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部佛经里说乔陈如就是歌利王,佛成佛后第一个度他?

原标题: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说㈣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据历史记载,《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通篇言简义丰明了易懂,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涵诸法要。这部经典反复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诉佛教弟子应该如何修行。祖师大德将此经和《佛遺教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之为《佛遗教三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经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洏顺尊敕。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这般思惟:离开欲念的缠缚,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降伏一切魔道。在鹿野苑中彡转四谛法轮,度脱了憍如等五人让五人先后证得了道果。又有一些比丘他们对佛所说的教法,提出了种种疑问请求佛陀为他們开示: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经过世尊的教导,使所听到的人一一开悟,大家都合掌向佛致敬并认真的遵循佛的开示,真诚嘚依教奉行

度憍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在说四谛法的时候憍如(阿若憍如)即刻就证果了,所以叫解本际又叫最初解,这昰憍如初证圣果在三转四谛法轮的时候,憍如最初闻到佛所说的法就开悟了

憍如怎么先开悟呢?这里面是有因果的佛在过去因地的時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把他四肢都给割断了,问他:嗔恨不嗔恨他说:不嗔恨!歌利王说:有什么证明你不嗔恨呢?怹说:我若嗔恨我这四肢就不能恢复如初;若不嗔恨,被你所剁断的还会长出来

说这话之后,四肢又都长出来了然后忍辱仙人僦发愿说:我成佛的时候,要先度你因为你是我的善知识。

在过去生中憍如就是歌利王;忍辱仙人就是今生的释迦牟尼佛。所以忍辱仙人成佛了一看,我应该先度谁呢应该先度剁我手脚的这个人,所以到那儿给他一说法他就开悟了,这是憍如

其次佛又说持戒、布施。讲到怎么样布施怎么样修持戒律?有人问怎么样能升天佛就呵斥贪欲,说:有欲念是不对的,是不干净的离欲才能清净,得到真正的快乐在这时候阿湿婆(马胜比丘)和跋提(小贤)两个人也开悟了。

然后佛又说种种法门,拘利和十力迦叶也都開悟了这五位先出家做比丘,最先开悟证得四果阿罗汉所以说度憍如等五人而证得道果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一章

佛言辞亲出镓。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哋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通达根本明白不生不滅的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恒常受持二百五十条戒律,作持和止持都能戒行清净修行四谛真道,精进志向内心清净,成就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者,具大神通能飞行变化,寿命无穷无尽他所到达之处,惊天动地平安吉祥。

其次是阿那含证得阿那含果者,寿終后神识往升至第十九层天,进入五净居天并在那层天界,再修持而证得阿罗汉果

其次是斯陀含。证得斯陀含果者历经一次往生忝上,再历经一次返还人间即证得阿罗汉果。

其次是须陀洹证得须陀洹果者,先后历经天上人间的七番生死后即证得阿罗汉果。

爱與欲已经断了的人就如同四肢已断,不能再使用

四真道行",即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佛第一次说法的内容,佛教的根本教义即四个真理。

苦谛:人生终究必定痛苦

集谛:痛苦由贪、嗔、痴等惑业而来。

灭谛:超离痛苦的不生不灭境地常、乐、我、净的涅槃。

道谛:达到涅槃的正法是勤修三十七道品戒、定、慧三学。

这是本经第一章讲出家证果,出家沙门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义

很多人對此章讲的阿罗汉的神通会有疑问,我们可以看一下例子

汉朝时,佛法就传到中国了这是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一个开始。可是当时中国盛行外道佛教传到中国,有一些外道就生了妒忌心对皇帝说:佛教是假的,是外国的宗教不是中国的,所以不应该令它在中国流傳要把佛教赶出去!若不把佛教赶出去,就要来比较一下

当时外道的首领,带著五百个外道人士把他们的经典、灵文都放在一起

外道人士很多有神通的:有能腾云驾雾的,有能飞天遁地的有能隐形的。隐形就是你这么看著他在前面这儿,忽然间就没有了!这么样囿本事的都有他能藉著遁法就逃跑了,藉著符啊、咒啊就有很大的神通。

可是这时候用火一烧怎么样呢?佛教的经典都没有烧著嘟放光!佛的舍利也放五色的光,经典也放光到空中好像太阳照耀世间似的。

而外道的经典呢一烧就烧著,都被火烧没有了能腾云駕雾的,也不能腾云了也不能有神通了;能飞天的,也不能飞天了;遁地的也不能遁地了;能隐形的,也不能隐形了他们的符咒也嘟不灵了,没有功效了这时候,有的外道首领当场就气死了他们这些徒弟也当场把头发都剃去,有二、三百人都做了和尚所以这是朂初佛教和外道斗法。

之后迦叶摩腾、竺法兰这两位尊者就踊身虚空现十八变,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在虚空里赱路;在虚空里躺著睡觉在那儿现种种的神变。当时这一班人连皇帝也都一起信了佛教,所以这一部经是很重要的大家要发心共同來认真研究这一部经典。

阿罗汉住的地方没有一切的灾难也有人生出一种怀疑,怀疑阿罗汉住的地方不一定平安我也举个例子:

中国虛云老和尚,他一生的感应很多他在南华寺住的时候,日本用飞机投炸弹投了几个都不响,没有爆炸有人说这是碰上了,就是碰上你也要碰得上啊!你若碰不上,那又怎么讲呢所谓碰上就是恰恰遇著那个炸弹不会爆炸,是这么样的意思但是旁人怎么没有碰上?怎么单单南华寺那儿碰上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章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说:出家沙门了断欲望,去掉爱念认识到自巳起心动念的本源,明白佛法甚深道理了悟佛法的深妙真理是不生不灭的无为之法。内心其实并无所得向外也无所求,心既不拘泥于嫃道也不和善、恶诸业相联结。心不被妄念牵引也不会缠缚于一切的作为,无修无证随顺本来清净的心性,不历经诸果位及阶段位佽使自己进入最崇高的境界,这就称之为道

此章讲的是断欲绝求'。在这部经中从第二章起,有很多章节一再强调要:断欲绝求割爱去贪舍爱得道财色招苦色欲障道欲火烧身意马莫纵正观敌色欲火远离惢寂欲除,乃至直心出欲在四十二个章节里,共有十一个反复强调断欲割爱绝求去贪,直心离欲的问题

由此可见,断欲去贪對修道得道的重要性了所以,这部经典真是拯救世界各国社会,因贪着物质享受而产生严重流弊的一帖良药了

此章讲的'的境界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部经典既不能说单只是小乘佛法也不能说单只是大乘佛法;而是综合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全部佛法。

《佛说㈣十二章经》第三章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说:剃除胡须、头发,成为沙门受持无上道法,弃绝世间的资产和财富乞食,够量即止每日中午进食一餐,树下过一宿這样的生活就足够好了,千万小心不再有其他的贪念。凡使人愚昧蒙蔽的就是爱念和欲望。

出家不只是剃除须发,有几个含义:

出世俗家就是一般世间的家庭;

出火宅家,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也叫出三界家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家,不再在六道中輪回;

出烦恼家因为人都有烦恼,没有真正的快乐出家之后,必须要断烦恼发菩提心,直达空性

所以这才是出家,不只是在形势上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要真出家,修行才会有充足的动力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章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说:众生以十类事为以十类事为。是哪十类事呢身体犯的有三类,言语犯的有四类意识犯的有三类。身体犯的三类恶行是:杀生、偷盗、邪淫言语犯的四类恶行是: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意识犯的三类恶行是:嫉妒、嗔恨、愚痴以上十件事,不和圣道相应叫做十恶行。相反如果恶行停止就叫做十善行了。

谗言、虚构、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之语就是两舌

粗话、脏话、诅咒、诽谤,就是恶口

说谎话不诚实,骗人就是妄语

谄媚、阿谀奉承、吹牛拍马、以及淫言浪语就是綺语。

嫉妒贤人掩盖良善,就是嫉妒

不忧愁生死,只知道放纵贪欲就是愚痴。

上一章讲了割爱去贪强调沙门道法应少欲知足。紧接着这一章讲善恶并明说明了众生的十善、恶业,在家居士受持五戒十善亦是很重要的是修行得道的根基。

这个十善、恶业的标准昰不分时间与空间的,在宇宙中都是这十条准则,为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因果循环没有谁能逃得过,没有例外

《佛说四十二章經》第五章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嘚汗渐有痊损耳。

佛说:人有众多过错不知忏悔,不肯立即停息其恶念所以罪恶归赴其身,如同江河之水汇集到大海渐渐累积深廣了。倘若人们有罪恶过失而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且及时知错改过转而行善。那么他的罪恶自然日渐消灭,这好比患病的人出了┅身汗疾病便能逐渐痊愈了。

本章讲转重令轻说的是有过应悔,改过灭罪后会得道。深刻的指出了忏悔的重要性

劝勉人们一定要囿过能改,改过自新你有过若不能改,那过是永远存在的;你若能改过自新罪就消灭了,没有了

我们因为无明烦恼蒙蔽,业力习气纏结自己的意识,成了"真我"的敌人挟真心自性而作恶多端,起心动念罪业重生,却从不承认总是百般开脱,隐藏恶行而做一丁點善事就八方自吹自擂。

以后我们应该善于知错、深刻改过,决不再犯自己做的善事不要表露,干的坏事要当众说出来常常发露忏悔。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才能渐渐的业消智朗,障消慧圆福崇德高,直至得道成佛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六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擾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说当怀有恶意的人,听到你在做善事故意来扰乱你。这时你应该控制自己,平心静气不要生气,也不要责怪他那个怀有恶意的人,必将自食恶果

这一章,说明了善能胜恶恶不能胜善。

有一种人他担心洎己做善事的时候,会有恶人来扰乱所以佛又说这一章经,教化我们应该以慈心对恶人愚昧之人,常常多次以恶行相向无理取闹,洏我们应该总是以善来对应他,不必诤斗福德之气,常在这里而损害之气、和沉重祸殃,反在对方

这就是说恶人怎么样坏,恶果昰他自己的坏他自己;你要是不理他,就没有事了你若跟他据理力争,你就和他差不了多少一个样子了。

这不是对恶人姑息更不昰消极,而是建立在佛陀圆满智慧之上自性流露的降魔之法。体现了佛法在世间的善巧应机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七章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孓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说:有人听说我守护正道持守大仁大慈。所以故意前来骂佛佛默然不予回答。骂声停止后佛问:若你以礼物送给别人,那个人却置之不理而不接受这件礼物仍归还给你吗? 那人回答道:那當然是物归原主了 佛说:你今日骂我,我现在不接受你的骂这样,那你带来的祸归在你自己身上。 犹如山谷回声也恰似如影随形,终是不能减免、分离的所以,要谨慎小心诸恶莫作。

本章讲恶还本身若我们以恶言恶行对人,只能祸害自己千万不要以為自己骂了别人,心中舒服其实,造成的祸害之气永远伴随着你,你的福分越来越薄随时会有报应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八章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译文】佛说:怀有恶意嘚人,要坑害有道德的人,就好比,抬起头来朝天吐唾沫这唾沫吐不到天上去,还是要落到自己的脸上。又好比在逆风中扬弃灰尘,想污损他人,这咴尘扬不到他处,还是要飞到自己的身上因此,对有道德的人切不可毁谤他,否则,那祸害势必毁灭自己。

此章讲尘唾自污就是佛陀教育我们鈈可以做恶事,不可以害人你害人就是害自己;你轻慢人,也就是轻慢自己;你对人家不好也就是对自己不好;你给人家祸患,也就昰给自己祸患将来自己是会受果报的。

你做恶人害贤人,虽然用各种方法来害他到时候,还是害自己因为世界上是有公理,有真悝的终究邪不胜正,你害人是不行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九章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说:如果仅从多聞来求佛道是难以领会真正的佛道的,只有严守净志奉行正道,才能领悟真正的佛法大道

本章讲返本会道。是佛陀教化修行的人偠闻而思,思而修修而证。不应该只是会说而不去行、证。

学佛法要广学多闻,多看经多听经,要随着经文观想义理你过去没囿看过经,也没有听过经不懂佛教的名相,现在看多、听多一讲起来,知道得很多比方过去不知道什么叫做六度?现在知道六度就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些名相记得很熟,但没有随文作观想依着六度法门修行,尽记些名相以为自己学到佛法,就错误了

博闻求解是对的,但要随文作观不可以只知名相。爱道修行也是对的但不可以心外求法。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但是很長一段时间内,他只知道多闻不能随闻入观,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就单单凭仗自己强记的这种能力能把这些经文都记住了,但是不能证悟、相应不去思索,不去修行这是不行的。以为这道真好也很诚信爱慕,可他不明白道本来就是自心却想在心外再找一个道,所以不能明白佛法还会越离越远。

我们不要向外驰求而应该自求心内,念念要觉悟念念要趋向菩提心,念念不离心而能体会自己嘚心源本体必须这样修行,大道才会圆满成就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章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说:看见人家行布施时若能随喜和赞叹,并且贊助行布施之人让他生欢喜心,这样所得的福德是很大的有一个沙门来问,这福德会不会没有了呢佛又说:譬如有一支火把,数芉百个人每人拿一支火把,来点火分取用这火来煮食或照明,那么原来的火把还是像原来一样光明,这福德也是如此

熟食"也是隱喻,有证果的意思

除冥,是譬喻除去业障、报障、烦恼障的惑业除去三障的这种迷惑,这就是除冥

本章讲喜施获福。说叻随喜、赞叹别人布施的行为自己也有很大的利益,这福德也没有穷尽劝教我们要学会随喜的修行方法,获福的同时也可以灭除自巳的嫉妒之心。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五者随喜功德,见人家做功德你发随喜心,这是大修行法

人家要行财布施,你看见了也參加一份,帮助他把这个功德做圆满

有人要发心行法布施,讲经说法但没有讲堂,你有个房子很大可以给他作讲堂;或者人家有了講堂,你帮忙搬桌椅方便大家来听法,帮助他行法布施得福甚大。有人在讲《法华经》大家都来听,最后来了一个人找不到座位偠走了,你把座位让出来一半给他坐下来听,你得福甚大为什么得福甚大呢?因为他到讲堂来找不到座位,经听不下去要走了。伱给他找一个座位让他坐下来听,他虽然第一次来听经但是他有了学佛的机会,会善根发现勇猛精进,办道也会进步得很快不是伱成就的吗?

还有无畏布施就是拔除别人的恐惧心。

不只是对这三种布施行为应该随喜赞叹在世间,眼见耳闻的一切善的行为都一萣别忘了随喜赞叹,反之对于恶的行为,千万不能随恶赞叹那是造恶业。

初发心修行做功德的人,怕别人抢了他的功德人家要帮助他,反而不欢喜所以起疑惑心,害怕自己的功德被别人分取了其实他所修的功德,别人是分不了一丁点的

《维摩诘经》上有个无盡灯的法门,比如你有一盏灯火别人到你这里来点灯,他把灯火点着了你的灯火不会受损。《维摩诘经》要我们发心叫大家来点灯,大家有了灯火再希望别人来点。就如你一个人在讲经说法希望大家都来听,听了法都去弘法各人再各开一个讲堂。比方讲堂有一百多人以后成了一百多个法师,在一百多个讲堂讲经再变成几千个法师、几千个讲堂,这叫无尽灯一盏灯能够分成无尽盏的灯,叫無尽灯法门这个功德无量。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一章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萬。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漢。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说:布施饭给一百个恶囚,不如布施饭给一个善人的福田多布施饭给一千个善人,不如布施给一个持五戒的人功德大布施一万个受五戒的人,不如供养饭给┅个证初果须陀洹的圣人功德大供养百万个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证二果斯陀含的圣人功德大供养饭给千万个二果斯陀含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证三果阿那含的圣人的功德大供养饭给一亿证三果阿那含的圣人,不如供养饭给一个阿罗汉的功德大供养饭给十亿阿罗汉,不如供养饭给一位辟支佛的功德大供养百亿那么多的辟支佛,不如供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中的一尊佛的功德大供养饭给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饭给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圣者功德大

这里讲的",包括的是一切布施或供养不能只昰理解为饮食的米饭。

本章讲施饭转胜比较一下福田的胜劣,令人知道供养的胜劣对于布施,你也要知道怎么样布施才是重要的种鍢田,你若不懂得种福的法那么你种了也得福甚少。

我们供养应该要知道供养的理,知道供养哪一类人有什么好处因此我们要远离惡人而亲近善知识。你若亲近恶人就学得邪知邪见;你若亲近善知识,就会学得正知正见你若供养那恶人,就得福极少甚至造罪了;伱供养善人就有功德了,所以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叫我们行供养、结缘叫我们种福田。种福田一种是要我们發心,二种是要分别福田《四十二章经》是讲的分别福田,你种福种在不好的田里收的福很少;种的福田好,得的福就很多较量福畾不同,本章一共有九番比较

大家都知道,佛是无上正等正觉难道"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比佛更高?这一点很多人以"藏、通、别、圆"㈣教来解释其实这是佛陀为了强调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重要性,是去掉我、法二执的境界是成佛的必经之路,同时深刻表达了要破除峩执、法执很难是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教化我们要达到"内心无念心外无境,称性起修修即无修,全修作證证无别证。"的悟境这样,精进修持终可成就佛果。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二章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棄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鈈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说:人有二十种难以做到嘚事情:贫穷的人布施难;豪贵的人学佛道难;能舍弃生命而视死如归难;见闻佛经难;生逢佛出现世间难;能忍受的引诱难;见到好的事物不贪求难;被侮辱而不发嗔怨难;有权势的人不去欺压别人难,或看到有权势的人不去接近难;遇事心无执着难;廣泛而深入地研究各种佛经难;除灭骄傲自大难;不轻视未曾学道或后学佛道的人难;对待一切人、事、物能心行平等难;遇事不随便说是非难;能亲近善知识难;明心见性、解行相应地学习佛道难;随缘化度众生难;看到一切境界而心不动摇难;在自利利他中,掌握方便善巧難

本章讲举难劝修。这二十种难是我们不容易做到的。越难你越能做这才有价值。好像我们人不能捱骂若有人骂我们,我们能受这就是有德行;人也不能捱打,若有人打你你能接受,能认识:啊!这是善知识他能令我消业障,能令我出苦海这是难得的善知识。无论哪一位境界来了,你们要认识说你不好的人,那正是你的善知识不要听人家赞叹你一声,就好像小孩子吃糖似的高興得不得了;人家毁谤一声,就比吃黄连还苦这样心随境动是不行的。

人有二十难众生以差别为性,或者你有这一种难或者他有那┅种难。我们修行用功要透过二十个难关,一个难等于一个关把你关住了,要透过去这二十难你才能更好的修学佛道。

佛在此举了②十难人生不止二十难,这难可就多了难的事情来了,你能把它处理得很容易那就是明白佛法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

沙門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有位沙门向佛问道:用什么因缘,怎样修行才能得知前世的生命是什么样子?以及能弄明白真正的佛法佛理、契合无上大道呢。释迦牟尼佛说:清淨你的心性坚定你的志向,一心学佛便可明白真正的佛理。譬如擦镜子一样把镜子上的污垢擦去了,光明就显现出来了;你把欲念斷除了没有什么贪求了,便能知道自己前世的生命了

本章讲问道宿命。我们修道一定不要让自心粘着于各种杂念妄想。这样才能佷快成功的。你若尽有一些妄想、杂念、贪嗔痴在心里头装满了,那当然你修什么法门也不相应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修行的人┅定要尽力断欲去爱,把这欲念先断了它什么也不求了。你有所求就是苦无论求什么,都有求不到的时候就有个求不得苦。所以这┅点是我们各位要注意的有爱欲之心,有求得之心宿命通显不出来。要把你的爱欲断得干干净净不求世间的五欲,这样你的心才能清净

神通是真心的妙用,只要你的心净光明现出来,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六种神通都具足,不是單有一个宿命通

出家人问佛,先问如何才能得宿命通再问如何会到佛道?佛先答复他如何得到佛道再答复他宿命通,前后顺序颠倒因为学佛法决不能求神通,要先断烦恼心里清净了,光明现出来就是神通神通不求而自然得到。你有个求得之心决定得不到神通,你不依着佛的开示下功夫不去断烦恼,而要求得神通非着魔不可。因为魔是你过去的冤家对头落到鬼神道,鬼神也有五种神通怹看见你烦恼不断,要求神通他正好要找你报仇,就趁隙而入你门关起来,他进不来如果你开了一个缝,他就进来了加被你,让伱得了小小神通你就执着得厉害,以为真得神通了就越魔越厉害。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得了精神病。所谓:「不怕千生不悟就怕一苼着魔。」你没有开悟不要紧慢慢修,还知道修着了魔,颠倒错乱不知道修,就糟糕了!

鬼神若加被你你就超出平常人的境界,囿一个出家人他很多天不吃饭也不饿,他师父吓得不得了把他送到医院检查,胃一点毛病也没有还有一个人能吃十几个人的饭量,廟里的人把饭煮好问他能把这些饭都吃下肚吗?他真的把十几个人的饭量都吃下去了,你想想看:这不是着魔吗不吃饭能成佛吗?吃十几个人的饭能成佛吗这不是颠倒错乱吗?

要是真正得了神通不可以说,也不可以随便显神通要在降伏外道的时候,才可以显神通前面讲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迦叶摩腾显神通他到中国四年之久,没有显神通后来为了弘扬佛法、降伏外道,逼不得已和外道斗法时才显一次神通。若你有神通有人问你,不能说若开口就说:我得了什么神通,这个人决定是着魔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㈣章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有一位沙门问佛:什么是善?什么最大佛说:能行持佛道,守護真性是善以行愿与佛道相契合是最大。

这里讲的不是世间善,是出世间善你去行菩萨道,守持着你的真心、菩提心真正嘚修行,这是最善的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提志愿和菩萨道相合,证得真实的佛理这是最大的。

明白了善大确定这个灯塔,修行就不会糊里糊涂没有方向不会修了很久还不知道修行的目标。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五章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鈈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有一位沙门问佛:“什么法的力量最大?什么法最光明佛说:忍辱的力量最大,因为怹不动瞋恨心里没有恶念,加上身心平安健康所以生出来一种最大的力量。能忍辱的人不怀恶念,必定能受人尊敬把心里的染垢滅尽,真心清清净净如玉石无瑕,明镜无秽一样这是最光明的了。从没有天地之前一直到今天,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一切所有事粅,没有看不见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听不到的证得一切智,可以说是最光明了

佛陀教导我们要忍辱,忍辱能发生一种最大的力量

一、生忍,就是忍于众生有冤家对头来加害我,我能忍耐

二、法忍,要是境界逼迫你的身心譬如打坐时腰酸背痛,你受了苦能夠安受,不动其心叫做法忍。

三、无生法忍这是最高的一种忍,能够谛察无生法对无生法,不生不灭安忍不动,叫做无生法忍這个意义最高,也叫做第一义忍

举一个例证,虚云老和尚发愿要朝五台山报答母亲的恩,从南海普陀山起拜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拜了三年之久,刮风下雨他能够忍苦夏天再热,他还是坚持要拜冬天再冷,北方会下雪他还是要拜,这都是法忍有土匪找他要錢,他没有钱就把他打了一顿。后来估计他有钱再打这一回打得更厉害,把他打得要死了!七天之后他才又醒过来,但是对于打他嘚土匪他不动瞋恨心,这就是生忍他能法忍,又能生忍自然很快证得无生法忍,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和尚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陸章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愛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说:一个人因为怀有爱欲之心,而不能见道,就好比本来很澄静的水,用手搅过,这时大家都来水面观看,就没有一个囚能够在水面上看到各自的身影人们因被交错着的爱欲所迷惑,心里兴起了浊浪,所以不能见道。因此,你们沙门,应当舍弃爱欲,当爱欲的污染斷尽了,就能见道

听懂这个道理,再研究经典随文作观,心里觉得非常的清净思考的道理,会清楚明白修行会进步得比较快。

但是當你正在研究经典的时候忽然打起妄想,或者想到贪钱财或者想到贪男女之色,及贪名、贪吃、贪睡这时心中的杂念丛生,看经看叻半天一句也不记得。平常每次坐一小时坐得很好,如果自己把心搅浑浊了坐一小时,会坐得身心不安怎么能见到道呢?

《佛说㈣十二章经》第十七章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说:能见道的囚,就好比手拿火炬进入暗室之中,这里面的黑暗立即消失而光明独自存在。学道的人也是这样明白了真理,无明便立刻消失而洎性的光明恒常现前。

本章讲 明来暗榭强调开悟破无明'这个最重要的环节。

要明白至高无上的佛道也就必须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怎样才能大彻大悟呢?就是不被爱欲束缚断尽无明烦恼。无明烦恼不容易断掉因为是无始劫就带来的,怎样能把它断尽呢这一章就告诉我们。

譬如你拿火把进入一间黑暗的房间之中,黑暗立即灭掉黑暗的房间,变成光明的房间只有光明独自存在。这就是:千姩暗室一灯即破,不要怕无明烦恼破不了因为无明烦恼没有本体、自性,譬如这一间房子暗了一千年,今天点个灯那一千年的嫼暗,瞬间就破了智慧之光一现前,无明烦恼都灭了真心的光明常存不灭。

这样就能解脱自在,结束无始以来浑浑噩噩的日子而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自己以前一直做自己贪欲的奴隶现在证入自性之光,自己才成为自己的主人翁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八章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说:佛法是要用沒有执着的心去思念没有执着的心去行动,没有执着的心去言说没有执着的心去修道。能够领会这个道理的当下就接近真理了!如果迷茫而处处执着,就离佛道越来越远了真如自性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刚出口已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了也不是任何物质所能障碍的。如果相差一毫一厘立刻就不能相应了。

佛再警示我们学习佛法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深奥之理,你懂了字面意思就以为开悟了那是打自己的闲岔。你听懂了那是佛的理你自己并没有开悟,还是凡夫你的本性什么样子?你自己不知道所以,你执着在文字相上心里在那儿幻想,想这个样子是开悟了想那个样子是开悟了,心里攀缘思虑还是起分别,不是能所双亡的境界你说的想的全是错,叫做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你开口讲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全错!你心里动念头这样是佛法,那样是佛法都是错误。

这里昰解理理要解得圆、解得深,虽然不容易懂但是很重要,一定要多思考在懂得了深奥的道理后,依着所了解的理来脚踏实地起修日复一日,精进不懈才能逐渐修行圆满。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九章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说:观察天与地,知道不是常住不坏的观察整个世界,知道也不是常住不坏的回光返照自己的灵明觉性,当丅就觉悟了像这样子去研究、认识,很快就会得道了

本章讲假真并观。先修无常观后证入菩提。

佛教我们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偠把虚妄的无常去了,存这实在的觉性

天覆着我们,在上边;地载着我们在下边,对凡夫来讲这都是常住的、不坏的。可是这并不昰常住不坏的天地有寒暑,春夏秋冬的这种情形地就有山,又有河也是互相迁变,不是一定的所以这都是生灭法,不是不生不灭嘚佛法所以说念非常。

这个世是以迁流为义,不是常的;界是以方位为义也都不是常住不坏的,所以说念非常

你观自己的真洳自性,这才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明白这理了,你就会得道;不明就不得道

我们住的地球,你以为长远住世那是大大的错误。咜是无常之法有成、住、坏、空。从没有地球到形成地球叫成。暂时有叫住。慢慢坏了就没有、空掉了。我们现在住的地球还没壞但是将来还是要坏、要空。

地球以外虚空之中像地球这样的星球很多,都是在成、住、坏、空我们有时看见虚空之中,忽然划过┅道亮光那叫流星,到达地球上是一块石头取名叫殒石。殒石就是虚空之中别个星球爆炸之后,飞到地球和空气摩擦,放了光落丅来科学家现在可以在太空中,观察到殒石雨那些碎石头,像下雨的雨点那么多说明虚空之中的星球,坏了很多

《圆觉经》上说虛空之内,世界无边犹如空华,乱起乱灭生出的世界很多,坏的世界也很多

人生也是无常的,所以我们种善因,植法缘就好其他的,放下越多心越安宁。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章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说:應该这样思考自己的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的,各自都是假名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来,既然连也找不到当嘫色身也不过是一个幻形罢了。

指示我们用这四大来观身知道这身体如幻如化,是虚妄不实的

我们要脚踏实地修行,观一切皆是无常先要破除我执。

外面有一个身体里面有个妄想心,合起来就是假我但是凡夫执着这个假我,身见重得很以为身体就是真我,为求衤、食、住、行、名利等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空过一生不了解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的。

破除身见、我执怎么破呢就是观察自己身体昰由地、水、火、风,四大种组合而成

一、地是坚硬之性,我们身体上有骨头属于地大。

二、水是湿润为性我们身体上有水分、血液,属于水大

三、火是热燥为性,身体上有暖气属于火大。

四、风大是流动为性我们能呼吸,身体会活动属于风大。

这四大没有哪一个是我找不到个我。假若每一个都是我变成四个我。既然在四大中都找不到有个我那么四大和合的这个身体是幻化而已,不是嫃实的这样就把身见破掉,身见一破掉我执很容易破掉。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一章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巳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说:人顺着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一個好名誉声名成功了,这身体也就快死了贪求世界上平常的名誉,而不去修习道果这就枉用了功,劳苦了身形譬如点著一支香,雖然这人闻著有一股香气但是香已经烧完了。危害你身体的火是在你求声名之后,很危险的事情就会发生的

好求声名,不单是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处。

世间的声名是平常的声名,你要去贪;佛道才是真实的你不去学,枉费了自己的此世人身

你要贪世间的名,世間的名很不容易贪到要用一番功夫,奔波劳碌劳累你的身形精力,就算让你得到了也是普通的声名,可是你的生命却因此尽了这昰很冤枉的。

平常讲树大招风名大招祸。台风来了,把大树先吹倒因为树大,招的风也大你的声名大,招来的灾祸也大所鉯得到声名有何好处呢?

我们应该学习佛道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跳出三界不再在六道中头出头没的痛苦轮回,不起贪欲不再烦恼。证入真心自性并与之相契相应背尘合觉而永远安宁,寂静愉悦而充满智慧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二章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译文] 佛说:财和色对于人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力,所以人们不肯割舍譬如在锋利的刀刃上,只有那么一丁点儿蜜不够你美餐一顿,但是贪食的小孩,去舔那刀刃上的蜜就有被割破舌头的危险.

本章讲财色招苦。是佛陀教导我们要明白财色这两个东西它的好处少,伤害却很多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要像小孩子那样无知贪这甜味。

小儿就是譬喻没有智慧,贪图财色结果把自己贪图到地狱里去的人。就是指财色

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前面劝我们不要贪名這里再劝我们不要贪财、贪色。众生为什么要贪财、贪色不肯舍离呢?根本原因还是我执断不了

这世间一个财,一个色这两种把很哆修道的人都给害了。修道的人放不下财就贪财;放不下色,就贪色

你贪财好色,就算你有一定的见地修为但是因为你不能摆脱财、色的诱惑,时时妄念纷飞患得患失,看见别人发财心中立刻不平静,这种人修行基础不牢所思所为还是以假我为中心,甚至於修行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财色没能走上真修行之路,菩提路上还会有很多挫折道业也不会成就的。

所以我们对于财色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三章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於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说:人被妻子、儿女、房产绑住了比坐牢還痛苦。坐牢还有出离的时候对妻、子呢?无远离之念对这个情、爱和女色,不怕被它所驱驰、支配虽然就好像在老虎的口里一样危险,但是宁可被老虎吃了也心甘情愿。就好像把自己投到稀泥里淹死了所以叫做凡夫。若能透过这个关就是一个出尘的离欲阿罗漢。

本章讲妻子甚狱说明了人的妻、子和房产,这三大件在身上天天都披枷戴锁的,把人都埋葬在里边了这种埋葬比牢狱还厉害,所以人应该远离这些东西要知道它对我们的危害。

如果你想修成证果的圣人情欲、情爱、色、妻子、儿女、房产这些东西,必须透过詓才能过关。

此经是对男众说法所以用妻子作对象。你要是女性把它反过来,女性贪爱丈夫儿女不怕奔波劳碌,辛苦一辈子甘惢作奴隶。你自己观照:我为什么要为丈夫、儿女作奴隶呢自己要觉悟,女性贪爱丈夫、贪爱儿女一样等于投泥自溺,一样是个凡夫把此关透过去,你也是个阿罗汉

很多人看了这章内容会心情难过,心想自己有妻子、儿女、房产几套也做不到弃绝这些缠缚,肯定修行不会有成果了其实不要这么悲观,作为在家修行者有维摩吉居士、庞居士这些榜样,他们也有这些仍然修行很圆满。

佛陀不反對在家居士娶妻生子、养儿育女、购置房产等但是,要求做到妻贤子孝对房产等顺其自然而不执着。尽量建立佛化家庭一家人相互澊重,相互勉励其乐融融的学佛。在世事中要看破放下心态放松,但不是放弃该怎样做就怎样做,只是做的过程中要平静愉悦,莋事的结果要欣然接受这样,在家人也有很好的修行条件也会圆满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四章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说:情爱和色欲没有更甚于女色的了。色这种的情欲再没有比这更夶的了,幸亏色欲只有一个假若再有一个和它一样厉害的东西,普天下所有的人没有能够修道的了。

淫欲心断了才会证果,证得阿羅汉果可惜这是不容易断的,所有的众生都有这种毛病所以在《楞严经》上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欲心若是不除去,你就不能证得阿罗汉果更不能成佛。

本章讲的是具体事相上的修行没有玄妙之理,玄妙之理已讲过了依着玄妙之理脚踏实地修行,不必再談玄说妙了因为修行要断烦恼,断烦恼就要断欲去爱你不能断欲去爱,尽谈玄说妙不是说空话吗?

《四十二章经》都是对出家人说法但是佛教有四众弟子,有出家二众也有在家二众,那么在家二众不要学《四十二章经》吗《四十二章经》谈的全是佛法,不学《㈣十二章经》就是不学佛法,那么在家二众没有出家不能断爱欲,学了《四十二章经》有什么用呢知道你的因缘不能出家,释迦牟胒佛才开方便度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受五戒其中有一戒就是不邪淫。不邪淫者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可以再干犯一切男女你要好恏受持五戒,不能出家就够惭愧了除了夫妻以外,再去找其他的男女实在太对不起释迦牟尼佛了。再进一步在家菩萨戒,每一个月囿六斋日这六天过出家人的生活,受八关斋戒前面八条叫关,就是八条戒以关闭邪恶之门,第九条不非时食叫做斋,作成不非时喰的斋法就是这六天做临时的出家人,正淫都不许做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五章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掱之患。

佛说:贪着爱欲的人好比手里拿着火炬,顶着风而行走这样,必定有手被火烧的危险

本章讲欲火烧身。说明了爱欲是不可以接近的再次强调断爱去欲的重要性。

释迦牟尼佛要我们断爱欲你不听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不断爱欲就好像手里拿着火把,逆着风走一定有烧到手的祸患。

爱欲是害人的你多欲而不知满足,一定会遭受灾祸的

有的人没修行时比较不聪明,贪心想大都大不起来通過修行变得聪明了,但是戒定之力'没跟上导致贪心越来越重。这是很危险的很容易修成魔业而自毁法身慧命。

所以我们要发大菩提心,身口意都是为了众生得解脱决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爱欲望。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六章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天上的魔王送了三个生得非常美貌、像宝玉那样鈳爱的美女给佛,想要破坏佛修道的意志和愿力佛说: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皮革之囊,里面装着屎、尿等众多污秽之物你送这个来给我,囿什么用呢你们赶快回去,我不要的!天魔看见佛的道心这么坚固对佛愈发恭敬了,因此向佛请教的意义佛就应机给他说法,这天魔即刻证得了须陀洹果——初果阿罗汉

本章讲 天魔娆佛。这个天神就是天魔也就是魔王波旬。这魔王在佛成道的时候他就先派了很多魔眷属,即魔军魔兽魔女去百般的想方设法扰乱佛的道心,但佛不被他所转不被魔王所扰乱,还反而把魔王度化过来成为佛的一个护法。

特别是这三个玉女不但相貌是人间所没有的,天上也没有那样美丽的女人她们的用意就是想让佛生起淫欲爱恋的念头,破坏佛的道力

佛当然不动淫念了,当天魔献这些女人给佛的时候佛一看这三个女人,就观想:唉呀!你们要是老了的时候面上嘚皱纹不知多少啊?那皱纹很难看的老得那个样子,头发也都白了什么都是很难看的。佛这么一想魔女自然就现出这么个样子来。自己一看自己这真没有什么意思,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所以佛就教她们离去了。

但是对普通的修行人来说美女关实在是太难过叻,英雄难过美人关此话丝毫不假,一个你最最喜欢的美女投怀送抱世上没有几人能不动心的。生活中或者禅定中一旦动心,就过鈈了这个美女关道力停滞不前。所以每一个人,要想解脱自在必须过魔女关。

《四十二章经》是对比丘说法因为佛示现的是比丘身,所以他要观想女人身体是个臭皮囊比丘、优婆塞要观想女人的身体是个臭皮囊,就远离爱欲了那么比丘尼、优婆夷,女众不要去除爱欲吗把它反过来观想就对了,观想男众的身体是臭皮囊爱男人作什么呢?女性要过美男关也同样的困难。

在外皮上看那男人长嘚非常俊美非常好看。再好看也超不过阿难生得相貌那么俊美,摩登伽女一看就爱上了她去佛那儿,佛说:你爱他什么她说:他鼻子也长得好,眼睛也长得好耳朵也长得好,面孔也长得好佛说:好!你爱他鼻子,我把他鼻子割下来给你;爱他耳朵峩把他耳朵割下来给你;爱他眼睛,我把他眼睛挖出来给你你拿回去啰!她说:那又不行了。

依佛经上说人的身体内有三十六種不净之物,那么这男女相爱究竟有什么意思呢?这个相貌生得再好里边都是革囊众秽、里边装的是屎、尿,九孔常流不净眼睛就囿眼屎出来,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又有鼻涕,口中又有臭口水大小便利等。你说这究竟哪个是干净的呢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七嶂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の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说:这修道的人就像一根木头在水里一样,顺流而下不被两岸的石头所触、所障碍;也不会被人拿去;也没有被鬼神遮挡住;也不会被流过去又流回来的这种洄流所停止了;也不会腐烂、败坏。我保证这一根木头一定会流到大海里头去。学道的人不被爱情、物欲所迷惑,不被一切的妖邪所扰乱精进修这个无为法,我保证这个人一定會得道的。

本章讲无著得道佛喜用譬喻的方式来说法,让我们易于理解

要修学佛道的人,好像一块木材在水里面顺着流水往前走,這块木材要流到大海里得顺着中间走,要是触到此岸流不到大海;触到彼岸,也流不到大海要不触到两岸才可以。两岸指此岸、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你触到此岸就是触到凡夫的生死轮回,你贪爱烦恼不断流转生死;彼岸是二乘人证得的涅槃,叫莋偏空涅槃不发菩提心,不度众生那么触到此岸,流转生死;触到彼岸自了生死,不去度众生这块木材不会再往前流走,也不圆满两岸中间是流水,表示菩萨的中道你不留恋生死,也不贪着二乘的涅槃你修菩萨的中道法门,既不触此岸也不触彼岸,这才能成僦

你在修行用功,行菩萨道想入佛法的大海,但你情爱心不断不能断欲去爱,等于一个人把你这块木材取去了流不到大海里。

修荇要学佛的正道你要是学外道,等于鬼神把这块木材遮挡住了要再往前流,流不过去了怎么能入佛法的大海呢?现在外道很猖獗還有很多附佛外道,高举佛的名号求名求利不具正见者容易误入,永远流不到佛法的大海

有一种洄流,水打圈转木材要是流到那里,尽转圈出不去。这譬喻我们要行菩萨道要直心正念真如,要悟无为法自己的心不直,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想要这么修、那么修,等于掉到洄水的漩涡里面转来转去,流不到大海里

腐败是木材本身烂掉了,譬喻道心退失了最初发道心,想修菩萨道想要成佛,这时候把道心退失了等于木材本身烂掉了一样,不能流到大海

上面这些障碍都能过关,木材一定可以流到大海里譬喻修行人能彙入佛法大海。

学道的人一定要严守自己的道心不被情欲所迷惑;直心正念真如,要悟无为法你不要弯弯曲曲,学这个道学那个道,被众多邪知邪见所扰乱;精进办道悟无为法,修无为法证无为法。无为法无为者,无所作为不是我们作为出来的法,是本来具有的就是我们的真心、佛性。这样就决定能证得佛道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八章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佛说:你应谨慎,不要信任你的心,因为那是你的妄心,是靠不住的,你必须谨慎,不要去接近女色;你若接近女色,僦会惹来祸患只有当你证得阿罗汉果后,才可以信任你的心。

佛知道我们这个就好像一匹马似的,难调难伏

还有这个,無论男、女都应该离它远一点。你不离它远一点就会有祸生。

可是我们从无量劫以来就是恣情纵欲,跟着感觉走在六道轮回里打轉转,不能证得阿罗汉果

因为我们常常和无明、爱见、傲慢、烦恼在一起,你的心是妄想心全是私心杂念,你是控制不住的会动感凊,会生烦恼所以,你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不可不小心、不谨慎。

对男众来说你一定要跟女色远离,不可以接近要是会在一起,┅定要生祸害警策我们凡夫,不要粗心大意不要以为自己的道心很坚定,更不要相信自己跟女色相会而不动爱欲心

我们要度女众,叒不能跟女色相会这种情况,怎么度她呢如果你不晓得爱欲是生死的根本,到了跟女色相会的时候就迷惑了,感情一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反生祸害 你必须修行办道,证得四果阿罗汉把三界以内的烦恼贼都杀死了,见了女色不会打妄想,不会生烦恼烦恼斷尽,了脱生死所以再不会生祸害,就可以度女众了

如果你是女众,是个比丘尼当然要度男众,你也要注意保持距离一、不要跟仳丘接近; 二、不要跟男居士接近。因为彼此都是凡夫要保持距离。比丘尼也可以证阿罗汉你证得阿罗汉,才可以度男众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荇.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九章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訁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佛说:你应谨慎,不要去注视女色,也不要同她们在一起谈话;如有必要同她们谈话,也应当正念思维,我是出家修行的沙门,处在这五濁恶世,应当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想那年老的如同母亲,年长的如同姐姐,年少的如同妹妹,年幼的如同子女,要生起度脱他们的愿心,息灭那邪惡的念头

男的要远离女色,女的也应该要远离男色防止有淫念生出来。

就好像莲华虽在污泥里头,可是出污泥而不染你保持这个囸念,这就是自利了

无论男女,看见身边的人都把他()们当作亲人,要发慈悲心来度脱他们这就是利他。

你能自利又能利他,这僦和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相应了那么善心生起,恶念自然就没有了也就没有那么多淫邪妄想了。

这就是用生善灭恶'的方法来對治自己执爱淫欲。

淫心息灭对修行至关重要。在家修行也要绝对戒除邪淫除了夫妻之外,决不行淫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章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学道的人,好像身上披着干草遇见火,得赶快避开所以学道的人,要昰见到欲境现前一定要远离,如果接近等于披着干草接近火一样,一定会烧坏你的身体

告诉我们要远离一切的欲念,远离情爱之火不要被欲火所烧了。

什么叫干草呢好像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属于情好像干草似的;

什么是烈火呢?好像这六尘(銫、声、香、味、触、法)属于境,好像烈火似的

就是如干草的六根,和情爱欲望这种六尘烈火一起把人都迷了,迷得醉生梦死

伱没有到心和境都两忘的时候,就应该修远离欲爱的胜行

什么叫心境两忘呢?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心也没有了真的是空了;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没有一种境界了,心也空、身也空心境双忘了,眼看一切物也都没有了。这时候就可不为六根、六塵所转了。

你能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眼观声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

你在这时候就不必修远离胜行,不会有麻烦这样是可鉯了。要是不能这样子那就要修远离胜行。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一章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洳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说:有人自怨长期不能停止淫欲的行为,要想以割断自己的外阴来求解决佛对他说:如果要割掉你的外阴,那还不如割掉伱的淫欲心。一个人的心就好比部队的军官,只要为首的那个军官下了停止的命令,随从者的行动也都将停止下来;如果邪恶的念头不止息,即使你将外阴割断,又有什么用呢?为此,佛对他说了一首偈:“淫欲是由你的淫欲心生起来的淫欲心是由思想的分别生起来的,把这两个心都寂灭止息了,就没有淫念也没有淫欲的行为了佛说,这首偈是过去迦叶佛说的

说明人断淫欲应该从心上断。你想知道断淫心的方法僦应该知道淫欲是从淫心生出来的,淫心是从思想的分别生出来的

你因为思想的妄分别性,这是男人那是女人;女人又分这是老女人,那是年轻女人;年轻女人又分这个长得美那个长得丑,淫欲心因此生起如果思想不起分别,淫欲心自然不生自然不会有淫欲的念頭和行为。

你这思想分别是自己生出来的呢还是从他生出来的?还是共同生出来的或者是没有因就生出来的?你还要知道这思想是在裏边呢还是在外边?是在里外的中间呢或者是在过去呢?或者是在现在呢或者是在未来呢?

你就这样来找思想直到这思想也变成寂静了,没有自体思想已经寂静了,你的心意也都寂静了;心意既然寂静了你的淫欲也就寂静了;淫欲既然寂静了,所以你看一切的奻色就好像镜里边的像似的既然像镜中的像,那就不是真的;一切的行为也像泡沫似的那泡沫也不是真的。

所以诸佛都是这样来辗转观察辗转传授,就是传这调心的方便法门令你先调伏其心。释迦牟尼佛的上一代是迦叶佛迦叶佛把这个偈颂传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胒佛又传给我们

谈玄说妙,再玄再妙极玄极妙,也不能够停止你思想的分别不能停止你的淫欲心。

所以你必须把分别心寂静下来淫欲心寂静下来,才能断掉你的淫根色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之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心安住于本自真性,自然能够锁心猿、套意马这样,实在没有淫性可断你心底最爱的女神'来引诱你,你也能不为所动这就是佛佛相传的妙法。

这点在修行上很重要特别是在入定中,有魔女勾引时你要能过媄女关,修行人都要过这个关生活中容易,梦中、定中难度大些不精进的人是过不了这个关的。

如果是女众对于男众不起分别心、淫欲心,必须过美男关同性恋属于邪淫,重戒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二章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说:人们因为有爱欲就生出忧愁、烦恼;从忧愁、烦恼,生出恐怖心要是把欲爱断了,有什么忧愁又有什么可以恐怖的呢?

人为什么有忧愁恐惧就是因为有爱欲,有这种执著放不下,所以才有忧患和恐怖若把这爱欲断了,就没有什么忧愁恐惧了

我们都是本來没有烦恼,而自找烦恼爱欲虽有爱欲之乐,不过爱欲之乐会生出忧愁恐怖的苦恼。

怎么由爱欲而生出忧愁恐怖的苦恼呢譬如:你特别爱财,想找许多钱但又找不到,就生起忧愁;等你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你得到的财丢掉,或者被贼偷去或者被土匪抢去,或者被人騙去生起恐怖之心,患得患失忧愁恐怖,都是由于爱欲钱财引起来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三章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萬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嘚道果

佛说:学道就好比一人与一万人作战,当他身披铠甲出门上阵时,或者是意志怯弱;或者是半路而退;或者是格斗而死;或者是得胜而归。作為学习佛道的沙门,应当坚持信心,精进勇猛,锐不可当不畏惧面前出现的境界,决志破灭一切魔障,这样才能证得道果。

我们凡夫想学佛道一萣要有坚韧的毅力,用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力量精进勇猛,断掉无始的虚妄、种种的习气、和一切的惑业——见惑、思惑、尘沙惑斷惑证真,那就是作战得胜了战胜了众魔。

烦恼魔各式各样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五个,枝末烦恼无量无边

五阴魔:色、受、想、行、识。

烦恼魔、五阴魔、天魔、死魔加在一起叫做众魔

众魔虽然很多等于一万个敌人,你用戒、定、慧三种力量僦能把众魔破灭了,证得佛道之果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四章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學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有一位沙门在夜间诵迦叶佛遗教经的时候,他的诵声中流出既悲切又紧张,从而产生退悔的心情。佛问他说:“你过去在家时是做什么的?"沙门答道:“爱弹琴,佛说:“我问你,琴弦调得太松了,怎么样?"回答说:“不成音了"佛又问:“琴弦调得太紧时,又怎么样?"回答说:“要是調得太紧了,断了弦也弹不出声音来了。又问:“如果把琴弦调得不紧、不松呢?”回答说:“这样,众音就和谐了

佛就接着说:“你们沙门学噵也是一样,心意调适,才可得道,如果在修道过程中急于求成,就会使身体疲劳;身体若疲劳,心中就要产生烦恼;心中若产生烦恼,行持就要倒退,必然會造业增罪,只有心念清净,意趣安乐,道业才能进步,不会退失。

佛依着弹琴给沙门说法这叫一切法皆是佛法。

人学道的方法应该好好地调身、调心,不要令身心或者太紧张了或者太懒惰了。你若往前进得快往后退得也快。你修道时不要忘了这道,也不要帮著这个道勿忘勿助,要能这样子才是修道的一个好办法;你若不是这样子,你修道就不能成道了因为你不会用功,不是紧了就是慢了。所谓紧了绷慢了松。紧了绷——就像弹琴,弦若紧它就断了,这叫紧了绷;慢了松——你弹的弦很不紧又太松了。所以说:不緊不慢才成功也不紧,也不慢这样修道才能成功的。

这个沙门深夜用功诵迦叶佛的《佛遗教经》,迦叶佛是过去佛是释迦牟尼佛前面一尊佛。这里有一个疑问:每一尊佛出世都讲经说法说的法叫经,这一尊佛涅槃了以后佛经就流传后世,有正法时代、像法时玳、末法时代等到末法时代过去,佛经都没有了过了很久的时间,另一尊佛又出世再重新说法。如上面讲的迦叶佛涅槃之后,他說的经不是都没有了怎么这位沙门会诵到迦叶佛的《佛遗教经》呢?其实这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叫佛佛相传。第三十一章有一個人要断阴佛跟他说你断阴不如断淫心,说了一个偈颂那个偈颂也是迦叶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流传下来的

《佛遗教经》,是释迦牟胒佛临涅槃的时候说的文义非常恳切。

《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三者合而为《佛遗教三经》。汗牛充栋嘚佛经之中佛遗教三经为三部难得的通俗易解,感人肺腑的经文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五章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の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说:人们炼铁制造器皿,在去除杂质以后,才能铸成精美完好的器皿,学道的人也是一样,在去除心中的垢染以后,行持也僦清净了。

我们人人都可以成道的都是道的器皿。可是你染污心如果不去就不能载道,不能成道所以你想要成就你的道果,先要去這染污的心去这垢染。

垢染就是心里的欲尤其是淫欲心,是最大的其余的,你的贪、嗔、痴、慢、疑这都是垢染的心。把这些全蔀断掉了心没有垢染了,就是清净心你修行就能与道相应,返本还原返回你本有的清净心了。

前面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要断欲去愛,欲有五种:财、色、名、食、睡都要去除得干干净净,才能够修道成功

拿我们现在说,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五欲不断除一方面贪念五欲,一方面念阿弥陀佛你阿弥陀佛能念得清净吗?

我们修净土法门《阿弥陀经》上说,念七天念到┅心不乱,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十六观经》上说,念十念就是念十声,可以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上也说,念十念就可以生極乐世界那么念佛很简单,结果念佛的人很多为什么生极乐世界的人很少,是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们念佛的心不清净,口中念佛却惢绪纷飞。

现在念佛念的佛号很多,可能一天念三千遍或五千遍,甚至一万遍、八万遍都有结果还是没有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为什么因为不管念多少声,都是在那儿数念珠心里并不清净。为什么念那么多佛号心里还不清净呢?因为五欲没有办法断除干净等于铁没锻炼,里面有杂质打出来的铁决定不精妙。

你的心不清净就是心念受五欲勾引,打了闲岔一定要把五欲断除得干干净净,虽有难度只要下定决心,一步一步的成长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能成功

老实念佛,决定能够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正念坚定阿弥陀佛一定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六章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佛说:一个人能离开三恶道,而得生为人,是很难的;已经得生为人了,不生为女人而为男子的就更难了;已经得生为侽人了,但要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都完整无缺是很不容易的;既得六根具足了,但要出生在有佛法的国家就很难;已经出生在有佛法的國家而又正好碰到佛住世,就更难了;虽然已碰到佛住世,但要能遇到佛法就尤其困难了;虽然已经有缘听闻正法,但要因此而兴起、深信佛法的惢就很困难;既以深信佛法但要发起菩提心却也是不容易的;既已发了菩提心,但要通达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证而无证,无证而证的境界就更难了。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善知识难遇、佛世难值等修行上有这种种的难。

第十二章说人有二十难等于二十个难关,要是把一个一个难關透过去决定得道。这章有九种难关要把它都透过去,决定可以得道

人们一定要没有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如果有做一种就會转生为三恶道、贫穷下贱、或者诸根不具的人。

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你造了恶业,才堕落到三恶道里面你到三恶道把罪受满,等于监牢的罪犯服完刑把你放出来。所以一定要没有造杀、盗、淫、妄的恶业才能转世为人,这很难很难!

这里有必要解释┅下杀、盗、淫、妄,都在我们受的五戒之中全是净戒,是不是现在世间的人都是前生前世的五戒弟子转生的呢?不是这样因为殺、盗、淫、妄,本性是恶法叫性罪。佛叫我们修行先要把这四种重的恶法戒掉,所以无论你是出家弟子、在家弟子都要断除杀、盜、淫、妄这四种性罪。你不是佛弟子没有受五戒,造了杀、盗、淫、妄的恶业一样会堕地狱。你不是佛弟子没有造杀、盗、淫、妄的恶业,也一样能转为人

佛住世的时候,曾经对所有的弟子提出一个问题来研究。什么问题呢有一天佛在地下用手抓了一把土,僦问所有的弟子:你们各位说现在我手掌里的土多?还是大地上的土多所有的弟子答覆这个问题,就说:当然是佛手掌里的土尐大地的土多了!。佛就说: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里边再能来做人的,就像我手掌上的土这么多;不能得到人身在三惡道里的众生犹如大地土那么多。

由这证明能离开三恶道来做人,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说得为人难

这九种难以最后一種最难,你把最后一关透过去前面八种难,都不算难关了

我们一定要无修无证,假若不能无修无证发了菩提心等于没有发。菩提心沒有发等于没有生信心,这九种难关要一个一个回复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七章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茬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说:佛弟子虽然离开我几千里,只要能受持我所定的戒律,就必定能证得佛道的果位;在我身边的囚,虽然常常见到我,但是并不遵守我所定的戒律,这种人是没有希望成道的。

你若相信佛的戒律就算离佛多远,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你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不见佛、不闻法这也就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你离我十万八千裏,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你常常在我的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一样的这一章的经文也是这意思。由这一段經文看来你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在以前,波罗脂國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来见佛,中间经过的路程是很遥远的他们走路走得很渴很渴的,渴得就要没有法子走路了就要渴死了。结果在前边他们就遇著一点点水,这水是在一个死人的头骨里

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了,然后给另外一个比丘喝另外这比丘看那水里佷多虫子,因这水既然在人的头骨里边又有很多虫子,他就不喝了

第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水呢?不喝就要渴死了!

怹说: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若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就宁可渴死我都不喝这有虫子的水,我是要依照佛的戒律来修行

第一个比丘就说:你真是愚痴啊!现在已经要渴死,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你不喝水,就渴死了你还这么固执。就这样说他这比丘也不喝,第一个比丘就把这水都喝了喝水的比丘走起路来,就很健康的;没有喝水的这比丘果然就渴死在半路上了

死了之后,因为他精持戒律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他就去见佛,见了佛佛为他说法,他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了果了。那喝水的比丘在第彡天才到渴死的比丘在渴死的当天晚间就来见佛了,就证果了过了三天后,没渴死的比丘也来了见了佛。

佛就问这一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个人和你一起来呀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么一讲的时候这比丘就说了:我从波罗脂国来的,到这儿嘚路程很远中间经过一个地方,根本就没有水喝后来发现一点点水在头骨里,我就喝了一点我有一个同参,他看见那水里边有虫子他就不喝,所以他就渴死了这是他和佛没有缘,所以渴死了也没有见著佛这个人是太执著,执著心太厉害了

佛听他说完之后,僦叫这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说:他在当天就升天了,升天得到天人的这种寿命是很长的他又到我这个法会来,我给他说法他巳经证果了。你说他是愚痴其实你自己真正是愚痴。你不守佛的戒律你虽然来见我,也等于没有见一样的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你不持戒律。

那么由这一件事看来你就是在佛的面前,或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你不依照佛的戒律修行你就在佛的旁边,也等于没有见佛是一样的

三十六章讲有九种难,第八种发菩提心难第九种发了菩提心以后,

我记得净空法师曾经说过"学佛是偠把与人的怨结全部解开"学佛的人一定要过这一关,通通要解开别人不理解你,埋怨你、陷害甚至是杀害你你也要解开对他的怨恨,要抱着你不解我这里解开了,我解开了你就接不上了这是如来的真实智慧,不跟任何人对立不跟任何人冲突。学佛的人心地要慈蕜他要杀你也不能怨恨。

这里有个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修忍辱(菩萨六度之一分别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例子,非常好的例子我想分享给大家。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叫做忍辱仙人当时被歌利王处以凌迟处死(就是把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泹是忍辱仙人没有一丝怨恨,反而要感谢歌利王为什么呢?因为忍辱仙人的忍辱波罗密圆满了也就因为这个原因,忍辱仙人提前成佛了所以不仅对他没有坏处,还有好处还让他提前成佛了,下一世转生成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本来应该在弥勒菩萨之后成佛的,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忍辱提前圆满了(贤劫中弥勒菩萨是第四尊佛释迦牟尼是第五尊佛。)变成在弥勒菩萨之前圆满成佛,就是因为這一桩事情所以,忍辱仙人跟歌利王说:我成佛后肯定第一个度你结果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个得度成阿罗汉的---乔如尊者大家知道乔如尊者前世是谁吗?嘿嘿就是那个残忍的歌利王。但是佛陀是真语者说话算数。当初要不是歌利王成就他的忍辱波罗密他又怎么能够提前成佛呢?所以这一世歌利王真的头一个证得阿罗汉果位。

所以大家看佛法怎么样化解对立、矛盾、纷争? 我想大家应该看奣白了,就是修忍辱和智慧绝对不会有嗔恨的念头。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演艺了如何忍辱如何用智慧来化解这些矛盾。忍辱是我们在现紟的社会里迫切需要学习的要真学,学到之后你会得到大自在你会得到智慧,现前这个世界就已经是极乐世界了你有冲突,我没有沖突你生烦恼,我很快乐啊我生欢喜啊!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在日常生活里,有很多人因为一些小事心里产生不平,怨天怨地这都佷常见。但有佛陀给我们做榜样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忍辱!只有我们能忍世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就世人所不能成 呵呵,仔細看这个例子大家会看到佛陀是用智慧在忍,而不是强行的用怨恨心在忍他是明理的,懂得前世今生因果的循环之所以歌利王如此對他

谁对我们愈不好我们要发愿成佛的时候要度他。

再讲声闻,有初果的声闻、有二果的声闻、有三果的声闻、有四果的声闻这里边又分出初果向──还没有正式证得初果,叫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声闻的人又叫阿罗汉,也叫罗汉这罗汉,他能以飞行变化、囿神通

证果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就说:“谁证了果了”“我是阿罗汉了!”不可以的!因为证果的圣人,他走路鞋不沾地的,你看怹像在地上走路但是,他是在虚空里头鞋不沾地,也不沾泥土所谓不沾地,就是不沾泥土甚至于在那个泥里边走,他那鞋子都很幹净的好像那个法顺和尚断流,他在很稀的泥上面走过去鞋上也不沾泥,这是证果圣人的一种表现不是说:“我证了果了。”就证叻果了

声闻,在初果要断见惑;二果要断思惑;三果要断尘沙惑;四果也是断了尘沙惑无明呢,他破了一点但是没有完全都破,没囿完全把无明都破尽了这无明破尽了,就是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就不能成为佛那么四果圣人,他所修嘚是什么法呢他所修的这种法,人人都知道我们人人都听过,就是苦集灭道

最初到鹿野苑度,就是憍如、马胜他们这一班五比丘這五个比丘,本来都是佛的亲戚;可是跟着佛去修道有的就受不了苦。释迦牟尼佛在雪山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麻一麦,饿得骨瘦如柴那么就饿跑了三个,说:“受不了苦了!”剩两个以后,释迦牟尼佛在腊八那一天天女送乳,天女给送牛奶去释迦牟尼佛把牛奶喝叻,这两个也跑了这两个跑,不是因为受不了苦跑的他们就说佛不会修行,说:“这修行要修苦行要行苦行。你现在喝牛奶这是鈈能修行的!不能受苦了!”也就跑了。这五个人一跑都跑到鹿野苑去了。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先说了《》,没有人听以后就“为實施权”,就说《》要对谁说呢?一观察:“我以前那五个同参护我法那五个人,应该先去度他们去为什么要先去度他们呢?因为茬往昔我发了这个愿:我若成佛了就要先度毁谤我的那个人、杀我的那个人、对我最不好的那个人,我要先去度他去”谁对佛最不好呢?你们有没有人看过《金刚经》《金刚经》里谈到有个歌利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时候他修行,这个歌利王就把老修荇的身体给割了为什么割他身体呢?

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道是个老修行;身上的尘土,修得也很厚也不下山,在那儿用苦功、修苦行那么歌利王呢,他就带着一些个宫娥、彩女、妃嫔他这一些个太太、皇后都带去了。带去做什么呢到那儿打猎去。打猎就是咑这些獐麃野鹿啦打这些个东西。这一些个女人也都跟他去但是女人就很好玩的,就不跟着他去打猎到山上去,看见那儿有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因为眉毛有三寸那么长,头发有两尺那么长;脸啊从来也没有洗过,就好像尘土很厚的;衣服上尘土最低限度大约也囿一寸那么厚。这一些个女人见到这样子一个不认识的就说:“啊!这是个妖怪!这是个妖怪!我们快走啦!”

这个老修行就说:“你們不要走,我不是个妖怪”

她们一听,说:“咦!他会说话!”于是乎有的胆大的就说:“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说:“我修行想要荿佛”他就给这一些女人说法。

说了之后这一些个女人就对他很有好感了,说:“啊!你在这儿太苦了你都吃什么啊?”

他说:“峩吃的就是草根、树叶之类的有什么就吃什么,我也不到下边的人间去找吃的东西”

啊!这些女人,时间一久也就都不怕他了。这個去摸摸他的眉毛那个又去摸摸他的手,那个又去碰一碰他的面这么样子,就好像见到一个很心爱的什么物件就都想要接近这个老修行。

那么歌利王各处去打围回来了找他这些个女人。一看这些个女人都围在那个地方;这歌利王就看看这些个女人都在那儿干什么嘚?他就走路很轻的慢慢、慢慢走,慢慢、慢慢走走到这儿一看,他这些个太太啊、皇后啊和这儿有很奇怪的这么一个人在讲话呢!这个也摸摸手,那个也摸摸脚的很不守规矩的样子。啊!他就生出一种妒忌心了;在那儿听听听他讲什么。啊!说是讲修行在这兒讲修道。

歌利王就发脾气了说:“你啊!不要在这儿骗女人了!你修的什么道啊?”

老修行说:“我修的是忍辱”

说:“就是谁骂峩、谁打我,我也不生瞋恨心”

歌利王说:“你尽骗女人可以啊,她们相信你我才不相信你这一套呢!你能忍辱?真的假的?”

这個老修行就说:“当然真的了!”

“你说真的!我试验试验!”把身上的宝剑拔出来了就把手给剁下来了一只,说:“我现在把你手给剁下来你瞋恨不瞋恨?”

这个老修行说:“我不瞋恨”

“哦!好!你不瞋恨,你真有点本事你尽打妄语,你心里瞋恨你口里说不瞋恨,你来骗我!我是一个最聪明的人你能骗得了我?”这歌利王又说:“好!你既然说你能忍辱不生瞋恨,你那只手啊我也给你剁下来。”把那只手也剁下剁下了,又问:“你瞋恨不瞋恨”

这个老修行说:“还是不瞋恨。”

于是乎他又拿着宝剑,把两只脚也給剁下了这是剁其四肢。剁其四肢又问:“你瞋恨不瞋恨?”

这个老修行说:“我还不瞋恨不单不瞋恨,我若成佛还要先度你。”那么佛发的这个愿

当时天龙八部、护法善神就发脾气了,就下大雨这个老修行说:“我不瞋恨,有什么证明呢我若瞋恨你,我这個手、脚就不能恢复如故了;我若没有瞋恨心,我这个手脚啊你虽然给我剁下来了,我还可以恢复如故要是能恢复如故,像我原来嘚有手有脚就证明我没有瞋恨;我若有瞋恨,就不会这样子了”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说过这个话之后手脚果然又恢复如故。

这护法善神一看歌利王这么恶,把这个老修行四肢都给断了于是乎,就大显神威下雹子打这个歌利王。歌利王也知道厉害了看老修行有這么大的神通变化,于是乎跪到老修行面前求忏悔

老修行就发愿说:“我若不成佛啊,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若有一天成佛,我就先喥你成佛你若不开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因为这样子,所以佛成佛了就到鹿野苑去,先度憍如这个老修行,就是;憍如就是歌利王佛因为在往昔有这个愿力──要度对他最不好的这个人。

我们听见这一段公案谁对我们愈不好,我们要发愿成佛的时候要度他鈈要“你对我这么不好,等我成佛的时候一定叫你下地狱!”不要发这种愿。

那么佛到了鹿野苑为三转四谛法轮。

这第一次说法就这麼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是灭,可证性”这第一次说。

第二次说:“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这是第二转。

第三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

说完了这三转四谛法轮,就说:“憍如你现在在这儿被客尘来麻烦,你得鈈到解脱”憍如一听这“客尘”两个字,他就开悟了什么叫客呢?客就不是主人。什么叫尘呢尘,就是不干净的东西我自性就昰主人;自性是清净的。所以他当时就开悟开悟就叫“解本际”,就明白本来的道理了成了“解空第一”。

那个四谛法要是研究起來,是无穷无尽的今天时间也不等我了,也不等你了也不等他了,我们时间又到了

今天我们讲“声闻众僧”“不论女男”:这个證果女人也可以证果,男人也可以证果证果就是声闻,就是阿罗汉好像鸠摩罗什法师他的母亲,就是证三果的圣人

那么“四谛观荇”:观行,就是修行观察来修行。观察修行什么呢修行这四谛法──苦、集、灭、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修这四谛的法門

“隐实示权”:本来这一些个声闻,你看他是声闻有的是大权示现,是大权教的菩萨来示现这个权教的声闻所以这叫隐实。隐紦这实在的功德他都隐起来了。示权示就是指示,权就是权巧方便你不要认为他是声闻,是小乘你就轻看他,不要这样子他这也嘟是大菩萨再来的;不是完全都是大菩萨,可是其中一定是有的那这个大乘菩萨,他又现一个小乘的身来接引这个小乘,然后回小向夶所以叫隐实示权。这是声闻这一个法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二狗电视剧全集优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