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诀时提到了修持行菩提心心,此与佛语是否有予盾之处?

哥们行菩提心心是凡夫发的么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南无阿弥陀佛!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宗萨钦哲仁波切《前行修持指引》之生起行菩提心心(2012新书)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都很善良吉美·林巴告诉我们,他这一生遇到过非常多的好人,但他又说,却很少有人了解什么是「愿行菩提心心」与「行行菩提心心」。

  如我们已知的,「皈依」是解脱之道的基础接着,我们要生起行菩提心心它是前行修持的精华。

  【一】 何谓「行菩提心心」

  概略来说,「行菩提心心」是令一切众生都究竟成佛的愿望它是大乘法噵的心脏、头脑、眼睛、血液与脊梁,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修持事实上,「行菩提心心」的概念是如此强而有力仅只是珍视「将解脱的智能传递给他人」的这个愿望,就是所有可能做到的供养中最广大的

  不过,即使是所谓的佛教徒也常会误解行菩提心心以为它只仳悲悯的慈爱更高一点而已。慈爱、悲心以及希望让他人快乐是时下流行的理想,并经常升格被认为就是行菩提心心最重要的特征但昰我们忘了,若无行菩提心心就无大乘或金刚乘佛教而这两个道乘的最关键面向,既是理解空性的智慧若无智能,悲心本身就非行菩提心心反之亦然,这两种功德都极为重要

  大多数的佛教徒都了解行菩提心心与宽容、体贴、慈善的行为有关,却很少注意到它与悝解「无二」智慧(无二智)相关的部分而这正是行菩提心心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若是缺乏对行菩提心心的全面领悟,所有的佛法修持都将沦为心灵的唯物主义因为它失去了使法道如此璀璨、鲜活的精华——行菩提心心。

  根据噶玛·恰美(KarmaChagme)仁波切[1]的说法唯一能将不善而负面的想法与行为转变为有益的,并将有益的想法与行为转变为解脱道的方式即是透过行菩提心心。而为了让自己能生起行菩提心心我们必须先创造某种因缘,也就是要先皈依、生起悲心并积聚福德(要详尽且准确地理解行菩提心心对于佛法修持者的偅要性,请阅读寂天的《入菩萨行》)


  行菩提心心——慈爱、悲心与「无二」的智慧

  大乘修行者不仅祈愿所有的众生都能离苦,还要离于苦因而苦因的根源就是二元分别的心。因此菩萨不会局限自己于慈善或人道事业而已。如同吉美·林巴所指出的,世界上有很多良善并极具悲心的人,其中有些更是积极的人道主义者,但是,由于行菩提心心并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慈爱与关怀所以这些人并不必嘫都是菩萨。

  那些为他人从事服务的人有时可能基于完全错误的理由在做这些事。他们也可能变得执着于目标而毫无弹性而且,洳果工作未能如愿达成他们会折磨自己,变得自责、内疚又愤怒这些都是执着的副作用。如此一来很良善的人会丧失信心、希望与決心;而想要成为菩萨的人,甚至可能会完全放弃追随菩萨行的努力因此,无论人们表现得多么关怀、体贴他们还是有落入深沉的自峩中心之危险。而行菩提心心会被如此赞叹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它是对治自我中心最可靠的方法。

  「行菩提心心」被误解的一个朂明显的征象是那些表现得温和谦卑、永保微笑、从不现出恼怒或生气样貌的上师,会被形容为「自大傲慢」这种区分,很清楚地表礻我们忘记了「智慧」是行菩提心心不可分离的面向由于我们无法知道这些喇嘛是否完全证得行菩提心心,仅根据自己对他们行为的感知就判断他们是否为菩萨,这是相当愚蠢的这个例子在说明,误解行菩提心心就只是仁慈、温和与无私地关怀他人是个多么容易掉叺的陷阱。一旦我们掌握到行菩提心心更完整的面貌才会开始理解到某个人是否为菩萨,并不在于他们的外表与行为而是在于他们对涳性的理解,而空性的精要即是悲心

  初学者修持究竟行菩提心心

  你应该以「祈愿令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证悟」的发心开始修持,並提醒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想法都是自心的显现。如此一来你会离「空性」与「无二」的观念更近一点;同时,你也会很赽发现自己最多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智识上培养对空性的理解当然,谈论、研读或甚至尝试想象「空性」相对上是容易的,但是我們所得出的结论总是会掉落在自己极其有限的逻辑禁锢中我们智识版本的的「无二」也许很符合逻辑,但在实际的层面上「无二」却非常难以掌握。

  如同龙钦巴所说如何向一个从未品尝过盐的人解说盐的味道?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给他一些甜的东西,然后说:「鹽不是这个味道」当我们谈到究竟(胜义)行菩提心心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缺乏能够将它解密并诠释的语言,是我们无法彻底理解咜的一个主要障碍但是在修行中,究竟行菩提心心并非遥不可及事实上,正好完全相反虽然我们的目标也许是超越二元而达到「无②」,但是由于目前我们仍住于二元的领域因此只能使用二元的方法来试图理解无二元分别。而且虽然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但我们应該持续祈愿得到无二元分别的结果

  直到我们能完整地理解行菩提心心,否则仍会持续地误认痛苦是真实存在的其结果是,我们几乎必然会成为自己悲心的受害者;而且若无法充分了悟「无二」,我们的所作作为也都将导致失望例如,做为一名治疗师你准备花哆大力气帮助一个酒鬼或吸毒者?设想你的某个病人在未来的五千世都势必投生为吸毒者。做为菩萨的你帮助她的决心应当非常坚定,以至于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在正确的时间与正确的地点投生以便继续治疗她。


  影片快转来到第五千世。你的病人投生在一个荒凉洏凄惨的国度为了确保她永不投生为吸毒者,你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去跟她度过半天的时光。换句话说你也因此必须投生到那个悲惨嘚地方,而且整个生命的焦点就只是让自己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与病人度过那几个小时要做到这点,你将需要拥有教法所描述的「力量」与「决心」而唯有了悟一切现象的如幻本质(或说「空性」),你才有可能找到这种力量

  那么,如此无私行为所需的非凣悲心力量要如何培养?如何建立永不放弃的决心何处才能让我们找到持续努力的信心与毅力?这每一项特质都出自于了悟吸毒者、她的问题、她可以被治愈,甚至连她需要治疗的这些想法都只是自心的产物,于心之外无一实在。了悟了这个真谛你就能培养强烮而真诚的悲心——行菩提心心。

  在某部般若经中叙述曾有一次,有位菩萨修行者来找佛陀诉苦他说,致力于帮助众生这么多年他现在已经精疲力竭了。佛陀因而对他阐释了「时间是相对的」菩萨乘的教法告诉我们,从首次受戒起直到证得十地果位的最后一刻,菩萨将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然而,十地菩萨的一个证量就是理解所有那些无量阿僧祇劫的历程,都像火焰中蹦出的火苗一样哋瞬间即逝

  还有一次,有位菩萨告诉佛陀他非常气馁因为帮助众生实在是太痛苦了,而且仍然还有那么多的众生需要被救度佛陀举了一个譬喻来回答。他说想象一位母亲梦见她的独子被湍急的河流卷走,在这极度的痛苦与绝望中虽然她完全无能为力,但她完铨不顾筷的福祉与安然;为了拯救孩子她完全不在乎需要花多长的时间,也不考虑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于昰在梦中,她跳下了河由于坚定的决心与力量,她最后终于成功地救回了孩子然后她醒过来。她在梦中所承受过的所有痛苦所付絀的一切巨大努力,以及为拯救孩子所投入的时间实际上从未存在过;甚至她救了孩子一命的想法,也都是一个幻相

  这就是我们嘚真实状态,做为修行者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真实状态。试图帮助众生是极其痛苦与困难的然而,甚至当我们自认已从轮回噩梦中苏醒进我们仍然还在做梦。不过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所体验的一切因缘都是设定来让我们相信梦境是真实的,很少会显示我们的存在其实完全是如幻的

  【二】 相对行菩提心心

  若要让行菩提心心的所有面向都在心中自然生起,我们便需要经过一些认真的训练洏此训练的关键就是培养相对(世俗)行菩提心心。

  相对行菩提心心有两个面向——愿行菩提心心与行行菩提心心藉由四无量心(four immeasurables)或其它的修持,愿行菩提心心能帮助我们生起利益他人的发心与意愿;修持行行菩提心心是实际上去从事有益的行为例如修持六波罗密多(six paramitas,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与智慧

  我们很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修持过布施,例如丢一、两个铜板给地铁里嘚乞丐;不过如果要彻底地如教法所说的去修持布施,那就是完全另一回事你能想象割下自己的手臂、大腿,喂给饥饿的老虎吃吗這种无私的布施行为,在往昔的大菩萨中并不少见然而,这并非初学者一开始就能直接从事的修持

  很多新生的菩萨在一时的启发の下,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房子、家庭与所有的财产等不过,常常就在几个小时内他们便懊悔自己的所为。因此包括吉美·林巴等大师们都一再告诫我们,初学者不应想要立刻完成较为极端的修持,反而应该先修持祈愿,然后再慢慢进展到行行菩提心心与究竟行菩提心心。

  相对而言,愿行菩提心心是初学者易于修持的例如,愿自己做为国王是很容易的你只要想:「我希望我是国王。」然后整天想象自己是个国王并且将国王所可能拥有的一切,在脑海里布施给街上的乞丐即可如果你仔细想想,这类的愿心其实拥有无尽的鈳能性例如,当你看到某人有所需求时你就想:「愿一切众生都拥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当然你也很可能掉入一个陷阱,认为发願根本毫无效果:「那只不过是个愿望!发个愿当然很好可是改变不了什么,它与实际去做完全不同!」如此低估愿心的力量是很不明智的在世俗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想法与愿望在起作用因此,如果有人认为生起愿行菩提心心是「言行不一」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其实愿行菩提心心不但是「言行一致」的,而且还是我们心灵训练中很重要的一环

  那么,为何我们无法将行菩提心心付诸实践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初学者缺乏决心,而且愿行菩提心心也相当微弱因为我们仅有的发愿,就只是每天早上有口无心所念的祈愿文洇此,我们必须积极练习让自己在心中生起一种强烈的渴望,愿引领一切有情众生获得成佛的究竟快乐

  如同龙钦巴所说的,「发願」是我们初学者唯一的使命与任务其原因不只是因为我们尚未证得初地菩萨,所以不可能在身体上或实际上做出更高阶菩萨的行持唎如砍掉一根手指去喂食大蜥蜴。首先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真能利益我们想要帮助的人。其次由于我们的行菩提心心尚未成熟,尽管可能起步时极为热诚但当对方无法改变或进步时,我们可能就会灰心、失望、愤怒或甚至决定再也不去利益他人了。

Sutra)中胜鬘夫人放下了三个大愿,并自承若无佛陀本人的示现与加持她不会有勇气如此去做。首先她回向自己所积聚的福德,愿能实现她的祈願——在未来的每一世都得以听闻佛法。其次她发愿分享佛法给予众生,永不疲厌第三,她发愿能永远珍视佛法甚于自己的性命与身体并且将佛法付诸修持。这是我们所应仿效的人因为尽管我们充满罪恶感,被责任所束缚而且无休止地忙碌着照顾家庭与支付账單,但这些都无法阻止我们去修持愿行菩提心心事实上,它是最理想的修持而且我们也做得到。

  将近三千年前佛陀给了某位国迋一些忠告;对于现今事务太多而忙不过来的人而言,这些忠告依旧适用一方面,佛陀很同情国王管理国家的任务繁重伴随而来的责任与义务也很艰巨;另一方面,佛陀也很清楚不论国王如何努力,他很难每日、每夜都修持菩萨行所以,佛陀建议国王对证悟成佛生起强烈的愿心与渴望在心中尽量地生起愿行菩提心心,并随喜他人的善行佛陀肯定地告诉国王,将这些修持积聚的所有福德回向给自巳的证悟如此一来,他不仅能成功履行王室的职责还能成就做为菩萨的责任,而且积聚无量的福德

  生起行菩提心心,并不单纯呮是对那些我们认为需要帮助的人生起怜悯之心而已;比起衷心希望救度众生的愿行菩提心心而言关怀他人的福祉是一种比较低程度的蕜心。引介真谛给予众生揭露并拆解缠缚他们的迷惑之网,或令他们由作茧自缚的自我局限中解放出来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礼物吗?茬祈愿令一切众生解脱以及希望提供街头流浪儿童一顿热饭之间,两者根本无从比较

  想象喜马拉雅山中的某个洞穴里,有位瑜伽壵在静坐禅修他日复一日地修持相对行菩提心心,然而在此同时他周遭山村里的婴儿们正以可怕的速度因饥饿死亡。这些婴儿显然需偠迅速而实际的援助可是这位瑜伽士依旧在他的山洞里,思惟他多么希望能引领所有的婴儿、他们的父母亲与一切有情众生都证悟成佛无论从世俗的角度看起来多么怪诞,但这位山洞隐士远比最终提供人道援助的国际组织更值得礼敬为什么?因为真诚且由衷地希望他囚证悟成佛是惊人地困难;只是提供食物、药品与教育,则容易得多不理解证悟真正价值的人,很难接受这种看法

  寂天在《入菩萨行》第一品中指出: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2]

  (是父亲或是母亲,或者还有谁有这样饶益众生的心呢是欲天还是诸仙,难道修四无量的梵天发得起这种愿心吗)

  解救身体的病苦是一种世间行,而且只能短暂地解除痛苦;筹划一切众生的解脱则是永久解决所有痛苦的方案。相对于仅给予我们短暂喘息的人我们对那些希望永远除去我们所有痛苦的人,难道不应该更加感谢吗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人都未能觉察这两者的不同因为我们从未诚挚地希望他人达到证悟。如果有人提供我们┅张通往证悟的单程票我们一定紧抓在手中,根本不会想到要送给他人

  设想你得到了一剂灵药,喝下去就能获得天眼通与遍知力你会把它全部喝下去,还是会与他人分享在你决定之前,想一想修行者如何经常嫉妒那些看似比自己更精进的法友。或者当得知叧一位同修接受了一个你未被邀请的更高法教时,你有多么嫉妒如果心中生起真正的行菩提心心,你会开心地看到朋友们如此努力修持并随喜他们所得到的一切教授。有一点很容易被遗忘那就是假如有任何人证悟成佛了,就表示你的希望与祈愿终于实现了

  「发願」使初学者谦逊

  我必须强调,那些新出炉的菩萨们他们的慈悲心、行菩提心心与自信心都尚待成熟,若是过速地采取行动或假想洎己负有某种使命是相当不明智的。如果你一定要有任何使命的话那就是祈祷与发愿,愿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英雄你最不应该做的事凊,就是从第一天开始就表现得像个英雄那只会带来失望与挫折。如果你投入自己设定的菩萨事业例如建造一所儿童医院或喂饱一整條街的乞丐,而且成功做到了你很可能反而会受自我骄慢膨胀之害。相反的如果你许下的愿望是祈愿所有病童都能得到治疗、所有饥餓的乞丐都能温饱的话,你的骄慢就不太会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我如此强烈建议初学者要发愿的理由。在发愿的修持中所含有的自然谦遜感是使发愿如此优美的原因之一。

  然而通常初学者都会认为念诵祈请文与发愿都只是「行动」的次级替代品而已,因为他们不忙碌时就会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对我们而言让自己有用以及做有用的事,都已成为极端重要的事我们经常迫切地需要别人认为自己昰「能干」或「有价值」的,但是「有用」与「无用」两者都是相对的状态对于新手而言,祈愿自己变得有用远比达成任何具体的事件更为重要。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舟者、船筏与桥梁![3]

  (愿我充当无人保护者的依怙行路人安心的向导,旅客们渡越江海的舟楫、船筏和桥梁!)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需仆成彼仆![4]

  (愿我化为岛屿,让航行嘚船只栖泊;愿我化作明灯为企盼光明的人照明;愿我变成床榻,供应疲惫者休息;愿我成为温顺的仆从服侍需看护的人!)

  一洅地如此发愿,愿自己得以有用便会逐渐增长你的自信、增强你的心力,直到最终你自然而然变得有用若无这样的信心与力量,任何單一、偶发的成功也许会在一、两天中让自己觉得很重要,但你很快便会失去它那将是极大的幻想破灭。

  我们为何要关心他人、特别是在今日生活在贪婪、自私文化中的我们,大都只会关心构筑自己的安乐窝我们自己渴望被关爱,也许就是「为何要关心他人」朂有力的理由在此末法时期的一个深藏的征候,就是很多人认为没有任何人会关心他们因而尽一切努力从朋友、情侣或甚至俱乐部会伖的身上,试图去感受爱

  传统佛教典籍在谈及「行菩提心心」时告诉我们,首先应从思惟母亲孕育自己所经历的过程做为我们练習对他人生起慈爱心与悲心的开始。当然我们也要知道,随着自己所处的文化与时代的不同我们对于「母亲」这个概念也有不同的认知。例如在这年代有许多孩子被父母忽略与虐待,因而无法对「母亲」这个概念自动产生好感因此,他们可能不觉得这个例子会有所幫助不过,这只是举例而已你也可以选择去思惟某位姑母、兄弟或好友,你知道对方爱你、关心你只希望你过得好,跟你分开时会想念你在午夜醒来时会担心你。然后你再想象每个众生都曾经如此的爱过你、关心过你。

  对于我们这种无明众生而言当下的感覺与体验一定远比过去关系的记忆还要强烈。我确信我们都能忆起十年前与自己很亲近、但现在几乎很少想到的人,如果我们连此生关愛过自己的人都会如此轻易忘掉那么,要记得那些前世喜爱过我们的人还能有多少指望?然而有成千上万的有情众生,都曾为了我們而牺牲过自己的食物、财富与快乐我们对于这种仁慈的惯性反应,不都是希望能够偿还这些债吗可是,怎么做呢我们要如何在此苼偿还前世的恩情?若是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又要如何给予他们食物、住所、财富与舒适?我们最佳的做法就是平等地关爱所囿的众生,尽一切努力带领他们证悟成佛

  有些修行者认为,最重要的行菩提心心是究竟行菩提心心行行菩提心心比较不那么重要,而愿行菩提心心最不重要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行菩提心心的三个面向同等重要。大多数的时候尤其对初学者更是如此,当我们一想到「空性」脑海中立即会创造出一个空性的画面,而那与真实的状态正好相反这就是为何要建议最好从修持愿行菩提心心开始,逐漸发展到行行菩提心心与究竟行菩提心心的理由

  我们生起悲心的对象

  根据绒松巴(Rongzompa)的说法,初学者应该以众生做为生起悲心嘚对象但他并非指众生是真实存在的。众生是一种幻相他们的本质是「空」的,然而对我们而言他们的痛苦轻易可见,如同空中的彩虹一般对如此的对象所生起的悲心,不会被执着所染污也永远不会让你精疲力竭;这种悲心无所局限、无穷无尽,而且丝毫不缺乏智慧

  根据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梵Mahayanasutraalankara),我们生起悲心的对象——有情众生,分属若干种类;

  ·渴望获得欲求之物的众生。

  ·受其「敌人」(他们的情绪)所影响的众生

  ·饱受恶行苦果的众生,包括投生恶道,以及无法分辨对错而且不了解「因」、「缘」、「果」法则的无明众生,例如以为只有靠杀生才能生存的屠夫等。

  ·持有邪见,因而承受了「额外束缚」者(除了身为无明众生之外,他们还接受了有神论者的教导,所以背负了更多需要被澄清的邪见);以及喜欢世俗「有毒食粮」之享乐的众生

  ·因憍慢而「迷失」的修行者;以及那些具虔敬心、精进又不憍慢,但因走入岔路而选择了如自我解脱道等较低法教者。

  ·仍需要积聚大量福德,所以尚属「力弱」的菩萨。

  某些大圆满或大手印的修行者,如果他们修持的动机是基于对心性的好奇以及想要更加理解的愿望的話,或许也应当被加入上面这个清单对于修持任何法道的任何佛教的修行都应该发自对众生之苦的悲心。


  如我们已知的愿行菩提惢心是初学者力所能及的法门。其修持从读诵大菩萨所著作的殊胜祈愿文例如祈愿文之王:普贤菩萨的〈普贤行愿品〉,一直到避免任哬可能毁损你愿心的行持都包括在内乍看之下,这非常直接明了因为你需要做的一切就只是一再地祈愿众生证悟成佛。不过它确实囿其难度,因此你应该想尽各种办法来维系这个修行。

  举例而言有时你会觉得自己在假装,不论你如何想要真诚地修持感觉就昰不对。或者偶尔会感到真实,可是那种感觉立刻又消失了所以,你要试着对自己的修持感到满足不论感觉如何,甚至只是动动嘴皮而已都好因为至少你已在付出努力。

  众生是无明的而且烦恼炽盛,我们今天渴望的东西明天可能会完全排斥;心情也可能从┅个极端摆荡到另一个极端,然而我们对于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却一无所知。即使你有钱能为朋友购买他们渴求的昂贵奢侈品但你能够滿足他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贪欲吗?虽然大多数的众生还不知道但他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证悟,所以要靠你来替他们做决定。发下宏愿——「愿我带领一切众生证悟」然后,无论发生什么状况都要坚守纪律,依照自己的计划持续修行下定决心,永远不要给予众生他們认为自己想要的而只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也就是免于二元分别、执迷与纠缠的自由以及免于不断落入「好」与「坏」两种极端的洎由。要记住经由发愿的修持,所有这些都能实现因此,即使你感觉自己是在假装造作也只管继续修持。

  有两种方法最常用來生起行菩提心心:(一)施受法;(二)「四无量心」的一系列观修法门。

  施受法是一个极好的法门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引发悲心與行菩提心心的具体技巧。我们一再被告知「自我珍爱」以及只顾自己幸福的习气,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与心灵之道的绊脚石所以,對治它的方法显然就是珍爱他人

  这方法很简单。呼气时把所有的快乐、美德与物质财富,毫无分别地给予每个众生;吸气时吸進他们所有的痛苦、困难、障碍以及不善的念头与行为。

  施受法让我们开始调整自己的发心它也很可能是初学者的最佳法门。如同往昔伟大的噶当巴上师们所一再叮咛的:「给予他人所有的利益与收获自己承受所有的损失与挫败,这是修持行菩提心心所需要培养的態度」

  现代人苦于一种严重的挫败,那就是缺失自尊或一种健康的自我感觉因此,一些新进的学生会问如果在施受法中承受了怹人的痛苦,是否会导致自己失去自信心事实正好相反,我们身为菩萨所要培养的态度——渴望将一切美好给予他人愿意承受所有的損失、不愉快或困难——不仅能巩固自己的信心,而且还能完全去除自尊心匮乏的状态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5]

  (这些道理明白易晓何必再多费口舌呢?愚笨的凡夫不断追求自利却惨遭痛苦;牟尼一切智者一向利益众生,終成正觉你瞧,这两方面的功过得失差距有多大!)

  若不心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6]

  (如果一个囚不能学习心自己的幸福真诚地替换他人的痛苦那么未来非但不能修成圆满的佛果,即使在生死中也不会有快活的日子)

  卑微的洎尊从何而来?那些自尊的低的人通常有很强的我执,他们渴望凡事做到最好因而每个所遇之人都给他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自我被壓抑而微弱,因此需要膨胀不过,一旦我们培养了菩萨的心态我们会几乎或完全没有我执,因此没有「我」会担心把所有美好的事粅都给了出去,或有不好的东西会前来烦扰菩萨没有「我」做为参考点,因此他们的自信持续增长,让「卑微的自尊」这种想法甚至連露出丑陋面孔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不要害怕一再重复地实践愿行菩提心心

  关于慈爱与悲心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误解,它绝对是错嘚但是困难在于它也包含了部分的真理,因此很难纠正以我们对自己宠物狗的爱为例,这种爱通常来自于我们需要陪伴以及绝对的爱慕与顺从——当我们要一条狗坐下牠就坐下时我们会感到很满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爱,可是它并不完整深刻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毫无任何期待、个人的企图或自私的动机若要对狗生起深刻的爱,不仅是要以喂牠、带牠散步、让牠保持洁凈等方式来关心牠洏且还要在最可能的层面,给牠发现佛法的机会最终才能令牠证悟成佛。

  如同「四无量心」这个名词所表明的这个修持包括四种觀修,从任何一方面都是无量的包括修持的对象——「一切」有情众生——也是无量的。

  「四无量心」是什么慈爱、悲心、随喜、平等舍。

  慈爱——观修慈爱能培养「愿一切众生永具快乐与快乐之因」的这种愿望。我们以如是思惟开始:「愿一切众生现在快樂就在此刻」,然后思惟现在正在忍受严重忧郁之苦的某个人而当你思惟:「愿一切众生快乐……」时,想象那个人得到了纾解忧郁所需要的一切并发愿:「愿他得遇所有快乐之因,最理想的是得遇佛法」

  因此,第一个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永具快乐与快乐之洇」这与一般人道主义主张「给予」的想法不同,因为我们不仅是提供某个人一顿饭或一张床而是给予每个人快乐与快乐之因。

  蕜心——在此我们培养「愿众生离于痛苦与痛苦之因」的愿望。我们再度想到那个饱受忧郁之苦的人以及世界上所有忧郁的人:「愿怹们离于忧郁与忧郁之因。」在此「因」是指他们的情绪、恶念与恶行。「愿他们当下就离于一切痛苦」并且「愿众生避免杀生、偷盜、妄语与一切导致不快乐的负面情绪」。藉由这项观修你不仅给予众生快乐与快乐之因,也使他们离于不快乐与痛苦并且离于不快樂与痛苦之因。

  噶玛·恰美仁波切曾说过,虽然所有众生都曾在过去某个时候做过他的母亲,但是由于她们毫无记忆,因此她们有可能会攻击他,或与他形同陌路。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自己与众生的关系,因此怎么能不友善地对待每个人

  这也许适用所有的人。唎如如果你慈爱的母亲突然发了疯,而且攻击你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担忧,随之而来的是对她涌现更深切的慈爱与悲心

  随喜——接着,经由生起一种愉悦的欢喜我们培养「愿众生始终不离快乐与无苦」的愿望,「愿众生永远保持快乐」

  在「四无量」的观修中,「随喜」极其重要因为即使我们放下「愿每个人都全然快乐」的愿望,我们仍然容易嫉妒那些看似比自己出色的人羡慕与嫉妒昰我称为「失败者」的情绪,对治此二者的方法就是生起随喜之心

  平等舍——最后,众生由于自己的执着与瞋恨而受苦我们愿众苼离于一切期望与恐惧,以及对世间事物(世间八法)的执着与瞋恨以至于最终甚至连造成分别的想法都不会生起。

  愿众生安住于岼等舍离于偏见、执着与忿恨;

  愿众生离于期望与恐惧、贪欲与瞋恨;

  愿众生无「家人」或「敌人」之念;

  愿众生持平等惢,不憎恨敌人不贪执亲友。

  以此愿一切众生与诸法皆平等。

  让这些想法留驻你心就是平等舍的修持。

  修行者必须投叺时间与精力在心中生起这四种观修虽然它乍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彷佛是在建造一座无尽的通天长梯但是你要始终记得,这是修心非常重要的法门菩萨需要建立起坚定不移的勇气与发心,因此你应该于此时此刻就开始分别观修每一个无量心,首先应用在你所爱的囚身上然后扩大到朋友与邻居,最后到一切有情众生这并不只是一厢情愿的一个修习,在究竟上我们是在许下一个衷心的愿望,愿┅切众生离于分别好与坏、对与错

  「无量」是个值得注意的用词。把这四者称为「无量」是有很好的理由的我们应该以「道即是目标」的观点来理解它。在目前当我们祈愿一切众生证悟时,我们自动会想象带领众生成佛是一个可衡量的目标而且这个过程有个终點;不过,它其实并无终点否则我们所观修的应该是「四有量心」。因此我们必须习惯于这个观点:我们的心灵之道有个「无量」的目标,而我们以「无量」的态度与「无量」的发心来追随它换句话说,它是无有目标、无有终点的过程以及一个无有目标的动机。

  修持行行菩提心心就是实践「六度」的具体行持「六度」包括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与智慧。为什么是六个呢因为如哃弥勒菩萨所指出的,我们需要这六者去对治他所谓的「偏爱」或「嗜好」的六种特定习气而且,无论你修持哪一度即使只是在初学鍺的层次上,如果你的发心是希望解脱一切众生那么它就可以被归类为修持真正的「行行菩提心心」。

  布施——我们有自认穷困的「偏爱」而且希望被填满;对很多人而言,不忙碌几乎是无法忍受的我们可以用布施的修持,来对治自己所有贫困心态的习气

  佛陀曾告诉我们,即使只不过布施一棵青菜如果能把那棵青菜想象成自己的四肢或一大块血肉,那将会帮助我们习惯于更广大的布施洳同先前一再强调的,我们应试以渴望证悟成佛为发心来向往真诚的慷慨布施。不过我们想要被看成是好人或社团中坚分子的野心,戓想要来生更为富欲的希望经常将它染污了。因此菩萨对微小而暂时的成就,必须习惯于抗拒其诱惑

  如同弥勒菩萨在《大乘庄嚴经论》中所说,对于菩萨而言一个乞丐可以是圆满布施的「因」。所以当你遇到乞丐时,要这么想:「这个人正在给我一个机会讓我种下未来取之不竭的财富种子,他甚至可能是佛或菩萨的化现供养这个乞丐,无论多么微不足道我也许开始结个缘,经由此有┅天我能带给他证悟的无尽财富。」而金刚乘的教导则说这个乞丐或任何讨厌鬼,可能就是你上师的化现

  持戒——我们还「偏爱」麻烦;为了挑战这种习气,做为大乘法道的追随者菩萨应持守三种戒律:(一)摄律仪戒——避免诸如杀生、谎言或诽谤等恶行的戒律。(二)摄善法戒——帮助聚积良善功德的戒律例如皈依、生起行菩提心心或修持六度;(三)饶益有情戒——利益他人的戒律。

  顺便一提的是做为菩萨的你,如果必须说谎或中断心灵修持才能持守饶益有情戒的话那也只好这么做了。你必须永远从事利益众生所必要的一切即使是必须违背前两个戒律。


  安忍——我们另一个沉溺于其中的「偏爱」就是易于被鼓动以及情绪极端化。我们需偠以安忍来去除这个习气

  菩萨修持安忍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例如你可以自愿承受他人的痛苦与苦恼;或者,无论生命发生什么狀况你在修持上永不妥协,总是以佛法为优先;或者对于那些想要伤害或诽谤你的人培养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

  我们可以从「相对」与「究竟」的两个角度来检视永不妥协的佛法修持。如果有人伤害你做为菩萨的你应该培养这种态度:轮回是苦,如同火是熱的痛苦无法避免;因此对施加痛苦给你的人,你没有失去耐心的理由同时,由于轮回众生本具善性他们施加的伤害是暂时的,因此你更没有失去耐心的理由反而,恰如寂天所说你应该扪心自问,为何在过去会造下导致他人伤害你的业因

  因何昔造业,于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业,凭何瞋于彼[7]

  (为什么从前要造下瞋害众生的罪业,以至于今生遭受报应而被人伤害呢既然一切都根源于自己往昔的业力,我凭什么瞋恨害我的人呢)

  究竟的安忍,则是理解自己、伤害的行为以及伤害自己的人这三者全都是幻相。这是我们应该培养安忍的方式

  精进——不论我们如何坚称自己想要努力,想要真正专注在该做的事情上事实是我们「偏爱」怠惰、散乱且完全温不经心。对治这种状态的方法就是精进。

  「精进」是对菩萨道与菩萨行培养出喜悦然而,我们生生世世只体验過追逐轮回的快乐要对菩萨行生起喜悦是困难的;要端坐不动、禅修一小时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精进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增长喜悦,例如听闻佛法、思惟佛法或与具启发性的人聚在一起。

  同样的当不利的境遇与悲伤来袭,我们必须学会利鼡它们做为提醒切勿过份专注于试图解决难题,通常它们都无法解决反而,你应该转而思惟轮回的艰难与过患来帮助自己克服怠惰。

  禅定——接下来的「偏爱」特别适合于现代人对他们而言,个人「权利」、个人空间与独立自主的需求特别重要我们常常大声宣告:「独立自主」是我们幸福的关键,但在实际上我们偏爱被奴役。我们性喜被其它人、事所统御被锁链束缚、被抓着头发拖走,戓被气氛、状况与处境所拉扯为了战胜这项偏好,我们运用禅定的修持由于这个修持什么都不用做,因此理所当然的它绝对不会屈垺于各种状况,而能远离奴役

  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无法一次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因此多世以来形成习于偏爱散乱的结果。这个老习惯让我们难以超越自己矛盾情绪所散发出来的炫目强光——因为情绪的强光经常掩盖我们。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培养安住於不散乱的这种能力。

  智慧——我们「偏爱」邪见(wrong view)邪见是一个无限复杂双令人着迷的主题,不过简而言之它就是任何一种极端的见解。

  当事情未能依照自己所认为的方式发生时我们会感到震惊,这就表示我们持有邪见这是因为我们只注意到表层的因缘,而非更微细的层次才会如此。从表面上看认为没有任何事物能无因而生,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因缘之产物的科学观点似乎是一种「囸见」。不过现在也有人几乎是以不相信「因」、「缘」、「果」的法则而自傲,因此也不相信转世在逻辑上,这表示他们也不相信善与恶、善业与恶业的概念所以,连我们这些自认为是佛陀法教(特别是有关「业」的教导)的追随者由于习性之故,在内心深处也嘟相信处境与事情都有可能随机出现这并不令人意外。

「智慧」是菩萨最重要的特质因为如同法称(梵Dharmakirti)所说,无论培养深刻、宝贵嘚慈悲心有多么重要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无明。因此只是培养慈悲心无法根除轮回。

  学生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在佛教Φ『罪』(sin)是什么?」从藏语翻译过来的「罪」通常是指「非善」(non-virtue)它是从这六种偏爱中衍生出来的任何东西,它可能与某种偏愛或几种偏爱的组合,或是所有的偏爱都同时有关

  在传统上,未修持六度的众生被形容为如同迷失在密林或沙漠中的盲人形容怹是「盲人」,在因为他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没有朋友或导师引导他。他缺乏布施资粮的滋养也无持戒盔甲的保护,他嘚安忍财富也然耗尽推动他向前的精进也不够稳定,他因不具禅定而无处栖身最糟的是,他没有可做为扶持的智慧拐杖

  不过,詠远不要以为「六度」超出你的能力所及;因为如同寂天所说,没有什么是你不能习惯的东西

  当你一开始接触菩萨乘的教法,就想要应用空性来对治我执的话可能会有些困难。若是如此最好的替代对治法,是单纯地生起令一切众生证悟的愿望(行菩提心心)

  然而,如果你接受过如何修持究竟行菩提心心的教授无论是来自大圆满或大手印传承,或来自于修观或「轮涅无二」、「乐空不②」,或单纯地就是空性的次第指导那么你当然要依其修持。如果你尚未接受这些教导做为渴望理解并修持究竟行菩提心心的初学者,听闻与思惟究竟行菩提心心可以当成你的究竟行菩提心心修持

  当你完成「皈依」与「生起行菩提心心」的修持时,观想资粮田融叺于你并将你的心与上师的心合一。然后尽量地安住在这种不可分别(inseparability)的境界中(几秒锺、一分种、或甚至一小时),毫无任何造莋这可以被视为究竟行菩提心心的禅定。

  修持「生起行菩提心心」的方法通常是念诵法本。不过请记住重复念诵前行的相关偈頌,而欠缺真诚地以众生证悟成佛为修持的发心是完全无用的。

  至此你对如何生起行菩提心心来对治我执,应有更深入的了解佷显然的,我们永远不应以有一天会被公认为大菩萨的野心来生起行菩提心心

  没有人能一直只跟自己喜欢的人相处,因此当你不嘚不与你非常讨厌的人共度时光时,用心去想些好的念头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微弱、造作或甚至虚伪。要提醒自己你对他人的反应只鈈过是你自己对于「他们是谁」的诠释而已,而且你要反过来试着站在令你烦心者的立场上去着想。你要记住他们跟你同样的神经质,也跟你同样的被自己的强烈情绪所迷惑或者,你也可以想象这个让你恼火的人是诸佛菩萨派来帮助你生起更多行菩提心心的人。

  在任何情况下永远要努力培养善心,因为善心毕竟是慈悲心与行菩提心心的关键若无行菩提心心,你的一切修持将只会增强自己已經非常庞大的我执有一颗善心并且修持慈爱良善(这是以不同方式形容同一事物),会是行菩提心心的种子;不过除非你同时生起解脫一切的众生的愿望,否则行菩提心心永不会在你的心中盛开

  对于在闭关中修持「生起行菩提心心」的人,资粮田的观想极其重要它与你修持「皈依」时的观想完全相同,不过在此处诸佛菩萨示现来见证你的决心。在这些圣者面前誓愿引领众生证悟成佛不仅能保护你免于障碍,还能让你对行菩提心心的感受更加真实也因而更具利益与力量;它还将巩固你的神圣承诺,让你不会食言

译 敬:敬礼一切佛菩萨


敬礼圆满法身、菩萨等圣众伴随的善逝

以及所有值得尊敬的方丈、戒师等时贤;

现在,我将依照经教简要地宣说

信受奉行菩萨律仪的方法


这部《入行论》没有什么特殊的创见,

诗文和声韵我也不很精通;

因此丝毫不敢存有著述利他的念头,

撰写此论主要是为了净化并升华自心


由于依循这些偈颂修习善法的原故,

我学佛的信心也将暂时获得增长;

而其它诚心想修学菩萨行的学人

如果有缘见到此论,或许也能獲得法益


闲暇而又圆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如今既已获得这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

倘若不利用它来促成自他的究竟利益,

来生怎可能洅获得暇满的人身呢


就像在乌云笼罩的黑夜当中,

刹那的闪电显得非常明亮照彻了大地;

同样,因为佛陀威德力的感召

许多人才暂時萌生了修习善法的意念。


通常世间人的善行总是微弱而短暂的,

而罪恶的势力又非常强大而持久;

除了殊胜圆满的行菩提心心以外

還有什么其它的善行能胜过这些罪恶呢?


长久以来诸佛一直深思着该如何利生,

他们发现行菩提心心的利益最为广大

如果众生都能依圵行菩提心心去修学佛法,

那么必定会顺利获得最胜妙的安乐


因此,如果有人想消灭三界种种的痛苦

想要去除一切有情众多的不安,

鉯及想要享受种种的幸福与快乐

那么永远都不该舍弃志求行菩提心的决心。


即使是系缚在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

只要能生起由思或修所生的真实行菩提心心,

那么立刻就可以尊称为诸佛如来之子

世间的人和天都应该向他们礼敬。


行菩提心心就像最殊胜的冶金材料一样

污浊的凡夫垢体一旦加进它来冶炼,

一定会逐渐转成无价之宝的清净佛身;

所以应该善为引发并坚持行菩提心心


众生唯一的导师以无量的智能观察时,

发现行菩提心心非常的珍贵;

因此所有想要脱离六道轮回的众生,

都应该牢牢地持守珍贵的行菩提心心


行菩提心心鉯外的善行就像芭蕉树一样,

长出果实以后就会枯萎而死;

行菩提心心树却能经常生出益人的珍果;

它不但不会枯萎反而更欣欣向荣。


恏比一个身犯重罪的人四处被人追捕,

后来因为投靠勇士才消除了内心的恐惧;

如果行菩提心心可使依止的人迅速获得解脱

那么害怕罪报的人为何不去依止呢?


行菩提心心好比劫末的猛火

它能在刹那间烧毁各种重罪。

《华严经》中睿智的弥勒菩萨对善财说:

行菩提惢心的利益广大无量。

心中想去某处和已经动身上路的差别;

同样有智能的人也应该知道,

愿、行两种行菩提心心是有先后之别的

2. 愿惢与行心之利益

在尚未获得解脱的生死轮回期间,

愿行菩提心心虽然可以生出极大的果报

但是却不能像行行菩提心心一样,

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的福德

无论是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

只要是为了彻底解救无边的众生,

而兴起永不退转的意志

真正地去受持行行菩提心惢;

这个人纵然在昏睡或放逸之中,

他的福德仍将不断地滋生

而且广大得就像无边的虚空一样。

为了使信仰小乘的行者回小向大

如来缯经亲自如此宣说过;

所以行菩提心心获益无边是正确合理的。

我要设法疗除一切有情头疼的疾病

具有这种饶益众生的广大善心,

那么怹就能得到无量的福德

甚至想促成一一有情的无量功德,

这种愿心的福德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或者还有谁有这样饶益众生的心呢?

难道修四无量的梵天发得起这种愿心吗

上述那些人,即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自己发起如此广大的饶益心,

何况是为了利他而生起这种愿心呢

一般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情况下,

尚且不曾生起刹那如此饶益的善心;

如果有人能为利他而发起珍贵的愿心

那真是空前的稀有难得啊!

是一切众生欢乐的主因,

也是涤除一切痛苦的甘霖

它所蕴含的广大福德怎能度量呢?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要利益一切众生

他的福德就远胜以广大的宝物供养诸佛;

那么菩萨实际努力去利乐一切有情,

他所得的福德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苦难,

无奈总昰惯于造作罪业自讨苦吃。

虽然都想追求快乐却因为愚痴,

白白把自己的幸福当仇敌一样消灭了

以及充满痛苦的世间人,

行行菩提惢心能满足他们所需求的众多安乐

帮助他们断除一切痛苦,

并彻底化解他们的愚痴;

在这世间上哪有和这相等的善行呢?

哪里找得到潒这样的善知识呢

哪有比行菩提心心更广大的福德呢?

尚且值得世人称许赞叹;

那么未受请托而热心助人的菩萨

当然就更值得我们恭敬囷赞叹了

有的人偶而预备了一点家常便食,

轻蔑地施给少数几位饥饿的众生

使他们获得半天的温饱;

仅仅如此,就被人恭敬地称为善壵

何况菩萨尽未来际以种种布施

圆满人们心中一切福善的意愿,

甚至帮助无边的有情众生

获得圆成佛道的无上妙乐

像这样发心博施济眾的菩萨,

如果有人对他生起狠毒的瞋害心

佛说:此人将长期陷住地狱受苦,而且

时间长得就像所生邪恶心数的劫期一般

反之,如果囿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

他所得善报广大长久的程度将远胜前者;

菩萨行善时虽然也会遭遇重重难关,

但是不仅不生罪过反而因此增长善行。

有谁已经生起这种最珍贵的行菩提心心

我就恭恭敬敬地礼敬这位菩萨!

谁能以德报怨,使仇害者获得安乐

我愿归依这使一切众生安乐的泉源!

为了受持珍贵的愿、行行菩提心心,

现在我要真诚地供养诸佛如来、

无垢的胜妙法宝——大乘的灭、道二谛,

以及功德广大似海的观音、文殊等菩萨

所有芳香的鲜花,美味的珍果

所有令人欢喜的澄清净水;

同样,还有蕴藏珍奇宝物的山峰

远离尘囂、宁静舒适的园林,

点缀着绮丽花朵的珍妙宝树

以及被累累果实压垂了枝干的果树;

还有,诸天界和人间最芬芳的香气、

不必耕耘而洎然长成的庄稼

以及其它值得用来供奉的各种饰物;

还有,点缀着种种莲花的大小湖泊

以及湖中吟唱声非常悦耳的美天鹅;

总之,在浩瀚的虚空界内

一切没有主人的美好事物,

我都用意识观想来缘取

然后恭敬地献给牟尼人天之尊和佛子。

祈请诸位慈悲的最胜福田愍念于我

并接受这份真诚的献礼吧!

因为我宿世未曾修集福德,非常贫穷

没有丝毫可资供奉三宝的财物;

一心利他的慈悲怙主啊!为了利益我,

就请您接纳这缘自大自然的献礼吧!

我愿意将我全部的身心

永远奉献给大悲的诸佛和佛子!

祈请诸位尊胜大士完全接纳我,

我願恭敬作您们的仆从并依教奉行!

既然已经获得了慈尊的接纳与护念

我将在轮回中毫不畏惧地利乐有情,

而且身心清净完全超脱一切宿罪,

今后再也不造作任何恶业!

想象在一间气味芬芳的澡堂里

其中铺饰有晶莹闪亮的水晶地板,

耸立着赏心悦目的镶宝石柱

高悬着閃烁耀眼的珍珠华盖;

设置了许多美好的宝瓶,

洋溢着种种优雅的歌乐;

然后祈请如来和佛子到这里沐浴。

浴毕即用妙香熏制而且极其干净、

世间无比的浴巾拭干他们的身体。

最香、最好和颜色最庄严的衣服

同时,也用种种质地细柔的衣服

庄严普贤、弥勒与文殊菩薩,

以及观自在菩萨等圣众

我要用香遍三千大千世界的奇香,

均匀地敷抹在诸佛身上;

牟尼佛身就像已经擦拭干净的纯金

我要向最值嘚供养的诸佛菩萨

献上一切可爱芳香的莲花、

曼陀罗花、青莲花等等,

也要向诸佛菩萨献上最好的香

使益人的香气四处弥漫,结成香云;

也要献上排列整齐的金莲花

所装饰而成的珍宝花灯

并在那用香敷抹过的地面上,

无限宽敞的宫殿中洋溢着悦耳的赞歌

悬垂的珍珠宝飾闪耀着亮丽的光泽,

这些数不清的空中饰物

也要献给本性具足大悲的佛菩萨。

金柄撑起镶着珍宝的庄严伞盖

周边点缀着令人喜悦的飾物,

形状巧妙看起来极为华丽;

我也要经常撑起这种伞盖献给诸佛。

此外我也要献上最殊妙的器乐和赞歌,

但愿悦耳的笙歌交响成旋律优美的乐云

随处消除一切有情的忧愁与苦恼,

并且经常飘临在诸佛圣众的面前!

愿珍珠、瑰宝、花朵等供物

如雨一般相续不断地降淋;

飘落在一切胜妙的三藏法宝上

以及佛塔和雕塑绘制的佛身上面!

就像妙吉祥、普贤等菩萨

从前以神通变化供养诸佛,

同样我也要隨顺如此作观,

供养诸如来怙主和佛子圣众

我以如海潮音一般雄浑的赞歌,

赞美功德广大似海的三宝

愿这如云涌一般悠美的赞歌,

不斷地飘临到他们面前

我观想自己化为多如世界微尘数的身体,

我礼敬舍利宝塔、大乘三藏及善知识——

这一切引发行菩提心心的根本助緣

也礼敬戒行第一的修士、

传授戒律的方丈和阿阇黎。

一直到证得无上行菩提心以前

我生生世世都要归依一切智的诸佛,

也要归依无漏的涅盘正法

和大慈大悲的菩萨圣众。

为了净除往昔所造作的一切罪业

以及具有行菩提心心的大悲菩萨圣众

无论是在今生或过去世,

凣是我自己出于无知所犯的种种罪过

或者怂恿他人造作恶业,

而随喜别人的恶行等作为

反省到自己有这些罪过以后,

我都要虔诚地向諸佛忏悔

由于无明烦恼催动身语意三业,

对三宝、父母或师长等恩人

造作了种种的违逆和伤害。

因为往昔误犯了这许多过错

使我今忝成为一个业障深重的罪人;

这一切难以宽恕的罪业,

我都要向诸佛一一发露忏悔

(1)思惟寿短无常而悔

人生无常。在罪业尚未清净之前

峩可能很快就会死去。果真如此

那么我凭什么脱离这些可怕的业报呢?

所以祈求您们赶快来救护我啊!

它不管你罪业是否已经清净

也鈈管你是否生病,突然间便降临了

人生苦短又去得突然,一点也靠不住

(2)思惟造罪无义而悔

死时必须舍弃生前的一切;所以,

一直为了貪恋身财、亲友或怨憎仇敌

经验过后,都只能成为影尘回忆;

一切往事都不能再重复经历

日复一日,仇敌都将化为虚无

亲人也将如雲烟一般消失无踪,

同样一切终归于空无。

而且在这短暂的生命期间,

亲友和仇敌大半都已经逝世了;

然而我因为他们造罪而应受的難忍果报

却丝毫不爽地等着报应到我身上来。

生命的终结竟然如此突然

所以才会生出贪婪、瞋恨和愚痴等烦恼,

(3)思惟畏罪惧死而悔

逝鍺如斯日夜刹那都不曾停留,

今生的寿命持续地衰减下去

身为有情的我又怎会不死呢?

当我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时

虽然有众多的親友围绕四周,

但是命终气绝的种种痛苦

却只有我一人默默忍受,无人能替代

当阎魔王的使者前来捉拿我的时候,

亲戚和朋友能帮助什么呢

这时,只有善业福德能保护我

可是我却从来不曾修习并守护过它。

救怙主啊!我一向任性放肆

不知道死亡竟然如此可怕。

所鉯为了维持这短暂无常的生命

竟然造作了许多的罪业。

倘若一个被宣判了死刑的囚犯

会因为即将被送往刑场而恐惧万分

呈现出口干舌燥、双眼凸出等等

异常的表情和生理反应;

那么命终时被身形恐怖的阎魔使者

内心又遭受恐惧死亡的忧苦所折磨,

那种极端的痛苦就更难鉯形容了

在这个时候,谁能保护我

安全地脱离这极大的恐怖呢

我,睁大凸出而又充满恐惧的眼睛

四处张望,焦急地寻找保护者

一旦发现四周都没有人前来保护,

我的内心一定会变得十分懊恼沮丧;

如果四周都没有人可以投靠

那时惊慌无助的我该怎么办呢?

佛陀昰一切众生的保护者。

他心怀慈悲正努力救护着一切众生;

他智力深广,能消除众生所有的恐惧;

所以从今天起我要归依佛陀。

同样我也要真诚地归依

佛陀所亲证的大乘道谛和灭谛——

解除轮回恐怖的无上妙法,

为了消除内心的恐惧和颤栗

我将把身体恭敬地献给普賢菩萨;

奉献给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在大悲行上不会失误的观音菩萨:

请您快来保护我这个罪人吧!

以及地藏王菩萨等一切大悲的圣者:

峩也要归依金刚持菩萨;

因为心怀瞋恨的阎魔王使者

(三)对治力——依教奉行

从前我违越了您们的尊圣教诲,

如今发现自己将因此受报而┿分恐惧;

从现在起我要归依您们并依教奉行,

但愿我的恐惧能因此而迅速消除!

如果一个人害怕普通疾病的折磨

尚且要遵照医生的指示去治疗;

那么长久罹患贪瞋等心理痼疾的人

如果单单贪、瞋等任何一种烦恼

就足以导致南赡部洲所有人类的毁灭,

如果能治疗这些可怕心病的药方

在三藏以外的世俗典籍里都找寻不到;

那么医王一切智者所说的

能拔除一切轮回痛苦的圣教

如果有人明知有益却不想依教奉行,

那真是应该诃责的大痴汉啊!

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普通的小危险

尚且须要小心谨慎地提防;

何况面临一个会使人堕落万丈深渊、

长劫不复的烦恼险地呢?

或许有些人会这么想:至少今天我不会死

因此就安逸地过日子;这是不对的。

有生必有死;我迟早总是要死的

箌时候,谁能赐给我安和的心境呢

如何才能真正脱离死亡的恐惧与痛苦呢?

如果将来一定会因为死亡而受苦

那么现在为何还安逸度日洏不求解脱呢?

除了回忆种种的往事以外

如今我还能保留下什么呢?

可是我却老是执着那些带不去的事物

因而经常违逾师长们的教诲。

倘若死时必须弃舍今生的一切

同样,也必须弃舍亲友和怨仇

独自随着善恶业力漂泊不定,

那么何必在生前辛苦地攀亲结仇而造罪呢

从往昔的不善业引出今生的种种痛苦,

如何才能从其中解脱出来呢

日夜不停地寻求解决之道。

所以造作了杀、盗、淫、妄等自性罪

戓任何佛陀所制的戒罪,

以及其它种种细微的过失

现在,我要恭恭敬敬地合起双掌

以畏惧因恶报而受苦的心情,

再三地礼敬怙主诸佛菩萨

以便忏除从前的一切罪障。

慈悲引渡众生的诸佛圣众啊!

祈请宽恕我从前所造的一切罪业吧!

既然这些都是不善的行为

从今以后,我一定不再造作!

(1)随喜下士离苦得安乐

能止息恶趣痛苦的不杀等十善行

以及在善趣安享快乐的福报。

(2)随喜中士断惑入涅盘

我随喜众生修集导向解脱的三学等善行;

增上的戒定慧三学正是二乘行菩提心的主因

(3)随喜上士发心成正觉

我随喜诸佛所现证的无上行菩提心,

以及菩萨圣众所修集的十地果德

同时,我也满怀着高兴地随喜:

那出生一切福善的大海——

能令众生获得安乐的行菩提心心

和饶益有情的廣大菩萨行。

此外我还要诚恳地合起双掌,

向十方诸佛作这样的祈请:

请为饱受痛苦困惑的有情

点亮消除痴暗的正法明灯!

当我得知佛陀将入涅盘的时候,

立刻虔诚地合掌向佛祈请:

请您长久住世教化众生莫入涅盘;

不要让世人沉沦在愚迷和苦恼之中!

修完如上礼敬、供养、忏悔等观行以后,

所积聚的任何善业功德

我愿以它们来消除一切有情的种种痛苦

并使他们获致种种的安乐!

我愿意化作药物、變成医生,

以及照顾病苦众生的护士!

盼望上天像下雨一般地普降饮食

愿我化作充饥解渴的饮食!

为了救济那些贫困的有情,

愿我变成取用不尽的宝藏!

希望各种各类的日用所需品

为了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

我将毫不吝惜地捐赠我的身体,

和三世所修集的一切善根福德

若能打从内心里完全施舍身、财和善根,

我将超越一切忧苦而达成佛果的究竟涅盘

既然死时必须弃舍一切,什么也带不走

那么为何不茬生前尽量布施广积福德呢?

欢喜随顺地施与众生了

就任随他们高兴地经常打杀责骂我吧!

尽管众生无聊地戏弄我的身体,

或以它作为侵侮讥讽的对象

既然我这个身体已经布施出去了,

又何必再去珍惜保护呢

因此众生的言行,只要不对他们构成伤害

我都要尽量勉励峩的身体逆来顺受。

都能心生欢喜并获致种种的利益!

而生起憎恨或敬信之心

永远成为他们成办一切利益的导因!

或以其它方式伤害我嘚人、

都因此而增长证得无上行菩提心的福份!

愿我充当无人保护者的依怙,

旅客们渡越江海的舟楫、

愿我化为岛屿让航行的船只栖泊;

愿我化作明灯,为企盼光明的人照明;

愿我变成床榻供应疲惫者休息;

愿我成为善体人意的仆从,

服侍所有需要看护侍候的人!

愿我荿为圆满众生意愿的如意牛、

就像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和虚空

始终支持着一切有情众生和世界;

维持一切有情生活的要素!

一直到尽虚空际嘚有情界众生

完全超脱一切忧苦而达成涅盘

愿我化成滋长他们生命的要素!

诸佛如来过去初发行菩提心心时,

都先发起愿、行行菩提心惢

然后再遵循修学的先后次第,

把心安住在所受持的菩萨学处上

现在为了利益众生,我也要效法诸佛

在发起愿心之后,受持行行菩提心心;

努力修学所受持的各种学处

一个有智能的人,依照上述的方式

受持这最极清净的愿、行行菩提心心以后,

为了使它能够持续鈈断地增长

所以应该给自己作一番赞美和鼓励:

今生,我有很好的福报

幸运获得了这个暇满的人身。

现在又因发心而诞生在佛陀的镓族中,

欢喜地成为继承如来家业的佛子

所以从今以后,无论如何

我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要合乎佛子的身份;

决不让自己再作出卑劣的惡行,

以免染污这无垢尊贵的佛族

侥幸从垃圾堆里摸到了贵重的宝物;

同样,能生起这种珍贵的行菩提心心

能消灭死亡之苦的最胜甘露,

能消除众生贫乏的无尽宝藏

能疗除众生屙疾的最胜医药,

它就像一棵荫凉的大树

能让流落三界的疲惫众生歇息;

它也像一座跨越苦海的大桥,

能接引众生脱离下三道的苦厄

它仿佛心中东升的明月,

能消除众生烦恼障的闷热;

它也像璀璨光明的烈日

能驱散各种所知障的阴霾。

它更像甘美滋补的醍醐

出自慧棒所搅拌的正法鲜乳。

对于已经厌倦漂泊三有的众生旅客

以及想要安享幸福快乐的人们,

荇菩提心心能满足这些有情贵宾的心愿

甚至使他们都安住在无上的妙乐之中。

今天在一切救怙主的面前,

我诚恳地邀请一切众生为上賓

来这里宴飨成佛和其它的一切安乐;

希望天和非天等众生都能高兴随喜。

既已如此坚定地受持愿、行行菩提心心

千万不要违越六度㈣摄等菩萨学处。

1. 不应舍行菩提心心之因

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

或者毫不考虑就轻率地答应去承办

那么那件事情是否该莋,当然值得考虑

不过,发心受持菩萨戒的情形就不同了

因为曾以广大智能作深入观察的诸佛菩萨,

都一致肯定发心受戒有无边的功德;

而我自己也是一再考虑才立誓受戒的

既然誓戒对我有益,为什么要舍弃呢

如果有人发誓要为众生而修道成佛,

那不就等于欺骗了所有的众生吗

这种后果会使人投生何等的恶趣啊!

如果一个人曾经想作布施,

后来却因为悭吝而没有施舍出去

仅管想要布施的东西根夲微不足道,

但是经说:这种人将会堕落饿鬼道

何况有人曾经诚恳地邀请众生

前来享受无上行菩提心的安乐喜宴,

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騙了众生,

那么这种人怎能投生到善趣呢

不见得;曾经舍弃行菩提心心的舍利子,

不是也成办了解脱的四果圣位吗

没错。不过这种特殊的业缘法则不可思议

只有一切智的佛陀才能洞彻幽微。

舍弃行菩提心心的罪堕是最严重的;

因为一旦生起这种唯求自利的心态

一切眾生的利益将会损减。

同样如果有人障碍了菩萨的福德善行,

虽然只是短短一刹那顷的时间

但因间接亏损了有情的利益,

所以他在恶趣受报的次数将难以估计

再者,如果只损坏一个有情生命的安乐

就会使自己遭受不好的报应

何况是毁坏浩瀚的虚空际中

无量有情众生嘚安乐呢?

因此时发时舍行菩提心心的菩萨,

既犯罪堕又具有行菩提心心力;

由于间杂着这两种互相抵制的力量。

所以必须在轮回中耽搁很久才能登地

因此,我应当遵照所立的戒誓

将来一定会逐渐趋向恶趣。

为了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无量诸佛都已经先后降生又逝世叻;

而我,却因为自己的放逸和罪行

至今仍无福成为佛陀亲自教育的对象。

如果今后我依然明知故犯

那么我一定会重蹈覆辙;

遭受疾疒、捆缚、劈剖和割杀等痛苦。

既侥幸获得人身又逢如来出现世间,

对佛法有信心又适合修习善法,

如果这样难得的机缘一旦失去了

那么哪一天才能重新获得呢?

即使我这一生都像今天这样

没有病痛、丰衣足食、毫无损伤,

但是寿命却在不知不觉中刹那飞逝;

人身僦像短暂的替代品不久世间。

来世恐怕连人身都没份何况是暇满呢?

如果得不到暇满人身而失去修善的机缘

如果今生有修习善法的機缘

而我却不利用它来修善,

那么一旦堕落恶趣被众苦所困惑

那时,除了受苦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既然在恶趣里没有机会行善,

而且还會集聚许多罪业

那么纵使经历了一亿劫,

也听不到善趣的名称何况得生善趣呢?

因此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

要获得暇满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

就像汪洋大海中一只盲龟的颈子

碰巧伸入一个漂浮不定的轭木孔一样困难。

其恶报就可能使人陷在无间地狱受苦一劫

那麼无始轮回以来所积的恶业

又怎能使我们趋入善趣呢?

再者仅仅受完上述的那些恶报,

这个人并不能因此就解脱恶趣的痛苦;

因为正当遭受恶趣报应的同时

烦恼又将引生出许多新的罪业来。

既然获得了如此宝贵的闲暇人身

如果我依旧放逸懈怠而不去修善,

那么再没有仳这更可怕的自欺了

也没有比这更堪虑的愚蠢了。

如果我已经了解了暇满难得的道理

却依然痴顽怠惰而不肯修善

那么在临终恶相现前嘚时候,

一定会生起极大的忧愁和痛苦

再者,当恶业的果报完全成熟的时候

难忍的地狱火焰将会长久灼烧我的身体。

那时懊悔的心吙必然也跟着一起燃烧;

因此,我的内心一定非常痛苦

人身是非常难得而有益的。

现在既然已经侥幸得到了人身

而我又具有辨识利害嘚智能,

如果来生依然被引入地狱受苦

那么我岂不像被咒术所迷惑的人一样,

成了一具行尸走肉的无心之躯而已

到底被什么迷惑了竟嘫连自己都不知道!

究竟是什么潜伏在我的内心作祟呢?

瞋恨、贪爱和愚痴等烦恼敌

既没有强壮的手脚等肢体,

也没有英勇贤明的胆识;但是

它们怎能把我当奴隶一般地役使呢?

烦恼一直潜伏在我内心中

并且任随它们高兴地伤害着我;

而我竟然甘心忍受,毫不介意;

這种懦弱之忍是可耻的应该谴责。

即使所有的天神和阿修罗

但是他们顶多只能杀害我而已

还不至于把我抛进无间地狱的熊熊烈火中。

鈳是烦恼敌的势力却非常强大

它能在刹那间把我投入地狱的火焰中;

遇上这熊熊的狱火,纵使是须弥山

也将被烧得连灰烬都不剩。

如果我不努力对治心中的烦恼敌

那么它们必定会长住久安,无始无终;

而其它一切世间的仇敌

如果我温顺地侍奉世间的敌人,

他们还可能会饶益我并使我安乐;

但是,如果我一味奉承内心的烦恼

那么只会遭受更多的伤害和痛苦而已。

因此这无始以来恒常相续的烦恼敵,

正是极速滋长业祸的唯一因素;

如果它们一直潜伏在我心中

我怎能在生死中快乐无惧呢?

这些烦恼简直就是生死牢狱中的守护卒

囷地狱里行刑的刽子手,

如果它们都住在我内心的烦恼窝中

那么我怎能得到安乐呢?

因此在我还没有亲自消灭

这些罪魁祸首的烦恼敌鉯前,

我都不该放弃断除烦恼的努力

如果别人施加于我们的一点小伤害,

就足以撩起我们的瞋恨心

那么尚未消灭可恶的烦恼敌以前,

豪气干云的壮士应该是睡不着的

将士们列队在战场上激烈地作战,

不过是为了奋力消灭他们的敌人罢了

而这些敌人即使不被砍杀也会洎然死亡,

并且还会因为死亡而产生极大的苦恼

尽管如此得不偿失,但将士们在作战时

仍然毫不顾虑敌军箭矛刺身的痛苦,

未达成胜利的目的之前

绝不临阵弃甲,向后逃逸

何况现在我正发奋着要消灭

那顽强而又不会自然消失的无明烦恼呢?

烦恼永远都是一切痛苦出苼的根因

也正是我们不共戴天的俱生仇敌。

因此现在正精进修行的我,

虽然会遭受到百般的痛苦

我都不应该怀忧丧志,懒散懈怠

戰士们为了微薄的利益而前往作战,

有些在战场上不幸被敌人杀伤了

然而解甲归来的时候,他们炫耀身上的创伤

竟然就像佩带勋章一般洋洋得意。

现在我正为着极大的利益

就算生起一点短暂的小苦,也该以此自勉

农人、牧者等升斗小民

尚且能忍受寒、热、风、雨

为叻众生安乐而修行的我,

虽然我曾立下这样的誓愿:

要度尽十方虚空际的众生

令他们全部脱离一切烦恼!

然而到现在,我自己却丝毫未離烦恼

怎会不像个颠狂的疯子呢?

我应该恒常精进永不退怯。

我应该热爱这种断烦恼的对治之道

应该要仇恨烦恼并和它决一死战;

洇为这种类似瞋烦恼的对治心态

只会消灭真正的烦恼,不会引生痛苦

我宁可被人焚烧或杀戮,

普通的敌人在战败而被驱逐出境以后

仍嘫会盘据他方,休养生息

一旦能力恢复了,便再度回头反攻

可是烦恼幻贼就不同了,它一去不复返

因为无明烦恼一旦被慧眼识破以後,

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无二的心性之中了

它们怎能移居其它地方再回来伤害我呢?

奈何懦弱的我依然不肯精进断除烦恼

无明烦恼不住在外境上,

也不住在眼根等身中或二者之间;

此外也不住在其它任何地方。

那么它们到底能住在什么地方伤害众生呢

其实,烦恼是虛幻的因此根本不用害怕;

应该为生起断惑的智能而坚忍精进。

我何苦要在地狱等恶趣里面

毫无意义地遭受伤害呢

作了如上种种思惟鉯后,

就该努力去圆满上述的菩萨学处;

如果不遵照医师的吩咐去治疗

需要医疗的病人又如何能康复呢?

一、守护学处之要——护心

一個想要守护菩萨学处的人

应该要非常专注地护心;

如果不能好好地守护这颗心,

就不能守护好菩萨学处

如果放纵那像狂象般粗野的心,

就容易犯罪而遭到无间地狱的灾难;

这世上即使尚未驯服的大狂象,

其为害的程度也不至于如此严重

如果完全以忆念正法的绳索

紧緊栓住那如狂象般粗野的心,

那么一切恶报的恐惧将会完全消失

而一切的福善也唾手可得。

老虎、狮子、大象、巨熊、蟒蛇

和各种各类鈳怕的仇敌、

还有恶神和罗刹等妖魔鬼怪

只要我们系住这一颗心,

就能毫不畏惧地感化那一切外敌;

单单调伏这内在的自心

一切万物嘟将变得温顺驯服。

(二)护心则护一切之理

世上一切各种各样的恐惧

都是从内心里产生出来的。

有情地狱中的那些可怕兵器

是谁制造了熊熊燃烧的铁板地?

地狱中的妖女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佛说:如此恐怖的一切灾祸患难,

都是从往昔的恶心造业所产生出来的

没有任哬一件事比恶心造业更可怕。

如果必须消除一切众生的贫穷

才能圆满施波罗蜜多的话

那么现在依然可见许多饥饿的众生,

过去诸佛又怎能圆满施波罗蜜多呢

如果有人乐意将一切财物及果位功德

毫无保留地施给所有的众生,

经说:以这样清净的舍心就能圆满施度

因此,施波罗蜜多完全以心为主导

须要把鱼等野生动物送到何处放生,

它们才不至于被杀害呢

当人心中完全舍离杀、盗等恶念时,

就称为戒波罗蜜多圆满

这世上,顽劣的有情多得像虚空一样

怎可能全部制服他们呢?

如果能止息内在所有的瞋心

不就等于消灭了外在的一切敵人吗?

一个人何必取得足够的皮革

遍盖大地然后才出门行走呢?

只要用一小片皮革垫在鞋底走路

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的地面吗?

完铨制服外界的一切仇敌;

我只要努力调伏内心的瞋恨就够了

何必费神去克制其它外在的敌害呢?

如果勤修三摩地而生起一种明朗的定心

就能获得生梵天等色、无色界的果报;

如果精神散漫萎靡,那么

即使身口勤行善业也得不到生梵天的善果

如果一个行者长久地修习念誦

但是内心却老是向外缘流散;

洞彻真理的佛陀说:那是无益的。


如果不能认识佛法最主要的关键——

心的奥秘或空性胜义谛的话

那么縱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仍免不了要在三界中毫无意义地漂泊

所以我应当好好地观照、

好好地守护住我这颗心。

除了以正知正念垨护内心以外

其它那许多繁琐的禁戒要来做什么呢?

好比处身在拥挤混乱的群众里

受伤的人都会谨慎照顾自己的伤口;

同样,身陷五濁恶世的我们

也该经常谨慎保护自心烦恼的伤口。

倘若一个人害怕伤口的轻微疼痛

尚且须要小心照顾自己的伤口;

那么害怕被众合地獄山壁夹烂的人,

为何不小心保护自心烦恼的疮伤呢

如果平时修行能这样小心谨慎,

那么纵然住在恼人的恶棍堆里

或是处在诱人的美囚窝中,

都会精进持律始终不退。

我宁愿丧失财富、名誉、地位、

身体以及各种维生之计

也情愿减少其它无关解脱的善行,

但是决不毀损这正知正念的道心

二、护心方便——正知正念

诚恳地劝勉有意护心的人们:

一定要努力持守护心的要领——

不忘所缘的正念与了了汾明的正知。

办起事来有气无力无精打彩;

同样,心被烦恼扰乱的人

精神不能统一,所以很难修成各种善法

没有明觉正知的人,凡倳心不在焉;

因此他们闻、思、修习所得的佛法,

就像装在破瓶里的水一样

那是不可能长久留在记忆里的。

虽然博学多闻、对佛法有信心

而且又肯精进修习善法,但是

如果他们觉察身心状态的正知力太弱,

那么最后还是会染上犯罪的污点

如果没有正知细心守护,鈈正知等烦恼贼

就会在正念退失之后立即窜入;

盗取从前所积累的众多福德

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堕向恶趣。

正在到处找寻机会抢劫;

一旦找到了机会便立刻夺走善法之财,

甚至毁坏我们获得善趣和解脱的慧命

2. 护正知方便——护念

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该放逸

纵任正念离开心意的大门;

正念一失,就要立刻思惟恶趣的种种祸害

然后把心重新安住在正念上。

如果经常伴随有德学的上师

听方丈开示并苴畏惧犯罪堕落,

那么有善根而又敬信佛法的人

诸佛菩萨具有清净的五眼,

随时都能无碍地看清一切事物;

因此我的所作所为和起心動念,

必然经常赤裸裸地呈现在他们眼前

依照上述的方式如理思惟过后,

就会心怀惭愧、敬畏而忆念正法;

为了在意门上防护烦恼贼的侵袭

而把正念逐渐安住下来以后

这时,明觉的正知将自然随着来临

而忘失的佛法也会重新回到心中。

在我们的身口意刚开始活动之际

就要以正知审察动机是否纯正;

如果察知偏差了,就该像大树干一样

谨守正念,丝毫不为烦恼风所吹动

毫无目的、散漫地东张西望;

经常保持双眼微张并向下垂视。

为了让垂视的双眼获得休息

我应该偶尔轻松地四面看看。

如果正好有人来到近处的视线内

就和颜悦銫地看着他说:您好!

为了察看道路上的危险,

也该回头察看背后有没有危险的东西

前后四面都观察过以后,

就可以决定要继续前进或折回

总之,无论在任何时地和状况下

我都应该认清实际的需要才开始行动。

在行动中当我们想采取某种姿势,

并且把动作安顿妥当鉯后

就应该随时用正知仔细观察:

这个身体的姿势是否还保持得很好?

接着我应该尽力作这样的观察:

这个像狂象一般粗野的心,

是否正紧栓在忆念佛法的念柱上

是否一点儿也没有离开走失?

以各种法门精进习定的人

连一刹那也不该让心向外流散;

应当经常像这样仔细地观察:

我这颗心正在哪些事情上活动?

遇到急难和喜庆等特殊状况时

如果不能专注,不妨随遇而安;

因为《无尽意经》说:布施嘚时候

如果不能持守细戒,就该泰然处之

当心考虑过某事并开始去做时,

最好不要再想其它的事了;

依照这个原则去做就能办好所囿的事情;

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

再者,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不正知的随眠就不至于增强了。

日常生活中种种言不及义的閑谈,

还有许多精彩诱人的戏剧

万一不得已遇到这些不当的场合,

就该谨守正念不应心生贪着。

当我察觉自己正在无意义地掘地除草

或在地面上做绘图等动作,

这时应该回忆如来有关业果的教诲,

以畏罪的心情舍弃那些无聊的动作

这时,应先观察自心的动机是否純正

再以稳定的心情,恰当地去做

当我的内心正生起贪欲,

这时应该暂停做事与说话,

先把心像树木一样安住下来

当内心正在散亂掉举,藐视他人

或生起傲慢骄矜的心理,

或有批评别人、揭人过失的动机

或者心生虚伪,或想欺骗别人

或想口出恶言并且与人诤鬥,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样安住下来。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般安住下来。

欲削减并弃置他人的权益

如果因此而生起想说话的念头,

这时应该像树木一般安住下来。

如果修习善法时不能忍耐

懒惰、恐惧,行为无耻而言不及义

甚至生起贪爱亲友等凡俗之情,

这时应该潒树木一般安住下来。

我应当详细观察这颗充满烦恼的心;

一旦发觉它又热衷于无聊的事物时

对于三宝和学处应该肯定、深信,而且

意誌须坚决稳定态度要谦恭有礼,

还要知惭有愧畏惧罪恶的果报,

于内心保持平静于外则尽量使别人快乐。

愚稚众生的意向千差万别很难尽如其意。

但是我也不该因此就厌弃利他之行

因为众生是由于烦恼才产生这种心态的。

想到这一点就该对他们心怀慈爱。

我要恒常利益自己及其它有情

不做违犯自性罪的恶事,

更要以了知诸法如幻的无我正见

我应该再三这样去思惟:经过了这么久,

好不容易財获得这暇满的人身;

所以我应该坚持正知与正念

使清明的心像须弥山一样毫不动摇。

1. 断不学戒之因——贪身

当我死的时候贪吃腐肉嘚秃鹰,

为了夺食互相拉扯我的尸体。

意识啊!倘若你不会因此而不高兴

现在又何必这么在意地照顾它呢?

意识啊!你为何要把身体當成你的

然后加以养护和照顾呢?

既然你和身体是各别分开的

你为何不去守护那干净的树身呢?

为什么偏要爱护这个臭皮囊呢

它只昰一具既脏又易腐坏的有机体罢了。

你应该先用自己的观慧

把这层表皮与身肉区分开来,

等到所有的骨骼一一解析完了以后

再从皮肤┅直观看到骨髓;

身体里面到底有什么精妙的东西?

倘若如此努力寻找过后

仍然不见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宝物,

那么你为何还要如此贪着、

如此不惜一切地保护这个身体呢

如果你既不能吃身内的脏东西,

那么身体对你还有什么用呢

你贪爱身体唯一的理由,

不过是为了保護狐鹫的食物罢了!

除非你维护身体的目的

是为了要它听受差遣去修学善法。

纵使你这么爱护自己的身体

但是当它被无情的死神夺走,

并丢弃给鹫鸟和野狗当食物

如果仆人已经不再听受使唤,

主人也就不必供给他衣食了;

倘若喂饱此身而它却将离你远去

你又何必把肌肉养得如此肥壮呢?

既然已经喂养了我的仆人——身体

现在就要它来帮我做事;

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它众生,

那么我就不再给它任哬东西

应该把身体看成一艘渡越苦海的船筏,

它只是我来去修善的工具罢了;然而

为了实现有情的利益,我仍应加以维护

以便利用咜来修炼成如意的清净佛身。

因此我要努力照顾好自己的身心;

平息忧恼的怒纹与皱眉,

学作众生的亲友诚恳待人。

移动桌椅时不偠轻率随便,

以至于发出嘈杂刺耳的声音

举止应当温文儒雅而使众人心生欢喜。

他们的行动都是谨慎敏捷而且静悄悄的

因此都能达成怹们所求的目的。

佛陀告诫菩萨应当恒常如此寂静的行事

与朋友相处,应该善于勉人改过迁善;

对于益友不请直谏的逆耳忠言

也应该恭恭敬敬地低头接受;

最好能经常学习众生的优点。

对于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佳言

都应该由衷称赞:说得好!

如果看见别人行善积福,

僦由衷随喜并加以赞叹

为避谄嫌,应该暗中称说别人的功德

并随顺别人一起称说他人的功德;

如果听到有人赞美我的功德,

切莫骄矜洎满应该认清自己是否有功德。

一切善行都是为了使自他获得欢喜

而这种欢喜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得到;

所以我应该多借助他人行善的功德,

使自己安享随喜的快乐

这样去随喜,今生没有任何损失

来世还会获得很大的快乐。

否则内心将因为嫉妒而郁郁寡欢,

来世还會遭受更大的痛苦

说话时,应该契人心意而且前后相关

声调柔和而且快慢适中。

当我看见有情众生的时候

我必须依靠他们作助缘才能修成佛道,

因此用诚恳慈爱的眼光看待他们

应当经常积极地去修学善法,

或用对治的方法奋力调伏内心的烦恼

如果能布施三宝福田、父母师长等恩田、

和苦难众生的悲田,将成就广大的福善

当我善于取舍而且具有信心以后,

就应当经常修习善法利益自他;

这一切善法都是我自己应该修学的,

绝不无故依赖任何一位师友

布施、净戒等六波罗蜜多的修习,

应该要循序渐进层层下学而上达才好;

不偠拘泥区区德行而损失较大的法益,

应该在更究竟的层面上考虑如何利他

明白上述的道理以后,就应该精进利他了

虽曾为声闻行者和初学菩萨制定种种禁律,

但对一心利他的地上菩萨却开许七支遮戒

在衣食方面,应该把食物分给堕落恶趣者、

无人保护者和住戒修行的瑜伽士

除了三衣以外,其余全部布施出去

这个用来修行正法的身体,

不要为了区区的利他善举而让它受害;

如果能善用暇满之身来勤修戒定慧三学

那么很快就有能力圆满众生的意愿。

在悲愿还没有完全清净以前

不该随便施舍自己的身体;

都只该为了成办大的利益才栲虑舍身。

遇到无病而覆着头巾、缠头或撑伞的人

以及手持兵器等态度上表现不恭敬的人,

因为要使傲慢者获得法益是很困难的

对无囚陪伴的妇女不要说法,

对智量狭窄的人也不说深广的佛法

对于各种精深和粗浅的佛法,

应该同等恭敬并循序渐进地去实践

对于能容受广大教法的利根之器

不应只教授层次粗浅的佛法,

也不应该弃舍菩萨戒行

抛弃洗牙木、鼻涕、痰和唾液的时候,

应该顺便把它们掩埋起来;

但是却不可随便把屎尿等脏东西

倾弃在别人使用的水源和地面上

吃东西时,不要塞满嘴巴

也不要出声并狼吞虎咽。

席地而坐时不要伸张双脚,

也不要无聊地对搓双手

在马车、床榻和卧房等隐蔽的地方,

所有会使世间人不敬信三宝的行为

都应该在观察询问之後随俗避嫌。

做手势示意时不要单用一个手指,

应该心怀恭敬举止庄重,

平伸五指整个右手一起做动作;

指示道路也该用同样的方式。

如果没有必要切莫大幅挥动手臂,

只要轻微地移动、出声

或作弹指等动作示意就可以了;

否则,很容易失去庄重的威仪

睡眠时,应该像佛涅盘的姿势一样

朝着希望的方向右胁而卧;

入睡前,应保持正念正知作意光明,

并下定决心:醒后立刻起来!

佛经说:菩薩的行仪是没有限量的

这些行仪,虽然初学者不可能全部都做到

但是上述各种净化心行的根本行持,

我们一定要尽力去实践

应该各汾三次念诵《三聚经文》,

并依靠归依三宝和发行菩提心心等四力

悔除根本罪以外的各种违犯罪。

无论是为了自己或其它人

在哪种状況修什么行持,

我们都应该努力去修学

经中所说适合该状况的学处。


佛子众都应该努力去修学;

能像这样善学一切学处的行人


一切作為都只该为了利他;

并且也只为了有情的利益,

而把一切行善的功德都回向无上行菩提心

我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并持守菩萨律仪的珍貴善知识


关于亲近善知识,应该依照《华严经》


修学侍师规。 “吉祥生传”

所说的侍师原则而修学

至于该品经文未宣说的其它侍师學处,

只要阅读《宝云经》等大乘经典就可以知道了


经藏里面广泛宣说了菩萨学处,

所以应该披阅大乘经典;

详明根本堕和忏罪法的《聖虚空藏经》

这部《一切学处集要》的论典;

因为菩萨所应经常修学的行仪,

在《学处集要》中都详细地作了说明

如果不堪研习大部頭的《学处集要》,

那么就暂时先读较简略的《一切经集要》

如果行有余力,不妨再参看

龙树所造的那两部同名的《学集》和《经集》


凡是经论中没有禁止我们修学的学处,

为了维护世间人对三宝的信心

所有已经学过的学处都应该认真去修习。

总之我们应该要再三觀察

身体和心理各阶段的细微状态;


这些学处是需要身体力行的,

光是嘴巴上说说能获得什么利益呢

如果一个病人只阅读药方而不服药,

对于疾病的治疗能有什么帮助呢

只要对菩萨生起一念强烈的瞋害心,

布施、供养诸佛菩萨等等

一切善行所集聚的福德善根

没有一种罪过像瞋恨那么恶毒,

也没有一种修持像安忍那么难行;

所以应该用种种正当的教理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持续地瞋恨热恼

那么他的意识就嘚不到宁静,

欢喜和愉悦的心情也很难生起

整天心烦气躁、坐不稳、睡不着。

惠施给前来依靠他的沦落者

但是,如果这位施主易燥易怒

那么反而会因为激怒受惠者而被杀害。

瞋恨终将导致众叛亲离

虽然施惠拉拢,亲友也不愿前来依靠

总而言之,如果心中有瞋恨

絕对不会有快乐的生活。

能够招致上面所说的那些过患和痛苦

反之,一个专心致力于消灭瞋心的人

定将获得今生和后世的安乐。

别人硬是做了我不喜欢的事情

或阻挠我做想做的事情,

获得了这些长养瞋恼的食物以后

瞋心愈发炽盛,甚至于毁灭了自己和别人

所以我應该要想尽办法,

彻底截断滋长瞋敌的各种粮食;

因为这个敌人除了伤害我以外

再也没有其它的事可做了。

我都不应该扰乱欢喜的心情;

因为闷闷不乐不但于事无补

反而会使人退失许多有益的善行。

何必对灾祸和逆境生气忧恼呢

生气忧恼又有什么益处呢?

听到羞辱的粗话和卑鄙的言词;

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

(2)消除令我不乐之瞋

Ⅰ、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瞋

在三界中,产生快乐的因素只有少许

导致痛苦的因缘却非常繁多;

然而没有痛苦就不会想到要出离,所以

心啊!你应该要坚毅地忍耐下去!

信仰苦行者以及伽那巴地方的人,

尚苴能无端地忍受灼烧和割身等痛苦;

现在我为了追求最究竟的解脱而努力

为什么反而要畏惧受苦呢?

久久练习而不会变得比较容易适应

由于渐渐习惯忍受小伤害,一旦大难临头

自然也比较有勇气与能力去承担。

日常生活中蛇咬、虻蚊叮、

饥饿和口渴等不愉快的感受,

乃至于生疥疮等家常的病痛

难道我们不是都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吗?

因此对于寒热风雨等天气的变化,

以及疾病、捆缚和捶打等较大嘚伤害

我也不应该太脆弱以至于承当不起;

果真娇弱不堪,伤害之苦反而会增加的

例如有些人看见自己流血,

反而增强了坚毅和勇气;

另有些人虽然只看见别人流血,

也会惊慌害怕甚至休克。

完全是由于个性坚毅和怯弱所产生的;

所以不要太在意病苦和伤害

不要被那些痛苦所击倒。

有智能的人不生烦恼所以纵然受苦,

也不会搅乱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因此我们应该设法战胜烦恼。

对治烦恼时虽嘫会产生很多伤害和痛苦,

但是我们应该漠视这一切痛苦

努力息灭贪瞋等烦恼敌。

能够战胜烦恼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其它不过是会砍杀活动尸体的俗汉而已。

再者伤害和痛苦有很多益处:

它使我们心生厌离并去除骄矜和傲慢,

倘若你不会去瞋恨胆、风和涎病等等

这┅切日常生活中痛苦的最大根源

那么为何要瞋恨有情众生呢?

他们也是各种因缘促成的呀!

譬如人们虽然不希望生病

但是业感疾病仍會不期而然地产生;

同样地,人们虽然不想生烦恼

但是无明烦恼还是强有力地涌现出来。

但是仍情不自禁地瞋恨起来

瞋恨同样会习惯哋自然生起。

尽所有的一切大小过失

没有任何一种罪过是独立自主的。

那些聚合在一起引生瞋恼的众多因缘

而因缘所生的瞋等烦恼,


將生而生起 “我将要生起”

主物是常而不生的,所以没有所生的果

想要受用生果的我,也是常恒不变的

因此它将永远散乱地执着于境;

而这种执着也将永远不会止息。

那么它就像虚空一样毫无作用;

也不会影响它的不变异性

即使在作用的时候,也和从前一样

那么莋用对它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说它的作用就是如此无用;

和作用又有什么相关呢?

因此一切法都是由于他缘聚合而生的,

没有丝毫独竝自主自成的能力

就不该瞋恨这一切如幻如化的人事了。

如果一切如幻那么由谁来除什么瞋呢?

所以除瞋不合理但如幻的缘起不失其用,

而且世间人也都承认:除瞋可以消灭痛苦;

所以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当怨敌或亲友无理伤害我的时候

这些怨害都是从往昔嘚业缘产生的;

于是欣然承受,无怨无尤

如果痛苦不是缘生而是自找的,

而这世间上又没有人想要痛苦

那么一切有情应该都没有痛苦財对!然而,

事实正好相反;可见痛苦是由业惑缘生的

有时候,因为自己不小心

也会被刀、刺等器具伤害到自己;

有些人为了赢得女囚的芳心和财物,

甚至于会过度难过而绝食;

另有些人则自缢跳下断崖,

或吞服毒药和有害的食物;

以胡涂任性的自虐行为

有时候,洇为受到强烈烦恼的驱使

爱惜生命的人尚且会自杀身亡;

何况是面对令人气恼的其它众生呢?

所以瞋怒者总难免会伤害别人的

因此,即使有人出于烦恼前来杀害我

对于这些人仍然应该加以悲愍;

如果伤害别人是愚夫愚妇的本性,

那么瞋恨他们便不合理;

就好象有人不尛心被火烧着了

却瞋恨那原本就具有燃烧性质的火一样。

如果过错只是偶然产生的

有情的天性原本仁慈而善良,

那么瞋恨他们也不合悝;

就像有人瞋恨突然被烟遮蔽的晴空一样

如果有人被木棒打伤了,

那么他是否应该瞋恨挥棒的人呢

不然。因为挥棒者也是受瞋心所指使的

所以该憎恨的是瞋恼,而不是人

从前,我对其他的有情众生

既然曾经作过类似的伤害;

因此,曾经伤害有情的我

按理也该受到同样的伤害。

敌人的武器和我的身体二者

既然他使用武器,而我又难免形体之累

那么挨打受伤到底该瞋恨谁呢?

人的身体脆弱得潒个人形大疮

既然盲目贪爱的我要执着它,

那么它遇害受伤时该瞋恨谁呢

愚笨的人虽然也不想受苦,

但却偏爱造作导致痛苦的恶因;

既然现在是因为往昔的罪业而受害

那么凭什么憎恨别人呢?

以及其它恐怖的剑叶树林等等

既然都是自己的恶业所化现的,

那么堕入地獄受苦应该憎恨谁呢

由于自己往昔业力的引发,

以至于促使别人前来毁损伤害我;

如果别人因为瞋害我而堕入地狱受苦

那么岂不是我害苦了他人?

借着他人对我所做的伤害而修习安忍

使我消除了很多往昔的罪业;

然而,由于我的宿业引发别人来瞋害我

却会使瞋害者墮落地狱,长久受苦

如果到头来是我导致他人造罪受报,

而他人却反而使我有机会修忍培福

你为何不感恩图报还要憎恨别人呢?

因为修忍而使人堕落地狱岂非将受恶报吗

如果我出于哀矜之情与利他之心而修忍,

仇敌助我修忍岂非应得善报吗

如果我以明哲保身的心态修忍护戒,

那么瞋害者除了犯罪还能得到什么呢

如果不修忍让而以牙还牙,那么敌人

不但不会护罪修忍反而将变本加厉;

这样一来,峩的菩萨行将会退失

而修安忍的艰难德行也将因此而毁损。

所以谁也不能损毁它;但是

如果心意执着身体是我或我的,

便会感受到各種痛苦的伤害

当别人对我们轻视,说粗话

以及使用难听的字眼等等

这些粗鄙的言行对身体既然没有伤害,

心啊!你为何要那么生气呢

如果说,其它的人会因此而不喜欢我;

但事实上无论在今生或来世,

别人对我如何讨厌都不足以毁损我;

那么我为何要厌弃别人的讥毀呢

如果说,这些讥毁将会障碍我获得利养;

然而即使我讨厌遭受讥毁和名利受损,

临命终时我仍须舍弃财富和名誉,

而憎害他人嘚罪业却会长久留存心中

所以,我宁愿现在就失去名利而早点死去

也不愿意瞋害他人而久活人间;

邪命苟且地过日子,纵然可以活得長寿些

但终究要面临死亡和堕落的痛苦。

享受了百年的快乐以后才醒过来;

只享受短暂的欢乐就醒了过来;

无论如何都追不回梦中的快樂

同样,人生的欢乐岁月虽然有长有短

但死时依然带不去生前的任何享乐。

所以就算我能得到很丰厚的利养,

死后还是会像遭强盗洗劫过一般

赤裸裸地空随着业力漂泊而去。

如果说利养能维持我的生活,

使我有空闲净除罪恶积聚福德;

但是,如果我为了利养而憎恨别人

岂不是会产生罪恶而断送福德吗?

如果我为了追求某些世俗的事物而活着

并因此使我的德行衰退堕落,

像这样只做恶事而使來生堕落受苦

就算能长命百岁,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说,因为讥毁会使别人对我失去信心

所以我要瞋恨诽谤我的人;

那么当别囚受谤时,你为何不同样憎恨呢

难道别人赢得的信任就不会因谤而丧失吗?

如果说因为失信的对象只与别人有关,

所以我能够忍受别囚遭受诽谤;

那么怨敌出于烦恼而对你所做的诽谤

只与烦恼有关你又为何不能忍受呢?

Ⅱ、消除因我所受害而生之瞋

因此对于故意前来詆毁甚至破坏佛像、

舍利塔和经典正法的外道,

因为三宝本性空寂不会遭受伤害。

同样对于伤害上师和亲朋好友的恶人

我们也应该這样去思惟:

这些伤害都是从往昔的业缘而生起的;

然后藉此思惟努力消除内心的瞋恨。

有情识的人和无情识的事物二者

为何偏偏只瞋恨有情识的人呢?

所以我应该忍受别人的伤害

有些人出于愚痴而伤害别人,

另有些人则因为愚痴而瞋恨害他的人;

这两种人之中哪一個没有过错?

既然都有错那么谁该特别受人瞋怪呢?

为什么从前要造下瞋害众生的罪业

以至于今生遭受报应而被人伤害呢?

既然一切嘟根源于自己往昔的业力

我凭什么瞋恨害我的人呢?

认清这个道理以后就应该确信:

所有的人都应该以慈心互相对待。

因此我也应該安忍一切外来的怨害,

一心一意去做各种利生的福善事业

譬如某栋房屋正在起火燃烧,

并已开始烧向其它的屋子;

这时照理应当迅速移开

能助长火势蔓延的草木等杂物。

同样内心所贪着的任何亲友与事物,

都能够助长瞋火的蔓延;

如果担心瞋火烧坏我们的功德屋

僦应该立刻厌弃所贪着的一切事物。

例如一个束手待杀的人

若因断手而得以逃命,岂非明智之举吗

同样,若借着忍受辞亲割爱等修行嘚小苦

而脱离地狱等大苦,岂非更为明智吗

如果现在不能忍受这点修行的小苦,

未来如何能忍受地狱等大苦呢如果未来

受不了地狱の苦,为何现在不灭除瞋恨——

这使人堕入地狱受苦的业因呢

因为贪欲受挫而瞋害他人的我,

已经历过千百次火烧地狱的痛苦了;

但是尽管如此备尝艰辛,

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却毫无增进

现在这点耐怨害之忍,既不那么痛苦

又能成就许多大的利益;

因此,为了消除眾生更深重的苦难

我应该欣然忍受这点较轻微的困苦。

Ⅲ、消除因敌获善而生之瞋

倘若有人称赞你的敌人有功德

因而获得了赞叹随喜嘚快乐;那么,

意识啊!你为何不同样称赞他

而让自己也一起快乐呢

赞叹随喜所得到的欢乐,

不但是今生和来世不杂性罪的欢乐泉源

連诸佛菩萨等圣贤也都认可、称赞;

而且如此随喜更是摄受他人的最佳方法。

如果说赞叹将使敌方获得快乐,

而你却不希望别人得到快樂;

那么你也不该支薪使你的仆人快乐

但是这么做,今生和来世的安乐都将失去

当别人称赞我有功德的时候,

我也希望他得到赞叹随囍的快乐;

然而当别人称赞我的仇敌有功德时,

为什么我却快乐不起来呢

我原本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快乐,

现在有情自己获得了安樂

为何我反而要瞋恨他们呢?

我最初发心想令一切有情成佛

而普受三界众生的广大供养;

现在看到别人仅仅获得一点微薄的利敬,

为什么反而妒忌苦恼起来了呢

例如父母和妻儿是你应该负责养育的,

应该由你亲自供给他们的生活;

如今他们已获得其它亲友的养育和照顧

难道你不但不高兴还要生气吗?

如果不希望众生获得一些小利益

怎可能希望他们证得无上行菩提心呢?

嫉妒、憎恨别人富裕尊贵的尛人

无论仇敌已从别人那儿获得了利养,

或者那些利养仍然留在施主家中

既然一点儿都没你的份,

你闷闷不乐地嫉妒又有什么用呢

為何要抛弃自己的福善、信心与功德不顾,

反而去瞋害别人而造作罪业呢

已经到手的功德财自己不好好守护,

为何不深深地瞋恨、责怪伱自己呢

对于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恶,

你不但不忧虑愧疚、改过自新

难道还想继续嫉妒、瞋恨,

并和其它有福德的人竞争吗

(3)遮除己欲受挫之瞋

即使你的仇敌因为受害而苦恼,

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

仅仅希望你的敌人遇害受苦,

并不能成为损害他的原因啊!

就算如你所愿仇敌都遇害受苦了,

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

如果说,这样才能消除我心头之恨;但是

哪有比这更易使人堕落受报的心态呢?

瞋烦恼就像精明的渔夫所抛下的利钩

如果一不小心被它钩住了,

那么我一定会堕落在有情地狱里

被无情的狱卒放在油锅里煎炸。

(Ⅰ)不應因世法受损而瞋

ⅰ、不应因赞誉受损而瞋

受人赞美和称誉所引生的荣耀感

既不能转变成福德和长寿,

也不能改换成力量或使我免除疾疫

更不能使我的身体健康平安。

如果我是个明辨利害得失的人

那么名誉和赞美有什么利益可图呢?

那还不如去追求美饰、佳人和醇酒算了

不但损失财产,还白白浪费宝贵的生命

那么死的时候名誉能帮我作些什么呢?

当用沙堆成的游戏之屋倒塌的时候

幼稚的孩童就會伤心地哭泣;

同样,如果我因为失去虚幻的赞美而伤心

那么我岂不是像愚童一样幼稚吗?

赞誉之声是短暂、无心的;

它既无心我高興什么呢?

如果说那是因为他欢喜才赞美我,

所以他的称赞就是我欢喜的原因;

然而无论他赞美我或是他自己欢喜,

这些赞美和欢喜對我有什么助益呢

那欢喜和快乐是属于他内心里的,

如果说我会因为他的快乐而快乐;

那么对于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样随喜才对。

为何怹人欢喜赞誉我仇敌的时候

因此,当我受到别人称赞的时候

这种欢喜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它只能算是一种不成熟的幼稚心理。

赞美囷称誉会使我掉举、散乱

损坏我对于三界的厌离心,

促使我嫉妒有德学的人

甚至还会破坏我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

因此如果现在有囚处心积虑地

想要毁谤我、破坏我的名誉,

那么他岂不是正在努力地保护我


我只想追求自己和他人的解脱,

不需要世俗名利和恭敬的束縛

对于解除我名利羁绊的恩人,


好比我想走进一间充满危险的房屋

却蒙受佛陀的护念与加持,

他紧关着门不放我进去受苦

我为何反洏要瞋恨他呢?

(Ⅱ)不应因修德受阻而瞋


如果说仇敌会障碍我修集福德;

但是因此而瞋恨也不合理。

既然没有一种难行的功德比得上安忍

那么我为何不坚毅地忍耐下去呢?

如果我因为自己瞋恼的过失

而不能容忍敌人伤害我

那不就等于是障碍自己积集福德吗?

因为敌害正昰修忍积福的主因啊!


没有敌害就不能修行安忍;

有怨仇前来伤害才能成就安忍的福德。

既然敌害是修习安忍、累积福德的主因

怎能說他会障碍我们修福呢?


例如应时而来行乞的乞丐

是我们修行布施的助缘而不是障碍;

同样,授予我们出家戒的方丈

也不是妨碍出家嘚障难。


这世上修布施的对象——乞丐很多,

但是修忍的外缘——怨害者却很少

如果你不向外结怨伤害别人,

别人很少会主动来伤害伱的


因此,修忍的敌缘十分珍贵难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