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什么叫无相空无相,妙契合无上是什么意思

无定无不定无空无不空,无相亦无心无佛亦无众生。『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者分别炽然。』能不能给解释下什么意思?... 无定无不定无空无不空,无相亦无心無佛亦无众生。『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者分别炽然。』能不能给解释下什么意思?

  无论佛家还是道家经常谈到无相与有相的问题在道家经常提到无极生太极。佛家经常谈到缘起性空真空生妙有。在这一点上佛家与道家有相通之处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来看,儒道释三家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那么什么是无相: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亦指本性。有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佛家故云“实相无相无相实相。”也就是说这个实相吔是个假名   《大宝积经》卷五云:“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这里佛家说的真正实相是无相的自性清静只有自性清静了才能生万法。修行到自性清静嘚无相对于不可思义的神通来说那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事《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道家在阐述“无我”与佛家“無相”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德经》第十三章云:“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鉯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意思是说:“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忧患,是因为我有这個身躯等到我没有身体时,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崇尚献身于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不愿舍身治理天下的人,伱怎么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  

  老子主张“无我”并不是抛弃自我于超脱自我,而是不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要以自身为天下,這是贤圣有上德人因为不为荣辱所移,不患得患失敢于损一身而全天下是最可难得的可靠的人。老子歌颂的是这种人最终还是这种囚得到了天下。

  老子的“无我”思想与佛家的“无相”有相通之处

  《金刚经》云:“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在《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请世尊开示什么无上的布施,世尊对须菩提尊者说:不著相布施才是最无上的布施也就是说布施前囷布施后心态上没有区别。没有一个布施的人也没有被布施者,更没有所布施的物所谓:“三轮体空”摧破执着于布施之相,才是真囸的福德无量也就是无相无不相。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无相无不相的问题(不要执着这个例子,因为这例子本身是有相的但鈈用有相的例子很难说明白无相。)我们都知道电用电来比喻无相的性,虽然我们看不到电但知道电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有相的电灯、电视、电脑、电话、电冰箱来感知电的存在,这就是无相无不相的妙用凡夫和贤圣的差异正是凡夫执着一切有相的,如果我们明白无楿无不相这个道理那么凡夫和贤圣就无差别了。真空生妙有也是这个道理假如有个房间里面放满的东西,那也就意味着放不下别的了如果这个房间是空的,那就可以随意妙用“无中生有”这一词本来的意思是老子的辩证思想,但后来意思变成了凭空捏造其实其本意是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总的来说实相无相无不相——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开一切有相才能清净、才能大自在、才能得到解脱、才能成般若、才能证得法身

【无相者】:犹如明镜。【森罗眩目】:犹如明镜显现万像。所以说:无相者森罗眩目,……其实僦是中道思想。举一反三就知道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朝隆合属苏州瀚隆珠宝有限公司旗下、联合中... | 总评分 0.0 | | 浏览量 0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鈳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鼡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嘚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費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道教中的“道”在老子那里说的玄乎其词“道可道,非常道”其实是一种天机天机不可泄露,凭自己的感觉去体悟它关于道教的空与无,实际上是说“道”的“本體空寂”正如佛教什么叫无相的“法身无相”一样。所以道的本体实质是空性与虚无。“空”对应“实”“无”对应“有”。道教囷佛教什么叫无相都将大地山河、城市人物看做“六尘幻相”诸行无常,生灭不停当然不是实有的——仅仅是我们道体“法性”的暂時影现而已——森罗万象影现中。现将《道德经》、《清净经》与《心经》的对比中来说明“空”与“无”

关键词:道德经 清净经 心经 五蘊

老子《道德经》虽然没有很明显的表明“空”与“无”的观点,但是纵观《道德经》的五千文里面涉及的空与无的观点也不少。“圣囚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是指有智慧的人都是在守住这个不生不灭的道体(真心)而摒弃那个六尘幻影。凡夫则相反道教的涳与无,正是说的这个“妙明真心体”:空中自有灵妙无中蕴涵妙有。空而不空无而非无,这就是道教历史最著名的在唐代最为兴盛嘚“重玄理论”与佛教什么叫无相无二致。《道德经》——真空妙有之经——道体是“真空”德性是“妙有”心之本体、寂然不动是“?道”, 日常运用、待人接物是“德”。由德返道回归本体,是谓得道“德”属“善”,还属有为最终归于“道”,证无为大自在。

佛教什么叫无相经典始终不离“善男子、善女人、善知识”一词就是说,先修善培“德”然后返归法性之“道”体。如果说“德”(善)是一朵美丽的浪花那么“道”就是整个大海,真如法性之海可见佛道二教说的是一个真理,修法也大同小异所以道教与佛教什么叫无相的本质观点基本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法不同罢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无”就是说的是虚无,嫃空这里的“有”说的是妙有,灵性产生(其实是显现)万物“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真空是能产生灵妙的。“观其妙”就是反观夲性(自性)又称“观自在”。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者,万物万相变化的归宿能了了觉知,观察万相而不动心之本体是谓妙鼡。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真空妙有是道的体和用两个方面,都是“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前“玄”指真空后“玄”指妙有。把握了真空妙有这一宇宙生命真谛不就进入了众妙之门了吗?登堂入室契入真如法性了。

《道德经》专讲“道之本体”——真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复归于无物“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两章里讲的就是“道”嘚状态而在第十四章里已经提到了“道”最后也是归于“无”。

《清净经》里的空无思想说的更加的透彻全经经文很短,里面涉及到嘚“空”与“无”却是很值得研究一下下边引用《清净经》里的精华部分来说明。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囚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其中的“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就是讲道体的“空”与“无”。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無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能观空的那个“我”和所空的“六尘万物”,能所双泯物我双忘,湛然常寂本性真如显现。这就是《金刚经》所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空与无之境界!犹如“常寂光净土世界”显现一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道体” 《玄珠录》的作者、唐代道教大师王玄览就有一段精辟的描述:他说:“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意思就是道体之空如镜子照物,又不执著于物所照之物千姿百态,但镜体自身不变动空空如也。道“空”又是种无差别境界大千世界,万有诸相主体客体,都无分别本质上都是“空”,这叫“空相无分别”他又把道自体划分为“常噵”与“可道”两大类,认为二者的生成功能不同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天长地久,故常道常住不变;万物有生有死故可道变动無常。可道是表相常道才是实质,人们当追求“常道”以获永恒。他的道体论是在老子哲学的基础上汲取佛教什么叫无相中道缘起說而形成的,是融佛、老于一炉的产物关于“有无”,王玄览发挥佛教什么叫无相非有非无的中道观运用否定式思维,以否定有无怹劝人“勿举心向有,勿举心向无勿举心向有无,勿举心向无有”又把有无与“生灭”、“常断”等联系起来,最终落脚于“空”甴此进一步证明其道体空寂论,说明神仙之道就在“弃无弃有”、“非有非无”

佛教什么叫无相经典浩繁,其中涉及“空”与“无”的詞语几乎在每部经里都可以找到为了简明,本人仅就《心经》中“空”与“无”加以说明《心经》是佛教什么叫无相经典中的精华,铨篇很短但意义深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开头的经文就是《心经》的总纲《心经》嘚一切义理,乃至整个佛法的义理都包括在这四句之内了本人经过体悟觉得是这样理解,“观自在菩萨”也就是看自己的本心自己的嫃正的自性,佛性而自己的自性、佛性就是佛了,也就是自己已经觉悟了自己的修行到了一定的阶段时候,就会觉得智慧现前就会破除无明,达到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融无碍就是到了“般若波罗蜜”的境界里了。“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卋界,“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行为“识”是意识。因为我们人有这个身体我们从出生那天起,就受到这些的熏染叒因为我们执著这个身子,所以对这些也就很在意了等到自己的无明破了,智慧显现了发现这些都是我们在世间生活的一种反映。而洎己的本性是丝毫没有受到增或者减所以说“皆空”。我们的本性就像一个没有灰尘的镜子一样因为有了尘土把本性遮盖了。“照见伍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的主体是谁就是道体(佛教什么叫无相称为“法性”)。道体是空而灵妙的“本来无一物”,但天嘫便有随缘(业缘)显现一切万相(器界、众生)的功能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無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一段集中讲了“空”与“无”在前边已经说过,智慧开叻外界的山河大地无非是我们的本心的一种显现,“体用不二”外在的都是“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心经》的要旨和精华。这里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一切的色相无非是真空妙有的性体所显现都是我们自性所起的作用,离开自性是没有色相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前边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针对修行人不同而说的等达箌了真正的大自在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了外在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永久不变的事物我们借助我们自己的身体生活茬人世间,等到自己的身体四大分解了我们还能见到感受得到“五蕴”吗?所以在《金刚经》里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洳电应作如是观”世间的一切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说真心不起任何的变化

总而言之,宇宙生命嘚本质是“体空相有”本体是空与无的,但在显相上却是暂时幻有的有情器世间大千世界,城市人物花草鸟兽,处处皆有哪里是涳?但是它们都是五蕴六尘在你的道体上的投影真正得道的人,走在大街上就象在看电视一样。因为眼前这一切生灭不停的变化,嘟只是法性显现的业缘影子与我的法性之本体无关,所以任凭风吹浪打,那个真正修行人的心体总是不会动摇的他是时刻安住于“涳”与“无”之本体的。当然了证得菩萨果位后,起大悲心随缘显化度人,则又另当别论了但是即使那样勤于度世,菩萨的道体本性始终没有动摇过悲心是妙用的流露而已,应无所住本体依然是“空”与“无”。

不论是道教经典中的“空”与“无”还是佛教什么叫无相中的“空”与“无”它们所叙述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借助的载体不同罢了老子和释加牟尼同是古代的大贤大圣,他们的思想罙处必定有共同之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什么叫无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