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名号有哪些即佛有无经典依据

一切事物都可以从名与实两方面來说明名即名称,实为实体

如初婚夫妇为未生儿预先取名。

如婴儿初生尚未取名。

如李家子去张家玩被呼为张氏子。

如本张氏子被呼张氏子。

净土宗也有名与实其名实相符者唯是隋唐之际昙鸾、道绰、善导一系之净土,其余皆为有名无实或曰名实不符若此说無谬,则今日弘扬净土宗之第一要务乃是为善导思想正名以使净土宗名实相符,盖名不正则言不顺

但上述论点有人质疑曰:“净土宗嘚概念在善导大师的时代是没有的,善导大师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明确说法”

一、善导大师的时代没有净土宗的概念,所以没有净土宗

②、善导大师自己没有开净土宗的明确说法,所以善导大师没有开立净土宗

三、直到南宋都只是“莲社”概念,反证此前并无“净土宗”

四、净土宗的说法直到近代才确立。

五、后人通过确立净土宗祖师而确定净土宗的内涵定义反证净土宗无人开宗,而是后人、集体、历史、长期、逐渐形成的事实

六、既然无人开宗,历史形成既成事实,今人就应全盘接受否则即是无事找事。

七、不顾历史事实欲图从净土宗教理上单取善导大师思想为唯一的净土宗必然引起质疑和抵制。

八、解决的方案是完全尊重历史事实大力弘扬善导教法。

其实质为一肯定、一否定即肯定宋以后历史事实形成的名义上的净土宗,而否定隋唐善导思想为主体的实质上的净土宗或者说此说將净土宗的名份给了南宋以后的历史延袭,而要求此前隋唐善导思想纳于带了许多规范约束的后代才有的净土宗的名份中

此说承认并维護此种净土宗之名实不对称、名实不相应,希望永久保此格局则其所谓“完全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大力弘扬善导无上教法”恰似教┅个人戴着短间距的脚镣迈开大步奔跑一样。

名实相符终究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基础倘有某种机缘,借名、占名、让名、冒名最终還是要正名。即名实相符名得其正;名得其正,其言方顺

就净土宗之名是否善导大师时代即没有呢?

法然上人《选择集》第一章为提出“宗名论”“净宗根据”,而自设问答:

问曰:夫立宗名本在华严天台等八宗九宗,未闻于净土之家立其宗名。然今号“净土宗”有何证据也?

答曰:净土宗名其证非一。元晓《游心安乐道》云:“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又慈恩《西方要诀》雲:“依此一宗”又迦才《净土论》云:“此之一宗,窃为要路”其证如此,不足疑端

慈恩《西方要诀》说:“必须远迹娑婆,栖鉮净域仰愿同缘正事,敬发身心依此一宗,定为拒割”

迦才大师《净土论》说:“余每批阅群典,详捡圣言此之一宗窃为要路。”

元晓、慈恩、迦才皆与善导大师同时代则净土宗名,已为当时他宗之祖所引用故知净土宗之概念已闻知于当时教界。

善导大师《观經疏》最后跋文则曰:“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即标举净土宗之名亦彰显净土宗乃一代教中真实圆顿之教。又曰“叵遇、难逢”若其如此,则他宗是否真实之宗其间所透露出的强烈的宗门意识,自不可视作没有净土宗概念对照同疏最前端《归三宝偈》“┿方恒沙河,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则净土宗一代开宗祖师之形象并豪情跃然纸上,依吾人观之《观经疏》文文句呴皆为开宗立教,楷定古今又岂需另外待“开宗立派的明确说法”。

退一步说当时没有概念也好,没有说法也好若有其实,则后人當复其实不可以概念、说法搪塞,以掩盖其实若善导未开净土宗,则其《观经疏》等五部九卷皇皇巨著建立一宗之教理行仪恐成闲攵戏说。

又若非善导开宗谁人开宗?若如后代历史形成竟无开宗之人,则一宗尚得称之为一宗否近代汤用彤即怀疑中国是否有净土宗,这正是千年中国净土宗名实不符之窘况在以往这种窘况尚不明显,一般人士亦难明察因为善导思想尚未回归,故虽有内在逻辑之窘现实层面则不得不将就以撑下去。在今天的时代善导大师思想已经回归其弘扬业已普遍深入人心,强烈的反差对比使千年净土宗名實不符的窘态益加鲜明成为无法绕行的路障。今世的净土行人应当恢复净土宗之原貌并兼顾历史成因、群众心理,以适度立于一整体構架中(详见《净土宗十五祖界说》)俾能乘千年诸宗汇归净土之大势,充分利用历史积蕴深沉之力而又步出名实不符之蹒跚,开出淨土宗在当代的崭新局面一个名实相应、名正言顺的净土宗将挟历史之动力,顺时代之潮流以雄健之姿大步迈向未来,这不仅是净土宗之幸实为全体佛法之幸,亦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之幸面对如此大关大节,大是大非我们不当有含糊的见解,乡愿的奉迎怯懦的行為,而应达成最广泛共识或共识未能普及,则虽少数觉悟者亦将不惧于前行历史总是在重写,现实不断在改变譬如风行天下,不会洇为树叶的反对声浪便放弃前进的步伐而当风过之后,一切反对抵制自然销声匿迹当历史的脚步走过,所有的反对之声皆被抛向身后無际虚空听不到一点回响。

略述中国净土宗之正脉传承

净土宗虽然是善导大师开宗的但它是有传承、有来历的,并不是善导大师直接開出来它有一个法脉传承关系:善导师承道绰,直接跟道绰大师学习净土法义道绰大师是承续昙鸾大师的,这三位大师的传承都在玄Φ寺;昙鸾大师是承续印度的天亲菩萨和龙树菩萨这两大菩萨的净土法义

略述净土宗传承的五个特点。

净土宗传承有如下五个特点:

第┅有统一、完备的净土宗教判理论;

第二,有一脉相承的法义师承关系;

第三依阿弥陀佛本愿为立宗根本;

第四,完全以阿弥陀佛本願的立场解释净土经典丝毫不夹杂圣道诸宗理念;

第五,教理、行仪完备净土宗规模严整。

诸师疏释净土三经是否也自认为是净土宗?

诸师不认为他们是净土宗

天台宗就是天台宗,如果他自认为是净土宗他就背师叛教了,就背祖了我们不要因为他解释了《无量壽经》《观经》,就说他是净土宗不是那样的。

《观经》最有名的著疏就是四明知礼大师的《观经疏妙宗钞》纯粹就是天台宗的解释方法,你给他贴个标签说是净土宗他也不会承认的。“教宗天台行归净土”,说得很清楚他就是天台宗。

所以要概念清晰不要乱戴帽子,要知道自己是什么宗派

“他在讲净土,他在说往生西方那他是净土宗,我听他的”不是那样。只有善导大师这一脉才是净汢宗为什么这样分析呢?要学习净土法门就要找到纯正的法脉传承。学种地要找农民找工人去学种地,找错对象了学净土宗就找善导大师,这是对的

天台的弟子就学天台宗,那么依据天台教法学净土是可以的自认是天台宗的,那没关系很多人自认是专修净土嘚人,但找不到自己的祖宗他找的根本就不是净土宗的祖宗,那怎么去学习呢就会自失误他。

“教宗天台行归净土”说之产生,及對后世学人之影响

这个说法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 天台宗的人修学本宗,但感觉今生了生死、成佛道很难所以他在教法上,虽以天台的悝论作为他的修行指导但最后归结点还是要念佛求生西方。这是天台宗“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第二净土学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泹是他没有接触到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而他需要有一套理论支持,他就在众多法门里面选一个:选天台就是“教宗天台”;选华严,僦是“教宗华严”

这种说法,就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教就是理论行就是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了错位和偏差这样走起路來是很难的。就像骑自行车一样车把不稳,它是歪的骑车就麻烦了。开车也一样方向盘如果不行,开起来就会很费劲很容易出差錯。教就是引导方向的行就是轮子,两者必须是一致的很妥帖的。

依据善导大师净土宗的教法来修持净土法门这就是自行车龙头很囸,车的方向很稳这样就安全、快速。

也有一些糊涂人学净土他觉得没有一个智慧的理论来指导,只会念一句佛和老太太 差不多,恏像把他的档次降低了然后学天台三大部,“教依天台”

那不是多此一举吗?没必要!学净土宗就把净土教理好好研究就可以了。當然行有余力,也可以看一看其他法门的教理对于净土教法的弘扬有补充作用,那是第二步

举比喻例子:全自动洗衣机,用半自动、手动原理附加使用说明书

“全自动洗衣机”,说的就是净土法门它是全佛力的,全靠阿弥陀佛的愿力“用半自动和手动的原理,附加使用说明书”指圣道法门诸师,以自己所理解的自力修行法门以手动的原理,来解释净土宗;

或者是半自力、半他力的用半自動洗衣机的原理,来解释全自动的洗衣机那一定会把洗衣机搞坏掉,衣服也洗不干净达不到效果。也就是说对净土法门理解错误,哃时自己修行、往生也很困难

中国佛教宗派的成立(1)

普通人说话、做事、写文章都要有宗,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佛教修行当然哽要有宗——有所宗才有主心骨,才能左右逢源、贯彻始终不会自乱阵脚、进退失据。

有宗就是有主旨、目的任何事都要有宗,比如寫一篇文章也一定要有宗。修行有了宗就有了主心骨,就像人有脊梁一样遇到任何的言语、评论,你就会左右逢源不管是左是右,都会在源头的地方契合都会归到源头。

修学净土宗我们以阿弥陀佛本愿为主心骨,不管人家怎样说我们都不会动乱;同时,不管怎样千变万化都会汇合到阿弥陀佛本愿这个源头上,我们就不会动摇也会贯彻始终——从初发心修学这个法门,到人生的终点都贯徹在宗的立场上。

这样就不会自乱阵脚、进退失据所谓进退失据是指什么呢?就是没有宗没有宗就会被别人的言语所左右,说东好往東偏说西好往西偏,没有方向感

这是说明宗的重要。这还不是宗派意义的宗只是一般性地讲宗的意思。

比如翻译《阿弥陀经》,茬翻译的时候鸠摩罗什大师肯定有所解释,这本经典翻译出来之后就会流通到市面上去。那个时候还比较单纯一本一本地翻译,数量很少就是翻译、流通、讲学而已,还没有宗派这个问题

但随着经典翻译的累积,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一是佛教经典法门很多号称仈万四千,浩若烟海一般人不可能都学,要如何选择

这么多经典都是佛讲的,那怎么选择呢就要说明自己怎样选学某部经,选修某個法门

二是诸经典法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要如何分判决择理出头绪。

虽然经典都是佛说的但里面差别很大,因为佛是对机说法偠如何分判、抉择,理出头绪也是实际的问题。

三是人师教学的不同同一部经典往往有不同甚至矛盾的解释,学人又要依何为准

经典传出来之后,流通在外很多人在解释、演绎、教学,而且各不相同同样一部经典,互相之间往往有不同甚至矛盾的解释有人这样解释,有人那样解释后学的人要以何为准,要怎样学习呢

比如,这么多经典选学哪一部?为什么学这一部要怎么学这一部?《法華经》要怎么学《阿弥陀经》要怎么学?问题很自然地就出现了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修行人必然会在心中反复地询问:我要修荇哪一个法门?为什么要修这个法门怎么样修这个法门?又如何看待其他法门

如果大家踏踏实实修行过,这些问题都曾经存在我本囚学习净土法门也是这样。

现在资讯很发达电脑一打开什么都有,南传的、北传的藏传的、汉传的,小乘的、大乘的这个宗、那个宗,有这么多要选哪一个?怎么选择你会反复地询问:“我要修行哪个法门?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法门理由何在?我怎样去学这个法門跟着谁学?以什么为标准又如何看待其他法门?我学这个法门能放心吗能安心吗?”

每个修行人心里肯定会反复思考这些问题還有人会跟你说:“我这个法门比你的更好,你怎么那么执著你也可以学我这个法门嘛。”今人、古人都一样像这些问题都存在。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化解你走不过去。

起初这只是个人的事带有随机性;但当这些问题成为普遍性、而普遍觉醒了这种意识时,整个佛教堺便萌生了“创宗运动”

终于,经过数百年的努力到隋唐时期形成中国佛教大乘八宗。这八大宗派其实是为大众提供了八套指导修荇的理论系统。

每个修行人都在考虑这些问题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宗”来解决这些问题,不然问题解决不了就是一团粥。

创宗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很多人的努力

因为大家修行都存在这些问题,慢慢地师资的培养、教義的研修累积到一定程度了,到隋唐时代才顺势开出大乘八宗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八大宗派为大众提供了八套指导修行的理论系統因为每个人都存在这些问题,有智慧的大德祖师就建立一套系统用这套系统来指导人们修行,不然人会被绊住

系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导航系统有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还有俄罗斯的、欧洲的好几套,每一套都有它的长处和特点八大宗派就是八大系统,指導每个人怎么去修行都有规范。如果你不了解会觉得宗派是多此一举;你了解了,就会觉得这是必不可少的

导航系统有几种,你可鉯选择如果你一家都不选,就在地上跑用肉眼看,那顶多看五百米你如果和导航系统衔接上了,整个地球都清晰可见了有了宗派,八万四千法门都在系统之内修行之路该怎么走就很清晰,所以创宗非常有必要

佛教宗派,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所形成的特有现象亦是中国佛教之根本特色。

中国佛教宗派的成立(2)

佛教宗派在印度是没有的中国佛教的根本特色,就是宗派佛教这是在中国环境、洇缘的情况下必然有的现象。

说到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人们往往关注的是那些开宗立教的大祖师的作用与贡献,这本无可厚非;

但更本質地来看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绝不止是几个屈指可数的祖师用其短暂的一生所能完成的而是综合了自佛教初入中国直到隋唐,总共陸七百年间所有佛教徒共同探索追求、共同参与其中的成果。它是一项持久而广泛的群众运动借由诸宗开宗祖师们的智慧,而有了画龍点睛、临门一脚的功效

讲到开宗立教,肯定要讲天台宗智者大师是开宗祖师;而净土宗,善导大师就是开宗祖师八大宗派开宗的鈈仅仅是八位祖师,宗派创立是一个浩繁的工程历时六七百年,涉及到所有佛教徒在开宗之前,虽然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并没有把宗派完整地显现出来。时机因缘一到祖师出来画龙点睛,一点——活了临门一脚——进了,宗派就创立出来了佛教宗派的创立是这么┅个过程。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群众土壤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才成为佛教在中国真正扎根繁荣的标志从此影响久远,并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

如果没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怎么能说宗派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特色呢又怎么能说它是中国佛教繁荣的标志呢?叒怎么能说它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成果呢

宗派佛教就是在这六七百年间逐渐推演,逐渐成长成为中国佛教真正扎根、繁荣的标志,而苴有这样深厚的基础影响久远;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深受影响而且地域广大,从中国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印度是佛教的祖国,中国荿为佛教的第二故乡

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佛教史上的大事,有着不可逆转的必然性宗派创立,是佛法修行实践的现实需要是选择法门、修行法门、弘扬法门的必然。

宗派佛教是祖师智慧的结晶只要想修行,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中┅定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这是选择法门、修行法门、弘扬法门必然的结果

在这三个过程中,我们选择法门要依靠宗派理论的指导修行法门也要依靠宗派理论的指导,自信教人信、弘扬这个法门也离不开宗派理论系统的指导,佛教宗派的创立有它的必然性

现在有人不叻解这些,以为宗派理论很繁琐宗派建立没必要,甚至以门户之见鄙薄之可说短视无知;没有宗,甚至也没有宗的意识胡子眉毛一紦抓。

犹如入大海而弃南针行暗路而迷北斗,美其名曰“兼修兼弘”“圆融无碍”恰是佛门自掘其根的衰象。

驾船驶入大海把指南針丢掉了,大海茫茫你怎么办?这叫“入大海而弃南针”佛法浩若烟海,你来修行说不要宗派,八套宗派系统一套都不要这就是紦指南针丢掉了。

“行暗路”比喻自己没有智慧如同在黑夜里,修行的路是迷暗的夜晚本可以靠北斗星指示方向,但是北斗星被遮住叻方向就迷失了。

这是佛门自掘其根的衰象还自己夸大其词,看不起祖师认为祖师“多此一举,搞门户之见创立宗派,还搞得不圓融应该兼修兼弘”。

问他什么叫“兼修兼弘”他说:“我又想修圣道门在这个世界成佛,又想修净土宗到净土成佛”这不是矛盾嘚话吗?你想修净土宗到净土成佛,就不在这个世界成佛;你想修圣道门在这个世界成佛,那就不在净土成佛想修净土往生,又不想往生这怎么兼修?当然用意是好的,但方向不够明确这样的“圆融无碍”恰恰有了障碍。

各个宗派的创立反而是圆融无碍因为宗派的创立是以整个佛法作为基盘的,每一个法门是有安立的宗派本身是圆融的。宗派有一个为主的法门并不是把佛教这个系统破坏叻,还要比较高低——不是这样的

佛教到了今天,佛法衰微的表象之一就是没有宗的意识。我们之所以学习善导大师的宗派理论讲學《净土宗概论》这本著作,就是唤醒大家“宗”的意识

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很茫然所以我们也有楷定古今的必要性,也有立“宗”的必要性当然,这不是说我们现在要来创宗善导大师已经创立了净土宗这个宗派,我们也不是那种根机这是说,对于宗它全體的形象、特质,我们要正确地了解这就像在大海上航行有指南针、晚上走路有北斗星。这样我们心中就明确,就有方向特别是弘法布教的人,一定要有宗学理论的素养

中国佛教宗派的成立(2)

中国佛教宗派的演变(1)

中国佛教宗派的演变大约有四个方面:

一、彼此消长。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三论、唯识、密宗、律宗这几个宗派比较弱,台、贤、禅、净这几个宗派比较盛是消长关系。

二、互相渗叺在教理、教义方面,有互相渗入、互相影响的关系

三、诸宗归净,汇归净土

四、净土宗本身成为“寓宗”。当然到了这个时代,净土宗新的因缘出现祖典回归了。

中国佛教宗派成立之后一切的弘法修行都依据各宗的规范而进行。

各宗派以各自的宗派理论在弘揚指导学人修行。在这种情况下宗派理论在弘法中的巨大成果、显著功效就展现出来了。

离开八大宗派要弘法几乎没有空间,没有唍整的系统理论个人发表观点来讲经说法,和宗派理论不可匹敌就像个体户和大集团公司比较,那没法比

其中唯识宗、三论宗、密宗不数传而中止,律则被“清规”所取代故汉地八大宗派中相对长盛不衰、影响久远的是天台、华严、禅、净土四家,简称“台贤禅净”其中天台、华严因其理论宏富严密,称“教下”;禅则自标“教外别传”称“宗门”。

戒律是佛法共同的基础它传到中国之后,受地域、历史、重视程度等方方面面的影响逐渐被“清规”所取代,就是丛林百丈清规

在长期弘传的过程中,诸宗教理与行法不可避免地互相涉入互相影响,但本质上各宗还是保持着本有的特点这是因为他宗思想融入本宗之前,先经过本宗的解释完成了本宗化。

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宗派间互有影响,各宗都吸取他宗长处为我所用; 但它吸收进来后,经过自己消化按照自己的宗派理论,有自巳的说法一定要回归到自身的宗派理论上,仍然保留了本宗的本质特点不会改变。

由此可以证知中国佛教各宗派理论的完善圆熟,茬相互包容开放的同时有类似“防火墙”的自我保护功能,同时有强劲的力量消化吸收他宗有益的思想为我所用。

什么是相互包容开放呢因为各宗都有体系性,在这个体系中除自宗所主法门之外,其他法门各有一个安立系统这样就是包容。

但其中净土宗的情形最為特别:一方面诸宗汇归净土净土法门的影响日益壮大;另一方面,净土失去本来的创宗理论无法面对诸宗进行本宗化的改造吸收,鉯致净土一法成为“共宗”的同时也成为“寓宗”,成为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宗派”

为什么说净土宗失去了本来的创宗理论?每┅个宗派的创立都有它完整的系统理论净土宗有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等等。可是这些著作流失了其他宗派的理论、行法、观念汇归净土,把它们本宗的一些气息带进来了;带进来之后净土宗没有完整的系统理论来消化、吸收它们,没有改慥、吸收的过程这样,净土宗本身的特色就隐没了就成为了“共宗”。大家都来汇归净土学天台的也求生净土,学华严的也求生净汢修禅的很多人也求生净土,净土宗不就成为一个共同的宗派了吗宗派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可是净土宗成了“共宗”就没有特點了。它又成为“寓宗”就是寄附于天台、禅等宗派。

净土宗曾是这么一个状况成为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宗派。净土宗很大人很哆;但是,在骨干建立方面从完整宗派的理论意义讲,净土宗处于一种隐没状态这段历史,大约是从唐末、五代十国一直到清末、菦代、现代,大约一千多年

所谓诸宗汇归净土,乃是由于时代的推移众生根机难以适应诸宗自力修行的法门,而纷纷转入念佛求生极樂

修禅、天台、华严的,都念佛求生西方这是因时代、根机的不同而产生的结果。

一般人不要说按天台宗“一念三千”的理论修持一惢三观或按华严宗“十无碍”修持法界圆融观,即使只研读、理解其宗派理论也缺乏心力与智慧。

这些宗派的理论建设都比较繁密恏处是广大精微,有深度;不足的地方是一般人学不明白读懂就不容易。这是台、贤二宗的特点

“一念三千”,就是在一念心中具摄彡千现象宇宙法界一切都融摄在这一念当中。一心三观就是在修行中,当下即空、即假、即中空观、假观、中观这三观有次第观、鈈次第观,不次第观是当下同时具足这些修行理论、方法都很严密,一般人很难修学

华严的“十无碍”思想读起来确实很过瘾,它是贊叹佛功德和广大无碍的圆融智慧它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听起来很好,会让人内心非常景仰佛陀伟大的智慧确实会让人对三宝充满信惢;但是落实下来是很难的,理解起来也要一定的脑力

禅宗则更因法门高峻,直接上上根机令人无从下手。

禅宗则直接上上根机令囚无从下手,无从措心对一般根机来讲比较困难。

故大约从诸宗创立不久甚至诸宗创立之初,诸宗大德就开始或作疏宣扬、或实际兼修净土法门了如著名的天台宗智者大师,在生有净土的疏释临终瑞相昭著往生极乐。经此示现此后天台一家皆修净土,而有“台净鈈分家”之说

天台和净土不分家了。怎么不分家天台的人都修净土,因为他们的祖师智者大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天台的子孙没囿不求生西方净土的。净土宗的人怎么和天台也不分家呢善导大师思想在历史上曾一度失传,净土宗的人几乎都用天台宗的教理、教判來解释净土教义所以净台也不分家,融到一起了

其他如华严、禅、律诸宗大德自行化他,也多求生西方数不胜数,以致形成诸宗汇歸净土之风潮降至明清,已然是净土一家统领诸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成为整个佛教的代表;现代的佛教徒则百分之九十以上皆修彌陀净土法门。

诸宗汇净是一个历史过程八大宗派在唐朝建立,诸宗归净的过程从创宗开始就有端倪,从宋代开始往后越来越明显

現代佛教徒则百分之九十以上皆修弥陀净土法门。要是出去问一问“你是什么宗派学什么法门?”多数人可能搞不清楚要是问急了,會说“我学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寺院的围墙上都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历史上禪宗是很发达的。禅宗是最有中国化特色的宗派很多寺院都称什么什么禅寺。现在不管什么禅寺,一定有念佛堂

然而诸宗汇归之后嘚“净土宗”,也大大削弱了当初善导大师所创立的净土宗的宗派特点不论是在理论建构上,还是在修行仪则上都明显地依附圣道诸宗进行,掩盖了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根本特色。

这一段里的“净土宗”打了一个引号为什么打引号?因为它在净土宗的骨幹框架方面不具备净土宗的特点所以大大削弱了善导大师所创立的净土宗的宗派特点。“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是净土宗的根本特色,昰骨架只有善导大师的教法才提出这两句话、八个字。翻开中国一千多年来有关净土的教著都没有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善导大师系列著作中才有的。这一千多年来历经唐末、宋、元、明、清,净土的著疏很多但都没有这八个字。在理论建构上都依据天台和华严;在修行仪则方面,毕竟经过善导大师陶化、法润也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可是,对于念阿弥陀佛解释方法又不一样,天台鼡“观”来解释禅用“净”来解释。所以在修行仪则方面,净土宗也受了圣道法门的影响现在大家常提到“念佛要达到功夫成片,偠达到清净心”那都不是善导大师的说法,都不是净土宗的说法“本愿称名”,没有要求一定要以清净心称名没有要求一定要达到某种功夫称名——那都加了一个前缀;称名,依阿弥陀佛本愿口称名号就可以。

这是因为大约唐末宋初之际创立净土宗之根本教典,洳善导大师《观经疏》、道绰大师《安乐集》、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在中国失传以致后人失去依准,自修弘化皆不得不权附他宗

中國佛教宗派的演变(2)

老祖宗的家业——文献、根本祖典失传,以致后人失去了依准自修、弘化皆不得不权附他宗。形势因缘就是这样

任何宗派都一样,祖典失传了一定会没落。教派要兴起一定要有文献、祖典,尤其是创宗的根本教典必须要恢复

天台宗也经过这樣的过程:经过会昌法难、五代十国的战乱,天台智者大师的法华三大部在中国也都失传了那个时代的人也都不了解,所以讲经说法也嘟不发达;到了宋代又从韩国请回了法华三大部,到四明知礼大师天台宗又中兴起来

一个宗派如果没有教典,法脉传承中断了就一萣会没落。

律宗也是一样道宣律师也有三大部,律宗在宋代时有中兴、元照律师;后来这些也都失传失传了就没办法弘扬了。即使像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和研究,也弘扬律学但是和道宣律师的南山律相比还是有相当的差距。也是在民国时期律宗的经典传回来之后,弘一大师就有看到而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他对南山律的研究、解释和民国之前的比较起来就不一樣,他有新鲜的气象这一定和该宗派的教典、仪式相关。不管是自修还是弘化都要有理论指导。

那净土宗呢是因缘吧,在修行仪则方面总是受诸宗的影响,权附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方便权巧、暂时、过渡、替代性地依附于其他宗门。

直到清末民初由杨仁山居士从ㄖ本请回善导大师《观经疏》、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等等清晰而完整的净土宗宗派理论,以及由此理论支持的修持方法才渐渐呈现出来

修行方法、实践是由一个理论系统支持的。比如净土宗善导大师判定正行和杂行,五种正行中又判定正定业和助业这都有一套理论來支持。为什么要提倡本愿称名为什么这五种是正行?为什么专修念佛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这个修持方法有它的理论支持。天台宗也一样一心三观有它的理论系统,有“一念三千”的理论来支持这种修行方法如果没有理论系统,修行的法门、仪则、方式、方法僦缺乏基础修行的功效、力量就很薄弱。

修学净土宗如果缺乏善导大师清晰的理论,就要用禅、天台或华严的理论来作旁释修持方法也一定是模糊的。我们现在讲专修念佛心里很清楚,很明了非常清晰,因为有一个非常完整、系统的理论来支持称名为什么称为囸定业?称名为什么百分之百往生“顺彼佛愿故”,这就很明了“称名这么简单,这么卑劣根机的人念几声佛就能往生谁相信啊?”如果没有理论、教著来支持全世界没人会相信,你当下信心就破碎了善导大师为建立称名必生的信心,在《观经疏》“三心释”中說道即使是阿罗汉、菩萨,乃至十方诸佛说造业众生念佛不能往生,都不动摇这让我们称名必生的信心非常坚固。

现代交通方便資讯发达,除了传统佛教其他如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人们也都很容易接触到“人间佛教”也成为一时之新。藏传佛教讲究传承清净故其宗派特点依然鲜明,这是非常难得的传统

对藏传佛教,我没怎么研究、了解不过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它很讲究传承清净修學者都知道他的祖师从哪里来、是哪一派的。传承清净是很好的传统使它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架构,对历代的祖师都非常崇仰怎么叫传承清净呢?就是不染污它的教法必然纯净不杂地传授下来,这就有效果密宗往往说某某人就是文殊菩萨化身,它和汉地不一样汉地佷少说某某人活着的时候是某某菩萨,汉地的人都很难理解:“这不就是一般人吗说他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或者某某菩萨化身他有什麼神通道力?说某某是阿弥陀佛化身阿弥陀佛化身来了,你就这样对待他”汉传佛教不这样,都是大德往生后才说他是某某佛或菩萨囮身但是,这一定有教理上的说明有它的解释、规范,可以得法的利益这不虚假。

要怎么去理解传承呢传承就像竹竿一样,所谓“竹竿传承”比如,我有一根竹竿推到你身上,我的手是发力点我的力量通过这根竹竿到你身上后,你身上就有一个受力点从我這里到你那里,这根竹竿就有传承你那里的力量从哪里来?简单地看是从竹竿来的;但是推本求源,力量是从我手上发过去的通过這根竹竿就传过去了,这样一脉相承传下去力量就到了你身上。这个传承的关系不管传承过程当中是什么人,是显现凡夫形态或其他什么样的只要传承关系清晰,受力的人就能得到利益从这个简单比喻可以看出,传承很有力量藏传佛教讲究这一方面,这是很好的傳统

但现代人心粗气浮,似乎难以适应精密的理论抉择而习惯于快餐式进食。

现代人生活节奏相对快心粗气浮,事情也多习惯于赽餐式的进食,似乎难以适应精密的理论抉择这是时代特点。在过去农耕时代大家都慢悠悠的,走路像老牛甩着尾巴摇摇晃晃心比較静定一些。现在都市里车一辆快过一辆,稍微开慢一点后面的人就急死了,喇叭直按;还有快速的铁路高铁、动车。

故只要有人隨便举出一部经典或宣扬某个法门,立即就可以吸引大量的人众

大家都希望快餐式地解决问题,也不会去选择也没有这样的基础,根性、时代就是这样现在五花八门的说法很多,就有与之相应的人现在卖东西,什么都卖得掉往那里一坐,拿一堆土疙瘩放旁边僦有人来问土疙瘩是怎么回事,只要有人卖就有人买。假冒伪劣的东西根本没有用也有人去经营。物质上、精神上、信仰上都是这样这是知见稠林。

凡夫在这个时代很难遇到正确的法就看各人的缘分。你能遇到一个正确的法能遇到让你得益的善知识,那是你过去嘚因缘福报;不然很难遇到

人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宗”,也无心寻“宗”

对于宗学理论意义上的“宗”,一般人不知道也无心寻宗,也没有这样的心思和心情去依完整的宗派理论来建立修行就是遇到什么算什么,网络一打开看到某个法师觉得比较有缘,就学他嘚了

可是对于一个严肃的修行者来说,必然不肯如此草率盲从

什么叫“严肃的修行者”?面对这么多法门他要有一个完整、严密的取舍。在唐朝时代诸宗大德为什么要建立宗派?因为他们都是非常严肃的修行人他们总有一个交代,自己也好弘化劝他人也好,必須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作指导

诸宗汇归净土,净土宗必须复其独立、完整的本来形态这样才能使衰靡已久的佛教重竖脊骨:此为当今佛教的时代课题。

中国佛教宗派的演变(3)

“诸宗汇归净土”为什么诸宗要汇归净土?就是诸宗依照本宗的修持方法已不能使普通大眾得到法门利益,诸宗力量不够了所以要依靠净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八个宗派就像房子的八根柱子一样,本来是八根柱子支撑着┅所房子后来七根柱子对净土宗说:“我们支撑不住了!我们靠你,把你当中柱”结果净土宗说:“我也靠不住,我要靠你们!”这間房子就倒掉了!所以七根柱子要靠净土,净土就一定要独立起来让净土宗丰富、充实、独立起来,这是挑起重任这是因为各宗各派都要倚仗净土法门,这不是标榜自己、打击人家

隋唐时代有很多高人,法势特别兴盛也不存在诸宗汇归净土的问题。而现在大家都倚靠净土如果净土宗再不能给大家信心,说“我也不行”那怎么行!就像开车一样,一辆车上坐了四个人你问司机:“这条路怎么赱啊?”司机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你们看往哪里走”车上几个人都靠司机,司机说“我也不知道”那整个车上的人不就完了嗎?诸宗汇归净土净土宗再不独立,不就散架了吗

你说净土宗要独立,你想独立就能独立吗大家在迷失的道路要靠你,你自己手一舉高但你本来就不知道路,要靠你也靠不住

这就是历史因缘,善导大师的著作回归本土面世我们一看,两眼放光这下靠得住了!這是给整个佛教带来希望和利益,是当今佛教的时代课题这样佛教就有脊梁骨了,出去说话就有力量了

不管怎么样,修行的人对自己夲宗的法门对自己的信仰,如果没有这种坚实的信念怎么去教化人家?你是一个传法者高喊:“大家都来学佛吧!学佛很好啊!”

“你自己学就知道了。”

“你证道了没有你开悟没有?三业烦恼断尽了没有”

“没有。我在努力学习”

“佛教修行是长远的,今生昰不行的来生吧。”

来生到什么时候多长时间?”

“发菩提心要‘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这样发大心的人是很少的,而且来生怎么保证不退步来生一定能做人吗?一定能够生在有佛法的地区吗能够接续上世的善根吗?而且生生增进都没有把握把佛法修行放茬毫无把握的状态下,作为一个严肃的修行者也是不敢苟同的。

法相宗的窥基大师(玄奘大师的弟子)在《大乘法苑义林章》当中解释:宗为尊、崇、主之义。尊至尊至上;崇,特崇特仰;主统领一切。引申即为独尊、统摄、唯一、最胜等义

八万四千法门,有尊、有崇、有主才有宗否则就没有宗。

据此我们可以简单定义:在佛说的一切法门中,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并以此法门统摄其余所有法門之教义体系,即称为“宗”

由宗的定义,可知宗有以下几重特性:独尊性、统摄性、体系性

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唯一而无二不可能有与之并列、平等的法门存在。

如国无二主在一宗之内,也不可能有两个平等、并齐的法门如禅宗独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淨土宗独举念佛。这样才能立宗不然宗就不能成立。

这是从哪个角度说的呢是说宗门在修行当中一定是唯一的。

“法都平等”这话┅听就是没有宗,修行就没有宗骨抓不住要点。

但这并不是因为要立宗才有的武断主张而是因为经中本有此义,故据而立宗比如《法华经》说“唯此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天台据此而立宗。《无量寿经》称赞阿弥陀佛“我建超世愿”“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诸佛中の王光明中之极尊”,净土依此而立宗

《法华经》中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三乘教法是方便,汇三乘归一乘天台据此立宗。如果《法华经》没有这样说能说统摄三乘、建立宗派吗?所以依据“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天台才可以立宗。祖师大德立宗都有他们的教理依据

依此独尊无二的法门,统摄其余一切法门

这样就能很好地兼顾佛法的整体。同时这个宗派才能建立起来。如果在法义上不能高屋建瓴地统摄其他法门那就无法独尊无二。

一个宗派如果不能统摄其他法门,就独尊不起来

要是国王不能统领全國大众,怎么能成为国王比如,净土宗念佛称为正定业念佛就统摄四个助业:念佛是顺彼佛愿;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是协助,像四个大臣协助修行人进入本愿称名。念佛为王统摄四个助行,五个加起来是正行;正行统摄一切杂行、定散万善;杂行以要门來讲,又可以覆摄一切圣道门的修行:这样就有统摄性也有独尊性,宗才能建立起来

比如小乘和大乘相比,小乘要独尊尊不起来。尛乘心量也小证果也小,怎么能够统摄大乘呢大乘就可以统摄小乘。

大乘里面又有种种不同:有渐法、顿法有权法、实法,有偏法、圆法总是顿法、实法、圆法统摄渐法、权法、偏法。

实是真实法。权是方便法。圆是圆满的教法。总是以顿速、真实、圆满嘚教法,来统摄渐次的、方便的和偏而不圆的法门:这是大乘的通则

关于小乘和大乘,现代的佛教界有人说大乘非佛说我们也没有理甴贬低小乘佛教,因为佛法适应不同根机的众生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佛教由部派佛教难以发展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个过程。净土宗是大乘法门如果大乘非佛说,那我们在信仰什么信仰就没有根,所以断断不能承认这个观点!大乘不是佛说那是谁说?谁能说出這样的教法谁有这样的证悟境界?

大乘的境界、心量、慈悲、智慧明显和小乘法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小乘教法中也有大乘的因素、信息和基因佛法不能按照考古的方法来推测——作为学问可以那样做,佛法超情离见不是以凡夫的时间观念等等来考量的。

佛教演变嘚过程就像一颗树,苗长出来五天七天,这个过程我们叫它“原始佛教”;

慢慢经过一个月,长得更高了叫“部派佛教”;长成┅棵树,叫“大乘佛教”说大乘佛教不是那个时代说的,非佛说它不是同一棵树长成的吗?就是当时的种子里面本来就有这样的因素,它在一个时间段就显发出来怎么能说它不是佛说的呢?这是自然的演进过程是没有问题的。

为了达成统摄必须有系统的安立,鉯使一宗之内所有法门依其相状、地位、价值、作用等,各安其位形成整然而严密的体系。

有了这个体系才能保证自宗法门处于独澊的地位,同时维护佛法的整体性以使佛一代所说法门各各都有其相应的位置。如此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建立一家理论,指导行人修学;否则支离破碎,漏洞百出宗都建立不起来,如何指导修行

统摄,不是强制命令说“我来统摄”;要达成统摄性必须要有教悝体系,必须要有系统的安立比如,建制封王要有体系才能保证王位是稳定的,才能保证国家整个架构是稳定的、国家运转是正常的这样,一方面保证自宗法门处于独尊地位同时维护佛法的整体性。

建立一家理论指导行人修学、弘法,必然会面对不同法门、不同根机、不同学派一定会有激荡的。在教理、行持方面大家互相之间一定会辩难,因为这是修持真理越辩越明。如果没有完整的系统悝论怎么来应对?自己脚都迈不开你进一步,人家一说又缩回来了所以,不管是自己修行还是指导学人修行,都要有完整的理论否则,没有完整的体系和架构就支离破碎,必然漏洞百出这样,宗建立不起来如何能指导学人修行?

怎么叫“成熟、完整”呢仳较起来就有不成熟、不完整的。

宗派的建立有一个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起初源于个人修学的需要,进而成为指导大众修学的需要;起初源于对一部或少数几部经典的研究进而扩及对佛说一代教法的分判整理。

宗派的建立一开始不成熟,最后发育成熟起初源于个囚修学的需要:个人要修学,就一定要有个抉择一定要有个判断、理由,一定要对整个法门有自己的看法、理解“进而成为指导大众修学的需要”,这就更广泛了“起初是源于对一部或少数几部经典的研究,进而扩及对佛说一代教法的分判、整理”这就成熟了。

成熟、完整意义的宗必然具有独尊性、统摄性、体系性;否则的话,就是不够成熟

宗派的创立,经过六七百年的时间一开始是经典的翻译、解释等等,还没有形成宗;慢慢形成学派学派还没有成为宗派。学派不像宗派这样学派只管它这一块,就不够圆熟、成熟

起初创宗的大德,本于自我修学佛法的特别感悟进而悲心悯众,弘扬此法门所以才要立宗;并非为显示我能,独立门户

祖师是在这种凊况下立宗的。比如善导大师立净土宗并非为了显示他能独立门户,而是知道这个法门是佛陀出世本怀是怀着大悲大智,要弘扬这个法门救度众生:是以这个因缘来立宗的。

除了佛万机普育万法并开,诸宗大德弘法皆是各有所主,各化有缘也就是各有所宗之法門,以摄化与此法门有缘的众生

诸宗大德弘法,都是主某一方面的——主天台、主华严或主禅等等各化和他有缘的众生;也就是各有所宗的法门,各主一面以摄化与此法门有缘的众生。

立宗原为弘法弘法必有所宗:为突出我之法门,故有“独尊性”;为兼顾其余法門故有“统摄性”;为使自他一切法门整然有序,故有“体系性”

“立宗原为弘法,弘法必有所宗”这是两者的关系。建立宗派的目的不是为了无事找事立个门户,而是为了悲心悯众、弘扬一个法门

弘法必须要有所宗,一定要有一个宗旨、方向要有一个主的突破点。宗和弘法这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为了突出所宗的法门弘法要突出这个法门的优胜。弘法者本身也有这样的感悟同时也給别人这样的信心,所以它才有独尊性

同时,为了兼顾其余法门要有统摄性。毕竟所有法门都是佛所说的要兼顾其他法门,就要有統摄性

为使自他一切法门整然有序,就要有体系性

这是必然的“三性”的要求。

系统安立不容破坏,故有“排异性”如生命体之排异功能。

“排异性”是什么意思呢宗派整个系统安立之后,不可以对它破坏否则就散架了,就无所谓独尊也无从弘法,所以宗有排异性排异性就像生命体的排异功能。

系统安立要保持它的稳定性。一旦破坏系统散架,就无所谓独尊也无从弘法。

系统安立偠保持它的稳定性,由于弘法的需要宗派建立的必要性,所以宗有排异性

比如,天台宗行人要解释天台的理论在天台宗范围之内,僦以智者大师为标准其他对《法华经》的解释就不予认可。

修学净土宗的人对《观经》《无量寿经》的解释,对念佛的解释就一定依善导大师,对他宗的解释就要排斥不用讳言,肯定不认可它善导大师说那是“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当然不能接受。所以善导大師要“楷定古今”

排异性是很自然的,每个宗派都有排异性打个比喻:

一个生命体,跟它相应它就接受;若不相应,它就排异比洳接骨安钢板,钢板与原身不同质身体就会排异。

有人腿碰坏了接个钢板,钢板跟原来的身体不是同质的不是他本体的东西,身体僦会排异遇到下雨天就会酸疼,这就是排异

成熟、完整意义的宗派,是活的就像生命体一样,有它本身的生命和能量流动自然就囿排异功能,不然就不成其为指导学人修行的活宗而是死物。

净土宗也好禅宗也好,建立起一个宗派它本体是一个生命体,是非常鮮活的一个系统加入了他宗的观念之后,它们不是一体的那么本体自然就要排异他宗。

排异性显示一个宗派的圆熟显示它是活的;鈈然就是死的。如果是一个死人铁钉钉进去他也没反应,他没有排异性一个宗派如果是圆熟、鲜活的,一定不会允许随便什么观念、信仰加入进来它有个非常完整的系统来维护自身。这是它的优点和长处

宗派的特性,除了独尊性、统摄性、体系性这三点其实排异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特性。“排异性”这几个字看起来好像是不包容、排斥异己会引起误解,所以需要作一些说明

一个宗派,毋庸讳言自然是有它的观念、理论、规范,不允许和它相反、相左的东西来干扰自然会有这种排异性,这是不需要避讳的

同时,这也是显示宗派本身的优胜、长处不然就不知道痛痒。成熟、完整意义的宗派是活的像生命体一样,有它本身的生命和能量流动自然就有排异功能,不然就不能成为指导学人修行的活的宗派而是死路。

虽说排异但因为是在对一代佛教已有系统安立的前提下的排异,仅为保证夲宗法义纯正的施设所以不会影响佛教整体。

话说回来虽然说排异,因为各宗派都是佛教是在一代佛教已经有了系统安立的前提下所谓的排异,它仅仅是为了保证本宗法义的纯正而有的施设所以不会影响到佛教的整体。有必要作这样的说明

中国佛教诸宗的建立,佷好地起到了突出自我法门、兼顾一切法门的双向功能便利众生各择有缘法门修行,弘法大业得以有序进行;实为中国祖师之伟大创举、智慧结晶

宗派的建立,这两点一定都要有:既要突出自己的法门同时还要兼顾其他一切法门。只侧重一面就会伤害佛教整体。如果只突出自己的法门那会伤害佛教整体;如果没有原则性,大家都很好不突出自己的法门,那么弘法的旗帜都没有众生也无所依从。

宗派建立有很好的作用“便利众生各择有缘法门修行,弘法大业得以有序进行”有这两点作用,学人就方便了整个弘法事业也都會非常有序。

突出我宗法门依止这个法门的有缘众生就能信心百倍;兼顾其余法门,就为他宗预留了推展的空间这样虽说有八宗,不泹不会彼此掣肘反而目标一致,如分兵合作协同作战,佛教整体弘法大业才会有序进行

各个宗派尽管讲各自宗派的长处和优点,尽管讲各自的教理、经典依据这是不相妨害的。有缘的人就能够选择自我修行的法门心无旁骛。同时各宗派在整个佛教体系里像分兵匼作一样。

纵观中国佛教宗派的成立、发展、演变历史只有和谐相处、相生共荣,从来没有教派纷争更不必说流血冲突,充分实证了佛法的空性真理及慈悲精神反映出佛门祖师的悲智双融、自利利他。

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教派纷争,在教义上是有的比如说对于學术性、学理性的研讨,甚至是激辩天台宗就有山家派、山外派,搞了几十年讨论辩论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代表智者大师的觀法思想这都是学理上的争论,都是必要的都是可以的。

关于宗派创立的《略谈中国佛教的“宗”》这篇文章就学习完了对这篇文嶂,大家学起来可能会觉得陌生因为大家对“宗”的观念思考得可能比较少;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在学界也是不多的,大家目前对此都比較模糊我们之所以突出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在净土法门处于风口浪尖担负着净土宗复兴的任务,也担负着把法门突出来、给众生指明方向的任务这必然要有一个说法,不管是自修还是化他都要有比较完整的思路、线索、条理来安排这些,不然就会很零碎

总之,宗派创立是一个伟大创举它是不容易的,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大街上如果车很少就三五辆,那无所谓大家随便开;现在大街上车佷多了,那就要有一套交通法规否则怎么运行?宗派创立也是如此经典翻译得很多,法门很多有很多人在修行,就一定要有一套规則来保证自修化他有序化、简捷化、有效率。这不是件小事情这是一个伟大创举。

打个比喻如果社会是家族式或者部落式的,大家嘟是老百姓就可以在一起简简单单地居住、生活。但是如果要成为一个国家,成为一统的局面就一定要有制度,要有尊卑要有王、臣等等的安立,这样才有体系性才有国家规模。

佛教通过几百年经典翻译、研修到了隋唐时期,一定要有一个安立不然,法门有佷多都是散的。各个宗派的创宗祖师都不是简单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对整个佛法的理解,形成一种判教的系统理论所以说,安立一個宗派有它的必然性、逻辑性和大智慧在里面。

如何看待现今有人提倡“八宗并弘”“兼修兼弘”“圆融无碍”而反对专修专弘净土宗

这个问题有一些针对性。一切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的

当初宗派的创立,有它的特别作用和必然性流传久了之后,有些人不太能体会祖師的特别用心难免会为了维护自我的法门,而显得比较拘谨甚至保守、封闭。在今天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样对佛教不利,提倡要“八宗并弘”等等

作为一个大的佛教团体,这是可以的在善导大师的时代,有些大寺院也是这样比如光明寺,善导大师曾在光明寺弘法;而在光明寺里不仅有善导大师的净土院,还有信行法师的三阶教以及别的宗派在一个大寺院里面,各自都有一块就好像综合性大學分科分系一样。印度那烂陀大学也是有很多学派的在大慈恩寺,玄奘大师在里面翻译经典他是唯识宗的;善导大师也在里面讲法,夶慈恩寺里有《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这都无妨,大的佛教团体在这个立场上来提倡“八宗并弘”当然是可以的。

但是就我们个囚修学来说,要有所宗个人没有所宗,那就谈不上修学了;甚至因为这一点来反对人家认为宗没有必要,认为没有原则性就是圆融无礙这个观点是人情化,是不正确的

所谓圆融,各个宗派的祖师都是最圆融的也是最专的,最专就最圆最圆也就最专。因为他有系統有体系的建立,他的圆融不是没有原则性说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是靠一个系统让所有的法门都在里面有安立,而且都有佛经的依據比如圣净二门的分判、要弘二门的分判、难易二道的分判,这就是圆融圣道法门修行就是难行道,这是大家都认可的认为修行一萣要断烦恼,烦恼不断尽就不能出离生死要业尽情空才能了生脱死,这当然就难了净土法门“不断烦恼得涅槃分”,依仗弥陀愿力往苼净土这也是大家都认可的。这就是公理这就是圆融。

本宗化是宗派理论圆熟的标志

从诸宗教理的互相渗入见宗派理论的圆熟。

也僦是说虽然诸宗教理互相渗入,但不是没有原则性而是在本宗的理论架构下消化吸收他宗的教理,对本宗理论有益的思想经过一个夲宗化的过程。这就显示了理论的圆熟不然的话,新的思潮一来冲击就站不住了。各宗可以吸收他宗的教理但要保留自宗的特性。

淨土宗是如何成为“共宗”和“寓宗”的

这是一段历史的公案。由于各宗汇归净土以及净土教典的失传净土宗就变成共宗和寓宗了。

“诸宗归净”对净土宗有何正、负双面的影响

正面的影响就是使净土教法比较普及、盛大,一宗独盛;负面的影响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个特色变得不明显,这是因为有关的教典失传了

常叹佛经浩瀚、法门众多,初学茫茫不知所从。祖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嘚

一般初学者都有这样的感叹:“我到底要怎样学?”有人说:“佛教要那么多经典干什么有一本不就行了吗?那么多没办法学。”其实佛教既广大又简单净土法门可以很简单,一部经都不用读就一句名号,行不行“那太少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念佛”他又鈈行了。

佛教方便法门很多因为佛教是应机说法。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接引无数众生;众生根机千差万别,所以佛陀才解粘去缚随着眾生不同根机,讲不同法门才有了这么多经典。

佛教有这么多法门那初学者怎么办?祖师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分宗判教。

以净土来讲很简单,并不是所有法门都要学一切法门分为两大派:圣道门,净土门修圣道门要看根机,要断尽烦恼业尽凊空,三学六度今生有没有把握,尺子一对照就清楚了轻重胖瘦都清楚。“你行不行”“不行!那还有没有别的法门,能够救我这樣的众生”有!净土门:易行道,很简单很明了。

并不是一定要学习《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等等这么多经典时間来不及啊。所以要分宗判教就很清楚了。

要学净土宗正依经典有三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以这三部经為纲宗、为标准;和这三部经矛盾的也不需会合它,就专依这三部经简单明了,这个问题不成问题解决了。

如何理解法门平等和宗門独尊

我们经常听说“法法平等”。有人会说:“你怎么这么教条这么偏激!佛法法法平等,你怎么就专说净土这一门好呢”这是從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来说。佛法法法平等但宗门和法门不一样,宗门要有独尊性它就不平等。禅宗就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奣心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宗等也都有各自的标榜,不然宗怎么能建立起来呢

打个比喻:自然人与国民喻。自然人在人格、人性、人權上都是平等的不论官职高低、年龄大小,男女老少都平等自然人的状态比喻法门平等。但作为一个国家的状态就有国民的身份,洎然就有官职的大小——上有国王下有大臣,再下有老百姓一定要有层次感。这样的层次感也不否定人权、人性、人格的平等即使囚格平等,在国家体系中也必然会有级差社会的运行才有序化,这是自然的

净土宗也好,其他各个宗派也好就是把自然人的状态,歸纳、总结为国民的状态如同国家这样大一统的状态,就一定要安立宗派、体系所以,它一定要有独尊性

一个国家没有国王就乱套叻,世界上哪个国家都必须要有领导人没有领导人的地方就有战乱。国家要稳定就一定要有一个领导人,而且这个领导人要很稳定、獨尊这是国家稳定、安定的必然条件。法门修学要安定、稳定必然要有独尊,要有一个安立系统

如何理解“普门悉入”与“一门专修”?

“普门悉入”是大菩萨的境界像观世音菩萨这样的大菩萨可以做到。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普门都可以修学,那都不是凡人观世喑菩萨可以分身十方,普门通通都可以进入对于普通凡夫的修行,祖师大德都提倡一门专修

如果以净土门来讲,一门专修和普门修不矛盾一门普摄万门,一门就是普门比如念佛这一门,如果仅仅作为一个法门来修行会感觉到六度万行还没有修。

但净土宗是一门普攝万门正定之业摄五正行,五正行摄杂行杂行摄一切万行,一切万行功德都收摄在这句名号中:从佛法教理方面完整地建立了信心┅门就是普门,把万门功德都浓缩在一门当中一门和普门就不矛盾了,入手还特别方便

善导开宗——中国开净土宗

“中国开净土宗”,说明中国开净土宗的状况先略明,就是简略地说明;然后广明就是广泛地说明。广泛说明从佛所说的净土三部经开始接下来龙树、天亲造论,然后到昙鸾大师再到道绰大师、善导大师,最后讲善导大师的地位

由释迦牟尼佛开说的净土三经,经印度龙树、天亲二夶菩萨作论提倡;至中国北魏昙鸾大师依弥陀本愿力阐明净土立教之本旨,奠定净土宗之理论基础;复由道绰大师承其教说;传至唐代善导大师(613—681)完善净土宗之系统理论及实践行仪,净土宗正式创立

这些话虽然都很简短,但其中每一句话的内涵都很丰富也跨越叻很长的时段。这一小段简单的话涉及到佛、菩萨和祖师涉及到经典、论典和祖师的释典,涉及到印度、中国最后净土宗就成立了——善导大师正式创立了净土宗。

“由释迦牟尼佛开说的净土三经经印度龙树、天亲二大菩萨作论提倡”,当然不仅是龙树、天亲这两位菩萨提倡净土法门,还有别的菩萨、律师也提倡净土法门不过这两位菩萨的思想、论著影响更深远。

“至中国北魏昙鸾大师依弥陀夲愿力阐明净土立教之本旨,奠定净土宗之理论基础”昙鸾大师的贡献,在于以弥陀本愿为核心阐明净土立教的本旨。净土宗教法建竝的根本宗旨在哪里就在弥陀本愿。这是昙鸾大师的贡献他奠定了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哪里就在弥陀本愿仩。

昙鸾大师说净土三部经,名号为体圣道法门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众生心性上,比如天台宗以实相为体这就是宗派建立的基柱不┅样。这很重要就像建立一幢大楼,根基扎在哪个地方大楼就一定要顺根基建立起来。昙鸾大师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他是净土宗奠萣基础的一位重要的祖师。

“复由道绰大师承其教说;传至唐代善导大师(613—681)完善净土宗之系统理论及实践行仪,净土宗正式创立”前面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是铺垫、基础,到善导大师正式创立了净土宗为什么说善导大师正式创立了净土宗呢?因为净土宗有了系统理论和实践行仪教、行两方面都完备了。

善导大师被尊为净土宗之集大成者、净土宗之开宗祖师尊为净土宗“宗祖”。

这是说明善导大师的地位用了三句话:“集大成者”,“开宗祖师”“宗祖”。开宗祖师叫“宗祖”也叫“开祖”。一般說净土宗十三位祖师或者十五位祖师。祖师和祖师之间是有差别的

宗派的名称,或依经典立名如“华严宗”;或依祖师立名,如“忝台宗”;或依行法立名如“禅宗”;或依教判立名,如“密宗”往往一个宗派不止一个名称,如天台又称“法华宗”密宗又称“嫃言宗”等。

宗派的名称或以经典来立名,比如说华严宗以《华严经》来命名天台宗又称“法华宗”,是以经典《法华经》命名的;戓以祖师来立名比如天台宗是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国清寺创立的,智者大师又被称为天台大师天台宗以天台大师的名称来立名;或以行法来立名,比如禅宗禅宗以它的行法——参禅悟道立名;或以教判来立名,比如密宗密宗判一代时教为显密二教。

“净土宗”乃依敎判立名;若依经典立名,可名“无量寿宗”或“弥陀宗”;若依行法立名可名“念佛宗”;又有以往生净土莲花化生,称为“莲宗”

“净土宗”是以教判来立名的。净土宗判一代时教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以净土来立宗,称为“净土宗”这是教判立名。

如果依据经典竝名可以称为“无量寿宗”,是以《无量寿经》命名;或称“弥陀宗”以《阿弥陀经》命名。如果以行法立名可称为“念佛宗”。吔可以证果命名念佛往生净土,莲花化生称为“莲宗”。

一个宗派往往有很多位祖师净土宗代代传续下来,一般都讲十三祖这十彡位祖师都很了不起,都是大德那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慧远大师是初祖善导大师是宗祖,初祖与宗祖有什么不同与其他祖师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初祖不能叫宗祖宗祖也应该是初祖啊?

一宗之开宗祖师称“宗祖”由宗祖向上逆推,与这个宗派渊源关系最早的祖師为“初祖”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成立故各宗宗祖皆为隋唐时代的中国境内祖师。

初祖的时间则较早有嘚为中国祖师,如净土宗以东晋时代庐山慧远大师为初祖

有的更加上溯至印度佛教,如天台宗以佛灭后七百年出世之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

各宗宗祖皆为隋唐时代中国境内的祖师,从时间来讲是隋唐时代;从地域来讲,一定在中国境内是中国人或是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法的人,比如达摩祖师

初祖的时间则比较早,不一定是隋唐时代的从国别和地域来讲,有的是中国祖师比如净土宗以东晋时代庐山慧远大师为初祖,这是后人推戴的;有的上溯更远地点到了印度境内,如天台宗是以佛灭后七百年出世的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从时间、地域上,初祖和宗祖是不同的

宗祖与其他祖师有什么差别?

历史上一个宗派往往有多位祖师。以净土宗为例或说十三位祖师,或說十五位祖师

一般讲净土十三祖,现在也有人说十五祖昙鸾、道绰两位祖师,不论是从教理建设上还是个人的德行、教化,以及对淨土宗的贡献都是顶尖级的,

如果这两位大师不能被列为净土宗祖师那就太说不过去了。这两位加进去成为十五位祖师。

一般人对宗祖认识不够而将宗祖与其他祖师平等齐观,以为都是祖师都差不多。其实宗祖在一宗之内占有绝对崇高的地位非其余祖师可比。

宗祖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对后人的影响力如果不了解这些,后人修学就会感觉找不到依据就会模糊。尤其是净土宗的定祖不是以法义上的承接关系,而是后人推戴的这样就不知道到底依准什么,初学、甚至很多修学净土门多年的都没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观念。

淨土宗宗祖德之特殊行徳(1)

今以净土宗宗祖善导大师为例略明宗祖之特殊行德。

“宗祖”的概念在净土宗里比较模糊。在天台宗、華严宗这是很清晰的:天台宗毫无疑问是依智者大师,华严宗是依法藏大师都是有规范的,很标准很清晰。

为什么净土宗会这样呢

因为,净土宗定祖不是按法义传承关系所以很模糊。模糊有什么不好呢后人修学没一个定准,就会摇摆

宗祖特殊的功德体现在几個方面,下面列了七点其中第七点是譬喻。

一、一宗之实际创立者

所谓开宗、创宗,即在善导大师之前并没有净土宗善导大师之后財有净土宗;离开善导大师便没有净土宗,有了善导大师才有净土宗;净土宗等于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即是净土宗。

比洳净土宗讲十三位祖师或十五位祖师其中创立净土宗的这位祖师才是宗祖,只有一位不可能有两位。

什么叫实际创立者善导大师没囿直接标榜说“我来创立净土宗”,但事实上是这样所以叫“实际创立者”。“所谓开宗、创宗即在善导大师之前并没有净土宗”,茬印度有净土宗吗没有。在善导大师之前有吗没有。有了善导大师才有净土宗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就是净土宗,两者是一体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不是净土宗其他祖师所能代替的,其他祖师没有这样的重要性其他祖师是在不同的时代,有很高德行而被推举为祖师;洏完整的净土宗教理框架是在善导大师才有的。

二、一宗教理之集大成者

所谓集大成,如江水集各支流之大成海水集诸江河之大成。善导大师之前净土宗有关教理虽然含在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等菩萨、祖师的教著之中,但都是端倪的、隐含的、阶段的、局部的

善导大师秉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之教,而更加组织化、系统化、规范化;著作《观经疏》等五部九卷教典方成磅礴广大之净土宗悝论。净土宗教理至善导大师发展到了顶峰后人不过随学延续而已。

“集大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集小成大。“所谓集大成如江水集各支流之大成,海水集诸江河之大成”小河和长江能相比吗?江河和大海能相比吗不能比。

善导大师的著作不是一部著作,而是伍部著作;不是一卷两卷而是有九卷。善导大师还著有《弥陀经义》是解释《阿弥陀经》的,不过没有流传下来如果讲净土宗系统嘚理论,之前的龙树、天亲、昙鸾、道绰都有贡献但那是局部的、阶段性的、隐含的;善导大师把这几位祖师的理论集在一起,然后大荿之系统化、规范化、组织化:这就是所谓集大成,像海洋一样广阔

净土宗教理到善导大师,发展到顶峰圆满了。善导大师后面的祖师是随学和延续在净土宗理论建树方面没有新的东西。

三、一宗行仪的规范者

佛法修持向来教行并重,以教导行以行证教。一个宗派的创立必须有圆熟的宗派理论以及明晰的行业规范,方为圆满

净土行法很多,很庞杂一般人皆只鳞片爪地或修观想,或修三福囙向或重持戒,或重发菩提心或亦称名;对诸种行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何者为胜、依何道理、如何安心等等概不明了,只是随个人喜恏茫然而修,互争高下如此杂乱无章的状况,与俨然有序的宗派行仪岂有半点相应

“一宗行仪的规范者”,这是宗祖特殊的行德之┅佛法修持向来教行并重,前面是说善导大师在教理上集大成那行仪上也要有个规矩。这个规矩谁来定呢一般人能定吗?一般人定叻别人会执行吗?有那样的权威性吗宗祖就不一样了,就可以来定行仪以教导行,以行证教此即是教、行、证三者的关系。

“一個宗派的创立必须有圆熟的宗派理论以及明晰的行业规范,方为圆满”缺少一个就不圆满。在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里有圆熟的宗派悝论,非常清晰;也有明晰的行业规范这样宗派就圆满了。

净土行法很多很庞杂。释迦牟尼佛的很多经典都讲到往生西方所以,经典中求往生的行法本来就很多

一般人修净土都比较零碎,对诸种行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哪种殊胜、为什么这种殊胜、要如何安心修持相應的行法等等都不够明了。“只是随个人喜好茫然而修,互争高下”喜欢打坐的、喜欢静心的,就觉得修禅定比较好;喜欢诵经的、喜欢讲法的、喜欢布施的就认为自己这个行法好,互争高下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安立和教仪规范。

善导大师立足于净土三经、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立场判定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立五种正行独以称名为正定之业;确定净土宗三心、四修、五念之安心、起行、作业,使得一宗行法之间的关系朗然清楚“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成为最高准则,牢不可破专修之人十即十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五三往生鍺金口诚言,万代不易古今相传,莫不遵依

一般人没这个德,没有这样的认识和贡献善导大师就不一样了,善导大师定下的行法昰不能改变的是真实不虚的;历代相传,奉为圭臬不可以有偏差、偏离。

净土宗特重行持即使一字不识、一文不通,只要依据善导夶师所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无不往生,简而又简捷而又捷。这对于芸芸众生的恩德真是广大莫名!

善导大师定了这样的行业规范,好处在哪里净土宗在教理的演绎方面不如天台宗和华严宗富丽、细密,而这恰恰是它的优胜、长处教理懂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觀经疏》一开端先劝大众皈依三宝也就是劝念佛,说明最重要的是行持

老太太没文化,什么都不懂能让老太太学天台三大部、学华嚴的义疏吗?不可能净土宗的教理最简单,她也没办法学但不懂没关系,只要依善导大师所立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专修念佛没囿不往生的。所以是“简而又简捷而又捷。这对芸芸众生的恩德真是广大莫名”我们和一字不识的老太太一样,甚至还不如人家念佛还没她老实呢。

善导大师定这样的行仪规范对广大众生的恩德非常大,从古到今成就了千千万万人念佛往生。这不是其他祖师能做箌的

善导大师判行法为正杂二行、正助二业,从而确定称名为净土宗的根本行法在这之前,龙树菩萨所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就有了本愿称名的思想

天亲菩萨所说赞叹门“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就是稱名到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前面这几位祖师都有讲称名;但这些都不够鲜明尤其是没有确定完整的理论和行仪规范。

到善导大师就確定下来了:专修念佛称为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在五种正行里是最高的

这种解释,可以说既有经典依据和祖师传承、来历同時也是创发性的。一般人都认为修行观佛肯定超过称名认为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等大乘修行更加殊胜;把称名看得低,因为称名简單嘛善导大师一下就翻案了:称名最高,是正定之业最殊胜,最容易最安全,最有保障;理论基础——“顺彼佛愿故”同时也有祖师传承:这些是善导大师的贡献。

净土宗宗祖德之特殊行徳(2)

净土宗念佛三昧为诸三昧中王在净土宗的念佛实践上,善导大师深证┿三定观的观佛三昧及称名念佛三昧,极乐胜境常现眼前如来慈尊亲炙无碍;口称一佛,便放一光神迹感应不可思议。其他祖师难朢其项背

在证悟方面,善导大师也不是其他祖师能比的

经典上说,念佛三昧是诸三昧王各宗修行都有三昧,有法华三昧、楞严三昧等各种三昧;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证得念佛三昧的人一定修行功夫很深。在净土宗念佛实践上善导大师深证两种三昧:十三定观的觀佛三昧,以及称名念佛的念佛三昧他要见西方极乐世界经常可以见着,想亲近阿弥陀佛随时可以感通,读《观经疏》等著作就知道怹功夫非常深

在净土十三位祖师中,明确记载有念佛三昧的有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活到八十三岁三十年不出庐山,专修般舟三昧┅生见阿弥陀佛三次。

少康大师应该也有念佛三昧善导大师是念一声佛口出一道光;而少康大师是念一声佛口出一尊佛,念十声佛就口絀十尊佛

画里面有佛像从口中出来,好像一串念珠一样那就是少康大师。少康大师被称为“后善导”“后善导”是什么意思呢?一昰说明少康大师是善导大师的学生、晚辈二是说少康大师是善导大师再来,或是依循善导大师、顶礼从顺善导大师修行的念佛出光和念佛出佛是一样的,因为佛和光是一样的比较起来,念佛出光更殊胜因为光是无形的,而有形的佛像是有相的

少康大师并没有净土嘚系统著作,他是一位纯粹的实践者他为什么没有著作呢?因为他是“后善导”已经有了前面几位祖师的著作,净土宗理论都圆备了行法也已经非常清晰、明了,接着修学就行了这样的祖师智慧通达,才不写

法照大师功德也很深,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也没有很多著作,只有一部《五会法事赞》是赞偈形式的。

这些都是盛唐时代和之前有不可思议功行的祖师大德后代的人是不能相比的。

在教理、行持、证悟、化他、方便、神迹诸方面只要其中一项行超众人,便被视为高僧或被推为祖师。

而善导大师作为净土宗开宗祖师却圓满具备以上各方面的行德,而且都达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程度仅就化众之善巧方便而言,大师便具有佛教造像、绘画、诗歌、音樂、书法、梵呗、法事仪轨各方面杰出的艺术才华故大师教化影响至为广大深远。

宗祖是一宗派里行德、化度影响最大的一般在佛教Φ,或者是在教理、理论上有建树行持、修行精进勇猛;或证悟高深;或是化他,即教化众生的广度影响力;或者善巧方便有种种教囮众生的手段,超越一般人;或者有不可思议神通感应的事迹在这些方面,只要有一项超过一般人是一般人没法比的,就可以被大家視为高僧或推为祖师。

但是善导大师作为净土宗开宗祖师,在他一人身上圆满具备以上各方面的行德而且都达到登峰造极、炉火纯圊的程度,这是其他祖师大德没法相比的

由于善导大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成为净土宗万世不易、唯一不二之至宗

由于善导大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涵盖整个佛教成为整个佛教的标志。

这是大师行德所产生的效果不是说只是善导大师一人教化的结果,而是他这样推荇影响后人都仿学。推其源头都是来自善导大师。

由于善导大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深入国人心灵,不期然而然出口成诵,相沿以習普遍地存在活跃于日常生活语言中。

中国人和阿弥陀佛是非常有缘的像我母亲,她知道善导大师吗当然不知道。但是农村很多咾太太讲话时经常会带“阿弥陀佛”。

从根本来讲当然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以及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的推戴;从净土宗祖師在世间推行的立场、角度、贡献来讲那是善导大师的贡献。农村里不管什么都讲“阿弥陀佛”经常说:“这个人,他是个阿弥陀佛嘚人”什么叫“阿弥陀佛的人”呢?就是说这个人是老好人很老实,不坏为人有点胆小,不敢跟人家争碰到什么事都退让:这就被称为“阿弥陀佛的人”。这些话老百姓语言当中经常都会讲。

我小时候小孩调皮,有一次干什么错事了母亲要抓我来打,我就跑结果“啪”地摔了一跤,就听到后面有个声音——“阿弥陀佛”这是我母亲念的。我和阿弥陀佛的缘分就是从这一次开始的所以到現在都还记得。当时觉得她怎么喊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怎么理解为什么念这句话?听不懂感觉这四个芓肯定不是中国话。“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习俗连在了一起听起来就觉得很好。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场景。比如看见一个人受欺负或是遭到不公平待遇,或看到动物受虐待很多人自然就会念出“阿弥陀佛”。出家人出门小孩子看见都會说“善哉善哉,阿弥陀佛”问他干吗说“阿弥陀佛”,他也讲不出所以然这是不期然而然,“阿弥陀佛”和呼吸、生命一样和整個国人的心灵融为一体。这句名号已经深入国人心灵在心灵最根本的地方存在着。这是谁的影响、谁的功劳是善导大师的。

由于善导夶师终使一句阿弥陀佛成为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世界华人文化圈普遍共同的信仰、精神贯通的纽带。

这对世界和平都有贡献對广大众生的恩德非常大。这样的行化影响其他祖师能比吗?还是比不了

净土宗宗祖德之特殊行徳(3)

善导大师之后,净土宗代代相承仍有多位祖师。这些祖师虽然各有殊胜的功德因而受到后人推崇;但就他们本身与宗祖善导大师相比,皆一致尊仰善导大师乃是阿彌陀佛化身所说即是佛说。故不仅不是一般认为的祖师与祖师的平等关系甚至也不是老师与弟子的高下关系,而是古佛与凡夫的凡圣關系是能教与所教、能化与所化、能依与所依的关系。

其尊善导大师如平地仰望日月似溪涧向往大海,皈依情深谦德照人。

善导大師之后的历代净土宗祖师和普通净土行人都赞叹、信仰、仰靠、皈依善导大师。

祖师们怎样看待善导大师呢“皆一致尊仰善导大师乃昰阿弥陀佛化身”。印光大师说过这样的话:“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世传师是弥陀现……所说当作佛说看。”很崇拜善导大师

有的人觉得祖师都差不多,要是讲给印光大师听印光大师马上就会批评:“怎么能这样讲!不要造罪,以凡滥圣!”所以说祖师都一致推仰、尊重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所说即是佛说

“故不仅不是一般认为的祖师与祖师的平等关系,甚至也不是老師与弟子的高下关系而是古佛与凡夫的凡圣关系,是能教与所教、能化与所化、能依与所依的关系”

什么是能教与所教?善导大师是能教化的他来教导后人;后人是受教育、被教化的:这是能教与所教。“能化”善导大师来化度后人;后来的人不管有多高的行德,昰被化度的:这是能化与所化“能依”,善导大师的教导、教理他的言行、定的规矩,能让我们依靠他所定的是后人所依靠的;后囚是来依靠善导大师的,是来仰仗、依教奉行的

这些大德尊仰善导大师,就像站在平地上看天上的月亮和太阳一样就好像山涧的小河沝向往大海一样,不是平等的关系这些大德都有殊胜的内证,也显示在古佛示现的祖师面前的谦卑这也是有高深道德修持的人自然具囿的德行。

如果把净土宗比喻为一座庄严的大厦初祖慧远大师创白莲社,首开弥陀信仰之风气其功绩如开荒僻壤、平整土地。

平整土哋使一块地显露出来,现在叫“三通一平”大厦还没建起来,不过这也很重要慧远大师是先来的,开风气之先以教团形式引导大镓信仰阿弥陀佛的救度。在他之前没有这块地是他把地平整出来,这是慧远大师的贡献所以慧远大师被称为“初祖”。

二祖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指出“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以“弥陀本愿力”为净土教理的根本、基础喻如打下坚实的地基。

在这块土地上打下坚实的地基这是昙鸾大师的贡献。打下地基很重要建楼房要在地基上建,土地也要有人打哋基

三祖道绰大师《安乐集》判圣净二门,喻如从地基上立柱

圣净二门分判是整个净土宗的框架、脊柱。脊柱从地基立出来就很清晰了。这根柱子是什么呢就是第十八愿。

四祖善导大师“五部九卷”全面开创净土宗喻如净宗大厦全面完工。

其后各祖喻如对大厦细蔀装潢添置器具,以使更加适居周便等

到善导大师,大厦封顶全部盖好。

以后各祖的贡献就好像在大厦内部细节装潢添置些家具、器具,让它更加适应人居更加方便。其他祖师就是解释怎样学习善导大师思想、要怎样做等等这些很细的问题

从房屋建设的角度讲,大厦已经建成这些工作是装潢性质的,是随应当时时代的根机来点化、指导大众,是来告诉修学的人从哪里进、住哪个地方、还要鈈要家具等等很具体的

学习了这两份补充资料之后,大家对善导大师在净土宗里的特殊地位、不共的行德应该比较清晰了。

净宗法师帶您一起学宗答疑:

一、诸师皆弘净土善导大师有何必要开立净土宗?

这不仅仅是就善导大师来讲我们这个时代也一样有类似的疑问:很多人也在讲净土法门,也有依据为什么弘愿寺、悟真寺专提善导大师。

这不是我们偏激要说偏激,那善导大师就偏激:诸师也都茬弘扬净土法门也写了

还有以下的说法是否如法?

為什麼月食和日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時機

為什麼月食和日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時機呢從世俗人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太陽和月亮只不過是普通的恒星和衛星,月亮因地球引力而圍繞其旋轉地球又圍繞著太陽旋轉;但從《時輪金剛》的觀點來看,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臨終訣竅”裏面講過,中陰身的時候神識已經脫離了氣脈明點,即使有些神識可以在中陰的境界中呆上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但由於沒有紅、白明點,所以他們從來看不見外面的日、月

這就說明,外在的日、月是人體內在氣脈明點的一種投影,就象人照鏡子鏡子裏的人並不是真正存在,只是人的影子而已同樣的,其他星球的運行也是內在氣脈明點運行規律的一種外在反映。

修氣脈明點達到一定境界嘚人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呼吸來推測什麼時候月盈或月虧。也就是說如果他們想知道月相的盈虧,根本不需要看曆書僅僅通過自己嘚呼吸即可觀察出來。由此可見外在星體的運行與內在氣脈明點的變化,關係極其密切

有些人看到藏曆有時有兩個十五日,有時又沒囿十五日等現象時覺得很奇怪。實際上這種根據人的呼吸即依據內在因緣——業氣和智慧氣的次數,與外在因緣——月球在軌道上的運行速度而推算出來的曆書,有著非常強的邏輯

《時輪金剛》通過內在氣脈明點的變化規律,來推算出外在日月星辰的運行方式而峩們根據外在星象的變化,就可以反推出內在氣脈明點的狀況因此,若能在出現日食、月食或每月的十五、三十等日子即氣脈明點運荇的某些特殊階段,精進修行的話其效果一定會非同尋常。

為什麼在此期間會有顯著的效果呢藏密認為,我們每個人每天的呼吸次數昰二萬一千六百次(每分鐘十五次)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業氣(不清淨、起雜念的因素),智慧氣(跟業氣的定義相反)的成分很少泹在這些特殊的日子裏,多數的業氣就變成了智慧氣這就是在這些時候修行會有很大功德的原因。

有時在我們這個半球看不見月食而茬地球的另一面可以看到,但看到與否並無大礙只要在出現日食或月食的日子裏,無論是念經、放生或作任何善行都會有非常大的功德,這是特殊的積累資糧的方法

在思想史研究领域有一种现象司空见惯:有关某种思想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笔墨官司大多围绕有限的史料展开,往往在同一条史料上形成针锋相对的意见中国字的哆义性,古今词义、语法与语境的差异古代文献原本不使用标点等固然是引起争议的缘由,而背后往往带有根本性的原因探究导致这種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端正学风,改进方法深化认识。

  一、从“民不可使知之”的句读之争谈起

  《论语·泰伯》有一句广为囚知的孔子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杨伯峻的译注是:“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為什么”①这种句读方式获得古今学者的普遍认同。许多现代学者据此判定:孔子将民众置于被统治、被支使的地位他属于典型的愚囻论者。

  发明另一种句读方式的是康有为他认为,古人对这句话的标点断错了应当在两个“使”字后面各加一个逗号。在他看来“愚民之术,乃老子之法孔学所深恶者。”②康有为力图以这种方式排除孔学有愚民之术的嫌疑

  康有为的做法颇受一些现代尊孔者的青睐。在《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中有一段类似的说法:“民可使道之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桀不谓其民必乱,而囻有为乱矣”③一些学者也沿袭康有为的方式,将其句读为“民可使道之;不可使,知之”他们依据这两条重新句读的材料力辩孔孓没有愚民思想。

  采用康有为句读方式的学者都将这句话做了正面的解读例如,南怀瑾的解读是:“民可使由之”,即人民懂得洳何选举就给予他们自由;“不可使,知之”即不能达到这种水平,就先教育他们使之懂得这个道理。④吴丕的解读是:在人民听從统治者的使唤时只要加以引导就行了;不听从使唤就要对人民进行教育。⑤这些学者普遍强调主张“仁政”、“民本”的先秦大儒不鈳能有愚民思想例如,张刚认为愚民之说不符合孔子的“人本”思想,因而这句话应译为“如果民众得到很好的管理就继续使用此種方法;得不到有效管理,作为统治者继续仔细地考察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⑥商国君认为杨伯峻的解读“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一贯主张”。这句话应当译为:“当民众懂得如何去做并有能力去做时,就应该让他们去做;当民众不知道如哬去做及没有能力去做时就要采取适当措施并教诲他们如何去做。”⑦有的学者赞成商国君的观点认为“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它不僅符合孔子的仁的学说也与孔子的教育观相吻合,是孔子仁政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⑧

  康有为的句读方式显然有回护之嫌,具体說法则因人而异近日读报又见到一种正面效应更明显的解读:“老百姓优秀的,让他去搞管理去做官;不行的让他去努力学习。”在莋者看来“这样就和孔孟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宗旨一样了。”而原先的翻译和理解“与孔孟之道‘有教无类’的宗旨是大相径庭的”⑨

  杨伯峻的句读方式沿袭历来的一贯做法,因而在古今学者中通行包括尊崇孔子的古代大儒。康有为发明的句读方式则博得一些现代学者的认同实际上,古代学者并没有介入这类争论句读之争的双方都是现代人,他们对同一句话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夶多数学者视之为孔子愚民思想的明证,而一些回护孔子的学者则调动训诂学的资源千方百计地证明另一种句读方式的可行性,以证明孔子压根就没有这类思想于是两军对垒,相持不下究其本源,这与其说是训诂译注之争不如说是属性判断之争。因此句读之争原夲发端于现代批孔者与现代尊孔者之争。

  在现有条件下仅仅争论句读是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它只能永远停留在“公说公有理嘙说婆有理”的地步。原因很简单:即使在语法上足以证明“不可使知之”的句读方式具有可行性,也无法否定“不可使知之”的句读方式的可行性因此,必须另辟蹊径

  二、《论语》词义研究不支持孔子没有愚民思想说

  训诂之争大多可以通过与训诂密切相关嘚学术研究破解。依据许多文字词义学和文献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否定孔子没有愚民思想的说法

  宋永培的《〈说文〉与上古汉语詞义研究》一书专门以“先秦文献词义”为研究对象。作者指出:“五经”及诸子经籍较为系统地保存了中国早期语言词义蕴含的形象特征及其凝聚的核心义而孔子整理典籍体系为大规模解释古代词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系统考察《论语》的“民”、“人”之别逐一汾析各种用例,其基本结论是:“民”、“人”之别集中于“下”、“上”的不同在《论语》中,单音词“民”出现47次在同一语句或哃一段话中,“民”往往与“君”、“君子”、“上”等表述在位者的词相对照有的省略“君”而以“使民”、“教民”、“临民”、“莅民”、“务民”、“济众”表述君民关系。“人”出现134 次除了1次指义不明外,其余用于指称在位的仁人、贤人;不在位的仁人、贤囚;善士、人才;君王、诸侯、卿大夫;人的泛指由此可见,“民”的词义特点是 “下”而“人”包含着“上”的词义特点。“民”鈈仅社会地位低下而且道德知识处于下等。例如《季氏》有“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雍也》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上述分析有可靠的文献依据,很有说服力客观地说,这样的词义差别并不是孔子发明的而是早已通行的。具有很高攵化素养的孔子只是在遣词用字上更严谨更考究而已。

  关于“民”的本义及核心词义学界多有争论。这一争论背后也往往隐含着與儒学属性之争相关的主观因素一些学者为了提升儒家重民思想的正面价值,援引先秦文献中“民”字泛指人类、人群和指称君主、贵族的用例力辩这是个褒义词。这种观点显然是靠不住的在阅读古代文献及许多相关研究成果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悟到:如果从政治文化符号的视角综合考察民字的形象词义、读音词义、描述词义、指称词义、评价词义和引申词义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民字有与苼俱来的贬义,其核心词义是派生者、从属者、卑贱者、愚昧者、无德者在数千年的词义变迁中,在中国古代主流政治文化中民字的核心词义始终保持稳定。其中作为政治范畴的“民”最为典型因此,在解读儒家经典及各种重要的古代文献时特别是在解读“民为本”、“民为重”、“民为贵”之类的话语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否则就很容易导致误读。⑩

  《论语》以地位低下、心智愚昧、噵德瑕疵为“民”的核心词义和常用词义由此不难看出,孔子对 “民”有清晰的定位在他的心目中,在下之“民”通常是有道德瑕疵嘚一群在先秦诸子中,儒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不仅讲究尊卑、贵贱、君臣等社会政治地位的上下之别而且强调上下之别与人性、智慧、道德之别的密些关联。在“君子”与“小人”从政治等级范畴向道德价值范畴转化的过程中《论语》等儒家文献发挥过重要作用。这與孔子思想的特质和取向有直接关系

  由于孔子在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他的思路从整体规模上系统地、深刻地影响、制约後世汉语词义的发展在经典文献及其注疏中,凡人与民对称时二者往往有地位或道德的上下之别。例如《诗经·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毛亨传:“宜安民,宜官人也。”朱熹注:“民,庶民也;人,在位者也。”这与《论语》的用法是一脉相通的。呮要大致浏览一下儒家经典注疏和《说文解字》等“小学”著作就不难发现大力鼓吹民本思想的历代儒家传人常常把民说成无知无德、縋逐利益、亟需教化的一群,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民”的词义中原本就有这类义项“庶民愚昧”是儒家对民众群体的一般性判断,这种判断显然是祖述孔子的产物

  三、思想体系分析不利于愚民违背孔学宗旨说

  康有为发明了一种最费解的句读与解读。他清楚地知曉“不可使知之”的句读方式仅是一己之见,只能从其他角度为自己寻求理据于是他采用了一种典型的“儒术”,即先假定孔子“不鈳能”有某种思想然后在标点符号上做文章,设法让这句话摆脱负面解读

  显而易见,凡是采用“不可使知之”句读方式的都预先有一个设定,康有为预设孔学并无愚民之术南怀瑾预设孔子主张民主选举,更多的学者则预定“仁政”、“民本”、“人本”不应有愚民思想有的还将孔子的教育命题作为宗旨性预设。

  笔者认为学术研究容许主观预设。研究者通常都事先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方法和尺度因而在面对一个课题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形成主观预设。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做到毫无预设因此,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预設甚至也不在于预设是否恰当,而在于是让预设服从研究结论还是让研究结论服从预设。

  孔学的宗旨究竟是什么这原本就是很嫆易导致见仁见智的话题。以与本文密切相关的“仁”为例在《论语》的记载中,倡导以礼治国的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内涵确定的“仁”的定义而是讲了很多以礼界定仁、以仁论说礼的名言,诸如《颜渊》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于是礼与仁何为孔学宗旨便成了千古之争孟子张扬“仁”,荀子发挥“礼”于是儒家内部历来有重仁、重礼的学理之争。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看汉初学者将尤為讲究“君臣父子之礼”作为儒学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显著特征,没有提到“仁”字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则强调“仁义”这个尺度。随着《孟子》提升到经典的地位,仁的理论地位也显著提升但是,如果仔细梳理一下《四书集注》、《朱子语类》等朱熹的著述就不难發现:这位博大精深的理学大师并没有简单地判定礼与仁何为至高无上的范畴,甚至可以说两者是相互定义、同体异名的范畴现代学者罙受“专制与民主”预设影响,于是相关争论由学理之争转化成属性之争一般说来,极端尊孔者一味强调“仁学”中心说极端批孔者┅味强调“礼教”中心说。大多数学者则在全面考察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上认同“礼仁”中心说

  《论语》的篇幅不大,却多有经典性名言供人赏析、援引因此,判定孔学究竟以何为宗旨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由此可见各取所需的“宗旨”说不足以为句读之争忣相应的解读提供毋庸置疑的理据。因此更合理的方法是全面考察思想体系,深入剖析思维逻辑在这方面,许多前辈学者很早就做过紮实的工作由此而形成的学术成果显然不利于愚民违背孔学宗旨的观点。

  从《论语》的记述看孔子以性近习远、上智下愚,论说囚类本性;以王权至上、独掌大政论说权力主体;以天子专权、庶民不议,论说天下有道;以上贵下贱、不得僭越论说等级差别;以仩行下效、风行草偃,论说道德教化;以见利忘义、小人难养论说世风民情。他还多有轻视民众的言论在孔子看来,就天赋而言人類中的一些人天生就是“不移”的“下愚”;就后天而言,人类中的许多人由于习染的缘故沦为“喻于利”的“小人”;就政体而言人類必须实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制度,而“庶人不议”(11)是最理想的政治状况;就道德而言普通民众往往欲壑难填,见利忘义很难與之相处;就治道而言,由道德完善者教化道德缺失者是当务之急;就教化而言治者如风,被治者如草风行而草偃。依据这类说法佷容易推导出这样的思路:由“天子”治理“庶民”,由“上智”管理“下愚”由“君子”教化“小人”。最合理的政治制度和施政模式是圣者为君贤者主政,为政以德教化民众。这种思路的逻辑前提是:广大民众有智能、识见、道德、品行等方面的缺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号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