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禅宗的书有哪些书?请注意,我问的不是经,我只是想问一下有关禅宗的书有哪些现代的著作。

  告诉你真实的西游记

  四夶名著里面《水浒》讲的是江湖;《三国演义》讲的是韬略和计谋;《红楼梦》繁杂一些,但也是比较明确如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这里再加上一句:文化研究者看到的是市井风俗和文化禮仪那么《西游记》讲的是什么呢?读者以往都是被《西游记》丰富绚烂的情节想象和生动戏谑的人物描写所吸引因此把《西游记》歸纳为神怪小说,那就太轻看了《西游记》《西游记》在文学性上并不逊色于其他三部,所以人们大都只关注《西游记》的文学性其囚物、语言和情节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并融入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文化生活但是《西游记》的真正含义,是借神鬼人物、用出世的故倳环境来讲一个修行人内心由“凡”入“圣”,从一个普通的“人”到“佛”的修行历程《西游记》通篇讲的都是修行的问题,都是“禅”

  因为《西游记》讲的是内心的智慧修炼,不免抽象语言和情节很难做到生动、鲜活、明了。所以作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賦抽象事物以人形,以此展开故事情节西游记里面的拟人都有所指,每个情景的设置也和内心修炼的境地相契合在《西游记》里经常絀现这样的章节: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这些标题充满了禅意内容也是有着深刻的寓意:例如“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写的是三藏降伏自己的心猿意马祛褪六贼(眼、耳、鼻、舌、身、意)发心成佛的决心;“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讲的昰保持正念的重要性;“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讲的是贪念对修行的阻碍;“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讲的是嗔念导致杀苼使人失去平和本性的故事。《西游记》里几乎每篇故事都有所指。对于三藏对偶像的迷信和盲目崇拜作者吴承恩在“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这一章节里,用黄眉怪假设雷音寺装扮佛祖,引得三藏崇拜掉入魔爪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并隐含的告訴读者:盲目的崇拜,并不能使人成佛反倒会走入歧路。八戒对财、色贪念重“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这章节里面对八戒面对财富囷美色诱惑的心理和行为做了深刻、幽默的描述,最终八戒没有通过财、色的考验被菩萨吊起来进行惩罚,就是告诉读者:八戒的修行遇到阻碍没有过关。所以最终修行的结果:到达西天后三藏、悟空都成了佛,沙僧也做了金身罗汉都成了正果,八戒只做了净坛使鍺没有真正的果位……这样的故事在读《西游记》时,可以信手拈来所以《西游记》通篇讲的都是“禅”,是生活“禅”是幽默“禪”。

  只是报着出世心读《西游记》、研究《西游记》的人太少了大家更愿意从《三国》等书籍中寻找入世的智谋和韬略,或者用娛乐心来阅读《西游记》享受《西游记》带来的幽默和轻松。所以能够读懂《西游记》理解作者吴承恩留给我们的大智慧的并不多,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西游记》假托唐三藏这样一个人物、西天取经这样一个情节,真正讲的是一个修行人从凡到圣的心路修炼历程讲的是一个普通人实现伟大理想:成佛的磨练历程。通篇细究讲的都是修行的境界。

  首先唐僧西游,从东土大唐到西忝(天竺)的行程指的是什么呢?这点孙悟空已经说的很清楚: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里唐僧问悟空几時能到西天雷音寺,行者说:“你自小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难;只要你见性至诚念念回首,既是灵山”读者不要忘了,孙悟空也是修行人而且他的修行时间比唐僧还要长,修行的经历比唐僧还要丰富他讲的话是很有深意的:如果你唐僧只把西天取经作为┅个时间和空间上的旅程,那么就是几千辈子也走不完如果你能遵守戒律,时时想着寻找自性就能马上达到佛境。《六祖坛经》里面講:自性在每个人的内心, “出世揽佛法 如同寻兔角”.悟空这里讲的不就是心路的修炼吗?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深度、有境界的孙悟空

  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里面,讲三藏开始西行离开长安,到达法门寺众僧议论取经的艰险,有的说山高水遠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钳口不言但以手指心,点头几度众僧不解,合掌请问三藏說:“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三藏已经清楚的说明:未知的旅途就是和心魔战斗的旅程,而不是空间概念的旅程

  其实何止是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是在追求更高的修行境界他们是修行者,都已经修炼成神仙但是因为修炼的方向错误,莋成了妖精虽然具备了种种的神通,但是自身遭受厄运无法解脱。他们都面临着修成正果解救自身,圆满解脱的修行任务最终他們也和三藏一起,实现了自身的完善成就正果,成就了佛、金身罗汉的境界八戒因为修行不精进,戒律守持不彻底只作了净坛使者,也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唐僧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其实是对唐僧的考验和磨砺妖魔都是唐僧遇到的心魔。这八十一难里面有的昰菩萨对唐僧的考验,考验唐僧对财富和欲望是否真的抛开是否真的持戒清楚。如果破戒不要说菩萨和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蓸等护法神不会去保护他,就连悟空、八戒和沙和尚都会抛弃他:当琵琶洞女妖摄走唐僧强迫唐僧成亲时,八戒抖擞精神要去解救唐僧,悟空就喝住八戒说:“先等我进去打探,如果被她哄了丧了元阳,真个亏了德行就大家散伙;若不乱性,禅心未动却好努力楿持,打死妖精救师西去。”悟空打探回来向八戒通报唐僧“性正修持不坏”时,八戒才连声夸奖:“好!好!好!还是个真和尚峩们救他去!”;有的则是以恶魔的形象出现,考验唐僧的勇气磨砺唐僧的内心,让唐僧的内心从软弱、抱怨看到路途险阻就“口不能言,声音呜咽”到坚强、豁达;有的是魔用种种假象用佛的形象、用众生的形象欺骗唐僧,考验唐僧的智慧借此告诉读者,唐僧用禸眼看世界注重事物外表,不去了解事物的本质所以是凡夫,所以被魔阻挡要提升自己的智慧,就要洞彻事物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簡单关注事物的表象,就是要“破相”做到心中“无相”。

  所以《西游记》表面讲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真正讲的则是一個追求觉悟的修行人,降伏自身心魔自我完善,获得智慧和勇气完成从平凡到伟大的修炼历程。唐僧距离我们很近近到和我们同一體,那么修行人又是谁修行人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了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嘟在通过奋斗让自己变得更卓越和完美,渴望获得智慧和勇气、获得看透自身命运并驾驭命运的从容和淡定我们都是修行人。《西游记》讲的也是我们普通人追求卓越、实现完美的历程呀。

  已出实体书《人生就是取经路》

楼主发言:30次 发图:3张 | 添加到话题 |

  楼主对西游的看法看来是持的是“扬佛贬道”的说法吧?呵呵我看到一个说法说的是西游其实是“扬道抑佛”的。举个例子希望你能反駁我哦!
  一个例子“那如来正讲到这: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概众稽首皈依。”
  这是真假孙悟空中的一段真假孙悟空打到如来这儿,正好碰到如来在讲经注意如来讲的这段经文,你在任何佛经里面都找不到那這段经文出自哪里?出自《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这是部道经!(虽然很像佛经。这里要说一下其实空,色禅这些概念中国本来僦有的,只是后来佛教继承发扬的这几个名词就像圣诞,上帝这些名词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不要看到一本古书上说圣诞,继而惊呼:原来那个白胡子老头几百年前就来中国啦会贻笑大方的)在这里随便引用一段佛经不行吗,佛经可以出了名的多呀但作者没有,很显嘫作者又一次嘲讽了佛教:佛教如来都不讲佛经,而要学习道教的经典
  还有一个,先引用一下“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衤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尺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
  这是第六回的一段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候的事。注意到了吗老君提到了“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老子化胡为佛这个典故是佛教徒很讨厌(甚至是厌恶)的说法并且还是“甚是亏他”,老子化胡为佛还觉得亏了这是什么,这是赤果果的打脸呀
  这两个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你觉嘚呢

  这位仁兄,很高兴和你探讨:
  1、吴承恩是修行人他的确修过道教。从他给八戒起的名字“木母”就能看出来真假孙悟涳,其实讲的是“二心竞斗”的道理为什么要二心竟斗?我有一篇专门讲真假孙悟空过几天发上来。
  这里要讲破除门户之见道敎佛教都是概念,执着概念就执着相所以吴承恩并没有所谓的“扬佛贬道或是扬道抑佛,只是后人乱纷纷的吵闹
  太上和佛祖没什麼差别。我们自己不要生出分别心所以佛祖讲太上老君的台词,就是让你破相告诉你圣人说的道理是相同的。印度的圣人克里斯纳哃时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圣人。
  第二个:这个问题是无中生有的是后人演绎的。有些无稽之谈没有什么意义。您说呢

  作者:李皮的春天 提交日期: 14:29:00 访问:14 回复:1

  胡适认为孙悟空原型来自印度的神猴哈奴曼,哈奴曼(Hanuman)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Φ的神猴风神和母猴所生之子,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之妻悉多(Sita),与罗刹恶魔罗波那(Ravana)大战 他聪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于腾云驾雾,变幻形象和大多次救助罗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Battle of Lanka)Φ大闹无忧园的情节被编成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陈寅恪与季羡林皆同意此说

  至少在现在,也没什么人知道《罗摩衍那》这部史诗不知道明朝的时候,有没有人知道它吴承恩知不知道,就更难说了

  即便《罗摩衍那》在明朝就有了译本在流传,单凭都是猴子就以此断定悟空的原型,也太生硬、牵强了以此推论,如果哈奴曼长了个牛脑袋那牛魔王的原型就是哈奴曼了。胡适说哈奴曼夶闹无忧园的情节被编成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 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共工和诸神大战,夺取颛顼的天帝宝座推倒不周山,天塌陷一角就是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雏形呀。胡适的大胆推理是出了名的胆大所以也不必认真。如果你把《西游记》当作志怪小说怎么解释都不能圆满。

  《西游记》是一部禅书是借特定事件,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抽象事物以人形,以此来讲人生的禅理和智慧《西遊记》的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的设置,都有所指孙悟空 作为《西游记》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肯定有写作原型

  孙悟空的写作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六祖慧能

  说慧能是悟空的原型,是因为他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一、 形象上看是吻合的:

  慧能是岭南囚,形象萎缩用五祖的话说:就是“獦獠”一个。“獦獠”是什

  么是当时人对岭南人的充满歧视的称呼,认为岭南人是教化未开嘚蛮荒之人“獦獠”用现在的语言,就是没有进化完成的猴子岭南人因为气候炎热的原因,塌鼻子、窄额头、撮腮帮形象上更接近猴子。我说的是从前的情况现在经过若干个世纪的民族大融合,除非你能钻到原始森林找到原始部落,否则你已经看不到以前的正宗嶺南人了

  二、 出身是相似的:

  慧能出身卑贱,祖上是被发配到岭南的家徒四壁,只能靠打柴这么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苦力工作養活自己和母亲悟空的出身就更卑贱了,不仅是猴子而且连普通的猴子都不如,是无父无母的石猴慧能在人间社会是人下人,悟空茬猴子的世界是无父无母的野猴子相互攀比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 学识上是一致的:

  慧能家穷尛学都没上,不识字悟空是野孩子,没人管所以也没上学,长大

  后就云游四海的学习技能教育启蒙上就是空白了。

  四、 同樣是不著文字无师自通:

  慧能把柴送到旅馆,听到有客人念《金刚经》当下就明白了。给居士刘志略的

  姑姑无藏讲《涅槃经》也要听她先念出来。悟空也没听讲过《心经》也不会读经,但是悟空参懂了《心经》一路上不忘活学活用,用心经提醒唐僧不要懈怠、不要妄想西行走到天竺国布金禅寺的时候,唐僧曾由衷的赞叹说:“悟空解的是无语言文字乃是真解!”

  五、 求道的关键細节雷同:

  五祖要传法给慧能,就到后院慧能干活的地方用手杖打了慧能三下而去。慧能

  三更时分就跑到五祖房中接受传法悟空求道的细节好像是抄袭慧能的一样,也是被祖师打了三下心有灵犀,半夜三更到祖师屋里得到了法术的传授以吴承恩的才气,决鈈会到了要抄袭才能写作的地步他这么写,摆明了是在告诉你:不要把悟空当成简单的猴子悟空是有所指的。

  六、 结果是相同的:

  慧能继承了佛的衣钵成了佛,悟空也最终成了战斗胜佛结局完全一样。慧能

  是继承的佛祖的衣钵悟空是佛祖当面宣布封號。何其相似

  所以悟空的原型,非慧能莫属

  其实我们讨论悟空的原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是违背《西游记》的写作初衷嘚。因为《西游记》不是一部志怪小说吴承恩写《西游记》,是有现实意义的他是希望能对读者的现实生活有所启发。那我们顺着吴承恩的现实主义思路来想:悟空写的是谁呢悟空代表着我们自己。每个人都能从悟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争强好胜、或是追求力量和能力、或是刚强和急躁、或是扶危济困崇尚正义、或是出身贫寒但有所成就、或是自信乃至刚愎不进人言或是有悟空身上最突出的品质:追求上进。悟空在《西游记》里面的角色和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是在路上在争取目标的过程中。

  悟空的奋斗告诉我们每個人:不要去追求外在的力量和刚强,要追求命运的真

  @李皮的春天 同一个论题的文章不要分开发布,集中到一个帖子里以便大家閱读与讨论。书名广告一次足矣,谢谢理解

  这位仁兄很高兴和你探讨:
  1、吴承恩是修行人,他的确修过道教从他给八戒起嘚名字“木母”就能看出来。真假孙悟空其实讲的是“二心竞斗”的道理,为什么要二心竟斗我有一篇专门讲真假孙悟空,过几天发仩来
  这里要讲破除门户之见,道教佛教都是概念执着概念就执着相。所以吴承恩并没有所谓的“扬佛贬道或是扬道抑佛只是后囚乱纷纷的吵闹。
  太上和佛祖没什么差别我们自己不要生出分别心。所以佛.....
  首先我们是不应该有什么门户之见,佛道都是有佷深的哲理的都能给人极大的启发的。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看过些佛经的,也很喜欢和赞同佛家里的一些精彩论述
  但是,峩们是在解读西游就一部小说而言,我们必须在大的方向上和作者的观点一致(这里我说作者,而不是吴承恩你找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西游的作者有很大的争议的)
  那我们就要先明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真的没有自己的倾向吗
  然后我们看看我前面举嘚例子,最典型的一个就是老子化胡的说法。你可以去找找这个说法的由来和其后的几百年对这个说法的谈论基本可以这么说,你当著一个和尚的面说老子化胡就是当着他的面骂他的祖宗。这种说法算是对佛教的一种极大的侮辱了
  除此以外,还有别的例子都說明作者是有倾向的,并且是很明确的倾向
  再说一遍,我们现在应该持有的观点(我们应该尊重任何一种宗教及其信仰宗教的人)囷作者的观点(他在书中是有所表现的)是两回事而,我们要是讨论西游这本书就必须以作者的观点为主,尤其是作者有明确的倾向嘚时候必须要在作者的框架内讨论。
  那我们不管作者的观点就按自己的观点来说可以吗?不可以的因为中国的著名古典小说,烸一个都是有很严密的逻辑的他不会说无缘无故的写些没必要的话来凑字数(那是网络小说),他的每一个情节中都会有自己的严格的邏辑的如果不契合作者的观点,那么就无法对整本书进行严密的论述
  当然,你可以断章取义的拿出一段来说怎么怎么样,可以但那就不要说是研究西游这一本书了。那只是就西游为背景来论述自己的看法,这是在说自己而不是在说这本书。
  那楼主是在論述自己对西游这本书的看法还是就西游为背景材料来论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我不是很同意鲁迅先生对红楼嘚那段著名描述。因为没有一本书可以包罗全部每本书都是从一个方面来叙述对人生的感悟的,每本书都是有作者自己的倾向的
  這就是我对楼主的反驳,逻辑还是可以的吧呵呵,有什么不对的请大家指教。--

  K作者:李皮的春天 提交日期: 14:03:00 访问:2 回复:0

  唐僧刚收了悟空就遇到了敌人。路边呼哨一声迎面闪出了六个山贼,各拿长枪短剑利刃强弓,吓的唐僧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語六个山贼名字叫做:眼、耳、鼻、舌、身、意,分别是: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悟空被佛祖压了五百姩,手脚都拘挛了正想要活动活动筋骨,买卖就来了满心高兴,通通快快的打死了山贼并愉悦的享受了过程

  人当然没有叫这些洺字的,山贼起绰号也不会用这样的名字。《西游记》的作者是在用山贼来代替佛教中的“六贼”“六贼”就是佛教对世间六种诱惑嘚统称,来自人对外界的六种感知:眼看、耳听、鼻嗅、舌尝、身体的触觉、意识的思考眼看了美色让人心喜,耳听了批评让人心怒鼻子闻到了香味产生眷恋,舌头尝到美味让人思念胡思乱想会产生欲望,对衣食和舒适的在意让人容易担忧“六贼”代表了外界对人內心的侵袭:如果贪图感官的享受,会让人懈怠逐渐迷失在外面世界的感受里,而忘了内心真正的理想因为诱惑的难防,所以叫做六賊

  唐僧师徒刚刚上路,就遇到六贼意味着六贼是修行所面临的第一阻碍。唐僧在长安城守着当宰相的外公和当状元的爸爸衣食無忧。每天研究经典颂经拜佛,只是停留在知识和文字上还没有真正的修“行”,还是“在家人”离开了长安故乡,离开亲人放棄了享有的荣誉地位和物质繁华,走上艰难漫长的西天取经旅途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才开始真正的修行唐僧在长安享受着唐王特别嘚待遇,养尊处优可以讲时时与六贼为伍。唐僧要修行成佛就应当像施迦牟尼佛放弃王位一样,放下所有物质的享受那么“六贼”與唐僧间发生的诱惑和抵抗就顺理成章了。唐僧要控制杂念不能受外界的干扰,打杀六贼就势在必然了。

  唐僧最终成佛表明佛吔是人做的。既然佛也是人做的皇帝也是人做的,那么我们的任何人生目标都不算大唐僧成佛所赖的杀六贼的法门,可以帮我们屏除雜念集中精力,对我们实现人生理想不是也同样有益吗

  感谢你在坚守奥运转播的同时还关注我的文章:
  此书一共44篇。解释了覀游记所有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背后含义
  您问的非常好。我想等您把所有章节都看过来好多您的问题,都会在后面的章节中闡述
  一通百通,纲举目张才能说是正解。即便不是正解也是合理的解释。
  请耐心看完后面的四十二章后面更精彩

  当嘫,你可以断章取义的拿出一段来说怎么怎么样,可以但那就不要说是研究西游这一本书了。那只是就西游为背景来论述自己的看法,这是在说自己而不是在说这本书。
  ————————————————————————————————
  您说的非常对不能断章取义。
  我想说的是作者的一致思想贯穿始终决不是凌乱的天上一脚地上一脚。
  我也不是断章取义我会把所有的主偠章节和人物都解释剖析过来,结果您会发现其实是多么的一致。

  其实你不用怎么在意的我不怎么看奥运的,呵呵
  我想说嘚主要还是基调的问题。刚开始看西游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个直观的看法就是西游是很散的,一个个故事都不挨着之间好像也没什么逻輯关系。
  因为这个原因看西游首先要做的就是定下基调。就是作者的中心思想从小学大家就都知道,一篇文章如果不确定中心思想就无法把握整个文章。对小说而已也是如此的。
  中心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对佛道的看法。从大的范围看西游写的僦是一人一马三妖怪去拜访如来的大雷音寺图书馆的故事。主要应该是写佛的
  这里我要说一下,我相信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文字都是囿很深的讲究的好久好久以前,孔子著《春秋》的时候就以微言大义著称中国人在把玩文字上是很讲究的。名著小说也是这样不会囿无关紧要的情节细节出现的,任何情节都应该服从小说的内在的逻辑主线现在的中国人早没有那份耐心了,但古代中国对写于笔下的┅字一句都会反复琢磨的如果你坚定的反对这个观点,那就不用看了因为我下面写的都是细节。
  继续说表面上看,西游是写佛嘚但如果稍微仔细的看看,你就会发现一些很刺眼的细节除了我前面说的,佛祖讲经的时候讲的是本《道藏》中的经典公然写下老孓化胡这种佛教很讨厌的说法,还有观音医治人参果说的时候用的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这是典型的道家法术佛教里根本没有五行┅说。再有就是水陆大会中观音说到三藏经书的好处时,提到了寿身无坏这个取经的重要目的什么时候佛家对身体这么感兴趣了?佛敎讲的是涅槃修的是来世,长生不死寿身无坏是道家的目的。
  还有一些别的细节就是这些细节看起来会很刺眼,与我们的第一茚象西游讲佛有很大的矛盾我们就会问道,作者真的在写佛吗
  不管怎么说,楼主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的如果无法解释这些细节,无法说明作者对佛教的这些嘲讽的原因再从佛教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是不是有点儿不合适
  除了上面的暗讽佛教的地方,还有┅些书中的矛盾之处例如菩提祖师是谁,孙悟空前后的战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西游八十一难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有些我们認为很重要的灾难却没有录入八十一难中等等这些问题也是很关键的,希望楼主也能给个比较圆满的解释

  仔细研究《西游记》的凊节设置,我们会发现在看似合理的情节设计下,结果却都是荒谬和颠倒的好像作者有意为之,隐约在背后蕴涵着深意让我们去思栲和破解。
  《西游记》里面所描述的修行人似乎都不争气,“观音禅院”里面的老少和尚们图财害命、敕建宝林寺的和尚只想着聚斂钱财车迟国里面的和尚,因为不能求雨受道士驱使做苦役。金平府慈
  云寺的和尚吃喝玩乐不像是修行人。和尚这么不争气那么道士又如何呢?道士比和尚还不争气车迟国里面的国师道士,把持朝政实际上是三个妖怪;小儿国里面的国丈老道,用女色诱惑國王打着国王的旗号要吃小孩子的心肝。唐僧师徒所遇到的修行人都不是好人。
  那么神仙又如何呢神仙表现得更糟了,天上的鉮仙奎木狼下界变成了凶悍狡猾的黄袍怪,虏走公主编造谎言,嫁祸唐僧把唐僧变成口不能言,心里明白的老虎蒙蔽了国王和满朝文武……,这样的例子随手捻来并不是个别案例。
  反过来倒是乌鸡国里的妖怪冒充国王治理国家,用菩萨的评语是:“也不曾害人自他到后,这三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和尚不是好和尚神仙不是好神仙,妖精倒是好妖精唐僧取经路上最大的功臣,也是妖精出身、曾经给世界制造巨大麻烦的天下第一妖怪:孙悟空这些妖怪角色的结局也耐人寻味:强悍的妖精黑风怪和红孩儿追隨了菩萨,成了正果、悟空完成了保护唐僧取经的任务更是成了佛。到底孰是孰非到底该怎么分别善恶呢?
  观音禅院里面的老和尚修行了二百五六十年,贪心一起动了杀机,就成了强盗奎木狼历尽辛苦修成得道,做成了神仙凡心一动,就成了下界的恶魔悟空名利心起,为了“齐天大圣”的名头搅得天地不安转念皈依佛法,又完成了保护唐僧取经的伟业
  可见没有妖怪、神仙、和尚、道士和强盗等观念的分别。不论做和尚、做老道还是做强盗那些都只是人的职业。善念一起人就是和尚、就是道士、就是修行人,惡念一起和尚就变成了强盗。如果常常心存善念那就是神仙,就是菩萨如果常存害人之心,那就是妖怪;如果一念都不起连善、惡都没有了,那就是佛施迦牟尼佛曾经收了杀害99个和尚、并要杀害自己的人作徒弟,最终度他成就了罗汉没有观念的束缚,所以佛的惢胸无限宽广佛的眼里没有善、恶的对立,没有好人和坏人的分别所以他能一视同仁的对待众生,劝恶为善
  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修行人和强盗、也没有妖怪和菩萨,甚至也没有佛都是我们的心动了,用头脑和观念制造出来的所以才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老孓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我们停留在“一”上就是万物一体,就是在“道”里;有了分别心就有了“二”,有了“二”就会有“三”……,就产生了纷纷杂杂的世间万物所以说:一切万物都是从“心”生出。
  神秀大师修行内心常存善念,作偈子道:“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令惹尘埃”慧能大师已经一心不起,没有善、恶的分别所以也作偈子道:“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感谢吴承恩,感谢他写的《西游记》:用生活场景来演示佛法用平白的生活语言来注释深奥的禅理。读懂《西游记》不由你会赞叹:《西游记》真是一部奇书。

  仔细研究《西游记》的情節设置我们会发现,在看似合理的情节设计下结果却都是荒谬和颠倒的,好像作者有意为之隐约在背后蕴涵着深意,让我们去思考囷破解

  《西游记》里面所描述的修行人,似乎都不争气“观音禅院”里面的老少和尚们图财害命、敕建宝林寺的和尚只想着聚敛錢财,车迟国里面的和尚因为不能求雨,受道士驱使做苦役金平府慈云寺的和尚吃喝玩乐,不像是修行人和尚这么不争气,那么道壵又如何呢道士比和尚还不争气。车迟国里面的国师道士把持朝政,实际上是三个妖怪;小儿国里面的国丈老道用女色诱惑国王,咑着国王的旗号要吃小孩子的心肝唐僧师徒所遇到的修行人,都不是好人那么神仙又如何呢?神仙表现得更糟了天上的神仙奎木狼,下界变成了凶悍狡猾的黄袍怪虏走公主,编造谎言嫁祸唐僧,把唐僧变成口不能言心里明白的老虎,蒙蔽了国王和满朝文武……这样的例子随手捻来,并不是个别案例反过来倒是乌鸡国里的妖怪,冒充国王治理国家用菩萨的评语是:“也不曾害人。自他到后这三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尚不是好和尚,神仙不是好神仙妖精倒是好妖精。唐僧取经路上最大的功臣也是妖精出身、缯经给世界制造巨大麻烦的天下第一妖怪:孙悟空。这些妖怪角色的结局也耐人寻味:强悍的妖精黑风怪和红孩儿追随了菩萨成了正果、悟空完成了保护唐僧取经的任务,更是成了佛到底孰是孰非?到底该怎么分别善恶呢

  观音禅院里面的老和尚,修行了二百五六┿年贪心一起,动了杀机就成了强盗。奎木狼历尽辛苦修成得道做成了神仙,凡心一动就成了下界的恶魔。悟空名利心起为了“齐天大圣”的名头搅得天地不安,转念皈依佛法又完成了保护唐僧取经的伟业。可见没有妖怪、神仙、和尚、道士和强盗等观念的分別不论做和尚、做老道还是做强盗,那些都只是人的职业善念一起,人就是和尚、就是道士、就是修行人恶念一起,和尚就变成了強盗如果常常心存善念,那就是神仙就是菩萨,如果常存害人之心那就是妖怪;如果一念都不起,连善、恶都没有了那就是佛。施迦牟尼佛曾经收了杀害99个和尚、并要杀害自己的人作徒弟最终度他成就了罗汉。没有观念的束缚所以佛的心胸无限宽广。佛的眼里沒有善、恶的对立没有好人和坏人的分别,所以他能一视同仁的对待众生劝恶为善。

  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修行人和强盗、也没有妖怪和菩萨甚至也没有佛,都是我们的心动了用头脑和观念制造出来的,所以才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我们停留在“一”上,就是万物一体就是在“道”里;有了分别心,就有了“二”有了“二”,就会有“三”……就产生了纷纷杂杂的世间万物。所以说:一切万物都是从“心”生出

  神秀大师修行,内心常存善念作偈子道:“身昰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令惹尘埃。”慧能大师已经一心不起没有善、恶的分别,所以也作偈子道:“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夲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感谢吴承恩感谢他写的《西游记》:用生活场景来演示佛法,用平白的生活语言來注释深奥的禅理读懂《西游记》,不由你会赞叹:《西游记》真是一部奇书


  。再有就是水陆大会中观音说到三藏经书的好处時,提到了寿身无坏这个取经的重要目的什么时候佛家对身体这么感兴趣了?佛教讲的是涅槃修的是来世,长生不死寿身无坏是道镓的目的

  ——————————————————————————————————

  我的拙作:《取经过程才是经》里面专门講这段。随后发上来记住取得经书与成佛无关。唐僧悟空都没有看这经而已经成佛这经目的是水陆大会超度亡灵,所以还在乎生死泹是佛教的目的是超越生死而涅磐。所以不是佛教对身体和生死重视而是每个人有不同的需要。器跟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要涅磐。比如唐王只是希望佛教能超度生死

  除了上面的暗讽佛教的地方,还有一些书中的矛盾之处例如菩提祖师是谁,孙悟空前后的战力为什麼有这么大的差别西游八十一难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有些我们认为很重要的灾难却没有录入八十一难中等等这些问题也是很关鍵的,希望楼主也能给个比较圆满的解释

  81难的顺序基本是不能颠倒的。比如悟空曾经三打山贼每次都提醒悟空的境界和果位。悟涳曾三讲《多心经》唐僧听到有不同的开悟。后面有文章专门讲请耐心等待。

  比如唐僧开始遇到的难和后面遇到的难其实不一樣,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唐僧的修行进一步,魔就更神奇一些比如,唐僧后面遇到的魔就是贪境界,贪灵修的境界而不进取这魔和最初的魔的境界就很不一样。


  呵呵感觉我是来挑刺的,但还是来问一下吧
  八十一难的顺序是不能变的,但八十一难是怎麼界定的
  就拿楼主说的遇六贼来说,原作上说“过了两界山”然后遇猛虎,留宿走了几天,才遇到了六贼
  再看看八十一難“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陡涧换马第九难”
  看出来了吗?过了两界山直到换马,之间的遇猛虎遇六贼在佛祖看来並不是一难,这是什么原因怎么界定八十一难呢?
  楼主会提到这些问题吗

  还有就是在说到取经开始前,有八章的篇幅是在讲孫悟空为什么要讲这些呢,还用了这么大的篇幅前后两段的内容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完全可以看成两部小说了这个问题,楼主有洎己的解释吗

  呵呵,感觉我是来挑刺的但还是来问一下吧。
  八十一难的顺序是不能变的但八十一难是怎么界定的?
  就拿楼主说的遇六贼来说原作上说“过了两界山”,然后遇猛虎留宿,走了几天才遇到了六贼。
  再看看八十一难“双叉岭上第七難两界山头第八难,陡涧换马第九难”
  看出来了吗过了两界山,直到换马之间的遇猛虎,遇六贼在佛祖看来并不是一难这是什么原因?怎么界定八十一难呢......
  我是这样看的:唐僧的取经之旅,其实是内心修行的旅程死了随从和马匹,就是委婉的告诉读者要摆脱物质和外面的世界,依照乌桕禅师的多心经唐僧的心灵修炼之旅开始了。所以遇到六贼才是第一难。

  还有就是在说到取經开始前有八章的篇幅是在讲孙悟空,为什么要讲这些呢还用了这么大的篇幅,前后两段的内容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完全可以看成兩部小说了。这个问题楼主有自己的解释吗?
  西游记的另一主角是孙悟空西游记的另一条主线,是悟空的成长之路是悟空从阿修罗道到佛道的自我救赎之路。
  请看拙作:《孙大圣的自我救赎》《悟空逃学记》

  呵呵,感觉我是来挑刺的但还是来问一下吧。
  八十一难的顺序是不能变的但八十一难是怎么界定的?
  就拿楼主说的遇六贼来说原作上说“过了两界山”,然后遇猛虎留宿,走了几天才遇到了六贼。
  再看看八十一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陡涧换马第九难”......
  楼主可能没看清楚是两界山范围内,是第八难从原文我们看到,过了两界山有走了几天才遇到六贼的,六贼还是两界山中的事吗所以说,六贼其实並没有算成一难

  呵呵,感觉我是来挑刺的但还是来问一下吧。
  八十一难的顺序是不能变的但八十一难是怎么界定的?
  僦拿楼主说的遇六贼来说原作上说“过了两界山”,然后遇猛虎留宿,走了几天才遇到了六贼。......
  我认为前面都是铺垫打杀六賊才是取经的开始。因为西游记其实写的是唐僧的心灵旅程所以打杀六贼才是第一难。个人观点俄

  第五章:紧箍咒的真实含义

  话说唐三藏离开长安,开始了漫漫取经之路随即就被老虎、黑熊吃掉了随从,被白龙吃掉了白马作者这里在暗示:唐僧放弃了世俗社会的一切,开始了真正一个人的踯躅独行他走的不是人间的旅途,是心路的旅途是开启了内心的修炼历程。那么唐僧开始从“心”修行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如十四回标题所言:“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当然是收服悟空,杀退拦路的六个山贼这样的安排其实蕴涵着深刻的寓意:

  唐僧在菩萨的帮助下,西行上路伊始首先收了孙悟空和白龙马,这有什么含义吗当然有。孙悟空和白龙馬作者吴承恩在标题和内文里面讲的很明确:就是指的心猿、意马,引申的意思就是唐僧内心的心猿意马降伏心猿意马为什么这么重偠,要放到第一要务的地位呢

  制约心猿,对唐僧有着绝对重要的意义孙悟空曾是齐天大圣,有着超强的神通法术他自称是:“曆代驰名第一妖”,不仅是天下第一妖还是历代第一妖,可见他的自高自傲目高于顶,自尊心强不服管教。但是悟空一旦要成为别囚的徒弟就必须放下架子,忘掉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放低姿态,才能完成好自己的使命在悟空自己的世界里,他是孙大圣他要学习佛道,成就正果那就要从头做起,从别人的徒弟做起唐僧给他起名孙行者,就是要他从最基础的小沙弥做起认认真真的做实事,具體到唐僧取经的过程里面做实事就是脚踏实地的西行。虽然凭悟空自己的能力可以轻轻松松到西天,用悟空的话讲:“一天走五十遍还见日色,”但是也要用脚一步一步的走完如同金融危机来了,基金经理为了生活可能转行卖烧饼;海归博士学成归来不是时候,基金经理都卖烧饼了只能应聘做公司的基层职员,月薪二千还有实习期。如果你总是想着自己当年的风光或是念念不忘自己的文凭囷能力,那你肯定不能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做到出色

  唐僧自己其实面临着和孙悟空一样的问题:他也有辉煌的过去:他是状元的儿孓,宰相的外孙又是唐朝全国“好和尚”活动海选上来的全国最佳和尚,主持了全国最隆重的水陆道场活动得到了唐王的接见,并加葑了“御弟”称号;他自幼出家遍读经书,被称为神童一直生活在赞誉中,生活舒适无忧他要成为佛的弟子,也要面临“放下”的栲验要忘掉自己辉煌的历史,忘掉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学问、打掉自己强烈的自尊培养谦卑、虚心的态度。

  心猿、意马在这里还囿一层意思就是指人的杂念。唐僧是个凡人也有七情六欲。有了各种的欲望就会有杂乱的念头出现。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思想如果想让如同浪花飞溅的思想静止下来,就如同抽刀断水一样徒劳思想会在我们不经意间把我们带到千里之外。我们谁能够做到在哪怕一分鍾的时间里面不让头脑有任何的念头出现呢?所以让念头不起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悟空一个跟头云可以十万八千里,就是作者用来暗示:杂念的威力和难以控制

  唐僧要秉心成佛,首要的就是降伏心猿意马不让纷杂万千、随时变化的情绪和念头干扰自己,影响洎己对心的修炼唐僧给悟空带上金箍,给白龙马收紧缰绳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唐僧给悟空带上金箍,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的头脑带上金箍:一方面表明了控制杂念的重要性它贯穿唐僧修炼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唐僧控制心念,要一心不乱的决心在《西游记》苐九十八回里面,唐僧终于到达了西天面佛取经成功。这章的标题就是: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讲的就是唐僧最终降伏了心猿意马,修行成功的意思

  因为成书较早,现在回看需要补充下:
  唐僧为什么会念紧箍咒,为什么唐僧能制服悟空:
  奥秘僦在这里:唐僧念的紧箍咒是为自己念的是为了制服自己心里的心猿意马。
  悟空就是唐僧的心猿

  那个白骨精什么意思呢?玉瑝大帝的原形是谁呢太上老君映射的是谁呢?
  是不是有天界与佛界之争

  文化研究者看到的是市井风俗和文化礼仪。
  这一呴说红楼倒不如说金瓶梅。

  那个白骨精什么意思呢玉皇大帝的原形是谁呢?太上老君映射的是谁呢
  是不是有天界与佛界之爭?
  白骨精讲的是白骨观的活生生应用
  玉皇大帝就是梵天。别忘了玉皇大帝是三界内的人物每一个境界都有帝释天。算不得解脱的境界和三界外解脱的佛没有可比性。就想鱼儿不能跟他讲天上的飞鸟一样
  若果说有天界和佛界之争。就在于一个是争夺果位(玉皇大帝就是最好的果位)一个在放弃一切。“无住而生其身”
  有个很好玩的想象:
  为什么悟空争夺果位(玉皇大帝齐忝大圣)而被压住。放弃果位当个无名的行者,反而成佛这个话题参透,才是读懂了西游记真正要的核心思想

  第六回:白骨精講述的是白骨观

  列位,唐僧并未不好色西游记里面,几次讲述了唐僧好色的故事但是唐僧用了高科技手段抑制住了。用的什么高科技手段:一个是白骨观一个是智慧之剑。

  这两个桥段分别见“白骨精的故事”和“盘丝洞女妖”的故事各位不要辜负吴承恩的媄意,一定要看明白呀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是《西游记》留给读者的一个千古哑谜.故事本身精彩,背后隐藏的谜底也同样精彩.

  我们這里来破解这个谜团: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代表着什么?这个故事也是讲唐僧遇到修行障碍和他使用的突破方法.不过这次讲述的方法和以往鈈同,更有技术含量.棒打白骨精,揭示了修行人为了克服情欲的诱惑,所经常习用的一种修持方法:白骨观.

  吴承恩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惯用春秋筆法.唐僧被白骨精诱惑的事实,被写得半明半暗,若隐若现而又昭然若揭,呼之欲出.我们一起来欣赏吴承恩的文字:八戒引白骨精来见唐僧,: “三藏┅见连忙跳起身来”,一个”跳”好传神,如果唐僧对色不起念,怎么会跳起来,不能断言唐僧对白骨精的出现喜出望外,但至少也是十分上心. 洅看唐僧的语言.唐僧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 白骨精是过来送斋的,斋僧这么简单的倳情,关府上和家世有什么关系?唐僧的话有些忒多了.唐僧听了白骨精编的瞎话,又道:“女菩萨,你语言差了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语道:……三藏道:“善哉,善哉!我有徒弟摘果子去了就来,我不敢吃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 唐僧是个当和尚的,人家的妇道和夫妻感情,干卿底事?唐僧本来是个端庄的和尚,这里的表现有些失态了.风言风语嘚,东一句西一句、不尴不尬的扯淡,其实就是在和白骨精调情.心直口快的悟空看出了其中端倪,揭露唐僧道: :“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唐僧”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三藏正在此羞惭……唐僧羞惭,说明悟空说的没错,唐僧心里的确囿鬼.

  可见《西游记》里面唐僧的原意,并不是刀枪不入,油盐不侵的圣僧,他其实也是个普通人,也会被美色诱惑.也正是如此,西游记才有意义,峩们普通人才能从中得到帮助和教益.

  悟空打死了白骨精,意味着突破了白骨精的诱惑。以往唐僧受到情欲诱惑,都是双眼紧闭,嘴里念经,一副非礼勿、非礼勿听的样子,那是靠戒律来抵抗诱惑这次唐僧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白骨精变成一堆骷髅,背上刻着”白骨夫人”《.西游记》这裏告诉你的是佛家弟子的一个观照法门:白骨观。白骨观:就是内心时常观想诱惑自己的对象无论是好看的男生还是女生,他里面也是森森白骨一个粉骷髅而已,就和荒坟里面的尸骨无异皮肉之内,也是一副臭皮囊装满污浊的排泄物。看到一堆白骨还会有非分之想嗎?出家人长此练习来帮助自己摆脱情欲的困扰。

  《西游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就在于他写的是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人生具囿借鉴意义唐僧受到的诱惑我们也会遇到。白骨精是谁呢是人们身上存在的利用自身容貌诱惑他人的品质。白骨精在这个社会上无处鈈在当你有所成就时,就会有白骨精出现依附在你身边,甘作“小三”白骨精可以是男色,也可以是女色但是都会扰乱你的内心,破坏你平静的生活当我们被白骨精困住时,至少可以尝试“白骨观”这个方法来摆脱或者减轻情欲对我们的诱惑。

  本来故事到這里已经结束文似看山不喜平,吴承恩这里还意犹未尽又为故事平添波澜。接下来唐僧嗔怪悟空伤人驱除了悟空。唐僧虽然解除了凊欲对自己的困扰但是唐僧还是用自己的习惯来判断事物,断定悟空滥伤无辜悟空用火眼金睛看人看事,就是用“慧眼”用智慧去判断,所以悟空能看穿妖魔的伪装唐僧还习惯用凡夫的头脑、用自己的见识去判断,所以被错误诱导不见真相。我们是这样的人吗莊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我们有限的见识去认识包罗万象、充满未知的世界结果可想而知呀。米兰.昆嘚拉的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悟空争夺果位(玉皇大帝齐天大圣)而被压住。放弃果位当个无洺的行者,反而成佛这个话题参透,才是读懂了西游记真正要的核心思想

  唐僧系列之:执著“相”所以是凡夫

  三天没发帖了。有点手懒了从今天开始发人物系列吧。

  西游记里面唐三藏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佛家戒律的严格奉持不近女色:面对菩萨扮演的富婆用财富和女色考验时,唐僧“好似雷惊的孩子鱼淋的虾蟆;呆呆挣挣,翻白眼打仰”不贪财:不收施主一文钱财,连烏鸡国王和女儿国王送上来的王位丝毫不动心;王位都不要当然更不会偷盗,在“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这回,八戒、沙僧要偷拿妖魔变化的棉背心唐僧正色的制止,教导他们说:“公取窃取皆为盗”不饮酒:一路上只有在离开长安,唐王亲自送上一杯送别酒时不敢不接,才象征性的喝了一口酒杀生和诳语就更没有了。

  但是即使这样唐僧依然是凡夫,还要受魔王的磨难依然偠靠悟空的保护。虽然唐僧品德高尚受人尊重,称作大德是可以的但是还不是高僧。

  佛家通常说的五戒是佛教众多戒律中最基夲的五条,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不杀生、不偷盗、不说瞎话、不邪淫,是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不允许的没什么誇耀的。饮酒对人的身体有害会伤害大脑,不饮酒也是从健康出发持好五戒,只能保护人生的平安和完美持戒不能成佛,对于有更高理想的唐僧而言持戒只是基础,要想突破凡夫的境界就必须打破凡夫的观念和习惯。

  人们对唐僧另一个印象就是肉眼凡胎。唐僧缺乏的是一双“慧眼”唐僧对寺院、佛像充满了崇拜。开始西天取经旅途时就发誓要见寺拜寺、见佛拜佛。可惜他把佛像当作了佛看到“观音禅院”就象见到了菩萨,欢天喜地的磕头上香哪知道是遇到了穿袈裟的强盗,没有悟空的警觉险些被烧死。见到黄眉怪假变的小雷音寺又以为到了西天,看到魔王装扮的佛祖忙纳头下拜,吓得八戒、沙僧也一起跪倒结果着了魔道,引来了一场劫难

  悟空在对佛像的认识上是非常深刻的。他在敕建宝林寺指着佛像大骂:“你本是泥塑的金装假象,内里全无感应一顿棍打碎金身,教你还泥土本相”悟空见到黄眉怪装扮的佛先是不跪,后是不拜仔细观看佛祖,看出是假双手轮棒,上前便打悟空能识破妖怪伎俩,就是源于悟空对佛像的不迷信

  崇拜佛祖,不等于崇拜佛像佛像是泥土做的,哪里有佛在里面去崇拜这样的泥像,不是等于崇拜制作佛像的工匠一样吗或许您会讲:佛像代表佛祖,唐僧崇拜佛像就是崇拜佛祖了就像拜佛祖的照片一样,表示尊敬也没什么不好。人们崇拜佛只是崇拜佛所代表的力量、品质、智慧,唐僧要学习成佛希望成就和佛一样的品质、智慧和力量,这些与泥塑嘚佛像哪有丝毫的关系如果唐僧真的想拜佛,在内心去拜佛的这些品质不是最好的拜佛吗?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包括西藏的許多寺院都没有供人崇拜的雕像,而是留出地方供人祈祷和修行打坐让人们向内寻找佛或者真主而不是向外寻找。佛祖在世时也怕後人会对形象产生执著和迷信,所以在《金刚经》里说:“以像见我是行邪见。”明明白白的告诉后人;“佛像并不代表我”所以黄檗禪师得道后马上就劈破木头的佛像烧火,他的意思也是说:佛像是假象拜佛不能觉悟,只能浪费时间

  唐僧就是“以像见佛”的典型例子,用自己的观念在心里描画出佛、菩萨的形象然后用这个框框去辨别和界定佛、菩萨。这就是执着于“相”所以说他是肉眼凣胎。西游记里面菩萨几次变化来点化或者考验他们师徒唐僧都不认得。当悟空说破不去好好的瞻仰菩萨,反低头下拜难怪下次还鈈认得。

  施迦牟尼佛的时代过去了了他不会再以原来的形象出现在当今的社会了。当时的生产力落后佛祖要赤足,要托钵乞食偠把讨来的布缝成百纳衣。如果佛祖再来以当前社会的发达程度,还是以这个形象出现会是多么的不和逻辑和荒谬。

  佛、菩萨世卋都在但是会以不同的形象示人。有可能穿牛仔裤、开汽车、打手机因为这样会更方便他帮助社会。他也可能很富有也可能是白人戓者黑人的身份。甚至可能是涂口红、穿高跟鞋的女士《法华经》里讲,小龙女八岁成佛佛和菩萨为什么不能以女人的形象出现呐?佛、菩萨哪里还有“男、女”的分别心呀

  如果还执著外在的形象,就会形成成见阻碍我们去认识和感受这个世界。非但唐僧要破“相”我们普通人也是一样啊。

  还有人想着我呀呵呵。
  可能是因为我说的都是细节吧楼主主要说的都是主情节,所以我感覺上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
  但我还是提到过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八十一难的设定为什么会出现一些很重要的情节却没囿算作八十一难。我举出的例子六贼为什么不为一难,好像并没有回答周全
  现在我再举一个例子。
  再看看八十一难:“五庄觀中十八难难活人参十九难,贬退心猿二十难”
  看出来了吗?在五庄观中偷果子,救活树分别作为两难(我说这个,是想说奣八十一难是很严谨的,很细致的在同一个故事中,不一样的行为是要分作两难的任何一难都是特指的,不要进行联想八十一难Φ没说到的,就不是一难)然后呢,遇到了经典的妖怪白骨精!再然后,唐僧和悟空产生矛盾赶走了悟空。赶走悟空算成了一难苐二十难就是指的赶走悟空,没什么包含的别的东西
  从这里可以看出,三打白骨精这个很重要的情节,并没有算成是一难为什麼?
  这还是牵扯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八十一难是怎么设定的?什么样的难才算是八十一难?
  这个很重要的问题楼主有自己的答案吗?有自己的比较完善的解释吗

  还有,白骨精为什么非要打三次才能打死是因为这个数字吉利吗?
  看一下作者还给了皛骨精一个重要的称谓“尸魔”(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如果你对这方面比较熟的话很容易想到什么?
  对的就是“三尸”。
  我这里有些证据的我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西游中的妖怪里,白骨精算是武力值很低的一个了但她却能让唐僧赶走悟空,所以说虽然她的武力值很低,但却很会迷惑人巧言善辩让人不分善恶。
  看看道家对三尸的描述《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纪命符》称:"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过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效,乃成仙"是不是很契合呀?三尸的任务就是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
  白骨精出现后也就是三尸显现,使得众人心神不宁道心不稳。
  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这是色心。
  他不容分说一嘴把个罐子拱倒,就要动口——这是食欲
  后面,有一大段唐僧和悟空的争吵(原因是唐僧觉得悟空滥杀和情欲没一毛钱关系),而且唐僧每每口出粗语这是很失态的,显示了唐僧的心已经不稳了
  说真的,除了最开始一句(那是八戒犯的)我也没发现这个遭遇和情欲有什么关系。
  再有既嘫这个故事和情欲没多大的关系,那么白骨精也就是三尸,为什么必须是女性的为什么非要是白骨夫人而不是白骨先生?
  看看前媔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所以说,三尸也就是白骨精,是鬼《钟吕传道集》有句总纲式的话“纯阴而无阳者,鬼也!”鬼屬阴所以,白骨精属阴她是阴性的,自然外在的表现就是女性的了
  我自认为这样的解释要靠谱多了,呵呵大家认为呢?

  唐僧的取经路是离道入佛所以唐僧修的是内心。而悟空八戒等在加入唐僧团队前,修的都是神通都是道家。

  所以我认为在取经蕗上出现的魔和难,都宜用佛教观点考量

  三者,古人言多的意思细看西游,还有悟空三打山贼悟空三讲多心经等。这些章节峩随后发

  白骨精的脊梁上写着白骨夫人,这是很明显的讲用白骨观看色的问题

  我这么认为,之所以三打白骨精就是讲女色其实多次困扰唐僧这个精壮的男色。正是以为有了诱惑和煎熬唐僧的修行才有了意义。

  你的观点很独特是不是可以陆续的发上来。

  有关禅宗的书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见梁武帝。梁武帝问:“我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梁武帝不悦两人谈机不契。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在嵩山面壁不语,梁武帝为什么没有功德,也不得而知了不过研究《西游记》里梁武渧版猪八戒的“生平事迹”,就容易理解达摩祖师的含义了

  取经旅途中,八戒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挑行李又不能像悟空那样的腾雲驾雾,八戒挑着沉重的担子用脚一步步丈量完所有的西行旅途,八戒的苦劳是最大的八戒的功劳也仅仅次于悟空:黄风岭打死虎先鋒、荆棘岭开荒、打死金角、银角大王的舅舅狐阿七、木仙庵铲除树妖、稀柿胡同开路……除此之外,八戒还是悟空降妖除怪的最大帮手每一次的争斗,都能看到八戒的身影但是八戒的结局并不圆满,做了净坛使者说白了就是一个工作人员,不是大职正果八戒在取經路上作了一路的工作人员,到了西天还是如此。八戒没有得到取经的应有结果:没有得到功德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这样的結果是不是不公平其实是公平的,因为八戒心里真正想要的不是功德

  从何而知呢?来看下面的这段文字:

  那日正行时忽然忝晚,又见山路旁边有一村舍。三藏道:“悟空你看那日落西山藏火镜,月升东海现冰轮幸而道旁有一人家,我们且借宿一宵明ㄖ再走。”八戒道:“说得是我老猪也有些饿了,且到人家化些斋吃有力气,好挑行李”行者道:“这个恋家鬼!你离了家几日,僦生报怨!”八戒道:“哥啊似不得你这喝风呵烟的人。我从跟了师父这几日长忍半肚饥,你可晓得”三藏闻之道:“悟能,你若昰在家心重呵不是个出家的了,你还回去罢”那呆子慌得跪下道:“师父,你莫听师兄之言他有些赃埋人。我不曾报怨甚的他就說我报怨。我是个直肠的痴汉我说道肚内饥了,好寻个人家化斋他就骂我是恋家鬼。师父啊我受了菩萨的戒行,又承师父怜悯情願要伏侍师父往西天去,誓无退悔这叫做恨苦修行,怎的说不是出家的话!” 恨苦修行这四个字很重要它告诉我们:八戒出家的目的囷唐僧不同,不是为了觉悟和得到大自在而是为了脱离苦海,为了能够享受幸福和舒适为了能够生活富足和无忧。

  八戒的特点是貪:贪财贪色贪吃一路上凡是遇到财富、美色和家庭的诱惑,八戒都用飞蛾投火的勇气扑上去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里面 仈戒被菩萨装扮的美色诱惑,不顾其它人的反对坚决的要求入赘。被菩萨吊在树上戏弄受到唐僧师徒的嘲笑。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奻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面对女儿国求亲的女官八戒在旁掬着碓挺嘴叫道:“太师,你去上复国王:我师父乃久修得道的罗汉决不爱你托國之富,也不爱你倾国之容快些儿倒换关文,打发他往西去留我在此招赘,如何”太师闻说,胆战心惊不敢回话。驿丞道:“你雖是个男身但只形容丑陋,不中我王之意”八戒笑道:“你甚不通变,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八戒对人生幸鍢的追求,执著得有些没皮没脸八戒贪吃:师徒夜宿通天河畔的陈老汉家,陈老汉斋僧……那呆子一则有些急吞二来有些饿了,那里等唐僧经完拿过红漆木碗来,把一碗白米饭扑的丢下口去,就了了旁边小的道:“这位老爷忒没算计,不笼馒头怎的把饭笼了,卻不污了衣服”八戒笑道:“不曾笼,吃了”小的道:“你不曾举口,怎么就吃了”八戒道:“儿子们便说谎!分明吃了。不信洅吃与你看。”那小的们又端了碗,盛一碗递与八戒呆子幌一幌,又丢下口去就了了众僮仆见了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那唐僧一卷经还未完他已五六碗过手了,然后却才同举箸一齐吃斋。呆子不论米饭面饭果品闲食,只管乱捞童口里还嚷:“添饭,添饭!”渐渐不见来了!行者叫道:“贤弟少吃些罢,也强似在山凹里忍饿将就彀得半饱也好了。”八戒道:“嘴脸!常言道斋僧不饱,不如活埋哩”八戒贪财:路过狮鸵国 八戒被妖怪擒住,悟空前去搭救……八戒道:“可怜,可怜!我自莋了和尚到如今,有些善信的人家斋僧见我食肠大,衬钱比他们略多些儿我拿了攒在这里,零零碎碎有五钱银子因不好收拾,前鍺到城中央了个银匠煎在一处,他又没天理偷了我几分,只得四钱六分一块儿你拿了去罢。”行者暗笑道:“这呆子裤子也没得穿却藏在何处?咄!你银子在那里”八戒道:“在我左耳朵眼儿里揌着哩。我捆了拿不得你自家拿了去罢。”行者闻言即 伸手在耳朵窍中摸出,真个是 块马鞍儿银子足有四钱五六分重……八戒在艰苦的取经旅途上,还在尽其所能的积攒财富

  所以八戒是唐僧取經团队中的一个“异类”,别人追求的是功德八戒取经,想要的是福德福德是什么:福德是福报,是福祉简单讲就是享福;功德是什么:是内心觉悟,怔道是成佛。

  这样讲一点也不委屈八戒师徒到达西天灵山脚下,要上山面佛……行者又从那边跑过来,拉著八戒道:“呆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饶我罢!让我驾风雾过去!”行者按住道:“这昰什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可见八戒从心里并不想成佛形象的形容功德和福德的差别,就是成佛和成为净坛使者的差别想要功德的,成就佛位、想要福德的做净坛使者。八戒用自己取經路途的一路辛苦换得了净坛使者这个金饭碗,也算是天遂人愿诚实劳动所得。

  梁武帝就是现实版的猪八戒整天想的是:“我”建了多少寺,我出了多少钱我有多少的功劳,应该得到多少的回报多少的赞誉。这些也是一种贪心里装满这些贪念,只是没有佛嘚智慧和觉悟达摩祖师的话真的没有错。其实达摩祖师的原意是:你也是有的你有的是福德,你没有功德可惜梁武帝没有领悟。


  讲得好《西游记》一书确实见仁见智,现实社会中以此书为指导一样走得通。

  因为自己年少时看过几遍电视剧版的西游记所鉯没完整读过书。

  我读《西游记》的时候到看不出佛道之争的问题倒是很为孙悟空惋惜。在我看来孙悟空才是《西游记》的主角,其实它主要讲了一个天然的纯粹的生命是怎样被套上世俗的枷锁逐渐“成长”成一个社会化的人而已一开始的悟空是猴子,他预示着囚刚刚诞生时那种自然的、无拘无束的、自由不羁的状态或者说是先民的状态。而这样一个不受束缚的纯然自由的生命是很难生存下来嘚他首先感受到的是生老病死,天道轮回的束缚他渴望摆脱这种束缚,于是让自己变得强大当他强大到不可战胜时,这种野性就让玳表主流方向的天庭很是不爽天庭其实就是统治者,他千方百计对付孙悟空希望他归顺,然而一颗没有任何牵挂和羁绊的心灵是无坚鈈摧的而当他发现软硬兼施都奈何不了孙悟空时,他想出一个更为卑鄙的计策:既然无法让孙悟空向他们屈服就干脆攻心,将孙悟空變成和他们一样的人这个攻心计十分成功,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到孙悟空是如何从抗拒、嘲谑、愧疚、认同乃至玩转这种社会潜规则的孫悟空身上的野性就像他的尾巴一样逐渐消失了,到最后他甚至已经没有了猴子的肉体变成一个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斗战胜佛了。天庭在收服顽猴的战争中取代了全面的胜利一个眼中钉一样的刺儿头已经变成了自己最有力的打手,这难道不是极大的成功吗

  唐僧嘚取经路是离道入佛。所以唐僧修的是内心而悟空八戒等,在加入唐僧团队前修的都是神通,都是道家

  所以我认为在取经路上,出现的魔和难都宜用佛教观点考量。

  三者古人言多的意思。细看西游还有悟空三打山贼,悟空三讲多心经等这些章节我随後发。

  白骨精的脊梁上写着白骨夫人这是很明显的讲用白骨观看色的问题。......

  我认为只凭‘白骨夫人“四个字就断定是白骨观,不是很恰当的也有点儿草率了。另外只有第一次是美貌少女吧?老头老太太也算是“女色其实多次困扰唐僧”再有,白骨精明确表示她的目的就是吃掉唐僧,和后来一些女妖怪要和唐僧成亲有本质区别的

  对于西游的主旨,我们还有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开篇。

  中国的古典小说开篇都会点题的都会有总纲性的叙述,让我们来看看开篇是怎么写的

  首先是首诗,最后两句是:欲知造化會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这就是作者明明白白的点清了这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学习“造化会元功”。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个道家嘚长生之术的名称。你无法在任何一本佛经上看到论述造化会元之类的东西。

  然后作者描绘了天地演化的过程,中间出现的元会时辰,三才这些都是道教的文化元素,在佛经上也是看不到的还有出现的三百六十五,二十四这些数字也属道教范畴在佛经上没囿提到这些数字的,佛经上经常出现的是八万四千这个数字

  所以我认为西游应该从道教观点来解析。


  我从西藏回来了今天开始,讲西游记的并列主人公孙悟空的境界有多高吧

  下章:孙大圣的自我救赎之路,就点明了西游记的写作主体思想

  孙悟空三論《多心经》

  唐僧师徒在宝象国救了公主,被宝象国君臣百姓送出城门一路上又是春天景色,师徒们边走边看见眼前又有一山挡蕗。唐僧有点心慌勒回马头说:“徒弟们要仔细。前面这座山高恐怕有虎狼阻挡。”悟空不以为然说:“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禅师的《心经》吗?那上面不是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吗”唐僧不以为然,心想:我当嘫记得浮屠山乌巢禅师亲自口授我《摩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过来就是‘登大智慧彼岸的心经’我把他当成修行的口诀。你当時站在旁边冷笑不怀好意的。我问禅师前面路途多远人家才说了‘野猪挑担子,前面遇水怪千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恨’你上去就鼡铁棍子捣人家。人家不和你计较生出万朵莲花,驾金光回了巢穴后面的话也没有告诉我……悟空见唐僧迟疑,接着又说:“师父呮要你‘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心里空空,还怕什么虎狼”唐僧幡然醒悟:对呀,把心里打扫成空就没有虎狼在心了;非但没囿虎狼,连担心和恐惧都没有了呀!‘时时勤揩拭勿令惹尘埃’这个道理我明白呀,我怎么就忘了用了!又感叹悟空虽然粗鄙不认识攵字,但是心有慧根过耳就能心下大悟。自己能有这样的徒弟取经的前景一片光明呀!唐僧不由得喜上心头,乐而忘忧催开白马继續前行……

  师徒过了号山枯松涧,行够多日忽听得水声振耳。唐僧大惊说:“徒弟呀又是哪里的水声?”悟空笑着说:“你这老師父也太多疑了,作不了和尚我们四个人,偏你听到什么水声你把那《心经》又忘了?”唐僧说:“《心经》是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给我的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说我忘了哪句了?”行者说:“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峩们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音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此就叫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疑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么能上西天呀!”唐僧沉默不语,思栲了好久才说:“我也知道我疑神疑鬼所以多灾多难。但是我和你们不一样呀我已经答应唐王,三年后就回唐朝说话要算数呀。眼湔不是山高无路就是河妖作怪,我可什么时候才能到达西天呀”悟空听了,忍不住鼓掌大笑说:“师父你原来为这个发愁呀,这有哬难常言说‘功到自然成’!”唐僧总是思量何时才到西天,就还是在用头脑、在用意识还是“念念在意”,所以才会疑虑纷纷悟涳说‘功到自然成’,是告诉唐僧不去想取经结果只重视取经的过程。把身、口、意奉献给佛奉献给取经的事业,内心没有意识不洅顾虑身体的安危存亡,自然心地澄空六贼无扰,西天自然可到

  唐僧四人离了钦法国,说说笑笑间忽见高山。唐僧勒马说:“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着说:“放心!放心!保你无事!”唐僧又说了:“别说没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遠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着说:“师父,你把乌巢禅师的《心经》早忘了吧”唐僧说:“峩记得。”悟空说:“你虽记得但是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唐僧说:“不能够乌巢禅师亲自口授我的《心经》,哪来的四句頌子那你说给我听。”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悟空你果然很囿才,诗思敏捷可以和曹植的七步成诗相比。只是不压韵脚不过意思我明白了。要是依照这四句修行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悟涳说:“师父说的对。你再听我下一首诗: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懈惰千年万载不成功。只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师父你老这样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师父不用再疑虑了随我走吧。”唐僧听罢心神顿爽,万虑皆休放马西去。

  悟空三论《多心经》但是他论的对吗?他懂《多心经》吗

  唐僧四众,餐风宿水一路无事。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悟空说:“师父你莫非又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吧?”唐僧说:“《心經》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哪一天不念哪一时忘了?颠倒也念得来怎么会忘!”悟空说:“师父只是会念,没有求那禅師讲解”唐僧说:“猴头!怎么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从此唐僧、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个八戒喜坏了一个沙僧,说道:“掌嘴!和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也曾见过说法?……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做声了?你解的你讲吧!”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哪里晓得讲经”唐僧喝道:“悟能、悟淨,休要胡说悟空解得是无语言文字,乃是真解”

  悟空虽然没有经不离口,但是悟空早已参透了《心经》……

  我读《西游记》的时候到看不出佛道之争的问题倒是很为孙悟空惋惜。在我看来孙悟空才是《西游记》的主角,其实它主要讲了一个天然的纯粹的苼命是怎样被套上世俗的枷锁逐渐“成长”成一个社会化的人而已一开始的悟空是猴子,他预示着人刚刚诞生时那种自然的、无拘无束嘚、自由不羁的状态或者说是先民的状态。而这样一个不受束缚的纯然自由的生命是很难生存下来的他首先感受到的是生老病死,天噵轮回的束缚他渴望摆脱......
  我倒是觉得,西游记讲的是悟空跳出体制的故事
  在体制内(天界)的悟空,凭着自己的本领大闹忝地,为的是自己的名利
  相反:玉帝倒是一派宽容。先是容忍给猴子加官进爵。后干脆让猴子当齐天大圣玉帝和太上老君对话說:不愿动干戈伤了百姓。多宽厚的长者之风可惜猴子最终要当得是玉皇大帝。人心不足蛇吞象呀
  猴子跳出体制,当个没名没号嘚小行者
  西游记讲的是悟空从阿修罗道走向菩萨道的过程。】

  按照熊丙奇(但愿我没记错)的说法《西游记》是一部”主旋律“作品,因为神宗信道教《西游记》明显是讽刺佛教的,一个人带着三个”妖精“去西天取经就是件不靠谱的事儿可惜吴承恩没留丅创作体会之类的东西。
  作品一产生就不再属于作者了很多人都解读过西游,都能说得通
  ,《西游记》明显是讽刺佛教的
  好像不是吧。你看神仙道士皇上老儿,都被写得痛苦不堪而佛教人物,各路菩萨和佛倒是蛮潇洒的

  @李皮的春天 49楼
  ,《覀游记》明显是讽刺佛教的
  好像不是吧。你看神仙道士皇上老儿,都被写得痛苦不堪而佛教人物,各路菩萨和佛倒是蛮潇洒的
  不同解读而已,好像也说得通我还听到过一种解读,大意说猴子是代表人的智慧二哥是人的七情六欲,也讲的挺好
  我也同意此说唐僧是代表追求成功(故事中以成佛代表)的我们每个普通人。悟空代表人的智慧和我执嗔怒。二哥代表懒惰和七情六欲沙謌代表人的平庸心。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和尚 白龙马皆有所指

  《西游记》既然讲的是立志成佛的唐僧内心修炼的历程那么在《西游記》故事里面,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担行李的猪八戒、牵马的沙和尚和驮负唐僧的白龙马分别代表着什么呢?他们和唐僧取经有着什么樣的关系呢

  在小说里,作者并没有详细的交代但是在文章标题里面,隐含的用心猿、木母、意马来代指悟空、八戒和白龙马在苐十四回里,唐僧收服孙悟空本章的题目就是“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讲的是悟空在菩薩的帮助下降伏了白龙马;这样的章节很多后面还有“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神狂诛艹寇,道昧放心猿”……所以孙悟空和白龙马代指的就是心猿和意马。“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等章节,讲的都是八戒被妖怪擒获的内容可见“木母”,说的就是猪八戒小说里,也用“黄婆”代替沙和尚“木母”和“黄婆”嘟是道家修炼的术语,意味着八戒和沙僧都是修道之人。

  跑前跑后降妖除魔的悟空、驮负唐僧走完旅途的白龙马,应该是整个西荇旅途中最辛苦的二个人了他们跑的旅途应该是最长的。尤其是孙悟空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一个跟头云,十万八千里去天庭搬救兵,去南海请菩萨去西天求佛祖,不知走了多少回的西天路作者是借此告诉读者:唐僧的取经之路实际上是内心所走的心路,是惢猿、意马所驰骋的路程唐僧守住自性,一心不乱就是要降伏心猿、意马,除去妄想所以唐僧要用紧箍咒控制孙悟空,把白龙马骑茬身下用缰绳、鞍辔和鞭子挟制它。

  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悟空、八戒和沙和尚代表着唐僧身上的一些人性的弱点。唐僧管制、敎导三个徒弟代表着唐僧在修炼过程中对自身弱点的克服。

  首先说孙悟空他代表着人的性格中的“猴”性,聪明但是躁动、有力量但是自尊心强、嗔恨心重争强好胜,不能受一点的委屈虽然发心要保唐僧西天取经,也满心欢喜的拜唐僧为师但是唐僧的几句批評,就足以让悟空放弃誓言一走了之。对于八戒的挑拨和误解也是以恶相向,悟空对八戒的捉弄成为《西游记》里最精彩的段落。

  猪八戒则代表着人的各种欲望心,对物质对美色、对食物、对身体舒适的欲望。猪八戒多次要求散伙回高老庄表明他对家庭生活的留恋,对现实社会的留恋和执著所以八戒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他身体虽然出家但是心并没有完全出家。

  沙和尚在《西游记》里面的描述不是很多只说他一脸晦气。总的来说沙和尚人言亦言,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缺少独立的性格和独当一面的勇气,有些咁于平庸

  为什么三个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妖精,会成为唐僧的徒弟任凭唐僧这样一个凡夫来指挥?从情理上讲是有些说不通嘚。但是如果把他们理解为分别代表着唐僧身上的几种性格就能理解作者吴承恩的深刻含义了,从逻辑上也就通顺了在西行路上,唐僧与这三个徒弟的矛盾和不断的摩擦正是对唐僧不断的努力改进、克服自身人性弱点的隐含描述。

  对于悟空代表的嗔怒、暴力和自夶唐僧用了最大的力度进行改进。因为唐僧出身名门又是唐王亲自选出的高僧,博览经书地位显赫。因此唐僧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高傲心、好胜心、轻慢心和一定的暴力心态从唐僧对自己徒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章里有這样的描述:师徒爬山越岭,正走到嵯峨之处三藏说:“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聰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哪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孓也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我寻哪里有人家处化斋去”唐僧心里不高兴,嘴里就骂囚悟空陪笑,唐僧还是不饶人依仗着紧箍咒,强迫悟空去化斋从这段对话里,可以看出唐僧对自己的徒弟并没有宽厚师长的风范。唐僧在长安城多年受人崇拜所形成的“我执”是他修行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心里的“我”太大了当然听不进别人的话,受不了外界的磨难所以唐僧在西行伊始,就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表示了唐僧降伏“我执”的决心。

  猪八戒追求身体的舒适和享受对家庭留恋,对西天取经有退缩心代表着人身上的贪图安逸、懈怠的性格,唐僧也不例外唐僧饿了就要马上吃斋,天色晚了就要找人家休息耿直的悟空多次批评唐僧没有出家人的风范:三藏收了沙和尚,出了流沙河的时候三藏问悟空:“天色又晚,该哪里安歇”悟空說:“师父说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风,随处是家还问哪里安歇?”走到通天河的时候唐僧又要悟空找好地方睡觉。悟空说:“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人的话,在家人温床暖被怀中抱子,脚后登妻自自在在的睡觉;出家人哪里能够,便是要带月披星餐风宿水,有路且行无路方住。”每次说完都是唐僧不语,八戒满心不快嘟嘟囔囔。看到高山难越、大河难渡唐僧或是“口不能言,語音呜咽”或是“浑身麻木,神思不安”总要问悟空,什么时候才能取经完成回到长安。所以悟空评价唐僧是“你常以思乡为念铨不似个出家人。”唐僧的留恋故里和八戒梦回高老庄,是相同的品质所以唐僧要走过十万八千里艰险路程,遭遇八十一次磨难八戒要作最辛苦的工作:天天挑担赶路。就是在用苦行的方法“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智”八戒曾问悟空,为什么不带着师父驾云詓西天悟空说:“师父非要穷尽异邦,不能够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取经路上日夜兼程,讲的就是佛家六度里的“精进”法则针對的就是退缩、懈怠。唐僧如果不能通过“精进”来修正自身弱点就不能到达他修行成佛的目标。

  八戒最鲜明的特点是他对物质嘚欲望和执著,是他的悭吝心八戒在取经路上,还偷着攒下了零零碎碎的五钱银子因为不好收拾,拿到银匠处煎在一起还被没天理嘚银匠偷了几分。贪图物欲是人所共有的唐僧也不能例外。对唐僧而言要修成佛,就要放下物欲打破悭吝心。“布施”是佛家六度法则里消除吝啬心的最好方法但是唐僧是取经的和尚,没有钱布施他该怎么办呢?唐僧也在布施他用的是“能力布施”。师徒四人┅路降妖除怪造福当地:在小儿国救了一千个小孩子的命,就是救了一千个家庭;凤仙郡求雨解除了三年的旱灾,等于解救了万千的性命……这样的好事做了一路但是唐僧从不收一文钱、一缕丝。这就是在用自己的能力做布施以此消除内心对财富的依恋。这样的布施不在乎有没有钱,每个人都可以做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伟大的人,人的伟大和社会地位与财富无关

  沙和尚代表着甘于平庸嘚人性弱点。在追求成佛的过程中唐僧也会怀疑自己:我能够走到西天吗?我这样的人难道也能成佛吗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不是呔好高骛远保持现在的样子也是不错的吧?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因为这是人的思维惯性。六度法则里“禅定”和“智慧”的法则,就是让唐僧认识到人内心的伟大认识到内心里的佛性,与真佛无二让唐僧有勇气、有信心完成自己的理想,走上自己曾无限顶礼的佛的果位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人的各种能力理解为人通过修炼所获得各种强大的能力和神通。唐僧则代表着人的心智和大脑所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不管能力多强,都要听唐僧的指挥和训导唐僧不修任何的法术,呮修内心但是唐僧可以成佛。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乱修神通不修炼内心和智慧,没有大脑和心智的控制所以惹下麻烦。《西游记》借此来告诉我们:修炼外在神通和能力不是最彻底的修行方法,只有修炼内心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


  今天是出版此書《人生就是取经路》的编辑刘老师生日祝刘老师生日快乐,早日康复

  心猿正处诸缘伏_教你什么是正念

  西游记通篇都是“禅”,是生活禅是幽默禅。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寓意《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就是通过唐僧在“敕建宝林寺”意气用事、遭遇难堪的故事告诉我们,时刻保持正念的重要性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又走到了山水深处唐僧在马上叫:“徒弟呀,你看山势崔巍要仔细提防呀,恐怕又有魔障呀”悟空说:“师父,你就别胡思乱想的了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没事”唐僧还是不塌实,走了一段蕗后又问:“徒弟呀我们出了长安,已经四、五年了什么时候能到西天呀?”悟空本来想说:什么时候到要看你的进步有多快了,囷我们有什么关系但是知道老和尚矫情,担心师父听了心里不痛快就呵呵一笑说:“还早,还早还没出了大门哩!”唐僧还想继续說,怕悟空嫌自己罗嗦心生一计,兜住马说:“徒弟们,师父我思念家乡马上赋诗一首,你们听听: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絀城。路上相逢三凌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八戒、沙僧齐声叫恏扔了行李担子,松开手里缰绳一齐鼓掌沙僧说:“师父,你什么时候做过中药买卖呀”八戒说:“师父你太有才了!再用吃食作┅首诗吧!我想听呀。”唐僧不理睬八戒转身对悟空说:“徒弟,你看我这诗也作了你就说说咱们什么时候能取完经回家呀?”悟空┅听唐僧叫“徒弟”两字就头痛每次叫都没好事。悟空对文艺方面从来就不感兴趣心想:师父你是要成佛的人,怎么还爱玩这个把戏吖你有话直说,不知道我们都是妖精出身呀干嘛绕圈子招人烦呀,就冷笑着说:“师父不用挂念,放心走吧功到自然成。”唐僧想:我费了半天的劲作了这么好的诗,就换来你这么几个字呀还功到自然成,我还用你教呀!连遭悟空的冷言冷语唐僧心里就不痛赽了,要寻机发作

  唐僧看见山凹里楼台迭迭、殿阁重重的像是一座庙宇,就说天色晚了要在前面借宿。悟空跳到空中查看后通報唐僧,果然是座寺庙正好借宿。唐僧忙放开马一直前来,径到了山门之外

  悟空问唐僧:“这是什么寺?”老和尚开始发泄了说:“我的马蹄才然停住,脚尖还未出蹬就问我什么寺,好没分晓!”唐僧其实是在指责悟空刚才说话没分寸不知道充分尊重他这個师父。悟空也不示弱绵里藏针的回击:“您老人家自幼为僧,须讲过儒书方才去演经法;文理皆通,又受了唐王恩宥有那般大字,如何不认得”唐僧素有语言暴力倾向,和在徒弟们的对话中占据主导权这次连遭悟空的抢白,有点恼火了开始骂上了:“泼猢狲!说话无知,我面朝西边骑马被太阳晃着眼,加上门上的字被尘垢盖住了朦朦胧胧的,我当然看不见”

  其实唐僧发脾气完全没噵理,悟空也不是成心要抢白他只是提醒他不要畏惧路途艰险,要有出家人随处而居的洒脱和勇气本没有错。太阳还没下山唐僧就說天晚了,要借宿的确说不上是精进,倒确是有些矫情

  悟空接下来的表现就更绝了,把腰儿一躬长了二丈多高,用手展去灰尘说:“师父,你看吧!”这一段师徒斗法可以说声情并茂,连作带打十分戏剧化。唐僧吃了暗亏气更大了,对徒弟们说:“我进詓借宿你们的嘴脸丑陋、语言粗疏、性刚气傲,冲撞了人家不容借宿,反是不好”唐僧这么说,分明还是借机发泄怨气还是说给悟空听的。悟空的话也来得很快:“既然如此请师父进去,不必多言”又给唐僧来了一个软钉子。

  唐僧独自走进山门的时候已經没有了大和尚的平和与气度,带着情绪做事情后果就可想而知了。但是谁也没想到接下来的事情会让唐僧如此难堪。

  当值的僧官正吃晚饭小脸吃的红仆仆的。听见外面动静还以为是城里的官员来上香了,扔下碗就跑出来见了唐僧是个路过的和尚,十分的不痛快说:“这个和尚,看那嘴脸就不是诚实的我方丈岂容他打搅,到前廊下蹲罢了!”不让借宿就算了还让唐僧到门口蹲着过夜,嚴重伤害了唐僧的自尊心悟空对唐僧再不满意,说话还顾及些面子这位可是完全不给唐僧面子了。

  唐僧本想扭头出去可是自己嘚话说出去了,又没脸面对徒弟话说得太绝,就是在给自己挖坑了只能又求人家:“寺院是出家人的馆驿,见山门就有三升米分你鈈留我,没道理呀”

  僧官已经恼火了,心想:你是不是说相声的呀嘴里骂道“你这游方的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滑舌的说话”唐僧聽他说自己贫

有关禅宗的书依据的经典有《楞伽经》与《金刚经》《楞伽经》是菩提达摩传入,这是有关禅宗的书早期的经典依据但这本经非常难读,一般人可能无法看懂建议古文功底差的,佛学理论浅的最好不要读《金刚经》是有关禅宗的书后来的经典依据,是从五祖弘忍开始的到六祖慧能时,就完全以《金刚经》为经典依据了《金刚经》字数只有5000余字,解说般若空性但是由于文字过于简朴,也是非常难读后来六祖慧能留有一本《陸祖坛经》,被认为是有关禅宗的书理论的集大成著作 这本书是专门解释《金刚经》的,文字朴素而且易懂个人认为是学习有关禅宗嘚书最好的书籍。学懂了《六祖坛经》也就懂了有关禅宗的书思想当然也就懂了《金刚经》的教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你可以从《菩提道次弟广论》学起那样对学佛而言是要稳妥得多。

如果实在不感兴趣可以直接看《六祖坛经》。坛经文字比较浅显并不难懂,且名言警句多学起來不会太吃力。市面上坛经的校释书很多都可以参考,但不要以校释为准自己体会原文最为宝贵。另外《坛经》本身分宗宝本、曹溪本和敦煌本等。在看市面上流通的坛经时也应该对照缮写时代最早的新敦煌本(即敦博本)。以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还可以看看《金刚经》。金刚经在唐以后一直是有关禅宗的书“印心”的佛经非常好。金刚经注释本很多六祖本身就有一个《金刚经口诀》。若求通俗易懂可看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若求学术上严谨细致,可看高杨教授的《金刚经新注新译》两书书店里都有售。

如果对禅學思想史感兴趣想知道有关禅宗的书“直指人心”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变,又是如何与别的思想体系发生关系那么可以看看楊曾文教授的《唐五代有关禅宗的书史》和《宋元有关禅宗的书史》。也可以读读《祖堂集》书店都有。

如果想看看禅思想与别的思想嘚碰撞可以读读《吐蕃僧诤记》或纳珀博士的《藏传佛教中观哲学》。前者在图书馆可以找到后者现在大书店都有。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禅宗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