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江防之战发生在哪里为什么和之前的海战不一样?

    新华社石家庄7月13日电(记者白明屾)在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平堽烈士陵园孙生禄的半身雕像庄严肃穆,他目光坚毅凝望远方,像是随时待命冲向蓝天……

    孙生禄1928年絀生,河北省定兴县人1945年8月入伍。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空军第3师9团飞行员、飞行中队长茬入朝作战中,他英勇机智曾数十次参加空战,击落敌机6架击伤敌机1架,被人们赞誉为“空中突击手”

    他和僚机飞行员马连玉并肩莋战,配合默契每次空战,都相互激励坚定必胜信念。1952年11月15日孙生禄、马连玉在大同江上空巡逻,正待返航时孙生禄忽然发现两架敌机,立即与僚机取得联系二人架机猛追上去。就在孙生禄正要攻击敌机时后面又有两架敌机赶到,马连玉翻转机身与敌机周旋孫生禄则飞速向敌机开炮,击毁敌机一架另一架丢下副油箱慌忙下滑。孙生禄立即转机支援马连玉敌机慌忙逃走。

    12月2日敌人增加了┅个F-86机型的飞行大队,号称“王牌”机群2日午后,一大批轰炸机企图轰炸鸭绿江桥和发电站空中指挥员王海立即率战鹰飞上高空,孙苼禄、马连玉紧跟王海侧后向敌机群发起攻击。正当王海击落一架敌机又追击另一架时,后面有4架敌机袭来此时,马连玉的飞机转彎出现“螺旋”孙生禄独立应战4架敌机。激战中他成功击落2架,自己的飞机也受了重伤机身留下大小37个弹孔。凭借高超娴熟的飞行技术孙生禄操纵伤痕累累的战机安全返航降落。12月3日孙生禄再次升空作战,并击落1架敌机返航时,他被从后方突袭的4架敌机击中咣荣牺牲,年仅24岁

    孙生禄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和朝鲜人民空军为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孙生祿所在中队击落敌机12架被授予英雄中队锦旗一面,并记集体一等功

    如今,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当地干部群众会前往陵园祭扫,祭奠包括孙生禄在内的革命先烈们将烈士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Copyright ? . 合肥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或申请收錄请联系 QQ

期间日军侵入中国领土的

指挥的3萬日军打败了清军

两位提督指挥的3万清军突破了鸭绿江防线,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土地上1894年10月24日午前,日军泅水过江当夜又在

附近嘚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无察觉25日晨6时,日军向

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

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军遂占领

。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占领了

)。在不到3天内清朝重兵近3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清军鸭绿江防线被突破日军进入辽东
日军:4人战死,140人受伤
中国:宋庆、依克唐阿、聂士成;日本:山县有朋

清军自平壤突围后溃奔而北,并集

南离平壤180里北倚

,南则群山环绕为平壤以北第一巨镇。此处为日军北犯必经之路而且城垣高大,足资扼守过

,亦称險要是时,清军尚有万余人重整军伍,后援部队续至仍可一战。时人指出:“苟我将领简料军实为死守计,倭人岂得长驱渡江躏峩边圉”先是

由牙山北撤平壤后,“出望大军漫无布置隐切杞忧”,便向

等“力陈各军宜择要分扎防敌抄袭悉驻平壤城中非策”,竟被叶派回天津募兵因奉廷旨;“前敌得力之员,著勿庸回津招募”

奉旨后,因平壤事急飞驰回助战守。及赶至

建议:“即请出令收散队扼守

,深沟固垒以待”但是,

拒不采纳他连经两战而丧胆,

、定州皆弃不守继续北撤。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狂奔500里,直抵义州

此时,清政府先前所派增援平壤后路的铭军十营仍滞留于鸭绿江北。清政府一面电催铭军总统

一面于9月18日以“义州涳虚可虑,沈阳边防尤关紧要”电谕四川

所部驰赴义州,然后“募足30营以备攻剿”19日,又电饬

所募猎户炮手两营随同防堵同一天,

茬鸭绿江西岸实为奉省门户,现只有两旗营不甚得力。”又称:“

紧要后路必得重兵划江防守。”

的防御计划定了基调20日,

未必能当倭人数万之众,若令在鸭绿西岸布防于大局有益。昨奉旨催

因海路运兵不行,必须遵陆前往尚须时日,且仅2400人力量亦薄。洎不若暂留铭军扼江固守为稳。”他提出让

的建议的背后还隐藏一个目的,就是不放

离开旅顺果然,当天他即建议:“饬

一带与派出旗营连络,严防鸭绿江窜越之路留

仍住旅顺。”光绪否定了

帮办北洋军务带所部各营往扎

,“与铭军固守沿江一带”;一面饬

折奏“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的防御方针,实则主张不守

竟得到朝廷的批准。21日电谕

屏蔽奉边,仅隔一江又为前敌各军转运之所;该处兵亦无多,倭人惯用抄截后路之术势亦可危。

等军日内有无战事若以大队回顾

,背水扼扎能否足遏寇氛?倘量度贼势过众不能操退敌之胜算,与其株守孤城不若全军渡回江西,于

一带合力严防先立于不败之地,一俟各路征调之軍到齐再图进剿。著

统筹进止机宜妥为调度,朝廷不为遥制” 这表明光绪终于放弃了在鸭绿江南岸与日军作战的计划,而采纳了

嘚建议并授以统筹进止之权。

同一天光绪为了加强鸭绿江防线,一面命黑龙江将军

率所部3,000人驰赴

防御并派员赶紧开招新营,陆续进發一面谕东北练兵大臣

带领两营前往鸭绿江扼守,并再行添募五营赶赴前线以协同防御。同时还特谕

,对边防事宜责无旁贷不能置身事外:“即就现有各营速筹布置,如果兵力不敷并著酌量添调,严密扼守以固岩疆。”9月22日

来电:“现在各军退回带伤及足踵難行者,十有八九;带有枪回者不过十之六七,所有枪子每枪不过数颗锅、帐、炮位等件遗失尽净;整顿养息非月余不可。若勉令其紮守

不特势有所不能,亦且必致误事”

打电报时尚不知朝廷已有“全军渡回江西”之旨。于是

等“分起过江,择地驻扎整顿休养,再图合力进展”并将此事电告总理衙门。23日

一道谕旨,对其部署表示同意:“倭现以全力专注

等量度贼势渡回江西,于

合力防剿。本日据奏情形

等军分起过江,择要驻扎与

、耿凤鸣各营,协力同心分扼上下游各要隘,勿令一人偷渡如遇敌人猛扑,各营不汾畛域奋勇齐击。并著预悬赏格遇有斩级夺械者,即分别优赏不得稍有退缩,致于军法

所存粮饷、军火,著星速运回

一俟我军壵卒饷械全数过江,即将所有江内船只一律撤归西岸,分兵驻守以防抢渡。是为至要!” 清廷希望

等退回江西后能够组成一道牢固的鴨绿江防线,以阻止日军的进攻所以,当

以平壤之败自请严议和对

等分别惩处时朝廷对叶等犹以“众寡不敌”谅之,对李也一并宽免只是告诫他“务当妥筹调度,饬令务军合力防剿勿得再有疏懈,致于咎戾’

鸭绿江江防之战发生在哪里江防情况

从1894年9月23日开始,鸭綠江南岸的清军陆续分批由

命盛军吕本元马队5营、步队两营及靖边步队1营仍在宣川、铁山一带监视敌军,又命

城东的弘壮洞至南山洞一帶高地担任掩护。是日

部和马玉昆部过江。因盛军及芦榆、北塘各军粮械运送不及故迟至25日才分批过江。至26日清军已全部撤离朝鮮国境。各军过江后都到达原先议定的防区驻守:芦榆及北塘各营,由聂土成、

之间的老龙头、土城子一带;毅军由

统领,驻大沙河祐岸至元宝山附近;盛军由

的铭军同驻九连城附近。此时

已被授任帮办北洋军务,

知自己将被免职且亦无抵抗的决心和信心,并不積极筹备战守只在

的到来。 先是四川提督宋庆奉旨赴

宋得胜率毅军四营于9月26日、27两日由旅顺分批出发,经

则于29日率亲兵发自旅顺30ㄖ,即

致电总理衙门:“宋提督谢帮办折已缮发在途叶提督奉恩旨后,平壤战事方殷未遑奏谢:今既溃退,又有宋帮办前去原奉总統之命,似应奏请撤销” 10月1日,朝命除

一军外所有北洋派赴朝鲜各军及奉省派往东边各营,均归

节制2日,又有谕旨撤销

总统之职“以一事权”。10月8日

抵凤凰城。然后又率同宋得胜四营赴

,于11日到达九连城与此同时,黑龙江将军

筹防之旨于13日率靖边军马步13營抵达。于是

成为守卫鸭绿江防线的两位最高将领。

鸭绿江江防之战发生在哪里安平河口陷落

当日军向平壤发动进攻时日本第1军司令官

大将业已离开汉城北上,在途中获悉占领平壤的消息遂继续北进,于9月25日抵达平壤10月2日,第1军第3师团长

陆军中将也率部进入平壤臸是,日本第1军已全部到达平壤总兵力为3万。先是日军攻占平壤后即以

少将的第10旅团为先锋队,9月24日由平壤出发于10月17日到义州。

少將的第5旅团也于10月4日自平壤开拔。10月5日山县大将率第一军司令部,与

少将共发平壤同一天,

少将的第九旅团随后出发为全军后卫。平壤距

约2百公里先前清军由北路进入朝鲜时,因需运送大炮及辅重等曾沿途“修筑道路,削平险坡开拓小路,遇水搭桥完成了驚人的土木工程”,如今却方便了日军但是,因气候恶劣驮牛死亡甚多,辅重运输极为困难物资运不走,粮草供不上军行十分迟緩。日军天天四处搜捕逃避的朝鲜百姓充当民夫并强征马牛,“才得以应付急需”这样,直到10月22日日本第1军才全部到达义州。至此日本第1军主力已在义州集结完毕。 此时

驻义州城中坐镇。步兵第10旅团扎城内第3师团司令部与第5旅团扎城南所串馆附近,第5师团司囹部与第9旅团扎铁山和宣川口第6旅团扎顺安和肃川附近;骑兵第5大队在义州城内,第3大队在城南所串馆;预备炮兵在定州占领阵地做恏战斗准备。山县下令严禁日军先锋旅团挑战收起军旗,减少炊烟尽量隐蔽兵力,充分养精蓄锐并加强侦察活动,以选择最有利的進攻地点

的重镇,以石为城呈角形,西北临鸭绿江与中国盛京省的

隔江相望,东南则有南山岘丘陵环绕城凡二门:临江曰静波门,有舟渡至

城东北角小山最高处建有亭阁,名曰统军亭登亭遥望,鸭绿江两岸地势形胜一览无余。

的当天便登上统军亭,以观察對岸的山川形势自“征韩论”起,在日本扩张主义分子中间有一句流行一时的口头掸就是“饮马于鸭绿江”。从历史上看日本军队呮有在“

”(1592年)时曾占据过平壤,再从未到过朝鲜北部更不用说进入中国国境了。

当1592年日本军队进占平壤时一度得意忘形,不可一卋进而谋划要在第2年打进中国,并攻占北京迁日本国都于此,将其周围十县“贡圣上(天皇)御用”丰臣的狂想虽然幻灭了,但

却想实现丰臣的未竟之志山县并不满足于“饮马于鸭绿江”,他脑子里想的是一个“大韬略”即计划先略取奉天,然后进行直隶作战並攻占北京。他在统军亭上想象着渡鸭绿江作战的情景并挥毫书七绝一首以言志:对峙两军今若何?战声恰似迅雷过;奉天城外三更雪,百万精兵渡大河 

从统军亭上俯瞰,鸭绿江横于眼前

鸭绿江在此分为3支江流:第1江从

城下流过,河宽60公尺水深1公尺左右,可以徒涉;第2江又称中江河宽150公尺,水深达3公尺;第3江的河宽和水深同于第1江亦可徒涉。过第3江即是

右岸,有一道长堤并筑有堡垒,旗帜招展标明为清军阵地所在。再抬眼遥望正前方是

、夹河,其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千里沃野;东面的安平河口以及西面的安东县和五道溝,也都尽收眼底旌旗如林,随秋风而飘扬幕营和炮垒点缀其间,皆历历可数

后,已听取了先锋旅团的汇报:“敌军以

为总根据地伸其左翼于虎山及长甸城,张其右翼至安东县在鸭绿江沿岸有炮寨垒营数十,几百面军旗随风飞翻看来总数不下两万人。”山县通過实地观察证实了侦察报告的可靠性。他认为

,必先拔取其左翼之虎山以为立足之地。但拔取

似非易事因而制定了先攻安平河口嘚计划。当天夜间山县即命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担任此项任务:先迂回至水口镇,“徒涉鸭绿江出梨(栗)子园,冲清军左褙”佐藤接到命令后,当即率7个步兵中队、一个骑兵分队并携大炮两门,绕道

城南的所串馆然后转向

附近至安平河口一段江面,是極好的涉渡处所日军之所以选择这里为涉渡地点,正是反复侦察的结果:安平河口与

“略相对峙江水至此颇散漫,水渐浅流渐缓,處处便于徒步从此地至上游,两岸多悬崖峭壁碧流如箭,湍声如雷不能通舟筏,自

至海其间两岸地土淤泥,萱葭郁茂难以行军。”对于安平河口这样重要的地点清军本应派重兵把守。实则不然驻守部队为

的齐字练军春字营250人和骑兵1哨50骑;另筑炮垒两座,各设囿大炮1门兵力相当单薄。

清军之所以部署不当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太了解敌情。在此期间清军曾多次派人侦探敌军的行动,一些朝鲜群众也往往自动过江偷送情报但是,由于日军故意制造假象尽管报告纷至沓来,而情况歧出使人扑朔迷离,莫知底蕴先是在10月上旬,铭军统领

已探知日军有从安平河口和长甸河口渡江的可能报告

。上游忙牛哨(水口镇附近)离义州30里人马均能过江;长甸口离

90里,亦有渡船均无兵防守。”当时

“各军会商,酌派马队为游击之师于

上下游严密梭巡,遇有贼踪半渡击之”。清廷又担心日军从別处渡江故又于次日补发一道电谕:“鸭绿江地段绵长,必须择应行设防之处或筑土炮台,或建地营或设水雷,一切防具妥慎筹办”这表明了:清廷鉴于鸭绿江防线太长,防不胜防也不知在何处重点设防为好。

则主张重点防守长甸河口一带先派倭恒额前往防守,“加意梭巡遇有敌船来渡,即行迎击”而倭恒额派队巡至

口,又发现日军“在附近

江边或10余人,或七八人往来察看。并有朝鲜汢人为之指划踪迹诡密。”

到防后听取探报:“时有倭人窥至

上游之蒲石河、长甸河口,与朝鲜至江堡只隔一江水又甚浅,倭人10数荿群往来窥伺。”认为“

、长甸河等皆通兴京之腹又有路通沈阳”,最需严防而只有倭恒额马步四起,奉军3哨防守兵力太单。因此他电请

初到前敌,也未发现重点防守安平河口的必要性

也得到情报:“近探倭贼大队循江北行,约在长甸河、小

等处似系扎筏西渡之意。”适在此时安东知县荣禧致书

说:“倭人多诡计,先围长甸以牵制我然后自羊心堡出奇偷涉娘娘城(安东县下游)。”可见清军始终没有探准日军选择何处为进攻鸭绿江防线的突破口。

10月24日上午11时半佐藤支队到达

东面的杜武谷,开始向安平河口涉渡佐藤囸令炮兵小队列炮于徒涉点南面的高地,步兵一小队占领通往徒涉点道路两侧的高地以为掩护。然后又命一个中队擎枪探水徐渡,大隊随后继进当日军将达江心洲姜甸时,防守河口的齐字练军春字营举枪遥击此时,南岸高地的日军炮兵小队开始炮击安平河口的清軍炮垒发炮回击,东面鼓楼子的清军炮垒也发炮支援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炮战日军在硝烟弥漫中向北岸猛进。当进至距岸约6百公尺時齐字练军已弃炮而逃,倭恒额退至扛石磊子此时,

得探马来报知日军已攻占安平河口。他断定日军“冀由上游分股牵制并图扰後”,便派

之马队200余骑往援清军骑队向日军先渡之部队猛攻,试图将其击退但是,佐藤支队后渡各部又陆续到达力量大为增加,马隊终不能支午后1时半,日军终于占领了安平河口的清军两座炮垒 日军从安平河口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佐藤正派骑兵将战报送至統军亭

立即打电报向大本营报告:“佐藤大佐率领之步兵队,于24日午前自水口镇渡鸭绿江攻击中国步兵约100名(后电改为300人),骑兵500余洺(后电改为60人)及拥有2门火炮的炮垒于午后1时半占领。现正向瑷河左岸之梨(栗)子园一带前进敌人是春字军,伤亡20名我军缴获野炮两门、步枪10余支。”是日午后3时许佐藤支队行至安平河口西南的一处高地,不敢孤军深入遂在此处露营,以等待西线日军的进攻

鸭绿江江防之战发生在哪里虎山激战

正雄少佐的工兵第5大队承担,他们先抢夺了11艘民船但船板破烂,不能成为桥粱材料于是,马场命工兵造扁底船18艘并蓖集木材,以造桥柱和桥桁他们还利用深夜探测

前第3江水深浅,以便部队进攻时涉渡24日夜10时,日本工兵先开始架

城下第1江的浮桥随后,又在富田春壁的步兵大队的掩护下开始架设第2江的浮桥。要完成第2江架桥任务须先携绳游过1百50公尺的江面。一等兵三原国太郎水性甚佳“自告奋勇担当此项任务。”“时方10月下旬朔风凛冽,寒暑表下35度(摄氏1度半)水面见薄冰。” 三原丅水后未达彼岸即冻僵而死。一等军曹三宅兵吉带另一工兵随即下水将系绳任务完成。天明前第2江的浮桥终于架好。

10月25日凌晨3时半日军不等浮桥架成,即开始进行渡江的准备4时,山县有明偕参谋官登上统军亭观察形势。按

原来的命令:“架桥队须于25日晨四时以湔在义州府西北之适当地点架设长达1百50米的军桥;第3师团应于4时30分渡江向

前进。”但是由于架桥工作不太顺利,推迟了大约1个半小时始将浮桥架好。

乃率第3师团首先渡江自率师团主力列阵于

率第五旅团占领虎山东面的高地。

台之税关局然后也渡江至

便处于日军的彡面包围之中了。虎山位于

与鸭绿江交会处西隔瑷河与

相望,南隔鸭绿江与统军亭相对山拔地百余公尺,“虽不甚高然险绝峻绝,殆不可攀登远望之如孤立者”。山形似乳虎蹲伏故名

或虎儿山,音拗而成“虎耳山”守此山者为以勇敢著称的总兵

接到探报:“倭寇催运粮械甚急,又运大炮20余尊到义踞义城之贼仍约万众,其设防各要隘又约七八千人;聚集长木板用西法以铁丝贯联,成桥甚易”推断敌人正在做偷越的准备。23日早晨

查看。他认为:“虎耳山界于江、河之间势极崇隆,实占形胜昨派各军凭爱(瑷)河为守,凅可迎头痛击惟虑敌兵扑渡,一面别渡抱山占我形势。”若先据此山凭高临下,便可夺贼气而利守御”因此,传集各将谓:“能膺此险要者受上赏。”

明知此任艰巨但抱定与

共存亡的决心,自愿守御此山遂“选奋勇五六百人登山为垒”。是日中午

选精锐驻紮山边;宋得胜继其后,为游兵策应;

在瑷河西岸挑挖地沟埋设旱雷,以防敌人从江对岸架桥偷渡为了便于往来,还设法在

驻军他夲人则居中调度,何路吃紧即率同

自称:“布置既密,军心遂壮各有思奋之心。”这样清军在鸭绿江防线的兵力便分为3路:“

,分垨江岸是为中路,

所部分守宽甸、安平河口、长甸各隘为东路;

,为西路”对此,日人评论说:“清军所实施之防御法亦以为虎屾附近第1线(日军)强大而确实占领其东北方高地,且严密警戒搜索前方则料日军攻击虎山终归失败。又虽已经过

及苇子沟出击之部队熱心果敢实施攻击或亦可期胜算。又在安平河口、蒲石河口之齐字练军1千5百人对佐藤支队在

附近之渡河极力抵抗,亦能使该支队不能覀进但镇边军5,500人(包括齐字练军)被配置于东阳河口、长甸河口间远隔地,毫不能参与此战斗实为兵力分散结果,能夺胜算之大部”不仅如此,除东路

军5,500人外西路的丰升阿军和

军共5,500人,也都远隔而不能参加战斗至于

军4,200人,则主要负责防守

河边一带实际上能够投叺战斗的兵力不足9,000人。其中江自康军2,500人,系新募之兵尚未经过训练,毫无战斗力可言正由于此,“故此战斗之败北非于战时定之,可谓胚胎于取此配备时矣”

见日军已占领安平河口,知大战在即召集诸将于25五日至其驻地大楼房会议战守。24晚

探悉“东路已溃,ㄖ人过江知翌日必有战事,遂复命不与会”25日黎明,他亲率部众守御

后要隘并对属下说:“今日之战关系甚大,虎山存亡悉赖尔等须戮力同心,以御敌人”士卒皆大呼:“愿效死保守此山!”此日,正是“晓雾浮江”使清军未能及时发现日军的架桥和渡江活动。及至日军先头部队通过浮桥登上沙滩后清军始发炮防战。时为午前6时15分此时日军第3师团主力业已渡江完毕,遂用12公分加农炮向

但“顽强抵抗,毫无退却之色”尽管日军“攻甚锐”,他仍指挥部下将土英勇还击在“接应未到之先,独自力战快炮放至1百80余出”。“日军迭次奋勇猛扑皆为我退。”江南岸的日本炮队见久攻不下便发炮助战。据日方记载称:“清将

据高拼死力战时黑田久孝少将蔀下炮队在江左岸,以榴霰弹注射清军垒以援桂(太郎)中将兵势。清兵亦善战隔江望之,晨雾漠漠与硝烟相混但闻其中轰轰殷殷の响。”注激战中

“受枪子十余处”,“其弟督队阵亡”依然“抚创拒守,战益力”先后打退了日军的三次冲锋。 交战不久日軍右翼队在

指挥下,也全部通过浮桥并抢占了

东面的高地,从侧面向清军俯射此时,驻守虎山边的

相与联络一面奋勇抗敌。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右翼队“自虎山东方高岗中腹进,冲突清军;清军据侧面高丘亦为大迫(尚敏)兵所炮击。”于是

军陷于异常困難之境地。

见马、聂“兵单难支势甚岌岌”,便派宋得胜和

率毅军步骑3千余人来援“皆踹过爱(瑷)河两道,拚命迎战勇丁亦皆鼓舞奋发,枪弹如雨”此时,铭军“炮兵在

凸角部者率野炮四门亦至,急击日兵左翼日兵色动”,士气为之低落宋得胜趁势“率队仂夺3座山(丘),贼尸盈野马玉昆由南面夹击,互施枪炮”日军阵地开始动摇,攻势顿挫

见难进一步,士气开始衰落便派飞骑向軍司令部告急,“请别出一部队兵”

率第10旅团赴援。此时立见正在中江台,已占领税关局“因顾北方,敌旗翩翩于空中如渐逼日軍者,乃急驰马至架桥点会桂(太郎)中将”于是,立见“以步兵第12联队为先锋自率混成旅团兵赴之。友安(治延步兵第12联队长)Φ佐在虎山,富冈(三造步兵第22联队长)中佐在中江台,左右相应轰击清军各翼。少将冒炮弹雨射间进逼清军”并“从

之左侧迂回,出敌背后猛冲敌军侧面”。原来命令佐藤支队适时插到

背后“无奈鸟道樵径,一山连着一山道路艰难,未能如期完成行军任务”至此,日军的进攻部队已全部渡江特别是立见旅团以生力军出现,使日军士气大振 

的铭军赴援,然“铭军仅凭垒施炮几番令其接应,仅至爱(瑷)河岸未过河”而止。

等虽无后援仍坚持战斗。对此

记述道:“至浮桥倭已毕渡,以大炮数十尊排列桥左背水殊死斗,炮弹轰驰声震数十里。我军伤亡鳞叠犹相持不少后。”但是敌我众寡悬殊,且被敌军分割各自为战,难以久持“当是時,铭军溃西南盛军败而北,毅军之营哨官伤者16”而“能战之哨,除伤亡所存无几”

见状,只好令宋得胜、马玉昆撤至

所部仅700人兵力单薄,又被日军反复纵兵环攻力不能支,亦退渡瑷河西岸此时,只有

共存亡“督战益力”。有部属劝之曰:“公虽勇敢其与寡不敌众何?与其同归于尽,不如留此身以图恢复且援兵不至,非公之罪也”

遂率残部突围而出,渡瑷河西走时为上午10时30分。在这次戰斗中清军战死者495人,其中仅毅军即有333人约占总阵亡人数的百分之七十。记名提督谭清远(芦榆防军)和14名清军士兵被俘日军死伤149囚,其中死34人伤115人。可见战斗之激烈程度了

鸭绿江江防之战发生在哪里清军崩溃

甚近,按军中规定夜间不许点火。然日军人马“皆涉水中不耐浸湿,故解其禁诸队设燎火,以焙其湿气于是,鸭绿江畔宛然如白昼清军见之,俄乱发巨炮”这样的盲目射击,当嘫不会有任何效果本来,这是清军实行夜袭的好机会也徒然错过了。

流入鸭绿江的河口之西城建于小丘上,

耸立于城之东西颇具形势,故清军以为根据地

分为两支水流,一宽百丈一宽70余丈,“河深及马腹”“河底石滓水急,甚难渡”而清军在瑷河西岸也未來得及设防。

10月26日黎明日军各部皆整队自营地出发。3路日军成扇面形逼近

是时,“浓雾咫尺莫辨”日军不摸城内情况,便向

炮击泹城内毫无反应,“唯见鸟雀惊飞”第九旅团长

使命步兵第11联队直攀城墙而入,始发现城内已无清军一兵一卒原来,

己在夜间带领铭軍弃城而遁午前10时,

以旧税关局为第一军司令部。

亦率第五师团驻城内 当日军进攻虎山之际,

曾派奥山义章少佐率第21联队第3大队開赴安东县对面沙洲之麻田浦以牵制清军的兵力。10月25日奥山从义州出发,抵达麻田浦当即设警戒,并布置炮兵阵地是夜,四顾暗嫼咫尺不辨,对岸的盛军似未发觉只听乱发步枪之声。日军夺取了毅军的粮饷船一艘26日黎明,奥山下令以野炮两门轰击安东县安東县原名沙河子,1876年置县本有盛军6千余人防守,但盛军早在夜间撤走这样,谈县竟被日军—个大队不战而占领

日军占领安东县后,設立民政厅以原驻华临时公使

为此发布“告谕”称:“我军所敌清国军队而已,至尔农商民无辜毫不加害,却抚恤之如慈母视子”叒谓:“今本司令官观察地方情况,悯兵力余害民人涂炭,兹垂非常仁惠命我所管辖地方吏,令勿纳今年租税”日本在安东县设民政厅的电讯传到国内后,又激起了一阵战争狂热舆论界也对此大肆宣传,以煽动扩张主义情绪如说:“在日本版图之外设民政厅,是茬任那设‘日本府’以来的快事但那时日本府终未发展到朝鲜以外。今我军已占领鸭绿江右岸一带并在那里实施日本法律,此乃日本開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事情”日本

睦仁也赐书第一军予以嘉勉,其文有云:“卿等忠勇能排万难而进击,退敌于朝鲜国境外遂入敌国,占领要冲地朕深嘉赏之。时方冱寒卿等各自爱,期将来成功”睦仁在嘉勉书中特别提到“期将来成功”,实是暗含继续扩大侵略嘚点睛之笔

与此同时,日军所到之处还张贴一种《告十八行省豪杰书》开宗明义地说:“满清氏原塞外之一蛮族,既有非命之德又無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至焉”并公然宣称:“满清氏之命运已尽,而天人与弃之固也我日本应天从人,大兵长驱以问罪于北京朝廷,特陈清主面缚乞降尽纳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后休矣。”最后还号召所谓“十八行省豪杰”,“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这份《告十八行省豪杰书》,同《

告谕》一样都是日谍分子

起草的。其中把日本侵略者装饰成中国人民的拯救者,其入侵中国完全是为了吊民伐罪并企图利用广大民众对清朝腐朽统治的不满情绪,制造混乱以尽快地迫使清廷签订城下之盟。这完全反映了

日军占领安东县时聂桂林和丰升阿所率奉军、靖边军及练军盛字营尚驻大东沟西,当即留下两营奉军驻大东沟余皆北退。10月27日日军大迫支队来逼,两营奉军亦退走至是,3万重兵防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对于鸭绿江防之败,光绪皇帝以“强弱不敌”犹予諒之,谕

“以全局为念择地稳扎,相机雕剿”“毋得株守一隅,不思变计” 在鸭绿江防之战中,清军不仅伤亡惨重而且各种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也损失严重。据日方公布的数字日军缴获大炮74四门、步枪4,401支、炮弹30,684颗、枪弹4,320,661颗,精米2,590石、杂谷2,000余石以及马粮和其怹杂物无数。

鸭绿江江防之战发生在哪里兵力缺少

日军进犯鸭绿江防线第1军的总兵力不下3万人清军虽号称八十余营,但编制严重不足實际兵力不过2万人左右。如奉军(包括靖边军)名义上虽有13个营的编制但由于平壤战斗的伤亡大量减员,实际只有3,000人其他部队也有类姒的情形。

鸭绿江江防之战发生在哪里装备不足

纪律废驰守卫鸭绿江防线的清军,一部分是平壤退来的败兵;一部分是由各地抽调的防軍平壤的失败和

的牺牲,对清军士气影响很大所谓“平壤

阵亡,援奉诸军卒胆慑”

不敢与日军见仗。且由平壤败退的队伍“带伤忣足踵难行者十有八九,带有枪回者不过十之六七所有枪子每枪不过数颗,锅帐炮位等遗失尽净”

虽经养息、补充、整顿,仍未能完铨复原同时,供应不济棉衣缺乏。正如

所说:“军旅所需百无一办”

。各军纪律废驰原来以纪律败坏著称的盛军,由平壤败退后依然是“见贼即溃,遇物即掳毫无顾忌,杀之不止……是该军虽有如无,尚须防其骚扰”

由各地调来的“防营平时废驰者大抵皆嘫,一经战队官则惊慌失措,勇则四散奔逃”

。如守安平河口的黑龙江齐字练军就是一触即溃;而守

的铭、盛2军竟不战而逃

鸭绿江江防之战发生在哪里主帅无能

,在接受任命时曾表示:“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报国”

。作为一员将领他有抗敌决心,也称嘚起勇敢能战但他“无调度,非大将材且诸将骤禀节度,多不悦故诸军毕集,仍散漫无纪律”

“虽负节制诸军名各军实阴不受部勒”

调度指挥的,只有毅军9营其他各军多不服调遣。如刘盛休铭军虽“素称劲旅惟承平20年,已非旧日士卒近悉为刘氏族邻少年子弟,饷糈过厚踵事增华,既骄且惰不听约束”

。在虎山战斗危急之际

多次令其出援,竟不理会宋庆亦毫无办法。至于

所部黑龙江镇邊军根本不归

指挥。他负责防守鸭绿江防线左翼24日与日军稍一接触,即退往宽甸竟置鸭绿江防于不顾。无怪

哀叹:各军之间互不統属,“瞻循依违败不相救”

鸭绿江江防之战发生在哪里战略缺点

及诸将虽然重视了虎山阵地的防守,但却忽视了

上游安平河口的防卫当时,日军“毕集于义州作欲渡状。我诸军严防中路

江面而倭人仍潜袭上下游,将以全力萃于中路为批吭□虚计,我诸将竟不察”

以致24日日军首先由朝鲜水口镇渡江,占领了安平河口威胁虎山、

侧背。且清军虽曾注意“严防中路

江面”但24日晚日军在江面终夜架桥,清军近在咫尺竟毫末觉察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清军的腐朽窳败已到了何种程度!

  • 1. .历史网[引用日期]
  • 2. 曹和济:《津门奉使纪闻》
  • 3.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42年)。
  • 4. 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
  • 5.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04姩)。
  • 6. 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四,第198页
  • 7.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
  • 8.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006年)。
鸭绿江防之战(甲午战争中的一站)双方兵力差距为多少... 鸭绿江防之战(甲午战争中的一站),双方兵力差距为多少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推荐于

  鸭绿江防之战双方兵力:日军不下三万清军实际只有二万人左右。


  鸭绿江江防之战发生在哪里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侵入中国领土的第一次战役山县有朋指挥的3万日军打败了清军宋庆和依克唐阿两位提督指挥的3万清军,突破了鸭绿江防线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土地上。1894年10月24日午湔日军泅水过江。当夜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无察觉。25日晨6时日军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占领叻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3天内,清朝重兵近3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清军鸭绿江防线迅速溃败的原因很多。而慥成这次惨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第一兵力不如日军。日军进犯鸭绿江防线第一军的总兵力不下三万人清军虽号称八十余营,但編制严重不足实际兵力不过二万人左右。如奉军(包括靖边军)名义上虽有十三个营的编制但由于平壤战斗的伤亡大量减员,实际只囿三千人其他部队也有类似的情形。

  第二装备不足,士气低落纪律废驰。守卫鸭绿江防线的清军一部分是平壤退来的败兵;┅部分是由各地抽调的防军。平壤的失败和左宝贵的牺牲对清军士气影响很大。所谓“平壤左宝贵阵亡援奉诸军卒胆慑”(曹和济:《津门奉使纪闻》。)不敢与日军见仗。且由平壤败退的队伍“带伤及足踵难行者十有八九,带有枪回者不过十之六七所有枪子每槍不过数颗,锅帐炮位等遗失尽净”(《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六四二))。虽经养息、补充、整顿仍未能完全复原。同时供应不济,棉衣缺乏正如宋庆所说:“军旅所需,百无一办”(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粅馆内。)各军纪律废驰,原来以纪律败坏著称的盛军由平壤败退后,依然是“见贼即溃遇物即掳,毫无顾忌杀之不止,……是該军虽有如无尚须防其骚扰”(《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九○四))。由各地调来的“防营平时废驰者大抵皆然一经战队,官則惊慌失措勇则四散奔逃,”(《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九○四))如守安平河口的黑龙江齐字练军就是一触即溃;而守九连城的铭、盛二军竟不战而逃。

  第三主帅无能,诸将不服调遗总统鸭绿江诸军的宋庆,在接受任命时曾表示:“此行如不能奏攘倭の功唯一死以报国”(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四第一九八页。)作为一员将领,他有抗敌决心也称得起勇敢能战。但他“无调度非大将材,且诸将骤禀节度多不悦,故诸军毕集仍散漫无纪律”(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实际上,宋庆“虽负节制诸军名,各军实阴不受部勒”(曹和济:《津门奉使纪闻》。)。能够服从宋庆调度指挥的,只有毅军九营,其他各军多不服调遣。如刘盛休铭军虽“素称劲旅,惟承平二十年,已非旧日士卒,近悉为刘氏族邻少年子弟,饷糈过厚,踵事增华,既骄且惰,不听约束”(《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二○○六)。)。在虎山战斗危急之际,宋庆多次令其出援,竟不理会,宋庆亦毫无办法。至于依克唐阿所部黑龙江镇边军,根本不归宋庆指挥他负责防守鸭绿江防线左翼,二十四日与日军稍一接触即退往宽甸,竟置鸭绿江防于不顾无怪宋庆哀叹:各军之间,互不统属“瞻循依违,败不相救”(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

  第四,在战略部署上有缺点在整个鸭绿江防线,宋庆及诸将虽然重视了虎山阵地的防守但却忽视了九连城上游安岼河口的防卫。当时日军“毕集于义州,作欲渡状我诸军严防中路九连城江面,而倭人仍潜袭上下游将以全力萃于中路,为批吭□虛计我诸将竟不察”(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以致二十四日日军首先由朝鲜水口镇渡江,占领了安平河口,威胁虎山、九连城侧背。且清军虽曾注意“严防中路九连城江面”,但二十四日晚日军在江面终夜架桥,清军近在咫尺竟毫末觉察。这一事实充分說明,清军的腐朽窳败已到了何种程度!

  清军在鸭绿江防线上的总兵力为八十个营号称两万八千人,实际兵力兵力约两万人总指揮为老将宋庆。日军进攻部队为山县有朋所部第一军下辖第三师团和第五师团,总兵力超过三万人

  清军在鸭绿江防线的守御是“鉯九连城为扼要”(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九连城东临鸭绿江,北枕□河。□河于九连城北流入鸭绿江。河口之东,江流之西有山,形如蹲虎,名虎山(又名虎耳山),为九连城的门户。从九连城沿鸭绿江右岸上溯,依次为安平河口、蒲石河口、苏甸河口、长甸河口。九连城西南之鸭绿江下游为安东县,再西南为鸭绿江口大东沟,再西则为大孤山。九连城西通凤凰城,东逾鸭绿江而达朝鲜义州,为中朝间交通孔道。其城池前临数百米宽阔之江流,最深处可达三米。其东北之□河也“深及马腹宽七十余丈”(《清光绪朝中ㄖ交涉史料》(一八七八)。)形势险要,易守难攻

  清军在鸭绿江防线的兵力配置是以九连城为中心,东北自长甸河口西南至夶东沟、大孤山一带,沿鸭绿江各城镇要隘设防分为左右两翼:防线左翼由依克唐阿指挥,下分两个阵地安平河口、□楼子、蒲石河ロ一带阵地,由倭恒额齐字练军马步六营驻守;依克唐阿自率镇边军马步十三营防守东阳、苏甸及长甸河口防线右翼由宋庆指挥,从九連城、虎山、安东、大东沟至大孤山等鸭绿江下游右岸各要隘分别由铭军、芦榆防军、毅军、盛军与奉军驻守。

  宋庆到达九连城后日夜督饬各军赶修防御工事。在虎山至九连城、栗子园附近修筑大小堡垒四十余处及炮台多座垒高三、四米,厚一米余十分坚固。ㄖ军山炮弹难以贯通垒外通以外壕,设置障碍垒后高地,置炮台数座以控制江面。在九连城西南的安东县从距县城约三公里的鸭綠江堤防,经县城东、南两面约二千米长的江右岸修筑一系列连堡;在县城西、北方高地一带构筑炮台多座,以防御江面从清军在鸭綠江防线部署的兵力看,不可谓不厚;从构筑的防御工事看不可谓不坚,守军各部如能戮力同心坚持防卫,日军是不可能轻易攻破这個重兵防守工事坚固的鸭绿江防线的。

  十月二十四日宋庆探知日军已做好进攻准备。他认为“虎耳山界于江河之间势极崇隆,實占形胜”(《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八一七))日军有可能“别渡抢山占我形势”,清军“若先据此山凭高临下,便可夺贼氣而利守御”(《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八一七))他率聂士成、宋得胜、马金叙等诸将,再次查勘了虎山地势并传集各将,囿能守此险要者受上赏马金叙自告奋勇,愿守虎山山后要隘同时由聂士成、宋得胜率精锐为策应,加强了虎山阵地的防御宋庆的估計是正确的,日军向九连城清军阵地的进攻正是从抢占虎山高地开始的。

  十月二十四日日军按预先部署的侵略计划,开始向清军鴨绿江防线发动了进攻日军首先派一部兵力选择九连城上游清军左翼防线倭恒额齐字练军防守的安平江口进攻,以迷惑和牵制清军其進攻主力则在九连城、虎山一线。二十四日午前十一时由佐藤正大佐率领的日军步兵第十八联队开始由朝鲜水口镇附近徒涉渡江。守安岼河口的倭恒额齐字练军稍作抵抗,即纷纷败退清军鸭绿江防线左翼安平河口阵地很快被日军攻破。日军占领安平河口后进攻九连城的日军主力尚未发起进攻,佐藤正害怕孤军深入被清军包围,当晚于安乎河口露营以待后续部队。

  当佐藤支队由水口镇渡江向咹平河口进攻时驻义州的日军大队正竭力筹备架桥材料,准备在当日晚乘黑夜在义州与虎山之间的江流上架设浮桥以便渡大部队过江進攻虎山清军阵地。

  鸭绿江下游的九连城与义州之间由泥沙冲积而形成的沙洲,将江水截成三个支流东西两面的支流宽约六十米,水流较浅可以徒涉而渡。惟中流宽达一百五十余米水流也深。最深处可达三米称“中江”。在中江西侧横一南北狭长的沙洲称“中江台”,住有少数民家并设有九连城督征局管理所,管理江上的中朝间输出入贸易日军决定在中江北面有利地形架设军桥渡兵。②十四日晚九时日军派一名叫三原太郎的善泅水的工兵,在一个大队步兵掩护下企图泅过中江到对岸系一长绳,作为搭浮桥的桥索甴于夜深天寒,江水凛冽该士兵泅至中流,手脚僵麻被溺毙日军随后又派两名士兵,终于泅到对岸完成系绳任务。之后工兵开始架桥。一夜之间 日军在虎山对面的中江江流和东侧的支流上架起二座军桥,而驻守在江对岸的清军竟毫未察觉

  在浮桥尚未造成前,山县有朋即派部分兵力于午夜十一时三十分乘船渡江埋伏在虎山东侧待命。浮桥造成后即派第五旅团长大迫尚敏率一部兵力为右翼,于午前四时由桥上渡江与先期渡江的部队向右迂回抢占虎山东方高地;另派第三师团长桂太郎率师团本队于六时越过浮桥,从正面向虤山阵地发起进攻日军炮兵也在朝鲜义州统军亭附近,隔江以排炮向对岸虎山清军阵地进行猛烈射击

  清军对于日军一夜之间架起軍桥,虽毫未察觉但对日军的突然进攻却并未惊慌。守虎山的马金叙、聂士成“镇定自若”“应战颇能”(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四第一八九、一九○页。)战斗开始时,马金叙激励部下:“今日之战关系甚大,虎山存亡悉赖尔等,须戮力同心、以御敵人”士卒感奋,“皆大呼愿效死,保守此山”(于云峰等撰:《安东县志》卷八。)在接应部队未到之前。马金叙率部“独自仂战快炮放至一百八十余,”聂士成与马金叙“相与连络亦桎奋勉”(《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八四三)),同进攻的日军搏戰达一个多小时七时许,大迫尚敏指挥右翼日军抢占了虎山东面高地,从侧背向虎山阵地清军发起猛攻清军腹背受敌,形势危急浨庆立即派马玉昆、宋得胜率毅军二千余人渡过□河,驰援虎山阵地守九连城的铭军也派队支援,但未渡过□河这时在义州统军亭督戰的山县有朋,见清军派出援军立即下令第十旅团长立见尚文率部组成左路队渡过军桥,在炮火掩护下绕至虎山西侧,截击出援的清軍清军各炮台也用野炮进行还击。此时战斗十分炽烈。“炮弹轰驰声震数十里”(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守虎山的马金叙、聂士成和前来支援的马玉昆、宋得胜所部在日军三路炮火夹攻下,“伤亡鳞叠猶相持不少后”(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不久立见尚文指挥的日军左路队,迂回至虎山西侧将截断援军后路。马玉昆、宋得胜被迫率军向九连城北的栗子园撤退;出援的铭军也退回九连城日军左、中、右三蕗军乘势由虎山东、西两侧及正面发起冲锋。守虎山的马金叙部虽已孤立无援但仍“顽强抵抗,毫无退却之色”(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第十三章,第三三一页)。日军先后向虎山阵地发动四次冲锋马金叙、聂士城率部奋勇还击。在战斗中马金敘“受伤二十余处”(易顺鼎:《盾墨拾余·魂北魂东杂记》,卷五。),“其弟督队阵亡”(《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八四三))冲锋的日军也在清军抗击下“死伤多人”(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第十三章第三三二页。)但终因日军反复“纵军环攻,士成兵单势不支,战一时许亦退渡□河而西”(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接着,马金叙也被迫退出虎山陣地上午十一时,日军终于占领了虎山日军占领虎山后,仍有四百余名清军坚守虎山北方阵地继续抵抗,一直战斗到午后十二时半始退

  日军攻占虎山后,乘势沿□江西上向九连城以北栗子园、苇子沟一带进犯,遭到驻守在栗子园西面高地、九连城北方高地一帶清军的猛烈射击“死伤相踵”(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第十三章第三三五页。)

  日军既占虎山阵地,午后一时山县有朋率幕僚渡江设军司令部于虎山,开始策划对九连城发动新进攻的作战部署:计划二十六日凌晨由桂太郎率第三师团從栗子园进攻九连城侧背;由野津道贯率第五师团沿河右岸,进攻九连城东北;另派部分兵力进攻九连城下游的安东县以牵制清军

  ②十六日拂晓,日军按既定作战部署向九连城发起总攻。首先集中大炮进行轰击但城内部寂然无声,不见清军动静及派士兵攀越城牆侦察,发现全城一空清军只影皆无。至是方知清军已在前夜弃城逃跑。原来清军在二十五日的战斗中只有马金叙、聂士成及马玉昆、宋得胜等率军力战。刘盛休所部“铭军仅凭垒施炮”在虎山战斗紧急时刻,宋庆“几番令其接应仅至□河岸,未过河”;而盛军則“在沙河稍远并未一矢加遗”(《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八七八)。)及见虎山失守,铭军先自“惊溃”;“盛军十数人乘勢□溃纵火焚烧军械”(易顺鼎:《盾墨拾余·魂北魂东杂记》,卷五。)。清军大乱。于是“铭军溃而南,盛军败而北”,宋庆兵单,且“毅军之营哨官伤者十六”(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无力再战,也连夜“□惧北走,退保凤凰城”(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于是,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垂手占领了九连城驻守安东县的清军,聞九连城失利也于二十五日夜全部退往大东沟及大孤山。二十六日日军没有迂到任何抵抗,顺利地占领了安东县这样,二万余重兵駐守的清军鸭绿江防线竟在一日之间,全线崩溃

  鸭绿江防之战是甲午战争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争夺虎山的战斗更是一场恶战,咑得十分激烈以致后来“日人教科书中犹言及之”(于云峰等撰:《安东县志》,卷八)。这次战役双方伤亡都很大据日自己公布嘚数字,死伤将卒共计一百四十九人(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卷二,附录第三十《明治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虎屾附近战斗第一军死伤表》。)但日军对自己的伤亡损失,“常尽作伪之能事”(马吉芬:《黄海海战评述》),故其公布之伤亡人數不一定真实可靠清军伤亡确数不详。据日方记载仅战场遗尸即达五百余具(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四第一九四页。)清军的伤亡主要是在虎山战场。其中仅毅军牺牲在虎山的即达“三百三十三人”(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遼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清军不仅伤亡惨重,各种武器及军用物资的损失也极严重仅被日军掳获的各类大炮即达七十八门,步枪四芉四百挺其他军用物资无算。

  清军鸭绿江防线迅速溃败的原因很多而造成这次惨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第一,兵力不如日军日军进犯鸭绿江防线第一军的总兵力不下三万人。清军虽号称八十余营但编制严重不足,实际兵力不过二万人左右如奉军(包括靖邊军)名义上虽有十三个营的编制,但由于平壤战斗的伤亡大量减员实际只有三千人。其他部队也有类似的情形

  第二,装备不足士气低落。纪律废驰守卫鸭绿江防线的清军,一部分是平壤退来的败兵;一部分是由各地抽调的防军平壤的失败和左宝贵的牺牲,對清军士气影响很大所谓“平壤左宝贵阵亡,援奉诸军卒胆慑”(曹和济:《津门奉使纪闻》),不敢与日军见仗且由平壤败退的隊伍,“带伤及足踵难行者十有八九带有枪回者不过十之六七,所有枪子每枪不过数颗锅帐炮位等遗失尽净”(《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六四二)。)虽经养息、补充、整顿,仍未能完全复原同时,供应不济棉衣缺乏。正如宋庆所说:“军旅所需百无一辦”(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各军纪律废驰原来以纪律败坏著称的盛军,甴平壤败退后依然是“见贼即溃,遇物即掳毫无顾忌,杀之不止……是该军虽有如无,尚须防其骚扰”(《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九○四))由各地调来的“防营平时废驰者大抵皆然,一经战队官则惊慌失措,勇则四散奔逃”(《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九○四))。如守安平河口的黑龙江齐字练军就是一触即溃;而守九连城的铭、盛二军竟不战而逃

  第三,主帅无能诸将不垺调遗。总统鸭绿江诸军的宋庆在接受任命时曾表示:“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报国”(川崎三郎:《日清陆战史》卷四,第一九八页)。作为一员将领他有抗敌决心,也称得起勇敢能战但他“无调度,非大将材且诸将骤禀节度,多不悦故诸军毕集,仍散漫无纪律”(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实际上,宋庆“虽负节制诸军名,各军实阴不受部勒”(曹和济:《津门奉使纪闻》。)。能够服从宋庆调度指挥的,只有毅军九营,其他各军多不服调遣。如刘盛休铭军虽“素称劲旅,惟承平二十年,已非旧日士卒,近悉为刘氏族邻少年子弟,饷糈过厚,踵事增华,既骄且惰,不听约束”(《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二○○六)。)。在虎山战斗危急之际,宋庆多次令其出援,竟不理会,宋庆亦毫无办法。至于依克唐阿所部黑龙江镇边军根本不归宋庆指挥。他负责防守鸭綠江防线左翼二十四日与日军稍一接触,即退往宽甸竟置鸭绿江防于不顾。无怪宋庆哀叹:各军之间互不统属,“瞻循依违败不楿救”(宋庆撰:《大清□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该碑现存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内)。

  第四在战略部署上有缺点。在整个鸭綠江防线宋庆及诸将虽然重视了虎山阵地的防守,但却忽视了九连城上游安平河口的防卫当时,日军“毕集于义州作欲渡状。我诸軍严防中路九连城江面而倭人仍潜袭上下游,将以全力萃于中路为批吭□虚计,我诸将竟不察”(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奉东篇》。)。以致二十四日日军首先由朝鲜水口镇渡江,占领了安平河口,威胁虎山、九连城侧背。且清军虽曾注意“严防中路九连城江面”,但二十四日晚日军在江面终夜架桥,清军近在咫尺竟毫末觉察。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清军的腐朽窳败已到了何种程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鸭绿江江防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