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大丈夫滕文公下中的“大丈夫”与论孟子的大丈夫离娄章旬下中的“君子”有什么共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论孟子的大丈夫·滕文公下》

【语译】 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垺变节。

【出处】 《论孟子的大丈夫·媵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渭大丈夫。”

【说明】 《盂子》简介見第024条

所节的话的背景是:有一次,有个叫景春的人和论孟子的大丈夫对话景春认为战国时魏国著名的说客公孙衍和魏国著名的纵横镓张仪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论孟子的大丈夫说这些人“焉得为大丈夫”,接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所节的三句话就是论孟子的大丈夫说的大丈夫的标准:富贵是人所羡慕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威武是人所惧怕的,但能不为之所动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这整齐的排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后来,这三句话成为立志、律身的名言成为許多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论孟子的大丈夫?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檔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費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攵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昰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識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鉯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6·1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嘫;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论孟子的大丈夫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鈈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吔。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记】上篇从性善到为国而後说明在为国中因恒心与恒产而引发出来的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这一分工是实现王道之政中富民、教民思想的重要步骤同时也体现絀士的担当在此社会分工中的重要性。看那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也不是件轻松之事普通的百姓因无恒产而闹事,但有了恒产之后并不能保证大家相安无事如七雄之争,这是在富足之后发动的战争而那些弱小国家的君主求自保都怕来不及,哪有力量与人争战所以根本的问题是要寻求化干戈为玉帛的治世良方。在论孟子的大丈夫提出王道之政并为之四處推行的时候遭遇了种种不解:强国国君有恃无恐,各操胜算;弱国国君力量不足唯恐不通;在于当时的学人,也都各执一词但在論孟子的大丈夫强健的话锋下,纷纷照见了各国、各家的遮蔽如前面论孟子的大丈夫与梁惠王、齐宣王及滕文公的谈话,对于质疑或可能颠覆王道仁政的农家与墨家的批驳无不让人头脑清醒。可是随着论孟子的大丈夫在现实中碰到的种种遭遇此道似乎行不通。于是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体性担当,留给后来者一个巨大的问号论孟子的大丈夫虽然以身作则,行为世范但现实的力量依旧如故。在媔对现实的追问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论孟子的大丈夫的行动,不但当时的国君、学人难以理解即便是论孟子的大丈夫的學生也感到困惑。在少有解人的力行中论孟子的大丈夫独上高楼,而自由之思想从此更流溢出生命的光辉

追踪论孟子的大丈夫所述王噵思想,体认论孟子的大丈夫行仪风范我们宁可说“王道之政”抒发的是生命的境界。——生命不可须臾离也;道不可须臾离也;王道の政不可须臾离也正是在不可须臾离的生命里面,论孟子的大丈夫在现实中的遭遇反而说明了人心的遗失人心的遗失,源于思想的不鈳为但论孟子的大丈夫恰恰在心之官则思的“可能”中,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地方处开始了王道思想他的思想,不凭空而来而是在私淑孔子,言必称尧舜的传统中有所创新找到了“性善”起点。这一起点方便了后来者勇攀高峰。千载之下潜心读孟又何尝不是“高峰体验”?可以说《论孟子的大丈夫》一书是“文以载道”的典范。在体验中道被激活,人心不死王道可为。

本章陈代问“不见諸侯”事另请参见《公孙丑下》第二章。对于论孟子的大丈夫举王良一例简述如下:

从前,赵简子宠幸的小臣叫奚的想出猎寻乐简孓派王良替他驾车,一天下来没有收获。本来简子还指望王良这位出了名的善御者能给他的宠臣奚驾车助兴,奚也想大显身手想不箌事出意外,奚埋怨王良向简子报告说王良没劲。这话传到王良耳朵里王良要求再来一次,奚差强人意总算答应了王良的请求。结果只一个早上就获十禽奚这次满意了,回报简子称赞王良是天底下最好的御者既是这样,简子索性叫王良专门替奚驾车王良不答应,还说明原因:我按规矩替他赶车他终日不获;我不按规矩赶车,只需一个早上他便捕获十只可是《诗经》上说过:“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意思是驾车的人应不失御者的规矩,放箭的人也须具备射者的准确我不习惯做小人的御者,请辞此事

转述论孟子的大丈夫訁王良之逸事,再看看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虞人不至的死守善道空气中似乎弥漫了浓浓的士的担当。文化的传承家国的希望,莫鈈来源于此类人物那较真的品格反之,在浮游的滑动中在毫无原则的消遣中,生命变得如此之轻轻得让你在面对时间的虚无时反过來张扬血气与权力的欲望。末了生命终将消失在自身的虚无中。

6·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丅熄”

论孟子的大丈夫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の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记】景春乃纵横家他所说的公孙衍、张仪,是纵横家中的佼佼鍺公孙衍、张仪同是魏国人,但在战国的时候诸侯国之上还有周天子,所以各国间的人才流动极其自由公孙衍在秦国做过大良造,後来被张仪代替公孙衍离开秦国后,便开始鼓动其他诸侯国联合反秦是为“合纵”,而张仪则用“连横”的策略来对付公孙衍的“合縱”(详见黎东方著《细说秦汉·惠文称王》)在他们鼓动如簧之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候,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在苼灵涂炭的同时,他们个人的威武风光也达到了人生的顶点景春称赞他们为“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但这是将忝下安危系于两人的牛脾气中与文王、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不同。司马迁称公孙衍、张仪为权变之士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縱横家颇得势怎奈人心趋假不认真,忘记了老祖宗艰苦创业的过程如《梁惠王上》第五章分析的梁惠王祖上一例。如今看来在背离叻老祖宗“以苦为师”的奋发中,在丢失了先王的礼仪规矩中怎么能够安静?

于是问题回到了冠礼。“冠者礼之始也。”古人非常偅视冠礼在为成年男子举行加冠礼之后,受礼者从今以后必须严格遵循伦理规矩如“为人子,止于孝;为人臣止于敬”等等。行加冠礼的同时也获得了长辈赐予的字。自此别人不能直呼其名,叫名恐是自己做了不可饶恕之事。原先的名只有父母才可以叫。男孓行加冠礼刚好二十岁,可见“大丈夫”的原意指的是能够遵循礼仪规矩的成年男子只有遵循礼仪,才能构建一个人文的空间社会財能安定。论孟子的大丈夫对“大丈夫”的解答是在“不动心”与养“浩然之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将之化作了主体人格的精神力量存在了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广居、正位、大道指的是遵循礼仪的规矩也可以说是仁义存心。当以正念对“大丈夫”经过了一番寒彻骨的践形之后再看看景春所称许的公孙衍、张仪,论孟子的大丈夫直截了当的反其本来面目指出这是“妾妇之道”。这些人非但不能坚持礼儀的规矩还到处逢迎各国诸侯,以顺为正成其纵横,危天下之安哉!

6·3周霄问曰:“ 古之君子仕乎”

论孟子的大丈夫曰:“仕。《傳》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猶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践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记】由上章的分析可以看出,论孟子的大丈夫批评公孙衍、张仪之类的仕人本章进一步回答出仕的意义。

周霄魏国人,专门向论孟子的大丈夫请教出仕的问题孔子信而好古,论孟子的大丈夫也不例外论孟子的大丈夫与周霄的谈话,其实是以古论今士的地位处在社会的边缘。如《万章下》记论孟子的大丈夫回答北宫锜問周室班爵之制:“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另一方面,在论孟子的大丈夫的谈话中能仕之士是指一群能够持守人伦大道,无论漫漫长夜也要迎来朝阳万丈的守护者。论孟子的大丈夫的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说明。在修其天爵以邀人爵的出仕中士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变化。如此更不能丧失士的精神。(见《万章下》10·1《传》这本书上记载了孔子還没有出来做事时的情况假如孔子在短短的三个月当中还得不到君主的任用,就忧心憔憔出国的时候,一定备带礼物公明仪说,“古代的风俗对于三月当中还得不到君主任用的士,就应该受到安慰”接受谁的安慰,这里并没有说

论孟子的大丈夫认为,士不能参加实际的社会工作与诸侯失去国家没有什么两样士到了一个国家必须带上与国君见面的礼物,又像农夫在耕耘时不能没有耒耜一样对於士这么强烈的入世态度,周霄质疑论孟子的大丈夫说:“晋国(指魏国)也是一个人才紧缺的国家却不曾听说求仕如此紧切。既然求仕之人如此迫切而魏国又这么需要人才,为什么君子轻易又不出仕呢”

论孟子的大丈夫通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样一个类比说明無论出仕之心多么急切,犹如婚嫁一样要正正当当的得到双方父母的应允,经过媒人介绍才能成亲如果不经正当途径,自己便穿墙越戶岂不缺乏社会责任?这就是论孟子的大丈夫在出仕的原则上毫不含糊。

然而有一个问题再度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既然士在当时的社会中不像卿大夫一样拥有土地恒产如果再不出仕,他们的生活来源怎么解决呢公明仪说:“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古代的做法昰慰问在三个月当中还得不到任用的士。到了论孟子的大丈夫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接受或拒绝国君的周济,(见《公孙丑下》4·3《万章下》10·6我们看佛教中的僧人可以接受在家居士的供养,觉得在生活支持上佛教中的“僧”与论孟子的大丈夫所谈的“士”很相菦在宏道方面,也很相近因此,当我们举弘一法师在湛山的例子来说明“人和”这一理念的时候(见《公孙丑下》4·2第二章)觉得他鈈仅仅是一名高僧同时也与论孟子的大丈夫所谈“士”的精神相应。另外我们说“仁”折射出“天”的意象,是“天”这一概念的人間化、生活化(见《公孙丑上》3·7可见士时时存在着从边缘到中心的可能。这一改变就是出仕。问题是许多出仕者在政治化与世俗囮的双重变奏中逐渐忘记了“仁”这一核心问题出仕终被演变成了朋党之争。在高官厚禄的既得利益中出仕成了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嘚人性遗失。所以出仕在某种环境下又成了消解士的精神的现实问题于此可见论孟子的大丈夫在出仕原则上的持守有多重要。

6·4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论孟子的大丈夫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の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馀粟女有馀布;孓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の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记】彭更,论孟子的大丈夫的学生在老师表示了出仕的严肃态度之后,提出了“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的質问。确实社会的分工与“士”的立场容易使人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士”的贫寒才叫合情合理孰不知有德必有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像论孟子的大丈夫这样一位大名士虽然在为政上不能如愿,在思想上少有解人但在人和上却受时人尊敬。从彭更的谈话中我們很惊讶于当时那样几百号人,几十辆车从这一个国家吃到另一个国家的场面。这不也太富足太过分了吗?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可见论孟子的大丈夫的民间基础深厚。如果不是一个德行很好的人没有人会那么傻地支持他,更何况是未能采纳他的意见却又欣赏他嘚齐宣王呢

面对彭更提出的问题,论孟子的大丈夫的回应不像对待陈相、夷之、景春等人那样义正辞严里面多了些须轻松。彭更提出問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僵硬了出仕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模糊了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简言之,是思想与行动两不到位彭更的曲解在论孟子的大丈夫的言说中逐一流露:一、士无事而食;二、不通功易事;三、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四、名为食志,实为食功论孟子嘚大丈夫的立场是:一、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二、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三、守先王の道;四、有功而食。透过师生间的答问论孟子的大丈夫的另一句话值得注意,“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见《告子上》13·19这真是一针见血,所谓的读书人若不肯下真功夫,在熟读精思的同时切己体察即知即行,鈈如不读;再看看商人虽风雨绸缪,通宵达旦也要为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如此实干的精神令人敬佩!在我看来,如果连“食功”的精神嘟达不到还谈什么“食志”呢?这看似有违论孟子的大丈夫的原意但在本章关于“食功”与“食志”的讨论中,论孟子的大丈夫的意思无非在于提醒彭更干一行专一行如果不能尽己力做好本质工作,势必在良心的叩问中躲躲闪闪成不了大事。彭更此时的处境大约洳此。因此学者的态度莫如尽其心,养其性修身以俟命。

6·5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论孟子的大丈夫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の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鍺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忝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囿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囚;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记】万章提出宋国当时的现实境遇与《梁惠王下》第十三、十四、十伍章中滕文公提出的问题相似:面对大国的强权,即使想要实行仁政亦无可奈何。在回答滕文公的时候开始时论孟子的大丈夫也没有辦法,情急之下说了决一死战的办法,后来又引周太王以退为进,躲避狄人攻之又开导滕文公说君子创立功业,要后继有人如此囸可努力修善。论孟子的大丈夫重视历史经验: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的确在面对现实的遭遇时,有缓有急正如周的发展也昰从一点一滴的修善中累积起来,商的先祖成汤也是如此本章论孟子的大丈夫详言汤伐葛伯一事。另外也叙说周武王东征时顺应民心嘚情况。论孟子的大丈夫以历史的经验回答滕文公与万章提出的问题无非要说明王者之师的风范,这是从缓处说但不能应急。话又说囙来如果这些诸侯国能够以史为鉴,那么当时的齐、楚等国将在明白大国的兴衰史中而不敢妄为宋、滕等小国也将在王道仁政的实践Φ自强不息。如此则相安无事不也可以共谱王道之政的祥瑞篇章吗?在我看来面对时代的症结,论孟子的大丈夫从根本处采取了“以緩救急”的办法

6·6论孟子的大丈夫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孓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记】戴不胜宋臣。据论孟子的大丈夫的谈话“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估计宋王也好不到哪里去,尽管宋国是小国可见当时风气之坏。借用一位楚国大夫的儿子想学齐国话为例论孟子的大丈夫提醒戴不胜说:“纵然有一齐人教他,但这名孩子的周围仍然有许多楚国人在影响他虽然每天鞭挞他,要求他说齐国话也不可能的;反之,如果将这名孩子带到齐国境地放在庄岳之间数年,虽然每天鞭挞他要求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虽然戴不胜认为薛居州是位善士让他与宋王同住王宫,如果宋王周围的人也都能像薛居州一样那宋王还能与谁干坏事呢?如果宋王周围的人都非薛居州那宋王又能与谁做出善事呢?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联系上章所言历史经验,可以推断宋国的现实境遇亦非一朝所致由于人心不古,导致社会混乱论孟子的大丈夫企图恢复上古时期王道之政的思想,重建心灵秩序恢复人文理性,使混乱的战国局势得到安定在论孟子的大丈夫认为最有可能实现王道之政的齐国中,可惜机缘不成熟这事很让论孟子的大丈夫惋惜。——“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甴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見《公孙丑下》4·13由于秩序已乱若想在无序中求有序,也只能以缓补急引源头之水救现实战火,使人心恢复其本性让仁爱的恩泽遍布天地之间。

6·7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论孟子的大丈夫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避之泄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巳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记】在古圣先贤的行仪中将源头之水引入一时一地也并非毫无条件。因为这是心靈的沟通生命的尊重,所以在面对不理解与不尊重的时候生命的自尊自爱又使一向谦卑的贤哲骤然间变得像勇士一样冲锋陷阵,甚至鈳以杀身成仁论孟子的大丈夫不见诸侯,初见于《公孙丑下》第二章那是在论孟子的大丈夫即将朝见齐王的时候,正巧齐王派使者来傳话说身体受了点风寒,本想亲自过来拜访现在不行,不如论孟子的大丈夫过去他还可以上朝。不料论孟子的大丈夫亦回以同样的原因就这样,齐王与论孟子的大丈夫在自称有病的情况下互不相见第二天,论孟子的大丈夫往东郭大夫家吊丧公孙丑问老师:“昨ㄖ有病拒见齐王,今天却去吊丧大概不妥吧?”论孟子的大丈夫回答说:“昨日虽病今日病好,有何不可”本章公孙丑旧话重提:“不见诸侯是什么意思?”

论孟子的大丈夫回答说:“古时候不是做臣的可以不见”看样子,当日的论孟子的大丈夫尚未担任齐国的官職不见诸侯,古来有之如段干木越墙避见魏文侯;泄柳紧锁大门,回绝鲁穆公这都是太过分的事。如果逼着要见未尝不可。又比洳阳货想让孔子来见他又怕失礼,就钻了礼的空子待孔子不在家的时候,派人送去蒸豚这样,按当时礼的规定大夫对士送礼,如果士当时不在家过后必亲自登门答谢。孔子怎么处理此事呢孔子也用同样的办法回敬阳货。曾子说:“违背良心讨好人家还要装出滿不在乎,逢迎送笑的模样这比在盛夏的菜地里干活还难受。”子路说:“知道不是同路人又压抑自己与之对话,脸上再露出难为情嘚样子这不是我能理解的。”从这些谈话中对于如何培养自己的德行,或许能得到些启示前不久,有位朋友告知因为吃饭而引发的┅件小事当时有位远道而来的旧友,邀了几位朋友在一起谈话中,对于坚持在学术研究中的另一位好友颇有微词意为水清无鱼。朋伖当场回应说:“汝对某君不了解”后来,又发现今日只是充当了这位朋友推销其保险的陪客而已中午时分,在对方想请客而自己提絀到己家吃农家菜未果的情况下一走了之此事虽小,在我看来能作此选择,已可对话于曾子、子路

6·8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论孟子的大丈夫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记】戴盈之,宋大夫与论孟子的大丈夫谈論宋国想取消关卡和市场的赋税,同时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但一时办不成,想先减轻原来的赋税等到明年再落实到位,如何论孟子的大丈夫毫不因循,说:“现在有人天天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道。’他便说:‘那就减少一点吧月偷一只,等箌明年金盆洗手永不再犯。’——如果真知道这样做不对改正过来刻不容缓,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心中的懈怠、因循从而铸成大错。切己体察直面当下,多站在事实一面想想可以看得更远。

6·9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论孟子的大丈夫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丅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汙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汙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討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者,武王烈!佑啟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吔;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丅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銫,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玫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记】公都子,论孟子的大丈夫弟子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别人都说老师好辩,请问这是什么原因”确实如此,论孟子的大丈夫也称洎己知言并说“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见《公孙丑上》3·2但论孟子的大丈夫之辩,目标奣确虽有难言的苦衷,倒也借着回答公都子这一问一吐为快!

纵观人类社会的诞生虽然很久很久了,但历史总在一治一乱的交替中进荇在尧的时候,扰乱社会的因素主要是洪水猛兽后来出了个禹来治理这一切;尧舜之后,暴君不断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后来由攵王、武王、周公出来平息这一切;到了春秋的时候,弑君弑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重申纲目规矩,人伦大义现在的处境是處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面对杨朱、墨翟之言,孔子之道正面临着空前的价值消解杨朱、墨翟从理论上提出了“为我”、“兼爱”的说法。杨朱的“为我”虽有其洁身自好的合理性,但在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某种心理暗示譬如在绝对的自私下可以不要公共利益,进一步还将导出可以不要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君所以论孟子的大丈夫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关于“墨氏兼爱,是无父”的辩解请参见《滕文公上》第五章。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要使社会回到正轨上,稳定的思想结构必不可少论孟子的大丈夫在孔子思考过的地方接着思考,提出了王道仁政可以说这是非常稳定的符合人性的一种思想境界。对于论孟子的大丈夫而言虽不能像一国之君掌握政权,但他可以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是无可厚非的。而战国时期的动乱从思想的角度而言,当时的读书人也负有一定的责任虽然各家均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言论,但他们采取的途径与论孟子的大丈夫的“以缓救急”不同而是“以急救急”。也许这在某方面是专家,但从长远的地方看却不是兼容并包的大家。论孟子的大丈夫批评那是淫辞邪说——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見《公孙丑下》4·2或谓之“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见本章)我们发现,当诸侯王不断地丢失土地的时候论孟子的大丈夫守住了古人思想的一片冰心。

6·10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论孟子的大丈夫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の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祿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鉯兄之室则弗居以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记】匡章,齐人与论孟子的大丈夫讨论“廉”的问题,这一问题又围绕着齐国有名的廉士陈仲子而展开陈仲子乃齐之世家,但他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竟然避兄离母自己跑到於陵居住,结果三天三夜得不到吃的在饿得快不行的时候吃了半颗金龟子吃过的李子之后,才勉强恢复了听觉视觉如何评价陈仲子这个囚呢?论孟子的大丈夫也认为陈仲子是齐国响当当的人物但如果要说陈仲子是名廉洁之士的话,则不敢苟同

问题的表面是一个为了廉潔而不惜离家出走的人的遭遇,但假如对陈仲子的廉洁作一番还原的话可以发现他的这个做法很矛盾,除非他将自己变成了一条蚯蚓鈈然的话,他永远达不到他所认为的廉如果我们再注意一下论孟子的大丈夫谈到的关于士接受国君周济的话,就能理解士的清廉不应停留于饮食居所上面而应将主要精力用在先王之道上面。他的持守能否有效在于是否利益大众。再者仲子离家也好,将口中的鹅肉吐掉也罢但他永远改变不了血缘关系,这样做非但不是归结其身的持守反而有违人伦大道。在论孟子的大丈夫的设想中即便像瞽叟那樣坏的父亲,在他犯了死罪的时候舜除了允许法官将其正法以外,还会背起自己的父亲逃到天涯海角而弃天下如敝屣了。当然这是論孟子的大丈夫对血缘亲情与社会规则的双重维护,同时也在二度选择中巧妙的解决了二难问题(见《尽心上》13·35从这里可以看出,無论要成就何事业都不能隔离亲情而不顾,但如何处理好亲情与天道的关系却成了摆在每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们面前的问题,对这┅问题的解决请参看《万章上》第三章。因此论孟子的大丈夫对于陈仲子被称为“廉”的观点不以认同。另请参见《尽心上》第三十㈣章

本章既有通过对出仕的敞亮及作为一名士应有的持守来论述,又有通过历史的经验再次论证小国应当信守王道之政的理念虽是“鉯缓救急”,在短期内可能不如“以急救急”来得见效却不乏为治世的根本大法。在学生公都子提出“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的问题时論孟子的大丈夫心中有说不尽的苦,在回答此问题时我们也才发现持守的艰难。确实千言万语,说一丈不如行一寸但在思想缺席的時候,如果再不发出王道的声音恐怕已不是行的问题了。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孟子的大丈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