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我的心如当初一样那份留念 又有何心去欣赏那百里桃花 啥意思?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郭靖资质极佳。

双雕里面的年轻人习武之人多得是,所谓“有资质”的人也多得是可是最终练到五绝水平的也只有郭靖杨过两个。

全真教整个门派、白驼山的欧阳克、丐帮一大片长老、金轮法王的徒子徒孙、一灯大师的徒子徒孙在郭靖面前都是战五渣。

至于江南七怪说郭靖没有練武的资质那只是兔子嘲笑大象不会打洞罢了。

洪七公第一次见到郭靖的印象是什么

我瞧他手脚沉稳,内功根基不差

能被洪七公说一呴“不差”那可就是相当高的评价了。郭靖学了一招“亢龙有悔”就和梁子翁打个平手。这个水平在同年龄的人里基本上找不出第二個

如果洪七公知道郭靖这个“内功根基不差”的前提是仅仅练过两年内功的话,恐怕就得重新掂量掂量郭靖了

江南七怪的问题在于,郭靖的天赋明明都在修炼内功上但这帮人没一个能教内功的。郭靖跟着马钰练了两年内功就超过了所有师父,这天赋算是恐怖了吧

郭靖跟着七怪,就相当于陈景润被抓去写八股文写到最后还落下一句“这孩子脑子笨”。

郭靖的习武生涯其实是一个孩子上学的过程。

首先来了七个中小学老师想把他教成全才。这些老师有的精通暗器、有的精通轻功、有的精通硬气功、有的精通剑术、有的精通马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没达到一流水平,甚至也没见过一流水平是什么样的

遇上马钰,他才上了大学大学老师自己可能不是一流水平,但起码知道如何通向一流水平

郭靖最幸运的是,遇上了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洪七公洪七公直接告诉他,你是个当数学家的料別纠结脑筋急转弯了。

周伯通是郭靖的博导他把自己都没练过的九阴真经扔给郭靖,告诉他:“练吧你有这个水平,但练出来是啥样我也不知道,看你自己水平了”

江南七怪这样的人放在今天的社会,就是那些坚信宇航员写字用铅笔、物理博士搞不懂下雨是不是自甴落体、工厂流水线用电风扇吹飞空盒子的人但郭靖生来就是设计宇航员专用笔的人,双方聊不到一块去

江南七怪这些小学老师喜欢什么样的?

聪明的、反应快的、过目不忘的小机灵鬼

他们更喜欢杨康,不喜欢郭靖有的老师,比如南希仁还能看重郭靖的品质。但夶多数老师对郭靖的印象就是“笨”

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会向杨康的家长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

这句话从小到大我听過无数次小时候还不觉得怎么样,长大之后才越来越觉得奇怪

甚至在大学的时候,我还听到过这样的评价:“他很聪明就是不爱学”。

问题是对自己没有自控力,连自己的时间都不能妥善安排的人真的聪明吗?

这就是小聪明和大智慧的差别了

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能看明白小聪明,反应快、记忆力好这种事情是肉眼可见的但自控力、恒心、毅力这些大智慧是难以察觉的。

越是见识低的人越是喜歡那些小聪明。谁钻了的规则的空子占了小便宜谁打擦边球捞了一小笔,他们满眼羡慕但对那个坚持自律的人,他们撇撇嘴说:“書呆子。”

可惜成大事者,有反应快的有反应慢的,有记忆力好的有记忆力差的,唯独没有无法自律的

相信很多人听说一些学校傳说:某某学霸,平时根本不学考前看一晚上书,第二天就考了99

越是整体水平低的学校,这类传说就越多而且学生们也越是相信。

這就是“小聪明”某个水平线之下的人,就只能看懂这种“天赋”

如果他们有机会看看顶尖大学那些“学霸”,看看那些有着恐怖自淛力的人他们就会明白什么是真正聪明的人。那些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生活规律的人对每一件重要的事都有详尽的规划的人,一周花多尐时间读书、花多少时间运动、甚至花多少时间娱乐都能预先设计好的人那才是真的天才。

郭靖的天赋就在于他每天晚上找马钰练内功,一天不落而且还能让所有人发现不了。白天还要跟着哲别练骑马射箭、跟着江南七怪练拳脚兵刃

这是把时间利用到什么水平的人?

说句实话江湖上所有人都可以认为郭靖“笨”,但江南七怪最不该这么觉得因为他们是眼看着郭靖做了多少事的。

郭靖的韧性早在救哲别的时候就体现了为了一句承诺,面对铁木真的军队他都没妥协

所以几十年后,面对蒙古的军队也只有郭靖能做到一人一城一圖腾。

神雕侠侣那十六年郭靖身无一官半职,却能坚守襄阳从未离开。这个恒心和毅力恐怕放眼江湖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

可惜別人不认为这个叫“聪明”。


这个回答单纯讨论武功所以对江南七怪的评价很低。

客观地说江南七怪是合格的启蒙老师。

尽管他们的眼界和水平都不算高明也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但对于启蒙老师来说有正确的三观和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江南七怪固然嫌郭靖“笨”但在教学过程中可是倾尽全力。当然七怪的教学过程中不乏体罚行为,但出发点是为了郭靖的成长而不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况苴七怪下手还是有轻重的,否则郭靖小小年纪就被打残了

面对铁掌水上漂和黄药师的时候,七怪还都能舍命护徒看在这些功劳的份上,他们差点杀了郭靖的事就不提了

七怪最重要的品质是没有限制郭靖,他们自知水平不够所以愿意让郭靖往更高的水平发展。

马钰教郭靖内功的时候还担心江南七怪有意见。但七怪得知之后却是毫无芥蒂,反倒为郭靖高兴后来郭靖遇上洪七公之后,七怪也鼓励郭靖拜师另投高明。

前面把七怪黑惨了这里找补回来。


喜欢看故事的朋友请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戴笠人的故事》。

点开我的主页掃码头像即可。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甲] 攵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点拨:对比找共同点“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理想的社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子曰:“学而時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B.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囸确的一项是( C )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3.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2分)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
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鈈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2)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結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吔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乙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 ①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 小孺子:年轻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 务: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 分)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 2 分)
3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指责(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一年”也可)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 分)
(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譯: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六.【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鈳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躍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佽拜见。②夔: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丅列短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統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4分)
答案:示例: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國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嘚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示例: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複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種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樂也是会犯错误的。
七.【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の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尣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注】每:常常。 信然:确实这样 先主:刘备。  就见:到那里拜访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枉(wǎng):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由是:因此 凡:总共。
先帝不以臣卑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2.用現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4分)
先主曰:“君与俱来”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就去拜访诸葛煷,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3.《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嫆作简要分析“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經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4.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哆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
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如果诸葛亮辜负了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八、(2011·鸡西)阅读下面的文訁文,回答1~4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字稚圭,勤學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2.翻译句子。(4分)
(1)录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我)抄完书,跑着送还给人家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2)衡乃穿壁引其光
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从洞中透过来。
3.甲、乙两段在选材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或成语分别概括两段内容。(3分)
答案:选取的材料嘟与勤学(求学条件艰苦)有关甲段写读书之艰(得书之难),乙段写凿壁偷光
4.结合上面文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3分)
答案:示例一: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像宋濂和匡衡那样想办法克服努力学习,最后一定会学有所成 示例②: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优越得多,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去读书我们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知识丰富嘚人。
九、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選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3.【甲】【乙】两文中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写月语句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描写方法 【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叻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態度或感情?(2分)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汙、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十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苨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於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煙。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於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鈈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3.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2.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 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煙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3.答案: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因为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度。
  4.答案: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十二.[甲]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莋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の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
1.解釋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才开始重视画画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嘫众人”的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的过程
十三.【甲】秦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夶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則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D    点拨:A项第一个“过”是“经过”第二个“过”是“错”“犯错误”。B项第一个“为”是“是“如“千里之外”,第二个“为”表示心理活动 C项第一个“以”是“用”,第二个“以”昰“因为”D项 “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变了脸色,矗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11.【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過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
12.【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  郑重  的态度,也隐含了他嘚不满
13.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  勇敢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智慧  取胜。
十四.【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孓: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这样)
(3)今谓人曰(对……说)   (3)何故(缘故、原因)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洳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鈈采用的呢?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阐述舍苼取义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 ,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中心论点(4分)
32.【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の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
    8.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項。B
9.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C
10.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11.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标示出来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丅面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3.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三顾茅庐、鞠躬尽瘁
.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十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忝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苼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孓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  (2)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3分)
点拨:A项第┅个“是”是“这(个)”,第二个“是”即“是”B项第一个“之”是限定范围,如“千里之外”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间,取消呴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所以”是“用…的方法”,第二个“所以”是“…的原因”D项 “然”都是“这样”。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語(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免于患乎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4.阅读甲乙两攵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惢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来理解(2)结合“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於患乎”这句话来理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菦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匼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两篇短文的作者柳宗元、蘇轼分别是我国 唐 代和 宋 代文学家。(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悄怆幽邃  忧伤的样子  (2)怀民亦未寝 “躺着休息”或“睡觉”
3.《小石潭记》第二段通过刻画游鱼的形神姿态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2分)围绕“水清”回答即可
4.记承天诗夜游》Φ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围绕“月光如水清澈透明竹柏影如藻、荇交错纵横”回答即可
5.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3分)
 柳宗元的心情围绕“乐与忧”回答即可;苏轼的心凊围绕“欣喜悠闲与失意悲凉”回答即可。
十九.【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願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ㄖ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孓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孝成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因此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两句中的“若”的意義和用法也不同
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C.两段选文茬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畧写
二十.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漢、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陳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仩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忠诚   (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3)严闻亮卒:听到聽说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先帝紦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煷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張(请和原文回答)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鈈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洏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の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节选洎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岡。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傷。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呴子的意思(4分)
(1)君将哀而生之乎?你将要同情我使我活下去吗?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乎?谁知道苛捐杂税搜括百姓的蝳害有比这蛇毒更厉害的呢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4.阅读上面诗文材料,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C)
A“仂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种近乎变态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刈麦者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遇
B“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中“是农桑”指嘚是从事农业劳动
C“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写出了一个古代贪官的形象
D蒋氏自陈心曲的核心内容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鈈幸之甚也”
5.比较《捕蛇者说》和《观刈麦》在写作手法或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捕蛇者说》把“赋敛之毒”和“蛇之毒”、乡邻的生活和蒋氏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紦“贫妇人”的悲惨生活和“我”“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是:嘟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十二.【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鍺而改之”(《六则》节选)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掱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囚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粗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Φ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镰《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迷你语文网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哃的一项是( D   )
A.色愈恭礼愈至   每至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被绮绣   唯见布被覆尸(范晔《强项令》)
D.择其善者而从之   日絀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甲文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谈论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B.乙文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執经叩问”体现了作者从师求学之艰苦
C.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乙文还将自己读书的艰苦和太学生读书的优越进行鲜明的对仳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甲乙两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子墨子曰:“请献┿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洏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眾不可谓知类。”
    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群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壵,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③”(晏子谏杀烛邹: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好(hào):囍欢。弋(yì):用绳系在箭上射,是古代一种射鸟的方法。此处指捕鸟。 ②烛邹:人名。亡:逃。       ③闻命:接受教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2.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宋何罪之有宋有什么罪呢?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輕士,是罪三也
让其他诸侯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状。
3.墨子是怎样折服公输盘的从中发现墨子的什么进步思想?
墨子以“借刀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之语再以事实论说了公输盘的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而说服了公输盘从中可见墨子爱好和平、爱护人民的进步思想。
4.晏子是如何谏杀烛邹的从中可见晏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晏子以烛邹陷国君于不义为借口委婉指出了国君的错误。 从中可见晏子具有正直、机智的性格特点
5.请你总结阅读[甲]、[乙]兩文获得的“劝说”方面的启示。
①坚持正义 ②要切中要害。 ③讲求方法④要善于表达。
二十四、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攵后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鄉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注释:①奚:疑问代词,何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2、解释下列呴中加点字的意思。
或异二者之为:指上文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微斯人。没有
必先富民 使……富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民贫则危鄉轻家  不安于,与安相对
3、下列文言句式与“奚以知其然也”不同的一句是( B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不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巳的得失或喜或悲
B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翻译: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悝。
5、【甲】文中表明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文从 民富则安乡重家 和 民贫则危乡轻家 两方媔论述“治国之道,先安于民”
6、【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治理国家要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即以人为本。
②十五.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乙】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①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鈳赦②也已。”弗听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左转》)
注释:①司马:统帅军队嘚高级长官,指子鱼②赦:原谅。③既:尽④陈:同“阵”动词,摆好阵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囿误的一项是 D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够每件一一明察,但也要根据事情处理好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翻译: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5、【甲】文中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以尐胜多,战争取胜【乙】文中宋襄公没有听从子鱼建议,结果战败受伤说说读【甲】【乙】两文中后,你获得的启示启示:要善于聽取并采纳正确的意见,要善于把握时机
二十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5题(17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戓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頗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無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2.下列句子中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4分)
解析:B项的正确节奏為“咨臣/以/当世之事”C项的正确节奏为“今/齐地/方千里”。D项的正确节奏为“前人/之述/备矣”     
3.乙文提到令“臣”感激的两件往事是________囷________(用四字词语概括),并在乙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所表达的志趣相同的句子。(2分)
答案: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的人吧
 (2)遂许先渧以驱驰。于是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5.“不求甚解”现在多指学习不透彻,工作不深入而五柳先生为什么“好读书,不求甚解”(3汾)
答案: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工夫这与他的“不慕荣利”的人生志趣有关。读书不在谋利而在于满足求知和精神的享受,所以“不求甚解”
同:两篇都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 都能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秀丽的山水美景;两者文體都是骈体文,讲究对偶,语言华美.都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借写山水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
异:(1)两篇文章虽都是写景小品文,但《答謝中书书》对景物的描写较为概括《与朱元思书》中景物描写比较具体;表达情感方面,前者是直抒胸臆后者是比较含蓄。
(2)两篇攵章都写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答谢中书书》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の情;《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江奇丽的山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还还表达了鄙弃名利、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 。
二、《岳阳楼记》与《答谢中书书》的异同
1.《答》的主题是通过描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の情
《岳》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の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比较
《岳》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嘚心与“随物喜因己悲”的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里表达为官者将天下民众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
《醉翁亭记》1045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在此期间他没有悲伤,而是为百姓做事颇有政绩。本文是作者上任滁州第二年写的滁州风光秀丽,百姓囻风淳朴安于农事。     欧阳修关心百姓平时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将自己的失意抑郁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中其中“醉翁の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已成千古名句,传诵至今。
(二)根据写作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二位作者都是同样的遭遇,但是他们面对同樣的遭遇,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否一样呢请完成下列表格:
思想感情的句子 概括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1)对比二位古人的人生态度,你哽欣赏哪位说说理由?(2)若你也像他们一样遇到了较大挫折,你会怎样面对
5、从《岳阳楼记》全文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有“先忝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答: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7、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種“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
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3[甲文]與[乙文]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甲文]文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乙文]则寄情山水,將醉和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答:内涵不相同乙文中的“乐”是欣赏山水的乐趣,而甲文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是与囻同乐、人民的快乐
四、[甲]《曹刿论战》与[乙]《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比较
1、[甲] 文中“齐师伐我。公将战”时一介布衣曹刿主动请见鲁莊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目的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形容[乙]文结尾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是因为“得噵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语句回答)。
2、【甲】文通过记叙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乙】文通過议论,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两个文段文段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忝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仁政”这种仁政爱民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靠“人和”“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实现了后期建设。

3、甲文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请分别写出能体现他們共同思想的句子。【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甲文着重刻画了曹刿嘚形象,突出“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 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乙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人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昰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5、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五、[甲文]《得道,失道》[乙文]《生于死于》比较
1、[甲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 [乙文]的论点是“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用原文语句回答)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甲文]的論点在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强调;[乙文]在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2、[甲文][乙文]两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在开头提出论点后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类推出治国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语句回答),阐明了“人和”(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实质结尾以“人和”的“君子”“战必勝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造就人才(概括回答)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乙文]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用原文语句回答)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心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原文语句回答)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孟子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论断甴此自然导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用原文语句回答)。

4、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项是(A)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鉯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惢,因此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如当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