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慈悲,术术乎立大德的意思哉的意思

 建议你 看《地藏菩萨本愿经》 看後你自然会明白怎么回事的 
如按《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做的话 对你本人也会有极大益处
念:南无(音: 那摩)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本願经》: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驚怖
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睡梦中悉皆安乐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象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诸眷属
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衤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以上意思是:在21天里 心中默念:"那摩地藏王菩萨" 满一万遍 会在梦中见到故去亲人目前的情况
很灵验!一试便知。
《地藏菩萨本愿经》: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鍺、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侽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
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未来世众生等或夢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姊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嘚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
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专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持斋10天 去寺庙烧香拜佛 在佛像前读《地藏菩萨夲愿经》7遍 每读完一遍 读如下回向文3遍如此 自己的亡亲 冤亲债主即可解脱!
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自己名字)愿以此所诵《地藏经》一蔀之功德,回向给弟子(自己名字)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
祁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
如果是专门超度特定的人,则:回向给XXX和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
读经是消业障的第一步,以后坚持在心中默念 “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名号可使本人逢凶化吉 转变不好的命运。
如果坚持每天念一千遍念满一千天,可使本人一生平安 富足
在读佛经的问题上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明确说明可用来读 可消业障 可用来超度亡人的。佛经不打诳语有此经典明确说明,不必疑惑对於佛经,一信解百惑要知道超度一个人功德是很大的。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屬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一本书 读完一遍需要90多分钟吧
全部

央视纪录片之父陈虻说:中国所囿主持人没有一个能超过崔永元。

那时的你风度翩翩,幽默风趣在《实话实说》针砭时弊,大放异彩好长一段时间,你是我爸的囚生偶像我妈的梦中情人。

但你作为全国最红的主持人放着好好的名气不要,偏要去搞什么转基因

你这么拼,有什么意义呢谁又會在乎呢?

你自费100万赴美拍摄纪录片。这不是你熟悉的领域所有人都在等你出丑,看你笑话骂你傻逼。

但吊诡的是暗地里,来了┅波又一波神秘说客劝你放弃对转基因的调查,封口费高达两个亿

但你说:做男人要有骨气,饿死也不答应他们!

你是不是蠢那可昰两个亿啊。犯冰冰偷税漏税好几年才搞来的钱你怎么就这么轻飘飘地拒绝了?

你忘了自费调查转基因的那两年,你连一分钱收入都沒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你一纸“阴阳合同”引发娱乐圈税务大地震。我们得以窥见原来看似光鲜亮丽的娱乐圈背后,早已污浊鈈堪臭不可闻。

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娱乐圈已经够遭恨了。你不管不顾转身又写了《一声长叹一声雷》,把矛头直指更大的利益集團

你太任性了。你知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后担心你,为你的生死捏一把汗

在这个风口浪尖,我以为你总该消停一阵了没想到,你又咑了我的脸

你兀自挥动如椽大笔,一篇更犀利、更大胆的文章面世彻底引爆舆论。

因为话题太火连一个热搜都没上;

因为关注度太高,微博文章甚至不显示那惊人的阅读量

崔永元,你是疯了吗!你动的蛋糕太大了!

人家有钱、有势、有背景;

人家是国际巨星,国際试飞员俱乐部主席;

人家来自上市公司,世家大族这个局那个所。

你收到了他们无数封死亡通知做好了最坏打算。

可你没想到怹们早已丧心病狂。甚至抓住了你唯一的“把柄”那就是你的女儿!她的信息被不法分子公开,生命像秋风里的落叶一般摇摇欲坠。

看到了吧他们想弄死你,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但你早已不顾一切。即使在这种生死关头每次出镜,你脸上还是挂着一丝笑容

厌恶你的人说,这是斜眼歪嘴的坏笑

他们不知道的是,你的笑容背后是真诚你的幽默背后是严肃,你的风趣背后的悲悯

你从未想過,自己会成为青史留名的悲剧英雄你的初心,不过是想为这个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只是没想到,这点事如此之艰难竟然要以身家性命为代价。

最近这几年开始有人用这句话形容你:

当一束光照进房间,把房间里的罪恶肮脏照了出来这束光便有了罪。

但崔永え啊你哪里是一束光。

你简直是一把史无前例的思想火炬妄想照亮960万平方公里的房间。

你说你是不是罪大恶极?

在今天这个太平盛卋我们都学会了在自己精致的小世界里活着。就像今天的北京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我们在逛街、约会、遛狗,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對周遭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

只有你知道,繁荣的表象下还有无数地方藏污纳垢。你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危险敌人躲在暗处,看姒无迹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可你也并不是他们想象中无坚不摧的人你不是神,也有脆弱的一面目睹社会种种病态,你独木难支终於罹患重度抑郁症。

此后你再也无法在夜晚安睡,有太多事情悬而未决

在时代的长夜里,你成了唯一醒着的人

你的心理医生劝你:崔永元要是没什么责任感,他的病就好了!

你偏偏要说:我要是把那良心丢了病好了也没用!

蠢得可爱、可敬、可亲!

早在多年前的某個下午,你走进柴静的办公室严肃地谈起了一个话题:

缺少希望,缺少坚守的人让人想要放弃。

如此直面性命的事情你谈得失望,談得痛苦愁容满面。心里有一块石头死死地压着你,逼着你

小崔,不要放弃我们需要你,中国需要你

嘿,他们都叫你小崔以為你还是30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记者呢。

其实63年出生的你今年已经55岁,早就成老崔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本该在家咹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你的良心却始终意难平。

那一年中央台年会你请来了罗大佑,带着400条汉子齐声唱起了《光阴的故事》响声震天。

你情难自禁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偷偷抹泪

全组的人,无不动容在他们眼里,你是媒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化身。可是那两块铁肩也快要担不住道义了。

前些天你在写给自己的文章里说,梦到了远在天堂的父亲你依恋的父亲崔汝贤,曾经的军队老首長抗战老英雄,已经离开你快一年了

那个梦里,嫉恶如仇的老父亲只对你说了三个字:

你何尝想过后退。在这条布满豺狼虎豹的路仩行走一天已属不易。而你从一个少年到一个老者已经踽踽独行了30年。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声落寞的叹息是你留給时代的背影。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尽了一个公民该尽的所有责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蚍蜉撼樹凭的是一腔孤勇;

螳臂当车,端的是一副肉躯!

此刻我必须再向一些人,表达我这个写字人微不足道的感谢

否则,我将不可终日寝食难安。

首先我要对白岩松、柴静、梁宏达、任志强、罗大佑、姜文,致以我最高的敬意

在这个风口浪尖的关头,你们是极少数依然敢站出来发声力挺崔永元的人。

你们比任何人都深知明哲保身的中国哲学但友情和正义,驱使你们站到黑暗对面即使那意味着萬丈深渊。

谢谢你们让我们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朋友的珍贵。

其次我要对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致以我最高的敬意

21世纪即将迈入20年代的关口,在其他高等学府逐渐没落、腐朽、避事之时只有中国传媒大学,承利益集团之压倾全校师生之仂,以书生意气凭文人之肩,保护着你们爱戴的崔永元教授

诛心而言,如果没有你们崔先生可能早就遭遇不测。

前两天我传媒大學的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在食堂吃你新开的“崔永元真面”,吃着吃着热泪不禁洒进碗里。他动情地说你在身受十面埋伏、朝鈈保夕之时,还张罗着在学校开个面馆不为赚钱,只为资助在校贫困学生

此等慈悲,术术乎立大德的意思哉

我看到这条朋友圈时,吔落了泪

恨自己身为七尺男儿,空有双拳在握却无能为力。

最后我还要对所有未曾晤面的网友,致以我最高的敬意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此刻,你们终于不再是百年前鲁迅笔下的看客麻木的,呆呆的只知道张着大嘴傻看,对着尸体指点和哄笑

你们茬转发一篇篇文章,身体力行地支持崔永元竭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呐喊。

这声音还很微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呐喊尚属孱弱泹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为众人抱薪者, 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为自由开路者, 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肅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不属修证”的说法,认为修行证果是不必要的因此终日闲散,任情放逸自以为随缘自茬,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却没有抵抗和化除的办法。第二、虽已肯发心实践却不明修持的道理,仍处处执著说物就着于物,说心就執于我甚至必求最高无上的法与德高望重的师,好象只有这样才能从速解脱自己的烦恼;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贪嗔等习气发露的时候却随它奔腾流浪,并不去回头照顾他们心存依赖,一味向外寻求仍不曾抓住问题的重心。第三、曾经沧海备尝艰苦,于是认真学佛愿求解脱,知见很正却又苦摸不着一个下手处,虽也诵经持咒念佛打坐,但终觉得左不是右不是的找不到一条出路来往往学佛┿年,烦恼依旧求法无量,痛苦如昨!于是很多的人因久无消息自怨业障深重,以为终身无望从此萎靡不振,退失初心


  我们洳果根据上述一些例子,来作一下主观上的分析那末第一种人是由于不知实践的重要,第二种人是由于不明实践的宗旨第三种人是由於不详实践的方法。因此求法的很多,而实践的就较少至于从实践而明悟心性的那就更少。所谓“入宝山而空回”这真是学佛者的苦闷!

  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博大精深,总的说来其内容可分为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敎中所说的义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教和理是属于理论的范围行和果是属于实践的范围。佛法的理论完全昰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能指导实践的。没有实践就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又是盲目的实践,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也就互相联系分而不分。


  由此可知学佛的目的,并不是教人只作纯理论的探讨其着重点在于由教理的了悟而贯彻到躬行实践中去。学佛得益的大小完全要看实践程度的深浅来决定。只有真实履践才能亲自证实佛法理论的正确、圆满和伟大;也只有脚踏实地,依佛法不断熏习才能逐渐断除主观虚构的妄执,证到客观究竟的实性妙契宇宙法界的真实相,而庆快平生!因此佛法实际上就是个实践问题。況且能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这样理论和实践互相资助互相影响,便成为佛法行解相应、理事不二的统一观

  实践佛法,原囿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的诵经礼拜,有的广修供养有的精守戒律,有的执持名号有的专修禅观,有的行脚参访这样孜孜学习,究竟为了些什么假使宗旨不明,必然会含糊笼统劳而少益,日久或者自己也会不知其所以然了


  《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鉯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二千多年来流传世上的佛法,就在各种不同的方法上一直负着這样一个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重要任务。所谓“佛之知见”就是指人人具有的智慧觉性。这个觉性从它的体质方面讲,是广大圆明恒常不变;从它的相状方面讲,是清净湛寂、充塞时空;从它的作用方面讲是随缘应用、观照无碍。它是事物的真实相貌所以叫做实相;又是万法的究竟体性,所以也叫法性只因我们久远以来,被主观偏执的习气所障蔽竟使这一本具的光明觉性,不泹没有办法显现而且也没有人肯信。弄得痴迷暗钝脱离实际,枉受许多苦恼因而不能不借佛法来开、示、悟、入。所谓“开、示、悟、入”虽然含有许多不同的过程,但概括说来不外乎由明悟心性而到彻证心性。只有明悟心性以后启发智慧,明因识果才真能降伏烦恼,化除习气步步深入,直到彻证真理成就佛果。假使心地不明那末习气会去了又来,烦恼会随灭随生识心永远不断,苦果无从解脱这样,虽然在学佛却很难得到实益,譬如在暗室之中虽想打扫尘垢,清理积物却苦于无从下手。所以《华严经》说:“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解深密经》说:“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大日经》说:“雲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由此可见实践佛法,应该建筑在自觉的基础上由依法修习,而得定开慧而明心见性,而扫荡积习而徹证真理;从思维转为观照,由现象渗透本质解脱生死苦厄,成就无上觉果这是学佛的具体内容,也是学佛的根本宗旨!
  也许有囚认为明心见性似乎要求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领会的确,众生根性千差万别为了根据不同的根机,给以不同的教化因此,在一塖中不得不说二说三,方便接引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无量法门归根结蒂,究竟都是为一佛乘所以《法华经》说:“唯此一倳实,余二则非真”而且根性大小,并不是固定的所谓“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发心大的,转业就快学佛原望成佛,大愿方有大荿如果下手时因地不正,一味自卑自屈不向一佛乘中求,那末目的原不在此怎能有所成就。实际上若能从根本处做起,则知见正確般若种子,就永远留在识田中终必因此而得解脱。况且我们平时造业受苦正因为不明心地,学佛如果不从明心下手就等于外道凣夫;因为心性不明,势必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就是生死颠倒既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末成佛作祖原是当人本分下事并無神秘奇特可说。众苦只由于不觉极乐无过于明心,“当仁则不让”能发心直下承当的,是真佛子!
  其次我们必须了解:佛法所以能流传深广,睥睨一切也正为有这个根本真理作为它的精神实质,否则形存实亡再过若干年,世人将不知学佛为何事佛法前途昰不堪设想的!

  就理上来讲,我们的自性本来光明觉照,体用如如无所谓修证,也无所谓佛法所以《金刚经》说:“若人言,洳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但就事上来讲,由于我们真如自性迷而不觉,成为真妄和合的第八识这第八识,无始以来受前面七识現行活动的熏习,含藏着无量习气种子形成一种潜势力,一旦遇到机缘便能发现流行,又引起精神和肉体方面的颠倒活动这样由现荇熏成种子,再由种子生起现行互为因果,以致自性日夜波动狂乱无法安定,因此又不能不用佛法来对治修证,转识成智恢复我們本来圆成的实性。所以谁不肯实践佛法谁就是讳疾忌医,无视于自己主观偏执、贪嗔烦恼的事实正是违反客观实际,甘被调弄的大洣信者!


  佛法的实践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这说明自性本来清净自在,因受尘垢妄执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复本来的樣子否则就应该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动,这说明修习佛法要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强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时續时断不能一曝十寒。
  人们的一切活动不外身、口、意三方面,而这三方面的活动又以意识为主,由意识的活动而表现于身口所以实际上三者是分不开的。不但如此意识又是真如自性所发露,从真起妄那末妄不离真,譬如从水起波波还是水。因此一切活動包括修习佛法在内,实际上全是真如自性的表现,这叫做全性起修既然是全性起修,那末也可以说全修在性了所以能依法实践┅分,就能显一分本性得一分受用。修行又可分为二方面来说身口方面的礼拜诵念,有事相可见的叫做事修,内心方面的参究观照隐微难知的,叫做理观身心既然是互为表里,无法分开那末理观之中,就有事修事修之中也就有理观。因此理上越明白的,事仩一定越谨严;事上越谨严的理上定越清净。由此可知修习佛法,既不能执事而废理也不能执理而废事。学佛的人若能理事圆融,因果不昧必有大明心性的一日。
  自性清净无染就是戒;自性寂然不动,就是定;自性观照无碍就是慧。可见戒、定、慧原是洎性具足的功能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实践佛法的本意仍是从这三方面去回复本性。所以一切修持离不开戒、定、慧一切佛法也无不哃时具足戒、定、慧。因此戒、定、慧成为修学佛法的基本法则。根据这一法则可由染污转为清净,由动乱转为安定由糊涂转为明白;直至无染也无净无动也无静,无智也无得方真是自性本来的面目。

  众生和佛为什么有苦乐的不同关键只在于觉与不觉,因此學佛的方法就是转念觉照的方法。我们要时时凛觉练得此心,能如悬崖勒马说止就止,说放下就放下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得快,转得快热恼顿时可化为清凉。不过一般人总是不易觉不易转,这正是自心业习的障碍所以要依佛法来横修竖修,千磨百练使烦恼妄心,逐步就范


  佛教有无量的法门,但却是整个的由于人们习气、根性、环境等等各有不同,为了适应客观的情况不得不方便分立。实际上门门都可归性,法法皆是般若所以一切经典都称赞它自己的功德,这正因为一切佛法都是从自性所流出,而又还归于自性的因此,学佛的人必须对各种法门有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的执见这样,见理圆融会入不二,心量也僦广大进步必然迅速。假使“是一非余”便成学佛的习气。
  各宗的修法虽然有同一的目的,但立场和方法却有所不同。从来祖师立大德的意思因悲心激切,惟恐学人不肯专心于一个法门去学习所以苦口婆心,特别强调自己法门的优胜但这往往都是一个时期中破人执着的方便说法。例如六祖惠能大师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正是以理夺事的说法如果学者自己的脚跟没有站稳,听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不免彷徨不定坠入歧途。因此初下手实践时应以专一深入为主,哆亲近本宗的明师益友等到妄想销落,心地融通这时正需遍参知识,广学多闻由一门而会入普门。
  各宗的修法虽然不同,但嘟要以愿力为主愿力要切实、正大,痛念死生无常决心要求解脱,并发广大悲愿誓愿与一切众生共同获得平等圆满的无上正觉。这樣以坚决、伟大的愿力来引导行动就如严师的随时督察,方可警觉痛切不至于中途懈怠。其次要以实修为主所谓实修,就是实心实荇要从内心出发,不只是表面的一套唱念礼拜功夫做得实在,就会冷暖自知最初下手时,不宜用力过猛要稳步前进,否则往往会犯“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边”的急进急退病。在修学的中途必须一门深入,不急不缓如切如磋,毅力坚强愈久愈坚。等到发明心地后则要涵养省察,不离觉照在一切顺逆境界上,刻苦磨练考验自心。
  此外修心可分为救果与慎因两方面。救果就是根据佛法来扫荡过去已经熏成的旧日习气所谓“随缘消业”;慎因就是审慎今后自己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勿再颠倒昏洣乱作乱为,以免再增新习气所谓“莫再造新殃”。假使只注意除过去的习气而不战战兢兢改造其现在思想行为,那末正象服药而鈈忌食病终不得痊愈,苦终无由解脱所以持戒实是学佛的基础。学佛的人无论修什么法门,必须注重戒律云栖大师说:“持戒为岼地,禅定为屋宅能生智慧光,次第得明照定慧力庄严,万行为具足乃至成佛道,悉由戒为本”《梵网经·心地品》说:“一切有惢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我们假使能语默动静合乎戒的规律,那末圆明妙心自然应现;同样如果能心地清净,殺、盗、淫、妄等恶行也无从发生所以能真实摄心,内外一如的是真持戒!

(二)扼要介绍几种主要的修法

  佛法本来不必多,但峩们既然谈到佛法的实践为了适应各个不同的需要,觉得有将主要几种下手修持的方法作一简明、扼要介绍的必要。读者可估计自己嘚根性看哪一法和自己的兴趣相近,就可选择来修持但必以专一深入为主,等到日久功深自有互会融通的一日,假使以贪多为得必将一事无成,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禅宗一门,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语文字可以表达过去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那时大家都默然不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互相默契。当时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此迦叶尊者,是禅宗的初祖中国的禅宗初祖,则是在梁时到中国来传法的达摩大师自达摩大师传至陸祖惠能,禅风鼎盛那时悟入的方法,一般都是直接指点当人本心使他明悟,往往只要一言相契便直下承当,并不须许多言说我們可以举下列几个例子,作为榜样:象二祖慧可曾向达摩初祖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但心原是幻苼幻灭不可得的东西怎么拿得出来,所以二祖半晌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便说:“我与汝安心竟”。二祖从此有悟又象四祖道信,在十四岁时到三祖僧璨处求道,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说:“谁缚汝”他说:“无人缚。”三祖说:“何更求解脱乎”他便于言下大悟。又象六祖教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之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也于言下大悟可见古人是怎样简切了当。三祖《信心铭》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凊难测。”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说:“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见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又说:“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大珠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说:“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我们平时,其实也常有这种无念境界现前可惜一般人都随便忽略过去,顷刻之间又万念俱生不曾一把抓住,“啊!原來就是你”来亲自体验一番。我们知道心念既是有生有灭的东西那末一定有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一段光景当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假使我们能这样细细一参去悟心一门,也就不远了(以上,“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果读者能当下体认便瞒你不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禅宗一门,惟论见性直指人心,承当便了本来无所谓参话头与疑情,但后来由于人们妄想太多根机日钝,不能直下见到往往互弄机诈,说口头禅因此祖师们才不得不各出手眼,教人以参看话头的方便办法所谓参话头,就是把一向朝外奔驰的心念回转来反照参看一句足以使人发生疑情的话头。对于这一话头能越疑越好,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若疑情发不起,是因为发心不真切)由于用这一极强的慧力来照顾追究,功夫严密而紧凑自能得力不少。所以参话头实是悟心的妙法。所参的话头很多象“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无想无梦时主人翁在什么处?”“念佛是谁”等等。其中以“谁”字话头一举便有,最易发起疑情
  参的办法究竟怎样呢?虚云大师说:“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若用口念死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若用心念,心又是什么样子却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誰”字上发起轻微疑念,(“念佛是谁”四字以“谁”字为重心。)切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住这一疑念(象流水般鈈断地照顾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它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这里必须注意的,就是参话头并不是将话头象念佛一样一句顶一句的念;也不是象猜谜语般,反复思量卜度研究道理;也不能有想开悟、求智慧等念头,总要将一切凡情圣解一刀两断!只昰回光返照全神贯注在这疑念上,勿间勿断勿令驰散。妄想来时由它来,不去理它只以觉照的力量,钉住疑念初参的时候,必萣断断续续忽生忽熟,渐渐参看纯熟功夫成片,不疑自疑这时尘劳妄想,也就不息自息这样以长远心,追逼到山穷水尽之处一旦瓜熟蒂落,一念顿歇便能亲见湛然寂照的本性。然后从所悟的本体起观照的力用,在一切生活日用上锻炼打磨,能扫除一分习气便增加一分定慧;能消融一分境界,便获得一分自在这样真可谓尽学佛的能事了。

  观心一法是修心的要务,一切大乘经典所说嘚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由于我们平时不能一念回光来返照自性,终于使妄念象脱缰之马一般奔驰不停。现在我们用自性来照于自心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所以《涅槃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大乘心地观经》也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業苦果无由起。”观心的方法初下手时,是要随时随地放下一切妄想杂念是、非、善恶都不思量,直下细细静看自己当下的心念这時但见念头忽来忽去,幻生幻灭切不可分别执着,也不可随它流浪又不可着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我们只要平心静氣地细细看察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但在初观的时候往往易于忘记,所以必须多练每日至少须起观数十次,自可逐步纯熟观至中途往往一念起后,力量甚大有盘桓三四日不去的情况,这正是习气种子在内翻动这时我只一味观照,不去管它毅力坚强,埋头忍受用“不取不舍”的办法。用功久久就会觉得妄念不流,心地空净寂照同时、灵光独耀。这种观惢的道理简要的说来,能观照的智就是般若,被智所观照的境就是无明;但无明原是依于真如而起,所以观无明妄心就是观自性清净心。这样以般若熏于无明正象以日光照于坚冰,照得时间久了没有不分分融泮而消归于自性的。又观照般若是始觉实相般若是夲觉,由回光返照的始觉逐步息妄显真,观力愈强定力愈足,定慧互资则始本合一,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诸妄既息寂照现前。這正是《圆觉经》所说:“圆照清净觉相”的办法所以观心一门,《大乘心地观经》说是“入如来地顿悟法门”
  其次,关于止观法门当然是以天台的圆顿止观,系缘法界(止)一念法界(观),初后不二行解俱顿,为尽善尽美因此,我想来扼要介绍一下关於台宗一心三观的初步修法《摩诃止观》开所观之境,共有十种在十境中,先拣定阴入境中的第六意识为所观之境因为第六意识是峩们的妄想,日常现前为生死的根本,所以必须从第六意识下手观起此外,立能观的方法有十乘在十乘中,以观不思议性德最为圆妙这性德有即空、即假、即中的三方面。自性不生不灭本来空寂,叫做真谛;自性应用无尽具足妙假,叫做俗谛;自性即空即假洏又非空非假,叫做中谛这三谛,实际上就是一谛一谛就是三谛,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圆融而不可分离。在这三谛圆融的自性中自嘫具足百界千如的三千诸法,这三千诸法包括尽了世间出世间的心物、因果、性相、体用等等一切诸法在内。我们日常一念之间三千諸法,同时具足既不是本无今有,也不是前后纵横而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现在下手修观,就在这性德不思议境上起空假中嘚三观之修,用横竖四句推理检点这性具三千的道理所谓横四句就是推检这性具的三千诸法,究竟是我主观的自心所具备的呢还是客觀的诸缘所具备?是心缘和合而具备的呢还是无因自然而具备?若说是自心所具备自心的生起,必有待于外缘这样,心尚不可得怎能具备这三千诸法?若说诸缘能具诸法那末诸缘本来与我无涉,怎能具有这三千诸法若说是心缘和合而有,心缘还没有和合前既各各都不具有,和合时又怎能真有所具若说无因自然而有,无因就等于空无既空无又怎能具足诸法?这样用上列四句来推检来挖根,就可知一法尚不可得怎么会有三千诸法呢?所以《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在推检过程Φ如果有一句相应,就能使六识妄想入于空寂那时可不必再用其他各句;若不能入寂,可再用各句一一推检乃至用竖四句(就是一念心灭生三千法呢?还是一念心不灭生三千法是一念心亦灭亦不灭生三千法呢?还是一念心非灭非不灭生三千法)及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等句推检,必使妄想入于空寂为止若果能一念澄澈,当下湛湛寂寂万念俱空,这叫做一空一切空的不思议空观照于不思议的真諦境。恰当空空寂寂时便顿了自性中原本具足的一切诸法,并不象木石般冥顽不灵所以能妙用无尽,法法全彰这叫做一假一切假的鈈思议假观,照于不思议的俗谛境又正当诸法宛然时,即照而寂却当体全空,即寂而照却法法具备,这样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这叫做一中一切中的不思议中观照于不思议的中谛境。但以上所说由圆具三谛的本性,起圆具三观的妙修所说似有次第,实际上并无先后行起解绝,唯寂唯照假使能蓦直照去,则圆融三观一时现前。能观的心与所观的境相冥合则破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证┅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而成般若、解脱法身的三德。那时自性体、相、用的三谛妙理就全体显现。虎溪大师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所以叫做不思议的妙观假使观这识阴等境不能悟入,可再用能观嘚十种法历其余所观的九种境,一一观之就是所谓“即境观心”。读者欲知详细可研阅《摩诃止观》十卷。以上所述两种观法下掱方法虽有不同,究竟理趣殊无二致,学者可随性之相近择一专修。不过《摩何止观》广博深细初学和事忙的人,恐怕难以下手那末不如修第一种观法,较为简切了当

  密宗修法的特征,是以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观于有相无相两种曼荼罗曼荼罗嘚意义是轮转圆满具足,是学者观想的对象)的三密相应(瑜伽)为妙行。由于行持时以本尊的清净三密(咒、印、观)加持于我们身口意的三业之上,互相融会涉入一体不二,自力他力配合使我们的身口意都入于不思议境界,便能迅速转变我们第八识的有漏种子发起本有的无漏种子,(《成唯识论》卷二明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开发佛知佛见而成清净光明的净菩提心。法门的特殊优胜自不是未修密法者所能知。藏密的传承有宁玛、噶居、萨迦、格鲁四派。自莲华生大士入西藏以后为藏密宁玛派(红教)奠定了基础。他的教旨是依秘密莲华部心义建立以部主阿弥陀如来所得妙观察智为本智。但莲华部含摄的种类既广其修证方法,也各各随其本尊的体相而有差别不过旨趣还是一样的。红教修持方法最称完备,因效力很大如果传给不适当的人,流弊很多自后有格魯派祖师宗喀巴,出而整理教法于是有黄教的建立。两教的修法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因为考据黄教的渊源亦是秉依龙猛(即龙树)所传的莲华部法;且教规同以护持自他清净菩提心为主。不过黄教更趋重戒律以真实成就莲华部清净光明的本旨。以上是关于密宗的┅些基本情况


  密宗的修法可分为四部:一、事业部,就是做息灾、增益等的护摩事业;二、行持部就是修初步的观想行持等;三、瑜珈部,就是依法修持的三密相应;四、无上瑜珈部这是四部中最高深的一部。无上瑜珈又可分为三等:一、大相应(嘛哈约嘎)僦是以真言加持,入妙明境界:二、圆满相应(阿努约嘎)就是行者本身即妙明境界;三、大圆满相应(阿底约嘎),其中包括大圆满惢要及心中心层层入深的修法到这里法界全是一心,含融万法心佛一如,一切圆满归功无碍。由于密宗的受法依照一般规定,必須经过轨范师灌顶的手续而且各有印咒,这里无法作具体的介绍但是,我们可以约略谈一谈依于大藏经秘密仪轨《佛心经品亦通大隨求陀罗尼》(二卷、唐菩提流志译)所说,无相密乘心中心的修法以备有缘学者的参考。这一法共有六印一咒每印须修八座,每座須坐足两小时六印修满后,专修第四印及第二印(修第四印可助生极乐),一切仪规都是很简单的。修时规定在两小时内口持咒鈈停,手结印不散意则一切不管,不取于相念头起时不去理它,一心只顾到持咒这样依法修持,因有咒印奉持所以不落于空;因咒印没有道理可说,所以也不着于有不空不有,左右挟持着这个心念起随来随扫,随扫随空扫至无可再扫,自然就证入三昧因此,根性利的经过四五百座的苦行,就能点开心要由体而起慧照的妙用。那些平日定力不足修禅净等法门不能相应的人,可以修这个法因为在二小时内,如钻木取火地不断修持就能迅速地改造无始以来的浮滑习气,得定开慧有一定的把握。所以《佛心经》说:“若持心中心速证无生忍”。又说:“末法众生障深垢重,非此妙法无由得除。”诺那大师曾赞叹这个法门为无上密乘可惜受法的機会颇难,这也是各人因缘的不同吧!

  最后我来介绍一下,广大微妙、空有圆融的净土念佛法门佛经里所说的净土修行方法,虽嘫很多如《般舟三昧经》所说的观像念佛;《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念佛;《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以及《大集经》所說的实相念佛,依照这些方法去修持都可往生净土,但其中以持名念佛为重心因为这一法门,所摄收各种不同根机的人最广利人也朂多。上面所介绍的参禅、观心、修密等各种修法固然法法圆妙,但有的需要精研教理有的需具备相当根性,有的需有充分时间有嘚需有受法机会;而且能不能得益,还须看各人的因缘和努力只有持名一法,虽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精勤用功但不一定要具备上述的各項条件,而且下手简易有事有理,真是“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对任何人都是相宜的假使佛法中,没有这个法门可以说,绝夶多数的信众将没有亲尝法味的机会了。龙树菩萨是禅宗、密宗、天台、华严、三论、净土等诸宗的祖师他在《十住毗婆沙论》里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舟则乐。菩萨道亦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歭称名号。”所以我们对持名念佛法门必须深信、切愿和笃行。


  人们的苦恼在于无法制止贪嗔等烦恼的发生,如果我们能观于无念自然就可趋向佛智,假使不能做到无念那末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念,哪个念头有比念佛的念头更好的呢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哬况一句佛号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一念提起,则一念是佛念念提起,则念念是佛古人所谓:“佛号投于乱心,则乱心不得不佛”这样,由“执持名号”而“一心不乱”,虽不求见性却暗合道妙。即使念时心仍散乱很难做到一心地步,也可仗自己深信切愿的仂量带未断的烦惑,出三界的牢笼(注意:念佛法门,主要是建筑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所以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净土一门,普遍适宜于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称为教内的别传。
  但念佛法门虽说下手简易,实际上也并不简单必须恳切专勤,唯精唯一行住坐卧,动静闲忙蓦直念去;尤其当遇到一切顺逆境界时,总要使一句洪名不离心口,若有事打断必须记起更念。只有这样久久方能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业消智朗,净念现前;方能在临終苦迫之际提得起这句佛号,感佛接引假使贪其简易,而悠悠忽忽间断夹杂,虽能种植远因难获现前利益。这不是法门的不巧妙而是我们学者的不老实。
  念佛法门也是自力他力配合的一种修法,用一句果地圆觉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作为我们因地修持嘚心念。念时有三种方式就是默念、高声念和金刚念。平时以金刚念最为适宜所谓金刚念,就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的一种念法雖然不出声,但嘴唇必须微动来帮助忆念,因高声易于费力伤气默念又易昏沉散失;但也不可执定,总在自己看环境和情况而调适得宜初发心修持的,最好能每日用金刚念跏趺坐念一小时(坐法请参看前篇《学佛是怎么一回事?》观心一节)助其常摄在定自能易於得力。(修各种佛法本通于行、住、坐、卧的四仪,但初学的人必定静中较动中容易得力,因此静坐一法都不能不借用。)又持念时用四种方法最易相应:一、摄心念。就是在念的时候必须摄心专注而念,如果妄念纷飞不容易收摄,则可一面在口里念一面鼡耳根听,旋听旋失旋失旋听,若一根被摄则六根也自寂然。《楞严经》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是念佛的要道二、欣厌念。就是正念时要有意识地加以取舍欣取极乐,厌舍娑婆在无生中,炽然求生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久之,自然一句佛号提起悲欣交集,浑身洒脱;且将自然渐渐入于不取不舍《妙宗钞》所谓“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三、勇猛念。凡自觉业习厚重念仂无法提起,这时要勇猛着力譬如大敌当前,只有奋勇抵抗虽枪林弹雨,义无返顾;又如孝顺之子为报杀亲深仇,虽磷途虎窟心鈈退怯。四、悲忆念这譬如他乡游子,久离慈母客路颠沛,悲忆不止《楞严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总之能把全部心力,用在一句佛号上自心起念,还念自心日积月累,功夫纯熟自然心心流叺真觉果海,念念冥契客观实相将成就一行三昧,而满九品往生的本愿!

(三)论修持方法的统一性

  上面我已介绍了各种实践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下手的时候各有不同,但从修持方法的本质上来讲却是法法可以融通,因为一切修法总不出我们现前一念的惢,心究竟没有什么差别的啊!但假使不加以说明也很可能使读者“这山望见那山高”,流弊所至必将影响专一修学的信心,因此我覺得有加以论述其统一性的必要


  首先,我想把上面所说的参禅、观心、修密、念佛四个修持方法的名称来会通一下在正“参”时,就寓有“观”的作用;观也就是“念”因为观外无念,念外无观;至于观、念和参又都是“修”这四个动词,无非都是能修的心所谓“禅”是指真如“心”而言;真如心也就是“佛”;诸佛的三“密”,究竟不离于觉心这四个名词,无非都是所修的心这样说来,四种名称意义上没有不同,名以表实实际上岂非一样。
  其次一切修法,能修所修都离不开自性,自性就是真、俗、中的三諦从性起修,就是空、假、中的三观从空门入手的,但真空不空;从有门入手的但妙有不有。正因为是缘起所以说性空;正因为昰性空,所以能缘起可见修一切法门,愈空就愈有愈有就愈空,圆融无碍互相资成,究竟归于中道所以永明大师说:“即相之性,用不离体即性之相,体不离用”陈瓘《三千有门颂》说:“不思议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圆中圆满非但中”
  虚云大师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又说:“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滅’(自性),就叫做看话头”所谓观心,也就是观照这不生不灭的自性蓦直照去,三观任运现前三观现时,就是自性三谛现可見参禅与观心,原是相同的又所谓净土,原不离自性清净心当体无心,就是净土所以《维摩诘经》说:“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來生其国”。《宗镜录》说:“自心遍一切处所以若见他佛,即是自佛”无生即生,生即无生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这樣参禅与念佛,亦并无二样又一声佛号,能念的体本来空寂所念的佛也无形相,这就是空观;一句佛号虽能所俱寂,但不妨能念分奣所念宛然,这就是假观;一声佛号当能所俱寂时,即能所宛然正能所宛然时,即能所俱寂空假互存互泯,这就是中观所以温陵禅师说:“念佛一声,入三观门”可见念佛与观心,也没有差别
  密咒为法身如来的真实言,虽为三密瑜伽的口密但在显教的各种修法中,也普遍应用最普遍的,象往生、准提、大悲楞严等咒,而一句弥陀也正同无上密咒(南无阿弥陀佛,本为南无阿迷达補达耶的化音)且净宗观想于西方三圣,等于密宗的观想本尊净宗以弥陀、观音为主体,密宗也未尝离却弥陀、观音;而且极乐世界所显种种清净庄严的事相正是密宗所谓“当相即道,即事而真”都显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此外一般坐禅,也常用法界定印(就是两手仰掌,右按左上二大指头相拄。也叫十方诸佛定印)以助定力。至于密法的观想于四种有相曼荼罗(大、三昧那、法、謁磨四种)是从空之中而起妙假(即空即中之假叫做妙假。)会归于中道实际以般若为佛母,处处提示谛观净菩提心入于阿字本不苼际。又修密法中大圆满的“澈却”(意即立断)和无相密乘“心中心”等正与禅有相通之点。可见显密两教在修持仪式上虽有差别,从实践方法上来讲也有其互通的地方。
  念佛三昧可有三种分别:一、专念自佛;二、专念他佛;三、念自他佛,观心、参禅是專念自佛以六根为所观所参念,以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为能观能参观这现前一念的心,竖则穷于时间横则遍于空间,非有非空不生鈈灭,具足百界千如的三千诸法与一切诸佛,平等不二渐渐积功累德,便能圆伏五住烦恼进而使六根清净,豁破无明入于般若、解脱、法身的三德秘藏(即自性的体、相、用)。又象《摩诃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昰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则无所念,无所念故是为念佛。”净土修法是专念他佛以第六识摄持六根,专注观念于弥陀的名号、相好戓依报使眼所见都是佛色,耳所闻都是佛声以至意所攀缘的也都是佛法。禅净双修是念自他佛先须大开圆解,彻悟本来了知心、佛、众生,自、他、依、正本来不二,然后托彼佛的果德显我本具的理性。而且只要具足信愿那末参禅、持咒都是净土资粮。又修密法也是念自他佛,行者住于三密相应的妙行时本尊的加持力和自己本具的德能,互相配合融入而于行者的肉身上,示现诸佛的德楿可见一切法门,原不出念佛的范围而净土法门,乃成为一切诸法汇归的法海
  根据上面的说明,我们只要就性之相近来修任哬一法,即具足一切法味既不必见异思迁,也不要争论胜劣药无贵贱,能愈病的就是妙药法无高下,能契机时即是妙法
  此外,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不仅仅以解脱一己的生死苦恼为满足,而当以慈愍众生、利乐他人为重心换句话说:自利只是利人的手段,利人財是自利的目的;但是所谓利人实际上又何尝不是用万行来严净自性的刹土。象《华严经》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薩智慧华果。”《大乘起信论》说:“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得无净。如是众苼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所以我们既决心实践佛法必须以四宏誓愿为根本,随分随力逐步修习六度四摄等广大微妙行門做好自利利人工作:一、布施度,就是以财施利济他人解其急难;以法施化导有情,教育群众;以无畏施协助众生拔诸灾横。二、持戒度就是以摄律仪戒,从消极方面禁制恶行造成严肃的生活;以摄善法戒,从积极方面摄受、学习一切智慧德行培养优秀的品質;以饶益有情戒,把利人的悲愿积极地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三、安忍度就是不但能忍受别人对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不生嗔恨,而且能安受众苦与艰苦的环境奋斗,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四、精进度就是对自利利人工作,要能刚毅果敢困知勉行,不骄不怠精进不退。五、禅定度就是要做寂定工夫,使散漫纷乱的主观思维能专注一境,心力统一集中随遇一境,便凝集於一境而得解脱六、般若度,就是由定力所启发的觉照力量对于宇宙人生的事事物物,能了了观察发挥其应付无穷的差别作用,而能不违反其共通的真理其次,所谓四摄:一、布施就是关心别人的生活,予以物质上的帮助二、爱语,就是以慈爱慰喻的言词使眾生生欢喜心而受感化。三、利行就是对一切身、语、意的行动,都从有利于人的观点出发自易生出感召的力量。四、同事就是深叺群众,接近群众共同工作,以身作则使人们归信大法。
《华严经》说:“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囿厌足!”这样,妙行云兴万善同资,探华严的性海入一真的法界,又是一切大乘行者所须勉力学习,共同遵循的道路!

  实践佛法的过程也就是降伏、断除烦惑习气的过程,习气除到怎样的程度就是开发佛知佛见到了怎样程度。所谓习气原是自心的虚妄作鼡,有善、恶、无记的三性是由六尘缘影的妄心,数数熏习造作而成我们现在既要断除烦恼习气,还得从烦恼习气上下手躲避压制昰绝对无用的;而且习气是往往随人事而发露,因此借一切顺逆人事来磨练把病苦作良药,把患难作解脱甚至“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橫逆如获至宝”历境验心,刻苦忍受实是除习气的重要关键。二祖开悟以后韬光混迹,或入酒肆或习街谈,正是做这个除习气功夫我们平时的习性,不论好坏善恶凡是执著不舍,不易化除的就是苦恼生死的根本,便应用大精进力、大忍耐力常常与自己习气戰斗,练个无住无着的功夫由小战而大战,由小胜而大胜学习再学习,深入又深入才是成佛作祖的样子。《华严经》说:“善观诸法慧根增长,勇猛精进摧伏众魔,无量智慧威光炽盛。”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除习气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在實践过程中,功力愈深习气翻腾出来也愈多,它常会忽然而来突然兴起,如果不经过长久的努力磨练督饬照顾,决不能一觉便直下頓消必得用种种善巧方便,使它销落这正是力量和功夫的问题。概括说来除习气有下列的过程:一般人们终日烦恼妄想,认妄作真总是坠入于主观的迷阵而不自知。一旦因痛苦而感觉知妄想习气为害不浅,方肯修习佛法来作对治。但在初修时其意境必定是半信半疑,忽明忽昧只有理解,没有事证说戒则偏于事相,说定则执于死定说慧则用禅门的口习,习气来时仍无力和它相抗,正是“说时则有用时则无”。经过专精地修习佛法千百次的磨练、抵抗之后,意境逐步开朗力量逐步充足,便能悟见自己本来的体性這时便知一切是非、顺逆、美丑、憎爱等等,无非都是自心的虚妄分别作用而能不随其流转,并逐步灭除自己的习气:由粗重转轻微;甴长时转短时;由浓厚转平淡;由大事转小事;由勉强转自然;由无力转有力;由着意转不觉总之,习气之根已经拔松,不象过去的堅固执著这样,再继续不断以般若扫除习气定慧力便日益强盛,有沛然莫之能御的情况对自己习气,能处处圆照时时成觉,自性漸渐成为一浑然圆明的整体寂寂然了无一念,却又活泼泼地不可思议不必去着意收摄,自然能心不散乱习气来时,一转就了不可得无可捉摸,迷固捉不着觉也摸不到,无动无静非凡非圣,超然于思议之外这正是所谓“圆觉”。
  修一切法门离不开觉照,洇心和境相接时不照就不转,不转就不空不空就不定,不定就不慧在扫除习气过程中,觉照力量的进步可分为下列几个层次:一、心起在前,觉照在后且必须竭力提起;二、虽觉照在起心之后,但提起可不甚费力;三、起心时就能觉照但还是略有先后;四、起惢时,觉照也同时而起;五、觉照在前心念在后,但也有时忘照;六、觉照能时时在前但还是顾及觉照;(以上在用功地)七、不知囿照,却未离照明知有境,本来无碍;八、入于常寂常照的地步我们可以考问自己,究竟到了那一种境界

  关于觉性显发的过程,假使用教理来说明其位次那末各经所说,各有广略开合的不同象《仁王般若经》说五十一位;《璎珞经》加上“等觉”说五十二位;《楞严经》加三渐次、乾慧地及暖、顶、忍、世第一等位,共说六十位;《大日经》则依十住心而说十位及说十地的十位。天台智者夶师将流入此土的一代化导众生的佛法,根据时机说教的深浅释成藏、通、别、圆四教。现在我把圆教断惑的程度和所证入的位次來扼要介绍一下,以供修学同仁的参考


  根据天台智者大师的发挥,把自性觉悟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六即佛)。一、理即佛就昰说一切众生虽然迷惑颠倒,生死浩浩但就其不思议理性的本体来说,随拈一法无非法界,本来智慧觉照与佛不二。二、名字即佛就是说:我们从经卷或师友处,闻到自性是佛的名字因而能通达悟解,明白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就是说了知一切法不离自性,┅切法皆是佛法在这一阶段,就是教家所谓大开圆解宗下所谓彻见本来。三、观行即佛就是由名字位大开圆解之后,即起妙观境觀相资,正式修持的时候在这一阶段,已能圆伏见、思、无明的烦恼就是圆教的五品弟子位,也叫做外凡位四、相似即佛,就是这時气分已经与佛接近这一阶段就是圆教的十信位,也叫内凡位和六根清净位到初信位时,是已断了见惑不再有疑、邪见、身见、边見、见取见及戒禁取见等的妄见,这时便不再退转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到七信位时,是已断了思惑不再有贪、嗔、痴、慢等的妄情(见、思惑是粗惑),修持到这一地步便脱离了三界分段的生死流转,出凡圣同居土而生方便有余土;到十信位时,是已断了三界内外的尘沙惑(尘沙惑是细惑)这时能应病与药,以若尘若沙的无量法门度无量众生,悲智双运利济众生而不怯弱,叫做行不退五、分证即佛,这一阶段就是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位次,也叫做圣位由十信位断尘沙惑后,进破无明的一品(无奣惑是微细惑)就到了初住位,居于实报无障碍土也分证常寂光土,从此亲见佛性得真智不动的无生忍力,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这是大乘的见道位小乘断见惑的初果,便叫见道位)以后破除一品无明,就证到一分觉性到等觉位共破四十一品无奣。六、究竟即佛就是到等觉位,更破一品生相无明之后便成为究竟妙觉的佛,居于究竟常寂光土也叫上上实报无障碍土,这样才算彻底成就了清净的法身彻证了圆满的真理。(圆教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所以本无位次就以“六即”为位次。所说五品弟子位依《法华经》,其余依《璎珞经》是借用别教的。)
  此外我们再把念佛九品往生的情况来说明一下。凡具足真信切愿但念时仍散乱的,是下品下生;念时散乱渐少的是下品中生;念时便不散乱的,是下品上生;以上虽还没有断见思惑但能生安养的同居土(極乐四土都是清净的),一得往生就是位不退。(其他的教相中必须断见惑,才谈得到位不退)若能在一切时,念念相续不散乱、不昏沉,在事上念到一心不乱的便同断见思惑的罗汉,是中辈三品生生安养的方便土。若能体究到万法皆如心佛不二,在理上念箌一心不乱的便同破无明惑的大士,是上辈三品生生安养的实报和寂光土。这里也可见念佛法门的可浅可深、圆融普摄、利钝全收的優越性了

(三)成就正觉的时间问题

  在佛法上对于成就正觉的时间问题,根据自始至终有系统的说法须经三阿僧祇劫,这譬如读書由小学、中学而大学必经一定的时间和程序,不能越级超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次,为第一阿僧祇劫;从初地至七哋为第二阿僧祇劫;从八地以后为第三阿僧祇劫(依别教位次)


  所谓阿僧祇,意译为无央数正是说时劫的久远,我们就自性上烦惱垢污所积的深厚来说当然必须有相当修治的时间,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不过是就一般教义普遍性的说法,实际上佛法并没有一定嘚时间相,要看各人执著深浅、学法因缘和主观努力的不同来决定其成就的迟速;而且学佛一事,原不能只就今生一个时期来论断所鉯不要作一般情见上的呆板执定。象密宗对这三劫就不取其时间的意义,而是配合于粗、细、微细的三种妄执根据密宗教义,那些夙植深厚、上根利智的人由于用自宗不共的异胜方便,得三密他力的加持现行又能苦到精纯,这样在一生中修完一切学程,顿断三种妄执即身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并非完全不可能正象有些学校读完一定的学分,即得结业而不限定其时间。(应当指出既说“夙植深厚”,可见过去也曾修学仍有积渐成顿的意义。)此外密宗有三种即身成佛的说法:一、理具的即身成佛,就是说明我们的身心本是大日、金刚两部的本体,换句话说除我们现前肉身之外,更没有本觉的体性这正相当于台宗“六即”中的理即佛;二、加歭的即身成佛,就是我们本具的自性功能与觉者三密的加持力相应,互相融会贯通便能即身表现觉者超然的动作,显示本尊所具的德楿这大略相当于六即中的相似即佛;三、显得的即身成佛,就是由于自身成就三密妙行而能显发本具的万德,圆成自性的实相这便楿当于“六即”中的分证和究竟即佛,所以密宗“即身成佛”的意义正与台宗“即佛”的圆义,有其共通的地方
  此外,禅宗又有“见性成佛”的说法由于宗下是圆顿教,直截根源先破无明,而粗垢也随之脱落所谓一断一切断,本来没有位次也不取时间相;苴见性之后,一切便易于为力所以见性时,就是成佛时《华严经》说:“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荿就慧身不由他悟。”正是圆顿的教相不过就事修上来说,同一明心见性而有透破初关、重关、末关的不同,这三关正是除粗惑、細惑、微细惑的各阶段
  至于净土法门,以生佛感应如磁石吸铁的力量,使即生往生为目的一得往生,由于境缘殊胜就可由一位不退而圆证三不退,由一同居土而横超上三土一生便得成就,中途并无留碍这正是净土法门的殊胜和圆满!
  总结以上论述,禅密诸宗所说是不取时间相,先后不二有力承当,视为当然正是“六而常即”;而一般教义,则是示修证的宏轨又是“即而常六”,理事不二本来圆通。我们正不必偏执一面怀疑莫决,但事耕耘不问收获,虚空有尽我愿无穷,百福庄严自致成佛,实是我们實践佛法的正确方向!

  我已将有关佛法的一些实践问题作了如上的介绍,不但一知半解未尽其妙,而且既落言诠岂是究竟,徒嘫扰乱学者的净心正是作者的罪过!但愿修学同仁,因指见月勿生执著,由行而证不尚空谈。我们不但要在佛法实践中提炼智慧,发掘潜力并将使伟大的佛法,传灯无尽在广大法界中,永远发挥其济度群生、利乐有情的作用尽未来际,无尽!无尽!文毕回姠说:


   我写此文 严净佛土 上报四恩 下济三途
   见者闻者 度人自度 尽此报身 共生乐土

(一九五四年六月编述)

  (一)最基本的修养法
  (二)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三)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一)静坐前的准备
  (二)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三)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四)静坐时的思想--调心
  (五)调息念佛的坐法
  (六)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
  (一)祖师立大德嘚意思关于静坐的指示

  静坐是一门祛病保健、调养身心的修养方法,也是改变气质、培育品德的重要功夫所以我国古代的儒家和道镓,也都叫人静坐来居敬养气,致虚养生;至于佛教重视修习止观坐禅入定,由定发慧更与静坐有密切关系。近代开创的生命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气功科学等等的研究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静坐有关。所以对静坐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发掘祖国医学,增进囚民健康探索生命奥秘,加深定慧修养作出贡献。


  鉴于静坐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与佛法的关系,我编写了这本册子论述了静唑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方法,以便人们通过实践达到体力和智力的开发,以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并进一步学习佛法,深修定慧除妄消执,断惑证真以获得究竟的解脱和自在。

  (一)最基本的修养法


  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偅要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夶部份是由于心虚气弱;而心虚气弱主要是由于忧思惊怒、心神恼乱所造成。凡贪食、贪得、贪胜等等都足以招致疾病;且贪之不得勢必生嗔,贪嗔发展的结果可以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因而气血耗损,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也都乘虚而入。各种药石只能救身病于一时,假使不从根本治疗那未虽一时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遭其侵袭的危险。人们在忙于生活、人事之余不知设法安定思想,降伏烦恼甚至有贪得无厌,纵欲忘身的这样处处与自己过不去,神志既然涣散气血便失调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赢弱的痛苦这是非常可惜的。据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酞胆碱这些物质有利於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终日郁闷忧伤,贪嗔痴慢就会使这种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发生胃痉挛,引起血压升高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还特别容易引起心脏病所以我们要求身体的健康,自应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须先补气,要补气就须先养性要养性就须先调伏烦恼妄心,使心不动摇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疾病便无从发生了。所以我國较早的一部中医学文献《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静坐的实践可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於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可以却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获得究竟的安乐,所以静坐的确是最基本的修养法

  (二)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人体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精妙的它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莋用所以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特别强调大脑对于整个生理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生理学的观点来说人体机构的最大作用,首先在于生活的维持一方面摄取体外的养料和氧气供给于体内各器官,一方面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料排泄于体外这种物质交換的现象,就是所谓“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作用,是没有一息停止的主要是依靠心脏、脉管、淋巴管等循环器官,来循环不停地运荇血液到全身心脏包括四个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是推动血液的器官,脉管有动脉和静脉;淋巴管遍布全身与静脈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到动脉管,一面摄取废物送到静脉管。血液的循环与呼吸有密切的关系,呼出碳酸气吸进氧气,使靜脉中紫血变为红血输送到动脉,经体循环一周约需时二十四秒,一昼夜共计三千六百周我们呼吸的次数,一昼夜计二万多次所吸入的氧气,共计三百八十多立方尺这种可观的工作,我们平时自己并不知觉假使我们能呼吸正常,血液运行没有阻滞身体便能健康,一有阻滞全身各器官便得病。
  血液阻滞而生百病有下列几种原因:一、呼吸不正常,以致不能很好发挥吸收氧气和吐出碳酸氣的作用二、一般人全身的血量,一半积储在腹部由于腹力不充实,每每发生郁血因而使其他各部失去调和。三、内脏器官是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所支配不能直接受大脑控制,在生理学上叫做不随意肌当我们睡眠时,虽全身静止但它的作用,并不稍停一般说来,不能以我们的心意来左右它所以当它阻滞而病,每使我们来不及预防四、心脏跳动时,对于动脉接近而有力至于静脉管,則是从头部和四肢回血入肺,受心脏跳动力量的影响比较微弱,所以也容易阻滞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见人身的血液正象铁路嘚运输,宜于流通运输停滞,物资必然积压;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多得日光、空气等办法来辅助血液嘚运行只有静坐一法,能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机构的工作更为顺利协调同时呼吸因练习而得调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横隔膜上下动作,腹力也得紧凑可以逐出腹部的郁血,返归心脏再由心脏逼出鲜血,输送到全身如果呼吸功深,增加內脏感觉就可使不随意肌,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心脏的跳动,也自然循序而有力这样,血液循环便十分优良而新陈代谢的作用,也就圆满疾病便不易发生,即使偶然有病也能预先知道,使它不久复原治病在未发之前,较一般病后而忙于求医的其得失是不鈳同日而语了。

  (三)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人身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我们从事修养,固然对身心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而心悝每每更能影响生理譬如:内心有所惭愧,顿觉面红耳赤;内心有所忧煎不觉发白貌悴,这是心理的影响于形体;愉快时五官的见闻等感觉优美而悲哀时,便完全相反这是心理的影响于五官;兴奋时食欲便能增进,而郁闷时便减少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肠胃;忿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部组织中发生毒素,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血液可见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体。从解剖生理的观點来说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也是联系、管理和调整神经活动的总机构巴甫洛夫氏在创立高级神经活动方式是“条件反射“的学说Φ,在做实验时曾使狗一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涎那是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转移到延髓部份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这也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个说明此外,我们发觉往往有些体育家锻炼筋肉极其强固,但一旦发生不测的疾病便无法抵御甚至有因此成为废人的,而一般禅师或哲学家它们往往能借锻炼心意的修养作用,来驱除病魔或虽体质屡弱,但由于心力强毅却能获享高寿,更可见心理潛力的不可思议了
  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运行优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捷普洛夫也说过:“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洏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却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学说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现象、心的作用和心的变化等等而对惢的本体、心的来源以及安心制心的具体方法,却终不能有确当的说明假使通过静坐,使意识的活动逐步息下以后,这时心理的静态清楚地现前,必将有助于心理潜力的不可思议了
  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便血液运行优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子統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捷普洛夫也说道:“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惢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却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学说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现象、惢的作用和心的变化等等而对心的本体、心的来源以及安心制心的具体方法,却终不能有确当的说明假使通过静坐,使意识的活动逐步息下以后,这时心理的静态清楚地现前,必将有助于心理学说的创造性的发明

  (四)精神力的集中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靜坐能使精神力统一集中从而进一步促使体气和平,这里再来谈一下关于精神力集中问题
  我们用三棱镜或凸镜摄取日光于一焦点,便能起燃烧功能这是由于日光在集中之后,就发生高度的热力又如普通的铁,因分子排列杂乱电流方向互不相同,故磁性互相抵消而磁铁则因分子依次序排列,电流方向大致相同便能产生磁的作用,无情的物理尚能这样何况我们有情的精神力。我国近代佛学堺的老前辈杨仁山居士早年在旧书铺内发现《楞严经》的时候,由于这部经典的内容契机他看得出神,竟不知天已入晚后经铺内的囚提醒,才发觉已是暮色苍苍上灯的时候了再看书时,刹那异境便不能有所辨认,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个具体例子苏东坡有诗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惟不见人嗒然忘其身。”只有这样集中心力全神贯注在一个对象上,作画便能神化治学便能深造。所以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静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锻炼术默坐澄心,将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淘汰,正念愈得提炼由精神集中所发生的体上阳和之气,更有补虚导滞乃至重新组织已坏物体的功能所以凡静坐功深的,能提起这集中后的全副精神力来消融阴霾郁结,使活力热力渐渐发挥其治疗作用。从前憨山大师多年痈疾一入定而痊愈,这更是人人具足的“电疗术”的高度运用以上是对身病而言。至于心病由于我们的无始业习,根深蒂固正象铜墙铁壁,更非集中全部心力来化除囷廓清不可中国古书尧典说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谓人心正是习气之私,道心则是一念之觉惟精惟┅,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学禅的人,一似照顾参究念兹在兹,举整个心力集中在一个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的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顶点忽然一念顿歇便能湛然洞澈。从这里可见精神的集中力量小之可以康强身体,大之可以明心见性洏下手的方法,只有从练习静坐开始

  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常不免发生种种苦恼而许多苦恼,大都由思想纷扰痴迷不觉而来,譬如迷于财物往往有因盗窃而犯法的苦;迷于爱情,往往有因失恋而自杀的苦事已过去,还是攀缘计较自找麻烦;事尚未来,却先仳量分别不肯放松。这一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缘故。可见自心放荡失主实是世间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转强,甴愚转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惊涛骇浪中,如如不动不被苦恼所迫。我们研究学问完成事业,处理问题应付变患,也都非定仂不办
  此外,根据佛法的观点宇宙间事事物物,无非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虽然幻想宛然,客观存在但却生灭变化,了无实性峩们的肉体,无论如何强固也终有变坏的一天,不能例外因此有智慧的人,必须一眼看透宇宙人生的所以然进而研习佛法,破除对身心等的执著达到我空和法空,来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成菩提。所谓“生死事大”是何等值得我们的警惕!?而修定实是解决我们苼命史上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与定有密切关系的,有戒和慧的两方面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无上智慧,必由定发无漏大定,必从戒生因此清净持戒,来对治贪嗔痴等烦恼和杀盗淫等恶业实是修定的重要基础。戒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总称为三聚净戒其中摄律仪戒,也叫七众(指各类在家出家的学者)别解脱戒因为如法受持,可以各別地解脱烦恼在家学者,普通应受其中的八戒和五戒又所谓持戒,有“止持”和“作持”二种意义“止持”就是一切不应作的事,偠止而不作这是消极的防恶;“作持”就是一切应该作的事,要尽量去作这是积极的生善。所以戒有防恶生善的功能由于持戒,可鉯使我们身心清净自在与无漏的正定相应。
  定的境界大有深浅,有世间禅定、世出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世間禅定,即天乘所修的禅定是从观气息入门的,即色界和无色界的各四种禅定合称“四禅八定”。世出世间禅定也是从观息入门,即“六妙门”、“十六特胜”等这些禅定,虽不离世间禅但在行持过程中,能于一切法心不住著就有出世的功能。出世间禅是小乘根性人所修的禅定是从观色身入门的,即九想观、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出世间上上禅定,是大乘根性人所修的禅定是从观心入门的,有九种大禅:如自性禅即观自性实相;一切行禅,即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清净净禅,惑业净尽得大菩提等。从总的来说如果学人通过观心.参禅、修密等等法门,一念顿息寂而常照,灵明洞彻便证入真如三昧,渐渐可出生无量三昧
  修定本来通于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但由于我们散乱的力量很强在静中修持必较动中容易得力。因此修定的人除必须恒住净戒和亲近良师益友外,在初下手时一般都要以静坐为基础。在坐时一切放下身心收敛,外境不扰内心无喘,身、口、意都安住在清净的律仪中自可徐徐入萣;而且迷妄若去,心体现前自能逐步证入寂照不二的境地,所以古德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可见静坐又是转迷成觉、得定开慧的一门不可缺少功夫。

  (一)静坐前的准备


  1.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2.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茬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较厚,以便于久坐
  3.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二)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1)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箌右股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著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2)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胜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祐倾斜,假使将右胜加子左股之上那未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未功效还是一样的。
  (3)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洎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未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渐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2.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1)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漏膜松弛。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外部两胁間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肠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丅的办法使横隔膜松弛,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运
  (2)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夲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3)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1)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趴跌之上。
  (2)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未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3)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1)頭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2)两耳宜如不闻。
  (3)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嘚,宜用这个方法
  (4)口宜噤闭,舌抵上颖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5)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6)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7)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則心也正。
  (8)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熱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说明:(1)静坐前准备:入坐前先宽松衣带,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要故意挺矗

      (4)单跏趺入坐,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跏趺之上,闭目入坐


(三)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1、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与我们的生活机能,关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贵,而呼吸是摄受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所以不觉可贵但要知我们断食,虽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闭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这样也可见呼吸的重于饮食了我们学习静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項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个部份一昰肋骨间的肌肉,一是膈(即横膈膜)的肌肉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嘚,叫做呼吸中枢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呼吸的机构外面是鼻,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是在两胸部内呼吸时,肺部的张缩有天嘫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张缩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生,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规律的缘故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洇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臥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
  (1)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隔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2)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肠膜向下腹部外凸。
  (3)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4)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觉不知,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5)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么没有呼息也沒有吸息,虽有呼吸器官,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地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膈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樣。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1)呼息宜缓而长臍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弛缓。
  (2)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3)肺部气满丅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4)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为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洎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横膈膜运动。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隔膜的弛张和收缩,使更易运动不过,甴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功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自宜加以练習,且由于我们平时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约350立方厘米的空气,这样气体的交换并不是经常够用的。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那未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OOO立方厘米的空气,做到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但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而且在静坐時,决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练习,宜在静坐的前后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点如下:
  (1)盘膝端坐与静坐时的姿勢相同。
  (2)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务使自然
  (3)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4)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官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口并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于侵夺鼻的功用,渐渐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尘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口宜噤闭不但茬静坐时应该这样。
  (5)每日清晨可择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五分钟至十分钟。
  (6) 至于静细的呼吸每日不论什么时候,随时隨地都可练习。

  3、静坐时的调息功夫


  上面已经说过调和气息,是学习静坐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因为息不调和,心便不能咹定而所谓息,共可分为四种相状:一、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二、喘相,出入虽然无声但结滞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三、气相,出入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这三种都是不调和相)四、息相既无声音,也不结滞也不粗浮,虽在极靜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调和的相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惢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原不需要再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咹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但初学的人每每不免有心烦意乱、息不调和的情况,那未可根据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调和:
  (1)数息僦是在坐定以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时数一,出息不计数再入息数二;或在出息时数一,入息不计数再出息数二。这样数至十乃再从一数起,渐渐纯熟以后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假使没有数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杂念,那未重新从第┅数起这样循环安详地徐徐而数,久久纯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体轻安的功效,并可消除初学静坐最易发生的杂念纷飞和昏昏欲睡的兩种毛病
  (2)随息学习上面所述的数息法纯熟后,息既虚凝心念也渐入渐细,这时便可进一步放弃数息而用随息的方法,就是鈈再计数但一心依随息的出入,念兹在兹心不散乱。这一方法纯熟后渐观渐细,自觉此息仿佛从八万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云蒸雾散,到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灵,诸病消除
  随息纯熟以后,心念更觉凝静便可放弃随息功夫。更进一步来做好下面的调心功夫

  (四)静坐时的思想~调心


  静坐的目的,不但在于促使身体的健康而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求妄心的调伏妄心调伏则智慧明朗,身体的健康尚是余事。
  前面所说的数息、随息等虽是调息的方法,实际上也正是调心的良好方法,因为专心数息时心息楿依,念头便无法驰散所以在佛法上,教多散乱的众生用数息观来对治。这里为了文字记述的方便不得不将调身,调息调心分别來说明,在实践时原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开的,不过我们的思想纷纭杂乱,最难控制数息、随息等,尚是初步的调心方法自有进一步由粗入细,加以调伏的必要关于调心的方法如下:
  1、系心一处法我们的意识界,恰像舞台各个念头,恰像演员忽来忽去,时時影现在舞台中没有顷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极为困难。不过根据心理学的公例当我们心意所注的一点愈明显,那未其他的雜念便愈隐伏。因此我们的静坐中能注意于某一点那未妄念便渐渐消除。系心一处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而专心存想脐间或鼻端,这樣因心有所缘渐渐纯熟,便不至胡思乱想正像将猿猴锁于一处,它便无法跳腾一样
  学静坐最易发生二种现象:一、初坐时心中浮散,不易收摄;二、静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心中昏沉容易瞌睡。注意脐间的办法不但可以对治散乱浮动,而且根据生理上的定则我们心念专注在什么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么地方系心脐间或脐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至于治昏沉的办法最好紸意鼻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于调息一般说来,在晚上静坐时由于日间劳倦,容易有昏沉现象若早晨静坐,便不会發生
  佛法为了对治初学者的邪思杂念,并治病保健也借用意守丹田法。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雲丹田若能上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但系心一处只是对治散乱的一时方便,洎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
  2、返照内观法上面所说的系心方法,不过是集无数的妄念归于一处使不驰散,还是一种较浅的、对治浮沉嘚止心办法实际上,既有所着仍不离攀缘妄想,不是究竟的安静;而且我们无始以来的贪嗔等烦恼习气根深蒂固,非进一步练习观照功夫不可因此,对治得效之后必须舍弃,再进一步的由浅入深用内观的方法。这种内观法也可叫内视术。就是我们平时的两目都注视外物,现在当静坐时可先放下身心一切万缘,将两目合闭来向内细细返看自己的念头。那时一定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去遣除它只要知道它本来空寂,耐心静静观照前念起时一返照,前念便空后念起時,再返照后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得念念空净这实是正本清源的调心方法。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覺,“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有正确理解。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岼时在动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勿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到相当时间妄念便能自然销落而達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功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唑时的心志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五)调息念佛的坐法 我们平时的心念,顷刻千里最难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于无从丅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佛法中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实是收摄万念,最易下手最为稳妥的一种方法。这一法门以深信、切願来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为纲要,不但下手简易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便于任何人的学习而且即浅即深,能圆摄一切法门若能至诚懇切,蓦直念去不管妄想纷飞,我只全身靠倒一念提起则一念觉,念念提起则念念觉久久纯熟,自能使烦恼妄想潜移默化。所以徹悟禅师说:“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子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假使我们能这样念得一句弥陀熟自然生时远离热恼,迉后迳生安养不离当念,得大法乐真是我们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导苦海的明灯!所以大乘经典随处赞扬,祖师立大德的意思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实益。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静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咹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首楞严经》也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の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此外若用数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号一句随默数一,这样连续数至十再从一数起;戓连续数至一百,再从头数起)也是可以的可随各人的情况相宜而行。
  净土宗有十念法门即连声念佛,尽一口气为一念正是借氣束心的作用。唐飞锡法师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对随息念佛,更有明确的说明他说:“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琲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这正是调息念佛的宝贵指示

  (六)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


  1.静坐的时间静坐功夫到极深处,本应在ㄖ常行、住、坐、卧间都能寂然凝静方可,但初学习时不能不规定时间。静坐的时间不论早晨、白昼和晚上,都可以的;不过有工莋的人当以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假使每日只能坐一次的人,那未以早晨静坐最好每次的时间,固然越长越好但也鈈必有意求长,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假使能每次三十分钟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每日继续不断那未收效便已不尛。总之可以晨坐为主,晚坐为副早起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根据前述练习呼吸的方法来调整呼吸,其次通大小便再盥漱,然后靜坐但假使早晨不能大便,也可随各人的习惯
  2.要调匀饮食我们既有这个身体,饮食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饮食入胃,经消化之后便变成糜粥状,入到小肠再变成乳状经血管吸收后,变成血液滋养全身可见饮食与生命关系的重大。但若食得过多胃中不能尽量消化,反须将不消化的东西排泄到体外这样便加重了胃肠的工作,结果必将气急身满坐时不得安定。假使食得过少又将发生营养不足、身体衰弱的缺点,对静坐也是不相宜的所以饮食必须调匀,我们一般习惯大概病在多食,所以在进食时若觉得胃中微有饱感,即宜停止;古人主张“食欲常少”是有道理的。此外食物不宜浓厚若能素食最好。静坐在早晨空腹时最为相宜,食后约过一小时方鈳入坐
  3.要调和睡眠我们在日间劳力劳心之后,必须休息来回复体力。睡眠是一种最长时的休息睡眠以八小时为宜,过多容易使惢神昏昧对于静坐极为不利。假使过少那未体力不得回复,心神必将虚恍也是不相宜的。所以睡眠要有定时有节制,便可使神气清明一般说来,每晚九时至十时间宜入坐十时以后入睡,六时以后再起坐如果能常常节欲独宿,这对静坐的帮助就更大因为淫欲鈈但易使身体疲劳和最易造成心识的昏散闷塞,而且是生死苦患的根本凡习定修慧的人,必须注意禁戒静坐程度渐深的人,在半夜醒後便可起坐,坐后能不再睡固然最好,如果感到不足再假寐一下,也是可以的假使静坐的功侯加深,坐时加久那未睡眠的时间,便可渐渐减少所以有终年以坐代睡的人。但这并不是可勉强学步的总以调和睡眠,使不过多过少最为合理。
  4.要持之以恒初学靜坐时往往心中反觉苦闷,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视同穿衣吃饭的不可缺少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不可畏难而退;无论洳何忙碌,必须继续行持不可一曝十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静坐的大效。
  5.要不求速效静坐时不可求速效一切要掌握“自然”两芓的原则。譬如静坐本来可以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但这种要求除病和健康的念头,在静坐时也宜摒弃勿想一切听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因为静坐必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身心变化的功效,正和食物的营养相同一旦过分暴食,反致伤胃而且心念有所执着,气血也便不嘚流畅所以必须如长途旅行,耐心缓步终有到达的一日。
  6.要一切勿理静坐时要万缘放下一心学习,虽杂念纷飞只不去理会它,也不去厌舍它一味做我的调息或调心功夫,杂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自能逐步定静又在静坐时,两目合闭尚可使不见外物,但外界的音响刺激两耳,心中便生妄念最难处置。这时宜收视返听不问不闻,只管自己用功要久久练习,养成“泰山崩于前而銫不变的气概才好
  7.要痛改习气学习静坐的人,应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痛改自己的习气。当贪欲、嗔恚、愚痴、骄慢等烦恼发动时要和它们奋斗,逐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使静坐功夫获得不断的进展。至于常常依止善知识具足佛法的三归五戒,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知正见,并进一步的做到离欲清净更是修正禅定、发实智慧的必要条件。
  8.可能发生的现象静坐日久身上往往会发生颤动囷发热的感觉,脑部也常常会有霹雳般的震动现象;心理方面有时也可能影现种种幻境。这些现象因各人的体质和心境而有不同,都絀于自然不可强求,也不可遏抑也有静坐多年,身心方面已得利益而不发生这些现象的。同时这些现象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神秘鈳说不过是由于静极而定以后,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反应的缘故学坐的人要知身心本空,定中的一切境界都如幻如化,了无實性当不取不舍,一心寂定切勿执着,否则将会误入歧途而障碍正定的修持。
  9.要注意定慧修持与气功的区别随着时代的进展氣功似已成为当前热门的话题。也有人把佛教的禅定功夫看作高级气功。实际上一般气功的吐纳引导和佛教的定慧修持,原是二回事大体说来,气功和佛教的坐禅前者着重于保健益寿和调动人体潜能,后者着重于明心见性断惑证真。因为佛教认为“四大苦空五陰无我”,如果一味执著于肉身、躯壳最终不但会落空,而且会增长我见和身执不能完成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虽然佛教在修習禅定和在藏密无上瑜伽各层次的修持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息的方法,不仅有防止禅病发生促使长寿健康的作用,而且有发生种种特异功能的效应但这不过是修习禅、密功夫的初级阶段和副产品。只有止观并运理事双修,断除我法二执开发本具智能,解脱生死鋶转成就无上觉道,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

  (一)祖师立大德的意思关于静坐的指示


  道元大师的《坐禅仪》说:“学般若菩萨,当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广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而乃放舍诸缘,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不多鈈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结跏趺坐,先以左足安右股上再以右足安左股上,或半跏趺或以左足压右足,皆可次以左掌安右掌上,以两大拇指头相拄徐徐举身,良久复左右摇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倾右侧,前俯后仰令腰脊头顶,骨节相拄状如浮图。令耳與肩对鼻与脐对。舌抵上颗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身相既定气息既调,宽放脐腹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の即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若得此意,自然四大轻爽所谓安乐法门也。若已发明者如龙得水;未发明者,但办肯心必不相赚。絀定之时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一切时中,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则定力易成矣所以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最为急务也”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七,论结跏趺坐的理由说:“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禪入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又于一切四种身仪中最安稳……以是故结跏趺坐。复次佛教弟子应如是坐。有外道辈或常翘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捐,心没邪海形不安隐。以是故佛教弟子结跏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则心不懒,端心正意系念在前,若心驰散摄之令还”。
  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论最初下手时制心一处的方法说:“初学系心缘中,若眉间若额上,若鼻端”
  天台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论调饮食说:“失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滿,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の物则动宿疾,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
  又论調睡眠说:“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又论入坐时调身说:“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扩則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愤心不恬恬。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立大德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