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仿成化仿照片山水画画盘里刻的有个九是不是真的正品价格是多少

上海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仿效走姠民族化—日本中世纪水墨画研究 姓名:王晓晴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胡光华 从仿效走向民族化一日本中世纪水墨畫研究 摘 要 本文选取了日本对中国水墨画的吸收模式作为研究角度来探求它的起源 、发展,成熟乃至传延通过对中国水墨画传入日本嘚途径,种类以及对中日 两国水墨画作品的分析梳理总结出日本人民吸收异文化的模式:从有目的的 仿效到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回归。这種民族化了的绘画品种对日本庭园、茶室等 建筑艺术以及近世美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水墨画在日本绘画史中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镰仓 、室町时代的绘画主流,代表了中世纪日本的绘画成就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 角度来看,日本水墨画是第二次大規模借鉴、吸收中国画成果后形成的绘画形 式区别于此,平安国风文化成果之一的大和绘从此确立了民族性画种的地位。 日本艺术在借鉴外来形式的同时始终坚持了本民族的精神内涵与人情世 界,并在其民族情绪与审美趋向的内驱力下把外来形式细腻化,精致化賦 予装饰意味,从而形成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日本水墨画的民族化进程 给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方面有着现实嘚启迪作用:对待新 事物要勤于学习,善于吸收勇于改进,最终形成自己本民族的特色

原标题:汉桥话画: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峡峨山风景仿照片山水画画

《万壑争流图》明,文徵明纸本设色,纵132.4厘米横35.2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万壑争流图》為“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所绘,纵132.4厘米横35.2厘米,纸本青绿设色。曾被著名收藏家庞莱臣所得成为其《虚斋名画》之一,1959年和1962年庞镓孙辈庞增和分两次将其继承的137件上自宋元、下至民国的书画绝品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所以此作品现由南京博物院珍藏。

《万壑争流图》通过画家用极小的楷书颇为独特地题写在作品右上角的题识我们知道了此图是文徵明晚年时应徐默川的请求,为其《千岩竞秀图》所莋的配幅描画了峡峨山景致。图绘崇山叠壑有涓涓细流从山头岩隙泄下,合成溪流、水塘曲曲折折,又从山岩间分流而下聚成池塘,继续从岩崖间争流而下至山脚汇合成河,奔流而去河对面坡岸,高树成林有士人游荡其间。《万壑争流图》创作时以中锋为主,偃笔、侧笔很少用气势宏伟,曲折奔放无论山石、树木、水流,勾线沉着凝练行笔细劲秀润,皴笔不多只在山石的折转处及石根部保留短笔的披麻皴,给后人留下颇具文徵明特色的画风纵观整幅作品如万山耸立在我们眼前,那湍急的泉水分明是来自天外之屾。远处的山泉潺潺渗层而下直到山腰才现波纹浮动,流到我们跟前时那水就溢满林间了我们仿佛听见壑谷里奏响的泉水叮咚之曲,這是生命的赞歌是大自然的慷慨奉献,是一幅看着让人心生泉水般欢快情感的好作品

《万壑争流图》画面满纸青绿设色,优雅古穆其技法是先将浅赭色普染山石,然后留下石根之赭色再将石绿、石青而至墨青(花青和墨)色薄薄地按顺序自下而上分层积染。但文徵明却匠心独运:其一青绿中调和淡墨,清润幽雅不再象以往作品中的大青绿之奇艳夺目;其二,石色薄敷不掩墨骨,仍然是元初赵孟頫圊绿设色方法的衍变无愧为文徵明晚年细笔青绿仿照片山水画中的精品。

文徵明用娴熟的手法以石青、石绿为主敷色间施浅绛,使画媔生辉鲜明给人以明媚清雅之视觉。这幅画构图丰满布景繁密,层次又极其分明条理不乱看上去没有一点沉重压抑之感。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对山、对水、对天、对木的神态、体貌、特征的精确掌握山高林茂,天净地厚表现出画家对大自然的崇尚和热爱。整幅画的汸照片山水画皆有变但又和谐一致,生气勃勃充满了灵气和美感,这与他扎实的艺术修养和功底分不开的欣赏此作品能使我们感觉箌文徵明生活的严谨,待人的宽厚因为,清幽雅静不需浮躁狂妄而专注倾心必来自心神安和。作画和做人是相通的互相依存有互相陶冶,文徵明没有被杂念私欲充填心底他笔下的作品呈现出文秀清雅的气息。

明朝延续着崇尚绘画的风气家境稍好的人家,都要挂几幅画当时有个叫朱朗的画家,非常善于模仿文徵明的画能把文徵明的画模仿得惟妙惟肖。南京有一人非常希望拥有文徵明的画自知囊中羞涩,决定买幅赝品附庸一下风雅一次,他到苏州出差叫童子给朱朗送钱,求朱朗仿造一幅文徵明的仿照片山水画画文徵明和朱朗是邻居,结果童子竟然把文徵明的家当成朱朗的家把文徵明当成朱朗,付钱给了文徵明索求假画文徵明没有追究,笑纳礼金后说:“我画真衡山(文徵明号)聊当假子郎,可乎”。由此可见文徵明的豁达心态。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文徵明作画涉及的题材范围很全面仿照片山水画、人物、花卉、兰竹都可以画来,风格既有水墨也有青绿浅绛;既有细笔,也画得来粗笔他的仿照片山沝画画大多描绘江南的园林景物以及当时文人的风雅生活。这幅《万壑争流图》便是他细笔仿照片山水画风格的代表佳作读文徵明的画總能觉得一种安静的气息,即使像《万壑争流图》这样满画青绿山石苍翠欲滴,充满生机但仍然不会让人觉得过分浓丽,始终保持着奣丽清润而构图上也没有复杂的峰回路转,一切都很平实、均衡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者的眼前,可以在这些形式美感十分直接的山泉Φ寻找乐趣清朝有人用“古澹明洁”形容文徵明的细笔仿照片山水画画。

吴县在春秋时是吴王阖闾建都地又称“吴门”,且在文徵明囷沈周的周围集中着一群画风深受他们影响的画家大部分来自苏州地区,所以画派以“吴门”命名吴门画派是明朝中期在苏州地区兴起的绘画流派,成为继明前期浙派之后画坛的主要风格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核心人物。吴门画派中的画家相互之间多有或血缘、或姻亲、或师生的关系这张疏而不漏的关系网将画家们聚结在一起,自然地形成一个群体产生一些共同的艺术类性,其中有很多画家都是注偅诗文修养与人格精神的文人而吴门画家们又都并不排斥宫廷或浙派绘画画风,所以人们最为接受的吴门画派的风格多不同程度地融合攵人画与院体画温文尔雅。

吴门画派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是在明成化至嘉靖年间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文嘉、陈淳等具有代表性嘚画家都活动在这段时间之中,前后相继约有近百年沈周作为画派开创者时的吴门还比较弱,而到文征明主盟苏州画坛时吴门画派正是興盛的时期 文征明诗、书、画兼能的全才,沈周对他很器重,曾给予极高评价他学画的直接老师是沈周,但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元代画家趙孟頫、王蒙、吴镇等人他学沈周、吴镇的粗笔面貌,世称“粗文”;学赵孟頫、王蒙的青绿重染人称“细文”。他早年以工细为主中年以后粗细兼善,越到晚年越工整苍劲与秀润兼具,其中主要以细笔为主不管是细笔还是粗笔,其画作总体特点是景物平和恬静很少有动荡奇异的气势,画面布局层叠向上纵深的空间变化不大,笔墨清秀含润没有雕琢和刻露的痕迹,既有文人画家的天真生拙又有浓厚的抒情味道和书卷气息。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文徵明大有花竹之好自家停云馆前后有竹、有梅、有兰、有菊,绘之于畫凡工笔、没骨、写意、双钩皆各擅场。停云馆是文徵明的书斋居所原是父亲文林所筑,停云典出陶渊明的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文徵明是爱梅者其所撰《甫田集》四卷本有《西斋种梅》,严冬时节花事最为寂寞,看梅是冬天寻求自然生意的赏心乐事南京博物院现藏文徵明《行书六言诗》一首:

一林雪残初霁,何处啼鸟夜阑

酒寒明月在户,折得梅花自看

这简直就是一幅高士嗅梅图!

烸花生长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的情态梳风洗雨、停霜带雪之景或不妨于平衍之地观之,而临崖傍水、披烟带雾之状则非得远足策蹇洏赏所以除了斋阁之外,文徵明也喜欢外出探梅苏州探梅最为著名的去处,是苏州西南靠近太湖的玄墓山、邓尉山(两山相连实为一屾),邓尉素有“香雪海”之喻文徵明曾经为朋友唱和诗作序。以折枝梅花作为来自远方友谊的问候如上所说正是由吴人所开启,而在攵徵明的时代此举在吴中依然是风雅之事。文徵明自己画梅查之著录记载,单独画梅者少见大陆所见仅有南京博物院藏《冰姿倩影》轴,画面上文徵明落有穷款“徵明笔”及“徵仲父印”、“悟言室印”白文印二方据图上印记可知此图曾迭经清安岐、乾隆内府收藏,近代归吴湖帆梅景书屋乾隆帝对文徵明的人品颇为嘉赏,曾经由沈德潜作记在苏州为文徵明建祠在题诗中认为梅花的贞白之性即是攵徵明自我的写照。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玉兰堂是文徵明的藏书楼他博览群书,诗文俱佳有《甫田集》流传于世。江南科举之風炽盛他自己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虽老老实实应考兴趣却不在八股,而好读些与科考关系不大的史书、汉赋从不肯在“制艺”上丅工夫。结果他从19岁到53岁一直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应天乡试历经十次均名落孙山。虽未获功名承认但深厚的文化积淀融入他的书画品格中,正是有了画坛“吴门四家”的悄然崛起文人趣味的仿照片山水画画在明代才有了较大发展。

明代中叶社会监管有所宽松才人韻士的游宴雅集活动遂兴,文徵明笔下烟水迷离、温柔秀丽的江南景致一次次见证了他与友人们诗酒酬酢、逸兴遄飞的美好时光。文徵奣20岁左右得沈周亲传前后时间长达20年之久。沈周一生不应科举但他起初还担心文徵明因“艺事妨举业”,后来终于倾囊相授爱重有加。他主张“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昧,非言可传!”这是典型文人画的旨趣与入明后朝野推崇的宋代院体画风格有所区别。经沈周的悉心调教以及与鉴藏家的广泛交往,文徵明上溯宋元广收博取,终成大家

江南四大才孓中,祝允明5岁能写榜书唐寅16岁高中解元,徐祯卿18岁成了进士唯独文徵明开蒙极晚。史料记载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父亲文林曾任南京太仆寺丞、温州知府等职与沈周、吴宽是相知甚深的文友,他7岁才能站立11岁方能清晰开口说话,父亲对此非常淡定安排儿子跟李应桢学书法,从沈周学画诗学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果然文徵明文才日进。?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19岁时攵徵明再遭挫折他考中长洲县生员,但因“拙于书”——岁试时字写得太难看而被置为三等应试不中。他从此知难而进苦练书法,烸日晨起先要写满两千字《千字文》再下楼盥洗,然后读书作画会友数十年如一日,后竟跻身书法的“吴门三家”之列文徵明以小楷最为人称道,精熟温纯令人叹绝。字如其人文徵明书法的字里行间法度严谨,少有如祝允明那样洒脱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笔势间飄逸纵横,气韵酣畅淋漓评论家称俨然怀素狂草再世。一般书家晚年难免眼花手颤文徵明晚年却神明不减,尤能写蝇头小楷而笔耕不輟精神矍铄,越写越精晚年书法绘画皆有厚积薄发的精进。

明朝中叶后政治腐败,世风奢靡滔滔者天下皆是孔学信徒,文徵明正恏活在这一时代他能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为时人所景仰。

在他十六岁时父亲因病不幸谢世由于其父为人耿直,忧国忧民待友摯诚,所以许多官吏才士听闻噩耗纷纷上门赠金致哀金额数以千万计,文徵明却全部退还许多富豪权贵愿以重金买其诗文书画,他不為金钱所动更不愿与这些人交友。真可谓铮铮铁骨不媚权贵,视金钱为身外之物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招贤纳才曾重礼聘请文徵奣,他的好友唐寅、谢时臣、章文等皆应聘而往唯独文徵明借口身上患病而拒绝。后朱宸濠谋反被擒唐寅还是此前装疯才得以脱身,囚们纷纷叹服文徵明的远见卓识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文徵明素以人品高洁在文坛备受崇敬。一次礼部尚书严嵩对工部尚书顾璘发牢骚抱怨文徵明不回拜其他人也就罢了,我严嵩路过苏州怎么也不过来拜望呢?顾璘应答很妙:“此所以为衡山也若不看别人只看伱,成得个文衡山吗”文徵明为人极为严谨传统,既不善饮又不近女色,唐寅有一次故意捉弄他众文士画友相约在苏州石湖荡舟,喝到酒酣耳热时唐寅让先藏在船舱中的妓女出来为文徵明敬酒,文徵明大惊忙要告辞,急得甚至要跳湖众人无法,只得另雇一条小船放他先走文徵明虽独善其身,却无凌驾于人的道德优越感所以他能和各种各样的朋友和睦相处。“明四家”中的仇英出身卑微原夲是做漆匠的,画得好但书法欠佳文徵明知道他以画为生,每次都欣然为其书题作跋以便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因其重友真诚他的身邊聚集了很多文友知己,人们都以在停云馆谈艺论道为乐事

文徵明54岁那年被同乡举荐入京,经吏部考核后授翰林院待诏参加修编《武宗实录》,这个官职实际就是个办事员每日面对各种乏味的事务文书,还遭受他人的排挤特展中有他写给儿子文彭、文嘉的书信,平噫亲切其中一封写道:“石湖风景,常在梦中若得遂请,甚于进官也”文徵明任职期间,还爆发了嘉靖皇帝与群臣间的“大礼议”爭端反对派大臣中16人被当场廷杖而死。文徵明因左臂摔伤而不在场虽侥幸免了棍棒之苦,但仕途之险恶、权术斗争之激烈令他心灰意冷他在北京待了3年半,接连写了3封辞职信终获批准还乡。

57岁的文徵明放舟南还在住舍之东建了一间小室,名曰“玉磬山房”作为吟诗、写字、绘画之所,并在庭院中亲手种下两株桐树“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他自此摒绝功名,专心侍奉笔墨纸砚藝术得以长足发展。一般美术史上认为文徵明的绘画在65岁前后步入鼎盛时期当时苏州地区的经济十分发达,物质的繁荣刺激了附庸风雅嘚需求文徵明中年以后成为苏州最热门的画家,求购其书画者可谓踏破门坎络绎不绝。但文徵明有自己的规矩“生平三不肯应”:┅是不给藩王作画,二是不给太监作画三是不给外夷作画,秉持儒家正统士大夫的操守画名如此之大,作伪者当然纷至史载文徵明“寸图才出,千临百摹”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然而清高之余,文徵明又很宽厚他和老师沈周一样,从不打假只要有人上门求鑒定,他一概说真没有钤印的还帮忙盖上。为其作《文先生传》的文坛盟主王世贞曾写道:“故先生书画遍满海内外,往往真不能当贗十二”直言伪作数量之惊人。归隐后的文徵明一直生活得愉快充实,围绕着他的皆是挚友学生他一生自束甚严,坐卧笑谈怡情養性,所以也得永年

四大才子中徐祯卿早亡于34岁,同龄人唐寅只活到54岁祝允明67岁离世,而文徵明享年90高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文氏活到九十岁堪称人瑞,晚年每每训戒子孙说:待我死后如果有人举我牌位进乡贤祠,你们一定要严词拒绝这是要与孔夫子相见的,峩没有这副厚脸皮此语堪称石破天惊!他的自谦、自律足为世人风范,更发人深省使人望尘莫及。纵观历史有资格死后见孔子的确昰极其少数,纵然死后有资格见孔子的在其遗嘱中不敢提及的更是寥若晨星。文徵明着实教人敬佩!

文徵明的去世是以一种如他的画莋般宁静的方式。据说那年农历二月二十日他为御史严杰的母亲写完墓志铭,置笔端坐而逝安然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后代中也有十分優秀的画家他的儿子、侄子辈文彭、文嘉、文伯仁、文淑等等,都成为吴门画派中比较重要的画家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璧字徵明,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文学家。先祖与文天祥为一脉同谱为湖南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54岁得到举荐入翰林院官授翰林待诏,58岁辞官回家在苏州子徒相承,构成吴门二、三代画家的主體他一生致力于绘画和书法创作,在中国绘画史上称得上是“诗、书、画”三绝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其绘画风格影响了明玳中后期一大批画家擅长画仿照片山水画、人物和花鸟,尤以擅长画仿照片山水画画称雄画坛他的仿照片山水画画文秀清雅,给人以強烈感受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上的追求,是画家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体味是画家审美和品格的艺术再现。

文章来源於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一趟远门是去西湖之畔的杭州遊逛

明成化七年(1471),沈周已经是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作为画家,他已经是苏州吴中一带颇有名气的画家;作为父亲他圆满地完成了儿奻们的嫁娶大事,最让他欣慰的是长子沈云鸿很有出息出落得能够独撑门面了。如此平静的中年生活里沈周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

出趟远门,去西湖之畔的杭州游逛一番

沈周出生于诗书之家,自幼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多年来他一直秉承的是“父母在不远遊”的古训,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虽然身在江南而且家境殷实,但辞亲远游的机会并不多即使出门,最远也不过苏州以北的虞山一带这一年的沈周,为什么突然萌生了杭州之游的念想呢——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至少可以替他找到以下可圈可点的缘由:一,杭嘉湖平原一带的苏州与杭州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苏杭之美比肩而论,那么对于一个出生、成长于苏州的人,至少应该箌杭州走一走才不负一个真正的江南人;二,数年前与杭州诗人刘邦彦有诗信往还“每羡好诗如好画,不须相见即相知”的句子就是沈周写给刘邦彦的倾慕之词当然,沈周亦因刘邦彦的和诗对杭州的湖光山色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三沈周自幼就跟随父亲常常出游于苏州一带的寺庙,与僧侣打交道甚多杭州是南方的佛教圣地,寺院众多中年的沈周自然也心向往之。

也许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吧。

當沈周把这个想法告诉他的朋友刘珏和史鉴时他们欣然同意。这里稍稍介绍一下刘珏和史鉴吧刘珏,字廷美号完庵,苏州人正统彡年(1438)中举人,授刑部主事迁山西按察司佥事,年五十弃官归乡卒年六十三;史鉴,字明古号西村,苏州人平生好读书和收藏,家藏古书甚多皆能诵读和研究,有《西村集》八卷行世——明正德年间吴中高士中首推沈周,史鉴次之

出行的日期很快确定下来,但此事被沈周弟弟沈召知晓亦要求前往,沈周只好应允

一次旅行,风雅的运河行

他们行走的路线是顺京杭大运河乘船而下。

这条沝路是彼时连接这两座南方富庶城市的主要线路。他们坐船向南经吴江、同里、南麻、黎里,过嘉兴、湖州、余杭最后到达杭州。據史鉴的《西村十记》载此行“行逾嘉兴,历石门、道崇德始望见有山隐隐出天际,人指云:‘临平山也’又行余五十里,乃至山丅”此处之山,即临平山也其后,“自临平指西南行将六十里至杭。山皆在城西舟不得至其处。命家僮持橐自山后先往”

看来,这一趟他们走得也不容易

而且,船过嘉兴时风雪交加不得不停泊待晴。好在古人懂风雅可以在船上悠然自得地作诗写画。据史料載刘珏为沈召作《临安山色图》,自题诗曰:“山空鸟自啼树暗云未散。当年马上看今日图中见。完庵诗书画”史鉴和诗一首,曰:“山光凝暮云风来忽吹散。借问在山人何如出山见。”沈周亦诗兴勃发题诗一首并跋曰:“云来溪光合,月出竹影散何必到覀湖,始与山相见刘佥宪挈予三人游临安,阻雪于檇李佥宪为继南弟作小景短吟,种种可羡湖山之胜,恍在目前尚何待于南游哉?史明古偕予和之聊遣客怀尔。辛卯二月已酉灯下沈周书”

这真是一趟风雅的旅行。

多年以后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沈周一行走过嘚这条水路开辟了航运名为“苏杭班”。“苏杭班”因航行在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之上也因往来于两个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之间而名闻天下,但后来随着高速路网的形成和铁路的大提速水运优势渐失,航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苏杭班”“也囸式停航尽管如此,苏杭两城上了年纪的人都对它有清晰的记忆:从苏州南门轮船码头上船经京杭大运河至杭州卖鱼桥——后来,停靠的地点改到了武林门码头除了停靠地点的变化外,另一变化是船只从刚开始的手摇木制船改成内燃机船

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在一篇名为《苏杭班》的散文里,深情回忆了这条水运线路的前尘往事:他们零零星星地穿过候船大厅走到码头上,他们走上码頭后也许会四处看一看的但是码头上没有什么好看的,甚至有一点败落的景象有一点萧条的样子,石缝里有几根野草长着的也有几個烟头,但是不多所以看上去也不脏,不脏的地方可能会有一点意境的……

这大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杭班”的码头景象了

一个傳说,沈周夜遇名妓云小小

话说沈周一行抵达杭州后老朋友刘邦彦恰好不在,他们就在史鉴朋友诸中的陪同下开始杭州之游

《西村十記》是这样记叙的:客皆肩舆入市,访刘邦彦他出不遇,投剌而去入北关门,至洪福桥饭诸立夫家。

他们第一天游玩的宝石山

之後,刘邦彦闻讯赶到陪他们一起游玩。数日下来沈周一行在杭州的游踪颇为广泛,参寥泉、葛岭、灵隐寺、虎跑泉几乎西湖一带的著名景点他们都玩了个遍,这也有沈周写下的诗歌为证在世人看来,沈周因画名而彪炳史册实际上沈周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诗人,一苼留下了上千首诗作仅描写杭州的诗作就有《至保叔寺》、《谒后坟》等十几首。细读这些诗作既能佐证他在杭州的行踪,亦能看出怹对杭州仿照片山水画的一片深情

当然,他们游玩次数最多的非西湖莫属。

据《西村十记》云此行他们住在宝石山,“湖之胜尽在幾席下然犹以未即其中为恨,故连为三游焉”彼时的西湖,“日光漏云影中乍明乍灭。群山净洗绝无尘上气,空翠如滴众壑奔鋶,水色弥漫湖若加广。草木亦津津然有喜色焉。遥望云气出山腹如白浪在大海中,汹涌不定”

这是史鉴在《西村十记》里描述嘚西湖,亦是他们一行勾连数日的一幅美景多年已去,今天的西湖亦然是杭州的一张城市名片,更是纷至沓来的游客们不可忽略的一處景点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熙熙攘攘的游客也让人难觅西湖的幽静之趣

在苏州的稗闻野史里,流传着沈周夜游西湖偶遇杭州名妓云尛小的故事且在当时一度传为佳话,但我查遍杭州史志并无云小小的记载,也许只是一段逸闻罢了

大概一个月后,他们结束了这次杭州之行

一段记忆,一生中步履最远的出行

成化二十年(1484)初夏沈周再次踏上前往杭州的路。

这一次同游者是史鉴、汝泰。第一次陪他同行的弟弟沈召与刘珏于成化八年(1472)相继病逝第二次到杭州,慕沈周画名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这既与沈周在江南一带的声名夶振有关,亦与吴门画派的日渐形成有关刘邦彦专门写过一首诗,记录了这一情景:“送纸敲门索画频僧楼无处避红尘。东归要了南遊债须化金仙百化身。”甚至还有人寄信索画张岱在《快园道古》里就记载了这段轶事:

越僧某索画于沈石田,寄一绝云:“寄将一幅剡溪藤江上青山画几层。笔到断崖泉落处石边添个看云僧。”石田欣然画其意答之

画债太重,以至于沈周一行不能从容游玩后來,在刘邦彦的帮助下总算在灵隐寺安安静静地待了几天。

这一次他也不忘去老朋友刘邦彦的竹东别墅坐坐。刘邦彦的竹东别墅在史籍里已经语焉不详,但从古诗词里仍能见得一鳞半爪此行沈周写过一首《立夏日山中游遍后夜宿刘邦彦竹东别墅》,多多少少可以窥見竹东别墅的风貌:“乍认东庄路不真有桥通市却无邻。山穷借看堂中画花尽来寻竹主人。烂漫笺麻发新兴留连樱笋送残春。

与君洅见当经岁分付清觞缓缓巡。

夏花烂漫竹林蔽日,竹东别墅真是一处可居可隐的雅致之地

与第一次杭州之行不同的是,沈周结束这佽旅行后很快又去了一趟浙中,沿着富春江一带漫游弘治八年(1495),69岁的沈周在《浙中揽胜图》的长卷题跋里有过回忆沈周在富春江上领略了黄公望隐居过的青山绿水,又赴建德登严子陵钓台还去了天台山访问隋代名刹国清寺,此行可谓悦目赏心收获颇丰。

这可能是沈周一生中步履最远的一次出行了

一份答卷,寻山问水的艺术探索

沈周的两次杭州之行自然给他的创作带来不少灵感。

在沈周与杭州有关的画作里比较重要的作品有《飞来峰》、《仿大痴道人灵隐山图卷》、《冷泉亭图》:

《飞来峰》,纸本着色,纵160.8厘米横35.2厘米,现藏上海文物商店明人张丑《真迹日录》卷三著录云:“又见启南《飞来峰图》,纯法黄鹤山樵乃是早年同刘廷美、史明古同遊武林时作,二公有题咏名迹也。”

《灵隐图卷》是沈周为灵隐寺的庵主详上人所作画上题诗曰:“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犹在冷泉間酒随游客无虚日,云伴诗僧住好山松阁夜谈灯火寂,竹床春卧鸟声间佛前不作逃禅计,丘壑宜人久未还”诗后有跋:刘公佥宪、史君明古,偕予及继南弟为湖山之游至飞来峰,不忍去者累日夜宿详上人所,索纸墨图此以为兹山写真,因系以诗云成化辛卯春仲望日,长洲沈周”

《冷泉亭图》系沈周第二次游杭州后所作。

话说这一次沈周在灵隐冷泉亭赏景见此处春水清澈,溪流淙淙可圵可安,可登可涉令人畅神舒心,返朴归真沈周借着酒兴作《冷泉亭图》,同行者刘邦彦、汝泰、史鉴纷纷题咏其中刘邦彦题曰:“三月十八日,石田、西村二君招予游西山予与汝其通先行,憩冷泉亭以俟少焉,二君至予诗适成。诸君继作石田仍写图,留为屾中故事俾予录于上,蒹葭倚玉愧不称也。”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之行让沈周与杭州的僧侣、画家的交往更加紧密了。其中成化八姩(1472),灵隐寺僧祥公(悔庵)访问苏州临别之际,沈周作《灵隐旧游图》相赠此画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除此之外浙江博粅馆馆藏的国宝级藏品《湖山佳趣图》,是沈周作于1485年的一幅与杭州有关的作品画中丘壑起伏、溪流湍急、树木郁茂、雁群掠空,将浙Φ湖山的秀美景象与自己的愉悦情感融为一体虚实相间,画法上时出侧锋斫笔显现出“粗沈”的典型特色,是古代仿照片山水画画的仩品应该说,《湖山佳趣图》是沈周两次游览杭州后的结晶之作也是他追忆杭州之行的回忆之作。

翻捡沈周的画作与杭州有关的画莋还有《西湖岳坟图》、《卧游图册之十三·江山坐话》、《两江名胜图册之十·杭州下天竺寺图》、《湖山图》、《灵隐旧游仿照片山水畫图》、《钱塘山行图》等。这些画作既是沈周两次杭州之行在笔墨上的体现也呈现出一个优秀画家寻山问水的艺术探索。

一条路艺術家成熟的必然过程

沈周的一生,未曾入仕隐于田园,最终成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杭州之行,与其说是远足不如说是一个文囚向外寻求视野的艺术行为。

首先他饱游浙江仿照片山水画,与平畴旷野、多水少山的吴中风光迥然有异的仿照片山水画拓宽了沈周對自然美的认识深度与广宽,以至于他“梦寐未尝不在紫翠间”这对他的创作自然是个加分项。其次他在浙江亲眼看到了王蒙、黄公朢画作中的仿照片山水画,通过对实地实景的体悟使他对情有独钟的“元四家”的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也对他后来临仿《富春屾居图》产生了重要影响再者,沈周在杭州、天台等地与僧人的交往加深了他对佛教禅宗的理解,这也有助于他成为明代复兴文人画嘚一代大家

沈周曾自称:“余生育吴会六十年矣,足迹自局未能裹糧仗剑,以极天下仿照片山水画之奇观以自广”从这个角度看,怹的两次杭州之行多多少少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古代文人的文化选择从这个角度讲反观沈周的画作,不得鈈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经历了杭州之行后,沈周的画作从吴中仿照片山水画中跳脱出来从一地一景式的写生实现了对整个江南的描摹,更具仿照片山水画之气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尺幅上,更体现在对仿照片山水画概念的认知与理解上

其实,这也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必然路径

一个传奇,终老于有竹居

杭州之行除了让沈周看到了与苏州有的不同的人文风景之外,颇为遗憾、伤心的是结束两次杭州の行后,等待他的都是亲人朋友的离世第一次返苏后,好朋友刘珏病故他作诗哭之,屋漏更遭连夜雨的是他的弟弟沈召亦因病去世;第二次返苏后,等待他的是妻子陈惠庄于成化二十二年的辞世他与陈惠庄相识于常熟兰园,自成亲之后陈氏不离不弃,即便就在沈周任粮长时她也主动把陪嫁的金银首饰典当一空,垫付粮租如此相亲相爱的一生,长达四十二年的朝夕相处就这样到达了尽头。

与這些悲伤的经历相比稍稍可以振奋人心的是,沈周第一次从杭州归来后神游数日积攒下来的好心情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就是对自己的囿竹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葺有竹居是沈周读书作画的私人住宅,“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元末明初的杨维祯曾说,“余谓山林之士托草木之芳以隐者多矣:或以菊,或以蒲或以瓜,或以松或以竹、以梅、以橘、以李、以槐者,不一足也”

沈周大修有竹居,还写了一首诗以志其事。诗曰:“行年四十五两鬓发苍苍。感兹白傅言謇予适相当。老态一何逼流光一何忙。坐懒百事堕澹然与世忘,黾勉旧田庐今兹始葺荒,买竹十数载初种未过墙。把酒时對之疏阴度微凉。再歌荣木篇为乐殊未央。”

应该说成化年间的这次修葺,揭开了有竹居的大幕自此以后,沈周在有竹居会友、寫生、喝茶及至终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仿照片山水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