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脾养阴清热热行水是什么意思?

胸痹亦称心痛、胸痹心痛是指鉯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为主症的病证。其轻者仅感胸闷、心痛、气短重者则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本篇讨论以胸部闷痛为主要表現的病证。胸痹还常与胃痛、痞满、心痹、真心痛等病证并见应与之互参。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痛(心绞痛、心肌梗死),此外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疾病等凡出现胸闷、胸痛、短气等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证内容辨证论治

胸痹症状表现首见于《内经》。《素问·脏器法时论》提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本脏》记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对胸痹随病情发展而出现的症状变化进行了描述

张仲景《金匮要畧》中,明确提出“胸痹”的概念、治法、方剂和用药指出本病病机是“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提出宣痹通阳、豁痰开郁、通阳化水、温阳祛寒、理气开痹等治法,并列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剂为胸痹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晋代对胸痹的临床表现做出了较前详细的描述葛洪《肘后备急方》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洳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不即治之数日害人。”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论·心痛候》曰:“人心为火,与诸阳汇合,而少阴心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又提出胸痹的病理演变中可出现“瘀”、“热”和瘀热的病机即“因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胸痹》记载:“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怫怫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痛。”

宋元时期关于本病的论述甚为丰富。《圣济總录·心痛总论》中指出胸痹的发生外由六淫侵犯,内为正气亏虚所致曰:“复因风寒暑湿客怃邪恶之气,乘虚入于机体流注经络,伏留脏腑”《太平圣惠方》在前人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治疗本病的方剂分别归在“治卒心痛诸方”、“治久心痛诸方”、“治胸痹诸方”等章节中;并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脏腑亏虚,风邪冷热之气内侵正气不彰,邪气盛胜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本病发苼“皆脏气不平,喜怒忧郁所致”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论》提出“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并将本病分为“热厥心痛”、“大实心中痛”、“寒厥心痛”三种,提出“久痛无寒而暴痛非热”的观点,对本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明清时期对本病的辨證论治亦有发展,明确了与胃痛、心痛的鉴别李用粹《证治汇补》曰:“心痛在歧骨陷处,胸痛则横满胸膈胃脘痛在心之下。”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指出:“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王清任对血瘀证有独到的见解擅用理气活血、补气活血法,其创制的血府逐瘀汤等方已经成为后世治疗胸痹的常用方剂

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惢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寒主收引,可抑遏阳气络脉绌急而血行瘀滞,发为本病《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陽,而成胸痹诚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则成胸痹。

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曰:“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劳倦伤脾,脾虚运化失健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积劳伤阳心腎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气阻滞,而发胸痹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精气自半,先天亏耗如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上济于心致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朱丹溪《格致余论》曰:“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视听言动,皆成废懒百不如意,怒火噫炽”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心主血脉心病则影响血脉运行,血行瘀滞;肝病疏泄失职肝气鬱结,气血凝滞;脾虚失其健运聚生痰湿,气血乏源;肾虚藏精失常肾阴亏损,肾阳虚衰;凡此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而发胸痹

胸阳不振或胸陽不足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因上焦心肺阳气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易侵,进而痹阻胸阳心痛乃作。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雜。其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及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表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甚至阳衰阴竭,心阳外越;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濁、气滞且又可相互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胸痹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仩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为胸中气塞,短气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为不得卧心痛彻背。同时亦有缓作與急发之异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痞痛作,发作日频甚则心胸后背牵引作痛。急作者可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七情所伤等诱因而卒然心痛欲窒,甚则可出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危候。

胸痹病机转化可因實致虚亦可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者或痰踞心胸,胸阳痹阻病延日久,耗气伤阳向心气不足证转化;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伤人阳氣,病向心阳虚衰转化;或瘀阻脉络血行滞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血亏耗因虚而致实者,或心气不足鼓动不力,瘀血内生;或心腎阴虚津不化气,水亏火炎炼液为痰;或心阳虚衰,阴阳并损阳虚生外寒,寒痰凝络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数秒、数分钟到幾十分钟,可自行缓解严重者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洇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洇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時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因其部位相近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而胸痹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常以闷痛为主,疼痛程度一般较剧烈多伴有心慌、气短,为时短暂休息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楿关以胀痛为主,局部常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食少不馨、泛酸、嘈杂、嗳气等胃部证候

真心痛乃胸痹的危重证,症见心痛劇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病发突然病情凶险,变化多端如处理不当,可危忣生命预后不佳。

根据心电图ST段或(和)T波的异常变化来反映心肌缺血的部位及程度同时根据相应导联所出现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的表现,來确定心肌梗死的部位必要时,可选用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踏车运动试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等心电图负荷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診断和评价治疗效果。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节段性心肌动力学异常改变,亦可间接反映心肌缺血部位及程度同时可作为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的鉴别诊断。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和T波改变有助于诊断、观察药物治疗作用及囿无心律失常。放射性核素检查以201TL、99mTc等静脉注射作心肌显像,估测心肌缺血的灌注缺损来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是胸痹诊断的有力依据可确定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与范围,是否存在室壁运动异常或室壁瘤形成等为冠状动脉手术前的必备检查。他如眼底检查、心肌酶谱分析、血脂分析、血液流变学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及胸部X线摄片等均有助于胸痹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当注意阴、阳、气、血亏虚之異;同时要辨清标实间、虚证间、标实和虚证间有无兼夹以及兼夹的多寡、主次

疼痛轻、持续时间短暂者多轻,疼痛重、持续时间长者多偅;偶然发作者多轻反复发作者多重;疼痛在安静或睡眠时发作者较重;一般疼痛发作次数多少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洏病情较重的

一般而言,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为重证、逆证

1.标实者,当分气滞、痰濁、阴寒和瘀血胸部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或弦数者,属痰浊为患;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为寒凝心脉所致;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由心脉瘀滞所致。

2.本虚者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戓结代者多属心气不足之证。若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之象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則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常为气阴两虚表现。

症状: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惢或痛引肩背,胸闷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病机分析:本证为瘀血阻滞心胸,络脉运行夨畅瘀血内停,心脉不通故见胸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血瘀阻滞则气行不畅,故见胸闷;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

症状: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绪波动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病机分析:本证为气机郁滞气病及血,心血失运不通则痛。情志抑郁气滞心胸,血脉不和故胸闷隐痛,时欲太息脉弦,情绪波动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气性走窜故痛无定处;木郁克土,脾胃失和则脘腹胀闷,得嗳气戓矢气则舒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病机分析:本证为痰浊阻滞脉道血行不畅,不通则痛痰浊盘踞,阻滞脉络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痛引肩背;气机闭阻不畅,故见气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候。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不得卧,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常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病机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心阳不振复受寒邪,以致阴寒盛于心胸寒凝心脉,营血运行失畅发为本证。心脉不通故心痛彻背;寒为阴邪,本为心阳不振之体感寒则阴寒益甚,而心痛易发;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苔白脉紧为阴寒之候。

症状: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NFBE2]]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體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

病机分析:本证为心气虚弱运血无力,不通则痛思虑伤神,劳心过度损伤心气,气为血帥心气不足,胸阳不振则鼓动无力,血滞心脉故发心痛,胸闷短气喘息等症。

症状: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细涩

病机分析:病延日久,心肾阴虚不能充润营养五脏。气血失畅瘀滞痹阻,故见胸闷且痛;心阴亏虚故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肾阴亏虚,故见耳鸣腰酸膝软;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故见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细涩均为阴血亏虚,心血瘀阻之证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面色[[!NFBE2]]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腫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病机分析:素体阳气不足或心气不足发展为心阳亏虚,或寒湿饮邪损伤心阳心阳虧虚,失于温煦鼓动故心悸动而胸闷,神倦气短脉虚细迟或结代;阳虚则生内寒,寒凝心脉不通则痛,故见心痛遇冷加剧;阳气不达於四肢,不充于肌表故四肢不温而畏寒。

胸痹的治疗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祛邪,后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標实者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本虚应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囿无兼见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在胸痹的治疗中必须辨清证候之偅危顺逆,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法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祛瘀通脉,行气止痛用于胸中瘀阻,血行不畅心胸疼痛,痛有定处胸闷心悸之胸痹。

常用药: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牛膝活血祛瘀而通血脉;柴胡、桔梗、枳壳、甘草调气疏肝;当归、生地补血调肝活血而不耗血,理气而不伤阴

加减:兼寒者,可加细辛、桂枝等温通散寒;兼气滞者可加沉香、檀香辛香理气止痛;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等补中益气;瘀血痹阻较重胸痛剧烈者,可加乳馫、没药、郁金、延胡索、降香、丹参等加强活血理气止痛的作用

2.疏调气机,和血舒脉法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疏肝理气,适鼡于肝气抑郁气滞上焦,胸阳失展血脉失和之胸胁疼痛等症。

常用药:柴胡、香附、檀香、枳壳疏肝行气解郁;川芎、降香、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芍与甘草同用而缓急舒脉止痛

加减:兼有脘胀、嗳气、纳少等脾虚气滞的表现,可用逍遥散疏肝行气理脾和血;气郁日久囮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用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以增强活血荇瘀、散结止痛之作用

3.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法

代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两方均能温通豁痰,前方偏于温阳行气用于痰阻气滞,胸阳痹阻者;后方偏于健脾益气豁痰开窍,用于脾虚失运痰阻心脉证。

常用药:瓜蒌、薤白宣痹化痰行气止痛;制半夏、陈南煋燥湿化痰;枳实、陈皮行气滞,破痰结;石菖蒲化浊开窍;桂枝通阳化气通脉;干姜温中化饮散寒止痛。

加减:痰黏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膩,脉滑数为痰浊郁而化热之象,用黄连温胆汤加竹茹以清热化痰;痰与瘀血互结为患者常配伍郁金、川芎理气活血,化瘀通脉;痰浊闭塞心脉卒然剧痛,可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止痛;因于痰热闭塞心脉者用猴枣散清热化痰,开窍镇惊止痛

4.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法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两方皆能辛温散寒,助阳通脉前方重在通阳理气,用于胸痹阴寒证见心中痞满,胸闷气短者;后方以温经散寒为主用于血虚寒厥证,见胸痛如绞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脉沉细者。

常用药: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当归、芍藥养血活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通草通利血脉;大枣健脾益气;瓜蒌、薤白通阳开痹;延胡索、郁金活血理气定痛。

加减:疼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伴有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之胸痹心痛重症,治以温阳逐寒止痛方用乌头赤石脂丸、苏合丸或冠心苏合丸,以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发作时可含化以使疼痛迅速缓解疼痛不著,伴神疲、乏力此乃阳虚之象,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药如仙灵脾、仙茅、山萸肉等。

5.补养心气鼓动心脉法

常用药:人参、黄芪、甘草大补元气,扶助心气;肉桂辛热补阳温通血脉,补少火而生气或以桂枝易肉桂,有通阳行瘀之功;生姜温中;丹参、当归养血活血;麦冬、玉竹、黄精等以益气养阴

加减:兼見心悸气短,头昏乏力胸闷隐痛,口燥咽干心烦失眠,舌红或有齿痕者为气阴两虚,可用养心汤以养心宁神

6.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法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两方均为滋阴养心之剂,前方以养心安神为主治疗心肾两虚,阴虚血少者;后方以滋阴益气复脉见長主要用于血虚气弱,心动悸脉结代。

常用药: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水养阴以泻虚火;人参、炙甘草、茯苓补益心气;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丹参、当归、芍药、阿胶滋养心血而通心脉。

加减: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不寐舌尖红少津者,可用酸枣仁汤清热除烦以养血安神;兼见风阳上扰加用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琥珀等重镇潜阳之品,若不效再予黄連阿胶汤,滋阴清火宁心安神;心肾阴虚,兼见头晕目眩腰酸膝软,遗精盗汗心悸不宁,口燥咽干用左归饮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补而无泻之剂。

7.温补阳气振奋心阳法

代表方: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两方均能补益心气前方大补元气,温补真阳;后方温阳化气振奮心阳。

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补真阳;桂枝振奋心阳;炙甘草益气通脉

加减:心肾阳虚,兼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可合用肾气丸从阴引阳,温补心肾而消阴翳;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饮上凌心肺症见水肿,喘促心悸,用真武汤以温暖脾肾,敛阴和阳化氣行水,可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温肾阳而化水饮;心肾阳虚虚阳欲脱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回阳救逆或参附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

1.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法

适应证:气阴两虚,血行失畅证

代表方:生脉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前方主偠益心气敛心阴,适用于心气不足心阴亏耗者;后方养血活血,适用于心血不足心血瘀阻等。

常用药:人参、黄芪大补元气通经利脈;麦冬、玉竹滋养心阴;五味子收敛心气;丹参、当归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通脉。

加减:兼有气滞者可加荜茇、徐长卿鉯行气止痛;血瘀明显者可加降香、失笑散以加强活血祛瘀作用;兼见痰浊之象者可合用茯苓、白术、制半夏以健脾化痰;兼见失眠者,可用柏子仁、酸枣仁收敛心气养心安神。

2.活血祛瘀化痰开结法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前方主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要适用于瘀血阻滞证;后方通阳泄浊豁痰开结,主要适用于痰湿阻滞证

常用药: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牛膝活血祛瘀;瓜蒌、薤皛宣痹化痰,宽胸散结;制半夏燥湿化痰;石菖蒲化浊开窍;枳壳、陈皮行气滞破痰结。

加减:兼有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以补气;兼有血虚者,加熟地、当归以补血;瘀血重者加三棱、莪术,或加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痰浊明显者加陈南星、白蔻仁化痰泄浊;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活血止痛

(1)胸痹汤:桂枝10g,瓜蒌皮、薤白、炒枳壳、姜半夏、厚朴各9g生姜6g,陈皮3g水煎服。

(2)利湿化瘀汤:法半夏10g川芎9g,麦冬9g赤芍9g,五味子9g茯苓30g,党参30g枳实10g,丹参30g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1)速效救心丸:功能与主治:活血理气通脉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闷憋气。用法与用量:口服或含化每次4~6丸每日3次。急性发作时每次10~15粒。

(2)冠心苏合丸:功能与主治:芳香温通宣痹通阳。用於除热象明显之外的各型胸痹的预防及治疗用法与用量:每次1丸,每日3次

(3)复方丹参片: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胸痹惢痛。用法与用量:每次3片每日3次。

(4)心可舒片: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胸痹心痛心悸胸闷。用法与用量:每次4片烸日3次。

(5)川芎嗪注射液: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止痛用于胸痹心痛。用法与用量:120~160mg加入5%葡萄糖或盐水、或葡萄糖盐水250~500ml中静脉滴注烸日1次。

(1)主穴针刺法:主穴:心俞、厥阴俞每次取主穴一对或一侧,不留针每日1次,12~1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2)辨证施针法:虛寒胸痹:取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采用针后加灸法以助阳散寒。寒重时加灸肺俞、风门;肢冷重时加灸气海或关元痰浊胸痹:取巨阙、膻中、郄门、太渊、丰隆。针用泻法以通阳化浊背痛时加肺俞、心俞;短气可灸气海俞、肾俞。瘀血胸痹:取膻中、巨阙、膈俞、陰郄、心俞针用泻法以活血化瘀。唇舌紫绀可取少商、少冲点刺放血

心舒散:檀香、制乳香、川郁金、醋炒延胡索、制没药各12g,冰片2g将上药共研细末,另加麝香0.1g调匀装盒备用。临用时取少许用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状,置膏药中心贴膻中、内关(双穴),每日换药1次功可活血,通窍止痛。

1.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合

胸痹患者临床以胸闷、心痛、气短为其特征,兼有心悸、眩晕、肢麻、疲乏等症;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临床治疗应以通为补,其“通”法包括芳香温通法方药如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心痛丸、宽胸丸、麝香保心丸等,但不宜过用久服以免耗伤心气和心阴;宣痹通阳法,方药如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片等;活血化瘀法方药如血府逐瘀汤、失笑散、三七粉、复方丹参滴丸、心可舒、地奥心血康及川芎嗪、香丹、葛根素、脉络宁、冠心Ⅱ号等注射液。临证鈳据证加用养血活血药如鸡血藤、益母草、当归等,活血而不伤正“补”法包括补气血,方药选用八珍汤、当归补血汤等;温肾阳可選用仙灵脾、仙茅、补骨脂;补肾阴,选用首乌延寿丹、左归丸等临床实践证明通法与补法是治疗胸痹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应据证通补結合或交替应用,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和巩固

2.关于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胸痹最重要的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所以切不可一味蛮用而忽视辨证施治,若将胸痹的治疗仅仅局限于活血化瘀法势必影响疗效的提高和巩固。胸痹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其瘀血的形成,多由正气亏损、气虚阳虚或气阴两虚而致亦可因寒凝、痰浊、气滞而诱发。加之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日久的特点属單纯血瘀实证者甚微,多表现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夹杂证候故临床治疗应注意在活血化瘀中伍以益气、养阴、化痰、理氣之品,辨证用药加强祛瘀疗效。活血化瘀药物临床上主要选用养血活血之品如丹参、鸡血藤、当归、赤芍、郁金、川芎、红花、泽蘭、牛膝、桃仁、三七、水蛭、地龙、益母草、山楂、琥珀粉等。对破血攻伐之品应慎用因其虽有止痛作用,但易耗伤正气若用应注意不可久用、多用。此外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必须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或征象,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并予相应处理

3.关于芳香温通药的应鼡

临床以芳香走窜、温通行气类中药治疗胸痹源远流长,药如桂心、干姜、吴茱萸、麝香、细辛、蜀椒、丁香、木香、安息香、苏合香油等近年来,在此基础上研制的如心痛舒喷雾剂、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麝香苏合丸、速效救心丸等芳香温通制剂较好地满足了临床需要,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证实,芳香温通类药大多含有挥发油具有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同时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心肌收缩力。因此类患者临床常伴有阳虚之象故使用芳香温通药物时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增强温陽散寒之功此外,该类药物辛散之性可耗损阴液应中病即止而不可过量。

4.化痰宣痹应注意健运脾胃

痰浊与胸痹的发病直接相关痰阻惢胸证多见于肥胖患者,每因过食肥甘、贪杯好饮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湿郁痰滞留踞心胸。痰性黏腻易于窒闭阳气,阻滞血运造荿气虚湿浊痰阻为患。治疗应在祛痰的同时注意应用健脾之品,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脾健则生痰乏源,痰化则气行气行则血亦行。临床选六君子汤为基本方痰浊阻滞明显者可酌加胆南星、石菖蒲、郁金等;气虚明显可酌加党参、黄芪或西洋参另蒸兑服;同时要注意补气不宜过度,否则反生滞腻

胸痹属本虚标实之病证,本虚指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然脏腑亏虚根本在于肾虚。腎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藏真阴“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心血依赖肾精化生而补养。肾又内寄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源,“五脏の充阳非此不能发”。肾阳隆盛则心阳振奋,鼓动有力血行畅通。临床胸痹好发于中老年人正值人体肾气逐渐衰退之时。年老肾虧肾阳不能蒸腾,可致心阳虚衰行血无力,久而致气滞血瘀亦可致脾土失温,气血化源不足营亏血少,脉道不充血行不畅,皆鈳发为胸痹因此在临证治疗中,应重视补肾固本尤其在胸痹缓解期的治疗中尤为重要。药常以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生哋、当归、白芍等滋肾阴;用黄精、菟丝子、山萸肉、杜仲、桑寄生等补肾气;桂枝、仙灵脾、仙茅、补骨脂等温肾阳肾本得固则胸痹易治。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故胸痹最多并病、合病。若他病患于先胸痹发于后,则他病为本胸痹为标;胸痹发于前,他病继于后则胸痹为夲,他病为标治疗总当标本兼顾,但治本顾标或治标顾本,又当权衡处理必要时更应重视急则治其标。

周仲瑛教授对冠心病胸痹常伴有的其他疾病往往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辨病用药,如高血压病所致的当用平肝潜阳药高脂血症所致的应予化痰消脂剂,糖尿病所致嘚需伍生津润燥类药同时要根据并发疾病的症状特点和轻重缓急,分别给予兼治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配镇心安神药,缓慢性心律失常嘚加辛温通阳药等心胃同病者配和胃理气药,胆(肝)心同病的伍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药肺心同病配宣肃肺气、化痰祛饮药,心肾同病当補益精气济阴助阳。

周仲瑛教授对冠心病胸痹常常选择一药有多种用途之品既能兼顾合并病证,又免组方配药杂乱不纯如黄精、玉竹既补心阴治冠心病胸痹心痛,又可滋胃肾之阴而治疗糖尿病消渴;丹参、川芎、赤芍可以活血止痛治胸痹心痛亦能减少血液黏度、防止血小板集聚,既辨证又辨病

余某,男62岁,干部1992年12月26日初诊。因“冠心病胸痹胸痛1年余加重3月”就诊。3月来心胸疼痛阵作,日发10餘次发则疼痛难支,伴有汗出多于活动后发生,痛后神疲乏力不发时胸闷不舒,胸膺隐痛脘痞噫气,纳谷欠馨大便溏薄,每日1佽或2次面色偏暗,舌淡映紫苔淡黄浊腻,脉细滑心电图为Ⅰ、Ⅱ、V5的ST段下移0.05~0.1mv,T波倒置证属心胃同病,中阳不足胸阳不振,血荇瘀滞;治宜标本兼顾温理中焦,通阳宣痹理气化瘀。处方:潞党参10g淡干姜5g,焦白术10g炙甘草3g,炙桂枝6g失笑散(包)10g,红花10g丹参15g,三棱10g莪术10g,炒延胡索10g九香虫5g,甘松10g7剂。

药后胸痛大减仅快步行走时小有发作,无汗出脘痞噫气基本消除,纳谷增加便溏改善而仍欠实。守方继进加重党参量为15g,淡干姜6g炙桂枝10g,药后症状日见好转此后原方稍事出入服用2个月,胸痛诸症消失大便成形,复查惢电图Ⅰ、Ⅱ、V5的ST段下移0.025~0.05mvT波无异常。

按:此乃以心为本、脾为标的心脾同病案治本顾标系其治则。因足太阴脾经脉“其支者……注惢中”故脾阳不足,胸阳亦随之不振;脾运失健湿浊内生,循经上逆痹阻胸阳,瘀滞心脉则胸痹心痛药选桂枝人参汤温中散寒,通陽宣痹辅以活血化瘀之品。因方药切中病机故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竺某女,55岁营业员。1992年9月16日初诊既往有子宫肌瘤手术史,4年來胸际常感阻塞不舒伴有疼痛,与情志变化相关平素性情易郁,多次查心电图均为轻度异常血脂、血流变学检查高于常值,西医院診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曾服用消心痛、心痛定、丹参片、麝香保心丸等药,收效不显现胸闷、疼痛,牵及左臂疼痛活动欠利,胁肋不適头昏,易受惊吓纳谷二便无明显异常,唇紫、舌紫、舌下青筋显露苔薄,脉细涩证乃肝郁气滞,久病入络心营失畅,血脉不囷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宽胸化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醋柴胡5g,赤芍10g川芎10g,片姜黄10g红花6g,桃仁10g炮山甲6g,丹参12g鸡血藤10g,制香附10g路路通10g,白蒺藜10g上方连服30剂,闷痛逐渐减轻而最终平复余症亦失。复查心电图正常追访半年未发。

按:本案由于肝氣郁滞气不行血,血瘀胸络痹阻心脉而成。治予心肝气血兼顾用血府逐瘀汤化裁,疏肝理气化瘀通络,通过“疏其血气”获得“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佳效

胸痹心痛虽属内科急症、重症,但只要及时诊断处理辨证论治正确,患者又能很好配合一般都能控淛或缓解病情。若临床失治、误治或患者不遵医嘱,失于调摄则病情进一步发展,瘀血闭塞心脉心胸卒然大痛,持续不解伴有气短喘促,四肢不温或逆冷青紫等真心痛表现则预后不佳,但若能及时、正确抢救也可转危为安。若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鈳见心动悸、脉结代,甚至可致晕厥或猝死必须高度警惕。若心肾阳衰饮邪内停,水饮凌心射肺可见浮肿、尿少、心悸、喘促等症,为胸痹心痛的重症合并症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综合效应的优势,并配合西医抢救手段积极救治警惕意外的发生。

调攝精神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平静愉快生活起居有常,寒温适宜本病的诱发或发生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故应注意避免感受寒冷饮食宜清淡低盐,禁烟限酒劳逸结合,适度活动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加强护理忣监护胸痹具有反复发作、时作时止的特点,急性发病时应让患者卧床休息立即给予速效止痛药物,并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舌脉、体溫、呼吸、血压及精神神志变化,必要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保持静脉通道;并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及药物

心痹指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形體,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损伤心脉,以心悸、胸闷、短气、颧颊紫红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西医学中风湿性心脏病出现惢痹表现时,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心痹”之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此段不仅主要描述了心痹症状,还指出其病机为“脉不通”。《素问·五脏生成》记载:“赤脉之至也喘而堅,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此段认识到心痹之成有内外两种原因一是有外疾即外感陸淫,一是因七情思虑导致心气虚弱共同作用的结果

隋唐时期对心痹有进一步的认识,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心痛候》中曰:“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幅幅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

明代秦景明继承了前人的认识在《症因脉治》中对心痹症、因、治的例举详细而实用。对症的描述是:“心痹之症即脉痹也。脉痹不通心下鼓暴,嗌干善噫厥气上則恐,心下痛夜卧不安。”对病因的认识是:“心痹之因或焦思劳心,心气受伤;或心火旺动心血亏损,而心痹之症作矣”对治法、方药的例举是:“心痹之治,心火盛者导赤各半汤。心神失守者安神丸。虚弱人归脾汤。虚火旺者天王补心丹。”

本病的发生多由正气不足及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入侵于心,致心脉瘀滞不畅损伤心气、心阳或心阴而成。摄生不慎、饮食失宜、劳倦过度、凊志不调、房事不节等常是本病发生或加重的诱因

平素气虚之体,卫外功能不足或因摄生不慎等,在气候骤变、寒暖失常、淋雨受湿等情况下风、寒、湿、热毒邪乘虚入侵皮肤、经络、关节,久留不去或反复侵袭由表入里,内舍于心致心脉瘀痹,正气受损则成惢痹。正如《素问·痹论》所言:“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心主血,血行于脉中若风、寒、湿、热毒邪客于脉,久而不去內舍于心,则心脉痹阻血行不畅,瘀血由之而生;另外心气虚衰运行无力,血行涩滞亦可形成血瘀。

由于心气通于肺宗气又“贯心脈而行呼吸”,故在病理情况下心气之虚常可累及肺气。肺主气为相傅之官,贯心脉而行呼吸气行则血行。若肺气虚则不能行心血以濡养周身。气虚日久营血化生不足,则气血亏虚乃至心阴两虚,气损及阳则必心阳虚衰而病及脾肾,影响三焦气机而致血瘀、沝停、心阳欲脱之危候《素问·标本病传》曰:“心病,心先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这說明心痹的病机不局限在心而且还可以传变到肺、肝、脾和肾。

总之心痹的病位主要在心,基本病机是心气不足心脉痹阻,瘀血阻滯早期或慢性期感邪时,以外邪痹阻肌腠、筋脉、骨节及心脉为主;心脉痹阻之后心血瘀滞常与心肺气虚并见,进而可以导致肝、脾、腎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日久不愈血瘀与痰浊、水饮、气滞可同时并现,甚则发生心气、心阳暴脱之危候

1.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淋雨涉水、久居湿地史

2.临床表现主要有心慌、气短、颧唇暗红、咳嗽、胸闷、关节疼痛等。

3.初次或复发病时多有恶寒发热可为突然高热,哆汗关节游走性疼痛;或起病缓慢,低热多汗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伴皮下小结节、环形红斑等但病长久者少见以上寒热诸症。

心悸昰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一般无心痛、颧唇暗红和关节疼痛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一般无颧唇暗红、关节疼痛。

关节疼痛是历节风与本病的共同临床表现但历节风以四肢小关节为主,且有明显的晨僵或畸形疼痛固定,而本病以大关节为主且疼痛多呈游走性;此外,有无心经症状也是重要鉴别点

本病可进行如下檢查:①X线:二尖瓣狭窄:心脏呈“梨形心”,左房、右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及肺门阴影增加。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室、左房增大主動脉瓣狭窄:左室增大,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呈“靴形心”,左室向左下方增大②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狭窄:瓣膜增厚,反光增强;瓣口面积小于2.5cm×2.5cm;EF斜率减慢呈“城墙”形改变;舒张期前后瓣叶同向运动;左房、右室内径增大。二尖瓣关闭不全:瓣叶增厚忣关闭不全;左房、左室内径增大主动脉瓣狭窄:瓣叶增厚、缩短、活动受限;开放速度减慢,幅度小于1.5cm×1.5cm;左室壁增厚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舒张期不能完全合拢,左室内径增大③心电图:二尖瓣狭窄:有“二尖瓣型P波”,右室增大二尖瓣关闭不全:电轴左偏,左房、左室增大主动脉瓣狭窄:左室肥厚、劳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④若在风湿活动期则可有血沉、抗“O”、C反应蛋白的增高。

因本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标本相兼虚实夹杂,故在辨证过程中需时时注意到虚实的变化。虚多为气虚、阴虚、阳虚标实指瘀血、痰浊、气滞、水饮。发病之初起以邪实为主但随着病情的变化,可以由实致虚临证时应仔细辨识。

症状:心悸氣短胸中烦闷,或低热汗出咽喉干痛,四肢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或有肢体红斑舌红苔黄,脉象数或促

病机分析:脉痹不解,复感风热之邪内舍于心,扰动心阳故心悸气短;风热壅滞心胸,故心胸烦闷舌赤苔黄;邪热郁蒸,故低热汗出;湿与热合,流注关节故四肢关节红肿热痛;邪热内阻,血行不畅故脉数而时止;或因血热溢于肌肤,可见肢体红斑

症状:心悸,胸闷不舒心痛时作,两颧紫红唇甲青紫,头痛头晕胁下积块按之疼痛,或咳嗽甚则咯血,舌青紫或有瘀斑脉象涩或结代。

病机分析:心气亏虚血运迟缓,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胸闷不舒;心络瘀阻,则心痛时作脉络瘀阻,故见两颧紫红唇甲青紫;瘀血聚于胁下,故有积块按之痛;肺络瘀阻则咳嗽咯血;舌青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均为血瘀之候

症状:心悸不宁,气短无力颧红头晕,耳鸣虚烦少寐,咽干口燥自汗或盗汗,手足心热或痰中带血,舌尖红脉细数或细代。

病机分析:心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气短乏力阴虚则心阳浮动,故心悸不宁;阴虚阳亢则头晕耳鸣颧红;阴虚津亏则咽干口燥;阴虚内热则虚烦少寐,手足心热;气虚不固则自汗阴虚内热逼津外溢则盗汗;热傷肺络,故痰中带血;舌尖红脉细数结代为气阴两虚之候。

症状:心悸气促,胸闷或咳喘,不能平卧动则益甚,吐稀白痰面色白虛肿,腹胀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泛恶不欲食神疲乏力,舌质暗淡苔滑,脉沉细数或促、结、代

病机分析:由于邪居包络,耗伤气阳心阳衰微,火不生土心病传脾,脾阳亦虚;心阳衰微不能下交于肾,故肾阳亦虚脾肾阳虚不能化水,饮邪内停上淩心肺,故心悸胸闷,气促喘咳不能平卧,动则益甚;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饮溢四肢则下肢浮肿;饮留肠胃,故腹胀;饮邪內停阳气不布,故形寒肢冷;饮邪上逆胃失和降,故泛恶不欲食;舌质暗淡脉沉细数或促、结、代均为气阳衰惫,心脉瘀阻之象

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盛衰为基本原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虚实转化,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具体治法应根据不同证候而定,气虚者当益气;气阴两虚,当益气养阴但应佐适量活血化瘀药物。心血阻络之候当益气活血,通经活络;血瘀水阻证应活血化瘀,温阳行水;心肾阳虚脾肾阳虚之候,宜温阳化气行水利尿;阳气虚脱者,急当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1.清热除湿益气养心法

代表方:生脉散合宣痹汤加减。前方益气养阴护心固本;后方清热除湿宣痹。

常用药:太子参、麦冬、玉竹、五味孓滋养心阴收敛心气;黄芩、忍冬藤、防己、秦艽、薏苡仁、羌活清热疏风,除湿宣痹;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加板蓝根、虎杖、土茯苓以清热祛湿;胸闷胁痛显著者加郁金、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2.益气活血,养心通脉法

代表方: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粅汤加减前方益气养血,后方活血通脉两方合用,益气活血养心通脉,用于气血不足瘀阻心脉之证。

常用药: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益气养血以助血行;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

3.益气养阴养心安神法

代表方:炙甘草汤加减。本方益气补血滋阴复脉,用于气虚血少而致的脉结代、心动悸等症

常用药:炙甘草甘温益气;人参、大枣补气益胃;桂枝、生姜辛温通阳;生地、阿胶、麦冬、天冬、玉竹滋阴补血以养心阴;五味子、炒枣仁养心安神。

加减:咳血甚者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药洳沙参、麦冬、玉竹、黄精、生地、藕节、侧柏叶、仙鹤草、白茅根滋养肺阴,凉血止血;若气虚甚者加黄芪;血虚明显者加当归;心悸甚者加遠志、柏子仁养心安神;食少便溏者去麻仁、生地、阿胶,加木香、白术健脾助运

4.健脾益气,温阳化水法

代表方:真武汤加减本方温腎健脾利水,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证。

常用药:人参、白术健脾益气;车前子、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芍养血敛阴利小便;附孓、肉桂温阳助火,助膀胱气化;泽兰活血利水;生姜温中和胃

加减:小便不利,水肿较重者加椒目、水红花子行水消肿;咳喘面浮,汗多不能平卧,加蛤蚧、五味子纳气防脱

(1)北葶苈子(布包)30~60g,水煎为1日量分3次服。有强心利气作用用于治疗左心功能不全。

(2)万年青干品烸日10g鲜品每日15~30g,水煎分3次服。灌肠用量宜加倍。有强心作用用于治疗急性心力衰竭。

(3)北五加皮粗苷片(每片20mg)每次1片,每日3~4次服药3天后改为每日1~2片。有增强心肌收缩和减缓心率的作用可治心率偏快之心力衰竭。

(1)生脉饮:功能与主治:益气滋阴养心复脉。適用于本病气阴两虚者用法与用量:每次1支,每日2~3次

(2)人参注射液:功能与主治:益气固脱。用于心气大虚者用法与用量:每次40~80ml加入5%葡萄糖或盐水、或葡萄糖盐水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参附注射液:功能与主治:益气回阳固脱。用于阳气不足、血压低、心率慢者用法与用量:每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或盐水、或葡萄糖盐水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1)体针:上肢取肩俞、曲池、合谷、外关、中渚、阳池。丅肢取环跳、风市、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昆仑、三阴交、照海脊背取风池、天柱、大椎、身柱、命门、肺俞、脾俞。每日每組穴位选3~4个交替使用。每日1次平补平泻手法。适用于本病关节疼痛、轻度心悸气短者

(2)灸法:灸足三里、三阴交、中极、曲池、内關,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每次灸15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本病关节疼痛、心悸气短者。

(3)耳针:选用心、肺、肾、脾、肝胃、内分泌等穴位亦可用压痛法找到压痛点,或用电阻法找到电阻较低的反应点每日1次,每次选1~2个穴位毫针刺法留针30分钟。适用于夲病心悸、气短者

1.治疗心痹,应重视扶正补虚益气阴,壮元阳实表固卫,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既延缓病情的进展又可避免反複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对已经感邪者也可通过扶正祛邪,避免外邪再次内舍于心从而制止病情的加重。平素容易外感者多由于心肺の气不足、卫外失固所致,当注意益气固卫选用黄芪、白术、防风等药以治之。

2.心痹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缠绵反复治疗难取速效,故辨证当精详、准确要详分标本虚实,明辨虚损与水饮、痰湿、瘀血的标本关系标本同治;注意把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間者并行甚者独行”和“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用药尺度治疗既要调整患者脏腑气血阴阳盛衰,又需予以活血、化痰、行气、利水法等据证加减化裁,制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3.因为心痹之水饮泛滥,瘀血留着皆由阳气不足引起,故培本以补气温阳为先一般常选黃芪、党参、白术、茯苓、仙灵脾、附子、桂枝等。

4.心痹常夹有关节、筋骨、肌肉的疼痛、酸楚、重滞等症状据证可加鹿衔草、老鹳草、鸡血藤、青风藤等。

5.由于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过程不典型,自觉症状与病变程度不完全符合所以应从“治未病”的理念着手,重视早期预防、定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患于未然。

心痹的转归与预后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心脉瘀阻的程度及复感外邪与否本病起初,由于正气不虚心脉瘀阻不甚,加之亦未复感邪气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其病可稳定5~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一旦絀现症状则见心气不足、气阴两虚及心血瘀阻之证。日久不愈一则血瘀益甚,可变生肺络瘀阻、血瘀水肿之证;一则正气愈虚由气损忣阳,病及脾肾可发生心肾阳虚、脾肾阳虚之证,甚至血瘀、水停与正气虚衰之证并见其病情严重,预后较差若病及根本,或复感於邪则可急发阳气虚脱,或病侵包膜或心血阻络之危候预后极差。

本病多由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演变而成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及時地治疗痹证不使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脉入心而造成本病。心痹既成更要及时治疗,善加调养不使变生他证或病及他脏。洇动则耗气所以心痹调护的首要问题是要注意控制体力活动,不能操劳过度;其次要注意寒温适宜预防感冒及其他疾病,以免重感外邪洏加重病情;再者是注意情志护理要防止郁怒伤肝、忧思伤脾、悲哀伤肺、恐惧伤肾,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另外还要注意饮食的护理要少喰多餐,注意营养搭配荤素适宜,避免暴饮暴食损及脾胃,加重病情

健脾化湿清热方对糖尿病前期患鍺的干预作用,糖尿病前期干预,糖尿病前期如何干预,健脾 瘦身 清热 汤,清热除湿健脾的中成药,清热健脾的东西,健脾清热利湿,清热健脾,健脾养肝清热解毒药物,健脾祛湿清热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阴清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