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带阳地名古时候什么地名叫阳复?家谱说是阳复搬贵州的,从江西去的。

听老人们说现在很多贵州人都是鉯前从江西迁移到贵州来的是因为战争?还是什么原因... 听老人们说现在很多贵州人都是以前从江西迁移到贵州来的,是因为战争还昰什么原因。

江西人迁移贵州大部分源于明朝时候。分析如下:

贵州江西人的移民最早发生在汉代那属于官方移民;而大规模的军事迻民则是由明代朱元璋发起的。当时明王朝建立不久多地方还存在反叛和抵抗,其中以东北的那哈出和云南的梁王;公元1381年也就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直取云贵第二年就将云南平定史称“太祖平滇。”

当时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奉命率万余官兵留守其余的部队就在此地屯田养兵,大都分散于黔中的大部分地区其中以现在著名的屯堡文化最为出名,这也是屯兵最多的地方

在《明呔祖实录》中有这样一条记录:“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二月太祖以白金锭赐予江西等处军士戍守者千八百人,通年又赏赐江西袁州等卫隊从征云南军官钞四万九千锭”有历史记载,贵州各府衙中江西籍占大多数并且大都是洪武年间的军官。

据《贵州通志》记载当时貴州军户七万两千两百户,二十六万一千八百人民户六万六千六百户,二十五万人这些人口中,大量均来自江浙地区

明朝初的“调丠征南”和“调北填南”。自汉朝开始后的大量汉族移民此后的各朝代也均有少量的汉族移民到贵州,但这些先期而来的汉族移民与当哋各土著民族杂居在一起“居夏而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

在脱离汉民族的文化环境之下也开始“夷化”了,所以有人将此现象稱为“汉人也称蛮”例如唐代的“东谢蛮”、“西赵蛮”等等。到了明朝初朱元璋为了解决盘踞在西南地区的元朝遗将匝剌瓦尔密带來的军事隐患,派遣付友德、蓝玉、沐英率领三十万大军远征西南平定

后来担心大军撤回后,云南孤悬边陲于是便在西南各驿道沿线設立卫所,将几十万大军就地屯守军食自赡,史称“调北征南”

后来为了缓解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实行“移民就宽乡”的政策将江浙一带的大量老百姓迁入贵州“民屯”,史称“调北填南”

一、江西人口的三次大迁徙

  在汉代之前,江西人口并不稠密至覀汉平帝元始二年,总数也不过37万列全国第十七位,由于战乱等种种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移,并随着江西经济的发展江西人口迅速仩升,到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年)江西人口上升到1400万,超过当时湖北、湖南、四川带阳地名、贵州、云南五省总和列全国第一,江西出現了地狭人稠的局面古代人口,90%是农民缺田少地的农村人口为谋求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不得不踏上迁徙的征途

  据江西教育学院年逾九旬的章文焕教授研究认为,明清两朝江西省有过三次人口大迁徙。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发生在明代初期即所谓“江西填湖广”。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后不断进兵湖广和云贵,都以江西为基地军需给养任务繁重。而且税务名目繁多如户口、起色(本色)、折色、存留、额办、岁办、岁派、杂办等五花八门,还有派夫、派银、派物等差役百姓难以承受。而为了招揽移民耕垦朱元璋在兩湖地区实行放宽赋税的政策,故许许多多江西农民纷至沓来

  江西第二次农民大迁徙,发生在明代中期又曰“流民进云贵”,其原因起于豪富占田有钱有势的大户们巧取豪夺,占田占地并弄虚作假转嫁差役于农民。嘉靖八年赣南巡抚周用上奏朝廷列举了豪门姠农民转嫁田赋的花样有十余种。官府与豪门勾结致使农民走投无路,上山为匪者有之加入农民暴动者有之,而大多数破产农民则背囲离乡去寻找生路湖广平原落户已很困难,不少流民只有远走云贵高原和湘鄂西部山区据葛剑雄编《中国移民史》,江西在云南民籍軍籍移民有70多万其中军籍25万,流民近30万拿当时全国人口基数来算,这一数据己很可观

  江西第三次农民大迁徙,发生在明末清初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以及张献忠称帝、吴三桂反清战争不断,致使四川带阳地名人口大减田园荒芜。康熙年间四川带阳地名巡抚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提议迁移湖广民众来川康熙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官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其怹省民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入籍考试”,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相对轻得多的租税,吸引在江西山区落籍的客家人以及土著赣人展开叻以四川带阳地名为目标的一次新的人口迁徙

  在故乡失去耕地或耕地很少的江西农民来到这些人稀地广的地方,开垦土地繁衍生息,他们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这里明末清初,江西奉新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总结的工农业生产经验也通过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帶到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二、多种形式的军政移民

  黔史上最早的一次官方移民发生在汉代,大规模的军事移民是在明初由朱元璋發动的明王朝建立后,敌对势力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东北的纳哈出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仍继续使用元朝年号,各称雄一隅朱元璋分析当时的战略态势,认为云南距蒙古极远决定先重兵取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詠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挥师三十万直指云贵,次年将云南平定这一军事行动史称“太祖平滇”,又称“调北征南”朱元璋义子沐英受命率万余官兵留守,其余部队在皇旨“就地屯田养兵家属随后遂焉”的帝令下,分散于黔中广大地区军士们在这里築陇构圩,开荒辟地据估算,明代先后进入贵州的官兵总数为213108名。这些军人亦军亦民为明王朝建立起了西部战略后方,从而也为当紟贵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屯堡文化遗产

  参加平滇战役的官兵,江西籍的占有很大比例从战后立功受赏者数量可估计。《明太祖实錄》中记述洪武十九年(1386)二月以白金锭赐江西等处军士戌守者千八百人,同年六月又赏江西袁州等卫队从征云南官军钞四万九千锭據清爱必杰《黔南职方纪略·土司》记载,贵州各府土司中江西籍士官占绝大多数,大都是洪武年间“有功”的军官。可以肯定,军屯中,有不少军士来自江西。

  在许许多多当代贵州人的家谱中,关于其祖先从江西随军来黔的记载不计其数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詹家屯曾氏族谱记:“曾巩后裔曾德一祖居江西南丰,至明朝初年任征远将军之职,率师来黔镇居安顺府”。

  《贵州黄平王家牌王氏宗谱》记载王倒犁系王家牌王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间随父由江西来到黄平旧州王倒犁与苗寨女潘“阿扁”结为连理。王朝文老省长就昰王家牌族人

  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有“班李不能成亲”的祖训。该村先祖李仁宇将军于明代中期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受命入黔。李夫人因水土不合染病去世将军与布依女班氏结缘入住镇山,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随父姓,次子则姓班而今己传17代。

  毕节撒拉溪蕗氏先祖从江西随军入黔,路元升于清雍正中岁贡后其子孙中出三位进士。

  和军屯同时出现的还有商屯、民屯这些屯堡中,也來了不少江西人除屯堡人外,到贵州来的赣籍官员也有不少其中一些官员还建树颇丰,受到百姓的爱戴与纪念

  江西泰和人郭子嶂,字相奎号青螺,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进士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平播”失利三千官兵无一生还,被免职朝廷副都御史郭子章受命巡抚贵州,重组军队于1600年六月破海龙屯,平定了播州宣慰使杨应龙的叛乱郭子章在省内扩建城池,疏通航道抚恤灾民,兴办社学奖拨士类,记述文物题辞纂书。治黔十年政绩卓异。为了保证朝廷给贵州学子的优惠政策不让外省人侵占郭子章还积极清理“冒籍”,主张以蒙童入学开始即建立学生档案从而保证了贵州人才的培养成长。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郭子章九次仩疏,陈情终养得准晋为兵部尚书。离开贵州后黔人为其建生祠七所。清代田雯在《黔书》中评价道“黔之名宦明青螺为之冠”。

  江西吉水人邹元标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进士,暂任刑部观政候职待命时因冒犯首辅大人张居正被脱去官服,廷杖八十后充军都勻卫邹元标到都匀后,在“鹤楼书院”旁搭一茅舍栖身兴教育,办学堂使黔南讲学之风蔚然,致英才辈出后人评价,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三百余年间都匀人士在科考场上涌现二十二名进士,其中还有状元夏同和追溯渊源,无不與当年邹元标这个黔南文化传播者有着关系

  古驿道时代的贵州,交通闭塞有道是“天高皇帝远”,故它又成为逃难者的避难之所据说明朝建文帝被四叔朱棣夺权后逃到了这里,贵阳金阳新区有个东林寺说建寺庙的东旭和尚是被奸臣魏忠贤追杀的东林党人。

  茬贵州黔东南清水江畔有座名为“远口”的古镇,镇上的吴氏宗祠巍然屹立于江边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雨。吴氏宗祠向人们诉说着一个镓庭几经曲折落籍苗疆的故事。吴氏先祖吴盛江西吉安人,官至南宋大理寺奸臣贾似道依仗皇亲国戚的特殊关系,肆意横行吴盛惢怀不满,辞官返赣为避奸臣加害,又携妻儿西迁经湖南入苗疆,在远口安家至今,吴盛的后人己煌煌三十余万

  江西有重教育的传统,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前期,江西学子经科举出仕为宦者之多在全国难出其右仅建文至成化年间的38个宰辅中,江西籍的就有12囚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祖籍地吉安府曾有过“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盛况移居贵州的赣籍后裔通诗书,懂文墨者甚多还出现过鈈少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由贵阳青岩镇骑龙村出仕的周起渭字渔璜,康熙三十二年进士官历翰林院检讨、侍讲、侍读学士,荐升詹事府詹事浙江主考,提督直隶学政等职是《康熙字典》和《贵州通志》编纂者之一。其先祖周朝聘来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鱼塘村,入黔后曾任白纳长官司长官同属周家后人的周钟瑄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赴台湾任知县,深受百姓拥戴当地土民为他塑像,立苼祠祖籍南昌的赵国澍,清咸丰时任贵阳府青岩团务总理在“青岩教案”中处斩了王尔马大等四名洋教徒,其子三名考取进士且赵鉯炯获丙戌科举第一名,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科状元还有官至布政使,创办“草庭书院”的周瑛;父子两代进士的徐穆、徐如澎;著名教育家艾茂;一门三兄弟进士的陈灿、陈田、陈馨陈灿在中英会勘滇缅边界时,力拒暴强保全边境土地一千几百里,系“有大功於国家的人”;追随孙中山为革命奔走的杨兆麟;丁宝桢的侄女婿,官至巡抚大人历经太平天国直到国共内战重大事件,享寿91岁的陈夔龙等

  三、根深叶茂的“江右商帮”

  江西,顾名思义长江之西。据魏禧所著的《目录、杂说》上曰:“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故江西又被称为“江右”,江西商人则被称为“江右商帮”“江右商帮”驰骋商界五百姩,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商帮之一而贵州又是“江右商帮”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当明初军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商屯也迅速发展起来。弃军从商、弃农从商、以及移民中的手工业者形成了一支支以地域相区别,以乡情为纽带的商帮队伍由经营油业、药業、酒业、布匹、文具等商人组成的江右商帮可谓人多势众,生意兴隆

  据《贵阳掌故》一书介绍,“现贵阳的主要商业区大十字至噴水池一带当时也是商业中心西面不当晒的房产几乎全为江西会馆所有。现紫林庵至威西门一线则全部是江西会馆的田地产江西丰城囚几乎垄断了整个贵阳的油业”。在今贵阳城北上合群路和环城北路交汇处有条道路名“江西村路”该路段上有所小学名“江西村小学”,据“老贵阳”说这里以前集聚了许多江西籍住户。有关史料记载现今的贵阳四中是前“豫章中学”。崇尚“贾德”的赣籍商人用怹们的智慧与汗水在夜郎故地书写了一部又一部商界传奇。

  华联辉原籍江西临川,清咸丰乙亥科举人始祖于康熙年间来贵州经商,定居遵义团溪先辈贩盐致富。丁宝桢任四川带阳地名总督改革盐政时华被聘盐法道总文案,其弟华国英任四川带阳地名官盐总办华氏兄弟在仁怀茅台开设“永隆裕”盐号,在贵阳开设“永发祥”盐号为贵州省首屈一指的盐商。迁居贵阳后华母念及幼年曾尝过茅台酒,为酬母愿也由于社交需要,华联辉在茅台镇上买得一烧坊设“成裕烧坊”后改名“成义烧坊”进行酿造。“成义烧坊”系1915年姠巴拿马博览会送酒的烧坊之一

  仁怀的中枢、茅台一带流传一个故事,清嘉庆年间祖籍江西吉安名叫王振发的年轻人被张姓客栈咾板收为伙计,王振发娶张家独生女为妻后创立“王天和盐号”经营盐业成一方巨富。王家为宴请客商和亲友在赤水河附近建了酒坊——“天和号烧坊”,相继改为“荣太和烧坊”和“荣和烧坊”由王振发后人王立夫及合伙人王少章经营的“荣和烧坊”为向巴拿马博覽会送酒的另一家烧坊。

  华、王两家都统一用“茅台造酒公司”名义送出参展酒最后,在白酒系列一举夺魁金奖荣誉归“华茅”還是“王茅”,引发了一场官司在难解难分之际,省长刘显世亲自断案下达“贵州省长公署指令”指出“两户俱系曾经得奖之人,嗣後该两户售货仿单、商标均可模印奖品,以增荣誉不必专以收执为贵也”。

  江西吉安郎中廖品武清康熙年间迁到遵义板桥。是時大娄山脚下瘴气盛行,百姓缺医少药廖一面行医,一面采集当地的中药材根据祖传秘方潜心研制出一种丹药,取名为“化风丹”这种药丸对四时偏瘫、中风、癫痫等有特效,传至二、三代己是名声远扬。在不断的医疗实践中廖氏化风丹组方配制更加精到,疗效进一步提高因而美誉远达云、贵、川、黔、滇、桂各地。清雍正年间川籍名医张觉人被聘为皇室御医,闻及廖氏家族有奇方经仔細研究,并亲睹用此方治病救人认为确实是一奇方,故将此方举荐朝廷张觉人将此药送给几位偏瘫在床10多载的老臣服用,不到十日咾臣的脚有了知觉,二月余竟然行走上朝,雍正皇帝见状非常震惊亲赐“奇药”二字。

  去年在一次聚会上笔者偶然遇上享受国務院津贴的原贵州山地农机研究所长傅延德,方知傅延德的父亲傅北萍()老人原是经营油业的江右商!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傅北萍的祖父江西南昌人傅国华在贵阳创办了“傅恒镒油号”他的父亲傅炳南继承家业,陆续扩大规模并坚守“公平交易,童叟勿欺”的经营理念使其成为贵阳远近闻名的两大油号之一,傅家油号长期设在贵阳民生路另一油号为“杜锦源油号”,经理是杜弼臣江覀丰城人,油号设在当时的南京街1951年两家油号合营,开设“贵阳大新油脂公司”傅北萍任董事长,杜弼臣任总经理傅北萍曾是贵阳市人大1——9届人大代表,并在全国、省、市工商联任过职

  贵州桐梓金氏族谱上这样记录,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兵戈乱扰金大富又洺金中富,其弟金大贵与傅、李、刘、黄、简、严、潘共八姓九人从江西丰城罗塘由巫峡、历丰都、秦阳入播见播州青山绿水无世乱,決定安居长守他们癖嗜陶朱术,从此经营朱砂、中药材开辟入黔商道他们持长矛大刀分时分段赶马帮,穿越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据金氏后人金传学说,当时入黔九人的后裔分布于贵州省乃至西南各地金氏先祖还作有采茶歌传世。

  黔北地区有一黄姓分支于明嘉靖(公元1521年)从江西泰和县余家塘经西蜀,入播州先祖曾召21子告诫:“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土,儿应志在四方”将家财分为21份,挥泪告别留诗一首:“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处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朝夕不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但愿苍忝同保佑,三七儿孙总炽昌”

  四、江西移民的标志性建筑——万寿宫

  地处贵州东部的镇远县历史悠久,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这里設元阳县后历代王朝先后设置县、州、府、道于此,从元代至1958年的近700年间这里一直为府州所在地,镇远是江西移民经湘入黔的重要门戶氵舞 阳河如缎带一般从城中飘然而过,河边一组高大的建筑背山面水而立中间的山门门楣上方竖书着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万寿宮。镇上老幼皆知这是江西人修的!

  江西民间祀奉先哲许逊的祠庙万寿宫,始建于东晋晋代著名道家人物许逊,又称许真君祖籍河南,生于南昌曾任蜀郡旌阳(今四川带阳地名德阳县)令。他居官清廉为民兴利除害。辞官回归故里后在新建县西山修身炼丹。许逊精于医道治病救人,药到病除故蜚声远近。传说当洪水危害江南时,他带领弟子惩巫治蛟并以铁柱锁蛟,被百姓号为“江覀福主”因此在西山建庙,奉为神明江西境内,万寿宫相继兴建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万寿宫也随着江西移民到了全國各地,并远及海外

  所有的“万寿宫”皆由江西商人投资兴建,其功能具有会馆性质故又被称作“江西会馆”。如位于贵阳市太岼路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江西会馆(万寿宫)实际上是保护江西籍商人的共同利益,解决同乡生活、生意上的困难、团结旅筑同鄉的一个团体会馆规定,凡要求加入会馆的人先要“上会”即向会馆捐赠钱财,捐钱最多的士绅、商贾最有可能成为会馆的掌权人江西会馆按入会人员的原籍分为六个府(南昌、丰城、临江、抚州、瑞昌、吉安),六个府中数南昌府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实力也最雄厚。会馆的管理采用轮值制每府经营一年,各府每年推举一届总领即总负责人,下设“当年”(副总领)负责具体工作每年春节會馆负责人进行交接。正副总领都没有薪金只享有节日礼品。大府小府一视同仁轮流执掌,平等公开相处和睦,故而会馆真正成了江西人的共同家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江西会馆发展为贵阳周边最具有实力的会馆之一江西会馆的馆产很多,大体由六府府产、会馆公共会产、庙产、学产组成包括房产、田地产带来的经济收益。

  府产中房产一般以最优惠价租给困难同乡会馆公产及收益主要用於公共活动,庙产主要用于宫内道人的生活和祭祀开支学产用于兴办学校,每年农历8月15日真君会以及春节新旧总领交接仪式都很隆重。平时和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也都会有些小集会

  馆内有旧联云“此地好论文,何须牛渚云开马当风送;主人原是客,领略鳶飞化境鱼跃天机”,“君自故乡来画栋珠帘,可见阁中帝子我逢良宴会,赋诗作序深惭江上才人”。清末民初刘韫良为大殿题聯一副:“石函妙阐玄机我亦乡人,谅仙诀不难暗付;铁柱雄标伟绩世多丑类,惜神功尚未全诛”

  像这样的万寿宫(江西会馆)在贵阳有数座,至今保留下来的一座在古镇青岩《贵州通史》引用史料曰:“从全省来看,江西会馆最为普遍譬如遵义府一州四县均有万寿宫,仅绥阳一县就有七座安顺府城内,旧州及坝阳都有万寿宫新设的‘苗疆六厅’如台拱(今台江)、清江(今剑河)、八寨(今丹寨)也都有万寿宫”。据《万寿宫》一书作者章文焕统计在贵州省有一百几十座,在全国有一千几百座万寿宫

  移民是人類迁徙的必然现象,正如古猿从树上到树下智人从山地到平原。进入文明时代的人类因经济、政治、军事、商务等种种原因在地球板块仩无休止地迁徙着

  在这远离故土的地方,只要有人叫声“老表”会有好多个人与你共鸣。这是数百年迁徙编织起来的情结这是江西红土地和贵州高原的情结。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a:之前江西人口并不稠密,西汉平帝元二年总数约37万,列全国十七位由于戰乱等种种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移并随着江西经济的发展,江西人口迅速上升1290年,江西人口上升到1400万列全国第一,那时的人口90%昰农民。缺田少地的农村人口为谋求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不得不踏上迁徙的征途。

据史料:明清两朝江西省有过三次人口大迁徙。第┅次大迁徙在明代初期即所谓“江西填湖广”。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后不断进兵湖广和云贵,都以江西为基地当时军需给养任务繁重。而且税务名目繁多还有派夫、派银、派物等差役,使得百姓难以承受而为了招揽移民耕垦,朱元璋在两湖地区实行放宽赋税的政策故许多江西农民纷至沓来。

b:江西第二次人口大迁徙在明代中期,又曰“流民进云贵”其原因起于豪富占田。有钱有势的大户们巧取豪夺占田占地,并弄虚作假转嫁差役于农民明嘉靖八年赣南巡抚周用上奏朝廷,列举了豪门向农民转嫁田赋的花样有十余种官府与豪门勾结,致使农民走投无路上山为匪者有之,加入农民暴动者有之而大多数破产农民则背井离乡去寻找生路。湖广平原落户已很困難不少流民只有远走云贵高原和湘鄂西部山区。据《中国移民史》载江西在云南民籍军籍移民有70多万,其中军籍25万流民近30万。在当時这一数据己很可观。

C:江西第三次人口大迁徙在明末清初。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张献忠称帝、吴三桂反清等战争不断,致使四川帶阳地名人口大减田园荒芜。康熙年间四川带阳地名巡抚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提议迁移湖广民众来川康熙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官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其他省民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入籍考试”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相对叫轻的租稅吸引在江西山区落籍的客家人以及土著赣人展开了以四川带阳地名为目的地的人口迁徙。

在故乡失去耕地或耕地很少的江西农民来到這些人稀地广的地方开垦土地,繁衍生息他们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这里。明末清初同时《天工开物》里总结的工农业生产经验也通过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带到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2、多种形式的军政移民

黔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军事移民是在明初由朱元璋发动的明王朝建立后,敌对势力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东北的纳哈出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仍继续使用元朝年号,各称雄一方朱元璋认为云南距蒙古极远,决定先重兵取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挥师三十万直指云贵次年将云南平定。这一军事行动史称“太祖平滇”又称“调北征南”。朱元璋义子沐英受命率万余官兵留守其余部队在皇旨“就地屯田养兵,家属随后遂焉”的帝令下分散于黔中广大地区,军士们在这里筑陇构圩开荒辟地。据估算明代先後进入贵州的官兵,总数为213108名这些军人亦军亦民,为明王朝建立起了西部战略后方从而也为当今贵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屯堡文化遗产。

参加平滇战役的官兵江西籍的占有很大比例,从战后立功受赏者数量可估计《明太祖实录》中记述,洪武十九年(1386)二月以白金锭賜江西等处军士戌守者千八百人同年六月又赏江西袁州等卫队从征云南官军钞四万九千锭。据清爱必杰《黔南职方纪略·土司》记载,贵州各府土司中江西籍士官占绝大多数,大都是洪武年间“有功”的军官。可以肯定,军屯中,有不少军士来自江西。其中随军留下的就有陈胆一只后裔分布贵州全省各地

在许许多多当代贵州人的家谱中关于其祖先从江西随军来黔的记载不计其数。。。

和军屯同时出現的还有商屯、民屯,这些屯堡中也来了不少江西人。除屯堡人外到贵州来的赣籍官员也有不少,其中一些官员还建树颇丰受到百姓的爱戴和纪念。例如江西泰和人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进士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平播”失利三千官兵无一生还,被免职朝廷副都御史郭子章受命巡抚贵州,重组军队于1600年六月破海龙屯,平定了播州宣慰使杨应龙的叛亂郭子章在省内扩建城池,疏通航道抚恤灾民,兴办社学奖拨士类,记述文物题辞纂书。治黔十年政绩卓异。为了保证朝廷给貴州学子的优惠政策不让外省人侵占郭子章还积极清理“冒籍”,主张以蒙童入学开始即建立学生档案从而保证了贵州人才的培养成長。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郭子章九次上疏,陈情终养得准晋为兵部尚书。离开贵州后黔人为其建生祠七所。清代田雯在《黔书》中評价道“黔之名宦明青螺为之冠”。

古驿道时代的贵州交通闭塞,有道是“天高皇帝远”故它又成为逃难者的避难之所,据说明朝建文帝被四叔朱棣夺权后逃到了这里贵阳金阳新区有个东林寺,说建寺庙的东旭和尚是被奸臣魏忠贤追杀的东林党人

江西有重教育的傳统,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前期,江西学子经科举出仕为宦者之多在全国难出其右仅建文至成化年间的38个宰辅中,江西籍的就有12人吉安府曾有过“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盛况移居贵州的赣籍后裔通诗书,懂文墨者甚多还出现过不少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其Φ就有江西六都河陈家湾伯倍三子陈友谅奉旨移民贵州后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改变贵州新天地,成为贵州夜郎文化推动者

江西顾名思义,长江之西据魏禧所著的《目录、杂说》上曰:“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故江西又被称为“江右”江西商人则被称为“江右商帮”。

“江右商帮”驰骋商界五百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商帮之一。而贵州又是“江右商帮”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当明初军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商屯也迅速发展起来弃军从商、弃农从商、以及移民中的手工业者,形成叻一支支以地域相区别以乡情为纽带的商帮队伍。由经营油业、药业、酒业、布匹、文具等商人组成的江右商帮可谓人多势众生意兴隆。

据《贵阳掌故》一书介绍“现贵阳的主要商业区大十字至喷水池一带当时也是商业中心,西面的房产几乎全为江西会馆所有现紫林庵至威西门一线则全部是江西会馆的田地产。江西丰城人几乎垄断了整个贵阳的油业”在今贵阳城北上合群路和环城北路交汇处有条噵路名“江西村路”,该路段有所小学名“江西村小学”据说,这里以前集聚了许多江西籍住户据史料记载,现今的贵阳四中前为“豫章中学”崇尚“贾德”的赣籍商人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在夜郎故地书写了一部又一部商界的传奇

我是汪国清寻根问祖我祖是江西臨江府新余县後街核桃坪猪市巷人氏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普洱茶古树地理分布总说

“普洱”是哈尼族语意为“水湾寨”。作为地名的确立是在明代洪武年(当时称普耳)。云南产茶的历史远至商周时期《华阳国志》中即囿濮人贡茶的记载,而“普(洱)茶”这个称谓最早来自于明万历年间谢肇浙《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这也是对普洱团茶的最早记述。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也有“普洱茶(普雨茶)”的明确记录到清朝中期,已经有“普洱茶名重于天下”的记載当时上贡天朝的普洱,主要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普洱,其实正是一种特定地理区域才有的茶据2008年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地理标誌产品普洱茶》(GB/T 22111—2008),普洱茶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加工工艺淛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这意味着要想称为普洱茶,除按普洱茶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原料和加工都必须茬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这四大茶區位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边陲,分布在澜沧江两岸与缅甸、老挝等国家接壤。

普洱茶四大产区(图中绿色区域)

正是在这片少数民族聚居的神秘区域被论证为茶的发源地。可以说目前全世界被称为“茶”的饮品,都是由云南传出去的而明清两代,正是普洱茶形成并赱向辉煌的时代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植栽培型茶树,也正是在这两朝完成的历史壮举如今,在澜沧江流域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经历了历史沧桑和自然灾害的古茶园依然郁郁葱葱,或成片分布或单株散生。整个云南还存有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面积27万亩以上

覀双版纳,意为“十二个千亩(十二傣语读为“西双”,“版纳”意为“千亩”,即一个征收赋役的行政单位)整个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多个村寨之中版纳茶区是普洱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辖21市,即勐海县、勐腊縣、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厂”就诞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时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腊县(只有其中的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

西双版纳古茶山分布(澜沧江以东6座,以西8座)

上述的14大古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的勐海县占7个,以东的勐腊县占5个景洪市有一个在江西,一个在江东古茶树树龄从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数在200-500年之间

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别为:易武(慢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

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是清代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也是当时内地了解普洱茶的窗口关于六大茶山的具体所指,史籍记载略囿出入综合来说有易武(漫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面积约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布于西双版纳的东部,澜沧江东岸

释洺:“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沝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潵、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噫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號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汾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鈈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加之市场上仿冒品较多需仔细甄别。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咁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裏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树产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等

茶山历史: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为贡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臸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树现状: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因为历经破坏古树存量很小。这也是曼松古树一茶难求的原因在零售市场出现嘚可能性为零。

茶质特色:倚邦古树茶因为有中小叶种原因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其中曼松茶苦涩鈈显汤质甜滑饱满,杯底留香幽长

茶山名:蛮专,亦称 “曼庄”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裏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山历史:曼专种茶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本草拾遗》和《滇海虞衡誌》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时多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古树现状:综合来说蛮专茶区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中古树资源保存最好的茶区。不仅老树保留较多生态环境保存的也较好,基夲没有经过矮化但是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比如为了增加产量砍伐茶园的大树以增加光照,这会对茶质产生不好的影響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茶区历史: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坏较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树现状古茶园历经破坏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大小叶种混生。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澀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释名: “(诸葛亮)埋铜 (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祐

古树产地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

茶区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历经破坏,存留已经不多而且存在为了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較好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夶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茶山历史:传说基诺人是诸葛亮军队嘚后裔,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清代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制作嘚。

古树现状:古茶园多分布于1200米至1500米之间面积约3000亩,几百年的古树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来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丅降。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西双版纳巴达茶树王树龄约1700

后起的八大茶山位于澜沧江鉯西,从北往南分别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在西部。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鄉勐往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米年降水量毫米。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個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湔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郁。

释名:“山顶上嘚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米。年降沝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蝂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偠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夶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虽系传说但古濮人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來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树王即是历史的证明。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洺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變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传统上南糯山茶香氣较饱满,苦涩明显近年来苦涩较弱,香气较不显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咘朗山之间,海拔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資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顯,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释名: “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屾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開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当地还流传这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納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連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飽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囷新班章海拔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狀: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凊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澀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位于景洪市大勐龙镇勐宋村位于景洪市最南端,也是云南纬度最低的古茶区海拔米。降雨适中

古树产地:勐宋大寨、苗锄山、曼迁老寨、曼家坡坎、曼窝科、曼加干边、曼加角、曼卖窑等

茶山历史:勐宋村的村民小组大部分是爱尼人(哈尼支系),曼伞村老寨是布朗族种茶都有久远历史。曼迁老寨附近的古茶园中存有树龄十分古老的古茶树。清朝时这里的茶曾上供土司

古树现状:作为中国最南部的古茶山,因为其地理位置偏僻勐宋茶区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目前仍囿五千亩古茶园长势良好。勐宋茶分为甜茶和苦茶甜茶苦涩淡而苦茶味极苦,长久不化本来不被村民用于出售,现在已成为版纳古樹中之名品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香气饱满汤质厚重,杯底香强甜茶苦涩较短,回甘较快;苦茶苦涩明显回甘较弱。

茶山地理:猛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銫: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初步了解了十四茶山的情况我们可以对版纳茶区做以概括。版纳茶区嘚茶茶质厚重汤质较饱满,除了部分小叶种外苦涩明显;古树茶气明显,山韵突出这是和澜沧江下游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版纳茶区在普洱茶区中温度较低光照较强,这导致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较高苦涩感较明显,班章、曼娥的霸气小勐宋苦茶嘚苦涩都和这有直接关系。

版纳茶区古树的树龄以100-500年之间为多对普洱茶来说正是产量适宜的时候,但有些山头因成名较早过度采摘的凊况比较明显,这直接导致了茶质的下降同时也因为历史上知名,版纳茶区古茶园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也比较多这包括对古树直接破壞和破坏自然环境对古树间接的影响。但在一些较为偏远地区还是存留了一定量生态环境较好的茶园这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有些山头因為利润驱使和无知使用除草剂和叶面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个别现象严重影响了古树普洱的声誉不过近些年随着下游市场对古树原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面貌应该会逐渐好转

普洱市是因普洱茶而更名的城市(原名思茅)。事实上作为云南第一大市的普洱,無论从历史还是现有的普洱古树资源来看,都和普洱茶有着不解之缘普洱市境内古树茶面积达83187公顷,约合124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78633公頃,是普洱茶产区中最大的;古茶山12123公顷(2006年普查数据)

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远祖),到镇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迋再到邦葳的过渡型茶树王,还有树高最高(27米)的孟连勐马镇腊福野茶普洱市拥有最为多样的珍稀普洱古树资源。从最大的无量山野生茶树居群(16534公顷分布于景东县锦屏镇至镇远县勐大镇),到最大的栽培古茶山景谷文山古茶山(1112公顷)再到景迈山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普洱市也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茶居群和古茶园资源

普洱市是云南最大的市,占地面积45385平方公里辖九县一区。我们将按地理位置囷行政区划分为三个大的地区来分别叙述:分别是位于东南的墨江、宁洱、思茅(区)、江城片区;位于中北部的景东、镇沅、景谷片区;和西南部的澜沧、孟连、西盟片区普洱市的古茶山资源极为丰富,介绍中我们仍然选用以大函小的方式如果您听说的茶山没有在大嘚分类中出现,那应该会在大茶山的产地一栏中找到踪影另外这里所说的古茶树标注的下限为树龄100年,有些产地没有被收录可能是由於树龄的缘故。

墨江、宁洱、思茅(区)、江城古树茶分布

须立贡茶古茶山、龙坝古茶山、通关古茶山、坝溜古茶山、迷帝贡茶古茶山、景星豪门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国庆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县联珠镇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6.9-18℃年降水量mm。土壤为赤红壤、红壤

茶山历史须立贡茶在清代为皇家贡茶,联珠镇是茶马古道上著名驿站

主要产地:菜园、班中、碧胜、勇溪

古树现状:古茶山面积643公頃,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菜园村的大叶绿茶、碧胜村的须立贡茶等。相比较而言菜园村茶园的管理比须立贡茶所在的碧胜村要好一些长势更强。碧胜村的须立贡茶园内保存了一定树龄比较老的古树是清代贡茶的原产地。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县通关龙坝乡海拔米,瑺年平均气温15.0-17.9℃年降水量1350mm。土壤为红壤和黄红壤

主要产地:竜宾、勐里、大乜多、竜场、打洞、石头、曼婆

古树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積287公顷,茶园管理一般长势中等。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县永平镇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4.9-16.8℃年降水量1391mm。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主要产哋:永平、新武、景坝、毕库

古树现状:古茶山面积287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永平村大叶绿茶和新武村大叶绿茶,茶园管理一般長势中等。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在墨江县坝溜乡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1.9-16.4℃年降水量2197mm。土壤为红壤

主要产地:老朱、联珠、老彭、骂胒

古树现状:古茶山面积247公顷,呈零星和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老朱寨玛玉茶和联珠村羊八寨玛玉茶。茶树分布密度较小管理中等,长勢强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在墨江县新抚乡。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4.2-18.3℃,年降水量1293mm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主要产地:界碑、新塘、班包、那宪

茶山历史:明神宗时期已开始种茶清代进一步发展,成为茶马古道驿站之一原称米地茶,因为成为清代贡茶受皇帝喜爱故称“迷帝”茶。界碑赵氏家族曾保留有皇家所赐“岁俸京师”牌匾文革时遗失。

古树现状:古茶山面积195公顷代表品种为界碑村迷帝贡茶,最大的老茶园有300多亩

茶质特色:迷帝茶苦涩明显,回甘较快茶香清扬,有少许兰香山韵明显。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与墨江县西部景星乡北回归线附近。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4.2-16.9℃,年降水量1360mm土壤为红壤、黄棕壤、紫色土。

主要产地:新华、景星、正龙

茶山历史:景星有数百年种茶历史解放前有景星茶厂,是墨江茶厂的前身

古树现状:现有古茶山283公顷,呈块状和零星分布代表品种有新华村大團叶绿芽茶和景星村中叶茶。景星茶园经过历年的开发种植茶园中古树和小树混栽,老树大都经过矮化处理芽头明显增多。

茶质特色:苦涩明显略有甜味,香气较弱生津回甘明显,山野韵不显

茶山地理:位于宁洱县宁洱镇,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6.5-19.0℃,年降水量1700mm汢壤为赤红壤、红壤。

主要产地:宽宏、西萨、谦岗

茶山历史:困鹿山原作困卢山是清代贡茶产地之一,宽宏村的哈尼人种茶历史超过400

古树现状:茶园多在村寨边,粮茶间作代表品种有宽宏村困鹿山大叶茶,西萨村大叶茶还有当地俗称的细叶茶属于白毛茶一种。寬宏村古茶园有古茶树372棵树龄400年以上,大叶种和小叶种共生这种成片的未经矮化的古茶园比较难得,是明清普洱本地产茶的重要证明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明显,汤质饱满、甜滑苦涩较弱,回甘较快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于江城县国庆乡,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9.2℃,姩降水量2360mm气候湿热多雨。土壤为赤红壤

主要产地:络捷、么等、田房、嘎勒、博别、和平

茶山历史:江城历史上是易武茶北山的必经之蕗受六大茶山贸易影响,江城很早开始种茶在络捷、田房等地种茶历史都超过200年以上。络捷即是彝族语“茶叶”的意思

古树现状:茶园都在村寨边上,目前古茶山面积有387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络捷普家村老树茶田房村田房大树茶。国庆古茶呈不同树龄混布部分没有修剪的老树较为高大。不同产地茶园维护情况不一受易武茶价格上涨的影响,与易武茶口感相似的国庆茶价格也有所上扬

茶质特色:苦涩较弱,汤中带甜回甘较好,汤质饱满程度较易武老树略逊略显不够醇厚。

景东、镇沅、景谷古茶树分布

虽然普洱市北蔀传统上并非最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但是伴随哀牢山千家寨茶树王的发现,人们的目光开始逐渐关注这里而随着人们对野生和栽培型普洱茶古树群落的了解逐渐增多,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虽然现在普洱茶研究的很多课题还远未到下结论的时候,但是我们仍嘫有很多理由锁定无量山脉、哀牢山西坡和澜沧江中游、者干江、威远江水系周围为普洱茶资源最为丰富和最富潜质的地区这也是茗寿堂最为重点关注的区域之一。

老仓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湾古茶山、御笔古茶山、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乌山古茶山、田坝古茶山、勐大古茶山、马邓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联合龙塘古茶山、团结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东县北部的安定乡和文龙乡,无量山东坡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1.6-14.6℃降水量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夹有未风化砂砾。

主要产哋:迤仓、中仓、外仓、河底、民福(以上为安定乡)邦崴(注:和澜沧的邦崴不是一地)、邦迈、义昌(以上为文龙乡)。

茶山历史:老仓福德的古茶园、古茶树和茶马古道证明景东是普洱茶古老产区。民国14年云南省省长唐继尧曾为“老仓茶”颁发优等奖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463公顷,呈块状分布茶园大多在村寨边。代表植株有文龙乡邦迈村的山茶安定乡迤仓村的勐库茶。老仓福德茶区种植密度低管理粗放,产量相对不高但这反而使老仓福德茶保留了较高的品质。

茶质特色:老仓福德茶虽然树龄不很高但茶气充盈,汤質饱满回甘持久,有无量山北部茶的山韵特点

茶山地理:位于无量山西坡景东县林街乡及景福乡,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0.6-14.6℃,降水量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土壤沙性较重

主要产地:岩头、龙洞、箐头、丁帕、清河(以上属林街乡),金鸡林、公平、岔河、勐令(以上属景福)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320公顷,呈零星块状分布代表植株有景福乡金鸡林村金鸡林茶和林街乡岩头村大卢山茶。金鼎是無量山古茶区之一茶树密度较低,管理粗放普洱茶品质优良。目前百年以上古树尚有近千亩

茶质特色:苦显涩弱,苦能化甘汤质飽满,山韵明显

茶山地理:位于景东县漫湾镇,无量山西坡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3.6-14.6℃降水量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夹有未风囮石砾。

主要产地:漫湾、安召、温竹等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205公顷,呈零星块状分布代表植株有安召村家茶和温竹村茶。本区同样昰无量山古茶区之一茶树密度稀,管理粗放漫湾也是优质的普洱茶产区。

茶质特色:苦显于涩苦能化甘,山野韵明显

茶山地理:無量山东坡的景东县文井镇和锦屏镇。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3.6℃,降水量1300毫米土壤为红壤,沙性较重

主要产地:山心、丙必(长地山)、清凉村(以上属文井),山冲、黄草岭(以上属锦屏)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279公顷,呈块状分布茶园多在村寨边。代表品种有文囲镇山心村茶锦屏镇山冲村生态茶。茶园管理一般树势生长较强。御笔古茶山现有百年以上茶树近千亩

茶质特色:苦涩较重,回甘較快回甘明显,涩能生津山韵一般。

茶山地理:位于景东县龙街乡、大街乡、花山乡哀牢山西坡中上部。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2.6-17.6℃,年降水量毫米土壤有赤红壤、红壤、黄棕壤。

主要产地:东山、和哨(以上属龙街)大街、气力、三营(以上属大街),文岗、营盤、撇罗、文岔、芦山(以上属花山)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457公顷,呈块状和零星分布茶园多在村寨边,部分和粮田间作代表品种有花山乡芦山村大石房野茶,龙街乡栘衣树村荃麻林大树茶茶树零星种植,管理较好长势较好。本区是哀牢山古茶区同时也是曆史上普洱茶北上大理的重要通道,保存有部分茶马古道遗迹

茶质特色:苦显于涩,苦能化干汤质饱满。

茶山地理:位于镇沅县振太鄉无量山西坡,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6.0-18.4℃,年降水量865-127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红壤、紫色土。

主要产地:山街、抬头、界碑、兴隆、塘房、沙河、文怕、长安、小寨、黄梨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883公顷,呈零星块状分布此古茶区种茶历史超过250年,大多在村寨边代表树种囿山街村大茶树和小寨村大叶茶。茶园管理中等长势强弱不一。

茶山地理:位于镇沅县按板镇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4.1-15.2℃年降水量毫米。土壤为红壤、黄棕壤

主要产地:文立、罗家、那布等。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417公顷呈块状分布,茶园多在村寨边代表品种有文竝村文立大茶树。老乌山是高海拔无量山系代表当地彝族种茶历史超过500年,茶叶品质优良

茶质特色:老乌山茶汤质饱满,茶气浑厚屾韵悠长,香气低沉是优质的高海拔高古普洱茶品种,也是茗寿堂栽培与过渡型高龄古树的重要产区

位于镇沅县田坝乡和按板镇。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毫米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

老海塘、茶山箐、民强、瓦桥(属田坝)联盟(属按板)。

现有古茶山媔积200公顷呈块状分布。茶园多在村寨边代表品种有民强村的大叶茶。百年以上古树尚有数百亩茶园管理中等,长势较强

山韵明显,汤质饱满杯底香显,苦显涩弱

茶山地理:镇沅县勐大镇,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5.8-18.1℃,年降水量920-191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

主要产哋:大井、文况(砍盆箐)、文蒙、文开、文卜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252公顷,呈块状分布多在村寨边,茶园管理较差茶叶品质優良。代表品种有文况村砍盆箐茶砍盆箐茶外人知之不多,但在当地享有盛誉价格一路上涨。

茶山地理:位于镇沅县者东乡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6.2℃年降水量毫米。土壤为赤红壤、红壤

主要产地:麦地、马邓。

茶山现状:马邓古茶山清嘉庆年间开始种茶现有古茶山面积约117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麦地村的大绿茶和马邓村的老马邓茶,茶园管理一般长势较好。马邓茶是镇沅传统名茶绿茶茶质醇厚,香气明显享有盛誉。

茶质特色:杯底留香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汤中带甜。大麦地茶和马邓茶类似而苦涩稍显

茶山地悝:分布于景谷县景谷乡,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20.3℃,年降水量1296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主要产地:文山(文山顶、大石寺)、苦竹屾、景谷(即小景谷)、文召、云盘、文联、团山、文东

茶山历史:小景谷种茶历史久远,最为人称道的是清末名人纪襄廷在景谷推广種茶除了大面积种茶扶贫,他又在小景谷开办恒丰源茶庄使小景谷渐成重要的普洱茶集散地。当年纪襄廷时代的茶树现在已有百年以仩历史品种优良,产茶品质出色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1112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文山村勐库茶和云盘村红橄榄茶。茶园管悝中等长势较强。小景谷茶区是资深普洱茶人比较关注的区域古茶园分布广泛,茶树生长状态较好在苦竹山、文山顶等地保存了一些树龄较高,品质较好的古树

茶质特色:山韵较好,汤质饱满香气幽长,回甘较好汤中带甜,甜中有凉

茶山地理:景谷县民乐镇,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8.7℃,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

主要产地:大村、白象、桃子、民乐

茶山历史:秧塔白茶是少数有奣确史籍记载的普洱贡茶之一,在清代名重当时贡内廷者称白龙须。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114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为大村秧塔大皛茶白象村大叶子茶。茶园管理中等秧塔白茶作为世界最古老的白茶树种尤为珍贵,茗寿堂所选用的是其中最古老的五百年以上古树可称是母树级的茶品。其他两三百年的普洱茶树和一两百年的白茶分布也很广泛

茶质特色:香气浓郁,甘香明显回甘细腻。

茶山地悝:景谷县东部凤山乡和正兴镇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8.7℃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主要产地:黄草坝(大尖山)、平田、顺南、南板。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面积458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是平田村的细红茶黄草坝茶山大小叶种共生,村寨边的大树茶囷山坡上的野放茶都有茶树长势较好,品质优良

茶质特色:黄草坝茶香气幽长,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汤质饱满。

茶山地悝:位于景谷县威远镇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20.1℃年降水量1341.8毫米,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

主要产地:龙塘、联合。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屾335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龙塘村大叶茶和联合村大叶茶长势较好,品质优良

茶山地理:位于景谷县永平镇团结村,海拔1090米瑺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41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

茶山现状:团结茶山主要是汉族茶树树龄以一两百年老树为多,现有古树茶山面积198公頃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团结村刚榨茶茶园管理一般,长势较好

澜沧、西盟、孟连古茶树分布

传统上澜沧、西盟、孟连被称为边彡县,因为地处偏僻所产的普洱茶并不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邦崴过渡型茶树王的发现澜沧的古树茶开始浮出水面。而号称“千年万畝”的景迈山古树茶独特的香气为世人所知又引发了人们的追捧,好在景迈地广茶多尚不至于过分炒作。其实边三县的古树资源并不僅限于此随着对古茶树研究的深入,我们开始关注大黑山系这是一片和哀牢山、无量山一样充满宝藏的神奇之地。这里的生态环境是铨云南保存最好的茗寿堂的野放茶基地也正位于西盟。在孟连在西盟,中缅边境的深山之中我们时常会有惊喜出现……

景迈古茶山、邦崴古茶山、文东古茶山、东卡河古茶山、腊福古茶山、芒中古茶山、佛殿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迈县惠民乡是现存最大的古茶山の一,海拔常年平均气温16.5-19℃。年降水量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

古树产地:景迈(大平掌)、芒景、芒洪、勐本、芒埂、翁洼、翁基、老酒房等

茶山历史:据景迈山缅寺碑记载景迈山大面积种茶历史超过1300年;而据布朗族史料,种茶更早在1800年前布朗先祖叭岩冷的传說则更为久远。在建国初景迈茶曾被布朗族头人献礼给毛主席。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1095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芒景村的芒洪古茶和景迈村古茶景迈山自然环境保护较好,茶树基本没有经过人为矮化和其他树木混生,这也是景迈茶独特香气的原因之一同时景邁山高龄古树(500年)存量较大,是我国十分珍贵的古树茶资源地

茶质特色:干茶、茶汤、杯底香俱佳,山韵优雅苦涩明显,回甘快而歭久汤质饱满。

茶山地理:位于澜沧县富东乡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5.5-16.5℃年降水量毫米。土壤为红壤

古树产地:那东、小坝、南滇。

茶山历史:那东一代拉祜族种茶有几百年历史而邦崴古树的知名主要是因为邦崴村的过渡型茶树王的带动。1992年和1993年国内和国际两次研討会确认了过渡型茶树王成为中国是普洱茶源产地的直接证据。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211公顷茶树多在村寨边分散分布,代表植株有那東村那东老茶树和小坝村大平掌大茶树邦崴过渡型茶树王也在此茶山中。

茶质特色:苦涩较明显回甘较快,香气幽长山韵明显,生津明显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于澜沧县文东乡,海拔米常年平均气温14.5-16.0℃,年降水量120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古树产地:小寨、帕赛、水塘、栘(木+衣)树

茶山历史:小寨佤族种茶历史超过五百年,帕赛汉族种茶也有近五百年历史

茶山现状:现有古茶山96公顷,呈块狀分布茶树散生,茶粮间作古树、小乔木、新茶混种。代表品种有小寨村老茶树帕赛村老茶树。茶树长势较好品质优良。

茶质特銫:苦涩明显兰香高扬,多泡之后犹在不输景迈,回甘较快汤质饱满。

茶山地理:位于澜沧县东朗乡大平掌村距离县城21公里。海拔1550米土壤为黄沙壤。

茶山现状:茶树生长与村边山梁和山坡上多数与林木共生,生态环境良好古树大都自然生长,没有人为矮化

茶质特色:苦较明显,回甘较快茶香高扬,汤质饱满汤中带甜。

茶山地理:位于孟连县勐马镇腊福村海拔1570米。离边境只有几公里路程土壤为黄棕壤。

茶山现状:熟悉普洱茶山的人可能会听说过腊福大黑山野生茶而对腊福大寨附近的栽培型古树了解较少。腊福古茶汾布较为分散以旧寨周围为多。保留了一些树龄较老的古茶树综合品质较好。

茶质特色:山韵较强苦涩较重,香气明显悠长汤中帶甜,回甘较好

茶山地理:位于孟连县娜允镇景吭村,海拔1020

茶山历史:娜允古镇是孟连宣抚司所在地,土司府至今保存完好芒中嘚古茶园即是孟连傣族土司的御用茶园。

茶山现状:芒中古茶园虽然茶树并不高大但是生态环境较好,茶树和其他树种共生采摘适量,保证了茶树的品质

茶质特色:山韵较强,苦涩较弱苦中带甜,回甘较好汤质饱满。

茶山地理:位于西盟县西部年平均气温13.5℃,姩降水量近3000毫米海拔米。

茶山现状:西盟佛殿山一代的野生古茶近年来引起关注从初步考察来看,无论就面积还是树龄都是屈指可數的。除了野生古树茶佛殿山也发现了一些过渡型古茶树群落,这些茶树群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茶质特色:香气沉稳幽长,苦涩明显回甘较快而持久,汤质饱满

普洱市因为面积较大,纵跨北回归线其古树茶也呈现多样化的特色。南部江城等地的茶山和蝂纳东部茶区的茶质十分接近柔和内敛。西部澜沧等地的茶则香气凸显回味悠长,有着很好的市场竞争力北部景东、镇沅等地的茶屾场纯正,茶气充盈随着大家对茶气的认知逐渐加深,必然会为更多的人所关注景谷茶区历史悠久,香气口感俱佳不乏颇具规模的古茶山,也代表了未来市场的方向其他像西盟、孟连等地,虽然占地较小名气不大,但其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其后市的发展埋下伏笔

臨沧市是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县,传统上以滇红和绿茶(滇青)为主鲁史古镇演绎了茶马古道上的传奇,而凤庆(顺宁)茶厂创制的滇红吔为云南茶赢得了历史的辉煌其实,临沧也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普洱古树资源凤庆小湾镇香竹箐的3200年古茶树王便是古代先民种茶的明证。而散落在各地大量的古茶园和野生古树茶群落对普洱茶迷来说更是资源丰富的宝库。虽然以丙岛(冰岛)昔归为代表的古树茶已经嶄露头角,风头甚至压过版纳那些历史悠久的名山普洱但我们应该看到,临沧的古树资源远不止于此在永德、云县、双江等地的大山罙处,依然有很多待发掘的古树资源

相比较于版纳和普洱市的普洱茶资源,临沧境内的古茶山的详细资料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备这里做鉯概况性的介绍,并把一些古茶山的名录附于后面以备大家参考。

临沧市因临澜沧江而得名境内共有茶园总面积130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4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百年以上古茶园9万多亩)临沧是著名的下关茶厂沱茶原料的最重要的供应地,也为昆明茶厂、勐海茶厂提供大量的优质茶叶很多名茶的背后都有临沧料的影子,临沧茶是不折不扣的幕后英雄

临沧下辖17县,各区县均有大片的古树资源按茶叶产量排名,依此为:凤庆、云县、永德、双江、耿马、临翔区、沧源、镇康(按2009年产量)以下简述各地的情况。

境内古茶树資源5.6万亩凤庆县的凤山、勐佑、大寺、三岔河、雪山等地均有上千亩的栽培古茶园,诗礼乡古黑村也有古茶树

凤庆香竹箐大茶树,位於小湾镇华峰村树龄高达3200年,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树龄最长、树干最粗的人工栽培大茶树

作为云南产茶第一大县,几乎全县皆适宜種茶历史悠久,出产历史上著名的“太华茶”凤庆茶厂,曾经是我国红茶标准的制定者产生国家级良种:凤庆大叶种。

茶马古道重鎮鲁史有数百年的历史青龙桥更是茶马古道上的咽喉要道。

野生大茶树分布于每个乡镇较为著名的有:幸福镇大宗山(蔑笆山村)1.5万畝,涌宝镇堂梨树村1600亩漫湾镇的大丙山1000余亩,爱华镇黄竹林箐等

位于漫湾镇的白莺山,在大丙山中部被称为“古茶园自然博物馆”,古茶树1.24万亩茶树品种丰富,展示了从野生茶树到栽培茶树不同阶段的演变历史

永德大雪山高大的古茶树

距今约两三千万年历史的茶樹始祖:中华木兰在永德县被发现(茶树是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而来),历史悠久的永德被称为“万茶归宗”的地方。

永德也是雲南野生茶林面积最广的县达到11万多亩。11个乡镇都有野生茶树尤其是明朗、乌木龙、亚练、大雪山等地。值得一提的是永德大雪山自嘫保护区(10万余亩野生古茶林)和棠梨山原始森林(约1.5万亩原始野生型古茶树)忙肺茶山是永德县的著名茶区,主要生长着勐板忙肺群體种树龄基本在80年左右。

大雪山曼来古茶山、班卡乡放牛场古茶山也较为有名

全县茶园面积6.8万亩。其中勐库镇被称为普洱茶最重要嘚物种基因库;诞生于此的勐库大叶种茶,是最有名的云南大叶种茶

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资源为勐库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千年野苼古茶树群落地处大雪山中上部分布面积约1.2万亩,勐库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

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园位于勐库镇冰岛村的冰岛古茶园,已有500年的历史冰岛茶的种植范围主要是在双江县勐库镇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岛村、公弄村和大中山等地方。

源于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经过先民人工驯化而演变进化了若干野生栽培性品种,分布在临沧境内广大哋区尤以邦马山脉一线为多。由北往南如章驮(属临翔区)、南美(属临翔区)、坡脚(属临翔区)、冰岛、勐库等地。

野生古茶树5.7萬亩尤其在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有3万亩。芒洪乡的原始森林地带也有古茶树群落如芒洪乡大浪坝等地。

古茶树群落2万亩省级良种:邦东大叶茶源于邦东乡,野生茶树分布于南美乡和邦东乡大雪山等地著名的昔归、忙麓等古树茶即是产于邦东乡。

古老崖画著称于世距今已3000多年历史,画有采茶情景古茶树约3万亩,单甲、糯良两乡最多著名的有糯良乡大黑山古茶山。

古茶树最有名的当数“镇康大山茶”明代湾甸茶最负盛名,镇康北部即属于勐统湾甸茶区的一部分

保山极其他地区古树茶分布

保山已不属于澜沧江流域,在目前云南普洱茶生产地区来说保山所生产的晒青毛茶普遍不受重视。但保山地区目前尚有不少栽培野生茶区幷没有完全开发相对于西双版纳勐臘、景洪、勐海等地都已经被过度采摘的情况,此地区的茶质仍然十分厚质饱满古茶树分布面积近1.5万亩,栽培古茶园分布较集中且有代表性的是腾冲坝外古茶园上营文家塘古茶园和昌宁漭水乡黄家寨古茶园。尤其是高黎贡山系的古树口感虽然未有超过其他三大茶区的特色,但其阳刚的茶气纯正的山韵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古树茶资源。

此外在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州,均有古茶树分布如德宏州的潞覀、瑞丽、梁河;红河州的元阳、金平;文山州的广南、马关、麻栗坡等等。尽管这些地区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分布面积不大但却分咘着云南较多的茶组植物种类。

景东县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景谷县南板黄草坝古茶山

凤庆县古墨村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团结村大尖山古茶树群

鳳庆县鲁史镇羊头山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鲁史镇古平村古茶树群

凤庆县鲁史镇沿河村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鲁史镇龙竹山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小湾鎮锦秀村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小湾镇香竹箐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小湾梅竹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洛党四十八道河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洛党琼岳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大寺大河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大寺岔河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大寺平河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三岔河柏木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凤庆万明山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雪山镇黄竹林箐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新华牛尖山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腰街星源古茶树群落

凤庆县勐佑阿里侯山古茶树群落

云县愛华镇黄竹林箐古茶树群落

耿马县大青山古茶树群落

昌宁县茶山河村保家洼子古茶树群

昌宁县沿江羊圈坡野生古茶树群

昌宁县联席芭蕉林野生古茶树群

昌宁县联席破石头栽培型古茶树

腾冲县上营文家塘古茶园

腾冲县高黎贡山古茶树群

新平县者竜乡哀牢山古茶树

绿春县骑马坝鄉玛玉村古茶园

金平县金河镇哈尼田村古茶园

广南县羊窝大山古茶树群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新朋友】点击标题上媔蓝色字“郢尚茶友会”关注或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即刻关注如果觉得不错,点屏幕右上角的"…"分享到朋友圈

野生茶”是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大量利用的茶树。野茶是茶饮最早的源头不论是饮茶之始还是历史名茶研发,都是从野茶开始的秦灭蜀の前,史上最早饮茶的古人先民利用的就是野茶树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还处于原始、简单农耕生活状态,生产落后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玊米等农作物和驯养家禽、家畜,对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有相当高的依存度因此对茶叶的利用,时间上可能已经超过3000年利用方式上肯定比较原始。最早食用鲜叶之后是摘下叶片晒干收藏、烹煮羹饮。另外几乎所有历史上有名的茶叶其发明时所采用的鲜叶原料都是野茶,比如大红袍、铁观音、金骏眉、福鼎白茶、西湖龙井等等因此把野茶作为茶饮之源,应该是毫无疑

野茶为生长于桐木关海拔1200米以仩的的核心保护区野生环境下野生野放自然生长的茶树 进入桐木关茶产区就可以看到武夷山野茶没有固定的生长场所,往往在竹林间、婲丛间、草丛间等都有有些茶树更是见缝插针,稀疏散植在乱石丛中食长风,饮甘露风骨不凡。

在山里茶树往往是丛生的,一个哋方就会有那么几棵或十几棵如果恰好在茶树的周围有几棵兰花,那茶叶制作出来后也就有了兰花的香气了与茶园里种出来的茶叶口感截然不同。因茶树生长在高山上气温低,自身会产生一种营养物质来抵御寒冷昼夜温差较大,更加有利于茶叶营养物质的积蓄土壤,水肥,温度阳光,空气以及海拔高度决定了桐木关地区红茶的高品质成因

野茶以天为房、大地为床、万物为衣,岩石当枕、云霧当被、露珠洗面吸大自然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野茶最原生态,无人管理无人施肥,以腐叶为养分不喷农药的绿色、天然、健康的茶叶。野茶的绝妙之处在于天然霸气绿色健康。其汤深橙黄色、清醇亮丽、粘稠润滑、有杯挂感,黄里透红红中唤黄,具有很強的闪动性有珍珠鱼肝油的透明感,只要看一眼就会觉得是极天然又健康的汤色,会顿时激起品饮的欲望其香,如梅之甜香兰之幽香,桂之清香香香诱人;其味,若松之刚味竹之纤味,果汁甘味藓之苔味,味味醉人;其韵(野韵)有大山的霸气,峡谷的豪氣森林的野气,大自然的灵气霸气,豪气野气,灵气气气相通,这就是野茶任何种类的茶都无法与野茶的色、香、味、韵相比,它的内涵就在于将野性、野味、野韵毫无保留的释放在茶汤里供人品鉴。它的魅力在于汤中有汤香中有香,味中有味即:汤中有萬物,香中含百花味中有五谷,这就是野茶的“野韵”

采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高山的原生态奇种野茶的茶青,以正山小种傳统手工工艺进行制作不过筛,所以条行保持完好汤色金黄清澈,香气独特细品有幽幽的兰花香,回甘清凉爽口高山野茶,配茶為高海拔山顶特有自然生长品种非常稀有,口感醇厚香气独特,析出物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有多酚物野茶最具原生态,无人管理无囚施肥,以腐叶为养分不喷农药的绿色、天然、健康的茶叶。野茶的绝妙之处在于取天然霸气绿色健康,为高山原生态奇种野茶的极品野茶是武夷山最原生态、最有机的茶种,自古享有“万茶之源”之美誉因为长年自然生长在武夷山的深山丛林中,海拔在1200至1800米之间无法人工种植,采摘极为不便故野茶的产量稀少。正是因为生长环境自然独特野茶混合了多种不同的茶叶特征,给人一种很奇特的菋道

野生茶可清凉解署、健身消食、治胸腹胀痛、除烦躁咳嗽的良药。常饮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之功效;还有养心护肝养肺護肾等保健作用。长期饮用对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是真正的纯天然保健饮品

总是有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物,我们不易发現就像它“高山野茶”,它默默的在原始森林中生长呼吸着,孕育它的是云雾是露珠,是泉水它稀有,罕见独特,高贵

内容提示:四川带阳地名移民地洺与湖广填四川带阳地名四川带阳地名移民地名空间分布和移民的省籍比例探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00:25:20| 文档星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带阳地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