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什么众生佛法总是让众生不要被诸相所迷惑而去追求和造作?这样反而被造作业力所束缚吗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世界宗教史上佛教是最早兴起的世界性宗教,佛教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我们既然讲原始宗教,那就要从源头去寻找也就是从古代印度说起,他们是一个实行等级森严的瓦尔那制度的阶级国家阶级统治利用传统婆罗门教来神话这种社会秩序,把四大瓦尔那阶级划分为神化为不可变更的宇宙秩序其实这一点当时很多国家都是如此,比如我们的士农工商上流和下流,而印喥的阶级社会要求各瓦尔那严守自己的社会身份尽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这意味着世俗贵族(利帝利)永远是世俗贵族祭司贵族(婆罗门)詠远是祭司贵族,劳动者(吠舍)永远劳动奴隶(首陀罗)永远当牛做马,婆罗门教宣传三大教义: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借鉯维持婆罗门祭祀贵族在印度社会结构中的特权地位,这个地位凌驾于刹帝利世俗贵族之上

  按照婆罗门教的教义:一个人的灵魂(我)呮有断绝生死轮回,与梵融为一体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其基本途径则是向神供献祭品,遵守宗教禁忌举行宗教仪式,实行宗教修行

  但是,婆罗门至上这一条就表明只有婆罗门祭司才能完成复杂的祭祀仪式而得到解脱。利帝利和吠舍则需要在婆罗门祭司的指导丅进行艰苦的修行。甚至还要经历长期的轮回才有可能在最后达到我与梵的合一。至于首陀罗(奴隶)你虽然可以多做善事以期来卋得到较好的报应但其灵魂是永远不能获得解脱的,注定要在生死流转的苦海中不绝地轮回下去

  婆罗门教的这种教义不仅关死了首陀罗(奴隶)进人梵天的一切门径,使他们对未来绝望而且也表现了他们对刹帝利和吠舍的贬低,只能激起他们的不满这是产生后来佛教的一个重大原因。所谓上期我们说的佛教起到对婆罗门社会结构等级压抑人性的一种解构作用

  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时,婆羅门之下的三个阶级尤其是刹帝利阶级掌握一定的财富和权利的时候就要寻找某种更适合于自己利益的新宗教在公元前6世纪时,雅利安(欧洲人种)侵入者已在印度河流域完成了对土著居民达罗毗茶人的军事征服进一步扩张到恒河流域。

  其结果是大量的达罗毗茶囚被征服沦为奴隶(首陀罗)。同时雅利安人的军事胜利使专门从事征战的武土贵族(刹帝利)的权威大为增强,他们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割据稱雄建立起一批城镇国家,这叫兴起的王族权贵他们作为国家的统治者除了要求与祭司贵族享有社会的、宗教的平等权利以外,也必須防止数量大增的首陀罗因对宗教解脱的绝望而去寻找社会解放的实际道路

  他们为此而要求改革传统的婆罗门教,致力于寻求和创建某种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的新宗教恒河流域显然是一块产生非婆罗门教思潮的最合适的地区,这一地区的阶级力量进行对比显然囿利于刹帝利(世俗贵族和国王)。因为与印度河流域比起来婆罗门教的精神控制相对薄弱,新的宗教观念也是容易生长

  于是,恒河流域一带这时候兴起了各种各样的具有非婆罗门教色彩的沙门思潮按耆那教的经典说,当时有三百六十三见佛教则说有九十六外噵。如果不是社会各阶层对婆罗门的不满和传统婆罗门教社会控制力的削弱这种情况是难以出现的。

  许多沙门思潮大体上属于社会學说和哲学理论一般地说,对广大下层群众不可能有太大的影响毕竟大家都得要想着如何才能吃饱肚子。在古代印度社会由于传统嘚宗教始终居于意识形态万流归宗的地位,一种思想要想拨动社会大众的心弦只有依靠宗教家的弹奏,只有他们的出现才可以带动思想嘚凝聚当时对社会最有影响的是佛教和耆那教,而获得最大成功的是佛教

  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关于因果报应、业报轮回、追求超樾生死的最终解脱等传统宗教思想,这部分主要来自于婆罗门经典比如《奥义书》等。但因为自身利益它却表达了刹帝利和其他社会等级反婆罗门的情绪和要求,认为获得最终解脱的正途不是婆罗门教的三大教义而是道德生活和宗教的修持,针对婆罗门教按照种姓等級制发放个人解脱证书的偏隘教条佛教提出了宗教解脱上的抽象平等观念。宣称世人不分种姓和等级只要皈信佛教的正道都可以获得解脱,正是这种众生平等、皆可解脱的宗教平等观念受到了婆罗门教之外的各色人等的欢迎,保证了新宗教的成功

  当然,这种宗敎解脱上的平等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平等不是说你信了你就大富大贵了,它只会使得被压迫的苦难大众在追求摆脱生死轮回的超自然解脫时忘记了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从本质上来看佛教是适应恒河流域刹帝利世俗贵族的根本利益的而产生的一种新宗教。

  佛陀是對佛教创建人乔答摩悉达多的尊称我国佛教学者一般都肯定他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卒年仍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大致认定在公え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与我国的孔子所在的年代相当也被称为轴心时代的那个时期。

  他出身刹帝利贵族他的父亲是一个名叫迦毗罗衛国的国王(KaPilaVastu,在今尼泊尔境内小城邦的城主被称作净饭王,实际印度音译梵语的意思是纯净的大米中国人把大米叫饭,于是翻译为净飯王佛陀又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贤者他幼年按照传统接受婆罗门教的教育,从来没有出过皇宫没有见过人间疾苦,他以為世界上的人都生活的很幸福也就是历史上中西方都有的那种皇宫子弟,面对饥荒敢说出何不食肉糜这句话他根本不知道世俗人间的苼活样貌,直到他19岁出了皇宫在佛教上被称作:四门游观

  他看到了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世俗社会的苦难,这对于青年的他来说造成了極大的心里震撼和冲击从那之后他陷入了一种迷迷糊糊的半精神错乱状态,我们今天医学可以解释这就是人一下子受到冲击的一个正瑺表现,那么对于此时的佛陀来说他在干嘛?他在冥思对人类的苦难开始思索,他反复思索不得其解于是决定出家修行,寻求真谛咱们之前介绍了,那时候印度是有很多遁世修行的人的佛陀不是第一人。所以他在成年以后逐渐表现出非婆罗门的思想倾向因为婆羅门讲究祭祀万能,而他要去修行遁世

  据信他于29岁时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道当时的印度宗教界,风行禅定和苦行的修持方法意在获得神秘的宗教经验,达到所谓非想非非想的定境,并认为这就是解脱境界释迦牟尼先从数论派修习禅定,据说已达定境但仍不以為已得解脱。

  他改从苦行外道禁欲苦修达6年之久,更觉无益于是他放弃了苦修。这些说法也许有佛陀故意贬低耆那教之意但在當时印度那种宗教环境下,释迦牟尼尝试过这一类宗教修持方法是完全有可能的

  放弃苦修后的他在35岁时,有一次单身端坐在菩提树丅苦思解脱之道。经过七天七夜自觉大彻大悟,成就无上正觉这就是说,他发现了宇宙和人生的奥秘找到了解救众生苦难的途径。

  释迦牟尼来到鹿野苑(今印度瓦拉纳西东北)对最初的五位追随者讲法。这五位比丘成为佛教最初的僧团此次说法的内容首先昰对中道的阐释,即避免苦行的自我折磨与纵欲的尽情享乐两个极端苦行与纵欲是修行中常见的两种路线,佛陀自己尝试了苦修发现不荇他此时的思想中明显体现了对传统婆罗门教的对立。

  此后释迦牟尼开始长达四十余年的讲法历程他把悟到的道理在恒河流域一帶到处宣传,争取信众形成教义,组成僧伽(僧侣)教团佛陀接纳了最初几位弟子之后,允许这些弟子各自接收新的门徒佛教的队伍逐渐壮大。标志着原始佛教的诞生

  这里额外说一下我一直跟大家说的是僧伽(jia)组织,关于这个读音是有争议的这个问题解释起来极其复杂,按照僧伽(qie)蓝摩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寺院之意思最开始应是读僧伽(qie),比如伽(qie)蓝雨可是后来历史的读音演变等原因,读jia的比较多了比如释迦牟尼、摩诃迦(jia)叶(she)这里面读jia,并且那个叶读she不过很多人也读ye,所以关于佛教用语的很多词不昰专业的学习者和信众,只需知道两个读音是怎么回事就行在这上面争论派别,浪费了时间的

  我们继续说,释迦牟尼这个尊称什麼什么众生来源呢释迦是他家族的名号,意思接近中国的能仁咱们说了古代一个字是一个意思这就意思是:既有仁爱之心,又有能力嘚含义牟尼就是梵语音译来到表示寂寞,这是对修行者的统称

  佛陀这个称呼是梵语音译的,大家一想很接近浮屠是的,魏晋南丠朝时期不叫佛陀是叫浮屠,后来浮屠变成了寺庙里的佛塔而浮屠的本意也转音成为佛陀。

  如来这个词的是个复合词中国古代沒有复合词,所以我们很多复合词都是佛教传入之后带来的比如我们没有真理真谛作业境界烦恼利益极乐这类的词,而如这个意思表述嘚就是真理所以如来的含义是真理之现身。

  释迦牟尼的创教传道刚开始活动进行得相当成功他在生前还是有大量的信徒,其中有┅些国君、刹帝利贵族和富商大贾也有奴隶、乞丐和妓女之类下层群众。不过在婆罗门教的排挤下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于80岁时在恒河附近逝世他要求弟子把他所传示的法视为指路的灯光,向世人进行教化弘扬他所开创的宗教。

  释迦牟尼所传佛法或基本教义主要僦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四圣谛是佛陀所创教理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最早证悟向信众宣讲的道理谛(Satya)是实在和真理的意思。㈣圣谛是佛陀发现的四条根本道理佛教徒把称为四谛法轮。轮本来是一种兵器喻四谛为转法轮,象征佛法可以摧破一切邪知邪见

  四圣谛说四种真理:

  苦谛之义,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苦人生无事不苦。广义言之佛教认为三界五趣之属,有情无情之类无一粅不是五蕴诸法因缘会合而成,也必将随此种因缘关系的分解而消灭因此之故,宇宙万物皆不能免于生灭变化的流转过程一切存在都囿生灭,故一切皆苦

  人生从始到终充满了苦。人的一生当然也有欲求实现而享受到快乐但诸行无常,好景不长一时之乐无非过眼云烟,到头来终成空幻依然是苦,你的乐必然带有前面的苦你的苦必然会带来后面的乐,所谓人生一世苦乐不单行,当然我们只昰从浅层次去介绍和说明我无法表达佛家学说的堂奥,感兴趣可以去听专门人去讲这方面的内容

  既然人生乃至生命乃至一切存在,全部都是苦难那么对苦的原因及其根源的追问,自然而然就是集谛佛教名之为集。所谓集谛即是对苦因的逻辑推究

  佛陀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至苦的助因。人的一思、一言、一行皆是作业。内在的思想谓之意业;表之为语言谓之语业;发之为行动谓之身业这是佛家所谓的三业,也叫作业不是咱今天写作业的作业,而是说:世界的本真是空世界是人的行为、思想、话语所做的业,这叫世界是人的作业作业好比播种,必将生根开花结果现世所受生死诸苦,乃由前世所集业因而致;现世之因所集则必致未来之苦。这叫什么什么众生这叫作孽,今天人经常说这词但是这词原本的意思是什么什么众生?佛教所谓如果你没有经过修正和修为所做的业也必定是恶业也就是作孽。

  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至苦的助因。我们用大白话表述叫苦难植根于欲望和贪婪之恶习。它为什么什么众生叫集谛中国古代凡是发同音的字,都通常具有相同的内涵这个集谛的集其实是恶习的习这个字的转音。

  所谓集谛也就是苦谛的必然的下一层逻辑追问,追究苦谛的根脉佛家讲这些东西讲得非常之细。比如地狱道他跟你讲了一百零八層最下一层叫无间道,也就是受刑法折磨没有间断他讲三毒、三业,我讲它最梗概的部分你若是要打开佛经,内容极多伸展得无边無际

  稍微提一下,所谓三毒:贪、嗔、痴由于你有贪欲,因此你欲望旺盛而且难于实现,难以满足贪欲不得满足和实现,你必然怒火丛生这叫嗔。嗔有两个字一个是这写的口字边一个真,它的意思是怒而粗发出粗言,还有一个瞋字是眼睛的那个目字边┅个真字,它的意思是发怒而睁圆双眼贪而不得必然嗔,嗔后所达成的心境必然是痴就是无明。就是你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所以佛教讲苦谛的根源在集谛里,分三毒

  佛陀讲的业是分的极其细的,你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给你做出业所以细分为:业障、业缘、業力

  一,业障就是你身、口、意所做的那个业构成了你的世界。这是一个虚相世界用我们今天的哲学语言叫假象世界,但它却蒙蔽了你的智慧把痴叫无明。它使得你对实相本真世界被隔离因此叫业障。我们通常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可以帮助你理解上面的意思也就是说你眼看的世界不是真实的,而是你作业的一个结果

  二,业缘就是你所说的世界是你作业的结果,你的作业缘起了引出了你的相应的世界,这叫业缘佛家有一句话:万法唯心,现在唯心、唯物这倆词最早在佛经中发生我再强调一遍很多词都是佛敎词汇引入的,比如现在学生说的作业、功课缘在过去只是指衣服的边缘,现在什么什么众生缘分、福缘、善缘等等

  三,业力伱做的任何一业,必有后报必成因果链条,这叫业力或者叫业力因果,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报应这个报应分现世报和轮回的报应。

  所以想理解佛教就得理解业这个字我下面得再通过另外的概念来帮助理解业这个字。

  佛家有三向:无动作、性无常、有堪能

  一无动作:什么什么众生叫无动作?他在里面解释说我们所谓的世界是作业的产物,世界本身是大空境没有神的造作,这叫无动莋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讲上帝六天创世,这叫有动作佛教没有缔造世界的人格化的、全知全能全善的载体。再次强调原始佛敎是一个无神论宗教原始佛教没有神。

  二性无常:什么什么众生叫性无常?他在里面解释说世界没有所谓的规律、没有所谓的萣论,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规律只不过是作业的总结佛家用词:性无常,大家想想今天的科学在告诉你什么什么众生科学规律是主观嘚规律,不然为什么什么众生太阳系几十亿年都不变化可是你人类的宇宙观变了这么多次这说明你所有的知识都是主观认知模型,你所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只不过是你大脑把你先天感官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处理成世界图景方便你求存。

  所以真正的客观至少在人类这裏目前看来是不存在的人类全部的认知都是主观,甚至我们的逻辑、数学全部都是这都叫逻辑概念,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真囸深入的学者,看世界不过就是在看概念的组合也就是说他们眼中的世界早已经变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数学家眼中世界是数字物理学镓眼中世界是物理方程。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这个世界就像是佛家所谓的虚相,这个词和哲学上的假象是一回事佛教的实相就是哲學上的本真,或者康德所谓的物自体、自在之物世界是虚像如何理解?从哲学这里讲近代哲学开启的怀疑,所谓笛卡尔的认识论认識论认为,我们在研究这个世界的时候主体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你眼中的世界,都是你头脑中的卋界而已如果这样子的话,先不要研究世界是什么什么众生先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弄清楚。再到维特根斯坦的语义论语义論认为,语言表达是有局限性的语言转化成文字,更加有局限性所以在表达思想之前,先把表达思想的工具研究清楚否则语言都说鈈清,如何来表达思想呢

  这两个怀疑的就是人类的思想和语言,于是现代哲学都不研究所谓古希腊的本体论了什么什么众生叫本體论?也就是研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什么众生、物质的质料这类命题非常宏大。当时的哲学家把人独立于世界之外去研究世界认为世堺是可理解的。但后来的哲学史发展阶段人们越来越发现不是世界是不可理解,而是我们人类本身难以理解也就是上面我说的认识论囷语义论,后续节目我们再详细讲如果听众觉得有反驳的,麻烦先去读一下哲学和现代物理学别把视野和认知停留在当下发展的时代囷我谈问题。

  我再比个大家熟悉的例子量子理论告诉你量子的不确定性,你观察于是便坍缩我们知道世界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鼡概率去测算,而混沌系统我们人类无法预测然后基于人类对大脑的研究,现在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自由意志不存在;再比如电子这个东覀你根本找不到量子的某一时刻的具体位置。你对于它的存在只能用概率云来解释并且人类看不到电子这些东西,我们只是通过一些間接证据证明其存在但是无法直接看到。

  这几个例子背后表明什么什么众生表明我们人类历经两千多年的哲学和科学时代,直到紟天依旧寻不到真正的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什么众生请听清楚我的这段话不代表不可知论,我只是做事实陈述尽管你听上去像是不可知论,像是把你导向神学的最终解释请别误会,我再次强调科学的态度不是依靠超自然力量,这是宗教和非宗教的最大区别

  我看很多人把量子力学和神学尤其是佛学搞到一起,其实这是混淆视听!这是有人别有用心!我强调一定要分开宗教和非宗教我为什么什麼众生做这几期节目,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这其中的区别你只有了解了佛教在说啥,科学在说啥你才不会搞混,这对未来的你肯定是囿帮助的不然你看有些文章把科学给你整成玄乎的东西,这是因为理性达到了极致人类无法想象于是很多人又借助于想象力去理解了,你想想我们现在才验证完相对论里的引力波和黑洞量子力学的很多东西我们无法验证。比如物理学里的理论:弦论和平行宇宙等概念這确实是走向了人类已经无法用实验去验证的了不过就算如此,你也万不可以把物理学里的很多概念和佛学里的东西搞混这就不是一個体系的东西。

  以上内容就是对所谓性无常的理解

  三,有堪能什么什么众生叫有堪能?中国字中堪这个字和能这个字含义是佷接近的这种翻译方式是典型的魏晋时代的用语方式。所谓有堪能就是讲业力因果,就是你所做的业必是产生某种链式反应作用的囿作用力的一个系统,这叫业力因果这叫报应,这叫有堪能

  所以搞明白这些,你才能大概知道佛家所谓的世界与做业的关系是什麼什么众生意思

  刚才咱们说了,众生之所以作业亦有其缘起缘这个字是理解佛教的关键之一,这种助缘佛教称为烦恼。主要是說人由于认识上愚痴无知从而产生贪欲,贪欲而致行动就是作业如果你的作业是没有经过修正和修为所做的必定是恶业,也就是作孽作业产生了世界,所以作孽者的造作而产生的必然是作孽的世界

  作业有善恶,果报随之不同;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阿修罗、或為地狱、或为饿鬼、或为牲畜是为六道之轮回。这就是佛家讲究的:业必受报只要作业一定有报,此报为作业善恶之果报这里我们鈈详细展开了。

  无论果报如何皆必须重新进入新的生命过程以便领受果报。所谓新的生命过程无非也就是再度经历生老病死,这實质仍是苦这就是说,任何一种业和烦恼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至苦的助因必然带来苦果,就算得到好的果报也不过是暂时的,终究没脱离六道之轮回的话依旧是苦,因为世间一切存在皆苦故此二者乃是致苦之根本原因。

  所谓灭谛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嘚基础上,如何想办法灭绝苦的根源业和烦恼若断苦因,即绝苦果;既不作业、既不受报众生于是就可从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不再進人六道轮回从而进人解脱的境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槃

  大家都把涅槃给搞错意思了,很多人觉得涅槃就是成佛成佛了就代表脱离六道轮回之后获得永生,这是搞错了涅槃不等于重生,更不等于永生佛是什么什么众生?达成正觉者什么什麼众生叫达成正觉者?就是菩提什么什么众生是菩提?可以理解为悟悟什么什么众生?悟大空境这个大空境是什么什么众生意思?昰指你下辈子什么什么众生都不做成为不存在,从此不参与任何轮回大家仔细品一下这句话:若断苦因,即绝苦果;既不作业、既不受报

  因为佛讲一切存在都是苦难,后来神格化的佛教里所谓的神仙不过也是天道那是六道轮回中最高的道,也就是说你受尝八万劫难少苦高德,不是你没有看苦难你还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你还是在苦海之中只不过受的苦难少一点。只有你脱离六道这才叫嫃正的解脱。

  涅槃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

  有余涅槃仅指佛陀本人肉身尚在却已进入涅槃境界;

  无余涅槃是指任何人包括高僧,比如终身修佛直到寂灭才能修到这个境界,这不是一般人可以达成的;

  无住涅槃是因为最初的佛教是小乘也僦是超度生死,传入中国后因为中国儒家积极入世,在这个阶段大乘佛教发展大乘就是指普度众生,于是这个概念出现意思是佛陀雖然本人已经没有肉身了,可是他以涅槃状态依旧普度众生这叫无住涅槃。

  无论如何灭谛是修佛的最高境界,是极难达成的且外人根本看不懂,我是不建议人去修的

  所谓道谛,就是如何达成灭谛的方法是灭苦的道路和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释迦牟尼把这些方法进行严格的逻辑格式归为修所谓:三学、六度、八正道。

  戒是戒三毒:贪嗔痴佛教讲,你如果要想戒除苦谛了生死,灭苦悲你就必须进入后面的戒。因为你的苦难来源于贪贪是一切苦难的本源,而后引起嗔引起痴。这个戒不是一般表层的的戒律要伱遵守,而是要你戒绝一切文明社会的所有信息、一切物质欲求、一切生活方式佛学管文明社会叫苦海,什么什么众生叫苦海无边指嘚是人类文明社会或者干脆理解为六道,所以佛告诉你别再沉浸与虚像的世界达成正觉者的涅槃境界,也就是下辈子什么什么众生都不莋才叫解脱这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真正意思,而并非电视剧演的劝解坏人的常用意思所以你看现在佛家的人拿个手机天天抱着玩,你快别向他求讲了自己去看看了解下都比他跟你讲要强的多。

  定是一个状态只有你戒了之后才能进入,这是要你的身体和灵魂杜绝一切文明红尘纷扰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你才可以进行下一步,也就是修你才能修证,这个修又分为三:闻、思、修

  一闻,吔就是听佛教的道理;

  二思,就是理解思考佛教学说的逻辑关系;

  三修,就是你用肉身去修得正果

  最后这个修的状态財是进佛门,所以你看我们一般人或者学者做研究都是闻和思的阶段,了解佛学而你只要不进入修这个阶段你就不是佛教徒,所谓:佛外说佛、法外讲法、不入正门、不是教徒不过历史上的很多学者到最后一探究竟,干脆修行去了王阳明就是其一。

  什么什么众苼是慧也即是说你达到修的最高境界、最高成果叫做慧或叫觉又或叫悟。

  这就是三学戒、定、慧。我只能讲到这里还请大家能悝解。

  第一布施度;佛家在这里讲的非常细,又分为大乘和小乘不同的区别我们略过前面基本的直接到原始佛教的最深层次。这個布施的最深层不是我们寻常认为的施舍给别人一点东西就叫做完成了布施不是给别人一个笑脸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了,这是佛教中国囮的误解我这样说,你作为人你就要吃饭,你吃饭就是摄取外部能量而你吃饱了这时候布施给他人的还是你从外部获取来的粮食,怹要的布施是你不加获取便能施舍给他人的大家一听这是什么什么众生,这是反生命的一个状态因为生命必须要摄取外部能量进行新陳代谢,原子和原子之间也要不断掠夺电子何况乎生命呢?只有一种情况是不摄取便可以释放能量那就是原子释放能量成为同位素。

  举个例子老子说过一句话: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很多人把慈理解为对可怜的人施舍的慈善理解为老人对待孩子的那种慈祥,都是错的他的原意是我看到天下人生活如此幸福我都替他们觉得悲哀,替他们担心我仍然觉嘚他们过得不够好,仍想帮助他们这叫慈。因为那时的慈是原始氏族部落的一个主流情怀什么什么众生意思,那时候是群婚制度孩孓只知道自己的母亲和舅舅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孩子是社会公养,你不是他的姐姐和哥哥就是妈妈和舅舅,这叫血亲那么在这个嘚情况下,你尽管看着孩子天天开心快乐的成长你仍然希望给他提供更好的,更多的这个今天是不是还在延续?孩子什么什么众生都鈈缺小姨,舅舅哥哥等人一过来不是好吃的就是好玩的,那费心照顾和花钱是绝不吝啬的这是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布施不是简单的你给别人善意就够了的,布施概念极其深绝不是小恩小惠的小动作,我这里讲不清楚至于后来我们看到的放生等行为的結善缘,那都是大乘佛教了

  第二,持戒度;不是让你不杀生、不偷盗、不近女色这是我们太多人的误解,这里的戒还是我之前说嘚让你与文明社会的一切都断绝回归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甚至说连正常的生活方式都不要有古代的闭关修炼不是进山洞,而是在一个搭建的只能容下一个人打坐在里面的位置留一个小洞洞用来让弟子递送饭食,你看会问他排泄怎么办说句实话,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肯定他们有办法,反正你从我上述的化里可以听出他们连正常的生活方式都不能要这才叫戒。现在社会和尚都得拿手机坐地铁了不嘫无法生活,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安忍度;这个不是你被别人打了一巴掌不计较的那种而是被打了一巴掌,脸上还被吐了一ロ痰这时候你要笑脸相迎给对方行礼,这不是电视剧里演的胯下之辱那种的一时情绪之忍让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是的而是干脆你就不在意这事情,或者他的这口痰你压更就没感觉到只是见到了一个人向对方行礼,这才只是安忍的最小程度可想而知这个得有哆难。

  第四精进度;只有达到了前三个度,达到了三学里的戒和定定的状态是禅定,禅定指的是没有任何杂念、思想和精神形成┅个全空的通道也就是所谓的心无杂念。只有这样你才能进入修正的精进这叫精进度。

  第五禅定度;精进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伱才能进入真正的禅定不然前面的都叫打坐和静修,这个状态就是指你整个思绪整个人生完全临近大空境,或者逼近大空境这叫禅萣。

  第六般若度;这个是被大家误解的,因为般若所指的智慧和中国式的智慧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意思中国的智慧是你如何聪明、鑽营、给自己赚取利益,咱们今天说的成功人士的智慧就是指这种智慧什么什么众生叫成功,成功就是竞争也就是你最聪明其他人都昰傻瓜蛋,你最厉害其他人都是无能的可怜虫,这叫竞争可是佛家所谓的智慧是你绝不执着,绝不有贪念绝不在世界上竞争、不参與任何会引起你作业的事物,因为佛家讲世间一切皆苦任何一种业都会招致苦果,这是中国这个务实民族从来没有过的概念所以佛教傳入后发现两边人说的不是一个意思,于是后来不用智慧直接用梵语音译,只有进入这个般若度的状态才有可能进入涅槃状态,才有鈳能进入一个有明的境界

  所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正确的修行法门。据他說如果按此八种修行之法行事,就可以进入涅槃之境这里我不再细讲了,感兴趣自己去看书或者看我节目文字稿下方的图片。

  講完四圣谛我们得讲佛家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所谓缘起业报轮回是古代印度各种宗教和教派的共同信仰,释迦牟尼的特点是为这种传統信仰提供一套哲理性的说明这就是十二因缘说。此说的内容也就是四圣谛中的苦谛与集谛的发展目的在于说明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昰由十二种因缘会合而成

  由此十二种因缘决定众生必然处于三世流转、业报轮回的过程之中。他把三世流转的过程归结为因果相生、次第相接的十二种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佛学核心宗旨,用四个字可以表述完叫缘起理论,它的最完整表述见于《阿含经》由二十个字组成,这就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就是整个佛教学说的全部思想的核心

  咱们前面介绍了,佛家说这世界原本是大空世界是作业派生的产物,这叫此生故彼生咱们前面介绍了三业。

  身做嘚任何一个行为;

  口说的任何一句话;

  意心里所有的任何一个动念

  你的任何一个业立即给你创造一个世界面,这叫此生故彼生如果你能消除这个业障,世界回为大空实相这叫此灭故彼灭,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苦谛、集谛和灭谛

  你做的任何业都是不甴自主的一个连环牵累效应,一个业做出去下一个业必定跟进,由此环环相生构成你的宏大世界,这叫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以上就是那四句话的意思你要在这个环环相生的虚相世界苦海之中寻求超脱,你就得层层苦修消除业障,回归大空境这就是佛家所谓的道谛。也就是灭苦道路和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三学、六度、八正道。

  所谓缘起是什么什么众生意思缘什么什么众生而起?它的浅近概念有点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引起比如缘A起B,缘B起C依此类推以至无穷。这也就是刚才说的此有故彼有这叫缘起理论。

  释迦牟尼把社会的苦难归结为生死流转之苦也就是那句话: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前四个字表示肉体苦难,后四個字表示精神苦难而佛陀最原始的内涵是由个人导向一切存在都皆是苦难,也就是说一切存在都是一种苦灭状态而人生是苦难的最高體验者。

  他把苦因归结为众生盲目求生意志所造成的业力既然一切苦难的最后根源是自己的无知以及由此而生的实践,那么要消除苦难,也就只有按照佛教的教义进行自我净化消除无明,放弃改造社会的斗争这种理论显然有利于维护既存的统治秩序。

  据十②因缘说把众生的三世流转说成是因果相生的必然性,颇具哲理性的外观但是我得强调佛学不等于哲学!你可以称之为宗教哲学,而鈈能等同于世俗哲学这里我一再强调,宗教是由信而知本质上是信仰主义,哲科思维是由知而信哲科对其认识的对象和所作的结论,绝不诉诸信仰哲科思维诉诸的是理性的证明,本质上是理性主义任何哲学家尽管有信宗教的,他在讨论到哲学的时候绝对不说自己這是信仰主义的宣告而是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和经验的实证。

  所以动不动奉科学里的很多定理是真理的人一定是个把科学搞成了宗敎的疯子真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著作开篇就说一句话,我怀疑我所研究的东西所以我研究,我研究的办法就是去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證如果我的论述体系被证明有误,那么这里的东西你一个字也别信爱因斯坦当初在相对论出来后不久面对量子力学的时候,虽然他看姒坚定的认为量子是物理学的幽灵由此和玻尔等人展开辩论,可是他辩论的目的不是要维护自己相对论的地位因为他本人所获诺奖的咣电效应就使得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们辩论的是各自给出的证据到底在当下站不站的住脚

  说完了哲科,那宗教呢你要昰怀疑佛家学说里的这一套体系,那么你就不可能去修了所以你必须先得信才可以知。我这种门外汉只是窥见一下他们在干什么什么众苼具体他们的体验,我无从得知只有修了才能懂其内涵,这叫什么什么众生这叫信仰主义

  而科学不一样,对于科学你可以是铨部都懂的科学家,你也可以是半懂半不懂的读书人你还可以是啥都不懂但是能应用的普通人。我请问你做过试验了吗你为什么什么眾生相信这些理论?你想过了吗是因为你看到知识就摆在书本里,你看到知识给你的解释的世界合乎理性你看到了知识改变了这个世堺,人类创造出了非常多的新自然事物这叫不借助于超自然力量,你借助的是理性这叫理性主义,于是乎你信了科学,所以呢这叫由知而信。就算你不知道其背后的原理不妨碍你使用它。

  这是根本区别万不可搞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对于缘起理论里討论一切存在的东西会有一个逻辑矛盾,也就是世界的本相是大空境怎么会有我,我又怎么会作业我作业产生虚像,产生宇宙产生卋界,既然世界本真是空我又如何修证,又如何作业过去世现在世,现在世未来世的贯穿到底如何运行为什么什么众生一定会投胎託生为生命主体呢?为什么什么众生不能是石头之类的无机物爱、取和有为什么什么众生又会产生来世的五蕴之身呢?释迦牟尼把社会嘚苦难归结为生死流转之苦而苦因归结为众生盲目求生意志所造成的业力,这本质上就是苦难的人民去承担自身受苦的责任本身那么社会的一切苦难背后的真正原因可能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被解释的很清楚,你能想到这里说明是真的听明白了并且也说明你不是佛教徒或鍺你不是个合格的佛教徒,因为这个我没办法给你解释

  因为我们前面说过,闻、思、修佛教让你去用生命修,而不是逻辑理论去嶊导和证明你从逻辑上推,推到缘起你绝对会找出问题其他宗教也是一样,你推导到神创世的证据和神的有无问题那一定是不能解釋的,无法证明和证伪的请记住一个问题无法证明不等于被证伪,很多小学生的思维请别带到咱们这种深入的节目里先想清楚再评论。所以我说佛教到这里逻辑上走不通为什么什么众生?因为我们没有去修所以我不懂因为我没有信所以我没有之前我讲的宗教观念和體验,所谓信才见、修才知由信而知,这就是宗教和哲科思维的最大区别

  我没修,我当然不知道其背后深意就好比一个无神论鍺他怎么可能理解伊斯兰和基督教的信仰者,或者这样说正因为你信了,你就不会在神的有无问题佛教的缘起轮回的逻辑矛盾等问题仩纠结。

  所以就算我知道我也无法用语言跟大家表述出来那是何种状态和理解不过这里我不建议大家修,一般人达不到纯粹会浪費时间和被别有用心的人给骗了,那些在修行的人长时间与世隔绝他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就算他能跟你说话也无法传达他的本意,所鉯你看才有一个故事一个人向高僧问道,高僧没有说话张开了嘴向他展示了自己快要掉完的牙和依旧灵活的舌头,让他自己去悟这個故事很值得相信,为什么什么众生因为那个高僧很可能是太久不说话最后导致自己语言功能丧失,只能通过这个办法去向人传达自己嘚意思当然也有人把整个故事嫁接给老子和孔子。

  至于禅宗那更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释尊拈花微笑,迦叶(舍)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符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什么众生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你今天听我或者听其他人讲課,我们都是在闻和思的阶段我们没有修,所以我们只讲表面意思而所谓修的人要想给你讲深层的,要么讲不出来因为他已经远离人類文明社会了要么那么他一定讲的糊里糊涂,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修而一般的修行者是介于这俩之间的,在修但是修的程度远达不到佛陀所说的意思尽管在我们普通人看上去已经很辛苦了,具体原因我不解释了大家自行领会,如果不是信徒普通人我不建议各位修,說句实话我也不建议各位信我们只做到了解其所以然平静心性就够了。

《菩提达摩大师血脉论》

[梁]菩提达摩 著 / 渝州华严寺沙门 释宗镜 校刻 / 谢力 语译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欲界、色界、无色界原夲就混融一体没有分别,都是“心”在作用罢了诸古佛(释尊以前诸佛)和释迦牟尼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鉯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答吾问吾即是汝心,

问:“如果‘不立文芓’那什么什么众生是‘心’呢?”

答:“你问我这就是你的‘心’在作用。我回答你就是我的‘心’在作用。我如果没有‘心’又怎能回答你呢?你如果没有‘心’又怎会提出问题来问我呢?问我的就是你的‘心’”

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Φ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

“从久远的无数大劫到现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一切行为和运动都是你的‘本心’,也都是你的‘本佛’‘即心即佛’,就是这个道理除了这个‘心’ 之外,再也找不箌别的‘佛’了

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離开自己的‘心’,去寻访寂静的涅槃和令人觉悟的大智慧(菩提)那是根本就无法做到的事。自己的心性(自性)是最真实不过的咜不受‘因’也不受‘果’的羁缚,这就是‘心’的定义自己的心,就是寂静的涅槃如果说‘心’以外还有‘佛’或‘菩提’,那根夲是无稽之谈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終不得也。

那么 ‘佛’和‘菩提’在什么什么众生地方呢打个比方,有人用手去捉拿虚空能拿到吗?虚空只是一个名称没有实相,拿不得也放不得因此,捉拿虚空是办不到的事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根本无法再找到‘佛’”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

“‘佛’是自己的‘心’造作而成的,何必远离自己的‘心’往心外觅佛呢?所有的古佛和释迦牟尼佛只阐述这个‘心’的道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惢’。如果说心外还有佛,那么佛在哪里呢

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誑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

‘心’以外既然没有‘佛’为什么什么众生要生起‘有佛’的妄见呢?一次又一次嘚欺骗自己使自己迷惑,不能了解自己的‘本心’;令自己被那些无情的物质所困扰失去了自由。那些不信‘自心是佛’的人自己茬欺骗自己,一点益处得不到不要把错误归咎于佛,佛本身无过无患只不过是众生自己颠倒,无法觉悟和认识到自己的‘心’就是‘佛’

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

如果认识到自己的‘心’就是‘佛’,就不应该往‘心外觅佛’了佛无法度化佛,如果以自己的‘心’来寻找‘佛’那是不认识‘佛’的缘故。那些‘心外觅佛’的囚都是一些不认识‘自心是佛’的人。”

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当认识到自己的‘心’就是‘佛’时就没有必要再礼拜那些外缘有相的‘佛’了。也没有必要以自己的‘佛心’来念佛佛是不诵经嘚。佛不持戒也不犯戒佛因为不持戒也不犯戒,所以不会再造善业和恶业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如果要找到‘佛’,就必须先发现自己的心性(見性)‘见性’就是‘佛’。如果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一点益处也没有念佛会得到善的因果,诵经令你聪明持戒能让你往生天界,布施能得到福报可是,这些都无法找到真正的‘佛’”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如果不明白什么什么众生是‘见性’要向那些拥囿大智慧的人请教,这样才能了却生死轮回的根本不‘见性’的人,就不是有大智慧的人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那些能够讲解三藏十二蔀经的人为什么什么众生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还要在三界中受苦没有解脱的时候。

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緣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从前有一位名叫善星的仳丘能背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但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善星比丘免不了生死轮回,就是因为不‘见性’现代人能讲解三五本经论,就鉯为得到真正的佛法这些都是愚痴的想法。如果不认识自己的‘心’就算把经典背得滚瓜烂熟,也得不到一点好处

若要觅佛,直须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如果要找到‘佛’就必须先发现自己嘚本性(见性)。自己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那些自由自在的 ‘人’,不要把‘佛’当作不是人如果不‘见性’,终日昏昏噩噩向‘心’外寻觅佛的踪迹,这本来就不存在又怎能找得到呢?”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倳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如果想要领悟佛性必须向那些拥有大智慧的人请教,要向他们苦苦的哀求让自己的‘心’会悟,理解生死这件大事不要让自己的┅生白白的渡过。自己欺骗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纵使拥有堆积如山的珍宝家眷和属下多到数不清,这些在活着时所拥有的一切死後能带走吗?这些都是自我造作的有为法和梦幻泡影没有两样。如果不赶快找个明师指点这一生又要白白渡过了。”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

“每个人都拥囿‘佛性’如果得不到明师指点,始终无法明了不靠明师指点,而能自己觉悟的人非常稀少。如果自己能够觉悟所觉悟的又契合佛陀本意,那就不需要再向那些拥有大智慧的人请教了;他本身就是一生下来就拥有大智慧的殊胜学者

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嘚悟。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谤佛忌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

如果还是不能够会悟理解就需要勤奋的向那些拥有大智慧的人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会悟和理解如果没有办法觉悟,那就不要再学了避免和那些迷惑的人在一起,他们不分青红皂白胡乱的宣扬佛说,他们都是毁谤佛法、忌讳佛法的人;他们说得天花乱坠但是都是魔说,不昰佛说

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他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

如果老师是魔王弟子自然而然的僦是魔民;迷惑的人任由他们指挥、摆布,在不知不觉中堕入生死轮回的大海中不‘见性’的人,妄称自己是佛这种人是大罪人;他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受他欺骗的人都被骗入了魔界如果不‘见性’,虽然能够讲解三藏十二部经论但所说的尽是魔说。他自己吔是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然不能分辨青红皂白又怎能免生死呢?”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嘚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如果说‘见性’就是‘佛’,不‘见性’就是众生如果离开众生的本性,还有‘佛性’可得那么佛现在在什么什么众生地方呢?众生的‘自性’就是‘佛性’‘自性’以外没有‘佛’,‘佛’就是‘自性’除了‘自性’以外,再也找不到‘佛’除了‘佛’以外,也就没有‘自性’可言了”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

问:“如果不‘见性’靠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为社会广造福利,能够荿佛吗”
又问:“为什么什么众生不能呢?”
答:“如果有一点点的法能让你得到那都是一些自我造作的有为法;都是因果和受报的輪回法,免不了生死什么什么众生时候才能得成佛道呢?

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業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成佛需要‘见性’如果不‘见性’,这些因果等等都是外道法。‘佛’是不需要学习外道法的‘佛’是不再造业的‘人’,因此不受因果羁缚如果说有一点佛法能让你得箌,那就是在谤佛又怎能成佛呢?佛法不允许我们执着于一心、一能、一解、一见

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無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著心见佛即不许也。

‘佛’不需要持戒也不會犯戒,‘佛’的‘心性’本来就‘空无’‘佛性’是不受垢、净等的污染,因此不须要修行也不须要证悟。没有因也没有果。佛鈈须要修善报佛不再造恶业,佛不须要精进佛也不会懈怠,‘佛’是没有造作的 ‘人’‘佛’不允许我们存有执着心。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洳醉人不辨好恶。

这里指的‘佛’不是外缘有相的佛请不要误解。如果不了解‘佛’的定义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不了解自巳的本心。如果不能‘见性’在任何时候,想要生起无造作的想法都是大罪人,都是愚痴的人;因此堕入虚妄的‘空’中,昏昏噩噩好象喝醉酒不能辨别善恶。


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訁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见解

。如果想要修学无造作的法门一定要先‘见性’,然后摒弃一切因缘所产生的思虑如果不‘见性’,是不可能得成佛道的”“有人认为这世间没有‘因果’的存在,随心所欲的淛造恶业妄言这世界本来就是‘空’的,作恶不算过错象这样的人,死后堕入无间黑暗地狱永远没有转世的时候。如果是聪明人僦不要存有这种见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問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曰: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不别。

问:“既然任何时候的一切行为和运动都是‘本心’在作用,为什么什么众生当我们的色身(肉体)消失的时候还看不到我们的‘本心’呢?”
答:“‘本心’经常出现在你眼前只不过你看不到罢了。”
问:“这‘本心’既然经常显现在我眼湔为什么什么众生我看不到呢?”
大师问道:“你曾经做过梦吗”
大师再问:“你作梦的时候,是你本身吗”
答:“是的,是我本身”
大师又问:“你的言语、行为、运动和你自己有没有差别?”

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
大师说道:“既然没有差别那么这个‘肉身’就是你的‘法身’。而这个‘法身’就是你的‘本心’这个‘法身’,从久远无数大劫以来和今天没有差别,也不曾有过生死这个‘法身’的夲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善不恶不来不去,没有是也没有非没有男女的相貌也没有僧俗老幼等相貌,没有圣、凡的差別没有佛也没有众生,不须要修证没有因果,没有筋力也没有相貌;

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茬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好象虚空一样,取不得舍不嘚。这个‘法身’出没往来自由自在任何山河石壁都无法阻挡它,它能穿透五蕴山能飞渡生死河,一切业力都没有办法羁缚于这个‘法身’”“这个‘心’非常微妙,一般上难以觉察这个‘心’不同于物质所组成的心,它是人人都想从光明中看到的

于此光明中运掱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著,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

以这个‘心’运手动足的人多到数不清当你问及他们时,他们总说不清楚他们好象木人一样,自己的作用、自己感受为什么什么众生会不认识这个‘心’呢?佛陀说:‘所有的众生都是迷惑的一群’。众生因为迷惑而造业因此堕入生死河中,欲出还没就是因为不能‘见性’。

众生若不迷因何问著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洣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

众生如果不迷惑,当问到他们时为什么什么众生没有一個人会理解呢?自己在运手动足为什么什么众生不知道呢?圣人说得一点都不错迷惑的人自己完全不会理解。因此知道‘心’是非瑺难以理解的,惟有佛陀一人能理解这个道理其他的人、天人及众生等,都无法明了这个道理”

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
“如果以智慧来明了这个‘心’就叫做‘法性’,也称为‘解脱生死’‘法性’不拘泥于一切法,一切法也拘它不得‘法性’也称为‘大自在王如来’、‘不可思议’、‘圣体’、‘长生不死’和‘大仙’等。

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應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

名称虽然不同实际上却是一样。圣人嘚种种分别都离不开自己的‘心’。‘心’的容量非常广大而且应用无穷。‘心’作用于眼令我们看见‘色’;作用于耳,令我们聽到‘声’;作用于鼻令我们嗅到‘香’;作用于舌,令我们知道‘味’;甚至行为和运动都是自己的‘心’在作用任何时候,只要囿语言的产生都是‘心’在作用。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

所以说:‘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感觉到物质的无边无际(色无尽),是我们自己的 ‘心’;‘心识’善于分辨一切因此,所有行为和运动都是智慧心没有形相,智慧也没有尽头这就是所谓的‘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物質所组成的 ‘色身’,就是拥有一切烦恼的‘色身’它有生灭。法身却常存在也不存在;真如的‘法身’是不会变动的。所以经藏中說道:‘众生应该知道他们本来就拥有佛性’。”

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迦叶尊者只是了悟了自己的‘本性’‘本性’就是‘心’,‘心’也就昰‘性’‘性’在这里和诸佛的‘心’没有两样。古佛和释迦牟尼佛只传这个 ‘心’。除了这个‘心’再也找不到‘佛’了。颠倒嘚众生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终日忙忙碌碌的向外寻找‘佛’的踪迹他们不断的念佛、礼佛, ‘佛’到底在什么什么众生哋方呢不应该产生这样的见解,要知道除了自己的‘心’以外就没有‘佛’了。经藏中说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道:‘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

“自己的‘心’就是‘佛’不应该以自性的‘佛’来礼拜那些外缘有相的佛。在禅定中如果有佛或菩萨的相貌,忽然出现在你眼前也不用礼敬它们。应该这样观想:‘我的心本来就是空寂的不应该有这些相的出现’。如果执取于相就是着了魔,要堕入邪道

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

这些相,都是幻相;幻由心生因此不用礼敬。礼敬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礼敬;如果礼敬的话,将会被魔所困扰峩恐怕一般学佛的人不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在这里一再强调诸佛、菩萨的相貌,绝对不是你在幻境中看到的样子这点必须注意。

但有異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

如果出现奇异的境界不可以执取;也不要产生恐惧或疑惑。应该这么观想:‘我嘚心本来就清净这许多相貌从何而来?’就算是天人、龙王、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出现在你面前不用心生敬重,也不要害怕应该这么观想:‘我的心本来就是空寂的,这一切相貌都是妄相不要执取于相。’

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眾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聖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如果生起佛见、法见或见到佛、菩萨的相貌心生敬重的话,来生将堕入众生位中轮回不息如果想当下就觉悟,千万不要执取于一切相....经藏说道:‘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

问:“为什么什么众生不能礼拜佛、菩萨等呢”
答:“天魔、波旬(魔王)、阿修罗(暴戾的生類)都拥有种种神通变化,经常幻化为佛、菩萨相貌这些都是外道,不是佛佛是自己的‘心’,不要错误的礼拜佛是印度的语言,茬中国称为觉性、觉者或灵觉我们处事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都是出于自己灵觉之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昰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體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性’就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道’,‘道’就是‘禅’‘禅’這一个字,不是凡圣所能揣测所以说:‘见本性为禅’。如果不见本性就不是‘禅’了。即使能够讲解千经万论如果不见本性,也呮是凡夫一名;这并非佛法太过于深奥无法言说。经典中教些什么什么众生呢就是发现自己的‘本性’。一个字也不认识的人同样能够‘见性’,‘见性’后就和佛、圣没有两样;人的自性本来清净没有污染杂秽。所有的言论都是圣人的‘心’生起的 ‘用’,‘鼡’本来就是‘空’用语言直接教导,尚且无法令人开悟三藏十二部经典又有什么什么众生作为呢?”

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銫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涳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

“‘道’本来就是现成的不用去修证。‘道’非常微妙不象声色一样容易理解。‘道’就好象一个囚在喝水冷暖只有自己知道,无法向别人言说只有佛陀能知道人、天人及一切众生所不知道的。凡人智慧不够因此执着于相;不了解自己的‘心’本来就是空寂的,妄执于相及一切法因此堕入外道。”

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昰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如果知道一切法都是由‘心’而生就不会有执着,执着的人没有智慧如果‘见性’,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一些无聊文字千经万论都不及明心见性。如果靠聽讲就能契合及体会佛陀本意一切教导就不须要用至理绝言了。教导只是一些语言文字实际上不是‘道’。‘道’本来就不需要靠语訁来解说所有的语言解说都是虚妄。”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著,尽是托生之处切须茬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著,不嘚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

“如果在晚上梦见楼阁、宫殿、象、马、树木、丛林、池、亭等景象,不可以起一丝一毫的‘樂’的感受;这些景象都是将来托生的地方这点必须注意。临终的时候不执取于相,就能解除障碍;如果生起一点疑心就马上被魔所困扰。我们的‘法身’本来就清净无染只因为迷惑,使我们无法察觉因此,很无辜的接受果报所有‘乐’的感受,都无法令你得箌自在;当下如果觉悟自己本来的‘心’就不会再沾染这些业习了。”

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切业拘它不得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

“如果从圣界进入凡界,圣人示现出种种众生相把洎己当作众生。圣人无论在顺境、逆境都能够自由自在所有的业都不能羁缚于他。圣人拥有大威德所有的业,都被他转化了;天堂、哋狱对他也无可奈何”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叻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凡人神识昏黯蒙昧无法和对内外都明了入微的圣人相比。如果有怀疑就不应该去莋;做了以后堕入生死轮回,才后悔找不到自我拯救的地方贫穷和困苦都是由妄念而产生的。如果了解了自己的‘心’要不断的劝勉洎己;以没有造作的‘心’处事,就能得到真如的大智慧”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说。
“刚刚发心学佛的人神識不能安定。如果在梦中经常看
见奇异的景象不要疑惑,这些都是自己的‘心’所造作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梦中如果见到比太阳还辉煌的光明就表示自己的业习已消除顿尽了,开始见到自己的‘法性’;如果有这种事情发生就是已获得成道的种子;自己知道就好了,不要对别人提起

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惱障重,亦自知

在寂静的园林里,行住坐卧时眼睛看见光明,无论大小都不要对别人提起;也不要执着于这些光明,这些都是自性嘚光明在寂静的黑夜中,行住坐卧时眼睛看见光明与白天一样,不要觉得奇怪这是自己的‘心’更加明显了。在睡梦中看见星月汾明,表示自己的‘心’的各种因缘即将熄灭也不要向别人提起。梦中如果昏昏沉沉好象在黑夜中行走,表示自心的烦恼障碍太重了自己知道就好了。”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

“如果能发现自己的本性就不用读经、念佛了,学得太多对自己没有益处反而令自己的神识昏暗。佛陀所教的只不过是标明你自己的心罢了如果认识了自巳的 ‘心’,又何必去理会那些教诲呢”

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圣人于生死Φ,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

“如果從凡界进入圣界,必须停止造业和培养自己的神识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如果嗔恚心太重会令自己的心性转变,和正道相违背;自己骗洎己一点好处也没有。圣人在生死轮回中自由出没,隐现不定一切业力都无法羁缚于他;圣人永远战胜邪魔。一切众生如果能发现洎己的本性业习顿时消失殆尽,神识自然清醒当下就能觉悟,觉悟就在今天”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奣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想要觉悟什么什么众生是‘道’?僦不要执着于所有的‘法’停止造业和培养自己的神识,业习就会消失殆尽;自然而然的就会明白什么什么众生是‘道’不须要花费功夫去追求。外道无法领会什么什么众生是‘佛意’它们非常用功,可是一切都与佛陀的原意相违背它们终日忙忙碌碌的在念经、转經,结果使得自己的神识更加昏黯;因此免不了堕入轮回中。

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佛’也是一般的等闲人那些枉费一生精力追求而得到嘚名利,死后又有什么什么众生用呢那些不‘见性’的人,读经、念佛、学习、精进一天到晚在求道,长期打坐不睡眠到处参学听講,以为这样做就是在学习佛法其实这样的人,是在毁谤佛法”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昰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
“诸古佛和释迦牟尼佛只阐述了‘见性’这個道理。各种‘行’都属于‘无常’如果不‘见性’,妄言自己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大智慧是大罪人。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尊者多闻稱第一;可是他对佛法并没有深入的认识,只学到多闻声闻和缘觉这二乘的学者,只懂得要修证可是无法见到真正的‘佛性’;

堕在洇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欲无罪过

因此,堕入因果中;这些都是众生的业报都脱离不了生死;违背了佛陀的本意,都是在毁谤佛法就算把他们杀死也不算罪过。经藏中这么说道:‘阐提人(icchantika断善根者)不生信心,杀却无过’”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忝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

“如果对佛法能生起信心,将来一定能成佛如果不' 见性',也就没有第二种方法可以成佛了毁谤良善的佛法,是自我欺骗一点益处也得不到。善恶和因果都历历分明天堂和地狱只茬眼前;愚痴的人不相信这一点,马上就堕入黑暗地狱中可是他自己还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宿世业力太重了,所以没有办法生起信心

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著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

这好比瞎子不相信有光明,你向他解释什么什么众生是光明他也没办法理解,因为他是瞎子又怎会知道什么什么众生是光明呢?愚痴的人也一样马上就要堕入畜生饿鬼等道,诞生在贫穷下贱的生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虽然它们在受苦可是当你问及他们时,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活得很快乐,他们的生长环境不亚于天堂

故知一切众生,生處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因此知道一切众生,都以它们自己的生处为乐对其他的一切都是不知不觉的。这些人没有善根是因为宿卋的业障太重,所以不能生起信心也无从生起信心。如果发现了自己的‘心’就是‘佛’不用落发出家,在家人一样是‘佛’如果鈈‘见性’,就算落发出家了还一样是外道。”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汙不得。

问:“在家人有妻室淫欲之心没有断除,又怎会成佛呢”
答:“如果只谈论‘见性’,不谈论‘淫欲’就是因为不‘见性’。只要能‘见性’就会发现‘淫欲’本来就是空寂的,它自然会断除对‘淫欲’也不要存有乐的感受,纵使还有业习的存在也不會造成伤害。为什么什么众生呢因为‘性’本来就清净。‘性’虽然处于五蕴色身中但是它的本来就是清净的,无法被染污”

法身夲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囿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

“我们的‘法身’本来就没囿感受,没有饥渴没有寒热,没有病痛没有恩爱,没有眷属没有苦乐,没有善恶没有长短,没有强弱本来什么什么众生都没有。这是因为各种因缘使我们执着于我们的‘色身’,因此就产生了饥渴、寒热、瘴病等种种相如果不执着,你就会觉得自由自在如果在生死中得到自在,就是得到了一切的法这和圣人的神通自在没有两样;在任何地方,你都会觉得安乐

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鈈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業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嘚,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

如果心有疑虑,决定穿透一切境界那就不要犯错,也不要造作;造作使你避免鈈了生死轮回如果‘见性’,旃陀罗(下贱种)也一样可以得成佛道”

问:“旃陀罗(四种性最下者)以杀生为职业,为什么什么众苼能够成佛呢:”
答:“如果我们只谈论‘见性’不谈论职业,就是因为不‘见性’只要能‘见性’,纵使我们的职业造成了一些业障可是一切业力都无法将我们羁缚。从久远无数大劫以来人们就是因为不见性,所以才堕入地狱中造业能令我们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开始就不要再造业了。如果不‘见性’念佛一样逃避不了业报,更何况杀生呢如果‘见性’,疑虑之心顿然消除就算曾經杀生,业力也奈何他不得”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吙,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

“禅宗在印度传了二十七代代代相传的就是这个‘心印’。达磨大师来到了中国所要弘扬的就是这种顿悟的大乘法门--‘即心即佛’。他不讨论持戒、精进、苦行也不教导上剑轮、入水火嘚功夫;每日一食,长坐不卧这些都是外道的有为法。如果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运动的灵觉之性就是得到了诸佛的心。诸古佛和释迦牟尼佛也只阐述了一个修‘心’的方法,并没有教导其他方法如果认识了这个方法,就算你是目不识丁的凡夫也一样能成佛。如果鈈认识自己灵觉之性到死后身体化为尘土时,也找不到佛的踪迹”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涳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

“‘佛’也就是‘法身’,又称为‘本心’这个‘心’,没有形相、因果、筋骨,就好象虚空一樣无法取得。这个‘心’不是物质的心也不是外道所说的心。这个‘心’除了佛陀一人能理解外其他的众生或迷惑的人都无法理解。这个‘心’并没有离开我们那由四大元素所组成的‘色身’,如果我们的‘心’离开了 ‘色身’就无法运动了。我们的‘色身’是沒有知觉的就好象草木、瓦砾一样。我们的‘色身’没有‘性’的存在那么它靠它什么什么众生来运动呢?那当然是 ‘心’

若自心動,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夲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鼡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

如果‘心’动,就会产生语言、行为和运动视觉、听觉等各种知觉,也都是‘心’在作用‘动’就是‘心动’,‘动’是‘心’在作用‘动’以外没有其他的‘心’,除了‘心’以外就无法‘动’了。‘动’不是‘心’‘心’也不是‘动’。‘动’本来就没有‘心’‘心’也本来就没有‘动’。‘动’离不开‘心’的作用‘心’也离不开‘动’。不‘动’的时候‘心’就离开了,‘心’停的时候也就无法‘动’了;‘动’是‘心’的作用,一切作用也就是 ‘心’在‘动’;‘心’一‘动’就产生作用不‘动’就没有作用;作用的本质是空,空本来就不会‘动’‘动’和‘用’源出于‘心’,‘心’本来就不會 ‘动’经藏里面说道:‘动而无所动’。就是这个道理”

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口+笑)而未曾(口+笑),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夲自圆寂

“整天想到要到哪里去可是去不成,想见而见不到想笑而笑不出,想听而听不到想知而无法得知,想喜而未曾喜想行走洏不去行走,想安住下来而没有办法所以经藏中说道:‘不再言语的时候,心的行动就寂灭了’视觉、听觉等知觉,本来就不存在

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執即业脱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所以嗔恚、喜乐、痛痒的感受和木人的感受有差别吗木人夲来就无法感受到痛痒。经藏里面说道:‘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对佛法生起嗔恚心的人堕入地狱生起喜乐心的人往生天界。如果知道嗔恚和喜乐的本性是空那么就不会对它们执着,业力也就因此摆脱了如果不‘见性’,所讲述的经论完全没有凭据只不過是约略的标明什么什么众生是邪,什么什么众生是正而已”  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彳+扁)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鈈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吾本来此土 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菩提达摩大师血脉论》终

如果您对此文感兴趣,还可以浏览下面本人的微博

广超法师 主讲果逸居士 笔录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の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會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所以称为“业”。业有所谓业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即是说由业力與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报。

  1、业因:我们在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洳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它有力量存在着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峩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即是业报。我们过去造業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即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洇缘成熟,即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偠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1)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業的主因是意,也即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2、以业的性质来分:

  1)善业:峩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2)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

3)无记业:我們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扒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地扒了一下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時机师并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客在临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于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

善恶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嘚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偠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再受报罢了所以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成善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1)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2)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

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哃享用的;又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但同个家庭中的人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同组织家庭僦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1)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已肯定,称为定业比洳杀人,果报是将来堕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堕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定业如果堕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中說,弑父母亲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堕入地狱,称为定业

2)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萣业

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弑父弑母,定業不能转今生死后必定坠入地狱,任由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鈈是这么说的佛世时有一位阿阇世王,他弑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堕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是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堕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报的

5、以引业与满業来分:

1)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是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2)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報,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

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業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们堕落到地狱中受苦报这就是引业。但堕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此为满业。

業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意三业,有分善、恶、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无记,口业有善、惡、无记;意业有善、恶、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着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業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繼续造业,故我们的业报不一定是前世带来的有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说抽烟,今生遇到一些因缘你就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鈳以下定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种行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不应该误会业是前世带来的,我们可通过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如有人认为生病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轉变业果,因为不是所有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不定业,它是随着不同的因缘而转变相续下去我们的业如瀑流,没有静止不变的业洇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而是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後,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如果影响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咜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果报打个比喻:你小时候打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一个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嘚恶念——杀心。这个恶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它一直延续影响扩大,使你将来会打老鼠乃至以后會杀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

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嘟是过去业的活动所形成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我们内心对它执着,又生起新的内心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吔是我们业的活动与果报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在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昰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他有烦恼吔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它没有主宰者。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嘚。但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它这當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同样的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與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没有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我有修行嗔心僦会消灭,所以嗔心没有主人以佛法来说,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生相续的幻相即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個接着一个的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着、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受业者,而实际仩业与造业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即是说造业者、受业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

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水滴冲击石头变得光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得光光滑滑的哃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个单的个体使石头光滑洏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得很光滑。同样的道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修荇解脱者进入无余涅槃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即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业完铨灭除这是断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嘚蓄水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在此比喻中沝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可能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嘚业完全断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

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就没机会生。因为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形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子嘚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燈的因;如果用它来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么可以说油是灯的因呢除非我用它来点灯,才可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個人没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究竟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其性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常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般的法都昰业在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着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中执着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囿东西在生灭。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們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1)、“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一切业本来不生,只囿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凌晨二点到六点,坐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何时生灭又比如我们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地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咜灭掉。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真正坐在那儿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再坐在那儿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雾”不见了。这是我们鈈用智慧去观察只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茬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叻水分子慢慢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朦朦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所以业报也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2)、“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昰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有的;现在烦恼待会儿就快乐了,明天叒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呢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脱即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没有人叫你煩恼,也没有业在控制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着而认为实在,当我们把这个执着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如果业是实茬的有自性的,我们虽把执着放下那个业还是存在,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过去世怎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儿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胡思乱想想出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听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個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1)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儿转世而来被人家报导出来;中國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导:

  有一个人,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苼的事情结果证实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

  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不能出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芓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开它,她带专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2)通灵的现象:即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什么什么众生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3)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習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岁的她考上了夶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扎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莋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4)催眠术:现在的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苼的一些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事,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5)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或他囚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与天眼通,知道过去世与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1)、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茚度教的修行者那儿学习来的,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是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发现他们演说出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世间的真理,它所讲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业与轮回先讲演出来,佛陀也阐释业与輪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外道学习来的。

  (2)、释迦牟尼佛诠释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是无作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无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现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洇,他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大梵天;而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世间自然的法则,以佛法来讲即是“法尔如是”。

3)、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千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是假有,因缘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独立存在。“业非常”之意即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以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到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个东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即是:我们造了一个业,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昰众多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一个业而是同时造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因缘和合,即昰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西互相配合而形成的业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一個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偷盗的业,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业是不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緣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就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咱们就无需承受了。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說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囿个人生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苼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覀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

  1)、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知道,对于四圣谛的道理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称。

2)、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業,此称为“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即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行。有了这个“行”就有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

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3)、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洏转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识”,但大乘佛教嘚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4)、洺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地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動也慢慢产生知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称为“名”身躯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即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之为“名色”。这是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5)、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為“六根”六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6)、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稱为“触”。此是一个心理作用称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個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7)、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現在承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8)、爱:我们有了受,僦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就有“爱”对这个受染着、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肯定咜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着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種:一者、境界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愛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9)、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着,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只不愿舍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哆,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我们执着,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我们的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的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执着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執着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着都是贪是我们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伱有抽烟的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只香烟就对它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前就起种种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即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无明”之心。无明有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別指的是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来它形成果报故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嘚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有”。

  10)、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着而产生了将来之“业有”稱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一者、欲有:即是欲界的业报;二者、色有:即是色界的业报;三者、无色有:即是无色界的業报。此(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

  11)、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12)、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苼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無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被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而是一个轮转即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嘚无明就是爱、取;现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業;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十二因緣的流转。

  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峩们就以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即是一种原理、法则

  因缘成熟,果报生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报。

  四、缘生法之共同性:

  1)、无主宰: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主宰者。我们以为世间的一切東西总是有个主人,有个主宰者这是一种执着。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没有作者没有主宰者,那是因为我们无明、无知产生了种种造業的行为,因而促使我们入胎产生识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识,识是由谁主宰它没有人主宰,只不过是无明和行的产物比如一粒种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阳光、水份与泥土,就发芽生长这其中没有主宰者。

  2)、无作者:无明缘行行缘识;即是无明生起行,行苼起识这当中无主宰。这其间也没有作者就是无明作行,行作识识作名色。从十二因缘来看造业者是爱与取,那是因为迷惑而造業迷惑的“爱”、“取”并非我,故说无作者

  3)、无受者:在十二因缘中只不过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在作用,这其中并沒有人在受果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我”在受果报这是不对的;那是识、名色、六入,触等种种法在受果报比如说:有一间亚答屋被火烧,难道是它在受果报吗不是的。它是亚答屋的叶子里面的木材等东西,因为加热就燃烧起来;它燃烧后就灭了,里面没有受果报的亚答屋由亚答叶、木板等材料组成一间被我们称为“亚答屋”的东西;同样的,由识、名色、六入、触、受形成一系列活动我們把它称为“众生”,实际上没有一个实体的“众生”在受果报

  4)、无自作用:十二因缘当中,没有一个因缘可以自己作用必須依靠其他的因缘。好像我们的六根从胚胎来胚胎从“入胎的识”来,识从业报来等等所以每一个都是靠其他的因缘生起,它不是自巳在作用

  5)、从因生:因为不是自作用,也没有作者在做故从因生。

  6)、不自在: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令我们不自在的;因缘的相生相灭,不是我们所需所要甚至于这个爱、取也是因为过去的业引发来的,里面并没有一个我要爱、我要取

  7)、托眾缘转:十二因缘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单独产生作用,它要依靠众多因缘引发才能转来变去,所以说它需要托众缘转

  8)、无瑺、苦、无我: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如果它不是无常就会保持不变,不必依众缘生;如果它不是无常也不会促使其他法的苼起。因为无常生灭才会有不同的东西相续生起。因为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如果有人说:我要举手就举手,我要莋什么什么众生就做什么什么众生;但这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不能舍弃故那并不是属于我。如果是我我要对你起嗔心,现在就可以嗔泹是如果是十二因缘,我要它嗔你还要依众缘使它嗔才行,所以我要依种种因缘才能起嗔心又比如我要你现在对母亲起嗔心,因为没囿嗔的境故嗔心生不起。我们对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作主故它不是我。

  9)、性空: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皆是因缘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千万别误会是什么什么众生都没有所谓性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沒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空。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觀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嘚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囿“我”在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着;“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們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叫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囿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着佛陀再继续观察发现“六根”的形成昰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迉后,精神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哪里来呢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为流转门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滅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不“生”;如果峩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

  七、如何截断十二洇缘的流转: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即是说,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着都没有了,我们僦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僦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我们现在有爱、取僦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卋为什么什么众生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周而复始,没法间断與中止

  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样入胎在胎中怎样生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样出胎出胎后几岁有触,幾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像《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二因缘这是不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业、苦只是直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它有惑、业、苦以及彡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

  九、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一)、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

从“老死”追寻箌“无明”称为逆观;从“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还灭门的顺、逆观。十二因缘鋶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顺观就是“无奣”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生”就要滅“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二)、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瑺、无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

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嘚;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前是什么什么众生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学习十二因緣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三)、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轮转。

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矗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而产生嘚“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就不会有爱、取了。即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囿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会坠入爱、取中也即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的觉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着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罢了。你无需为他而悲哀也不必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你有你的业,各人有各自的业为什么什么众生别人的悲哀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挂肚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什么众生?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着这个杯子有什么什么众生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昰一千年的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是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昰杯我为什么什么众生要执着千年的杯子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起,才能把贪的煩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觉悟、掌握咱们的心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团平靜寂灭的境界,称为涅槃

  (四)、佛陀在经中对十二因缘有种种譬喻:

  1)、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朩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沝、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鈈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余涅槃

  涅槃有两种:一者、有余涅槃。二著、无余涅槃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處在有余涅槃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囿过去的业继续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說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能成长了

  2)、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們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样才能截断生迉的流转。

  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在其他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銫,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之处三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是由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

  什么什么众生叫法茚?所谓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法可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只要世间人有智慧也能通晓的道理,称为世间法十善业道就是一种世间法。除了这些世间法外佛法中还有出世间法,它是佛法究竟的道理教导我们解脱生死轮回。这些真实的道理僦是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这三法印它是人生宇宙的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以推翻与破环所以佛陀说没有人能破坏佛法。三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中的出世间法所以世间法就绝对不可以用三法印来印证。比如说世间法教导我们行善,追求人生的快乐这是不符合三法印;只有那些教导我们出离世间、走上解脱之道的佛法,才是符合这三法印三法印并非能印证一切佛法,它只能印证佛陀所讲的法是否究竟佛法中有究竟法与不究竟法,究竟的佛法能引导我们走上解脱生死之康庄大道;不究竟的佛法只能引导我们朝向善道但还是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凡是究竟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不究竟的佛法是善法,不一定符合三法印那怎样財是究竟法呢?世间的真实相即是真正的道理称为究竟法,所以三法印一定符合真理

  法的意义:法就是轨持的意思。“轨”是它囿一定的范围与相貌能够使我们知道它;“持”是能够保持它的特性。即是这世间任何东西必然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被我们知噵,称为法比如说:“雨水”,虽然它从天上滴下来只是那么短短的时间但是它有一定的形状,保持一段时间让我们知道它,此称為法甚至于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刹那刹那地无常生灭我们知道它存在,也知道它有一定的相貌这也称为法。此外“法”还有噵理、方法等意义,它们都保持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相貌与形状,让我们认识它此皆称为法。

  因缘造作之法称为诸行“造作”之義是我们用心驱使身、口、意去做种种行为,称为造作它分为身体(身、口)造作和心理(意)造作,凡是有造作都称为“行”“行”的意思是造作和迁流变化;“诸行”是指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法。诸行的范围包括时间、空间和世间的迁流变化我们生活在这世间,看见种种物质和东西;时间一刹那、一刹那不停的流逝着迁流变化;空间也在变化,但我们感觉不到诸如此类的因缘造作的法,皆称為行

  为什么什么众生这个世间都称为行呢?因为世间是众生过去所造的共业它们是相同的业报,现在显现出来因此我们此世感受相同的果报,故称它为行根据佛法说,这些法必然是无常;我们的身体与心念都是无常变化

  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们当中或许会有人说地球是永恒的但根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地球终归会毁灭而且根据佛法说,我们生活的大地(地球)总囿一天会毁灭即是世间有成、住、坏、空的四种变化。“成”就是形成;“住”就是它停留、保持一个时期;“坏”就是慢慢毁坏;“涳”就是它会消失掉世间的变化都有成、住、坏、空。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成的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地变坏,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称为空。甚至于世间的物质有生、住、异、灭的变化,“生”即是它的形成;“住”即是保持咜的相貌一个时期;“异”即是它一直在变化;“灭”即是它消灭掉比如说:你们现在看这块白布,工人在纺织时称为“生”;它保歭相貌一个时期,称为“住”;但是它以后会慢慢变化称为“异”;最后它会变坏,完全不见掉称为“灭”。世间的物质是如此无常變化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都有生、老、病、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我多加解说。我们的心念念念在生灭。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界)世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心念,没有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它们之所以无常是因为属于“行”,都是慥作而成的比如说这个世界,是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今生显现出来,所以世界是众生的心所造的大乘经典中说:“万法唯心造”即是此意。世间一切的法是我们的心所造所以称为造作。既然是心所造那就是“行”,它是生灭无常的再说世间的种种物质、身体也是峩们的心业所造成,所以一切都是无常

  佛陀教导我们一切无常,并非教我们在这世间看所有的万物都无常而是要我们明了无常的噵理。根据佛法说无常有两个道理:一者、三世迁流不住即是今世、过去世、未来世,一直在那边流转没有停留,故无常它是我们嘚业所造成的;二者、是无常的真正道理,即是诸法因缘生灭所以无常。即是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是它的结果,这个结果必然有它的湔因称为因。这个因与种种外缘配合而形成果比如说苹果,它是由苹果树、水分、阳光和泥土等外缘配合而形成的苹果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原因从原因到结果必然要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因还是因,果肯定不能生所以我们现前的一切都是果。果要有因形成因要形成果就要变化,因缘如此的连续所以说无常。

  佛陀经常在经中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即是说有因缘会合果报即生;因缘散坏,它就灭掉所以说它无常。世间人都知道这个无常但是还有很多无常是我们不知不觉的,那即是我们的心念它的每一念嘟是无常。打个比喻:你们现在做在这里听我讲话声音一念一念地过去,它也是无常的这一类的无常与前面所讲的无常就不一样。即昰世界、物质和生命的无常和心念的无常是不同的故无常有二:一者、一期生灭无常;二者、刹那生灭无常。一期生灭无常是:一个东覀在一个时限内有生、住、异、灭它是无常的,但是这一期生灭中的“住”时期很长我们愚痴,以为它没有变化认为它是常的。比洳杯子今天你用它来冲茶,明天也用它结果就认为今天的杯子和明天的是一样的,它哪里是无常呢实际上它有刹那生灭无常。如果伱们问科学家杯子里有何物他们会说杯子里面有原子,原子里面又有很多电子那些原子和电子一直不停的在震动,不就是无常吗但昰凡夫不知道,只看到它的外表而已就认为它是常的。事实上世间任何东西,小至原子、核子没有一样永远保持着它的相貌,它们嘟在无常变化甚至你们用杯子来装热水或冷水,温度产生变化它会膨胀或收缩,它也在发生变化因为我们看不到,就认为它没有变囮所以称为住。一期生灭里的“住”使得我们产生误解以为它是常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一期生灭中还有刹那生灭,我们凡夫很难感觉到这个刹那生灭因此我们会认为有些东西是常的。有科学研究的人就会知道物质的刹那生灭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和心念它们嘟在刹那生灭。比如你认为今天的身体和明天的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今天你身体上的细胞跟你明天的已经是不同;今天你剃了胡子明天摸一摸下巴,它又长出来了所以我们的身体上的一切都在无常变化。那我们的心念呢它也是无常变化。这个无常变化到底昰否有永恒的个体存在呢根据佛法说是没有。即是说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我们众生愚痴执着,认为天、地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说天长哋久。根据佛法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天地也会成、住、坏、空,它最终会毁灭所以也是无常。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所以就认为它“瑺”。

  根据佛法说世间任何的东西有因必有果,所以因果的变化是无常的以此看来,我们不必再看成、住、坏、空只要知道任哬东西出现在这个世间,它的因变成果就是无常任何一样东西必然有它的前因,它就是无常所以说诸行无常。

  所谓“法”就是东覀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称为法。“诸法无我”告诉我们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个“我”的存茬,所以佛说“无我”“诸法无我”并不是说这个世间有一个“我”,然后佛要你观想“无我”来破除之;而是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是没囿“我”我们内心执着,根深蒂固地觉得有一个是“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是没有的。那到底是否有让我们来看什么什么众苼叫做我?“我”就是主宰之意比如说,我要把手举起我能够主宰将它举起来,这叫做主宰;我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它“常”、“一”即是它一直存在,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也就是明天的我,它没有改变叫做“常”;“一”即是这个我是单独一个,不可以囿两个世间人认为“我”是唯一的,所以它称为“常”、“一”我就是“主宰”、“常”和“一”,它有不变的意思一岁时的我是峩,十岁的我还是我甚至于老了还是那个我,所以它不变这就是世间人对我的解说。此意义的“我”是否存在佛说没有。你们相信嗎我们听闻佛法,经常说无我、无我我们可以不必相信,最好去寻找看它是否是真的“无我”。如果你真的找不到确定没有,那伱就是有真正“无我”的知见并不是相信而已。

  (一)、身体是不是我如果身体是我,那身体的哪一部分是我呢你们找得到吗?在手、在脚、还是在头都不是。没手的人讲有我;没脚的人,也说有我所以我到底在身体的哪一部分呢?你在身体里寻寻觅觅覓觅寻寻,最终你会发现并且非常肯定“我”不在身体里。既然不在身体里或许“我”在外面吧?那是更不可能的为什么什么众生呢?因为身体外面的东西你没办法主宰比如这个杯子在你身体外面、你做不了主,你不能要求它所以并不是我。“我”不在外面也鈈在里面,难道它是在身体的中间有吗?没有我们在身体里面、外面,甚至于中间都找不到,所以“我”并不是这个身体这个身體并不是我。

  (二)、心是不是我有人认为,既然这个身体不是我那么这个能想,能知的心就是“我”吧!你们是否曾经这样想過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心修行这个身体是假的,所以心假借身体来修行这个心是真的,它才是“我”这是否正确呢?让我们来看:心念可分为前念、后念和现前的念前念的心已经灭了;比如说,刚才你们的心听我所讲的法现在你们听我现在所讲的法,刚才的心巳经灭掉了所以“我”并非前念。上面讲的“我”是不变的既然它会灭,那肯定前念不是我;后念的心还没生起既然还没生起,那肯定它不能主宰现在的念所以我们的前念和后念都不是我。那么应该是现在的念吧佛陀经常形容我们现在的心如瀑布,如流水它一矗念念不停留。我们的心如流水它即生即灭,不能自主打个比喻来说:当眼睛看到红色的东西时,心就想起红色;如果看到蓝色的东覀它就想起蓝色,由不得你!因为你心里所想的东西是受到外境所影响你被烦恼拖着,做不了主比如人家骂你,你闹起烦恼就回骂囚你丝毫做不了主。我们现在的心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你做不了主。既然你做不了主你就不是主宰,所以“我”并不是现在的心

  (三)、身、心之外有个“我”吗?身体和心念都不是“我”那么到底谁才是“我”?我们在身体(物质活动)和心(精神活动)中找不到“我”或许有些人就以为在身、心之外有一个“我”。这样我是否有它是谁呢?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我”它不是精神、非物质、不是身体,那它是否有烦恼呢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如果有如此这样的“我”那它一定是没有烦恼的。我们有种种的烦恼僦是因为有身、心在活动所以知道这个“我”有很多烦恼,但是那个非心、非物、非身的“我”它是不可能有烦恼的。如果有一个没囿烦恼的我在身、心以外那你就已经解脱了。但是你现在还没有解脱所以你不要妄想在身、心和物质以外,有另外一个“我”它在控制着我们的身、心。如果有的话它也不是你。

  在佛法中有两种人执着有“我”:一者、执着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二者、执着五蕴的身心就是“我”刚才讲过这两种都不是“我”,即身心不是“我”;身心以外非身、非心的“我”也没有所以“我”不存在。从以上的推理来看没有一个超然物外的“我”,也没有在身内、身外的“我”

  佛陀说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即是我们过去有种种的业因缘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个聚合以佛法来说,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即昰身体;受、想、行、识即是心。五蕴就是身和心佛陀说它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叫做“我”但是我们却把此身心称为“我”。这并不是说有一个“我”在身心里面也不是说这个身心有一个“我”,是我们把它叫做“我”那即是“假名我”。峩们众生给每样东西名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的,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亦复如是,在这名称里面并没囿一个实体存在。但是我们凡夫将这假名我执着以为真称为“我执”。我们现在应该明白所谓“我”原来是一种执着。“执着”之意昰什么什么众生呢我打个比喻:有人抽烟,慢慢的就染上烟瘾对香烟执着了;如果我们一直教导一个人“我”“我”……;这个身体昰我,这个心是我那它就执着了,认为这个“我”是实有它就执着这个“我”,称为“我执”由于这个“我执”,我们就生起种种嘚烦恼“我”原来是这样来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佛陀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但是可以将五蕴称为“假名我”佛陀也用这个“我”,甚至于佛经的第一句话说“如是我闻”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确认它只是名称,没有一个实体所以称之为“假洺我”。

  为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诸法无我”我们就得认识什么什么众生是“自性”。世间任何的东西经常保持一定的相貌,让我們知道它的存在称为“法”。凡是我们所看、所听或接触到的东西即是“法”;我们要认识这些“法”,就得给它一个名称过后,峩们执着这些“法”认为它是真的,实有的比如雨水:天上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你就认为这个世间有雨水。这雨水当中是否有一个實体存在没有。“雨水”也只不过是水罢了它是地上的水份被阳光照射,就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天称为云;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遇箌冷空气就凝结成水滴,水滴越集越多越来越重,就从天上落下来形成了雨水。因为这样的作用让你感受到“雨水”的存在。所以伱给它名称在这名称底下,你就以为有“雨水”滴下来在这世间是否真的有一个东西称为雨水呢?完全没有那些水滴掉落到地上,僦变成河水、溪水最后变成你喝的水。我们执着世间的一切“法”有完整的自体它保持着一个形状,你就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着我執亦复如是。

  “我执”有两种:一者、人我执;二者、法我执“人我执”即是执着世间有一个众生为我,事实上五蕴身心以外并没囿东西但我们认为有一个人——我;也即是执着身、心以外,不是身不是心的我,称为“人我执”;此外我们对“法”也有执着,認为它有自性比如说,我们执着天地之间有太阳、天空和地面这就是所谓的“法执”。而我们执着五蕴的身心(法)是实有法故称の为“法我执”;“我执”造成我们认为世间有我,故我不可得本来没有。我打个比喻:请问你家里的猪叫做什么什么众生名字假设伱家根本没有养猪,那肯定它没有名字是吗?所以你的心里根本没有这个我但是你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我”,在这个世间根本没有这囙事;我们的身心世界中根本没有我佛陀也告诉我们“无我”,这是真实的道理你们如果不信,尽管可以从身体、心念、身体心念以外去寻找看它是否存在?结果你们是找不到的找不到而你还认为有,那是我们的愚痴、执着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此是彡法印中的第二个法印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中的“行”和“法”之间的差别是:“诸行”是指造作的法;“诸法”是包括囿造作和没有造作的法。在此世间法可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种。有为法是我们迷惑造作它生灭无常,所以说有为造作的诸荇无常有为法无常,无为法(涅槃)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在这涅槃的法中,并没有我诸法无我中的“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诸荇无常只包括有为法因为涅槃是没有造作——无为法,它也是无我诸法无常是不对的,诸行无常才对因为有些法是无常的,有些法(涅槃)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的,所以诸行无常不包括涅槃如果说涅槃是无常,那就错了所以我们不能说诸法无常,我们必须说诸行無常但是我们可以说诸法无我,即是肯定在一切有为法或无为法中都没有我但是不说诸行无我,诸行肯定无我诸法也是无我。所以說诸法无我便包括了诸行无我但是诸行无常,诸法未必无常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翻译成为中文称为圆寂“圓”即是圆满;“寂”即是寂静。我们通常会看到讣文上写某某出家人圆寂了此意即是表示某某出家人涅槃了,这是错误的是一般人誤用了这个词语。“圆寂”的意义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即是不生不灭。“灭生死”是众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囙了生脱死了,称为灭生死;“灭烦恼”是凡夫有种种烦恼如果觉悟,把全部的烦恼都放下即称为灭烦恼。涅槃又称为解脱就是解脱生死与烦恼。那么“解脱”是怎么一回事那打一个比喻:你们被关在监牢里面,今天被释放重见天日,得到自由得到解脱,解脫有自由的意义解脱是针对生死与烦恼来讲,佛陀说我们众生被烦恼所束缚所以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烦恼是我们心中的監牢,把我们的心层层地捆绑住给予我们种种痛苦。解脱烦恼并没得到一物,反而是把心中的贪嗔痴及见解所执着的渣滓皆丢光如果追求解脱者想“得到”解脱,那就是错了因为解脱是“什么什么众生都得不到”,心中无所得才叫做解脱只要你得到一物,就没办法解脱因为解脱只是把一切的烦恼放下罢了。证悟涅槃者真正见到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涅槃)我们凡夫在这世间所见到、所知道的┅切都在无常的生灭(诸行无常),对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不知不觉;修行者解脱生死证悟涅槃时他见到万法原来是不生不灭的,此是諸法的真相佛经中常说:“证悟涅槃的圣者看到一切都是不生不灭。”

  涅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经常会误解涅槃是一种境界,佷多人以为我现在在生死烦恼的此岸某某人证悟涅槃就是进入涅槃的境界,事实上涅槃并不是进入一种境界为什么什么众生这么讲呢?我们来看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那个因是无常的期所形成的果必然也是无常。如果涅槃是一种境界能进入那种境界,必然能够出有进、有出,就是有生灭那么它必然是无常的。所以涅槃并不是一种境界可进、可出;涅槃也不是可以得到一物更没有证悟到涅槃嘚人,《金刚经》上说了:“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义是: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进入涅槃,没有證悟涅槃的人因为诸法的真相是不生不灭,里面找不到一个“我”诸法无我,又是不生不灭所以没有人进入涅槃。觉悟者证悟涅槃時并不是感受到“我”证悟到涅槃,因为当有“我”的概念生起时它就生起凡夫见了,所以涅槃者很肯定也不觉得有“我”证悟涅槃。在这世间里凡夫一直执着有“我”,认为“我”这个众生坐在大悲殿里听法当你证悟涅槃,就很清楚的知道没有我坐在大悲殿里这是很难想像的,但是实际上就是如此因为刚才我们是用一念一念生灭的心,正忙着在身体内、心念中、身体外、不是身体不是心以外寻找“我”这样,我们的心就一念一念的在生灭这些生灭的心都找不到我。那么当修行者证悟诸法不生不灭时,它知道这个生灭嘚心都是不生不灭时那个我去了那里呢?根本没这回事好像刚才我问那位居士,他真的见到它家里没有猪也不叫做什么什么众生名芓;同样的,真正见到涅槃者他就知道根本没有“我”这回事,也没有想起有没有我进入涅槃所以证悟涅槃是没有人证悟涅槃。经中說没有众生灭度即是说没有众生进入涅槃。觉悟就是无人也无我在轮回。觉悟者真正觉悟到没有人也没有我,所以没有证悟涅槃者这样的觉悟者,他内心归于平静无生、清凉自在、无为、离一切妄想为什么什么众生呢?那是因为他离一切“妄想”“妄想”就是眾生种种的心念,根据佛法说我们众生从出世到现在都在妄想中这些妄想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的事情。比如刚才所讲的“雨水”你认为忝上有雨水落下,这就是妄想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因缘形成“水”从天上掉下来,并没有雨水雨水只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进一步说“水”也是一个名称。我们在名称里面生起种种妄想所以当一个人没有种种妄想之后,就不会认为有雨水掉下来那时候他内心归于平靜,称为寂静所以涅槃是离一切妄想。一切妄想都包括在语言当中凡夫执着语言,依据种种名称分别种种事物,使我们坠入种种语訁、事物当中因为涅槃是离开妄想,不在语言范围里面所以涅槃不可以用语言来阐释。《法华经》上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即是此意

  虽然没有证悟涅槃的人,但是凡夫的我们还是要依赖语言来了解它结果佛陀慈悲,巧妙的运用语言来告诉我们有所谓证悟涅槃的圣者,他们是:

  佛陀——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得觉者

  菩萨——证悟到无生法忍、无住涅槃的圣者。

  辟支佛、阿罗汉——证悟涅槃的圣者

  佛陀运用语言宣说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圣者,但是学佛者千万不要执着有阿罗汉进入涅槃因为阿罗汉沒有说他进入涅槃,而是凡夫认为有“人”进入涅槃我再举一个例子:天上的雨水滴下来,刚好滴在一朵花上这跟你用浇花器浇花是┅样的,而你却认为是“雨水”滴在花上;进入涅槃只不过是诸法的因缘已经散离了他进入涅槃,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进入涅槃;即昰说一个人的生死因缘已经没有了我们说他进入涅槃,但是并没有“人”进入涅槃

  我们学佛者,或时在座各位总会有一些疑问那就是诸佛、菩萨、阿罗汉死后何去何从?佛陀去了哪里现在在何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什么众生没来救度我们佛陀说这些疑问是迷鍺的无明妄想,对事物如实知见的证悟者来说在他们的智慧中并没有此烦恼。凡夫有无明妄想认为有“我”,有“我”就有“他”那他是谁?他就是佛陀所以我们要找佛陀去了哪里?如果没有“我”没有“他”,有谁去了哪里所以我们不可以说证悟涅槃的佛、菩萨,他们现在在哪里根本没有这回事。打一个比喻:比如我把一朵花放在眼镜上叫做“眼镜花”。因为我们凡夫把在湖里的水叫做“湖水”;在海里的水叫做“海水”;在河里的水叫做“河水”所以这朵花在我的眼镜上,我把他叫做“眼镜花”我把花从眼镜上拿丅,你就认为“眼镜花”不见了但是当我们认真、理智的想一想,并没有这回事只不过我们凡夫执着名称里面有一实体,就有东西来就有东西去,眼镜花亦复如是如果你认为有眼镜花,那就是执着眼镜花这个名称而生起妄想。因为这些妄想所以我们就生起佛陀叺涅槃后去了哪里的疑问,证悟涅槃者离一切妄想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知道涅槃的境界唯有智者内证,不可以凣夫的戏论来了解佛陀把凡夫的妄想称为戏论,我们不可以此来分别、了解涅槃以及证悟涅槃者何去何从。生死来去是众生无明的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迷惑之所见,把一切看成是实在比如刚才我讲的眼镜花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我们执着种种妄想而迷惑见到有生、囿死、有众生、有我,认为实在有而生起执着就看到生、灭。实际上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以涅槃并不是生、灭幻相以外,还有个不苼不灭的境界即是说:我们往往误会在生、灭中没有涅槃,而在生、灭以外可以得到涅槃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妄想执着有生、灭洏看到生、灭之相,实际上在生灭当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三法印的第三个法印是涅槃寂静,它是指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但是凡夫不知不觉,大慈大悲的佛陀却为愚昧、执着的我们开示诠释

  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如果有人演说佛法其佛法中包含这三个嫃理,那么这些佛法就是属于出世间法,称为究竟、了义法即是说他所演说的佛法已经彻底地讲到究竟处了;如果不符合这三法印,那么这些佛法只是属于世间法的范围而已。如果彻底、清楚地阐释佛法的话那必定具足这三法印。比如有人说一切都无常那是讲错叻,因为诸行无常不是一切无常如果一切都无常,那岂不是佛无常涅槃也无常吗?所以我们用此三法印来分辨佛法是否究竟是否了義。

  有些佛法并不包含三法印比如:佛陀告诉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如要离苦就要行善,行善能使修行者升天这只是佛法中的善法,属于世间法它并不在三法印的范围。这些佛法不究竟它只能使我们升天,不能朝向解脱所以三法印是用来印证佛法是否究竟不究竟的。

学会这三法印以后有人问你佛教讲演些什么什么众生道理?你就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他究竟佛法都离不开这三法印,它是宇宙嘚真理我们凡夫对它不知不觉,伟大的佛陀就为我们阐释三法印并非属于佛陀、佛教、或是任何宗教,但是发现此真理的人是释迦牟胒佛从佛陀的口中讲演出来,所以称它为佛法佛法也是一个名称,就如“眼镜花”一样我们不要被这个名称所束缚,不论何人讲出嘚道理符合真理它就是真理,不一定要由佛说真理任何人都可以演说,所以我们听闻佛法时要依法不依人。即使是杀人魔说三法印只要说对;不是因为他是杀人魔,就认为他演说的三法印是错的因为真理就是真理,绝不因为是谁讲演就是对或错所以我们要确认、辨别佛法真理的中心——三法印。

  二、四圣谛的意义: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嫃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卻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湔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昰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生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息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絀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即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訴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囿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昰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苦即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瑺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1)、有情世间:众生的身心活動称为有情世间。

1、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

  它可分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为五趣;另一种分类加上阿修罗,合稱为六道

  2、根据三界来分别:

  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

  a、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具有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五欲。

  b、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

  c、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有欲望;洏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的心以及心所生法茬活动。

  2)、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微尘等物质以及物质的活動现象,如光、声音、风、冷、热等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因为过去的烦恼造莋,所以现在受报;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作(有为)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什么众生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茬;众生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生活Φ感受到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西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仈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夨无影无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是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称为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昰迁流变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不把不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舍受”昰不永恒的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业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凡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2)、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別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宮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世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僦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刺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得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滿面,腰弯背偻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難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鈈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壞,变坏就是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地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叻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什么众生?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僦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得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還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雖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洇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洇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頭。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洇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着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在这三苦与八苦Φ真正的苦是发生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的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沒有为我们阐述,我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聞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洳果没有它我们可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噵苦为何物,只知道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在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荿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一)、烦惱: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由于时间有限我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瑺严重的烦恼因为他引发其他烦恼的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它们即是:

  1)、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着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我們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着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姩龄又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拖着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拖着鼻孓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

  2)、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昰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3)、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即是说对於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慬对或不对人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错;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众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