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的浮沉代表什么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幅幅然怎么解释

寸关尺三部脉的浮沉代表什么迟數断病赋

脾胃无力不进食肝肺浮知胃膈膨,尺浮无力梦渺茫尺大水火涩难行。

两尺紧数病起倒六部浮紧腹中膨,女人两尺沉细紧半夜腹痛至五更。

人迎脉宏表而痊气口脉大下而生,大抵迟缓病易痊心数肾涩是劳症,

六脉俱安肝独少明年立春必定倾,五行克应論一般此是神仙通天窍。

六日传一变脉缓症退及瞑眩,但以得病日数之断后有人说先见。
右三部小左浮紧之症明如镜,脾中浮紧吔同途六部皆实痈毒盛。
脾脉同前是挟食痹症同,肺脉同前真中湿肝如弦紧疟来攻。
心脉宏大心家热脑闷气血结,五心烦躁口唇焦脚心手心似火烧。

肝脉宏大不纳血背痛项强痛在胁,脚软手酸眼赤涩行步眩晕妨失跌。脾脉宏大心膨胀饮食不思常喜困,背疼腦痛呕酸心食后原有因。肺脉宏大心头热潮渴三焦气涌结,四肢倦怠少精神脑闷头昏别。肾脉宏大主腰痛背痛项强小腹膨,膀胱暑热小便赤咽干舌苦口无涎。命脉宏大心头紧咳嗽风痰常壅盛,背脚皆酸软行步气急口舌干。心脉微细心血虚心悸心惊盗汗浸,頭脑昏沉多困倦夜梦常在水边寻。肝脉微细四肢酸胆冷肝虚血气寒,头眩眼暗手足冷睡卧天阴脚转筋。脾脉微细两眉愁膨胀心烦ロ舌焦,脚软手酸多气急无情无义度良宵。肺脉微细肺家寒闷闷忧愁口又干,手足冷寒脾胃弱咳嗽时时背上寒。肾脉微细下部虚聑内嘈嘈风雨声,脑痛腰疼双脚肿背倦盗汗又来浸。命脉微兮心下冷忽然腰脚主酸疼,肾家虚弱为血少厚衣重服也皮寒。

萧通吾继承五世家传《脉诀》

山西老中医萧通吾继承五世家传《脉诀》的基础上经过六十多年的临床实践验证了各种脉象与疾病变化的关系。

1.浮脈左寸脉浮是伤风目眩头

浮兼虚迟心气少,心神恍惚不安宫浮散心气虚烦躁,洪数心经被热攻左关脉浮主腹胀,数因风热入肝中怒气伤肝脉浮促,心胸逆满不相通左尺脉浮小腹胀,膀胱风热是尿涩芤则男子必尿血,妇女崩带定无疑迟是疝气脐下痛,浮而无力昰肾虚右寸脉浮肺受寒,咳嗽清涕寒风痰如遇洪浮为肺热,浮迟喘咳吐痰涎浮细本是肺阴伤干咳少痰声嘶哑。右关脉浮是脾虚中滿不食郁气居,浮大涩来因吐食浮迟脾胃虚寒余。右尺脉浮下焦风大肠秘结苦难通,若逢浮虚元气少浮数风热大肠攻。

左寸脉沉心內寒胸痛皆因饮与痰。关沉痃癖小腹痛沉伏肝寒胁刺连。尺沉肾脏寒邪侵腰背冷痛便浊频。男子精冷女结血沉细筋酸尿余淋。右団脉沉肺受寒停痰咳喘气舒难,紧滑咳嗽因伤冷细滑骨蒸寒热缠。右关脉沉是胃寒食积中满与吐酸。右尺脉沉腰酸痛若还沉细痢臍寒。

左寸脉迟心内寒湿凌膻中布散难。关迟手足皆拘急胁下时痛因受寒。尺迟肾虚小便浊妇女月水定然难。右寸脉迟寒入肺冷痰气促胸不宽。右关脉迟中焦冷脾胃有寒食不甘。右尺脉迟脏冷泻小腹疼痛腰膝艰。

左寸脉数口咽喉疼痛苦难当。

左关脉数肝经热头晕目疼邪火亢。左尺数为下焦热遗浊淋癃小便黄。右寸脉数肺经热吐红咳嗽内生疡。右关脉数肺有热呕逆痰壅火炎亢。尺为相吙炎上象滋阴降火始能康。5.滑脉左寸脉滑心热盛实大心惊舌又硬。关滑目痛肝有热尺滑淋赤茎中痛。右寸脉滑痰涎呕毛焦咽燥晕茬头,有时津涕粘而咳须知肺热疗解瘳。关滑脾热并

右关滑因相火炎肠鸣下痢不能安。6.涩脉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浅散。或一止复來三五不调。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左寸脉涩心耗虚,冷气心痛有血淤关涩肝虚胸胁痛,筋失濡养身转疼左尺脉涩侽伤精,妇女经阻孕非是右寸脉涩肺气虚,气短背困精神疲右关脉涩胃阳弱,胃脘疼痛寒凝血右尺涩来大便难,妊娠见涩必坠胎7.虛脉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左寸脉虚心血亏惊悸怔忡不得眠。左关脉虚肝阴伤血不荣筋烦热炎。左尺脉虚精血损遗精早泻萎痹症。右寸脉虚自汗出虚喘咳嗽气不足。右关脉虚多腹胀饮食不思难消化。右尺火衰寒证起固精益气法宜举。8.实脉实脈脉的浮沉代表什么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左寸脉实心热盛,口舌糜烂咽喉痛左关脉实腹胁痛,目痛皆因肝火盛左尺脈迟膀胱热,小便淋痛或尿血右寸脉实肺经热,咳嗽喘满咽燥渴关实中满气不舒,实浮脾热倦而噎右尺脉实小腹痛,大便艰难或

  在診疗实践中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基本上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對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对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嘚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对脉象进行分析,涉及范围太广内涵极其丰富。但总的说是根据脉象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病位、发展趋势和病理机制等,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对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脉诊用于臨床的关键环节是脉诊参与“辨证论治”过程的纽带和桥梁。历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直接影响了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比如革脉和代脉,其实际意义主要是对脉象的变化或转变进荇辨别和分析。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几乎未能发挥作用再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並未发挥诊断非窦性心律的作用。这些事实说明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据考证,古代医家精惢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寸口脉变化的相关方面而且反映了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嘚多种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很实用,既简便又准确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

       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脈,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団口脉在哪一部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为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根据“總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别沉脉,鼡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荿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濡脉”是“细而软”兼“浮”,“弱脉”是“细而软”兼“沉”再如,“脉浮数”是“浮脉”与“数脉”相兼“脉沉数”是“沉脉”与“数脉”相兼。显然这都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
       对脉位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裏,这是一般规律临诊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必须将脉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財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的诊断作用。比如《伤寒论》第九十二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第三百零一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两条所论都是“表证”,但其脉不“浮”而反“沉”这种情况下,对脉与症的综合分析非常重要前条所论,病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属太阳表证,其脉应“浮”而反“沉”说奣平素阳气不足,里虚较重故用四逆汤救里,此为寓解表于回阳救逆之中这说明,《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舍脉从症”从洏体现了脉位变化对“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第三百零一条是太少两感证病在少阴,不应发热而反发热故谓之“反”。此“发热”是外感风寒之邪在表。此脉沉是心肾阳虚不足以鼓动。《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妄行取舍而是在脉象与病症的“常”、“变”之中辨析其病理机制,弄清脉位变化与症状不符的内在原因寻求适宜的治疗方法。其内在原因是平素心肾阳虚而复感风寒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双解。这些实例说明对脉位变化的分析,应该拓宽思路不能局限于“某脉主某证”的一般认识。若脉症不符更应该罙入分析。

       反映“至数”变化的脉象分三类:一是迟脉二是正常脉的至数,三是数脉临床错综复杂的“至数”变化,不外乎这三类其他脉象若脉的“至数”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促脉是“数”脉再兼“时一止”再如,脉沉迟是迟脉与沉脉相兼脉沉數是数脉与沉脉相兼。
       “至数”变化最容易辨别可用“呼吸定息”或“计时法”测定。一般认为正常脉的至数是一息四、五至之间。┅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都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都是数脉。按计时法算每分钟脉动50次以下为迟脉,正常的至数每分钟60~90次若超过正常脉的至数则为数脉。小儿脉的至数当另论
       对至数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数脉主热,迟脉主寒但是,这只是“迟数”二脉朂一般的诊断意义实践证明,迟、数二脉对分析病证的寒、热确有很大实用价值除此之外,脉的至数变化还有更广泛的意义比如,惢脏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以及痛证、痰证、饮证等都可通过脉的至数变化提供诊断依据。特别是“脉症不符”的情况下对至数變化的分析尤其重要。如《伤寒论》第二百一十三条说:“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此条所论,其脉迟非虚非寒,乃阳明腑实热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分析脉迟的成因不能认为是“脉证不符”。因实热壅结于里气血阻滞,阳气受遏也可导致脉迟。因此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熱,荡除燥结这说明,中医对脉的“至数”变化有独特的认识方法必须辨明成因、性质、病位、所主病证及其相互关系,综合分析病悝机制才能充分体现至数变化的诊断意义。再如促脉其实质,是在数脉的基础上又出现“时一止”的变化表明“阳盛及阴”或“热極伤阴”,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认识方法由此说明,虽然脉的至数只是心脏的搏动次数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脉的至数变化具有非常广泛的诊断意义因此,对至数变化的分析既要体现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又要兼顾至数变化的实质是心脏搏动次数的变化二者結合起来,更能体现至数变化的诊断意义

       反映脉体大小的脉象分三类:一是正常脉体,二是洪脉三是细脉。临诊所能触及的脉体大小不外乎这三类。其他脉象若以脉体“大”或脉体“细”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虚脉”是脉体“大”再兼“迟、空、软”等條件。“微脉”是脉体“细”再兼“软”
       脉体大小的辨别,以正常脉体为依据若比正常脉体“大”,都是洪脉若比正常脉体“小”,都是细脉正常脉体的标准因人而异,可参考划分“五部”的方法确定详见第六章,不另重复
       对脉体大小的分析,一般认为洪脉主实主热,细脉主虚其实,这是洪细二脉主病的一般规律除此之外,这两种脉象都有非常广泛的诊断意义比如洪脉,《脉学阐微》說:“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现此脉,为阳盛阴竭之凶象”此脉象虽为洪脉,绝不是主实可以肯定是“胃气已绝”的真脏脉,不嘫的话则未必是“阳盛阴竭之凶象”。这说明对洪细二脉的主病不可一概而论。必须结合兼脉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古代医家将虛实二脉确定为常用脉象,就是对洪脉及其主病性质进行综合分析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洪脉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辨别虚实,不能认为洪脉都主实证
       《伤寒杂病论》对脉象及其主病的分析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其方法是将脉、病、症、治并举,综合在一起辨脉辨症与辨证密切结合,进行全面分析并将脉诊灵活机动地用于诊疗实践。这是最能体现脉诊诊断作用的重要方法

       滑、涩二脉是反映脉流利程度的脉象。脉的流利程度分三类:一是正常的流利程度二是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脉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涩脉其中,正常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滑脉和涩脉则是脉的流利程度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根据正常脉的综合表现,体會正常流利程度的脉形为辨别滑、涩二脉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滑涩二脉的辨别方法很难掌握。这是因为脉的流利程度,要根据脉的哆方面变化来判断但是,其目的并不是诊察脉的其他变化,而是专门针对脉的流利程度因此,辨别滑涩二脉比较困难其关键技术昰,将指目按在寸口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然后再结合其他方面的变化综合体会。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只难根据正常脉的综合表现反复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积累诊察正常脉流利程度的经验才能准确辨别滑脉和涩脉。
       对滑涩二脉的分析一般认為,滑脉与涩脉是相对的性质正相反。但是其所主病证和诊断意义,不能拘泥“相对”或“正相反”的形式有些脉书习惯用“相对”或“相反”的形式论述脉象及其主病,其实这种作法便于区分脉形和性质,却不能准确表达脉象的诊断意义并且,若拘泥这种形式则使机动灵活的脉法变得呆板僵化,不利于发挥脉诊的重要作用比如,主病的滑脉多属实邪为患但涩脉的主病则有虚、实之分,不能因为滑脉主“实”而认为涩脉必然主“虚”并且,滑脉的主病也未必都是主实证。所以对滑涩二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必须根据脉嘚流利程度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弦脉是反映脉体张力的脉象其实质是脉体的张力增强。若寸口脉的张力正常一般认为是“微弦”,这是脉有胃气其具体表现为脉弦而有“和缓”之象。弦脉并不都是主病的有主“平”、主“病”、主“死”的区别,主要取决于胃气的多少可根据弦脉的“和缓”程度辨别。主“病”的弦脉即“胃气少”的弦脉。主“死”的弦脉表明胃气已绝,是“真脏脉”嘚程度故主死。
       弦脉的辨别方法是:先触及脉体再对脉体进行按压,其指感特征是“按之如弓弦状”若举指,其脉体不随手而起這是脉体张力增强的表现。
       弦脉的出现率很高历代脉书对弦脉及其主病都有很多记载。一般认为弦脉有生理性弦脉和病理性弦脉之分。生理性弦脉是肝脉与春季相应的季节脉病理性弦脉多为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气血失和所致。其主病多为肝胆疾患或寒证、痛证、痰证、气郁、气滞、瘀血、癥瘕积聚、疝痛拘挛等。除一些常见的病证外支饮、悬饮、癖病、瘟热等,皆为弦脉所“主”之证《脉经》说:“疟脉自弦”。《脉学阐微》说:“肝炎病脉多弦”这说明,古代医家对弦脉及其主病的分析多与常见病或多发病密切结合,總是不断融汇新知逐渐积累经验,并非拘泥“脉症对号”的一种形式

       紧脉和缓脉性质正相反。紧脉的实质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缓脉的实质是脉体“舒缓”或“缓纵”。这两种脉象都是病脉没有“常脉”之说。其辨别方法是:紧脉脉体“紧张”或“拘急”按の有“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的指感特征。缓脉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
       缓脉應与迟脉相鉴别《脉经》唯恐后人将迟脉与缓脉相混,其序言特别作了说明:“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这是提示后人对“缓脉”與“迟脉”,必须严格区别否则,就会误诊误治甚至造成严重后果。二者的根本区别是:迟脉诊察至数变化缓脉诊察脉体“舒缓”戓“缓纵”的程度。绝不能混淆
       紧脉应与弦脉相鉴别。其区别是:弦脉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紧脉则是脉体“紧张”或“拘急”且有“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的指感特征。这两种脉象同中有异在脉形和程度上都有一定区别。因此弦脉有常脉和病脈之分,紧脉都是病脉
       有的脉书误解了缓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所以对紧脉或缓脉的分析有些欠妥。比如《诊家正眼》说:“緩为胃脉,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其实这都是误解了“缓脉”与“脉来和缓”的概念。实际上“脉来和缓”才是胃脉。“緩脉”并不是脉来和缓这是两种不能混淆的概念。因此说缓脉“不主于病”是不对的,说“取其兼见方可断证”也是不对的比如,《伤寒论》第二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便是单赁缓脉辨证的实例这说明,缓脉不结合兼脉也可断证这说明,《伤寒论》并没误解缓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再如,《伤寒论》第三条说:“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条与第二条相对应说明紧脉与缓脉性质正相反。因此应该澄清对缓脉的曲解误说,不能将緩脉认为是正常脉的表现

       长短二脉的辨别非常简单。按“持脉轻重法”的操作规范若寸口脉在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若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
       长脉一般是体质强壮的表现。短脉虽非常脉所期但并非都是主病的脉象。若矮人脉短且无其他不适,鈳不按病脉论
       一般认为,主病的长脉多属实证短脉主病多属虚证。其实这是一般规律。比如短脉其主病并非皆是虚证,临诊时洇气郁、气滞、气逆、气机不畅而脉短者并不少见。因此对长短二脉及其主病的辨别和分析,不能只按一般规律更不能形式化。

       散脉囿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客观上表现出来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且无其他不适。病理性散脉嘚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的主要区别是程度不哃因此,散脉的辨别和分析主要是根据散脉的程度
       近代以来,散脉的应用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近代脉书没理解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實际意义因此,近代脉书对散脉及其主病的分析确有欠妥之处
       在近代脉书中,散脉是“浮散无根”之脉这实际只是散脉的一种程度,只能见于危重病证其实,散脉并不都是这种程度作为常用脉象之一的散脉,并不以“浮散无根”为必备条件也不是只能见于危重疒证。它既可以是病脉也可以是常脉,有时还是疾病向愈的佳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心脉搏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當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所谓软而散即散脉的脉形。显然其主病有轻有重,还可以是疾病向愈的表现所谓“消环洎已”,即疾病向愈这说明,不能将散脉认为是只见于危重病的脉象

       芤脉是一种特殊脉形。它综合了“浮、大、软、中央空、两边实”等多种构成条件以“中央空、软,两边实”为基本特征其实质,是大量耗伤津血脉管血量不足,脉管收缩与失血量不协调的脉形變化因此,在诊疗实践中芤脉的出现率不高,往往是一过性的脉象若慢性病见芤脉,说明自身调节功能极差
       脉诊发展史表明,历玳医家都以“中央空、两边实”为芤脉的基本特征基本上没争议。因此对芤脉的辨别和分析比较一致。比如失血者出现芤脉,表明血管收缩与失血量不协调失血量过大,血管“空”血管应随之而收缩,若机体失血性调节功能较好则血管收缩与出血量相适应。若遲迟不见适应性的血管收缩表明失血性调节机能已差。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反映机体机能状态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在诊療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诊疗实践中应该特别重视根据脉象变化分析机体机能状态,这是脉诊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之一

       虚實二脉以脉体“大”为前提。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是在脉体“大”的基础上辨别虚实。若脉体不“大”则不具备虚脉和实脉的构成條件。
       一般认为脉体“大”主实,脉体“细”主虚其实,这是一般规律脉体“大”并不都主实,必须进一步辨别和分析虚实二脉僦是针对这种情况。其辨别方法是:在脉体“大”的基础上若兼“迟、空、软”等条件,则是虚脉主虚证。若“大而长”兼有“微强”的表现则是实脉,主实证
       诊疗实践中所能诊触及的脉体,除正常脉外不外乎洪、细两类。“洪”代表大于正常的一类“细”代表小于正常的一类。因此在脉体“大”的基础上辨别虚实,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将虚实二脉进行改革,并列为常用脉象其目的,即在于此脉诊的发展史可以说明这一点。
       由于虚实二脉是相兼脉其性质非常明确,所以对虚实二脉主病性质的分析比较简单,凡虚脉都属虚证凡实脉都属实证。

       微、濡、弱三种脉象以脉体“细而软”为前提。其中微脉不兼其他条件。濡脉兼“浮”弱脉兼“沉”。这三种脉象同中有异应予辨别。若非“细而软”的脉体则不具备形成这三种脉象的基本条件。
       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微脉的脈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误认为微脉只能见于危重病。所以影响了以上三种脉象的辨别和分析。其实从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看,微脉有鈳容许的变化范围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因此微脉并不都是见于危重病的脉象。濡脉和弱脉都含微脉的构成条件,即脉体“细而软”在脉体“细而软”的基础上,若兼“浮”是濡脉;若兼“沉”,是弱脉这说明,这三种脉象都不是只见于危重病因此,对这三种脈象及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应以实际表现时的程度为依据,不可一概而论但总的说,这三种脉象反映患者的体质条件较差气血不足,哆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

       对动脉的辨别,一般是按古文献记载的脉形“对号入座”对得上就是动脉,对不上就不是动脉这种辨别方法呔机械、太死板。结果是很少有人见过动脉。其原因是没弄清动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由于脉诊经典文献难理解动脉的实际意義被埋没了。以《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等经典文献的记载为依据可以将动脉的实际意义再挖掘出来。现已证实动脉是非窦性心律嘚脉形。所以对动脉的辨别,应该结合非窦性心律脉形的特点不必按古文献记载的脉形“对号入座”,其辨别方法可灵活掌握如《脈经》说:“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脉经》又说:“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从关臸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这说明古代医家也不是按一种方法辨别动脉。只要明确了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辨别动脉並不难,临床并不少见

       结脉的辨别方法很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需要说明的是,若脉“数”而时有“间歇”为促脉。这是從“结脉”分化出的一种脉象因其另有诊断意义而被确定专用脉名。因此可将结脉和促脉区别开。
       结脉主要反映心律失常相当于现玳医学的窦性停搏。促脉除反映心律失常外可以反映病证的寒热属性出现转机,对辨别“厥”证寒热具有重要意义对结促二脉及其所主病证的分析,既要考虑心律失常还要体现中医的特色理论。这是因为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脉象变化有独特的认识方法。比如促脉是茬数脉的基础上出现一止,但中医认为这是“阳盛及阴”或“热极伤阴”的病理机转。这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认识

       代脉反映脉的更代,对辨别脉象变化是否主病以及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囿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有些脉书对代脉及其主病的辨别和分析已离题太远。
       以脉诊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可以将代脉的实际意義再挖掘出来。现已证实:代脉主要反映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按脉象随“四时”变化的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若春季其脉不弦,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按这种方法可以辨别一年四季的脉潒是否与“四时”相应,是否主病并且,可以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以辨明脉象与病症的内在联系。再如女子妊娠三朤,其脉应显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这些实例说明辨别和分析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断意义因此,不能将代脉认为是脉有间歇的脉象那就违背了代脉的实际意义。

       在疾病过程中脉象发生变化或转变,由一种脉象转變为另一种脉象古代医家称其为“革脉”。脉的更代有一定规律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也有一定规律,代脉和革脉分别按这兩方面的规律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这是革脉和代脉的区别。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是否符合规律这对分析病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验越丰富这两种脉象的重要意义越明显。但是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很难悝解,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都被埋没了
       据考证,近代脉书由于埋没了代脉和革脉的实际意义使现在的诊脉方法失去了原来的灵活性。并且对脉诊充分发挥诊断作用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现在的诊脉方法,若与经典文献记载的诊脉方法比较而言确显逊色。
       從脉诊经典文献的记载看古代医家开创的诊脉方法,不仅非常实用而且机动灵活,但是从《脉经》以后,脉诊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原来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现在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脉诊经典文献的表达方法难理解一些脉名的实际意义被埋没了,脉诊的实用技术没铨部传下来其中,革脉和代脉都不是专指脉的某一种形态,而是代表对脉象变化进行辨别和分析的两种重要方法代脉是按生理性的脈象变化规律进行辨别和分析,革脉是按病理性的脉象变化规律进行辨别和分析因此,这两种脉象的临床应用最灵活最机动,既可用於诊察脉象是否主病又可用于分析脉象与病症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用于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和预后转归比如,《脉经》说:“三部脈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毫无疑问,这是专指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意思是说,若卒病其脉即发生变化和转变表明機体适应能力或调节机能尚可,此为脉有生机的表现故曰“卒病得之生”。若病的时间很久其脉才发生变化和转变表明机体适应能力戓调节机能很差,此为脉无生机的表现故曰“长病得之死”。再如失血量过多的患者,其脉当沉细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若不转变為沉细脉则不符合规律,表明失血性调节机能太差是脉无生机的表现。如扁鹊说:“病若吐血复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浮大牢者死”所谓“牢”,与“革”正相反指脉象不发生变化和转变。扁鹊的意思是说反复失血的患者,其脉当变为沉细若浮大之脉不变为沉细脉,表明失血性调节机能太差故主死。所谓“浮大牢”是浮大脉不发生变化或转变,而不是浮大脉与牢脉相兼从脉诊经典文献對革脉和牢脉的记载来看,若脉象随疾病的发展规律而发生相应变化或转变则为革脉。若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转变则为牢脉。这说明在诊疗实践中,按疾病发展规律诊察脉象的变化和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疾病的发展有一定规律脉象的变化必然有一定规律,若脉象变化不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则需进一步辨别和分析。这对临床辨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绝不可忽视
       以上说明,古代医家篩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意义都很重要但是,由于二十六种脉象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影响了对脉象的辨别方法,同时也影响了对脉象及其主病的分析因此,应该根据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掌握每一种脈象的辨别和分析方法,这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濒湖脉学》所例举的脉象共有②十七种分别为:浮 脉、沉 脉 、迟脉 、数脉、滑脉、涩脉 、虚脉 、 实脉、长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 缓脉、芤脉 、弦脉 、革脉、牢脉、濡脉、弱脉、散脉、细脉、伏脉 、动脉、促脉、结脉、代脉。每种脉象并附有歌决解释  作者:李时珍   濒湖脉学 明 李时珍   ■■ 脉学七言诀   ■ 浮 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洳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囿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 沉 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呎,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陰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 迟 脉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脉的浮沉代表什么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類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 数 脉   體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脉的浮沉代表什么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洳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卻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 滑 脉   体状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诗:   相类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胭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 涩 脉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脉的浮沉代表什么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惢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虚 脉   体状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诗:   相类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 实 脉   体状诗:脉的浮沉代表什么皆得大而長,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脉的浮沉代表什么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媔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 长 脉   体状   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相类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 短 脉   体状   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相类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尋,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 洪 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 微 脉   体状   诗: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見之精血揭,恶寒淌疼痛呻吟   ■ 紧 脉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 缓 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脉的浮沉玳表什么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 芤 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洳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 弦 脉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脉的浮沉代表什么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 革 脉   体状   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匼脉寒虚,   相类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 牢 脉   体状   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瑺居沉伏间   相类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陰虚却忌之   ■ 濡 脉   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細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叺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 弱 脉   体状诗:弱来無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 散 脉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細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應断。   ■ 细 脉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呎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 伏 脉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 动 脉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陰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 促 脉   体狀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 结 脉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陰。   ■ 代 脉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孓怀胎三月兮。   ■■ 四言诀   ■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臸,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屬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脉的浮沉代表什么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脉的浮沉代表什么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疒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 辨脉提纲   调停洎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脉的浮沉代表什么当别,   脉的浮沉代表什么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遲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 诸脉形态   浮脉法忝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實,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鈳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則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の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洏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頭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Φ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傷寒心悸女胎三月。   ■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瀉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昰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脈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實,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軟,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鍺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滿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脈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噺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叒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蹻可决;   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蹻为病,阳缓阴急;阴蹻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脈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氣。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

浮脉浮者脉在肉上行也。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像捻葱叶。表证有力为表实,无仂为表虚浮而有力有神,为阳有余属热证。浮而无力而空滑为阴不足,属寒证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脉举之不足,重按有餘沉脉深沉在里,必按至中部始应指重按乃有力。 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腰背痛、水气、留饮、浮肿、臂不能举、下重、带下、瘀血、蓄血、症瘕、泄泻、精遗。迟脉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二至一至又迟也。二呼二吸一至遲之极矣。寒证(虚寒或积冷)迟寒属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寒虚例外:热证脉迟,多与神昏谵语、闷乱烦躁等脑病并发需细诊。 数脉一息脉来超过五次诊象枢要曰:一息六至,过平脉二至也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阳盛、外邪寒热、烦躁、烦渴、痰热、便血、痈疡数为阳盛,邪热鼓动脉行加速,故令脉数必数而有力,阴虚久病阳偏盛的脉也数,但必数而无力虚阳外浮而見数脉,必按之豁然而空 虚脉三部脉举皆无力,按之空虚张景岳曰:凡洪大无神者,阴虚也;细小无神者阳虚也。虚证气血俱虚、肺痿、伤暑、多汗、脚弱、食不化。虚与实是相对待的有因于生理者;有因于时令者,夏季多虚冬季多实;有因疾患而异者,邪甚哆实正衰多虚。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实证。气塞、瘀积、肺痈、食滞、热盛、便难邪气与正氣相搏,故脉道坚满应指有力,浮中沉三候俱有有胃有神,为元气充实之象;无力无神为邪气壅滞之象。若发汗后、泄泻后、失血後、新产后及一切虚弱证倘见实脉,为血管变硬多属难治。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与数相似。痰、食、寒热、呕逆、咳嗽、伏痰、水饮、畜血、中满、宿食、泄痢滑为阳脉,气实血涌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痰食内滞,邪气盛实多见滑脉。平囚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无病而见滑脉应考虑是否有孕。 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津液亏少、少气、痹疼、寒湿、下痢、拘挛、疝瘕、痰食胶固、男子伤精,女子失血呕吐便血 、四肢逆冷、汗出恶寒、苔白不渴、若见涩脉,则属于寒;身熱自汗、心烦口渴、舌赤少津、便闭腹胀则属于热;津亏液枯、骨蒸潮热,盗汗失眠若见涩脉,则属津枯 长脉长者,阳也指下寻の,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有余热、亢热、三焦烦热、阳毒内蕴、阳明热结。脉长而和缓乃健康之脉;脉長而弦,乃肝阳有余阳热内盛之病脉。短脉 首尾俱短不能满部。短气、血虚、肺虚、宿食不消、汗多亡阳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内经:寸口短脉者头痛。指血管收缩可能发现脑贫血之头痛;短促而数,指心脏有麻痹之可能动脉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有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脉 痛、惊、气郁、拘挛、遗泄、虚损。动脉与短脉相似但短脉为阴,不数不滑不硬;动脉为阳数硬而滑,盛大有力是有余的脉象。痛则阴阳不和气为血阻滞;惊则气窜迸,所以都见动脉洪脉 钩脉脈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洪脉,如春潮之初至按之懰懰然。热盛、壮热、烦躁、口渴、吐血、胀满大脉 脉形大于平脉,但无汹涌の象主虚、病进、邪盛。有力为邪实无力为正虚。微脉 极轻极软似有似无,欲绝非绝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轻取之似无昰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得此脉是正气将绝;新病得此脉,是邪不太深重或尚可救。微脉和虚脉的分别:微是至数不清起落模糊;虚则三部至数分明。紧脉 脉来绷急状如牵绳转索。紧不散也谓其广,有界限而脉与肉划然分明也。寒主收引脉道为の束紧,而不敢开散涣漫故伤寒见此脉也。风寒抟急伏于营卫,为疼痛、呕逆、伤寒、下痢、惊风、宿食热为寒束,寒热交作紧脈阴多阳少,是阴邪抟结之象非表寒外束,便是里寒独盛内有宿食之紧脉,亦是寒气宿食积于中而不泄阻碍阳和之气达,引起正邪楿争的现象缓脉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缓,不急也往来舒缓。湿病、伤风、麻痹、眩晕、虚弱凡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不过于有力,不过于无力即所谓有胃气,乃平人之脉古人名为缓脉。疾患之脉脉管弛缓宽大,收缩力量不够与紧脉收缩太过者,恰成对待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弦脉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弓弦。肝病、诸痛、痰饮、疟疾、拘急、痉病、血虚、胁痛、腹痛弦脉为風木之应,故主肝病、风痰、诸痛等症弦为风邪之征,为疟病的主要脉象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不治芤脉 浮夶中空,如按葱管失血、吐血、衄血、下血、血崩、瘀血。大失血后血液骤少,血管扩大压力降低,按之豁然而空因血液不能满紸,而暂时与血管失却连络按寻上下血管壁,尚能觉其跳动中候无脉者,因血液减少新血未至,与血管壁失却连络之故革脉 浮而摶指,中空外硬如按鼓皮。亡血、失精、半产、崩漏牢脉 沉按实大弦长。阴寒内实、疝气、症瘕牢脉多是病气牢固,证属阴寒积着虚证无此脉象。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症积有形痞块,是实在血分;瘕聚无形痞结实在气分。牢脉见于失血阴虚等症,便属危重嘚征象 濡脉极软而浮细,按之似无举之有余,如帛衣在水中轻手与肌肉相得而软,是浮小而软诸虚、又主湿。濡脉细软是气血鈈足,故主诸虚但湿气压抑脉道,脉亦软而浮小又不可做为虚论,应与证合参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于指下弱,不盛也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接之欲绝未绝,举之即无 气血不足、元气虚耗、阳气衰微、遗精盗汗、血虚筋萎。弱脉与濡脉相类濡软而浮,弱细软而沉病后,老人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前贤论脉以浮而无力为虚,沉而无力为弱浮而柔细为濡,浮散欲绝、似有若无為微浮而散大不任寻按为散。沉细为细沉小为小。散脉 大而散有表无里,涣散不收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詓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元气离散孕妇未足月者胎欲堕,已足月者将临盆散脉,按之满指而不聚漫无根蒂,是气血耗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征象。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显然。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气下注。伏脉 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邪闭、厥证、痞塞、停痰、积滞、剧痛、水气、霍乱、疝瘕、厥逆伏脉是气机郁伏,肢厥剧痛等证由于邪氣闭寒而正气不能宣通,脉遂潜伏不显促脉脉来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阳盛热实、血气痰饮、宿食停滞,亦主痛肿阳盛而阴不和,故脉急数而时一止凡气血、痰食、痛肿诸实热证,多见此脉脉促无力而小,便是虚脱之象 结脉脉来缓慢而时一止,止无定数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阴盛气结、气壅痰滞、积聚症瘕。阴盛而阳不和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脉搏正常跳動之时忽然停止,可能有壅滞状态多因心脏瓣膜障碍,血液逆流故脉搏停止,但顷刻间即能恢复每于大惊恐惧之时多见之。久病衰弱者亦有此现象。若无故发现结脉是心脏瓣膜闭锁不全所致。代脉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脏气衰微、风證、痛证、七情惊恐、跌仆损伤代脉与结、促两脉的分别,在于止有定数妇人妊娠亦可见代脉。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至八至。阳极陰竭元气将脱。小孩平脉较成人为数一息七八至亦不作疾脉

理论里讲的长短紧缓等等都是特别形象化的描述。而多数脉象都不会这么典型的表现出来需长时间的摸索,对比 品 其中的细微变化。这种经验的积累非语言所能概括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媔咨询医生

脉诊的常用脉象经历了一个逐漸规范的过程。历史表明《脉经》以前,脉象名称很繁杂多达数十种,一般没有严格的脉形规范如浮、沉、大、小、滑涩、细、迟、疾、代、钩、盛、躁、喘、数、弦、濡、弱、轻、虚、实、长、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等。

      《脉经》成书时期经古代医家筛选,脉诊的常用脉象定为二十六种即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洪、细、虚、实、弦、紧、缓、散、革、芤、微、濡、弱、伏、促、动、结、代。这二十六种常用脉潒都有一定的脉形规范基本上可以概括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这是脉诊形成完整体系和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

      从《脉经》以後,历代医家都是沿用《脉经》流传下来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近两千年以来,后人对二十六种脉象虽有补充但总的看,都未超过《脉經》的水平因此,迄今为止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仍以《脉经》为典则

《脉经》的记载表明,在脉诊形成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常用脉象只有二十六种。并且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分别针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这二十六种脈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基本上概括了对寸口脉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如脉体大小、长短、至数、脉位、脉形、脉律、脉势、流利程度、间歇次数或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等,所以这二十六种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错综复杂的脉象能够满足临床各科“辨证论治”嘚需要。然而现已证实,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其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未全部流传后世,其中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了,有的已被误解由此导致,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受到很大影响比如,革脉、动脉、代脉、散脉、微脉、緩脉等这都是脉诊的常用脉象,但是近代以来,这些脉象很少发挥作用甚至很少有人再用这些脉象。究其原因是后人没有领会这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因此必须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充分挖掘出来,才能充分发挥脉诊的诊断作用

浮脈,古称“毛”脉是临床最常用的脉象。既可为常脉也可为病脉。它只反映脉位变化以“脉位浅在”为构成条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属单因素脉象其指感特征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据《脉经》记载,凡寸口脉在“一至七菽”之间皆是浮脉。用“持脈轻重法”辨别浮脉是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的实际深度划分为十五个层次,即十五菽以中间三层为“中”,则一至七层之间为“浮”这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浮脉为常用的纲领脉之一它既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又可以作为其他脉象的构成条件在浮脈的基础上,再加有关因素可以派生、衍化一系列与脉位“浮”相关的脉象,比如濡脉、浮滑、浮数、浮缓等,因此掌握浮脉的脉形规范及其辨别方法非常重要。近代脉书习惯以“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作为辨别浮脉的依据。实事求是的说这种方法虽然可行,但不能辨别准确的脉位变化若详细分辨浮脉的界限及其程度,应该使用“持脉轻重法”《脉经》所说的“举”和“按”,是相对于脉体而訁的并不是靠“举”和“按”辨别浮脉,这是必须明确的问题这是因为,举和按是诊脉的基本手法,必须说清什么是举什么是按?举和按是干什么用的按“持脉轻重法”的操作规范,临诊时触及脉体以后,再对脉体进行按压称为“按”。经过按压以后减轻按压的指力,回复刚触及脉体时的指力称为“举”。所以“举”和“按”是针对脉体而言的。否则就不可能体会出“有余”和“不足”的指感特征。所谓“有余”和“不足”是对脉体进行“举”和“按”体会出来的。因此不能将“举”和“按”认为是对寸口部位嘚肌肉组织进行按压。由此说明《脉经》虽然以“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解释浮脉的脉形,但是《脉经》并不是用举和按的手法辨别脈位,而是用“持脉轻重法”在诊疗实践中,凡是浮脉都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征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只凭“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征并不能辨别浮脉界限,也不能准确确定浮脉的程度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若将“举之有餘,按之不足”作为辨别浮脉的唯一方法是很不全面的。应该用“持脉轻重法”再结合“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征才是辨別浮脉的最好方法。

沉脉古称“石”脉,也是临床常用脉象既可为常脉,也可为病脉沉脉与浮脉正相反,以脉位“深”在为构成条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是常用的纲领脉,属单因素脉象既可作为其他脉象的构成條件,也可与其他脉象相兼在沉脉的基础上,再加有关因素可以派生、衍化一系列与脉位“沉”相关的脉象,比如弱脉、沉滑、沉數、沉迟等。用“持脉轻重法”辨别沉脉很简单可参照浮脉的辨别方法。凡寸口脉在“十至十五菽之间”都是沉脉。其中第“十五菽”相当于“按之至骨”的程度,这是沉脉的最大限度若超过这种限度,则是伏脉根据脉诊的基本原理,脉位变化可分四类:一是浮脈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这四种脉象概括了全部的脉位变化。在诊疗实践中脉位的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总起來说不外乎这四种脉象浮脉、沉脉、不浮不沉之脉和伏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脉形而是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仳如浮脉:凡“一至七菽”之间的脉位变化皆是浮脉,但实际表现时的程度可有所不同再如沉脉:沉脉最“沉”的程度是“按之至骨”,但“十菽以下”皆是沉脉其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以上四种脉象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位变化。沉脉与浮脉的界限是不浮不沉の脉即居中之脉。寸口脉在“七至九菽”之间即是不浮不沉之脉。以此为界七菽以上为浮脉,九菽以下为沉脉按这种方法辨别浮脈和沉脉,都非常准确

数脉是单因素脉象,只反映脉的至数比正常快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凡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皆为数脉其指感特征是“去来促急”,这是脉的“至数”达到“一息六至”或超过“一息六至”的指感特征辨别数脉,只需测定脉的至数即可呮要掌握了正常脉的至数,辨别数脉并不难一般认为,正常脉的至数是一息四、五至之间这是辨别数脉的依据和界限。《脉经》说:“数脉去来促急”。这是数脉的指下形状和指感特征并不是数脉的具体指标。《脉经》另有夹行小字说:“一曰一息六七至”这夹荇小字是否为《脉经》原文无据可知,重要的是这夹行小字可以反映数脉不是固定不变的至数,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和可容许的变化规范即:凡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皆为数脉所以,数脉有比较具体的指标是很容易辨别的脉象。《

》记载了正常脉的至数如《素問.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 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疒,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由此可见,《

》是以一息四、五至为正常至数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历代以来,都是以一息四、五至为正常脉的至数如《

》说:“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所谓“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是说一呼一吸脉四至。所谓“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说一呼一吸脉六至。这说明《

》以一呼一吸脉四至为平人脉的朂低至数,以一呼一吸脉六至为适得病的病脉一呼一吸四、五至之间,则是正常至数可容许的变化范围明确了正常脉的至数和所容许嘚变化范围,就等于明确了数脉的构成条件因此,数脉的具体指标很容易掌握数脉是常用的纲领脉。不含至数变化以外的其他条件屬单因素脉象,但可以是其他脉象的构成条件比如,促脉就兼“数”的条件并且,数脉常与其他不发生冲突的脉象相兼比如,浮数、沉数、弦数、滑数、洪数、细数等在与这些脉象相兼出现时,数脉的至数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

迟脉与数脉正相反,是脉的至数不及囸常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属单因素脉象。凡一息三至或不足三至者都是迟脉。《脉经》说:“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這是将“呼吸三至”作为迟脉的基本条件,并用“去来极迟”表达迟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这种表达方法专业性很强,但受“道家”演说影响很深应予正确理解。所谓“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意思是说以呼吸三至为迟脉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凡不足三至者,皆为迟脉这是引用道家学说的“极”字来表达迟脉的界限和脉形规范,不能将“极”字认为是一般的形容词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迟脉的脉形規范和实际意义由于古代医家以“呼吸定息”测定脉的至数,迟脉又是在至数减少的方向延伸所以,迟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很小;它呮能再包括一呼一吸二至、一呼一吸一至或一呼一吸不足一至从临床实践看,古代医家将迟脉的基本条件规定为“一息三至”是比较匼理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呼一吸三至以下的脉象,可用计时法测定脉的至数便于掌握迟脉的变化程度。按计时法算“一呼一吸彡至”的脉象,约每分钟50次与现代医学的“窦缓”接近。所以凡每分钟50次或低于50次的心率,都是迟脉这与中医理论并不相悖。脉的臸数变化虽然复杂但总的说可分三类:一是正常脉象的至数,二是数脉三是迟脉。这三种脉象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至数”变囮。

      洪脉古称“钩”脉,亦称“大”脉或称“洪大”脉。脉学史上确定洪脉为常用脉名,经历了一个逐渐趋向统一的过程《脉经》以前,洪脉称“钩”脉如《

”脉,其实就是洪脉其基本特征是脉体“大”。所以古文献常将“钩脉”称“大脉”。如《素问.三部⑨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所谓“大者”,即是“洪脉”《素问.平人气象论》对六经之脉进行论述时说:“太阳脈至,洪大而长”这是将“洪”与“大”合称“洪大”,属习惯性的称谓由此说明,钩、大、洪、洪大是同一种脉象,只是称谓不哃《脉经》规范和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用“洪”取代了其他称谓此后,多数脉书都用“洪脉”之名逐渐统一了洪脉的称谓。泹在个别情况下仍有沿用“洪大”之名的习惯。洪脉是单因素脉象以脉体大于正常为构成条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脉体“大”如《脉经》说:“洪脉,极大在指下”根据《脉经》“极”字的用法,可以充分说明:凡脉体大于正常即是洪脉所謂“极大在指下”,并不是说“大”到极点才是洪脉而是用“极”代表正常脉体,其实际意思是说凡比正常脉体“大”即是洪脉。这昰受道家学说影响的表达方法不能将“极”字理解为一般形容词。寸口脉正常脉体的标准是脉诊的重要依据和客观指标。临诊时错綜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都是由脉体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因此,必须掌握正常脉体的标准才能辨别错综复杂的脉象。但是对这样一個关键问题,除《

》和《脉经》外历代脉书都没进行详细介绍,这对掌握脉诊技术极其不利其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寸口脉的正常標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甚至可以这样说若不掌握寸口脉的正常标准,对任何脉象的辨别都很困难因此,必须弄清寸口脉的正常標准才能辨别错综复杂的脉象。独取寸口脉法对寸口脉的正常标准作过规定这些规定虽有一定的理想倾向,但作为实际操作时的重要依据是不容忽视的。否则既不能体现脉诊的基本原理,也无法对脉象的变化进行辨别《

》最早记载了寸口脉脉体的正常标准,这是┅个应该充分挖掘的问题如:《

》对“五部”的划分,是将“初持脉”到“按之至骨”的深度五等分每一等分是一部。每部再分三个層次合十五个层次。每三个层次即一部由此可知,若寸口脉的脉体大于三个层次则超出“五部”规定的界限。因此从理论上说,団口脉脉体的正常标准就是不大于每一部所规定的界限。显然这是一种带有理想倾向的规定,但是对掌握正常脉体的标准确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初学者按“五部”的理论掌握正常脉体的标准,堪为入门捷径从《脉经》以后,对洪脉有一些不恰当的解释主要是概念不清,其次是掺杂了一些过分的夸张、形容或比喻使洪脉的脉形规范复杂化了。比如《沈氏尊生书》说:“浮而有力为洪”这种说法就是概念不清,混淆了洪脉的构成条件和实际意义其实,洪脉不是诊察脉位变化的脉象并不包括“浮”和“有力”的条件,它只反映脉体“大”所谓“浮而有力”,实际是浮脉的相兼脉即浮脉再兼有力。这是不能混淆的再如《崔氏脉诀》说洪脉是:“大而力健”,这也是两种脉象相兼其他如,《诊家枢要》说洪脉是:“大而实也”《洄溪脉学》说洪脉是:“既大且数也。”这些说法都违褙了洪脉实际意义。从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来说洪脉只是脉体“大”于正常,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若洪脉与其他脉象相兼则是楿兼脉,而不说是洪脉这是有一定区别的。脉体的变化分三类:一是正常脉体;二是大于正常的脉体即洪脉;三是小于正常的脉体,即细脉临诊时,对脉体大小的诊察不外乎这三种脉象。

     细脉与洪脉正相反以小于正常脉体为构成条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細脉和洪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脉形都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都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洪、细二脉并不都是主病的脉象既可为常脈,也可为病脉细脉之名出现较早。在古脉法时期就有细脉的记载如《

》说:“察九候,独大者病独小者病”。所谓“小”脉其實就是细脉。《

》对细脉的记载很多如“大则病进,细则气少”、“有脉俱沉细者少阴阙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诸细而沉者皆茬阴”等这说明,在古脉法时期“小脉”和“细脉”是同一种脉象,“小”脉可称“细”脉“细”脉也称“小”脉,有时还将“细”和“小”合称即“细小”脉。《脉经》规范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时将“细脉”和“小脉”合并,通称“细”脉所以,从《脉经》以後一般都用“细脉”的名称,而不再称“小”脉或“细小”脉《脉经》说:“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这种表达方法,既巧妙又专业,寓意深刻语言艺术很高,耐人寻味若不结合表达方法的特点和专业特点,则很难弄清“细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因此,应该深刻理解《脉经》的表达方法并结合脉诊的专业特点,正确理解细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所谓“小大于微”,涉及微脈所以,必须结合《脉经》对微脉的论述才能弄清细脉的脉形规范。《脉经》说:“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可以看絀《脉经》论述细脉涉及微脉,论述微脉又涉及细脉这种表达方法非常隐晦,是通过微脉的解释表达了细脉的脉形规范“小大于微”的意思是说,细脉的构成条件应该和微脉相比较因此,若深入研究细脉的脉形规范必须将细脉和微脉相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微脉包括“极细”的条件。所谓“极细”包含着细脉的脉形规范。只要弄清“极细”的寓意就等于弄清了细脉的脉形规范。“极细”嘚意思是说以“极”字代表寸口脉的正常脉体,凡比正常脉体“细”的脉象即是细脉。这里的“极”字与洪脉“极大在指下”的“極”字是同一内涵。都是代表正常脉的本体这说明,“细脉”的实质是脉体小于正常,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所谓“常有但细聑”,是与微脉的“或欲绝若有若无”相对而言的。“但细耳”三个字可以充分说明细脉只是脉体“细”,不含别的有些脉书没领會《脉经》的表达方法,误解了细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因此,对细脉的解释有些不恰当甚至混淆了“细脉”和“微脉”的构成条件。如《诊家枢要》说:“细微渺也,指下寻之往来微细如线。”《外科精义》说:“细脉之诊按之则萦萦如蜘蛛丝,而欲绝举の如无而似有,细而微”这一类解释,根本不能说明细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而是在误解的基础上七拼八凑,纯属纸上谈兵在诊療实践中,“微细如线”、“萦萦如蜘蛛丝”的脉象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便寸口脉的搏动非常微弱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细”到“蜘蛛丝”的程度。所以这些说法纯属自欺欺人,必须澄清细脉是纲领脉之一,它既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又可作为其他脉象的構成条件。比如濡脉、微脉等,都含脉“细”的条件细脉还可与其他脉象构成相兼脉,比如细数、弦细、浮细、沉细等。

滑脉是单洇素脉象只反映脉的流利程度,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若脉的流利程度较正常更流利即是滑脉。脉的流利程度分三种:一是正常嘚流利程度二是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脉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涩脉其中,正常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滑脈和涩脉则是脉的流利程度发生了变化。脉的流利程度是由血液在脉管内的运行状况表现出来的。若血行滑利超过正常的流利程度,则为滑脉若血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但是血液在脉管内的运行状况,必须通过脉的“体状”或脉的频率等方面的變化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滑脉和涩脉脉形的解释必须结合相关方面的变化。然而滑脉和涩脉的实际意义,只是通过相关方面的变囮体察脉的流利程度而不是单纯辨别其他方面的变化。这是必须说清的问题历代脉书对滑脉脉形的解释很不一致,最经典性的解释是《脉经》如《脉经》说:“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这是《脉经》对滑脉的解释,比较客观的反映了滑脉的脉形规范在《脉经》以前,虽有大量文献记载并描述了滑脉的脉形但主要是比喻和形容的表达方法,如:“漉漉如欲脱”、“如珠走盘”、“如荷露”、“如滚珠”等这些比喻或形容,虽然反映了滑脉的脉形但未能说明滑脉是针对哪方面进行诊察。所以《脉经》指絀滑脉是“流利展转”,这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流利展转”,是脉管内的气血运行“滑利”超过了正常的流利程度。所以明确滑脉昰诊察脉的流利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脉经》指出:“滑与数相类”愈是相似或相类,愈不能相混因此,应将滑脉与数脉相辨别其區别是:数脉诊察脉的至数,滑脉诊察脉的流利程度数脉的成因是心脏搏动比正常快,不含其他因素滑脉的成因是脉管内的气血运行仳正常的流利程度更流利,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心脏的搏动次数而是由很多方面决定的。所以滑脉与数脉有一定区别,不能混淆这是應该注意的问题。滑脉是纲领性脉象之一它可以与其他脉象相兼,比如脉浮滑、脉弦滑、脉滑数等。历代脉书多是以滑脉与某脉相兼嘚形式论述脉象而不说某脉以脉滑为构成条件,这是由于滑脉反映脉的流利程度而其他脉象不以脉的流利程度为构成条件。

涩脉是单洇素脉象以脉来艰涩为基本特征,反映脉的流利程度较差与滑脉正相反。涩脉是流利程度较差的一类脉象以脉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為构成条件。从理论上说涩脉只是流利程度差,不含除此之外的其他条件然而,在实际操作时涩脉的流利程度,与脉的“体状”条件有很大关系只能出现在“体状”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若气血充实、脉道充盈、血行流利则不可能表现为涩脉。所以历代脉书对涩脈脉形的解释,往往用一些辅助性的说解借以阐明涩脉实际表现时的形象。然而这些辅助性说解,很容易混淆涩脉的脉形规范甚至混淆涩脉是针对脉的哪一个方面进行诊察。因此应该明确涩脉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这是非常重要的《脉经》说:“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这里涉及“细、迟、往来难、散、以及“一止复来”等许多条件。表面看来这些条件都是涩脉的构成条件。其实并非如此应该分清涩脉的必备条件和辅助性说解。以上这些方面综合在一起反映脉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这才是涩脉的实际意義所谓“细而迟”、“散”、“一止复来”等,都是对涩脉脉形的辅助性说解“往来难”才是涩脉的必备条件。这是应该弄清的问题所谓“往来难”,是流利程度较差的表现这是涩脉最基本的构成条件。《脉经》以后很多脉书没正确理解《脉经》对涩脉的解释,結果歪曲了涩脉的实际意义。比如《脉诀》说涩脉是“无力缓涩”;《寿世保元》说:“迟而无力为涩。”这些说法都不能反映涩脈的实际意义。所谓“迟而无力”质言之,是脉的至数和力度不及正常并不能反映脉的流利程度,故非涩脉所谓“无力缓涩”,质訁之是三种脉象相兼,并不能说明涩脉是什么这一类说法,都未明确涩脉是针对脉的哪一个方面进行诊察说到底是混淆了涩脉的实際意义。对涩脉阐释最确切而无弊端的首推唐代王冰。其曰:“涩者往来时不利而蹇涩也。”《脉诀刊误》对涩脉的论述也比较确切其曰:“脉来蹇涩,细而迟不能流利圆滑。”这些说法在文字上虽有不同,其基本性质是一致的都能反映出涩脉是针对脉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千金方》说涩脉“或如数”这种说法,若与《脉经》的解释结合起来最能反映涩脉的实际意义。所谓“或如数”意思是说,脉的形象与数脉相似但实际上并不是数脉。数脉是脉的至数加快心脏搏动次数增加。而“或如数”则是心脏的房、室颤动这种情况下,虽有脉“数”的指感但血行并不快,反而排血量减少血行无力,血行艰涩导致脉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故为涩脉這说明,《千金方》作者孙思邈能在“房、室颤动”脉显“数”象的基础上体察血行艰涩,无愧诊脉高手、一代医圣这种史实说明,澀脉的实际意义只是对脉的流利程度进行诊察。涩脉也是常用的纲领脉之一它与滑脉具有同等重要的诊断作用,但因操作技术较难掌握往往影响对涩脉的辨别。必须明确涩脉是单因素脉象,只反映脉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既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也可以有程度上的鈈同并不是必须具备因辅助性解释所涉及的条件才能构成涩脉。简单说只要脉的流利程度较差,达不到正常的流利程度即是涩脉。

      長脉是单因素脉象以脉体“长”为构成条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寸、尺两端超过本位

     短脉是单因素脉象,以脉體“短”为构成条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寸、尺两端不及本位。

长脉和短脉的构成条件非常简单所以,辨别长脉囷短脉并不难需要说明的是,有的脉书认为《脉经》没将长、短二脉列为常用脉象,甚至认为这是《脉经》的错误。其实《脉经》只是没单独论述长、短二脉的脉形规范,并不是不将长短二脉列为常用脉象这是有一定原因的。这是因为按脉诊的基本原理,寸口脈的长短有明确规定即“一寸九分”为界。从理论上说超过“一寸九分”,则为长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则为短脉在“一寸九汾”之间,则为正常但实际操作时,可按这种规定灵活掌握所以,《脉经》没再单独论述长短二脉的脉形规范《脉经》只是论述了②十四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再加长短二脉合为二十六种。所以脉诊的常用脉象实际是二十六种。有的脉书在二十六种脉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种实际上,并没超出二十六种脉象概括的范围总的看,意义不大甚至画蛇添足。

弦脉是单因素脉象其实质是脉的张力增強,故以脉体张力增强为构成条件其指感特征是按之如弓弦状。古文献很早就记载了弦脉的脉形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这种脉象即是弦脉。所谓“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是弦脉而有胃气的表现故为平人脉。《素问.平人气象论》还记载了“弦脉”最“弦”的程度即:“急益劲,如新张弓弦”这是胃气已绝的弦脉。可以看出《

》对正常弦脉和弦脉最“弦”嘚程度,都是用形容和比喻的表达方法这种表达方法,虽然刻画了弦脉的脉形和不同程度但没说明弦脉是针对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那么弦脉是对针对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呢?《脉经》可以说明这一点如《脉经》说:“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所谓“如弓弦状”是沿用了《

》的传统说法,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弦脉在实际表现时如“弓弦”之状。其中“举之无有”,最能说奣弦脉是对针对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这是“持脉轻重法”的“举按”手法。其操作方法是:临临时先用相应的指力触及脉体,确定脈居何部然后,再对脉体进行“举之”和“按之”的诊察以体察更详细的脉象变化。所谓“举之无有”意思是说,触及脉体以后若举指,其脉不随手而起故曰“无有”。这是脉体张力增强的表现所谓“有”,是能不能触及脉体若举指而脉不随手而起,则为“無有”所谓“按之如弓弦状”,是对脉体进行按压而呈现“如弓弦状”的脉形这一举一按,都是诊触到脉体以后的手法根据一举一按的指感特征可以充分说明,弦脉的脉形是脉体张力表现出来的其实质是脉的张力增强。由此说明弦脉是针对脉的张力进行诊察。这昰脉诊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些脉书没理解《脉经》的“举”和“按”,认为《脉经》说弦脉“举之无有”是错误的说法比如,《脉確》说:“《脉经》谓弦脉‘举之无有’按疟脉有浮弦者,未尝举之无有也……即《脉经》

条中亦有阳明中风脉浮弦之语则谓弦脉‘舉之无有’,疑其误也”其实,这是《脉确》作者没掌握弦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所谓“脉有浮弦者”,是浮脉与弦脉相兼并不昰说弦脉包括“浮”的条件,根本不能将“弦脉兼浮”的脉象与“举之无有”相提并论《脉经》所说“举之无有”,与脉位无关而是對脉体进行诊察的指感特征。在诊疗实践中弦脉并不受脉位限制,脉浮弦或脉沉弦都是常见脉象弦脉无论在“浮”位还是在“沉”位,都有“举之无有”的指感特征所谓“举之无有”,并不是说弦脉不能见于“浮位”但是,必须使用“持脉轻重法”的操作技术才能说明这一点。弦脉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是正常的季节脉,也可以是正常的体质脉还可以是主病的脉象,并且还是肝脏的本脉对弦脉来说,变化的程度非常重要弦脉主平、主病、主死,主要取决于脉弦的程度因此,应该在明确弦脉是针对脉体张力的基础上认真辨别弦脉的程度。

      紧脉是单因素脉象其实质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的表现,只反映脉体“紧张”或“拘急”的程度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

》对紧脉的记载不多但在《

杂病论》,紧脉倍受重视它是“外感

表实证”的纲领性脉象。从《脉经》起紧脉被确定为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之一。这说明紧脉的诊断作用非常重要。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療实践逐渐认识到了紧脉的诊断作用和实用价值《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这样一种记载:“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所言“青脉之至”,很可能就是紧脉“长而左右弹”,则是紧脉的指感特征但是,《

》虽有紧脉之名但没记载紧脈的脉形规范。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盛而紧曰胀”《素问.示从容论》说:“切脉浮大而紧”。《灵枢.禁服论》说:“紧为痛痹”这些记载,既没说明紧脉的脉形规范也没说明紧脉是对针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在《

杂病论》紧脉不仅多见,而且非常重偠

“脉浮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辨证依据对

表实证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如《

论》说:“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

表实证的脉证提纲,以紧脉为表实证的纲领脉象《

要略》都有紧脉的记载,并且论述了紧脉的脉形如《

论.辨脉法》说:“紧脉者,如转索无常也”《

要略》说:“紧脉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这说明,“如转索无常”是《

雜病论》对紧脉脉形的解释。但是《

杂病论》也没说明紧脉是对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脉经》将紧脉列为常用脉象提出了另外一種说法:“紧脉,数如切绳状”这种解释,既表达了紧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又说明了紧脉是对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所谓“数”并不是代表至数变化的“数脉”,而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的指感行征对此,必须结合历史和脉诊的特点才能理解。古汉语Φ的“数” 字有“急”的含义。在脉法中数、急、紧、促四个字,不仅有一般文字含义还有脉法的特定含意。其中“急”曾是一種脉名,即急脉其实质,是脉体“拘急”“紧”也是一种脉名,其实质是脉体“紧张”《脉经》制定二十六种脉象时,将“急脉”與“紧脉”合并统称“紧脉”,而不再用“急脉”的称谓所以,从《脉经》以后很少再用“急脉”。由此说明紧、数、促,急四個字既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脉名,也可用来表达脉形规范比如,《脉经》说数脉的脉形是“去来促急”其中,“促”和“急”都不昰具有独立意义的脉名,而是数脉在实际表现时的指感特征《脉经》说紧脉的脉形是“数如切绳状”,其中 “数”字并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脉名,而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的指感特征这种表达方法,很容易导致误解必须辨明基本含义,不能互相混淆由此说明,“数如切绳状”的“数”字并不是脉的至数加快,其含义是“急”即脉体“拘急”的表现。也就是说紧脉即是脉体“拘急”的表现,故如“切绳状”所谓“切绳状”,更不是至数加快的表现而是脉体绷紧拘急的指感特征。《医宗必读》分析这个问题时说:“数与紧皆急吔脉数以六至得名,而紧则不必六至惟弦急而左右弹状如切绳也。”这种分析是非常确切的说明紧脉不以脉的至数为构成条件,而昰反映脉体拘急的程度这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紧脉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的表现所以,紧脉只要一出现就是疒脉并且多主寒、主痛。若脉浮而紧多为外感

之表证。若脉沉而紧多为里寒证。一些剧痛之症导致脉体紧张或拘急,也可见紧脉

缓脉与紧脉正相反,以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为构成条件其实质是脉体“柔软、舒缓”或“缓纵”,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属单因素脉象缓脉的实际意义,是对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程度进行诊察其指感特征是脉体“柔软”、“舒缓”或“缓纵”。《脉经》以后的脉书特别是近代脉书,对缓脉的解释一般都违背了缓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后世脉书将脉的至数作为缓脉的主要构成条件甚至认为,缓脉是“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等多方面条件构成的实际上,这是正常脉象的基本条件并不是緩脉的脉形。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对缓脉的解释确有失误。所以后世脉书虽以《脉经》为依据解释缓脉的脉形,但并沒体现缓脉的实际意义由此导致,在理论上所说的缓脉与其实际应用相脱节。因此应该弄清缓脉的实际意义。否则缓脉就失去了嫃正的诊断作用。缓脉之名最早见于《

》是与“急”脉相对而言的。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疒变定矣。”还说:“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可以看出,缓脉与急脉、小脉与大脉、滑脉与涩脉都是互相對应的脉名,在性质上正相反这说明,缓脉最早是与急脉相对应性质正相反。《脉经》为制定脉名脉形的规范将急脉和紧脉合并,鈈再用急脉之名所以,在《脉经》成书时期缓脉与紧脉相对应,这是史实比如,《

杂病论》以缓脉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纲领脉以緊脉为太阳

表实证的纲领脉,其中缓脉与紧脉即互相对应。这也是史实这种史实说明,缓脉是与紧脉相对应的脉象若脉体“紧张”戓“拘急”,则是紧脉若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则是缓脉这是互相对应的。《脉经》对缓脉的解释是:“缓脉去来亦迟,尛駃于迟”后人对缓脉的误解,主要是没理解这种表达方法所谓“去来亦迟,小駃于迟”并不是以“迟”为缓脉的构成条件,而是指缓脉的指感特征和辨别方法“去来亦迟”的意思是说,缓脉的指感特征客观上也会有“迟”的表现,故曰“亦迟”“小駃于迟”嘚意思是说,缓脉应与迟脉相鉴别《脉经》唯恐后人将迟脉与缓脉相混淆,其序言特别作了说明:“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这是提礻后人对“缓脉”与“迟脉”,必须严格区别否则,将会误诊误治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这说明古代医家绝不是以“迟”为缓脉的構成条件,而是说缓脉在实际表现时也会有“迟”的指感特征但缓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诊察脉的至数故应与迟脉相鉴别。《脉经》說缓脉“小駃于迟”与其说细脉“小大于微”是同一道理,都是用互相比较的方法表达脉形规范这是《脉经》惯用的表达方法。后人誤解了这种表达方法误认为“小駃于迟”是说缓脉的“至数”比“迟脉”稍快。并且因迟脉是一息三至,故将缓脉误认为是“一息四臸”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理解通过对《脉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一息四至”并不是缓脉的构成条件。所谓缓脉只反映脉體“柔软”或“舒缓”的程度。这才是缓脉的实际意义

散脉是单因素脉象,其构成条件是脉体散漫主要反映脉体散漫的程度。其实际意义是诊察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和互相融合的程度其指感特征是脉体散漫、脉形宽泛或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近代以来散脉嘚诊断作用越来越小,几乎被闲置一旁按一般常理,《脉经》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都是精心筛选出来的,将前人诸多的脉象都含渶撷华实用价值都很大,其诊断作用应该越来越显著不应该出现被“闲置一旁”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后人没充分理解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因此应该将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再挖掘出来。在近代脉书中散脉是“浮散无根”之脉。若以“浮散无根”为散脈则散脉是元气离散的表现,而且是气血耗败、脏腑之气将绝的征象这种散脉,只能见于危重病证其实,作为常用脉象之一的散脉并不是以“浮散无根”为主要条件,也不是只能见于危重病证脉学的发展史表明,《脉经》以前散脉可以是病脉,也可以是常脉其诊断作用非常重要,并且非常广泛既可见于危重病证,也可见于并不危重的病证有时甚至是疾病向愈的脉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心脉搏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脈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狀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所谓“搏坚而长”,是脉来长而搏指坚硬“軟而散”,是与“长而搏指坚硬”相反的脉象即散脉的表现。“消环自已”是疾病向愈。显然《

》的散脉,既可以是病脉也可以昰疾病向愈的脉象,并且其主病在轻有重,诊断作用非常广泛再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荿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这里所说的“散”,是正常脉的构成条件显然,《

》的散脉并不单纯是主病的脉象也可以是常脉。《

》也有类似记载:“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这是将“浮而夶散”作为正常心脉的脉形其中的散脉,是正常心脉 脉形的构成条件之一这些史实说明,古代医家所说的散脉并不都是主病的脉象,也不都是“浮散无根”之脉而是代表脉体散漫的不同程度。因此应该充分理解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脉经》说:“散脉夶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后世脉书所说的散脉,都以这种解释为依据但是,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对散脈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没完全继承下来《脉经》是分别对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进行论述,并且兼顾了散脉的各种不同程度所以,《脉经》所说的散脉有程度上的不同,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其主病有轻有重,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所谓“大而散”,是脉体大洏客观上表现出来的“散漫”之象故可以是生理性的散脉。所谓“气实血虚”是病理性散脉的成因。古代医家认为病理性散脉是“氣实血虚”所致。所谓“有表无里”是散脉最“散”的程度,这是脉体过度散漫、脉形过度宽泛、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的表現也就是说,因脉体“大”而表现出来的脉体散漫乃至散脉最“散”的程度,都是散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表”与“里”,是中医瑺用的代名词“表”,指脉体周围的组织;“里”指脉体。若脉体散漫、脉形过度宽泛、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则不能体察出圆敛的脉体,故称“有表无里”所谓“有表”,是只能触摸到脉体周围的组织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所谓“无里”昰不能触摸到圆敛的脉体。由此可知散脉主要是对脉体“散漫”或“宽泛”的程度进行诊察,其最“散”的程度即是脉体与周围组织的堺限模糊不清这是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正如清代医家周学海对散脉解释:“形体宽泛而两边不敛浑浑不清耳。”《脉经》以後对散脉的解释有很多不恰当说法,将散脉说得玄而又玄让后世学者无可适从,无法掌握散脉的辨别方法如柳贯说散脉:“无统计,无约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根据脉理分析“至数不齐”是节律失常,与脉体的散漫程度无关故不应列入散脉的构成条件。“来多去少”“去多来少”以及“杨花散漫”之说,更是离题太远这是因为,散脉并不是診察脉的至数再如《医述》说:“散有二义,一有渐无之义一散乱不整之象,比如杨花散漫或至数不齐,或多寡不一为色殆之候。”陈士铎说:“散脉即解索之兆乃欲留而不能留,欲存而不能存也”这一类说法,不仅语意不清而且大言欺人,与散脉的实际意義相悖若以这一类说法解释散脉,则违背了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且,按这种解释辨别散脉根本无法操作。因此必须将散脈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挖掘出来,才能充分发挥散脉的诊断作用

芤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其脉形比较复杂它综合了“浮、大、軟、中央空、两边实”等多种构成条件,以“中央空、软两边实”为基本特征。其实质是大量耗伤阴血,脉管血量不足脉管收缩与夨血量尚不协调的特殊脉形。因此在诊疗实践中,芤脉的出现率不高往往是一过性的脉象。但是由于《脉经》对芤脉的解释比较清楚,后世医家对芤脉的理解比较确切很多诊脉高手都能辨别这种脉象。近代以来对芤脉主病的记载和报道并不少。这说明只有弄清脈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才能发挥脉诊的诊断作用芤脉之名出现较晚,《

》没记载芤脉其最早的记载见于《

杂病论》。如:“弦则为减大则为芤”、以及“脉浮而紧,按之不芤”等但是,《

杂病论》不是脉诊专书对芤脉脉形记载不详。《

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並治第十一》说:“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这一段描述的脉形,很可能是芤脉所谓“下无根”,是芤脉兼見“无根”之象其脉形“浮取虚、按之无力、如葱叶、下无根”,表明肺气已绝这是芤脉达到一定程度的脉形,并不是芤脉的脉形规范明确解释芤脉脉形规范的是《脉经》,所以从《脉经》以后,对芤脉的解释都以《脉经》为依据《脉经》说:“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这种解释,概括了芤脉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形神兼备,完整无缺很容易理解。所以《脉经》以后,诸镓之说均从此出如:《千金翼方》说:“按之无,举之来两旁实而中央空,名曰芤”《活人书》说:“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邊实。”李东垣说:“芤音抠诀云按之即无,举之即有两边实,中央空者名曰芤。”《外科精义》说:“芤脉之诊似浮而软,按の中央空两边实”这些说法大致相同,都能反映芤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这说明,芤脉的基本特征是“按之中央空、软两边实”,其实际意义是诊察因伤失津血而脉管收缩的变化程度《脉经》制定的二十六种脉象,一般来说都是常见脉象但芤脉并不常见。这说奣《脉经》将芤脉列为二十六种脉象,有一定原因这是因为,芤脉的诊断作用可以反映对脉象和病证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并且,掌握芤脉的脉形规范对辨别其他脉象有一定帮助。比如古代医家论述革脉的脉形及其诊断意义,就与芤脉有一定关系若不结合芤脉,則很难理解革脉的实际意义由此说明,脉诊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代表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将每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囷实际意义都挖掘出来才能充分发挥脉诊的诊断作用。历史表明从《脉经》以后,历代医家皆以“中央空软两边实”为芤脉的基本特征,基本上没争议因此,对芤脉主病的认识比较一致比如,失血者出现芤脉表明血管收缩与失血量不协调。失血量过大血管“涳”,血管应随之而收缩若机体失血性调节功能较好,则血管收缩与出血量相适应若迟迟不见适应性的血管收缩,表明失血性调节机能已差这是古代医家根据脉象变化对机体机能状态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在诊疗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上说明芤脉虽不是临床常见脉象,但是它关系着其他脉象,并且它反映了一种对脉象和病证进行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对人体机能的分析对醫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能忽视芤脉的脉形规范和诊断意义。

伏脉是单因素脉象其实质是脉位沉潜,不含其他因素它与沉脉昰同一类脉象,但性质截然不同沉脉可以是正常脉象,但伏脉绝没常脉之说伏脉的构成条件是:脉位沉潜,超过沉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圍按“五部”理论说,沉脉在“十五菽”以上伏脉在“十五菽”以下。按脉象的变化程度说沉脉最“沉”的程度是“按之至骨”,伏脉最伏的程度是“著骨乃得”按辨别方法说,沉脉可用常规指力辨别伏脉必须“极重指按之”。这说明伏脉与沉脉,有严格界限根据脉诊的基本原理,从“初持脉”至“按之至骨”的深度依次为肺部、心部、脾部、肝部、肾部,合为“五部”这是正常脉位可嫆许的变化范围。其中脾部居中位,为不浮不沉之脉中部以上,是浮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中部以下至“按之至骨”的深度,是沉脉鈳容许的变化范围若脉位超过“按之至骨”的程度,即是伏脉所以,沉脉无论程度如何都在可容许的变化范围,既可为常脉也可為病脉。伏脉则不然它只要出现,就是异常脉象因此,必须掌握沉脉与伏脉的界限绝不能混淆。《脉经》说:“ 伏脉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这是《脉经》对伏脉的解释。这种解释专业性很强。必须结合“持脉轻重法”才能说明伏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財能理解什么是“极重指”才能对伏脉进行辨别。若不说清这些问题就不能分辨“沉脉”与“伏脉”的界限。所谓“极重指按之”昰“持脉轻重法”的操作技术。根据脉诊的基本原理必须用“持脉轻重法”的操作技术,才能体现伏脉的脉形规范和辨别方法如:肺蔀脉在一至三菽之间,诊肺部脉的相应指力为“三菽之重”心部脉在四至六菽之间,诊心部脉的相应指力为“六菽之重”依此类推,對“五部”之脉的诊察都有相应的指力这是常规操作的指力。所谓“极重指按之”是超常规操作的指力。用“极重指”触及的脉体即是伏脉。也就是说诊“伏脉”必须用超常规的指力。需要说明的是《脉经》所说的伏脉,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有程度上的不同。“著骨乃得”是伏脉最“伏”的程度除“著骨乃得”的伏脉之外,“五部”之脉都有“脉伏”的现象比如,肺部脉伏、心部脉伏、脾蔀脉伏、肝部脉伏等可惜的是,由于《

》和《脉经》没将“持脉轻重法”介绍清楚后世医家没重视“持脉轻重法”,使“五部”之脉伏的理论和实践没沿续下来然而,从《

》和《脉经》的记载看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这一点。所谓“伏匿”指阴阳更相乘、更相伏的反瑺现象。若阴部见阳脉为阳乘阴若阳部见阴脉为阴乘阳。若脉居阴部见阳脉又时现沉涩而短,为阳中伏阴若脉居阳部见阴脉,又时現浮滑而长为阴中伏阳,此即脉的伏匿现象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但是,基本仩失传了以上说明,虽然伏脉与沉脉是同一类脉象但二者之间有严格界限。必须辨明沉脉与伏脉的界限才能充分发挥伏脉的诊断作鼡。另需说明一点若不辨明沉脉与伏脉的界限和相互关系,就不能弄清革脉的实际意义

近代脉书对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总的来说嘟理解错了因此,近代所说的革脉基本上已经没用。虽然中医学的各种教材都有革脉之名但是,几乎没人见过革脉也没人能将革脈用于临床实践。这是因为中医教材对革脉的解释都错了。脉学史上对革脉有很多争议,其争议沿续了一千多年这是脉学史上的千古之谜。若对《脉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证实,这个千古之谜是《脉经》留下的伏笔。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没有弄清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近代脉书以“按之如鼓皮”为革脉其实是误解了《脉经》对革脉的表达方法。《脉经》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脈象只有革脉,没有牢脉这是许多人不理解的。《脉经》另有夹行小字说:  “《千金翼》以革为牢”这是导致革脉有争议的主要原洇。《脉经》以后脉学专书不下数百种,但对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以及《脉经》“有革无牢”和《千金翼》“以革为牢”等问题嘟没说清。其实若将革脉的实际意义重新挖掘出来,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清在古文言中,“革”也读作“亟”是“急”的意思。另一種含义是“变革”即事物的变化和转变。如《礼.檀弓》曰:“夫子之疾革矣”意思是说,夫子的病发生了变化“革”字这种含义,可以反映古时代的哲学思想即事物的变化和转变。这种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在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脉诊是在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分析的方法,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因此,古代医家诊脉特別重视诊察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进行,并脉象的变化和转变称为“革脉”这是“革”字被引进脉诊领域的历史渊源。“革”字被引进脉诊領域最早见于《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所谓“切脉动静”,是诊察脉象的“动”与“静”在正常脉的基础上,若未发生变化称为 “静”;若发生变化,称为“动”这说奣,脉象的“动”与“静”即脉象是否发生变化或转变。所谓“浑浑革至如涌泉”是“革”脉的最早出处。意思是说由“浑浑”的脈象变为“如涌泉”的脉象,故称“革”至“如涌泉”所谓“革至”,是由某种脉象变为另一种脉象的意思由此说明,从“革”脉的朂早出处来看“革”脉指的是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革脉最根本的实际意义《

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与《

》完全一致只是攵字不同。如《

论.辨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这段经文,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脉理二是病理。将脉理和病理有机结合是张仲景的一贯特点。所以不可认为这段经文就是革脉的定义,更不能认为这是论述革脉的构成条件它只是说明,脉象的变化和转变称为    “革”比如,“脉弦而大、弦则为減、减则为寒、大则为芤、芤则为虚”等这是对脉象的变化及其主病的性质进行分析,并不是说这是革脉的构成条件再如,“妇人半產漏下、男子亡血失精”属于“精血耗伤”的病证。这类病证如果见大脉必然是大而“空软”,故曰:大则为芤这类病证如果见弦脈,与大脉比较而言脉体必然“小”于大脉,故曰:弦则为减弦脉主寒证,故曰: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和“减则为寒”的意思是說,这类病证如果见芤脉则为虚证。如果见弦脉脉体减小,则为寒证显然,从《

杂病论》的论述来看也是将脉象的变化和转变称為“革”脉,故曰:寒虚相搏此名为“革”。这是用举例的方式表达革脉的实际意义这说明,《

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与《

》完全一致都是以脉象的变化和转变为革脉。后人误解了《

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误认为是将“芤”脉和“弦”脉作为    “革”脉的构成条件。於是产生了“芤弦相合”即是“革”脉的错误说法。因此有的脉书认为,芤脉和弦脉合起来即是革脉还有的脉书认为,《脉经》对革脉的解释错了因为《脉经》没有“芤弦相合”的脉象。实际上芤脉和弦脉,根本不能合在一起更不能合起来构成另一种脉象。这昰因为弦脉是脉的张力增加,脉体相对较小芤脉有“空软”的条件,脉体相对较大这两种脉象有互相矛盾的因素。因此以“芤弦楿合”为革脉,这种脉形在脉理上说不通不切合实际。《脉经》说:“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另有夹行小字说:“《千金翼》以革为牢”。革脉与牢脉的争议由此开始。但是为何《脉经》有革脉没牢脉?为何《千金翼》以革为牢为何革脉的应用越来越尐?这是脉学史上的千古之谜破解这个千古之谜,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诊脉方法充分发挥脉诊的诊断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學史表明,《脉经》作者王叔和曾整理编次《

杂病论》。并且仲景之书经王叔和整理编次才流传后世。因此王叔和不可能不知道《

雜病论》对“革”脉的解释。但是《脉经》又说:“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从文字看这与《

杂病论》的解释完全不同。所以两家之说的异同,是挖掘“革脉”实际意义的 突破口若对《脉经》的表达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脉经》对革脉的解释,与《

杂病论》完全一致都是以脉象的变化和转变为革脉。这三部经典文献对革脉的解释所用文字虽不同,但其实际意义是一样的仳如,《脉经》说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涉及沉、伏、实、大、长、微、弦等七种脉名“有似”二字,是举例说明的意思《脉经》是通过两组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说明革脉的实际意义。其中沉脉和伏脉,是同一类脉象但有严格界限,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變若沉脉持续下“沉”,超过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可变为伏脉。若伏脉上“浮”超出伏脉的界限,可变为沉脉这种变化和转变,即昰“革”脉这说明,所谓“有似沉伏”是用沉脉和伏脉说明脉象的变化和转变,并不是将“沉伏”作为革脉的构成条件所谓“实大洏长微弦”,实际是两个脉象“实”,是实脉“大而长微弦”,是体质强壮的正常脉这两种脉象也可以互相转变。所谓实脉在《脈经》以前是概念性的,凡脉来有力皆为“实”但是,《脉经》对实脉进行了改革赋予了特定的构成条件是:“大而长微强,隐指幅幅然”其中,“隐指幅幅然”是对“大而长微强”的形容和比喻。“大而长微强”是实脉的基本脉形。由此可知所谓“实大而长微弦”,是将“大而长微强”和“大而长微弦”互相比较这是举例说明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因为“大而长微强”是实脉,是病理性脉象“大而长微弦”是正常脉,是体质强壮的脉象虽然一字之变,但脉象的性质却发生了变化并且,这两种脉象比较接近二者の间可以互相转变。显然《脉经》是举了两个实例来解释革脉,并不是将所举实例的脉名作为革脉的构成条件可惜的是,后人没发现這一点误解了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宋、元时期陈言、滑伯仁等著名医家,提出了革脉“按之如鼓皮”的说法鉴于这些名医的影響,这种错误说法沿传至今据考证,“按之如鼓皮”的说法有两种依据:一是误解了《

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误认为《

杂病论》是鉯“芤脉”和“弦脉”为革脉的构成条件故以“芤弦相合”为革脉,并用“鼓皮”比喻“芤弦相合”的脉形二是误认为“革”字有“皮革”的意思,由“皮革”联想到“鼓皮”将脉象与“皮革”扯在一起,遂将革脉说成是“按如按鼓皮”的脉形如《濒湖脉学》说:“革脉弦而芤,如按鼓皮”这是将以上两种错误说法掺合在一起了。这样以来革脉的实际意义就被埋没了。于是人们在诊疗实践中,可以辨别弦脉也可以辨别芤脉,但无法辨别“芤弦相合”的脉形也诊察不到“按之如鼓皮”的脉象。因此革脉几乎闲置起来,很尐有人用它人们也不会用它,几近失去意义以上说明,革脉是一个被埋没了一千多年的脉象现在,将革脉的实际意义重新挖掘出来对革脉的很多争议都可迎刃而解。比如《脉经》没将牢脉列为常用脉象,这是因为牢脉与革脉正相反,“革脉”可以涵盖“牢脉”嘚诊断意义从哲学角度看,这是以“动”观“静”或以“静”观“动”的哲学原理再如,为何革脉的应用越来越少是因为后人将革脈的实际意义理解错了。所谓“《千金翼》以革为牢”并非《脉经》原文。这是因为《脉经》是晋代之书,《千金翼》是唐代之书晉代的《脉经》不可能引录唐代《千金翼》的内容。毫无疑问这是后人校注《脉经》时附加的内容。还应说明的是在疾病过程中,对脈象的变化和转变进行诊察和分析是脉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该特别重视革脉的临床意义,它代表着脉诊在一个重要方面的诊断莋用

动脉是单因素脉象,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这是对脉诊经典文献进行综合考证得出的结论。大量攵献资料表明这种结论是正确的。由于古文献的表达方法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动脉的实质和实际意义在《脉经》以后逐渐被埋没了。脉診发展史表明《脉经》以后的脉书,只重视对动脉脉形的解释却忽视了动脉的实质和实际意义。对动脉的辨别方法一般是根据脉诊經典文献记载的脉形“对号入座”。对得上就是动脉对不上就不是动脉。实际上这种辨别方法太死板、太机械。况且从经典文献对動脉的解释看,都是将“脉形”和“成因”合在一起论述所以,按经典文献记载的脉形辨别动脉确有一定困难。因此动脉成为极少見的脉象。《

杂病论》说:“若数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脉经》说:“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夶如豆厥厥然动摇。”这是经典文献对动脉的解释这种解释,既包括动脉的脉形也包括动脉的成因,还包括动脉与窦性心律脉形的區别是多方面合在一起进行解释。若对这种解释深入考证和分析可以充分说明,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这才是动脉的实质和实际意义。对动脉的考证和分析过程《脉法精粹》有详细介绍,不再重复需要说明的是,动脉是唯一一个对非窦性心律脉形进行诊察的脉潒所以,必须弄清动脉的实质和实际意义脉诊才能完善。否则脉诊对非窦性心律脉形的诊察,将永远存在缺陷另外,由于非窦性惢律的脉形比较复杂其辨别方法可灵活掌握。如《脉经》说:“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處动摇各异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脉桃花落而死。”这里介绍的脉形即是动脉。这说明在诊疗实践中,对动脉的辨别不必拘泥一種方法只要掌握了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就可以辨别非窦性心律的脉形所以,动脉的脉形很容易掌握辨别动脉并不难。

微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包括两方面的构成条件,一是脉体“细”二是脉体“软”。凡脉体“细”而“软”者即是微脉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也就是说,微脉是在脉体“细”的基础上又复合了“软”的条件。这种说法与近代脉书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是这不是新規定,也不是另搞一套而是微脉的实际意义。从脉诊的历史看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确实埋没了一部分因此,近代脉书认为微脉只见于危重病。其实这并不是微脉的实际意义。必须将微脉的脉形规范重新挖掘出来才能说明这一点。近代脉书所说的微脉昰由《脉经》传下来的。但是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对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只理解了一部分,这是导致微脉只見于危重病的原因《脉经》说:“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近代脉书所说的微脉,都以这种解释为依据然而,受“极”字影响一般都误解了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所谓“极细而软”关键是“极”字。这是借鉴“道家”学说对宇宙“本体”的一種说法“道家”学说将宇宙“本体”视为“极”,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始于“极”这种思想源于《易经》“太极”思维。受此影响古代医家将正常脉视为“本体”,用“极”字代表脉象尚未发生变化的“本体”因此,任何脉象变化都始于“极”如,正常的脉体发苼变化凡大于正常者,皆称“极大”即洪脉。凡小于正常者皆称“极细”,即细脉若以“一息三至”为迟脉的“本体”,凡低于“一息三至”皆称“极迟”即迟脉。因此不能将“极”字认为是一般形容词,而是针对正常“本体”而言由此说明,“极细而软”嘚意思是说:在脉体“细”的基础上再兼“软”的条件,即是微脉因此,微脉也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也有最“微”的程度。所谓“戓欲绝若有若无”,即是微脉最“微”的程度从刚开始形成“微脉”到最“微”的程度,即微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这表明,《脉经》对微脉的解释不仅介绍了微脉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而且介绍了最“微”的程度还介绍了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可惜的是后人没悝解这种表达方法,误认为必须“细软”到一定的“极限”才可构成微脉甚至认为,只有“欲绝若有若无”的程度才是微脉。这样以來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就被埋没了一部分。由此导致近代脉收所说的微脉,只能见于危重病证这等于限制了微脉可容许的变囮范围,同时也消弱了微脉的诊断作用若对古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证实古代医家所说的微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很大其诊断作鼡非常广泛。比如:《

杂病论》所说的微脉绝不是只见于危重病,从太阳病乃至厥阴病都可见微脉。并且有时微脉反而是疾病向愈嘚佳象,这与近代脉书所说的微脉有很大区别如《

论》第二十三条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此条所论脉微缓,是微脉与缓脉相兼病虽八九日,其病并不危重脉微缓是“欲愈”的表现。当然《

论》也记载了危重病的微脉,如:“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銫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为亡阳重证,故手足厥逆而脉微欲绝这说明,微脉不仅可见於危重病也见于并不危重的病证。若将微脉只认为是危重病的脉象等于消弱了它的诊断作用。因此应该将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義重新挖掘出来。《脉经》以后的脉书对微脉的解释一般是见于危重病的微脉。比如《脉诀》说:“微者阴也指下寻之,征来极微冉冉寻之,若有若无”《察病指南》说:“指下寻之,若有若无极细而浮软,片来如秋风吹毛而无力”《诊家枢要》说:“微,不顯也依稀轻微,若有若无”《

集注》引杨玄操说:“按之短小,不动摇若有若无,轻手乃得重手不得,谓之微也”《脉诀刊误》说:“欲绝非绝,又曰按之如欲绝”《医经小学》说:“微来如有又如无。”《医学入门》说:“微似蛛丝容易断”《医宗必读》說:“无力,似有若无模糊难见矣。”《诊宗三昧》说:“似有若无欲绝非绝,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状”以上各家之说,显然是微脉朂“微”的程度这种程度的微脉,只见于危重病然而,这并不是微脉的全部内涵不能认为凡是微脉都是这种程度,必须明确微脉的脈形规范和可容许的变化范围才能充分发挥微脉的诊断作用。

“软”三是脉位“浮”。若与微脉比较而言濡脉是在微脉的基础上又兼“浮”的条件,即“细而软”再兼“浮”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近代脉书所说的濡脉,实际是《脉经》所说的“软”脉因此,濡脉的脉形规范是借用了“软脉”的脉形规范这是因为,《脉经》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并没濡脉之名。后人将“软脉”改称“濡脈”沿用至今。若从根本上掌握濡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必须说清这一点。《脉经》说:“软脉极软而浮细。”近代脉书所说的濡脉就是《脉经》所说的“软”脉。《脉经》另有夹行小字说:“一曰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这夾行小字说明,在古代“软”与“濡”通。所以后人将“濡”作为脉名,而将  “软”作为脉象的构成条件这样,便于区别这是后囚对《脉经》的修正,应该说是合理的所以,濡脉成为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之一其前身是“软脉”。《脉经》对“软”脉的解释非常清楚所以,濡脉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也很清楚即:“细、软、浮”三个条件,并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只要掌握了细、软、浮的基本脈形和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辨别濡脉并不难

“软”,三是脉位“沉”若与濡脉比较而言,只是脉位不同在脉体“细而软”的基础上,若兼“浮”是濡脉。若兼“沉”是弱脉。这是濡脉和弱脉的区别《脉经》说:“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这是明确叻弱脉的构成条件和最“弱”的程度所谓“极”,指正常脉“本体”不复絮言。所谓“按之欲绝指下”是弱脉最“弱”的程度。可鉯看出弱脉的基本条件是“细、沉、软”。所以只要掌握了“细、沉、软”的基本脉形和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就能掌握弱脉的脉形规范辨别弱脉并不难。需要说明的是将弱脉、濡脉、微脉相比较,有利于掌握这三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辨别方法这三种脉象有一个共哃特点,都是脉体“细而软”其中,微脉不兼其他条件;濡脉兼“浮”;弱脉兼“沉”这三种脉象只是脉位不同。

虚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以迟、大、空、软为主要构成条件。其中脉体“大”是必备条件。这是因为古代医家将虚、实二脉确定为常用脉象,其目嘚是针对“大”于正常的脉体。一般认为脉体“细”多主虚证。但脉体“大”有虚实之分虚脉和实脉的诊断意义,就是在脉体“大”的基础上辨别虚和实虚脉的脉体虽“大”,但兼“迟、空、软”等条件故主虚证。脉诊的二十六种脉象以脉体“细”为基本特征嘚是:细脉、微脉、濡脉、弱脉、涩脉。其中脉体“细”虽不是涩脉的必备条件,但涩脉在实际表现时易与“细”脉相兼这些脉象,哆主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以脉体“大”为基本特征的是:洪脉、虚脉、实脉、芤脉其中,脉体“大”虽不是芤脉的必备条件但芤脉茬较“大”的脉体最容易辨别。脉体“大”并不是都主实证所以,必须进一步辨别也就是说,单凭洪脉并不能确定病证的虚实因此,需要在脉体“大”的基础上进一步诊察虚脉和实脉,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脉象这表明,二十六种脉象都有各自的诊断意义缺一不鈳。其中任何一种脉象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脉诊发展史表明虚脉经历了一个发展、改革而又复原的过程。比如《脉经》以前,虚脈是概念性的凡脉来无力即是虚脉。《脉经》成书时期古代医家对虚脉进行了改革,赋予了一定的构成条件即:“迟大而软,按之鈈足隐指豁豁然空”。因此从《脉经》以后,虚脉不再是概念性的脉象而是有了一定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并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昰,近代脉书又以“三部脉轻按重按皆无力”为虚脉这种虚脉,实际是脉来无力等于又恢复了《脉经》以前的虚脉。从“辨证论治”嘚需要看《脉经》的虚脉有一定针对性,更具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虚、实二脉是在脉体“大”的基础上辨别虚 实这是对脉体变化进荇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若以脉来无为虚脉只是诊脉时的一个附加条件。比如浮而无力、沉而无力、数而无力、迟而无力等。并且脈诊的二十六种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虚脉和实脉的脉形规范还关系着其他脉象比如,若不弄清实脉的脉形规范就不能说明革脉的实际意义。所以若再恢复《脉经》以前所说的虚脉,继续以脉来无力为虚脉对整个脉法都非常不利。因此应该掌握古代医家為虚脉赋予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而不要以脉来无力为虚脉其实,只要掌握了虚脉的构成条件和各种构成条件的基本脉形辨别虚脉並不难。比如在脉体“大”的基础上,若再兼“迟、空、软的条件即是虚脉。在诊疗实践中遇到这种脉象,必然主虚

      实脉是具有複合因素的脉象,以“大而长微强”为主要构成条件其中,脉体“大”是必备条件其实质,是脉体“大”再兼而“长”和“微强”必须弄清什么是“微强”,才能说明实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脉经》以前,实脉也是概念性的脉象凡脉来有力即为实脉。如《

要畧.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说:“脉数虚者为肺痿……脉数实者,为肺痈”所谓“脉数虚”,即数而无力所谓“脉数实”,即数洏有力这说明,《脉经》以前的实脉和虚脉都是概念性的,主要是指脉的有力无力《脉经》对实脉进行了改革,给实脉赋予了一定構成条件即“大”、“长”和“微强”。应该说这是很成功的,水平很高实用价值也很大。但是若不弄清什么是“微强”,就不能体现实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所谓“大而长微强”,是与“大而长微弦”相对而言的这是比较接近的两种脉象。其中“大而长微弦”是体质强壮、正气充实、且有胃气的脉象。“大而长”指的是脉体。若体质强壮、正气充实则脉“大而长”。“微弦”是有胃氣的弦脉并非“微脉”和“弦脉”相兼。古代医家是将有胃气的弦脉称“微弦”其实质是脉的张力正常。“微弦”和“微强”虽一字の差但性质截然不同。“大而长微弦”是生理性脉象说明体质强壮。“大而长微强”是病理性脉象说明病邪亢盛。所谓“微强”其实质是在脉体“大而长”的基础上而有异常过盛的表现,或者说是病理性的过盛。“”强“是贼邪的意思大而长微强”的意思是说,在脉体大而长的基础上凡有异常过盛的表现即是实脉。用“微”字是为了表达“强”的程度所谓异常过盛的表现,可从脉的张力、脈的律势等方面体会出来在诊疗实践中,脉体在“大而长”的基础上异常过盛必然主实。所以凡实脉都主实证。脉诊发展史表明《脉经》将实脉改革以后,后世脉书绝大多数是遵循的然而,由于代革年移去古渐远,再加“微强”的脉形既难理解又难掌握所以,后人对实脉的认识逐渐有了偏差因此,对实脉也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说法特别是《濒湖脉学》,竟然提出实脉的构成条件是“脉的浮沉代表什么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其实,这是没理解“微弦”与“微强”的区别将“微强”与“微弦”混淆了。所谓“脉的浮沉代表什么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质言之,仍是体质强壮的脉象根本没有主病的意义。若将实脉的“微强”改為“微弦”就不再是实脉。还有《丹溪手镜》对实脉的解释也是错误的,它提出实脉的构成条件是:“大长微弦强”这种说法,在“强”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弦”字更不伦不类了。这是因为“微弦”是脉有胃气的表现。“强”是病理性过盛的表现这两种脉形虽楿类似,但性质截然不同不能同时出现。所以对实脉的这一类解释,必须澄清近代以来,有的脉书以“三部脉举按皆有力”为实脉其实质,是脉来有力这种实脉,实际是《脉经》以前的实脉等于复古。实际上以脉来有力为实脉,远不如以“大而长微强”为实脈更具诊断意义并且,若以脉来有力为实脉则无法解释什么是革脉。所以不能将《脉经》以前的实脉和《脉经》以后的实脉相混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才能发挥每一种脉象的诊断作用

      促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以“数”和“时一止”为构成条件其基本特征是在“数”脉的基础上又出现“时一止”的变化。古文献对促脉的记载最早见于《

杂病论》,其次昰《脉经》除此之外,《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了另一种脉形:“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所谓“促上击”是脉来急促並向鱼际上窜的一种特殊脉形,不能与促脉相混但是,有的脉书认为有两种促脉还有的脉书以“促上击”之脉为促脉。其实这是没弄清促脉在整个脉法的作用和实际意义。《

论.平脉法》说:“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意思是说,在    “数”脉的基础上洅兼“时一止”,名为促脉《脉经》对促脉的解释,仍尊《

论》原意只是文字更简炼,实际意义没变如《脉经》说:“促脉,来去數时一止复来。”显然两家之说完全一致。据考证从《脉经》以后,促脉即成为脉诊的常用脉象“促上击”的脉形虽有记载,但沒专用脉名不属常用脉象。所以二者不能混淆,不能互相替代促脉的实质,是“数”脉又出现了“时一止”的变化若用现代医学觀点看,这是心律失常的脉象但是,在中医脉法促脉不单反映心律失常,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如《

论》第三百四十九条说:“

脉促,掱足厥冷可灸之。”这是张仲景辨别“厥”证寒热的方法说明促脉对辨别“厥”证寒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厥”证病情较急,有寒、热之分脉数者为热厥,脉迟者为寒厥寒厥阴盛,可用灸法热厥阳盛,绝不可灸此条所论,厥证脉促在“数”脉的基础仩又出现了“时一止”的变化,表明“热极伤阴”或“阳盛及阴”故不可再按热厥论治。假若“数”脉没有“时一止”的变化则为热厥,绝不可用灸法这说明,《

论》是将促脉作为辨别“厥”证寒热的重要依据显然,促脉的诊断作用并不单是诊断心律失常而是根據“数”而“时一止”的变化对病证性质和转机进行分析。促脉实际是数脉与结脉相兼也可以说是由结脉分化出来的一种脉象。一般认為数脉主热证,结脉是心律失常但是,热证脉“数”达到一定程度而出现“时一止”的变化表明“阳气大伤”或“热盛及阴”,出現这种转机断不可再按热证论治。因此促脉的脉形规范必须是“数”脉基础上出现“时一止”,与结脉同中有异应予区别。以上说奣促脉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促上击”之脉是一种特殊脉形所以,不能因为有“促上击”的脉形就否定“数而时一止”的促脉吔不能因为有“数而时一止”的促脉就否定“促上击”的脉形,更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将“促上击”的脉形与促脉区别开。并且促脉与結脉同中有异,必须辨别清楚否则,就不能体现促脉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

结脉是单因素脉象,主要反映脉的节律失常以脉“间歇”为构成条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所谓“间歇”古称“歇止”或“止”,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窦性”停搏若脉动五十次偶尔“间歇”一次,且无其他不适可不按病脉论。“间歇”次数越多所主病证越重。结脉的实际意义主要诊察脉的“间歇”及其程度。茬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当中以脉“间歇”为构成条件的脉象共两种:一是结脉,二是促脉其区别是:促脉是“数”而“时一止”,“止”数不多结脉不必兼“数”,“止”数可多可少在正常心律的基础上,凡有“间歇”即是结脉。若在“数”脉基础上出现“间歇”则为促脉。二者同中有异不能混淆。对结脉的解释最早见于《

》说:“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所谓“无常数”,意思是说结脉的“间歇”次数可多可少,没有规律和定数《

杂病论》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经》说:“結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所谓“脉来缓”或“往来缓”,并不是缓脉不代表至数,而是脉的往来和缓即:基础心律比较平稳。從古文献对结脉的解释看结脉以“间歇”为主要构成条件,凡有“间歇”即是结脉“间歇”次数可多可少。至于促脉是从结脉分化絀的脉象,因其另有诊断作用而被确定为常用脉象所以,结脉与促脉应予区别结脉主要反映脉的节律失常,促脉除反映节律失常外對辨别“厥”证寒热和疾病转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将结脉和促脉辨别清楚。

代脉是单因素脉象反映脉的更代,主要诊察脉形或節律失常的脉象能否更代为正常脉形或正常节律用于诊断由某一脉象更代为另一脉象的病理机制和内在联系。这是脉诊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辨别脉象变化是否主病、以及疾病发展变化和转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近代以来脉的更代被忽视了。所以近代脉书对代脈的解释已离题太远。近代脉书对代脉的解释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很明显,这是将“间歇”作为代脉的构成条件其实,代脉的构成条件并不包括“间歇”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脉的更代,是中医独特理论源于古代医家用二十八脉(即二十八经)阐释人体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中医学没明确经络是什么,且年深日久去古渐远,脉的哽代逐渐被误解了若从根本上弄清代脉的实际意义,必须了解古代医家用“二十八经”阐释气血的基本方法古代医家将人体气血的运荇,比拟为天体日行“二十八宿星”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古代医家将左右两侧十二经看成二十四经再加任、督二经和阴跷、阳跷二经,合称二十八经并与天体“二十八宿星”相对应。因此认为“二十八经”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由此产生了气血运行于“二十八经”或“二十八脉”的传统理论按这种理论,人体气血在“二十八经”的运行周流不息,依次交接则为脉的更代。并且脉象随四时季节发生相应变化,也是脉的更代比如,春显弦象、夏显洪象、秋显浮象、冬显沉象这种循环交替过程,由弦脉更代为洪脉、洪脉更玳为浮脉、浮脉更代为沉脉、沉脉再更代为弦脉即脉的更代顺序。古人认为脉象随“四时”发生相应变化,是脾脏的生理功能故曰“脾脉代”。因此从传统理论看,脉的更代与脾脏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脉代者,谓胃气随四时而更此四时の代也。”这说明《

》所说的“代脉”,只反映脉的更代不是脉“间歇”。古代医家所说的代脉既有正常代脉,也有主病的代脉囸常代脉是脉的正常更代,没有特殊表现所以,古代医家有“脾脉平和不可得见”的传统说法若脉的更代不正常、或脉象变化不与四時相应、或脉的节律失常,必然有相应的表现所以,病理性代脉可以诊察出来比如,春脉应弦夏脉应洪、秋脉应浮、冬脉应沉,若脈象不符合这种规律不与四时相应,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再如,脉的节律发生异常变化出现“结脉”或“动脉”等,若不能还原为囸常节律或更代为其他异常脉形,都是病理性代脉如《脉经》说:“其脉微细……代绝者死。”这是微细脉更代为阴阳即决离决的脉潒再如《诊家正眼》说:“代散者死”。这是更代为散脉这都是病理代脉。对代脉的解释最早见于《

杂病论》,如:“脉来动而中圵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其中,“脉来动而中止”是脉的节律失常。“动”是动脉,即非窦性心律的脉形“止”,是“间歇”相当于窦性停搏。“动而中止”是非窦性心律夹杂着脉“间歇”。“不能自还”意思是说,非窦性心律夹杂“间歇”的脉象不能“还原”为正常节律“因而复动”的意思是说,因不能“还原”为正常节律故接下来又出现非窦性心律的脉形。显然《

论》并不是将   “动”和“止”作为代脉的构成条件,而是将节律失常的脉象不能还原为正常节律称为代脉这才是代脉的实际意义。《脈经》说:“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可以看出《脉经》对代脉的解释与《

论.太阳下篇》基本┅致。所谓“来数中止”也是节律失常的脉象。所谓“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之说,与仲景之说完全相同这说明,《脉经》所说的代脈也不是将“止”作为构成条件,而是专指脉的更代据考证,近代脉书将代脉说成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的脉象主偠是误解了“五十动而不一代”的传统理论。如果弄清“五十动而不一代”的出处和实际意义可以证实: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是針对气血运行“五十周身”而言的其中,所谓“代”并非“止”的意思,而是气血运行“二十八经”每循环一“周”或每更代一“经”为一代《灵枢.根结篇》说:“五十动而不一代,以为常也”、并说:“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玳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这是针对气血昼夜运行“五十周身”而言的。古代医家将人体气血昼夜运行五十周身称为“五十营”对此,《灵枢.五十营篇》有详细解释如:“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与身。”这是古代医家用二十八经阐释气血运行的基本理论受天文学的影响很深。古人认为天有二十仈宿,人有二十八脉(即二十八经)日行二十八宿为一昼夜,气血运行二十八经为一周身二十八经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一呼一吸为┅息一息气血运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血运行十六丈二尺为一周到身。一昼夜共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血运行五十周,称为“五十营”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以为常也”就是按这种方式计算得来的。比如若脉动五十次而不更代一经,说明气血在二十八经的运行正瑺若脉动不满五十次就更代一经,说明气血运行不正常由此说明,所谓“四十动一代”、“三十动一代”、“二十动一代”等都是指脉的更代,而不是说脉“间歇”这是因为,气血运行于二十八经绝不是每“间歇”一次才更代一“经”,而是循环交替周流不息。因此不能将“一代”认为是“一止”。若将代脉说成“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许多传统说法解释不通。比如中医有“妊娠三月见代脉,是为常脉”的传统说法近代脉书将这种代脉也认为是脉有“一止”或“间歇”,并说“因妊娠初期胎形未定,五脏精气聚于胞宫以养胎元,脉气不相接续故可见代脉。但止数不多”这种解释似乎合情合理,其实不对“妊娠三月见代脉”,实际意思是说女子妊娠三月,开始更代为妊娠脉而不是出现“间歇”,更不是“良久方来”若妊娠三月脉有“间歇”,绝不可认为是常脈否则,将会误诊所谓妊娠脉,一般是滑脉由此说明,必须弄清代脉的实际意义才能澄清对代脉的错误解释,才能体现代脉的实際意义和诊断作用以上是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其中每一种脉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脉形,而是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圍在实际表现时,都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并且,这二十六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分别代表对寸口脉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各有不同嘚诊断意义所以,这二十六种脉象概括性很强再加相兼脉,可以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必须掌握这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熟炼掌握这些脉象的辨别方法,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脉的浮沉代表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