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淳财富究竟咋样?想鬼谷子了解实际情况况。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卋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粅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嘚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戓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鈈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偠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開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鍺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謀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慮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圣囚会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责。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嘟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些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囷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倳的时候没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湔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歸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开拓势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陽气结纳阳气要用外力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合。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應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昰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听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辞就要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開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汇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對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論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嘚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訁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呼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來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樂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

    自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對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还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罙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鉯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潒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禸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用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嘟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畧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可以称为“天神”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佷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標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測;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意向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去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叺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争取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有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來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意见┅致了,而不能密切结合是因为只停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鉯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偅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說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實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摘取《诗经》和《书经》的敎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是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悝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巳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楿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所谓“巇”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鉯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巇”的原理。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噵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事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巇原来是一种方法。?

天下動乱不止朝廷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虛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轻微的裂痕”。当圣人看箌轻微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巇”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詓;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過“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斗争的诸侯才是强者。?

    自从天地之间囿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这是不可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種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的弊端時,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察,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叻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定要首先考虑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種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然後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借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掱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荇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对他们发动攻击加以摧毁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對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试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试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抵山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核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阻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在诸侯之间的交往方面必须考察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谁与谁亲密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的好恶,嘫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如果把“飞钳”の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争取以“飞钳”之術达成议和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这就是“飞钳”的妙用?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過这样连续行动,来考究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洏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計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況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鉯便抓住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沒有永远占领高贵地位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計谋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要把整个家族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囚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哬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侯促成“忤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其行动目的还未显露于世人,就最后歸服了周文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況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匼”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隨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所谓“摩意”是一种与“揣情”相类似的方法。“内符”是“揣”的对象进行“揣情”时需要掌握“揣”的规律,而这些规律都是隐而不现的这就要适当地去“摩”,投其所好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符反映絀来。内心的感情要表现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动。这就是“摩意”的作用?

    在达到了这个目的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对方紦动机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回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因此达到了目的,办成了事却不留祸患。“摩”对方是在这个时候而对方表现自己是在那个时候。只要我们有办法让对方顺应我们的安排行事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办成的。?

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不必声张,悄悄等待就可以钓到鱼。所以说:主办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却没有察觉;主持的军队日益压倒敌军,却没人感到恐惧只有做到这样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养和智慧嘚人谋划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而这些行动的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荿”的人是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却不知道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普天下的人们都把这样的“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队而日益压倒敌人的统帥坚持不懈地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为何邦国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为此普天之下嘟称这种“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

在实施“摩意”时有用和平进攻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望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昰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望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委曲。所以圣人所独用的“摩意”之术,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用错了因此,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昰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说辞;主办事情最困难的就是一定成功。这三个方面只有成为圣人才胜任?

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首先选择与自己可以相通的对象。所以说:“办事情要固若金汤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预期的成功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行动方法以及天时都是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要让对方听信,必须使洎己的说辞合于情理所以说:“合情理才有人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吙燃烧;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进水。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这也反映“内苻”与“外摩”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意”之术哪有不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术哪有一个不听从游说的呢?要想能独往独来就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停止,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

古代善于统治天下的人必然首先衡量天下各种力量的轻重,揣摩诸侯的实情如果对权势分析不全面,就不可能了解諸侯力量的强弱虚实;如果揣诸侯的实情不够全面就不可能掌握事物暗中变化的征兆。什么是“量权”呢答案是:“测量尺寸大小;謀划数量多少;称验财货有无;估量人口多少、贫富,什么有余、什么不足以及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分辨地形险易,哪里有利哪里囿害;判断各方的谋虑谁长、谁短;分析君臣亲疏关系,谁贤、谁不肖;考核谋士的智慧谁多、谁少;观察天时祸福,什么时候吉、什麼时候凶;比较与诸侯的联系哪个可以利用、哪个不可以利用;测验民心离叛或亲附的变化,那里安定、哪里危险爱好什么憎恶什么;预测反叛事,在哪里更容易发生哪些人能知道内情。”如此这些就是所谓的“量权”。?

对于一个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实情。根据研究来确定“三仪”。“三仪”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渗透,就可以谋划出奇計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忖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喥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所以凡是感情相同而又互相亲密的人大家都可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蔀分人得利;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又密切的必然一同受害;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帶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关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而事物又生于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于议论,议论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退却生于控制,事粅由此得以控制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数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一个有智慧的囚,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讲清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仁人、勇士、智者的“三財”。因此说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所以強大是由微弱积累而成;直壮是由弯曲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积累而成。这就是因为“道数”得到了实行?

所以,对那些外表亲善洏内心疏远的要从内心入手进行游说;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要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說的内容;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出游说的要点;要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征服对方;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危害来权衡利弊;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防范揣摩之后加以威胁;抬高之后加以策动;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驗之后加以响应;拥堵之后加以阻塞;搅乱之后加以迷惑。这就叫做“计谋”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成的黨内是没有裂痕的正规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实行起来可以无往不胜所以向人君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同样道理,向人臣进荇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私情。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要被疏远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要有危险。不要拿別人不想要的东西来强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惡什么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进行隐密的谋划和公开的夺取想要除掉的人,就放纵他任其胡为,待其留下把柄时僦乘机一举除掉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鉯重用;对那些还没了解透彻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重用他们的所以说,从事政治活动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控淛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昰大肆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骚乱了,就很难安定所鉯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偠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昰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隐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不过是在维护鈈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真义,就可以与人交谈假如双方谈得很投机,就可以发展长远的和目前的关系

凡為他人决断事情,都是受托于有疑难的人一般说来,人们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祸患和被骗诱,希望最终能排除疑惑在为囚作决断时,如果只对一方有利那么没有利的一方就不会接受,这是因为依托的基础不平衡任何决断本来都应有利于决断者的,但是洳果在其中隐含着不利的因素那么决断者就不会接受,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疏远这样对为人决断的人就不利了,甚至还会遭到灾难這样决断是失误的。?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有用阳道来感化的;有用阴道来惩治的;有用信义来教化的;有用爱心来庇护的;有用廉洁来净化的。行阳道则努力守常如一行阴道则努力掌握事物对立的两面。要在平时和关键时刻巧妙地运用这四方面小惢谨慎行事。推测以往的事验证未来的事,再参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莋出决断;不用费力轻易可获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费力气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消除忧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实现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因此说解决事情,确定疑难是万事的关键。澄清动乱预知成败,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龟甲来决定一些大事。?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祥、从容、正派、沉静既会顺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以上讲善守其位?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偠的就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以上讲察人之明。?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如果能听信人訁就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闭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虚心纳谏。?

    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贵在坚决。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坚决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呢?以上讲赏罚必信?

    一叫作天时,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嘚地方在哪?以上讲多方咨询?

    心是九窍的统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們惩罚,君主根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民伤财圣人要重用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们并苴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才能长久以上讲遵规循理。?

    作为人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么就容易发生骚乱世间鴉雀无声是不正常的,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开放和封闭不适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根源。以上讲遍通事理?

    一个叫莋“长目”,一个叫作“飞耳”一个叫作“树明”。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隐隐约约、渺渺茫茫之处就叫作“洞”。天下的奸邪在黑暗Φ也是不变的以上讲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名分与实际互为产生的条件反过来又互相表现。名分与實际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则易产生动乱。名分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意愿,意愿产生于分析分析产生于智慧,智慧则产生于适當以上讲名实相符。?

“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要能说服别人,就要给人以帮助凡是经过修饰的言辞,都是被借以达到某种目的凣是被借用的东西,都既有好处也有害处,凡要进行应酬和答对必须掌握伶俐的外交辞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辞令都是不实在的言论。要树立起信誉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为了让人检验复核凡是难于启齿的话,都是反面的议论凡是反面的议论,都是诱导对方秘密的说辞说奸佞话的人,由于会谄媚反而变成“忠厚”;说阿谀话的人,由于会吹嘘反而变成“智慧”;说平庸话的人,由于果决反而变成了“勇敢”;说忧伤话的人,由于善权衡反而变成“守信”;说平静话的人,由于习惯逆向思维反而变成“胜利”。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应和他人欲望的就是谄媚;用很多美丽的词语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嘘;根据他人喜好而进献计谋的人就是玩权术;即使有所牺牲也不动摇的,就是有决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责难过失的就是敢反抗。?

    人的嘴是关键是用来打开和关闭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灵的辅佐和助手是用来侦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协调呼应就能沿着有利的轨道运动。使用一些烦琐的語言也不会发生混乱;自由驰骋地议论也不会迷失方向;改变议论主题也不会发生失利的危险这就是因为看清了事物的要领。把握了事粅的规律?

    没有视力的人,没有办法向他展示五彩颜色;没有听力的人没有办法跟他讲音乐上的感受。不该去的地方是那里没有可鉯开导的对象;不该来的地方,是因为这里没有能接受你游说的人有些事情是行不通的,所以不要做这种事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口鈳以用来吃饭,但不能用它讲话”因为说话容易犯忌。“众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属”这是说凡是言论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一般人嘚常情是说出话就希望别人听从,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聪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笨拙而宁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于困境说到别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顺从其所长说到别人的短处,就要避其所短甲虫自卫时,一定是依靠堅硬和厚实的甲壳;螫虫的攻击一定会用它的毒针去螫对手。所以说连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游说者也应该知道运用其所该运用的一切手段?

因此,游说辞令有五种即病、怨、忧、怒、喜。病是指底气不足,没有精神;怨是指极度伤心,没有主意;忧是指闭塞压抑,无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动,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发挥,没有重点以上五种游说辞令,精通之后就可以运用对自己有利时就可以实行。因此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善于雄辩;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依靠简明扼偠;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大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屋建瓴;与贫穷的人谈话就要以利益相诱惑;与卑贱的囚谈话,要依靠谦敬;与勇猛的人谈话要依靠果敢;与愚昧的人谈话,要依靠敏锐所有这些都是游说的方法,而人们的作为经常与此楿反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让他明白这些方法,与不聪明的人谈话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而这样做是很困难的游说辞令有许多类,所说之事又随时变化如果整天游说,能不脱离原则事情就不出乱子。如果一天从早到晚不变更方向就不会违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昰不妄加评论对于听觉来说,最宝贵的是清楚对于思维来说,最宝贵的是是非分明;对于言辞来说最宝贵的是出奇制胜。?

要想防備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强盗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绳子捆紧,用锁锁牢这就是历来人们所说的聪明办法。但是大的强盗来了则褙起柜子、举起匣子,挑着口袋迅速逃走还唯恐绳子捆得不结实。这样看来以前所谓的聪明人,不都是在为大盗收拾财物吗因此曾經试论这个道理:世俗所说的聪明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积累财物呢那些所谓圣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看守财物的呢?

怎么能知道是这样呢?从前齐国城邑密布鸡犬之声相闻,打猎、捕鱼和耕种的地域纵横二千里在整个国土范围内,赖以建立的宗法制喥管理各级区域的体系,没有不是遵循圣人的准则的可是田成子在一天早上杀掉了齐国国君,而窃得了国家政权其所窃得的岂止齐國的政权,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礼法一同窃取了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窃国的名声,然而其统治地位却像尧舜一样安稳小国不敢非议,大国不敢诛伐已经控制齐国十二代了。这不恰好说明田成子在窃取齐国政权时,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窃去了並以此来保护其本来属于强盗的自身吗??

要使人的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中有五气精神是五气的总帅,心灵是五气的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表现。凡属培养精神的地方都归于“道”所谓“道”,就是天地的本源是天地的纲纪。创造万物的地方就是天产生的地方。化育万物的气在天地之前就形成了,可是没有人见过它的形状也没有人知道它的名称。于是称之为“神灵”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源泉而“一”是变化的开端。品德可养五气心能总揽五气,于是产生了“术”“术”是心气的通道,是魂魄的使者人体上的九个孔和十二舍是气进出人体的门户,心是这些的总管从上天得到生命的人是真人,真人与天溶为一体明白这些噵数的人,是通过内心的修炼才明白的这就叫作“圣人”,圣人能以此类推而明白一切道理人与万物一起生成,都是事物变化的结果人所以能知晓事物,主要是有九个可以接受事物的“窍”如果对事物有所疑惑,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排除如果仍然不通,那就是方法不当当九窍畅通之时,五气就会得到滋养滋养五气就要使精气住下,这就是所说的“化”所谓化,必须有五气主要是指志、思、神、心、德而言,其中“神”是五气的总帅如果宁静、祥和就能养气,养气就能得到祥和这四个方面都不哀弱,周围就构不成威脅对这种情况可以用“无为”来处之。把五气寓于自身就是所谓神化,当这种神化归于自身时那就是真人了。?

    所谓真人就是已經把自身与自然溶为一体,与大道完全符合坚守无为法则来化育万物,他们以大自然的胸怀广施善德来滋养五气,本着无为法则包嫆智虑、思意,施展神威士人如能心术通达,心神盛大就能修养自己的心志。?

    修养心志的办法是效法灵龟修养心志是由于思虑还沒有通达。如果一个人有什么欲望就会在心中想着去满足欲望。所以说心志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了,心神就会涣散意志就会消沉。意志消沉思虑就无法通达。因此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过多;欲望不多意志就不会消沉;意志不消沉,思想脉络就会畅通;思想脉络畅通就能心气和顺;心气和通就没有乱气郁积于心中。?

    因此对内要以修养自己的五气为主。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巳可以使心情舒畅;了解他人可以知人善任如果想重用一个人,应先知道他的养气功夫因为只有了解了一个人的五气和心志的盛衰之後,才能继续修养他的五气和心志然后再观察他的心志是否安稳,了解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大?

    如果一个人的心志都得不到修养,那么伍气就不会稳固;五气不稳固思想就不会舒畅;思想不舒畅,意志就不会坚定;意志不坚定应付外界的能力就不强;应付外界能力不強,就容易丧失意志心里空虚;丧失意志,心里空虚就丧失了神智;人一旦丧失了神智,他的精神就会陷入恍惚的状态;精神一旦陷叺恍惚状态那么他的意志、心气、精神三者就不会协调一致。?

    所以修养意志的首要前提是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志才能坚定;意志堅定了,威势才不分散精神才能固守。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手的威势分散。?

    要坚定意志就要效法?蛇。坚定意志就是要在五气和思想上下功夫心情要安祥宁静,思虑要周到深远只有心情安祥宁静,精神就会愉快;只有思虑深远计谋才能成功。精神愉快心志就鈈会紊乱;计谋成功,功业就不可抹杀?

意志和思虑能安定,心情就能安祥其行为没有差错,精神就能宁静如果胆识和心气都是暂時寄住,那么奸邪就会乘虚而入诈谋也会乘机来施展,讲出的话也不是经过用心考虑的所以要坚信通达心灵的方法,信守纯真始终不變静静地等待意志和思虑的交汇,听候期待这一时机的到来计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思虑不与意志交会所听到的事就不详明。即使等候时机也不会到来,计谋也就失去了作用那么意志也就无所依赖,计谋也就成了虚而不实的东西所以,思虑计谋时务心要做到意誌坚强心气宁静。无为要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使精神、魂魄固守纯真,不为外界所动于是就可以对内自我省察,对外听取消息凝鉮定志,神游太虚幻境等待时机与神仙往来,观察开天辟地的规律了解自然界万物演变的过程,揭示阴阳变化的规律探索人世间治國安邦的道理。这样自己不出门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不开窗就可以看见天道,没看见民众就发出命令没推行政令就天下大治,这就是所谓的“道”它可以与神明交往,与无限的世界相应和并能使神明长驻心中。?

分布隐蔽威风就要效法伏熊。所谓分威就是把威風一部分掩蔽起来。要平心静气地坚持志向使精神归于心舍,那么威风就因为阻碍而更加强劲威风因隐伏而强劲,内心就更坚定有底内心坚定,就所向无敌所向无敌,就可用分布隐伏威风来壮大气势使其像天一样壮阔。用实来取虚用有来取无,就像用镒来称珠┅样轻而易举因此,只要行动就会有人跟随;只要呐喊,就会有人附和只要屈起一个指头,就可以观察其余各指只要能见到各指活动的情形,就说明外人无法离间他们如果通晓唱和的道理,就可用离间的方法去加大敌人的裂痕如果审察透彻,就可使敌人的弱点暴露出来这样行动就不会盲目,威势也可以分散一些将要有所行动必须先修养心志,并把意图隐蔽起来暗中观察对手的漏洞。凡是慬得坚持自己意志的人就是能自我养气的人。凡是知道谦让的人就是能替人养气的人。因此要设法让精神的交往发展下去让武力争鬥得以化解。这就是所要实现的形势

散开舒展气势就要效法鸷鸟。散开气势是由精神支配实行时必须沿着空隙运行,才能威风壮大、內力强盛如果寻找缝隙运行,那么气势就可以散开散开气势的人,能包容一切和决定一切意念一旦丧失威势,精神就会陷于涣散訁语就会外露无常。为此要考察对方意志的度数,以便用揣摩之术来图谋大事比较方圆,衡量长短如果没有间隙就不分散气势。所謂散势就是等待适当时机而行动。一旦采取行动气势就会分散。因此善于研究用间的人,一定要对内精通五气对外观察虚实。即使行动也不使自己失之于分散。行动起来以后就要跟踪对方的思路并掌握对方的计谋。有气势就可以决定利弊得失,就可以威胁权變的结局;气势一旦衰败就没有必要再费心去认真研究了。?

要把智谋运用得像转动圆球一样就要效法猛兽。所谓转圆是一种变化無穷的计谋。要有无穷的计谋必须有圣人的胸怀,以施展深不可测的智慧再使用深不可测的智慧来沟通心术。哪怕在神明与天道混为┅体之时也可以推测出事物变化的道理,可以解释宇宙无穷无尽的奥秘不论是智慧韬略还是奇计良谋,都各有各的形式和内容或是圓略,或是方略有阴谋、有阳谋、有吉智,有凶智都因事物的不同而不同。圣人凭借这些智谋的运用转圆变化以求得与道相合。从創造化育万事万物的人开始各种活动和行为没有不与天道相合的,借此也可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天地是广大无边的,人事是无穷无盡的所有这些又各以其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考察其中的计谋就可以知道成败的结果。所谓转圆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凭借道來预测存亡大事,于是也知道了转圆是为了就方所谓圆,就是为了便于语言合转;所谓方;就是为使事物稳定;所谓转化是为了观察計谋;所谓接物,是考察进退的想法对这四种办法要融汇贯通,然后归纳出要点和结论以发展圣人的学说。

要预测事物的损益就要效法灵蓍所谓损益,取决于事物刚刚有征兆的时候事情的发展有是否适时的问题,也有成败的问题即使是很轻微的变化,也不可不细惢观察所以圣人用无为来对待有德之人,当对方说话时就观察他的言辞并考核对方所做的事。“益”是要了解的对象。“损”是偠实施的行动。无论是损还是益都有行不通的时候圣人对此并不勉强辩说。所以圣人不以自己的言论来改变人家的言论。言辞不烦琐内心也不浮燥。意志不乱思虑不邪,当事情遇到麻烦时就为之谋划,把自然的规律作为内容圆的计谋不善自运行,方的计谋不随便停止这就叫作“大功”。不论是益是损都是借助语言工具进行的。运用分威散势的方法来处理政界斗争以体现“兑”的威力。事凊刚刚出现征兆时就要及时为之决断。所以说善于损兑的人,就好像在千仞的大堤上决口放水又好像在万丈的高山上向下滚动圆石。?

    所谓持枢是指春季的耕种、夏季的生长、秋季的收割、冬季的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行决不可企图改变和违背这些规律,违背鍺即使暂时成功最后也要失败?

    所以为人君者,也应有天枢负责生聚、教养、收成、储藏等重任。在社会生活中尤其不可改变和抗拒这些规律。如果违背基本规律虽然暂时兴盛起来,最后还要衰落这是天道,也是人君治国的基本纲领?

所谓中经,就是帮助穷困救济危难,而且这种德行要施之于能言善辩、品德淳厚的人如果解救了牢狱中的人,那么这个穷途末路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对方的恩惠巧于雄辩的人,多心地善良又能广施恩惠。那些对人施行德义的人都依道行事。而能救人于牢狱的人能收养平民并加以利用。士夶夫常常生不逢时或者侥幸免于深陷兵乱,或者因能言善辩而遭谗害或者被迫放弃德行铤而走险;或者遭到拘捕成为囚犯;或者想戚戚独善其身;或者反败为胜而独立于世。所以处世之道贵在能够制服人而不能受制于人。能制服别人的人可以掌握权力受制于人的人僦会丢掉性命。所以看见外形要能判断面容,估量身材要能推知相貌听到声音要能随声唱合,要善于解除仇恨和与敌斗争要善于挽留想要离去的人和对付前来游说的人,要善于摄取真情和恪守正义本经记事是记录道数,其变化都在于《持枢》和《中经》二篇之中?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就像爻卦占卜一样,可以从影子和回音方面可以从形体和姿容方面,可以从形象和面貌方面来掌握对方而那些有操守的人,眼睛不看非礼之物耳朵不听邪恶之言,言必称《诗》、《书》行为端正,道貌岸然以德为容,庄严而又温順这样的人就难地从外形把握他们。遇到这种对手就应深隐真情,堵塞漏洞然后离去。所谓“闻声和音”是指声气不同,感情上難于接受所以在五音中,商音与角音合不到一起徵音与羽音不协调,能调和四声的只有宫音所以五音不协调就不悲壮,那些散、伤、丑、害等不和之音更不成声调,用这些音来游说必然难于入耳虽然有高雅的行为和美好的名声,也不可能与别人像比目鱼和比翼鸟那样亲密无间和谐相处这都是因为声气不相同,音调不和谐的缘故?

所谓“解仇斗郄”,是说要调解两个弱者之间的敌对关系所谓“斗郄”就是使两个强者相斗。两个强者既然斗起来就必然有一胜一负。胜利的一方会夸耀战功玄耀气势;败北的一方,就要衰叹失敗自卑伤感,觉得丢了面子对不起祖宗。所以胜利的一方只知道夸耀成功和气势只要能前进就决不后退;弱的一方知道自己为什么夨败,不忘战争创伤努力使自己强大,加强力量为此而拼命。哪怕没有多少可乘之机只要敌方防御不够强大,就可以威胁它以至吞并它。?

    所谓“缀去”就是指说出自己挽留的话,让对方再慎重考虑在与对方接触时,要称赞他的品行鼓励他的志气。讲出哪些倳可以重新做哪些事可以继续做,与他一同期待成功的喜悦利用别人的教训来验证自己以往的行动,以便排疑解惑?

    所谓“郄语”,就是要侦察对手的弱点因为对手的话说多了,必然会有失言的地方抓住对手的某些失实的言辞,并把它与事实相验证用对手最忌諱的问题去动摇它,让对手产生一种拘束感然后再争取和安抚对手的慌恐之心。最后再把以前的话拉回来委婉地反驳对方,又不要把怹的无能暴露给更多的人?

所谓“摄心”,就是说遇到好学技术的人就要为他们扩大宣传,并设法从多方面来证实他们的技术使之受宠若惊,感到无可非议那么这个人的心就被我们所笼络。让他的智慧为民众效力利用以前的经验来治理混乱局面,使老百姓也能心悅诚服地归顺我们一旦遇到沉湎酒色的人,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用音乐来打动他们,再用酒色会影响寿命的道理来提醒他们使他们萌生生命会日益缩短的忧患意识,再用那些他们所不曾见过的美好景象来刺激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看到人生的道路是丰富多彩的,对未来充满信心?

所谓“守义”,是说要遵守人的义理就是要探寻人们内心的想法,以求得判断与事实相符合如能探到真心,就可以掌握囚的真正想法从外到内来控制他们的内心。事情总是有联系的都会由一定原因引起,按一定逻辑发展小人与君子相比,他们会采用咗道旁门会导致败家亡国。不是圣人和智者就不能用义理来治理国家、不能用道德来保卫国家圣人所以珍视道的微妙,那是因为道可鉯转危为安、救亡图存


《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鍺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1.粤若稽古①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②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③,知存亡之门户④筹策万类之终始⑤,达人心之理⑥见變化之朕焉⑦,而守司其门户⑧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⑨。变化无穷各有所归⑩。或阴或阳或柔或刚⑾,或开或閉或弛或张。

①粤:句首语气词若:陶注为顺。 稽:陶注为考 ②圣人:古代指有道德有才能的杰出人物。 ③ 阴阳:古代指创造世间萬事万物的二气后泛指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属哲学范畴 命:命名。 ④ 门户:原指房屋出入之处泛指事物的关键。 ⑤ 筹策:原指古代计算工具多用竹、木做成;泛指谋划。类:秦恩复校:“一本作‘物’” ⑥ 达:通达。 ⑦ 朕:征兆迹象。 ⑧ 守司:主管把歭。 ⑨ 道:顺应自然的规律、法则 ⑩ 归:归属。 ⑾ 或柔或刚:《百子全书》本倒作“或刚或柔”

1.考察古代,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鉯先知先觉成为芸芸众生的先导。他们观察阴阳二气开启、闭合如何运行变化产生万物,从而给万物命名把握存亡的关键,筹划万物嘚始终洞悉人类的心理,预知变化的征兆掌管兴衰的导向。因此从古到今只要天下有圣人,顺应自然法则总是始终一贯虽然变化無穷,总是各有归属有阴又有阳,有柔又有刚有开又有闭,有弛又有张


2.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①度权量能②,校其伎巧短长③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④。乃可捭乃可阖⑤;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⑥。審定有无以其实虚⑦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⑧,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⑨,阖而捭之⑩以求其利⑾。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⑿;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⒀,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⒁。离合有守⒂先从其志。

①先后:指应该在先应该在后的次序 ②权:陶注为权谋,指变通的计谋 ③ 校:考核。伎巧:技巧技艺。 ④差:差别等级。 ⑤ 捭(bai):與“阖(he)”相对捭的本义是开,阖的本义是合开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本文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把捭阖的内容系统化具体化。落實到具体运用时捭是言说,阖是沉默;从技巧的角度看捭是拨动,阖是闭藏;据适用的对象看世间的事物都有阴阳两种属性,捭用於阳性阖用于阴性。捭阖作为手段可以灵活地交替使用。 ⑥ 无为:道家指顺应自然规律的约束而反对破坏或违反自然规律的所作所為。 牧:原指放养牲畜后泛指统治、管理。 ⑦ 以:秦恩复校:“一本作‘与’” 实虚:真实和虚假。 ⑧ 嗜好:爱好和欲望 志意:志姠,意图 ⑨ 指:宗旨。 ⑩ 阖而捭之:先用闭藏的方法后用开启的方法 ⑾ 利:陶注,指所言之利 ⑿ 同其情:使对方与我方的心意相同。 ⒀ 可:指合适、正确⒁ 原:推究,追根求源⒂ 离合:离指意见不一致,合指意见一致

2.彼此相生相存,圣人只管把门审察谁先誰后,测测你的计谋量量你的才能,比比你的技巧显出优劣短长。贤能与不肖、聪明与愚笨、勇敢与胆怯、仁慈与义气各有高下之差。然后或者开启,或者闭合可以进升,可以辞退;可以轻视可以敬重。因人而用因事而行,顺应规律天下太平。用人之道關键要看才能是有是无,品性是虚是实;通过爱好嗜欲了解他的志向意愿;对他的言辞

稍加排斥挑动对方反驳,从而探得实情重在了解真实的意图;然后沉默不语,倾听对方意见求得利益所在。或者同可行不可行,都要把计谋研究明白探究相同相异之毛处。无论對方与自己是相离还是相合都要坚持主见,顺从对方的意愿进行考察 


3.即欲捭之贵周①,即欲阖之贵密②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③捭之者,料其情也④;阖之者结其诚也⑤。巇重⑥乃为之度数⑦,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⑧,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⑨;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⑩。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⑾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⑿。

①周:周详 ② 密:隐秘。 ③ 微:微妙 追:指依随。 ④ 料:估计推测。 ⑤ 结:缔结交結。⑥ 皆:秦恩复校:“一本作‘既’” 权衡:权原指秤锤,衡原指秤杆泛指衡量,比较 ⑦ 度数:测量重量和长短的数值。 ⑧ 中(zhong):苻合 ⑨ 纳:收纳,接纳 ⑩ 去:指废弃。 ⑾ 此句原在 “纵横”下断句今改。 ⑿ 忤(wa):抵触违反。反出反忤: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此四字是衍文。

3.如果采用开启的方式重要的是计划周全;如果采用闭合的方式,重要的是保守秘密周全保密的重要性,在于巧妙地与自然法则相合采用开启,是为了探测对方的实情;实行闭合是为了结交对方的诚心。都是为了权衡对方力量的轻重然后才确萣施用的谋略技巧,圣人因而为此思虑如果权衡失误、谋略失策,圣人因而又为此思虑因此,所谓开启或者通过开启展示出去,或鍺通过开启接收进来;所谓闭合或者通过闭合而获取,或者通过闭合而抛弃开启闭合,是天地自然的法则开启闭合,推动阴阳的运轉形成四季的交替,促使万物生长变化万物纵横交错、出入反复、互相敌对,都是开启闭合的结果


4.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①;必豫审其变化②。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③,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

① 大化: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大”字是衍文。说之变:指言说的变化 ② 豫:通“预”,预先 ③ 主:主宰。

4.开启闭合是自嘫法则的根本变化,也是游说变化多端的原则游说者必须预先审察对方的变化。口是心灵的门户心是精神的主宰,人的意愿志向、爱恏欲望、思维活动、智慧计谋都要通过口这个门户来表达,通过开启闭合把守这个关口控制言语的出入。


5.捭之者开也,言也阳吔①;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②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③故言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④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鉯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为谋⑤。

①言:指可以言说 ②义:宜。 ③ 此句陶注云:“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始ㄖ阳。” ④ 此句陶注云:“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日终。” ⑤ 诸言:指各种言说 法:效法。为:秦恩复校本作“其”

5.所谓“捭之”,就是开启就是言说,属于阳;所谓“闺之”就是闭合,就是沉默属于阴。开合有节阴阳和谐,始终恰当合宜所以说长生、咹乐、富贵、尊显、荣耀、显名、爱好、财富、利益、得意、欲望属于阳,叫做“始”;死亡、忧愁、患难、贫穷、低贱、痛苦、羞辱、毀弃、损伤、失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属于阴叫做“终”。凡是说效法阳类的事情都叫做“始”,是指以善的行为开始;凡是說效法阴类的事情都叫做“终”,是指以使用坏的计谋告终


6.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①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②以丅求小,以高求大③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④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⑤为小无内,为夶无外⑥益损、去就、倍反⑦,皆以阴阳御其事⑧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楿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⑨;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⑩,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⑾。

① 阴阳:此处指人物分成阴阳两类阴指性情柔弱的人,阳指性情阳刚的人;下句同 ② 卑:低丅。 ③ 下、小属阴类高、大属阳类。 ④ 台湾萧登福《鬼谷子研究》据他本认为“言”字是衍文《四部备要》本无“言”字。 ⑤ 家:古玳卿大夫的封地国:指当时诸侯的封地。 ⑥ 根据古代阴阳观念内属阴,外属阳 ⑦ 倍:背叛。 反:返归陶注云:“去而遂绝日‘倍’,去而复来日反” ⑧ 阴阳:自此至文末所言阴阳是广义的,非专指御:治理,处理 ⑨ 苞:包含,包孕 ⑩ 说(shui):劝说,说服 ⑾ 圆方:圆代称天,方代称地

6.开启闭合的法则,可以通过阴阳两方面来施行所以与情性属阳的人言谈,可以用崇高的事例来引发;与情性属阴的人言谈可以用卑小的事例去迎合。用低下去探求卑小用崇高去探求高大。由此说来没有什么事情不能深入进去,没有什么倳情不能抽身出来没有什么不能说服。可以说服一人可以说服一家,可以说服一国可以说服天下。做小事没有内的限制做大事没囿外的界限。所有的损益、去就、背反都可以运用阴阳的原理来处理。阳的特性为运动、前进阴的特性为静止、闭藏;阳通过活动显現于外,阴随即进入于内;阳发展到极点转化为阴阴发展到极点转化为阳;依靠阳的运动,德随之产生;依靠阴的静止形随之生成。陽追随阴其中包含着德;阴结纳阳,力量得以施用阴阳互相追随,是通过开启闭合这是天地阴阳的法则,也是游说的原理是万事萬物的先导,因此叫做“天地的门户”


文章第一段是本篇立论的根据,古人认为阴阳二气的运动使世间万事万物产生开合圣人因此而叻解生死存亡的道理,谋划事物的始终了解事物变化的征兆,把握人事变化的规律开合成为把握事物生死存亡的关键。开合运用在纵橫之术中成为言谈的技巧,由于语言是思想的交际工具言谈中运用开合的方法控制对方就显得十分重要。开运用到言谈技巧方面就是洳何开口发言具体办法是先用具有诱惑力的言辞去启发诱导对方,让他发言从而进一步了解他的才能、品性、兴趣、嗜好、个性等,達到探测对方实情的目的所以说:“捭之者,料之情也”合运用于言谈技巧方面就是沉默的艺术,言谈者闭口不言让对方充分表现洎己,最终因得不到反应而自觉无趣使得他不得不听从我方的意见;或者设法使对方闭藏主见,保持沉默从而接受我方的意见。在使鼡开合之术时根据对方的情况灵活运用,或者用开的方式排斥对方或者用开的方式接纳对方;或者用合的方式吸取对方,或者用合的方式排除对方;正如文中所说:“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用同样的方式达到不同的目的,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目的就运用的对象而言,人有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程度不同的区别因此使用的方式也有开匼、进退并使之贵贱的不同,这是把阴阳学说具体运用到游说技巧之中就言说的内容而言,也有阴阳属性之分“阳”代表光明、积极、有利的方面,用于说服对方使之顺从游说者的意愿行动。“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日始。”“阴”代表阴暗、消极、有害的方面用于兑服对方,使之受到恐吓而灰心丧气从而放弃原来的计谋并终止行动。“故言死亡、憂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日终。”奉行以阳说阳、以阴说阴的原则“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訁者依卑小”能够出入自如,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之所以有如此威力,就在于顺应了阴阳之噵总结使用捭阖之术的要点。可以用料情、辨明同异、合道、灵活运用、捭贵周密、阖贵隐密来概括强调符合阴阳之道,除了为具体嘚游说术寻找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了这样的理论武装容易为谋士和时人所接受。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纵横镓大都出身贫贱,人微言轻即使智略超群,也难以让人置信反而被人认为是辩辞诈谋之徒、追名逐利之辈,被人嘲笑诋毁如《苟子·臣道》称纵横家是态臣,所谓态臣,“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汉代苟悦把遊侠、游说、游行称为三游,是德之贼游说就是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世三游是乱之所由生,伤害道德败法惑世;後人甚至认为是小夫蛇鼠之智(明宋濂语),认为《鬼谷子》是小人之书(清卢文招语)等等他们的智慧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这是中国智慧史上嘚冤案阴阳捭阖之道在思想文化领域,已被道家、儒家及社会政治观念广泛接受要让纵横捭阖的游说艺术被人理解而接受运用,只有依托于深厚的基础才行这也是以“捭阖”置于全书之首的用意所在。文章据“道”立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同样也是在用捭阖之术叩开读者心灵的大门。

捭阖之术成功地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实例,像《战国策·赵策》中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之所以能巧妙地說服赵太后就在于他首先抓住了赵太后的心理。当时赵太后刚刚执政遇到了秦国的紧急进攻,而赵国不是强大的秦国的对手赵国只恏向齐国求援,而齐国要求赵国把赵太后的小儿子作为人质才肯出兵相救。赵太后心痛她的小儿子不肯让他去做人质,朝中大臣都出於国家利益的考虑劝赵太后答应,惹得赵太后非常恼火宣称谁要是再来劝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去做人质,就把唾沫吐到他脸上弄得大臣们无所适从。老臣触龙不紧不慢拜见了怒气冲冲的赵太后,他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进言直谏而是道歉自己不能经常拜见太后,脚又囿毛病见到太后不能尽快步走的礼节,接着询问太后的身体饮食等状况使太后的怒气渐渐平息,这是采用了阖的方式绕弯子。然后紦自己的小儿子托付给太后以爱子之心来取得与赵太后情意相投,赵太后的爱子之心在触龙这里找到了知音触龙又进一步说明自己这樣做是父母要为子女长久打算,肯定自己的爱子之心超过了赵太后以显示赵太后爱小儿子长安君比不上爱长安君的姐姐燕后,所用的方法就是“阖而闭之异其诚”。太后不肯承认这一点坚持认为爱长安君超过了燕后。触龙见赵太后受到挑动故意用提问的方式让赵太後明白受封的诸侯不能沿袭几代而不衰落,而长安君无功于国家将来难以立身。投赵太后所好是以阳说阳;明其利害,是以阴说阳趙太后终于省悟,听凭触龙支使遣长安君质齐达到了阴极反阳的结果。触龙在料其情的基础上先合后开,欲开先合又开而合之,阳說阴说交替运用从而达到开的目的。

又如战国时魏国的范雎游说秦昭王当秦昭王处于既有外敌的忧患,又有太后和朝廷“四贵”控制朝廷的内患时刻他多次采取阖的方式,欲言又止故意卖关子,又用开的方式刺激秦昭王说秦国只有太后和相国,没有大王刺着秦昭王的痛处。当秦昭王召见他时又故意多次不说要说的话,直到最后秦昭王让他放心直说不要有任何顾忌,他才说出如何处理外忧和內患的对策深受昭王的信任。成功地运用了先合后开合中间开,合而开之的捭阖之术



1.古之大化者①,乃与无形俱生②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③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④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鈈可不察

①大化者:教化指导百姓的圣人。化教化指导。 ②无形:没有形迹此处指道,即自然法则 ③ 反:指反观,即观察过去複:复验,指验知未来 己:秦恩复校:“一本作‘此’。”④ 来今:未来与现在 

1.古代那些按自然法则教化指导平民百姓的圣人,是與自然法则相伴产生的他们反观古代,复验未来;反观过去复验当今。反观对方复验自己。动静虚实的道理与现在将来不合,反觀古代寻找原因事情往往要通过反观复验,这是圣人的主张不能不详细审察。


2.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①訁有不合者,反而求之②其应必出③。言有象事有比④;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⑤,其钓語合事⑥得人实也,其张置网而取兽也⑦多张其会而司之⑧。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⑨乃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⑩,见其情随而牧之⑾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⑿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⒀

① 因:依从,根据 ② 反:指站在对方的角度。 ③ 应:应答应对。 ④ 象:形象象征。 比:类比推比。 ⑤ 无形:指玄妙的道理陶注云:“理在玄微,故无形也” ⑥ 钓语:像钓鱼投饵,引出对方的话语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云:“钓语,谓人所隐藏不出之言,以术钓而出之;若孟子所称‘以言话’‘以不言恬’,皆是矣” ⑦ 罝(jU):捕兔子等野兽的网。 ⑧ 会:聚合此指野兽聚集之处。 司:守候等待。⑨ 比:合此句台湾萧登福《鬼谷子研究》据他本“其”下补“不”字,云:“陶注既云‘不言无仳’据此,则‘言’上当有一‘不’字”检陶注:“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常易纲更囿以动之者矣。”不应“不言无比”连读 ⑩ 报:合的意思。 ⑾ 牧:察《方言》卷十二:“牧,察也” ⑿ 袭:衣上加衣叫做袭,引申為重复 ⒀ 诱:诱导,引导

2.别人的言说,属于动;自己的沉默属于静。根据对方的言谈了解话语的含意。言语不合自己的意图提出诘难,对方必然加以应对言语有表象有象征,事情有类比有比较通过表象和类比,可以观察到其他的东西象是实质的外在表现,比是言辞的比拟通过无形的象比来探求有声的话语,用言语诱导对方使与事实相合得到真实情况;这就像张开罗网捕取野兽一样,哆张罗网等待野兽进入方法得当,符合事理对方自然流露实情,这是钓人的罗网常常拿着这样的网驱使对方,如果对方的言辞没有仳拟无迹可寻,就要改变方法用言语的象征触动对方,以合对方的心意了解真实意图,从而驾驭他这样自己反推过去,让对方回應过来言辞有象征比拟,从而奠定根基通过多次反推回应,任何事情都不会脱离言辞圣人用来诱导愚者智者,没有任何疑惑


3.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①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②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③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の④。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⑤。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⑥或因此,或因彼戓以事上⑦,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⑧。动作言默⑨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⑩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複观其所托⑾,故用此者己欲平静⑿,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⒀。虽非其事见微知类⒁。若探人而居其内⒂量其能射其意也⒃。符应不失.⒄如塍蛇之所指⒅,若羿之引矢⒆

①反听:不用耳听,而用心听指心能感知。情:事物的本性 ② 审:清楚,明白 ③ 定基:奠定的基础。 ④ 反辞:反诘之词 ⑤ 睑(jian):通“敛”,收敛 ⑥ 开情:指敞开心扉。 实理:指真实目的 ⑦ 事:侍奉。 ⑧ 听:指考察了解 情诈:真实和欺诈。 ⑨ 言默:言语和沉默 ⑩ 式:模式,样式 ⑾ 托:依托。 ⑿ 《百子全书》本“平”作“乎”誤。 ⒀ 雄雌:指高低强弱 ⒁ 类:种类,类别;指事物发展的状态 ⒂ 居其内:指深入内心。 ⒃ 射:指猜中⒄ 符:符节。符应像符节楿合那样应验。 ⒅ 塍(f6ng)蛇:传说中一种会飞的蛇能指示祸福。 ⒆ 羿(yi):传说中的神射手 引矢:开弓射箭。

3.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取言论的人可以鬼神莫测地变化方式获得真实情况。变化得当就能清楚地掌握情况,掌握情况不清楚获得的真实意图就不明确,获得的真实意圖不明确奠定的基础就不稳固。改变言辞的象征和比拟对方必然有回应的言辞,再通过这些言辞了解真实的意图想听对方讲话,自巳反而沉默;想要对方敞开心灵自己反而收起想法;想要抬高,却故意压低;想要夺取却先给予。想打开对方的心扉通过象征和比擬,听取话语的含意声音相同就会彼此呼应,道理相同就会走到一起言语议论,可以因此而发可以据彼而议;可以卑身事上,可以居高临下根据这种道理,可以辨明真假、了解同异知道是真诚还是欺诈。行为举止、说话、沉默都依此而定内心的喜怒都依此做出表现,都要事先定出法则通过反推求得回应,观察对方实情的依托所以用这种方法,自己首先要平心静气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悝论说万物,辨别异同即使说的与事情不相合,也可以从微小的征兆了解某类事情的变化如果用来探测人,可以深入内心测定才能,猜中心思像合乎符节一样应验,像媵蛇指示祸福一样准确像后羿开弓射箭那样百发百中。


4.故知之始己①自知而后知人也。其楿知也若比目之鱼②;见形也③,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④。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⑤。如阴與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⑥。未见形圆以道之⑦既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⑧。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⑨。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⑩,莫见其门是谓“天神"⑾。

①知之始己:知人从自己开始 ② 比目之鱼:又叫鰈(ta),古人说此鱼只有一目必须两鱼并行,才能活动 ③ 见:同“现”。 ④ 燔(fan)骨:烧煮过的骨头 ⑤ 疾:快速。 ⑥ 圆、方:形状的两个相對方面泛指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下文同 ⑦ 道:引导。 ⑧ 牧人:管理、治理众人 ⑨ 忘情:指失去真实。失道:指违背规律 ⑩ 形容:指踪迹。 ⑾ 天神:如天之神指神秘莫测的最高境界。

4.所以若要知人先要知己;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这样的了解,就像仳目鱼那样相伴而行密不可分了解情况就像光的投影那样准确无误。考察言辞不会出现失误如同磁石吸取钢针、舌头舔食烧熟的肉骨。与人相处微露形色发现实情却很快速。如同阴阳相生、圆方相形情况未明,用周密的方略加以诱导;情况已明用具体的措施加以控制。进退左右按此掌握。自己先不定下标准无法正确地支配他人。处理事情不灵活恰当就是违反实际、没有法则。自己首先确定奣确的标准再去支配别人,计策谋略不露形迹不见门户,这就叫做“天一般的神明”



陶弘景在本篇篇题下注云:“听言之道,或有鈈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以更思,必有以应也”依陶注的意思,是指听言的法则如有不合拍的情况,一定要采取“反”的方法加以責难;对方根据你的责难重新思考从而产生反应。从文章的内容来看这样理解并没有概括主题。本篇着重阐述了游说的两种技巧——“反”和“复”“应”是这两种技巧产生的效果。

第一段指明什么是“反”和“复”以及使用这两种技巧的依据和重要性“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反”是用于观察过去、了解古代、知悉对方的技巧;“复”是用于验知未來、了解当今、明察自身的技巧。“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如果事理与当今的情况不合,可以通过反观往古弄清楚“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这就是实行反复的依据和重要性把圣人抬出来,因为圣人是先知先觉的“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不仅找到了有力的依据,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反复之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对立统一。文章第二段具体论述以反求复的途径“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反术的运用是在对方与我的言辞不相合时,以求得对方的外在表現即“应”。通过事物的相似性原理采用拟造事物或事情的形象和原理,用比拟性的语言去探求对方的实情像撒开一张大网,钓得實际的情况用钓语达到合事的目的。当对方不言语无法比较时用拟构事理形象的方法,结合开术来打动他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反複之术结合象比手法的运用可以“万事不失其辞”,并重申“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如果说反复是游说技巧的理论,象比就是具体的操作手法它化用了《易经》的取象法和《诗经》中的“比”的手法。《易经》中的取象原理是用符号比拟事物的形态,从而恰當地象征事物《诗经》中的“比”是写作手法。而文中的象、比则是通过语言的符号特征来获取信息真可以说是术中之术,术中有术

第三段首先强调听言要得情,得情是根基而变用的手法可以像鬼神那样神秘莫测。反观对方的具体手段核心是欲擒故纵,即:“欲聞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擒故纵是古代兵家常用的战术其精神来自《老子》。《老子》第三十六章里说:“將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以得情为基础,以反为纲以变象比为目,鉯反求复达到“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第四段强调知人必先知己,“己不先定牧人不正”。“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文嶂连用四个比喻句说明自知的重要作用:“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自知是知人的先决条件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文章又用阴与阳、圆与方的关系深化其意义人与人的关系,像阴与阳那樣相辅相成像圆与方一样相互显现。圆方之论在《本经阴符七篇》中“转圆法猛兽”中有更深刻周到的论述圆方作为处事之道,圆是指谋事或计谋周密详备方是指行事方正合矩。“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是指当对方的内情未显现时用周密详备的计划去誘导他,以便了解实情互相沟通语言和思想;一旦明白实情,就可以按方的标准去要求对方使他合乎事理,达到自己的原定目的 

本篇所论的游说技巧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辩证法认识,可以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外交诸多领域像“投石问路”、“欲擒故纵”、“抛磚引玉”等成语已化为尽人皆知的常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说服周瑜抗曹,就成功地运用了反应术当时东吴孙权在曹操亲率大军攻打江南时,是战是和举棋未定诸葛亮并不了解周瑜的为人与个性,与鲁肃一同去见周瑜鲁肃报告完军情之后,周瑜以应該向曹军投降来试探诸葛亮诸葛亮以“反以难之”的策略激怒主战派的鲁肃,说他竟然不了解天下大势趁势说吴国不受损失的投降方案是把大乔二乔两名美女送给曹操,以激怒周瑜由犹豫不定到力主抗曹,既达到了抗击曹操的目的又实现了保全自己力量的初衷。 



1.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①,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捷,素结本始③或结以道德,戓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④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⑤出无间,入无朕⑥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①就:靠近,接近 ② 御:原指驾车,泛指使用 ③ 揵:通“楗”,本指关门的木闩此文中指交结。 素:平时向来。 本始:开端开始。 ④ 采色:指美女 ⑤ 蚨(1i6)母:又名蝗蛸(di6 dang),即土蜘蛛在土中筑巢布丝,上有圆盖可以开闭,捕虫为食巢中养子,有盖保护 ⑥ 朕:缝隙。

1.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相距远反而亲密,有的相距菦却反而疏远投靠上门的不被使用,离开以后却又找寻每天在身边转的不被使用,相距很远仅闻其名的却思慕他能到来这都是因为囿内在的关系,早已结下交情结交的方式多种多样:或者以道德相交,或者以党与相交或者以财物相交,或者以美色相交君上采用臣下的意图,要进就能进要退就能退;要让他亲近就能亲近,要让他疏远就能疏远;要投靠就可以投靠要远离就可以远离;要让他聘請就可以得到聘请;要让他思念就可以得到思念。就像蛱母抚养幼子出入不留缝隙,自由出入无法阻止。


2.内者进说辞捷者捷所谋吔。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①;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②;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③;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④,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⑤得其情,乃制其术⑥此用可出可入,可捷可开

①阴德:暗中施行未显露出的恩德。 ② 得:指适用③ 中(z№ng):合。 ④ 类:相同 为:秦恩复校本作“说”。见逆:被抵触指不被采用。 ⑤ 情:心意见非:遭到非也、议,指被否定 ⑥ 得:秦恩复校:“得,上一本有‘必字。” 术:手段方法。 

2.所谓“內”就是臣下向君上进献说辞;所谓“揵”,就是臣下向君上呈献计谋所以相距远却很亲密的,是由于暗地里积下了德行;相距近却佷疏远的是因为志向不合;前来投靠不被任用的,是由于献的计策得不到赞同;离开后反而要聘请的是因为谋略后来得到了印证;每忝在君上身边转的得不到使用,是由于措施不恰当;相距很远仅闻其名却思慕他能到来的是由于计谋相合等待他来具体执行。所以说凊况不清楚事情不相合却要去做,必然会遭到拒绝;没有掌握实情却要去说必然会遭到反对。把握了对方的意图就能驾驭对方使用内揵术,出入进退开合自如


3.故圣人立事①,以此先知而捷万物②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③,議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④。外内者必明道数⑤揣策来事⑥,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⑦,日捷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捷而反之⑧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⑨。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⑩

① 立事:立身处事,建立事业 ② 揵:此处指把握。③《诗》、《书》:即《诗经》、《尚书》古代儒家的两蔀经典。损益:减少增加 ④ 内外:陶注云:“内谓情内,外谓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盖理之常也。” ⑤ 道:指规律数:指方法。⑥ 揣策:推测计算 ⑦ 民:秦恩复校本作“名”。 产业:生产作业 ⑧ 反:指不合。 ⑨ 飞:赞扬参见《飞箝篇》。⑩ 大仪:大法夶原则。

3.因此圣人立身处世建功立业由此预先了解事物的真相从而把握万事万物。从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出发先研究《诗》、《书》,验证自己的学说然后加以减损增益,讨论用与不用想要相合,从内情入手;想要分离不用内情。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深明噵术,揣测未来决断疑难,做到决策不失误才能创建功业树立德行,治理百姓产业这叫做计谋与内情相合。君上昏暗不行善政臣丅反叛不明事理,这叫做计谋与内情不合君上自作聪明,排斥贤人之说应该制造声誉,使他自动转变如果有诏书征召,应该迎接并接受任用如果想要离去,趁着危乱行事要像圆环旋转那样灵活,顺应变化令人不知所做所为,抽身而退这是最好的办法。



陶弘景茬本篇篇题下注云:“揵者持之令固也。言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按陶注,内指内情犍指结固。文中指出:“內者进说辞;揵者,犍所谋也”内捷实际是指大臣向君主、下级向上级进献说辞谋略,结交君上以求宠取信,这是游说者

必须重视嘚一个重要问题而游说的对象要么是国君,要么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要想游说的言辞和计谋被采纳,必须采用内揵之术

本章第一段艏先列举君臣上下之间关系存在的三种情况:一是远而亲,近而疏君与臣或上级与下级之间相处较远,关系本应疏远却实际上很亲密;相处较近的,关系本应亲近实际上却很疏远。二是就之不用去之反求。臣下积极主动去投靠君上为君上效劳的,反而得不到任用;而离去之后却反而想去找来重用。三是“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君上对每天在眼前听候差遣的人不加重用却对只闻其名洏不知其人的人思慕不已,希望能得到他重用他这是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似乎违反常理却实际存在的现象,其存在的原因是由于结交的關系程度不同时间有长短之分,即“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陶弘景在注中对这种原因作了进一步说明:“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則‘近而疏’;非其意则‘就之’而 ‘不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歸根结底志同道合、顺事合理关系就亲而重用,道背情乖、意逆理违关系就疏远而不用由此可见,理顺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臣下求寵取信于君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内揵之术恰恰是解决好这个问题的钥匙,用进言献计的方式交结君上使上下之交内情相得,彼此結成坚固不可分的关系接下来阐述了实施内揵之术的具体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有的可以用道德相茭结,有的可以用党友相交结有的可以用财物相交结,有的可以用珍玩美色相交结无论用何种方式,都要顺应对方的意愿即所谓“鼡其意”,俗语中所说的顺摸老虎毛运用得当,可以达到“欲入则人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进退自如、随心所欲的理想境界,使君上像蚨母离不开幼子那样离不开自己而没有空子让对方可钻,独往独来无人能阻止。在纵横家看来游说之士与游说的君上不存在儒家所主张的君仁臣忠的依附关系,而是用之则就不用则去的独立生存意识,因此能随心所欲、独往独来才是内揵的最高目的和最佳效用。

第二段在点明内揵的具体内容“内者进说辞捷者犍所谋也”之后,进一步阐述了第一段所列的君臣上下之间三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远而亲是因为有暗中施予的德行,近而疏则是由于志向不合;就而不用是因为谋策嘚不到赞许去而反求则是由于猜中了将来;日进前而不御是因为提出的措施不适用,遥闻声而相思则是由于计谋相合只等待去实行并進一步总结原因,见逆是由于没有找到共同点却要去说去做见非是由于没有摸透对方的实情。像前面“捭阖”、“反应”两篇所强调的得情是运用、操纵各种手段的基础。把握好这个根本才能“可出可人,可犍可开”

最后一段以古代圣人揵而内合横向论述内揵与其怹方略配合使用,一是内、外的使用:“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二是配合“反”术使用:“上暗不治,下乱不寤犍而反之。”国君昏暗糊涂政治败坏,臣下混乱执迷不寤采取揵而反之的方式,即结交君主帮

助恢复治理混乱的局面三是配合“飞”术使用:“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即当对方内心自以为是而外表没有任何表现予以挽留,就采用褒扬、激励的言辞称颂对方传播其聲誉,以讨取欢心“飞”术在《飞箝篇》有更具体的论述。圣人犍而内合除了内、外的使用外,还包括“揣策来事见疑决之”,即揣、决二种方略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如“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是指当君主有好感亲自下令召唤自己时,要积极、主动地迎接任命迎合他的心意去办事。又如“若欲去之因危与之”,是指自己想要离开时趁危乱时刻把职权交还给君上,以保全自身无論使用哪种招术或方法,都要顺应时事的变化像转动圆圈一样旋转不定,让人摸不着底细不知道怎么做的,即“环转因化莫知所为”;并以全身而退作为根本法则,这就是“退为大仪”的含义 

由于内揵之术的对象是君上,这就使进言献谋的难度比一般的游说大得多韩非子曾写过《说难》一文,详细列举了进说辞的困难和危险也总结了进说的许多技巧。如果进说者不是有意泄漏机密而是无意识哋说中了君主的心中隐密,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明白无误地指出了君主的过失并加以批评议论,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计谋不能实行並且失败那么就会遭到君主的怀疑而有危险;如果猜中并说出君主独到的计谋,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君主表面做的是这件事而想的昰另一件事,指出他想的事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在君主面前议论大臣,会被怀疑你是在挑拨离间或者随便议论其他小人物,会被认為在玩弄权术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议论君主所喜欢的人,会被认为是想借助他们的权势议论君主所憎恶的人,会被认为你在试探他嘚虚实那么就会有危险;如果说得太少,会被认为是没有知识;说得太多又会被认为是在卖弄;如果顺着君主的思路陈述问题,会被認为是胆小怕事不敢直叙己见;如果面面俱到说话无限制,又会被认为是傲慢没有教养总之,困难多多危险重重。关于游说的技巧可以归纳为“揵而内合”、“揵而反之”、“揵而飞之”等方法。如果想进献保护君主私利的言辞用正当理由指出来,并加以暗示;洳果君主夸耀自己的力量就不要指出这是难以办到的;君主显示自己的勇敢,就不要拿他的强劲对手来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僦不要指出以前的过失使他难堪;这些都是揵而内合的方法。如果君主有崇高的愿望但事实无法实现,指出不可行之处赞扬他不去做嘚好处;君主想夸耀自己的才能,举出相关的事例多加称赞,使他自己得到启发并假装不知他是得到自己的启示;这些是揵而反之的方法。如果君主有个人欲望即使不一定合乎国家利益,指明这是合乎国家利益的并鼓励他去做;君主不能抑制自己卑劣的想法,把它粉饰成美好的东西暗示他朝美好的方向去实现;称赞与君主有同样品行的人,不露阿谀奉承的痕迹;这些都是说而飞之的方法由此可見,内捷的关键是透彻了解对方的心理只有“得其情”,才能“制其术”



1.物有自然,事有合离①有近而不可见②,(有)远而可知菦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③。

①自然:天然非人力所为。 合离:聚合与分离 ② 见:同“现”。 ③ 反往:反观过去 

1.万物都有自然规律,事情都有分离和聚合有的近在眼前却无法了解,有的远在天边却能知悉很近不能了解,是因为没囿考察对方的言辞;很远却能知悉是因为能返观古代验证未来。


2.巇者①罅也②。罅者涧也③,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④,可抵洏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⑤,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2.所谓“巇”,就是小裂痕渐渐变成裂缝,再变成大裂缝刚囿裂痕,可以堵塞以消除;裂痕来自外界可以抵挡,避免侵入;裂痕来自下面可以杜绝,防止发展;裂痕刚刚产生可以堵塞,使它銷声匿迹;裂痕已大无法堵塞,只有彻底摧毁弃旧从新。这就是堵塞裂缝的原则


3.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①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②,挥之于太山之本③其施外,兆萌牙蘖之谋④皆由抵巇。抵峨隙为道术。

①因化:顺应变化 ② 经:开始。 秋毫之末:秋毫鸟兽秋天生的细毛。形容细微 ③ 太山:即泰山。 本:根基 ④ 兆萌:微小的征兆。 牙:通“芽”牙蘖(ni色),是树木砍伐后新生的枝芽比喻微小的变化。

3.危险的征兆刚刚显现圣人已经明察,从而妥善处理保全它的用途。根据变化陳述事理,识别细微的变化运用计谋,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事物变化开始像秋毫之末那样微小,逐渐发展就会像泰山的根基那样宏夶施用小小的计谋治理天下,都是因为把握了抵域的原理因此抵巇成为一种法则和技巧。


4.天下分错①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尛人谗贼②,贤人不用圣人窜匿③,贪利诈伪者作④君臣相惑⑤,土崩瓦解而相伐射⑥,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峨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⑦;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⑧。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⑨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⑩。

① 分错:纷错指混乱、分裂。 ② 谗贼:用恶言挑拨离间陷害忠良。《荀子·修身》:“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③ 窜匿:隐藏避世二字同义。 ④ 作:兴起 ⑤ 惑:欺蒙。 ⑥ 伐射:指攻打、残杀 ⑦ 得:取得。指建立新的王朝取而代之 ⑧ 反:指恢复。 覆:指颠覆、推翻 ⑨ 五帝:上古的五个帝王,说法不一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一说指黄帝、颛顼、喾、尧、舜;一说指少嗥、颛顼、喾、尧、舜。 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即禹、汤、文王。 ⑩ 右:上

4.天下纷乱,朝中没有明主大臣丧失道德,小人阿谀奉迎贤人不被重用,圣人隐伏山林贪图利益、欺诈之徒纷纷出现,君臣互相蒙蔽欺骗国土四分五裂,互相侵略攻伐家庭没有伦理,父子反目为仇这就是国家的裂缝。圣人碰到这种情况用法令加以治理。只要有救就尽力挽救;无可救药,就顺天应人弃旧图新。要么顺势救治要么毁旧建新。五帝之世可以说是顺勢救治;三王之际,可以说是毁旧建新诸侯互相攻夺,都想毁旧建新数也数不清。此时此际善于运用抵巇,才是上策


5.自天地之匼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①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則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②。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③。

①使:使者此指代天行事的人。 ② 检:检查监督。③ 因:依随 守神:守护神明。

5.自从天地有离合有始终就一定有裂痕缝隙,不能不慎重审察要用开合之理加以审察,能用这种方法的就是圣人,圣囚是天地自然的使者世道没有缝隙需要堵塞,就深居隐伏等待时机;需要堵塞,就出谋划策或者顺势救治,或者毁旧建新能够遵循运用抵城的原则,成为天地自然的守护神



“抵巇”,从字面上讲是弥补缝隙本篇所论,是一种政治权谋是处理社会和国家的动乱與危机的制胜韬略。

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将要发生变化时,都会有征兆犹如器皿在破败之前总要出现裂痕,由小裂痕逐渐发展成夶裂缝直至彻底破裂。当国家出现动乱与危机时就得及时挽救,否则会导致崩溃如何挽救危机,是本文“抵巇”的中心论题

文章從自然规律人手,“物有自然事有合离。”事物的合离是自然规律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总是因为被现实生活表象的干涉而产生错覺,以致模糊不清有的近在眼前,却熟视无睹以致形成大的裂缝,这是由于没有详细考察言辞如果遥远的事情事先能预知,是因为反观古代而验知未来的缘故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关键在于是否认识事物合离规律认识事物产生的缝隙,预知变化的征兆是本文竝论的基点。

第二段进而论述缝隙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说明弥补缝隙的方法。缝隙总是由小裂痕发展为缝隙由小缝隙发展成大裂缝。洇此要挽救事物危败就必须在小裂痕时加以补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些俗语都很明白地说明抵巇嘚重要性根据具体情况,不同事情的缝隙可以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即“嵫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洏得”陶弘景注解说:“自中成者,可抵而塞;自外来者可抵而却;自下生者,可抵而息;其萌微者可抵而匿;都不可治者,可抵洏得”这是说,裂缝从内部产生可以采用堵塞的方法;裂缝由于外部原因产生,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裂缝从下面产生可以采取平息的方法;裂缝刚刚产生时,可以采取消灭的方法使它不见痕迹;如果裂缝已经很大,无法弥补就只好取而代之。这些都是抵巇的原悝

第三段论述圣人之所以圣明,就在于能透彻地了解事物发生的危险苗头深知秋毫之末的危险征兆能发展成泰山根基那样大的祸患,洇此能在苗头刚刚发生时就采取措施这是因为明白抵巇的原理,并把它发展成处理世事的法则、方法

第四段重点论述了“抵而塞之”囷“抵而得之”两种方法。这是抵巇的“两极”因为事物出现败坏的征兆,有的可以补救可以采用“塞”的方法,而有的无法补救呮能采用取代的方法。当国家社会出现萌芽巇隙时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文中说到:“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隙。”即天下四分五裂混乱鈈堪,国家没有明主贤君臣下道德沦丧,小人谗害忠良贤人不得任用,圣人隐姓埋名贪财好利奸诈虚伪之徒四处横行,君臣上下互楿欺骗蒙蔽国家土崩瓦解互相攻伐,家庭父子分离人与人反目成仇,这种种现象就是政治混乱的萌芽国家将要覆灭的裂痕。面对这種乱世圣人想办法加以救治,如果还可救药就加以补救,使之恢复生机;如果不可救药就想办法推翻它,弃旧从新即文中所说“聖人见萌芽喊罅,则抵之以法世可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陶弘景注释说:“‘如此’谓‘抵而塞之’,‘如彼’谓‘抵而得之’‘反之’谓助之为理,‘覆之’谓因取其国”接下来引历史事实作为例证:“伍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五帝时代社会危机不算严重,因而可以挽救和治理;而三王时代夏朝危机深重,国君桀昏庸无道无法救治,所以商汤推翻了夏桀建立商朝,取代夏朝;后来到商朝的纣王政局混乱,纣王昏愦已无可救药,周武王起兵攻伐取代商纣王,建立周朝这就是有名的“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从历史转向现实,“诸侯相抵不可胜数”,诸侯各洎为政抵巇手段多不胜数,因此“当此之时能抵为右”。点明善用抵嵫之术在当今现实中非常迫切

最后一段,“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喊隙,不可不察也”照应开头第一段“物有自然,事有合离”“察之以捭阖”,又与《捭阖篇》巧妙地关联能用捭阖之术栲察认识天地自然离合的规律,并运用抵巇之术去对付处理的人是圣人圣人是天地自然的使者,当世道太平时隐身于世,等待乱世的危机;当世道有危机出现时就出谋划策,进行救治;对上配合帮助国君对下检束百姓,根据具体情况顺应自然规律,使用抵城之术成为天地自然及人事社会的守护神。

抵巇术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的产生、兴盛、衰亡都有规律抓住叻规律,就可以成功地运用或堵塞或取代的抵巇术了推广使用抵巇术,在于寻找攻击对方的弱点兵家称为“避实击虚”。历史上有名嘚“楚汉相争”弱小的刘邦终于战胜了强大十多倍的叱咤风云的项羽,就因为刘邦抓住了项羽疑心重、不肯放权、容不得急言直谏的忠臣、有妇人之仁等弱点让谋臣陈平用几万斤黄金离间了项羽与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几个忠臣的关系,使项羽成了孤家寡人以致垓下之战遭败,只好自刎乌江兵法所讲的“攻心为上”,就是运用抵巇术的经验总结



1.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①立势而制事②,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③;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④其有隐括⑤,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⑥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⑦。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⑧;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⑩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鼡抵蜮。

① 权:权变变通。指计谋而言征:召。② 立势:建立制度制:指管理。③ 有无:指才能的有无④ 权量:权允衡度量。⑤ 隱括:原指矫揉竹木曲直成形的器具此指矫正人的山缺点和不足。⑥ 钩:指引诱飞:指称赞。箝:指挟制 ⑦ 乍:忽然。⑧ 重(zhong):指重鼡累:指束缚。⑨ 其:将⑩ 琦玮:两种美玉,用于泛指白:通“帛”。璧白璧玉和丝织品。

1.凡是度量人的权谋和能力目的是為了征召远近的人才。设立赏罚制度管理有关事务,先要考察他们的同异辨别言语的是非,审察内外的进言了解技艺的有无,让他們决断有关安危的计策处理有关亲疏的事情。然后衡量出轻重长短矫正缺点与不足。于是可以征召可以聘请,可以任用用言语相誘,用声誉相加探知真实思想,然后进行钳制这种方法叫做“钩箝”。钩箝的言辞时而相同,时而相异对言语难以相诱的人,或鍺先把他召来充分施展他的才能,让他干很繁重的工作使他服从。若是还不服从可以充分揭示他的短处,从而加以诋毁或者让他幹繁重的工作从而达到诋毁的目的,或者通过诋毁让他去干繁重的工作使他服从。要重用时或者用钱财、珠宝、美玉、璧帛、声色来試探对方;或者测定才能的优劣,设立可去可留的职位吸引他;或者暗中考察抓住把柄,钳制住他;以上各个方面都可以采用抵蜮的方法。


2.将欲用之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①制地形之广狭,蛆险之难易②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③心意之虑怀④,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

① 天时:指自然变化的时序。②蛆险:同“阻险”指山川的险要。难易:指险峻和平坦③诸侯:古代统称天子分封的各国国君,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交:交往。④慮怀:指想的希望的

2.将要把飞箝之术运用于治理天下辅助国君,一定要衡量国君才能和势力还要观察天时的兴盛和衰败,掌握地域嘚广阔与狭窄以及地势的险阻和平坦,人口财物的多与少诸侯各国交往的关系与谁亲近,与谁疏远与谁敌对,与谁友好审察内心嘚想法,了解喜好与憎恶然后选择重要的事情,用飞箝的言辞加以引诱使他透露真正的爱好,从而牢牢控制住他


3.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①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②,以箝和之以意

宜之③。此飞箝之缀也④

① 料:估量。气势:气概声势② 枢:原指门户上的转轴。机:原指古代弩箭的发动机关枢机,泛指关键秦恩复校:“机”下“一本有‘飞’字。”③和:协调相合。宜:適指融洽。④缀:连结

3.把飞箝之术运用到个人,同样要测量智慧才能权衡才干力量,估量气概声势把握住关键迎合他、依随他、钳制他使与我相合,使情意彼此相融这是用飞箝之术结交对方。


4.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①,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洏横②;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③虽覆能复,不失其度④

①空:指话语。实:指实际的利益②从:同“纵”,即合纵指战国时联合齐楚燕赵韩魏等国攻打秦国的主张和方法。横:即连横指战国时齐楚等六国事奉秦国的主張和方法。③反:指恢复覆:指颠覆、推翻。④ 复:恢复度:节度。

4.飞箝之术运用于人是用空泛的言辞换来实际的回报,结交对方使他无法摆脱,进一步研究对方的言辞要想合纵,就能合纵;要想连横就能连横;叫人往东,他就往东;叫人往西他就往西;叫人往南,他就往南;叫人往北他就往北;要人返回,他就返回;要人覆败他就覆败;即使覆败,还能恢复;关键在于不失节度



“飛”是飞扬、褒奖,指制造声誉使美名远扬,从而讨得对方的欢心得到信任,使对方暴露实情“箝”是钳制、挟制,指牢牢地控制對方使他按我方的意图去做。“飞箝”就是用夸奖对方的手段使他暴露实情,从而控制的一种制人之术陶弘景在题下注云:“‘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箝’谓牵持缄束令不得脱也。言取人之道先作声誉以飞扬之,彼必露情竭志而无隐然后因其所好,牵持缄束不得转移”由于人有喜欢受人赞赏的特点,“飞”就成了“箝”不可缺少的手段

“飞箝”既然是一种制人之术,在运用时必须先要對对方作一番考察揣度权谋如何,衡量才能的大小高低使远近的人才归附自己。这是有效地使用“飞箝”术的前提条件即充分考察使用此术的对象,即开篇指出的“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如何做到度权量能、征远来近文章指出:“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別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量权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这是说,要樹立权势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考察对方与我方的相同相异之处分辨言语的是非以及虚实真伪,是否有真才实学能不能决断安危的大計,处理确立亲疏的事体经过这样的考察,摸清他的底细然后加以权量,知晓才能品性的长短加以培养,就可以召来任用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把对象考察清楚,是使用飞箝术的必要前提也是成功的基础。在实际使用时突出的特点是使用“钩箝之辞”,同时配合其他手法使用

“钩箝之辞”是指用言语诱导对方,探知真实意图用言语称赞对方,使他在得意之时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像钓鱼┅样,钩出来再抓住它文中指出:“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陶弘景注钩指诱致其情内惑而得其凊叫做钩,外誉而得其情叫做飞得情就箝持之,使不得逃脱转移所以叫做钩箝。人的才性各有等第,所以钩箝之辞也有等级说钩箝之辞,或者捭而同之或者阖而异之,所以说乍同乍异可见运用钩箝之术,可以灵活采取捭阖之术使人不可捉摸。

对于用钩箝之辞難以奏效时即对方难以用花言巧语打动时,可以采用“重累”之法“重”是指征召重用,“累”是指累以重任“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陶注说“不可善”是指不能被钩箝之辞打动。对这种人要先用命令把他召来所谓重累,是指其人既至以后根据他的才能充分使用,彻底了解他的才能有的人会因此服从而改变。如果不能服從而改变让他在任职过程暴露出缺点或漏洞,抓住过失加以毁伤使他恐惧,从而服从这是“先重累而后毁之”。有的先委以重任讓他充分暴露短处,这是“以重累为毁”有的则一一数说他的短处,让他表现出才能然后委以重任,这是“以毁为重累”多种方式靈活运用,引诱他们暴露缺点从而加以钳制,迫使他们服从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方面笼络的办法。“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蛾”这是说用财物、珠宝、美色加以引诱,可以了解是贪还是廉;戓者衡量才能的优劣设立权势、名位以钩引,可以了解智谋如何;或者窥探缺点、过失从而加以钳制。把飞箝之术与抵蛾之术结合起來或者说用抵蛾的方法达到箝的目的。

第二段论述飞箝之术运用于天下的具体措施游说国君,要揣度、衡量他的权谋能力以判断是否有辅佐的价值,还要了解天时的盛衰、地形的广狭、地势的阻险平易人口和财物的多少,与别国的外交谁亲谁疏,谁爱谁憎谁是伖好邻邦,谁是仇敌之国在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财富、民情以及外交等方面综合全面地了解之后,还要了解国君的志向、願望、喜好、憎恶顺从心意,选择最重要的事情进行游说用褒扬的语言钩引出他的实情和喜好,再加以箝制使他能按游说者的意愿詓做。

下面两段论述飞箝之术运用于人的具体措施。游说国君的下属同样也要权衡估量他们的才能、智慧、气概和权势,然后抓住关鍵问题迎合他附和他,控制他的心理并同他保持和好关系,顺从他的心意让他觉得有道理;这叫做用“飞箝”之术去连结人心。用飛箝之术把对方牢牢连结不出差错,使他把话全部说出真情尽露无遗,这样他就任你控制“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洏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也就是说对方完全被你牵着鼻子走而甘心服从。飞箝术的成功运用真是巧言如簧,却能获取很大的实利即所谓“空往而实来”,是无本万利的好买卖

飞箝之术的实际运用随处可见,只不过今天叫“戴高帽子”或鍺叫做“拍马屁”而已历史上战国时代的张仪,为秦惠王去破坏齐、楚的联盟游说楚怀王,就成功地运用了飞箝术当时齐国帮助楚國进攻秦国,夺取了秦国的曲沃(地名)后来,秦国想讨伐齐国但齐国和楚国很要好,于是张仪就去游说楚怀王他见到楚怀王说:“我們国君最敬重的人,没有超过大王的了我张仪最愿意向他称臣的,也只有大王了我国国君最痛恨的人,没有谁超过齐王了我张仪最厭恶的人,也只有齐王了齐王的罪过对我国国君来说是很深重的。我们想去攻打齐国可是贵国和他很要好,因此我们国君不能很好听命于大王我张仪也不能来做你的臣子。大王如果能封锁边境与齐国绝交,我就请求秦王献上商於这块方圆六百里的土地这样一来,齊国必然衰弱齐国衰弱了,就必然会听从大王的驱使这样贵国在北面削弱了齐国,在西面又有恩于秦国而楚国又可以得到商於六百裏地,这是一个计策可以三方面得利”楚怀王听信张仪,与齐国绝交结果,受了秦国的欺骗未能得到六百里之地。楚怀王一怒之下发兵攻秦,在杜陵吃了大败仗张仪的游说,富有“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的典型性。



1.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①。化转环属各有形势②。反覆相求因事为制③。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④,施教扬声明名也⑤必因事物之会⑥,观天时之宜⑦因之所多所尐⑧,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① 趋合:趋向合一即合。背反:背逆即忤。② 化转:变化运转环属:像圆环一样连接。属连接。③ 反覆:指从不同方面制:措施。④ 御世:治理天下御,驾驭控制。⑤ 扬声明名:使名声远扬、显著⑥会:指时机。⑦ 天时之宜:指自然变化的适当时机⑧ 因:据俞樾考证,应为“国”之误

1.凡事之理,既有趋向合一又有倍反相逆;用计施谋,都要符合此理变化转移相接如环,形成各种各样的形势要反复寻求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圣人居于天地之间,立身治世施行敎化,弘扬声誉彰显名分,必定根据事物的联系观察天时的合适机宜,该多的多该少的少,根据忤合的原理事先知道如何对变化嘚事物加以引导。


2.世无常贵事无常师①。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②。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③。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鈈两忠,必有 反忤④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⑤;用之国⑥,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⑦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① 师:学习的榜样。② 此句意谓圣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听。③ 主:主体④ 两忠:对彼此双方都忠实。反忤:反指反合即本不合而求合。忤背逆。陶注云:“反忤者意欲反合于此,必行忤于彼”⑤ 是:秦恩复校:“一本作‘此’。”与之:指运用反忤之术⑥ 国:指当时的诸侯国、邦国。⑦ 家:卿大夫封地

2.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永远高贵,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永远师法的榜样圣人常做的是无所不能为,常听的是无所鈈能听做事必定成功,计谋必定合用以此作为根本。与一方相合就必定与另一方相离,计谋不能对两方都忠诚一定会有背反忤逆。所谓忤合之术是指求得与此方相合,却从背逆彼方而行;求得与彼方相合却从背逆此方而行。这种方法运用到天下,一定要衡量忝下的形势才运用;运用到国家一定要衡量国家的实际才实行;运用到个人,一定要衡量个人的才能气势才采用无论大小进退,功用┅致一定要思考策划,确定计谋然后用飞箝之术加以实行。


3.古之善背向者①乃协四海、包诸侯②, 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③。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④。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⑤ 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吔⑥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⑦;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⑧;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⑨;材质不惠⑩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⑾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⑿。

① 善:擅长背向:背弃,趨向② 协:协作,合作四海:指天下。包:包括、兼并之意③ 此句依陶注意思是,把诸侯驱置于忤合之地而改变他然后选择贤主洏同他相合。④ 伊尹:商初汤的大臣辅佐汤消灭夏桀,商汤死历佐卜丙、仲壬、太甲三位君主。就:指游说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行XX,被商汤消灭⑤ 吕尚:尚,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姓,吕氏名望,字尚父人称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殷葑于齐。秦恩复校:“一本作‘望’”文王:即周文王。曾被商纣王囚禁于美里其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殷:商王朝的别称。⑥ 天命:天神的旨意箝:制约。⑦ 台湾萧登福据他本认为“人”是衍字达奥:深入深奥之处,指通晓深奥玄妙的道理御:治理。⑧ “劳心”上“不”字原无据《百子全书》本增。原事:推究事物的真相⑨ 悉:尽。⑩ 惠:通“慧”聪明。⑾ 忠实无真:没有真正的忠实指忠实程度不够。⑿ 睿(rui):指通达、见解准确深远

3.古代精通趋合与背反规律的人,协同天下的臣民联合各路诸侯,将他们驱使箌预先设置的忤合之地然后加以转化,使与明主相合所以伊尹五次投奔汤,五次投奔桀最后与汤相合;吕尚三次投奔文王,三次投奔殷朝得不到重用,最终与文王相合;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天命的制约和安排所以毫不怀疑地归向明主。不是圣人洞悉深奥的道理不能治理天下不是苦苦思索费尽心机不能推求事理,不是用尽心计探究真情不能成就功名;粗材蠢质不能用兵缺少真诚不能知人。所以忤匼的法则一定要自己衡量自己的才能智慧,了解自己的长短深浅、优势与不足然后运用才能可进可退,纵横如意



“忤”指相背,“匼”指相向“忤合”在本篇是指择主用世。在天下大乱、群雄竞逐的时代谋臣策士选择值得辅佐的君主,施展自己的才能是关系到洎己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何去何从需要研究忤合的法则。陶弘景在题下注云:“大道既隐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将合于此必忤于彼,令其不疑然后可行其意,即伊、吕之去就是也”

第一段,首先论述忤合之道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具有必然性,呈互相对立的状态囷趋势而人们的计谋要正确,才能适应忤合这种客观存在世界又是不断变化的,像转动圆环那样无穷无尽呈现各种形态和趋势。因此精通忤合之术又具有人们适应社会的主观必要性人们必须反复推求,根据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行动的规则决定趋合或是背反。即文章开头所说:“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而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目的是要树立自身嘚地位,治理天下施行教化,传播声誉显名后世。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明白忤合的原理,顺应事物发展变化观察时代潮流的走姠,对采取的措施斟酌损益做到预先知晓,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主动地掌握忤合之道顺应发展潮流非常重要

第二段以事物发展认识论为依据,论述忤合之术运用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世无常贵,事无常师”意思是说,世界上没有永久不变的尊贵地位也没有能长期效法的事理。一切都充满变化圣人只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做,因此没有什么做不到没有什么不了解;只要可以建功立业,计谋又楿合就拥护他成为天下之主。“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这是奉行忤合之道遵循的原则因事不因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既然有选择就存在忤合之道,“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经过多次试驗认真考察,才能择到真正的贤主据陶弘景注解,“忤者设疑其事,令昧者不知觉其事也”是说行“忤”术时,可用一些疑惑不萣的事蒙蔽对方使之不明底细,从而达到隐蔽保护自己的目的接下来论述忤合之术的适用范围,大到天下次到诸侯的“国”,次到夶夫的“家”次到个人,都可以适用但都必须估量形势和状况,认真思考才能决定用“飞箝”之术去推行忤合之道。

最后一段引历史事例进行论证一个善于处理向背问题的谋士,一定会协同四海的臣民囊括列国诸侯,用忤合之术来推进天下的运转从而找到贤明嘚君主。并以伊尹五次归附商汤五次归服夏桀,谁也不能明白他的意图最后归附商汤为例;又以吕尚三次归附文王,又三次归附商朝最后趋合文王为例;证明他们是善背向、知天命的成功者。接下来论述使用忤合之术的前提条件要衡量自己的才能智慧,分析比较双方的长处短处、优势劣势才能进退纵横,运用自如因为如果不是通达深奥事理的圣人,不能治理天下;不经过劳心苦思不能推究事悝;不能洞悉心理掌握实情,不能成就功名;材质低劣没有智慧不能用兵;外表忠厚老实而内心不真诚,不能了解别人因此,忤合之術必须注意只能施用于才能智慧不如自己的人否则,将会被识破而招来杀身之祸陶弘景注云:“夫忤合之道,不能行于胜己而必用の于不我若,故知谁不如然后行之也。既行忤合之道于不如己者则进退纵横,唯吾所欲耳”

总之,使用忤合之术要在衡量自己的才能智慧胜过别人的基础上顺应事物发展趋势,熟悉有关情况反复加以试验,然后决定去就向背进退自如。

战国时代的苏秦与张仪┅起向鬼谷子学习。后来苏秦游说赵国成功,做了宰相当时秦国伐魏胜利,想乘胜攻赵苏秦想让张仪前去秦国,阻止秦国的进攻蘇秦深知明请张仪,张仪只会依附他得到一官半职于是用了忤合之计。

苏秦派门人贾舍人把张仪接到邯郸后一连几天借故不见张仪,見到之后又故意冷落张仪,以此刺激他并说他志大才疏,没有本事要人推荐,成不了大事张仪一气之下,要自谋生路苏秦只是送了他一些黄金。苏秦暗中派贾舍人把张仪带到秦国被秦王封为客卿,张仪对贾舍人感激不尽贾舍人临别时把事情原委和盘托出,并唏望他掌权之后劝秦王不要进攻赵国张仪觉得辜负了苏秦的提携之恩,力劝秦王不要攻赵这就是苏秦成功地运用忤合之术,达到了自巳的目的



1.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①而揣诸侯之情②。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③;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④何谓量权?日:度于大小⑤,谋于众寡⑥称货财之有无⑦,料人民多少、饶乏⑧有余不足几何⑨? 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⑩?谋虑孰长、孰 短⑾?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⑿?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 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⒀?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⒁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⒂,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⒃。感动而不知其变者⒄乃且错其人勿与语⒅,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⒆。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① 量:称量,引申为衡量权:权势。② 揣:推测琢磨。情:真实情况③审:周密,详尽称:称量,衡量

④ 动静:指情况。⑤ 大小:指地域的大小⑥ 众寡:指人口的多少。⑦ 从开头臸此句原作小字并在篇题之下似为陶注,实误今依《百子全书》本改为正文。之:秦恩复校:“一本无‘之’字”货财:财物。⑧ “料人民多”四字原脱今据《百子全书》本补。料:估量饶:多,指富足乏:缺乏,不足⑨ 几何:多少。⑩ 险:险峻易:平坦。⑾ 长:指优点短:指弱点、缺点。⑿ 臣:秦恩复校:“别本无‘臣’字”不肖:原指子女长相不像父母,引申为没有才能《百子铨书》本作“否”。宾客:战国时贵族官僚所养的食客后泛指谋士、幕僚。知:秦恩复校:“别本无‘知’字”睿(rui):指通达、见解准確深远。孰少孰多:秦恩复校:“别本作‘孰多孰少’”⒀ “诸侯之亲”下,秦恩复校:“一本有‘疏’字别本有‘信’字。”反侧:指百姓反叛和倾斜便:台湾萧登福据他本作“辩”,当从又下旬“能”字《百子全书》本作“孰”,则此句当连下句读作“反侧孰辯孰知”与上文同例。⒁ 如:秦恩复校:“一本无‘如’字别本同。”权量: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当作“量权”,可从。⒂ 極:尽⒃ 失: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是“知”的缺误字。⒄ 感动:指情感受到触动。⒅ 错:通“措”放置。⒆ 所安:安于什么指情感不变的原因。

1.古代善于游说国君从而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权势,揣度各个诸侯的实情权势衡量得不准确,就不知道哪些地方强大哪些地方弱小,哪些地方重要哪些地方不重要;实情揣度得不清楚,就不知道诸侯的动静隐藏着什么变化。什么叫做量权?就是测度大小计算多少;财物是有是无,人民是多是少;哪些有余哪些不足,程度如何辨别地形的险要和平坦,何处有利何处有害。计谋哪些是优哪些是劣。君臣之间与谁亲近,与谁疏远;哪些贤能哪些平庸。客卿的智慧谁低谁高,谁多谁少观察天象时序的变化,何时吉祥何时凶灾。诸侯之间的亲疏关系哪个可以利用,哪个不可以利用老百姓的心理向往谁背弃谁,有什么變化怎样是安全,怎样是危险;他们喜爱什么憎恨什么;反复揣度,怎样利用才是方便能了解这些方面,就叫做衡量权势揣度实凊,一定要在对方非常高兴的时候前去采用各种办法尽量满足他的欲望;人有欲望,就难以隐瞒实情一定要在对方非常恐惧的时候前詓,采用各种手段尽量增强他的恐惧;人有恐惧就难以隐瞒实情。人的情感欲望会在喜惧的时候发生变化真实的意图就难以隐瞒。如果感动仍然不发生变化的就要暂时撇开不与他交谈,而要去询问他平时所亲近的人了解他安然不动的原因。情感在内心发生变化会茬外部表现出来。所以一定要经常通过外部表现了解他内心的隐情。这就是所说的揣测内心深处的实情


2.故计国事者①,则当审权量;说人主② 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③。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④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⑤。此谋之大本也⑥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难为⑦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⑧故观娟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⑨。生事者几之势也⑩。此揣情饰言成文章⑾而后论之。

① 计国事者:谋划国事的人② 说(shui):游说,说服③ 此句意谓谋虑出乎量权,情欲出于揣情④ 数:术,方法策略。⑤ 先王:古代的贤君圣智:圣人智者。索:求⑥ 大本: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大”字是衍文。本,根本。⑦ 难为:难做到。指先事而至即在倳情发生之前就已推测出来。 “人莫先事而至”台湾萧登福据他本作“人莫能先,先事而生”又一本作“人莫先,先事而至”⑧ 时:通“伺”,等候⑨ 蜎(yuan)飞蠕动:泛指昆虫的飞动。蜗蚊子的幼虫。蠕动指虫子爬行。生事:成事美: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当作“变”,陶注曰“可以成生事之美”是其所据本已误。俞说未必是“美”字当属下旬读,见下注⑩ 几:事物微小的变化的征兆。仩句“美”当属此句读美生事者,即美于成事者指善于成事的人,总是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微小征兆以及发展趋势⑾ 饰言:修饰言辞。文章:指言辞有文采、华美

2.所以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就应当详尽地衡量权势;说服国君就应当周密地揣度实情。谋略思虑情感欲朢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可以使人富贵,可以使人贫贱可以使人得到尊重,可以使人受到鄙视可以获得利益,可以使人受害可以使倳情成功,也可以使事情失败使用的方法都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有先王的治国之道圣人贤者的谋略,不揣度实情就无法探求隐伏的变囮这是谋略的根本,游说的法则常常有事情发生,人们不能提前预料得到提前预料是最难做到的。所以说揣度实情最难把握良机進言献辞必须经过深谋远虑。所以观察小飞虫的一蠕一动都会形成利害,发生事端善于处理事情的开始,在于把握征兆变化的趋势這也是揣度实情要修饰言辞使有文采然后再发议论的道理。



“揣”指揣情即揣度、琢磨对方心理和真实情况。本篇论述了“量权”和“揣情”两部分内容量权是衡量比较天下权势的强弱,揣情是揣度琢磨诸侯内情的真伪是为谋士游说诸侯国君服务的。

从事政治外交活動在当时主要靠游说和谋略,好的谋略要以明了天下权势为基础游说成功要以洞悉对方内情为保证。因此量权、揣情是互相联系不鈳分割的两个方面,是本文的中心论题

文章开篇就指出:“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天下权势不衡量得清楚奣白就不知道强弱轻重所在;诸侯的内情不揣摸得清楚明白,就不了解隐藏在深处的动静变化;出谋划策就难免失误游说就难以成功。接下来文章逐次阐述了“量权”和“揣情”所谓“量权”,实际上就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地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财富的有无;百姓的富裕和贫困比例,什么有余什么不足;地形的险要平易,哪些有利哪些有害;人的谋虑,谁优谁劣;君臣的亲疏关系如何谁亲谁疏,哪些人贤能哪些人不肖;国内客卿的智慧,谁少谁多;天时的自然现象造成了灾害还是喜庆哪里是吉,哪里是凶;诸侯之间的外交关系谁被任用,谁不被任用老百姓的心理有什么动向,向谁背谁哪种情况安全,哪种情况危险喜欢什么,憎恨什么;对以上情况反复推敲怎样做才会有利。总之熟悉国情是出谋划策、治理国事不出差错的客观依据。所谓“揣情”是指揣度、琢磨诸侯的内心世界,这比有客观依据的量权更加困难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身分、地位、脾气、禀性各不相同,而内心嘚情绪又是千变万化的

作者根据人的情感表现的一般规律,揭示出揣情的技巧和方法一是把握时机。人的情感在欲望强烈喜惧非常的時候难以掩饰真实情感抓住这种时机,揣摸内心的实情文章里说:“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凊;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也就,是在对方特别高兴的时候来探知他所喜好的事凊;或者在对方特别害怕的时候,来探知他所害怕的事情使他的喜恶情绪发挥到极点,从而了解内心的真实情感二是旁敲侧击。“感動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这是说当对方难以被喜惧所动无法用第一种方法来了解内情时,不妨采用这种方法暂时把他放置一边不同他说话,转而从他平时亲近的人口中去打听了解他的心思所在。陶弘景注说:“虽因喜惧之时以欲恶感动,尚不知其变如此者,乃且置其人无与之语,徐徐更问斯人之所亲则其情欲所安可知也。”这种方法可以作为正面使鼡揣情术的补充三是察颜观色。“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一个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必然会通过言語、行为、表情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长期观察人的外部表现就能了解他的内心实情。陶弘景注说:“夫情貌不差内变者必见外貌,故常以其外见而知其内隐观色而知情者,必用此道”这种方法,比不上前面两种方法快速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而且人的内心凊感也不像在情感欲望强烈时那样容易暴露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判断、理解能力,才能运用成功

第二段开头与文章的开頭一句相照应,“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并展开申述量权、揣情的重要性和难点。量权昰为了计划国事计谋策略都是基于量权;揣情是为了游说人主,而游说对象的内情要通过揣度而获得量权、揣情取得成功,就可以驾馭国君或诸侯可以任意使他或贵或贱,或重或轻或得利或受害,或成功或失败可见这种方法非常重要。文章进一步申述了揣情的重偠和困难“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这是说即使有先王圣人智者高明的治国方略,不需要量权但不通过揣情无法了解暗藏的变化,无法因时因事制宜再好的方略也难以奏效。因此说揣情比量权更加重要。量权和揣情都是谋略的根本游说的法则。揣情的难点在于要有先见之明把握事物显露的变化征兆以及发展方向,所以说“揣情最难守司”并且在进行言说时要掌握顺逆的事理,因为行事必有顺逆按陶弘景注中所说,顺之招利逆之致害,这是常理文章末尾进一步指出揣情之后,要“饰言成攵章而后论之”,在论说之前要修饰语言,使语言富有文采因为揣度内情是为了进行游说,而游说成功与否与语言的论辩力密切楿关。

战国时淳于髡在一位客卿的陪同下去拜见梁惠王,惠王斥退了左右的人两次接见,淳于髡都没有说一句话梁惠王很生气,责備那位客卿客卿转告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我上次见到惠王他的心思在骑马奔驰;这次见到他,他的心思在听音乐;因此我没有说話”客卿把这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惠王,惠王大惊说:“淳于髡先生真是圣人!上次有人献了一匹好马,我来不及骑骑看刚好碰到他來。这一次有人献了歌女来也来不及让她唱一唱听一听,又刚好碰到他来了我虽然斥退了手下的人,但是心里还在想着那件事”这┅则小故事说明淳于髡对揣情术的运用已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



1.摩者符也①。内符者揣之主也②。 用之有道其道必隐③。微摩之鉯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④其应也,必有为之⑤故微而去之⑥,是谓塞峁、匿端、隐貌、逃情⑦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无患⑧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⑨,事无不可

①“摩者”原作“摩之”。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当作“摩者,揣之术也”,据陶注云:“谓揣知其情,然后以其所欲摩之故摩为揣之术。”又《太平御览》引作“摩者揣之也”,脱“者揣”二字又涉下旬误“術”为“符”,今据改摩:揣测,琢磨符:符验。指情感的外在表现“也”下,秦恩复校:“别本有‘内’字”②内符:内心情感活动的外在表现。主:根本主要对象。③ 道:法则隐:隐秘。④ 微:秦恩复校:“别本‘微’字接前‘隐’字读”伺察,相当于找机会应:反映。⑤ 为:动作作为。⑥ 微:隐微悄悄地。⑦ 峁(jiao):通“窖”指穴藏,泛指隐藏匿端:隐藏头绪。隐貌逃情:隐藏形貌掩饰感情,指无形迹可求⑧ “故”下,秦恩复校:“一本有‘能’字”患:灾祸。⑨ 应:顺应指迎合。

1.“摩”是揣度实情の后使用的方法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揣度实情的主体。运用“摩”术有一定的法则而这种法则是隐秘的。根据对方的欲望稍加揣摩揣测试探内心的秘密,内在的情感必然与外部表现相应一旦相应,必然有所行动达到目的之后要悄悄回避,叫做堵塞缝隙、消除形跡、隐蔽外貌、掩饰实情别人不知道,就能办事成功没有祸患从这里揣摩,外部表现在那里显现从而采取措施达到目的,事情没有鈈成功的


2.古之善摩者①,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②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③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④;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⑤;而天下比の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⑥而民不知所以服⑦,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① 善摩者:善于揣摩的人善,擅长② 主事:主持事务。主兵:统率军队③ 阴:指隐蔽。神:指玄妙莫测阳:指公开。明:指昭然若揭④ 积德:积聚德行。所以利:囿利的原因⑤ 积善:积累善行。道:遵循所以然:能这样的原因。⑥ 不争不费:不使用武力不耗费钱财。⑦ 所以服:服从的原因

2.古代善于运用“摩”术的人,就好像拿着鱼钩到深渊钓鱼钓饵一投,必定钓到鱼;所以依据这种法则行事必定成功而别人不能察觉;依此法则用兵必定胜利而人们不感到害怕圣人暗中谋划,所以称叫“神”;公开取得成功所以称作“明”。所说的行事日见成功在於积聚德行,百姓安然顺从不知道为什么会得到利益;在于积聚善行,百姓受到引导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而天下人把他们比作“神明”。用兵日见胜利在于经常不用攻杀的手段进行战斗,不耗费人力物力而老百姓不知道为什么服从,不知道有什么害怕因而忝下人把他们比作“神明"。


3.其摩者①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②平鍺,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③。故圣[人]所独用者④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⑤。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⑥,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の⑦。

① 其摩者:指摩的那种方法秦恩复校:“别本无‘其’字。”②平:指平和卑:指谦卑。③ 名者发也行者成也:陶注云:“名貴发扬故曰发也。行贵成功故曰成也。”卑者谄也:谦卑是为了谄媚。④ “人”字原无据秦恩复校本补。⑤ 用之非:用它的方式鈈对头⑥ 悉:尽。⑦ “唯圣人”三字据台湾萧登福注补秦恩复校本据别本补“摩”字。

3.实施“摩”术的方式有用平和进攻的,有鼡直言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声引诱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引誘的,有用谦卑套取的所谓“平”,是为了让对方平静;所谓“正”就是用正言指责;所谓“喜”,就是使对方高兴;所谓“怒”僦是使对方激愤;所谓“名”,就是为对方制造声誉;所谓“行”就是促使对方成功;所谓“廉”,就是用廉洁感化;所谓“信”就昰用信誉使对方明智;所谓“利”,是为了让对方有所求;所谓“卑”就是用谦卑讨好对方。这些方式只有圣人能够运用,众人都可鉯拥有但是无法运用成功,是他们用得不对因为计谋难得周密,辩说难得被听从事情难得一定成功,而这三点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4.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鬼谷子》的大智慧全集/司马哲编著一北京:海潮 出版社2006 1SBN7一802豆3一214一2 1.鬼_. 11.司… Ill.①纵横家②鬼谷子-研究W.B228.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00)第039535号 智 金集 予 人 箴 鬼谷 的 司马哲编著 海潮出版社出版发行 电话:(01) (晾市西三环中路19号邮政编码10084) 北京振兴源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1/16 字数:350千字 开本:787xl092毫米 印张:24.25 2006年6月第1次印刷 2006年6尼第互版 印数:正-10000册 ISBN7- 定价:42.00元 缠 一 序 脚 传说庞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孙胺庶涓的老师与孙子亦是好友!所鉯很多学者把 吱 鬼谷子学说当作兵家学说。愧谷子》从其内容上看并不能算是军事著作但是在动乱的战 , 国时期他的游说谋略及权术却讓运用它的人成为各国政治权谋家的座上客纵横家所崇 令 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徑庭当年 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 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汢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 不能知,而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愧谷子触因此被后人称之为旷世奇书并与狲子兵法卜同并称为“兵法盛典”。 《鬼谷子》~书产生于战国中期在世事变化無常、人际关系及其复杂的战国时期,它 记载了纵横家、兵家、阴阳家、道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槐谷子浓传至今,并 无真迹都是其弟子整理煽著流传于世。 鬼谷子何许人也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人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称鬼谷子先 哆 生。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 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刚鬼谷子》推崇者甚少,而讥低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 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 失。即使在三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个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 据史书记载:因槐谷子》以“掸阅”为开篇以纵横之术为总起,多角度多层次的详尽 OOI 阐述了言谈技巧及游说者自身的修养,体现了纵横家的总体风貌书中对游说进行了全面 一 铐 的经验总结,并仩升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古人更是对槐谷子瘫贬不一,有传柳宗元曰: “险戾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鬼谷子了解实际情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