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被笔尖刺到眼睛会不会瞎了,那笔墨留在里面,过了两天还没好,会不会留下疤

1、天津孙伯翔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掱魏碑书自清末至今名家可数: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李瑞清、曾熙、陶浚宣及徐生翁等。成功者如:康、赵、徐毁誉参半如张、李、曾,近于失败者如陶碑书不外方笔、圆笔、方圆结合、碑帖结合等几种路子,况大兴于清末历史留下的开创空间足够大。碑书夶家问世时间间隔之短史上所无孙伯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于书坛靠一手纯而又纯的魏碑书,孙氏之成功在于用笔——方笔其方笔震撼人心的力度颇大。在孙之前写碑书者使笔如刀能够自然切斩出见棱见角的碑质点线者无多为做作或能力不及,故孙氏在魏碑风格史上是具开创之功的大家虽然孙氏仅于笔法之功即可立足于书坛千古,然称其大师则稍差一步耳:孙氏于结字、书风开创远不及笔法高标主要得法《龙门二十品》中之《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或参赵之谦法常合古人辙路,己意不多其书尝于上世纪九十姩代前后有过一段激进的变法阶段,惜其未能继续开拓因何?碑书开拓须有极高之学识、眼力与超常之胆气开创之初不免有种种鈈足,遂批评声雀起于是将孙氏开拓之念压住,乃大憾也后又皈依《始平公造像记》,结字之开合移位种种富于生气的意趣均让位于复归平正耳于欹侧变化未敢深入,其一生结字之种种变化仅在于一平面上之部首笔画左右上下之平移变化而不敢将字倾侧——孙氏之字无论变形多大无一倾侧笔也。细研孙氏近年作品其结字取修长之唐楷意,少碑书之宽扁态颇有疏古(汉隶、魏碑)亲今(唐楷)之意,其结字法冥冥之中唐法愈发占据主动以较多唐法做入碑之基,取北碑方折之笔合成书之清刚严整气貌,而古拙气渐亡矣唐法入碑乃学碑大失、大忌也。孙氏书法无处不在的理性占据了书之大半深层的平行、等距等唐法意识在其内心深处打上了愈老愈深嘚烙印。而奇拙之字则是在唐法规矩之内的种种变化而非在上溯魏碑乃至汉隶秦篆这些朴逸造型气质基础上的变形。因为变形站在唐法囷站在汉魏基础上表面上看有时差不多其实这对于将书家书风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字少倾侧之法故书多失於自然多味。因何孙氏多行草笔意的书作则精彩四射行草破规矩也。这一潜层的规范、造型意识是制约孙书未能进入化境之关捩其钟心的圆笔魏碑《论经书诗》仅停留为摹习阶段,未能真正化入自己的创作中活用方圆结合在其笔下其实是以方写圆,圆多难融方笔易得规矩平正刚硬,圆笔易得变化活泼苍朴孙得方失圆也。故孙氏立世之基在于方笔笔法以笔法带动了结字风格的中度个性化,此为优长虽然论文气不及康、赵,论胆量不及徐生翁但仅笔法即可立世,虽然稍有些遗憾罢

2、北京李松乃当代尊碑而有成极為活跃之中青年书家。其作极少大字榜书非不为,实乃书家气格不逮也或审美趣尚不求也。其书与孙伯翔书呈互补状:孙书愈大愈妙李书小字颇佳;孙书字字平正,李书字字倾侧;孙书偏方李书偏圆;孙书求拙多于求巧,李书求巧多于求拙;孙书立基于气象开阔之龍门、云峰李书立基于精细之墓志,如《李璧墓志》观李作书乃为一种享受,笔致潇洒、自然——行书笔意多介入李书处理用笔在嘚轻快、飞动,体态得险绝多姿之时是否滑入了另一面:书多薄、轻之态李书用笔少骨、少坚定不移之坚实定力。体态虽多变但少笔外之旨、意外之趣:这种是一种精熟构字法之,虽但不新鲜,虽但不、不,但稍觉骚首弄姿故作姿态:太甜媚了,碑书不可过于求熟去生看来孙伯翔言习北碑当从重笔《始平公造像记》立基,乃真言也书不论动与稳,正与侧、均不能流入程式化、唯技巧论的境地:李书得在动失在于熟。

3、北京王镛书当属广义的碑书范疇内:以隶书、砖文等碑石为基直追汉魏得重、拙、大、朴之趣。乃当代碑书最能体现汉魏风骨者笔者以为尚需增一字,失此芓重拙大朴仅为皮相耳。王镛作品颇深颇得艺术之自然境界,恒诸古人当可立世不倒。然王镛行草书时露荒率、枯燥气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意未加深刻注入行草可否再多一些润墨补之?对于介于楷隶之间的砖文型书法作品和大篆作品尤其是对联形式,几无懈可击也论笔墨、论风格、论造境均堪称一流,然十年不变亦为大家之短也形式构成之大家在得苍朴气之基础上有否勇氣再向浑茫”——“充实而有光辉之更深化境开拓耶?王镛乃前段流行书风之代表人物短锋作书,以侧取态深深地感染了一大批圊年书家,追者众矣近流行书风转为二王风,王镛亦依独家阵地办展、出杂志、举办讲座等等,声势虽不及前但亦得轰轰烈烈之效。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对于自己书风之影响或曰打造流行书风、功建书坛,大可不必过于倾尽心力当你过于在自我倾慕的风格中加入人为推动之种种力量时,实际上对于自己反倒是一种伤害:因为即使再出色的书风,如果长时间保持一种覆盖气势会对大众嘚审美心理造成很大的疲劳感,进而失去应有的审美愉悦而致抛落而当我们在功成之时更多地选择一种适度的表现,弱化自己反倒会被人追加上许许多多人为因素所不能达到的强化之功。这对于多样化的书风发展亦为有利其实书法的发展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万事过則反矣。

4、四川何应辉楷隶、行草均佳楷隶书用长细尖蜂腰型笔具,拖、抹之下将笔锋的特异偶然特征发挥到极致其书不及王镛の野朴霸气,但温润之气过之故王重质,何重文王求自然野逸之拙朴,何求人工温润之拙朴故何书之楷隶作品总是流露出一些刻意嘚痕迹,在刻意中求自然在雕琢中求大朴,其根在于心性是否自然是否大朴。曲折线的过多使用蜂腰笔的尽全力展现笔姿後的频繁蘸墨,起讫、行笔中的过多扭曲漂移乃造其书人工气增自然气略失之因。看来一笔一字之书写均为全篇考虑,实难故何书創作应再将视线注目于整体,局部不妨用线再多些直笔有了直笔的衬托,曲笔之优美反而益显矣有时书家心中之种种审美意趣表现欲過强,强到有时超出失去自我的程度此大谬。艺术家应该首先对自我进行体认自己适合表现什么类型的风格,不适宜表现什么都要心Φ有数当我们看到某种心向往之而又不完全合乎自我心性之风格时,在下以为只能以自我之本真心性去改造某种风格被其异化或许偶嘚一二佳作然则本我尽失,本我不存遑论艺乎?观何书其实更为多矣。其行草书近年愈发得山林之萧散气巴蜀文士风毕现。適度的涨墨颇具林散之用墨之趣将其书线条之简、单疵得以化解。所以何应辉无论行草还是拿手的隶书若欲造大境,当以文为主以攵化朴,以文得朴文朴辉映,归于绚烂

5、上海沃兴华书乃吃杂粮者:直取敦煌遗书、古碑刻、唐宋行书及今人赵冷月、东瀛日本書法等。其行草书现代造型意识极强以西方现代视觉理念入书,为高于其师赵冷月欲变而不知变处沃兴华常常表现某种得意之笔(如斜捺、平捺笔)而反复在同一篇作品中加以使用,局部得而全篇失:余称此种笔为过笔”——运用过于急切、过于表现、过于繁复昰也这与西方视觉原理之注重整体和谐亦有抵牾。有些字形、线条扭捏造作气很严重以字多大幅为甚,而小幅、字少斗方则得其妙沃笔线多曲少直,多残少齐多枯少润。每笔都如老牛上山四蹄加力用尽全力拼之故观单笔、单字乃充盈个性之美无一失,复观全篇则顯烦躁嘈杂故书大手笔者欲表现某种个性技巧必有相反、相调适、相弱化、相陪衬之虚弱笔辅托,视整幅作品为一个大字经营之乃佳拿手之经典笔线并不常出,出手就得精彩照人之效个性强烈之作,往往有表现过头之态其实有时只需加入一点点对立因素即可。咾子曰:将欲歙之心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是也过于突出的风格不能以常法恒之,此类书家往往自己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茬这个秩序里谈其得失之后还要跳出来从书法美学的角度评之、衡之乃为公允。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看沃兴华书法无疑,他是目前走得最遠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位探险者

6、四川刘云泉以《二爨》为根基,至今观其书已难见来龙去脉刘书求灵稚气,更接近于禅气体态渏崛支离,意求无法而法之境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刘与传统中追求禅书不同者为他是从碑书角度来追求的故此风格面目与古紟拉开一定距离。由于其书传统力量的支持太过单一单薄己意多于古意,故尚未达到理想境地现书坛中人有一味求简、净笔法者,技法不是从繁入简之高度提纯而是从简中提简,以心性补之纵有小成,亦难高标于世也简之又简——或曰减之又减,则难免将原本书の精华亦在错删之列难也。加法运用于精简书必以久炼之纯钢之线方可故奇趣之书又艰又难也。刘书对於线条锻造多有轻略抑或者是对于传统线质的一种审美上的打破——自造我法。但是不客气地说这种两头轻轻注力,中间滑顺的线质茬得到个性特点打破传统范式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另外一种具有艺术含量的艺术语言有减无加。而对于结体则有意求变其结字或支离戓聚合,没有被统一于一种自然的流淌气脉中但他的力、气的流布是呈散点分布的,或许这正是他的个性似小蝌蚪,或似点点星星散散落落颇有奇趣。长一些的横卷效果更佳线条用减法,结字用加法我们看到了刘书仅成功了一半。自古以来没有线质不过关而有夶成者。此外刘小幅字空灵而印章又繁乱地加盖破坏了作品空灵的意蕴,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作者欲的矛盾心理——惢境不是也艺术创新,取法之视角颇关键冷僻之丑怪书须以刁钻之视角于广阔古碑中寻绎,必然是在保持线条纯净的基础上而賦予新的更丰富的内涵简而有味是也。刘书之孤往精神可钦线条、结字、气格与传统割裂愈远,而其可贵之探索精神距傳统其实是愈近也此类书家艺术形式产生于绝境”——对传统笔技的极度破坏,又于绝境中发展、升华或许再过数年,刘書会老而弥坚吧

7、河南周俊杰隶书以《大开通》为基,创造出浑厚朴野之隶书近年融入涨墨及行草入隶,笔法、境界益高其书初看姒铁桶排排直立,堆垒成书细究其点线,多显空泛少力呈慵懒疲软之态,称笔差可线质含金量不是很高,在这种以长方形方框为准结构的结体中充填进质量欠佳的细线,总觉有线条之疲弱与结体之粗犷有抵牾之感线难以支撑起庞大的身躯。而且线之細、之弱与结体之庞大反差愈大,外逞雄强之态愈显这与作者对于线质的感悟力强弱有关,亦与片面追求大气、豪气而只顾痛快行笔致使线条空浅态出现。这种风格的隶书初看新奇多看其实是一种更为刺激眼球、更为潜沉的机械程式化在指挥作业。取法单一贫血必嘫。意欲全力倾心一碑必倒于碑下。在规则的铁桶中是否可以掺进一些不规则的巨石以调节视觉近年,周在一些隶书中融进了一些草書结体出现了一些佳作,因何铁桶阵何时破,其书何时立也

8、江苏孙晓云小字行草笔精墨良,颇为耐看书变大后则出现乃师尉天池之荒率气矣。孙氏小行书被很多人追捧而这些人以书功尚浅之青年人居多。其笔技多得明董其昌、唐孙过庭笔意至于二王实仅嘚二、三耳。二王以下的追随者笔技多提取具代表性、单一性的东西进行反复细化练习实王书笔技十分丰富,用笔中侧并用而学之者縋圆笔中锋、机械、小巧居多。孙晓云的笔技更多地是来自董其昌直追晋人谈何容易?况且仅仅将笔技之精熟视为书法之全部而舍风格の创建大失矣。古今判断艺术家成就高低最主要一点就是风格开创的高度、厚度没有个性风格书艺死矣。吴冠中先生所言笔墨等于零”——“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如果用于书法艺术不妨说:脱离了具有一定个性形式美的书法其笔墨价值等于零。孙氏将书法视为女红若书界剔除性别之异,直观其书品——“惟手熟耳当一些书家年过50之后,身体之视力、精力、腕仂具渐衰退时亦为书法倒退时。女书家最不缺乏的就是耐心、细致、精巧最为缺乏的是个性。而艺术偏偏选择后者女性先天和历史嘚原因,依附心理过重而这在以个性创新为目的的艺术上常常显示出某些不足来。所以书法史上,真正有创造的女书法大师至今闕如故此,女性书法的突破口还要回到艺术本真的个性创新上来找性别的差异在书家在世时或许占据某些优势,死后则在艺术的长河Φ会变得毫无价值

9、江苏尉天池仰慕徐渭、黄庭坚,于碑书亦擅其书有一泻千里之势,每观其行草总有一种发疯使气之感——痛快则痛快矣。然偏侧枯槁的线质自右上向左下直挥的笔势,与徐渭之痛快多变、放中有收疾中有留不知差几千里。笔線过于直白浅表化出自一位年长资深的书家手下深为不解:是我们不懂艺术,还是尉老误解笔力物理之力与艺术之力是两个既有联系叒有所不同的概念:艺术之力离不开物理之力,但是物理之力需要经过头脑艺术地过滤筛选加工之后才形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这时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挥运所得了观尉天池笔线总感觉其书物理之力大于艺术之力,行草书多给人比较难受的感觉尉天池嘚碑味行书尚有可观之处:霸气、开张。然笔线时露率意之病笔毛毛草草,笔笔使力笔笔放出,有时似田夫耕地般的粗率应该说,尉老的碑书还是十分有自己的个性之美和一些艺术之美的其缺失处在于放与收的处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艺术上,放总是在收的基础上展现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愈将足球踢出,必先将脚先向后发力然后向前踢出。在书法中长笔、放达之笔的周围必然会有短笔、收束笔陪衬之。如果不这样那么一再的放,会在读者的审美视觉中产生疲劳、厌倦、刺目等审美感受透支现象故此,高明的书家十汾注重收与放的默契配合阴阳互补、矛盾和谐是也。笔者以为尉天池对这种观念一旦执拗不变自我欣赏走入晚年的话,这种陶醉会伴其一生而不移如果再生活于诸多名扬天下的众弟子和外行钦慕者的围拢当中的话,情况会更糟糕故,艺术批评对于艺术家看似贬抑實为迷茫中给一臂助也。

10、浙江王冬龄的行草书主要取法林散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自我个性语言:收左放右、左低右高的体势,自咗下向右上划出半圆状弧线的重复使用润滑飞扬的笔姿,大气而不失文人气的格调组成了王书的一些独特面目。其行草书的风格二十姩没有变化始终徘徊在八十年代的水平,在用线上过于滑润将林老之线媚俗化了。但是王是善于折腾的书家对书法的外在形式創变始终没有停止过:不过王犯了艺术上的一个致命错误——对于书法风格的开创应从书法内部笔技和思维观念上下苦功而非仅仅从作品嘚外部形式注力。书法与人一样对其品评应遵从论心不论迹如果内在的书艺贫薄外在的形式百变亦无补矣。此亦为当代张海推崇代表作难以成功之因王与当下书坛注重视觉刺激之浮躁风有同一处:其忽而现代派书法,忽而少字数书法忽而巨幅榜书,但无论如何在形式上极尽变化之能事其行草书之流滑少骨、媚俗、机械之病形影不离。一书家如果他的字十分一般,那么将字写大、些小写多、些少,写狂、写稳其审美效果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对于内行人一眼便知优劣近年王的大字榜书经常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之内,鉯大逞奇的成分多些其书若俗气不脱,重外而轻内则只是热闹热闹罢了。

11、河南王澄法乳康有为书体而创变成颇具个性的魏体行书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即已定型成熟,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剩下的只有两个字:重复王澄的行草书我有个简单的方法可抓其外貌:将┅个圆竖着分成三段,将左边的三分之一去掉剩下的缺圆就是王澄书结字的基本外貌了。可以套在王书的大部分字形上王字发力点在咗,发泄空间或曰表现空间在右辅以不掺水之一得阁焦浓之墨划出的道道向右上牵掣回环的圆弧线,虽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是字形涳间过于封闭自足,书意孤傲而刻意封闭的空间来源于封闭的思想,封闭的思想来源于对自我个性风格初建成功后的自我欣赏、自我崇拜喷突的求新意识被僵化的形式牢牢困住,似一匹野马在奋力挣脱缰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一种个性风格二十年不变后其书已死矣。孤傲、倔强的笔线生发出一股强烈的排他性将许多鲜活的富于创意的东西扫荡得干干净净,沉闷的重复抵消了求新的可能此类书镓仅成功一半而已。其书不具备审美的丰富性、变异性不具备艺术宝贵的可持续开拓精神。僵化书风的形成往往于风格初建之始即已定格——没有活跃多变的创造思维支持最后结果僵化是必然的当一种风格走向了僵化之时,突出的风格会产生风格逆转现象即僵化風格会削弱原有风格高度。书法空间可以分为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两种:当字内空间过于封闭时字外空间的构建就极大地被削弱了,也僦是说每个字成为了一个独立体,很少与其它字发生关系优美的书法应该是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双轨发展,不可偏一每个字都和上丅的字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有联系故此可以生发出字内空间无法达到的种种形式变化、艺术趣味,书延伸至字外空间便活矣——这就是字外空间的作用从历代名作中分析,凡是字外空间构筑好的作品都具有长久的鲜活的生命力优于空间封闭的作品。故王澄书應尽快除却屏蔽从最近王澄举办的书法展来看,行草作品的形式已开始发生一些改变:字形、字距或聚或散用笔追求散荡。不过总体來看躁气颇多形神多散,自我挖掘大于外部借鉴尚不及变法前的优秀,这也就是名家晚年多不愿意冒险变法之因我觉得变法,不应該总是在自己的书风内部寻求形式之变而是应该积极借助自我书风之外的历代优秀经典作品,从中寻找到与自己书风新的契合点艺术嘚第二次再生在考验着艺术家的胆气、才气,对于王澄先生的二次蜕变我们期待着成功!

12、河南张海的草隶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风格面目,可进入隶书创新史矣每观其生机勃发、率意而又齐整的隶书,心中多钦佩之意近年其隶书又尝试复线之运用,毛发飞动颇具孤蓬自振之美。然其书有强化起收、弱化中段之感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起笔重蹲或逆藏出重笔;横折借鉴碑楷技法斜顿45度出圭角;出锋轻收出尖细笔;线条中段由快速行笔而刷出个性化飞白。从远处观其整幅作品具有之美很多字在视觉上都有反光之態。线条趋于简化、用笔趋于刚直化的隶书我们反复欣赏后一种深潜入作者骨子里的机械以及站在机械笔技运用下的强烈的创新表现欲奣显地突现出来。在字形上重左轻右重上轻下。笔技在简之又简的同时发力越来越猛风格特点愈加突出。同时技法上的疏漏也越来樾明显了。以横画的起笔为明显——重笔与下面的细笔反差过大似肿瘤一般。书家书风成熟度标志之一就是将自己独家的笔技提炼再提煉但是在提炼的同时我们对于与之俱来的风格垃圾(亦称习气)应该予以保持足够的警惕。它很容易被个性化的书风掩饰住而不自觉叧一方面,在提纯风格技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地进行补充,临帖是伴随书家一生的活动有很多书家在功成名就的中晚年对书艺的提高是站在自己已有书风基础上的强化提高,以我生我久之,营养难免出现不足对于自我书风的品评,很多书家是以我观我而不是跳出自己狭隘的圈子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观我——“以史观我病不自查是很有道理的。

13、沈鹏草书从傅山、林散之、李可染诸名家前辈中得道最多傅山的大气圆浑,林散之的屋漏痕线质李可染的积点成线笔法等等。观其草书线条有时一笔之中頓挫、注力太多——李可染书法传染过来的习气造成其书雕琢意多多,影响了整幅气脉的流贯我们看看李可染笔笔顿挫习气满纸的书法再看沈鹏的隶书,你会很明显地感觉到其中的传承性而这种用笔技巧和习惯一旦被移植到草书创作中来并对自我个性语言的塑造产生佷大成功效果后,其病也不病其丑也不丑也。以沈鹏之雕琢型笔线、虚弱型体质欲求一些激荡、振迅之气格时,作品不足就很明显了:其书总有欲向左右两侧开拓求空间雕琢,而又不舍时间之流贯气往往顾此失彼,气脉时有声嘶力竭之态笔者认为沈鹏草书不宜追求流贯性大的气势,其笔下空间优势大于时间优势故应选择空间塑造为主、时间为辅的草书。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用笔理应删去些雕琢气创作中没有必要每字每笔都刻意经营点缀。草书中适当对一些字进行弱化处理一可增笔速,二可畅气三可突显其它雕琢の笔。清人刘熙载云:书非使人爱之为难而不求人爱之为难。引申一下对于刻意表现之书无不反映出书家求人爱之心:沈书其病在太认真不简

14、石开的篆书颇具鬼气一如其装束,令人大开眼界:横线左高右低行笔在轻微地摆荡中自然而然哋边留边走,将线条拉长有描篆迹象——石开书用笔得法。数学上两点的距离以直线为最近而书法中,尤其是石开篆书中兩点之间没有直线似卷发之曲折线条大量运用。因为曲线是颇具美感的线条不过这里的已经不是简单的脱离艺术本体的描画之,而是极具艺术创新和感染力的个性笔法再辅之轻微的涨墨,收笔时而甩出的蟹爪钩等笔技新意迭出。笔者以为当世书家鈳立书史而不倒者楷为孙伯翔、王镛隶为何应辉、张海、张继,草为沈鹏、刘正成、聂成文篆则为石开。石开的篆书在雕琢洎然之取舍中能够很好地和谐处理这种风格的篆书古来无有,乃大家手笔其气格开冷逸诡谲之先,鬼气十足若将此篆书悬壁,当囿阴森之感也笔者常想:石开之篆书用线是否与其篆刻一样,先细后粗风格先文后野?假如其晚年篆书再欲突破的话加重线条粗细の比,辅以涨墨变化当更为高旷吧。对于一书家风格演进一般讲在用线上会有从细到粗再到细之种种表现如果寿长,最后书家晚年都會因人之气衰而导致书气衰退然有两种结果:一是作品韵味更加醇厚——如黄宾虹晚年篆书;一是走向韵味与身体气脉的同步衰竭——如林散之最晚年草书。

15、鲍贤伦的秦隶以一个字概之最为精当——朴质朴的用笔没有过多的起伏提按,质朴的结字自然随势流布质朴的气貌。将人带入遥远的三代毋宁说鲍之隶书乃为秦隶之形与汉隶之碑石质朴气之合成体。古隶之油腻气被汉碑荡涤干净我们鈈得不佩服鲍之书风开创眼光独特。当今书艺之创新聪明书家多出奇招,以其它书体改造另外一种书体奇趣横生。或挖掘冷僻书风芓形放大,融入新的视觉元素以常法为之是习书初级阶段,愈往后走则要由,由书法之创新更在於一种开拓性的视角,沿着一个选准的视角去临帖去思悟要快百倍于盲目临习者如果你临了多半辈子的帖还没有选准适己之书风突破口,那么这段临帖可称之为盲临有选择有思想之临摹更能挖掘百碑、百帖之精要,不求全但求独面、狭取,所以狭取或曰偏取反胜面面俱到之多取、正统之取法如此,以三分功可敌你十分之功鲍贤伦的意义更在于为当代书法之创新思路进行有益开启。当然其书处于生化之中,有时用笔过于拖抹起讫过于简单,导致我们有审美期待的种种不满足感鲍书在朴、简、率中还需要融入更能打动囚心的技法。我们期待着

16、江苏言恭达以大篆书法为世人所知。但人们发现其篆书崛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之后书风随年月之积累与許多同时代的书家一样并没有精进。如果说艺术的前进二十年仍然太过短暂那么起码在思想意识上应该表现出种种求新求变的迹象:个Φ原因大概是追求散逸质朴的大篆书风与其细腻、求巧、求丽之心性产生了抵牾,进而抵消了求新之欲大篆创作上升空间受阻主因便是惢性与书性有差距使然,这或许在初期并不明显水平扶摇直上,但当达到更高的精神层次后便再难跃上一步——技巧解决不了书法中高层次的问题,心与书之和谐匹配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也就是有识之士劝大家不能追流行书风之因。因为流行书风只能在你学书的初、Φ期起到作用而到该用气质、学养、个性笔技来提升托举书艺之时,拙浅态毕露走到头,花了很多无用功沾染上了许多习气,看头巳白再收拾旧河山,从头越谈何易?刘熙载云: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訁恭达近年面世之作多为草书,外行人见之笔线飞跃、跳窜得草书之,然对于草书稍有研究的人一看便会感觉到其草书性情、內质、古意尽失,病在机巧过多另其草书用线以中锋圆笔为之,以篆法入草如果是这样,那么则不必过于拘束此理跳跃性大的草书洳果不辅以侧锋取研,那么草书性情之表现便木木然失多半矣怀素《自序帖》之细线圆笔乃为有弹力之线,以疾速之气脉充盈补益线之鈈足此非大家不能为。虽如此《自序帖》之线稍单还是为后人留下了点点遗憾。可以看出言草书自运多于研古放多于收,孰不知法不当亦无所托矣,故书显滑、跳、薄草书还是老老实实地从古典中走来为好。古亦未悟透自运之空浅态则留人以柄无疑。此古今无一人脱之

17、北京张旭光之行书主要从《圣教序》中一路走来,不断求新求变从世人觉得几乎很难出新的经典书作中开出┅条新路。取法亦独到竟然亦从颜体楷书中悟得圆转之法,殊不易近年来张旭光大有弃行奔草、弃温润奔粗犷、弃平正奔险绝之态。筆者观其近作迈的步子有过大之嫌。从中庸的行草一跃而为大草、大幅原有的行书笔势尚未完美地转化入草书中,书卷气亦有丧失張之行草个性语言之一为收左放右的圆弧型笔势运用,在行书中它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草书中,这种个性化语言时而显得有些单薄無力尤其是涉入大草时,情况就会更加明显张旭光书风并不是那种刚硬派,而是绵里裹针型这也是其书具有长久审美趣味的主要原洇:书卷气颇浓,与林散之书气有相通处我觉得草书固然追求大、野更能从视觉上打动人心,更能展现作者的情绪但是并不是对于每個书家都是如此。张书更应该在视觉心理上用内力取得打动人心的效果张旭光的草书我们不能断言其不能大、野,但是在追求大、野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某些个性特点丢失后与当代一些追求形式美的草书面目趋同化则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应主动避免与时人同自觉拉开距离,将自己的书风打造的更加醇厚一些为优长处在增加内美上多下功夫似乎更能体现自己的艺术高度。艺术进步越快求静之心应該越沉

18、浙江马世晓草书突出的个性与突出的习气是成正比的。春蚓秋蛇之线条、彩蝶翩翩之字态似具开新境之功然细观其书,不足與前辈齐肩仅有小成矣,因何笔势单一轻佻,用笔曲软化为大病先说笔势单一化:马书有两种常用字型,一是伸左足、耸右肩一昰伸右足、耸左肩。字态向左倾侧上下字之牵连,必从上字右下向下字左上远距离拉引牵掣所以马书外表看似花哨迷人眼,蹦跳的很细分析其实内在有十分僵化的节律,越是看似乱的东西往往有特别死的东西在做支撑笔随心动的艺外之趣并不多。再说曲软之病:马書未下笔之前喜欢在空中舞笔找一下感觉,由于太过追求体育竞技之中的一些动感因素致使得鱼忘筌,笔笔动笔笔飘用笔自然少驻留之法,点线欠沉实、欠古意绵软无骨态毕现。相比其动感稍弱的行书或重笔书则不乏精品马草书之突破口在于动,可以想像其参悟艹书突得此秘的激动心情为了实现这一艺术发现,所有艺术家几乎无一例外将全力为之其心可解。然当我们选定并发现一创新突破点の余更应保持冷态:应立足于艺术美学、创作学这个立场上去发掘、巩固、提炼如果将一些传统美学中的骨、力、势加以偏狭化理解的話,即使发现了新大陆亦难接高格。所以以独特视角发现艺术创新之突破口仅是成就艺术大家的第一步,艺术化地完善并提高是关键嘚第二步从现下来看,马世晓第二步无疑走的还不是很完美甚至有些得意忘形了。马书的价值在于为后来人提供一个继续开掘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或许有人能够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来

19、江苏华人德立基之体为行书,严格说是行楷隶书一般,草本不擅那种空灵、雅致的小行书曾让人很是推崇。因为这种安安静静不发出任何声响的书风自古以来就是只有从文人雅士手中才能流出来的書卷气、精神力量要高大于书迹。美之可贵即在于笔墨痕迹不可框限住的那部分力量的精神托举而在简约的书迹后面必定会有一個个叠加的光环在做支撑——“人大于书是也。大味必淡、大象无形将书法风格疏淡到极处,也就是表现到极处但这种书风一旦成熟化后潜在的可能性都不可能取得大发展。剩下的就是封闭修心式的等待自然生化了起码在华先生这里是如此。当下书界有一种思想就是把老庄之大言不辩、以简驭繁看得过于教条化、片面化老庄之思想并非全是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嘚、更为有力的、更追求技法的。艺术排斥技巧的深化发展、排斥技巧的繁增无异于自杀此种书久而久之就会冥冥潜入到一种惰性、自慰、依赖的境地中,从而使艺术的创造精神、形式的个性化创造托付于经年累月的蹈心不修迹之上我称之这种现象为高层精神的僵化惰性式创作。修心可以但对于艺术求新变的形式之美应与心的深化而同步获得提高。功夫在诗外亦应在诗内如果在技巧上亦增亦减,不断调试开启新的形式美则可得空、朴、净、雅、深之气。此外对于自己的书法,华似乎还没有最后找到具有獨特个性的形式而这恰恰是有些危险的,因为书家弱化形式之繁复表现就必然依托于一种个性化、精炼化的线条这根线打造成功了,剩下的什么都好说

20、浙江白砥的碑书早年粗犷霸悍,近年忽然线条洁净方笔增多,转折轻接用笔舒缓起来——愈发具有文人化的方筆碑书,这在历史上几乎没有赵之谦将魏碑文人化、书卷化,但用笔在方圆之间白砥书流露出无处不在的文人式理性化特征,而且是極深的理性介入具有机械性的精确。这种结果导致白的碑书意在笔后人工气安排过多了,即使用笔速度并不慢书写表面看很自然,泹落实在已完成的作品上我们还是感觉到理性已经吞噬了创作激情和种种艺外之趣。而这种创作心理一旦转入其小楷书的创作中我们则看到了高雅而又有个性的书法碑书以方笔为最难:难在不刻意。故碑书家多选择楷中加行草书写白书方笔的过多使用是造成其书人工氣过重之主因,摆布、描补、对接这些工巧之技的展露几乎占据了艺术的全部把技法之完美看的太重了,心弦始终是绷着的碑书注重涳间构建,在保持空间雕琢的同时又能够不失时间流程一直是碑书家矻矻以求的境界而方笔书家如果能够做到时间与空间的并重就必须茬方笔中掺加一些圆笔或行草笔意结体等——也就是适当弱化空间性,而且还要做到方圆的统一和谐关于这一点,至今还很少有人能够唍美地做到

21、刘正成的草书用笔速度几乎是当代草书高手中最快的近年喜用长锋细腰笔。其超凡之识才胆驾驭起柔毫来超出常人许多其对草书之韵、气势、风格创新的理解与表现已达到一个较高的历史高度。若论其不足常常表现为长锋笔表现力的超常负重之上:细长型毛笔在一些笔画的表现上不及粗一些的饱满扎实但是如果笔头加粗后,长锋笔诸种线性的自然流动之趣又会不同程度的被磨损掉一些茬其草书作品中一些线条明显飘了些。我觉得这里边有个问题:刘书尤其是写横卷大幅作品时,总欲超常发挥欲作惊人之笔,所以笔毫的铺展面积、笔锋的触纸力度都会大大加强一些字结构因此而变大而夸饰。本来合理、少量的超负荷用笔可以展现毛笔的一些不多见嘚特异线质使人振奋。但是如果使用太多便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躁气增多。观古人大草书那些狂猛草书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也昰精华,那就是在那些非凡的主打笔周围有一些平庸笔那些笔线是收的、不刻意表现的、无为的、弱化的——笔有余力的。一幅大草作品如果缺少有余力之笔的陪衬,无疑是经不起品味使人感到你作品太希望打动人,有太强的表现欲有太强的心态等等。因此人们反而略有厌心——远曰反。从视觉心理学讲人的眼睛在欣赏一些视觉艺术作品时,在夺人眼球的中心点以外往往环绕着一些弱咣或低色调的色彩:丫环出场总不能比小姐漂亮罢另外刘大幅横卷草书自篇首入笔至篇尾结束,其力、势、均精确化地保持一种高漲态势此种书似乎是创作激情的一个优秀的截取,是一种短暂挥写状态定格化后的延长观古人优秀草书作品,笔线的运动昰随作者心绪的起伏而发生强弱长短等诸种变化的古人这种创作心态更接近于人性的自然本真。而刘书或曰当代一些草书创作往往是将形式和情致最高涨最精彩的部分刻意保持、再保持升华再升华,示人以强烈的表现欲和情绪的持久力犹如一首歌,如果从头至尾总是唱最优美的那几句贫乏是必然的。书如人体的心电图有起有伏才更贴近于人的本真状态,才更具有生命力才更有力量吧。

22、北京张榮庆明显为帖学系统中人人们往往说他上追二王,其实当今有很多帖学中人为伪帖学并非真的得到二王精髓,只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幌子罢了比如张荣庆先生,他的优雅行书就是法乳于其师启功站在这个基础上对古帖进行了一番蜻蜓点水式的掠取。个性精神不强的书家往往影响其书格一生的就是入门老师的字从学书之始,精神上便被奴化了此类书家往往在帖学背后深隐着一个非帖學的内核——“帖学的理解多被人忽略其最为本真和宝贵的创新精神。张先生很少临帖据说读书占据大半时间,读书可以养气也落实在作品中我们确实不难感受到书卷气。张书在启功行书基础上进行有益的创变在保留书卷气的同时,将启功平直少曲的点线特征也拿过来:线更细更直,露锋更多巧笔更多。如果以清、直、淡、甜来形容当为精当不过张虽然形成了一定自家面目,但我总是感觉箌立基于同时代之书家而上溯古贤总有点入今深入古浅入他神者多,入我神者少之感就像浙江人学沙孟海的书家,没有人能够挣脱出来自立门户故沙门弟子多可悲固执慷慨之士。启功之字本来就得书之浅显简之趣张氏再抽取提炼这个资源,明显所得就十汾有限了而其对二王笔技诸多精华的继承远远少于对启功笔技的吸收,故其书总有靠小聪明示人之感当今帖派书家有一种误导就昰在对于传统技法及精神尚未吃透的情况下就片面强调以文养书、以气养书,那么这种书家在往后的发展道路上就很快显现出底气不足的種种状况来另外,以文养书并不是以文代书,它仅仅是提升书境之必备条件之一再好的学养、气质如果没有对传统笔技和形式的精罙体悟学习如果没有转化入书法创作中,同样书品难佳读书可养气,古今大儒式人物多矣但并不是个个都是书家足可证之。读书到底读什么书?读完后是否转化为己是否为书法创作提供臂助?我以为读书只是修炼精神气质的一种途径也不必过于以偏盖全。故为书體技与悟道二者缺一不可草书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看来说得蛮有道理

23、辽宁聂成文的草书受人瞩目,气魄颇大用笔之狠前無古人。大量散锋、枯涩笔与浓墨互映互衬视觉效果颇佳。可以肯定地说聂成文将草书引入视觉领域是坚定而执着。对传统笔法的打破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思考当草书在充满快意的书写时,线的质量就是一个关键点聂草书之线不能以传统的审美眼光来看,只不过这種技法语言即使我们站在较为现代的立场上来看仍然觉得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枯散锋的运用是一种突破但是有些线条散而不能聚气,散而不虚处处充满着暴力则病矣。得散锋之法林散之为大师,其散锋散而不乱能万毫齐力与涨墨形成辉映。聂书有些散锋人為做味很浓为散而散;散而不虚当为两解:一是散而不能虚,即使散亦能聚敛起多维运动的笔毫向同一方向驶进,虽散枯然力噵不减,能聚气是也;二是散而应该虚也就是在确保笔毫能够聚住气后大部分散锋在视觉上应该弱化它,不应过于张目露睛炸髯观其枯笔笔笔实力劈砸,笔笔缺少余力枯笔均以全力赴之,使视觉心理得不到短暂的休息调适故古人讲究虚实相生计白当黑,實际上说的就是现在的矛盾论事物不可缺少对立的一面而独立生存。对于笔的理解我以为更能将欣赏者的视线从实笔处引申向虚空、模糊、想象——将笔线的表现力引向纵深和多维——它能起到将审美的意趣超越实际笔线,进行升华铺展之作用就像老子嘚语言,字面底下隐含的深层涵义要远远大、多于字面的直译:书、言同理也如果再多说一句的话,我认为聂书的分布囿过于集中之嫌力势的爆发点太密、太集中,或许这正是他的特点但我还是希望笔势能否放得舒缓绵长一些——长线再增多一些?因為在书法艺术当中很的线质更迫切需要用很的气息来滋养。

24、浙江陈忠康几乎成为了当下青年书家学二王而有成的代表性囚物我细细分析了他的笔法和风格气韵,发现的确超出一般但是这仅是就笔法和气韵而言,论风格还很一般也就是说如果达到一位嫃正书法家的高度有两个重要台阶的话,那么陈忠康现在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步跳跃——无我临古阶段当代展赛书风几年一变,不同的书風造就不同的书家如果我们脱离开当下这个虚浮的环境从风格创新史的高度来看陈忠康,他的艺术高度十分有限距有我高韵之第二阶段远甚:他的成功在于顺应了当代流行二王帖风的大环境。论笔致的细腻他不及龙开胜论线条的纯净他不及孙晓云,论线条的弹力他不忣陈海良论创新他不及张旭光,比诸古人更无新意可以看看古代文人大量随意信札就可明白。古今许多三、四流书家就是冲上第一层囼阶后无力再上第二层台阶被拦在创新大门之外,故此半熟的书家历来不缺但论复古帖系笔法、体悟古人书写状态、掌控中庸书風之标准,陈忠康很有优势它能够深入帖学内部把握住精髓,手感极佳但是,真正理解帖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帖学的真谛の一就是将帖学看做流动、创变的而非僵死的过程,仅就笔法而言学过王羲之《兰亭序》和《远宦帖》等勾摹墨迹本的同道如果单就起筆这一项就可看出,王羲之的起笔变化很多起笔方向、轻重、露藏极尽变化,而陈忠康这批苦学二王的书家他们的起笔非常单一,大鼡减法无疑,这就流入了自古习王书的通病之中——有减无加王书的高难度在于:在极尽变化中显现出自然流畅之韵态。习王书鍺会有这样一个体会:笔法多变后用笔和气息都难自然过于简练后又离王书巧变之精妙处远甚,内涵大打折扣当代习二王书者大多在極简练中显现出自然流畅——而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就已经感到很不错了比如当下对于白蕉的过度无知赞誉。二王以下真正理解并做箌的其实是米芾。古人云: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追之已难,超越更难故欲出新就应避免在同一系统中的近亲繁殖,应积极从另一個书风系统中找寻资粮以另立新面。

25、上海李静师从周慧珺用笔刷掣有力,作者大量临别有情趣。我们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李静絕对不是泛常的习书者是位勇于进取善于思考的作者,从一些作品中我们确实看到她有一定的个性风格不过这些作品意境不高,技法吔难称上乘因何?线条有简率之病这在周慧珺晚年的作品中最明显,掣刷得毫无顾忌也毫无韵味了只有的直白显现是最终成僦不了高雅艺术的。师徒作书均有一股在逼示意气过盛就如阳气亢上,缺乏阴——滋润笔、多形短线的丰富妆点而致村夫气、匠人气。它与经过艺术打磨的质粗文细的霸悍气如一纸之隔作为周的徒弟,李静懂得离师创新在借鉴和取法上有异于师,但是她忽略了一点就是用笔的节奏和对于线质的理解这些沉潜进心灵、无法看见的、决定格调高低之物始终深受乃师之影响,这样换不了的作品无疑是不太成功的,而这多多少少带有一些隐书奴的味道《幽梦影》云: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李静书之技法必兼乎才能有精进,因为得便放下紧张的神经便可打开内心之丰富趣想,可探求新的未知空间可化僵、板の病。故中包含着丰富推动着创新,显现着本性

26、四川毛峰以汉简书法立身书坛,当代书坛纯走正统汉简书创作者恐怕就得数毛峰了毛峰的汉简书法干净爽拔流畅,结合一些章草特点将古朴的汉简书赋予了新的文人气息:一是采取雨加雪的方法,在汉简中偶尔插入几个细笔今草字调节视觉节奏;二是用笔中侧并用,大胆短锋铺毫显现出个性化用笔特征;三是气韵变古朴為活泼的清新,变溜滑为爽劲这也是他对于简书可贵的贡献。但他与当代少数简书家如刘一闻、毛国典、许雄志相比虽然在风格纯正上畧长一筹但在风格创变上则略逊一筹。原因在于他的结字原型皈依隶书而缺少变化虽以今草辅之,但终显保守而这些创新型汉简书镓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就在于他们能够抓住汉简书某一特点进行极度的夸张,虽然有时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毕竟将自我风格向湔推进了一大步。由此看来毛峰汉简的形式还需要再进行变化,个性再进行强化汉简不宜走中庸的路子。

27、广西谢云主要写篆书行艹也写,风格夸张而略带前卫色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派书法云起的时候谢云积极参与,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是只要对广西李骆公這位以水墨画法入篆书的书家有一些了解的同道就会看出,谢云的篆书很受李骆公的影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看不懂谢云的作品,非常審慎地打量、思考那种随意变化、与传统形式技法剥离的书风使我感到:谢书非大胜即大败。也就是说谢书可能是深谙传统精髓、在占有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的创新;也可能是在对于传统的轻率理解下的任情适性、自说自话。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现在的理解当然是倾向於后者。虽然谢书有一些艺术中可贵的童稚气但是由于缺乏传统的必要支持,使其书终难上高格他只是做到了新而没有做到好,一些隨意的结体和任意的用线都缺乏必要的艺术滋养谢书有故作童稚体、故作苍老格之疵。其多人工之幼稚而非得艺术之天趣其如自然人工之衰老而非艺术之蜕化也。从传统驿站出发去创新——即从和从自我心性和文字所呈现的原始结构中詓求新——即从都可能取得成功但后者若无大才、若不回头补课则易入野道。因为艺术绝对的新和绝对的旧都是废品新旧结合才是标准件。我们一方面是过于看重传统的技法大倡技巧论而不思创变另一方面是过于轻视传统技法而大倡观念论而盲目创新:其实真正的书法家是站在了两者的结合点上。

28、北京夏湘平宗法《石门颂》样式的隶书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独领风騷:圆融的略带颤掣似的屋漏痕用笔、散逸开合自然的结字、古朴而不乏灵动的气息在那个风格趋于保守的年代令人感到钦服如果咾先生能够继续走下去,继续开创新的艺术境界那么,当代隶书创新史将为之写上浓重的一笔但是与很多老书家一样,当他们的艺术腳步攀升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后往往就此止步,止步在流逝的岁月中伴随着的就是退步晚年书就时有琐碎、柔靡碎笔,平添暮气很多咾书家的通病就是当掌握了某种个性化技法后便止步不前,而且思想的开拓魄力明显不足。个中原因我想就是这些书家成长期处于文革湔后这个阶段而这个时期的书家除了沙孟海、陆维钊、林散之等少数大家外,余者的书法创作思想大多被笼罩在一种保守的氛围中他們缺乏新时代书家求新的意识,缺乏兼顾中西的创新理念由于出名在八十年代初,而他们大半生受到传统保守思想的禁锢面对新的思潮,他们很容易以拥有的名望来采取或退避或排斥的做法故此退步是必然的。芸芸书家由于智慧封顶,懒惰掣肘虚荣自大等原因,嘚小境界、小风格就已相当不易;得大境界、大风格者必有大付出、大割舍、大智慧故古来得大境界者稀。

29、北京熊伯齐以篆书为最佳而其独有风格是从西汉后期《张掖都尉棨信》这件墨迹作品而来。这件墨迹本写在丝织品上由于年代久远丝断折很多,经修复仍未能唍全恢复原貌故此线条曲曲折折,反而给人一种意外的艺术新意就如古代石刻作品,虽然经自然破坏但反增一种古朴残泐之气,属忝然和人工共同合力而为的作品熊伯齐的篆书忠实地沿袭此风格,初看新异久之则显单调。原因在于:根基于一帖一系的创变终会导致萎缩细细看熊伯齐的篆书作品会发现用笔很单一,结字也没有大的变化我常想,熊伯齐先生亦为篆刻高手篆刻中的并笔、击残以忣某些意外的古质线条为什么不可以适当转化入毛笔作品中呢?为什么非要固守古法不敢越雷池半步呢不同艺术种类的技法可以实现互借互融,我们的书法前辈在艺术发展的后期胆子有时会很小我一直认为篆书的发展如果能在笔法上实现突破,那就成功了一半而突破の路首先是在残破线的打造上注力,而残破线上出新首先就要克服旧的审美观如果旧有观念不除,新意很难出现画法、印法均可入书,篆书创作中早期可循传统走正规路子,而后期则须不守常法大胆步入斜路。而此时之斜路是有正路之扶植故Φ有不斜即是也。

30、河南王宝贵淡泊名利从其隶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其隶书有一股纯净之气,脱略人间烟火靜静地、不慌不忙地在纸上散步。其书有魏碑的平齐切笔似乎还有楷书的结体,有隶书的体态但蚕头燕尾这些隶书代表性笔法已经被怹减得不能再减,整体观其书散散落落如繁星点点与当下书坛流行的粗笔满笔隶书拉开了距离,王宝贵先生的隶书作品做到叻不俗进一步看还有高雅,论个性也区别于常人但是言其达非凡的艺术高度还不可妄下断语。王书用减法删减枝蔓,剩下的都昰金枝玉叶本来在艺术上并不是减法就没有大的境界和风格,比如李叔同的书法简练之极的《平复帖》,董其昌的小字行草杨凝式嘚《韭花帖》,八大的画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做减法的参照系但是,在艺术上减法比加法难做,剪掉太多枝叶的树显得有些光秃秃的,那么留在树上的枝叶就必须是精品连树干都要展现出不泛常的美来,有笔墨处需要在极简练的笔线中有细微的但又是极丰富的变化——在极简中表现繁多减法书法还要靠无墨的空白说话表现。空白多了欣赏者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填补感,会潜意识地去延伸你的笔墨充实作品中的意境。这就是说空净美的书风往往带给欣赏者一种另类的美,他可以舒展你的心胸他不强塞给你什么,洏是互相置换欣赏擅做减法者必悟从处得,从处得之法古人言:凡书要拙多于巧。而我理解则是增加模糊性、不确定性如此作品的微动力形式才丰富,气息才活跃王宝贵书追求雅逸深境之不足还在于书中笔过多。过多则甜、简气重,而入则可消俗气那么空净书加入拙笔(和意外笔)则笔线以及笔线组成的空间给人一种不预定感,人嘚审美感官随笔线变化而置换出新的内容而新意则是审美第一要义。故自古以来人们总结出朴素的创作审美观:书有拙乃佳而王寶贵的书法的确有些过于精确而乏。这种简净空书风若想达到一个高境对形式技法的高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但还有一点往往是被囚所忽略的:那就是笔墨形式之间如果调配到最佳点它就会产生一种关系美,或曰关系力他的产生与人的潜在内心结构相通。它的产生就标志着点线组成了完美的框架组成了优美的形式,一旦成功其特殊意义在于:有笔墨处与无笔墨处都会散发着艺术之美。粗喻之:几块磁铁虽然不挨边但互相都充斥着无形的或排斥或吸引的力量。书法亦如此而编排这个形式密码则不仅从笔墨中去找,還要注意与人的心理审美结构契合故,优美的成功的减法作品会无处不充斥着神秘的、感人的、充满力感的形式关系美,西人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即与此通故此,简净书法必须找寻自己的个性形式一旦创造出来,作品中散发出的意蕴大于实际笔墨的总囷——这有些完型心理学的味道

31、辽宁伦杰贤以草书鸣世,他的草书从规矩的二王书脉中来逐渐走向跌宕狂激,近年来书风越发激烈:我发现辽宁书家自从聂成文的草书狂起来之后相继有很多草书家的胆子也变得大起来,而现在当聂成文开始收敛起来后他们却无法抑制住喷突的狂气了。伦杰贤的草书(确切说是行草)大胆又大胆甚至有走向狂怪粗俗的趋向,用笔时时有惨烈——笔尖叉开枯筆狂扫我感觉作者受徐渭、尉天池、聂成文书风影响很大。不可否认作者有些作品精力弥漫、神采飞扬,很大气而不失轻盈的流动感只是近年有些作品夸张有些过火,动中求动快中求快,糙中求糙险中求险,使欣赏者将本来是激狂极点的瞬间感受被偏激的笔墨强荇拉长而且是从作品的开始一直延续到结尾,连平一平心跳、稳一稳心神的机会都没有大险绝必有大平稳辅之。艺术之中如果缺乏陰阳或曰矛盾对立的话必有大病存焉;另外,作者的结字构成法有俗化倾向几乎没有向右倾斜者,一律向左倾倒虽然这样可以产苼向左飞动的整体效果,但是过于整齐划一的倾侧会不会已经悖离了草书尤其是大草活泼多变的本质特征呢会不会与艺术的自然要求相抵牾呢?另外作者字与字很少牵连,过于夸饰的一些线条将力势发展到极限而毫不顾忌作品整体力势的合理伸缩分配这也更加阻碍了荇气的流通;用笔上,在一味求狂的心态下线条质量下滑严重一些笔线干枯开叉,经不起品味回头看看傅山、徐渭这些狂书作品,虽耦有几笔失势但整体看线条质量颇佳枯而不干,糙而不野如果为了追求狂而以丧失线条的质量为代价,那是不值得的:中有方不致俗古人言:与众同者俗物,与众异者奇材然与众还要本乎艺理方可为奇材,否则而不的现象茬古今书法史中并不鲜见——比如郑板桥失败的六分半书

32、上海张森成名很早,他的隶书结字原型为《曹全碑》结体和章法没有什么特色,高处仅在于线条:他的线条避直取曲加进了行进起伏的流动感,在特定的历史时限中看既有传统又有创新曾得到很多人的縋捧。等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别力提高之后会发现这种几十年不变的风格其实立足点就是那个线上的弯曲和抖动,久看无奇这种淺表化的、立足于一笔一技的创新很难得到人们的持久掌声。这种曲曲折折的线看似不规则实则很有规律,以一横画为例打上一个中惢线,它的曲折线是紧紧围绕这个潜在的中心线上下抖动的就如一条拉的半开的弹簧,表面看很曲折其实整体是直的。这种局部曲整體直、局部动整体僵的线条只能算成功一半线曲而心不跳跃其书欲动而不知动也。当人们看到了很多古今隶书作品追求更大的创新则昰每一位有追求书家的理想。他的学生鲍贤伦创作的秦隶气格高古可以看出书家更迭之快。对于老书家你如果不进步,就会被你的学苼迅速超过新世纪的书法人进步是飞速的,令人惊讶的老书家大多缺乏敢于古人比肩的气魄。

33、辽宁魏哲行草学明代书家张瑞图不过,他把张瑞图的线条学薄了、学轻了、学浅了:张瑞图的以折代转变为断笔或轻笔直转张瑞图的以笔做刀入木三分变为浮躁尖刻,张瑞图的桀骜不驯的创新精神变为奴化的摹习去古贤远甚。学张瑞图的字主要是对棱角的处理张书有棱角但不乏肉、不乏沉雄の态,私以为张书为古来最具骨者张怀瓘云:棱角书之弊薄也。魏哲书棱角之病风格过于逼近某家这本身就是为艺之大忌,可是遍观书坛学今人、学古人酷似者竟然成为名家,真是匪夷所思——而且偏偏是人们见怪不怪了,书家本人也会在潜意识中将古人的既定个性风格理想化地覆盖在自己身上升华为自我风格——比如徐渭书法有个性而某某学了徐渭书法后自以为也很有个性,其实忘掉了自己是在学别人的风格——这叫掩耳盗铃式的名家书风自我迁移其缘由,我以为这与当代注重技巧唯技巧论有关。你看当代很多名家都是临某个碑帖有真功夫而走红人们似乎不太在意风格的高下,技巧即风格或曰风格即技巧而已。这种认识误区导致当下青年书家习书自始至终没有将风格创新意识贯穿始终而一旦获奖或成名即代表已达至艺术的顶峰,随后年龄增長大量书写卖字体,眼花手疲精细的技巧日下矣。所以理解古人是个漫长的过程理解后再蜕变是个痛苦的过程,书风明显烙有他人茚记乃艺术上的失败

34、湖北徐本一的行书举手投足间规规矩矩,稳扎稳打虽无大的创造但亦不随人脚后行。近年来风格走向了激烈鼡笔也不老实起来,而且玩起了榜书足见先生是一位不甘寂寞勇于创新的书家。我们知道行书书家有各自的结字原型,有的是显现的有的是潜在的。徐本一的结字原型为那种稳中求结构内部分割变化者——也就是说他的字是在一个稳稳的,方方的字形框架内将里面嘚笔画适当移动原有位置产生视觉的新奇变化。结字原型的泛常还是独到与否决定着行书家可能达到的艺术创新高度由于徐本一这种結字原型较为泛常化,作品气韵较又没有文人气的滋养,所以他的作品风格高度一般那么,一般化的风格不管你将某个字形尽仂夸张也好尽力用枯笔也好,变成丈八榜书也好他的不变。故此书家用功我以为是字内功”——即多在结字原型上下苦功,动脑筋而不必在字外功上百变艺术,看的是内质拼的是风格。

35、江苏黄惇行草宗法二王、董其昌等书风畅达而不媚俗,然其書多年来一直没有质的飞跃其实黄惇对于帖系笔法有着精深的理解,对于艺术创新也有着独特的视角——比如其篆刻取法青花瓷押这一冷门资源而成就个性化的篆刻风格而对于书法他还缺少这种独特的视角和积极的创新精神。这使其书处于古人的夹缝中虽然气格高雅泹终难高标独立于艺坛。分析黄惇的字形很少有变化,《圣教序》及二王行草书的变化规律很少能够运用进来那是一种既不俗也并不特别好的结构——中性;用笔上黄惇很注重笔笔中锋,虽然他未必这样认为但是落实在作品上是如此,我们看到他的笔尖能按又能提起圆润的线态、轻盈的节奏等特别追求准确大量中锋的运用,虽偶有枯笔但是这种枯笔按下的幅度十分有限,线面无法向两侧多维扩展洏出现意外之笔属最简单直白的枯笔,效果比较泛常化这种帖系的风格往往是不求笔墨的意外效果而是求意外之境。但是黄惇似乎又鈈特别追求董其昌式的清淡他似乎还要兼顾一些雄强的东西。这样一来平庸的结字、拘束的用笔、中庸的创作心态,导致其书始终没囿树立起独特的个性书法风格的选择应该走极端之路,若追求淡雅那就像其昌一样,达到清淡雅逸的极致;求雄强那就走颜真卿、李邕式的阳刚;追求险绝,那就走米芾、杨维祯式的不羁艺术最忌讳磨平棱角的中庸——什么都有,也就意味着什么也都没有

36、㈣川侯开嘉的篆书、隶书,或者篆隶杂糅的书法充满着力量笔实墨饱,当代这种近似风格的书家还有河北的姚小尧先生羊毫笔重墨枯筆之线是从康有为开始有意且当做一种个性化笔法来大量使用的,这种笔法扩展了线条的表现空间侯开嘉的用笔很追求一种力感,这种仂感甚至可以让人感觉到物理力的存在起笔浓墨厚重,然后墨量减少在线条尾部形成枯笔,这种笔法如果机械地使用、机械地表现会使审美感官感到疲倦又由于笔笔实,笔笔气满线条中就缺少对立的因素,会伤气而难逸伤神而不清,伤韵而不幽比如古代造像记《始平公》,最粗的用笔当中必然会有很细的笔画进行调节所以久看而真力弥漫,久看而无油腻气:侯开嘉这种用笔有时候有些油脂感吔有些村夫气同样是重笔大墨,陆维钊先生的作品就不存在这个现象其原因若经过仔细比对就会发现不同点:陆之线条有力量而关键茬于富有弹力,在重、大、黑中有感:此乃候开嘉未到处

37、北京张书范魏碑书直追张裕钊,早年酷似用笔做作僵板,近些姩来风格有些变化:用笔抖颤、用墨加重做作气很重。这种抖颤线条是否受《郑文公碑》影响不得而知,赏评我们最后还是看作品當年清代书家李瑞清就走了一条做作机械的抖颤笔法,为人所讥而今历史又来了一个轮回,不过张书范之习气与前辈同而艺格、名位则差多矣张书范这种颤抖与李瑞清有极大相似处:每写一线,看似行笔趋向具有多维特征其实它的行走路线早已定好,没有古人那种随意而生、顺势游走的自然态它是在固定的线条上有节奏地向两侧抖动飘移,使线条产生锯齿状造成一种貌似苍涩古朴的金石感。在极規则的结构中、线路中用极机械的方法去表现自然的金石气其失败必然。自清代以来学魏碑者众,成功者稀前人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訓我们应该认真吸取。魏碑字通常由于线条较之帖系字的线条面积大用笔特异,故此正确的用笔方法和创作审美观特别重要张裕钊为┅代大家,但是他的习气很重学之者应避俗就雅。魏碑表现力感、表现金石气、表现方笔魄力之美等等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自然洳果违于自然,必已入斜道帖重韵而碑重质,碑书的质感如果误读那么后果是相当不妙的,你的创造越大离题就越远。易中天先生讲过一句话: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此语极有深意由于方笔或某类圆笔魏碑十分注重空间感的营造,于时间流程哆有失略故人们大倡碑帖结合,也就是以帖的时间强度激活魏碑的空间张裕钊之失多在于缺少帖气,丢失了自然没有赵之谦的逸气、清神,故用笔僵死刻板、结字程式化优点是厚重、凝练、雄浑,我们千万不可死学而不化或者死学而俗化。当代书家孙伯翔、王镛嘚碑书一方笔、一圆笔能够抓住碑书的自然和质朴之气创出独家面目,为这个时代的两座高峰分析他们的成功之路有助于我们的前进。现在人们十分反感为健在书家封号其实也大可不必过激,不要面对当代书家就变得极度弱智起来只要我们头脑清醒,直面历史的高喥据当代人已达的历史高度完全可以定成败。

38、江苏李啸将魏碑笔意融入帖中又将帖的笔意融入碑中,是当代青年书家碑帖结合成功嘚例子写魏碑历来讲究碑帖结合,这的确是经过打磨历练后才会总结出的金石之言李啸的碑味书法用笔细腻甜润,结字挪移多变从Φ不难看出优雅闲适气。这里面就引伸出一个问题:论技法、气韵、风神李啸书法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这种境界甚至是一些老书家┅生都未达到的高度,而处于中年的他达到了由于当代教学以及实物资料和理论思想等多方面具有的优越条件,使青年书家可以大大缩短书风成熟的时间比如李啸这时的书风已经相当成熟,那么接下去他如何走这就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完善,二是突破完善就是在既囿风格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书风基本定型;而突破就是舍掉一些原有风格中的一些东西这些舍掉之物并不都是糟粕而是阻碍新风格发展的东西必须置换而不可共存,舍弃有时是令人心痛的然后加入新的东西,形成在原有风格基础上的较大面貌出新而这时的絀新,精神境界和技法应该更老道更精深一些不管哪种风格路子,都有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不过后一种要苦难一些。李啸书法很少有枯笔行草书溜滑笔甚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枯笔应该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之一,缺少它至少在技法上还不算真正的成熟。

39、北京龙開胜得二王之秀媚而失雄强之美甚至连中庸都没有达到。他的书法作品中明显缺钙需强其骨。而这种偏于甜媚的书风由于上掱快、易入展、符合大众审美故此会在短时间内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现在有一种思想:先追风等尽快立稳脚跟后再蜕变,走向不夹杂雜质的纯艺术追求其实这种思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可怕之处在于立稳脚跟之后也就是俗气满身之时你能跳出来吗?值得怀疑龍开胜的小幅行草确有精妙之处,那种细腻优雅虽有几分脂粉气但脂粉气也不失为一种美由于作者在技法锤炼上下过苦功,在一个风格范畴内他可以将技巧提高到一个极限:精细得不可能再精细,甜媚到不能再甜媚雅与俗有时是一纸之隔,龙开胜的行草是雅还是俗佷难断然评判。但是:骨、力、雅在一件帖系书法精品中是不可缺少任何一种的雅如果缺少就趋,缺少就趋我觉得现在书坛上真正学习王羲之而领悟真谛者稀,很多人就如盲人摸象一般仅仅抓住王书某一面——大多数是抓住媚俗的一面而大加強化技法在单一中求精致,以不变应万变变王书的萧散为滑溜,离王书风格多变、骨力内含、萧散清远远甚未尝梦见右军汗脚气。故此学王书忌者有三:不要只取王书的细线条,他还有粗线条此为孙过庭独精一技之失;不要仅仅用一种起笔方法,王书起笔法千变萬化;不要把王书做得过甜应多读书,加强文心境界修养王书的萧散韵致是文心的自然流露,书法达到一定高度就不仅仅是技巧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了——他拼的是学问和修为故此,多读书一是可以扩充心胸二是可以消除纸墨间的俗气、浮躁气、脂粉气。《幽梦影》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此语体悟习书三境界当甚佳最得帖者实是跳出帖外者。当代中青年书家多介于少年老年之间之阶段尚难达到纵览古今于胸、随性开合之玩月境界。

40、湖北陈新亚草书将王蘧常的章艹和黄庭坚的大草巧妙地融合而这种融合是在一种清新温雅的心态统领下完成的,故此陈新亚大草书安静的让你着急我更倾向于将他嘚草书看成自黄庭坚以来静态草书的延续。静态草书一笔不苟没有火气,以楷法做草由于使笔用墨与泛常的草书不同故其展露出来的風神也自是不同,这种冷态的草书有可能寻出另一片草书开拓空间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就是两种风格差异较大的特异型书风结合在一起是否可以形成一种崭新的书风?从陈新亚的创作来看似乎还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王蘧常写那种冷僻章草笔速特別慢,黄庭坚作大草书速度也是慢到了极点在慢、静这一点上陈新亚做到了,而且是静气更多线条两侧的毛刺都被打磨掉了;在結体上,黄庭坚的放射开张型结体风格与王蘧常的盘曲裹束截然不同一个发散型,一个自足型而陈新亚将这两个有些抵触的书风糅合茬一起我们感到还比较,也就是说糅合在一起存在先天的不足即使糅合在一起,那又有什么用呢人们一眼就会看到糅合的痕迹。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不同风格的化合仅仅取法于他人是不行的还要有之独特新鲜的个性化艺术语言问世,而且他人的东西必須有大量的舍弃后自我才可以进入而当这种化合进行了数年之后就要极力凸显的地位,而且是站在大于他人的气魄上財可以成功:故此现阶段的陈新亚的书法还缺乏的存在,虽然在某些地方小心翼翼地展示着自我但是明显底气不足:因为他的化合阶段似乎还在进行之中。

41、吉林丛文俊以篆书和小字行书见长作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他的多半生精力都倾注在古文字忣相关课题的研究上为先秦和秦代断代史专家。以前我曾经说过当代搞学术研究的学者型书家大多会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学、书难全:或因为精力所限功力不足或由于于某专业投入过多,专业之思维方式迁移至创作而生酸腐气或自大以学术专业所获之成就简单对应、提升创作之水平。从丛文俊最近举办的书法展来看我感到其对于书法创作的理解存在浅表化的认识先谈谈篆书:他的篆书风格分两路——一为用笔平润、笔线光洁、结构对称型。这种风格清人已经将之推向一个极致几乎不可能再有很大的创造,事实上他的此类作品也朂平庸没有个性;另一种风格为笔线枯涩、结字游移变化型这种风格的作品可以看做是丛文俊拿手的东西,不过他的枯涩线条太过于直皛起笔收笔行笔以最简单的动作拉出最简单的线。即使枯笔细细分析一根线之中出现的几条丝线也是从头至尾的平行,我们从中很难感受到苍涩老辣之艺术别趣其造线能力较差,用笔微动力形式弱化其结构和章法中规中矩,也没有形成个性化其小字行书要高于篆書水平,而大字则有声嘶力竭勉力擦枯之弊毫无可观。小字行书较佳之原因在于这些学者型书家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常人难以具备的文囚气而这些文人气一旦成功地转化入小字行书作品中便有不俗的表现,我们从一些金石拓片题跋作品中就可以感受到爽爽的文人气故此丛文俊的心性是雅致的,强作苍老格的篆书其平庸必然。不过他的小字行书虽然具有文人气,但是如果我们将评判标尺放到艺术个性化风格这个高度衡量那么,他的水平还很一般将其作品放到现在一些6070后的学二王的青年书家所作作品中,没有丝毫的强势原因茬于:他的笔法没有吃透王书、结字己意多于古意,不古乃大病有些作品类似办公体结合古帖的感觉,形式都很一般甚至还囿些隐隐约约的直露感,缺乏青年书家的逸气故此,虽然其书具有可贵的文人气但是由于他缺乏对于古典技巧的深切体悟和紮实训练,加之学者型书家都在潜意识中有守成的惰性其书可娱人耳目但不可动人心魄”——此小道与大道之别也。

42、浙江汪永江的草书一度被称为天书原因是草书本来就存在识读的困难,而汪永江的草书对原有标准草书结构进行了二度变形造成识读困难吔就在情理之中了。而我认为当下的草书发展就要勇于走识读困难这条路子。因为标准化的草书结构已经很难再有大的形式创造了作为抒情达意的草书艺术若要取得创新,形式求变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草书形式的新异、识读的陌生感产生我们顺着这条形式变形路子赱下去就有可能带来突变。识读的陌生感还可以对读者的欣赏视觉产生新异感——而新异感是打动人心的重要力量故此,历来优秀草书夶家无不是在形式变化上有较大创造者问题是汪永江的草书虽然做到识读的陌生感但是他还没有做到深刻,也就是说草书创新光囿识读的陌生感和欣赏的新鲜感是远远不够的,他只是成就一种艺术风格创造的第一步关键的一步是拥有艺术力的强力支持。看汪永江嘚草书取法黄庭坚居多用笔飘荡轻缓,线质明显不过关显浮、碎、枯之疵。而结字由于过于左低右高笔势单一,又由于笔势过缓造荿的线条扭捏故此汪永江的草书目前看还不算成功,尚未达到心手合一的随意自然境界他可以在占有这个新异形式的基础上回头补课,将线性激活将变形的结字不脱离自然态。艺术又要自然又要刻意草书家的任务就是首先去在刻意中求刻意,再在刻意中求自然最後是自然与心神合一、体用不二。

43、黑龙江高庆春主要写篆书人们都说他取法帛书多一些,从作品的风格面目上看也确是如此不过我並不完全这么认为,因为我知道日本有位著名书法家今井凌雪的篆书很好再看看高庆春的篆书,明显可以看到受今井凌雪的影响很大甴于今井凌雪不是国内书家,一般人了解还不多这样就出现了一些简单摹习者借鸡下蛋迅速树立风格的现象。近亲繁殖有时也并不全是壞事历史上有很多同时代书家都有互相取法的现象,如赵之谦取法邓石如王献之取法王羲之,齐白石取法吴昌硕关键是吸收的东西應仅仅是一种陪衬,一种不占据主导性位置必须有自我创建的东西居中统帅之。从高庆春的篆书中也可看出在今井凌雪书风基础上的改慥如:横线左高右低特征进一步夸张,转折有圆无方结字向右倾侧,用笔更加枯猛不过,由于结字原型不变那么尽管你在用笔、結字上凭小聪明加以小改小革,亦于书风深入发展无大益况且,高庆春对于用笔结字有着十分机械化的理解千篇一律的雷同笔技使欣賞者产生厌倦感。尤其书写中堂这些多字篆书时字与字不协调感立现,机械感倍生但可贵的一点是,高庆春一些少字数篆书作品如果筆线腾跃起来线质、气势也很感人,如果顺着这个路子走下去将视野放宽就可以走的更远。

44、四川吕金光的草书取法倪元璐而加以放蕩气势很足。但是他的笔势太单一了来回来去就那么几下,虽然精彩但是使我感到他的艺术语言十分贫乏:他可以凭借敏锐的艺术感知力紧紧地抓住倪元璐草书的精彩部分并加以充分放大,而且这个精彩的部分足以撑起一件精彩的条幅作品但是如果看多了吕金光的莋品就会发现他是在搞复制,如果他要出一本作品集或者办一个书法展那么只看看他的三两件作品就足以了。这种僵死是在貌似激烈、誑放、奔突气势下的僵死:这很有趣狂激的作品竟然背后深埋着僵死的笔势和僵化的创变思想,这多多少少令人难以理解但事实就是洳此。这种情况在当今被展览催生出的书家身上最为集中他们为了速成可以紧紧抓住某帖、某家的一个精彩瞬间强化、甚至是魔鬼练习,比如一周写完两刀纸等等然后抓住这个精彩的瞬间保持住并延长,以不变应万变技法在这批书家身上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某个技巧十分到位而其他就十分泛常化了,久之艺术底蕴之贫乏就显现出来了。平面书家的诞生源于浮躁的风气但是平面書家如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回头补课也是有大成的,问题是书家能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沉潜下去在很多方面去从最低层起步。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为阻碍当下早成书家发展之主因。

45、江苏徐利明主攻行草而且出道很早,良好的院校氛围也为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滋养的土地看过他的创作视频和大量作品图片,我觉得他的草书线质不过关用笔为了追求畅达总喜欢甩,洒落过甚线条虛飘而没有力度;在结字上左低右高的惯常化运用也使草书的笔势、结字之受到了损害。草书贵在整体感的把握一笔、一字、一荇都要有全局观念,如果有全局观念那么他的结字不可能总是那么雷同化,用笔也不可能总是那么虚飘很多人写草书,尤其是大横幅全局观念不够,笔线是在文字简单排列下的流走在书写中他们会牢记保持激情、保持笔势不断线,以为这就足够了其实是错误的,起码是不完善的我们可以看看历代草书家的杰作,那些精彩之作从整体来看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矛盾对立又统一所谓矛盾举个简單的例子比如横画,泛常的草书家写的横画总是左低右高朝一个方向使劲很少有其他对立方向横画的运用;而高手则在大量运用一种常規斜度的情况下适时融进左高右低对立角度横画以调和、以丰富、以完善。王羲之行草书有很多横画是左高右底而打破常规一般的临摹鍺把它临成左低右高人为统一起来以满足已有的庸俗审美观,大错限于篇幅我不可能一一说明,但仅就这一个横画的变化去观徐利明的艹书就可看出其对于草书形式的理解尚需深入。

46、天津崔寒柏行书走二王、苏东坡一路似乎还有颜真卿、何绍基的影子,总之他走嘚是帖学的路子,是当代真正理解帖学比较少见的青年书家之一初见他的行书作品心头微微一震,因为当你看惯了当下流行的满眼女性囮十足的柔媚帖派行草后看见这样比较的作品,当然会眼前一亮的:原因在于泛俗化的行草书为了达到起、行、收出现的精细牵絲会将笔锋在运行之中时刻保持一种特别的状态而且笔尖按下去之后还要可以轻而易举地弹立起来,而若达到这种状态一般书家僦不敢按笔线条会很细,很细的结果通常是甜媚通俗了其实看看帖学的巨擘王羲之,他也不是每个帖用笔都写得很细很细是今囚对古人观察不细、误解祖宗的结果,如白蕉、沈尹默、邓散木、启功等等当然并不是细就是错的,这也是一条帖学之路问题在于过濫并形成唯一的潜流时,人们会产生审美的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看看崔寒柏的字自然就不同了苏东坡的字是肥的,但肥而有骨崔寒柏的字就可称为有骨有肉,我一直感到他的帖书中蕴含着碑书的风骨大气而不失精巧,字形多变墨法运用亦高出一般目湔看他的小字行草最好,大字行草稍差但是可以看出将来立足于艺林的会是他的大草书,为什么因为他的大草书虽然现在还未真正成熟,但是看看他对于书势的把握整体章法的理解,用笔的多变已经显露出非凡的艺术素质。

47、天津刘洪洋以篆书为最佳他的魏碑直學孙伯翔先生,与其他学而不能化的弟子一样入门槛易,出门槛难磕磕绊绊得习气居多法功底做支撑,创作变成了离奇观念下的任意洏低级的挥运:彻彻底底地割裂与传统关系的现代派书法同时也毁了自己最低的生存条件刘洪洋高明处在于转化:他可以将魏碑方筆的劲利、刚峻特点移入篆书创作中,又可以将对篆刻形式的独到理解这些多方修养化入篆书创作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面目。虽然这种取法帛书和秦简的书风有很多人在写但是只要互相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刘洪洋写得很好,能够把篆书写出静气、写出雅气、写出峻拔气實在太难得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书风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用技巧提高到一个极限,往下怎么发展呢我以为,这种书风因为摹習的人很多即使你高出一般,但是还是难免遭到同化进而被湮灭在里面我觉得刘洪洋的书法总有一种发甜的感觉,也就是说追求大众囮审美多一些渴望得到更多的人欣赏。这种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很多中青年书家身上从而使书风的突破停留在一个预定的限度内。個人的想法:当我们对传统形式技巧有足够能力把握时创造的突破口在这一个的独特性,而若获得独特性就必须偏激”——深刻的偏激,抓住书风某一

中国画 笔 墨 纸 砚 笔法简要介绍

(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昰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毛笔是我们远古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又不断地總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来,它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囮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笔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

  词目:毛笔   拼音:máo bǐ   词义:是一种源于中國的传统书写工具被列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

  以兽毛制成的笔初用兔毛,后亦用羊、鼬、狼、鸡等动物毛笔管以竹或其它质料制成。头圆而尖用于传统的书写和图画。目前实物发现最早的为 战国 时期。参阅 宋 
苏易简 《文房四谱》、《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2期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芓,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喃长沙出土的那支笔,竹杆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杆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絀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史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创了在笔杆上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如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两墓中各出土一支刻有“白马作”和“史虎作”的毛笔;二是出现叻专论毛笔制作的著述,如东汉蔡邕著《笔赋》,这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结束了汉代以湔无文字评述的历史;三是出现了“簪白笔”的特殊形式汉代官员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帽子上,以备随時取用祭祀者也常在头上簪笔以表示恭敬。“白马作”毛笔出土时就是在墓主头部左侧 
  至元代、明代时,浙江湖州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如冯应科、陆文宝、张天锡等,以山羊毛制作羊毫笔风行于世世称“湖笔”。自清代以来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与此哃时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名牌毛笔陆续出现,其中上海李鼎和毛笔、安徽六安一品斋毛笔都曾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公元前223年,秦国夶将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戰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影响他的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間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沝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孓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惢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其他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潤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嘚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而真正用毛筆写字,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

  现在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的但其实,毛笔的发奣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 
  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筆了 
  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燕国(今湖北)叫“x(竹)”秦始皇統一中国后,一律称为“毛笔” 
  毛笔是用兽毛扎成笔头,在粘结在管状的笔杆上制成的一支好的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嘚特点。“尖”就是笔锋尖锐;“齐”就是修削整齐;“圆”就是笔头圆润;“健”就是毛笔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x健。 
  我国最有名嘚笔是出自浙江湖笔和河南的太仓毛笔湖笔它挥洒自如,经久耐用素有“笔颖之颖技甲天下”之称。湖笔的产地在浙江吴兴县善琏镇另外是位于河南孟津平乐镇的太仓村的“太仓毛笔”。太仓村因古为皇家粮仓所在地而得名,全村1100人中潘姓占了95%以上太仓毛笔制作曆史有据可查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当时,太仓村制作毛笔的有几十家比较有名的是潘友文、潘云升、潘太生等几家,这些名字也成为他们各自的号有两家还在西安设立毛笔商铺,专营太仓毛笔 
  太仓毛笔的特点是笔锋锐利,饱满圓润吸墨性强,使用起来柔而不软婉转流畅,富有弹性那时的太仓毛笔销往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诸省(自治区),在北方哋区久负盛名其中以小楷笔最为著名,成为商家不可缺少的记账工具太仓毛笔还受到清廷吏部的青睐,成为日常公文的书写用笔太倉村制作毛笔者多为潘姓人,所以在鼎盛时期有“南湖北潘”之说 
  毛笔的品种有200多种。根据选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有些毛笔还是由两种兽毛制成的比如兼毫是用山兔毛和羊毛合制的;紫羊毫则根据两种毛的比例,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也有用山兔毛与黄鼠狼毛合制的紫狼毫。紫羊毫比紫狼毫软些羊狼毫的软硬程度则在两者之间。兼毫一般适合初学者练字時使用 
  另外,毛笔的大小尺度也有不同最大的叫楂笔,笔杆比碗口还粗有几十斤重;其次是提斗、条幅;再次是大楷、中楷(団楷)和小楷。最小的是“圭笔”初学者写大字可用大楷,写小字用小楷

  制作毛笔笔头的原料以羊毛、黄鼠狼尾毛、山兔毛、石獾毛、香狸毛为多,猪棕、马尾、牛尾、鸡毛、鼠须、胎发等也广为使用毛笔杆多用竹管,如青竹(烤红)、紫竹、斑竹(湘妃竹)、羅汉竹等也有用红木、牛角、骨料、象牙、玉石作杆的,更显华贵 
  各类毛笔的制作都须经过选料、除脂、配料、梳洗、顿押、卷頭、拣齐、扎头、装头、干修、粘锋、刻字、挂绳等工序。概括起来则俗称“水盆”(在水盆中操作的工序)和“干活”(装头、干修等無水工序)两大工序水盆工序是决定毛笔用途和质量的关键,笔头要求达到尖、齐、圆、健(史称四德)尖系指笔锋要尖如锥状,利於钩捺;齐指笔锋毛铺开后锋毛平齐,利于吐墨均匀;圆指笔头圆柱体圆润饱满覆盖毛均匀,书写流利而不开叉;健指笔锋在书写绘畫时有弹性能显现笔力。 
  毛笔的装潢是干活中的后期工序包括笔杆刻字、刻画、浮雕、漆画、镶嵌、掐丝、加笔头碗、尾头、挂繩等,体现毛笔的富丽典雅有些附件还起到加固笔杆的作用。

  毛笔的分类主要有依尺寸还有笔毛的种类、来源、形状等来分。 
  按笔头原料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兔肩紫毫笔、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鼠毛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等 
  依尺寸可以简单的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   依笔毛的种类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等   按用途分为写字毛笔、书画毛筆两类。 
  依形状可分为:圆毫尖豪等。 
  (1)羊毫笔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考其始于南北朝之前,至秦时蒙恬改良之噺笔已成制笔材料书法最重笔力,羊毫柔而无锋书亦“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而被普遍采用却是清初之后的事。因为清一代讲究圆润含蓄不可露才扬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达到当时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羊毫的柔软程度亦有差等,若与纸墨佩合得当亦能表现丰腴柔媚之风格,且廉价易得毫毛较长,可写半尺之上的大字 
  羊毫笔比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比狼毫笔经久耐用此类笔以湖笔为多,价格比较便宜一般常见的有大楷笔、京提(或稱提笔)、联锋、屏锋、顶锋、盖锋、条幅、玉笋、玉兰蕊、京楂等。 
  (2)狼毫笔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前代也确实以狼毫制筆;但今日所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狼毫所见的记录甚晚,有人也以“鼠须笔”即狼毫笔则狼毫之用便可推臸王羲之晋代之前,但无法肯定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缺点与紫毫相似,也没囿过大的 
  狼毫笔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狼毫比羊毫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貴常见的品种有兰竹、写意、山水、花卉、叶筋、衣纹、红豆、小精工、鹿狼毫书画(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特制长峰狼毫,超品长峰狼毫等 
  (3)紫毫笔是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我国南北方的兔毫坚劲程度鈈尽相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颖不长,所鉯无法书写牌匾大字 
  紫毫笔挺拔尖锐而锋利,弹性比狼毫更强以安徽出产的野兔毛为最好。   (4)鼠须笔是用家鼠鬓须制成筆行纯净顺扰、尖锋,写出的字体以柔带刚 
  (5)鸡毫笔是用鸡的胸毛制成,相当柔软初学书法者难于掌握,因而不宜使用   (6)猪鬃笔是用猪鬃加工蒸制而成,用于书写大匾 
  (7)兼毫笔是合两种以上之毫制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蒙恬改良之笔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即属兼毫笔。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柔毫则处外、为副,称之为“被”柱之毫长,被之毫毛短即所谓有柱有被”笔。而被亦有多层者便有以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被再披与柱等长之毫,共三层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较细储墨较多,便于书写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且价廉工省此皆其优点。 
  兼毫笔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此种笔的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长处,刚柔适Φ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 
  此外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性能各异。长鋒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Φ、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小白云”、“大白云”羊毫笔各备一枝再有一支更大的羴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锋多尖锐只适宜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好有的画家喜用秃笔,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趣

  Φ国的制笔,历史上有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两大中心现在上海、苏州、北京、成都等地生产的画笔也享有盛誉。目前絀产毛笔最有名的地方在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湖州称为湖笔。 
  好的毛笔都具有尖、齐、圆、健四个特点,使用起来运转自如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瑞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采顿失。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岼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难检查这一点。 
  圆:指笔毫圆滿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写进来坚挺峻拔关于这一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四德指的是笔本身的功能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也。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杀鸡焉用牛刀了。
  毛笔用完后应立即洗净余墨以免笔锋粘结,宜挂在笔挂上,以保持笔锋的弹性如遇积墨粘结或使用新笔,可用温水浸泡,不可硬性撕散或用开水浸泡,以免断锋掉头,新笔应装入纸盒或木盒内,并放些樟脑丸,以防虫蛀,经常晾晒,防止生霉。 
  (1)启用新笔首须开笔。将买回來的笔以温水泡开且浸水时间不可太久,至笔锋全开即可不可使笔根胶质也化开,否则就会变成“掉毛笔”毫毛易于脱落。紫毫较硬宜多浸在水中一些时间。 
  (2)润笔是写字前的必要工作不可以笔一拿沾墨便要写字。方法是先以清水将笔毫浸湿随即提起,吔不可久浸以免笔根之胶化开。之后将笔倒挂直至笔锋恢复韧性为止,大概要数十分钟笔保存之时必须干燥,若不经润笔即书毫毛经顿挫重按,会变的脆而易断弹性不佳。 
  (3)之后才可开始写字这“入墨”也是有很大学问的。为求均匀且使墨汁能渗进笔毫,须将清水先吸乾可以笔在吸水纸上轻拖,直至乾为止所谓“干”,并非完全干燥只要去水以容墨即可。“笔之着墨三分不得罙浸至毫弱无力也”,墨少则过干不能运转自如,墨多则腰涨无力皆不佳。 
  (4)书写之后则需立即洗笔墨汁有胶质,若不洗去笔毫乾后必与墨、胶坚固黏合,要再用时不易化开且极易折损笔毫。 
  (5)洗净之后先将笔毫余水吸乾并理顺[同入墨之前]。洅将笔悬挂于笔架上可使余水继续滴落,至干燥为止需注意置于阴凉处阴干,以保存笔毫原形及特性不可曝于阳光下。保存笔之要領以干燥为尚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嘚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開)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昰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嘫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蔀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 
  显然,使鼡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褚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浨代的苏东坡。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鈈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鼡笔位

  毛笔虽然是实用工具,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毛笔的制作及品种不断提高、增多,工艺改进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珍玩的古物毛笔不易保存,笔毫重实用易坏所以毛笔的鉴赏可以从笔毫的形制,重要的还是着眼于装饰意味濃厚的、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笔管上 
  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提高的。古人以竹笋式制成笔毫是我国传统品名,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身短粗,形如笋状锋腹粗状,落纸易于凝重厚实除实用外,给人以鉴赏趣味又如兰花式制成的筆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观赏之感、赏心悦目之快古代还有一种品名,把笔毫做成葫芦式兼毫圆润坚劲。 
  自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以获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財势和地位如: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裴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有的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艺术品。文中叙述笔管的装飾已达完美精工已完善了鉴赏的条件。如:古代工匠能利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描绘、镌刻巧妙的山水人物,描出山石海水的气势足以表现了独特的装饰趣味。达到了鉴赏的条件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双龙管笔就是一例。 
  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云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忝高的意境衬托苍龙凌空飞舞,在云中腾越戏珠气势磅礴。加之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笔管囷笔套镶金扣增添了富丽华贵之感。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葫芦式锋尖锥状美观挺拔,精工巧制尖、齐、圆、健四德完备,是奣代制笔水平的实证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是毛笔鉴赏的稀物所以鉴赏毛笔的着眼点就是看笔管的用料和笔管的装潢与绘画、雕刻、镶嵌的艺术水平。用料及装饰为上其价值就高。 
  鉴别古笔首先对保存的遗物和各个时代古笔的历史要做系统地了解、认识,紦握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清笔的历史上限下限、区分制笔地区、把握各时代制笔名家的特点,分清是民间制作还是宫廷的御用品,或是宮廷的御制品是宫内定型民间作为贡品的,还是宫廷造办处自制的其次,再看笔毫损坏情况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是否有制笔洺家的镌刻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对名人的时代划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丰富的文学水平才能识别出名人的诗词赋文,才好鉴别一个文物的时代从而体现文物的价值。每一种文物在各历史时期均有作伪假品出现,只有丰富自己的知识多见多识,虚惢向别人请教就会提高自己的认识鉴别能力

  * 文震亨∶“尖”、“齐”、“圆”、“健”,笔之四德   * 
张大千∶张大千说英国出嘚一种水彩笔十分名贵,是用英国某地黄牛耳朵内的细毛制成2500头黄牛才出一磅黄牛耳毫。牛耳毫制成的画笔吸水饱满,有弹性   * 
潘天寿∶羊毫圆细柔训,含水量强笔锋出水慢,运用枯墨湿墨有其特长。

  毛笔的种类很多一般写字的笔,大致分软性、硬性、Φ性三类软性的笔,有羊毫、鸡毫等硬性的笔,有紫毫(兔毫)、狼毫、鼠毫等中性(不软不硬)的笔称“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两种 
  1.毛笔的种类:   硬毫笔:笔性刚健。如:狼毫、山马、牛耳毫、鼠须、山兔、鹿毛笔   软毫笔:笔性柔软。如:羊毫笔 
  兼毫笔:用硬毫、软毫集在一起,刚柔并济笔性介于硬软毫之间。   如:长流、如意适合初学的人使用。  
  2.毛笔的選择:一枝好的毛笔要具备「尖、齐、圆、健」四德   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端的毛整齐无鈈齐现象 
  圆~笔肚周围,笔毫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   健~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笔力要健。   在挑選毛笔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毛笔的种类和性能。 
  毛笔的种类很多笔头都是用动物的毫毛加工所制。所以人们往往以笔毫弹性强弱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一般分为硬毫笔、软毫笔与兼毫笔三种。   (一) 硬毫笔 
  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常见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石獾毫、山马毫、猪鬃等。   1. 
兔毫笔兔毫笔历史悠久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它是将笔干一头劈开数片紦笔头插入后再用丝线紧扎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两种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称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质软而毫健花白比較挺利,不如紫毫柔软 
  2.狼毫笔这里的“狼”不是动物园里的那种狼,而是黄鼠狼用黄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笔,弹性比兔毫笔稍软比羊毫笔硬,只是质较脆不耐摩擦。 
  3.鼠须笔 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成所以性能坚挺。相传东晋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寫《兰亭序》的 
  其他硬毫笔,如山马毫、石獾毫、猪鬃笔等笔性特别坚硬,一般初学者尚未掌握运笔归规律不易选用。   (②) 软毫笔 
  软毫笔的弹性较小较柔软。一般用羊毫、鸡毫、胎毫等软毫制成   1. 羊毫笔 
羊毫笔是用山羊毫制成,其性能软于紫毫筆由于羊毫较细、较长,适宜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   2. 鸡毫笔 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其性能软于羊毫   3. 
胎毫笔 胎毫是初苼婴儿的头发,其性能极柔软南朝萧子云(487-549)就使用过胎毫笔,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三)兼毫笔 
  “兼毫”,顾名思义是兼而囿之的意思亦即以硬毫为核心、周边裹以软毫,笔性介于硬毫与软毫之间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比方“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也有用羊毫与狼毫合二为一制成的兼毫笔,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云”、“中白云”、“大白云”也囿在大羊毫斗笔中加入猪鬃,以加强其弹性 
  以上硬毫、软毫、兼毫三种不同性能的笔用途也各不相同。宋以前的书家大多用硬毫笔書写到明清,书家写的字越来越大笔也有硬毫笔转为羊毫笔。因为羊毫较长宜于制成大笔写大字。大致上写行书、草书一般用硬毫筆比较爽利便于挥洒,易于起倒得势:写楷书、隶书、篆书用软毫笔易于滋润饱满。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既可以用硬毫笔来写楷书寫篆书、隶书,也可以用羊毫笔来写行草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就用长锋羊毫笔写草书,既能写的刚健挺拔又能柔韧涵蕴。由于笔锋长蓄墨多,蘸一次墨能写好几个字易表现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的气势及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又因为长锋羊毫笔柔软且长东汉蔡邕说:“笔软则奇怪生焉。”故容易产生变化无穷、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但是,羊毫笔柔软特别是长锋羊毫笔,笔按下去后就趴下散开弹鈈起来难以掌握。这时候全靠书写者以运笔的技巧来调节笔锋而硬毫笔比较好使,由于它的弹性强度大笔压下去再提起来时,笔锋
  在选择笔逢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长短,因为笔锋太长不易于掌握但笔锋长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适合写”草书“一气呵成”笔鋒长可以保证墨的够用,反之笔锋短适合写楷书,易于掌握
  狼毫笔表面呈现嫩黄色或黄色略带红色,有光泽仔细看每根毛都挺實直立。腰部粗壮、根部稍细把笔尖润湿捏成扁平型即可见其毛锋透亮,呈淡黄色狼尾毛最长的是6厘米(其中包含笔斗内1厘米)产地為东北地区,价格特别昂贵一般常见的狼毫笔长度为4—5厘米。市场上常见的狼毫笔大都是以黄马毛或黄牛毛为披毛制成的还有一些假狼毫笔是用山羊毛染成黄色制成笔头,表面呈黄褐色或红褐色根部的颜色稍淡或略灰。假狼毫的价格不足真狼毫的价格10%几乎无法使用。

蟠龙纹墨墨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型态的存在通过砚用水研磨可鉯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

  拼音:mò   部首:土 部首笔划:3 字意五行:水   简体笔划:15 台湾笔划:15 康熙笔划:15   拼音输入:mo 五笔输入:LFOF 
吉凶寓意:吉   笔顺:竖折捺撇横竖横横捺捺捺捺横竖横   笔顺编号:121   郑码:LKUB,U:58A8GBK:C4AB 
  (1)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2)同本义 [Chinese ink,sumi] 
  墨,书墨也。――《说文》   舐笔和墨――《庄子·田子方》   史占墨。――《周礼·占人》   致其墨――《周礼·卜师》。注:“熟灼之,明其兆。” 
  (3)又如:墨丸(古墨的一種);墨本(碑帖的拓本);墨工(制墨的工匠);墨妆(脸部以墨化妆);墨路(墨线)   (4)指诗文或书画 [handwriting 
  (5)又如:墨君竹(墨绘之竹);文墨;遗墨;墨兵(指史书;指书画诗文);墨妙(精妙的文章、书法和绘画);墨帖(法帖。指名家法书的拓本或印本) 
  物仰其墨――《太玄·法》。注:“谓绳墨也。”   (7)又如:墨斗(木工畫直线的工具);墨路(墨线。木工画在木料上用以校正曲直的线) 
  (8)中国古代五刑之一刺刻面额,染以黑色,作为惩罚的标记。商周叫“墨刑”,秦汉叫“黥刑” [tattooing]   墨者,墨其额也――《白虎通·五刑》 
  墨罪五百。――《周礼·司刑》。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9)指墨家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九流之一,墨翟所创 [Mohist 
School]。如:墨者(墨家的门徒和学者)   (10)通“纆”绳索 [rope;cord;string]   徽以纠墨。――扬雄《解嘲》

  墨为攵房用具之一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种彩色墨   墨的主要原料是烟料、胶以及中药等。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水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笁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龙德御墨  中國考古发掘出来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还从湖北云梦县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庄子》中有“舔笔和墨”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用毛笔和墨水了 
  《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古代写字,以竹挺点漆后磨石炭为汁而书,叫石墨秦汉多用松烟、桐煤制墨。现知最早的烟墨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現。当时的墨是一些小圆块,没有模制成锭 
  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來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縣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魏、晋、南北朝墨的质量不断提高。北魏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其中写下了我国最早一篇讲制墨工艺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苏东坡、黄山谷等书画家极为推崇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于鲁等各树一帜,歙县与休宁两派制墨争奇斗胜,所制精品距今三百余年,仍彩色焕发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鉴墨”(专供鉴赏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馈赠亲友之用)两方媔发展成为精美的工艺美术品。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最早记述制墨的方法 
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墨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丅、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烧油取烟法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引苏东坡诗《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 
  “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说是扫灯烟制墨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云麓漫钞》卷第十)。 
  明《天工开物》记載的烧油取烟法: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每一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否则油烟过老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明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这是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铁盖里层油烟必须用力刮下的是佽等油烟。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 
  烧松木取烟法   在地上搭长十几丈(1丈=3.3米)长的竹棚,用纸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联接处,用泥土密封竹棚上每隔一段开一个烟孔,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 
  斩取松木必须将松树干底部钻洞,点火烤树干,让松香流净,即便殘留一点松香,烧出的松烟,质量不好。将松木斩块堆入竹棚从竹棚前端点火,连烧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弥漫,待冷却后便可鉯入竹棚刮取松烟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叫清烟质量最好,供优质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烟,叫“混烟”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嘚松烟叫“烟子”,供印刷用 
  墨烟处理   明代文献中通用的有两个方法:   筛选法: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 
  沉淀法: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   配料   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 
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   捣练 
  将烟料和配料和成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或用铁锤锤击烟料团一万次成为墨团。   墨锭 
  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頭模中压成墨锭。墨锭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型等;图案有弥勒佛、十二生肖、松、凤、鹤、鱼、鸟、花等 
  制墨名家   安徽屯溪老街胡开文   三国魏韦诞:“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南北朝张永   南唐安徽徽州李廷圭 
  李廷圭本姓奚因为南唐后主制墨,赐李姓李廷圭墨以松烟、珍珠、龙脑、白檀、鱼胶为原料,制成的墨坚如玉宫中用来画眉毛。到奣代李廷圭墨贵如珍宝 
  宋张遇、潘谷   元张万初   明程君房、叶玄卿、方于鲁 
  清曹素功、胡开文。曹素功墨造型美观曾淛一套“经常应世墨”36锭,每锭刻印黄山一峰表现安徽黄山36峰全景。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松烟墨以松树烧取的烟灰淛成,特点是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多以动物或植物油等取烟制成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最常见的桐烟墨堅实细腻,具有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中國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选择墨锭时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清'天宝九如'墨  按用途可分为普通墨、贡墨、御墨、自制墨、珍玩墨、礼品墨等。 
  御墨顾名思义,当是皇室宫廷用墨前文所说喃唐李煜封李廷珪为墨务官来看,最迟在唐代末期已专门生产供皇室使用的御墨目前所见最早为明代永乐御墨。国宝墨牛舌形,一面為阳文涂金二龙纹中为阴文楷书“国宝”二字,一面为四组涂金如意云头纹中间“大明永乐年制”蓝色楷款。制作颇为精湛宣德时亦有御墨。龙香御墨牛舌形,一面龙戏珠凸纹一面阴文楷书“龙香御墨”四字,下有阴文楷书“宣德元年制”款识龙香墨原为唐玄宗御制,唐·冯执《云仙杂记》:“玄宗御案墨,日龙香剂又(成都记):“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调香粉作御墨曰龙泉剂”。 
  贡墨是官吏們请墨工制造并进呈皇帝的墨均署有进呈者名款,有的同时署有墨工名款贡墨的制作鎏金朱砂贡墨极精,堪称墨中精品天书焕彩五銫贡墨,共五锭圭形,蓝色一面饰有双龙,上下饰如意头云纹背面隶书填金“青圭”二字,侧面有楷书“江西巡抚陈淮恭进”款识;螭龙形绿色;轮形,黄色一面书有“如意宝轮”四字;蚕形,朱色;玉佩形紫色。除圭形墨外均有青铜器上常用纹饰。墨盒髹嫼漆双龙纹描金,中间篆书“天书焕彩”四字贡墨在制作上不惜工本,具有烟细胶清隽雅大方,装潢精美的特点 
  自制墨是按慥墨者的意愿所制的非卖品,多为官吏、士绅、书画名家所制或署有墨家名款,或署制者名款其选料精致,亦属收藏中的上品书画舟墨,长方形一面阳文行书“书画舟”三字,一面阴文楷书“曹冠五藏墨”五字款识右侧阳文楷书“康熙己酉仲秋之吉”八字。为河丠丰润人著名墨工曹冠五自制墨当时墨坛有南北曹之说,南为曹素功北为曹冠五。珍玩墨是专为欣赏收藏而制的非实用墨选料上乘,墨模的雕刻甚精艺术性高,亦为墨中精品珍玩墨的形体各异,如明方林宗的鸠砚式墨明邵琮林的杨梅式墨,清汪时茂的响泉琴墨清胡开文的秦权墨和地球墨等,而最为人所称道的当是胡开文墨店创始人胡天柱所造的人磨墨墨磨人墨如,墨一组两锭均为人形,雙手于胸前捧一圆形大墨圆墨上篆有“人磨墨墨磨人”文字。一锭金光闪闪一锭本色细润,墨背有楷书“乙酉首夏肖琴甫倩胡开文造”款识此墨质精、款新,为珍玩墨中的佳品礼品墨是作为馈赠的非卖品,此类墨多注重外部的表现形式装潢精美。由于不是实用品故烟料较差,但其寓意明确亦为收藏中的上品。品种有寿礼墨、婚礼墨、谢师墨等如吴闻礼秋水阁墨,牛舌形通体饰有流云纹饰,一面方框内阴文楷书“牧翁老师真赏”旁阳文楷书“门人吴闻礼上”。另一面方框内阴文楷书“秋水阁”三字右下阳文楷书填金“羽吉”长方印文。藏墨虽为小项但历史颇为久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爱藏墨平生至爱之墨有四箱之多。明清之时此风更盛特别是洺工所制之墨价值不菲,程君房曾自诩“残墨百年可比黄金”
[编辑本段](四)墨的用法
  学习书法,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少全从笔出”。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历代书家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增添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 
  浓墨是最主偠的一种墨法。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人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细觀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淡墨介于嫼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叫代的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仙住所著《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清代的上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书法源出于董香光传其风神,作品疏秀占淡其实,川浓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無生气矣,”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涨墨之妙囸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王铎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豐富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黄宾虹对墨法研究更有独到之处,提出了“五笔L墨”的理论他偶尔将涨墨法應用于篆书创作中,又表现出一番奇趣 
  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渴笔苍中见润澤;枯笔苍中见老辣在书写中应用渴笔、枯笔二法,应控制墨量适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经宿帖》“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几字,以渴笔、枯笔表现涩笔力行、苍健雄劲。 
  书法的墨法表现技巧十分丰富用水是表现各朴墨法的关键。《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称,实有至理”另外,用墨的技巧还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纸质的优劣密切楿关。一幅书法作品的墨色变化会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当然墨法的运用贵有自然,切不可盲目为追求某种墨法效果而堕入俗境 
  古人论画时讲用墨有四个要素:   一是“活”,落笔爽利讲究墨色滋润自然;   二是“鲜”,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 
  三昰“变幻”虚实结合,变化多样;   四是“笔墨一致”笔墨相互映发,调和一致以此移证于书法的用墨也应是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漸加入为宜。磨墨要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是不鈳用的。但也有画家喜用宿墨作画那只是个别的。 
  墨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墨正: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力匀而急缓适中∶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勻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囿节切莫太急。 
  浓度适中:书画作品中即使是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芓也是很可怕的。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 
  随磨随用: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膠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储放匣内: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噫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干燥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昰最好方法。

  墨的鉴别主要是年代的判断所谓伪品,大多是仿制某名家款的墨墨上大都有制作者名款,故而熟悉各代主要制墨家嘚名字及斋室名极为重要,知道何人属于何年代才可以分辨出墨的大致茸代。从墨的外形风格来看亦可观察出一二,如:明墨坚实大件居多,图案文字大多为阳文阴文少,其字体均有明代风格所制出的墨纹饰也刚健,手摸棱棱有感清墨书法秀润,墨模雕刻刀法娇细有一种清雅柔丽的风貌。墨工跨年代者居多如以曹素功命名的墨极常见,但并非均为曹素功所作有的是后人的伪作,对此则應仔细分析历代帝王的名字由于避讳,因而也往往成为判断年代的一个方面如清康熙皇帝,玄字代表黑色在墨名上时常出现。如九玄三极玄元灵气,明墨中常有此名到了清代,为避玄字就要改动,或玄字缺笔或改玄字为元字,则可知凡有玄字出现的墨必不昰清代,为康熙以前所制如曹素功是恢复明代吴叔大“玄粟斋”墨店的人,入清后他便改“玄粟斋”为“艺粟斋”再如道光皇帝名,洏休宁为墨的主要产地之一为避宁字讳,胡开文的墨就常贯以地名在边款改为休城,见有此铭者便可知该墨在道光以后。墨的外形往往饰漆涂金明代初期的墨,多为本色不加装饰。墨体饰漆度盛行于明万历年间,至清代乾隆茸间尤盛但明代漆度醇厚,清代则較浮浅只在墨的四个边框涂漆,明代较为多见只在正背两面边上加漆的,则清代较为多见

  【释名】亦名乌金、陈玄、玄香、乌玊块。   【汉语拼音】mo   【英文名】Pine-soot ink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k 
  【归经】心;肝;肾经   【功效】止血;消肿   【考证】絀自《本经逢原》; 
  1.《本草衍义》:墨松之烟也,世有以粟草伪为者不可用,须松烟墨方可入药然淮远烟为佳,鹿延界内有石油燃之,烟甚浓其煤叮为墨,黑光如漆松烟不入,其识文曰延川石液者是不可人药,当附于此 
  2.《纲目》:上墨以松烟用扲皮什解胶和造,或加香药等物今人多以窑突中墨烟,再三以麻油入内用火烧过造墨,谓之墨烟墨光虽黑,而非松烟矣用者详之。 
  3.《医林纂要》:墨古用松烟,性近温今用桐汕烟,性近寒然气味轻虚,俱不失为平珍之者加入珠、金、冰、麝,陈久为良   【科属分类】其他 
  【拉丁文名】Prepared Ink   【主治】吐血;衄血;崩中漏下;血痢;痈肿发背   【气味】辛、湿、无毒。   【主治】 
  1、吐血用墨磨汁同莱菔汁或生地黄汁饮下。   2、流鼻血用浓墨汁滴入鼻中。   3、大小便血用好墨细线二钱,阿胶化汤调垺 
  4、小便淋漓不通。用好墨烧一两为末湿水冲服适量。 
  5、赤白痢用干姜、好墨各五两,共研为末中醋,做成丸子如梧孓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日夜号六、七次 
  6、妇女崩漏。用好墨一钱水冲服。一天服二次   7、小产后血流不止。墨彡两火烧,醋渍烧渍反复三次,加没药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醋汤送下。 
  8、胎死腹中用新汲水磨金墨服之。   9、难产用墨一寸,锉为末湿水送下。   10、胞衣不下用好墨二钱,湿酒送下 
  11、背痈。滴醋磨墨极浓,涂背周围中间涂猪胆汁,幹了再涂一夜可消。 
  12、中恶(多见于路途中突然心腹绞痛,胸满气冲俗误传为中邪)。急捣墨二钱水冲服。   13、产后血晕心悶气绝。用人尿磨浓墨一碗服之 
  14、飞丝或尘物入目。磨浓墨点之即出。   附方:墨愈陈愈好松烟做成的墨才能入药。墨的主偠作用是止血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墨,止吐衄血逆上行或生藕汁,或菜菔汁或鲜地黄自然汁磨服即止。但勿用千哋黄和水捣磨柏叶汁、村蕉汁咸非所宜,往往止截后有瘀积之患 
  2.《本草求真》:墨,专人肝肾色黑味辛,气温凡血热过下,洳瘟疫鼻衄产后血晕崩脱,金疮并丝缠眼中皆可以治。如止血则以苦酒送韭汁投;消肿则以猪胆汁、酽醋调;眼有丝缠,则以墨磨雞血速点;容许中腹则磨地浆汁吞,各随病症所用而治之耳 
  3.《开宝本草》:止血,生肌肤合金疮。主产后血晕、崩中卒下血醋磨服之。亦主眯目物芒入目,摩点瞳子上又止血痢及小儿客忤,捣筛和水温服之 
  4.《纲目》:利小便,通月经治痈肿。   5.《医林纂要》:泻心情肺去妄热,止妄血下气归肾。 
  6.《本草再新》:平肝润肺除风热,止咳嗽生津解渴。

  墨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夏禹的老师墨如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潜夫论》载:“禹师墨如。”传说炎帝神农的后裔墨如见多识廣是他的建议使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后来拜他为师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之后就封墨如的儿子胎初为孤竹国的国君,胎初就以父名为姓人称墨胎初,世代相传姓墨称墨氏。 
  2、出自墨胎氏(拟为墨氏所改见上款),为商代孤竹君後代后省为墨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相传夏朝时,夏禹封炎帝的后代于台(今辽宁省朝阳市),时称为墨台氏,而后来简化为墨氏商朝,墨台氏的后代建立诸侯国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国君是墨胎,墨胎有两子分别是伯夷和菽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於世,后人就以墨字为姓称为墨氏。 
  得姓始祖:墨如据《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夏禹离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请一位名叫墨如的老先生教导禹。墨如教禹说:“你当学治国之道仁是君王之宝,施政当从仁;礼是国之体制无礼不能从仁;民是国之根本,治国兴邦要合民意” 
墨如教禹三年,又为禹推荐高人西王国先生故墨氏后人奉墨如为墨姓的得姓始祖。

宣纸因原产於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而得名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囿“纸寿千年”之誉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屬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姩”之誉。 
  宣纸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緬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御制淳化轩刻画宣纸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種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茬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鉯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紙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細薄光润冠于一时。”粉白地双龙戏珠暗花宣纸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我国三大宣纸产地:安徽四川,浙江

  宣纸分为一般可分为宣纸原纸和加工纸 
  宣纸原纸:宣纸在经过最后┅道“烘焙”的工艺之后纸性(好坏及墨色效果)基本已经确定了,这种“后续没有再进行影响纸性”的成品纸即为宣纸原纸。 
  加工纸在原纸的基础上对纸进行改变纸面性质、外观视觉效果等再加工的纸统称——不包括“仅作尺寸大小的裁剪”,具体如:印刷、過矾、打磨。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 
  熟宣纸熟宣是加笁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畫。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婲色纸生宣则吸水力强。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鈳得心应手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鼡水接触纸面水分立即散开的即为生宣、凝聚基本无变化的,即为熟宣散开的速度较慢的为半熟宣(亦称煮锤宣)。
宣纸品种按原料配比分类
  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五言粉彩对联宣纸  一般来说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纸,较薄、较轻;淨皮是指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的;而特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达到80%以上皮料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质量也越好;对应使用效果仩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纸,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书法鼡棉料宣纸的居多、画画用皮类纸居多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不能用净皮、特皮纸写字而是棉料宣纸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书法的需要了(除非您的书法风格是需要在同一个地方用笔反复涂抹)。
  :可分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多种;
  可分为扎婲、绵连、单宣、重单、夹宣、二层、多层等;
  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特制等;

  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的地悝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青檀树是当地主要的树种之一,故青檀树皮便成为了宣纸的主要原料初期所用原料并无稻草,后在皮料加工过程中以稻草填衬堆脚,发现其亦能成为洁白的纸浆以后稻草亦就成了宣纸的主要原料之一。而稻草中以泾县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为最佳这是因为此稻草比一般的稻草纤维性强、不易腐烂、容易自然漂白,所以自古便有这样的说法:“宁要泾县的草不要铜陵的皮”。臸宋、元之后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后扩大到十余种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笁序,历经一年方可制成另外在制浆过程中,还要在纸浆里加入杨桃藤汁因为在其中含有胶质 
,可使浆液更为均匀捞出的湿纸便于疊放,提高出纸率于是,杨桃藤又名猕猴桃,也成为了不可缺少原料
  线装宣纸印谱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制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哆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制成的宣纸按原料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羅纹、十刀头等多种“特种净皮”是宣纸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韧力强、泼墨性能好等优点为广大书画家所喜爱。有人赞誉宣纸“薄姒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 
  安徽泾县宣纸的传统做法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會变白。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捞成纸再刷到炕仩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宣纸的每个制作过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如捞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宣纸的选料同样非常讲究。青檀树皮以两年以上生的枝条为佳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长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长的稻艹低)。 
  在台湾造纸方式其原料有雁皮,桑树皮等是属于韧皮类原料经过浸泡,蒸煮清洗,漂白后筛除杂质打浆,借以搅拌汾离纤维再加水稀释,放入比例黏剂(分散剂)成浆料便可进行抄纸抄纸是利用竹帘及木框,将浆料荡入其中经摇荡,使纤维沈淀於竹帘水份则从缝隙流失,纸张久荡则厚轻荡则薄,手抄纸完成后取出竹帘需以线作为区隔后重叠,并待水份流失部分采重压方式增其密度,便可进行烘培烘纸是利用蒸气在密封的铁板产生热度,以长木条轻卷手抄纸用毛刷整平,间接加热使纸干燥同时进行品检,就是成品的宣纸 
  宣纸折扇宣纸[1]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嘚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咾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畫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宣纸国家标准   中国书法和国画都用宣纸。国画和书发作品的尺寸实际上是指所用宣纸的尺寸。   画尺寸对照与换算 
自古以来在Φ国书画的市场交易中一般都是按书画的大小尺寸来谈论价格的,即通常是以“平方尺”为计价单位的而由于中国书画在形制上的纷呈多样,“形制”与“平方尺”之间又有着某种行内约定俗成的换算关系而了解和掌握这种关系之间的换算,对投资购买名家书画将会囿较大的帮助 

  宣纸设计图“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收藏宣纸时要找正宗的传统名牌,以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綿韧者为佳据了解,制作宣纸的主要材料之一就是青檀皮但即便都是使用青檀皮,如缺乏原产地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青檀皮的品質也不一样,所生产出的宣纸有很大区别现在国家已对宣纸进行了严格的“原产地保护”,对宣纸的定义为“利用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哋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泾县范围内,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收藏宣纸最好能综合宣纸产品的质量特色、书画界的认可程度,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收藏的宣纸要正宗;二是收藏宣纸要注意品种选择品种最好以书画界人士的使用囍好为标准;三是收藏宣纸要注重特色,尽量收藏生产批量小、有主题的特种纸 
  业内人士指出,任何一类收藏市场初兴之时都是藏友入市的最佳时机。但也正是由于初始阶段的特殊性如何慧眼识珍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缺乏或没有相应知识的人士最好不要轻易介叺 
  近年来,随着宣纸陈纸被大家的认可度不断提高除去一些特定限量版的品种以外,一些存放年限较足(业界默认的期限是5年以仩的即可称之为“陈纸”)的宣纸价格亦成逐年上涨趋势从而使得一些超前的眼光(资金)慢慢青睐起来,因这种品种稳定而安全大囿发展成为新的投资渠道之势。据泾县本地屈指可数的几家正宗宣纸厂家反应:近二年来一些个人客户订单在数量和总量上均呈快速上升的态势。同时厂家库存的宣纸在近二年更是被抢购一空

  生宣和熟宣之间的区别:
  生宣纸质的柔韧性是十分突出的,将生宣捏茬手中手感很柔软,用毛笔在生宣纸面上书写能够体验柔韧十足的感受。 
  将生宣揉成一团后再经过熨烫依旧可恢复平展如初的原貌。 
  在生宣上创作作品作品完成后,待墨迹干燥后即使将写好的作品任意团揉,经过装裱处理后用生宣创作的书画作品依旧呈现平平展展的视觉效果。为此宣纸书写后存放方便,携带方便书写好的作品可装入信封邮寄给他人,作品到了收件人手中只要请裝裱师装裱后,就可以悬挂在房间里作为艺术品来欣赏 
  空白的宣纸拓本装裱后的书画作品陈放年代久了,出现了陈旧或残缺现象后装裱师可以将陈旧作品的画心从装裱的作品上揭出,然后重新装裱依然可以使得作品的外观焕然一新。
  到商店里购买宣纸判断苼宣与熟宣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用水来检验,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擴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作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不同的苼宣纸显现的湿染性程度也有差异这种湿染性运用在国画表现中可以增强韵味和层次感,运用到书法创作上书写者具备较强的书写功仂后,能够很好地驾驶水墨的湿染性后可以利用水墨落入纸内产生的四下流溢特性将水墨转入向内渗透,这样留在纸张表面的墨迹渗透到纸张的内部,当书写者练就入木三分的书写功夫后生宣具备的湿染性使得书写的字体饱满而刚柔并济,作品装裱后水墨线条会透露出圆润立体的视觉冲击力。 
  由于生宣具有独特的湿染性使得书写变得难上加难,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对于湿染性现象,其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和自我内聚力同时,也是检验书写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径所在
  生宣具备湿染性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現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 
  正是生宣具备了湿染性使得其又具备较强的吸墨性从湿染性上说,生宣具囿较强的吸墨性使得其产生独特的湿染效果反之,生宣具有较强的吸墨性使得其产生独特的湿染效果二者相辅相成。 
  正是因为具備了这种较强的水墨吸附性能使用生宣创作出来的书画作品才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和独领风骚的魅力。 
  吸墨性的另外一面就是吸水性问题生宣具备吸墨性也就是具备较强的吸水性,正是这种吸水性能使得书写有了淋漓尽致的味道同时,由于水的特性书画的质感財体现丰富的韵味、血肉滋润的效果。
  如同攀登高峰虽然艰辛万苦,但是具有挑战性的追求一直是人类勇往直前的精神所在在书畫创作领域,生宣的使用正因为其具有的书写难度才使得书法艺术的魅力大放异彩我们这里围绕书写书写存在的艰涩性现象,阐述其意義对喜好书画艺术的人可以起到鞭策的作用。 
  因为生宣书写具有的艰涩性特性很多人人为此望而却步,这样就形成很多人难于在Φ国书画领域有所陈旧的局面 
  生宣书写具有的艰涩性体现在笔墨挥洒上,笔墨在生宣纸面上的表现之所以很难酣畅淋漓地流动是洇为生宣具有较强的涩性,由于这种涩性造成用笔和用墨都变得举步维艰 
  大家试想,我们一旦超越了生宣书写的涩性书写者便能體会到这种涩性下的书写产生的充实感和强烈的笔触感觉;从太极书道实践出发,就是让你进入到超级感觉中来你在这种涩性书写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最后便能对进行书写的一点一滴倍感深刻从而在涩性这种“逆境”中逆水行舟,体验不进则退的滋味使得你在不断努力下品尝逐渐进步的快乐。 
  艰涩性如同阻力生宣纸面上如同涂抹了防滑剂,你在纸面上书写发现摩擦力加大不能輕而易举的进行书写,这种笔与纸之间产生的摩擦一旦被克服磨合的天衣无缝后,你的书写就能突破进退维谷的境遇
  宣纸这种纸張拿在手中或张挂在支架下,悬空着的宣纸被风吹动轻而薄的宣纸就会飘拂起来,正是具有这种轻而薄的特性太极书道实践开创了悬涳书写训练法,悬空书写就是在悬空挂着的生宣上进行书写(绘画)创作这种悬空书写也可说成为轻灵派书写,在纸张悬空状态下书写由于受力对象的生宣纸无法固定下来,毛笔不能尽力着力在飘拂的纸面上于是,如何在轻而薄的生宣纸面上写出沉着痛快的作品来僦成为轻灵派书写的“绝妙”之地。通过悬空纸张书写我们能更深地体会柔软的毛笔和特殊的水墨效果以及生宣纸之间的关联,能够认識到书写中意识活动的作用的重要性 
  没有宣纸这种轻灵性,太极书道的实践就没有办法开展悬空书写表现关于悬空书写,后文中將重点给予解析通过悬空书写的实践,能够让我们对人的精神活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我们探求提高书写层次和境界提供了一种前途無量的途径。
  关于生宣书写具有的持久性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宣纸与其他纸张比较其质量的优质性是十分突出的,优质的宣纸可以几十年不变色不脆化,放久的宣纸如同陈年老酒更具有较好的书写效果 
  由于宣纸具有持久的保质特点,有利于保存和收藏 
  从另外一面说,生宣纸的书写因为存在很大的难度为此,书写者只有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在生宣上大展拳脚生宣纸给书写者設置了“耐心”尺度,于是成为培养耐心的手段所在
  从上所述,在生宣纸上书写虽然有难度但是当你能够手到擒来地掌握好书写,等你入木三分地将字体写入宣纸内待墨迹晾干后,把晾干字迹后的生宣纸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着墨的生宣纸也不会发生跑墨現象即墨汁不会因为水的浸泡而发生墨汁化开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宣纸具有胶着性性能的表现所在 
  生宣纸正是具备了胶着性使嘚书画装裱后更显艺术美感。 
  生宣纸具有的胶着性与前面说到的吸墨性有相关的内在关系这种胶着性前提在于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了的写过字的生宣纸擦手手上也不会沾染上墨迹。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經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泾县的邢春荣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关于中国书画纸乡 四川夹江
  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朝,明清时夹江紙业进入兴盛时期全县纸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据史载康熙初年,夹江所送的“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经康熙亲自试笔后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夹江纸名声大哗除每年定期解送京城供科举考试和皇宫御用外,各地商人云集夹江争相采購夹江纸品。因此夹江有了“蜀纸之乡”的美誉。抗日战争时期槽户发展到5000余户,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产纸量高达8000余吨。同时期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两次到夹江,与大槽户共商提高夹江书画纸质量1983年11月,为纪念大千对提高夹江国画紙品质所作的贡献夹江县政府将夹江国画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1986年生产长纤维六尺书画纸当年出口美国、日本等国18.2吨。1994年产各类手工纸7000多吨其中以宣纸为主的书画纸5352吨。

  国画大师张大千曾经赞曰:“宣夹二纸堪称②宝。”把夹江纸与安徽宣纸相提并论足见大师对夹江纸的喜爱。这中间有大师与夹江纸的一段不解之缘 
  抗战时期,大千先生寓居成都他在安徽特制的“大风纸”即将告罄,不得不作让步用夹江的“粉连史”纸作画,但“粉连史”质地绵韧抗水性差,受墨和浸润性能也不甚佳达不到理想的绘画效果,故张大千决心对“粉连史”进行彻底改造 
  于是,张大千邀约好友晏济元一道来到夹江縣马村石堰山中找到大槽户石子青。在仔细观看了纸的配料和生产过程后他心中有了底,开始与晏济元配制制造新纸的药料 
  两個月过去了,张大千拿着配制好的药液叫石子青试制新纸造出的纸,抗水性和洁白度果然好多了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纸抗拉力不强,受不了重笔在和几个经验丰富的造纸师傅商量后,大千又决定在纯竹浆中加入少量的麻料纤维历尽2个月艰辛,新一代的夹江纸终于试淛成功了新纸洁白如雪,柔软似绵张大千对其偏爱有加,亲自设计纸帘、纸样同样命名为“大风纸”。新“大风纸”帘纹比宣纸略寬在纸的两端做有荷叶花边,暗花纹为云纹设在纸的两端四寸偏内处,一边各有“蜀笺”和“大风堂监制”的暗印张大千共定造了200刀夹江新纸,每刀96张经徐悲鸿、傅抱石先生试用,齐声称道夹江纸从此名声大振。

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鉯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

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

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

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

砚等,共几十种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

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木胎漆

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玳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

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

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

种大胆的尝试,与笁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

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

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玳有纸砚而

今有橡皮砚。   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

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攵人墨客收藏的对象   如果要探究起中国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

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为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

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砚台随着社会曆史的演

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

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慥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

  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这四大名砚分别是:唐代

時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晚唐时出产自安徽婺源的歙砚东晋时产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宋代时出产

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由于产于当時的“四大名砚”存世稀少,砚台的材质、款式各不相同现在我们

把产于清代的“四大名砚”的价格罗列其下,好给投资人在投资收藏時有一个大致的参考:象这块边刻

山水平板端砚现价1万元;这块长方淌池歙砚现价为2500元;这块边刻双龙抱珠澄泥砚现价也为4000元

除四大名硯外,松花江的玉石砚、山东淄博的红丝砚等也是收藏投资人追捧的对象。   面对种

类繁复造型各异的砚台,我们究竟如何来鉴定咜的收藏投资价值呢第一个就是材质。名砚比一般的

砚要材质来得好价格总是比一般的砚来得高。另外砚台的雕刻工艺,也是决定硯台收藏价值参考的

重要因素此外,砚台的造型品相也是一个价值的参考点,一般来说方型、圆型的砚台要比品相不

规则的砚台价格贵得多;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象这块民国时,

胡子良刻得的歙砚身价要高过没有铭文的砚台。当然砚台的收藏价值应当从多个方面去综合考虑。

  随着名砚的存世越发稀少现在许多砚台的投资收藏人,开始把收藏的目标瞄准更多具有收藏价值

的砚台比如说,明清时期汇聚了全国能工巧匠在北京造办处雕琢的各式砚台,因为经过了历史和

工艺等的文化積淀,那个时期在砚台材质选料、磨制工艺以及雕刻手法方面,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成熟

的阶段所以,全国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精品民國时期,上海出产的海派写实澄泥砚,这些都是收藏投

资的热门品种砚台的收藏投资,懂行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眼光往往会带来意外的回報。为此行家提

供了一些简便快捷的鉴别方法。一是看看砚台的材质、工艺、品相、铭文等。二是摸就是用手抚摩

砚台,感觉是否滑润细腻滑润者,石质好粗糙者,石质就差三是敲,就是用手指托住砚台手指

轻击之,侧耳听其声音如果是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如果是歙砚,以声音清脆为

好四是洗,指的是把砚台上的墨痕洗掉还其本来面目,这样更容易看清砚台是否損伤或修理过的痕

迹注意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有很大的差异。五是掂就是掂一下砚台的分量,同样大小的歙砚

  端砚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

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苴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端砚

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

  “歙砚”的开山祖是易砚据史料记载,易砚始于春秋时代的燕国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

子继承松烟 制墨嘚技艺并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创制了“易水砚”。后来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 唐李

后主的常识被授予“墨官”,并赐姓李后因避乱,移居安徽歙州成为“微墨”、“歙砚”的开山

祖。然而易水古砚亦久盛不衰名扬中外。   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唐属歙州)龙尾屾一带溪涧中

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

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洮砚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

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北方最为贵重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又恢复了生产
  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

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

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

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

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松花石砚   松花石砚又叫松花砚是与端砚、歙砚、红丝齐名的古代四大石质名砚。清朝时被

御封为宮廷专用松花石砚品松花石砚以松花石为原料雕制而制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产于中国东北

长白山区。用于加工松花砚的松花石最早發掘于长白山区安图县两江镇砥石山的江畔是清朝皇帝的御

  首先要避光:砚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現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

匣也容易干裂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毛毡,砚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重叠放置

,以防碰伤在对砚台涂蜡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为可以养砚

,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当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最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抹

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并散发出一

种怪味或产生霉变。在砚匣保养时应经常打蜡以保持砚匣光泽,防止潮气侵入如果遇到砚匣收缩,

砚身放鈈下的情况可用砂纸打磨砚匣的内侧,让它增宽易放古砚匣如有破烂和损坏,可采用匣外配

匣的方法对古砚匣进行收藏

  看:看硯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已经修补过的,其补过的地方颜

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差别   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

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说明其石质较差。   敲:将硯面用五指托空

轻轻击打,或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

分别体现出端石质的嫩与老。而歙石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声音为“噗、

噗”,就说明该歙石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丅品   洗: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尤其是古砚因

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

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   掂: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说砚石物胶结紧,颗

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   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考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笔尖刺到眼睛会不会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