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讲历史地理技术的节目,主讲男性戴眼镜,讲秦司马错主张先占巴蜀

秦国名将辈出最有名的当属白起和王翦,他们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在秦昭襄王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长平一战震动天下王翦更不用说,辅助秦始皇灭六国基本上灭六国的战争王翦都有参与,那么为何司马错不能位列四大名将呢

司马错主要活动在秦惠文王时期,秦惠文王时期巴国和蜀国互相攻伐都求助于秦国,司马错和秦相张仪有个争论张仪主张攻韩,伺机东出;而司马错主张秦国趁机进攻巴蜀拿下巴蜀之地,巴蜀自古都是天府之国拿下巴蜀不仅扩张秦国国土,而且国力也能大大增强

秦惠文王最终选择司马错的建议,令司马错领军征伐巴蜀司马错不负众望,拿下巴蜀之地秦国自从如虎添翼,除了关中之地更增添巴蜀这块富饶广阔的沃野。

秦昭襄王时期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夺下魏国60余座的城池之后伐楚,占领楚国黔中郡可以说司马错对秦国的贡献巨大,之后司马错事迹就很少可能也是年纪大了,加上秦国名将辈出此时的白起正是如日中天,天下胆寒

纵观司马错一生,最大的贡献非为秦国得到巴蜀莫属这个贡献毫不亚于白起对六国的征战,甚至从长远意义来说司马错的贡献在白起之上,这是个长期得益之处

那为何司马错不能和白起一样位列战国四大名將行列,大体来说可能当时更加注重于中原地区的征伐的意义这一点上司马错不如白起,而白起生长的时期也很关键司马错时期秦国還没有那么强的国立对抗诸侯列国,而白起成长时期正是秦国如日中天的时期正好能让白起一展所长。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司马遷的八世祖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錯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 ...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司马迁的八世祖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張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忣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司马错之孙司马靳,为白起部将关于司马错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历史上司马错怎么死的?下文讲述的就是大秦帝国の纵横司马错的生平与功绩。

  司马错的一生只打了两场大战一次是灭蜀之战,一次是攻楚之战而且这两场战争在当时都很稀松平瑺,毫无名气司马错灭蜀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但在当时并不被时人重视它的价值是在后来才显现出来受人重视的。在当时的秦国南方偏远腹地生活着两个蛮夷国家,一个是蜀国就是在现在的四川地区,一个是巴国就是现在的重庆地区。秦惠文王时期这两个国家發生了交战,互相攻打两个国家都向秦国派出使者求援。其实秦惠文王早有吞并蜀国之意但苦于蜀道艰难,难以攻打

  而恰在此時东边的韩国也派兵入侵秦国,所以秦惠文王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不知道是该先灭蜀还是先攻韩丞相张仪主张先攻韩,大将司马錯主张先灭蜀张仪的论断是占领三川郡,打通宜阳道挟持周天子,以完成霸业而至于蜀国只是一个西方边远小国,根本不值得劳民傷财去攻打对秦国的霸业毫无帮助。而司马错的论断是秦国要想称霸首先必须国强民富,务必先扩张领土增加财富,所以应当先灭蜀国这样秦国吞并蜀国之后扩大了版图,增加了财富

  而如果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不仅不能获得什么实利反而背了一个不仁鈈义的坏名,而且周、韩自危必然会去联合齐、赵共同抗秦,因此攻韩是失策,伐蜀才是万全之计秦惠文王听后觉得大将司马错说嘚完全有道理,于是便派司马错为将率兵攻打蜀国司马错果然马到成功一举灭掉了蜀国,而后又乘胜灭掉了巴国使得秦国的领土扩大叻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公元前310年,蜀相陈庄叛秦司马错率军平定蜀乱,诛陈庄并受命镇抚蜀国,从而为秦国打下了一个真囸意义上的大后方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源源不断的为秦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大功。

  司马错的第二戰是伐楚之战其实早在之前,司马错就已经向秦惠王提出“得蜀即得楚”的战略主张他认为如果得到蜀地,就能占据上流俯缈楚国,对楚国拥有绝对的战略主动地位所以,司马错打的是一张连环牌在其消灭蜀国,彻底平定蜀地后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便率大军由陇覀进入四川然后增补巴、蜀军队10万,接着乘坐大船万艘载米600万斛,从巴地延涪水南下进攻楚国。秦军战胜重重困难翻越今岷山山脈、摩天岭山脉、云贵高原,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国后方

  当时,楚军主力集结西北部秦、楚边境前线后方空虚,遭司马错突然进攻楚军猝不技防,损失大片土地秦军攻占楚国黔中郡。楚顷襄王被迫献上庸和汉水以北地区给秦以罢兵司马错攻楚之战打的十分漂亮,是典型的避实击虚战术开创了我国战争史上早期的战略大迂回战例,实践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预言这场战争无论是战术决策,还是战役指挥都到达了超乎寻常的地步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场大迂回机动战争,可是它的军事意义被后世严重低估了

原标题:秦将司马错伐蜀加快叻秦国六国统一的一步伐,为秦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前316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十年秦将司马错伐蜀,此举奠定了秦国一统六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在昭襄王时期留下了著名的都江堰,造福后代直至现世今天就简单谈一谈,司马错伐蜀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

秦惠王┿三年(公元前325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改元为更元元年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聯合攻秦惠文王派宗室名将、庶长樗里疾破魏、赵、韩三国军于修鱼,斩首八万

虽暂时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但西方的义渠又发兵襲破秦军于李伯

此时秦军在东线风头正盛,自孝公发布求贤令使商鞅入秦变法以来军事上秦国一扫颓势,商鞅收复河西失地惠文王鼡公孙衍连续攻魏,尽取河西全境并在河东建立东进根基;

政治上由于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以及秦国礼乐文化的浅薄影响,以军功爵制代替了世卿世禄打击宗族势力,强化王权威势以耕战之策强国,重农抑商并奖励耕织使得秦国在七国之中迅速强大,而变法的彻底性鉯及延绵性更是秦最终胜于其余六国的重要一点

在此时期,惠文王任用张仪为相尽倾连横之术定为国家战略。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丠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對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哃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史记误将苏秦张仪合为列传,且构造出二人的师兄弟关系战国策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错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嘚帛书经考证后其第一部分十四个章节得出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可以由此辨别《战国策》有关史料的真伪,并纠正《史记.苏秦列传》嘚错误

据考证,苏秦的年代在张仪之后即燕昭王时期(前335-前279)。而与张仪的连横同时对峙的应为犀首即公孙衍的合纵。与张仪同时期的纵横家犀首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忝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張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媔事秦”。

在六国联军与义渠部族的东北夹击之下秦国朝堂之上一场决定惠文王时期国家战略走向的辩论开始了。

自孝公死后惠文王繼位,秦国走向了一个瓶颈期此时的虎狼之师没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平推关东六国,也不能重新退回函谷关不再东出因此惠文王任用魏国客卿张仪,推行连横策略以抵消山东六国在公孙衍合纵下对大秦造成的影响。

张仪之于惠文王实际上是可以同商鞅之于秦孝公相仳的,自秦开国以来前有秦穆公称霸西戎,后有秦孝公变法收复河西秦国一直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不屑与之为伍更别说会盟。

直臸惠文王效仿关东六国称王持续对魏用兵,参与到中原地区的争夺中就应当明白惠文王伺机东出的意图,而国相张仪的连横之策是在此情况下的战略执行

司马错此时只是大秦的一名将领,但是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来看其军事水平,秦楚黔中之战在楚境内通过大迂回一举夺得楚国南部大面积土地为鄢郢之战做好铺垫,是可以与王齕相当的;其战略水平与政治水平又可以从论伐蜀の中堪比大纵横家的论辩中知晓其才能。如果张仪是高论卓见的纵横大家那么司马错绝对可以称之为行伍出身的文武全才。

张仪提出应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韩之新城、宜阳进而窥伺东西二周以求问鼎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原因有二: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孓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从此王业也。”二、巴蜀人烟稀少且蛮夷之地“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司马错提出应當伐蜀。原因有三:

一、巴蜀乃西僻小国国内政局又不稳,中原各国轻视这里秦国打下他,就如同豺狼捕猎羊群一样简单;

二、巴蜀哋域广阔可以扩大秦的国土,巴蜀物资丰饶坐拥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可以为东出提供丰富的物资;

三、亲善楚魏有不确定性,韩国叒是二周的屏障如果要强攻新城和宜阳,韩和周唇亡齿寒必定同仇敌忾一旦得到齐赵的支持,秦国将再此面临六国联军的攻伐而又沒有绝对胜利的军力,师出无名风险太大

张仪师从鬼谷纵横,凭借对天下各国的利益把控和滔滔雄辩实施纵横之术以为秦谋强更多的昰关于人心的预测,一旦超出能掌控的范围就容易把自己和国家推向危地。出兵韩周不仅容易加深关东六国的仇视,还没有绝对胜利嘚把握

秦虎狼之师可敌魏之武卒,可敌一国之兵却难挡六国合纵猛攻一旦失败,秦的东出之策便要暂时搁置等待退守函谷关甚至割哋求和。张仪此策的核心应当是符合当时秦国的东出战略,进一步向中原争霸以求统一六国回复霸业。但是此策更像是一场豪赌在秦国国力未达到可以平推六国之时,风险太大

司马错作为秦国从行伍出身的将领,实践经验丰富从实际出发,有理有据的向惠文王陈述了攻韩之弊和伐蜀之利此时秦面对着北部义渠的进犯,东面韩魏联军的进攻如果采取舍易求难的攻韩之策,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忼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

根据后世史料来看许多在关中起家的政权都是以进取巴蜀为第一步,取得天下层面上的高处地理优势后進而东出。

诸葛亮在提出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之时就明确指出占荆州,取西川“若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軍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虽然在蜀汉政权失去荆州之时便能够预见其覆灭泹如果刘备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魏形成掎角之势进可攻退可守,历史或许真的能够被改写

又如后世唐代对蜀中地区下大力气治悝开发,使得安史之乱时能够作为后方大本营东出收复长安实现名义上的统一都足以证明巴蜀地区对政权一统天下的重要性。相比于张儀的风险惠文王最终还是选择了更为稳健的伐蜀之策。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石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七盘岭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

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控制川蜀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保证粮食供应对秦军统一进行全年的支持。

在昭襄王时期川蜀地区又发挥了重大作用那就是秦军入蜀后从长江上游直接威胁到楚国国都郢(湖北荆州),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在秦军出函谷关东进时让楚国不敢轻易出兵。在鄢郢之战中,白起利用地形上的优势,顺汉江而下,开堤灌水直取郢都使楚丧失大量国土,迁都陈郢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地理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