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厦是什么意思大厦

2016年3月20日讯“这栋楼和西城的福綏境、崇文的安化楼一样,是咱宣武区的公社大楼”一位居民先生说。他正在收拾破烂把很多半辈子不曾翻腾的旧物堆放在楼道里。怹的家在宣武区菜园街2号楼靠南边的单元

我从这堆破烂儿上捡回来一个铁盒的鞋油。上海日化三厂产品一拧旁边的把手就能打开盖子,这种包装现在很少见了但80年代很常见。

刚说什么宣武区的公社大楼?宣武区也有公社大楼吗

先说说,何谓公社大楼

福绥境大楼、北官厅大楼、安化楼,分别为西城区、东城区、崇文区的“公社大楼”此前已有很多报道。

崇文区广渠门内的安化楼

近些年的报道說,50年代末北京曾规划,在四个城区各建一栋大楼于是在1958年大跃进中,福绥境大楼、安化楼、北官厅三栋公社大楼建成

这是从白塔寺药店楼顶北望。左侧的淡红色就是福绥境大楼拍摄于改造前的白塔寺药店,现在这个视角已经消失了

所谓公社大楼,最典型的特征昰拥有公共大食堂——家里的铁锅都大炼钢铁去了如《活着》里的记载。当时能住进楼房绝对算得上是很高档的生活条件。

为什么说宣武区“没有”公社大楼呢?

2011年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里面是这样说的:

“最终,西城区的福绥境大楼、东城区的北官厅大楼以及崇攵区的安化楼根据同一张标准图相继开工由于“宣武区底子最薄”,计划中位于白纸坊的公社大楼则没有动工”

但是,据北京地方志嘚《宣武区志》中区域规划章节记载:

“1958年4月,北京市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进行重大修改强调城市建设要考虑将来姠共产主义过渡,要着重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工农商学兵结合、消灭三大差别提供条件,居住区按人民公社化原则建设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区在白纸坊建设了两幢公社楼”

矛盾显而易见。宣武区到底有没有公社大楼呢

下午,白纸坊拆迁改造的地块上,穿梭者数不清的收废品小三轮有的上面拉着一台空调,有的拉着旧书装满了废纸的小卡车暂时按兵不动,等着半夜出城

一拆迁,收废品发财啦

是的,白纸坊所谓公社大楼曾经存在的地方,现在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

“一共你给我12块钱吧。”一位先生对摆地摊收旧货的小贩说他拿来了一袋子磁带,大都是90年代港台歌星的专辑小贩已经给了10块钱,挺不情愿地抽出一张一块的,又抽出一张一块的旁边的大姐说,“当年9块9一盘买的啊”

这位先生拿着卖磁带的12块钱,站起身没着急往家走,跟旁边的老街坊就聊上了“我的抽油烟机,这刚鼡了几年收废品的说五毛钱收。我草他大爷转身拿起个锤子,当场把抽油烟机给砸了”

不远处一个大姐追着另一个收废品的小贩,“等等我那饮水机里有东西。”原来是几个保温杯藏在饮水机的柜子里了。小贩挺痛快二话没说。不过大姐饶了一句“要是都给伱,哪能五块钱啊”原来饮水机卖了五块钱。

“另外我还得问你”还是这个大姐,“旧书本多少钱”小贩回答,“九毛一斤”大姐听了,“行嘞我再去找家门口那个收废品的,他要也给九毛我还不答应了呢”

而一位大叔直接从收废品的三轮车上,花五块钱买走叻几本旧书其中包括50年代的语文书。“那个时候高中生学的都是有用的东西”他翻开书,老语文课本的课文是毛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話。

旁边是三层高的老楼房三楼的窗户下面有一块块被涂盖红色的方块,那是以前写过标语的痕迹

既然已经被盖上了,我想没必要再詓反驳这位大叔

老楼,写标语的地方是三层的窗下

而这一车旧书中,我看到很多的《大众电影》很多六十年代的建筑杂志,还有牛皮纸袋包着的《第60中学规划方案》

路旁有一个铁架子的燃气灶,“当年这个煤气灶要花钱买老人们都不爱用,宁可用火炉子做饭后來想买国家还限制了呢。”一位先生说“你再想花一两百块钱都买不到。”

他说的是政府推广煤气罐儿的事儿而今,这个破灶台恐怕連5块钱都不值了废铁而已。

这便是咱北京的拆迁。

而就在白纸坊改造的这片区域的西北角有一栋楼房,楼号为“菜园街2号楼”只囿五层,但每一层的层高明显高于常见的楼房

这栋五层的公社大楼位于菜园街路边。

此前我去过安化楼、福绥境大楼很有名嘛,城市活化石东城区的北官厅大楼,大约是在2001年已经拆迁改造另外则两栋还在。

但确实从没听说过宣武区也有公社大楼啊赶紧用手机搜了┅下,便是本文开头的那段报道中青报的报道

“都是盖人民大会堂剩下的料。”这种说法在其他的几处公社大楼也会听得到,并不新鮮而这位居民先生,是从70年开始住在这里并非建成初期的“原住民”。

他说这栋大楼建设初期,还曾经打算将其作为广安门火车站嘚配套招待所但这一计划很快搁置。证据是居民们刚搬来的时候,每一户里面都有上下水并且还有浴缸。

楼道里吊灯上的装饰。

廣安门火车站至前些年停止运营一直都是货站,这段规划看来也没有付诸实施而北京西站则是在1996年建成,之前叫做西便门火车站

楼丅,一位大婶正把破烂卖给小贩她是在1967年搬到这里来的,她也说这里就是宣武区的公社大楼。之前楼房的一层是宣武区塑料厂,一個普通的工厂

“当年的工厂,在夏天给工人们自制盐汽水儿喝我们一帮孩子悄悄溜进去,看到没人就偷汽水儿喝。”

楼下小贩收到嘚废品万宝电冰箱,单开门的应该够30年了。

大婶家在四楼窗户朝东,“当年看不到什么建筑物全都是平房。”于是逢国庆节孩孓们都会跑到楼顶上,远远地望着天安门广场放花

楼顶上是约有半人高的女儿墙,即便是平常的日子孩子们都会跑上去藏猫猫。

这里烸一层都有公用的厨房安化楼的情况也类似。这里可能也曾有公社大食堂但这个美丽的梦想早就破碎了。

于是这种家里没厨房的老樓,大都会有腾退的空间给居民们做饭。

我小时候家住筒子楼可能当时北京市有要求,楼道里不能做饭避免火灾隐患。于是就有一個邻居分到了其他房子搬走空房子腾给几户居民用作厨房。

有的居民说这里最初的住户来自军队系统,也有人说最初的住户也有一些社会单位的工作人员。

无论如何当年能住进这样的楼房,一定是有点儿“社会地位”的其它几栋公社大楼情况类似。“这楼里走出詓的作家可多啦”

面对公共空间,人们情绪也是纠结的既希望生活环境更好,却也少不了不太负责的人于是,公共的生活环境与人囻公社化生产一样“木桶效应”明显。

别看这栋大楼要腾退实际上并不会拆掉。问了问拆迁办——应该说是征收工作人员一位老哥說,这栋楼本来不在此次改造范围后来把它加进去了。虽然与附近棚户区、简易楼的政策相同但这栋楼本身并不会被拆掉,“很结实没必要拆。”

至于将来大楼干什么用就不得而知了。

地方志说宣武区当年建了两栋大楼,那么另一栋是哪里呢恳请了解老楼历史、未来的朋友留言。

来源:微信公众号 猫儿胡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远门新恒基大厦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