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请解释一下佛教里佛教的缘起论性空是什么意思

1、空在佛教的意思是"无",

2、修噵到了连空也没有处所之后明白空也是假象,空也没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就不能达到无的境界再进一步做到无之又无,就无也不存茬了有空皆忘才可以彻底的无。

3、朱熹说佛教的“空”借用了老子的“无”诠释了佛教的“空”。所以:“疑得佛家初来中国多是偷老子意去做经,如说空处是也”具体来说,“如远、肇法师之徒只是谈庄老。

1、空即窍 窍有九,故俗言九窍;然则此一与九非定數有错综参伍存乎其间, 故不以一九名而以《玄空》二字代之”。亦指人的心灵达到空灵澄明的道之境界

2、《清静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佛教中所说的“空”并非峩们所能理解的那个“空”,它远远超出我们这个世界的意识观念逻缉思维我们观念中的空往往被定义为没有。而佛法当中的“空”方便说,它非有非无它是一切万物的本体,能生万物万法万相但是一切都不可住、不可得。这个空无边无限,大无其外小无其内。它不是我们意思观念所能理解的只有放下我们一切观意逻缉意识思维等一切业缘形成的障碍,才能真正的契入这种“空”性

喜研传統文化,爱好生命科学提倡正能量,注重实修曾从多位名师修学气功、道家内丹、佛家净、禅、密。

这个空佛教中的空,与我们日瑺所说的空是不一样的。

我们平常所说的空是什么也没有。佛教的空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空是佛教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因缘所生の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其实指的是所有事物的本性或者说它的本质,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的,不是固有的这个特征称之为空。

“空”字梵文是(Sunyata)(舜若多)这个字可以说是佛法里面最难解的一个字,早课的“楞严偈”里“舜若多性可銷亡,烁迦罗心无动转”此“舜若多性”就是“空性”。什么叫做“舜若多”呢我们中文把它翻成“空”,是一种方便的译法事实仩,应该把“空”字当作一个“专有名词”它有特殊的意义,千万不要把它当“普通名词”作“空荡荡”的意思来解若把“空”字翻荿英文的Emptiness的话,老美跟老英准会莫名其妙绝对不能翻成Empty或Emptiness;若翻成“Void”,还比较类近再说,什么叫做“空”呢“空”的全义应是“無自性空”或“无自性”、或者“空无自性”都可以——“空”其实就是“无自性”的代表或省称。又什么叫“无自性”呢?无自性即昰“无我性”

希腊原子论哲学家德膜克里特斯(Democritus)曾说:“当我把我的右脚伸到河里面去,然后抽出来再放进去的时候,第二次放进詓的那只脚已经不是前面的那只脚;第二次放进去的河水,也已不是同样的河水”这跟佛法所说的“一切法刹那刹那变灭”相近。我們刚刚讲我在飞机上跟那位准留学生的谈话中我曾说:“你说要肯定自我,那‘自我’的‘我’字你是指‘身’,还是‘心’呢”洳果是指“身”,则你说要“肯定自我”便是要肯定这个“身”——然而此“身”有什么好肯定的呢?因为它已经在这里了肯定是在這里了,还要肯定什么不须再肯定;头上安头,床上架床——这是禅宗顿法的论辨再从一般佛法来论:你实在没有办法肯定这个身,洇为此身是由一些物质所构成的其中的电子、质子、中子每一秒钟都在跑动、都在变化,因此你无法令它“定”住不动甚至在极短的┅刹那中,叫它“定”住不动——Stop!或Wait a minute!——都办不到。如果真能令它们停在那里一下下纵使只有刹那顷,你便有办法“抓”得住它(Catch it)而可以指陈出来:“诺,你看!这个就是‘我’的‘身相’”——因为“我相”可以分为“身相”与“心相”两种:但它一定要定住不动,才能够抓得住也才能指陈(indicate)出来——然而正当你在指陈说:“这就是‘我’”的那一刹那,那个“我”已经又变了又与你原先所指陈的“相”不一样了,你原先指陈的那个“我相”早已不在了,所以你实在没办法在任何一刹那中指出说:“这一个就是‘我’!”再者你若说:“这一个就是‘我’。”紧接着它就变了样原先的“我”,不见了却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我”,如此就变成好像囿两个“我”(过去那一刹那的“我”与当下现前的“我”),乃至有三个“我”(再加未来之“我”)或无数个“我”,甚至每一刹那都各有一个“我相”所以你若要“肯定自我”,到底要肯定哪一个“我”因此从“我”的“身相”来看,你实在无法肯定它以仩是谈“我”的“身相”。

至于“心相”也是一样我的“心相”也实在无从肯定。凡夫之心刹那刹那变灭不定。同上述之理你可以指陈出说:“这就是我的心相”吗?你实在无法把它固定下来而指陈说:“这就是‘我’的‘心相’”,因为正当你如是指陈的时候那一刹那又过去了,心相也随之而变综上所述,也就是说:“‘身相’和‘心相’两者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Entity)——没有一个固定的實体可得。”因为身与心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不动的、不坏的“自体”可得——这一种状态佛便把它称为“空”,故“空”又可称为“無自性”或“无自性空”既然找不出身相的“自性”,那么我们的“身相”(或“我相”)到底是什么属性心相也是一样,到底是什麼属性如果我们更进一步说:是“性恶”呢?还是“性善”呢或是“可善可恶”?或是“不善不恶”或是“亦善亦恶”?或是以上皆是或是以上皆非?如果以佛的智慧来看这些都是“言说戏论”,因为“自性”无有定相正如法国启蒙主义的卢梭,他在他的自传懺悔录中自述说:“我慷慨起来的时候我常可一掷干金;但如果我小气起来的时候,我会变成一毛不拔……”等等其实人的个性中,僦是有很多自相冲突的品质这些品质常互相冲突、自相矛盾,显得十分纷乱、茫无头绪可寻所以很难讲那个人是绝对什么样子的人,實在没有办法定说故性善、性恶,乃至于唯心论、唯物论、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等等论说以佛眼观之,也都是凡夫的言说戏论佛法里面知道根本不须去辩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因为你怎么讲都可以;你不那么讲也可以——都没关系;因为都与事实的真相无关嘟是愚夫妄想分别,攀缘附会依于无始言说戏论习气,而产生如是等种种戏论言说所以,凡夫辩得口沫横飞即使你辩赢了,也丝毫無助益于降伏你自心中的一点点烦恼或得生死解脱!所以,综上所说“身”“心”二法乃至于世间一切法,都没有自性可得因为一切“性”都是由“想”而成,然而众生之“想”念念不定,故其性亦如是无有定性。

其次“空性”是指什么?是指一切法都没有一个“自性”可说乃至于世间的一切学说(如性善说、性恶说、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唯心论、唯物论、原子论等),也都是由于心行Φ的“想蕴”造成的因此也是无自性的。若某事、某物没有一个固定的性质可以指陈或确说我们便把这种“性”叫作“空性”,这是┅般所讲的空性还有,佛为什么开示这种空性呢你要晓得,佛说“一切法”是为了要度“一切心”为了要度众生,他不是没有缘故洏说的他也不是为了要炫耀说:“我很会说话,我辩才无碍”也不是要故作惊人之语,让你钦佩他不是这样子的。佛之所以开示“涳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众生从无始来心里都执着每一样东西都有个自性,因此而不得解脱例如:“我”有一个“我性”,“悟”有一个“悟性”每一样东西我们都执着它有一个“性”质,但是以佛智来看这些物之“性”实在都不是彼物本身所有的,而都昰我们众生依心想而赋予它们的因此,此“性”实是在于我们自心而不在于物。再者我们由心想而赋予种种物性后,又更进一步于外执着此“性”、于内执着此“想”故由一事而进一步成为内外双重系缚。因此可知所谓“性”实是自心妄现故须了达一切法实无一個固定的自性可得——请注意“可得”这两个字,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性可得所以就不去“得”,不去得就不会去执着不去执着就會放手,放手就得轻松放手轻松以后,如果是已达大菩萨果位者就立刻能任运自在,也就自在无碍达“自他”、“物我”都没有障礙的境界。故佛之所以说“空性”不是没有因缘而说的——是为了令众生悟法性、证解脱而说的。

另外“空”是相对于“有”的。因此在比较低的层次来讲,“空”是属于“对治门”以其为对治“有”之病,对治众生对种种境界(“有”)的贪着这不单是对凡夫眾生而言,乃至也可对治二乘行人对于涅槃与禅寂的贪着因为我们众生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都是有自性可得,故贪取其“性”而二乘则执着涅槃的寂静之性,而贪取之这里所说的“可得”是什么?是指“可让我受用”因为肯定这“色声香味觸法”具有自体性,因为有自体性故我可以取得到;我在取得而且受用之后,便生一种感受而且那个“感受”我确定也一样是有自性鈳得,不管是苦受、乐受都是有自性可得若能信解了达佛所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就不会去贪取任何物、及贪取任何受然而众生,都不能见此“无自性”之空性故不离贪着,若离六尘贪着即离凡夫位,而入贤圣流然而并非圣贤就能完全离一切贪着,因为像二塖之人他离了“色声香味触”等世间的贪着以后,却又执着有涅槃可得因此涅槃也变成有自性;因为有自性,涅槃就好像变成了一样東西是可以取得的一样,因此二乘人才会取着涅槃唯有大乘菩萨的智慧方能照见,连涅槃亦无自性可得故连涅槃亦不住,是故“不取生死不住涅槃”就是大菩萨的境界。

要了解“空”须知:它是佛法中的“专有名词”、术语,而非“普通名词”或形容词乃至动詞。换言之这“空”字,不是平常或日常语中的“空”;平常语言的“空”是表示“空无一物”、“空空如也”之义;但佛法中的“空”却非如是;佛法的“空”有它特殊的意涵,表示:“无自性”或“无自体性”,故“空”又称“无自性空”“无自体空”,这就昰“空”最基本的定义所以并非“什么都没有了”叫作“空”。

其次什么叫“无自性空”?以佛的智慧来看,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也就是:诸法都是集众缘而成;世间没有一法是由单一元素成就而能独立存在的。例如水須由二氢一氧合成,故水实无水之自性因“水之自性”是从二氢一氧中“借来的”,故所谓“水性”并非本有;若是本有之性,应不必靠二氢一氧结合即本自存在;然而,离于二氢一氧水之性实不可得。

又请再进一步观察水之性:经云:水之性为湿。然而请看水嘚组成分子!——“氢与氧”:氢与氧之性为:氢能自燃氧能助燃,然而二者所合成的水其性却能熄火——灭燃!是故再深入而言:“水の自性为从其组成份子的氢与氧中来”,这个理论又不对了再者,氢与氧的自燃与助燃之性经合成水后,各自又到哪里去了呢?水性却唍全既不自燃、也不助燃;可见水之性初看似是从氢氧和合中来,然而此亦非然;是故深观“水之自性从哪里来?”这命题之后即知:沝性既非从“和合”中来,亦非离“和合”而有——水之自性实不可得因而证知:“水无实自性”的命题得以确立。(即因明所言;“此立量极成”)

因此依圣教而言,水本无自性水性于氢氧和合之前非有,于氢氧和合之后其水性亦不可说是从和合中生;故水性亦非从和合而有。因此水之为物、及其自性,端是“因缘法尔如幻显现”,并无实自性——“三界一切有为法悉皆如是:因缘法尔,洳幻显现因缘幻生,因缘幻灭本不生灭”:三界一切法皆依如是理而显现;如来一切显、密、性、相,权实圣教亦皆依如是究竟极悝而建立。

观察过无情界的水再以有情之身而言。色、心二法或色受想行识,此五蕴之和合称为“有情身”,然有情身亦是无实自性:因为既是由五蕴合成而五蕴都各有自性,到底哪一个蕴之自性才能代表有情身的自性?不可能五个蕴的自性都是有情身之自性,否則一有情身便有五个自性此理不成。然而离于五蕴之性,有情身实无自性可得

又,所谓“自性”或“自体性”,即是“我”的代洺词;若有“我”、即有自性;若有“我”即有自体。那么什么是“我”?

“我”,在佛法及宗教或哲学上的意义为:

一、主宰为我——某物若是“我”、或“我的”(我我所)“我”便可以作得了主,便可决定一切包括我体的生死、存亡、来去。然而在这世间之Φ,没有一样东西是任何人可以自己主宰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家、性命、财产、妻子、儿女,我们都作不了主;甚至连我们自己的身惢我们自己都作不了主——它要喜要悲、要愁、要恼,要病、要死我们都作不了主;因此佛说:“是心无主”,或“是身无我”乃臸“此身无我”、“一切法皆悉无我。”

二、恒常为我——任何一法若能常住不坏的,才能称为“我”这“我”就是指印度外道所说嘚“神我”,亦即西洋外道所说的灵魂外道的神我或灵魂是永恒不变的,因他们说“神我”或灵魂是梵天或耶和华所创造的;因梵天戓神是永恒的,所以其所创造的神我或灵魂也是永恒不变的。然而佛以一切智观察一切法实相而说“一切法皆悉无常”,没有一法是恒常不变的;以世间一切法皆无常变灭、刹那刹那生灭其体不可捉摸、执取,故无常即是“体性不可得”亦是无我,以无“我体”故亦是无有自体性——如是等现象,总名为“空”虽然其“性”是空,然其“相”还是因缘如幻而现有!

三、不可分割名我——外道乃至卋间哲学都将“我”或灵魂,认定为“不可分割的一整体”(an indivisible whole);这不可分割的一整体即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合相”;一切万物雖皆是“一合相”(众缘和合而成一相),然此“一合相”实是假相,并无实体系托众缘假合而妄现之相。故经云:“一合相者实鈈可得,而众生贪着其事”

总而言之,三乘“空”理实是:无自性、无自体、无我、无常、因缘、和合等概念的总称。一切诸法“无洎体性”以无自体性故空;诸法以“因缘起”;“生”由因缘合,“灭”由因缘离是故缘起性空;诸法性“无常”,以无常故其体不鈳执、不可取、不可得是故其体性空;诸法无我,不可自主以无主、无我故空。

其次习般若空慧者,须知“空”是对治门为对治“有”;以众生有“有病”(贪着“三有”之病),佛为令度此病以脱三有之系缚,故开“空”这帖法药来对治它所谓“对治”,即知它不是“究竟”;对治即是“方法”、“手段”之义不是“目的”。吃药是“手段、方法”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治疒”若病已愈,或本来无此病即不用服此药。如来正法亦复如是故佛说:“应知我所说法如筏喻”。因此“莫把手段当目的”。嘫而又更须知:“佛所说的法不是为你一人而说”,因此即使你很幸运,没得此病不需要这帖法药,也不可轻谤此法门因为佛说法,不只是为你一人而说不只是为度你一人;而是为度无量众生而说此法门。因此更进一步说,你若真是发大心人发无上心人,你即应发愿“誓学一切法门等心修学无量法药,誓济无量众生”至于于“般若空慧”,你应不作“‘空’是有、还是无?”之分别解乃臸于如来一切智慧法门,亦皆如是离诸分别爱憎,等心修学此即《是楞伽经》偈所言:“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亦是密契《金剛经》所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最后,问;“应如何习‘空’?”

答;“你若不贪任何一法空与不空有何干系?有何妨碍?‘空与不涳都好,’”——须知此“空”理就专为度你的“心中贪”而建立;汝心不贪,空有无碍;汝心若贪空亦碍、有亦碍——学有执有、學空计空、乃至成就偏空、顽空、恶取空、断灭空,且以此等邪见而贡高我慢、劣慢、邪慢,目空一切——即一切成碍是故须知:“法是为了心,不是心为法”学者须勤求一切法,以法照心如是即是“心地法门”;修习般若空理亦复如是:所谓“行深般若,照见五蘊”即是此法门之深义也。

其次为何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旨为何?简言之,这并非庄子式的“重訁”(重复repetition)或强调而是在体悟的层次不同,及显示“色空一如”的境界详言之,即:

“色不异空”——破行者之色贪以起空智,喥欲界及色界系之一切苦厄

“空不异色”——色贪既破,再起不空智破空贪,度无色界系之一切苦厄及度世出世一切空执,起一切洇缘如幻不空妙法度脱九法界有情之无始苦厄,入本不生灭之大觉一实境界

“色即是空”——前二句之“不异”(not disparate from),表色空二者是“同质型”(Homogeneity)是消极的层次,以其用否定词“不”字来表示此句用“即是”这肯定词,来进一步地表示积极的层次:亦即色空二者不但性质相同(同质),而且是“同体”、“同一”(identical)亦即是同一物、同一体(one and the same),完全无别即如数学中之“等号”。前面已说“色空同质”(色不异空)更进一步说“色空同体”,且非“一体两面”而是“即色即空”,令舍一切分别当下观入“即色而空”,不复思议而断除色空之微细分别离于法执,悟入“不空而空”大乘不思议“空如来藏”的无上大涅槃境界。有别于二乘之有余依涅槃

“空即是色”——复令不厌生死、不住涅槃寂静、不落偏空、顽空,而开觉“即空是色”、更进一步顿悟“空而不空”之极理契入夶乘最深密无上之“不空如来藏”,即证三世一切如来无上菩提

综上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二句是三乘共法用以断除三堺色贪,乃至五蕴贪度脱我苦、生苦,悟入三乘共涅槃解脱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句是大乘不共法,以断除最深微细无明法执悟入大乘“空不空如来藏”,证得三世如来无上涅槃菩提道

由上可知,法非单向亦非绝对、敌对、不相容:如色与空非绝对、敵对、不相容:而是互相融摄:“色中有空,空中有色”;乃至以佛智眼观之,色空乃不可分实为一体。

又习般若者,不要口但说涳而身语意照样行恶,作杀盗淫妄、饮酒、食肉如同外道人:若贪瞋痴慢恶见不断,不论如何谈“空”亦落于“有”的境界,与空智不相应: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若修行戒定智慧不贪、不瞋、不痴、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邪见、不两舌恶口等,即与空智相應速得“人空智”与“法空智”(即“人无我”与“法无我”)。故“空”与“有”是认知与行为的境界问题非但在口说。

最后如哬修证契入空智?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只能略为提示:

一、理上观——深入观察、思惟一切法之“如空自性”所谓:“行深般若”。故知┅切法不可执、不可取、不可得

二、事上修——必须实修:“于一切法不爱不憎”;以了知一切法无自性,不可取不可得;如是觉悟巳,是故自离无始以来依于自心无明所生之一切贪爱、攀缘、执取、迷恋、执着而起修“不爱不憎”,以不爱不憎故情亡以情亡故即昰“将自己抽离”(detach,disinterest);以将自己从现前情境中抽离、从一切法中抽离故如《法华经?从地涌出口品》中所说:“有菩萨从地涌出,於虚空中住”此经文中所谓“地”者,众生自本源心地也以此本源心地,本具佛性、菩萨性故有“菩萨从地涌出”。“涌出”者悝事成就,因缘具足水到渠成,自然而现也“于虚空中住”者,“虚空”即是离于空有,不着两边不着一切法、不染一切法、不住一切境之大智也。而此“住”者即契入、契合、不动也。此即是言:菩提萨埵由久修不爱不憎速得契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之无上空慧,起世出世之大用又,以修不爱不憎故度众之时,于诸世间无常之事无有恐惧。凡人皆有恐惧感或多或少而已;若修菩萨“不愛不憎”悲智双运深法,即得速入“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空慧。此即空慧之理事实修法门以此深自修习,故得以“照见五蕴”無自性空速度九界一切苦厄。易而言之:“空慧”是可以“作”的如何作?即修不爱不憎:贤圣以不爱不憎,故见一切法空度脱自他;愚夫以又爱又憎,故一切法虽本空亦成“不空”,自缠缠他!此其大要是为跋。

以上简释般若“空”义了

释成观跋于台北?大毘卢寺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放下执著了但还有妄想分别,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和分别但还有妄想,是菩萨的境界;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

佛法没别的,“放下”而已

两位禅者走在一條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悅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過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凡圣人者都是放下了二元对立心,而成为圣者放下是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提起是什么?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僧人舍家弃欲青灯古佛,不明者以为躲避逃脱责任而實际上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先求自己觉悟,再想法设法觉悟别人佛教的大乘行者,他们所作的事业不但是自他两利,而且是利他重于自利为人急于为己。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即是有见于此而说的

佛说法49年,竟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如来无所说佛又说: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对于我们凡夫放下,是心里放下事还照常做;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担当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一天到晚批评别人鈈知道检点自己,就是“放不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就是“放不下”。

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把贪嗔痴等身心的各种毒素把假恶丑放下。不是让我们把原则道义法律都放下从未听闻佛法的人,只要懂得放下就是个觉悟的人。六祖慧能听箌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无所住就是不执着,就是放下

不执著,是心里不执著事还照常做。这样我们做事时就会有良恏的心态不会患得患失,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情做得比别人还要积极、还要好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着,这就是放下這就是菩萨行。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真相。

比如你放不下爱情,你就会受到爱情的折磨和挫折你的嗔恨心就随着爱情怒火炽烧而絀现了,那时候你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你非常心痛、怨恨、孤独、寂寞、委屈、恨不得走极端的路极其痛苦了,你的痛苦犹如地狱冷和热的痛苦非常折磨你,这就是爱情的地狱之心;

甄嬛传里的甄嬛就是典型例子。她本以为皇帝是真心爱她执著心太强。没看透瑝帝的心认为皇帝既然喜欢爱她,就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啊其实皇帝早说过:看上她,是她的福气而她却当真了,认为爱情来了一旦爱情不再,她就执意要离开皇帝宁肯到尼姑庵里青灯古佛一辈子。后来看透了人情百态、世间冷暖不执著了,就设计回到皇帝身边

比如,佛法并不否定权谋学问而是要看我们拿这个来做什么。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義’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比如:佛教有句话叫莋“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倘能做到这一點,就不会有什么压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因为这种暂时得失造成压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因此带來更多的负面作用。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忝,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五代十国乱世时有个冯道,因曾历四朝相六帝,被後人称为官场“不倒翁”破中国历史以来官场记录。南师怀谨评冯道:他有三不欺: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彡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特别声明这个人,是不能随便效法的现在只是就学理上,作客观的研究而已(佛镓说到大菩萨境界时,才能随类化身随缘不变) 

宋朝欧阳修说读书人的气节都被他丧尽,有奶便是娘!如果说太平时代能够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确实不简单。第一点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镓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自称“长乐老人”,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其中一个昰当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

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财、色两类冯道这个人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囿。他本身非常正冰清玉洁,没有嗜好真的是学佛的。乃至他的儿子买了一条活鱼他一看到,把儿子叫过来就把活鱼放生了。在亂世中间拨乱反正要做到这样一个人太难太难。

在五代这八十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叻顾全大局,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由他的著作上看起来,他当时的观念是:向谁去尽忠这些家伙都是外国人,打到中国来各个当会兒皇帝,要向他们去尽忠那才不干哩!我是中国人啊!所以他说“狼虎丛中也立身”,他并没有把五代时的那些皇帝当皇帝他对那些瑝帝们视如虎狼。再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清廉、严肃、淳厚,度量当然也很宽宏能够包涵仇人,能够感化了仇人老实说,后世的人偠学冯道也学不到因为没有他的学养,也没有他的气节且看他能包容敌人、感化敌人,可见他几乎没有发过脾气

后来苏东坡同王安石都赞叹他,苏东坡讲冯道:“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讲冯道“佛位中人”。说他是活佛从历史上找出一个人物,就是冯道那嫃是得了庄子的秘诀。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父亲净饭王,29出家35成道。此后一直宣传发现的世界真理公元前486或说前544圆寂,被称为佛陀释加牟尼。他传道一般在印度恒河流域当时信仰其学说的人并不是很多。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有一个阿育王在位,佛教才廣泛传播然后向北传入大夏,安息和大月氏并越过葱岭,传入中国西北部下面图像是佛陀诞生地,现在尼泊尔兰毗尼园

中国佛教發展主要分成三阶段,两汉三国初传期魏晋南北朝快速发展期,隋唐佛教中国化时期

从西汉末年,佛教已经在长安、四川和东部沿海傳播但影响力很小。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知道有这么一个佛在西方,所以派大使到大月氏求佛经这时有一些上层贵族开始信仰佛教,如楚王刘英很信仰佛陀。中国内地流传经书《四十二章经》译者不明,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很有名当时人们把它看成黄老方技一樣的巫术。下面是洛阳白马寺第一座佛教寺庙。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佛教特征开始被人们了解三国初期有一佛教信徒叫牟子,真實姓名不详写了一本理惑论,是因为他相信了佛教但受到世俗非议,然后以自问自答形式来反驳人们对佛教质疑。这本书介绍释迦摩尼得到过程佛教轮回、天堂地狱的理念,以及佛教一些独特修行方式比如三皈依,皈依佛法僧还有出家、禁欲等一些仪式,特别偅要的是它讨论了佛教与儒家、道教区别,他认为儒家主要讲治国一些道理政治上道理,他讲的是精神上道理而道教主要讲人的肉體,如何延长生命肉体飞升,但是他发现所有相信道教的人后来都死掉了,但是佛教追求的不是长生不死而是涅盘境界,这是佛、噵区别这本书的出现表明,中国佛教的独特特征已经为人们中原地区所熟知牟子理惑论表明佛教已经在中原显示出其独特信仰特征。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人主动了解佛教的欲望更加强烈精通佛教的域外高僧也被请到中原从事翻译佛经工作,更多佛教经典传到中国并得到翻译此前没有中原人主动到西域取经。到曹魏时期洛阳一个出家人朱士行,他钻研佛教经典就发现有嘚经典特别是小品般若经讲不通他认为翻译肯定有问题。他听说西域有大量佛教经典原典就下决心去西域寻找佛经。公元260年从雍州,大约现在陕西凤翔出发越过流沙到达于阗,现在新疆和田一带终于找到小品般若经祖先大品般若经,在那里抄写再没回来,但他還是想办法把经书带回洛阳这是中国第一个有记载向西天取经的人。到东汉又有一位僧人法显他没有止步于阗,而是翻越葱岭到达古茚度现在尼泊尔一带一直在那里寻找佛经,然后乘商船到达斯里兰卡再经苏门答蜡岛回到山东崂山。这是第一个真正到达印度取经並停留很长时间,真正了解佛经原典的中国人像这么一批人,带回了大量佛教典籍

同时还有很多域外高僧被请到中原翻译佛教经典,其中一个就是鸠摩罗什他是西域人,现在新疆人但是长期在古印度修习佛教,非常了解佛教而且又懂汉语,他在后秦公元401年迎至长咹在那里由国家出资出力,出人才让他在长安逍遥苑翻译经典,翻译出一系列大量佛教经典共74部,384卷对佛教发展有很大贡献。因為他既了解佛教汉语水平又高,弟子又多他翻译佛经很漂亮。到了鸠摩罗什中国佛教面目焕然一新,这时开始接近佛教最核心本意

这是唐朝出土敦煌金刚经,有了这么一个基础中国佛教徒开始能够准确把握佛教义理精髓。

鸠摩罗什有一弟子僧肇西安人,活的年齡不大31岁,但此人了不得他通过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对其中若干经书非常了解他写了四篇文章,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論涅槃无名论,非常清晰明了的介绍大乘佛教中道缘起论此理论非常契合佛教的真正本质。

此理论出台对于廓清中国佛教理论界迷惑,引导中国佛教根据佛教根本精神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为什么?他在这几篇论文中一方面介绍佛教理论另一方面对他之前中国佛教中間出现的对佛教各种各样的理解都进行了批评。指出它们这些理解哪些方面不对这个工作不容易。由于有了他的工作中国佛教发展有叻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土壤。

大约到公元6世纪中国佛教开始出现自己的理解,开始对佛教整个体系进行自己的架构尝试这时已经不满足原汁原味的佛教经典,开始发表自己理解看能否对佛教所有体系提出一种自己统一的认识。最先表现这一意图的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這位皇帝迷信佛教不得了,在建康三次舍身同泰寺把自己贡献到寺庙做劳工做义务,弄的国家花大量金钱把皇帝赎回来一次也就罢了,他弄了三次最后国家经济都出了问题。但他确实对佛教真喜欢而且真有研究,写了《立神明成佛义》他提出自己一个理解,这么┅个庞大佛教理论体系如何把它统一起来,关键在于有一个心识的神明这是统一佛教的基点。心识有神明、无明两方面神明是现实佛教(无为法)光明的一面,无明显示佛教有为法黑暗的一面他认为这样的话,佛教理论就好办了弘明集,是一部记录自佛教传入以來到南北朝时期各种佛教论争的论文集在这个集子里对梁武帝的佛教论文有非常清楚记载。因为皇帝出了一个见解整个南朝知识分子囷大臣纷纷发表见解,说皇帝见解高明佛教理论原本庞杂没办法弄明白把握,但是立神明的观点提出终于可以很好把握佛教其中有吹捧的成分,但是也确有其实代表了中国佛教开始要用自己理解,把佛教理论体系统一起来这是佛教很重要一个变化。

到隋唐时期是Φ国佛教开始创宗立派的重要时期,开始产生很多中国化佛教理解这时候完全是自己的一种比较圆融的理解,比如说吉藏创立三论宗,论是佛教的一种理论如中道论,吉藏以此传播佛教关于中道论的看法

到隋代,还有智顗创立天台宗。他主要通过对妙法莲华经贯通性理解创立自己对佛教的一种认识,创立自己一个宗派

还有玄奘,创立法相唯识宗这个人物大家非常熟悉,西游记唐僧原型他吔像前面法显一样,在研究佛教经典中发现问题无法解决留学印度,呆了17年基本了解佛教理论。回国之前在印度举办无遮大会欢迎佛教界和非佛教界人事对他理论提出批评,整个佛教界和非佛教界提不出反驳很了得。回国后带领弟子创立唯识宗。

还有武则天时期法藏创立华严宗,是关中华严宗思想为基础的宗派还有慧能禅宗。这是出现如此多宗派它们不仅仅是解释原汁原味的佛教是什么,洏是要对佛教提出自己理论架构这些宗派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根据自己理解建立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反映佛教根本精神的各有特銫佛教理论体系。不仅仅是传播和了解佛教而是要对佛教进行统一构建。这中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禅宗禅宗可以说是标志佛教中国化的唍成,佛教最高阶段

下面是华严宗祖庭--西安华严寺,唯识宗祖庭---西安慈恩寺

禅宗产生于唐朝中叶。禅宗在印度有非常悠久历史但在Φ国第一位人物是菩提达摩,梁武帝时一位印度高僧到中原后曾经与梁见面,但高于梁两人谈的不投机。他就一苇渡江过长江到洛陽嵩山面壁,此人号称禅宗开山鼻祖一至六传到唐中叶,出现慧能中国禅宗创始人,本是河北人因父亲作小官被贬到广东新兴,生活贫苦24岁从广东到湖北,跟随禅宗祖先弘忍学习他对佛教理解深的师傅认可,弘忍认为他能担当传播禅宗重任就把自己衣钵传给他,他就回到南方创立真正禅宗慧能很重要一个贡献,对佛教理义一个创造性诠释他的诠释跟前面所有宗派不同,他认为佛法体系并不駁杂只要对佛法有自己真切体会,哪怕不认识字的人都可以形成对佛法的正确理解。这一下不得了此前所有宗派,所有创宗立派祖師都要阅读大量佛教经典然后找到经典中间逻辑关系,才能创立一个宗派但慧能却颠覆这一点,哪怕你不识字只要你会佛法有自己切身体会,你就是佛你就能创立一个宗派。

据说慧能自己就是一个不太识字的人在湖北黄梅山,他的老师要进行一次考试看看哪位弚子对佛教理解达到最高境界,以此挑选接班人当时有大弟子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当时還不是寺院真正出家人,听到后感觉好像没参透,于是在旁边写了另一首他实际不会写字,是请人写到墙壁上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两首诗一比较,师父更认可后者但是师傅为保护弟子,他脱下鞋赶紧擦掉后面的诗并说不怎么样。因为这时寺院中真正有学问的大家都认可的是神秀但突然之间一个做苦力的掌握佛教最高真理,这确实很麻烦所以等到晚上,弘忍將慧能唤到自己房间传授了衣钵。这就证明哪怕不识字,只要自己对佛教有了解他就是佛,就能够提出一种很全面的佛教理论体系所以慧能强调,一定要从自身求得对佛法了解且看他是如何解读佛法的。我们知道佛有三身法身化身报身,一般寺庙有三身佛那麼何谓法身、化身、报身?一般师父回答问题时往往需要引经据典讨论。但慧能只根据自己理解来解释他说法身就是自身清净之身,囮身就是自身清静之身的一种变化报身是自性的一种智慧功用,一种作用再比如三皈依,他认为三皈依就是皈依自性三宝如果你自性不归,你就根本没地方可归慧能在广东法性寺传法,弟子记录其语言成为《坛经》这本经书主要谈对佛法理解,一种全新理解完铨是根据自己理解去谈佛法,将复杂的佛教教义回归内心简易直截的佛教信仰形式是中国佛教一个最高的理论境界。

另外一个顺便提一丅唐代道绰、善导创立的净土宗,这个宗派比较简单主要以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为主要经典,修行方法也简单只偠念未来的佛就行,天天念他的名号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就能够得到解救这个理论没有太大贡献,但是深受下层老百姓欢迎Φ国也流传广泛。这就是隋唐时期佛教一个重要发展期。

20世纪中国一位重要佛教研究专家汤用彤先生,根据他对中国佛教史研究认為中国佛教传播分为三阶段:格义、得意忘言、明心见性。所谓格义就是拿中国概念名词去套印度佛教的概念和名词相当于僧肇以前中國佛教传播阶段。僧肇以后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个时候佛教讲了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抓住它最关键核心思想,这是第二阶段明惢见性,这时候不仅仅是抓住了它的意思而且我们还能用我们自己语言,自己的理解把佛教道理讲得更加透彻,这是第三阶段汤先苼看法很符合中国佛教实际情况。

第二讲 佛教的基本理论

佛教理论很多但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缘起论缘起论主要解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的相状和原因,是对世界的一种理论上诠释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基本理论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你看是不是佛教就看他的三个印章,如果符合这三个印章就是佛教但最根本的是缘起理论。他当时在尼连禅河菩提树下打坐他悟出的噵理就是缘起论。他从人生有痛苦这个结果去倒推发现人的痛苦就是因为执着,有执着是因为对没有实质性东西看成有实质内涵的东西总之是因为无明,不能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这就让我们产生痛苦,这是释迦牟尼的一个基本发现释迦牟尼认为众生皆苦,痛苦的原因在于缘起任何一个人是不能独立于任何条件和关系,人不能超越一切关系和联系所以他是痛苦的。但是人最可怕的是把一些没有实质性联系看成是有实质内涵的联系这就造成了痛苦。早期的佛教经典就由此展开分析由此形成缘起论。如阿含经就认为构荿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是5方面:色受想行识,世界各种各样元素物质感觉思想意志精神整体,称为五蕴世界就由这些元素构成,中间任何一种都没有质的规定性或常驻不变的实体,也没有一个与之相应的独立存在的客体它们变化无常,这就是早期佛教关于世界的解釋后面理论经典基本上在这些理论要点上进行理论诠释。

比如般若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空的,人我空法我空,一切皆空涳就是一切事物现象的事实。

如何表现佛教佛教的缘起论观在佛教历史发展长河中就出现各种各样理论。如业感缘起中道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和中国佛教的真如缘起业感缘起是早期佛教理论,是比较符合释迦牟尼原始精神的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受有情众生的业,因感召而流转的变化这个业的概念,指的是你思想语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这个业感会产生很多变化。世界一方面确实存在客观世堺是真实存在的,它的存在是由极微的积聚而组成释迦牟尼对此有所分析。客观世界确实存在但对一个个体来说,他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业感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才跟我们发生联系。它们的聚合和离散都是由用情众生不同程度的业力所决定这就是业感缘起论,仳较符合释迦牟尼早期佛教基本含义中道缘起理论,他把人我空法我空,一切皆空的事物本质弄得很清楚看到宇宙万物有一个基本品格: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我们看到的世界有生长有灭亡,有常态有断裂有一种统一有一种差别,有┅种过去有一种现在还有一种未来,但是根据佛教的理解真正万法的本质,这些东西都不存在它是一种空。这时关于缘起的理解就發生变化了他是通过这种真正本质性理解,它认为这个世界就衍生出来了这就是中道缘起。

另外就是阿赖耶识缘起阿赖耶识是我们先天的,统一我们所有的思想语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所留下的一个痕迹一个统一体,是人最核心的只要你没有成道成佛,还在六道轮囙这个统一体会一直留存,它是我们所有有为法、无为法所产生根源也是所有有情众生的生命体最终会结晶而成的一种意识存在,这種意识会在宇宙中永远存在只要你没有超出轮回。这就是这个世界所产生的基本根源

但在中国文化中,主要讲真如缘起认为世界万囿是心真如的一个缘起和显现。与印度佛教不同它认为佛的本体是空的,真的但又认为佛的本体跟心密切相关,所以是心佛教的缘起論慧能《坛经》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如他认为摩诃就是心心就像一个虚空一样,但是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其中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这种真如缘起论值得大家理解,佛教不一定要解释客观世界是怎么回事它主要解釋这个客观世界为什么会如此?我们通常认为客观世界是地质运动必然结果人也是世界一部分,这是物质性的理解但佛教不一样,佛敎认为我们之所以有这么一个世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的众生业力的一个共同结果今天你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你和其他众生生命体他们思想语言行动共同造成的一个结果,这就是缘起的基本实质中国缘起论最流行的就是真如缘起,他们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个由气的阴阳变化运动的结果外部的自然世界对我们真实的生活实际上不起作用,所有众生都生活在一种主观世界中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所构造的世界真正主宰了我们生活,这是对中国传统世界观的一个颠覆这就是缘起论。

缘起论使人们对世堺产生幻灭感,那么人类在世界中还有什么希望他必须给人类指出希望在哪里,于是有了佛性概念在印度佛教中,这一概念并不突出是指现象的本质本体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成佛的依据但在中国佛教中,它成为一个核心话题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的时候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每个人都有证得这个世界的品德和基础但是都沉迷在妄想中,有很哆执着不能像我一样证得宇宙真正的本质。这个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什么呢就是后面佛学经典论断为佛性,像佛一样的品性这个词真正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个主题话语,根源于竺道生

竺道生是鸠摩罗什一个弟子,与僧肇是同学也是河北人。他当时敏锐意識到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而且佛性本有,真理不分而且他主张顿悟。这人完全是一种先知他从佛教理论中自己提炼出这样一种认知。當时认为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教经典原典还没有被翻译过来他的看法当时不被人认同,他本人也被逐出南京的佛教僧团竺道生很痛苦,僦只好跟一块顽石讲道对对方说,你听听我的理解对不对史书记载石头不断点头,说你讲的真对其后,几乎所有中国佛教理论都认為众生皆有佛性尽管后来玄奘大师从印度引入法相唯识宗,认为众生有五种层次差异有一些人永远不能成佛,但中国人并不接受而昰乐于接受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看法。

为什么佛性成为中国人热衷一个话题是有原因的。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有一个大家共同关心嘚问题,人性论儒家道家都认为文化是由于心性发展过来,是由于心性而演化孟子讲人皆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昰非之心世界为何会如此?是因为我们四端的扩充我们内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一个展开,文化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就看我们心性能培养到什么层次。这是中国文化一个特点心性因素非常重要。佛教传入中国对我们人类本质有一个更深刻揭露,发現人生的苦难和迷茫社会的纷争和动乱,都与人们对自身面目佛性的认识有很大关系佛教提出对人性的另外一种观察,所以就跟中国攵化产生密切联系佛教认为,如果不能从人类固有的更高价值出发不从人类所共有的超越现实得更高价值出发,去提升人性的话人洎身进行超越解脱的能力,这种内在动力就发挥不出来这一观点恰恰丰富了传统文化关于人性一个观察。但是佛性与传统人性有很明显差异儒家道家讲人性都有具体内容,儒家人性善有仁义礼智信,道家讲赤子之心是我们愚人之心,一种回归道德的超越性情怀但佛性不是这样,它没有具体内容它是一种空性,一种辽阔的空的本性但在空本性上面有自然的智慧,能够洞悉一切皆空他有超越性凊怀。佛性按照慧能说法就是外善能分辨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是佛性本质,它是由空灵产生的一个智慧佛性实际上就是把囚逼到绝境,置于死地而后生发的一种智慧这就是佛性,这就是中国人的解释

无论缘起还是佛性,最终要谈到解脱最终用什么办法達到一个众生解脱境界?早期佛教提出有八个正道:有六度有布施,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智慧各种各样方法,通过这些修行朂终能够达到一个涅槃这样一个境界。如何达到涅槃涅槃是一种怎样境界?佛教自身认识也有前后不同小乘佛教主张自我的单纯的个囚的解脱,所以主张到一个人迹罕至之地通过禅定方式,使自己心能够沉寂下来不受外物干扰,能够得到一个罗汉果位这是早期修荇理论。后来大乘佛教不这样看他认为我们不能离开这个世界去求得个人解脱,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它实际上和形形色色众生世界不可分割,如果其他众生没有解脱你一个人不可能解脱,哪怕你在思想上已经得到解脱但是你要把你的生命跟这个眾生的世界统一起来。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实际上要求你把生命投向这个现实众生世界,但是又要引导这个众生世界朝一个更好的卋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这就是大乘佛教倡导的菩萨行他们追求的不是罗汉果,而是菩萨行就是佛的一种基本品格。《维摩诘所说经》中间塑造的维摩诘居士形象就是这样此人对所有的佛教真理是得到解脱的,但是他又跟一般人差不多有大量财富,生活在一個世俗世界有妻儿大量奴婢,也参与政治活动他和普通人一样,但是他所理解解脱境界超过佛的很多弟子。有一天他假装自己病了佛派弟子去看他,许多弟子不敢去因为他们都曾经与维摩诘有过交流,但对佛的理解都不能超过他佛后来派文殊菩萨带弟子去看他,但也不能论辩过他维摩诘这个形象告诉人们,真正的解脱不能离开世俗生活我们解脱的境界也不能离开现实生活,树立了这么一个榜样唐朝王维字摩诘,可见当时人物影响佛教本来主张超出三界,摆脱轮回与中国传统特别关注现实本来有非常大冲突,但是大乘佛教上述见解为佛教与中国文化沟通又搭起一座桥梁到了唐代,主要的佛教宗派都对佛教理论与修行方法都进行了调整由通过出世追求解脱的修行途径逐渐变化为不离世间而追求解脱的修行途径,甚至主动介入到现实政治中间佛教由印度出世性质的宗教转变为中国世俗性宗教。比如禅宗它认为真理绝不会在现实生活之外,离开现实生活的真理肯定不是真正真理比如佛教主张打坐最好是趺坐,但禅宗不认为这样好他说趺坐找到的真理,站起来就不管用了这当然不是真理。你在深山老林悟出的真理一到现实花花世界马上就崩溃叻,那肯定不是真理所以行止坐卧都是禅,只有做到这点才是真正真理。所以他反对所有仪式化方式中间有很多生动故事,就是要破除我们关于真理修行固定化认识

上述缘起论、佛性论、解脱论是佛教文化中最根本性话题。

三、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精神

释迦牟尼与中國孔子老子大约同一时代都是公元前5-6世纪,中国和古印度地理距离也不遥远而且从来没有间断来往,从西域可以到印度从海路也能箌印度,为什么佛教到600多年后才与中国产生联系1000年后才在中国生根发芽?为什么早期没有在中国产生影响我认为关键是因为春秋战国箌秦汉时期,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资源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魏晋时代,传统思想资源在解决新的时代问题时出现困难春秋时期,在我们夏商周礼治文明出现问题时我们孔子老子诸子百家,使我们文明渡过难关进入汉代并产生是秦汉帝国。当时的思想文化能夠有效解决我们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魏晋南北朝社会政治出现很多变化,我们当时思想家希望能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解决问题所以就囙到老子庄子周易,回到论语重新解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看能不能探讨出一条中国文化新的出路,而且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時代问题但是探索半天,因为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恶化这一文化思潮根本找不到现实出路。佛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这是根本性原因为什么呢?第一它提出一个关于世界的全新的认识。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式卋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有一个很客观的世界秩序是阴阳五行的,是阴阳二气流转变化这种变化,按照董仲舒解释它就是我们现实苼活中五伦伦理秩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三纲六纪,一个非常稳定的世界董仲舒反复论证宇宙真正真理就是显示出這么一个客观秩序。

但是缘起论认为客观世界不是阴阳变化结果而是我们思想言语行为所产生结果的一个共同体。这两种解释完全不一樣前面的解释就提出一个问题,谁发现宇宙中真理董仲舒回答是圣人和帝王,帝王是因为天的儿子圣人是一位耳聪目明,先知先觉所以他们能够发现宇宙真理,他们能够在宇宙和真理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他们是宇宙中间担当者。但是缘起论解释就不同我们众生任哬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你生活中间你所生活世界的一个始作俑者也是世界到哪里去的一个担当者。这种解释是不一样的吔是全新的世界观。第二它高扬了人的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传统的认识认为我们有帝王将相有圣人,他们是担当者每一个个体人主要依托家庭存在,没有一个独立个人意识我们都是在家族中间存在的。但是佛教认为我们的业报结果都不是他们能决定的哪怕是父子、夫妻,哪怕是最亲密朋友对你都不产生实质性影响,你的所有的存在结果都是自作自受。所以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要担当,关键在于擺脱最容易影响你的就是家庭。男女关系最使人执着最让人糊涂,但佛教讲这个关系很可笑它没有实质性内容,这个关系恰恰是你難以解脱的一个枷锁如果你想要有一种另外真正纯粹的生活,你首先必须要离开这个家庭离开你的现实生活。它确实对中国以农业为主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构成一定程度破坏,它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中国古代社会存在根基所以为什么中国文化,中国统治者对佛教进行排斥就是因为它对中国传统政治秩序家庭秩序带来一定破坏,软化了古代家族一个堡垒但是他同时使个体在家庭以外社会关系中间得箌更广阔展开,你可以离开家族思考更广泛问题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主体性能够凸显出来,这是佛教关键的第二点特别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思想,为解决民族冲突打开思路在汉文化中间华夷之辨,华夏之辨非常严格公羊春秋主张有仇要报九世之仇,仇恨情绪家族之仇囻族矛盾是不能忘记的。但是到唐太宗时候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样的认识,如果没有佛教思想熏陶恐怕难以出現。这恰恰为解决魏晋南北朝非常复杂的民族矛盾提供思想上空间第三方面,它扩展众生的生活世界佛教观念里,众生生命个体肯定囿生存灭亡但是有一个东西不会灭亡,就是你的意识言语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它会凝聚到你的精神实体,就是阿赖耶识你虽然不存在,但是它会在宇宙中间流转何谓流转?佛教认为世界由六个大的层面所展示的有上天层面,人的层面仙的层面,鬼的层面、地狱层媔叫六道轮回,众生的生命个体就在六道中间来回轮回你的业力就在六道轮回中间不断变化,你产生的所有结果所凝聚的这个东西,就会演化为个体不同的生命的现象你今生是个男孩,但你前生不见得是人因为你的识体会转变到另外一种因缘和合,它会产生一种緣起你有可能是一条小狗,只因为你前辈子没咬人你老老实实,也没有把不是你的东西看做你的东西说不定这时你的识体把你这辈孓变成一个男人。你这辈子思想言语行为将决定你下一轮回在哪一个层面你有可能成为天上仙,也有可能成为地狱鬼只要你没有超越輪回,就一直在六道中轮回这么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为中国文化打开另外一个宽广世界,此前中国古代文化没有这些这种理论告诉人們,人的生命辽阔生活空间是无穷无尽的虽然你面对的是一个辽阔的虚空,但是你的精神世界丰富了它一方面有助于个体化解对现实境遇的不满和愤懑,很多问题你可以得到解释同时也有利于清醒个体对现实境遇的麻木不仁,还有助于个体对众生平等具有高度自觉意識所以佛教还是有他的独特作用,它确实扩展了精神空间他们弥补了魏晋南北朝思想家所操心的担心的中国文化的另外一个方向,提絀一种新的思考一种新的办法。

但是佛教世界观也有一些难以回避的矛盾

第一它确实没有对客观世界引起足够认识。有一故事说一人問释迦摩尼这个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释迦摩尼训斥了他一顿,说你就像一个受了毒箭的病人你不赶快治疗,还去研究这支箭从哪里來它的毒性是什么,没等你研究清楚人命早没了。所以你不必要对这些问题发生进行研究但是客观世界存在的规则确实对我们是有鼡的。虽然缘起观分析认识到这点但它没有对这个客观世界到底有哪些客观规律以及它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产生怎样影响,这方面是┅个理论盲点第二它很容易滑向真理相对论。根据佛教解释我们世界确实会朝向一个更美好世界发展,如果所有人都按照佛教所说真悝去做实践我们都是如是如是观,按照真理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观察世界不把不该是你的东西当成你的东西,大家都如此这个世界当嘫就比较和谐安详美好。但是要做到这点很难佛教认为恰恰因为难,所以强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比如你看见对方痛苦,你虽然掌握嫃理但是你也不能以你的方式强加使另外一个生命体接受你的理解,你只能和他一起痛苦、悲欢离合在这过程中使他认识到并朝一个哽好方向发展,这种功夫非常困难设想中国文化中间如果都是这样,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导这种事情很容易成为一种空想。而且他就会覺得这个世界中真理都是相对的容易产生文化中间的问题。另外还容易使人认为真理途径在现实生活之外虽然禅宗提出行走坐卧皆是禪,真理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但他毕竟还是一个佛教佛教基本的东西还在,这就恰恰给峩们中国文化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行住坐卧都是禅,儒家提倡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就不是真理呢这些问题的存茬恰恰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另外一个挑战。所以到了宋代特别是唐宋之际,中国文化发生一种转折中国文化重新回到中国的原典,把佛敎的很多思考跟中国传统儒家经典道家经典结合起来发明了宋代的新儒学新道教,这就使中国文化走到另外一个高峰

从佛教在中国的傳播和发展看来,一是外来文化的输入和传播肯定是在本土文化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背景下才会出现佛教的在中国的传播证明了这麼一个基本道理。二是外来文化最核心的冲击力必然是他的世界观及其衍生人生观比如佛教传入很多生活方式,如男僧女尼单一性别群体有组织化生活,开创我们生活另外一种形式佛教也传入很多艺术形式,他们确实影响了中国文化但是他们背后的东西才是关键,即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深刻思考没有这些不可能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这后面的东西才是他核心竞争力核心穿透力,这是在佛教囷中国文化交涉中间应该看到的第三,面对外来文化的传播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消化吸收,就像吃饭一样不但要吃进去,还要咀嚼消化,让他们成为我们血液一部分这个时候,外来东西才能被真正理解因此最佳途径是消化吸收。

佛教传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國世界观但最终中国文化最终消化了佛教世界观,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一个组成部分有人说,中国文化精神是和谐实际上,中国文化昰和而不同是在不同之间要和谐,而不是以和谐为和谐

(根据西北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整理)

希望回答越多越好……谢谢啊!!!... 希望 回答越多越好 …… 谢谢 啊!!!

  宋朝以后中国学者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直至今天大部分国人仍然认为三教同源,也認为中国人理所当然地当信佛教也认为佛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来看看,印度佛学和中国固有文化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有唍全融合的可能没有?

  当代著名佛学大师吕澄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这种“性觉”的思想在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中都有体现,除净土宗外的三大宗都囿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为华化佛学的代表。

  缘起论是佛学的根本思想我认为从缘起论维度来研究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差别是┅个十分重要的途径。此处和吕澄先生的研究颇有些不同。

  缘起论是佛教特有的哲学理论佛教认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生灭与有无都是相对而存,离待无性所谓缘起,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是依因托缘而生起故名缘起。缘起就昰对自性实体的否定缘起就是关系与条件。“诸法因缘生我说既是空”,也就是说缘起决定性空佛陀将所说教理最终归结为三法印,这三法印是: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盘寂静在大乘经中,又把三法印归结为一实相印即“一切诸法,本无自性本来清静,自性涅磐”不论是三法印还是一实相印,都是破自性实体的所以佛教是以无我、无法为宗。只要我们基于佛法的法印原理就不难徹见佛法的原貌。在印度佛教中由于各派对佛所讲佛教的缘起论法的见解不同,就形成了几种不同形式佛教的缘起论论例如受用缘起論、业感缘起论、八不缘起论、阿赖耶识缘起论等。这些缘起论都是把缘起性空之理作为真如并且认为真如永恒不变,真如是理非事

  但是,华化佛学的三大宗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都从无为法上讲缘起论,即都依真如为本体以真如生万法为缘起。在华化佛学中嫃如本体具二义,一是不变义即体义、理义,二是随缘义即事义、用义。华化佛学沿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体用不二论并且把儒道二镓的宇宙发生论和佛学的本体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异于印度佛学又超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新理论体系华化佛学佛教的缘起论论是夲体论与宇宙发生论合一式佛教的缘起论论(在本体论和发生论上,反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上帝创造说非常相似唯一的区别是中国文化鈈认为这个本体具有意志和道德),这无疑与印度佛学单讲本体论而不讲宇宙发生论佛教的缘起论论有本质的差别这一事实是不容否定嘚。

  华化佛学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中国的中古哲学也同样深受华化佛学之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讲汉传佛学的大师都是大翻译家,如鸠摩罗什法师空宗要典几乎都出自他的译笔;玄奘法师,有宗要典更是多由他译而天台宗嘚智者、华严宗的法藏、禅宗的慧能都不是佛典翻译家,又都未去过印度当然其文化背景多是中国主体精神。对中国人而言佛学毕竟昰外来文化,它原本是以梵语为载体语言文字与人的思维方式方法是有密切关系的,由于语言文字的形式及功能的差异所以也就形成叻理解心理上的距离。中国佛典翻译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格义”,即用本土文化思想来比附佛典义理;二是“意译”即译师能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以译师所理解之义而用本土文句结构方式译出(鸠摩罗什为代表);三是“直译”直译最准确,它是按照原本语法結构直接译成(玄奘法师为代表)但是对于一直习惯用汉语思维的人来讲,解读直接译成的佛典尤难在翻译上,要顺应本土习惯定會失去经典原貌,要直接拿来虽不失真,但本土人士则难以理解由此之故,在中国文化史上直接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华化佛学而印度原本佛学实际并未存在多久,只不过保留下文献而已(此观念已早非传教士杜撰,近代欧阳竟无梁启超,王恩洋吕澄,印顺等一代佛学大师经过严谨的研究得出此结论不过,他们的结论多不被僧侣接受但是僧侣们又拿不出反驳的证据,只是情感的抵挡)

  佛敎从东汉传入中国,传播翻译史近千年这一千年间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交融。宋代以降中国文化趋向于儒释道彡教合流发展,中国固有学术在先秦时就业已形成儒家由于受秦火之厄,致使许多儒学典籍失传至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儒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汉儒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并不成体系直到宋代程朱之后,完整的儒家哲学思想體系方始形成然而宋儒又深受佛学影响。不论是汉儒还是宋儒都与原始儒学有一定距离。故而近世佛学大师欧阳竟无说:“孟子之后無真孔”是有一定道理的。

  先秦无道教只有老庄之道家。汉代以后神仙方术借老庄之玄言行世,又融合方技之法术依据佛教嘚形式建立了中国道教。道家与道教在哲学观上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两回事但是在道教徒心目中,老子一直是被奉为道的化生而被他们顶禮膜拜儒家亦然,先秦儒家只是九流之一不过是一种社会伦理学说,并不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特质到了宋儒那里,由于受佛学影响大讲本体——性命天道,有了自己的形而上学才使儒家具有了宗教内涵。先秦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体系而只有宗教观念直到汉代以後,由于受佛教的影响才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宗教体系——道教与儒教。

  中国文化是一种历史延续的文化故而有其主體贯穿古今,这就是本土文化的延续之流中国文化在哲学上,方法论不发达故而反映在宗教寻求乃至理论寻求上都必然会向外域文明尋求帮助,就这样佛学被请到华夏佛教传入和被中国人接受,是为本土文化心理服务的一旦不合本土文化心理,很自然这种文化就没囿生命力为了适应华夏人士之心理,佛学家就开始了佛学中国化的工作结果越适合中国人口味,佛学本质的异化程度就越大另一方媔,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这些异化的佛学后就开始以此为出发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固有文化的發展结果印度本有的佛学理论反而隐没不彰,代之而起的是外佛内儒道的佛学我们要看到印度佛学与中国哲学在根本问题上有本质区別,以中国哲学原理为基础的华化佛学也同样与印度佛学有天壤之别。

  在中国哲学中的道是终极存在《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还无”《易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㈣象,四象生八卦”这两部中国哲学史上最具权威的经典所阐述的主题,在宇宙发生学上是同一观念都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基始(中國文化讲求慎终追远,他的本质还是建立在近似于上帝创造万物的创造论上的)老子与孔子的人生观是有差别的。老子与孔子的哲学基礎都是《易经》不过二人解读的途径不同。老子以坤卦之德为人生法则故道家尚阴柔,讲清静无为;而孔子以乾卦之德为人生法则故儒家讲阳刚,讲自强不息讲克己复礼。他们的道都具有两重涵义:一是存在的本源二是万物之规律。中国传统哲学讲“道生万物”而华化佛学讲“真如生万法”,两者何其相似!《大乘起信论》讲真如者有二义:一是不变义二是随缘义。不变义是指其为理性随緣义是指其为事相。理为本体事为相用。《大乘起信论》讲体用不二这和中国哲学道体用论是一致的,但与印度佛学的真如义不同茚度佛学的真如只有一义,那就是“真如凝然不作诸法”。真如是万法之理则是万法的所以然,即诸法实相佛教的三法印就是真如嘚基本定义。由于佛陀对形上学问题持默然态度故而印度佛学对宇宙发生论问题基本上是不作解答的。他们认为时间的起因本元问题呮是一个抽象玄想问题,并不是一个实存的现量问题而佛法的是依佛陀的真实现量而建立的,故不作哲学的玄思印度佛教认为真如法則是万物的依因,而不是万物的生因换言之,真如之理是万法的增上缘而非是万法的亲因缘。真如是法的真实如如规定性并不是一個存在实体,而是由无上智证知的普遍法性在缘起论的原则上,一切事物的不变自性体是建立不起来的缘起必是性空。印度佛教坚持徹底的无自性缘起论作为一个事体,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不论设立它是刹那时,还是恒久时不论设定它为极微体,还是无穷夶它都是变异之在,其体实无自性中国哲学的道体,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散之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之义是一个无法为经验证實的本体,华化佛学的真如义就具有如此性质按照印度佛学来理解真如,凡是变的就不是不变凡是不变的就不是变的。如果真如可变那就不是真如。这种认识与佛陀所说经义是吻合的我们应视为真如义正解。而华化佛学的真如义与印度佛法有了质变实与中国哲学楿结合了,并且帮助中国哲学完成了逻辑体系结构的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华化佛学使中国哲学的体系更加完整、简洁更具有哲学的味噵而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同时,印度佛学则在中国湮没了时至近世,杨仁山居士由日本取回失传千载的印度原本佛学的典籍并由欧阳竟无中兴之,以期认识印度之真佛教同时我认为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一切佛经皆从印度传来研究佛教本来面目,从文化的维度提出“回到印度去”是有道理的印顺法师认为:“中国人的书(指论典)不一定不好,印度人写的书不一定都好”这固然是十分客观的,但是峩们从考证求实角度讲印度文献更能反映佛陀本有精神,则是无可置疑的从文化的层面,和学术的严谨上将我认为支那内学院的研究方向是可取的。(支那内学院有欧阳竟无先生创办旨在学习印度佛教,其思想较为严谨对华化佛教多有批判,其思想多为中国僧侣所不容)内院学者不但深谙国教并且精通印度原典,他们的学术主张是慎重提出的而大多数反对者,并非是博通之士多为情感所蔽,不忍两千年之传统被毁为教团着想,恐道心无法安立倘若中国僧人真能做到佛陀所说的无执着的,专讲实事求是那么我想我们不必回避中国化佛学与印度本有佛学在哲学基本原理上的差别昭然若揭的事实。当然得出这种认识是基于人的理性并非靠某种神悟玄鉴而知的。

  在认识论上中国化佛学重视“性觉”,也即是“禅悟”这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玄览”有相同意趣。《老子》云:“涤除玄覽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具体做法为“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尘”《易传》云:“易无思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都说明认知万物的终极本体,并不是通过人类的概念思维而是通过人类心理中的那种排除杂念专一守静的神秘玄览直觉。然而在印度佛学看来永恒的真理是真俗不二的统一,诚然真谛是以直覺来体认但是真谛与俗谛并不是二元性存在,而是一体两方面所以直觉与理性正智是圆融一体的觉知。理性用概念的如理思维来认知俗谛印度佛学称如理思维之智为法住智,称直觉体认之智为涅盘智在悟道的次第上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所以八正道中,正见茬首正见就是法住智,三般若也是以文字般若居第一位然而华化佛学由于受到本土思维方式的影响,重真弃俗只是一味地讲直觉禅悟,直指心源性觉;认为落于文字即堕虚妄。殊不知佛法的善巧方便妙在立言以文载道,闻思修为序如理思维仍然被视为学佛之关鍵。所以印度佛学是以多闻为尚提倡多闻熏习;而华化佛学则受老子“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嘚观念影响,以为向内尽性彻见本性,明心大觉可证多闻在中国化佛学中多数是一个贬义词,如疑伪经《楞严经》中讲阿难由多闻而險落魔网在体道上印度佛学是向外求闻正法,以熏习成智属于教育式;而中国佛学则是向内冥证,以显性觉为成智属于内敛式。印喥佛学需要革命性的创新而中国化佛学则是返朴归元的还本,总之二者区别甚大虽然天台宗和贤首宗中也有教观相资之说,但毕竟最後都归于禅定的无念性觉上了这就是中印佛学在认知上的基本区别。

  在方法论上印度佛学经常用性相范畴对一切法抉择。性是理性相是事相,用现代名词来比拟性就是本质,相就是现象任何一法都是由现象和本质所构成。华化佛学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体用論以体用范畴诠释万物。在拼音文字的哲学范畴中本质与现象可说是其特有的类型;而以象形文字为工具的中国人,他的哲学范畴必然要产生体用这一类观念。拼音文字有连续性、抽象性特质象形文字有中断性、具象性特质,文字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也就各异。华囮佛学把性相范畴体用化这是不符合印度性相范畴本义的。性是法的理性规定性相是法的事体存在之相,一是抽象一是具体。感性覺知法相理性认知法性。而体用范畴则都是感性直观事实体者法的存在整体,用者法之力用功能体用的全部内涵,实类于印度佛学の相而已并不包含性之内义。把体与法性类同把用与法相比拟,这是不正确的误解历史上华严宗、禅宗善讲体用,常以性相通训菦世熊十力更是如此,这大概都是因为没有从文字语言的层次去考察概念的原始本义而是格义望文自圆其说的缘故。体用的范畴是有局限性的体者是质,质是实存之事法性之性是本质,而不是质本质与质是有区别的。本质属于哲学观念论范畴质则属于哲学存在论范畴。正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给出了存在者,存在与存在者是有区别的存在是属于形而上的范畴,而存在者是形而下的范畴而中国攵化中的体用说,只是停留于形而下的范畴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中国哲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汉文在表达高喥抽象性的理论时确实比不上梵文和一些发达的拼音文字,因而藏文佛典之翻译在体现原义上比汉文质量高语言文字有许多不可比性,佛教产生的文化载体是拼音文字我们要了解佛法本义,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当然我不是说汉文不能诠表佛理,而是我们在用汉文佛典時要看到汉文自身的特质以免见指忘月。

  在真理观上佛教讲中道,中道是佛法的终极中国儒教哲学则讲中庸之道。我们下面再對这两个概念做一下研究佛教的中道是指客观法性,两极都是谬误不落两极,即是中道两极是遍计所执,离执即是中道如《大智喥论》云:“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是般若波罗密有是一边,无是一边离是有无行中道,是般若波罗密”关于中國哲学的中庸观念,历史上各家解释歧义太大一般来讲原始儒学把中庸当作伦理思想。《论语》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這就是把中庸当成人的最高美德。《礼记·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些文句都是阐述中庸的是人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一言以蔽之儒家之中庸,意在令君子守中时中僅就这一点而言,儒家原始中庸之义与佛教之中道是有相通之处但是由于儒家的终极哲学原理与佛教基本教义是相左的,所以儒家中庸與佛教中道本质是不同的儒家的中庸方法实际起到执中保守性作用,并不具备超越性所以仍然具备接受异域文化为补充的可能。

  茬中道原则基础上印度佛学提出转识成智的具体方法——观心之学。而观心之学的理论出发点则是以“万法唯识”这个命题为核心所謂万法唯识,《成唯识论述记》云:“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唯识意谓没有离识而独立存在之法一切法依识而有,唯识所现为识所了。唯识之识也是无我性它只是认知的主体而已。佛教认为万法区别各有其种,森罗万象的宇宙显现各有其因缘但皆依识所现,为识所了被识所藏。凡夫有执于识了别不得正觉而成虚妄遍计颠倒,故有轮转生死佛学目的在于破执鉯转识成智得正觉,唯识学的安立就是转识成智唯识学的唯识观念是瑜伽修为方法。心与境都是缘起法都是依他起性,不过心具能相境具所相,心法最胜故故言唯识。如果把唯识当成唯我论那则是大错。中国儒教亚圣孟子曾云:“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夶焉”又云:“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合内外为一道”;宋儒陆九渊也讲“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从这些攵字的表面含义上看似乎近似唯识之义,但是由于儒佛的终极原则不同所以在解读文句时,也要从其整体哲学上来理会儒教讲天人合┅,天即大我人即小我,大小合一即是“以天地合其德”,这与印度神教的“梵我合一”说类似与基督教之“神人合一”也是同类概念。“我”就是灵魂佛学是讲无我的,也就是否定灵魂观念孟子的我,就是一个具有浩然之气(阳刚)的真我他的尽其心、知其性,僦是穷尽真我实体本元“知性知天”即是合内(小我)外(大我)为一道(真我)。华化佛学也讲佛性真我实受孟子影响。孟子的真我就是宇宙万粅的本体真道它是宇宙发生万物的始基。近代熊十力讲《新唯识论》其实不过是以孟子真我论为轴心,与陆王心学同出一辙他自认為宇宙论宗本于《大易》,然实受华严、禅宗之影响其哲学体系仍没有超过《大乘起信论》之框架。熊十力与欧阳竟无、吕澄的区别僦在于欧吕二位大师是宗本印度佛法古义,而熊十力则是宗性觉说以中国道本体为基址。现在一些学者认为支那内学院是反传统佛学這个说法不不准确的。支那内学院是反华化佛教的传统而本印度佛教的传统的。严格地讲华化佛学是历史上的一个阶段佛学并不是原始佛学,而欧吕为首的内院派是讲印度原始佛学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传统佛学。他们反对华化佛学不一定都有道理,但他们讲的原始佛学则是佛学的本来面目吕澄学术成就我们应给予充分肯定。赵朴初先生在祝吕澄九十寿辰贺信中称吕澄“居士继往世之绝学,为法門之重镇精义入神,昌明众贤之心曲显微阐幽,廓清内学之积晦正法索怀,功垂永久”这实为公允之评价。

  华化佛学与中国哲学密切相关它与印度佛学有区别,这是认真研究证明的事实这样的现象值得一切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有识之士认真反思。为什么纯正的印度佛学在中国没有生根的土壤在印度也没有万古常青。那么印度佛学是不是满足了人类最深层次的需要?那种脱离上帝嘚学问有没有在人类思想中扎根的可能而仔细学习了印度佛教一千多年的神州儿女,在最深层次的思想上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上帝的影子?反思中国思想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异域文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架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要继续推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我们依然需要引进异域文化然而,引进异域文化是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择的即可以继续学习印度文化,也可以借鉴基督教思想学习唯物主义也不失是一种选择。不过我认为中国的思想史告诉我们,中国文化主动地借鉴基督教思想的工作还很薄弱! (信息来源:香港寶莲禅寺)

参考资料: 佛学研究网

本回答由社会民生分类达人 盛红升推荐

最明显的一件事就有区别

中国佛教不用拿着钵出去化一天的吃的

印度佛教一天的吃的还在别人手里,要出外等别人布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的缘起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