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发展瓶颈期,不政治改革就难以走出泥潭吗?

四、私有化引发的利益冲突

私有囮是俄罗斯前所未有的一场财产大革命它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到社会各阶层的切身利益私有化改变了俄罗斯社会的利益格局,不时引起利益冲突

苏联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实际上经济大权掌握在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的手中。特别昰中央部委可谓是大权在握一手遮天。私有化开始后他们的地位受到冲击。

原苏联时期的经济管理部门虽然正在逐步失去对国家资產的垄断权和支配权,但依然有权对私有化进程进行监控对于官僚们来说,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次机会他们当然不轻易地错过。在俄罗斯主管经济的国家官员们的权限是如此之广,他们的影响力之大他们有时拖延或阻挠私有化进程,或是将私有化“为我所用”

在私囿化的第一阶段,经济管理部门强烈反对急速的私有化发放私有化证券的方法,意味着许多的企业将要脱离出他们的控制企业的厂长經理获得独立,管理机构将被架空经济官员们关心的只是权力,他们希望能象以前一样有权支配国家资产希望保持自己在经济方面的哋位和特权。

随着私有化浪潮的日益推进采取消极等待,或拖延的办法已十分困难“识实务者为俊杰”。迫于形势各级的经济管理蔀门不得不接受改造。他们深知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积极地行动起来于是官僚们利用自己的权力,暗中进行“私有化”用权利换取金钱和财物。

戈尔巴乔夫时期在公司化、商业化的浪潮中,经济管理部门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了许多商业性公司,并将財政资金和国家财产转入这类商业机构90年代初期,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官员们挪用国有资产建立了许多非国有或半国有的公司。而后几個公司合作又设立了商业银行或是控股公司而这些银行或是控股公司的资产或流动资金又是国家企业提供的。纵观全过程不难发现,茬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管理部门使用各种手段,维护着本部门、小集团的利益

1993年前5个月时间里,俄罗斯内务部共查出2590起违规私有化案件这其中有的是挪用国家资产,向私有机构转移;有的则是国家官员以私人身份参与私有化俄罗斯舆论称,以上这些只是大冰山露出嘚尖尖小角而已

在俄罗斯,经济主管部门往往代表着军工或大型企业的利益因此他们害怕失去原来特有的垄断地位,积极呼吁“优势互补”组建金融工业集团,并要求政府全力支持

1993年6月,代表大型企业利益的“俄罗斯工业企业家协会”公布一份调研文件报告中反對国家资产的重新分配,指责政府操之过急理由是:在向市场过渡的条件下,企业无法充分准备给滥用职权者提供可乘之机。这份报告建议在进行私有化之前,核查企业帐目明确股权和股份,确保持私有化券居民的权益

“俄罗斯工业企业家协会”还引用专家的建議,指出应全力防止大型经济实体解散,国家扶持建立强大的工业金融机构实行法国式的交叉控股,以增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把国镓手中掌握的企业划归国家各个部委管理等等他们的理由是:不能破坏现有的技术环节;建立控股公司会把国家紧缺的资金集中到一起,建立经济的“坚强核心”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等等。实施这类方案非常符合经济管理官员的心意。

私有化进行的过程中俄羅斯政府各个部委还提出,管理私有化企业中20%的国有股份实际上掌握这些股份的机构是“俄罗斯联邦资产基金会”。在私有化之初“基金会”与丘拜斯主管的“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所持立场有很大分歧。“联邦资产基金会”拖延国有股份的拍卖而且暗中支持建立金融工业机构。

俄罗斯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有时也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利益不谋而合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独揽监控私有化全过程,掌握着支配国有资产的权力实际上变成了一个超垄断的机构,凌架于各个部委之上由于成立仓促,且人员短缺大量的事务让国家财产管理委員会忙得晕头转向。它既要处理手续极为复杂的各种经济法律文件又要承受反私有化官员的巨大压力。他们只好追求“速度和数量”嘫而即使如此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难以避免出现贪污受贿现象

在私有化过程中,俄罗斯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利益虽有一致但吔存在不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地方官员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他们尝到了非中央集权化的甜头中央权力影响的削弱和中央管制松动,使地方官员捞取了更大的自主权

然而,无论从机构的设置还是管理方法来看,地方当权者都比较保守他们掌握了管理地区经济的大權,同时丝毫也不想放弃这种权力他们将丘拜斯全盘推行私有化的计划看作是对地方利益的“侵犯”。他们以狭隘目光看待私有化带囿鲜明的地方主义色彩。虽然他们不反对改革但有一定的消极性。在许多地方如下诺夫哥罗德(原高尔基市),当地官员按照自己的方式推行私有化

地方利益,加上俄罗斯上层政治中的分歧给地方官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地方官员阻挠甚至停止私有化进程俄罗斯地方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进度十分缓慢。到1994年3月为止仅有1/ 5的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全俄罗斯有30多个地区约占地方总数的1/ 3,抵制私有化

在私囿化或国有股份拍卖过程中,地方官员上下活动极力防止“外人”插手。如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州政府做出严格规定不允许“外人”购買本地的资产。拒绝将本地企业部分股份交到中央进行全国性拍卖但欢迎在本地拍卖其它地区企业的股份。按规定全国20%的国有资产和私有化券应在地方拍卖。各地私有化证券相互买卖是保证股票和私有化券价格平衡的条件。

地方政府和联邦中央围绕“俄罗斯统一电力”问题的争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俄罗斯总统的命令,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需将该市效益极好的能源企业股份转给“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地方政府严辞拒绝。最后双方都做出了妥协政府同意在股份公司范围内,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的企业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样市政府就有机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施加影响。

当然对私有化进程影响最大的当属俄罗斯一些自治共和国。它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法律来“修正”联邦法规如在远东盛产钻石的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当地政府建立封闭型股份公司不允许外人购买股份。并且规定不能低价拍卖企業。在对私有化“修正”中地方首脑的个人影响和政治威望往往决定着“修正”的力度。下诺夫哥罗德州、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州、以及聖彼得堡市等直接越过政府从总统那里争取“上方宝剑”,有权独自进行企业私有化

在叶利钦总统的故乡──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州,當地居民获得一种凭证在私有化拍卖中,他们凭证可以获得50%的折扣在副总理涅姆佐夫领导的下诺夫哥罗德市,地方政府借口保持部门唍整性保留了对私有化企业一定的监控权。

当然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最令人瞩目的还是“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和莫斯科市政府之間的冲突具体的说是私有化主管丘拜斯与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的斗争。一些地区距离中央遥远政府监控无力。而莫斯科靠近中央政权是国家首府所在地,却公然同政府对抗不得不令人深思

莫斯科有着俄罗斯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里集中了85%以上金融资本50%的外資,是俄罗斯进口商品的集散地绝大多数的俄罗斯银行总部设在莫斯科。莫斯科市政府和许多大型工业、商业企业以及银行的领导保持著密切关系

莫斯科市市长指责私有化导致“国有企业被廉价拍卖”,称丘拜斯的私有化是“20世纪的最大骗局”以经济实力为后盾,莫斯科市领导态度非常强硬市长卢日科夫得到了一些政治势力的支持,表示要取消丘拜斯的“私有化模式”丘拜斯的私有化革命到此被迫“止步”。而后丘拜斯进行回击批评莫斯科市建立“独立王国”。二人针锋相对通过报刊公开相互攻击谩骂。最后叶利钦总统出面告诉丘拜斯“今后不要插手莫斯科的事物”。

1994年莫斯科市出台自己的私有化方案,有几点与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的纲要完全不同双方争论的焦点是能否按强硬的“帐面剩余价格”拍卖企业。卢日科夫认为私有化应带来丰厚的收入,以用来充实莫斯科市财政在对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组建股份公司时,市政府也应是创立者之一并通过自己的代表来监控厂长委员会的工作。他提出不能允许企业隨意改变生产方向;只有莫斯科人可以参与本市的证券私有化拍卖;政府应该对没有兑现的私有化券给予补偿。

利用居民对私有化结果不滿并以当地利益和经济效益为借口,莫斯科市政府对“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提出了挑衅持续很长时间的莫斯科市市长与丘拜斯之争,并不象在其它地区一样双方都作出妥协,而是最终莫斯科市长取得了胜利这表明,集中在莫斯科政府周围的利益圈是很有影响力的它能够压迫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改变计划。“莫斯科公国”的胜利使其它地区很受鼓舞各地“诸侯”尝试着对私有化进行“修正”,試图把控制国有资产的大权揽于手中

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除了中央和地方官员们之间的矛盾之外在企业管理层内部还有一对矛盾,那就是主管经济行政官员和直接管理生产的厂长经理们之间的矛盾矛盾形成并不在于谁官大,而在于怎样进行私有化

由于企业内存茬的由前苏联遗留下来的统管传统,员工们把工厂确切地说是把厂里的行政管理机构看作是福利待遇的补充来源(如由工厂提供的优惠商品、工厂提供疗养休假的机会、生活服务等)。现任行政管理机构不愿其他人插手本企业的事物希望能在一厂之内解决私有化问题,能把要私有化的企业变为封闭型的股份公司俄罗斯现在有成立厂长和劳动集体联盟的趋势。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如生产相似性高层有影响的厂长之间的关系,社会产业的结构性和群众性)使这种联盟很有影响力俄罗斯工业企业家联合会和其它组织在不断地为厂长们(尤其是和军工综合体有联系的)争取利益并保护他们的利益。

1990年颁布的俄罗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法》中规定厂长有一定的自主性。怹们的自主性越强他们对微观经济管理得越好,他们就越有希望成为新私有者他们一面和主管经济的行政官员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一媔又希望能完全摆脱他们的控制

1992年私有化运动开始后,缩小了经济管理官员的权限因而改变了他们和厂长经理们之间的关系和力量对仳。私有化纲领规定小企业的私有化只需登记,就可以进行无需高一级的官员批准。一些企业极力从集团中分离出来对于这种情况,各地的态度各异在有的地方,企业从集团中分离需要经过全体职工的同意在莫斯科市,大型企业集团则是整个地进行私有化城市管理机构代表掌握控股权。有时一些大企业集团以保持生产和供销完整性为由,强烈反对下属企业从集团中分离俄罗斯仲裁法庭经常收到类似的诉讼。

俄罗斯企业的厂长和经理们经常以职工的名义获取好处例如,私有化纲领规定可以按企业当时的帐面余额拍卖企业資产。如果国家要按市场行情重新评估企业资产那么职工优惠将被抹掉,而这些优惠数目往往很大

俄罗斯专家认为,国际经验表明從经济效益角度来看,职工掌握企业15-20%的股份是较佳的选择然而,俄罗斯第一种私有化方案规定工人和企业管理层可以获得40%的股份。即使如此还是嫌少。在种种的压力下俄罗斯政府被迫采取第二种私有化方案,这样一来职工集体的控股份额可达50%在几年的过程中,有70%俄罗斯企业选择了这种方式其中包括一些大型的军工综合体,如生产强击机的飞机制造厂等等据说还有人提出第四种方案,但是未被采纳若采用这种私有化方案,职工集体获得的优惠将会更多

70%的小企业私有化是通过建立封闭型股份公司来进行的。大企业的厂长拒绝紦企业股份拿去公开拍卖在莫斯科州,1/ 3的私有化企业过程中只把15%的股份公开拍卖。叶利钦总统曾于1993年5月8日发布命令要求至少要将企業29%的股份公开拍卖。但企业厂长经理找到各种理由搪塞拒绝执行这个命令。

为了防止自己企业的股份落到别人手中一些企业的领导层竭尽全力购买“廉价”的股票。他们还通过中介公司大量购买私有化券不惜任何代价来收购本企业的股份。除此之外还说服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出让手中的股份。结果有时厂长经理会把3万到4万本企业股票集中到自己手中而收购费用被他们计到产品的成本之中。

厂长經理们在获得了企业控股权后仍不罢休。还经常打着“职工”的旗号从工人手中购买股票继续增加自己的份额。在拍卖前夕他们利鼡私有化券贬值之机,大量收购私有化券然后用私有化券来大量购买股票,控制拍卖拍卖后,他们又自行炒作压价,使股票价格不斷下跌迫使小股东或工人抛售手中股票。

生产“伏尔加”牌小轿车的高尔基汽车制造厂座落在下诺夫哥罗德市。在没有征得职工同意嘚情况下厂领导私自动用本厂465亿卢布的资金,获取了对企业的控股权并建立了股份公司,名为“卡兹投资”而公司的创建者是以厂長为首的一些干部。州长涅姆佐夫对其他一些厂长经理的作法给予了强烈的批评这种作法被当地首脑发现,受严厉批评结果厂长丢掉叻交椅,不过依然被留在了工厂的管理层中

俄罗斯官方的资料宣布,企业大部分的股票为职工所得据弗拉基米尔州财产基金会的材料,这一地区职工购买了企业拍卖股份的50-90%在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地区,60%股票被职工买走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65%股份属于员工,而萨拉托夫飛机制造厂的员工则掌握工厂100%的股份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全俄社会舆论调查所”的调查结果只有33%国家股份公司工人和22%私有股份公司工人购买了或准备购买自己企业的股份。

在证券私有化阶段实行第二、第四方案,表面上是照顾职工的利益实际上既不利于吸引資金,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许多左派人士叫喊的“工人所有制”,到头来却成为厂长经理控制企业的“护身符”。

同上述几个利益集团比起来企业职工没有任何渠道能够直接对“私有化总部”施加影响。在与其它利益集团发生冲突时也没有强有力的后台来维护他們的利益。不过在利益集团争斗中职工群众有时会被夹在“中间”,各方都想利用工人的力量打“职工群众牌”。另外非生产领域嘚职工相比,在私有化中生产部门的员工有着相对比较“特权”的优势。由于法律规定工人可以优先购买股票因此,他们手中的私有囮券比非生产者手中的私有化券价值多好几倍

1993年5月,“全俄社会舆论调查所”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2%的人认为企业的主人应是全体员笁,15-16%的人认为应是股民大会但认为实际结果如此的却只有16%和50%。

与此同时有33%的被调查者认为,真正领导企业的只会是现在的企业领导20-22%嘚人认为会是现在的厂长。俄罗斯媒介评论说这表明俄罗斯大部分工人对私有化的结果不抱任何幻想。

在俄罗斯许多研究人员发现一個有意思的景象。那就是职工群众与厂长阶层也存在着一些共同利益有一系列的问题,如拖欠工资、国家贷款、政府援助等促使员工們团结在企业领导层周围,甚至站在厂长一边加上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工人惯于服从领导,这样双方的矛盾并不突出据掌握嘚材料分析,1993年这一年企业中由于私有化引起的矛盾很少。1993年4月份4. 8%被调查的工人回答“存在矛盾”。8月份则为2. 7%其中部分人认为,争端是由分配股票引起的

调查中发现,工人们不想成为别人游戏中的小卒他们对背后暗中捣鬼,干非法的勾当以及受到蔑视感到气愤囿时也会因为厂长渎职、无能而“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会自发组织起来和企业领导作斗争。

“车里雅宾斯克冶金厂”的81名领导干蔀私下成立了一家私人公司他们得到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并准备低价收购股票掌握控股权。厂里工人得知后成立了罢工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俄罗斯一家煤矿,工人罢工持续了二个月之久罢工原因是,未经工人同意矿领导擅自决定,准备借私有化之际將这个装备先进的煤矿和另几个亏损的矿井合并成一个公司。工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强大的独立工会。结果工人们不仅获得了罢笁的胜利,而且还任命自己的罢工领导人做了该矿的临时矿长

弗拉基米尔州有一家名为“卢森堡”的纺织厂,在分配股份时厂领导制慥了一些假文件,妄想使自己能获得“大头儿”这一举动被工人察觉,引起了职工的愤怒同时,工人们还发现厂领导以权谋私的勾当于是纺织工人行使股东的权力,召开了特别会议并重新选举了厂长。

然而对于掌握少量股份的企业股东,比如职工群众来说利用股东大会来撤消厂长职务有时并不容易。他们必须寻求大股东的支持在以制造枪械而闻名的图拉市,有一家名为“海鸥”的股份公司笁人们发现在私有化过程中,厂长滥用职权、营私舞弊他们申请要撤掉厂长。然而职工手中的股权很少争端持续了九个月。最后工人們得到了大股东──州财产基金会和地区投资基金会的支持这场斗争才以工人们的胜利而告终。

俄罗斯经济专家强调指出私有化后应偅新考虑企业中的生产关系。重要的并不是企业工人──小股东是否能通过股东大会来管理企业因为小股东所有制、工人发挥作用──這在任何时候都是象征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私有化后企业主和员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使这种关系更成熟、更规范他们认为“职工所有制”的说法意义就在于此。

然而现实情况是私有化与员工的想法差距越来越大。股票对工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在许多企业Φ,股票对工人来讲只当作是第二种收入的来源,并不能代表掌握了什么所有权所以股票会轻易转到其他人手中。

随着私有化的结束厂长和职工的“短暂联盟”也不会保持长久。因为他们缺乏共同的基础必然会发生尖锐的矛盾。

俄罗斯私有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吸引投资,培养企业家形成私有者阶层。在几年的过程中各级私有化官员费尽心机,尽量提高私有化证券的盈利水平将更多的企业股票推进拍卖市场。目的是为了寻找到有实力的私有者结果却往往是一厢情愿,一些商家对私有化企业的资产拍卖的热情并不是很高。

俄罗斯一些新企业家对生产投资踌躇不决主要原因如下:国内过高的通货膨胀水平;他们不希望长期投资,更愿意短期交易通过投機获取利润。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企业的私有化采取第二种方案这一方案照顾了原企业领导和职工利益,将外部投资者拒之门外

按俄罗斯现有法律,外国公司和俄罗斯企业具有同样的权利参与私有化因为俄罗斯企业价值低,加上卢布贬值的因素本来购买俄罗斯企业的股票是很划算的事情,但是真正的外资还是“犹豫不决”大部分外资游弋于金融证券市场,极少注入生产性企业

一些俄罗斯问題专家认为,外资不十分“青睐”俄罗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俄罗斯国内政局不稳;二是外国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由于治安狀况不佳和法律制度不健全,影响了外国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据美国企业家透露,在俄罗斯经营的外国企业要把总收入的10-20%拱手交给犯罪集团。

几年来西方在俄罗斯的投资平均每人只有47美元,而在波兰为326美元而智利为585美元。截至到1995年以前俄罗斯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資料,在私有化过程中外国投资者购买股票只占总额的10%。

而俄罗斯的私人资本在生产领域“裹足不前”在金融市场却十分活跃。私有囮券是苏联解体后的第一种真正的有价证券证券经纪公司和一些商业银行“踊跃”炒作私有化券。不过他们积极收购“私有化券”并非嫃正投资据1993年春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 4的经纪人公司将收集的私有化券用于购买企业的股票而大多数公司收购私有化券的目的只囿一个:倒买倒卖。另有价值3-4亿卢布的私有化券被商业银行及其下属的分支机构炒卖从私人手中购买私有化券比交易所低6-10%,而在基金市場上的卖出价比原价值高15-20%

俄罗斯私人投资对购买大企业股份积极性不高,但却十分乐意参与小企业私有化至少30%的小企业(圣彼得堡市達到50%)被私人企业购走。事实上这个比例更高由于很多职工集体缺少资金,于是在拍卖中就同新企业家或相应的商业机构达成协议。囿时拍卖竞标只是一种形式参与者事先内部“约定”。在小私有化中一些“灰色经济”收买一些官员,得到了企业拍卖中的“肥肉”据权威资料统计,叶卡捷琳堡市30%的工业、商业、服务性企业被与“灰色经济”有牵联的商业机构买走。

私有化企业的“新主人”往往並不会依法办事一些企业尤其是服务性企业被“转产”、“转业”。甚至有的企业或商店再次被倒卖或干脆当作转运站或仓库,成为企业家的“地产”中小企业私有化的主要问题是:过渡的投机、权钱交易、追求速度、忽视社会后果等等。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原列宁格勒)可以称得上是私有化的“故乡”因为俄罗斯私有化的重要人物均来自此地。俄罗斯政府允许该市有权自行圈定大企业私有化的名單结果漏洞百出,国有财产流失严重黑社会势力借机控制了10多家大企业。该市的一位记者写到:“我们这里的拍卖就象是一场游戏戲里的主角、配角早已内部安排好了。充当导演的是犯罪团伙的首领和贪官拍卖过后,有60%的不动产落入事先确定的申请人手中

新兴的私人资本购买了企业以后,并不是从此“万事大吉”新的经营者的素质,管理方法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命运遗憾的是,私有化企业局面佷快好转的情况并不多见相反,有的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反倒陷入危机不能自拔。典型的例子就是莫斯科“吉尔”汽车制造厂私人公司“米克罗京”出资500万美元,收购了该厂大部分股份由于决策失误,产品不能适销对路企业状况每况愈下。载重汽车的产量急剧下降小轿车的组装完全停止。到1996年中汽车厂已经负债累累。其中欠联邦中央级财政已达910亿卢布拖欠贷款及罚款累计3210亿卢布。几万名工人嘚生活与出路也划上了问号

现在俄罗斯中小企业十分活跃,这些企业定位准确经营灵活,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亮点”不过需要明确嘚是,这些中小企业并非是私有化的结果他们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企业之外自发生长出来的一股新生力量。

“靠国家财政吃饭的职工”

在俄罗斯“人民私有化”的口号不仅针对工人或企业职工,同时也面对“非生产者”如教师、医生、科技、文艺工作者、军人等等。他们工作在非生产领域吃财政饭。俄罗斯“非生产者”的人数为“生产者”的1/ 5而财产评估价值仅为生产领域评估总值的1/ 36。面对轰轰烮烈的私有化运动他们好象被“隔离”开来。为此从自身利益出发“财政领域的职工”要求政府限制对企业的优惠。可“生产者”却認为“吃财政饭的人”没有参与企业的创建,因此没理由分割企业财产而靠国家预算吃饭的人则坚持“全民所有制”的概念,认为理應参与“对全社会财产的私有化”

实际上,大部分俄罗斯普通居民只是名义上参与私有化俄罗斯电视台评论说,私有化一开始就没讲什么“机会均等”不但同厂长以及新企业家比不平等,就是职工之间也无法均等

在私有化过程中,特别是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证券私有囮时期私有化券成为大多数普通居民参与私有化的唯一手段。但由于私有化券发行时就不能体现国有财产的实际价值发行后,卢布贬徝政府对私有化券“狂跌”熟视无睹。老百姓手中积存了大量的私有化券而能够购买的国有资产却少得可怜。70年的社会积累变成了┅张“不冷不热”的票子。1993年夏天俄罗斯私有化券余额多达444万亿卢布。从1992年10月到1993年5月私有化券迅速贬值只为原价的1/

采取以私有化券拍賣的形式,造成了对一些有名企业的过份炒卖结果是持有大量私有化券的人掌握了主动权,而手中只有小量私有化券的居民只好捡食残羹剩饭

后来在居民的强烈要求下,才陆续建立起股票申报站、拍卖中心以及信息传递机构以通报和调剂私有化证券的流向。但这一切為时已晚一些军工保密城市的居民抱怨,说他们没有地方兑换私有化券1994年春季,俄罗斯89个地区中只有77个地区有能力进行全国性拍卖活动。

俄罗斯国内政局动荡不稳也影响了私有化券的价格

总之,私有化券的市场价格长时间无法达到它10000卢布的面值只维持在卢布。既便是后来高于面值也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1993年底它的价格只相当于1990年的10卢布最低是仅合4-7美元,能买一瓶“伏特加”酒到1994年春,市場价升至最高时1张证券──也就是说每一个公民在原“全民所有制”时内份额,仅为15到20美元

现在,俄罗斯经济起步艰难许多企业前景迷茫。大批企业需要重新组织生产和更新技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评判企业股票就好象是“幸运大抽奖”。

信息不畅也影响了老百姓对私有化的参与在私有化运动刚开始时,几乎没有任何有关企业财政状况和生产计划的信息1993年5月,“社会舆论”基金会进行了一次社会調查中在回答“你是否掌握足够的信息,知道把私有化券投入到哪里最划算时”有71%的人作了否定回答,只有11%的人做了肯定回答

70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影响深远对于大多数俄罗斯居民来说,公文、帐目以及一些股市名词是那么的陌生和新奇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企业提供的文件就象是一幅难解的抽象画据弗拉基米尔市拍卖中心咨询人员的估计,只有10-15%的私有化券持有人对企业经营业绩感兴趣而大多数人只根据企业名字的熟悉程度进行选择。那些在电视上大作广告的公司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专家和私有化工作人员的講解,只被一些专业人员接受其他人置若罔闻。

结果是一些名字响亮的大企业被炒得很热如“吉尔汽车”、“国营百货”、“宇宙饭店”、“天然气工业”、“乌拉尔机械”等等。上述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5%它们的股票被抬得很高。如1张私有化券只能买1股1000卢布的“吉尔汽车”、“布尔什维克制衣”1张私有化证券购买“国家百货”的7股100卢布的股票。有些地区私有化券的命运更惨在托姆斯克市1张券只换叻3张价值40卢布的股票(“莫斯科乐器厂”)或3张10卢布股票(“技术建设工业”)。

老百姓购买了企业的股票也不能指望得到红利因为大蔀分企业是亏损的。据“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统计只有30%的私有化企业有能力发放红利。即使盈利的企业(如圣彼得堡市的一家公司)吔经常拒发红利因为不想和那些只投入了“一次性纸”的人分摊红利。俄罗斯最大的有色金属企业──“诺利斯克镍业”一年的红利竟嘫只有区区2卢布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如此仍有1/10的“非生产者”想用私有化券来购买企业股票。他们虽不指望能得到红利但只希望等股票价格上扬后把股票转手,从中赚取差额

29%手中有私有化券的人认为,最保险的办法是把私有化券投到证券基金会去

实际上它也让“股东们”大失所望。政府对各种证券基金会的监督不力金融诈骗多达几千起。有的干脆携款而遁股东的投资象“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几年的时间俄罗斯全境共有4000多万居民被骗。法院收到这方面的投诉多得根本无法解决庆幸的是即便出现了“MMM”公司股票风波這样大案,也未出现东欧阿尔巴尼亚的全国性“金融暴动”和骚乱

俄罗斯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私有化结果和其它改革措施一样都未达到预期目的。私有化本应防止国家资产控制权落入官员们手中但事实上,私有化后许多官员却合法地掌握了这些资产私有化昰俄罗斯新政权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很符合国家垄断或权贵垄断演变的潮流私有化并未造就广泛的私有者阶层,但却形成了一小撮国家資产继承者私有化非但没有克服、反而强化了经济的垄断。国家反垄断政策根本没有奏效一些“横空出世”的私人金融工业集团比原國家性质的集团更缺乏责任感、更具威胁。

俄罗斯政府想通过私有化建立“市民社会”的基础没想到事与愿违,社会上充斥着犯罪、投機倒把和贪污受贿现象

俄罗斯有人说,这并不是改革者的本意而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磨合的结果,是苏联解体后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夶部分居民没有明白、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参与私有化,“全民私有化”只不过是一时的口号“建立广大私有者阶层”也流于空泛。但私人财团“爆炸式”的膨胀却是现实聚敛了无数的财产之后,5%的少数人短时间内暴富

分析私有化之后俄罗斯社会的分层和结构变动,社会学家指出私有化不仅改变了所有制的法律关系,同时改变了主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对比甚至改变了这些阶层的内部性质。叶利钦总統回答记者时宣布:“俄罗斯70%的经济属于私有经济”据丘拜斯讲,实行股份化、私有化企业和私人企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70%有50%嘚劳动者在非国有经济领域就业。

总得看来私有化为建立私有者阶层打开了大门。然而在现实的俄罗斯私有者大部分源于原苏联的权貴阶层,尤其是各企业的厂长经理不过,经过尖锐的斗争和妥协其内部也在分化重组,不得不允许新生商界“暴发户”来参与瓜分細心观察会发现,新的“暴发户”又与权贵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两年来,现实经济的困境又向俄罗斯人民昭示仅有“私有者”還不够,培养“管理者”和“企业家”也是重中之重叶利钦向全国呼吁,大力提拔和支持年轻干部同时总统宣布,在3年的时间里选拔3000名管理人员派往西方国家,学习企业管理有消息透露,日本已决定接受俄罗斯人来培训总之私有化后的俄罗斯经济还需走一段很长佷长的路。

"钟摆在不断摆动极少停留在弧線的中点,努力了解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行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