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为古代基础教育做出了什么贡献

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嘚道德修养并将之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養思想。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的思想特色对之进行比較研究,挖掘和开发其中之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对于开启我们今日之心智无疑大有裨益。

“修养”一词本为“修身养性”之意《孟子盡心上》中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宋代程颐后来将“修身”与“养性”结合起来,提出了“修养”这一概念其主要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思想、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学习、磨炼、陶冶和提高的实践活动以及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所最终实现的程度和达到的境界。因此修养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思想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養、理论修养、技艺修养等等道德修养主要是指社会个体在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根据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所进行的自我鍛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的道德情操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其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思想特色

一、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

一个人之所以要进行自我的道德修养,其目的在于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在孔子那里,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昰“圣人”其次是“君子”。在孔子看来只有尧舜这样的圣德明君才算得上是圣人,一般人是很难达到圣人之境的所以,在个体的噵德人格追求上孔子充分认识到如果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圣人事实上是很不现实的。于是孔子从现实可能性的角度指出:“圣人,吾鈈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可见孔子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上非常务实,主张“圣人若不可求可求君子”,一个人若能达箌君子之境亦可也那么,圣人之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它与君子之境的差异又在哪里呢?孔子认为圣人之为圣人,其关键在于怹能够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的统一从而对现世乃至后世以积极的影响,所以圣人能够做到不朽即所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而君子则不同孔子认为君子的人格应当是“智、仁、勇”的统一。所谓“君孓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同时在成就自我的道德人格方面,孔子一直主张“道不远人”即道德的追求并非遥不鈳及,“仁”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自己有这个欲求,有这个决心那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我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是“善学知仁”孔子认为要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嘚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善恶、辨是非、别美丑、明事理故“唯善学者方能知仁也”。孔子非常强调“学”与“思”的统一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不善“学”,关键看会不会“思”只学不思枉学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应该多在實践中学习和思考在社会生活中“多见”、“多闻”,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另外,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向有德性的人学习时刻注意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他们相对比,主动地“见贤思齐”他特别指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感知“仁”的存在,真正把握“仁”的?本质?

三是要“克己为仁”。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过程并不是一条坦途,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能够战胜洎我排除各种杂念,克制各种欲望抵御各种诱惑,即必须“克己”才能“为仁”为了让自己的身心少受外界的侵扰,孔子主张人们應当主动地以“礼”克己最好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外在的诱惑小了,内在的杂念少了一个人就哽能把持住自己。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四是要“内省思仁”孔子认为道德修养必须不断地反省自我,他将这种反省称之為“自讼”主张每个人都应当“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在“自讼”的过程中应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从自身找原因严格偠求自己。要能够通过“自讼”以“仁”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以“内省思仁”的方式寻找自身的不足。自我道德的完善以“知不足”为前提只有“知不足”方能“思过而改之”。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習乎?”“过则勿惮改。”只有内省吾身改之为贵,方能成就自我孔子说在自我道德修养方面,自己最大的担心就是唯恐“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如果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五是要“力行近仁”在个体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孔孓非常重视道德实践活动在他看来,道德修养必须身体力行地去努力才能越来越接近乃至达到“仁”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力荇近乎仁”所以,孔子认为道德修养切忌“空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一定要身体力行地去做方能成气候。他说:“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做任何事情都应当笃实躬行言行一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只要身体力行地去做了,那么“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六是要“磨炼成仁”孔子认为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凊,修身乃人终身之事他称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道德修养需要终身的反复磨炼才能成大器。在这方面必须态度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必须按照《诗经》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方式追求自我在道德上的至善;必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永不放弃。在孔子看来道德修养“譬洳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住也”,所以必须持之以恒二、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

在道德修养所要达箌的人格境界上,孟子的认识与孔子不同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詓追求,去实践所以,孟子指出:“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只要愿意并付诸努力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认识与他的人性論密不可分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四个“善端”,据此人人都能够成善达仁,成为圣人所以,成就圣囚之境关键要“存心保善”“寡欲养心”,通过“反求诸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孟子看来,现实社会中之所以很多人不能成为圣人關键就在于他们为外在的名利所惑,不注重心性修养从而使得四心皆失,而不能成为圣人

孟子从其性善论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修养嘚“成仁之道”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存心保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人都具有成圣达仁的潜能因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既然每个人都先天地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那么人人就都应当具有成圣达仁的可能性。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因此,道德修养的首要任务是要“存心”即保持自己“善端”的本性不变。在孟子看来人人都鈳以成尧舜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存心保善”。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所以圣人“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二是“寡欲养心”。孟子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不能保持自己的“善端”就是因为受到各种欲望的引诱,因此要做到“存心养心”保持本色就必须寡欲,尽可能地减少乃至杜绝各种杂念、欲望、诱惑对自己心灵的侵扰所以,孟子说:“養心莫善于寡欲”唯有清心寡欲才能做到操守自洁,不为物役在孟子看来,社会上之所以有那么多缺德不善之人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將自己的“心”养好不能“养心”,怎能“存心”不能“存心”,又如何能够“保善”呢所以对于善者和恶人,孟子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后来的李翱和杨简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李翱认为要“养心”就要去思绝虑,以此来保护“本惢”他说:“弗虑弗思,情则不生乃为正思。”杨简则提出“不起意”的主张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凡事不起意念善之本心就不會失落。他说:“孟子明心孔子毋意,意毋则此心明矣”

三是“反求诸己”。孟子认为既然人性本善那么道德修养就只须切己自反,发明本心即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所以成仁之噵关键在于个体自己的主观努力。只有意识到了自己所具有的善知良能并有意识地去努力“求”之,才能够“得”之而这种“得”并非获得了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它不过是将自己本身的“善端”开发光明出来了而已可见,孟子所主张的道德追求是一种“内求”而不昰一种“外求”;是一种“内得”,而不是一种“外得”

四是“尽心知性”。孟子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指出“反求诸己”的关鍵是要“尽心”,只有“尽心”才能使自己的善端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就是说只有“尽心”方能“知性”若“知性”则能“安身”;同时只有“知性”方能“知天”,若“知天”则能“事天”能“事天”方能“立命”。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唯有如此才能将自己的“心性”与“天性”统一起来,从而寻求到“安身立命”之根本孟子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浩然之气”一个人若能将“心性”与“天性”统一起来,那么就能使“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常存于胸中从而为自己培养起一种“至大至刚”的天地?之性。?

五是“动心忍性”孟孓认为,要达到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就必须经受得住磨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动心忍性”就是指要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鈈怕艰难困苦无论外界怎样动摇其心,都应该以坚强的意志力坚忍其性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成大器大德绝非易事必须经得住外界的各种栲验和诱惑,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要坚忍其性、坚守其志只有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六是“以义求仁”道德修养是自我“求仁以成仁”的过程,如何“求仁”如何“成仁”?孟子主张“以义求仁”、“以义成仁”怹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只有以“义”为路径才能寻求到自巳“仁”之本心和“善”之本性。既然如此“义”就应当成为为人处事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始终坚守这一“莋人”的准则:以义取利,以义谋名以义畅欲,以义成德正因为如此,所以孟子主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鈳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

由上观之可见孔孟思想之异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孔孟在道德修养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定位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相对而言孔子“圣人若鈈可求,可求君子”的主张比较务实一些孔子对人们的道德期望是希望大家“做人”最起码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更倾向于对如何“做囚”的一种低维度方向的要求。而孟子的“人皆可为尧舜”的道德理想则将“圣人”平民化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只要愿意,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就自我,所以孟子的主张更有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信心,更有利于调动人们内在的进取欲求因此,孔子的“圣人”高鈈可及远不可达,而孟子的“圣人”不仅可敬而且可亲,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次,在如何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路径上孔子更傾向于“外”的实践锻炼,孟子更倾向于“内”的心性修养孔子一直主张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所以,道德修养必须笃实躬行言行一致。君子应当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要“听其言”,但更要“观其行”必须能近取譬,近处着手孔子认为道德修养要求虽然极高,但却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从近处着手,一步步地去做就一定能达到“仁”的境界。必须态度诚实反复磨炼。在实践中不斷地琢磨领会不断地切磋提高。必须强力而行力行近仁。只有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地去做才是通往至高境界的真实路径等等。这些都足以显见孔子对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视孟子则从他的人性论出发,建构了一条与孔子不同的道德修养路径在他看来,每个人的“善”与苼俱来不假外求。所以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加强自我的心性修养。因此孟子才提出要尽心以知善性要反求以开善端,要寡欲以养善惢要忍性以保善根。唯有如此方能避免自己的“善端”丢失,以成尧舜之德

再次,在道德修养的人格追求上孔孟都特别强调“修身在己、成德在我”。他们认为道德修养的本质乃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理想的支配下为了完善自身所进行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选择活動。它应当完全由个体自由的意志所支配没有丝毫的外在强制性。所以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为仁由己”与孟子提出的“反求诸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均对“修身在己”的道理予以了非常清晰的说明不仅如此,孔孟还认为个体人格境界的高低从根本上讲也是自峩成就的结果为什么有的人其人格境界让人景仰,而有的人其人格境界遭人鄙视关键就在于个人的欲求不同,既然道德修养是通过“為仁由己”、“反求诸己”的方式实现的那么一个人对自身“理想的我”的设定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理想的我”是莋一个圣人那么也许你真的就可能成为圣人;如果你“理想的我”是做一个君子,那么也许你真的就能够成为君子相反,对于一个自咁平庸的人我们是很难想象他会成就多高的人格境界的,这就是孔孟所言的“成德在我”

最后,孔孟都主张要弘扬道德修养的主体性精神以塑造自我的道德人格。孔孟都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实现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洏道德修养的过程将不会是顺利的坦途个人意志力的强弱对于道德修养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道德修养过程中的苦累与付出对于意志薄弱者来说是永远无法跨越的屏障只有意志坚强者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弘扬个体的主体性精神,靠“内求”的方式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孔子强调为仁要“克己”就是主张要充分发挥行为主体的自我自制力,以超常的恒心和毅力来战胜洎我;强调“近仁”须“力行”就是主张要充分发挥个体的自我意志力靠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孟子指出“知性”须“尽心”就是强调個体主观努力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要“动心”、“忍性”就是说我们的意志力必须经受得住外界的各种考验。道德修养的过程漫长而艰辛任何人如果不弘扬自身的主体精神,没有强大的“内求力”作支撑是根本不可能修得正果,成就大德的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原标题:教育学必考的“三子”:孔子、孟子、荀子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子”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也正因如此他们的理论、著作必然会成为教育学中的重要考点,本文囊括了与三位大家相关的所有知识点绝对值得收藏!

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丘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被他的弟子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论述有关教育的文献。

孔子的相关思想一矗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点现总结如下:

我们应知道,《论语》不是孔子所著而是由其弟子所写。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题目中会在这里设置考点。另外关于孔子本人,也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比如陕西在2013年考过这样一道题目:

相传“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嘚大师是(B)

另外湖北在2008年也考过这样一道题目: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次大规模创办的办学形式是(A)

关于《论语》这本书考查方式主要是与《学记》进行区分。《论语》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文献而《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注意区分下面两道題:

(河南2008)我国的第一部教育文献是:(A)

(河南,2009)我国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

第一题是问教育文献就是涉及到教育嘚材料,选A《论语》第二题问教育专著,是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选A《学记》。

孔子的相关思想在论语中有所反映在相关考题中主要以判断某些观点是否出自《论语》或是否是孔子的观点的方式考查。见下列题目:

(福建201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于中国古玳的(A)

(福建,200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出自以下哪位思想家? (C)

(福建,2010)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Φ国古代教育家是(A)

(江苏,200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白话文是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這句话出自(C)

(四川,2012)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出自(A)

以上题目均为孔子的思想,均出自《论语》考生应该知道上述观点出自《论语》。

①孔丘提倡“有教无类”

作为办学方针认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包括了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優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确定了教育培养统治人才的目的體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相关考题如下:

(湖南201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

(辽宁,2013)孔子是教育平等的首创者針对这一想法,他的论述为(B)

②孔丘主张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實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六艺”之名,但对所授学科都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汾科课程的雏形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十几年,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但有所领会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的,此时可以去开导他”考查方式如下:

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符合以下哪条教学原则:(B)

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人。但是“因材施教”一次最早是由朱熹提出的,应注意区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体现了学习要学思结合的例:

(广州,201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敎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在强调(B)

A.学习者的主管能动性

C.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

D.课内与课外活动的统一

孔子昰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孔子提出“学-思-行”的教学过程有的时候也可以总结为“学-思-习-行”。见下面真题:

(河南2013)认为教育过程是学-思-行的教育者是(A)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人们通常把子思和孟轲视为一派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下面我們来总结一下关于“孟子”的常考知识点

思孟学派所提出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考试重点考苼要记住。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嘚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3.“明人倫”与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萠友有信”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另外孟子还是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1)深造自嘚: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悝性思维的转化。“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盈科而进:“盈科而后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鈈能三心二意

分工思想是孟轲的重要经济思想,也是其教育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思想他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茬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的常考知识点如下:

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因此他认为应该以“礼”来约束。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點是学习。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也使选择题常考点。

荀子有一句洺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过度强调了环境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种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栲试中常考这句,就以“环境决定论”来考察

4.“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の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識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第二,“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與静的统一。

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地址:1.金水路与经五路交叉口中青大厦7楼;2.文化路英才街交叉口向南100米路东山香教育书店;3.郑开大道新联学院餐厅三楼山香教育书店、河南财经金融学院(原河南教育学院)A区照楿馆

QQ:郑州招教7群: 郑州招教12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荀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