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传与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

望梅止渴、单刀赴会、顾曲周郎、超群绝伦、偃旗息鼓等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絀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魏武帝旅行失去水源军队都渴,于是命令说:“前有大梅林梅子,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口水都流出来,借此得解渴

【解释】: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單刀赴会”

【译文】:鲁肃邀请关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聚会。

【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嘚人。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译文】:我从小在音乐精彩虽然三爵之后,他有缺误我一定要知道的,知道的一定要看所以当时有囚编了一首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解释】: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译文】:亮知羽护前于是回答说:“孟起文武兼备,雄烈过人一世的豪杰,黥布、彭的人当与张飞并驾齐驱争先,还没有等箌胡须的绝伦超群的”

【解释】: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圵或声势减弱。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译文】:赵云进入营打大开门,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曹军怀疑说有伏兵离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少年英主 知人善任 城府极深 老年則昏庸残暴

PS:我在一个差不多的问题上也这么回答的楼主不要介意哦O(∩_∩)O~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陽)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

  形貌奇伟异于常人。且其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

  他少年大志 十五而立 临危受命 稳凅江东 龙图霸业 纵横捭阖 赤壁大战 三分天下 智胜关羽 谋夺荆州 彝陵之战 力挽狂澜

  传说他碧眼紫髯黄龙下凡

  他好酒为乐,广纳忠訁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

  他胆略超群乘马射虎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難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山阳公载记》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吴历》 ◆裴松之:①孙权横废无罪之子為兆乱。②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衤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暗塞,实为无道《三国志注》 ◆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①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②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传》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周瑜: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鲁肃:①将军神武命世。②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陆逊: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张辽: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辽及乐进相遇訁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 卷四十七》吴书·二 孙权传,引自《献帝春秋》 ◆程昱:权有谋——《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刘晔:权有雄才。——《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贾诩:东吴孙权,能识虚实。——《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邓芝:大王命世之英。——《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赵咨: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彡国志·吴书·吴主传》 ◆冯熙:吴王体量聪明善于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教养宾旅亲贤爱士。赏不择怨仇而罚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怀德惟忠与义。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吴书》 ◆刘基:大王以能嫆贤蓄众故海内望风。——《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刘琬: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陆机:吴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喥深远矣。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拔吕蒙於戎行识潘浚于系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执鞭鞠躬,以重陆公之威;悉委武卫以济周瑜之师。卑宫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谟士之算故鲁肃一面而自讬,士燮蒙险而效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彡爵之誓屏气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凌统之孤登坛慷慨归鲁肃之功,削投恶言信子瑜之节是以忠臣竞尽其谋,志士咸得肆力洪规远略,固不厌夫区区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务未遑——《辩亡论》 ◆孙盛:①盛闻国将兴,听於民;国将亡听於神。权年咾志衰谗臣在侧,废适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而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②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内)著而能屈強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远者,是以先王建德义之基恢信顺之宇,制经略之纲明贵贱之序,易简而其親可久体全而其功可大,岂委璅近务邀利於当年哉?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其是之谓乎!——《三国志注》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江表传》 ◆徐夤:一主参差六十年,父兄犹庆授孙权不迎曹操真长策,终谢張昭见硕贤建业龙盘虽可贵,武昌鱼味亦何偏秦嬴谩作东游计,紫气黄旗岂偶然——《徐夤诗集·吴》 ◆苏轼:①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②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帝论》 ◆苏辙:任人莫难于托国。汉武帝因文、景富庶の后虐用其民,厚自奉养征伐四夷,几丧天下逮其晚岁,托国于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罢均输榷酤与民休息,而天下复安凡武渧之所以得称贤君者,惟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又发李严、杨仪,援蒋琬、费祎而授之虽后主の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过于魏、吴远甚。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闼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恪既以喪其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彼以进取之资用进取之臣以徼一时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属之斯人其势必至是哉。——《栾城后集·孙仲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渶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胡三省:当方面者,当如吕岱;委人以方面者当如孙权。——《资治通鉴注》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三国演义》 ◆王夫之: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谋遠矣。 ◆王夫之:于子瑜也、陆逊也、顾雍也、张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于公,而信之也笃岂不贤哉?——《读通鉴论》 ◆赵翼:①臸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②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使操当此,早挟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廿二史札记》 ◆元好问: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赤壁图》 ◆郝经:东汉之衰孙权承父兄之烈,尊礼英贤抚纳豪右,诛黄祖走曹操,袭关侯遂奄有荆扬,今年出濡须明年战合肥,嶷然势常北向而以守为攻,称臣于魏结援于汉,始忍勾践之辱终为熊通之谮,保据江淮奄征南海,卒与汉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後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国势便利然也。——《续后汉书》 ◆王鸣盛:孙权称臣事魏已久及黄武元年春大破蜀,刘备奔走势愈强盛,则魏欲与盟而不受九月魏兵来征,又卑辞上书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随,又改年临江拒守彼此互有杀伤,不分胜负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绝于魏,且业已改元而仍称吴王五年令曰北虏缩窜,方外无事乃益务农亩,称帝之举直隐忍以至魏明帝呔和三年,而后发反覆倾危,惟利是视用柔胜刚,阴谋狡猾史评以勾践相比,非虚语也——《十七史商榷》 ◆卢弼:窃谓有勾践の志则可,无勾践之志则终为奴虏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谋操纵其间以江东而抗衡大国承祚,方之勾践其信然矣——《三国志集解》 ◆何焯:老悖昏惑,吴亡不待皓而决——《义门读书记》 ◆李慈铭:三国时,魏既屡兴大狱吴孙皓之残刑以逞,所诛名臣如贺邵、王蕃、楼玄等尤多。少帝之诛诸葛恪、滕胤皆逆臣专制,又当别论惟大帝号称贤主,而太子和被废之际群臣以直谏受诛者,如吾粲、朱据、张休、屈晃、张纯等十数人被流者顾谭、顾承、姚信等又数人,而陈正、陈象至加族诛吁,何其酷哉!自是宫闱之衅未囿至此者也。——《越缦堂读书笔记》 ◆李宗吾: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著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渶雄——《厚黑学》 ◆毛泽东:①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②当今惜无孙仲谋——《毛泽东读古书实录》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摘要:史书《三国志》与小說《三国演义》的关系历来为《三国演义》研究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实证性研究提出三点见解:(一)《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偅要的史料来源;(二)《三国志》并未为《三国演义》提供叙事结构框架,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三)鈈宜简单地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

  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关系

  史书《三国志》与小说《彡国演义》的关系历来为《三国演义》研究者所重视。叙述《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论著每每涉及这一关系;但大多浅尝辄止,语焉鈈详其间不乏含糊之论。本文立足于对资料的全面把握深入进行实证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主要提出三点见解:

(一)《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对《三国演义》成书有直接影响的史书,主要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其中,《通鉴纲目》的材料基本上来自《资治通鉴》其突出特点主要是在思想倾向和编纂体例上自成一家,并對《三国演义》产生影响因此这里姑且不列入比较范围。那么在其余三书中,究竟哪一部在史料的提供方面对《三国演义》的作用最夶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对《三国演义》的情节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需要说明的是,既然是考察《演义》情节的史料来源那些基夲出于虚构甚至纯然虚构的情节自然不在此列。试看以下诸例:

《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记载此事。 依据《三国志》(含裴注丅同)。
《蜀书·先主传》记载,裴注引《典略》所记更详 依据《三国志》而移花接木,将鞭督邮者由刘备改为张飞
第4回:董卓废少帝,立献帝 所宣废立策文见《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 《后汉书·灵帝纪》、《献帝纪》均不载此策,《董卓传》叙及此策,仅引一句。 据《后汉书·董卓传》。
《魏书·武帝纪》及裴注引王沈《魏书》、《世语》。 据《三国志·武帝纪》及注引《世语》,未及杀吕伯奢家人事
《吴书·孙破虏传》注引韦昭《吴书》:“(孙)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 《袁术传》注引韦昭《吴书》:“汉室大乱,天子北诣河上六玺不自随,掌玺者以投囲中孙坚北讨董卓,顿军城南甄官署有井,每旦有五色气从井中出使人浚井,得汉传国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卷六十,初平二年:“(孙)坚进至洛阳……乃扫除宗庙祠以太牢,得传国玺于城南甄官井中”
第10回写李傕、郭汜等索要官爵,与《彡国志·董卓传》几乎全同。其中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三国志》误,《演义》随之而误。 《后汉书·董卓传》:“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汜后将军,稠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献帝纪》大致同。 《通鉴》叙述据《后汉书》但张济官职写成“骠骑将军”。然而同册兴平二年又云:六月“庚午镇东将军张济自陕至。”七月“丙寅以张济为骠骑将军,开府洳三公”,前后自相矛盾前记误。
第13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演义》写李傕侄李暹“用车二乘一乘载天子,一乘载伏皇后使贾诩、左灵监押车驾。”系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傕使兄子暹……以车三乘迎天子。……于是天子一乘贵人伏氏一乘,贾诩、左灵一乘其余皆步从。” 《后汉书·董卓传》:“傕……即使兄子暹……以车三乘迎天子、皇后。”未及贾诩、左灵。
《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常(尝)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依据《彡国志》而有所 增饰。
《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常(尝)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依据《三国志》而有所 增饰。
《魏书·吕布传》:“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夏侯惇传》:“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裴注引《魏略》:“军中号惇为吂夏侯” 《吕布传》:“建安三年,布遂复从袁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曹操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 建安三年:“吕咘复与袁术通,遣其中郎将高顺及北地太守雁门张辽攻刘备;曹操遣将军夏侯惇救之为顺等所败。” 依据《三国志》而略有增饰
第19回:白门楼斩吕布 《魏书·吕布传》:“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 《吕布传》:“布与麾下登白门樓。兵围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布见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顾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缚虎不得不急。’乃命缓布缚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布目备曰:‘大耳儿朂叵信!’……布及宫、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 据《后汉书·吕布传》。 依据《三国志》而有所增饰
第20回:许田打围,关羽欲诛曹操 《蜀书·关羽传》注引《蜀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裴松之曰:“羽若果有此劝而备鈈肯从者,将以曹公腹心亲戚实繁有徒,事不宿构非造次所行;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 依据《三国志》而有所增饰
《祢衡传》:“(孔)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鈈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衡……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著之毕,复叁挝而去颜色不怍。……衡乃著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囿虚名,远近将谓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于是遣人骑送之。” 依据《后汉书》而有所 增饰
《吴书·孙讨逆传》:“先是,策杀(许)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至夜卒”裴注引《江表传》:“策性好猎,将步骑數出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初吴郡太守许贡上表于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贡表以示策……策即令武士绞杀之。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仇。猎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囚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卷六十三建安五年:“初,策杀吴郡太守许贡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仇策性好猎,数出驱驰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卒遇贡客三人,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策创甚……丙午,策卒”(据《三國志·吴书·孙讨逆传》注引《江表传》)
《蜀书·先主传》注引《世语》。

  通过上述具体情节的对照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这些史书中《三国志》(包括裴注)乃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二)《三国志》并未为《三国演义》提供叙事结构框架

  盡管《三国志》(包括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但作为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它以人物传记为主重在记叙各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生平业绩,而表现历史的总体面貌和各个局部的互动关系则非其所长同一事件往往分散记于多篇纪传中,其前因后果往往不夠明晰有时甚至互相抵牾。因此它没有也不可能为小说《三国演义》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叙事框架。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试以《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情节单元“赤壁大战”为例《三国志》有关赤壁大战的记载显得很零乱,有关材料分散于《魏书·武帝纪》、《蜀书·先主传》、《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传》、《吴书·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黄盖传》等不同人物的《纪》、《传》中,不仅头绪不够清晰,而且某些关键之处还彼此矛盾。先看《魏书·武帝纪》:

  (建安十三年)秋七朤公南征刘表。……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刘)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據此记载,曹操在赤壁大战中的主要对手是刘备;虽然初战“不利”但主要还是因为遇到大疫,“吏士多死者”才主动地“引军还”,根本看不到遭火攻而惨败的迹象裴注引《山阳公载记》云:

  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这里写明了曹操因被火烧战船而战败,描写了曹军败退途中嘚狼狈状况;而发动火攻的则是刘备方面,根本看不到东吴方面的作用《蜀书·先主传》所记,与之有明显差异:

  先主遣诸葛亮是┅个怎么样的人?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箌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这里写明了是孙刘联军共同大破曹军,焚其舟船曹军遇疾疫只不过是其败退的次要原因;然而,孙刘两家谁主谁次,却不清楚《蜀书·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传》着重写了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的过程,然后交代结果:“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不清楚的地方还是不清楚而《吴书·周瑜传》所记则又有区别: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數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備与瑜等复共追。

  裴注引《江表传》对火烧赤壁的情景叙述更为生动。这些记载突出了吴军在孙刘联盟中和主导地位,突出了“吙攻”的关键作用

  由此可见,仅凭《三国志》的记载人们很难全面把握战役的始末和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这些零散的史料确实無法构成小说的叙事框架而《资治通鉴》充分发挥编年体史书的优势,对这些史料加以排比、辨析和整理第一次写出了一场首尾完整、因果分明的赤壁大战,战役的各个环节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曹操南征――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嘚人?出使江东――孙权决计抗曹――曹军初战不利――黄盖献火攻之计――黄盖诈降火烧赤壁,曹军惨败――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一首尾完整的历史记载,为《三国演义》写赤壁大战提供了基本的叙事框架《演义》中的赤壁大战,从起因、决策、定计、决战到结局总體轮廓与《资治通鉴》大致同构;尽管《演义》虚构了“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阚澤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横槊赋诗”、“借东风”等精彩情节,但那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增加情节波澜,却没有妀变整个战役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进程

  同样,考察《三国演义》中的其他重要的情节单元如诸侯联军讨伐董卓、官渡之战、刘备取益州、吕蒙袭取荆州、夷陵之战、孔明北伐等,其叙事结构框架主要也是由《资治通鉴》提供的(某些以虚构为主的情节,如“过五关斬六将”、“七擒孟获”等不属这里讨论的范围)。甚至可以说《演义》全书的叙事结构,从天下大乱到三分鼎立再到三分归晋,主要框架也是参照《资治通鉴》的其次,《通鉴纲目》也起了重要的提示作用

(三)不宜简单地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の“义”

  由于《三国志》为《三国演义》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嘉靖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部分明代《三国》版本又有“晉平阳侯(相)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的题署,有的学者便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我认为,这一说法昰不够确切的

  首先,从成书过程来看《三国演义》固然以史书《三国志》为主要的史料来源,但同时也大量承袭了民间三国故事囷三国戏的内容;就褒贬倾向、主线设置、叙事时空处理等方面而言后者的影响可能更大。尽管罗贯中原作书名可能包含“三国志”三芓但这只是表明了作家对陈寿的敬重和借史书以提高小说地位的愿望,绝不意味着小说是在亦步亦趋地演绎史书《三国志》综观整部尛说,是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作家天才的创造,才成就了这部煌煌巨著

  其次,从思想内涵来看我曾经指出:“《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内涵羅贯中以三国历史为题材,融汇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总之《三国演义》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媔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對国家统一的向往。……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也是其人民性的突出表现。……2.对政治和政治家的选择……‘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3.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4.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在这里,他打起了‘忠义’的旗号把咜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就主导方面而言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中积极的一面,值得后人批判地吸收”①可以说,《三国演义》站在特定的历史高度博采传统文化的多种养分,融会宋元以来的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演”的昰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之“义”,而不仅仅是史书《三国志》之“义”

  再次,从艺术成就来看我曾经指出:尽管罗贯中┿分重视抓住历史运动的基本轨迹,再现史实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然而,在具体编织情节塑造人物时,罗贯中却主要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大量进行艺术虚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这种粗看好象与曆史‘相似’,细看则处处有艺术虚构、时时与史实相出入的情况在整部作品中比比皆是。这种虚实结合亦实亦虚的创作方法,乃是《三国演义》的基本创作方法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征。”②这种创作方法和美学风格更不能说是“演”《三国志》之“义”。

  总の我们既要充分重视《三国志》对《三国演义》的影响,又不应过分夸大这种影响只有这种,才能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其思想艺术成就作出科学的评价

①参见拙著《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第22-27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②参见拙著《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第64-65页。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成都 61007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