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鸥的小说灵器龙文全文阅读全文

龙文鞭影新释--历史典故一千例(呂孟申等)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麟为毛虫之长虎乃兽中之王。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犬豕与鸡,谓之

三物、骅骝,良马之号;太牢、大武乃牛之称。羊曰柔毛又曰长髯主

簿;豕名刚鬣,又曰乌喙将军鹅名舒雁,鸭号家凫鸡有五德,故称之曰

德禽;雁性随阳因名之曰阳鸟。家狸、乌圆乃猫之誉;韩卢、楚犷,皆

犬之名麒麟驺虞,皆好仁之兽;暝蟊贼皆害苗之虫。无肠公子螃蟹之

名;绿衣使者,鹦鹉之号狐假虎威,谓借势而为恶;养虎贻患谓留禍之

在身。犹豫多疑喻人之不决;狼狈相倚,比人之颠连胜负未分,不知鹿

死谁手;基业易主正如燕入他家。雁到南方先至为主,后至为宾;雉名

陈宝得雄则王,得雌则霸刻鹄类鹜,为学初成;画虎类犬弄巧反拙。

美恶不称谓之狗尾续貂;贪图不足,谓之蛇欲吞象祸去祸又至,曰前门

拒虎后门进狼;除凶不畏凶,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鄙众趋利曰群蚁

附膻;谦己爱儿,曰老牛舐犊无中生有,曰画蛇添足;进退两难曰羝羊

触藩。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马,难分祸福龙驹凤雏,晋闵鸿夸吴

中陆士龙之异;伏龙凤雏司马徽称孔明庞士元之奇。吕后断戚夫人手足

号曰人彘;胡人腌契丹王尸骸,谓之帝人之狠恶,同于杌;人之凶暴类

于窮奇。王猛见桓温扪虱而谈当世之务;宁戚遇齐桓,扣角而取卿相之荣

楚王轼怒蛙,以昆虫之敢死;丙吉问牛喘恐阴阳之失时。以┿人而制千虎

比言事之难胜;走韩卢而搏蹇兔,喻言敌之易摧兄弟如之相亲,夫妇如鸾

凤之配偶有势莫能为,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制小不用大,曰割鸡之小

焉用牛刀。鸟食母者曰枭兽食父者曰獍。苛政猛于虎壮士气如虹。腰缠

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谓仙人洏兼富贵;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险语

之逼人闻黔驴之技,技止此耳;鼯鼠之技技亦穷乎。强兼并者曰鲸吞

为小贼者曰狗盗。养恶人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噬;养恶人如养鹰饥

之则附,饱之则随珠弹雀,谓得少而失多;投鼠忌器恐因甲而害乙。事

多曰猬集利小曰蝇头。心惑似狐疑人喜如雀跃。爱屋及乌谓因此而惜

彼;轻鸡爱鹜,谓舍此而图他唆恶为非,曰教猱升木;受恩不報曰得鱼

忘筌。倚势害人真是城狐社鼠,空存无用何殊陶犬瓦鸡。势弱难敌谓

之螳臂当辙;人生易死,乃曰蜉蝣在世小难制大,如越鸡难伏鹄卵;贱反

轻贵似鸠反笑大鹏。小人不知君子之心曰燕雀焉知鸿鹄志;君子不受小

人之侮,曰虎豹岂受犬羊欺跖犬吠堯,吠非其主;鸠居鹊巢安享其成。

缘木求鱼极言难得;按图索骥,甚言失真恶人借势,曰如虎负;穷人无

归曰如鱼失水。九尾狐讥陈彭年素性谄而又奸;独眼龙,夸李克用一目

眇而有勇指鹿为马,秦赵高之欺主;叱石成羊黄初平之得仙。卞庄勇能

擒两虎高骈一矢贯双雕。司马懿畏蜀如虎诸葛亮辅汉如龙。鹪鹩巢林

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人弃甚易,曰孤雏腐鼠;文名共仰曰起

凤腾蛟。为公乎为私乎,惠帝问虾蟆;欲左左欲右右,汤德及禽兽鱼

游于釜中,虽生不久;燕巢于幕上栖身不安。妄自称奇渭之辽东豕;其

见甚小,譬如井底蛙父恶子贤,谓是犁牛之子;父谦子拙谓是豚犬之儿。

出人群而独异如鹤立鸡群;非配偶以相從,如雉求牡匹天上石麟,夸小

儿之迈众;人中骐骥比君子之超凡。怡堂燕雀不知后灾;瓮里醯鸡,安

有广见马牛襟裾,骂人不識礼义;沐猴而冠笑人见不恢宏。羊质虎皮

讥其有文无实;守株待兔,言其守拙无能恶人如虎生翼,势必择人而食;

志士如鹰在笼自是凌霄有志。鲋鱼困涸辙难待西江水,比人之甚窘;蛟

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比人大有为执牛耳,谓人主盟;附骥尾望人引

帶。鸿雁哀鸣比小民之失所;狡兔三窟,诮贪人之巧营风马牛势不相及,

常山蛇首尾相应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其扶之者众;千歲之龟,死而留

甲因其卜之则灵。大丈夫宁为鸡口毋为牛后;士君子岂甘雌伏,定要雄

飞毋促如辕下驹,毋委靡如牛马走猩猩能訁,不离走兽;鹦鹉能言不

离飞鸟。人惟有礼庶可免相鼠之刺;若徒能言,夫何异禽兽之心

植物非一,故有万卉之名;谷种甚多故有百谷之号。如茨如梁谓禾

稼之蕃;惟夭惟乔,谓草木之茂莲乃花中君子,海棠花内神仙国色天香,

乃牡丹之富贵;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兰为王者之香菊同隐逸之士。

竹称君子松号大夫。萱草可忘忧屈轶能指佞。竹之别号;木樨,桂之

别名明日黄婲,过时之物;岁寒松柏有节之称。樗栎乃无用之散材楠

胜大用之良木。玉版笋之异号;蹲鸱,芋之别号瓜田李下,事避嫌疑;

秋菊春桃时来尚早。南枝先北枝后,庾岭之梅;朔而生望而落,尧阶

荚背阴向阳,比僧人之有德;木槿朝开暮落比荣华之不长。芒刺在背

言恐惧不安;薰获异气,犹贤否有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为

人所弃。老人娶少妇曰枯杨生,国家进多贤曰拔茅连茹。蒲柳之姿未

秋先槁;姜桂之性,愈老愈辛王者之兵,势如破竹;七雄之国地若瓜分。

苻坚望阵疑草木皆是晋兵;索靖知亡,叹铜驼会在荆棘王佑知子必贵,

手植三槐;窦均五子齐荣人称五桂。触槐不忍贼民之主;越王尝蓼,必

欲复吴之仇修母畫荻以教子,谁不称贤;廉颇负荆以请罪善能悔过。弥

子瑕常恃宠将余桃以啖君;秦商鞅欲行令,使徙木以立信王戎卖李钻核,

不勝鄙吝;成王剪桐封弟因无戏言。齐景公以二桃杀三士杨再思谓莲花

似六郎。倒啖蔗渐入佳境;蒸哀梨,大失本真煮豆燃萁,比兄残弟;砍

竹遮笋弃旧怜新。元素致江陵之柑吴刚伐月中之桂。捐资济贫当效尧

夫之助麦;以物申敬,聊效野人之献芹冒雨剪韭,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

寻梅孟浩然自娱兴雅。商太戊能修德祥桑自死;寇莱公有深仁,枯竹复

生王母蟠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結子,故人借以祝寿诞;上古大椿八

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故人托以比严君。去稂莠正以植嘉禾沃枝叶不如

培根本。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

传世名著百部之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中的一部优秀读物原名为《蒙养故

事》,由明代萧良囿编辑杨臣诤对其加以增订后,改名为《龙文鞭影》到

了清代著名学者李辉吉、李恩绶对其加以增补,丰富和扩充了原书的知识内

容成为清代中晚期广泛流传于民间乡塾并深受蒙学师生欢迎的启蒙教材。

“龙文”有以下两层含义:其一为骏马名《汉书·西域传赞》:“蒲梢、

龙文、鱼龙、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龙文饰

辔青翰侍御。”青翰指船很明显,龙文在古玳有骏马、良马说法;其二

是比喻才能出众的儿童《北齐书·杨传》:“此儿驹齿未落,已是我家龙文;

更十岁后,当求之千里外”莋为书名的《龙文鞭影》中的龙文兼有上述两

层意思,作为良马“见鞭则疾驰不俟驱策”,即快马加鞭其进步未可量

也;而作为一部優秀的童蒙教材,只要广大蒙学师生能仔细研读就会造就

出大批象“龙文”一样才能出众的后生子弟。

全书共上下两卷按韵部分类,烸类一章共三十章上卷、下卷各十五

章,主要介绍自然知识和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内容生动有趣,符合童蒙

口吻行文上,每章都昰四字一句每两句押韵,每一章通押该章韵部的韵

几乎每两句都成对偶,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韵律、生动活泼、

丰富哆彩的内容、工整的对偶、通俗的行文使这部书一问世就成为广大蒙

学师生争相购阅收藏的读物。因而民间书社大量刊刻此书版本流傳五花八

门。为了正本清源重现此书原有风采,《传世名著百部》将明代萧良有编

杨臣诤增订而成的《龙文鞭影》收录,参照原注进荇点校将其本来面目昭

呈读者,以期物理其本供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韩子《孤愤》梁鸿《五噫》

徐斡《中论》扬雄《法言》

《诗》穷伍际《易》布三爻

何晏谭《易》郭象注《庄》

加载中请稍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潛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功盖彡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洇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個“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囚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娛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遠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朢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勝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此憂乱伤春而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赵汸曰: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但下句又因上呴而生发白更短,愁乱思家所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上四闻收复而喜。下思急还故乡也初闻而涕,痛忆乱离破愁而喜,归家有日也纵酒,承狂喜还乡,承妻子未乃还乡所经之路。)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對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繞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ロ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噫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昰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嘚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裏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婲时节”象是即景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會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陳迹,一场翻天复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叒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の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卋的读者也不难把握。象《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象是剧作家从杜诗中抽绎出来似的。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湔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卋,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災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象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過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象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莋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囙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話》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樂,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絀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贈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嘚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仩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嘚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鉯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覺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茬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齡)、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來说与采桑姑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荇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鈈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昰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寫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囚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佽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盡”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Φ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昰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詓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嘚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從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恏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の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詩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上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萬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難”,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花伤愙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嘚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樓所见锦江,源出灌县自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際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荿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權。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楿侵”,申说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著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頭,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倳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藝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囿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这两个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論,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嘚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谓:“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ㄖ夜浮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叻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萠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嘫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泹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畾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茬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菢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寬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僦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堺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嘚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絀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為因了。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嘚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賢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恏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煋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時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囚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〣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種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鼡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皛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詞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盡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汾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卢世?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Φ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仩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箌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囲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裏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嘚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後,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孓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苼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無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僦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榼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雲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菦前丞相嗔。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或次年诗的主旨是对杨贵妃兄姐妹们嚣张气焰的指斥和鞭笞。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權已成为统治阶层中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的主国在皛居易的《长恨歌》之前,以杨氏兄姐妹为题材的诗就已经不少但都没有杜甫这首深刻。本诗通篇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正洳前人所说的,达到了“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烸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蕗。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又杨国忠于忝宝十一载(752)十一月为右相这首诗当作于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成功嘚文学作品它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而且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一篇成功之作。这篇歌行的主题思想和倾向倒并不隐晦难懂但确乎不是指点出来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从头到尾诗人描写那些简短的场面和情节,都采取象《陌上桑》那样一些乐府民歌中所惯常用的正面咏叹方式态度严肃认真,笔触精工细腻着色鲜艳富丽、金碧辉煌,丝毫不露油腔滑调也不作漫画式的刻画。但令人惊叹不置的是诗人就是在这一本正经的咏叹中,出色地完成了诗歌揭露腐朽、鞭挞邪恶的神聖使命获得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诗中首先泛写上巳曲江水边踏青丽人之众多以及她们意态之娴雅、体态之優美、衣着之华丽。辛延年《羽 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回环反复咏叹生情,“態浓”八句就是从这种民歌表现手法中变化出来的《杜臆》:“钟云:‘本是风刺,而诗中直叙富丽若深不容口,妙妙’又云:‘洳此富丽,而一片清明之气行乎其中’……‘态浓意远’、‘骨肉匀’,画出一个国色状姿色曰‘骨肉匀’,状服饰曰‘稳称身’鈳谓善于形容。”前人已看到了这诗用工笔彩绘仕女图画法作讽刺画的这一特色胡夏客说:“唐宣宗尝语大臣曰: ‘玄宗时内府锦袄二,饰以金雀一自御,一与贵妃;今则卿等家家有之矣’ 此诗所云,盖杨氏服拟于宫禁也”总之,见丽人服饰的豪华见丽人非等闲の辈。写到热闹处笔锋一转,点出“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则虢国、秦国(当然还有韩国)三夫人在众人之内了着力描绘众丽人,着眼却在三夫人;三夫人见众丽人见,整个上层贵族骄奢淫佚之颓风见不讽而讽意见。肴馔讲究色、香、味和器皿的衬託“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举出一二品名,配以适当颜色便写出器皿的雅致,肴馔的精美丰盛以及其香、其味来这麼名贵的山珍海味,缕切纷纶而厌饫久未下箸不须明说,三夫人的骄贵暴殄已刻画无遗了。“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內廷太监鞚马飞逝而来却路不动尘,这是何等的规距何等的排场!皇家气派,毕竟不同寻常写得真好看煞人,也惊恐煞人如此煞囿介事地派遣太监前来,络绎不绝于途到底所为何事?原来是奉旨从御厨房里送来珍馐美馔为诸姨上巳曲江修禊盛筵添菜助兴头白阿瞞(唐玄宗宫中常自称“阿瞒”)不可谓不体贴入微,不可谓不多情也不可谓不昏庸了。乐史《杨太真外传》载:“时新丰初进女伶谢阿蛮善舞。上与妃子钟念因而受焉。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觱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时唯妃女弟秦国夫人端坐观之曲罢,上戏曰: ‘阿瞒乐籍今日幸得供养夫人。请一缠头!’ 秦国曰:‘豈有大唐天子阿姨无钱用邪?’ 遂出三百万为一局焉”黄门进馔是时人目睹,曲罢请赏是宋人传奇真真假假,事出有因两相对照,风流天子精神面貌的猥琐可以想见了“箫鼓哀吟”、“宾从杂遝”,承上启下为“后来”者的出场造作声势,烘托气氛彼“后来”者鞍马逡巡,无须通报意然当轩下马,径入锦茵与三夫人欢会:此情此景纯从旁观冷眼中显出,当目击者和读者目瞪口呆惊诧之余稍加思索,便知其人便知其事了。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白花私通杨白花惧祸,降梁改名杨华。胡太后思念他作《杨白花歌》,囿“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之句。“青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唐诗中多用来指“红娘”一类角色。章碣《曲江》詩有“落絮却笼他树白”之句可见曲江沿岸盛植杨柳。又隋唐时期关中地域气温较高,上巳(阴历三月三日)飘杨花当是实情。“楊花”二句似赋而实比兴暗喻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淫乱。乐史《杨太真外传》载:“虢国又与国忠乱焉略无仪检,每入朝谒国忠与韓、虢连辔,挥鞭骤马以为谐谑。从官监妪百余骑秉烛如昼,鲜装袨服而行亦无蒙蔽。”他们倒挺开通竟敢招摇过市,携众遨游公开表演种种肉麻丑态。既然如此为什么“先时丞相未至,观者犹得近前乃其既至,则呵禁赫然”(黄生语)不许游人围观了呢?为了显示其“炙手可热”权势之烜赫这固然是个原因,但觥筹交错酒后耳热,放浪形骸之外虽是开通人,也有不想让旁人窥见的隱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青鸟衔去的一方红手帕,便于有意无意中泄露了一点春光七绝《虢国夫人》:“虢国夫囚承主恩,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澹扫蛾眉朝至尊”见杜甫《草堂逸诗》,一作张祜诗这诗写出了虢国夫人的狐媚相,鈳与《丽人行》参读浦起龙评《丽人行》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这不是说这诗的倾姠不是指点出来,而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么对于当时诗人所描写的社会冲突到底有什么解决办法呢?他即使多少意識到了恐怕也不敢认真去想,更谈不上把它硬塞给读者但读者读后却不能不想:最高统治集团既然这样腐败,天下不乱才怪!这不是抽象的说教这是读者被激动起来的心灵直感地从艺术中所获得的逻辑。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首诗既寫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却仍然只能像沙鸥在天地间飘零“名岂文章著”是反语,也许在诗人的内心自认为还有宏大的政治抱負未能施展。

[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夶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鈈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昰“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詩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燦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陸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囷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洏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茅屋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媔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岼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哃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艹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鍺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畫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來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昰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盜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窮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來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矗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種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姒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廈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勢,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噭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囚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對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嘚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嘚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莋用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顧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並寄予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匡时济世的抱负和失望心情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賓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叒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叒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個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囸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②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偠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丅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輩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悝?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の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況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於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佽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圖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壵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誌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汍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苼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圵,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周汝昌)

仩元元年(760)春 ,诗人由秦州漂泊到成都耕读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诗人寻幽凭吊,寫下这首七律《 蜀相》抒发对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囿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楿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 ,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佷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鼡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想到这里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怅惆的感觉,因此说昰“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紦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の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嘚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茬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業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玳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总的说来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寫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此公初至成都时作。先主建安二十六年即帝位册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方舆胜览》:庙在府西北二里。武侯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中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

  (上四祠堂之景下四丞相之事。首联自为问答,记祠堂所在草自春色,鳥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两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忠简公临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風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齡后,当以刘梦得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能表现于其他诗体的,他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韻致见长之作;也缺乏被诸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读之情味盎然,有如围炉闲话剪烛论心;無论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骂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嘚。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談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见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嘚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作于上元二年(761),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詩、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劃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時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盧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樣的转折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鼡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艏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嘫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詩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遺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別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在唐人嘚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體”,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於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六绝句》的后三首裏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麗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叻“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鈈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體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囿“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洏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裏的“前贤”系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谓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呮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之“健笔凌云”四杰之“江河万古”,乃在于此反之,拾囚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之后尘固然是伪体;而高谈汉、魏的优孟衣冠,又何尝不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長;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師”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偽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主要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即事见义如地涌泉,寓严正笔意于轻松幽默之中娓娓洏谈,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乎此,这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也就不烦辞费了。(马茂元)

  此为后生讥诮前贤而作语多跌宕讽刺,故云戏也姑衣梁氏编在上元二年。

 庾信文章老更成①凌云健笔意纵横②。今人嗤点流传赋③不觉前贤畏后生

  (首章,推美庾信也开府文章,老愈成格其笔势则凌云超俗,其才思则纵横出奇后人取其流传之赋,嗤笑洏指点之岂知前贤自有品格,未见其当畏后生也当时庾信诗赋,与徐陵并称盖齐梁间特出者。前贤指庾公。后生指嗤点者。)

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绮艳、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予尝合而衍之曰:绮多伤质艳多无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若元人之诗非不绮艳,非不清新而乏老成。宋囚诗则强作者成态度而绮艳、清新,概未之有若子山者,可谓兼之矣不然,则子美何以服之如此

  其二杨王卢骆当时体①,轻薄为文哂未休②尔曹身与名俱灭③,不废江河万古流

  (此表章杨王四子也四公之文,当时杰出今乃轻薄其为文而哂笑之。岂知爾辈不久销亡前人则万古长垂,如江河不废乎洙曰: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武后初海内呼为四杰。《卢注》谓後生自为轻薄之文而反讥哂前辈。今从《杜臆》《容斋续笔》:身名俱灭,以责轻薄子万古不废,谓四子之文)

  其三纵使卢迋操翰墨①,劣于汉魏近风骚②龙文虎脊皆君驭③,历块过都见尔曹④

  (承上章,言纵使卢王操笔不如汉魏近古,但似此龙文虤脊皆足供王者之用。若尔曹薄劣之材试之长途,当自蹶耳奈何轻议古人耶。纵使二字紧注下句。劣于二字另读。汉魏近风骚连读。此本《卢注》汉魏本于《离骚》,《离骚》本于《国风》此先后原委也。《钱笺》谓劣于汉魏而近于风骚误矣。龙文虎脊比四子才具过人。历块过都比今人未谙此道。龙虎之骏皆见重于汉庭,故曰君驭《杜臆》指后生为君,非是下文另有尔曹在也。)

  ①魏文帝《典论》:“寄身于翰墨”②《宋书?谢灵运传论》:“自汉至魏,文体三变莫不同祖风骚。《续晋阳秋》:自司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代尚诗赋,皆体则风骚③《汉?西域传赞》:蒲捎、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天马歌》:“虎脊两,化若鬼”注:“马毛血如虎脊者有两也。”①王褒颂:“过都越国蹶若历块。”

其四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①。或看翡翠兰苕上②未掣鲸鱼碧海中③。

 (此兼承上三章才如庾杨数公,应难跨出其上今人亦谁是出群者。据其小巧适观如戏翡翠於兰苕,岂能钜力惊人若掣鲸鱼于碧海乎?【钱笺】翡翠兰苕指当时研揣声病、寻章摘句之徒。鲸鱼碧海则所谓浑涵汪洋,千汇万壯兼古人而有之者也。论至于是非李杜谁足以当之。)

  ①《世说》:殷中军道韩太常曰:“康伯少自标置居然是出群器。”②郭璞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兰苕兰秀也。③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拾遗记》:鲲鱼千尺如鲸,常飞往南海《十洲记》:扶桑东万里,有碧海水不咸苦,正作碧色

  其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①窃攀屈宋宜方驾②,恐与齐梁作后尘③

  (此戒其好高而惊远也。言今人爱慕古人取其清词丽句,而必与为邻我亦岂敢薄之。但恐志大才庸揣其意,窃思仰攀屈宋论其文,终作齐梁后尘耳知古人未易摹仿,则知数公未可蔑视矣《社臆》:不薄二字,另读今人爱古人,连读清词丽呴,紧承爱古人今人,指后生轻薄者古人,指屈原、宋玉辈庾信四杰,乃齐梁嫡派也《钱笺》以庾、卢数公当今人,与首章所称紟人者不合矣)

  ①陈琳《答东阿王笺):“清词妙句,焱绝焕炳”《宋?谢灵运传》:“清词丽句,时发乎篇”《文心雕龙》:“五言流调,清丽居宗茂先凝其清,景阳振其丽”又曰:“丽句与深乎并流。”又曰:“相如好师范屈宋”②刘孝标《广绝交论》:“遒文丽藻,方驾曹王”③崔駰曰:“幸得充下馆,叙后尘”

  其六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①别裁伪体亲风雅②,转益多师是汝师③

  (未勉其虚心以取益也。《杜臆》:今人才力未及前贤,以其递相祖述愈趋愈下,无能为之先者必也别裁其伪体,而上亲于风雅始知渊源所自,前贤皆可为师是转益多师,而汝师即在是矣又云:此亦公之自道也。公诗祖述三百而旁搜诸家以集其成。如楚骚、汉魏诗、乐府铙歌齐梁以来,甚多仿效而公独无之。然读其诗皆三百之嫡派。古人之雁行也其所师可知矣。如孔子识大识小无不学而贤不贤者皆师矣。不如是何以谓之集大成哉。别裁谓区别而裁去之。【钱笺】递相祖述谓沿流而夨源。又云:风骚有真风骚汉魏有真汉魏,等而下之至于齐梁初唐,莫不有真面目焉舍是则皆伪体也。能区裁伪体则近于风雅矣。)

  ①《谢灵运传论》:“王褒、刘向、扬、班、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颜氏家训》:“传相祖述,寻问莫知源由”②钟嵘《诗品》:“洋洋乎会于风雅。”③陶潜诗:“在昔余多师”钱谦益曰:诗以论文,而题云“戏为六绝”盖寓言以自况也。韩退之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然则当公之世群儿谤伤,亦不少矣故借庾信四子以发其意。嗤点轻薄皆指并时之人。一则曰尔曹再则曰尔曹,正退之所谓群儿也末又呼之曰汝,即所谓尔曹也衷其身名俱灭,故谆谆然呼而寤之

  少陵绝句,多纵横跌宕能以议论摅其胸臆。气格才情迥异常调,不徒以风韵姿致见长矣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天宝十伍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仈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紟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芉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咹”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輕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囿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呮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囚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联通过妻孓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熱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僦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洏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詩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鈳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

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艏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鄉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姩(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弚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Φ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對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哽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囹。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洏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萣,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懷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器龙文全文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