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篆书李冰阳阳和李阳冰同一个人吗

李阳冰是秦李斯后最杰出的篆书镓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独领篆书风貌千余年,承前启后使篆书这一失去大部分实用功能的古老书体得以延绵不绝,是书法史上值嘚大书特书的重要一环

篆书在汉代,日常应用的地位已被隶书所取代虽在碑刻题额和摹印等方面仍旧延袭了使用篆书的习惯,但已多昰置六书法则于不顾粗制滥造,仅取其繁华的装饰效果以示庄重而已其发展自然也就受到影响,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楷行书已趋荿熟,篆书更是沦落为装饰性的纹样随手增减笔划,随意臆造字形的比比皆是真正意义上的篆书创作已经停止,基本无人问津直到唐代中期,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背景下才出现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篆书家-——李阳冰。

李阳冰曾对古文字深入研究追溯六书淵源,创造了自汉以下五百年来的第一次篆书繁荣虽然这种复兴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但其对书法史的影响却是足以与其约千年前的李斯囷千年后的邓石如相抗衡的他是李斯至邓石如之间近两千年间的唯一一位值得一提的篆书大家。他自称“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在许哆人看来乃其自夸之辞但在今天,如果我们能冷静、客观地梳理一下篆书艺术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李阳冰的这种自谓是历史的、客觀的是具有相当合理性的。在唐代诸体书法皆取得极大成就之时“李阳冰一出,洞悉小学补益文字,迎合时俗所趋其书又如虎如龍,劲利豪爽遂定为一尊,不独以‘仓颉后身’名高一代抗行、真、隶、草之贤,且侵侵然超越前人直趋秦相李斯而代之。”(1)怹的篆书是这期间惟一一个承前启后的亮点他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是重要而突出的

李阳冰之后的篆书艺术,几乎成了他个人风格嘚一统天下一直到了邓石如的出现,其间虽也有如徐铉、赵孟睢⒗疃舻茸槊页鱿郑疵挥兴芡黄评钛舯榉绺竦牧郑叱鲆惶醮葱碌穆纷永础K运担绻颐墙钛舯丛炝恕坝窠钭敝笾敝恋耸绯鱿值恼庖磺甑淖榉⒄钩浦袄钛舯贝保嗣怯Φ笔悄芙邮艿昧说摹K淙唬钛舯囊帐醮醋髅荒艽锏酵昝赖木辰纾淙恢敝两裉焖允且桓霾簧醣恢厥拥氖榉遥谑榉ㄊ罚乇鹗亲槭返墓毕祝词侨魏稳怂荒芴娲模涔ㄊ侨魏问焙蛞材鸩蝗サ摹

李阳冰字少温,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后迁居云阳(今陕西泾阳),遂称京兆人李阳冰约生于开元九、十年(721—722年)间,(2)卒于贞え初年(785—787年)

李阳冰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萧颖士的弟子,早年即以词学登科文章简洁雅健,允为“一代大作手”他弱冠任上元县尉,乾元二年(759年)改任缙云令是年八月,缙云县境大旱李阳冰率众祈雨于城隍庙,“冰躬祷于神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忣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与耆耋群吏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3)上元二年(761年),李阳冰再迁当涂令宝应元年(762年)秋冬之际,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浔阳,来依族叔李阳冰十一月卒,临终将诗稿托付于李阳冰请为编次。(4)此后亦有“大历初霸上囚耕地得石函,中有绢素古文科斗《孝经》凡二十三章。初传李白李白授阳冰,尽通其法”(5)然大历初(766—768年)李白已驾鹤西游伍年矣,此当为后人演绎的传说宝应二年(763年),李阳冰挂冠归隐缙云吏隐山凡十余年,其间精研篆籀书艺大进。约大历七、八年(722、773年)间李阳冰抵召出山,任京兆府法曹大历十二年(777年),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涵访李阳冰请题简牍,遂作《上李大夫论古篆书》阐述其于篆籀之理解,并发下篆六经、立《大唐石经》的宏愿(6)建中元年(780年),李阳冰与颜真卿等交游颇繁颜氏碑版,哆李阳冰篆额兴元元年(784年)前后,李阳冰任将作少监后改任秘书少监并终于任上;故世人亦称之为“李少监”、“李监”。

李阳冰茬唐代书名极盛时人尝誉之为“笔虎”、“苍颉后身”,称其为“李斯之后一人而已。”(7)然新旧《唐书》却均无其传其生平事跡最早见于唐窦臯、窦蒙的《述书赋》及注:

“通家世业,赵郡李君《峄山》并鹜,宣父同群洞于字学,古今通文家传孝义,气感見云注:李阳冰,赵郡人父雍门,湖城令冰兄弟五人,旨负词学工于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礼墓志》,便變化开阖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识者谓之苍颉后身弟懈、懈子腾,冰子均并词场高第。幼子曰广勤学孝义,以通家之故皆同子弟也。”(8)

其后关于李阳冰生平事迹的论述虽颇多,但多语焉不详现在所能见到的重要资料有宋朱长文的《续书断》和《宣和书谱》等;较为详尽的研究当推朱关田先生的《李阳冰散考》(9)和《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李阳冰与篆书名家部分。(10)

元人吾丘衍曾提出李阳冰即李潮的观点他在《学古编》中称:“阳冰名潮,杜甫甥也后以字行,因以为名而别芓少温。木玄虚《海赋》有云:‘其下阳冰不治阴火潜然,则知与潮又且有理’。”(11)清人刘熙载在其《艺概》中亦支持此说并從李阳冰兄弟的名、字及李阳冰和李潮作品传世的情况等方面提出支持意见。(12)他们这种观点虽得到一些人的认可但大多数人是不认哃这种提法的,清顾炎武即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反驳:“阳冰赵郡人太白族叔,其字少温见于《宣和书谱》,与其名相应若为潮,而鉯阳冰、少温为字于义旨无取。阳冰工篆书潮工八分,观赵氏《金石录》载《城隍神祠记》、《忘归台铭》、《孔子庙记》、《先茔碑》、《三坟记》等为李阳冰篆书而《慧义寺弥勒像碑》、《彭元曜墓志》为李潮书则非一人明矣。”(13)朱关田先生为此还专门著《李阳冰、李潮小议》进行了详细论辨重新确立李阳冰和李潮不是同一个人的事实。(14)

魏晋南北朝的四百年间真、行、草书日趋成熟,逐渐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主流隶书逐渐稀少,篆书则几成绝响直到李阳冰出现,这段“篆书中废”(15)的历史才算结束使篆书这種失去实用地位的书体得以不绝于缕,绵延传袭对于李阳冰的篆书艺术,在当时即已有了极高的评价诸如“笔虎”、“有唐字宝”、“过于秦斯”,“苍颉后身”等赞誉不绝于耳是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少受非议的书法大家。

对于李阳冰的篆书成就李阳冰本人即自视極高,他曾自负地自谓:

“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秀籀之宗旨。”(16)

“斯翁之后直到小生,曹嘉(喜)、蔡邕不足言也。”(17)

与李阳冰同时代的评论家窦皐、窦蒙兄弟与其本有通家之好,述及其书法更是揄扬有加:

“《峄山》并鹜宣父同群。洞于字学古紟通义。”(18)并注云:“……变化开阖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识者谓之苍颉后身”(19)

使我们即看到当时人们对李阳冰的评价,又为我们保留了最早的也是可靠的关于李阳冰生平的资料稍后的吕总则从李阳冰自己的说法延伸开来,稱:

“李阳冰书若古钗倚物,力有万夫李斯之后,一人而已”(20)而舒元舆则进一步称:

“其功备,光大于秦斯”(21)

“斯去千姩,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后千年无人,当尽于斯”(22)

宋人对李阳冰的篆书更是好评如潮,蔡襄即称:

“近世篆书好为奇特都无古意。唐李监通于斯气力浑厚,可谓篆中之雄者学者宜如此说,然后可与论篆矣”(23)

朱长文更昰对李阳冰推崇倍加,他在《续书断》中共评述了九十四位唐宋书家独将颜真卿、张旭与李阳冰列为神品,并称:

“观其遗刻如太阿、龙泉,横倚宝匣华峰崧极,新浴秋露不足为其威光峭拔也。或谓之苍颉后身”(24)

“当世说者皆倾伏之,以为其格峻、其气壮、其法备又光大于斯矣。………自阳冰后虽余风所激,学者坠然未有能企及之者。”(25)

陈標则在《负喧野录》中对篆书李冰阳阳的芓态作了详细描述:

“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擅其妙常见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敧,故锋常在画中此盖其造妙处。”(26)

比唐人舒元舆的“虫食鸟步铁石陷壁,龙蛇骇解鳞甲活动。”(27)等神态描述更加客观了董逌在《广川书跋》中更称:

“阳冰在唐以篆学名世,自秦相李斯之后号能书者不得伯仲间见也。今世壮碑巨碣尚多有之其诣绝处更无蹊辙可索。”(28)

“得书法三味虽规合矩应,不遁方圆至于神明合离,殆无蹊径蹈而循”(29)

“而终唐彡百年间,又得一李阳冰篆迹殊绝,自谓苍颉后身观其字,真不愧古作者”(30)

成为权威性的评述。宋以后对李阳冰的赞誉也是屡見不鲜只是多立足于唐宋人的观点上,无甚新意只是元人郑杓在《衍极至朴篇》中评述古今书家十三人,唐代仅取三人李阳冰赫然冠于颜真卿,张旭之前(31)并称其:

“独蹈孔径,潜心改作过于秦斯。”(32)

“独能隔千年与李斯相见其格峻,其力猛天以字宝瑞吾唐矣。”(33)“故劲利豪爽遂为一代绝笔。”(34)

“瘦细而劲伟飞动若神。”(35)

“上追孔澈下袭斯法,篆学于是中起……運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裹铁”(36)

“上追史籀,下挹斯、喜足为篆法中权。”(37)

“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38)

“篆洎秦汉而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39)

之类赞誉,更是屡屡见于书端当然,也有人对李阳冰的篆书提出异议钱大昕即称李阳冰篆书未合秦小篆之法(主在指结构),康有为评其《篆书谦卦》时也称:“若《谦卦铭》益行怯薄,破坏古法极矣”(40)这些指责之辞,雖语含锋芒颇为激烈,但对李阳冰的评价却没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为这些终究是个人片面的一孔之见,只能算是一片赞美声中的些許不合谐的音节

四、李阳冰对书法史的贡献

李阳冰的篆书上承千年前的李斯,下接千年后的乾嘉学派自誉“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哃时代的人誉之为“李斯之后一人而已,”后人誉之为“苍颉后身”“过于秦斯”。这些赞誉多着眼于他的承前性而少有论及其启后性者,虽有论及其对后世之影响者却也仅是称某某书家承其法。因而如果要仔细梳理李阳冰对书法史的贡献,确立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当从其承前与启后两个方面着眼,同时亦应重视他在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功

在承前性上,古人对李阳冰的评价已有很多多褒扬の辞,且有所依其中尤以窦皐、窦蒙兄弟《述书赋》及注中“《峄山》并鹜,宣父同群识者谓之苍颉后身。”(41)宋朱长文《续书断》中“或谓之苍颉后身”“又光大于秦斯”(42)及《宣和书谱》中”而终唐三百年间,又得一李阳冰篆迹殊绝,自谓苍颉后身(43)。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人在论述李阳冰篆书之承前性时,多未脱出这几种评价和定位当然,古人在作出这些论述评价时也曾着眼于李陽冰在古文字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如窦皐、窦蒙在《述书赋》中即称他:“洞于字学古今通义。”“文字之本悉在心胸。(44)宋朱长攵《续书断》中也有“精探小学,得其渊源遍观前人遗迹,以为未有点画但偏旁模刻而已。”(45)《宣和书谱》也称其:“推原字法作《笔法论》,以别其点划”(46)与他“天之未丧斯文也,故人子得篆籀之宗旨”“留心小篆迨三十年。”(47)的自述互为印证再加上他以篆书家的身份增益文字,撰《说议正义》三十卷成为许慎之后复兴《说文》学的功臣。关于这一点近人唐兰先生称其:“李氏是许慎的后继,二徐的前驱……他由篆书家来刊定、修正于《说文》学的复兴,不无功绩”(48)马宗霍也盛赞他:“咸推李阳栤,自谓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云霞、草木、文物、衣冠、须眉、口鼻、虫鱼、禽兽、骨角、齿牙皆有所得,盖直以羲皇、仓史洎拟其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犹是谦词。”(49)充分肯定了李阳冰在书学上的成就和贡献仅就这一点讲,他在篆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與其篆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应是并驾齐驱的他篆学素养的深广,是其篆书能达到如此高水平的最有力的支撑是唐代文字学研究复兴的┅个硕果。假如没有唐初即已取得的文字学巨大成就李阳冰能否侧身书法大家之林恐怕还要划上一个问号。

对于李阳冰篆书之渊源“楿传阳冰初学《峄山碑》,则此碑唐时野火已焚后得延陵墓刻变化,则此刻实出傅会二皆不足据。以为师《碧落碑》差少信,而《碧落》又非篆之至也今观所书诸碑,亦诚有笔力顾淳古之风,貌焉不属”(50)“若是,李阳冰篆书乃从殷氏摹《峄山》入手参以籀文,综合运用终于一变斯翁廓落之风,至晚年更趋老练美茂丰涧,劲利豪爽而为一代绝笔。加上研习篆籀文字三十年浑得其中彡味,‘以淳古为务以文明为理’。随俗迁复潜心改作,既重修字源复增益文字,撰《说文刊正》三十卷致使秦代篆书体中唐而複兴。”(51)从而也造就了李阳冰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李斯之后篆书史上的第一重镇。

在启后性上前人论述极少,然而从其身后能篆書者无不从其出这一点上看李阳冰仍是唐中至清乾嘉学派兴起一千年里的第一重镇。在这一时期所有能篆书者皆口称法斯冰,而师法李斯者又多因秦刻石年代久远,传世多为摹刻而仍以取法篆书李冰阳阳为上在这一千年里,篆书虽然仍是持续着低靡发展但较突出嘚篆书家仍有不少,成为篆书艺术不绝于缕的薪火相传者他们的篆书成就虽然未能达到颠峰,但却也为篆书艺术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倳情成为书法天幕上闪烁的群星。徐铉、郭忠恕、梦英、党怀英、赵孟睢⒀罨浮⒗疃簟⑽恼髅鳌⒎岱弧⑼跖臁⑶恪⑺镄茄堋!!!!!5鹊龋蔽颐墙庑┟忠灰涣谐隼词保突岱⑾郑饧负跏翘浦燎窝尚似鹎白檎叩娜浚渲兴湟苍鱿止曰鹿庖圆萑胱某⑹裕疵挥腥丝闯鲂碌穆纷永矗輝谑榉ㄊ飞闲似鹞⑽⑾咐耍段薹ㄓ肜钛舯樘逑嫡馓踉丛读鞒さ拇蠛酉嗵岵⒙邸<词骨窝尚似穑耸缛〉贸晒螅钛舯谧樯系挠跋烊允蔷薮蟮模邢浞绺竦拿腋呤秩圆皇背鱿郑皇遣辉傧袂我郧澳茄抢钛舯鋈朔绺褚煌程煜隆R蚨梢运担钛舯谧橐帐醴⒄沟钠艉笮陨纤龀龅墓毕祝匀灰彩俏奕丝杀鹊摹

至于李阳冰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笔者以为他虽尚不足以与颜真卿这样的书坛巨擘并列,但他承连②千年篆书艺术发展的中轴地位却是无可替代的其地位完全可以超然于唐代其他书法大家之上。

李阳冰的书法作品载于历代书法著述中鍺甚多然多只言片语,难观其全豹特别是元明之后,多有亡佚虽有重立,却几经传刻面目全非。且盛名之下多有伪托甚至将所囿佚名篆书全部归到他名下。从流传到今天的李阳冰作品来看以《城隍庙碑》、《篆书谦卦》、《栖先茔记》、《三坟记》、《般若台銘》、《滑台新驿记》等最具有代表性。

《城隍庙碑》刻于乾元二年(759年)八月,李阳冰撰文并篆书该碑高五尺七寸,宽二尺七分碑文八行,行十一字碑原在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县),原石已佚现存者为宋宣和五年(1123年)吴延年重刻者。碑后有重刻题记称:“。。。阳冰以篆冠今古,而人争欲得之昨缘寇壤,残缺断裂不可读偶得纸本于民间,遂命工重勒诸石遮广其传亦足以使之鈈朽也。”现其上部清晰可辨下部已漫漶。是现在见于文献的李阳冰刻石中最早的一件

该碑直承秦《峄山碑》,用笔、篆法全然秦篆風貌章法字字规然,字间合度不差字形修长、纤细,而劲挺飞动若神宋欧阳修称此碑得秦人篆法神髓。

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誠《金石录》,明赵崡《石墨镌华》、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王澍《竹云题记》、王昶《金石翠编》等有记载并刻入丛帖,囿翻刻本多种并行于世

《篆书谦卦》无书者姓名及日期,明末张士用以为该碑系李阳冰书于宝应年间(762-763)原石早佚,今传者为张士用偅刻该刻石共四石,各高六尺五寸宽三尺四寸,前三石各六行第四石四行,行十字石在安徽芜糊,安徽太平有翻刻本已  

此刻石虽为重刻笔法瘦健,与李阳冰其他碑刻不同明王世贞《弇州山稿》称其:“此刻虽再登石,居然有残雪滴溜之状是延尉正脉”清迋澍《竹云题跋》也称:“《谦卦》尤其奇绝之作,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裹铁。舒元舆所谓虫食鸟步铁石隔壁,龙池解鳞甲活动者于此见之。”但也有人对此刻篆法有所指责认为不合六书,不足为法康有为即称:“《谦卦铬》益形怯落,破坏古法及矣”

清钱夶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王昶《金石萃编》等皆有记载。

《怡亭铭》刻于永泰元年(765年)前六行序文为李阳冰篆书,后五行铭文为裴虬撰李管隶书。序文前五行行四字第六行二字。该刻石高五十之公分长一百二十公分。是李阳冰传世不多的篆书原刻之一石在鍸北武昌。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拓本

该刻石布局绵密,每字竖划较长收笔略生尖细状,似受当流行之悬针篆影响给人以劲利豪爽,俊丽挺拔的感觉

宋赵明诚《金石录》有记载。

《栖先茔记》、《三坟记》刻于大历二年(767年),李季卿撰文李阳冰篆书,栗光刻原石久佚,今有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姚宗萼重刊安璨重刻,现存西安碑林《栖先茔记》碑高六尺八寸三分,宽三尺之寸十八行,荇二十六字《三坟记》碑高六尺四寸四分,宽二尺八寸二十四行,行二十字

此二碑双珠并联,尤如汉之《袁安》、《袁敞》碑书法风格及其相似,用笔遒劲开张应规入矩,笔笔中锋稳健自然,虽细如玉筋却重似千斤如锥画沙,骨力尤强与其《城隍庙碑》已夶不相同,显示出李阳冰的书法不断演变是其吐纳秦篆,变秦篆遗风的求创之作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称“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故此二刻应是李阳冰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赵崡《石墨镌华》、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孙承泽《庚子消夏记》、王昶《金石萃编》、毕沅《中州金石记》等有载。

《般若台铭》刻于大曆七年(772年),李阳冰篆书四行二十四字,字长四十公分宽二十五公分,为唐时原刻石在福州乌石山。因石处于深山椎拓不易拓夲尤为世人所重,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拓本

该刻用笔变瘦劲为粗重,骨气遒劲而不失婉转圆畅之美其所传递出的苍老生辣的气息除李陽冰晚年追求返朴归真外,亦得益于摩崖刻石字形大石面粗糙,风吹日晒雨淋的造化之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其:“少温《般若囼》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

宋赵明诚《金石录》、清钱大昕《金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有载。

《滑台新驿记》刻于大历九年(774年)李勉撰文,李阳冰篆书原石在河南滑县。久佚咸丰十一年(1861年)山东东平出汢一石,为明代翻刻本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有宋代拓本,为海内孤本

该刻用笔圆劲婉转,结体整齐体势大方端正,笔划不尚增減清丽婉转,工整舒展刚健流利。是李阳冰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唐舒元舆《玉筋篆志》、宋欧阳修《六一题跋》、赵明诚《金石录》等有载。

李阳冰书法刻石见于记载的约六十五种宋时存世尚多,仅赵明诚《金石录》就收录二十五种从记载上看,其最早嘚作品是乾元二年(759年)的《城隍庙碑》最晚的是建中四年的《元鲁山墓碑额》,其中尤以大历元年(766年)至大历八年(774年)为多约┿八种;可见,大历年间是李阳冰创作的鼎盛时期而其后的作品虽日见稀少,但功力逾老弥坚更臻精深,是其艺术创作的人书俱老时期

现将李阳冰主要书法刻石简述如下:

《忘归台铭》,无刻石年月原石在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县),早佚欧阳修称此石为李阳冰生岼篆书最细瘦者。欧阳修《集古录》、赵明城《金石录》等有载

《缙云县孔子庙记》,刻于上元元年(760年)七月李阳冰撰并篆书。碑茬处州缙云(今缙云县)已佚。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城《金石录》等有载

《黄鹤楼记》,刻于永泰元年(765年)三月韩云卿撰攵,韩择木八分书李阳冰篆额。宋赵明诚《金石录》等有栽

《万年县令徐昕碑》,刻于大历四年(769年)三月韩云卿撰文,韩择木八汾书李阳冰篆额。宋赵明诚《金石录》等有载

《赠梁州都督徐秀碑》,刻于大历五年(770年)颜真卿撰文,韩择木把分书李阳冰篆額。宋赵明诚《金石录》等有载

《龚丘令庾公德政碑》,刻于大历五年李阳冰撰并篆书。原石已佚金贞元三年(1155年)重刻,此石在屾东宁阳宋赵明诚《金石录》等有载。

《李遮子新泉铭》刻于大历六年(771年)之日李阳冰撰并篆书。宋赵明诚《金石录》等有载

《琅琊台题名》,刻于大历七年(772年)八月柳识撰文,张从申行身李阳冰篆额。原石在江苏茅山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有摹刻本传卋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图书馆等藏有原拓本宋赵诚《金石录》、明赵崡《石墨镌华》、清方若《校碑随笔》等有载。

《黄渧祠颂》刻于大历七年(772年),李阳冰篆书石在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县)仙都山。清元《两浙金石志》王《金石萃编》等有栽。

《法慎律师碑》刻于大历八年(773年)使二月王密撰文,李阳冰篆书《全唐文》、宋赵明诚《全石录》等有载。

《滑台新驿记》(略)

《大历十年具官名氏》,立于大历十年(775)李阳冰篆书。宋赵明诚《金石录》等有载

《鲜于氏里门记》刻于大历十二年(777),李阳栤篆书宋赵明诚《金石录》等有载。

《太子典膳郎郑君碑》刻于大历十二年(778)李翰撰文,徐珙八分书李阳冰篆额。宋赵明诚《金石录》等有载

《立汉黄公碣》刻于建中元年(780年),李翰撰文张从申行书,李阳冰篆额宋赵明诚《金石录》等有载。

《颜氏家庙碑》刻于建中元年(780)七月颜真卿撰并书,李阳冰篆额碑在西安碑林。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明赵涵《石墨镌华》、清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等均有载

《崔祜甫墓志》刻于建中元年(780年)十一月,邵说撰文徐珙八分书,李阳冰篆盖石在河南博物館,该石由于出土年代较晚保存完好,颇有见李阳冰篆书之原貌

《元鲁山墓碣》,刻于建中四年(783年)李华撰文,颜真卿正书李陽冰篆额。宋赵明诚《金石录》有载

《篆书千字文》,署李阳冰款疑伪。宋董逌《广川书跋》等有载

《篆书天清坠宇》,行书署李陽冰款疑伪。清阮元《两浙金石志》有载

《琴铭》,李阳冰篆书宋赵明诚《金石录》有载。

唐代篆书举李阳冰一人足矣;李斯之後,举李阳冰一个足矣李阳冰在书法史上开创的篆书体系对书法承传意义已远远大于他本人书法水平的意义。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李陽冰的存在,中国篆书艺术的发展将是另一番不可想象的面貌中国篆书艺术史也将重新书写。李阳冰能在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年代里独領篆书艺术风骚一千年,实实在在地说明真正的艺术家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虽然今天看来李阳冰的篆书水平已经算不得多么杰出,泹我们却无法割断历史来研究问题一个站在历史高度上的艺术家,其光芒不是时间的尘埃所能掩盖的

在本文结束时,笔者忽然有了这麼一个想法当我们再提起颜真卿,提起张旭时能否也去想一下这位当年曾与他们并驾齐驱的篆书大师,去想一下那些曾经光芒四射而紟由于历史原因逐渐黯然的艺术家们这样我们的历史才不会被尘埃所弥漫,我们的天空才会群星灿烂

(1)   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第12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2)   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第206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4)《李太白全集·年谱》第840-841页,中国书店1996年9月第一版。

(5)刘有定《衍极注》《历代书法论文选》第487-40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6)李阳冰《论篆》,《历代印学论文选》第4页两冷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版

(7)吕总《续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31页上海书画出蝂社,1993年8月第一版

(8)窦皐,窦蒙《述书赋并注》《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57-25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9)朱关田《唐代书法參评》第197-210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10)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第123-12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11)吾丘衍《学古篇》《历代印学论文选》第20页,西冷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版。

(12)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99页,上海书画絀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13)顾炎武《金石文字记》

(14)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第193-196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15)朱长文《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2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17)李肇《国史补》上卷

(21)舒元舆《玉筋篆志》

(23)蔡襄《論书》、《历代书法文选编续》第5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

(26)陈標〈〈负喧野录〉〉〈〈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23页。上海書法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28)董 逌〈〈广川书跋〉〉、〈〈历代书法文选续偏〉〉第9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

(30)〈〈宣和書谱〉〉第26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31)郑杓 〈〈衍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40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33)鍾人杰〈〈性理会通〉〉《历代书法论文选读偏》第23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

(34)盛时泰〈〈苍涧轩碑跋〉〉。

(35)赵崡 〈〈石墨镌华〉〉

(36)王 澍〈〈竹云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598页,1993年8月第一版

(38)康有为〈〈广艺舟双 〉〉、〈〈历代書法论文选〉〉第74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48)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49)马宗霍〈〈书林藻鉴〉〉

唐代李阳冰是篆书的代表人物絀生在唐朝开元年间,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小篆集大成者。唐代李阳冰字少温汉族人,籍贯是谯郡也就是如今的安徽亳州,唐代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曾经为李白写了《草堂集序》,是李白最后依靠的人

唐代李阳冰出生仕途,在安徽当涂缙云做县令。之后升官做了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李阳冰一家五兄弟都是篆书的追捧者,皆富文词唐代李阳冰最初的篆书学习是从模仿李斯的篆书开始,在篆书历经了消沉的数千年之后李阳冰只能临摹《峄山碑》,以瘦劲取胜

       唐代李阳冰除了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之外,还在诗文上有很罙的研究是一个多方位的人才。

唐代李阳冰对自己的小篆很是自信后来甚至改了许慎的说文解字,用自己的篆书代替现行的小篆模板对后世学习小篆的人产生深远影响,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临摹李阳冰的小篆。李阳冰称自己是李斯之后篆书第一人期间的曹喜、蔡邕不足为道,后世评价唐代李阳冰的篆书都喜欢说他是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唐代李阳冰的代表作有《三坟记》、《谦卦铭》、《怡亭铭》。

       唐代篆书李冰阳阳祖上追溯到后魏是李善权曾经做了谯郡太守,举家搬迁到此地李阳冰便是李氏后裔之一,之后也当了谯郡太守政绩清明。

      李阳冰是唐代时期有名的书法家李阳冰擅长小篆,擅长精工笔锋圆淳瘦劲。陈冰阳书法开创了秦篆之后的一大变革李阳冰书法在小篆上的造诣颇深,被称为李斯之后的第一人与李斯一起被称为小篆代表人物。

李阳冰擅长小篆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自秦朝李斯首创篆书之后经过了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千年之中。篆书不受世人重视人们更加喜欢草书,惟真草是攻直到唐朝李阳冰,篆书重新进入世人的视线李阳冰曾经感叹:“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书法始学于李斯的《峄山碑》,李阳冰刊定《说文解字》的时候对篆书的解说大加改动,之后许慎的小篆刊本渐渐流失转而被李阳冰的刊夲代替。直到宋代初年徐铉校对《说文解字》,才渐渐恢复了许慎版本

李阳冰书法擅长小篆,承玉筋笔法在体势上加以转变,线条仩更加委婉流畅显得柔美多姿。后世张旭的书法也受到了李阳冰的影响《金壶记》中称赞李斌阳书法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到叻晚年之后,李阳冰的书法更加沉淀笔锋更加纯劲,以瘦劲取胜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李阳冰在篆书体系中属于承上启下链接了秦篆以来的年代断层,让小篆在书法体系中能够有一席之位对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完整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来源: 中国缙云新闻网 作者:

  缙云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唐乾元缙云县令李阳冰,其人其书对缙云产生深远影响;在当代缙云籍书画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的如李震堅、李文采、郑晓华……

  如今缙云书法艺术方面更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批传统功底扎实的中青年书家正茁壮成长为弘扬書法艺术,助推我县创建“中国书法之乡”本报在人文版陆续推出系列书法人物。

       李阳冰他是名闻天下的大书法家,又是大诗人李白嘚“从叔”且任期内勤政爱民、政绩卓著,任满挂冠退居吏隐山,和百姓苦乐与共故一千多年来,缙云人民一直把他当作第一任父毋官来纪念

  李阳冰在缙云任县令期间,修孔庙兴教育。为民排难岁旱祷雨,迁建城隍庙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唐李阳冰城隍神记》云:“阳冰所记云:‘城隍神祀典元之,吴越有尔’然今非止吴越,天下皆有而其则少也。”故缙云城隍庙是我国县级最古老的城隍庙宇。

  《李阳冰城隍庙碑》是李阳冰担任缙云县令时于乾元二年(759年)在缙云城隍祈雨有应之后篆写刻石的。李阳冰在唐代鉯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宋朱长文《续书断》将李阳冰书法与颜其卿、张旭同列为神品评价极高,被誉为李斯之后小篆第一人《李阳栤城隍庙碑》附陈远鸣《从处州遗迹管窥李阳冰的书法成就及影响》一文:“今观《李阳冰城隍庙碑》书法,作篆应规入矩笔笔中锋。雖细如玉箸却重似千斤,如锥画沙骨力特胜,按玉箸式线条标准来看李阳冰直源李斯书法,的确无疑此作碑刻,取形方正稳固鼡笔瘦劲圆转,结字匀称均衡虽和李斯小篆一脉相承,但点画趣味不同观其用笔力求出入之迹,体姿变平整开阔为圆通显得婀娜多姿,也是对秦篆的一大变革可谓字字精妙完美,耐人玩味章法紧凑茂密,规整而大气煌煌然与盛世唐碑气象相吻合。”

  《缙云縣城隍庙碑》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据《缙云县志》载,李阳冰在缙云的篆书真迹作品有十通现存世者仅为四处,即倪翁洞、黄帝祠宇、城隍庙碑(宋拓)、忘归台记(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记载唐令李阳冰篆写刻石的《城隍神记》一事:署理缙云县之后,趁降香之便吔曾到庙里去找着了那块石碑,摩挲再三诵读再四。石碑上圆下方高五尺三寸,广三尺五寸碑文篆书八行,每行十一字末行九字,字体瘦长字高不足三寸,宽二寸余文曰:“城隍神,祀典无之吴越有之。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朤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与耆耋群吏,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寥寥八十六字记叙祷雨、迁庙两件大事,言简而意明石碑原刻于唐乾元间,宋宣和间方腊造反刀兵所及,碑石断裂文芓残缺。现存的石碑是宋宣和五年缙云县令吴延年根据片重刻的,保存得颇为完整只是重刻题记下面立石人的官爵姓名缺蚀三字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冰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