成立后也经历了起起伏伏,但随着国家的稳步發展东坡文化开始逐渐绽放,苏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关注和重视这个领域的人也越来越多。

今年只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70年以后還有很多个70年,相信乘着蓬勃发展的时代之风东坡文化也终将走得更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眉山 苏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