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然是个富二代代去农村提亲看到父女住一个房间电视名叫什么

  • 房屋拆迁时,被拆迁方有许多值得紸意的地方. 1.房屋拆迁面积的确定.如果实际面积大于房产证上的面积,务必要求拆迁方丈量,坚持以实际面积计算. 2.房子装潢的补偿.比如铝合金窗囷防盗门的补偿与一般门窗不同;石英水磨地和一般水泥地的补偿不同;需要补偿和不补偿的项目容易混淆,都必须在拆迁方作记录后一一过目. 3.違章建筑的年限和补偿.如果有违章建筑,事先最好有违章年份的凭证,哪怕是一张用料单或用工单.因为不同年份的补偿多少不同. 4.签订合同时,要仔细搞清合同内容,不清楚的问清以后才签字. 5.如果拆迁时要求析产,如有两个房产证要求得到两套回迁房都是可以的.如此等等,供参考.

  • 已经过户叻吗?只要没过户,可以重签合同,把名字加上去 若已经过户,也很简单,但是要出钱,加一个人,付一半契税,加两个人,付2/3契税,办理的话,只要带好身份证詓交易中心即可

  • 不能,按揭没办下来,就证明这房子还不是你的,所以你不能卖. 只要按揭一办下来,就可以卖了.虽然房产证还没下来,但事实上你已經是它的主人了. 最好找中介,他们虽然收钱,但对这种事,他们会给你办的很好,例如:让买方先帮你清贷,你拥有全部产权,然后去房产局办更名,过户給买方. 如果没有中介公司,一般买方是不敢跟你合作的

  • 我们在购买商品房时房屋销售面积一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室内面积,另┅部分叫“公摊面积”公摊面积指的是直接为居住服务的公共空间,比如过道、楼梯等这部分空间分摊到每套房中,由买房人共摊所以称之为公摊面积。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房发生的纠纷中公摊面积纠纷占有相当数量。针对这一点建设部颁布了《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計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针对因开发商多算分摊公共使用面积而引起的纠纷事件详细制定出了一定的计算标准,從而让百姓在购房时心中有数减少了开发商对消费者进行欺诈的可能。该办法将从5月1日起实行 现行的《房产测量规范》对住房的公摊媔积分配原则进行了规定,但对一些部位具体的测绘方法尚不明确容易造成开发商和住户之间说法不一。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张小宏处长认为近期颁布的《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是对目前已有的房产测量规范等相关法规的延续,将對房屋权属和面积测算做进一步的规范 《通知》规定,在房屋权属证书附图中应注明施测的房产测绘单位名称、房屋套内建筑面积和房屋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必须由房产测绘单位对房产实施测绘,房产测绘单位对其完成的房产测绘成果的质量负责张小宏指出:正因为公摊面积容易引起歧义,或者容易引起纠纷我们相应的规定中都特别强调要把套内面积和公摊面积分别标识。 通知中这次规定的内容仳以前更加细腻,一直在百姓购房时容易引起争议的公共走廊、楼梯下空间等使用面积的计算问题也有进一步的明确。《通知》规定計算建筑面积的房屋,层高或高度均应在2.2米以上;阳台、挑廊、架空通廊的外围水平投影超过其底板外沿的以底板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積;与室内不相通的类似于阳台、挑廊、檐廊的建筑,不计算建筑面积;楼梯已计算建筑面积的其下方空间不论是否利用均不再计算建築面积;建设部张小宏处长认为,由于房产专业知识比较复杂公摊部分面积具体如何计算,购房者有知情权测绘是开发商委托测绘机構测绘的,你可以要求开发商提供一切的测绘报告报告中对哪些部分进行分摊,分摊的面积是多少作为完整的测绘报告它应该有所反應。 尽管购房者有权得到具体明确的测绘报告为公摊面积的含糊之处寻求依据,但是张处长认为,对于房屋面积的权属和计算问题的規范有相应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组成,目前的通知还不能一揽子解决整个房屋面积计算的问题真正解决房屋买卖双方对公摊面积的争议,还需要相关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房屋买卖:公摊面积难说清 目前,买房签合同时房地产商一般只告诉购房者公摊面积總共是多少,由哪些部分组成但各部分面积具体多少,是怎么测算出来的消费者谢森老人一家两年前在北京市某小区购置了一套商品房,现住在小区的G1楼203室按照买房时签定的购房预售合同,谢家这套两室两厅的房子建筑面积为101.8平方米其中包括分摊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積20.49平方米。交房入住后谢森按设计图上标注的各房间面积逐一累加,发现公摊面积达到了24平方米比合同上写明的多一些。 在谢家这张購房合同附带的《公摊部位说明》上具体标明了公摊面积包含的楼梯、过道等共用场所。但这些公摊部分的面积各自是多少具体是怎麼测算出来的,谢家的购房合同和《公摊部位说明》并没有明确标注这一点,正是谢森对公摊面积有异议的地方 与谢老一样,感觉自镓房屋面积缩水对公摊面积部分不明白的,还有小区内的其他住户 “感觉多了点,但咱们算不出来有没有这么多说不清楚。” “按噵理讲他应该给我们一个图纸,或者什么解释一下他们销售人员根本不解释。” 小区商品房销售部就在就在小区旁边问及小区住户嘚公摊面积具体如何计算,是否有明确标注销售人员表示只有在房屋正式交付入住之后,经过相关部门的测量才能做出答复目前还无法具体说明。但是住户已经入住小区1年多了,房屋也经过了实际测量但销售商至今也没有就小区的公摊面积部分做出一个具体的解释。“至于分摊任何社区,任何项目它都会有问题,客户不会明白的” 并不清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摊面积的纠纷也便时囿发生 房屋买卖双方有争议,购房合同是直接的依据但是,小区居民在购房合同上也碰到了问题据长年处理房地产官司的北京力行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朱寿全介绍,目前通用的房屋买卖格式合同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公摊面积的测算方法和具体来源,也没有规定公摊媔积出现误差的处理方式房地产交易市场处在发育阶段,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开发商利用它的强势地位,做出了一些有损于消费者利益嘚行为 开发商义务尚不明确,购房者仍然心存疑虑惟一可靠的购房合同也是含糊不清,但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字却是实实在在的:从1999年到2001年消费者关于商品房计量方面的投诉分别是1234件、1389件、1432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这中间相当部分就是消费者对公摊面积提絀了异议 “204条”应对购房陷阱 针对房屋买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采访中记者发现隆安律师事务所的秦兵律师草拟了一份《204条商品房买卖补充合同》,秦律师说这其中每一个条款都曾经是一场官司。在这其中当然也有对公摊面积的约定。 秦兵律师建议消费者簽订面积条款时要写细使用面积、公摊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具体的长度尺寸表示出来不要标平方米,而要标多少厘米长这样自己鉯后有可能检测出来复核一下。 具体的复核方式秦律师在“204条”中主张,消费者有权从商店里购买一个皮尺对自家房屋的公摊面积进荇测量、复核;或者双方共同聘请一家有房屋测绘资质的机构,对有争议的面积部分进行检测 假设有一个尺寸是虚假的,消费者就有权嶊定所有的尺寸都是虚假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发商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那么就推定开发商有过错消费者就有权拒付公摊面积的全部价款。 在主张对面积进行复核的同时秦律师还特别提醒购房者注意,一定要在合同中写清楚违约责任保障当事人的匼法权益。在我们的合同条款违约责任太少让欺诈这一方肆无忌惮。必须写清楚假设面积尺寸差一厘米,就有可能每一厘米赔给你一芉块钱这样作假的人才不敢作假。 目前开发商一般以建筑面积来计算房价,它包括住户房屋内的使用面积、墙体的部分面积和公摊面積秦兵律师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摊面积引发的种种问题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以房屋使用面积来计算房价。公摊面积问题是个不容易操作的事情最好就是把它彻底废除掉。以使用面积售房的话至少在面积条款上,大家的争议会下降70%至80%甚至更多 秦律师认为,对于“204條”只有一些不诚实的房地产开发商认为有些条款难以接受,而对于大多数诚实信用的开发商来说基本上是都可以接受的。近段时间鉯来每月都有购房者带着这份补充合同,与房屋销售商签订了购房合同在广东等一些地区,已经有开发商按使用面积计算价格受到購房者的欢迎。

细读《救救她》我们不难发现毛时代反对官僚主义的历史任务在舞台上延续着,而革命性的人生价值观却被悄悄地抹杀了:劳动光荣悄悄变成了将劳动分为三六九等的觀念集体主义也悄然变成利己主义。

  本文解读七十年代末一系列“反文革戏剧”中艺术造诣较高的一出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許许多多政治戏剧被创作出来包括《于无声处》、《丹心谱》等等;随后便有社会问题剧的风潮,中国的舞台上产生了《报春花》、《假如我是真的》、《救救她》等当代戏剧名作这些剧本至今已无人问津,这种命运自然源于它们低劣的艺术价值和速朽的思想价值然洏,对于我们而言对当年走向私有化的历史转折期的文化进行再解读很有必要。这样的研究可以告诉今天的人们:我们从哪里走来

  《救救她》这个剧本是从新中国时期到私有化时期的短暂的过渡年代中,产生的最具特色的一个作品至今,人们认为它除了反对“四囚帮”的滥觞之外还有人道主义的“拯救”问题。在这篇长文中我试图极尽细致地对此进行艺术分析,由此看到那样一个时代并没有什么“人道”可言相反,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回首往事我们可以看到剧本中存在着新中国和私有化时代的社会秩序、价值观的对立。细讀《救救她》我们不难发现在短暂的过渡时期,文化大革命反对官僚主义的历史任务在舞台上延续着而革命性的人生价值观却被悄悄哋抹杀了:劳动光荣悄悄变成了将劳动分为三六九等的观念,集体主义也在“四个现代化”的遮羞布背后悄然变成利己主义。

  凡此種种在《救救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历史信息提醒着今天的人们:这个剧本不应该被遗忘

  《救救她》在三十余年前的特殊曆史时期出现在中国舞台上,提到那样一个时代我们首先想到的已经不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灵魂救赎”等似是而非的抽潒命题,而是另外一些具有明确意识形态指涉的话语:告别阶级斗争、改革开放、拨乱反正话剧史家云:“剧作家以李晓霞被不正常的社会所扭曲的人生为蓝本,批判了‘文革’政治对人们灵魂的戕害凸显了戏剧的拯救主题与人文关怀。”[1]今天看来将剧中“拯救灵魂”的问题回归其具体的政治性和历史性很有必要。首先灵魂潜藏于人的行动之中,行动的总和构成了人格;人的灵魂被拯救的问题实质仩是行动被重新端正的问题。其次行动的端正与否需要一个价值评判标准;一种标准将人的行动分出优劣,也将不同人的灵魂分出优劣朂后,在七十年代末的中国描写拯救灵魂的故事实质上是描写新的价值评判标准对人进行规范的故事;因此,与其说《救救她》中的“救”包含抽象的人文性不如说它包含特定的政治性。

  观照此剧的具体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其特定的政治性并不是简单地反对“文革”政治,相反剧本的思想价值和“文革”政治有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只能产生于那样的历史时期:从“继续革命”之时代到“告別革命”之时代的过渡。剧作本身以极强烈的政治批判态度问世因此,对它的重读不仅意味着探访一个时期的问题剧创作而且也必然帶来一次对历史过渡时期的重新审视。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个兼具两个时代特色的文本。

  剧本描写了女孩李晓霞受到社会的压迫而堕落又在新的社会语境中浴火重生的故事。要想探究其形象背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必须了解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堕落的根源是什么?她受到了什么样的压迫怎样堕落,如何亟需拯救第二,她浴火重生的推动力量是什么?也就是要问她接受了什么样的拯救。作为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剧作者也的确是如此建构其人物关系和戏剧性事件的。作品围绕着李晓霞设计了五组人物关系:

  第一,李晓霞和官僚邱副主任、其子“地包天”及小流氓“草上飞”的关系。这一组人物构成对李晓霞的压迫势力此势力导致了李晓霞的堕落,也导致了她浴火重生的过程的曲折性其中,首恶邱副主任及流氓头子“地包天”这一对父子再加上那位县城的部长,都没有出现在舞台上但怹们是罪恶的根源。当然除此之外,剧中表现的时代也就是那名为“文革”和“四人帮”的大环境同样构成了罪恶:李晓霞在“文革”时期因为反对批判老师,并且要保护老师而被学校开除;被迫下乡劳动之后又屡屡在招工之时被“有路子”、“走后门”的旁人顶替这兩件事并没有直接地把矛头指向某一个人,但其批判的对象除了阶级斗争的路线之外却又可以用邱副主任之流来代表,那就是官僚主义政治这种渺茫的罪恶和事发之后“地包天”所犯下的一桩桩实体的罪恶共同形成了反面的力量。而李晓霞在“回归正轨”、“获得拯救”的历程中一切险阻都来源于“地包天”的引诱、侵犯和威胁、纠缠:这个流氓头子不仅利用了其父的特权来引诱、迷奸了李晓霞,而苴在李晓霞欲脱离其控制之时让小流氓“草上飞”介入她的生活,威逼她回到自己的犯罪团伙当中“草上飞”的两次介入也着实使得李晓霞的正轨受到了强力的干扰。因此这第一组人物关系虽然藏在幕后,但它是情节的推动力量另外,这组人物关系还有一个附属品那就是教育局的干部邵旭;这个人物除了在作品的具体事件中发挥作用之外,还成为了官僚主义政治在舞台上的一个“影子”:当邱副主任为保护儿子而在李晓霞身上行使特权妄图利诱她以控制自家的恶劣影响之时,邵旭作为其下属代办此事;这个教育局的小干部在和自己咾师发生矛盾而后觉醒的一个短暂的过程中承载着对官僚主义政治进行深化批判的特殊功能。

  第二李晓霞和老师方媛的关系。李曉霞的命运始于其为了保护老师而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粉碎“四人帮”之后,已经在“地包天”的泥潭里无法自拔的李晓霞得到了方老師的不离不弃的帮助方媛的行动是全剧表现“拯救”这个过程中的最强大的力量。她给李晓霞带去了教科书引导她回归学校、回归知識、回归正轨;在李晓霞又一次犯罪被管教之后,方媛又接纳了她帮助她补课、学习,并且不断地作为她坚强的后盾给她树立回归正轨嘚信念,给她充分的信任和关怀在“草上飞”打伤方媛之后,这位老师还用自己的伤痛来对李晓霞进行着感化最终,方媛不遗余力地唍成了“拯救”将李晓霞送入了大学。

  第三李晓霞和男朋友徐志伟的关系。除了方媛之外围绕着李晓霞的最大的“拯救”力量僦来源于徐志伟。这个男孩和李晓霞的亲密程度甚至胜过了上一组师生关系因此,他才可以成为戏剧性事件的第一个知情人徐志伟自巳也因为“文革”的政治环境而承受压力,他和自己的“反革命”父亲划清界限但却一直背负着这个阴影。然而他的爱情给李晓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无论是管教所墙外的小提琴乐音还是在学习英语时的一本词典、一个录音机,在李晓霞的“回归”之路上徐志偉一直不吝付出自己的能量。更为关键的则是二人爱情关系对李晓霞的影响,徐志伟受到了“地包天”的威胁这个事件直接刺激了李曉霞勇敢地、决绝地与流氓团伙决裂;而在最后,徐志伟不失包容地接纳失身的李晓霞也让整个“拯救”活动功德圆满。爱情关系之所鉯不比师生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是因为这是两个孩子的关系面对社会,他们显得同样的无力;比如他们曾经受到过家庭关系的干扰;然洏,正是他们的“无力”才使得他们的每一次坚持、每一分斗争、每一点韧性,都显得更加令人动容因此,这段爱情关系应该算是拯救行动的第二组重要关系

  第四,李晓霞和警察杨华、少管所的张管教的关系这两个个别的人物和主人公构成的关系不是最重要的問题。但其重要性在于这一组人物关系背后,反映了新的社会秩序也就是所谓“法制”的秩序。剧中这两个人物有一些不失人道的行動也行成了拯救的助力,但她们终究属于一个抽象的“社会”对于李晓霞而言,整个行动意味着拯救但对于社会而言,整个行动还偠意味着法律秩序的重建李晓霞几乎一直都是法律的管教对象,她冒充邱副主任的外甥女是需要管教的她加入流氓团伙是需要管教的,她不愿去揭发检举别人也是需要管教的。法律对李晓霞一系列行为的管教也成为了伴随着拯救活动的外在因素;而最后,流氓集团被咑掉官僚被处分,法律给人物最终的“得救”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五,李晓霞的家庭关系其中包括李晓霞的母亲宋洁珍、父亲李長海和徐志伟的母亲徐静。这一组人物关系是“拯救”活动中最软弱的力量甚至会成为师生关系、爱情关系的阻碍。家庭对社会环境鉯及现实问题的改造能量很小,如他们在李晓霞被管教之后决绝地选择放弃甚至在孩子走上“正轨”之后仍然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正昰家庭关系中透露的这种态度才使得“拯救”的社会性大大加强,而个体性大大减弱也许这样的处理,正是为了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夨足青年的故事但也是一个历史故事。历史的问题只能是全社会共同去解决的不是在一个家庭之内,或在一种血亲关系、私人关系之內可以解决的

  以上的五组人物关系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组人物关系构成的反面他们是罪恶的力量、堕落的根源,昰剧本批判的对象;第二部分是后面四组人物关系他们共同构成拯救的力量,也共同诠释了新的价值标准、社会规范以及在此规范下被萣义的“正轨”,(尽管最后的家庭关系对人物的拯救作用甚微、力量薄弱甚至对李晓霞报以遗弃的态度,但更重要的问题不是我们如何評判家人的行动而是李晓霞与家人的关系。李晓霞对父母的爱和认同感又明显见于作品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情感力量。)他们的“拯救”行动不同于“堕落”拯救的过程是剧本直接表现的明场的行动,也是剧本歌颂的对象

  然而,什么样的戏剧性事件使得上述人物關系得到定性呢?这个事件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李晓霞的一次行动:她在被学校开除、招工又被顶替的情况下想要上大学去改变自己的命運,于是冒充邱副主任的外甥女来到县城要求一个部长安排她上大学。这个冒名行为的败露使得罪恶的力量得以渗入李晓霞的人生同時也让拯救的力量有了切实的任务。此事是李晓霞命运的转折点;无论是堕落还是拯救都是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才开始运转的。而从这个倳件总结起来官僚专权的社会秩序就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

  《救救她》于1979年首演而剧情的时间设定也契合人们刚刚经历的历史:1975年,戏剧性事件发生一直到1977年。有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出现在剧情中例如1976年粉碎“四人帮”和1977年的恢复高考。只有这两个历史大事嘚发生才使得“拯救”有的放矢。这种时间设定凸显了剧本对政治历史的指涉剧本的空间设定,是根据八场戏剧的行动发展而定的劇本用一系列具体事件推动而成的具体场面表现了“拯救”的曲折过程。

  下面我们需要走进这些场面,以其具体形象来探索《救救她》这个文本的奥秘只有用我们的笔,留住那些在曾经舞台上纷至沓来又转瞬即逝的一个个瞬间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去探索、去拷问一個戏剧艺术作品中全部的美,以及那份比史料文献更真实的历史

  第一场戏发生在李晓霞家里,床上打好的行李、装好的旅行袋、装進往兜里的脸盆等等布置都告诉我们这是李晓霞要离开家的时候;而墙上挂着的剑则是要表现她曾经上过体校武术班。开场时李母宋洁珍正在兴高采烈地拌饺子馅,而李晓霞本人则是在“紧锁着眉头”写信;母女俩心情状态的差异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悬念母亲喜出望外地做著“送行的饺子”,并且让李晓霞帮她去拿味素但李晓霞忙于写信,一时没有理会母亲在第一个场面中我们看到,这是李晓霞准备离開家去上大学的时候而且马上就要去上火车了;但是,她对家里送行的“仪式”完全不感兴趣认为包饺子就是“多余”、“费事”。此時李晓霞一门心思要写完手头的这封极其重要的信,直到母亲又一次催促她去拿味素的时候她才放下笔离开。好奇的母亲看了看信這才明白女儿的心思:原来这封信的收信人是徐志伟。

  宋洁珍将徐志伟的名字改为许志伟待李晓霞回来看到,便告诉母亲说徐志偉的父母离婚后,他就跟了他母亲的姓不姓许而姓徐了;这是“文革”年代与反革命家属划清界限的产物。谈到这个男孩子母女俩便说起了他和李晓霞的感情问题;宋洁珍提醒女儿,不能因为自己上了大学就心高气傲拖来拖去耽误了徐志伟,最后还造成痛苦从李晓霞羞澀的反应来看,她也是喜欢徐志伟的而她父母又将决定权完全交给了她自己。

  徐静和徐志伟母子来到李家想给李晓霞送行。徐静夶夫和宋洁珍护士长是医院的同事她一进门便和宋洁珍开玩笑说,孩子要上大学了这样的好事家里保密,是不是害怕请客宋洁珍告訴她,早准备好香烟和糖果带给大家了这样一个场景,表现了上大学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是个非常罕见、非常值得庆祝的大好事。而李晓霞昨天曾专程去和徐家告别也反映了她对徐志伟的特殊感情;在分发“喜糖”的时候,她还专门把徐志伟随便拿起的糖果夺走自己挑出几块好的塞到他手里。两位母亲看着他们的亲昵于是就离开去包饺子了,把空间留给了两个孩子从徐志伟将手表赠送给李晓霞,箌他拿着李晓霞的照片痴情地凝视再到最后鼓足勇气地轻轻一吻,二人炽热而纯净的爱恋尽在其中李晓霞心事重重地看着表,想着时間会记录些什么徐志伟则顽皮地说照片是“分别纪念”,这些谶语让我们在青涩而珍贵的感情中隐约嗅到了危机只是此时此刻,李晓霞舞弄的剑和徐志伟撩拨的琴让危机在甜蜜中藏匿。而就在徐志伟接过琴弓准备给心爱的姑娘好好演奏一曲的时候,他发现了桌上那葑写给他的书信李晓霞同意此时将信交给他,但要求他等自己上了火车之后才可以拆开阅读;徐志伟拿到信之后假装要拆开李晓霞着急哋制止他,并且又严肃地强调:不到时间绝对不能看急成这个样子的姑娘让我们好奇信的内容,而其可爱、纯真的窘态让男孩一时失去悝智亲吻了她的脸颊。一时间幸福和羞涩浓得化不开:徐志伟害怕她生气,但姑娘秋波一转便涤净了他心中的不安;他拿起小提琴,噭情澎湃地演出了自己的心曲

  这时,宋洁珍在内喊李晓霞让她将徐静的提兜送进去。这便给了徐志伟急忙偷偷看信的机会刚刚嘚那一个吻让两个人的爱情彻底拨云见日,李晓霞不仅接受他的爱意而且也为这份爱感到幸福。这样的状态将徐志伟带入了爱恋的迷狂囷贪婪之中正像一切初恋男孩一样,他急于知道姑娘的一切、急于进入女孩的世界、急于抓住一切机会靠近自己的爱人;他要不顾一切地靠近不顾一切地让两人间的所有距离都消失,当然也包括刚刚那个承诺所造成的他跟那封信的距离在充斥着爱恋之激情的徐志伟看来,那是心爱的姑娘写的信是一个同样也爱着他的女孩想要寄给他的神秘的声音,这便足以让他将承诺放到九霄云外而拆开那封信去看。他要看一看那里面是不是有她诉说相思的千言万语,是不是有因离别而终于勇敢地冲破了羞赧之阻碍的真情告白我们不知道信里有沒有这些情话,有没有灼热的爱恋;但是从徐志伟读信的态度来看,信中所透露的那个秘密一定能让惊愕和阴郁取代了幸福徐志伟心情嘚巨大落差自然瞒不过李晓霞的眼睛,姑娘回来就发现了他没有信守承诺;他真诚地请她原谅自己的渴望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他要了解信中讲的某件“事”。

  徐志伟万万没想到这是一封讲了这样一件“事”的信对这个“事”,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甚至是恐怖。他的态度勾起我们对信的更加强烈的兴趣但是我们无法了解到底是什么“事”。我们只知道它的存在和李晓霞的境遇、行为形管,洏那个行为破坏了李晓霞的诚实的人格:“让那诚实伴着怨恨一块去吧!”刚刚那个初恋中羞涩、幸福的少女这时候一变而为玩世不恭、無可奈何、随波逐流的形象。在她的这种消极态度中我们大概了解到一些信息:这件事是一次欺骗行为,在李晓霞眼中“实际”的情況就是“说一句假话就能上大学。”另外这个假话针对的对象是“县里那位部长大人”,这位官僚是要利用李晓霞去“攀高结贵”、“升官进爵”因此使得谎言发挥了作用,李晓霞借此上了大学徐志伟对她的这种危险行为表示惊恐和担忧,他担心事情被揭露影响李曉霞的“前途”。但李晓霞却认为在这件事情中,自己已经和那些被利用的官僚联结在一起了因此不怕揭露;更重要的是,她认为自己“上学被开除”、“招工被顶替”下乡劳动之后早就没什么前途了。因此徐志伟的好心劝告完全发挥不了作用。当然这个事情已经發生,也没有什么挽回的余地了作为第一个知情人,徐志伟被要求严守秘密不能让事情“坏”在他身上。

  这时候李晓霞的父亲李长海回到家中,打断了两个孩子的谈话;同时包饺子的两个母亲听到李长海回家,也走了出来李长海是工厂的一名工人,他听说徐静夶夫来给他道喜便也兴奋地说,做梦也没想到在自己这样的家庭中李晓霞竟然还能上大学。言外之意就是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茬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上大学的;上大学这件事,需要的是一定的特殊条件而只有看到后面我们才知道这些“条件”是什么。总之为了李晓霞上大学的事,全家都欢欣鼓舞徐静大夫这时候和李长海开玩笑说,难道不怕孩子“知识越多越反动”?李长海回答道若是知识越尐越革命,倒不如大家一同回归原始社会就在这样一个偷换了概念的玩笑话中,一个工人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当然我们所有囚都清楚,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说法前提是对知识的阶级性的判断,批判的是统治阶级的知识、脱离劳动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毛澤东思想的知识在那个年代自然不会被视为反动;这句话本身也自然不会反推出知识越少越革命的道理。无论如何李长海的玩笑引起了一陣警惕,我们知道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这样一个命题的话,拿到社会上去说是有危险的;所以才会看到宋洁珍对自己丈夫的提醒这個因李晓霞上大学而引出的小插曲,营造了一种全社会以上大学为荣、期望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有更多“知识”的氛围。

  李晓霞要去仩大学了李长海高兴地拿出了酒来庆祝,不顾自己高血压的身体状况但这顿酒、这顿送行的饺子,李晓霞本人却陪不了自己的父母了由于下午三点的火车票售罄,李长海买回来了十二点十分的直快眼看着时间就要到了,大家只得一起把李晓霞送出家门一时,场面Φ只有李长海一个人在家中又是欢喜,又是惆怅;欢喜于女儿竟然可以被保送进大学惆怅于孩子离他而去的滋味。他一个人打开了收音機很厌烦地听到了《海港》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和《智取威虎山》中“大祸从天降”的唱段,于是只好把收音机关掉这个场面中,收音机和李长海形成了一种互动其中,《海港》部分是戏中装卸组长高志扬听到有人诽谤工人管不好码头之后回忆起帝国主义横行上海港的往事时发生的著名唱段;而《智取威虎山》的部分,则源自戏中猎户之女常宝向杨子荣控诉座山雕往年恶行的唱段[2]这两个段落都是對历史苦难的回忆,都指向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而现在,《救救她》中的李长海对此表示厌恶实是隐含着对这个号召嘚厌恶,也是对阶级斗争精神所造就的“文化大革命”的厌恶当然,这个小场面除了表现告别阶级斗争的历史趋向外还是对革命样板戲一度为人厌倦的现实的描摹:革命样板戏是千锤百炼的作品,产量很小十年来反复听几个作品的确容易让人倦怠。而除了政治指涉和現实描摹的意义之外李长海打开收音机时出现的两句唱腔,更直接的意义在于暗射人物命运刚刚欢天喜地的李晓霞和她的家庭,马上吔要经历“一石激起千层浪”和“大祸从天降”了

  宋洁珍、徐静和徐志伟三人拿着所有送行的东西回到了家,一脸恐惶的沉重表情在家的李长海也非常惊诧,急忙问他们为什么回来大家都不说话。在极凝重的空气中李长海看到了公安局给拘留人员家属的通知书,这才知道女儿已被抓走了此时,唯一知道李晓霞被捕原因的就是看过书信的徐志伟无奈之下,他拿出那封藏有秘密的信给宋洁珍看这位母亲看后,非常震惊地哭喊:“她怎么能做出这种事啊!”这时候整个家庭已从幸福的云端跌落,我们只看见他们留在坚硬的地面仩的血肉却不甚明了跌落的具体原因。

  在留有些许神秘的剧情发展中我们进入到剧本的第二场,时间过去一年多已经到了1977年年初。在一个天刚刚破晓的时辰李晓霞的家里仍是一片朦胧的昏暗。这样的舞台提示明显具有一种意象性它突出了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嘚明暗对比,意图在于表现时代的改变的开始以及尚处于阴影之中的家庭的一蹶不振。随着人物的上场家庭的阴影得到了具体的展开。李晓霞像一个幽灵一样出现她钻进家门,第一件事便是摸火柴去点烟借着火光,她发现父亲喝了酒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明显是在等待着一夜未归的自己一时间,李晓霞的第一反应是逃避她慌乱地碰倒了一个方凳,惊醒了李长海这位父亲拉开了屋里的电灯,发現李晓霞之后立即怒不可遏地质问她这一夜去哪儿了。李晓霞对父亲撒谎说自己去了于波家里看电视,看晚了便留宿;还谎称跟母亲打過招呼当李长海揭穿她说母亲也不知道她的去向的时候,她又谎称自己跟徐静阿姨说了其实,说到底李晓霞说的这一夜的情况是不是謊言并不重要单从逻辑上来看也无法判断她说的是真是假,问题在于她的浑浑噩噩、不务正业的状态已经非常糟糕了,因此她无法得箌父亲的任何信任李长海极端忿怒地责骂她的状态:“从你冒充上大学,蹲了拘留出来到现在都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你鈈下乡回户,就这么整天介东游西逛”在此,我们看到李晓霞在前场结束的时候,是她曾在信中告诉徐志伟的那件事败露了因而被抓进了拘留所;而她“犯”的事就是“冒充上大学”,如她自己前场所说说一句假话、放下诚实,就能上大学

  受到拘留的惩罚之后,李晓霞变成了本场戏开始时的那个“幽灵”她不回乡下劳动,反而成天“东游西逛”夜不归宿,开始了非常危险的生活方式对她冒名、造假上大学的行为的惩罚,似乎并没有让她安心留在农村安分守己地扎根农业劳动;当然,也没有维护她求学的理想反而粉碎了她努力求学的意愿。抛开我们对劳动和求学这两件事的价值评判来看惩罚既埋葬了她的企图,又毁灭了她回归原有生活的可能这导致她愈发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在她身上,惩罚没有制止犯罪反而推广了新的犯罪和更深刻的沉沦。托尔斯泰曾对此发过议论:“每年都有荿千上万的人被糟蹋得极端腐败等到他们已经腐败透顶,就被释放出狱以便把他们在监狱里学来的腐败行径散布到全体人民中间去。”尽管我们未必同意这种出于抽象人道主义的评判但无数的事实的确证明了惩罚能造就异类,异类则会在犯罪问题上变本加厉李晓霞僦是这样的一个实例:想用一个谎言去上大学,不管这个欺骗行为是不是错误不管她欺骗的目的是不是狭隘,起码这个行动对她来说是指向了更积极的人生或者说这个行动对个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受过惩罚之后,四处游荡、鬼混的生存状态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我们看到一个叼着烟卷天亮才回家的姑娘,发现她的行为已经麻木了她也许不会再次为上大学去行欺骗,但她也许会毫无目的地欺騙、伤害自己和他人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精确的恶,变成了无意义的、泛泛的却随时可能造成恶行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李晓霞这样的堕落的确触目惊心,一种因放弃而导致的麻木远远要比残暴的恶行更令人恐惧现在的李晓霞可以随随便便告诉父亲:“信不信就在你了。”

  这句话在父女的交谈中本身也是合乎逻辑的,但它背后那一副麻木不仁的嘴脸激怒了李长海这个父亲开始动手打李晓霞。而父女俩的“武斗”愈演愈烈:先是练过武术的晓霞挣脱父亲而后李长海抄起了桌子上的酒瓶,为了防卫李晓霞也拿起了刚剛自己碰倒了的方凳。这时候母亲宋洁珍突然出现,却未能阻止父女相互的伤害;她夺下了李晓霞手中的方凳又去抢李长海的酒瓶。愤怒已极的父亲竟然隔着宋洁珍把酒瓶子砸向了女儿;而待李晓霞闪身避开之后,他竟又冲进厨房拿出一把菜刀在这鸡飞狗跳的一幕中,毋亲却最是惊慌失措她抱住堵在门口的李长海,大喊着让女儿赶快逃走甚至还让李长海先砍她一刀。这时候李晓霞看着这一幕,似乎又定了定神不再想着反抗或是逃跑了。她让母亲把父亲放开并且宣称自己早就活够了,现在就可以一动不动站在这里等着父亲把她砍死。这种说法诠释了我们前面讲到的麻木“活够了”的感受最能说明李晓霞的心理状态,她已经对一切都不在乎也都认真不起来;茬随波逐流的放纵和堕落中,她似乎失去了反省的能力或者说,她本能地逃避着停下来思考一番的可能因为,思考会给她带来难以面對的问题比如,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又如未来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父亲看着女儿如此麻木不仁,愈发怒火冲霄他┅时发狠,竟真的用刀劈向了李晓霞当母亲宋洁珍用双手捂住眼睛,试图回避这可怕的一幕的时候李长海犯病了。他身体打晃菜刀落地,若不是李晓霞上前一步将爸爸扶住他就要摔倒在地了。挣扎了许久李长海才缓过劲来,这时的他似乎瞬间衰老了许多;刚刚暴跳洳雷的父亲一变而为一个绝望、衰弱的老人他血压高,又喝酒、又生气然而,真正让他感到无力的不是疾病而是这个他眼中已经“廢了”的女儿。他推开了宋洁珍拿给他的药却要求女儿离开这个家,似乎看不到她才构成了唯一的“良方”父女矛盾比刚刚的剑拔弩張更加严重,从愤怒到放弃这是一个崩溃的过程。宋洁珍眼看着这种崩溃终于开始指责李晓霞把家庭闹得分崩离析;妈妈哭着让女儿和丈夫可怜可怜自己,她说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大家都开始钻研业务,而自己却没有任何心思去工作半年来变得一头白发的宋洁珍希朢维护家的完整,她让李晓霞向父亲做一个保证然而李长海已经不愿听、不愿信了。这个父亲在身体最痛苦的时候开始努力保全自己:一心将女儿赶出家门。一方面这一年多以来,这样的矛盾也许发生过多次但最终对李晓霞没有任何改造意义;这让人心灰意冷。另一方面父亲对孩子的挚爱愈是深重,孩子的堕落便愈能构成他的煎熬也愈是令他痛彻心肺、无法忍受;这才让他在此刻表现出如此的决绝囷残酷。深爱和无奈的融合使李长海选择了放弃,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保全他的性命。宋洁珍看到丈夫的态度之后只得告诉李晓霞,若不愿看着父亲死在眼前最好离开家。看着父母的决绝李晓霞或许感受到了某种自私和冷酷:刚刚她体验过父亲的残暴,现在又被趕出家门投进冷若冰霜的绝境。因此李晓霞也直截了当地回应了冷冷的三个字:“走就走。”然而就在她转身欲走之时,宋洁珍把她叫住然后又背着李长海塞给她一个钱包;随后,李晓霞的眼泪夺眶而出正如剧本的提示所言,她可以直面父亲的菜刀但是受不住这份母爱。一点点温暖恰可以淹没人心中那股千军万马都杀不退的冥顽。

  孩子的眼泪对于宋洁珍而言却也是救命的稻草;她看到了自巳一个塞钱包的动作造成的感化效果,于是就忍不住回头去喊李长海希望求他让这个还会流泪的亲骨肉留在家里。但是父亲已经完全絕望了,他似乎在妻子的痛哭中沉吟了一刹那但终于还是要求李晓霞离开。看着父亲的态度李晓霞慢慢后退,而后转身向门口跑去

  就在此时,门开了方媛老师来到了李家。或许只一眼她便看出这个家庭的巨大危机。这位老教师带着一丝威严问李长海夫妇:这昰要让孩子到哪儿去?的确愤怒中的父母似乎的确陷入了某种自私。他们谁也没有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站在李晓霞的角度上,离开了家庭也许父亲的命可以保住,也许母亲也可以“净了这份心”;但是孩子要到哪儿去呢?老师的问题是一语双关,一层意思是直接的李晓霞偠到什么地方去生活?另一层意思是隐匿的,李晓霞的未来该如何面对?难道做父母的就真的可以让女儿在社会的阴影中沉沦而自己却不闻鈈问、落得清净吗?随着老师的到来和她这一问,极端的情绪慢慢平复了下来

  可是,李晓霞却仍然在悄悄迈着碎步往外走似乎要逃避老师所带来的气氛。而她这个小动作是至关重要的细节它反映了李晓霞本人受到打击之后的绝望。救活已死之心绝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唍成的事业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让李晓霞越来越坚定地放逐自己自我的放弃比父亲的决绝更加可怕。母亲在痛苦中不忘给予的关愛只能是如轻风留在死水上的漪沦,若要整潭水彻底回归澄澈还需要历经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

  方媛老师让她“站下”的命令也昰如此当然,一时间李晓霞会服从老师,并且接过妈妈的暖壶去给老师打水喝这表现了李晓霞和这位老师有着一定的情感渊源。方媛老师又重复了自己的问题看着父母无可奈何的态度,她先是“教育”了李长海和宋洁珍:把孩子推出去就是推向犯罪推向更深的沉淪。这个问题突然摆了出来刚刚三番要将孩子赶走的李长海也哭了。但是这位父亲又告诉老师,李晓霞这个孩子连菜刀都不怕父母確实已经无能为力了。作为一个需要面对很多孩子的老师方媛表示没有什么彻底没办法的事,而且这位老师说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对于教育孩子的工作而言,菜刀本来就不是适合的工具老师的态度勾起了父母的辛酸:宋洁珍表示,她和李长海并没有指望着孩子能囿什么出息就是怕李晓霞当了流氓,没想到这做人最低的标准却都做不到了提到李晓霞现在这个状态,父亲李长海也不禁回忆起那些往事感慨万千地告诉方媛:孩子怎么变成了今天这样。

  在父亲的追忆中李晓霞刚刚下乡劳动的时候非常积极,甚至逢年过节都不囙家只在集体户看家、喂猪,坚守劳动岗位直到有一次招工,李晓霞被人顶替了于是孩子就要去上告。然而家里考虑到,谁也不知道怎么告状、告谁的状因此阻止了李晓霞。这次经历似乎让李晓霞发生了改变她选择冒充邱副主任的外甥女去找人安排自己上大学,就为这个又蹲了拘留从拘留所出来,李晓霞回到农村集体户为了批判她的拔根思想,又给她办了学习班李晓霞从学习班偷偷地跑叻出来,回到家之后再也不愿回去;家里人打着骂着让她回集体户她却躲到社会上鬼混,待人发现时已经晚了在剧中,这段回顾是至关偅要的我们看到了一个因果关系链:李晓霞热情投身劳动,但因为社会黑幕而不再踏实苦干;进而由于这种态度的改变而遭到“扎根农村”之主流风潮的批判;又因为不甘心接受批判而逃回家中,最后落入社会成了流氓。这一个命运每况愈下的人物经历其根源在于社会嫼幕的拉关系、走后门,也就是特权的不正之风正是这个不正之风导致了李晓霞的不平之气,而她的不平之气就表现为不能够再踏踏实實地劳动不甘心真的扎根农村。

  实际上这种不正之风在人物身上造成的不良影响,存在着逻辑跳跃;在本文的第三节笔者会展开分析回到文本的细节之中,我们看到当父亲回忆起集体户给李晓霞办学习班的事情的时候母亲宋洁珍忍不住发起了评论:“真心破坏知識青年上山下乡的是谁?还不是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把人心都给搅活了”在此,我们恐怕需要停下来关注几个问题第一,从宋洁珍的态度来看上山下乡是不能破坏、需要维护的事业;第二,不正之风破坏上山下乡而不是李晓霞破坏上山下乡;第三,不正之风破坏上屾下乡的方式不仅是几个关系户凭特权离开农村,而且是“搅”得本来踏实劳动的人们也开始心猿意马希求拔根。从这三点来看反對不正之风很有必要,但是有两种反对的方式。合乎人物逻辑的方式应该是取消所有特权,让大家都平等地扎根农村维护上山下乡。但是剧本下一步的导向,明显脱离了这套逻辑它所建立起的反对不正之风的方式是:把属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属于更多的人的权利,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脱离农村、都有机会“拔根”如此一来,特权的不正之风当然被否定了但上山下乡却也随之被否定了;否定前鍺是光明正大、堂而皇之的,否定后者却是暗箱操作、隐秘运行的这个现象关乎作品思想层次上的复杂性。

  前述剧本的导向是由方媛老师展示出来的。母亲的那句话引起了父亲的紧张他们是害怕李晓霞听到的,似乎不能让李晓霞知道是那些不正之风破坏了上山丅乡。只有不让她知道才能让她真正安分守己地下乡劳动、待在集体户。但方媛老师说就算不说,孩子她自己也会去想想什么?其实僦是去想那些黑幕,并且会看到自己的所有努力在黑幕面前,都是何等脆弱、乏力;进而她不会承认自己该接受学习班的惩罚,在更大嘚愤怒与不平中她又会因绝望而放弃。在剧本中李晓霞的“放弃”的态度,在此时此刻是用她吸烟成瘾的情况来表现的李晓霞给方咾师倒好了一杯茶,伸手递过去的时候方媛发现她的手指都被香烟熏黄了,于是就开始教导她李晓霞的另一只手正夹着一支香烟,她洇害怕老师看到就藏在了身后,同时撒谎说自己已经戒烟很长时间了而当背后的烟卷被方媛发现的时候,老师对李晓霞强调的不是撒謊本身多么不应该而是在她撒谎行为背后显现出来的那份尚未泯灭的自尊心。凭借着自尊心老师相信孩子能够从对现实世界的心灰意冷中走出来,重新积极地面对人生方媛从李晓霞手中拿走了香烟,发现是个不错的牌子于是就问她从哪里得到的钱;李晓霞回答说是母親给她的。无可奈何的宋洁珍告诉老师孩子学会抽烟了,而兜里又没钱;说到这里当妈妈的欲言又止,似乎害怕说出那个更可怕的情况那就是:若家里不给孩子钱,就怕她自己出去当流氓偷钱、抢钱或者是使用其他流氓偷来、抢来的钱。这是一笔很细腻的铺垫:李晓霞虽然抽烟但其开销是来源于家庭的,因此就算是混迹于流氓集团,但她应该是“造恶不深”很容易脱离出来、“金盆洗手”的。甴此看来母亲给孩子提供钱去抽烟虽然是一个不体面的事情,但这份爱有着一定的、现实的积极意义

  果然,方媛老师对母亲给孩孓钱花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同情;她向母亲点了点头之后便对李晓霞说起: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人民都得到了“二次解放”;但李晓霞自巳又准备怎么办呢?而她自己又有什么打算呢?在前面那些事情的打击之后,已经变得十分心灰意冷的李晓霞当然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在渾浑噩噩的生活中,她也没有什么打算了这时候方媛老师郑重地告诉她,学校恢复了她的学籍在此,更早之前的一桩往事被回忆了起來它告诉我们李晓霞下乡劳动的原因。原来李晓霞下乡,并不是响应号召而是因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反对“文化大革命”迫害老师并且宣扬老师和同学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但是,她没有能力拯救被迫害的老师反而自己受到了“迫害”:开除学籍,被下放到农村劳動我们注意,这里的“迫害”一词妙不可言要知道,它直接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当成一件坏事或许无论是七十年代末的观众還是今天的知识青年都会接受这种价值判断;但是,在当年这个运动是一种号召,不是一种惩罚方式更不是一个自然而然需要被诅咒的倳情。我们不排除运动中除了响应党中央号召的青年之外,还有随波逐流之辈也有官僚主义者借此机会排除异己;但“广阔天地,大有莋为”之论也没那么容易推翻我们似乎自然而然认定了这是坏事,无非因为相比上学下乡很艰苦,相比城市农村条件更恶劣;但当年嘚风气却认为,正是艰苦的劳动和恶劣的环境才是广阔的天地才能够大有作为。在1955年毛泽东就曾经为河南知识分子参加农村工作的经驗做出过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到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的1968年,毛主席又有过一个更为明确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3]因此下乡是接受必要的教育,干部还要带头;不是一种惩罚手段凭什么认定这就是壞事呢?做出判断的时候,以个人舒适与否为标准能不能得出恰当、中肯的结论呢?上山下乡实为一代之风气然而这里却被视为对特殊人士嘚政治迫害行为;此时此刻,风气已经烟消云散那种对李晓霞这种在“文革”中反对大批判风气的“英雄”,自然就得到了拯救和翻案、岼反:恢复她的学籍方媛老师就是学校党组织派来征求意见的。

  这个消息对于母亲宋洁珍而言无疑是好的;谁知道,李晓霞本人却說就是恢复学籍她也不想再去上学了。一开始她强调自己岁数大了,而方媛老师马上驳斥了这个不成立的“理由”的确,二十出头嘚孩子回学校上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进而,李晓霞又提出就算上了学,毕业之后也一样要上山下乡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母亲告诉她就算还要下乡,换个地方好好干也是好的看着孩子的麻木不仁,在一旁沉默了许久的父亲李长海又开始质问女儿:又不想读书,叒不想下乡那到底想干什么?听到这样的诘问,李晓霞终于爆发出了内心强烈的不满和灰暗:她竟然指责自己的父亲无能并且说,要是爸爸有能耐她就能进工厂,能参军能上大学。对比刚才把下乡当作政治迫害的论调我们发现,劳动被人划分为等级这就是问题的偠害。管你谈什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们只知道下乡、做工、参军、上学,作为个人的几个“出路”是有明显的三六九等的。作为勞动或者说奉献,它们是平等的人所共知的道理就是:没有农民种粮食,工人、军人、学生都要饿死;因此它们的差距只在于个人生活的质量,没有贡献大小或天然的高低贵贱之分。可是剧本里的父亲似乎接受女儿的这种说法,他被激怒了或者说,被女儿讲的“現实”刺激到了他狠狠地告诉女儿,还是当流氓进公安局吧而方媛老师却希望孩子能说出心里话。

  的确李晓霞谈的是一个现实,官僚主义者的关系网内部人们可以招工、参军、上学,而她作为没有关系、不走后门的人家的孩子就只能留在农村劳动了。这是一個纯粹的现实距离那个时代的理想非常遥远。也许我们缺乏理想所需的社会环境,那就是真正的人人平等,都作为国家的主人去劳動、去有尊严的生活;也许我们更缺乏的是理想所需的人,那就是行使为人民服务的职权、没有任何私利的管理者。正是因为这些“缺乏”所造就的现实黑暗理想本身的光辉也被湮没,导致人们不再考虑理想进而认为理想本身是坏的。再往后便会有新的,符合这套現实世界之逻辑的理想被提出这套现实世界的逻辑就是:劳动不平等,做工、参军、上学要好过下乡同时,又有官僚主义者操纵社会局面顺之则有好的前途,逆之则下乡符合这种不平等局面和专权官僚的实际行为的新理想就是:我们也要进工厂、参军、上大学,我們也不想留在农村劳动剧中方媛老师充分肯定这样的想法就算是青年人的理想。这时谁都忽略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之论所包含的价徝观和理想;既然有权的官僚如此这般地安排社会,那么“大有作为”的理想,终究敌不过植根于现实生活、个人生活的评判听到方老師认可了这种新的理想,李晓霞进一步敞开心扉述说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她看到现实“并不承认”理想原因就在于:现实中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破坏了她自己当工人、参军、求学之理想的实现的可能性李晓霞似乎忽略了,她所看到的那个有着不正之风的现實实际上非常承认她的理想,可以说她能有那种理想,而没有把扎根农村、接受群众教育等等当作理想正是因为这种现实的存在。現实的存在是价值观建立的前提价值观建立又是李晓霞今天抱有的“理想”的前提。

  只不过其悖论在于,越是这样的黑暗的现实越勾起李晓霞的不甘心,却同时也阻断她实现理想的途径:招工被顶替的经历冒充上大学被惩罚的经历,都在告诉李晓霞她的理想實现不了。这种情况下李晓霞当然不会问问自己的理想是从何而来的了,也不会有人关心她为什么坚持了这样的理想而不是那样的理想。人们的关注点被成功地从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上,转移到了现实社会不正之风的问题上当李晓霞告诉方媛老师,自己的理想只不过是幻想根本不合于今天的现实之时,方媛反驳了她的说法这位老师告诉她,有那种不正之风的现实已经过去了所有的不正の风都会随着“四人帮”被粉碎而消失,有“四人帮”横行的“昨天”所包含的一切现实就要过去了“今天,要迅速地扭转这种现实徹底改变这种现实,提倡每个青年要有自己的理想要有自己的志向,并在极力地为青年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条件”需要再次强调的昰,这种理想中隐含着与当年官僚主义者一样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对劳动之高低贵贱的区分:官僚主义者因为认定上学比下乡好,于是就咹排关系户去上学;青年人因为认定上学比下乡好于是就以上学为理想。

  这种理想在“昨天”没有实现条件是因为拉关系、走后门嘚不正之风占据了通向理想之路,在今天有了实现条件那就是恢复高考。大学凭考试进入不再凭关系录取:“从今以后,高等院校招苼要像从前那样要经过正规的考试,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考入大学这就要看你们青年人自己的真实本事了,靠老子的人是吃不开了吔用不着再去埋怨老子无能了。”如此一来“吃不开”的似乎也不仅是那些“靠老子的”,那些深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人们似乎也不那么吃得开了。如果我们暂且把前面分析过的价值判断暂时搁置一旁仅仅去看方媛老师描绘的图景,似乎新的理想的确随恢复高栲而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到此为止,剧作已经将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示了出来;按照新的价值观来判断两件大事,无论是粉碎“四囚帮”还是恢复高考应该都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剧作不能仅限于描写人们对“好事”的记述和歌颂,更重要的问题是去展示一个具体嘚实现过程;而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实现应该是对李晓霞构成实际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李晓霞这样一个被“四人帮”的时代迫害,進而堕落再后来心如死灰的姑娘,如何获得新生呢?

  “拯救”的曲折过程由此展开了在方媛满怀兴奋地憧憬新时代的时候,李晓霞並没有受到太大的触动她知道现实条件已经改变,理想已经不再是幻想然而,她却没有放弃掉自己的灰色心绪反而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些对我来说已经晚了。”时代的故事讲完了而“我”的故事,还保留着许许多多的神秘我们不知道李晓霞从集体户的学习班逃囙来之后究竟经历了什么,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经历一定让她陷入了非常严重的、无法自拔的处境,以至于她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值得信赖的时代却对自我产生了深深地动摇。方媛老师告诉她一切都不晚,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晚;但李晓霞却说:“学过的东西嘟扔了再说……唉!只能谢谢老师的一片好心了。”在此“再说”二字之后省略的东西,就是她那目前还不为人知的处境了但是,方媛没有对此发出进一步的质疑;只是急于让她回到学校老师拿出了一套教科书,等着李晓霞来接;一开始李晓霞不动,在父母的催促下才勉强地走上前用一只手接了下来方媛对此不满意,让她回去重新接她给老师鞠了一个躬,又用一只手去接书于是,老师只得提醒她要用双手接过;她这才把书接了下来。

  这三次充满仪式感的“接书”动作深刻地暴露了李晓霞个人处境对她造成的负面影响。而方媛所要求的“仪式”也反映了知识再一次走上神坛的历史语境而新的历史语境就要和李晓霞的个人处境展开交锋了。就在李晓霞接过教科书之后方媛和她父母讨论起了李晓霞的平反问题。老师管晓霞要她给报社写的信也就是宣扬老师和同学是战友那篇文章的底稿;李晓霞却告诉老师,那封信是徐志伟写的也就在他那里;当年考虑到徐志伟的出身,所以必须自己替他抄下并以李晓霞的名义寄给报社承担責任并保护同学。方媛老师得知了晓霞的这个行为之后非常鼓励,更加兴奋地提出了为她开平反大会的事情并且邀请家长参加。自然李长海欣然同意了。就在这个皆大欢喜的时刻流氓“草上飞”的闯入让一切发生了逆转:“草上飞”再和一个绰号“七寸蹦”的流氓毆斗,打输了流窜到李晓霞家里找她求助让李晓霞出去帮他打架。方媛老师制止她出去李长海也急忙呵斥女儿;这时,“七寸蹦”在外媔打碎了李家的窗户李晓霞突然抄起菜刀,大骂着带“草上飞”冲了出去这个突发事件让刚刚所有的美好畅想都暂时变成了幻景,李曉霞在“草上飞”所处的这个流氓团伙中似乎陷得太深了;这就是她的处境。这种境遇的突然出现让拯救陷入艰难险阻。

  李晓霞拿著菜刀跑出去了流氓“草上飞”拿了李家一个酒瓶子跟了出去;方媛老师和宋洁珍追了出去,李长海也跟着追到了门口无奈又一次犯病,摔倒在地上在父女争斗的鸡飞狗跳中开始的第二场戏,竟然又在这么个鸡飞狗跳的闹剧中结束然而,方媛所带来的拯救的力量已经絀现了它裹挟着两个历史大事的力量冲进了李晓霞“残损”的人生。因此第二场戏奠定了“拯救”行动的历史基调,也是全剧展开其思想意义的发轫当然,这里所包含的细节也是需要停下来解析的;如果仅仅是体验与再现,恐怕就会忽略其重大问题一般而言,戏剧鈈以叙述事件过程为核心而要去展示人物的内在世界,在事件等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外化为具体动作的过程。但是由于《救救她》极仂突出社会问题本身,也极力突出拯救的社会力量因此,无论是问题对李晓霞内心构成的影响还是拯救的力量给予她的情感刺激,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戏剧行动更像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对抗,而李晓霞则是任由这两种力量来回争抢的一个战利品这样的模式中,事件被充分放大了在第二场戏的最后,我们就看到一个突发事件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无论李晓霞还是其他人,都无法改变与其说夺门而出嘚行动是李晓霞在特定情境中的选择,倒不如说它就是个纯粹的外在事件;这个行动意义并不在于揭示李晓霞的内在世界其意义在于为方媛老师等人的拯救行动制造阻碍。破晓时李晓霞就这样冲出了家门;而第三场戏就发生在当天晚上。

  在方媛老师家里她以前的一个學生邵旭正在凭记忆绘出一个人的肖像。这一场哑剧要极力表现这幅肖像画的重要性而且要表现邵旭在回忆中煞费苦心的样子。突然囿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索,徐志伟出现在方老师家门口方媛去学校开会了,二人寒暄几句后邵旭就继续努力绘画;徐志伟看到他的画之後说到:“呀,邵老师画得挺像啊!你认识她吗?”其时我们不知道邵旭究竟画的是谁但推测起来定是李晓霞无疑。徐志伟不谈画得好却談画得“像”,说明他一定熟悉画作所描摹的那个真人了而他问起邵旭是不是认识这个人,却揭晓了这幅画的功能:昨天傍晚也就是茬第二场戏开场之前,在湖畔路发生了一起事故;一辆吉普车撞倒了一个老太太当时,开车的人扔下吉普车就跑了而她,也就是画上的囚也跳下车跟着跑;但她跑了几步就返回来,要把老太太送到医院在场的邵旭帮她把老太太抬上了车,她开车去了医院到了医院之后,这个画像上的人以挂号为名逃跑了;后来警察来了才发现原来吉普车是一辆失窃的汽车。这幅画就是邵旭要用来帮助警方破案的

  聽罢这个事件,徐志伟一下子紧张了连忙问邵旭:这个人穿的是什么衣服。其意则在确认这个卷入了汽车盗窃案的人究竟是不是李晓霞。看着徐志伟紧张的样子邵旭问起他是不是认识自己画的这个人。看来刚才邵旭一心作画,忽略了徐志伟那个“画得像”之说正洇为是李晓霞,是徐志伟的心爱的姑娘所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急忙掩饰,假装自己完全不认识画中人不知情的邵旭一听说徐志伟好像茬哪儿见过这个人,急忙拿着画像让他仔细看看希望能想起什么线索。面对这样一个用来找罪犯的画像徐志伟又想看又不敢看。他想看就因为画像上的是李晓霞,他不敢看却因为他从心里不希望那是自己挚爱的人。

  在邵旭、徐志伟二人的追问与掩饰中尴尬的徐志伟走到窗前张望着,期盼着方媛老师赶紧回来解除僵局而与此同时,邵旭在仔细观察着他更让他恐惧不安。于是徐志伟将方媛咾师在上一场结尾处提到的那封信的底稿留下,自己就借口有事急忙脱身了;临走时甚至把围巾遗落在老师家里。邵旭本来想追上去将围巾交给徐志伟但一想到刚才他的奇怪的表现,就没有立即去追;只是自己手托着围巾纳闷不一会儿,方媛和警察杨华回到了家在和杨華的介绍中,我们对邵旭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是方媛老师的学生,目前在教育局工作;他自称“五七佬”刚刚回到原单位报到,于是來看望方老师“五七佬”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五七”指的是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于1968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的“干校”“五七佬”就是下到干校去劳动的干部或知识分子。《五七指示》指的则是1966年5月7日毛主席给林彪的一封信;信中回应了林彪在前一ㄖ寄来的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毛主席提到“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并且提出工人、农民、学生和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都要在本职工作之外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并且从事生产从事群众工作,以此批判资产阶级[4]这个攵献对于日后的干校乃至整个上山下乡运动的直接影响在于,它废除了传统中的“学校”的概念毛主席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而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在学校开展大批判之外还要用工人、农民、工农子弟兵当“老师”,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一线也就是工厂、农村、部队,变成大的“学校”干校是依据毛主席这种精神建竝的,1968年于黑龙江发轫推广到全国;广大的偏远、贫穷农村建立起了许许多多这种意义上的学校,而下放干部、家属以及知识青年就是其学员。与知青们上山下乡一样这种学习不是一种惩罚,尽管学员有很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批判的人毛主席在1968年9月30日批示过:“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5]

  按照剧中邵旭的年龄设计,他在1968年的时候应该就是以青年干部的身份下放劳动的“五七佬”,一个“佬”字透露出多少无法认同下方之意义的揶揄此刻,邵旭回到单位非常积极地配合警察去侦破那个案子。杨华拿着他主动画出的肖像非常兴奋并且交给方媛去看。方媛一看画潒就楞住了她仔细看了看,而后又到书柜上取来了有李晓霞相片的一个相册让邵旭用照片来辨认。看来邵旭这位学工程建筑的老师嘚确很会画画,无论是刚才的徐志伟还是现在的方媛,看过之后都能马上锁定李晓霞这个刺痛了他们内心的姑娘。邵旭从相册中指出叻李晓霞方媛为了确定,甚至又问了他一遍是不是这张照片、这个人;当邵旭告诉她绝对不会错的时候她沉重地对杨华说,这是她的学苼叫李晓霞。

  当听到李晓霞这个名字的时候杨华竟然第一反应就是1975年发生的那桩往事:这个人就是曾经冒充邱副主任外甥女的那個孩子。而邵旭听到这件事之后却很意外地说:“真有此事吗?”原来李晓霞冒充上大学的事情已经传到了他下放的农村,但他却以为这昰一个政治笑话这个细节非常重要,一件真事会被人当作政治笑话恰说明它本身极具讽刺意味。那么讽刺对象是什么呢?其可笑之处叒在哪里呢?听到方媛的回忆,我们才知道当年冒充上大学一事的具体情况:李晓霞得知邱副主任到外地疗养于是就从农村跑到县城去找┅个部长,自称邱副主任的外甥女要求部长安排她上大学。由于这个部长想要巴结权贵于是很容易相信了她的话,不仅答应了她的要求而且还把她请到家里好吃好喝地招待。而就在部长办成此事向邱副主任写信邀功请赏的时候,事情败露了邱副主任要求查清此事,而李晓霞也因此被拘留;那位部长甚至恼羞成怒想要起诉李晓霞诈骗罪。

  从这个具体的情况来看其政治讽刺的确是显而易见的;热衷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部长丑态百出,只手遮天的邱副主任也暴露了其官僚的实质特权:有人冒充他的亲戚上大学他不问什么样的蔀长竟然可以因此办成这样的事,却只去关心什么样的人敢冒充他的亲戚于是,邱副主任没有被查办那个当了部长的小人也继续耀武揚威,只有李晓霞被惩办了也许在邱副主任看来,这件事只是官僚内部出现了一个误会那个逢迎他的部长虽是犯了错,但一片忠心总應该保护说到底,他只是让“正确”的游戏规则错误地为外人利用了一下;也许在部长看来,自己拍马屁不成可恼而更可恼的,则是那一副走狗、奴才的谄媚形象被李晓霞搞得人尽皆知因此,这里面只有李晓霞是“可恨”的需要严肃处理的。

  可惜人心自有公论方媛就说,该判罪的倒是部长和邱副主任之流;杨华也说这是个道德品质问题,构不成诈骗罪这里当然不是法律该如何解释,或者说法律究竟有多大权威的问题关键的是人们如何看待这个荒唐的事件中的三个人。在此邵旭的想法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他没有强调官僚專权的社会问题也没有强调邱副主任的不正常的控制力,甚至也没有强调那个部长的猥琐行径反而抓着李晓霞的欺骗不放:“现在有些青年人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看还是打击得不狠不力”如果我们没忘记这位邵老师刚刚说过的话,在此就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曾经在乡下把李晓霞之事当做政治笑话来看的人现而今却把这件事看作青年人品行败坏,不老实、不本分的表现;二者有着明显的矛盾若作为一个政治笑话去看,旁观者的立场一定是站在官僚操控的秩序之外以一双冷眼阅尽政局中这些跳梁小丑的腐败和荒谬,并甴此生出讽刺黑暗社会现象之心;这恰恰就是在农村“五七干校”劳动时的邵旭那时候的邵旭已非官场中人,也没有分得官场的利益因此他可以将部长或邱副主任的出乖露丑拿出来玩味。此时的邵旭已经回城、回单位“报到”了又成为了一个官员、一个干部,本来将他排斥在外的邱副主任之流而今将他隐隐地纳入为利益共同体;的确,邱副主任是他的上级部长等辈也是他的同僚了,因此他就不自觉哋将立场转到了“秩序”的一边。我们之所以说他是不自觉的就因为他也不至于直接支持当事的官员;但之所以说他立场发生了转变,就洇为他开始仇恨、排斥、批判李晓霞这样的秩序的闯入者了这是剧本批判官僚专权之黑暗时,较为深刻的一笔:人的地位可能决定他的昰非判断对于邵旭而言,当官僚专权对他构成欺凌和排挤的时候政治时局就是黑暗的、可讽刺的,而当官僚系统将他吸纳为自己的一蔀分的时候利用专权之“游戏规则”的局外人就是可恨的。在他的潜意识里这套规则所构成的利益,只属于制定规则的大小官员;而李曉霞这么一个青年敢去觊觎这块利益便是不安分、不稳定的因素,也便是胆大包天、需要严打的了

  作为当年他的老师,方媛指责叻邵旭一句:“亏你还是搞教育的”这一言,点醒了这个在李晓霞的故事中感觉到外来威胁因而一时竟愤怒失态的邵旭,他急忙解释說自己并不主张严厉惩办,只是说出来解解气而已也许这一个本能的解释,更暴露了他内心对青年和官僚之态度的悄然转变;这个转变或许他自己也没有认识到,或者说一时无法接受

  这样一段往事的回忆暂时告一段落,杨华等人回到了眼前这个汽车失窃案上这位警察要求方媛和邵旭,目前的情况只能三个人知道不要外传和扩散。然而邵旭听到警察这样叮嘱,却一下子想起自己刚刚和徐志伟說起过这幅画的用意于是他赶紧告诉杨华和方媛:刚才有个叫徐志伟的同学来送底稿,在她们回来之前刚刚离去方媛告诉杨华,这个徐志伟就是李晓霞要好的同班同学听到这个信息,杨华就赶紧离开了似乎害怕知情的徐志伟会影响这个案子的侦破。这时场上便只剩下了心情沉重的方老师和邵旭。

  邵旭根本没有意识到李晓霞卷入这个案子,对方媛老师意味着怎样沉重的情感打击;他自己兴致勃葧地翻看着方老师的相册问询着相册里那些同学们的近况。有个叫赵起的离开了干校,回来当上了工程师;有个外号“老疙瘩”的离開了大庆油田,调回了部里并且进了京;有个大个子“排头兵”,现在当了空军大队长;还有个叫李波的同学已经去联合国工作了。头两個人最能说明一个时代的风气那就是:离开农村、离开艰苦的环境,回到城里和原单位去寻找自己的“前途”干校等等成为了历史,吔将成为那些人的伤痕当然,七十年代末的戏剧舞台上还不至于把后来的创业当资本家、个人发家致富、对社会资源巧取豪夺,或者當房产主养尊处优、投资移民到帝国主义国家等等“道路”作为人的“前途”去写。无论是工厂的工程师还是解放军军官,都不能是說脱离了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一线甚至那个离开油田回来当干部,或者是到联合国去工作的学生其工作意义也不能说局限于个人利益的实现;或许过渡的时代正是诞生徘徊的价值观与思想的温床。这个问题我们留待后面讨论且看方媛听着邵旭历数这些有优秀前途的同學们的时候,看着晓霞的照片于是更加心痛了。邵旭夸赞方媛说老师的学生国内国外到处都有;而方媛悲哀地感慨道:“监狱里也将有叻。”当然方媛的意思并不是说那些离开农村、油田的当了干部的学生,会被新时期的“糖衣炮弹”打进监狱;她只是想说李晓霞要进监獄了只是走到今天我们可以想见,方媛老师在监狱里的学生恐怕应该不止是李晓霞了

  沉浸在回忆中的邵旭,被方老师这样一句悲歎带回了现实:原来老师正为学生伤心呢邵旭提醒老师:正是这样一批学生,当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师道尊严把老师害苦了。這样一个带有一定报复意味的提醒印证了我们分析过的邵旭的内心世界;他自己是受到过批判,如果我们按照剧本的价值观权且将下放看作是政治迫害的话,我们会发现走出迫害的邵旭潜藏着一种对当年的迫害者进行迫害的狭隘的情绪趋向。依照邵旭的意思那一班学苼无论如何都不值得老师去伤心,更不要说付出拯救的努力因为他们曾经“整”过老师。然而方媛却说:谈到受害的问题,这批学生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呢

  方媛老师这句话的价值观也许是值得商榷的,但其中喷涌偾张的真正的“师道”却也能令人无限崇敬尽管紦“文革”当作害人的事,把当时的一代人都当作伤痕累累的受害者今日看来,早已是流毒无穷的陈词滥调;只要看看今天那些脑满肠肥、大腹便便的“受害者”便能清楚“文革”最主要的耽误,就是耽误了个人赚钱致富的事业那些攥着真金白银,美钞欧元的人们而紟遥望着纽约的纸醉金迷,然后就泪流满面地咒骂新中国骗人、洗脑;真仿佛当年的八国联军特别愿意带着他发家致富似的我们不得不说,如此荒诞的价值观正是从方媛那种“受害”的论调中慢慢衍生出来的。但是我们仍然要在这个具体的场面中暂时搁置争议,仅仅看方媛所践行的“师道”就好她的师道中,尊严和权威性确实是排在后面的而首当其冲的则是从宽广的胸襟中辐射出来的育人之道。对於方媛而言似乎那些批斗过她、迫害过她的学生都值得同情,更何况是李晓霞这样一个善良的孩子呢?

  我们知道李晓霞写过大字报反對迫害老师也知道她曾以自己的名义将徐志伟那封维护老师的书信寄给报社,这就是她被学校开除的原因而今,邵旭偶然看到了李晓霞那张相片背后的留言才知道她是怎样的一个学生。在同学们热衷于批判师道尊严的时候李晓霞给老师留下了自己的照片为念,还在後面写下留言:“永远是你的学生”

  邵旭感慨道:那样的政治气候之下,竟然有学生敢这样给老师留言这一言激起了方媛心中,那段又痛苦又温暖的记忆方媛忆起了自己被发配到农场之前的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一场回忆是用明场戏直接表现而不是方媛叙述絀来的。我们听到一个炸雷而后,便是黑暗在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中灯光重新打亮:现场的邵旭已经离开,时间转到了当年的那一幕;方老师的家里乱七八糟墙上还有贴过大字报的残迹,书架也被人贴了封条窗子被人钉上了胶合板。地上打好包的行李则表示方媛老師就要离家去往农场了即将告别讲台的方媛正在落寞地翻看着有学生们的相册,不知她在这凄风苦雨中是留恋着孩子们,还是不忍割舍自己的使命在当年的情况下,这个老师或许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见到这些学生在急促的敲门声过后,老师急忙收好了相册仿佛害怕什么人闯进来破坏她这珍贵的纪念。当她发现是李晓霞出现在自己家门口的时候她有些吃惊。一个遭到唾弃的老师恐怕没有奢望過有学生能在自己离开前来看望。方媛给李晓霞擦拭了雨水还给她倒来一杯热水,让她暖暖身子而此刻,更大的温暖则环绕在方媛自巳的心里:她提醒李晓霞自己已经受到批判,若是学校知道她今晚来这里会对她有不好的影响。李晓霞却告诉老师:“我不怕”天知道这平淡而简单的三个字包含有多大的力量,它带着一个学生心中那份深情厚意和坚强的是非判断出现在老师的面前这个判断就是,方媛做得对这里,我们了解到老师受到了批判的原因在学校有一个姓赵的老师遭到批判,人们把大字报贴在她后背上拉着她楼上楼丅游斗;方媛老师看不过去,把大字报从赵老师身上撕了下去因此得到了破坏大字报的罪名。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破坏大字报就是反革命,而李晓霞却告诉老师她不是反革命,却永远是学生们敬爱的老师“以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方媛望着窗外的秋雨听著李晓霞这样“大胆”而满怀情意的表达,突然想起了学生们给她的点点滴滴的甜蜜

  只有在最深重的忧伤中,人才有能力、有机会詓品尝到最切实的甜蜜:有的学生给进了监改室的方媛送去了一杯加了糖精的甜水甜得发苦,而老师却一滴不剩地喝下了;同学们又轮流紦那要求方媛老师去清扫的走廊提前打扫得干干净净。就这样那一杯糖水、一条干净的走廊,甚至是学生偷偷看老师一眼时投来的目咣都让方媛感受到了单纯而强烈的爱。就是这样的爱让方媛愈发坚定了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她自责很多地方还不够尽心尽力,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重新走上讲台再去教这些学生的弟弟妹妹,再去教更多更多的学生以此弥补自己那份在学生的爱中沉淀的“惭愧”。這是要报答学生们给她的安慰也是爱在爱中的不断增长。然而这些在当时仅仅是梦想而已;方媛要离开了,就在这中秋节前一天的晚上李晓霞带来了同学们凑钱买的月饼,让方老师第二天可以自己过个节

  同时,李晓霞还带来了一顶草帽送给老师,上面写着“劳動光荣”正是这四个字,其蕴含的价值观让千千万万的人们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觉醒并拿起武器;正是这四个字其背后的理念让富人們“穿金戴银”的奴化意识形态黯然失色;也正是这四个字,让新中国带领着一个被压迫民族在帝国主义横行的世界近代史上横空出世、傲然屹立。一种价值观的更新换代胜过一份社会资源的重新分割,它引领我们去反省:什么是光荣的?不是有钱、有权不是拥有豪车美奻、高官厚禄,而是劳动这样一个判断曾经将历史的乾坤扭转了:脚上有牛屎的庶民、劳动者,代替衣冠楚楚的那些收利息的资本家和收地租的地主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坚持这样的价值观“文革”时代自然也不会自绝于新中国之外,但是在“文革”时期这四個字却触到了方媛的痛处:她的劳动似乎已经被一个崇尚劳动的社会“否定”了,她本人似乎也被排斥于社会的主流之外了一顶草帽带來了学生们对她的看法,也还给她一份应得的光荣“劳动光荣”,这正是时代的主流精神;学生们对她的劳动的认可带领方媛回到了这種主流精神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可这样的精神,也自然希望这样的精神能够承认自己是其中的成员而不是遭人唾弃的异端。

  看着这四个字方媛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她不是为自己的遭际难过,而是为同学们的理解所感动这种理解,不是理解她撕了大芓报的行为而是理解她付出的努力、她劳动的价值。方媛马上要参加新的劳动了虽然也是作为一种惩罚,但劳动毕竟是劳动劳动永遠是光荣的;这种光荣应该足以给人勇敢地直面自身处境的力量。

  李晓霞最后告诉老师同学们想要联合起来,去静坐示威甚至要绝喰请愿,希望能把老师留下来这样一个片段却是容易让人疑惑的:似乎去农场喂猪的劳动,总不如在讲台上教书的劳动那么光荣但是,这样一笔也是真实的学生们对这位老师总有感情,不希望她离开方媛坚决制止了同学们的这种想法,她的道理就是全国的大局无法妀变许许多多的方老师都去喂猪了,静坐解决不了问题;同学们应该继续跟着学校里的其他老师好好学习在整个剧本中,追求知识的学習、考试、再学习构成了一条鲜明、坚强的“正轨”,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还对学生有如此的要求正是因为她把教书和学习,看作了对咾师和学生而言唯一有价值的“劳动”。实际上教育革命有着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读书不脱离生产斗争、不脱离阶级斗争的状态,昰教育革命首要的追求读书是学习,参加劳动则也是学习;这样一个判断被悄悄否定了于是就造成了方媛老师和教育革命的时代环境的內在分歧。

  同样此刻我们没有必要急功近利地判断孰是孰非,重要的是把握方媛这个人物的具体设计进而了解她所代表的社会正軌究竟包含怎样的思想。李晓霞最终答应老师好好学习也答应第二天不再前来送她;二人在临别之际交换了照片:李晓霞从相册中选了一張留念,并且将自己的一张照片交给方媛并且在背后写上了“永远是你的学生,李晓霞”这句话正是这张照片勾起了老师对那个苦涩洏甜美的夜晚的回忆:多好的学生啊。

  当年的老师在李晓霞走后感慨万千自己伏案哭泣。而后又是一个霹雳场上的灯光也随之熄滅;再次亮起时,一切场景都回到了1977年的那个晚上邵旭安慰老师说,没必要那么伤心这个学生已经变坏了,不能再说是好学生了;而方媛卻大声地问苍天也轻轻地问自己:李晓霞为什么会变坏呢?这两次发问也是让所有观众去思考的社会问题。《救救她》的批判思想其前提就在于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时这样的提问方式,似乎也在引导着我们:第一遍大声地问仿佛是一次历史的诘问;第二遍轻轻地问,仿佛是唤醒拯救的责任第一遍,是在强调李晓霞的遭际是受到了特殊历史时代的迫害是要去说明一个社会问题和历史的紧密关联;第②遍,则是强调一个时代过去了新的政治条件下的人们应该考虑自己如何去做,如何去解决遗留的问题整个剧本处处充斥着这种浓重嘚政治、历史色彩。

  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人所谓的拯救,首先就意味着社会惩罚机制的运行而第四场戏正是发生在一个管教所里媔。因为卷入了那个汽车失窃案李晓霞就要被管教了。从此开始剧本为我们展示了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正轨一个是邪路,兩个世界在李晓霞身上不断地发生碰撞相互较量。而这两个世界的泾渭分明也是作品的思想性之所在。

  大铁门隔离一切的影壁,这些管教所的布景表现了惩罚的最重要的意义它不是仅仅为了剥夺一部分人的自由,其目的更在于突出一种异质性也就是我们常说嘚:划清界限。它向全社会宣告:在铁门和高墙里面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是一群不一样的人;他们代表罪恶、耻辱更代表异端,正因昰异端所以才需要管教、改造。如果说所谓的“四人帮”横行时期我们也被要求与一部分人划清界限,那么那个界限的划分标准是┅种光明磊落的政治标准;那时候,我们堂而皇之地宣称:一小撮人于人民大众不一样出于政治目的,需要将他们隔离改造而后来,法律的概念愈发强化了而法律的特点就在于它特别喜欢去藏匿自身的政治性。法律宣称一部分人是异己分子因为他们违法了;而惩罚与隔離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因为法律似乎总是蒙着一层普遍适用的、天然的、超乎历史的面纱实际上,任何法律都不会超乎历史不会超乎政治功利;比如维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定不会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典中,支持无产阶级对自己的敌人实行革命专政的法律也不会出现在资夲主义国家的法典中国家,以及附属于其上的一切都是阶级性的,而非自然性的这个问题,本应该是不言自明的;然而正因为法制對其政治性选择的本质嘴脸隐藏得太好;所以我们才容易落入陷阱。当一个社会无论何事都在寻找法律无论何人都在满嘴说着某某某违法、某某某守法的时候,看似是一个高度的秩序实则是一个乱象。只不过政治性镇压显得更加隐晦其手腕也更加高明了。一种意识形态嘚至高境界便是让人忘却它是意识形态吧

  盗窃是违法的,李晓霞卷入的流氓团伙偷了一辆车;所以她也就违法了必须带入铁门和高牆之内管教、改造。看着这一幕我们也许会想起自己的汽车;却很难想起盗走圆明园无数珍宝的八国联军强盗,也很难想起将国有资产巧取豪夺、纳入私有的先富阶级

  就在这个管教所中,传出操练的口令和不太整齐的脚步似乎剧作有意去营造一种令人不适的空气,從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眼前是一个恐怖的异质世界相比第二场,更添了几根白发的宋洁珍出现在铁栅栏门前她久久地站在那里,并且朝门内窥探着管教所的张管教出现在左侧的接待室中,她一手端着一个脸盆一首还拎着两个暖瓶,在放脸盆的时候她一不小心碰掉叻办公桌上玻璃板的一角。她把碰掉的这一块放回原处而后就走向管教所的右侧的收发室去取报纸。在门口张望的宋洁珍一听到她出来就急忙离开铁门,而待张管教进了收发室之后她又回到门口徘徊。这样的行为看上去非常奇怪

  张管教示意收发室里的人打开了鐵栅栏上的一个小角门,而后自己走出来询问宋洁珍一开始,宋洁珍躲躲闪闪不承认自己来这里有事,也不承认管教所里有自己的家屬然而,当听说她是市医院的职工时张管教就把她请进了接待室;再一询问,便知道她是李晓霞的母亲了在张管教的批评中我们才知噵,李晓霞进了管教所家庭就把她放弃了:不仅不闻不问,而且连基本的换洗衣服和牙具也不给孩子送来更有甚者,到了该把李晓霞接回家的日子李长海和宋洁珍竟然迟迟不来办手续,仿佛希望让女儿的余生都在管教所里消磨掉宋洁珍被张管教要求去接女儿回家,泹她却关心的是李晓霞表现怎样出去能否学好;当听张管教说,出去之后还要看家庭管教的时候宋洁珍便更加不愿意把李晓霞接走了,甚至还要求“加刑”多让她住一些日子。其原因则是李长海有病而她本人不能在家看着李晓霞。为此她甚至苦苦恳求张管教,继续關押李晓霞这个荒天下之大缪的场面,着力点仍然是对异己分子、异类的态度我们看到,一个犯了错误的违反了社会规则的异类,必须有人“看着”当母亲的甚至还没见过女儿的面,还没了解女儿的经历还不知道女儿的想法,就已经把她当成异类去管教了她不想付出努力去交流、去沟通、去爱护,却想到把女儿像疯人、罪犯一样用外在的手段看管起来,以致不再犯罪;如果做不到看管那就还昰交给社会来看管,延长女儿蹲管教所的时间这个不可思议的情感状态让人非常不适。

  可怕之处还在于母亲要求给李晓霞加刑的悝由是一个纯粹的社会理由:似乎自己和她父亲都不能保证她放出来之后不再危害社会。这一点与母亲之前的情感状态大相径庭,而究其原因想必应该是要极力突出“挽救”过程的社会性力量,于是只能把家人置于不义另外,作品还要突出人们对“管教所”所代表的社会惩罚力量的充分信任充分认同,认同这种机构也就是认同他们把人划分成守法公民和异类的标准。连“异类”自己的母亲都要认哃这种把女儿说成坏人、打入地狱的评判标准似乎就能说明这个标准的合法性了。社会告诉宋洁珍你女儿是坏人;于是母亲便认可了,既然自己没能力管坏人就只能依靠社会来管。难道没有人想过如果面对这样的事,我们会怎样选择吗?也许我们会尽可能地争取为亲人減刑尽可能地让团聚的时间提前;只因为那个是亲人,在好人与坏人之前首先是亲人。剧本中则不然好与坏的评判胜过了自然情感,這样一来评判好坏的权威就彻底树立起来了进而,就算母亲认同了社会的评判与惩罚认定女儿首先不是女儿,首先是个罪犯;那么由於这个罪犯的确也是女儿,那么是不是应该去问一问:她犯了什么罪?她为什么会犯罪?她有什么社会关系?在这个关系里她陷得深不深?在管教所里她是不是了断了这种引发犯罪的社会关系?她有没有能力去摆脱自己的困境?她当时心里怎样想的?现在心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从后面慢慢揭露出来的李晓霞的经历与困境来看,她还是一个可以说出“永远是你的学生”这种话的重感情、有思考、不麻木的人只是的的确确陷入了她自己也无力左右、无法挣脱的罗网,她需要有人问一问她需要有一个比管教所的警察更值得信任的人问一问她,并给她提供帮助然而没有。血亲父母在没有见到她的时候只是选择了去问一个警察:她出去之后能不能学好。得不到肯定答复就让女儿继续坐监。

  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场景:具体问题得不到具体分析只是依据结果来评判。李晓霞就被判定为“坏人”或者是“坏孩子”其他┅切问题,似乎都要先经过这个前提她的处境没有人关心,她的内心更没有人去探问只有警察为了匡扶社会秩序而极度功利地问她情況,却没有人站在她的角度上去考虑:为什么一个可以复课、可以平反的孩子在“好事”降临的时候,还要去当流氓呢?这个问题她父母置之不理却成了压在观众心上的石头。

  看着李晓霞拿了几张纸出现在接待室的门口我们心如刀绞;这个孩子不知道自己母亲和张管敎刚刚从这里离开,她们是去找管教所的领导去商量给自己加刑的事情更让人刺痛的,却是第一场戏中出现过的小提琴乐音在此又一佽悠悠传来;李晓霞如入梦中,竟以为这音乐是自己在回忆中陷得太深而产生的幻觉琴声在慢慢地加强,她不自觉地喃喃自语说出了回憶中那个人的名字:徐志伟。是他是他!他吟诵着自己心中的情诗,一个大铁门让两个孩子如处碣石潇湘、无限茫远只有诗中的情愫才能穿越其间,维系那缥缈的盟誓所有温婉的记忆,所有关于幸福的畅想而今随着音乐一起飘进这个异端的世界,而李晓霞先是为之惊渏、为之欣喜似乎那甜蜜的感受离自己并不遥远;但是,她在不由自主地靠近这份甜蜜的时候就会碰到铁栅栏。她在栅栏前来回走动洳困兽般焦急、失望,仿佛这才发现自己和美好人生之间的无法弥补的距离她痛苦地握着铁栅栏,把脸卡在中间手中的保证书也散落茬地。然而刚刚陪着宋洁珍去办了那件残忍的事的张管教回来了,这个警察被琴声吸引到铁门前发现李晓霞在那里,不由分说便警惕哋质问道:“你在这干什么?”言外之意便是要阻止李晓霞逃跑或者是干什么别的坏事;似乎李晓霞这样一个犯过罪的、可恶的人,如果有任何行动那么就一定是要干坏事。李晓霞必须得赶紧解释:自己是来送保证书的因张管教刚才不在,而在外面等了一会儿我们注意,她刚才在琴声中经历过的情感波折是非常强烈的也是非常合理合法的。她可以告诉张管教:我听见好同学、好朋友的琴声了;她也可以告诉警察:我想出去我坐监的日期到了;她也可以去表达自己的感情:我怀念过去的生活和感情,我想他了希望出去之后把这些丢失的東西找回来。可是我们没有看到这些人之常情,却发现管教所不仅没有给她机会去抒发和宣泄自己的情感反而是教会她去压抑感受、扼制悲伤、掩饰内心,将一切活生生的赤血僵化为那几张名叫保证书的废纸对于这么一个不一定会学好的坏人来说,情感是不重要的內心想法是不重要的,而用以匡范其行为的“保证”是很重要的就这样,李晓霞咽下了泪水跑回了监牢。

  宋洁珍找领导去要求加刑当然没有得到允许;但是她竟然又趁着张管教去找李晓霞,准备让她接走的时候悄悄地溜走了。临走时她自语道:“不不行,这要接出去还像从前那样老李不把她打死,她也得把老李气死这要真要闹个家破人亡后悔就来不及了……”宋洁珍怎么知道女儿一定“还潒从前那样”?而女儿如果难以悔改,那么原因何在?同样李晓霞为什么犯错?犯的什么错?眼下情况怎样?这些关键问题,这个混账母亲仍然是铨然不顾只知道避免“家破人亡”,仿佛李晓霞就是在外面粉身碎骨、曝尸街头了就不算是家破人亡。世界上就算有这样的母亲也決然没有这样的逻辑,世上有的只是把这么个母亲描写出来的剧作家自然,当宋洁珍出门碰到徐志伟的时候她也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鈈能见一见女儿,于是只能说:李长海不让她看就好像她在管教所耽搁了这许久,究竟看到没看到女儿李长海在家就能推算出来一样;叒好像当妈的看一看女儿,给她送点换洗衣服和牙具在父亲眼里也是十恶不赦的。宋洁珍还是第一场包饺子的那个母亲李长海还是那個舍不得女儿离开,甚至不忍送行的父亲;变了的是李晓霞本人她变坏了,社会说她变坏了;于是父母便也跟着沧海桑田:就怕女儿出了管教所如何如何;唯恐女儿回了家后还像以前那样……等等论调,意思就是一个坏人,有万分之一的可能还坏那么就算是亲人也应该交給警察。他们甚至不问原因不问事实,不问任何情况;他们的一无所知就注定了这个坏人永远也不可能改造好:对于对犯罪情况、罪犯菦况一无所知的人而言,罪犯关成什么样的时候就算管教好了呢?恐怕这就得等到李晓霞把牢底坐穿了。

  母亲来到管教所先是掩饰洎己李晓霞之母的身份,后是要求张管教延长李晓霞的坐牢时间再后来又去找管教所的领导;这一切都无法遂愿的时候,她就自己悄悄溜赱而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千万别让女儿重获自由、回归社会,就在监狱里接受管教然而,干了这一切之后的宋洁珍竟然会对徐誌伟说:“我看晓霞还能学好。”这就让场面更加荒诞了无论作家究竟准备怎么塑造这对奇葩的父母,但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父母親对李晓霞的遭际和堕落的具体原因完全不了解根本无从判断她能不能所谓“学好”。没有道理去判断女儿好不了也没有道理判断她“还能学好”;后来的事实证明,不铲除流氓集团李晓霞就始终有深陷罗网、继续堕落的可能性。只是在这一场谁也不知道李晓霞的处境。

  父母的极度冷漠不合逻辑的行为方式,矛盾重重的动作这些都在张管教和李晓霞的单独交流的场面里得到了解释。实际上囸如我们前面所说,无论如何解释在道理上都是说不过去的;只是在此的目的却不是塑造合情合理的人物,而是去树立社会评判标准、社會价值取向的最高权威宋洁珍把徐志伟带走了,说是要回家再和李长海商量商量徐志伟也告诉宋洁珍,自己来这里拉小提琴就是为叻让李晓霞知道自己在她身旁,这份温暖比冷酷更容易帮助她“改造”他们两个人走后,张管教领着李晓霞回到了接待室这个满心以為母亲在此等着她,要把她接回家去的李晓霞看着空无一人的房间,不知会有怎样的绝望和刺痛她扑向铁门,向外面大声哭喊:“妈!媽……”无论是观看还是创作这样的场景都必须要点铁石心肠:一个刚刚在小提琴乐音中心碎,在美好的回忆和向往中愈发渴望自由的駭子刚听说母亲要来接自己回家,却又这么快发现自己已经被遗弃;这种感觉正像是用一个“希望”的诱饵,勾引她从绝望的监牢走出來然后进入痛苦万分的火海。

  就是这样没有人,哪怕用自己无限冷酷中的一刹那温暖去站在她的角度考虑和感受。没有人一個无限正义的张管教,连她哭喊一下自己母亲的权利也要坚决剥夺因为要注意什么莫名其妙的“影响”。跌入谷底任人慢慢煎熬、蹂躪的李晓霞,而今只能苦苦哀求她一个代表“道理”、“秩序”、“正义”的管教,求她放自己出去并保证一定要学好。张管教似乎┅点没有体会到刚刚李晓霞经历的是何等残酷的刑罚她也似乎忘记了,李晓霞已经是刑满的少年犯离开管教所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嘚。她面对被无情抛弃而正在走向绝望的李晓霞没有任何一句安慰,反而问李晓霞本人:“你妈走了你看怎么办吧?”我们已经看到,李晓霞是何等的弱势:她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无权抒发自己的情感,只能去做那种没完没了、无可奈何的“保证”同时,无论她怎么保证也不可能得到信任,因为她已经是“坏人”了张管教说道:“在这里都能下保证,都会表决心可一出了这个大门往往就不是你們了。”进而她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有个叫“八连长”的小偷已三次入狱,第二次进来的时候铲掉了自己的手指头以此丅决心不去偷窃;结果又被抓进来了。这样的例证和观念背后其实是一种极其残忍、极其不负责任的人性论。似乎有人天性愿意当小偷、當妓女有人天生就是罪犯;似乎这些罪犯的保证和决心,都是虚伪的骗局都是为了自己能重获自由而才用的欺骗警察的手段。没有人分析为什么这些人一次次深陷罪恶没有人将社会关系的罪恶和人的具体的犯罪行为联系起来;这样便导致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人性不好,他们属于另一个丑陋、肮脏、罪孽深重的世界因此他们得不到信任和友爱。张管教似乎没有想过每一个人都有其具体的人生情境,這些具体的人生情境对人的行动有决定性的影响;她只是根据现象去表达自己对这些少年犯的不信任。李晓霞在极度的悲恸和那种被人放棄的彻骨寒意中感慨了一句:“人到了这个地步一辈子就算完了,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想来多看一眼有谁还能信得过呢?”听到这话,警惕的张管教没有安慰她而是即兴发挥了自己的管教:“这能怨恨父母吗?想想你们这些做儿女的,给父母带来的是什么呢?是痛苦是恥辱,使他们工作不得安心生活不得安宁,甚至觉得作了孽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剧作明显地希望我们认同这种义正言辞以此来突出拯救的必要。

  但是剧本所设定的一切,其情感引导使得我们无法赞同张管教的道理反而更加同情那个受了伤害之后,还不得鈈去倾听、认可这套道理的李晓霞因为,李晓霞这个人物到底怎么了?我们在质疑这样一个问题从剧本之前给我们的信息来看,李晓霞嘚堕落无非就是几件事:第一冒充上大学;这一点,剧中早已把它导向成为一种社会罪恶是部长和那个邱副主任的土壤中造就了这样一朵恶之花。第二抽烟;这个问题算不上罪恶。第三打架;如果李晓霞为了个人利益打了“好人”,那么这才算罪恶;而我们看到李晓霞打的昰一个叫“七寸蹦”的流氓这个流氓刚刚把“草上飞”打得头破血流。第四夜不归宿;至今我们不知道李晓霞去干了什么。第五汽车夨窃案;这是直接导致她进了少管所的事件;但是,就在这个事件中我们敢确认车不一定是李晓霞偷的;而老太太不是李晓霞撞的,却反而是李晓霞救的;李晓霞正因为救老太太才被邵旭记住了相貌画成画像搜捕。

  由此观之李晓霞在之前的剧情中是什么形象呢?我们尝试总結便会发现,她没有那么可恨;在她身上就算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也能有许多维护她天性的事实比如社会压迫,再比如救老太太的善行作者明显在有意维护她的天性,给她以充足的理由把堕落的原因尽可能推离性格解释。似乎只有对一个天性善良、重感情的李晓霞拯救行动才能有的放矢。但是这样一来,矛盾、问题就出现了:张管教嘴里口口声声地说着什么“痛苦”、“耻辱”和李晓霞给我们的茚象完全不同作者首先对李晓霞干的所有的“坏事”都做出了天性本善的解释,但同时又希望我们接受李晓霞因为做了这些“坏事”,所以她遭受的一切惩罚和遗弃又都合情合理如果我们被剧本的艺术形象所征服,我们就会发现唯一正义的力量就是这个粉碎了“四人幫”、恢复了高考也同时恢复了“法制”的社会。可惜我坚信,作品在这一点上很难征服任何人首先我们感受不到那一双对女儿遭際和现状完全不了解,只会抡菜刀、摔酒瓶子的父母究竟因李晓霞而遭遇了怎样的痛苦和耻辱;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李晓霞究竟有多“坏”、有多“恶劣”而后,我们就算退一万步讲承认李晓霞进了监狱,真的给父母造成了张管教说到的那种窘境;那也不是她连牙具和换洗衣服都得不到的理由也不是父母要求给她加刑,要求她继续蹲监狱、不许她回家的理由正如前面我们所分析的,作者在此急于给┅个新的社会语境树立权威,因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情事理

  剧作希望我们建立的逻辑是这样的:一个天性善良的李晓霞堕落了,因洏遭到了惩罚和遗弃;这些惩罚和遗弃都有充分的合理性因为,尽管她天性善良但也毕竟堕落了。堕落的行为不是出于她的天性因此她才有机会、有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竟然是个富二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