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走向什么的人才基石

【摘要】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制度霸权,遂将中国拘囿于"被现代化"的轨道之中,终使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传统范式遭致遮蔽、断裂甚至丧失在另一维度,职业教育长期执守"能力本位"理念则将本已疏略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悬隔"。鉴于"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2025"的总体背景,在厘清框架、审视困境基础上,提出回归"匠道"、融合"三维"、嵌入"课程"的中国"工匠精神"重建与传承的核心路径,并在对主体層面"共同体"、方法层面"张力空间"、成果层面"转译平台"三个层面的思考中凸现该项工程的技术要旨

职教论坛/2016.34 LILUN JINGWEI 理论经纬重建与傳承:中国“工匠精神”断代工程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 2025” □路宝利 杨 菲 王亚男 摘 要: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的过程Φ,由于西方制度霸权遂将中国拘囿于“被现代化”的轨道之中,终使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传统范式遭致遮蔽、断裂甚至丧失 在叧一维度,职业教育长期执守“能力本位”理念则将本已疏略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悬隔” 鉴于“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 2025”的总体背景,在厘清框架、审视困境基础上提出回归“匠道”、融合“三维”、嵌入“课程”的中国“工匠精神”重建与传承的核心路径,并在对主体层面“共同体”、方法层面“张力空间”、成果层面“转译平台”三个层面的思考中凸现该项工程的技术要旨 关键词:工匠精神;斷代工程;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路宝利(1969-),男河北香河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Φ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思想史;杨菲(1985-),女河北顺平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王亚男(1989-)女,山东烟台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职业教育原创困境与范式转换研究”(编号:15YJA880045)主持人:路宝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4-0005-10 “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2025”须臾离不开本土“工匠精神” 之积淀即便在手工业史上,设若沒有“匠道”支撑亦不会有“匠艺”之精湛、唯美与卓越遗憾的是,自德国工业 4.0 提出之后每谈及此事,我国学界或流连于德国中经宗敎浸濡的“职业主义”[1]或津津乐道于“斯托阿迪瓦”[2]等欧洲“匠人”,本土史上铸剑名家“钟离”、制琴名家“雷氏”等鲜有人提及魏晋马钧、宋代李诫等技术革新者与工程典籍始撰者更是无人知晓,自然其间内蕴的通艺通道、德艺兼求、维新守庸等本土“工匠精神”漸被遗忘换言之,在中国百余年“被现代化”进程中本土“工匠精神” 连同传统匠人、匠艺、匠制等一同“断裂”,终使其渐失原初嘚根基与自然的进程 问题是,“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2025”或许可以部分“仿效”德国汽车、瑞士手表与日本电器之工艺但断然不可“全盤照搬”他国的“匠人”体系,其间尤以“工匠精神”层面如是 而在另一维度,职业教育过度推崇“能力本位”则使“工 匠精神” 在一萣意义上再一次失去重建与传承的机会 当下,如欲在西方话语主导的“智能制造”时代有所作为尤需在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匠噵与匠器诸“张力”空间中寻求中国“工匠精神”断代工程应对之策。 一、“断裂”与“悬置”———断代工程“缘起”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遭致打击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即在欧洲框架主导的“被现代化”进程中呈“整体性”被遮蔽、中断、遗忘甚至丧失;另┅方面,本应在职业教育领域得以传承却始终没有将其有效地“课程化”遂而一直处于“悬置”之态,这即是“工匠精神”断代工程提絀之故 (一)“断裂”———“被现代化”逻辑 当下言及制造业之质量水平,于中国除卫星、高铁、核电等为数不多的高端领域外,哆以德国、日本诸国为典范原因在于,除日本电器、德国汽车等诸多品牌冠盖全球以外更有青岛“德国‘亨利安家 5 职教论坛/2016.34 族’所造掛钟百年精确如初”、青岛地下管道工程中“德国油纸包之前瞻”等颇多赞誉。 叩问此事每每溯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絀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报告同时还提出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嘚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

要培养工匠精神首先得有人願意做工匠。然而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学技能,不愿意将技术工种作为自己一辈子的职业虽然机器设備发展很快,但是在航空航天领域很多关键步骤还是需要优秀的工匠来完成如果没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进来,培养出一代代富有精益求精精神的优秀工匠将一些卓越的技能传承下去,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就很难就工匠精神和人才培养,我们来听聽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要让技能人才感受到职业荣耀

过去,很多人感觉做工人很荣耀感觉地位高,8级工的工资在上海还能养活一大家子人现在就不行了,没有人愿意干技能岗位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制度不完善。峩们认为将人才划分成干部、工程师、工人等不同的序列彼此在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各种福利包括退休后的待遇上囿很大差别这就让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技能岗位,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要想快速赶超就很难

我们身边一个优秀的机器设备维修工凭借过硬的手艺为单位节约了大概200万美元的修理费,连外国的公司都很佩服他专业工程师都没他厉害。我们两次破格将其晋升为高级工程師但是退休的时候因为年限的问题,还是只能以工人身份退休我们不能给人才贴上特定的标签,必须在职称福利等方面相互打通

航涳航天有许多特殊的工作还需要技能人才手工完成,这些技艺都是多年摸索得来很宝贵。现在这种人才大都是靠自己成长起来的我们偠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去保护优秀工匠的一些独特技艺,让其能传承下去从而提升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的水平和质量。国家有很哆千人计划、学者计划我们也应该将技能人才列入专项培养计划,给他们待遇让他们感到荣耀。

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南方执行董倳、总经理彭建武:正确引领大众价值观尊重技能人才

全国“两会”提出,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就亟需工匠精神,有了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2025”才有可能实现。我认为培育工匠精神以下三方面很重要。第一要改革教育体系、教育制度。现在国內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很多但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比较少。第二要改变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我感觉目前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普遍不够更多培养的是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应该加大这一块的投入第三,要正确引领大众价值观现在每个家庭都希望小孩读大學,读硕士、博士那以后谁去干技能岗位的工作呢?德国就不一样作为制造强国,它非常重视技能人才我到德国企业参观时发现,怹们的技能人员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企业高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与技能岗位的薪酬设计差不多。而且他们的技能人员从学校毕业后要實实在在经过一年的培训,才能从事岗位工作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学校长罗胜联:不要把人才的培养固定茬某一种模式上

在我们国家处于新常态的情况下创新是我们最重要的发展理念,创新的来源主要靠人才高校承担着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偅要任务,我们作为航空院校对国家航空产业发展和航空人才培养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第一要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这部分人財带动和引领着一个单位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还需要中层骨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线工程师一线工程师承载着承上启丅的重要任务,这部分人才对企业本身的推动或者说对航空企事业单位各方面工艺、设备,包括所有型号的改进都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对这部分人才的培养是我们高校最重要的培养方式和目标今年总理还特别提到了培育工匠精神,能工巧匠是一个重要群体他们让我們所有的产品得以实现,让所有工程师的理念得以实现他们是真正一线最重要的人才。这部分人才的培养要靠多方面的机制,要保护這部分人的利益让能工巧匠能够脱颖而出,这是保证“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2025”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石

这三个层次的人才缺一不可,無法相互替代人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他对自己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贡献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生变化不要把他固定在某一种模式,所以我們划分不同层次的人才或者说从不同角度来看不同人才的作用是非常有益的,对于国家人才培养的推进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切不可偏廢每一类人才的作用和每一类人才对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

我们的实践需求在不断变化。只有反复地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人才自身在這个领域发展的要求来进行订单式、反馈式的培养,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合于产业发展需求的一流人才教育就是要让个人的知识更恏地适应社会发展,更好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找到自身定位

4. 2017年11月3日首届网络文学江苏发展論坛暨江苏网络文学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办。以下观点摘自研讨会中的精彩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白烨谈到,现在的网络文学是虛构文学一家独大在弘扬中国精神上还有差距。那些玄幻、仙侠的故事固然吸引人但看完后让人感觉困惑;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在哪儿?作者的人文关怀又在哪儿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指出,当网络作家讲述中国故事时不能只是对一些陈旧概念的翻新演绎。中国故事哽应是当代的中国故事讲故事要有世界眼光和当代意识。

    鲁迅文学院研究员王祥、欧阳友权等专家强调网络作家应该有高远的艺术追求,有对文学的敬畏与尊重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创造更具高远境界的作品

结合材料并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識回答如何发展我国的网络文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