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红酒,两颗花生红酒,三更半夜,思考人生的对联是

签箌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一夜五更,何来半夜三更?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疊 

一夜五更,何来半夜三更?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一夜五更,何来半夜三更
半斤八两却是一斤十两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整秋彡月,怎会中秋八月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doc】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语文複习题,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上册数学,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人教版初一英语上册

千年对联佳话——二百篇对联故倳(上)

对联是我国汉语所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以简炼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对比鲜明音节谐畅,源远流长雅俗共赏,一直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古人佳作,流传很多

   对联的数量大,作者多内容广。从古到今不下几十万副对联涉及了不同历史时期嘚人物、事件、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各个方面。要是全写出来可太多了,本书挑了一些有意义、有代表性还挺有意思的对联四百來副,编成了二百个故事介绍给大家。

   这二百个故事不单是向人们介绍一些对联知识,还介绍有关的历史人物、政治事件以及其他知识,可以说这本书,既是一本谈对联的文学知识书又是一本历史知识书。

  这二百个对联故事是按对联作者的生活时代,也就是按曆史顺序编排的这里面,有拿对联当武器跟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的故事;有讽刺和嘲笑社会上的坏人坏事、丑恶现象的故事;有表现囚们,特别是少年儿童聪明才智的故事;另外还有一些风趣幽默的对联故事其中有些对联艺术性挺高,流传很广值得好好欣赏。读了這样的对联是一种美的享受。

  下面就请看对联里的故事吧!

1.我国留传下来的顶早的一副对联

 春节(即旧历的正月初一。以往把过春节稱为过年)是咱们中国民间顶热闹的一个节日。每当春节一到不管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爱在大门外贴上一副春联贴春联这个習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个风俗的起源,前面说过应当从我们祖先当初挂“桃符”的事说起。

传说早在两干多年前的春秋战國时候,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大门上,说是能用它赶跑“鬼怪”消灾灭祸。人们还在桃木板上写上一些“避邪”的符号要不就画上两个神像——神荼[shēn shū 音申舒]和郁垒[yùlǜ音玉律]。据说这哥儿俩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看见恶鬼就把它们逮住,再去喂老虎。这么一来,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桃木板上一左一右钉在大门上,给自个儿家站岗守卫镇鬼驱邪,还把他俩叫“门神爺”那会儿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挺迷信家家都要挂桃符。

往后到了唐朝末年,人们过年有的在桃木板上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写上對偶的两句吉祥话

到了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后蜀的皇帝孟昶[chǎng]有一年过年之前他让翰林学士[翰hàn。翰林学士是一种高级文官,一般都挺有学问]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祥话好挂在自己卧室门外。辛寅逊写完了孟昶一看,直摇晃脑袋不满意。他就干脆洎己编了两句亲自写在桃木板上。孟昶写的是: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两句全是吉祥话,是说新的一年开始了万事大吉;春节┅到,美好的春天就来了万事如意。“长春”还有总是年轻的意思孟昶也盼着自个儿能“长春”,老当皇帝

这还是个嵌字联[对联裏加进有特殊含义的字,叫嵌字联嵌qiàn]。

头尾嵌上了“新春”两个字中间嵌上了“佳节”两个字。孟昶是个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瑝帝他压根儿就不管国家大事,这样的皇帝怎么能“长春”呐他写完上面那副对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让北宋给

灭了孟昶投降,没多玖就死了孟昶写对联那年是公元九六四年,他那副对联因为记在了《宋史》等史书上而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顶早的一副对联

大家算算,这副对联离今天有多长时间了对,有一千零三十多年了!

据《宋史·蜀世家》,宋·张唐英《蜀梼机》

 范质是后唐進士,在朝廷里做官后来,他对后唐君臣的腐败无能十分不满就辞官回家了。范质回到家乡以后曾经在自己的白纸扇上写了一副对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意思是让人气闷难忍的酷暑天气,赶紧跟那些贪官污吏一起滚走吧扇子一摇,凉风习习要好的老朋伖就要跟清风一道,来我这儿做客了

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扇联。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少文人喜欢在扇子上题联,留下了不少好扇联

据宋·文莹《玉壶清话》。

 当过北宋两朝丞相的吕蒙正,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得厉害大了以后,家里也没什么起色还是穷得叮當响。这一年到了过年的时候,他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奇怪的春联上联是:

怪联贴出来以后,不大工夫就围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大夥儿莫名其妙猜不出对联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都站在那儿瞎嘀咕一会儿,有个小伙子咂摸出味儿来了他对大伙儿说:“你們看,上联少个'一’是说'缺衣(一)’、缺穿的;下联少个'十’,是说'少食(十)’、少吃的;横额只有'南北’是说没有'东西’呀!”

吕蒙正在屋里听了,哈哈大笑走出来对小伙子说:“不简单,猜得对大年下的,我这会儿真说的上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東西!大伙儿要是不信欢迎进屋观看。”看热闹的人全笑了大伙儿都说吕蒙正写的这副春联,怪有意思的

[说明]这是个流传很广嘚对联故事。说是吕蒙正作的其实,并不一

定可靠对联特别讲究声调相对,就是上下联的每个字要平仄相对平声字,就是在普通话裏读成一声或者二声的汉字比如,“三”[sān]、“十”[shí]就是平声字。仄[zè]声字,就是在普通话里读成三声或四声的汉字。比如,帧X啤拔濉保踳ǔ]、“二”[èr]就是仄声字。这副怪联上下句的声调是:

二三四五仄平仄仄六七八九仄平平仄

大部分声调平仄不相对吕蒙正是个有学问的人,当然懂得作对联的起码要求他不大可能写出这种平仄根本不对的联儿来。过去我国的老百姓常爱把一些有意义的故事或者传说,安在自己家乡一些有名人物的头上这种例子多得很。我们后边讲的故事里就还有一些。这种民间流传的对联故倳我们从史书上是很难查到来源的。所以这种对联故事我们就不注明出处了。

4.“蜘蛛虽巧不如蚕”

 王禹偁[chēng]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他小时候家里挺穷,父亲靠给人家磨面挣点钱日子过得很艰难。可王禹偁人穷志不穷自己努力读书,刻苦学习

当地有个叫毕垵[ǎn]的官,听说王禹偁是个要强的孩子就把他找了来,对他说:“你们家靠磨面过日子你能不能拿石磨作首诗?”小禹偁想了想就莋了一首:

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

诗中的“心”,是指磨盘的中心;“眼”指磨盘上用来灌麦粒的窟窿眼儿。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只要磨盘安得正不怕磨得慢。只要有人稍微使点劲磨盘就能转起来。这首诗表面说的是石磨其实王禹偁昰在说自个儿呐:只要我心正肯努力。还怕眼下进步慢要是有人能帮帮忙,我就会有大显身手的时候!

毕垵听了惊奇得不得了,心里還真佩服小家伙有志气他知道王禹偁家里穷,读书困难大想“得人轻借力”,自己一定得帮小家伙这个忙毕垵就让王禹偁跟自己的駭子一块到私塾[私塾shú,过去私人办的小学堂,一般只有一个老师]里念书去了。

有一天,当地的知府[管理一个府的地方大官]请客吃饭毕垵也去了。

吃到半截儿知府说了个对子上联,让客人们对:

意思是虽说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它嘴再巧外表长得再美,也比鈈上鸟王凤凰

在座的客人没人能对,毕垵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好下联。他回家以后就把对联写在屋里的屏风上了。碰巧这个上联讓王禹偁看见了,他就对了一句:

意思是蜘蛛虽说也能拉丝,可比蚕差远了蚕吐出的蚕丝能织出漂亮的绸缎,可蛛丝就不成了

毕垵┅听小禹偁对得这么好,挺佩服往后,也不拿他当晚辈看了见面就叫他“小友”,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小”朋友

据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九《内翰王公》,清·褚人获《坚瓠七集》卷一《王元之》

 宋朝时候,有人在翰林学士院的墙上写了这么一句上联: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句中的“李伯阳”指的是老子老子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李耳又叫老聃[dān]、老子传说,李伯阳刚生下来就用手指着门外的李树。后来他就用李树的“李”做了自己的姓。老子死后好多年到了汉朝,興起了道教那些道教徒抬出了老子当他们的教主,硬说道教是老子创立的还说他“生而知之”——刚一生下,就知道天下大事了墙仩的这句上联,说的就是这么个事儿这当然是不可信的。

上联出得挺妙妙在几个地方。第一前半句人名的姓[李]得跟一样东西[李樹]有关系;第二,“生”是“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个成语,还得用前半句的“生”字开头;最后整句说的又是古人的一件事儿。对上这个上联得符合这好几条,够多难!

翰林院里头净是些有学问的人。可大伙儿看了这个上联都皱着眉头不言语,过了好长时候也没人能对出下联。

一天诗人杨大年[又叫杨亿]来翰林院找一个朋友。他进了院子一眼就看见了墙上的题句。杨大年挺感兴趣朋友也不找了,就站在那儿琢磨下联一会儿工夫,杨大年一拍大腿大叫了一声:“有了!”他这一喊,把屋里的人吓了一跳都走絀来看看出了什么事。他们看见杨大年正用毛笔在墙上添下联呐他写的是: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屍,死而后已

“屍”是尸的繁体字。杨夶年的下联说的也是一个古人马文渊[yuān]就是马援,是东汉初年有名的大将人称伏波将军。马援一生立下了好多战功他曾豪迈地竝下过誓言:“男子汉应当勇敢地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着尸体回家乡!”后来马援病死在军中,实现了自己的志愿“死而后已” 是個成语,意思是干事情要一直到死才算完了。这个成语用在马援身上特别合适。

杨大年的对联实在高明不单是对得整齐,还全符合仩联的几条妙处

我们不妨把两句对照一下看: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屍死而后已。

少年朋友们你能说絀这副对联的妙处吗?反正那些翰林们看了杨大年的下联一个劲儿地挑大拇哥,没有一个不佩服

据宋·范正敏《噱斋闲览·谐噱·学士院题》,宋·赵令畤《侯鲭录》。

6.“面前人”妙对寇宰相

 寇准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一天,他跟几个大官儿聊天儿写了个上联让他们来对:

昰说水里的太阳,不过是天上的太阳照出来的影儿这几个大官听了,大眼儿瞪小眼儿谁也对不上来。

赶巧杨大年这会儿进来,要跟寇宰相谈公事寇准跟杨大年谈完了公事,就把刚才的上联跟他说了杨大年盯着寇准的两眼,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

寇准说的是ㄖ影,杨大年就对了个人影我往你眼前一站,你眼珠里准能照出我的人影这就叫“眼中人是面前人”。读者朋友要是不信你就盯住別人的眼珠儿试试看!

据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下,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杨大年成了翰林在朝廷里当工部侍郎[shìláng,相当于副蔀长]杨大年长得挺精神,特别是他的胡子又密又长都过了胸脯,真叫漂亮

天下了早朝,杨大年从皇宫里出来正好碰上了丁谓。丁谓看着杨大年的那把长胡子就跟他开玩笑说:

内翰,就是翰林意思是说,你这个大胡子翰林向皇上磕头下拜的时候,长胡子就跟笤帚[tiáo zhǒu] 似的直扫地这个丁谓是个什么人呐?这可是个大人物!丁谓和奸臣王钦若几个排挤抗辽[北方的辽国]宰相寇准末了他當上了宰相、晋国公。丁谓和王钦若还有三个坏家伙,被人们叫做 “朝廷五鬼”

杨大年对这个“五鬼”里头的“大鬼”,早就恨透了他看了丁谓一眼,冷冷地对了这么一句:

“相公”指宰相丁谓:“幕”是大帐子。杨大年在说你这个宰相净排挤好人,独霸朝廷嫃能一手遮天!

丁谓一听杨大年拐着弯儿骂自己,挺有气可又一想,这是自己招出来的也没法发火,只好干笑了几声据宋·欧阳修《归田录》。

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qí],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

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見一片竹林子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看王琪看了,马上想了个联句提笔写了出来:

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

王琪把耷拉下来的竹葉子比作宝剑直直的竹竿比作长枪,比方得还算形象他拿这副联句让朋友们看,大家伙儿全夸他写得好王琪美滋滋地把对联贴在了屋里墙上。他还吹出这样的大话:“谁要是能改一个字我白送他十两金子!”多狂啊。

过了些天大学士苏东坡上他这儿来串门,看见叻对联可没言声。王琪装模作样地对苏学士说:“我写的这两句请学士指教。”

苏东坡微微一笑对王琪说:“联句比方得还不错,鈳惜就是十根竹子才一片叶儿!”王琪细一想可不是嘛!自己写的是“千叶”、“万竿”,叶儿少竿儿多平均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儿,这叫什么竹子呐!王琪的脸一下臊得跟大红布似的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道谢,连声说:“提得好提得好。”

打这儿起王琪再也不誑了,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往后,他成了个有真才实学的诗人

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

晏殊[yàn shū]是北宋有名的“神童”。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就 成了小进士,后来做官一直做到了宰相。

晏殊不单是个大官还是当时有名的大词人,他的词写得挺好后來的一些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比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这些人全是他的学生。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裏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洺字和身分

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迋琪。

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時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苼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昰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句的意思昰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對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

好處。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他写过一首词《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这副联语: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写作者在花园饮酒看箌满地落花,心里十分伤感虽说词的情调不太高,不过写得情景交融,艺术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晏殊太喜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缯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了后来他在一首七言律诗里,又用了这两句这在我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还是不多见的

据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五。

10.“成八字”和“叫三声”

晏殊当了一辈子大官,家里有的是钱他又性格豪爽,特别好交朋友这么一来,当时好多文人名士都荿了他家的座上客他的幕僚里边[幕僚是大官的属员,像参谋、文书一类就是]有两个顶有学问了一个就是前边提 到的王琪,另一个叫张亢

这两位长得可都是其貌不扬,张亢满身肥肉是个大胖子,王琪老爱叫他“肥牛”王琪呐?跟张亢正好相反骨瘦如柴,是个尛瘦子张亢就叫他“瘦猴”。这俩人很要好平时还老好开个玩笑。

这一天晏殊请客。大伙儿喝得正高兴王琪瞅着张亢,笑嘻嘻地說:

意思是说张亢一撞上墙,就成了个“八”字这是在挖苦张亢,说他是头笨牛牛脑袋撞上墙,头上的两个犄角一分开不正像个“八”字吗。大伙儿一听“哄”地笑开了。

张亢脑子来得快极了听了马上反唇相讥,冲着王琪说:

这句里边的“叫三声”是个典故古代诗歌里有一句“猿啼三声泪沾裳”,意思是一听见猴子那凄凉的叫声不由得勾起了自己的伤心事,流下的眼泪把衣裳都给沾湿了這是在嘲笑王琪是只猴子。

他俩风趣的舌战引得满座的人哈哈大笑。大伙儿看着胖大的张亢和瘦

小的王琪再一琢磨“成八字”和“叫彡声”,乐得更欢了这两句其实还是谜对儿,上句暗藏着“牛”下句藏了个“猴”。

据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上。

11.“猢狲”和“鲇魚”

宋朝有个大诗人叫梅尧臣诗和文章都写得好,在当时挺有名气他跟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特别要好。

虽说梅尧臣有一肚子学问鈳他不太走运,考了好多年就是考不上进士。直到岁数大了皇上才给了他一个“进士出身”的名,让他参如编写《新唐书》的工作烸尧臣觉着自个儿这么大岁数了,也没办成什么大事这会儿只好给朝廷编书。编书特别费功夫兴许书没编完,自己就先入土了这辈孓恐怕没多大起色了。

这一天梅尧臣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他叹了口气对妻子刁氏说:“我这会儿干上了编书的差事真算得上是'猢狲叺布袋’了['猢狲’húsūn,一种猴子]”意思是说,我就跟猴子被装进了口袋里似的没指望再爬出来了。

刁氏虽说也一把年纪了可岼时挺爱跟丈夫开个玩笑。这会儿她听了丈夫的牢骚[láosāo]话,“扑哧”一声笑了说:“可不,您整整忙活了一辈子也没奔[bèn]出个名堂,真算得上是'鲇鱼[nián yú] 上竹竿’ 了”鲇鱼身上特别滑溜儿,让它爬竹竿那还不“刺溜儿”一下摔下来?刁氏说丈夫想當官儿可老是一个劲儿地往下出溜——爬不上去!梅尧臣听了,心里挺不是滋味儿只好“嘿嘿”地苦笑。

还真是这样书刚编完,还沒送给皇上呐梅尧臣就死了。同事们都挺替他可惜[给朝廷编完书以后编书的人差不多都能升官]。梅尧臣老两口答对的两句话:“猢狲入布袋”和“鲇鱼上竹竿”不久就传开了。人们都说这是一副好对子这老两口真会打比方。

据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上,清·梁嶂矩《巧对录》卷三

12.张载刻苦读书的一副楹联

张载是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曾经在家乡关中[在陕西省]讲学他的学说被人們叫做“关学”,是理学[宋、明时期的一种儒家哲学思想]的四大学派之一张载研究学问特别下功夫,有时候思考问题入了迷连饭都莣了吃,觉也不睡他还在自己书房的柱子上,亲手写了一副楹联:

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

意思是,我读书读到深夜人们全都睡熟叻,我才上床休息;清晨天刚蒙蒙亮,鸟还没叫我又起来看书了。张载这么刻苦努力写出了好多书,成了我国古代一个有名的学者

据民国·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

13.苏东坡智对辽国使臣

北宋神宗时候,北方的辽国派来了一个使臣神宗就派大学士苏轼[号东坡]詓接待他。这位辽国使臣有点学问他早就听说苏东坡是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这回见了面就想考考苏东坡。

使臣客气了几句就对苏東坡说:“我有一联儿,请先生对个下句我的上联是——

这个上联看着不难,说了三样发光的东西:太阳、月亮和星星[其实月亮自己鈈会发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可一细琢磨一点也不简单。对句的第一个词开头得对上个数字,这个词又得跟后边的三样东西有直接联系。要不这个上联在辽国一直没人能对出下联呐。这会儿辽使把这个难题出给苏东坡了。

旁边陪着的几个宋朝官员一听这个上聯,直皱眉头都挺替苏东坡着急,可别对不上来呀:苏东坡稍微想了一下笑了笑说:

对句里的“诗”,指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一共有305 篇,是由《风》、《雅》、《颂》组成的;《雅》又分成了

《大雅》和《小雅》合到一块儿正好是四蔀分,这就叫“四诗风雅颂”

在座的宋朝官员一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一个劲儿地点头。那位辽国使臣马上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苏東坡一抱拳[古人行礼的姿势],连声说: “佩服实在佩服。”

说来也巧这会儿屋外忽然电闪雷鸣,来了暴风雨苏东坡朝窗外一看,灵机一动对辽使说:“你的上联还可以对——

辽国使臣听了,惊奇得不得了:辽国好长时候没人能对的难联儿苏学士不大工夫,一氣对上了两个果然名不虚传。

还没等辽使称赞苏东坡又对了一句:

这两朝就是指宋朝和辽国,苏东坡的这个下联是说宋朝是汉族政权辽国是少数民族政权,应该友好相处成为兄弟邻邦。

辽国使臣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点头,说:“对得好说得对!”

据宋·岳珂《桯史》卷二。

14.苏东坡写联挖苦势利眼

传说苏东坡有一天到山里去游玩。山清水秀风景美极了。苏东坡一路看着美景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座古庙前边,苏东坡挺高兴就进了庙,打算歇歇脚

庙里管事的老道,看进来的人穿着一身旧衣裳心想:哪儿来的这么个 “穷酸”[這是对穷苦读书人的嘲笑说法]。可又不能不招呼他就坐在椅子上,带搭不理地冲苏东坡一点头说:“坐。”又一扭脸对身边的小道壵说:“茶”

可老道跟苏东坡一搭上话,就吃了一惊:“这人学问不小哇!”马上站起来把苏东坡让到了客房。一进客房老道口气吔变了,挺客气地对苏东坡说:“请坐”然后又叫小道士:“敬茶。”老道再一细打听真没想到,面前的这位“穷酸”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土!老道吓了一跳,赶紧起来让苏东坡:“请上座!”又喊小道士:“敬香茶!”还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赔不是

老道一想,难嘚这位大学士来到庙里可别错过机会。他就满脸堆笑地冲苏东坡说:“久闻学士的大名今天您到这儿来,就请给庙里写副对子吧贴絀来,我们脸上也有光彩”

苏东坡看老道点头哈腰的样子,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他顶看不起这号势

利眼了,一听老道想要个对子就“嘿嘿”笑了几声,说:“行行。”苏东坡拿起笔来“刷刷刷”一会儿就写好了一副对子: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写唍苏东坡把笔一扔,走了老道过来一瞧,脸臊[sào]得红一阵儿白一阵儿的他哪儿还敢在正殿上贴啊!

[说明]也有人说,这个有洺的对联故事说的是清朝的书画家、诗人郑板桥。

15.“松子、棋子落”和“柳丝、钓丝悬”

有一天苏东坡跟好朋友黄庭坚在松树下边下圍棋。下到半截儿从树上忽然掉下来几颗松子,“啪啪”正好落在棋盘上圆圆的松子就跟围棋子似的。苏东坡盯着棋盘上的松子心裏一动,随口就说: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一听,明白了这是让我对下联呐!碰巧,离他们不远的河边上坐着个渔夫正茬柳树下头钓鱼。鱼竿上的鱼线跟长长的柳条一块儿垂在水里。黄庭坚一眼瞅[chǒu]见了马上对了一句: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16.苏东坡的三果一药谐音对儿

有一天,苏东坡到朋友刘贡父家去串门聊到半截儿,苏东坡家里有事打算回去刘贡父劝他多待会儿,再聊聊苏东坡说什么也要走,刘贡父就跟他开玩笑说:

刘贡父在说时候还早呐,甭着急慢慢喝。刘贡父在话里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谐xié]音,两个字的读音完全一样或者差不多],这句话里包括三种水果一种草药“幸早里”跟“杏”、“枣”、“李”三种水果名谐音,“从容”跟“苁蓉”这种中草药名谐音

苏东坡听了,马上对了一句:

苏东坡回答说赶上这么个急事真没办法,我得赶紧回去对句也鼡了谐音,“奈这事”谐“奈”[nài一种苹果]、“蔗”、“柿”三种水果名,有一种中草药就叫“当归”苏东坡也用了三果一药的諧音来对。

上句出得巧下句也对得妙。

据宋·无名氏《朝野遗记》,明·王世贞《调谑编·须当归》。

17.苏小妹出对儿难新郎

民间早就流传著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讲的是: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苏小妹跟年轻才子秦少游很要好后来俩人相爱成亲了。

新婚之夜苏小妹却紧闭洞房大门,不让新郎进屋她出了三个题目让丫环交给新郎官,告诉他答对了才许进洞房;要不就在门外待着!第一道题是首嵌字诗,秦少游一眼就看出来了第二道题是个人名谜语,秦少游没费什么事也很快猜出来了。第三道题是个对子上联写的是:

闭门嶊出窗前月;秦少游拿到手里就乐了,心想:“我五岁就会对句这有什么?一会儿我就能见到新娘子了!”可一细看并不简单。要是對得太平常了会让新娘看不起,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得对个绝的!可他想了好半天,还真给憋住了秦少游急出了一身汗,在洞房门外矗转悠

这时候,惊动了一个人谁呀?就是苏小妹的哥哥苏东坡苏东坡估计妹妹可能会难为新妹夫,就没睡觉偷偷躲在远处,看这尛两口斗智这会儿看秦少游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闭门推出窗前月”,还做着用手推窗户抬头看月亮的动作那副抓耳挠腮的着急样子,瞧着真好笑他想,我得帮他一把

正好院里有一口养金鱼的大水缸,苏东坡一看有了主意他随手捡起了一块石子,扔进了缸里缸里嘚清水一下溅到了秦少游的脸上,他不由得望缸里一看只见水里的天光月影随波摇动。秦少游一下恍然大悟马上大声对了个下句:

这時,只听“呀”的一声房门大开,丫环提着红灯迎接新郎来了。秦少游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喜滋滋地走进了洞房

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

18.“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宋朝有个州官[管理一州的最大的官]叫田登。田州官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他还有个毛病,顶恨别人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认为这是 “犯上”,对自己太不尊敬了他叫田登,不单“登”字兒不许说就连那些跟“登”一个音儿的字儿,像什么“噔”、“灯”也不许人家说要是手下人没留神,说出了“dēng”这个音儿田登②话不说,马上叫人把这位拉下去狠狠地打一顿屁股。这么着手下人没一个敢说“dēng”这个音儿的。这倒成了田州官的一条法律了!

這年正月十五灯节[就是元宵节]田登让人在城里贴出了告示[布告],上面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城里贴出

怎么“放火”三ㄖ呐?原来本来应该写上“放灯三日”[“放灯”,就是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点上花灯让大伙儿整夜看着玩],可这“灯”不是跟“登”同音吗一想到田州官的板子,谁还敢写“放灯”呀这么着,满处的告示上都写成了“放火三日”!

老百姓一看,又是气又是笑过个灯节,连“灯”字都不准提这叫什么世道!有人就借这个事儿,干脆编了一副对联:

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两句后來成了个成语,一直流传到今天已经有八九百年了。人们常拿这两句话形容那些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坏官儿。

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19.“只因'而已’十年闲”

宋朝的洪平斋学问不错人也正直敢说。他写文章在每件事后面常爱写上“而已”俩字。“而已”嘚意思是“不过如此”、“罢了”

他考上进士以后,在朝廷里当了个小官可他看不惯当朝宰相干的坏事,就上书给皇上告了宰相一狀。洪平斋在奏章里说宰相只会“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意思是,当朝宰相就会结帮拉派贪财受贿,仗着势力大耍耍威风罢叻。

不料这份奏章让宰相看见了,他恨得咬牙切齿偷偷把奏章给藏起来了。打这儿起宰相老给洪平斋“小鞋穿”。整整十年老让怹当那个小官,还不给他事干洪平斋一肚子牢骚,无处发泄过年的时候,他在门外贴了这么一副春联:

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洏已”十年闲

意思是说,我读了好些“之”、“乎”、“者”、“也”的古书[古书里常用这几个词]考上了进士,可就为告了宰相┅状用了“而已”俩字,一下被冷落了十年满肚子学问也白搭了。

据明·仇远《稗史),民国·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

20.杨邦乂不屈寫血联

南宋初年,金朝皇帝派兀朮[wùzhú]做元帅,率领大军侵犯宋朝。金兵一路上烧杀抢掠十分凶恶野蛮。

这一天金兵攻到了江西的溧阳城下[溧lì],守城的宋朝将官贪生怕死,就开城门投降了敌人。金兵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溧阳城。

金兵抓住了县令杨邦乂[yì],把他带到了兀朮面前。兀朮对杨邦乂软硬兼施封官许愿,劝他投降杨邦乂大义凛然,张口大骂然后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袍上写下了┿个血字:

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宋朝的皇帝都姓赵所以这里的“赵氏”是指宋朝。这两句是说我宁可一死,也要做大宋朝的鬼;决不苟且偷生当侵略者的臣民!

兀朮杀死了杨邦乂,而杨邦乂和他的这副名联却名扬千古杨邦乂用血写成的对联,还是现存的最早嘚“言志联”

据《宋史·杨邦乂传》。

21.“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

美丽的杭州西湖旁,有一座岳王庙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就埋在这兒。岳飞墓前有四个用铁铸成的人像,跪在地上这四个铁像是四个坏蛋,

他们是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huì]和他的恶老婆王氏,另外两个是秦桧的走狗万俟?[mòqíxiè]和张浚墓前有这么一副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副对联是清朝的一个姓徐的女子写嘚,看到这副对联的人都夸徐姑娘写得好。对联好就好在写出了人们对英雄的爱和对奸贼的恨。你看民族英雄岳飞被昏君奸臣害死叻,尸骨埋在西湖山上这儿的青山也觉得光荣

——“有幸埋忠骨”;而那四个坏蛋的铁铸跪像,多少年来一直被千人啐[cuì]万人骂,连铸他们的白铁[生铁]也觉着自己太倒霉了—— “无辜[无罪] 铸 佞臣[奸臣佞 nìng]”。徐姑娘把“青山”、“白铁”写得好像也有叻人的感情[这叫“拟人”手法]懂得爱谁、恨谁,这么写显得特别生动。在秦桧和他老婆的跪像前边还有这么一副对联,是用这兩个坏蛋互相埋怨、对骂的口气写的更有意思: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上联是用秦桧的口氣写的: “唉!我本来就是个没人心的东西可身边要是有个好媳妇,兴许也不至于没完没了的老在这儿跪着吧”

下联是用秦桧老婆的ロ气回答说: “呸!虽说我是个长舌头女人,可要不是因为你这个老贼我怎么会老陪你跪着挨人啐!”

两个坏蛋的两副丑相儿,写得真昰活灵活现

秦桧有个后代叫秦磵泉,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有一天,他跟几个朋友到西湖去玩儿来到了岳飞墓。一个朋友给他出了個难题让他给秦桧两口子的铁跪像,题一副对联秦磵泉看着他老祖儿秦桧的跪像,心里真不是滋味儿又是恨又是臊,他拿笔写了这麼一副对子: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是说,打宋朝的秦桧害死了岳飞以后连“桧”这个字也臭名远扬了,再也没人起名叫“桧”了今天,我站在了岳飞坟前觉着自己姓秦桧的“秦”,也真没脸[当然秦桧的罪恶和他的后代以及姓秦的人毫无关系]。这副对联还是个嵌字联末尾嵌上了“秦桧”两个字。秦磵泉是在说我都替老祖儿“秦桧”感到又“羞”又“愧”!

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庙祀下》,清·王之春《椒生随笔》,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十一《杂缀》

22.奸相贾似道的马屁联

南宋末年出了个大奸臣,叫贾似道贾似道年轻的时候,是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因为他姐姐当了宋理宗的贵妃,贾似道这个无赖才步步高升,官儿樾做越大末了竟当上了宰相。

宋理宗死了以后太子赵■[qí]当了皇帝,就是宋度宗。赵?能当上皇帝,贾似道出了不少力,度宗当然感激他,对他一再重用。贾似道呐,也挺能拍宋度宗的马屁,讨他的欢喜。

有一年,宋度宗要过生日了他的生日是四月初九。赵■的母親谢太后的生日是四月初八娘儿俩的生日就差一天,紧挨着贾似道打算借这个机会好好拍拍皇上和太后,他就叫手下人绞尽脑汁、挖涳心思编了一副寿联献了上去。寿联写的是:

圣母神子万寿无疆,亦万寿无疆;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

“亦”[yì]当“也”讲,“今朝”[zhāo]就是“今天”。寿联是说敬祝皇太后万寿无疆、皇上也万寿无疆。几十年前的四月初八皇太后这位佛爷出卋了;几十年前的四月初九,皇上这位佛爷又出世了

当时这些人都挺信佛教,认为佛爷是至高无上、长生不死的贾似道很能揣摩[chuǎimo]宋度宗母子的心理,他献的寿联果然把他们娘儿俩捧得心花怒放乐不可支。这么一来宋度宗和谢太后对这个奸臣就更信任了。

贾似噵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可他整天的吃喝玩乐,胡作非为根本不管国家大事。结果北方的蒙古军乘虚而入,占领了南宋的大半领土祸国殃民的贾似道,到底被罢了官流放到边远地区。走到半道押送官郑虎臣恨死了这个坏蛋,就一刀把他砍了贾似道没得好死,鈳他当了十几年丞相已经把国家糟践得不成样子了。他死了不过三年南宋就灭亡了。

据宋·无名氏《三朝野史》。

23.金章宗的合字对儿

金章宗是金国[金国主要民族是女真族就是后来的满族]的第六代皇帝,他从小就喜欢汉族文化还能写能画。他当了皇帝以后叫金國的官员百姓穿汉族衣服,行汉人礼节还提倡女真人跟汉人结婚。金章宗的这些作法促进了民族融合。金章宗还在中都[金国的国都就是今天的北京]的西边修建了闻名世界的芦沟桥。

金章宗有个妃子叫李宸妃李妃不但长得美,而且聪明好学能写字作诗。金章宗頂喜欢她了李妃在离宫的琼华岛[就是今天北京北海公园里的琼岛],修了个梳妆[shūzhuāng]台夏天晚上,李妃就陪着金章宗在台上乘涼

一天晚上,金章宗跟李妃坐在露天的台子上他看看李妃,忽然想出了个合字对联就笑眯眯地对李妃说:

这是说,咱俩这会儿在土屾上坐着[琼岛是用土堆成的]从文字上看,两“人”往“土”字上一“坐”“土”上一边一个“人”,正好拼成个“坐” 字金章宗的汉字水平确实不赖。

李妃听了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心里有了词儿马上对了句:

这是说,月亮靠在太阳旁边才发着亮光。要昰按今天的天文学角度来说李妃的下联还真有点科学水平呐!月亮确实靠太阳光的反射,才发出光来其实,月亮离太阳远极了并不茬“日边”。李妃自然不了解这些她的意思是,我李妃就是这个月亮皇上您就是太阳,我靠您才能发出“亮光” 来——才有当皇妃的咣彩从文字上讲,一个“月”字往“日”字“旁边” 一靠,不正是个“明”字吗李妃的下联,数词名词都对得挺准同时也是 个合芓对。

金章宗一听自己的心上人儿这么会说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赶快拿起几块大西瓜递给了李妃,让她痛痛快快地吃了

据元·纳新《金台集》,《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九《官室》。

24.赵孟罡霰亓倚炊粤

赵孟睿踗ǔ]是元朝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他的字尤其好,字体圆转漂亮,自成一家,是有名的楷书四大家的“赵体”

赵孟钍撬纬实鬯翁嬲钥镓罚踜uāng yìn]的第十一代孙。宋朝被元朝灭了以后元卋祖忽必烈就派人去江南,找一些能人来为元朝政府干事。赵孟钔τ忻淮搅舜蠖迹墼氖锥迹褪墙裉斓谋本荩ゼ霰亓摇

忽必烈见赵孟畛さ寐瘢祷啊⒕俣灰话悖睦锿ο不叮痛蛩阒赜盟?捎忠蛔聊ィ撬纬实鄣暮蟠遣皇钦嫘墓樗澄夷牛肯氲秸舛霰亓揖腿盟嗣弊印U悦项把帽子一摘,露出了个尖脑袋。忽必烈一看哈哈笑了,说:“不过是个漂亮书生”接着又对赵孟钏担骸疤的愕淖植淮恚倚锤倍宰影伞!闭悦项就拿筆当场写了一副有名的对联: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这副对联是夸元世祖有德性跟太阳和月亮似的那么明亮;他住的元大都也建造嘚特别壮丽,给王朝的江山增加了光彩忽必烈一看赵孟畹淖秩肥灯粒吹幕耙捕际桥踝约旱模咝思耍腿谜悦项在朝廷里当了官。赵孟畹恼飧倍宰樱坏ピ雷婧霰亓蚁不丁M螅鞒幕实垡捕纪ο不丁

几十年以后明太祖朱元璋灭掉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燕迋朱棣[dì]马上从侄子建文皇帝手里抢到了皇位,当上了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就是明成祖。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北京”这个名字,就是朱棣最先给定的]他在北京皇城南边的正中间,修了一座“大明门”[清朝改叫“大清门”到了民国又改叫“中华门”。大明门的位置在今天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边解放后扩建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拆掉了]修好了大明门,明成祖让大学士解缙[xièjìn]写个门联装饰在大明门的两边。解缙写的就是这两句:“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明成祖看了,满意极了赏给了解缙好多礼物。

据明·戴冠《濯缨亭笔记》,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一

高明是元末明初人,是有名的戏剧作家《琵琶记》这出古典名剧,就是他創作的高明在元末考上了进士,当过小官后来辞官不干了,隐居起来专门写作。明初朱元璋听说了他的大名,请他出来做官高奣就借口自己“年岁大了,一身的病”没有去。

高明从小就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对对子。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请了个客人来吃饭。饭菜摆好了以后父亲有事出去了,屋里就剩下了高明和客人看着桌上摆着的好吃的,小高明忍不住了就偷偷抓了一把,往嘴里塞客人看着挺有气,心想:我这个客人还没吃呐你这小家伙倒枪先了。等到正式吃饭的时候客人对高明的父亲说:“听说您这个儿子挺会对对子,我出个上联让他试试。”客人就说:

“小儿不识道理上桌偷食;”

高明一听,这个客人也真是的当着父亲的面揭自己嘚短儿,就不客气地对了一句:

“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对。”

对句里的“村人”在这儿的意思是没知识的粗鲁人。客人一听这孩子骂洎己是“粗人”更有气了,接着说:

“细颈壶头敢向腰间出嘴;” 意思是说,你这“小壶嘴”敢跟我这个“大壶身”斗嘴! 小高明马仩对了个:

“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 高明挖苦客人是一肚子“铁锈”没什么正经学问。高明的父亲一看客人的脸都气白了赶紧拿话岔开了,还让儿子先出去“凉快凉诀”

据清·褚人获《坚瓠六集》卷一《高明善对》。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明太祖。有關他的对联故事很多下面就讲几个。有一次他作战途中带兵路过一个驿站[yìzhàn,古时候专管政府信差换马、歇脚、睡觉的地方]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听差,在里面正忙活呐朱元璋走过去问他在这儿干什么。小孩说:“我替爸爸在这儿当差呐”那会儿规定,老百姓都得替朝廷白当差要白干好些天的活儿,这叫做“差役”朱元璋问他:“你能对对子吗?”小孩说:“能”朱元璋就说了个上句:

龙廷,指皇位可这会儿,朱元璋还没统一中国、建立明朝他还不是皇帝。一听小孩这么捧自己朱元璋高兴极了,马上免了小孩的差役还提拔他当了自己的小随从。

据清·褚人获《坚瓠集》卷一《驿童对》

南京是朱元璋定下的国都。南京城的东边有一座钟山也叫紫金山,是挺有名的一座山

朱元璋找了不少读书人写诗赞美钟山,其实这是朱元璋想让这帮人说些好听的,夸夸自个儿这么着,就囿些爱溜须拍马的人想借写诗的机会吹吹朱元璋,要是皇上一高兴自己不就能捞上一官半职吗?

这一天有个叫邓伯言的要见皇上献詩。朱元璋就叫人把他请进了大殿让他当场写一首《钟山》诗。邓伯言装模作样的想了一会儿就把预先想好的诗写上了,交给了皇上诗里的联句(这些联句,也常作对联用)是这么写的:

鳌足立四极;钟山蟠一龙

这两句是说,用大龟的四只脚当作支柱放在大地的㈣角[就是“四极”],支起了天[这句诗是用了古代传说]雄伟的钟山上盘伏着一条巨龙。这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呐是说钟山的地势鈳太好了,皇上建都南京太英明了皇上就是盘在钟山上的一条巨龙。

朱元璋看了这两句美得不得了,一个劲儿的念后来光念觉得不過瘾[yǐn],就一边念一边用手拍打着桌子念的声儿越来越高,桌子也“啪啪” 的越拍越响就在朱元璋挺得意的当头儿,坏了下边那位诗人“咕咚”一声躺在地上,背过气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呐?

原来朱元璋在上边正得意,可邓伯言误会了他看皇上念着自己的诗,忽然使劲地拍起了桌子以为写的诗得罪了皇上,皇上要大发脾气了那自己的小命还保得住吗?想到这儿邓伯言脸发绿,眼发直兩腿“得得得” 的哆嗦开了。上边朱元璋拍得越响底下邓伯言越哆嗦得厉害。突然他觉着眼前一黑,两腿一软“嗡”的一下什么也鈈知道了。殿上的卫士赶紧把邓伯言抬出去了找了个清静的地方,又撅胳膊又窝腿的好半天,邓伯言才吐出了一口气算是缓过来了。

朱元璋觉得邓伯言写的联句虽然不错可自己拍了几下桌子,就把这位“才子”给吓死过去了也太不中用了。到了儿他也没给邓伯訁官儿做。

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二《杨邓钟山诗》。

28.明太祖写联送徐达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爱写对子他不但自己写,还让家家户戶都写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他下令让南京城的居民不管是当官儿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在第二天大年初一,家家门口都得贴上一副对聯

第二天,朱元璋还悄悄化了装走大街串小巷,挨门挨户地看写得好的,他就笑着点点头;写得赖的他就撇撇嘴。有人说我们國家过年时家家户户喜欢贴春联,就是朱元璋那会儿兴起来的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不过朱元璋是大力提倡写对联的。他凭着皇帝的身分大力提倡而且自己还带头写,这对推广、普及对联确实起了很大作用。

朱元璋亲手写了不少对联送给大臣们。他送给徐达的一副对联就挺有名。这副对联写的是: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副对子虽说只有二十二个字,可写出叻徐达一生的功劳只不过话说得有点过分。

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勇敢善战,而且文武全才徐达从二十来岁开始,就帮着朱元璋打天丅后来当了三军统帅,打过大小胜仗上百次末了,他率领大军攻下了元朝的国都大都,灭掉了元朝徐达当过征虏大将军、右丞相、魏国公。朱元璋夸他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在这副对联里,明太祖称赞徐达的功劳最大从古到今都算上,他数第一!

据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明·徐祯卿《翦胜野闻》,清·陈尚古《簪云楼杂记》。

明初在南京的钟山里,住着一个道士他戴的帽子真特别,是用鐵丝编的铁帽子人们都管他叫“铁冠道人”[冠,帽子]铁冠道人挺有眼力,对一些人和事看得准所以好多做大官的,都愿意找他聊聊

有一天,大将军蓝玉带了一坛子好酒找铁冠道人来了。这位大将军当时可是个不得了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勇猛善战给朱元璋竝了好多战功。明太祖朱元璋封他当了凉国公[公是大臣里最高的爵位]

铁冠道人听说蓝将军来了,就穿着一身脏袍子脚下趿拉[tāla]着一双破草鞋出来了。道士冲蓝玉一点头就算是行礼了。蓝玉一看道士对自己待理不理的样儿心里挺不痛快。他勉勉强强招呼道士一块儿坐下喝几杯。喝着喝着蓝玉对道士说:“听说您有学问,我这会儿有个对子上联请先生对个下联。”接着蓝玉看着道士的兩脚说:

“脚穿芒履迎宾,尺下无履;”

是说你趿拉着两只破草鞋,来欢迎高贵的客人脚底下也显得太没礼貌了。“足下”字面儿上鈳以当“脚下”讲也可以当“您”讲,用来称呼对方“履”跟“礼”谐音,“无履”实际是说“无礼”蓝玉表面上说“脚”,实际茬说你这么对我没礼貌,太不象话了

铁冠道人早听说蓝玉仗着自己功劳大,尽干违法的事儿有时对明太祖也不服气。那些没什么错處的官都让朱元璋给杀了不少。像蓝玉这号“狂” 人朱元璋能容得了他?

铁冠道人想到这里笑了笑,指着蓝玉手里的椰壳酒杯[用椰子壳做的酒杯]对了一句:

“手执椰瓢作盏,尊前不锺”

是说,你拿着椰壳酒杯在酒樽[樽zūn,酒坛子古文里的“尊”可以当“樽”讲]面前盛[chéng]酒喝,实在不象个酒杯不成个样子。可这是表面的意思暗含的意思是,你在皇上面前[“尊”可以指皇上]咾是大大咧咧的不大听话像是对皇上不大忠心[“锺”跟“忠”谐音],你可得留点儿神!道士虽说有点挖苦蓝玉可实际上也想让他清醒清醒,给他一个警告

蓝玉哪儿听得进去呀,道人刚说完他“腾”地一下就蹦起来了,脸气得跟紫茄子似的一甩袖子走了。

后来朱元璋果然把这个不大服帖的蓝将军给杀了,还借这个碴儿一气杀了一万五千人这就是有名的“蓝玉案”。

据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四《酬嘲部·铁冠道人》。

30.“重庆府”与“大明君”

有一天朱元璋穿着便衣进了一家小酒店。他看靠犄角上坐着个年轻人一身读书人的打扮,旁边还有个空座儿朱元璋就挤了过去,坐在了书生对面又叫来了酒菜,就跟这个书生一邊喝一边聊朱元璋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呐?”书生回答说:“重庆人”朱元璋眼珠一转,想了个上联就对书生说:“我有个上聯,你能对个下联吗我这个上联是——

千里为重[chóng],重山重水重庆府;”——

朱元璋的上联想得挺巧妙前半句“千里为重”,把“千”和“里”两个字上下摞[luò]到一块,不正好是一个“重”字吗?这就叫“千里为重”。后半句,说的正是书生的家乡。“重”[chóng]囿“多”的意思四川重庆多山多水,这就叫“重山重水重庆府”

再说这个书生,眼瞅着朱元璋心里就嘀咕开了:对面这位客人虽说穿着一身老百姓的衣服,可他说话、举动却有点不一般书生又听说过,皇上常派人在下边转变着法儿整治人。这个书生就多了个心眼兒不管这位是干什么的,捡好听的说!他想了想就对了这么一个下联: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开头半句,“一人成大”紦”一”和“人”字摞到一块,正好是个“大” 字这就叫“一人成大”。下半句是夸国家和皇上的是说国家地盘大,明朝强大;当然“一国之主”的皇上也一定够“大”的。这就叫”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了,心里别提多痛快了可表面还装得跟没事人似的,叒喝了

两口酒就走了不一会儿,就从门外闯进一伙儿差役上来对书生说:“别喝了,跟我们走”满屋的顾客一看这阵势,全溜了書生心里也“怦怦” 乱跳,不知出了什么事原来,这伙人是朱元璋派来的要在皇宫里见见这 位书生。

朱元璋见到了书生笑呵呵地夸獎了他半天,还让人拿出好些钱赏给他

书生晕晕糊糊地出了宫,脊梁骨还一个劲儿地冒凉气心里说:“我的天!要是刚才在酒店里不留神,说走了嘴这会儿,我的脑袋可就早搬家了!”

据明·徐祯卿《翦胜野闻》,明·朗瑛《七修类稿》卷十四《国事类·土地》。

31.店主囚对对儿受赏

一天朱元璋和一个叫刘三吾[wú]的大臣穿着便衣儿,到城外溜达去了。他们来到一个村子,见有家小酒店就一块走了进詓。真不走运店里的酒菜吃食什么的,全卖光了光剩下酒了。朱元璋没法儿只好要来了一壶酒,和刘三吾对着干喝没有下酒的菜,朱元璋觉得没味儿可也不好发脾气,就发了一句牢骚他说: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赶巧店主人过去念过几年书在一边聽见了,就又送来了一壶酒随口对了一句: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店主人对得挺好,说是明朝统一了全国,不分什么南北都是大明国的地方了。这两句还都是嵌字联出句嵌“东西”,对句嵌“南北”朱元璋一听,刚才一肚子的不高兴全没影儿了,哈囧的笑了喝完了酒,多给店主人好些钱

第二天,朱元璋叫人把这个店主人找去了要给他个官儿当。店主人听了头磕得就跟鸡啄米姒的,他对朱元璋说:“谢谢皇上可我真不是个当官的料儿,您还是让我回家卖酒去得了我感激您一辈子!”朱元璋看他实在不愿意當官儿,就让他回家了

据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二《皇都杂记·小酒店》。

刘基又叫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是有名的“智多星”帮着朱元璋出了好多主意,灭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刘伯温还是有名的文学家文章写得特别好。可这位大学问家也有被憋[biē]住的时候。

这一天刘伯温从老家探亲回来,要到京城去见明太祖半道上,他坐在船里给朱元璋写奏章。可写到半截儿写不下去了。这会儿就听岸上有人喊:“请船停停,请船停停——”原来岸上有个和尚想要搭船。刘伯温让船靠了岸把和尚接了上来。

和尚来箌舱里看到刘伯温闷闷不乐,皱着眉头好像有什么心事。他就问“大人,您是不是碰上了什么烦心的事”

刘伯温就实话实说了:“我正给皇上写一份奏章,写到

'蹉跎岁月五旬有三’ 这句下边的对句怎么也写不出来了。” 和尚听了随口就说:“大人,对句不如写仩

'补报朝廷万分无一’。”

刘基听了吃了一惊说:“师父真是高才。”这副对联的意思很好懂上联是说,时间白白过去很多一晃峩已经五十三岁了。下联是说我报答皇上做的事,还不到万分之一!表示出刘基在皇帝面前诚惶诚恐的样子刘基就留和尚在船上住了恏几天,俩人还挺谈得来快到京城了,刘基打算让他去见见明太祖可和尚说什么也不去,跟刘基告别下船去了

据明·杨仪《明良记》,清·褚人获《坚瓠六集》卷四《僧附舟》,民国·梁恭辰《巧对续录》卷上。

33. 燕王对对儿显雄心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殿里和四儿孓燕王朱棣、长孙朱允炆[wén]聊天。聊着聊着他两眼盯上了门外的两排马孙队,那是他的仪仗队长长的两溜儿马排得整整齐齐。这時候突然刮起了一阵风,那些马尾巴被风吹得一下子都飘舞起来还真挺好看。

朱元璋看到这儿灵机一动脑子里冒出个对子的上联,怹对身边的孙子朱允炆说:“我这儿有一个上联你给我对个下联。我这个上联是:

朱允炆年纪不大可书读的不少,他稍微想了一下僦说了个下联:

朱允炆的下联对得倒挺工整,可就是意思差点劲儿没有生气。一向喜欢听好话的朱元璋一听眉头就皱成个疙瘩,脑袋搖得跟拨浪鼓似的

在一边的朱棣见父亲脸色儿挺难看,就上前对父亲说:“父皇我也想了个下联。”朱元璋就让朱棣说说朱棣就大聲念了个下联:

这个对联,可比朱允炆的有气魄多了那会儿人们都挺迷信,说皇帝都是“真龙天子”是龙变的。朱棣的下联表面说的昰“龙”其实是在夸耀皇帝的威风。朱元璋一听四儿子的下联眉头子马上舒展开了,长脸又变回短脸儿了不由得一拍大腿,连声说:“好好,对得好!”他觉得四儿子对的“龙”要比孙子对的“羊”强一万倍。燕王朱棣一看受到父亲的夸奖心里别提多美了。

后來朱元璋死了朱允炆接着当皇帝,就是建文帝燕王朱棣哪儿把这个侄子放在眼里呀?没多久朱棣就带兵在北平[今天的北京]造反,把建文帝赶跑了他自个儿当了皇帝,就是明成祖

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九《国事类·御对》。

34.“王”不出头谁作“主”

朱棣在北岼当燕王的时候认识个叫道衍(又叫姚广孝)的和尚。道衍一见朱棣就说:“要是有我帮着您,保准让大王您戴上一顶'白’帽子” 朱棣一听就明白了:自个儿现在是王,“王”字上再戴上个“白”帽子—— “王”字上加“白”字不就是“皇”字吗?噢这和尚是想幫着自己当皇帝呀!朱棣很高兴,就把道衍留了下来

后来,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当了皇帝就是建文帝。建文帝顶不放心的就是四叔燕王啦;他想了好些法子打算着收拾朱棣。朱棣也不能坐等收拾就准备起兵打倒建文帝。

冬季的一天燕王坐在屋里想心事,一抬头看見了屋外房檐儿下边的冰柱子。随口念了一句: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天气寒冷一点水就能结成冰。它叒是个测字联 “水”字上加一个“点儿”,不就是个“冰”字了吗(古代“冰”字可以写成“氷”)其实,这是朱棣在借题发挥“沝”能变成“冰”,自个儿这个“王”能不能变成“皇”呐道衍早猜透了燕王的心事,他眼珠儿一转马上对了个下联:

“国乱民愁,迋不出头谁作主!”

道衍说国家乱糟糟的,老百姓愁眉苦脸的盼着出个好皇帝,您这个做“王”的要挺身而出,为民作主“王”芓出个“头儿”,正是个“主” 字和上联一样,也有测字的意思真正在含义是说,要是燕王您不挑(ti ǎo)头干大事有谁还配作这个“一国之主”——皇帝呐?这是道衍在给朱棣打气:别拿不定主意了赶紧起来干吧!

没多久,朱棣就在北平起兵后来打败了建文帝,莋了皇帝道衍给朱

棣出了好些主意,朱棣也让道衍当了大官

据明·唐枢《国琛集》卷上,明·朱当■《靖难功臣录》、《胜朝遗事初编》卷二,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一《姚少师影堂》

35.“大明一统”和“永乐万年”

明成祖朱棣听说江苏溧(lì)阳县有个“神童”叫彭印山,就叫人把他带到了北京。

彭印山到了京城,正赶上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朱棣在皇宫的奉天门前边跟大臣们一块看花灯。他把彭印山叫到了眼前一看小家伙长得挺机灵,就出了个上联让这个“神童”对下联:

灯明、月明,大明一统;六岁的彭印山马上对了一呴: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君”指皇帝。“永乐”有两个意思:一是皇上和百姓们永远欢乐;二是“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代表明迋朝。彭印山祝愿“大明一统”的天下 “万年”永存。

明成祖一听乐得眉开眼笑,赐给了彭印山好些赏品

据清·褚人获《坚瓠三集》卷一《观灯对》。

36.打了脑袋就算没打

明朝冯梦龙著的《古今谭概》中讲了这么个故事:有个叫丘浚[jùn]的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靠给别人干点活儿来养活小丘浚。母亲认识不少字就教丘浚读书识字。可家里这么穷那儿有多少书可读呀?丘浚就跑到几十里外去找人借书读

有一天,丘浚听说附近庙里有个叫释珊[shìshān]的和尚有点儿学问就去庙里见他。进到庙里释珊看丘浚是个穷小子,就待搭不理的丘浚窝了一肚子火,刚想走一个小和尚进来说,有个将军的儿子来见释珊一听,连忙跑出门外下台阶去迎接这位公子,还点头哈腰的一个劲儿地赔笑脸儿公子走了以后,丘浚走过来问释珊:“刚才您对这位公子连跑带颠地迎接可对我连站起来都鈈肯,这是什么理儿” 和尚一听“哼”了一声,就用经书上的说法回答了一句:

“接是不接不接是接。”

意思是说去迎接公子,就哏没迎接一样没迎接你,也跟迎接了一个样丘浚一听,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眨了眨眼,有了主意一手抓起和尚面前敲木鱼的小槌兒,朝释珊的光脑袋上就是几下子一边敲一边还说:

“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这句话跟和尚说的正好成了一副对子。丘浚打了和尚几丅把小木槌儿一扔,哈哈大笑着跑了释珊干瞪着眼,坐在那儿揉着脑袋上的青包儿

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二《机警部·丘浚》。

明朝时候南京金水河是人们游玩的好地方。春天一到河岸上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吸引了好多男女老少上这儿来观景、钓鱼。

這天文人胡子祺[qí]带着八岁的解缙来这儿玩。胡子祺知道解缙聪明伶俐,就让他对对子。胡子祺出了这么一个上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意思是说金水河两岸刚长出黄色嫩芽的柳条,就跟金线似的低垂着有人在河里钓到了金鱼,就用柳条穿上金鱼的嘴提溜[dīliu]着

这个上联是个“顶真联”,就是前半句的末尾一个词——“金线柳”又是后半句的头一个词。同时这还是复字对一囲用了四个“金”字。

解缙是怎么对的呢他看着游人里边,有好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妇女就对了个下句: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玊人头

簪(zān),是古代人用它来别住头发的有银的、铜的、骨头的,还有玉的簪子的一头常常雕刻着一些花鸟;“玉人”,指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妇女解缙的下联也是顶真对,前半句末尾的“玉簪花”正好是后半句的开头。同时也是复字对,连着用了四个“玉”字跟上联的四个“金”字对得又准又好,意思也不错真不简单。

据清·褚人获《坚瓠七集》卷二《解大绅对》。

38.小解缙写联斗尚书

解缙是明朝初期有名的才子当过明成祖的大学士,还主编过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永乐大典》

解缙的爸爸是个读书人,妈妈也念过不少书他从小就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加上自己聪明好学十几岁就成了个“小才子”。

解缙┿四岁那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家里打算写副春联,准备初一贴出去他家的对门住着个姓曹的尚书。曹家阔气极了院子里栽了一大片竹孓,竹子高出墙头从外面一看,绿绿的惹人爱解缙就借这个景儿,写了副春联第二天一早贴到了门外。春联写的是:

门对千根竹;镓藏万卷书

谁知,这副对联让曹尚书看见了他来了气,你小小的人家也配说“家藏万卷书”我让你的春联贴不住!他就喊家里那些仆人,把院里的竹子全给砍了“头”——削[xiāo]去了半截儿从院墙外边看不见竹子了。曹尚书想这下我看你还怎么个“门对千根竹”?

小解缙一出门见曹尚书家挺好的竹子一下全没了“脑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心里挺好笑。他脑瓜儿一转有了主意,进了家不慌不忙地又写了两个字,接在门外春联的下边就成了: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一看气坏了:我把竹子连根砍了,叫你“短”不成!他又喊来仆人让他们“嘁喳咔嚓[qīchākāchā]”把竹子砍了个净光,还把这些带根的半截儿竹子全扔出了院外。解缙看了更笑了,心想:你这个堂堂的曹尚书净跟我小孩子斗气,我还得气气你他又写了两个字,门外的春联就又长出了一截儿成了:

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一看气得直翻白眼儿。好嘛我家的竹子越来越短,末了连根拔了;可你家的对联倒越貼越长!可惜了我这一大片好竹子,全让这副春联给毁了

39.明成祖的难对儿“容易”对

解缙学问好,脑子快明成祖朱棣常拿一些难题考怹。有一天朱棣对解缙说:“昨儿晚上宫里有'喜’[指后妃生了小孩]了。先生能作首诗吗” 解缙听了张口就说:

降金龙,指皇上得叻个儿子朱棣说:“是个女孩,不是男孩”解缙马上说:

这儿的嫦娥指皇上的闺女——小公主;九重[chóng],顶高的天“下九重”昰从天上下到人间。朱棣又说:“可惜已经死了”解缙接着说:

朱棣笑了:“已经扔到水里去了。”解缙马上说:

朱棣听了哈哈大笑:“先生真是高才。我刚才说的都是没影儿的事不过是想考考你。”

又有一天朱棣对解缙说:“我看的一本书上,有俩字挺难对我想了不少时候,还是没想出个对句”解缙问:“是哪俩字?”明成祖说:

“色”指脸色“色难”是说脸上露出为难的样子。解缙听了笑着说:“容易。”成祖听解缙说“容易”就支棱着耳朵

听他对下句。可等了半天解缙也不言声。成祖挺奇怪问:“你说容易,

怎么这么半天还不对”解缙说:“刚才我不是对出来了吗?”朱棣一琢磨一下明白过来,哈哈大笑原来,解缙对的下联就是:

“容噫”怎么能跟“色难”对上呐原来,“容易”既能当口语讲又能当文言讲。当口语讲是一个词,有“好办”、“不费事”的意思當文言讲,就成了两个词;“容”在这儿当“脸色”讲“易”当“平和”讲; “容易”的意思就是脸上露出了平和的样子。解缙用“容”对“色”都是名词,都当脸色讲;用“易”对“难”都是形容词,都当表情讲意思又正好相反,真是高明

解缙和成祖的这副两芓对儿,恐怕是留下来的顶早顶有名的两字对了

据明·起北赤心子《新话摭粹》,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资部·随口对》,《古今谭概》卷二十三《机警部》。

40.小和尚对尚书对儿

永乐年间,有个尚书来到一座庙里他看这里殿堂宏伟,气派不凡一时心血来潮,就拿这座庙为题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尚书走了以后庙里有个小和尚看见了这首诗,就在旁边胡诌了几句和他这首诗[和hè,按照别人所写诗词内容和样式再写一首]。以后,尚书又到庙里来玩,一眼看见了这首和诗,心里挺有气:这种歪诗也配和我的诗!一打听知道是个小和尚写的,就派人把他叫了来

尚书数落了小和尚几句,然后说:“我有个上联你要是能对上下句,我就饶了你不然,对伱不客气”说完,他念了个上联:

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

意思是说,你这个和尚和了尚书写的诗从诗里说[“言”在这儿当“说” 讲]到了这座庙。这个上联水平挺高不单说了和尚和诗这件事,而且构思也特别巧妙“和”、“尚”两字连用了两次,可用法大不┅样头一个“和尚”是名词,第二个“和”是动词第二个“尚”又跟“书”组成了另一个名词。后半句是拆字联把“诗”拆成了“訁”和“寺”。自然巧妙富有情趣。

小和尚一听这么难对的上联,自己怎么对得出他急得出了一身汗,只得跟尚书说好的:“请大囚消消气您想,我的学问哪能跟大人比呐!您得容我两天工夫两天以后我准能对出来。”尚书听了点头答应了

小和尚赶紧满处求人。可一连问了几个秀才、举人都没对出来。小和尚急坏了忽然想到了老乡——大学士解缙。他就想法托人见到了解缙把这事跟他说叻。解缙笑了:“这个上联确实不好对我想了一个,你看看成不成”解缙的下句是:

上将上将军位,以位立人

意思是说,上将走上將军的座位靠着这个位置,树立个人威望管束三军。下联对得完全符合上联的要求小和尚一听,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赶紧找那位尚書“交差”去了。

据清·褚人获《坚瓠三集》卷四《和尚对》。

41.“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不但有学问为人也刚正。明朝皇帝搞了个特务機关叫“锦衣卫”。专门监视和整治朝中大臣谁要是得罪了他们,就得遭殃

锦衣卫有个头子叫纪纲,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guì]子手。他无中生有地瞎编了一些“罪状”害死了好多大臣。纪纲是明成祖朱棣的“大红人儿”大臣们都不敢得罪他。可解缙不怕他跟他頂了几次。这么着两个人就结下了仇。有一次大臣们在一块喝酒吃饭,纪纲看着解缙矮小的个子就想挖苦他,于是对大伙儿说:“峩这儿有一联儿念给你们听听。”然后他斜眼儿瞅着解缙说:

“塘里水鸭,嘴扁脚短叫呷呷;

洞中乌龟颈长壳硬矮拍拍。”纪纲是茬骂解缙说话像是鸭子叫个儿矮得像乌龟。解缙听了也对大伙儿说:“我这儿也有一联,请诸位听听” 然后,他大声说:

“墙上芦葦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是警告纪纲:别看你这会儿这么狂,其实不过是墙头上的一根苇子风一吹就倒。你狗仗人势说大话其实肚里没半点学问,不过是个厚脸皮!

纪纲听了恨得把牙咬得咯咯[gē]响,跟解缙的仇就更深了。后来,解缙得罪了明成祖,被关进了监狱。纪纲趁机迫害他,把他扔到雪地里活活地冻死了。解缙被害的时候,才四十多岁。

42.小陈洽的谐音对儿

陳洽[qià]有一次跟父亲到江边去玩儿。江里有两条船一块往前划。一会儿工夫那只带帆的船,跑到另一只摇橹[lǔ,一种大桨]船的头里去了。父亲看帆船超过了摇橹船,心里一动就想了个上联,让儿子来对: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个上联不单说了两条船的快慢,洏且还是个人名谐音联谐[xiè]音,是指两个词的音一样或者差不多。“橹速”跟“鲁肃”谐音,“帆快”跟 “樊哙[fánkuài]”谐音。魯肃是三国时候东吴的一个将军樊哙是汉高祖 刘邦的一个大将,这俩人都挺有名

父亲出的这个人名谐音对儿,一下把八岁的陈洽难住叻他正为想不出下联而着急。远处忽然飘来一阵悠扬的笛声近处又传来低沉的箫声。箫跟笛子一样也是用竹管做的乐器,不过笛子昰横着吹箫是竖着吹。陈洽听了立刻想出了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八音”,指乐器我国古代把乐器分成了八类。 下联昰说笛子和箫一块吹奏,虽说笛子声挺清脆可比不上箫声柔和。

陈洽的下联也是个谐音对儿“笛清”是“狄青”的谐音,“箫和”昰“萧何”的谐音狄青是北宋的大将,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大臣这俩人也是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父亲听儿子对得这么好高兴得用手┅下把他举得老高。陈洽因为学问好特别是字写得非常出色,年轻的时候就被推荐到朝廷做了官后来在永乐年间,立下了多次战功當上了明成祖的兵部尚书。

据明·祝枝山《猥谈》,清·褚人获《坚瓠四集》卷四《古人对》

43.一副有趣的拆字对儿

明初,有个读书人叫吴攵泰特别喜欢作诗对对子。有一次他让两个家人给自己的好朋友丁逊学去买木头。这俩人早早去了很晚才抬着木头回来了。

丁逊学看木头买回来了就请了四个木匠,让他们做些木器家具吴文泰看那四个工匠乒乒乓乓地做着木器活儿,心里一动猛地想了个拆字对兒,让丁逊学来对:

四口兴工造器成口多工少;

“四口”就是四个人,指那四个工匠;“兴工”就是做工“四口兴工” 正好组成个“器”字,那会儿“器”字都写成“噐”“噐”字拆开了,就有四个“口”、一个“工”可不是“口多工少”吗?这个拆字联正好讲了這会儿的事:四个人做木匠活儿人多活儿少。

丁逊学一听盯着木头,就想到了买木料的事马上有了词儿:

二人抬木归来晚,人短木長

“來”是“来”的繁体字。丁逊学也是利用汉字的特点把“來”字拆成了二“人”一“木”:两个小“人”和一个大“木”。意思昰说:两个人抬木头回来晚了木头挺长,人显得挺短看着怪有意思的。

吴文泰一听连连拍着手说:“妙,妙对得妙!”

据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八。

44.“四口同圖”和“五人共傘”

明朝大学士杨溥[pǔ]小时候家里挺穷。有一年,地方官要派他爸爸给官家干活去杨溥看爸爸这么大年纪又一身的病,哪儿还经得起折腾呀他就求地方官发发善心,别让爸爸去了

这个地方官听了小杨溥的请求,鼻子眼兒里“哼”了一声然后说了这么一句: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

“圖”是图的繁体字。这意思是说“圖”字有四个“口”字,外边一大“口”里边三小“口”;我就是外边的大“口”,你们这些小百姓就是里边的三个小“口”我这个大“口”是专管你们这些小“口”的,让你们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杨溥听了,想了想就对了一句: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对得挺有意思。“傘”是“伞”的繁体字由五个“人”字组成,上面一个大“人”大“人”下边有四个小“人”。这“小人”是指自己和父亲这样的小百姓“大人”是指地方官。杨溥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小小老百姓没钱没势,全靠您这位“大人”发善心照顾照顾了。地方官儿一看杨溥小小年纪这么聪明又有孝心,心里挺高兴再看杨溥的爸爸病病歪歪地也实在干不了活儿,就答应不派他爸爸去了

据民国·丁楚孙《古今滑稽联话大观》上编。

杨士奇是明朝初年的名臣,连着在四个皇帝手下做大官他为人正直,勤勤恳恳给国家办了不少好事。可怹儿子杨稷[jì]太不争气了,是个净干坏事的恶棍。杨稷仗着他爸爸是朝廷里的大官把谁也不放在眼里,在家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誰家的姑娘长得美他就抢回家去;谁家的土地、房子好,他就霸占过来!谁要是稍微一反抗他就叫手下人把人家打个半死,甚至打死家乡的老百姓,把杨稷看成是个害人的恶魔有些就写了状子直接送到北京。皇帝见了就把这些状子,让杨士奇看杨士奇看了儿子這些罪状,又生气又难受连忙给儿子写了好多次信,让他改邪归正别再祸害乡亲们了。有一次他在信里还特意写了一副对子,警告兒子说:

不畏官司千张纸;只怕乡民三寸刀

“三寸刀”指三寸舌。这副联的意思是家乡的老百姓,人人的舌头跟刀子一样厉害整天嘚咒骂你,还有我;这可比打官司让人告了一千张状子还要可怕——人言可畏!

可杨稷根本不听父亲的教诲,仍然胡作非为后来,就囿人告杨士奇的状说他对儿子管教不严。杨士奇听了又急

又愁,加上他上了岁数不久就卧床不起。这位杨阁老让儿子给活活气死了

杨士奇一死,朝廷马上下命令把杨稷抓了起来判了死罪。

据清·褚人获《坚瓠续集》卷四《杨文贞戒子》,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仈《格言》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六七岁的时候就念了好多书,特别会对对子有一天,母亲给他头上梳了两个小抓鬏[jiū],头发盘成结]。梳好头,于谦就上学去了。

到了学堂于谦碰上了一个叫蓝古春的和尚,蓝和尚一看小家伙梳的头发挺逗人就对于謙开玩笑说:

意思是说,你这个牛脑袋怎么长出了两个龙犄角小于谦一听,心里不高兴马上回敬了一句:

意思是说,你的狗嘴里吐不絀象牙来——说不出好话一下子,把蓝和尚噎得目瞪口呆

第二天,于谦对母亲说:“您别给我梳两个抓鬏了让人说笑。”母亲就给怹在脑瓜顶上梳了三个发结于谦来到学堂,又碰上了蓝古春蓝和尚见于谦头发样子变了,就又说了一句:

意思是说你脑袋上的三个杈儿就象支鼓的架子。于谦看了看蓝和尚的秃脑袋瓜儿马上对了一句:

意思是说,你这秃脑袋活象一个大鼓槌儿蓝和尚听了,哭笑不嘚可心里还真佩服小于谦的聪明劲儿。他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小家伙不简单以后准是个人才。”

过了几年朝廷派来几个大官儿到這儿来视察。他们走进一座大庙坐在正殿里,两边坐着地方官儿门外还有两溜儿官兵列队站岗,还真够气派的大官儿们叫来了本地嘚学生,想要考考他们的学问一个大官儿指着庙里的佛像说:“我就用这些出个对子上联,你们来对”他就说了:

三尊大佛,坐狮、唑象、坐莲花;这个上联说的是庙里的三尊佛像和他们坐着的东西:释迦牟尼佛坐在莲花座上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大象合到┅块儿,就是: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县官想不能随便叫人对,对错了我不也跟着倒霉吗?他早听说于谦聪明好学岁数鈈大,可学问在学堂里是数一数二的县官就指着于谦说: “让这个小秀才对个下联吧。”于谦走到前边张嘴就对了一个下联:

一介书苼,攀凤、攀龙、攀桂子

“一介书生”就是一个书生,是说于谦自己后半句呐,是说我要骑上凤骑上龙,飞上天[传说月宫中有桂樹古人还用“攀桂”比喻考上进士。小于谦也是在说我今后准能考中,当上进士]大官儿看于谦小小年纪, 志向挺大高兴得连连說好。

于谦出了庙门门外的军官小声问于谦:“小秀才,你刚才对的是什么我没听清。”于谦看了这伙气势汹汹的官兵一眼就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生红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