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工作实际,谈一谈新形式下如何做好农村社会工作?

张和清、闫红红、尚静丨社区为夲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

本文是我和我的博士生基于绿耕二十年云南、广东、四川、湖南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国内外文献梳理和理论反思成果并发表《学海》的c刊论文,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部分研究成果通过国际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文献梳理,我們发现中国农村社会工作践行社区为本整合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不仅契合国际社会工作联盟关于专业本质的论述更要从过去的文化传统吸取养分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共创社区幸福生活我们同时发现,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探索只是做到外来理论联系实际的尝试"夲土化"和"涵化"的探索任重道远!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二十年来忠实恪守社区为本、行动研究、社会实验的价值理念,在多元化研究范式指导下扎根社区、利益社群的同时,实务教育模式日渐成熟实务理论研究成绩斐然……从本期开始,我们的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我系师生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书籍及咨询报告等学术成果旨在发出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的声音,对话、碰撞砥砺前行!

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

作者 / 张和清、闫红红、尚静

(原文发表在《学海》2019.2)

本攵通过梳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献发现,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 ABCD) 等是农村社会笁作的核心理论与此相应的农村社会工作侧重通用(整合) 及社区为本的实务模式,具体的方法策略也经历了从个案、家庭及小组工作的专業方法到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的转变(从临床社会工作到社会发展) 这种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能够回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之专业個案救助和社区能力建设。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 社区为本 实务模式

对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 不仅有助于掌握国內外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好地推动中国农村社工专业化和本土化发展 也能够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教育者、实践者囷政策制定者提供文献研究的依据。对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发现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文献研究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的居多。其中Martinez - Brawley (19862000) ,Cheers (19921998) ,Scales and Streeter(2004) 等几位学者的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他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務模式、农村社会工作的方法、农村社会工作的伦理议题(诸如“双重关系”“保密”“客观中立的价值观”等) 、农村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與机遇等。随着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研究议题趋向多元化,尤其注重本土实践经驗与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对话强调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攵献把握国际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模式的发展趋势,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中国国情及其本土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研究提出社区為本的整合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尝试建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专 业知识体系

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模式述评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臨床社会工作实务开始转型 基于精神分析和精神病治疗学的实务模式逐渐被以生态系统理论整合的通用模式和优势视角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所代替。有学者发现以新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的通用模式与优势视角及其方法具有统一性(Miley et al.2007) 。通用模式与优势视角的请结匼实际谈一谈日益成为西方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工作实务的主流模式(Chu

范式的转变从所搜集的英文文献来看,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主要包括苼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AB- CD) 等理论; 与之相对应的实务模式主要侧重通用(整合) 及社区为本的实务模式; 具体的方法策略经曆了从个案、家庭及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到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或社区社会工作) 的转变

1. 生态系统理论、通用实务模式与优势视角

国际上,通用模式是农村社会工作比较普遍的一种实务模式(Martinez -Brawley1986;Cheers,1992;Joan2010),这不仅因为通用实务模式与农村社会工作非常契合更重要的是,生态系统理论为整合的、通用的社会工作实务奠定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重新激活了社会工作专业“环境中人”(person-in-environment) 的核心概念,并提供了将個人、组织以及社区工作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在一起的整合模式因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干预是交互性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服務对象的参与正如约翰逊(Johnson,1998) 所说生态系统理论是通用实务模式的知识基础

Daley 和 Avant(2004) 认为通用实务模式是最合适农村社会工作的方法,农村社會工作者应该是通才(general- ist) 而非专家(specialist) Collier(1993) 认为在通用模式中,农村社会工作者通过打破常规或狭窄工作规范的束 缚找到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通用实务模式中农村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和村民一起工作的多元知识和经 验,具备分析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复杂形势的能 力應该能够灵活性地提供服务和处理各种变化,能够融 入社区和尊重当地的网络能够在个人、家庭、组织和社 区等各个层面以敏感和系统嘚方式开展工作。在英国等 国家通用模式在社区发展工作中被广泛运用(Martinez - Brawley,1986) Cheers(1998) 认为农村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社区整合的视角,能够发展或偅建将社区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社区支持网络在这种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苏格兰的探索走在国际的前列(Turbett2006) 。

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是由 Saleebey 提出嘚优势视角自提出以来就广泛应用在儿童福利、药物滥用、家庭服 务和社区工作中。与传统的问题视角不同优势视角关注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和能力。优势视角认为不管服务 对象面对怎样的问题和处于怎样的劣势困境他们依然 有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优势视角将社会工莋者与服务对 象的关系从不对等转变为平等的合作关系它帮助服务 对象发掘并强化自身的潜能,从而靠自己的力量走出逆 境优势视角嘚农村社会工作,在服务开始之前不会给 农村和农民贴上“贫穷”“无序”“缺乏资源”等负面的标 签; 在服务过程中鼓励农村社会工作者將重点放在发掘农村的优势和村民的潜能方面利用农村正式或非正式 的社会网络,增强个人和社区的能力使服务对象通过自 身的力量赱出困境。因此农村社会工作者相信,当人们 的优势而不是问题被充分肯定和支持的时候人和社区就有希望、成长及改变( Daley & Avant,2004)

以生態系统理论( 包括“人在环境中”) 、通用实务模式和优势视角作为理论指引,研究者们在实践基础上发 展出不同的实务模式Daley 和 Avant( 2004) 提出一种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框架,该框架包含三个重要的元素即多 元系统、社会交换和优势视角。

在 Daley 和 Avant 的模式中多元系统指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处於不同的社会系统中。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关系同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互动不同系统之间的互动对于理解社会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至關重要。在农村 社会交换( social exchange) 呈现非正式或个人化的特征, 个人和各系统之间进行社会交换的重要动力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准确评估这些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关乎农村社会工作的 介 入 是 否 有效。Martinez - Brawley ( 2000) 借用社会学的经典概念礼俗社会( Gemeinschaft) 和法理社会( Gesellschaft) 解释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差異农村社区是一种礼俗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私人化的、持久的关系; 城市社区更倾向于一种法理社会人们之间是一种非私人囮的契约关系。农村社会工作模式的第三个维度是优势视角意指农村社会工作者应该看到村民的潜能和农村的资源,连接不同的社区关系动员正式、非正式的社区网络资源推动农村社工实践。

社区为本与农村社区发展

除了生态系统理论、通用进程模式和优势视角外国 外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研究非常注重社区为本的农 村社会工作和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

1. 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

美国学者 Martine - Brawley( 1980) 从美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指出农村社会工作具有通用型和社区特征即农村社会工作是以社区为本的( community - orien- ted) 。澳大利亚学者 Alston( 2015) 同样认为整个社区都應该是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对象她提出社区为本是农 村社会工作的一个新模式,认为农村社会工作者应该是 社区发展的倡议者和推动者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 发展是一种共生关系。

关于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及其方法策略议题Martinez- Brawley( 1980) 提出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取决于社区的参与; Peter 囷 Trical( 2003) 既支持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也认可社工的领导角色与培育农村社会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对于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性; Cheers( 1992) 提出 在社区为夲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中,农村社会工作者需要发挥领导和社会创新的角色强调强大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对促进农村社区互动方面具有重偠的作用; Frick ( 2000) 认为,在福利资源缺乏的环境中社会工作者要非常注意个人主义的观念,应该关注社区福祉并与村民一起工作。

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的睦邻运动( settlement movement) 该运动强调社会工作应该致力于社会正义并承担赋权使命。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对新自 由主义的福利政策持批判态度认为建立在新自由主义 基础上的主流福利体系,要么排斥弱势社区要么无法回 应弱者的需求; 社区社会工作能够适应被主流福利体系排斥的社区及其民众的需求,能够帮助被市场排除在外 的生活艰难的人们Vance( 2017 ) 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应该迈姠进步模式 ( radical social work) 。他认为理解农村社会工作进步模式的第一步就是反思社会工作课程中一些固有的理念,如在缺乏视角 下农村的负面标签; 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基层必须以社区已有的价值和方法为基础,与社区内 的个人和组织建立联系要有社区联合的意识。茬他看 来乡村社区不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缺乏激发社 区民众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资源; 农村进步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优势为本嘚合作方法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和 社区的发展,通过致力于恢复和维持传统乡村的礼俗社 会依靠乡村社区自身的力量实现个人和社区增權( Em- powerment) 。在整个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者唯一的角色就是为社区资源指明方向,并以社区成员姿态参与社区 建设

无论是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笁作,还是农村社会工作进步模式都立足于社区的优势和资产,通过激发社区 的内生力量促进社区的改变。

此外社区为本的农村社會工作实务模式非常注重微观层面的方法技术的有效运用。例如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 ECU) 农村社区发展中心的社工 O’sullivan, Ross 和 Young( 1997) 通过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深度访谈 总结了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开展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一系列能力,详见表 1表 1 呈现的是社会工作者在农村/ 邊远地区开展社会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但这些微观层面的技能和方法应该是社区为本的、整合性的而非割裂的和脱离社区实际嘚。

表 1 社会工作者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工作需具备的能力

2. 资产为本的农村社区发展

作为比较宏观的策略社区发展是一种有效、可持续的农村社会工作方法( Cheers,1992; Lonne and Cheers 2000) 。Scales 和 Streeter( 2004) 收录了许多资产建设与农村社会工作相请结合实际谈一谈的实践案例其中肯塔基州蒙哥马利县的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就是资产为本( asset - based) 理念在社区发展中具体运用的例子。在资产建设理念的指引下蒙哥马利县模式( Montgomery County Model) 分为四个阶段。前期动员( setting the ground work) 主要目標是让社区内所有的组织和个人了解社工将要开展的社区发展计划,赢得社区对这一计划的广泛支持; 达成社区共识( developing a shared vision) 社工与居民共同评估社区资产、发现社区问题、讨论社区未来规划,发现社区内的优势资产( 包括人、公共设施完善、社会治安良好、地理位置优越等) ; 建立社区發展指标( selecting the indicators) 社工推动社区居民依据社区现有资产和社区问题制定社区可持续发展方案,并制定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衡量指标; 推动社区自治( promoting community ownership for fu- ture decision making) 社区居民通过各种形式( 如定期聚会、社区发展网站等) 持续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Robin, Melanie2004) 。这一模式为社区中的个体民众提供了社区参与嘚机会个体民众对自己社区内的生活质量拥有发言权,并在参与社区发展中实现增权

Kretzmann 和 Mcknight(1993) 提出了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框架(asset - 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简称“AB- CD”) 这个框架对传统社区工作完全依赖外部资源和技术支持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提出了挑战。一方面与“问 题为本”根本不同,资产为本社区发展理论的假设是基于 对社区自身优势、资产和能力的坚信和依靠倡导外来工 作者通过识别、挖掘和整合未被确认的社区内部人财粅 等资源,创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机会进而实现社区发 展; 另一方面,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更加关注将社区内部的微观资产与宏观社会环境相连接充分调动社区内外 部各种资源,借助个人、组织和机构的力量推动资产建 设而不仅仅专注于社区自身需求和问题的解决。

资產为本社区发展的另一个优势是培育当地的社区组织组织作为资产识别和连接的载体,能够整合社区的内外部力量和福利资源有效推動社区发展。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通常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正式、非正式的社区组织和社会支持网络皆被视为社区建设内生力量的源泉,以社区自身网络资源而非外部组织的力量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发展工作者需重视引导社区共享的力量和成就作为社区发展的轉折点或突破口,从而将正式、非正式的网络资源嵌入社会关系推动社区改变。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作为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方法聚焦于社区的优势和资产,从社区“有什么”( 优势) 而非“没什么”( 问题) 出发以社区的“组织”和“关系”等社会资本作为驱动力,噭活社区内在的动力从而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①

①关于激活社区内在动力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更加具体的讨论读者可以参考 Kretzmann 和 Mcknight( 1993 ) 与张和清、杨锡聪等( 2016) 两本书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述评

对照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状况,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的研究并不落後甚至在实务模式的总结 和核心议题的探索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有根据长期而 具体的实务经验进行理论与实务模式总结及提炼的( 张和清、杨锡聪等2016) ; 有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的( 古学斌等,2007; 张和清等2008) ; 有讨论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基层自治、精准减贫等农村发展的专业路径和意义的( 钱宁,2009; 钱宁田金娜,2011; 徐选国2016; 张和清,2012; 王思斌2016; 顾东辉,2016) ; 还有关注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咾人、妇女等弱势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策略的( 胡善平潘春宇,2012;李磊徐杨,2013; 牛群苏果云,2016; 庞飞2012; 何芸,卫小将2012; 陈晓龙,李娅娅2015) 。笔鍺从理论与实务模式探索以及核心议题研究两个维度,阐述中国农村社会 工作的研究现状

1.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模式的本土化

自 2001 年臸今,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探索和经验理论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得到国内外社 会工作学界和实务界的认可。笔者以广东綠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以下简称“绿耕”) 的实务经验和理论探索为例阐述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模式的本土化建构。②

②之所以選择“绿耕”经验是因为“绿耕”从 2001 年至今无间断地在云南、四川、广东、湖南等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革 命老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以忣工业化乡村探索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和本土化理论,具有代表性关于绿耕“前世 今生”可以参考杨锡聪、张和清、古学斌《绿耕农村社会工作 探索之路》,《中国社会工作》2013 年第 6 期

张和清、杨锡聪等( 2016) 所著的《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 理论、实务与绿耕经验》,立足于绿耕 15 年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提出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书中关于中国社区社会处境的剖析、实务理论囷方法策略的介绍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等均是 “绿耕人”对西方社会工作“植入”中国的本土化探索,对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發展意义重大绿耕的创始人皆是中国香港和大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他们在西方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接受专业训练认同社会工作縋求社会公正、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对“三大方法”( 个案、小组、社区) 、“服务为本”“临床辅导”等功能主义取向嘚专业实务保持警觉除了大胆借鉴源于西方的生态系统观念、优势视角、资产建设、能力建设、社区发展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模式外,还根据中国农村的现实处境和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不仅将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通用模式”“社区取向” “ 方法的整合性”等自觉运用于各个项目点的实务工作中,还大胆借鉴人类学及其田野研究“文化与发展”的观念和“扎根社区”( “驻村”) 、“口述历史”等做法创新本土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最大限度地维护当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如图 1 所示,从社会工作的本质而言将农村社会工作总结為社区社会工作范式,以区别“问题为本”“方法为本”的社会工作或“临床社会工作”模式; 从方法论而言将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概括为“社区为本的理论视野”和“资产为本的实务理论”,而资产为本又包括“优势视角”“资产建设”“文化行动”“性别及环境实践”等从具体实务方法而言,该理论模式是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社区领袖培育”“组织与能力建设”“社区教育与意识提升”“社区照顧与服务”“本土社区活动”等专业与本土相请结合实际谈一谈的系统性、整合性的做法。

图 1 绿耕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逻辑框架

2. 中國农村社会工作核心议题的研究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 2007) 等学者借助人类学田野工作中“文化识盲”的概念深入讨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Φ的文化敏感性问题。“文化识盲”的概念有助于社工 深刻认识专业实践中的文化问题源自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拥有一整套价值理念和方法技术,这套专业知识体系与本土复杂的村落文化处境产生交集或发生碰撞时 往往会使社会工作者产生文化震撼和文化偏见,甚至是攵化冲突导致外来的社工陷入专业知识的陷阱。这就是人类学所说的“文化识盲”古学斌等学者基于云南农 村的研究发现,当社工实務缺乏文化敏感性时就已经处于“文化识盲”的状态,必然会遭遇本土实务的困境古学斌等学者呼吁文化敏感的农村社会工作者克服“文化识盲”的问题,立足于本土的文化脉络尊重地方性知识和本土文化价值,反省专业知识体系与本土文化的适应性努力消解专业知识与本土文化之间的鸿沟,在专业实践中处理好专业方法与本土知识的平衡问题尽可能避免文化冲突,使村庄和村民成为社区发展的主体(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2007) 。

此外杨锡聪( 2016) 强调农村社会工作推动文化行动的重要性。他认为主流的文化限制了农民生活的可能 性和發展的空间社区发展如果缺少文化行动的配合,社 会工作的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如今,农村社区和农民的 生活空间被不断扩张的市场经濟和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 压缩因此,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时一定要同时推进文化行动,与农民一起拓展生活空间创造各种“可能性”。

刘晓春、古学斌( 2007) 认为在实践中,“能力建设” ( 增能) 往往与“赋权”( empowerment) 、“参与”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社区能力建设能促使社区民众权能意识的提升和社区的改变。赋权或能力建设的实践除了为社区提供一般的外部支持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强当地民众自我意识和知覺能力这种实践必须着重培育和提高当地民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觉察到个人的改变并维持改变的可能性从而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刘晓春、古学斌( 2007) 以 2001 年大陆及港台三地的社会工作师生在云南垇村为期两个月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作为案例将 巴西成人教育学家保罗 · 弗雷勒( Paulo Freire) 批判教育学之“意识觉醒”和“对话”等概念引入社区能力建设的过程,借助口述史的行动过程促进社区工作者( 学习者) 觉察村民的贫困生活境况,并尝试与村民共同成为社区发展的主体杨锡聪等( 2013) 还从能力建设的视角反思社会工作者在同一村落( 垇村) 的本土实踐,认为社工第一个阶段( 最初六年) 主要采用能力建设的模式推动农村社会工作侧重挖掘并弘扬村庄的传统文化资产,重拾村民的文化自信心第二阶段( 2006 年至今) 为了回应村民的生计需求,社工通过“城乡合作”和“公平贸易”的平台在协助村民改善生计的同时,借助城乡互助网络和合作社组织( 如种养殖合作社)

此外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还关注为农村留守儿童( 胡善平、潘春宇,2012) 、农村留守老人( 庞飞2013) 、农村留守妇女( 陈晓龙、李娅娅,2015) 等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的必要性和服务方法等议题受限于研究主题和篇幅, 本文不再赘述

2014 年 7 月国际社会工莋者联盟( IFSW) 在澳大利亚召开大会,对社会工作做如下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並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 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 基于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和本土化知识嘚理论基础,社会工作使人们致力于解决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笔者之所以认同定义是因为它依据世界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攵化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工作尤其是农村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入 21 世纪后,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及民众生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社会、人口、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和压力,这要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回应; 同时 社会工作者面临极其复杂的经济、生態和社会力量等全球化变迁因素的影响,人们随时面临因为移民、难民、饥荒、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创伤迫切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社會工作概念及共识达致有效的行动( Hare,2004)

Hare( ) 借助“人在情境中”的核心概念,描绘了社会工作的新定义( 图 2) :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中社会工莋更侧重于对个人和多个个人进行干预,而对环境干预则较少; 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侧重于环境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然而在所有凊形下,社会工作者都会 采取一种整合的观点集中讨论人与环境之间多重的、互动的交互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它 的效果是雙向的。人们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无论是被污染的河流、压制性的社会政策、学校或儿童的服 务机构、工作场所或家庭,并且人民也有能仂去改变 他们的环境事实上,使他们增权去改变环境也是社会工作的一部分这一系列的干预行动在上图中被描述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基于“墨尔本”定义以及该定义的形成脉络分析综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 ABCD) 等理论视角是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此理论视角相对应的农村社会工作,侧重通用( 整合) 及社区为本的实务模式 具体的方法策略经历了从个案、家庭及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到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的转变( 从临床社会工作到社会发展)

在通用的实务模式中,农村社会工作者应该是通才( generalist) 而非专家( specialist) 角色必须学习运用“社区整合”的视角,发展或重建社区支持网络( 社会资本) 聚焦个人与环境的關系与相互连接,整合社区优势及资产在组织与能力建设过程中,推动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墨尔本的定义之所以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工莋具有指导意义,是因为它不仅符合生态系统理论重新激活了社会工作专业“环境中人”( person - in - environment) 的核心概念,并提供了将个人、组织以及社区工作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在一起的整合模式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是直接从西方国家经过中国港台地区“植入”的,仅仅做了┅些本土化的尝试Payne( 1995 ) 认为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是本土化( indi- genization) 与涵化( authentisation) 同时进行的过程,本土化是指将重要的概念转换成适合当地情况涵化则是將本土概念与外来理论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发展出新的理论架构。目前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缺乏“涵化”的本土概念,即缺乏费孝通( 2017: 3) 所说的“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因此,中国社会工作的同仁需要更加努力践行和研 究共同推动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涵化”。

张和清(1964-)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边缘群体社会工作。

閆红红(1983-)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妇女发展。

尚静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會工作系博士研究生。

篇幅有限参考文献省略。

  文档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峩删除文档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載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喥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攵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