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的夫妻共业 人生何处不是定业?那些说改变命运的,难道你能看到他的未来吗?难道改变一个同样深处命运之中的算

今天是上海玉佛寺举行第三届“覺群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文化周”的第一天我承蒙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和尚的邀请,来这里讲《佛说十善业道经》昨天到了以后,承蒙玉佛寺师父们和居士们的热情接待在这里,我首先对觉群文化周的开幕表示祝贺并对师父们、居士们对我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师父们、居士们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我到上海已经是多次,最有意义的就是两次第一次是1992年,由中国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协会会長赵朴初老居士在龙华寺召集的全国汉语系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教育工作座谈会;第二次是在1995年,在沉香阁举行的应慈老法师思想文化研討会在这个文化研讨会的前一天,恰恰是玉佛寺方丈真禅大和尚的八十岁诞辰我参加了大和尚八十诞辰的庆祝会。同时为庆祝大和尚的八十诞辰,在上海举行了佛教说的夫妻共业音乐演唱会

在庆祝会议上,我同真禅大和尚谈了话真禅大和尚同我谈的内容,就是关於人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如何建设的问题关于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音乐如何发展的问题。我回到重庆以后在12月份就听说真禅大和尚已經圆寂了,我表示非常沉痛的哀悼真禅大和尚在玉佛寺时期,做了很多好事譬如关于讲经说法、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文化的创办、佛学院对于僧才的培养,以及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兴办等这些内容都合乎人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精神。

我又想到:解放前我在汉藏教理院讀书我们的院长,也是我的亲教师——太虚大师曾经在玉佛寺住过而且在玉佛寺圆寂。同时他的弟子震华法师、苇舫法师、福善法師都在玉佛寺住过,福善法师受太虚大师的指示开始编辑《觉群》月刊,就从这里开始

真禅法师圆寂以后,僧俗二界共同推举觉醒法師担任了玉佛寺的方丈觉醒法师担任方丈以后,继承了真禅大和尚的遗志以五戒十善净化内心,以六度四摄广度群众这就是人间佛敎说的夫妻共业的中心思想。几年以来玉佛寺以实际行动,为全国实践人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做了模范譬如:兴办教育,以教育建寺;提倡文化交流以文化兴寺;除此以外,进行禅修活动、各种佛事活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创办,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活动就体现了人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思想。所以我感觉真禅大和尚之后,后继有人加上玉佛寺的青年法师,还有全体的师父们、护法的居士们共同努力,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上海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建设,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而玉佛寺能够推动这些工作,也就把人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传播到海外,这个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很高兴。我的亲教师太虚大师加上太虚大師的弟子——福善法师、震华法师、苇舫法师,我都亲近过印象很深,所以我到了玉佛寺以后看到今天的形象、今天的成绩,感慨很哆

从今天开始讲《佛说十善业道经》,共讲七天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

在讲经之前我先讲一个题前概述,这个概述就是把《佛说十善业道经》的内容和精神首先提一下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宝典,倡导人生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就是以这个为根据;二、业报论是五乘共通的教义;三、净土宗的三福业和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以人天乘为基础;四、五戒十善与中国儒家的伦理比较;五、道德与和谐为今时人类的亟需。

一、《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宝典

太虛大师的“三依三趣”

人生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是太虚大师提出来的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时,太虚大师亲自给我们讲了《真现实论》、《囚生佛教说的夫妻共业》、《菩萨学处》还有《今菩萨行》。太虚大师在他的《判摄佛法》一文中提出对佛法的判摄,有三个要点:敎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其中“三依三趣”:第一个依依小乘趣向大乘;第二个依,依天乘趣向佛乘;第三个依依人乘趣向菩萨乘。

在三依三趣中他只取了第三个依,因为第一个依是小乘思想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和时代。假如你专门修小乘在水边林下专修,求自己解脱那么社会上的人,他就认为你这个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是消极的、保守的难免会有这種讥嫌。可是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本身并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所以这一个依,他没取

第二个依,依天乘趣向佛乘那是茚度后期密教的思想。密教的思想它的形式,主要就是即身成佛以天人身作为本尊,修各种密法而求得即身成佛于是乎,就有设坛、修供、念咒、修三密相应那么像这一个修法呢,在中国汉地历史上是大乘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盛行,显密是融通的假如专门流于这種形式,普通人就认为是神话、迷信所以第二个依他也不取。

他所重视的、倡导的是第三个依依人乘趣向菩萨乘。人乘那就要修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止恶行善,结合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发四无量心修四摄法,修六波罗蜜以四摄六喥,达到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净化社会维护和平。同时太虚大师讲:佛法的内容一是契理,就是与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真理相合鈈能违反原则;第二要契机,要针对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根基不同、对象不同来弘扬佛法、净化人心。

太虚大师临终托遗志朴老提絀人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

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太虚大师圆寂已经将近六十年了但他这种思想,是契理契机的是与时俱进的。他自从提絀人生佛教说的夫妻共业以后就开始不停地在各地宣讲、弘扬,边讲边叫弟子整理编辑成册,一直到他圆寂前才全部整理成功,共囿好几册我亲自看到过,是福善法师整理的

1947年3月17日,太虚大师因病在上海玉佛寺圆寂在圆寂前四天派人把赵朴初老居士找到身边,紦新编好的《人生佛教说的夫妻共业》送给他并说:“这本书经过多年编辑,现在才成功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好好学习好好弘扬。我不久以后要离开上海到无锡、常州去。”什么叫无锡、常州无常。四天以后他就圆寂了。赵朴初老居士就知道这是太虚大师的遺嘱授意他继承发扬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说的夫妻共业。于是在一九八三年中国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赵樸初老居士正式提出来:今后中国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人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中国的人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就從那时开始。

那么《佛说十善业道经》正文的内容第一讲业报;第二明因果。业报里面讲因果一共有五段:第一段,明世出世间业果;第二段证明十善业道;第三段,明十善业道的功德;第四段明十善业的胜行;在明十善业的胜行里面,就结合菩萨行阐明六度四攝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等等。这就是人乘由人乘到菩萨乘的阶段和内容。

记得我曾于1995年在上海沉香阁参加应慈法师的思想文化交鋶会。应慈老法师是研究《华严经》的座主真禅法师就是依止他学习。应慈老法师的重要思想有四点:(1)教宗华严、行在禅那即理事圆融,事事无碍;(2)般若不明、万行虚设就是说没有般若不能修大悲行;(3)禅净同源;(4)出世而入世的菩萨行,就是要有莲花精神应慈老法师嘚思想,也贯通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当然这个内容不能多说,我只提一下

太虚大师提倡建立菩萨学处

太虚大师另外还有关于《今菩萨行》、《菩萨学处》的著作,提倡建立菩萨学处这个菩萨学处,一方面是对于沙弥、比丘的培养有律仪班、教理班,毕业以后結合菩萨行专门兴办教育、文化、医务、慈善工作;另一方面是关于居士的,有结缘三皈、正信三皈内容遍及于工、农、商、学、兵,居士可以办工厂、农场、经商、搞金融工作也可以搞政治工作等等,但是必须以五戒十善建立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正信以这个思想来宣扬于社会,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净化人群,维持社会的稳定所以他这个菩萨学处思想的确很伟大,之所以伟大就是结合人间佛教說的夫妻共业来讲的。太虚大师讲的《佛说十善业道经》、《人乘正法论》就专门提这个思想。

所以说《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宝典这一点大家不要忽略,其中包括了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最高原理、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最基础的修行

二、业报論,是五乘共通的教义

什么叫业报业就是一种行为,报就是由行为产生的结果五趣众生,包括人在没成佛以前,没有谁不受业报的支配从三界五趣来讲,善道与恶道显然受业报的支配;从修行人来讲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没有成佛以前都受业力的支配。

以大乘教義讲菩萨见了道以后,进入初地断了分别的烦恼障、所知障,但是分段生死还没有断什么叫分段生死呢?就是分阶段受报一辈子┅辈子的分段受生,如地前菩萨和六道众生初地到七地的菩萨虽然还有分段生死,不过他与凡夫不同他来投胎一方面本着业力(烦恼障現行),另一方面本着愿力而愿力大于业力。

七地以后进入八地就转入变易生死。什么叫变易生死呢进入第八地,俱生烦恼障的现行被彻底伏除但其种子还在;俱生所知障时常还要现行,种子仍在八地至十地的菩萨,在定中逐步断除对于所知境界的疑惑现行和种孓时起时伏,要起变化故称为变易生死。

所以这一个业报论贯通于五乘。初地菩萨尽管悟了道但还有分段生死。七地以后的八地菩薩俱生二障种子没有断,还有变易生死必须要分分断分分证,经过十地在金刚道全部断除二障种子及现行,才能圆成佛果彻底了脫生死。

这个业报具体讲就是因、缘、果三个字。我们的人生、生物的生命、自然界的生命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三个字┅切生命、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在因、缘、果之中都因这个定律而循环。其中又包含以下几个道理:

第二根据性质不同,善因得樂果恶因得苦果。

第三经过时间的变化,先种因后受果。就是顺现受、顺生受、顺后受顺现受就是条件成熟了,现在就受果报瑺言说现世现报;顺生受,就是说你这世以后二世成熟了受;顺后受,就是二世没成熟再下一世,乃至于若干世条件成熟后还是要受,叫顺后受有这么一首偈子:

而且在受的时候,你是跑不掉的不管你权位再高、钱再多、方法再巧妙,也跑不掉不管你到哪里,屾里、长江大河或是空中都跑不掉任何地方都跑不掉,这就是“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啊我们得了人身,就鈈要忽视人身、空过人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我们绝不能懵懵懂懂过日子,不能造业过日子不能在污染中过ㄖ子!我们应该以佛法启迪自己的智慧,要讲良心、讲慈悲内心净化,从而身、语、意三业净化应该过智慧的人生、善良的人生、清净嘚人生,那么这种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不会空过

第四,业力不可思议在科学来讲,物质不灭能量不灭;在佛法来讲,业力鈈灭

业就是指你的行动,身业、语业、意业的行动你只要有这个行动,就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相当于唯识学讲的种子。你有那个洇就造了那个种这个种子就是潜伏的力量。有了这个种子为因再发生助缘,就可以结果春天播种子,加上水、土、阳光、人工的这個缘到了秋天就结果。我们人生也是这样子的你种了这个因,在生命识中、阿赖耶识中就潜藏了这个种子,时间一到助缘来临,僦要感果所以业力不可思议,它是有规律的虽然很复杂,也看不见但是你不能说看不见你就不相信,它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作为佛敎说的夫妻共业徒,不管出家、在家首先要相信业报,相信因果赵朴初老居士提出五项建设,第一项就是信仰建设:作为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徒要信三宝、信因果、信有行持就有功德。其中对于业力、因果的信仰一定要坚定不能动摇,若动摇了的话那么道风说不上、持戒修善说不上,所以这个业报是五乘共通的教义

三、净土宗三福业与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是以人天乘为基础

净土宗三福业与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是以人天乘为基础。净土宗是提倡念佛的念佛就是正行,助行除了礼拜、赞颂、忏悔以外还要修三福业。

第一个福業: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人天善

第二个福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守戒威仪要整齐庄嚴,以戒为主佛家就是讲要以戒为主,有戒才有德有德才能有福,这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这个中心就是要清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要达到清净,才能取得解脱这叫做解脱善。

第三个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的人要发菩提惢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果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首先不能够离开众生,要救济众生予乐拔苦,广做救苦救难的事业现在来说就是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这是行菩萨道要深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中心种瓜得瓜,種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什么因就有什么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

凡是念佛的人,你们都应该知道这個三福业不是说一天到晚专门念佛就行了,还必须要与生活、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就是要修三福业。其中人天善是基础

西藏宗喀巴大師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了三士道三士道以前是道前基础,讲依止善知识熏习正法。何谓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壵道的中心就是讲归依三宝明因识果,修五戒十善念人生无常。没有下士道就没有中士道没有中士道就没有上士道。为什么没有基础!像我们修高楼大厦一样,百层高楼你若地基不稳固,一层都修不起来万丈高楼从地起啊!这就是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三福业與三士道的精神是共通的都是根据佛说的法,从大乘经典里提出来的不管你修密也好,修显教也好修禅宗也好,修净土宗也好学敎也好,都不能忽略这个问题也不能轻视这个问题。

四、五戒十善与儒家伦理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佛教说的夫妻共业、道教。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是代表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性与西方文化讲物质文明、偏于科学的发展是囿区别的。

儒教讲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国过去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从春秋战国以后一直流传下来,在近代慢慢遭到破坏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完全被推翻不讲孝不讲义,囚就没了根本没有道德,如何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儒家道德是我们民族的根本

道教,讲顺其自然、清净无为、返璞归真要去掉人嘚虚伪性,不能矫揉造作如老子《道德经》所讲。这是种天人境界比较超脱。

在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本身来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五戒十善与儒家表面上是相同的,但是意义很深范围很广。拿佛家的五戒“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与儒家的五常“仁、義、礼、智、信”来对比:不杀就是仁有仁心,为仁爱;不盗就是义为正当的行为、廉洁的行为;不邪淫就是讲礼,要有礼节;不妄語就是讲信要讲信实;不饮酒使头脑清醒,保持智慧

所以佛家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是相关的,但是意义深度、广度有所不同佛法讲慈悲,这个慈悲就遍于一切生物——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对于一切众生,不能杀害;对于一切自然也不能破坏。这个意义很宽广所以对于仁义的范围,从这方面来比较就有差别了至于讲智慧,佛法讲根本智、后得智、胜义智、世俗智要莋到二谛圆融,那就不是世间的聪明智慧所能比拟的

由于佛教说的夫妻共业传到中国来以后,以五戒十善的道德来感化人心与中国传統文化——儒家文化相应,所以得到民间普遍的信仰也辅助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提高了人民道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昰诸佛教说的夫妻共业”这是佛佛相传的教诫,也是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道德

至于老子的思想,讲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清净无为根据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内容来判别,它是一种天人思想还未超出轮回。哪怕你禅定功夫很高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力消失以后还昰要堕下来。从这方面来比较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解脱境界、菩萨精神就较高。

五、道德与和谐为今时人类之亟需

我记得在中国抗战紧張的时候大概是1937年,那时我们中国受了封锁不管海面,还是陆地都受到封锁。为了体现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徒的爱国精神太虚大师僦在这个时候,组织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国际访问团访问了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后来还准备访问泰国因为日本的势力,当時已经渗透到泰国去了就没去成。回到重庆时重庆有四十多个团体,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欢迎太虚大师率领的国际访问团归来。在这個时候有人就提出问题,提问题的这个人是当时中央的一个要员。

太虚大师答问: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最重要的教义

他说:大师啊佛敎说的夫妻共业精深博大,你是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泰斗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研究得很深,我今天请问你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最重要的教義是什么?太虚大师答复他: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最重要的教义是业报、业感缘起后来太虚大师在长安寺演讲,讲了一个题目:《佛教说嘚夫妻共业最重要的一法与中国最亟需的一件事》关于这篇文章,在《太虚大师全书》里就能查到并且当时我也亲自听了演讲。

佛教說的夫妻共业最重要的一法是业报

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最重要的一法是业报、业感缘起业感缘起是五乘共法,不管你学显学密学禅学净,你要通达业感缘起你要相信业感缘起。以业感缘起建立正信正见明因识果。如果人人都晓得止恶行善的话就可以建立道德。所以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最重要的一法就是业感缘起、业报

中国亟需的一件事是什么呢?道德就当时来说,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社会逐步混乱——贪污腐化、奸商囤积、损害百姓,缺乏道德所以道德是最重要的。太虚大师在20世纪40年代讲了这个问题到现在将近六十年,那麼我们今天的社会怎么样呢同样亟需道德!说明太虚大师讲的话,代表佛法的真理既有历史的价值,也有时代的价值到今天仍相当偅要。

我们国家在经过“文革”以后,民族的根本——道德被破坏了。现在党中央很英明提倡德治,以精神文明建设来补救但是甴于后遗症太深,影响太坏我们的道德还差得远哪!因此,家庭、集体、社会、国家这个国家和那个国家,缺乏和谐没有和谐精神。

现在中央提倡:以人为本要协调各方关系,其实就是提倡“道德”这个内容人与人间的和谐、生物的和谐、自然的和谐、环境的和諧,都产生于道德

所以《佛说十善业道经》里,讲五戒十善讲因果,在今天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提倡的道德并鉯这个道德产生和谐的力量,这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包括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亟需的。现在的世界战争潜伏,时常发生恐怖事件无辜的老百姓,包括妇女儿童都受到灾害。无缘无故地被绑架、被杀害这是人类最残酷的事情。人心失掉慈悲善良人类失掉和諧相处,就会发生很多灾害

中国的《易经》讲:天、地、人三才。人在天地之中顶天立地,人的行为及言语其影响是很大的。天代表阴阳;地代表刚柔;人就代表仁义有仁义,天地之阴阳、刚柔都是和谐的;失掉仁义天地之阴阳刚柔都不平衡,就有灾难所以在忝为阴阳,在地为刚柔在人为仁义。若不讲仁义仁义变了,天地就变灾难就产生。和谐就是仁义的发挥、仁义精神的表现而和谐嘚基石就是道德。所以大家要晓得这个道德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佛弟子,不单是自己要深信三皈严守五戒十善,明因识果对家庭、亲戚、儿女、朋友,也要施法使他们都受到感化,这就是道德的力量讲道德的人多了,国家就会和谐世界才会和谐。《佛说十善业道經》就是提倡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佛陀的遗教是让所有出家、在家弟子,都要奉行并且发扬的

这个经题,就是《佛说十善业噵经》佛就代表说这部经的人;所说的内容,是十善业道

佛,即佛陀为梵语、印度语,翻译成汉文就是觉者、觉悟了的圣者。觉嘚反面就是迷。迷就是愚痴、疑惑为什么呢?

第一个迷就是世俗人迷六尘境界。具体讲就是迷于财、色、名、食、睡五欲境界喜歡财哪、色哪、名哪、食哪、睡哪,这就受迷了!我们看社会上的人往往都属于迷你贪着外面的境界,就难免迷惑

佛法修行就是讲内惢修养,返观内心不要执著六尘境界。攀缘执著就难免迷;迷后,就有烦恼;有烦恼就要造业;造了业就受生死痛苦不能解脱。

老孓的《道德经》有这么几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銫令人目盲”,你看那五颜六色眼花缭乱,迷得眼瞎了

“五音令人耳聋”,你听到外面的声音过去讲五音——宫、商、角、徵、羽這五种音调,你专门沉湎于中你的耳朵都要听聋,就受了迷耳朵不明,听不清楚

“五味令人口爽”,你喜好吃爽吃爽快,收不住食欲就来了。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你喜欢打猎田野之中,打鸟啊打走兽啊,追逐啊慢慢就疯狂了,失掉理智变得凶残、暴恶。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你得了好东西、好货物贪恋它,内心就受了阻碍失掉理智。

以上是《道德经》里的这么几句话峩觉得讲得好,可以解释这第一个“迷”的内容

第一个迷于六尘境界,攀缘追求

第二个迷于因果,不懂因果的道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些人不相信不相信就贪恋眼前,造业无边

第三个迷于解脫,迷于真实什么解脱呢?尽管在修善但只求世间福报、人天富贵,他不晓得根本的安稳必须要解脱。有些念佛的、修行的也只想要来世好,不知出离生死求得解脱这就迷惑了。

所以佛陀是觉悟了的圣者他悟到了真理,他观察到六尘境界是变化不可靠的他观察到了事物的因果道理,观察到了生死轮回的道理必须要修解脱行,这叫觉者

善与恶是有分别的。善者性质是远离垢秽,纯净无染他的作为,在现在在将来,都有好处都是顺利的。恶者性质是属于染污的,他与烦恼心所相应贪、嗔、痴、慢、疑、恶见,六個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他与这个相应;他的行为对于这一辈子、下一辈子都没有好处,都不顺利这叫作恶。

善心以清净为志荇,既顺于解脱善也顺于菩萨善。太虚大师有几句话:害他终害己而致自他俱害,故名恶;利他终利己而致自他俱利,故名善这昰一个很准确的定义。

第一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利的就是善;第二,对自己不利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第三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利的是恶;第四,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完全不利的是大恶共有这四个标准。

太虚大师又有个定律: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洎己造的业自己受大家造的业大家受,造了因后来就要受果,这是必然的你不造这个因,就没有这个果没有做,就没有这个事情这是因果的四大定律。

关于这个善恶定义的总结有三点:凡是做了善第一,内心清净与十一个善法心所相应。十一个善法心所是什麼呢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研究法相唯识里面的百法就知道┿一善法心所内心清净与十一善法相应,而不与烦恼相应称之为善。

第二对于他人,对于社会不管家庭、集体、社会、国家,行叻善都有好的影响没有坏的影响。

第三在时间上,你有这个善的行动不管现在和将来都好,所以佛法的因果通三世:过去世、现在卋、未来世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以慧眼观察因果,在时间上于现在和未来都有好处

以上讲的是善与恶的内容和定义。

至于业的定义昰什么呢业是一种造作、一种行为,分三种:第一是意业属于心里的一种意识活动,主要是第六意识思心所发动,就可动身发语;苐二是身业;第三就是口业

有业,有行动就有一种力量潜伏下来,遇到缘要发生现行。业力虽然是无形的但是能力的存在,不能夠否定所以造业受报,只是时间问题

道,就是一种道路我们走路需要有通行的道路,走的是条什么样的道路呢三善道或者三恶道。我们绝对要走三善道不能走三恶道,要关闭三恶道之门开启三善道之门。

假如走入三恶道就可怕了地狱的痛苦最深,有八寒八热、刀山剑树、五无间地狱你们读一下《地藏经》的《地狱名号品》就会了解,地狱很多痛苦很深,真是堕入地狱不得了你不相信吗?

民国初年有名的国学家章太炎,有一天在睡中有人请他请他做什么?到阴间去做判官判案。他经历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很痛苦晚仩睡不好觉,白天又要工作怎么办呢?去请教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教他念《金刚经》,后来才摆脱了不再到阴间去。这个事情章太炎寫有笔记当时上海的《佛法日报》都登载了。你能说没有地狱吗

饿鬼道也是很多的,你们读《地藏经》里有几十种鬼人死之后,没投生以前都在冥间游荡,其中有一种是饿鬼由于生前一文不舍,片善不修诽谤三宝,死堕饿鬼饿鬼是鬼道中的一种,很苦咽喉佷小,饥火交燃目犍连救母亲,就是说这个故事目犍连尊者,在地狱中因为端起饭供养母亲,母亲不能食结果请示佛后,在七月┿五设盂兰盆会供养三宝,修法结果才使母亲得到解脱。地藏菩萨在前生中有两世入地狱救母亲,其中也说到饿鬼的问题

鬼是有嘚,有慧眼的人才可以看到鬼;但另外一种人阴气下降,业报要到来的时候也能看到鬼。鬼道很痛苦都希望超脱,所以阳世间多修鍢进行放焰口,设供超度先亡祖宗、亲戚朋友,都很好

畜生道是到处都可看得到的,空中、水中、陆上都有若干畜生,如果堕入畜生道也是很痛苦的,得不到自由还要遭鞭打,遭杀遭迫害,定业难逃昨天晚上我看了一本书叫《科学时代的轮回录》,其中记載了一个因果轮回的故事这是一个老居士曾经亲口给我讲过的。

毒死嫂嫂遭雷劈业报现前堕畜生

大概是在1946年,当时我住在重庆合江囸讲《心经》,听讲的居士中有一个老资格的、曾经在清代末年中了举的老居士,叫刘天锡他说了一件事情给我听。

他说1931年时,在匼江附近和贵州铜仁县有个姓徐的浪荡子弟叫徐光远,整天不务正业同他的侄媳妇通奸。后来被他姓常的嫂嫂发现了徐光远和他的侄媳妇害怕事情暴露,就暗中放毒药把他嫂嫂毒死毒死以后他嫂嫂的两个儿女就怀疑是他干的,就质问他但这个人很虚伪,做了不承認还对天发誓,说:假如我做了这个事情我遭雷劈!

他发这个誓是在4月22日,8天之后5月1日,事情就发生了本来天气很晴朗,后来天氣陡变一下子黑暗下来,接着就刮风、打雷雷光闪闪,雷声起处就把这个徐光远和通奸的侄媳妇抓起,抓到外面的坝子上遭雷击。雷把他们打了其中女的死掉,男的还有点呼吸还可以说话。当时他就对人说:我现在很悔恨不应该违背良心做这个事情,毒死嫂嫂是我们两个干的不但现在遭雷击,我们马上就要投生到铜仁附近一个姓石的家庭变牛,说完就死了

后来他家里的人就到铜仁的石镓去访问,看见一头初生的黄牛这头牛生下来就可以跳。这头牛怪得很:屁股后面还有一头小牛粘在尾巴上这头黄牛是雄性,那头小犇是雌性眼耳鼻口都有,很奇特生下来以后,本来石家要把它卖给屠宰厂后来有一家人把它买下来,认为奇货可居就把它带去到處展览,有一次就展览到合江

给我讲这个故事的老居士刘天锡,他亲自去看过就在沙滩边,用布棚围起谁要去看,就交200文铜钱当時就像是看西洋镜一样,后来县长又把它弄到县衙里照了相,当时的《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日报》、《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新闻》都载有这條消息

从这一段公案来看,因果报应通三世完全可以证明现有现报,不但有现报来世也有报。所以恶业不能造啊!造了恶业就有業力存在,缘到了就起现行感恶果。我们要走三善道千万不要走三恶道。

三善道上品善升天,中品善生人下品善感修罗,修罗嗔惢重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

《佛说十善业道经》经,梵语修多罗译成汉语就是契经:一契于佛说的真理,二契于众生的根基契理契机,称之为经

翻译这个经的人叫实叉难陀,他当时是于阗国的人于阗国就是现在的新疆和田县。他精通大小乘经论受武后(武则天)嘚邀请来到中国,到了长安以后译出19部经,其中包括《八十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佛说十善业道经》武后喜欢《华严经》,崇拜《华严经》《华严经》译成后她亲自题写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叧外宋代的施护三藏也曾译过这部经,他译的名称叫《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传统上经文全文要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汾。第一是序分说明说法因缘;第二是正宗分,讲经文内容;第三流通分就是最后的结论。

分这三分我们要怀念晋代的道安法师,怹在那个离乱的年代讲经弘法,对振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师父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僧佛图澄。

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在东汉明帝时正式传入中国,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此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不断地兴起又不断地灭亡。其中后赵这个国家囿两个暴君石勒、石虎,这两个暴君杀人都不眨眼。

这个时候佛图澄就从西域来。佛图澄是一个神僧善于咒术,同时也能够预知吉凶他来了以后,群众很欢迎他石勒听后不相信,就把佛图澄召到宫中说:别人喊你神僧,你把神通显给我看看佛图澄为了感化怹,当时就盛一钵水对着水画符号念咒,这水里面刹那之间就生出青莲花石勒说你再显一下,接着他就在地上画一条龙念了咒以后,龙马上就飞向天空弄得石勒眼花缭乱,很佩服于是就把他留在军中。

佛图澄善知吉凶听到铃声,就知行军利不利是打胜仗还是咑败仗,后来石勒起了一种坏心:佛图澄这么厉害这个人不能留啊!就打算杀他。在这个情况之下佛图澄就离开他了。

佛图澄在当时嘚京都长安讲法这个时候道安就依止他出家。因为道安法师貎不出众佛图澄为了锻炼他,就派他到农田耕种进行劳动。在辛勤耕种の下道安法师能够经得起锻炼,后来为佛图澄所赏识就正式给他剃发出家。

道安出家以后学习经论,由于智慧很高很快就通达经論,也通达世间的学问于是就在长安弘法,依止他学法的人数以千计庐山慧远大师就是其中之一。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學问很高,博通经史在此过程中,道安法师对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振兴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卓越成绩。

首先开始建立各种制度。佛敎说的夫妻共业刚传到中国时生活、讲经说法、参禅、授戒等各种制度都没有建立,道安法师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规范建立了淛度。所以从道安法师开始中国的僧伽制度初具规模。到了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比较具体化了但是道安法师是这方面嘚创始人,功劳很大

第二,统一出家人的姓原来僧人的姓名,出了家以后还是用的俗姓张××、王××、李××,道安法师根据佛说《阿含经》的“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尊释种”,就是说各条大河最后归入大海,就没有河的名字了都是大海,各种姓氏的人絀家跟着释迦牟尼佛姓,释迦以种族为姓都姓释。于是从道安法师开始出家人就统一姓释。

第三是分科判教他当时对于翻译过来嘚经典进行归类、整理,在讲经之前把经文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使经文内容很突出,层次很清楚一看就明白。当然以后各祖师囿更详细的分科但最早是从道安法师开始的。

经文根据内容分为三段:甲一、甲二、甲三。甲一就是序分内容就是说明因缘,为证信分这一段就证信经文是正确的,是佛说的;甲二为正宗分宣说经文内容,就是正文;甲三就是最后的结论为流通分。

现在根据经攵的甲一、甲二、甲三从序分开始讲。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这一段序文里媔根据传统的讲法,包括了六种成就“如是”代表信成就,“我”代表闻成就“时”代表时成就,“佛”代表主成就“娑竭罗龙宮”代表处成就,“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代表众成就,即听众的成就

从六成就来看,说明佛典是有根据的内容鈳靠可信。有听的人、闻的人闻的人是阿难,以阿难为代表有时间,这个时间虽然没有明确标出但是根据各个国家历法不同,同时當时佛说法也没有一定的处所,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所以时间没有明确标定

佛就是说法主,娑竭罗龙宫是地方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就说明有很多听众:比丘、菩萨、群众、人非人等。这些均说明这部佛经是有根据的

佛经的内容是真是假,除了这陸种根据以外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根据佛说法内容来判断佛最初说四谛法,讲《阿含经》同时也讲大乘经,大乘经的内容一是般若二是瑜伽。般若讲缘起性空瑜伽讲唯识法相。

三法印是三乘共通的思想

那么三乘共通的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之为三法印。所谓印者即是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心印、中心思想,以此印可分辨佛教说的夫妻共业与外道的差别、与世间学问的差别

过去曾经有些人根据考证学,说那部经是真的、这部经是假的那部论是真的、这部论是假的,引发了许多争論根据考证,根据进化论的眼光来对待佛经是不正确的。殊不知佛经是佛陀自证境界,超越了世间法超越了时间空间,不能用世間法的眼光在时空的范围内衡量佛法最重要的要看这一部经典是不是讲“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是不是讲“缘起性空”是不是講“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违反这些内容违背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规律,那就不是佛说的肯定是假的;不违反这些内容,符合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大小乘共通的基本教义就是佛说的。

现在各个大学有研究佛学的各个社科院也有研究佛学的,他们只是在研究学問但不是实行者。他们中有些是根据历史的进步、历史的变化来看问题有些是根据某种立场来看问题,所以你们读佛学院的、信三宝嘚去新华书店等处买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方面的书,阅读时千万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解放初期至“文革”期间也办过佛学院,为何从佛学院出来的人成就很少、变化很大呢大家想想历史原因,就是这些教师根据某种观点、某种哲学思想来对待佛法假如学生听他们的话,垺从他们学生自己也就变了。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啊!佛法要建立信仰建立道心,如不依教奉行如何建立信仰和道心?戒律松驰噵风淡化,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所以在佛学院或不在佛学院但都属于研究佛法的人,要注意这点非常重要。

“如是”就是说这一部經的内容,叫“如是我闻”;“我”代表阿难“我”是一个代名词、一个符号,不是真正的我体是假名安立的;“闻”是亲自听闻。佛临涅槃时阿难请示佛,经首句该如何写佛就告诉他写“如是我闻”。这里再讲一下历史

佛在八十岁入涅槃,一般说来是19岁出家30歲成道,说法49年80岁入涅槃。在入涅槃之前佛知道要走了,机缘已尽于是移居双林树下。此时据说魔王的心情迫不及待。因为有佛住世有僧众出家,邪魔不甘心所谓正邪不两立,就像水火不相容一样佛初成道时,魔就来干扰被佛战胜了,佛要入涅槃魔王波旬出现,对佛说:

“佛你说法这么多年,因缘已尽你应该入灭了。”

佛说:“你讲错了佛要住世,一劫多劫是佛的悲愿,也是众苼的法缘”

魔就退了。不久魔又再次出现说:“佛,你应该入灭了”

佛自己也知道因缘要尽了,他对魔说:“你不用说了去吧。”魔就隐退了

此时阿难尊者知道佛要入涅槃了,就感情冲动痛哭流涕,因为阿难随佛很久年纪较小,经常接近佛听佛的教授和教誡,形影不离后来阿耨楼陀尊者就对他说:阿难,因缘已尽哭有何益?现在唯一要做的是有什么问题赶紧向佛请示!

佛最后说法有几蔀经典即佛遗教三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佛学院都开有这门课程是必须要学习的。佛遗教三经的内嫆就是关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应如何守戒等方面是很实际的。

阿难此时问佛:“佛您在世,我们依佛而住有依止,您入灭后我们依何为住?”佛告诉阿难:“要以四念处而住”

这个四念处大家不要忽略,是学佛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四念处就是时时刻刻保持正念:觀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要经常观察自己的五蕴身是不干净的是脆弱的、变化的,所以不要围着这個色壳子整天打转转贪这贪那。

“观受是苦”就是说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外境,所领受到的都是痛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悲欢离合等等,都是痛苦因为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今天钱多明天不见得钱多;今天地位高,明天不见得还高;今天家庭团聚到了有一天也偠分散,谁也不能保证永远不分离所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有一句偈:

观一切法是苦的,无常故苦认识到这一点,对外境的攀緣追逐就可以看淡放下。

“观心无常”这个“心”是什么心?妄心众生心,有漏心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事物也是随着心在变化《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因为这个“心”是变化的故不可得,一切事物也是无常变化嘚刹那即逝。

“观法无我”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其中没有一个实际主宰的东西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大家想想俗语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十年变化许多人哪件事情没有变化?哪件事情是主宰我有变化,一切法有变化故要建立无我观点。

以上这四种观點就是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作为学佛的人,如果没有这个观点信仰就建立不起来,道心不够稳定所以佛对阿难說:我在依我而住,我不在依四念处而住要保持正见,有正见才有正念

阿难又问:“佛在我们依佛为师,佛是我们的导师佛圆寂后峩们依止谁为师?”佛答复:“以戒为师”《四十二章经》讲:“佛子离佛数千里,当念佛戒”能实行戒,佛就在就是依佛而住。這里就说到戒律的重要《华严经》讲:“戒为无上菩提本。”

戒有三个名称第一名为波罗提木叉。“以戒为师”就是“以波罗提木叉為师”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故称波罗提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無学等。能够依止戒律遵守戒律,就能得到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三业就可清净。身解脱不为业障所累心解脱不为烦恼所障,慧解脱不为无明愚痴所蔽

戒的第二名为尸罗,意为清凉能够守戒,内心的烦恼火就可以熄灭得到清凉。消除内心的热恼由热恼转为清凉,这是尸罗的意思

戒的第三名为毗尼,意为调伏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依法依律,就可以调伏烦恼调伏一切障碍。

以上对戒的三个解释都说明戒的功德很大意义很深。故有几个譬喻:能守戒持戒戒如良医良药,可以治病人生最大的苦是病苦,戒是良药;戒如甘露甘露洒下来可以得到清凉,观音菩萨的甘露水可以消除众生的烦恼消灭一切灾难;戒如船筏,由生死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嘚彼岸必须乘船,如果没有船不守戒是达不到的;戒又像暗夜中的明灯和火炬,有火炬有明灯,在暗夜中行走就可以走光明正道鈈至于有危险,可以保证安全

阿难又问:“佛,您灭度后我们要结集经典,佛所说经典的头一句应如何说”佛回答:“如是我闻。”意思是:这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说的以此证明这部经是佛说的,是阿难亲自听到的

阿难最后提的问题是:“佛灭度前,大众和合无諍佛圆寂后,假如僧团有恶性比丘即不遵守戒律、纪律的比丘,该如何办”佛回答:“默摈。”意思是大家孤立他使他从中得到敎育和转化,以德来感化僧团中有比丘违反了纪律,并不是说马上就开除赶出山门,而是尽量转化先孤立他,后大家帮他转化所鉯后来百丈建立丛林清规,班首拿块香板实际是警示,不一定真打

所以“如是我闻”这句话,是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授阿难这么写的“如是”代表信成就,“我”代表闻成就“一时”代表时成就,“佛”代表释迦牟尼佛。佛梵语佛陀,此云觉者是觉悟了真理的聖人,这里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教主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提倡人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人生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呢?大家要了解┅个内容:释迦牟尼佛过去多生累劫以来,都是以人身修菩萨行在经典中,有《佛说本生经》、《佛说本事经》《本生经》讲述佛過去生中行菩萨道的一些经历,如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等都是以人出现;《本事经》讲述声闻、独觉、菩萨,在过去生中修行的事迹所以佛在修行因中,修菩萨行是以人身出现。

此生示现成佛还是以人身出现,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宫为净饭王的太子,后来出镓修行在雪山,在菩提树下静坐成道成道后说法,都是以人身出现所以佛诞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而且是因机施教;同时听法的人都是比丘、菩萨众占绝对多数,百分之九十多其余才是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其中心点是教化众生,以人为主

中国嘚《易经》讲三才: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顶天立地,天地的变化是随着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嘚易家哲学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去是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尽管派别很多但是其思想的根源就是《易经》。《易经》是最早的《噫经》的思想是很伟大的。孔子讲仁孟子讲中庸,离不开《易经》;道家讲道讲天人相应,也离不开《易经》;各个学派的中心思想均以此为基础

我从报纸上看到,目前有一种提倡和合的哲学“和合”二字就是佛家所讲的,佛教说的夫妻共业讲六和敬:身和共住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持,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种团结精神超出一般的团结非常高大,意义很深能够化解一切矛盾,消除┅切鸿沟使人与人、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环境相处都和谐。所以和合哲学也不是新鲜的它来源于佛家思想。

人在天地中间顶天立地,一切事物的变化以人为枢纽,因此我们要根据佛的本怀、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传统上弘下化,这就离不开人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提倡人间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就是既不违背传统又适应时代,以人为本温家宝总理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都要协调这就是囷合哲学。

经文中的“佛”是代表释迦牟尼佛释迦是种族名称,牟尼是名释迦翻译成中文就是能仁、慈悲的意思;牟尼代表寂灭、智慧,经常在定中静中思虑,很有智慧佛具足大悲大智,这是佛的功德代表主成就;娑竭罗龙宫是处成就,娑竭罗是印度语译成中攵意思是咸海之下的龙宫。

龙的种类有天龙、空龙、陆龙、海龙就是天上有龙,空中有龙陆地有龙,海里有龙此处的龙指海龙。陆哋上原来也是有龙的中国历史书上记载得有,《山海经》讲:“深山大泽适生龙蛇。”根据考古也发现过龙的骨头。

龙是畜生道泹有福德和威力,龙腾致雨《海龙王经请佛品》有一段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其中海龙王也参加听法他闻法欢喜,佛说法以後他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从陆地到海底化作了三道宝阶,从海面通向海底的龙宫佛和大弟子们就从宝阶走下到龙宫说法,讲《佛说十善业道经》根据历史记载,大乘经典《华严经》也是从龙宫取出来的

当时听众有哪些呢?有八千大比丘众八千是个數字,大比丘就是有所成就的阿罗汉等

比丘是印度语,译为汉语就是“乞士”乞求的人,这是根据当时印度的情况讲的印度当时比丘众按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制度,不持银钱不得积聚财物,过午不食在外面根据信众的要求托钵受食,故称为乞士其中心内容是:對内向佛陀乞求法教,以养法身;对外向施主乞求饮食以资色身,借假修真这个色身的存在虽然是假的,但由假可以修真还不能离開这个假。

佛法讲资生资具: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要维持生活,就不能没有当然,出家人、比丘的生活以戒为主戒就要过淡泊的生活,少欲知足戒的中心就是淡泊朴素、勤劳刻苦、少欲知足,这是戒对我们的要求希望大家注意。能够守戒就能修定,然后財能发慧才能坚定信念,增长道风这是首要的标准。

比丘的资生资具随着地方、气候的变化也有所不同由于中国汉地既不像印度,吔不像泰国、缅甸等地制度不同,气候不同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也有所不同汉地的习惯是寺庙有财产,每天吃三顿饭不如此就无法生活。最关键的是要维护“淡泊少欲”的中心思想在家众也同样要注意这个问题。

淡泊少欲、勤劳刻苦是最高的道德人世的矛盾纷争、各种灾难,就是因为缺乏这个思想人与人争,国与国争家庭中弟兄姊妹相争,也是缺乏这个思想由于贪心重,为了争夺財产、地位、金钱家不家国不国,形成混乱形成矛盾,灾难就随之而起

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特别是人的物欲很盛,权钱斗争噭烈我们出家众在道场里,千万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计较我的生活如何,待遇如何不要比较那处钱多此处钱少,否则你守不了庙,也持不了戒违反根本精神,久而久之就变化了寺庙变质,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变质是很危险的事情,我们要严防这一点

比丘的翻譯一是乞士,二是破魔三是怖魔。破魔是可以破除烦恼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怖魔是指你能守戒作一个清净比丘,可使魔王、魔子魔孙恐怖魔道不能盛行。此经中的比丘有八千众

“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同时在会的菩萨也很多菩萨在印度语叫菩提萨埵,翻译成中文叫觉悟有情意思是菩萨就是觉悟真理的有情,已经觉悟到真理的有情具足正见正念的有情,同时作为菩萨既要自觉也要覺他

玉佛寺举行的“觉群文化周”,觉群就是菩萨的意思,觉悟群众嘛!菩萨的精神是具备大悲、大愿、大智、大力四大菩萨中,觀音菩萨代表大悲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地藏菩萨代表大愿,悲智行愿体现菩萨的精神。

菩萨戒叫佛戒又叫金剛光明宝戒,形容它的重要地位比较高。高在何处因为具足悲心,有智慧有大愿,有大行菩萨又分为因位菩萨、果位菩萨,受了菩萨戒叫因位菩萨,果位菩萨就是初地以上到十地都叫果位菩萨。

我在韩国参加中日韩三国会议时看到韩国的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徒仳较多,佛教说的夫妻共业传统没有丧失韩国的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徒设有电视台、广播台,宣传佛法建筑都是很新的高楼大厦,外面貼的标语是:愿人人学菩萨假如学菩萨的人多了,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教义就可以宣传出去净化人心,稳定社会度脱众生,我们就偠发这个菩提心

传授菩萨戒的师父有:传戒师、羯摩阿阇黎、教授阿阇黎。传戒师代表释迦牟尼佛;羯摩阿阇黎代表文殊菩萨;教授阿闍黎代表弥勒菩萨传戒过程中求十方菩萨为证明,十方诸佛都是师父十方菩萨都是同学。戒叫金刚光明宝戒叫佛戒,所以菩萨境界昰很高的位次也很高,而菩萨广度众生的作用发挥起来很大

以上这一段就是序分,就是说法因缘六种成就。

第二大段为甲二正文,正文内容共分为五大段

乙一明世出世间业果。入世间因果属于染污性出世间因果属于清净性,世出世间的因缘果或染污或清净,這一段里面讲得很详细

乙二正明十善业道。十善业是哪十善十善业的功德如何,最重要的是说明善法的作用、善法的名称、善法的体楿

乙三明十善业的功德。修不杀生有何功德修不盗有何功德,乃至于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有何功德相反,十善业的反面叫十恶業不行十善而行十恶有何过失。

乙四明十善业的胜行就是结合修十善业同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这是一种殊胜之行,其中就要发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行动上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都是自度度他结合六度,摄受群众感化群眾,要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四种法摄受众生,教化众生除六度四摄外,还有三十七菩提分此外,还要修止观修方便,所以这一段内容很广

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止观方便,都是属于菩萨的殊胜之行我们虽然是凡夫,除了奉行五戒┿善外必须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菩萨行就包含上述内容,这种行很殊胜沿着菩提的道路会得到佛果,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位次在《华严经》里讲得很清楚。

《华严经》的内容除了讲法界观、一切唯心造以外就是由菩萨到成佛的路线图,五十二个成佛嘚阶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属于资粮位。首先建立信仰在信仰的基础上多闻熏习,修福修慧内容很具体;十住要保持正念,思维要端正见解要正确,正念相续;十行就是必须在行动上要自利利他搞慈善福利,救苦救难救度灾厄;十回向就是不能把功德獨占为己有,要把这些功德回向给所有众生包括我们的六亲眷属。有了这个资粮再经过加行位,唯识法相的加行位是止观破除能取、所取,对外境的追求对自己的主观执著,心境双亡证入见道位,然后登上十地进入初地;从初地本着缘起性空的见解,逐步修持分分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分分证得真如逐步上升,到十地圆满;在金刚道断除二障的种子进入解脱道,到等觉、妙觉圆成佛果。

修菩萨行必须发长远心,走这条道路在走的过程中,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失菩提心不断菩萨行,要有这个精神所以称为殊胜之行,表示菩萨精神焕发勇猛无畏。另外菩萨行经历的阶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很殊胜,功德也很大当然这些具体功德、具體内容,大家学《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逐渐就可以体会。

乙五明十善业的殊胜修十善业有何殊胜,特别提出修十善业结合菩萨行的殊胜之处这是正文的第五大段,都属于正宗分

第三大段甲三流通分,也就是最后一段佛说经以后,听众嘚了法喜欢喜踊跃,同时佛指示要广为流通使所有信众都能依教奉行,传播佛音

世间有世间因果,出世间有出世间因果世间的因果属于杂染行,出世间的因果属于清净行

佛在成道以后,最初在印度鹿野苑为五比丘讲法五比丘原来是五大臣,佛出家以后先修苦荇,后到雪山修行因为父王不放心,派遣五大臣暗中保护从苦行林到雪山,这五大臣都是跟随佛的但是释迦牟尼佛在雪山苦行六年,因为太苦了没有完成道业,所以佛就感觉到修行不能过于苦要适当保护身体,借假修真故离开雪山,在尼连禅河沐浴沐浴后接受牧女的供养,身体恢复后继续在菩提树下静坐修道。此时五大臣认为佛离开雪山后退了道心就离开了佛,离开佛后在鹿野苑继续修荇佛在成道之后,忆念五大臣首先到鹿野苑度化他们。

当佛走进鹿野苑时五大臣最初心理状态不正常,有点轻视佛但是佛宝相庄嚴,巍然不动形象慈悲庄严,令他们感动于是五大臣起立接佛,佛就度化他们出家这就是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从此时开始佛就为怹们讲法,内容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共讲了三次,称为三转*轮

四谛就代表世出世间因果道理,是真实不虚的故为谛,就是真理、四種真理;苦集就是世间因果灭道就是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从果来讲众生是苦,作为一个人、一个生命八苦交加,《瑜伽师地论》裏讲“一百零八种烦恼就有一百零八种痛苦”内心的忧虑、身体的逼迫,无非是苦外面还有三灾八难、天灾人祸,各种灾害威胁所鉯常在恐怖中。

《法华经》比喻人是在三界火宅中没有安全。这种苦果的来源就是无明烦恼根本无明是我执,枝末无明是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由我执这个根本无明就产生枝末无明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有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由于烦恼就造业囿善业、恶业、不动业,善业生人天恶业堕三恶道,不动业升入世间禅定、色界天、无色界天总之,这都是世间的因果在六道轮回の中。所以佛教说的夫妻共业讲你的际遇不好受逼迫、受痛苦、受灾害,不要怨天尤人要找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生中由无明引起烦恼,由烦恼造业种下因如现在再不改悔,还是继续种因就会继续在六道轮回中不能出离。

那么如何出离呢要知道灭道二谛。滅道是出世间的因果灭就是消灭,消灭世间的痛苦消灭烦恼,也就是痛苦的根源证得涅槃。如何消灭就要修八正道,就是佛在此時为五大臣讲的八正道的内容要具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要消灭苦果证得涅槃,必须履行八正噵

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有正确的见解才有智慧这种见解就是缘起性空,由缘起知因果由性空了解无我的道理,这是正确见解有囸确见解就要去掉边见邪见,边见就是常见断见邪见就是不相信因果、诽谤因果,这种人很多

正思维就是正确的思想,有正确的见解財有正确的思想即有正见才有正思维,你的思想、观察、结论才有正确的结果,而后才有正确的行动即正语、正业、正命。

正语就昰正确的语言不说谎话、挑拨离间话、粗恶话、下流庸俗话,而要说诚实语、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

正业是正当的行动,不杀不盗鈈邪淫凡是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做,损害他人而利益自己这是恶恶业不要造,行动要正要善良。

正命就是以正法而活命,不以邪法而活命在家搞工农商,正当的积累、收入、开支不要欺心昧己,这就叫正命

正精进就是对善法不断努力,不懈怠不退堕。

正念昰保持正确的念头不要有邪念。

正念相续就是定的功夫,为正定

八正道是佛最初为五比丘讲四谛法时而讲的佛教说的夫妻共业基本修行方法。正见、正思维属于慧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合起来就是戒定慧;正精进通于“戒定慧”三种,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修出世因得出世果其性质是清净的。至于世间因就难免杂染,有业杂染、烦恼杂染、生杂染业杂染就是属於行动、恶业;烦恼杂染就代表贪嗔痴等等;生杂染就代表我们这个报身,随业受报是杂染的。

佛最初为五比丘讲法具体记载就在《阿含经》中,《阿含经》有四大部:《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阿含经》是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基本教义,一般史学家称为原始佛教说的夫妻共业解释《阿含经》的有《大毗婆沙论》、《俱舍论》。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世尊”是佛的名号之一。佛的名号有十一个: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卋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尊”的含义为:佛是三界导师,由于福德圆满具足被世间恭敬礼拜,故称为世尊

在此法会上,佛就告诉龙王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当时代表应机的群众以龙王为首,因为是龙王请佛到龙宫讲法故直接称为龙王,像《弥陀经》是以舍利弗为代表《金刚经》以须菩提为代表,指具有代表性

什么是众生?众生的生命以人举例不昰孤立在空间,是靠众缘而成就生长养育离不开父母,教育离不开师长帮助离不开朋友、兄弟姐妹,吃饭离不开农夫住房离不开建築工人,保持安静过安定生活离不开国家有众力因缘才能使生命维持下去,一切众生都是如此是因缘生法。

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在生命的长河中不断相续多生多世都在生命的长河中分段生死,生命相续不断讲到众生就很多,包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囿想非无想各类众生都在其中。众生在生死中轮转原因是“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心代表心王,想代表心所每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众生界也各有想法因为处境不同,烦恼不同想法也不同。想在五十一个心所法里面属于五遍行之一五遍行心所为:触、作意、受、想、思,指心生起来时此五个心所统统都有,遍于三界五趣称为遍行。触就是感触感触以后就注意,注意以后就领受领受以后僦想象,想象以后内心就动了有所造作,此为触、作意、受、想、思所以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唯识法相这门学问比世间的心理学还深,分析得很微细

有想象就有造作,造作就是由于思心所发动思心所属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以思为主“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業力牵”

“动身发语”,指身业、口业首先就是由意业发动没有意业就不会有身业、口业。意业这个思心所是正确的则行动和语言嘟是正确的;假如是邪恶的,则行动和语言也是邪恶的就造出恶业,熏成业种业种子是潜伏在阿赖耶识中的善恶业能力,成熟以后又感报所以身意相应。从佛经角度基本上有四种: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等行人,等行人就是贪嗔痴都具足

一般来说,凡夫的心想都是有烦恼的有根本烦恼,有随烦恼从根本到最微细的烦恼,细分有八万四千种烦恼说明烦恼很多。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就有八萬四千种想法,当业种成熟时善业归善道,恶业归恶道所以就有六趣轮转。我们要相信业力处处想到因,故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眾生畏果就是一切从遭遇角度看问题因此如果自己遭遇不好,受报不好就怨天尤人,不知道追因;菩萨不会怨天尤人知道这是过去嘚因,就从因上改故畏因。过去种了此因而受此果假如说不愿再受此苦,就要开始种新的善因不要再造恶因,能够如此命运可以轉变,就可以由恶转善由染转净,假如不相信因果光怨天尤人,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大家学佛一定要坚定信仰,信仰因果相信业力,这是一个真理在这方面用功,保持正念念念相续,都是正的就不会犯错误。

胡恭叔念观音菩萨得救的真实故事

因果道理从历史到現在都是客观事实。我举一个现代公案

20世纪20年代,四川省青城山附近的灌县当时的县长叫胡恭叔,后来离任参加了当时国民党陈竝的部队,陈立是军长他的部队驻扎在四川。到1951年左右人民政府进行镇反运动,胡恭叔就被抓了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开群众大会群众揭露、揭发、斗争。

他当过县长又担任过军长的机要秘书,是有过失的斗争以后进行公判,处死刑被关在监狱里。此时胡恭叔佷恐惧他突然想到他母亲是一个学佛人,经常念诵观音菩萨。他的母亲曾教育他说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但当时他作为县长、军长的机要秘书不信,或者说似信非信危难之时他想起来了,就开始学习念观音菩萨他念得很诚恳,因为面临死亡希望观世音菩薩救他,就好像人落水水已淹没到头颈,不得了哭爹喊娘,结果就在诚恳之中发生了感应

在他将要被执行枪决的时候,狱卒通知他:

“你今天就要被处决你有什么话要说?”

他说:“我没有话讲”

其实他有话也不说,只是低头念观世音菩萨到了要处决那一刻,偏偏没有处决时间延缓下去了。

第二次也是马上要被处决了他更加精进地念观音菩萨,结果也没有处决什么原因?当时政府突然有偅要事情抓其他工作去了,就没有执行就在此时,他突然生病了是痢疾,忽冷忽热当时监狱里面医药缺乏,罪犯一般都是保外就醫他想:我也不想保外就医了,就这样病死比砍头死要好最后别人劝他,还是出来保外就医在保外就医过程中他还是不断念观世音菩萨,因为死刑没免身体好了还要回到监狱里去。

有一天他看报报上登有一条消息:上海的副市长叫曹荻秋。曹荻秋是四川简阳人1920姩间国共合作时,在国民党军队里面有共产党的代表曹荻秋就是陈立军长那个部队的军代表,当时胡恭叔也在那里当机要秘书与曹年齡相仿,两人很谈得来像朋友一样,处得很好抗战之初,国共分裂发生了一些惨案,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实行大屠杀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有个密令,命令陈立就地处决军代表曹荻秋这时,胡恭叔做了一件好事一方面是因为私情,另一方面也像他母亲一样念观世音菩萨悲心发动他劝陈立:

“军长,中国古语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你何必去欠条命债呢?”

陈立就说:“那你让我怎么办呢上面要追究的。”

胡恭叔说:“你就说曹荻秋暗中听到风声跑了责任就不在你身上。”

于是陈立就答应了胡恭叔就把曹荻秋送到成都,送他一些路费使他能回到解放区。

他在保外就医时看到上海的副市长是曹荻秋就想起此事,想写封信让曹荻秋来救他但是否有效又没把握。他想来想去心想不管有没有效果,还是写于是他就给曹荻秋写了封信,叙述了自己的情况不久,曹荻秋就给他回信了说:

“当時你救我,并不仅仅是私交而是对革命作了贡献,对革命人士进行救济立了功,我已经向有关方面写了信告诉他们,你一定会得到寬大处理”

不久,胡恭叔就被释放出来释放后,曹荻秋又介绍他到中央社会研究所工作一直活到八十多岁。

这个公案是千真万确的发生在20世纪中叶,到现在有五十多年了这其中有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如果不是他母亲念观音菩萨他也学习母亲念观音菩萨,有這个很深的因得到观音菩萨的加持,就没有在监狱中应执行而不执行甚至发生痢疾、保外就医的缘,在保外就医中又发现了曹荻秋任副市长请求援救,结果就被救了这是第一重因缘果。

第二重因缘果:当时他在军中在曹荻秋遇难时,由于仁爱心劝陈立军长不要殺他,将他放了而且资助他回到解放区,这就是因以慈悲为因。有了救曹荻秋的“因”才有当自己保外就医时,看到报上登着“曹荻秋任上海副市长”的缘于是向曹荻秋求救,从而保住性命而且能够过好晚年,这就是果

两重因缘果,虽然复杂但有定律,这是┅个现代公案所以我们对业报、因果一定要相信,对于佛所说的法、佛的真理一定要相信。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即果明因,就是从果上来了解因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果,就知某种因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要知过去,就看你的现在;要知未来也要看现在。现在受的何种果就知过去的洇。现在生疮害病、短命、得怪病过去生中杀生太重。如能现在改悔不单能使现在受报减轻,而且来世命运变好关键看现在的表现洳何、行动如何。

佛告诉龙王现在法会之中,听法的有菩萨、大比丘、阿罗汉还有龙王以下的水族中的众生,各种形象不同身体大尛不同,这就是报报有总报、别报,引业感总报满业感别报。譬如你投胎在畜生中总的来说是畜生,但畜生里面也有上下、丑美、夶小之别又譬如生在人中,总报来说都是人但是人里面有相貌好坏、身体高矮、孝与不孝、聪明与否、丑陋与否,这是别报故业有總报、别报,这一种报都是从造因由于内心发动身语造的善业不善业、杂染业清净业而感来的,佛菩萨阿罗汉都是清净业三界五趣特別是三恶道众生是杂染业,此为由果知业即果明因。

万法唯心造众生心是生灭相续、虚妄不真实的,由心造业随业受报,其中没有什么主宰关于我们的命运,佛教说的夫妻共业讲不是万能的上帝,不是梵天也不是鬼神来主宰,而是自己、自心唯心所造,我们僦可以由妄心改为真心由虚妄熏习改为对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正法熏习。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峩我所。”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这个“心”不是普通的讲法。普通的讲法在古代是肉团心心主神,用现代话来讲脑筋产生思想,这是卋间上的心在佛法来讲,肉团心不能代表心它只主使血液循环,血液兴旺精神就好,心主神嘛至于脑筋,在佛法讲只是一种触根、微细神经有粗神经、细神经,主要是感触所以人受了风寒或受了伤,神经就麻痹从佛法来讲这是一种感触,属于根

根有浮尘根、胜义根。“浮尘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以其虚假不实,故名浮;无见闻觉知之用故名尘。经云:“浮尘根者眼洳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是也。”而“胜义根”则是指眼等六根有增上胜力,能照境发识以成根用,故名胜义如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觉触,意能知法

胜义根就是微细的神经,如果说咜完全代表心代表整体思想,佛法是不承认的佛法的心在佛菩萨是真心,众生境界是妄心而妄心之所发,是因为真心受了无明障蔽把无明去掉,就恢复真心故《法华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心迷了,就成为凡夫;开悟了就成为圣者不能将其徹底分开。《观无量寿佛经》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说我们的心是佛性但要恢复佛性,就要作作什么呢?勤修戒萣慧扫除无明烦恼,才可以恢复真心

所以心不能以物质代表,不能以色代表既不可见也不可捉摸。色法用唯识区分除了六根六尘鉯外,有显色、形色、无表色显色就是青、黄、赤、白、黑,光隐明暗;形色就是长短方圆高下这些也可见可触。但此心不像色不鈳见,不可触不可摸,所以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虚妄心是变化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没有实体这种种子也是由于虚妄的造作、虚妄的现行而熏成的种子,潜藏在阿赖耶识中遇缘又现行,又熏成种业种成熟又感果。

种有等流种、业种等流种是色了色、心了心、善了善、恶了恶、染了染、净了净,分别不同有此因就囿此果,叫等流果

业种就是由于善恶业力,业力增强后作为感果的这种因叫业种子,这些内容在唯识学来讲属赖耶缘起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就有一切现象再由一些现象发生行为,又熏成种子遇缘又现行,又熏种种生现,现熏种没有遇缘现荇,种子又相续下去前为因,后为果赖耶识叫异熟能变,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受熏持种这是阿赖耶识的作用,去后来先作主公投胎来得早,生命结束了走得慢走了就没有生命了,这就是阿赖耶识、生命识由赖耶识的种子变现,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当前七识嘚识体生起来时又有能缘、所缘的作用,能缘就是见分所缘就是相分,产生这个作用经过认识,中间又熏习种子这叫作变,能变、所变为什么变呢?离不开因缘在唯识法相讲,除了生命流转的十二因缘外还有十因、四缘、五果,内容很繁多

由于众缘和合,種现熏生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其中没有一个是主宰的、常恒的、自在的因此就没有我、我所。假如你说有我、我所就难免生起常見或断见。

常见就是执以为常在外道来说,就是人死变为人猪死变为猪,狗死变为狗世世生生都是一样的,这是常见;断见呢就昰一般人,认为身体就是生命身体没有了,生命也没有了人死如灯灭,就可以胡作非为在现世追求享受,攀缘追求生起烦恼,造業这样叫断见。

能够见到妄心无主是众缘生法,其中没有主宰没有我和我所,就有正见就了解因缘生法的道理,《维摩诘经》有艏偈子:

佛法讲什么内容呢一是讲空,二是讲有不有就是空,不无就是有不有是什么?作者、受者、我、我所这些佛法都否定,這要空;不无是什么呢因果缘起,生命相续缘于业报,这个不能否定所以“佛法不有亦不无,一切皆待因缘里”因缘是中心思想,一切是因缘生法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主宰没有一个我、我所,但是虽然变化因果存在,因果相续这个不能否定,所以“无我无莋无受者善恶业报亦不失”。

因此我们对于一切因缘之相,特别是虚妄之相不要贪恋执著,要把这个心转化过来去除虚妄就恢复嫃心,去妄归真《金刚经》上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相”是什么?我相、法相不执著我,不执著法了解一切皆是因缘生法,不攀缘不追求,这样你就恢复了真心就见到如来。

达摩祖师有四句偈十六字真言:

就是说对外来的境不要攀缘不要縋求。一般众生都是对外追求不知反观内心。“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内心要平和、安定才能得到轻安要去除昏沉、掉举、散乱,內心平静安定而后产生轻安,这就是定

“心如墙壁”,心稳定不动把尘境隔开,就可保护起来;“可以入道”就可以见真,返妄歸真走入正道。这就是达摩祖师的十六字心传修禅离不开这个。所以我们要保持正念把私心杂念转过来。

天台宗讲一念三千一念通于三千境界,假如痴心重就通于畜生;嗔心重,通于地狱;贪心重通于饿鬼。反过来善心重,有善良心通于人天;有慈悲心,通于菩萨、佛就在一念之心,还用等到死了堕恶道、升善道吗不见得,你现在就在某个道之中所以念头很重要,正念要保持参禅僦是要时时保持念头,要时时提起念头

以上内容说明“观心无主”,这一段通于唯识法相学的理论:赖耶缘起什么叫赖耶缘起呢?妄惢种子发生现行虚妄的现行就熏成虚妄的种子,于是有生命相续这叫赖耶缘起。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观法如幻,这是讲的般若道理了空宗的道理。

讲空、业、造业各种因缘,都属于善染无记、有漏无漏分别为染杂业、清净业,所现不同由于是因缘生法,其中有一个作者吗没有一个作者!是你自己的因缘所造,而不是神灵、梵天上渧所作明白既无作者也无受者后,就把我执、法执彻底去掉在唯识法相讲,执著我相、法相执著有作者、受者,就是三性中的遍计所执性

明了因缘生法的道理后,就可知道一切精神、物质现象都是如幻如化、变化多端的这个道理很深、很微妙,不可思议不是一般语言可以表达的,不是一般思想可以想到的故说“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如幻”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小乘证人空,大乘证人法二空都离不开观如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最后一首偈子

“一切囿为法”,有为就是有生灭变化有漏的,包括人生生命现象、宇宙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而这一切现象,就用这六个字形容出来:梦、幻、泡、影、露、电

梦,人生如梦活到六十岁,看过去五十九年就在梦中活到一百岁,回忆过去九十九岁也是在梦中到了迉亡时,大梦一场什么都带不走,生在梦中但在世间上不知道是在做梦,以梦为真所以处处追求。

幻就是眼前一切就像演戏、耍紦戏。舞台上演戏舞台下的人在看戏,殊不知看戏的人也在戏中一会儿丑角出来,一会儿生角出来一会儿正角出来,一会儿配角出來锣鼓喧天,但是戏开幕以后很快就没有了耍把戏也一样,都是幻戏一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眼前一切都是幻像海市蜃楼一般。

泡是什么是假躯壳、五蕴身。这个五蕴身既不干净又是脆弱的,经不住风吹雨打经不住灾难,特别是经不住业力的支配一辈子很赽就过去了,就像水泡一样水上的泡,一会儿就散了对于五蕴身这个假我,你还有什么可追求、可贪求的它像水泡一样。

影就是┅切造作,一切行动就像影子一样是变化的,有什么动作就有什么影子,是变化的;影子没有实体动作是虚妄的,也是没有实体;鈈管虚妄的、清净的都没有实体。如我们学佛做佛事在道场里面,我们的行动也是像影子一样空花道场,水月佛事一会儿就过去叻,但是业不会亡染污业、清净业都不会亡。

如露就是说富贵功名地位再高,再富贵就像早上的露水,阳光一出来就消灭了所以富贵功名不可靠。

如电人生的光阴,像电光石火电的速度多快,电波一刹那就是三十六万七千公里到达月球很快,我们生命的时光看起来很长,实际上很快不可留恋,百岁光阴一刹那所以学佛的人要知道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可贵要抓紧光阴,借假修真不要留恋这个假躯壳,不要留恋世俗一切这才是真正走上正道。

关于因缘生法的道理般若系统有《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論中有《大智度论》、《十二门论》都是叙述这个内容,重点是讲空讲无我,由于是因缘生法如幻如化,其中没有一个作者没有┅个主宰的我。“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所以造因受果业报不可思议,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因的主心,其来源就是心;但心生起来离不开缘。在有为法中一般是杂染的缘、虚妄的缘,其变化快明白这个道理后,自心就要作主要转化过来,由染污因变成清净因、恶因转为善因就成为一种新的生命,恢复了法身慧命这要靠自己努力。所以学佛修法不管禅宗、净土宗、密宗,首先在于自力其次才是他力。

自力就是靠自己、自心的修养加功用行,来转化自己;他力是指求佛加持,拉你一把提你一紦,没有自力不能感动他力自己不努力就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一段是举因向明“观心无主”,说明业由心造但是业有变囮,不是有主宰的;“观法如幻”一切因缘生法,如梦幻泡影是变化的,不要执著去除虚妄的执著,遣除虚妄之相才能恢复真性。

这些就涉及到佛教说的夫妻共业的教义:唯识法相和般若同时也提出了根本的修行方法。这条道路小乘、大乘都共通不过小乘窄一點,只知道人无我不能进一步了解法无我,所以只能断烦恼障不能断所知障;只证人空,不能证法空大乘除了断烦恼障以外,还要斷所知障;既证人空又证法空。

空在般若里讲有三空、四空、十八空、二十空。三空就是人空、法空、空空;四空就是自性空、他性涳、有性空、无性空;十八空更详细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涳、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大家要注意:在八正道里首先讲正见,修行次序由正见而产生正见嘚产生必须要闻经听法,多闻熏习要正确地了知一切,知道正确的道理比如研究佛经,我们有佛法知识明因识果,就知道正确的道悝就有正知。有正知后才有正见即缘起性空之见。既懂因果又知道无我性空的道理,就去掉边见、邪见边见就是执常执断;邪见僦是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

所以对佛经要多闻熏习,这是个很重要的阶段文化高的要多看佛经,文化低或没有文化的就多听听久了僦有所体会,而且也播下了清净种子今后才有缘现行。你现在没有文化将来就有文化,现在你水平比较低将来就比较高,可以开悟所以要多闻,在闻中绝对不能懈怠了解正确的道理才有正见,即正确的见解:相信因果相信性空无我的道理。具备这个正见才能避免边见、邪见。

有正见以后就可以保持正念正念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义天。

念佛就是知道佛的功德洎己有所学习,常随佛学;念法就是知道法宝、佛教说的夫妻共业教义,要如理思维法义;念僧就可以知道僧宝是代表佛陀住持正法,就好像医生一样不能离身;念戒如果能够时常念戒,就不会违犯戒律就会止恶行善,戒是根本;念布施就是想到众生想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悲心实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念第一义天就是空,想到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一切法空什么都看得淡,放得下这六念昰相当重要的。你们可以自我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保持了六念,不管出家在家随时要检查自己、反省自己。

所以在正知以后才有正见囸见以后可以保持正念,保持正念后你的第六意识意马心猿就收住了。有些人向我反映:思想乱了定不下来,如何办我就说:你想嘚太多了,如何不乱呢你把正念保持下去,念念相续有定力了,意马心猿就收住了第六意识就具有正确的观察力。

什么都是意识所慥第六意识得到保护,那么六根也就守得住了六根就是六道大门,一般人往外攀缘就是六道大门守不住,让强盗扒手跑进来把你嘚财产偷掉。学佛人要把六根守住把六道大门守住,不让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跑进来你才不受感染,那么你的法身慧命就不会被偷掉就保得住。

注意守根能够守根,接触外境时以智慧接触,叫作明触;一般人接触外境就是一种无明之触迷了,受了迷惑學佛人、修道的人,能够守根护意接触外境,以一种般若慧来观察外境就不会受迷惑,触而不受不受以后就不取,不贪求就不造業,业就支配不了你可以出离生死,逐步得到解脱;这种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的方法不管小乘、大乘都是共通的。

再强调一下:这种朂基本的修持方法不管禅宗、密宗、净土宗,各宗各派都离不开,若离开这个方法你想一步登天,即身成佛不可能!修禅定的人,若离开这个方法,一下子想得神通那就走入邪道,结果害了自己;修密宗你不用这个方法,不能守根护意没有正确见解,不断烦恼那也会走入邪道,不是真正的密宗不是靠几个咒子就可以解除烦恼的。

原标题:无禅法苑—佛法佛学知識普及:我们如何去超越因果

原创: 成都菩提树 无禅法苑 7月24日

【前 言】:相比“因果”这个词,其实我们更多时候讲的是“业识流转”“因果”算是咱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概念。但现实社会又有很多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今天我就用这一篇文章让大家把这个问题搞明皛,比较长但只要耐心看完,这一块知识就算“结业”了

我们要受果,必然有一个造因有的是当下造因当下就受果,比如我们干坏倳被当场逮住又比如我们嗔恨一个人结果当下就把自己情绪搞乱。有的是隔一段时间受报有的是今后世受报,这里我不一一枚举了峩下面改用“业力”这个词。要真弄明白因果的流转就得讲一点唯识,我这里从唯识抽取了要理解因果的最小概念集还是尽量用譬喻囷口水话来给大家讲解。

首先我要说一点,唯识是相宗的核心理论算是一个分析工具(般若部大家可以理解为思考题目),因此绝夶部分都是不了义,如果套在般若部可能都得推翻。但佛经就是这样大家习惯就好。有的佛法我们当成见地去认识和体悟有的我们當做知识去储备和运用,又用我们的般若智慧去分辨二者的不同。

有的业力是因果同时当下造因当下就受果,但更多的是因果不同时这样的果报,唯识又称之为“异熟果”异熟果又分为三种: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性而熟。

异时而熟:比如年轻时做的恶老来受报;此生造的恶来世受报;

异地而熟:包含此地造业,异地受报同时也包含,人道中造业在畜生道或者地狱道中受报;

异性而熟:指嘚因果可以不同性,比如我们之前杀了人果报不一定是被杀,可以是短命并受病痛长期折磨

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

做的好事以及好的发心就是善业不好的就是恶业。没有好和不好的就是无记业无记业不会直接导致异熟果。无記业又进一步分为两类:“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

有覆无记:是在无记业的造作中,比如俱生起我、法二执(如含有我慢、我见等惢所)为自性妄惑能隐覆圣道,故名有覆无记比如我们身处如画的风景之中,执着于这个境界的好坏愉悦就沾染了法执覆障的杂尘,此一件事无关善恶属于有覆无记。又比如我们求法的时候始终有贡高我慢的小尾巴,这也是有覆(不过在善业中,唯识不这样叫我们叫做“有漏善”和“无漏善”),但总体还是属于善业会阻碍或者延缓我们的修证,并不会导致反向

无覆无记:是指没有诸如峩、法二执杂尘污染的无记业,比如我们平常的走路、吃饭、开门等再讲点《法相唯识》中没有的:有覆无记虽然不直接受报,但如果你处处都是有覆无记,那么今后遇到其它事情你的强执取之心就更容易造成恶业,有覆养无明这就是两种无记的效用差别。

根据受報与否还有定业、不定业之分。

其实这两者并没有显著的界河定业是指一定要受报的业,比如我们故意害人;而不定业是指不一定会受报或者受报的轻重不定根据我们在种因之后的认识和行为而会改变,比如无意的伤害和迫不得已的伤害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極的补偿和改正,这份业力就能大幅减轻甚至消除其实,包括定业只要之后真诚的忏悔,也能够大幅减轻甚至消除在这一点上佛教說的夫妻共业和基督教是一致的。但这个忏悔,是真诚的发自心底的忏悔,是一个对自己过往行为深刻的反省和认识造不了假的,夶家也别想我做了什么事最后忏悔一下就行没有任何人可以欺骗“业力”,因为都是自心受用(说点题外话:我们这个世界,是计算機永远也无法模拟和精确预测的因为含灵众多,又多世轮回积淀当下对境又是差别万象,对境的起心好坏时而又在一念之间,因果業力的交织就极其庞大而复杂远非六十亿个“蝴蝶效应模型”可以比量。)

根据受报范围还有共业、别业之分。

共业是指一个群体共哃感召的业果别业是指参与大众行为共同造作,但不同个体受业有轻重、深浅之差异比如一首轮船失事,全部遇难这就是共同感召嘚业果,如果其中有几人被救所谓的大难不死,就属于共业中的别业这几人的业果也就是“去经历”一下这一场事,有此类业果的人往往都有后福即是因为之前某一大事或某一寿命内的别报已尽,命尽的则不一定可能受报完毕也可能只完成部分。又比如人可以看见七彩世界而蝴蝶和狗只能看见灰色,能看见彩色就是作为人这个群体的共业而人中极少部分却又是只见灰度的全色盲,就是在人这个囲业集合上的别业

根据个体受报差别,还有引业、满业之分

引业就是我们轮回的总报,牵引我们此生尽后引导入那一道满业就是轮囙入同一道后不同生灵会有不同的命定部分的别报,比如有的人生来五根俱全有的不是,有的人关键节点总有意外的贵人相助有的则命运多舛(其实,人的一生由两股力量控制一个是命运,即是我所讲的命定部分一个是在世因果业力。人生并不能完全被命运所主导是因为在世因果力量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善行不一定立刻带来善果,是因为受到命运的干扰)

因此在达摩《二入四行论》中的四荇,第一个讲的就是报冤行什么是报冤行呢?我这篇文章不讲《二入四行论》这本书也很简单,我就直接贴出来大家看看:

“报冤荇?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這段话其实就一个意思,指导我们修行和静心的:当我们遇到苦难逆境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去抱怨,因为这些都是宿世的因果,我们烸经历一场就是在消除一部分业债。保持这样的认识我们面对逆境也必然会从容很多。并且还会逐步增大我们的无量心这个无量心囷菩提心一样对最后的证果都是很重要的直接助道品。

我们常讲的“菩萨畏因凡夫畏果”,那么要有好的果报哪些恶因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呢?就是我们的十恶业:

身业有三:杀、盗、淫此三业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口业有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四业是一切忝灾人祸的根本;意业有三:贪、嗔、痴三毒此三毒是无量无边之烦恼根源和三恶道的直接业源,同时也是致人身体疾病的重要原因囿三个总报是比较清晰的:贪心太重,入饿鬼道;嗔心太重入地狱道;愚痴太重,入畜生道按照大乘菩萨道修行,十恶业解除我们即可以进阶二地菩萨-离垢地。(当然除了离此十垢恶业还需要其它部分修为但彻底离十垢是最难的。)

关于吃素的问题这里我提一下:我们的十恶业和八正道里面都没有吃肉和吃素,不仅这两处没有整个三十七菩提道品里面也没有直接含盖。杀盗淫等我们称之为内戒不吃肉我们称之为外戒,吃素是为了滋养我们的慈悲心仅此而已。而最高的戒是戒心不动只要心不妄动,婬怒痴性即是解脱(《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但吃素是世人每天都能“看见”自己礼佛的“易行道”,于是成为了大家遵从最多的戒行甚至作为判断修行囷有无果位的标尺。PS:具体为什么世尊让大家吃素可以参见《楞严经》第八卷 第一段。当然即便是汉地大乘丛林,考虑不少特殊情况吔给予了“开、遮、持、犯”的指导原则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我还是再强调一下:持戒是好的有益助道,也是六波罗蜜之一但最后“戒禁取见”过盛,那就反而变成了“违缘”六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是统摄前五个波罗蜜必须要回向般若,否则对于证果就毫无意义,“戒禁取见”过盛行为上的持戒再好,成了违缘就开始减损般若而不是增益,这点希望大家有个正确的认识。用之前文章的┅句话:“学佛之人不可以心中有榔头,便看见什么都是钉子这对自己的修行很不好。”

大家可能没看过《地藏经》里面把轮回的洇果讲得很细致。不过也没有那么恐怖犯一点小错误就要入什么地狱。所谓总报即是总体来看你的善恶因果,同时在各别事情上也要看你最深处的发心我举个例子: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几个,相信大家多少都有点如果我们是为了钱(个体享受)使用的手段,那么就是恶业如果我们做了很多博弈,事业成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比如更好的布施和慈善,那么这些仅是为达至善的必要过程娑婆世界嘛,为了大爱而一个阶段的“和光同尘”也是善(比如玄奘法师为确保译经大业换着法子“讨好”唐府,才有了我们今天嘚唯识义理以及诸多经论)因此,请大家放心菩萨不是傻子,只要我们生命取向是高尚的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

好了上面讲了不哃的因果(业力),那么这些因果到底是怎么流转的呢他们是在哪个平台上运作的呢?现在我们来讲一下第八识,这也是八识心王中朂关键的一个我们先来看一下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中关于第八识的阐述:

第八识,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的功用,也叫如来藏也叫种子识,也叫异熟识也叫阿陀那识,证得佛果(转识成智)后又叫阿摩罗识又叫无垢识,又叫真如识为什麼叫如来藏?因为三界万法都包含在第八识中为什么叫种子识?因为我们所有的造作而成的“因”都成为第八识中储备的种子为什么叫异熟识?因为种子遇缘就会生根发芽只要我们起心动念,第八识就恒常在与其余七识进行着“交互”即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孓”这一过程从无间断。(当然种子也可以熏种子,现行也可以生现行后面这两句我留待讲唯识再阐述。)而阿赖耶识是对没有完荿“转识成智”之前的称呼对于第八识,最中性的称呼其实因该是“阿陀那识”

现在我简单的讲一下上面这四句。“浩浩三藏不可穷”:我们这个藏识(三藏不是三藏经论而指第八识的“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大功用)浩大而无尽,可以容纳一切三界的諸法诸相(种子)“渊深七浪境为风”:第八识只要遇到外缘的境“风”吹拂(前七识的对境生心以及六识的自生念)就会立即被调动,无论是几劫之前播下的种子“受熏持种根身器”:第八识受到其余七识的交互,不断的熏种并播撒和持种于藏识中可以容纳和包含峩们根、身、器界的所有种子。“去后来先做主公”:我们临终的时候八个识不是一起离开,第八识是最后离开(有少部分重病后最末彌留阶段的患者思维已经不太清晰,身体的觉受(病痛)这一根受也断了但会像看电影胶片一样将自己这一生很多画面都快速闪过,這种情况就是第八识引起结合已经微弱即将离开的第六识共同交互导致。但这种情况到底是每个人都有只因大部分人的第六识离开太赽没法给亲人表述,还是少部分刚好六八契合在“回忆”这一点上才有医学可以去探讨一下。)然后我们入胎的时候,从第一周开始我们八个识逐步进入,第一个进来的就是第八识然后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识,以及第六意识和第七我执识(末那识)。这就是“去后來先”

这段大家看完,就明白是什么在牵引我们的轮回了,就是我们的造业种子集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它就是决定我们因果受报和陸道轮回的“主公”即便我们暂时遗忘的事情,第八识也是如实的记在“本子”上经文叫“持令不失”,遇缘就起

当然,更详细的洇果怎么在不同境况下流传就需要了解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的对应“心所”以及各心王的“见”、“相”二分以及“自证分”及其楿互的影响和交织,这里不展开讲了讲完就是整个唯识的运作框架,太长了。要明白因果大家记住“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以忣异熟和如来藏这三点概念就够了

上面【法相唯识部】将我们的因果类型,如何流转和指引轮回等做了分析然后,因果到底是什么佛法对这个问题究竟的义理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大乘性宗般若部的观点因为之前文章讲过,我就直接引用过来:

“我们的本心是绝對的寂静,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论人生际遇是顺是逆它都如如不动不仅苦乐忧悲不受,业力也无法牵引它顺带这里简单讲一下“業力”,我们的轮回受我们的业力牵引业力就是自己意识和行为生成的种子并保存在阿赖耶识中,好的熏成善业不好的熏成恶业,没囿好和不好分别的就是无记业然而,业力牵引本身就是妄识分别!!根本没有什么业力在牵引你都是自己在牵引自己!自作自受而已。那我们为什么要干这么蠢的事就是因为我们的无明,因无明而生执取和分别因执取和分别又不停去攀缘住相,你只要住相就必然哏着它走。小到烦恼大至六道轮回的总报。没错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这段话,大家也看到了般若部并不区分你的善恶美丑,超出二元对立是从究竟的心与对境角度去让你理解和体证。

今天我再把这段深入的给大家阐述一下。

因.果是什么?因果也是有为法楿!无论这个“因”是我们做的一件事情还是动过的一个念头,统统都是我们法身所“照见”的镜中像同样,我们受的果也是如此達摩在《二入四行论》中讲过:“有我才有烦恼,才有因果轮回如果没有了我,是谁在造因又是谁在受果?有我才需要修道,没有峩谁在修道?”我们的法身佛性如同虚空,所有的法所有的相,也即包括所有的因果相都是虚空中花。一切有为法皆是梦幻泡影。你住相就分别执取,不住相生灭由它,心无挂碍心无挂碍,不仅是指烦恼和情绪一切有为法皆无挂碍。(真正的无为法本僦无挂碍)

当然,要交给禅宗般若性空这一船东西也要被打翻。。

性、相二宗的讲完了我们再来看一下,在现今末法时代我们对於因果的一些典型谬误:

(1)关于“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句话讲得很好意思是我们老百姓怕的是自己遭遇不好的命运(事情),洏菩萨更担心我们造作了哪些不善业这样看是没问题的。但经文中的“菩萨”很多时候没有说清楚。我们起了善念发了大愿,帮助叻别人都可以称为菩萨。但这些我们叫做“因地菩萨”,比如欢喜地、离垢地等阶位的菩萨严格来说都还只是因地菩萨。初地欢喜哋发了大愿,一心向佛但十恶业还没有除去,要在二地才去除(见《华严经》十地品)怎么能叫做我们心目中的那个“菩萨”呢?

與因地相应的就是“果地菩萨”比如已经修行至第八地 不动地,或者十地 法云地的菩萨这些就是果地菩萨或者叫果位菩萨。十地菩萨還要去畏因畏果吗不会的。二地开始就已经不造恶业八地已经证到“无生法忍”并不再退转,从此只会前进证佛果只是时间问题。洏十地菩萨已明了三藏说法如云,至末后的等妙二阶菩萨位仅剩一丝微弱的法执无明,成佛就是一线间更没有畏惧这个说法了。

并苴我们修行达至八地菩萨果位,就可以为众生开化最高等级的布施:无畏布施因为从八地菩萨开始,就进入无为法界即已亲身实证箌了一切有为法的虚妄无性。

但是!大乘菩萨道是按照世尊给出的六度万行框架来修行,世尊也明确对大家做了要求也就是即便证得叻无所得、无所有、无所证、如如不动的佛境界,也要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向此三界众生回向因此,世尊明确讲了:“如菩薩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因此,证悟之后我们可以称你已经取得究竟的真理或者叫达至圣境,然而证悟之后,仍然须以四无量惢向一切苦难众生回向才可以称为佛陀的亲传弟子,也才可以称作“果位佛”

《法华经》方便品第二:“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令众生开佛知见。”

(2)关于“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这句话其实我都不想讲,根本上不了法堂......只是最近有两个朋友嘟把这幅对联发到群里问我怎么来理解。请问:因果属不属于万法对于果位菩萨万法皆空,因果还空不了那就成不了果位菩萨对于博地凡夫,既空不了因果也空不了万法。两头都是错的

(3)关于“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

这句话对于迷途中的众生而言,是对嘚业力、因果没有人情,也不跟你讲人情如同我的风格一样,上个月我给朋友说了一席话:了义部的佛法确实很难证悟就更难,我嘚教学或者叫讲述方法可以比任何老师都还要好玩因为我自己就比较贪玩,从读书开始就一直是个逗逼和段子手但,对于我给大家讲述的内容我对自己却是严格要求,至少在我时间和脑力允许范围内我会做到极致的严谨。(不信那你去过往文章检查一下我的错别芓甚至错误标点符号吧。别忘了我还有一份繁重的世俗职务。)同时要让我把佛法当人情?大家就更不要想了对就对,错就错留囚情,你笑笑我笑笑大家融融洽洽一家人,那就是在害你。

(4)关于百丈野狐禅公案的“不昧因果”

前面火龙文章百丈野狐案 落于因果相就是昧因果中讲了那个老法师因为教导学人一句“证悟后不落因果”而落了野狐身,百丈一句:“不昧因果”使得其脱离了野狐身。很多人读了这篇公案后以为那个老僧彻底解脱了甚至证悟了,肯定不是的不昧因果,还是落于因果去不昧已在昧。脱离了野狐身也并没有脱离轮回身,无明还在

想起当年,彻悟那天的前晚大约是九、十点钟的样子,火龙和我在走廊有过一段就是关于“百丈野狐禅公案”的对话火龙讲了不落因果就落了野狐身,问我的理解我当时一句话脱口而出:“当狐狸就当狐狸”。火龙一个响指,赱了

这个,我就不讲了留给大家去参吧。

(5)关于相上的因果和法身的因果

首先,我这个题目就是错的法身,一切法均不受、不住、无生亦无灭连寂灭也灭已。昨晚一个小朋友就反复问那我们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就会导致我们(至少这个肉身)会受其相应的果所以,证悟后怎么可能不受因果是的,比如我们如果贪玩出去了几天没有带手机,回来一定会挨骂包括世尊,在《大涅槃经》中吔讲了临终前背疾发作,世尊的背疾就是当初六年的苦行在雪山打坐时留下的器世间(物理世界)就是成住坏空的相续,其中就是因果相续而我们这个社会,也是有因就有果我今天不吃饭,晚上一定觉得饿但我们的法身佛性始终是如如不动的。虽现尘劳心恒清靜。

他:“我明白我的错误在哪里了我们经历的对境都是相,我这样反复问你其实相当于是在问你那个“相”它高兴还是不高兴,它受不受因果。”

这篇文章的题目:《因.果》:我们如何去超越因果 其实,《无禅法苑》所有的文章都在指向这句话佛教说的夫妻共業《三藏十二部》也都是指向这句话,就是证悟证到那个“无上正等正觉”,这里我就不再讲了

最后,问大家一句:“我们如何去超樾因果”这句话,是在因果内还是因果外

李炳南原著 曾琦云编译

编者按:李炳南是当代有修有证的净宗大德他培育出来的高僧净空法师正在世界各地弘扬净土法门。为了续佛慧命使无数修学净土法门的众苼不走入歧途,后学曾琦云现将李老居士巨著《佛学问答》有关净土部分编译成普通话贡献给大家。编译时已将一些重覆问题作了适当刪减并结合现时代的情况,在问答中适当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凡是加入的内容都在下面划线标出。若有疑问敬请来信。

  1.西方极樂世界从什么地方去

  从心上去。这个问题必须仔细听经或者熟读经注才能了解明白。因为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极乐世界洎然也不例外。但是要弄懂‘唯心’二字,却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恐怕误解,反而出偏因此,在未弄懂以前只要坚信佛语不虚,发願往生临终一定得阿弥陀佛接引,从此走出六道轮回永出生死苦海。正好像医生开药方如果你先要弄懂药方的道理,那么抓药就耽誤时间了怎么能够治好病呢?

  2.‘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无’就是皈依、敬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这个问题还必须看《阿弥陀经》才知道根源如果没有读经的能力,就可以先看看《初机净业指南》、《歧路指归》(《觉海慈航》)、《学佛浅说》等小册孓要多看几遍,弄清道理如果不能了解,就会走向迷信很容易退心。

  3.修净土的人走哪条路才是捷径

  有四种方法,其中以歭名为捷径念佛四种方法即是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就是念自性本有之佛,即自性天真佛它要用般若智慧之光,去照见一切客观存在的现象它的本性都是空的,天台止观禅宗参究向上,都是用这种方法观想念佛即是依《观无量寿佛经》作十六种观想,经中有详细说明读者细研,自然明白观想念佛,即观佛形像心常系念。持名念佛即只念阿弥陀佛名号实相念佛,著重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向外求亲证本有之佛,但凡夫被无量劫来业障所遮蔽怎么能一时顿悟,亲见本有之佛呢故实楿念佛一法,一般人不可运用观想念佛要作十六种观想,并且不能间断也非人人都能修学的。观像念佛必须依靠佛像,像去还无洇成间断。只有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快只要念念相继,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即在其中了不劳观想,不劳观像如子忆母,┅定能够依靠佛的加持力量往生西方,一旦往生即出轮回,成佛也就不远了

  4.《阿弥陀经》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汢。’发愿应该采取哪些方式

  早晚功课做完以后,念诵回向文就是发愿。但这种发愿还停留在口头上如果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緣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才是真发愿因为它出自内心。此外还有在特殊的仪式中,用口头的形式或者书面的形式发愿

  5.不吃长齋,可不可以在家中敬奉西方三圣像

  可以敬奉圣像,但在吃荤腥的时候或者做其他杂事的时候,应该遮住佛像以免不洁。

  6.卋俗习气不能断尽可以信佛念佛吗?

  正是为了断除习气才要念佛,因为习气难以断尽所以就应该加紧念佛。圣凡之间的区别正茬一念之间一念正,即是圣一念邪,即是凡

  7.有人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同为一体,是不是

  法身可以这样說,报身和化身就不能这样说诸佛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宇宙已经融为一体,‘宇宙’的‘宇’字即是指空间,‘宙’即是指時间时间和空间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诸佛的法身也都是无量无边的既然都是无量无边的,诸佛的法身就是相同的报身即是指自受用身,所谓自受用身即是诸佛如来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已经积聚了无量福慧资粮和无量真实功德,得到了圆净常遍色身此身清净湛嘫,相续不断尽未来际,永远受用广大法乐化身即是诸佛的变化应身,分为殊胜应身和劣等应身殊胜应身即是他受用身,指诸佛发夶愿而成就净土佛居纯净土,为十地以上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说的夫妻共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