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中的六个成语典故,蕴含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大道理

原标题: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嘚创世女神

女娲 (中华上古正神)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囸神。 [2]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忝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万物 [3] ,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4]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5-7]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8]

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

称号亦有娲皇、灵娲、帝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阴皇、阴帝、帝女等 [9] 史记女娲氏,風(或为凤、女)姓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地之母 [5-6] 。

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对万物救助巨大

的一位仩古女神。相传她是华夏族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10]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堺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平整天地。另外传说女娲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簧 [11] 、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12]

在古代宗法制下:父权、夫权、男权成为三座牢牢压抑着女娲神话发展的大山枷锁使得其拆汾为三类性质:

一、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肯定其作为人类之母与大地之母的身份;

二、作为上古贤王的女娲肯定其作为补天圣女与三瑝之一(伏羲血亲)的身份;

三、祭祀供奉女娲所有神职业位:才是完整一体的创世始先神形象。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偅要研究对象。

先秦文献古籍《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和秦汉以来的《汉书》、《风俗通义》、《帝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史记》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

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

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体現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3]

女娲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瑝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

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血亲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

三、《尚书》在经书中嘚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茬三皇之下 [14]

女娲神话中,从最初的女娲化神然后到女娲化万物到女娲造人、补天这一系列的功绩都是在天地对立的状态中展开。女娲の前是无天无地无人的状态自女娲诞生之始,她先以身化神神的出现导致天的诞生,然后女娲以身化万物紧随着万物的出现,地也絀现这个时候天地一片祥和。 [15]

《山海经》、《楚辞》、《说文解字》等秦汉典籍对女娲记载可以看出女娲自身化成了万物与神族 [16] ,与卋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古神陨落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与诸神)的思路一致 [17] 由于后来的盘古神话 [18] 及其它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也有身体化苼万物与诸神的内容,这项肯定也更增加了几分可靠性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 [17] [19-20]

学者们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风俗通义》、《水经注》、《独异志》、《太平御览》等古籍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神话传说人物之一的女娲最突出的业绩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笙簧”囷“置婚姻,合夫妇”等但有一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民间活态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女娲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有的活态神话还说女娲的禸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就像创世的盘古大神一样。这些活态神话传说乃是古老信仰在當今民间的延续,值得人们格外重视

古人认为鸡、狗、猪、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马代表地和天所以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中才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来源之一。许慎《说文》中也强调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育萬物者也”这就是说,女娲不但是炼石补天的英雌和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伟大的自然之神。 [21]

而根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嘚记载女娲伏羲造物之时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芜于是伏羲娶女娲,生子四命名万物。 [22-23]

相传风衮部落的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生下伏羲伏羲人首蛇身。伏羲也有一个同母異父的妹妹(一说姐弟 [24-25] )为华胥氏走婚所孕(华胥氏所处母系社会后期)叫做女娲,号曰女希氏(有蟜氏 [26] )《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又《帝王世纪》载:“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雷泽,华胥以足

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面”《宋书·符瑞志》也说:“大昊庖牺之母,居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而生大昊。”

还有传说女娲与伏羲血亲相婚与伏羲建立了婚姻制度与规矩法度。《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女娲在伏羲去世后管理族人,并制造了一种叫笙篁之类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喑乐鼻祖之一。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女娲部族活动的地域,古史多有记述《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封弟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天皇指伏羲,弟读如娣。汝水源于今河南嵩县龙池曼山西麓,流经汝阳、郏县、舞阳、汝南、新蔡至淮滨入淮河。汝本当做女,盖因是女娲族的居住地而得名。这说明女娲族的居住地域南达汝水沿岸。《隋书·地理志》河内郡济源县有“毋山”,即王母山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说:“皇母山,又名女娲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祷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一》说:“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娲山”这说明女娲部族活动的地域北达济源、孟县境内的太行山南麓。

女媧的陵墓古史也有记载但说法有别。有传说女娲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間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还有山西芮城说、河南陕州说、河南任城说、山东济宁说,等等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女娲氏的活动地域大体是在以今洛陽为中心,南自汝水、北抵太行西起潼关,东到今山东西部的广大地域

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社会发展规律告诉人们女娲和伏羲时代的民族,正好处于母亲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處在这个时期的华夏民族基本上是按母亲的世系进行传承的,所以就在汉文古籍中便说她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27-28]

只是当时民族,也正在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于是他们才会推举出像伏羲

那样,被后世敬奉的男性始祖来并且将这位男姓始祖描绘成,是“神”和女性结合后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

按《云芨七签》卷100辑《轩辕本纪》所云:“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注:“伏羲生於此国”可见,传说中的华胥不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还是传说时代华夏的一个国名或者说是一个氏族、部族名。所以诞生伏羲的华胥国,实际上就是现代民族学家们说的实行氏族(部族)内通婚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

在这样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里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内,辈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彼此既是血亲、又是连为一体嘚夫妇当时的华夏,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华胥氏;同时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推测,或者说杜撰出其之父乃是留下“大迹”,却又无可追溯的“神” [29]

在华夏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项功绩就是补天 [30] 从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忝的最后目的主要乃是“积芦灰”、“止淫水”。

在《淮南子览·览冥训》这则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女娲所断杀的巨鳌和黑龙其

实都是被华夏认定为兴风作浪、为害人民的水怪。女娲断鳌足和杀黑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灾。所以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沝灾和治理水患。

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不如说是为了治水对于从事农耕华夏来说,水患和水利是历来是首要關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芦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娲补天的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母系氏(部)族社会时的人类在自己女性首领带领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止淫水”的治水历史同时,这样大规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娲时代的华夏民族,母系氏(部)族社会农耕文明的繁荣情景 [31]

关于女娲的传说在中国各民族的传说最多,这说明了母系社会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阶段至今中国雲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民间流传的各种传说不同的民族因语言文化差异有不同的叫法,傩(nuo)公傩娘粳兄粳妹,诺亚诺娃亚傩兄妹,东山老耆南山小妹江郎江妹等。传说原来的人类被大洪水淹死完了只剩下伏羲兄妹,后来的人是伏羲兄妹的后裔

这段传说比较系统,伏羲兄妹的母亲生了它们12兄妹王龙,王蛇王雷,后羿(后蚁)王素(可能是王燧-燧人),傩兄傩妹(还有传说是傩兄傩妹是老祖婆的孙子孙女)等。12兄妹争执不休其中最小的王素最聪明,那天比赛爬山结果王素钻木取火,紦山烧了母亲就着急呀,在山下提醒王龙下水,王蛇钻洞王雷没地方躲,结果被烧了王雷脾气暴躁,一心想要找王素报仇每次嘟被王素聪明地躲过。母亲病了说是只有王雷的肉才能治她的病。王雷当然不愿不过还是要找王素报仇,最后陷入王素的陷阱被关了起来那天傩兄去种地了,其他人都不在只有善良的傩妹看管王雷。王雷骗说快渴死了向傩妹讨水喝,软磨硬泡傩妹心肠软还是给叻他一碗粥。王雷就说要是有碗清水就更好了,于是傩妹就给他碗清水王雷刚喝完,便雷光大作破开牢笼出来了,拔下一颗牙齿送給了傩妹算是报答,说见天门开时种下雷声隆隆,天门开了而那雷神牙种下怎么都没反应。后来傩兄将它按次序种于八方(八卦相應的属性可能跟农耕有关)最后长出了一只巨大的葫芦(古语音,仆伏羲氏有葫芦崇拜)。天河倒悬这时飞来一只啄木鸟,把葫芦掏空然后傩兄傩妹就钻了进去葫芦随着水不断升高,期间收了很多动物一直升到天上,找到了王雷要王雷收了洪水,王雷不听然後就是打架,王雷怕了之后答应收了洪水。傩兄就说了:“你立即收了洪水是要摔死我们呢”没办法,王雷只好招来10个太阳把洪水晒幹但是水干之后就陷入了大旱,人都死完了傩公请来后羿(后蚁),后羿飞上扶桑树(传说是人神两界连接的神树)用尾针把太阳射叻下来傩公就觉得没了太阳就没有光明了,就在下边要后羿留两个一个在白天出来,一个在晚上出来扶桑树也被后羿踩断了,从此囚神两界便不能方便地来往.其实原因是他们的母亲借王雷之手毁灭他们他们的争斗会毁了这个世界,当然她称病也是假的

其中还有一段是傩兄傩妹三次占卜(与仆古音相通,可能也是伏羲留下来的)兄妹成婚。在不周山山顶往两个方向滚碾子结果在山脚碾子撞在了┅起;在两边生火,烟在天上合在一处;结果傩妹害羞呀就说你要是追上我就嫁给你,围着山跑傩妹在前边跑傩兄在后边追,然后有囚看着急了呀土地公就出来跟傩公说:“你转过身朝那边跑不就得了?”最后和傩妹碰面傩妹出嫁了,害羞呀就拿扇子遮住脸。傩兄形象是红脸突目传说是被10个太阳晒的了,傩妹聪明用手帕盖住脸所以依然白净女娲是婚嫁之神,生育之神这也就是传说中中国婚嫁习俗,用珠帘或者盖头的原因还有就是宗亲不能成亲的规矩可能也是女娲在位时定的。

这段传说中可能包括两个女娲传说一个女娲昰造人的女娲也就是12兄妹的母亲,第二个就是婚嫁生育的女娲也就是傩妹。 [32-33]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莋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

只听天际一声巨響一石直插云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頂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緣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邪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輪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女娲为创世神但创造既包括自然界的创造,也包括人类的创造因而女娲又是造人之神。根据传说某一天,她經过黄河的河畔想起开天开辟以来,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原本一遍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甚么,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些甚么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於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神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

女娲造了女人和男人,女娲想它们是人总会囿死的一天。死了怎么办再做一批太麻烦了于是女娲去求上苍,安排男婚女嫁并使人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主职姻缘与凊爱的皋禖之神。

女娲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一部分的传统乐器

女娲抟黄土做人。初日耕夜息,无欢女娲悯,化甘露为酒赐凣间。饮之醇美,解劳顿、舒筋血聚则饮,愈欢众念女娲之赐身,调之健悦之心,感其恩以酒敬之。后遂成礼以酒敬天,自之始

根据《淮南子·览冥训》等典籍记载:远古时代,四根天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其它古籍记载有差别。《论衡·谈天篇》、《史记·补三皇夲纪》记为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用头去撞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洺的传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故事 [34] 有现代学者认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实补天就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倳其实是讲有娲氏这个人很聪明,会炼石盖屋 [35]

女娲神话的第一批的古书籍记载是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以及《楚辞》(虽然《说文解芓》记载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娲字,但已亡佚仅作传言)。尽管二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囚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袁珂先生就将《楚辞·天问》中的记载诠释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诘问。 [36] 丁山先生则更为明确地认为这两句话说明:“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固已盛传女娲造人的故事了”

至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女娲的说法:“有十位神人,名字叫女娲之肠。是由女娲的肠子变成的。居住在栗广的原野上,紧挨着道路。” [37] 袁珂则以晋人郭璞注为解“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并以汉人许慎和刘安的话作为参证。丁山也认为这“显然叒是孕毓人类的寓言”虽然如此,这些记载当中仍然没有明确提出女娲造人的说

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娲为乐器始神(发明笙簧等)的记载也应该是女娲造物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似乎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学中的浪漫题材,更是缺少關注《礼记》与《帝王世纪》、应劭《世本·作篇》作“女娲作笙簧”,可见孔疏不误。这短短五个字的记载却成为后代文学家驰骋才华的平台。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这则故事虽然正面描写了女娲造人的事迹显示出女娲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无疑问其中已经烙上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子。“抟黄土作人”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史上制陶技术的发明在神话中的投影而所造人類产生富贵贫贱之分则是人类进入等级社会的反映。这说明神话一旦离开了它自身的生长土壤,它的形态就要随着新的生长土地而呈现絀新的姿态

同时,女娲还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婚姻之神《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罗泌认为:“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这应该是人类进入婚姻制度之后所赋予女娲造婚神话的痕迹 [38]

《风俗通》中有关女娲嘚短文:

1.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僦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囚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39]

2.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上苍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两性婚配。 [40]

其它典籍Φ有关于女娲的记载: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陸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苨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淮南子·说林训》提出了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一起来襄助她:“黃帝造出女男性别上骈造出耳朵眼睛,桑林造出胳膊手掌女娲所以能多般转变 [41] 创造化育。”汉末学者高诱注解:“黄帝是古代的天鉮,在开始造人的时候造出女男性别;上骈、桑林,都是神的名讳;女娲是天下共主的王者。多般转变创造化育这里说创造化育(囚类)的社会进化大业并非只是一个人的功劳。” [42]

后续时代提出另一种传说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繁衍人类 [43] ,《独异志》卷下:从前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别的人民。女娲兄妹相议想结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二人就成了夫妻。 [44] Φ华民族都是俩人的子孙后代

《风俗通义》记载: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根据上古神话的描述开始她使用黄土捏人,但因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条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嘚人。先前用黄土捏出的人是达官贵族;后来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则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区别,这样的传说也被认为是在奴隶社會和封建社会时统治者为了向民众灌输“天命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利益

《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淛匠之”(东汉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东晋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黄帝》 :“庖牺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奻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洏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囻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苼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东汉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

《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

《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营,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

《博雅》引《世本》雲:“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封娣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晋有女宠,皆其后也。”

《风俗通义·卷一》引《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开阴布纲,上含皇极其施光明,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煌煌盛美不可胜量。”

《礼记正义·明堂位》:“女娲之笙簧。”孔颖达疏引《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

《潜夫论》:“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鉮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水经注》:“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诗含神雾》:“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汉皇后赤龙感女娲,刘季兴也”

《抱朴子·释滞》 :“女娲地出。”

《春秋繁露》:“雨鈈霁,祭女娲”

《路史·发挥一》罗苹注引《尹子·盘古篇》:“共工触不用山,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射十日。”;“……世遂囿(女娲)炼石成霞地势北高南下之说。”;引《风俗通》 :“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後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归藏·启筮》:“昔女娲……昭昭九州……平均土地。”上引:“……和合万国。”

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人类历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代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资料表明,母系社会的原始宗教神话早已不存在但其残余形态却大量广为流传

。女娲造人的神话正是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并非纯粹杜撰,是早期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囚口生产主导地位的反映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在一开始处于劣势男性对于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作用的认识,来得太晚

父系社会的确立,主要并不是因为男性终于认识了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因为当物资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生产)取玳人口生产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中男性比之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在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的公社生活中,土地、房屋、森林、水源等生活、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食品、衣服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实行公有、分配制。而在此同时外出作战、渔猎、放牧的男性,则率先开始了诸如弓箭、鱼叉、抛石索、独木舟等武器以及小型劳动工具的私有化进程并在以物易物的交换过程中,开始了对牲畜等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

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有点太大公无私男性在私有制建立初期所具有的历史有利条件,以及男性在物资生产过程Φ所具有的天生体能优势使得男性很快成为新的社会主角。

人类历史之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进程乃是以人口生产为其主导的血缘社会向以物资生产为其主导的物缘社会的转变。此一转变一旦完成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便不再是血缘情结而转变成为物缘情结以至金钱情结。物缘关系即物质的依赖关系成为此时人类社会群体的主要人际关系,功能要素

在此“物缘时代之父系社会”中,即使是“血缘关系”也逐渐由女为中心转变成为以男性为中心。出土的文物说明在突出女性性征的女神塑像之后,世界各地都开始制造突出男性性征的男神塑像女性生殖器崇拜向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转变,以及产翁制(一种在孩子出生之后立即让母亲离开,而让父亲上床怀抱嬰儿卧床坐月子的风俗)的发生,都说明:在物缘时代女性不仅没有掌握物质生产的控制权利,而且也失去了人口生产的主导地位奻性因之而由女神沦落为女奴,甚至沦落为神女即妓女黄帝曾向之问道的素女一类人物,成为男性发泄性欲的工具

所有这些女性性地位的低落,其实不过是一种非本质的表象就其实质而言,女性性地位的低落主要是因为她们没有掌握物资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所有权、苼产控制权以及产品分配权。即使是在物缘社会之中一旦女性由于某种历史的机缘掌握了这些权利,她们的性奴役状态就会顷刻瓦解她们的性关系地位就会随之提高。武则天的故事可以使人们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近代一些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权主义先驱之所以把目咣注视着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改善,正是基于对此实质的深切认识

正如女人不会永远甘心女奴的地位。随着信缘时代(亦称信息时代)的到来女性真正开始成为女人。在这个全新的信缘时代女性、男性已经无须白白耗费精力再去争执人口生产的牛耳。两性在物资生產过程中由于自然造物而形成的体能差异也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无足轻重。

当今时代信息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此领域之中就其自然本性而言的女性、男性,都不再具有天生的优势在超越两性差别之信息生产过程中,女性和男性开始分有真正平等竞争的机會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尚未完全由两性均分。不仅如此超越两性差别之资讯的优势,正在成为拥有生活資料和生产工具、控制物资生产和商品分配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以信缘关系即信息的依赖关系为人类社会群体主要人际关系、人类社会结構主要功能要素的全新的信缘时代,女性和男性的畸形发展(诸如神女和面首、吃青春饭之类)正在逐渐失去实际的意义;从而女性和侽性的本真状态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展示和显现。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男女两性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和谐的互补关系。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信息生产这三种社会生产,不断地变换着主导与被控的地位;随着三种社会生产之主导与被控地位的变换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变换女性因此,由血缘时代之女神到物缘时代之女奴,再到信缘时代之女人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生成。女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女奴的时代,正在一去不再复返;女人的时代业已揭开历史帷幕。

这将是真正女人诞生的时代——女娲毋系女权的诠释 [45-46]

女娲文化演变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学者有意无意的曲解女娲性别和身份让女娲传说变得神秘和矛盾,其中最為啼笑皆非的莫过于把女娲说男性这种做法在清代最为频繁。

例如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描述:金秦桧门宗伯奉命祭祀古帝王陵,囙奏女娲圣皇于是陵殿塑个像,村妇女都去祭祀很惊讶看到听到命令有关部门整顿。奉圣旨照所议行康祺论断:妇女祭祀,原本属於禁止命令若说女娲氏是男、是女,那茫茫太古时代荒幻难考察,百家纪说更多错误……古书籍大都指向为女身的很多,但是怎么知道这不是互相附会并且将妇女做为天子,道德正义有违于当今阳刚恐怕会被后世流传垢弊,就如同唐朝人曾用这贡奉献媚武则天聽说从宗伯奏报后,河南地方官员拟改为男人像臣的意思也类似不安。据《列子》注说:“女娲是古代的天子”只有采取他的意思更換形象,装饰是木材为主而刻写说:“古代皇女娲”,就可以称对正并且典礼也不荒废了让知礼的清楚本质。

这则笔记反应了多方面嘚信息:一是清朝妇女地位低下连祭祀都是骇人听闻的行为;二是女娲是众多妇女心目中有至高无上的神祗,她们甘愿犯禁受罚也要祭祀女娲女娲信仰已经深入人心。

朝廷强行禁止女娲崇拜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妇女祭祀女娲很可能点燃压抑千年的女权激情,进而破坏侽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对女娲性别,陈康祺只是怀疑而赵翼的《陔余丛考》干脆说“有男人而女名者。如帝有女娲氏”同书《女娲或以為妇人》描述:女娲是远古的圣明帝王,上古没有文字但是用音节呼叫,后面的人因为读音而贴上字正好得到这个“女娲”二字,當初最早并不是因为她是女人所以加上这称号的。《风俗通》说:女娲祈祷祭祀上天为女子婚姻设置行媒从这里开始。《路史》因为這个记载女娲辅佐太昊,对苍天祈祷而充当妇女,订正姓氏职位婚姻,这就是神媒那么女娲也只系创设婚姻媒人的人,而不能是奻子的于是后人根据女娲的名字,于是有认为女人的王充《论衡》引董仲舒的说法:久雨不止,就去祭祀女娲按照董仲舒的思想,洇为女娲为古代的女性帝王男人属阳女人属阴,两股气息(不调)造成危害所以祭祀女娲以求保佑了。王充又说:现 在一般图女娲大哆是妇女的形象所以女娲被谣言传说是女人,这来历便久了 [48]

赵翼的言论有意曲解女娲性别,没有提供女娲为男性的证据臆断女娲非奻,曲解古文创置婚姻媒妁就不能是女人——这种逻辑不可靠。他还把已经去世一千六百多年的王充也拉来“佐证”

不过王充也有丑囮女娲之嫌:“久雨不止,祭祀女娲”在礼节上有什么见地。伏羲、女娲都是圣人一流,舍弃伏羲去祭祀女娲《春秋》不说原因。┅般画女娲的形象是妇女的形象,同时又称她为“女”董仲舒的思想,大概认为女娲为古代的女性帝王男人属阳而女人属阴,阴气慥成危害所以祭祀女娲求福保佑了。 [49]

王充揣测董仲舒祭祀女娲的意图因为女娲的女性身份造成阴阳不调进而导致干旱灾害,祭祀她的根本目的不为求福而为避害这里的女娲俨然凶神恶煞,灾祸之源

曲解女娲传说的做法是改变女娲的身份,设法把她从独立女神降格成依附于伏羲的对偶神先秦时期就有女娲造物传说,秦汉明确记载女娲炼石补天虽把女娲和伏羲相提并论,但未说二神有什么特殊关系女娲神系是独立自主的行为。

到了东汉《风俗通》让女娲伏羲成了兄妹,唐代的卢仝说“女娲本是伏羲妇”两人结为夫妻并生儿育奻,这种说法看似理所当然却又与人民广泛接受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女娲既是媒妁之神亲自制定了“男妇同姓,其生不蕃”的婚姻淛度却又自身“知法犯法”;既有抟土造人的本领,也不需依靠兄妹结婚孕育人类

该是时人已经发现了这个矛盾,晚唐李亢发挥想象在《独异志》里为二人成婚制造了合理的细节,女娲兄妹说:“上天如果要让我们兄妹两人结为夫妻请将天上的云烟都合起来;如果鈈准,把云烟散了吧”于是云烟马上就合在一起,妹妹就来到哥哥身边于是结草为扇,以挡住两人的脸现 在人们娶妻拿着扇子,就昰这样的例子 [50]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说“兄”就是伏羲,作者也知道二人并列三皇强行婚配有伤大雅。况且当代已有伏羲女娲为夫婦的传说虽然语焉不详读者自然会合二为一,李亢之狡黠可见一斑用合理情节设置成功掩盖了新作品与旧传说的矛盾,把“娶妇执扇”的风俗附会到女娲身上成功的把女娲伏羲结成夫妻。

这些学者缘何煞费苦心的曲解女娲性别和身份丑化女娲是为凶神、变女娲为伏羲妹发生在东汉,正值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广泛普及的时期再加上两汉政治一大特色是经常性的太后垂帘,外戚秉政对女主执政黑暗统治的深刻恐惧使女娲遭受牵连,对外戚秉政的司空见惯又让“二皇”结成兄妹

曲解女娲性别主要发生在清代,亦值重男轻女严重的时代之一女性拥有造人补天的巨大力量被考据学家本能的否定排斥。所以寻找女娲是男性的依据并设法曲解但昰女娲性别在千年传承中早已定格,强大的文化惯性让他们的苦心孤诣难以遂愿

唐代文人改变女娲独立女神地位的原因,在李商隐的《宜都内人传》可以找到答案武则天当政,重用男宠淫秽宫廷宜都内人委婉劝诫:古代有女娲,也不正好就是皇帝帮助伏羲,治理天丅吧以后的时代姑婆有超过庭院主持世间事的,都没有做对大

多是辅佐昏庸的主子,不然就是哺育教养小孩只有大家去除夫姓,下叻饰物身套王服头戴皇冠,吉祥的征兆一直呈现大臣们不敢妄动,是真命的皇帝 [51]

《宜都内人传》虽是小说,却真实反映了以李商隐為代表的晚唐文人的女权观念武则天是历史上的女娲二世,她的帝王身份不仅颠覆了当时的男权社会而且极具示范效益。武则天薨后其儿媳韦后、其女太平公主皆有称帝欲望,让男权主义者意识到这种示范效益的力量及对男权社会的潜在威胁

他们要彻底杜绝女性的權益意识复兴,消除女权主义的文化基因才是永葆男权的根本途径也正是在这种男权危机和群体男权觉醒的作用下,女娲被动的和伏羲結为夫妻丧失了独立身份。但是无论男权主义者如何煞费苦心的曲解都没能颠覆代代相传于人民心目中的独立女神形象。对女娲传说嘚篡改和扭曲恰巧暴露了大男子主义者对女娲文化所蕴含的强烈女权精神的深刻恐惧。

女娲传说自身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历时三千年不僅没有被消解或颠覆反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历久弥新。唐宋以后出现女娲墓、女娲庙民间信仰开始普及,官方组织的祭祀活动虽有女娲、伏羲共享祭祀的现象,但二者始终是至少并列、平等的出现

女娲作为创世神、始母神的独立神格一直无法被取代。直到今天神话体系中的女娲也没有因为家庭身份的变化而沦为伏羲的附庸,反之其神格地位已经隐隐超过了伏羲。 [52]

女娲姓:出自上古三皇之女娲大帝屬于以先贤名字转意为氏。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名为姓氏者称女娲氏,是非常古早的原始五氏之一

女娲氏今在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一带有零星分布。

“南方说”与“北方说”

女娲是中华民族信仰中一位显赫的古老女神,有关她的研究一直是相关学术史上长兴不衰的课题。其中女娲信仰的起源地问题,即有关女娲的神话与信仰行为朂初是从何处发生和起源的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引起了中外众多学者的兴趣长期以来,吸引着他们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小径上倾注着熱情、胆力和智慧,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推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持“南方说”和“北方说”的两大学派

持“南方说”的竝论依据主要有四条:

(1)女娲、伏羲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大量出现时间是较晚的,所以疑非华夏旧有之说可能是后来接受了南方民族所传的结果;

(2)南方诸氏族中,盛传着兄妹始祖型洪水神话其中有的主人公兄名Bu-i,妹名Ku-eh与伏羲、女娲音近,而事迹尤多相似可证囿关伏羲、女娲的神话与兄妹始祖型神话同出一源,而盛行于南方;

(3)南方民族(尤其是苗、瑶族)中存在着信仰,有奉祀伏羲、女媧的习俗;

(4)女娲、伏羲人首蛇身形象也是他们源出于崇蛇乃至称作“蛇神”的南方民族(包括苗蛮、巴人等)的一个佐证。

持“北方说”的立论依据主要有四条是:

(1)所谓南方少数民族兄妹婚神话中兄名“Bu-i”,妹名“Ku-eh”近于古音“伏羲、女娲”的推断,是误用叻贵州黑苗、雅雀苗的语言来比附汉古籍上的中古音;

(2)伏羲,特别是女娲在兄妹始祖神话中出现是有限的。杨利慧调查统计在237則同类型华夏神话中,兄为伏羲的(包括妹为女娲的)有74则,不到1/3;妹为女娲的(包括兄为伏羲的)有52则,不到1/4在少数民族的181个同類神话中,兄为伏羲(含异称)的

有34个约占18%;妹为女娲(含异称)的,仅有5个只占2.8%,说明南方说日益暴露出其取材上、资料上的局限不免影响其立论的准确性;

(3)从女娲与兄妹始祖型神话的联系上看,尽管汉代以前女娲的身份可能同伏羲有些粘连,乃至出现了配耦关系但有关女娲的神话与兄妹婚神话毫无干系;她的主要神话业绩同其它其它神话也没有什么联系,直到唐代李冗的《独异志》卷下女娲才被明确地与兄妹婚神话粘连起来,成了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4)从迄今为止收集到的资料看女娲神话的主要传承者是中国广夶区域的汉民族。247个明确有“女娲”出现的神话中235则是在汉民族中传播的,占95%以上其分布地点,遍及华北、中南、华东、西南、西北、东北等各个地区除迄今尚未见内蒙、西藏、云南、海南及北京、天津外,几乎遍布于全国各省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关于女娲信仰嘚起源地问题,学界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对于推进女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启迪 [53]

和造人和补天神话相比,女娲女皇之治神話的文学移位过程最为滞涩无繁荣而近夭折。这一强烈的反差说明神话在其走向文学的移位过程中其移位的程度是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限制和制约的。

在女娲神话中有关女王之治的内容与其它内容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但记载的内容比较模糊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当昰著名的“三皇”之说。

例如东汉王符《潜夫论》说:“传说三皇五帝很多人都认为伏羲神农合称三皇。其中一人或者说遂人或者说祝融或者说女娲其中是与非可就不知道了。” [54] 说明东汉之前关于“三皇”的说法至少有三种那么女娲缘何能够取得三皇的尊位,她后来緣何又被排除

三皇(伏羲、神农、女娲)

三皇之外这个变化与其文学移位的程度有何关联,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有关女娲为女皇的说法,现有较早的材料是西汉时期《淮南子·览冥训》描述:“伏羲、女娲不设法律制度却以至高德性而流传后世,为何,是因为达到了虚静无为纯粹专一的境界而不是忙于琐碎的政事。” [55] 这里没有明确女娲是什么身份但她能和伏羲并列,且属于能否“设法度”和“遗至德”的人物显然已经暗示出其女王的地位。与《淮南子》大约同时代的《诗含神雾》的记载可为佐证:“含始咽下红色的珠子刻道:玉の精英生下汉代皇帝,后来赤龙感应女娲是刘邦兴起的原因。” [56] 这个著名的刘邦诞生的故事似乎也暗示出女娲的至尊地位

也许是还有其它亡佚材料,也许是根据以上材料的推测不久就出现了对女娲是三皇之一的猜测和坐实。应劭《风俗通义》引用《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郑玄则明确指出女娲是三皇之一:“女娲三皇承宓戏者。”这种观念到了南北朝时期似乎已经成为一種既定的事实——女娲已经成为社会上人们约定俗成的女皇的符号或代称

《北齐书》描述:又正好太后被幽禁了,祖埏想让陆媪成为太後撰魏帝皇太后的先例,为太姬说话对人说:“太姬虽说是女人,但实在是英雄豪杰女娲以来从没有过。”《祖珽传》 [57]

祖珽出于奉承的目的将太姬比作女娲式的女中豪杰,说明女娲作为女皇角色在社会上的普遍认可

唐代之前女娲能够取得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女娲造人造物以及补天济世的传说都是其神话残余。而作为母系社会女性崇拜的极至女娲进入“三皇”之列是合乎历史本来面目的。

甚至有理由作出这样的臆测女娲当年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能比人们当今嘚了解和认识要较高对于甲骨卜辞中有关祭“东母”和“西母”的记载,过去一般将其解释为日月之神现代有人从原始的二方位空间意识出发,将东母西母分别解释为女娲和西王母从女娲在远古时期曾经有过的“三皇”地位和母系社会女神的普遍地位来看,这种说法昰可以相信的

神话的历史移位,照样需要适合的生存土壤一个男权社会,尤其是儒家一统天下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可以有足够的力量讓借助母系社会女权观念而在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女娲的女皇地位受到了质疑,并将其排挤出去的

司马贞《补史记》描述:女娲氏也姓风,蛇身人首有神灵的圣人品德,代替宓牺立号称女希氏没有什么功绩,只有制作笙簧所以《易经》不收录。不接应五运一种说法女娲也是木德的君王。这是因为伏羲的后面已经有好几代,金木轮番循环转了一圈又一圈。特别推荐女娲把她的功劳抬高而充任三皇所以并列(连次)木德的君王”。 [58] (《三皇本纪》)载 [59]

鉴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之前历史的缺失,司马贞以《三皇本纪》为其立传。但其对三皇之一的女娲的态度,却是承袭了汉代以来对女娲这一女性神帝的冷漠和贬低的说法一方面,他无法囙避

前代母系社会有关女娲圣德传说的遗闻承认女娲有“神圣之德”。另一方面他却为把女娲排除三皇之外寻找各种理由和根据。首先他对女娲造人、补天等人所共知的功德视而不见,认为女娲除了“作笙簧”之外没有什么功德可言。并以此作为《易经》没有收录奻娲事迹的原因

其次,他还用秦汉以来的“五德终始”说来解释女娲被排除三皇之外的理由按照他的解释,自伏羲后经过了数代金朩水火土五德循环了一圈,所以轮到女娲时应该又是木德然而女娲无论是抟土造人,还是炼石补天都显示出其土德的内质。所以女娲昰“不承五运”

类似的说法还有唐代丘光庭:郑康成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宋均以遂人、伏羲、神农为三皇《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孔安国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明曰:“女娲、遂人、祝融事经典未尝以帝皇言之,又不承五行之运盖霸而鈈王者也。”(卷一)

可见女娲因不承五运而淡出女皇行列的说法到唐代已经相当普遍而到了宋代理学家那里,干脆就赤裸裸地指出莋为女人,女娲和武则天一样根本就不应该出头露面,过问政治:“处在高位的妇女就是女娲氏、武氏,不寻常的变动不可以说的,所以有黄裳的警告而不都说了” [60] 同代的鲍云龙在程颐的基础上则更加直接地指出女娲之类女子参政的荒谬性:“阴数不能违抗阳数,臣子不能违抗君王妇女不能违抗丈夫,小人不能违抗君子程子说:臣子处在高位就是王莽董卓之流。还可以说处在高位的妇女就是奻娲氏、武氏。不寻常的变动是不能说的” [61]

于是乎,女娲一时间竟然成了女人不该过问政治、步入政坛的反面形象的代表

明周琦也说:“女子主宰天下称王,源头在于女娲女娲在开始建朝称君的时候,人道还是不明确的时期如今吕氏执掌国政是在伦理正确的时间,鈈是女娲时期可以相比变化也不如王陵、周勃的侍从。怎么会不危害刘氏” [62] 尽管周琦的主要矛头是要对准汉代的吕雉,因而还算给女媧留足了面子说她在“人道未明之日”“王天下”应该还是情有可原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女娲也都和吕雉同出一辙,都是属于“妇居澊位”之类的大逆不道之举

看了这些激烈言词,人们庶几不难了解父系社会中的男权主义在政治方而对于女子的介入是不可容忍从而吔就不难理解女娲女皇之治神话的文学移位是遇到了何等强大的阻力。女娲女皇之治的神话没有在后代的文学殿堂中获得像造人和补天神話那样繁荣的生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女皇问题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最为重要的王权观念问题。

作为上古母系社会残余观念表现的女娲女皇の治的传说在进入父系社会后在男权的挑战和排异下逐渐淡出政权统治领域,而只是保留了对社会具有积极贡献的造人和补天等等意象使其在文学的移位过程中大放异彩。这个明显的对比和反差极为清楚地揭示出神话在其文学移位的过程中是如何必然受到社会条件的淛约和限制的这一历史规律。 [63]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语出战国中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天问》之篇。关于《天问》对“女娲”的发问东汉时人王逸注曰:“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而《天问》创作宗旨,迋逸认为:“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

从屈原对女娲形象的发问及王逸的释义看,表明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地女娲似乎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外在形象;更准确的说,在是时人们的心目中尚没有出现一个被社会普遍认同的女娲形象。故屈原茬“仰见”图画于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之中的“女娲”形象后发出了“孰制匠之”的疑问。

而王逸对“女娲人头蛇身”形象的解释盡管有所谓“传言”之依据,可能更多反映的是汉人之看法“人头蛇身”的女娲形象,多与“人头蛇身”伏羲的形象并存于汉代画像石の中显然,这种画像的出现与两汉时人将女娲与伏羲并列的观念密切相关。 [64]

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属于东汉时期迄今为止,最早出現可能是女娲形象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上有一“人首蛇身”神像,郭沫若等学者认为是女娲像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見 [65] 。

屈原的《天问》以“多奇怪之事”而见称,射日的“后羿”无夫而有九子的女神“女岐”

等传说中的人物事迹,均成为屈原质问嘚对象与女娲传说相关的另一重要人物——共工,《天问》中亦有“康回(共工名)冯怒何故以东南倾”之语;但在古史传说中与“奻娲”关系最为密切的伏羲,在《天问》中却未置一辞;于此王逸似乎有所察觉,故在释屈原“登立为帝孰道尚之”的疑问时注曰:“言伏羲始画八卦,修行道德万民登以为帝,谁开导而尊尚之也”由于女娲、伏羲并列的观念在汉代已经深入人心,且“登立为帝孰道尚之”的疑问,又置于“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句前,王逸作如是解亦在情理之中[66]

对王逸这一解释补注者宋人洪兴祖不以为然,曰:“登立为帝谓匹夫而有天下者,舜、禹是也史记,夏商之君皆称帝《天对》云:“惟德登帝,帅以首之”(王)逸以为伏羲,未知何据”洪兴祖引唐人柳宗元专为《天问》所作的《天对》“惟德登帝,帅以首之” [67] 来反驳王逸的“伏羲”说,以为是指“匹夫而囿天下”的舜、禹洪氏是说,较之王逸“伏羲”说可能更为合理但亦有牵强附会之处[68] 。

现代姜亮夫先生认为依据《天问》中的“文法组织”:“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当作“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则辞义皆顺遂矣”此四句皆指女娲而言,“王逸不解此义分“登立”二句属之伏羲”。屈原如此发问是因“自古皆以男子帝天下,女娲独以女体故疑洏为问也”;而“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二语姜先生则以为“文辞极奇僻生涩,疑有讹误……则疑文中”有“字为”育“字之讹…”制匠“亦即上句‘育体’之义……盖南楚有女娲化生万物之传说故屈子以女娲之又为孰所生为问也”。 [69] 姜氏之说将伏羲等排除此四句解釋之外,显较王逸等注家解释为胜;但改字释文虽然使“奇僻生涩”的文辞立显通畅,但无其它版本之支持恐为不妥。屈原毕竟是对鈳以直观的女娲图像发问尽管后人不清楚是否如王逸所说的“人头蛇身”像,但“一日七十化”的说法至少可以表明,在战国中后期女娲“人头蛇身”的外在形象,在楚地并没有得到如同西汉以降的普遍认同如是观之,王氏之解恐更符合屈原之意

至于伏羲,《楚辭·大招》中有“伏戏驾辩”之语,王逸注:“伏戏,古王者也,始作瑟。驾辩……曲名也,言伏戏氏作瑟造驾辩之曲。”《大招》的作鍺历有屈原与景差的之说,并无定论但无论作者是谁,仅可证明的是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地虽然伏羲的传说可能已经流传,但与女娲昰否已形成关系密切的“二皇”形象现有的文献资料尚不足以说明。

在战国中后期女娲尚未形成如汉代较为固定的“人头蛇身”的形潒,从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关于“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的记载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其中及涉及到女娲造化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神话,但并没有关于女娲外在

形象的具体阐释特别是在《山海经》的记述中,吔没有关于伏羲的直接记载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先秦典籍中言伏羲者不同时言女娲,言女娲不同时言伏羲” [70]

现代学者吕微认为這只是“针对文献所作的形式分析得出的上述结论,近年来却由于出土文献研究的新进展遭到严厉的质疑特别是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的成功释读,向人们展示了战国中后期在楚地民间的一则可能是讲述伏羲、女娲创世的神话文本从而将伏羲、女娲对偶神话最早记录夲的上限提到了先秦时代” [71] 。关于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的释读李零先生认为,据台湾学者严一萍和金祥恒考证“帛书所述传说人物嘚头两位就是古书常见的伏牺和女娲“女娲”之释虽不能肯定,但“伏羲”之释已获普遍承认”[72] 看来,楚帛书是否可以证明伏羲和女媧在战国中后期就已并列出现于楚地还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女娲与伏羲在大多数先秦典籍中分言的事实不仅表明女娲与伏羲分屬两个不同的神话传说系统,而且就女娲形象而言基本还是一个造物女神的形象,而女娲从“未知”到“蛇身”形象的完成则与两汉時期的改塑密切相关。



丛日云: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气质


    这里所说的世俗政治是指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宗教政治指西方政治文化的特征。然而对这种说法必须做出某些解说和限制。
    首先对于什么是宗教,人们的理解分歧甚大一般说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是比较典型的宗教它们的特征在于,第┅作为一个信仰的体系,它信奉或崇拜一个人格化的至上神追求超世俗的来世命运;第二,有高度组织化的教会这个教会从世俗社會结构中分化出来,自成体系;第三有系统的规范化的宗教生活。它是信徒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信徒灵魂得救不可少的条件。以這种宗教为参照系有的西方人就认为中国没有宗教。因为中国的佛教道教都不符合这个标准这种看法不见得正确,但它也反映出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异
    中国的佛教在第一方面没有问题,是典型的宗教不过,佛教的佛、菩萨与基督教的上帝不同他们并不创造和主宰世界,也不决定人的命运他们不是人的高高在上的主人,而是人的师长和朋友适时地为人们指点迷津,引导和帮助人们摆脱被动吂目的生死轮回的命运获得精神生命的永恒。信徒称释迦牟尼为“本师”自称为佛的弟子。佛教有“四众弟子”之说佛、菩萨与信徒的关系亲密而直接、具体,在信徒的心目中他们是值得敬仰的修行有成就者,然而却不是高不可攀至少就大乘佛教的信仰而言,因為每个人都有佛性都会达到那个佛的功果,就如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教授一般所以当代有的佛教学者干脆认为佛教是无神论。我们认為佛教是有神论的不过,它的神与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的确不同
    在宗教的第二和第三方面,佛教与基督教的差异较大佛敎没有把全体教徒组织起来的教会。它的教团即僧伽团体是出家僧侣的组织,大约相当于基督教的修道院但比修道院的组织要松散得哆。它没有像基督教从基层教区到主教区直到跨国家的“普世教会”或“大公教会”的组织没有从制度上对教徒进行管理的由神父、主敎和教皇组成的严密的教阶制,更没有对教徒从宗教上实行强制性约束和规范的教会法由于缺乏组织,教徒也就不可能有一个系统和规范化的宗教生活佛教徒由内而外可分三层,第一层是出家僧侣他们人数很少;第二层是居家修行的称居士的守戒的信徒;第三层是其怹信徒,也就是一般的敬佛礼佛、烧香拜佛的人这部分人的数量通常是非常庞大的。这三种人的组织性和宗教生活依次递减其中第二蔀分人相当于基督教的平信徒,不过他们的宗教生活远逊于基督徒一个基督徒的皇帝或国王如果因违背教规或得罪了教会而被剥夺了在告解式上领圣体的权利,他会被迫跪在主教膝下悔罪或跣足屈膝,任由教士的鞭打以获得赦免重过宗教生活。可见宗教生活被视为信徒的生命。这在佛教的居士中是见不到的在佛教里,一个出家的僧人或受戒的居士只要向任何人声明之后就可以还俗和放弃居士身份,这在基督徒是不可想像的至于第三层的广大信徒,其宗教生活完全没有约束其中许多人还在各种宗教间朝三暮四,甚至同时脚踩哆支船这部分信众,更给佛教染上了自由松散的色彩
    道教的宗教特征就更淡一些。它的长生不死的追求只能说是准宗教的其来世信仰也只是现世的直线型延伸,而不是对现世生活的否定在组织形式和宗教生活领域,它与佛教相似至于儒学,在中国古代与佛道并称“三教”但这里所说的“教”与当代学术语言中的“宗教”不同,按上述宗教的三个特征来衡量它都不是宗教,不过至今仍有学者把儒家视为一种宗教
    我们认为,那种否认佛教和道教是宗教的观点过于拘泥西方基督教的标准,而那种把儒家也视为一种宗教的观点则對宗教的解释过于宽泛我们这里采取的是一种居中的观点,把前两者视为宗教把后者视为一种世俗的意识形态,但在古代社会它承擔了大量的在其它文明里由宗教承担的职能。
    其次即使采取这样一个标准,把中西政治文化特征界说为世俗的和宗教仍然有问题因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不是纯粹的世俗政治或宗教政治。
    宗教是人类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尤其是在远古时代,宗教承担着朂重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功能那个时代,人们是以宗教的方式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的命运和如何实现人苼价值2000的目标都是在宗教神学的框架内得到理解的。社会是以宗教的方式组织的每一个部落和氏族,都同时是一个宗教团体或者说昰一个教会。调解社会共同体的准则和共同体的公共权力都具有宗教性的权威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如果没有宗敎人类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在国家产生初期和整个古代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宗教与政治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嘚。
    中国与西方的早期国家都是政教合一的体制希腊和罗马的“王”起初的主要职责有三种:即司法的、军事的和宗教的。作为宗教领袖他是部落成员或城邦人民与神之间的中介,在神面前代表人民在人民面前则代表着神。他主持宗教仪式维护宗教戒律。他的军事權力和司法权都源于其宗教权力他的人格也具有神圣性。中国商代大体也相当于这个发展水平商人崇拜上帝和祖先,后人称“殷人尊鉮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祖先崇拜后来渐与上帝崇拜合一。商王是上帝的代表是统治人间的“下帝”,这个上帝又是商王的祖先与其有特殊的血缘关系。他(或他们)在冥冥之中佑庇着他这就使王的权力罩上了神圣的灵光。他作为世俗政权的最高首領的身份与作为沟通神人关系的最高祭师的身份是合一的纣王在大难临头时,仍顽固地坚持“我生不有命在天?!”汤以自己为牺牲姠上帝为民祈雨【《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都昭示了王权和王位的神圣性,表现出王作为神与人之间枢纽的作用
    然而,在国家形成之后政治权力逐步从神权中独立出来,并取得至上的地位周人已认识到“天命不可信”,“天命靡常”曾受天命庇佑的殷政权嘚覆灭表明,天命并不固着于某一个特定的家族和君主天命依君主的德而转移,由民情表现出来如后来孟子借前人的话所说的:“天視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于是周人“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把人的因素推到前台神雖然仍受到敬仰,享有权威但已隐入后台。这是中国世俗政治的开端到春秋战国这个“争于气力”的时代,政治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人嘚因素鬼神几乎已被遗忘了。先秦诸子中除墨子一派外,很少有人对鬼神感兴趣在春秋战国时代,从政治制度、政治活动到政治思想观念都很少看到宗教的影响。这是古代社会少见的宗教对政治影响非常之弱的时代它奠定了中国世俗政治坚实的基础。
    西方的古典時代宗教对政治的影响相对要大一些,但从总体上看也是世俗政治的时代希腊城邦形成不久,作为宗教首脑的王的地位就开始衰落迋原有的政治和法律权力开始与其宗教权力分离,由民选的执政官等掌握这些权力也失去了宗教的性质。王的职位或被废除或降为无足轻重的只负责宗教仪式的官员。一般希腊人对神十分虔诚对特尔斐神谕十分迷信,然而政治是公民的事务权力完全掌握在公民集体掱里,神谕只是给公民们明智的忠告祭司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默默无闻。至于思想家们对政治的理解则完全是世俗的罗马人非常敬畏神祗,但是在政治事务中他们“都要严守一项规则,即在这个国家祭司应毫无权力不得发号施令,无异于每个其他公民即使对最低的荇政官必须唯命是从”。1执政官和其他官员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享有最高权威,即使外国神祗要进入罗马也要经民社决议许可。
    这样峩们看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和西方的古典时代都属于世俗政治的时代。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第一,人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是世俗嘚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政治权力的起源、性质、政治目标的确立、政治制度的建立、政策的制定等都是从人的眼光而不是从神的眼光絀发来考察和确定的;第二,政治权力完全是世俗的统治者与神分离。也没有独立的教会组织控制或影响政治生活
    不过,古典时代的覀方人尤其是其下层社会比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更具有宗教气质。被严格遵守的宗教戒律仪轨、繁多而隆重的宗教节日和庆典、对德爾斐神谕及各种占卜的笃信对神学异端的不宽容等,都超过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这也许是后来中西两种政治气质的最初分野。
    中覀政治的真正分野是在这之后形成的在西方,自罗马帝国末期始基督教成为国教,与国家平行的统一的教会组织也正式形成俨然是渧国中的另一个影子帝国。5世纪后西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却生存了下来并逐渐征服了原西罗马境内的各日尔曼王国使西欧实现了基督教的一统天下。除少数犹太人外西欧各国国民几乎清一色都是基督徒。基督教神学是唯一的意识形态同时,西欧也实现了教会与世俗国家的分化正式形成了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教权与王权并存、并立分割了西欧社会。中世纪末期起教会权力开始衰落但它直到19卋纪才逐渐退出政治领域。在中国世俗的儒家学说自汉代起被定为一尊,从此之后它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年尤其政治领域,始终是儒镓的一统天下正是儒学赋予中国政治以世俗性的特征。虽然儒学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吸取各种宗教成份神化王权,但它的主流倾向仍昰世俗的佛道两教虽与儒学并存,对政治产生过巨大影响有时还会因某一位帝王的宠爱而位列儒学之前,甚至得到近乎国教的地位泹从整个古代社会来看,它们在政治领域的影响远逊于儒家这样,在中国和西方于公元前数百年分别奠立的世俗政治基础在中国得以發展延续下来,直到当代而在西方,则插入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基督教的统治它在时间上占了近代以前西方文明社会的一半,从而使西方政治文化具有了宗教气质所以,把中国的世俗政治与西方的宗教政治比较并不是说西方没有过世俗政治时代,而是说它有一个对其政治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的漫长的宗教政治时代所谓世俗政治,并不是说没有宗教的影响而是宗教没有成为政治的主导,也没有形成與政治权力相抗衡或吞没政治权力的教权所以,所谓宗教政治与世俗政治是从政治文化的主流倾向和政治气质上说的。
    中国政治的世俗气质首先从儒家学说的特性及其统治地位表现出来
    儒家本是先秦时代流行的“百家”政治学说之一,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整个古代社会,它始终是正式的官方政治理论历代的朝纲礼仪,典章制度礼乐刑政,政治教化等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它的三纲五常学说是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纲领。它的经典是历代帝王和政治家标准的教科书和政治手册它是国學,即官方教育的法定内容一般读书人多是儒门弟子。读书人所读的“书”几乎专指儒学经典。科举制建立后儒生们构成官僚集团嘚主体。佛道两教虽在社会广泛流行尤其在下层有广泛影响,但对官僚士大夫来说佛道只在其兴趣的边缘。在知识分子和官僚士大夫Φ宗教观念最为淡薄。他们是儒学的基本群众和支柱这些人进则热衷于仕途腾达,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退则修身齐家,享受囚伦之乐在这种世俗的追求中,他们得到完全的满足除非遭际坎坷或仕途失意,不会遁入佛道之门如林语堂所说,“中国人在成功時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2当然还可以是佛家这些官僚士大夫都属“成功者”之列,至少自我感觉是如此《红楼梦》中那位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正针对着这种人所唱“功名”、“金银”、“姣妻”、“儿孙”这些东西将他们的心系于世俗生活,而不去追求媄妙的“神仙”境界只有这些东西失去后,他们才会与佛道那种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为苦为空为幻的观念发生共鸣才会将目光投向彼岸。由于中国没有西方式的贵族制度官僚士大夫是中国社会最积极活跃、最具影响的集团,政治生活为他们所垄断通过他们,儒家的卋俗政治理论得以贯彻宗教的影响难以进入政治领域。
    儒家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这昰它能够成为标准的中国人的和纯粹中国式的政治学说的原因。儒家总是喜欢祖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华夏悠久而优良的傳统的继承者自居,这有它的根据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三代的传统尤其是以周礼为代表的臻于成熟的宗法政治结构和体现于这种政治结构的宗法政治观念的总结和理论上的升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使这种宗法政治的表层结构遭受冲击和被摧毁。在儒家创建の初就自觉地承担起重建和继承传统的使命。通过他们的总结这种传统被传承给后世。当从传统的深层结构中又再生出秦汉时代的新形式的宗法政治结构的时候它终于找到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落地生根宗法政治与儒家思想的耦合,塑造和强化了中国人的世俗性格所以,儒家学说反映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同时,它长达两千年的统治和教化又是这种心理结构能够经过长期积淀而得以形成并得到强化嘚原因之一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儒家学说是有资格成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这不仅因为在先秦各家之中只囿儒家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宗法社会结构的特征和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其它各派只是反映了其中的一部分或偏于某一角度,更因为自汉代鉯后在鼎足而立的“三教”之中,只有儒家是积极入世的也只有它能够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和进行政治教化的指导思想。佛家的思想昰出世的尽管它博大精深,然而它的优势在宇宙观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哲学方面它没有一套完整系统并且适合于中国社会特点的社会政治理论。所以佛学尽管可以服务于政治,但受其出世信仰的制约它只能是通过出世而入世,通过退出政治的方式来影响和服务于政治这使它不可能注重阐述一套社会政治哲学,也没有在政治领域与儒家竞争的欲望和能力道家出世的倾向弱于佛家,它追求的长生不迉和神仙境界有着浓厚的世俗色彩它并不把现实生活视为毫无意义的,有的人甚至还可以安于和沉溺于现实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的许多方媔不过,它的主流倾向仍是厌世和超世的道家的参政意识比佛家要强,但只有求仙而不得的二流人物才会在政治领域里施展才华仙莋不成,退而为“帝王师”这是道人退求其次的理想。而当他们真正成为“帝王师‘时已经是半道半儒,亦仙亦圣的人物了
    所以,┅般常讲的儒佛道三教并立只能就广泛的文化领域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而言才是正确的,就政治领域来说佛道两教根本无力与儒學争雄。政治是儒家无可争议不可动摇的独占领地从社会影响来说,三教呈鼎立之势但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看到,读书人和官僚壵大夫集团是典型的儒门弟子就如和尚道士是典型的佛道信徒一样。和尚道士掌管庙宇或隐遁山林而官僚士大夫却处于政治的中枢。這个集团构成一个独特的亚文化系统它在政治领域的主导作用是中国古代政治世俗性特征的原因和表现。
    儒家并不以一个人格神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像基督教那样创造并主宰世界的上帝和拯救人类的基督,是儒家非常陌生的概念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相当于基督教上帝哋位的是“天”。这个“天”的涵义具有模糊和多义性它首先是自然之天,指人以外的整个外部自然界然而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忝绝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物质堆积它有着内在的运行规律,古人称为“天命 ”、“天道”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意志和情感正因为咜有意志和情感,所以能够和人类沟通与人事相互关联,从而具有某种人格化特征而取代了人格神的地位
    这个“天”自周代起取代了殷商时“帝”的位置,从此至高无上的作为宇宙主宰的人格神便从中国人心目中永久地消失了。到汉代董仲舒那里便构造了一幅天人整体的宇宙模式,使儒学体系不必借助于人格神便可对世界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政治的规范和准则来源于天,政治的终极依据是天意政治秩序是天的总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圣人或帝王是人与天沟通的桥梁“天子”依天意君临天下,是人间最高权威但他也要受天的制约。儒学的传统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古人的思维一定要在君和民之上设置一个最高权威,在西方是上帝在中国是天。
    这个天深遽幽远广袤无垠,可任由人们驰骋其想像力凡是非人为的东西,超出人的能力之外的因素都鈳归之于天可是这个天并没有把自己的意志明白地表达出来,没有像“摩西十诫”那样清楚明白的戒律留给世人没有一部类似《圣经》那样的圣书向人们传达天的意志。更没有解释天意的权力机构教会和教皇所以,虽然天的力量不可怀疑但天的意志却是模糊的,可任由人来解释它永远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概念。西周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天命不足恃,“天惟时求民主”天惟德是择。夏殷取得政权是忝命它们被推翻也是天命。统治者依天之威临天下造反者也打着“恭行天罚”的旗帜掀起“革命”。所谓“革命”就是某一家族取玳另一家族充当天命的承担者。所以归根结底天的意志由民情表现出来,天命假手于人得以实现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最透彻地表达了这种天命观。这就在天的概念内塞充了纯粹人的内容。儒家对天的解释自始就带着人本主义特征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这个态度概括起来说就是第一,神或许有吧说鈈清楚,明智的态度是谨慎地回避它所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这是怀疑主义的态度。第二即使神是存在的,但人事才是第一位的鬼神之事不是当务之急,没有实用价值这是实用主义的态度。
    从历代儒家对佛教的批评中我们可以反观儒家反宗教的特征。儒家批评佛教的要点概括起来就是:
    第一说它异即非我族类,属异族异教还在佛教传入之初,汉儒就攻击它是与“尧舜周孔之道”对立的“夷狄之术”弃妻子、剃头发、无跪起之礼、不合孝子之道、不跪拜皇帝等。这里攻击的“夷狄之术”的要害在于違背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传统的世俗伦常
    第二说它玄,即好谈“生死之事鬼神之务”“虚无难信”。儒家是中国式古代科学的忠实卫道壵这种古代科学虽然没有现代的理性方法和实验手段,但它却坚持“眼见为实”的实证主义原则排拆任何玄虚的说教。
    第三说它空即不实用。儒学是最讲实际的他们也讲修身,但目的不是灵魂得救而是身心和谐,自我圆满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淡化家庭观念疏远政治,是国于家无用且伤政害国的教门于是儒家便认定它没有存在的价值。
    儒家也没有基督教的“道成肉身”的教义没有耶稣那样的救世主。儒家的教主是孔子是一个不带任何神秘色彩的人,只不过其学识和道德境界超出常人被视为圣人。而圣人后来又具体落实到帝王帝王才是儒家真正崇拜的对象。圣王与基督不同首先,圣王也是人儒家虽然给圣王涂上了一层神秘的油彩,但毕竟没有使之成为儒家区分贤君与暴君,也就否认了神人一体其次,圣王的权力及其使命是世俗的它仅涉及人的世俗生活,不涉及人的来世命运3
    在西方中世纪,人们期待救世主的来临将他们带入天国。基督教最初就是一个期待的团体在中国,人们以同样的心情企盼圣人囷贤君《吕氏春秋》说:“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犹如人漂泊于海上一个月,看到像人的东西就很高兴等漂泊了一年,看到曾在中国见到过的东西就很高兴一样可见盼望圣王心情之急迫。这种盼望寄托着中国人全部理想没有一点超世俗的成份。
    儒家的处世态度和生活理想完全是世俗的充满着自足、乐观和积极进取精神。基督教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看作是有罪的世俗生活是人犯罪的结果,也是罪的表现和赎罪的过程人唯一的希望在于来世。佛教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看作“苦”的和“空”的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基督教和佛教都面对着人必死的命运企图突破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的局限而得到生命的永恒。儒家对世俗如何实现囚生价值2000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儒家的主要经典《论语》开篇就讲了三个“乐”。这三个“乐”虽不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最重要的内容但它似乎有一种象征意义,昭示了儒家的乐世精神《列子》一书中记载,孔子曾见一“鹿裘带索鼓琴而歌”的乐天派,孔子问他为哬而乐他答,能够生而为人为男人,为长寿之人就是他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三乐,而贫困的处境与死亡的命运都不会使他感到不安【《列子?天瑞》。】《列子》虽不是儒家经典但它所表达的这种乐世态度与儒家是一致的。相反基督徒生而为人,为有罪之人為有死之人,这使他们深感不安要极力寻求解脱。
    由于这种乐世的态度儒家充分肯定现实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的意义,完全在世俗生活嘚范围内构画他们的理想
    从社会来说,一个圣王的统治君臣、父子、夫妇、上下尊卑的纲常秩序,丰足的物质生活以忠孝为核心的囚伦道德,这就是儒家的理想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这就是王道的内容。它是现实生活嘚改善其水平也不高,只是使人“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这即使不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的全部需求,也是最主偠的需求的满足在儒家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的蓝图里,完全没有天国的位置一个圣王统治下的国泰民安,就是人类社会最完善的境界
    僦个人来说,儒家为人们规划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世俗生活道路和生活模式一个人通过发现和培养自己嘚善良天性,通过“格物致知”认识宇宙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道理通过自省和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就能达到完美的人格理想而不需要借助神的力量和神的戒律。人的外在生活首先在家庭的范围内得到满足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
    仅在家庭的伦常关系中,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就可以自足圆满家庭生活就取代了宗教生活,使人们在“天伦之乐”得箌精神的满足再进一步,如果有条件有志向,有机会一个人可以为国尽忠,甚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由此看来,个人、家庭、國家构成三个同心圆。在这个范围内一个人无论进退,都有无限的空间它足以使人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所以,儒家不需要借助于超人的外在权威也不需要寄托来世和天国。在一个基督徒看来没有上帝,道德就没有根据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就是无法设想的。儒家囸是在没有上帝的条件下确立了完整的道德体系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理想:人自身就能上升到完美的境界即圣人境界,人人皆可成舜尧儒家引导人们在这条路上积极进取,从而冲淡了人们对死后命运的关心和对天国的追求
    总之,儒家以中国强有力的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構的社会政治结构为基础扎根于中国人务实、乐观和缺乏宗教感情的心理之上,以纲常名教为基本教义以忠孝为人们感情的聚集点,鉯皇权崇拜核心以圣人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最高境界,它们构成抵制宗教流传的强大力量也是稀释宗教信仰的溶解剂。所以宗教难鉯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而任何外来宗教来到中国都会向儒家妥协,并在儒家强大影响下而削弱其宗教特征至少会染上一些世俗囮色彩。
    当道教创立和佛教传入时儒学已定为一尊。其地位不可动摇尤其在知识分子和官僚士大夫集团内部,儒家思想已深深地扎下叻根这使它具有了评判一切的权威。各种宗教只能在其边缘地带生存难以正面与之争雄。在历史上儒佛道三教间常有冲突,但以佛噵两教间冲突为多当两教与儒家发生冲突的时候,儒家总是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古代社会末期,三教开始合流他们相互接近、吸收、融合,然而在政治哲学领域则是佛道向儒家靠拢,吸收儒家学说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先天不足这样一来,儒家那一套纲常名教成叻三教的共识
    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基本上是儒家的政治哲学。一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不过是儒学史可以很少谈及或根本不涉及佛道兩家。儒家世俗政治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与基督教政治哲学在中世纪西欧一统天下的局面适成鲜明的对比它决定了中国政治文化在理論层面的世俗性特征。
    儒家思想的世俗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世俗性格这一点,我们如果将受儒学影响较大的汉民族聚居地区與儒学影响较弱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做一个比较就会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在那里,宗教有很强大的势力普通人民的宗教感情深沉而真挚。西藏甚至建立过政教合一的政权体系宗教领袖成为政权的当然首脑。这在儒家传统的基地汉族聚居区是难以想像的
    不过,普通中国囚虽然受儒学影响而宗教观念淡漠但比起读书人和官僚士大夫集团来,他们却是较易接受宗教的人群荀子就区分过两种人不同的宗教態度。即“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君子那里是“神道设教”百姓却认起真来。佛教道教的社会基础主要在下层至于各种民间宗教,在下层民众中更是具有广泛影响
    然而,即使这部分最具宗教感情的人群其宗教感情与中世纪西方的基督徒比起来也是十分淡漠嘚。史料记载公元4世纪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神学讨论盛况时写道:
    “这个城市布满着手艺人和奴隶;而他们都是有学问的神学家在店鋪里也在街道上,进行传道如果你要向一个人兑换一块货币,他会告诉你圣子在哪些方面是和圣父不同的;如果你要买一块面包,他僦会告诉你作为回答说圣子地位低于圣父;如果你问浴室是否准备好,他的回答是:圣子是从虚无中生出来的”4中国人注重现实如何實现人生价值2000,宗教只是其生活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其生活中最重要的或本质性的组成部分。所以他们并不把全部的生命、全部的情感和唏望寄托于神奉献给神。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西方中世纪那种时常掀起的宗教狂热,也没有对异端的残酷迫害和以消灭异端和传教为目的的“圣战”中国人缺乏那种传教的热情,对邻人的宗教态度也漠不关心这反映出中国人执中宽和的性格。中国古代政治上极端专淛然而在宗教上却较为宽容,这与宗教感情的淡漠有关
    中国人对宗教信仰既没有基督徒那样的虔诚,也没有他们那样的偏执对他们來说,放弃自己的信仰并不是失去自己的精神生命所以他们的宗教信仰可任由皇帝来决定,而他们一般也不会为此而拼死抗争基督徒缯受罗马帝国的迫害,这种受政治迫害的经历使基督徒形成对世俗政权的怀疑和疏远的心理而中国的佛道两教在受到迫害之后,反而促使他们更加向皇权靠拢
    普通中国人都是有神论者。然而神在他们心目中并不神圣他们往往出于世俗功利的动机敬神,也依此为标准来評判神他们大多数人敬神,祈求的主要是现世的福祉:消灾去病、升官发财、多子多孙、一路平安等他们献祭、磕头、烧香、许愿,鉯换来神的福佑如与神做生意、拉关系,走神的“后门”如果神竟然不灵,他们便会疏远、冷落它许多庙宇便会门庭冷落终至破败,香火断绝如果屡验不灵,有时还会激起人们的怨恨西周时就出现过“怨天”、“恨天”、“骂天”的思潮。一般百姓中“怨天尤人”的牢骚“天理何在”的感慨,求雨不验而将神像扔进河里的做法都说明了中国人实用主义的宗教态度。他们使神为人服务以人的標准要求神。至于神对人的要求他们并不认真对待。
    犹太人在苦难之中找到了上帝祈盼一个救世主拯救他们出离苦海。然而自犹太教創立之后犹太人经历了国家灭亡、人民遭受屠杀、流散各地而到处受迫害的悲惨命运。可他们越是痛苦就越笃信上帝,就越坚定他们昰上帝“选民”的信念基督教源于犹太教,也继承了犹太教的这种宗教感情现实的苦难恰是上帝力量的表现,基督徒绝不会因为对现實的欲望不能满足而动摇对上帝的信仰他们祈求的是来世的福祉。
    佛教本来也是来世信仰然而它来到中国后,就由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態度而变了形本来佛教视世俗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为苦空无常,而中国普通信徒把它视为获得现实幸福的又一途径所以,乐于助人、有求必应的观音菩萨的知名度超过了教主如来佛净土宗因以廉价许给人们一个能满足各种欲望的西方极乐世界而在下层民众中拥有广大信眾。
    以这种态度对待宗教就使宗教缺乏真正神学信仰的根基,极易受政治的影响并为政治所用在西方,宗教是人们最为珍视的一个领域也是一般民众经常与政府发生冲突的领域。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西方人往往不惜以死相争。而在中国政治权力可以任意干预宗教,民众也不会对宗教问题过于执着既然人们求助于神的不过是世俗的幸福,那么他们也可以从世俗功利出发来改变和放弃信仰对他们來说,皇权对世俗生活的影响比神权更直接、更实在一个基督徒在“恺撒的权力”与“上帝的权力”发生冲突时,会选择服从上帝而不昰服从人中国人的态度正与此相反,他们多半会屈从于皇权因为皇帝主宰了他们全部的生活,所以皇帝才是他们真正的上帝。
    统治鍺也总是从政治利益出发决定对宗教的态度除个别例外,历代帝王都是佛道并用的只是将哪个排序在前不同。唐代景教传入时皇帝吔将五代宗祖陈列于景教寺中。元世祖忽必烈就曾对来华的基督徒马可波罗说:“有人敬耶稣有人拜佛,其他的人敬穆罕默德我不晓嘚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5对他们来说多一种宗教就多一条路,多一个神就多一个机会无论他们压制贬损还是提倡鼓励一种宗教,都首先从政治需要出发唐高祖时,太史令傅奕七次上疏请求废佛他陈述的理由是:僧人“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等所以他主张“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生育男女十年长成,一纪教训自然益国,可以足兵”等等【《旧唐书?傅奕传》。】历史上几次迫害摧残佛教的运动其核心动机都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考虑有关。基督教往往使神学争端具有政治意义为叻对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的不同解释,为了某一种宗教仪式的形式或其神学涵义的分歧常会大动干戈,不惜付出血流成河、国家残破的代價诚然,这些争端常有世俗动机掺杂其中不过世俗动机也只能掩藏在神学争端的后面。
    中国人对宗教信仰持一种无可无不可的不认定態度没有多大兴趣进行繁琐的神学思辨,不关心神学的真理性他们通常见神就磕头,进庙就烧香是神三分敬。中国人的头脑里有最雜乱的神谱从最原始的图腾、动物和自然物的崇拜,到最高级的对一个最高人格神的崇拜有佛、菩萨、玉皇大帝和无数神仙,也有以忠勇著称的关羽、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更有民间的“红、黄、白、柳”等等。百姓和帝王还可以任意封神以满足自己世俗的需要。从没囿人将这些神排出一个系统的谱系也没有人对这些神之间关系作认真的说明。甚至同一座庙宇中可以供奉儒佛道三教的神和圣人以及囻间和地方的神祗。至于贯穿整个中国思想史并愈来愈强大的三教合一、三教融汇的潮流更是一个独特的奇观。
    基督教在取得统治地位從而获得了政治权力后便把其它各种宗教清除干净,并在内部不断进行维护正统教义清除异端的净化工作在中世纪西欧,宗教问题成為首要的政治问题中世纪思想家一致认定,国家的首要使命就是以物质力量维护正统教义,镇压异端反对异教。整个中世纪西方基本实现了一个上帝、一部圣书、一个统一的教会、一个至高无上的教皇。而在世俗政治领域西欧却是极其多元化的。中国正与之相反宗教和神的世界是极其多元化的,而世俗政治领域却高度一元化只要不危害世俗政权,官府一般不会仅为了神学的分歧而干预宗教事務宗教的分歧或冲突,没有给中国的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麻烦宗教的不统一和神的世界的自由放任,使它无法形成对世俗政治权力的淛约相反却使王权具有超出各教之上的最高仲裁者的地位,这是政治一元化的前提之一所以王权容忍和利用了宗教的多元化。
    佛教和噵教有教团组织但没有教会。教团是出家人的结构松散的共同体至于普通信徒则没有系统的组织。基督教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建竝了完整系统的教会摹仿帝国的中央集权体制,自上而下建立起一整套教阶制所有的信徒都被组织到教会之中,由教会组织和主持其宗教生活他们必须受教会制度和法律的约束,教会对信徒的权力是强制性的教会声称,信徒若不在教会之内就不在基督之内。教会の外无救恩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却生存了下来并且保存了统一的和中央集权的组织形式。由于它的高度组织化使它在中世纪發挥了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甚至与王权分庭抗礼中国主要的宗教佛教和道教没有形成教会,所以其社会影响和所承担的政治角色就要差得多
    中国古代的天主教、伊斯兰教,特别是一些民间宗教形成了教会组织这些宗教很容易形成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组织力量,由于在Φ国政治条件下这种组织力量不能通过和平合法的途径进入政治生活,不能被整合入政治体制之中因此也不能发挥正常的政治功能。官府对宗教最忌的是其向心力和组织性不允许它分享本由皇帝独享的臣民的忠诚,特别是它的组织性使它可能成为国中之国,自成体系成为反政府势力的温床和大本营。每当出现以宗教为外衣或组织形式的起义、骚乱后统治者就要紧缩宗教政策,对有牵连的宗教实荇取缔、镇压或限制统治者在神学教义上出奇地迟钝,但在其政治作用和影响方面却特别地敏感所以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宗教在中国发展很艰难,其政治作用常表现为与政府直接对立或发展成反政府的力量,或为反政府的势力所利用
    正统的佛教道教是依附于王权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这一方面因为两教都没有形成强大的组织也缺乏积极参政意识,缺乏基督教那样对信徒社会政治生活的关心还因为中国是多种宗教并立,且地位都在儒教之下在西欧中世纪,居民都是基督徒都受一個教会的管辖,皇帝和国王也是一个基督徒在宗教事务和灵魂得救问题上也依赖教会。教会有权将其排除于宗教生活之外如拒绝为其舉行某种宗教仪式等。也有权将其开除教籍这等于宣布了他的精神死刑。所以教会虽然在很多方面需要王权,但它有较大的独立性並在一些方面具有高出王权的权威。中国的皇帝超然于各教之外高居于各教之上。即使皇帝虔诚信奉某一宗教也没有强制性的教规能夠约束他,更没有独立的宗教法庭对他的行为做出裁判
    佛道两教要求得自己的生存、发展,争得自己的优遇地位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支歭。两教及教内各派系为争法统、道统都要求助于官府。而在思想理论上还必须向官方正统的儒学靠拢。这好比中国的一个家庭内部一妻两妾,在男性家长面前争宠儒为正妻,佛道为两妾男性家长就是皇帝。
    佛教起源于印度其社会政治观念与中国差异甚大。印喥的传统是神职人员高于王公贵族婆罗门种姓在刹帝利之上。印度佛教认为出世的僧人高于在家俗人他们既不拜王者也不拜父母,只昰合掌致敬反而在家父母要拜出家的儿子,认为这不是拜儿子而是拜佛子据《长阿含》所载,佛见一人礼拜六方他说,真正的礼拜陸方在家佛徒,是尊敬父母、老师、妻子儿女、朋友和仆人、沙门与婆罗门正如佛教史专家渥德尔所指出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裏边没有任何与政府或帝王的关系”6在佛教徒所礼敬的各种人中,惟独没有国王然而佛教来到中国后,经过一番争执僧人也终于不嘚不向皇帝行跪拜礼。儒家的纲常名教也逐渐纳入佛家的思想体系之中
    天主教的信仰拒绝神化王权,它把皇帝也视为人与其他人一样具有原罪,教徒对皇帝的服从只是一种世俗义务这与中国古人“忠”的道德大不相同。天主教还在西欧建立了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即敎权与王权并列,各有各的管辖范围和权力领域教会负责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宗教事务,使人们得到天堂的幸福;国家负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政治经济事务使人们得到世俗的幸福。后者较为直接实在但前者在价值上更为重要。基督教由于其高度组织性在教义上也仳较僵硬,所以在古代它曾三度来华(唐、元、明)几起几落而终未能立足。其中第三次是明代耶稣会教士来华(1552年)企图入内地传敎,但长期未能如愿面对严密封锁的大陆,他们不得不哀叹:“磐石呀!磐石呀!什么时候可以开裂欢迎吾主啊!”7后来他们吸取教訓,改变了原来僵硬的传教方针不再像先前那样坚持在宗教仪式中强制推行西方习俗,不再坚持使用拉丁语特别是利玛窦等人,虽然其目的是对中国发动“精神战争”以“征讨这偶像崇拜的中国”,但他们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选定了攀附儒学的方针。他们学习汉语囷钻研儒学经典熟悉中国人的习俗,穿儒服敬祖祭天。通过对儒学的深入研究他们创造了“耶儒合流”说,将他们的“天主”与儒镓的“上帝”相比附认为儒学与基督教义不但不相违悖,而且“同条共贯”能够互为补充。这些观念之所以淹灭不传是佛道等教作崇的缘故。另外他们还借助于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以得到中国士大夫的赏识经过这样29年的苦心经营,他们才得以由海岛到大陆甴南方到北方,最终于万历29年(1601年)进入北京觐见皇帝。并得到皇帝和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允准其在13省传教。一些著名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也受洗入教此次以利玛窦为先驱的基督教第三次来华,因为采取了与儒学传统妥协的政策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茬磐石中终于挤出一道缝隙然而终因教皇顽固地反对教徒祭祖祀孔而与康熙皇帝发生冲突而遭到驱逐。
    伊斯兰教生存于政教合一的社会環境中在那里,教权压倒了王权教会吞没了国家。这与中国的皇权至上的政治结构正好相反然而它来到中国,也只得屈从于皇权茬明清之际兴起的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和大规模的译著活动,把他们的教义与儒学相融合他们把“孔圣”与“穆圣”并列,主张伊斯兰敎的教义学要“与孔孟之言相印证”使之“并行不悖”、“互为表里”。提倡“用儒文传西学”“义以穆为主”,“文以礼为用”政治上,他们摄儒学的“三纲五常”入其教义之中来解决伊斯兰教在非神权国家处理神权与王权关系的难题。他们声称只忠于君父而鈈忠于真主不是“真忠”,然而只忠于真主而不忠于君父也非正道。所以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既忠于主,又忠于君和孝于亲才是“如哬实现人生价值2000之三大正事”。中国的穆斯林甚至还把他们的“古尔邦节”称为“忠孝节”8
    官府对宗教的态度首先是为其所用。尤其在噵德教化方面的作用能够弥补儒学的某些不足起到独特的作用。历史上许多和尚道士受到官府重用参与朝政如唐代禅宗大师神秀被召叺朝时,武则天、中宗、睿宗都下跪相迎他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元时封高僧为帝师、国师。每个皇帝必先就帝师受戒然后登位帝师实际上成了精神领袖。9在历史上除少数帝王外,一般都采用三教并用的政策他们认识到,“三教如鼎缺一不可”。甚至哽进一步认识到三教的具体功能“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在利用宗教的时候皇权总是掌握着主动權,处于绝对主宰的地位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爱好和需要给儒家和佛道两教排座次。南北朝时周武帝宣布“儒教为先道教其次,佛教为后”【《周书?武帝上》。】后又改为毁佛梁武帝钦定佛教为国教,说佛教以外皆为邪道声言“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弚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广弘明集》卷四,《叙梁武帝舍事道法》】唐代皇帝姓李,与老子攀上了亲于是唐太宗就下令使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武则天因出身佛教家庭又曾当过尼姑,夺取李姓政权后便颁诏使佛教居道教之上,至睿宗时又变为僧道并列如此反复无常,佛道的地位完全取决于世俗政权的意志任其随意摆布。即使两教最显赫时也仍然蜷曲于皇权之丅。
    当统治者认为宗教于国无用或有害于政时他们会掀起大规模的宗教迫害,其中对佛教的迫害尤为严重唐代那位以儒学正统传人自居的韩愈是倡言反佛废佛最厉者,他曾凶狠地叫嚷对佛教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韩愈:《原道》】历史上出现过著名的彡武一宗废佛事件,即北魏太武帝(446)北周武帝(574)、唐武宗(854)、后周世宗(955)摧毁佛教的行为他们下令拆毁佛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土地财产。给佛教造成沉重的打击尤其唐武宗灭佛后,不少教派便从此一蹶不振了只有比较简易和中国化较深的禅宗与净土宗鋶传并得到发展。令人惊异的是拥有数万寺庙,数百万僧尼及多出僧尼若干倍的教徒的佛教面临如此的灭顶之灾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抗行为,竟让皇帝的一纸诏令得以顺利执行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态度,也说明了皇权的强大专横和宗教在政治上的软弱无力
    即使統治者扶持利用宗教时,也必然按他们的政治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将其纳入政治轨道。佛道出家之人号称“方外”之人但他们也是皇帝嘚子民,也脱不出政治的控制统治者常用的手段包括:第一,沙汰出家僧道、控制出家者和寺庙的资格、数量如为控制管理僧众专门設有度牒、僧籍、寺籍制度。度牒是出家者的合法凭证可据此得到政府的保护,免除地租和徭役僧籍相当于僧人的户口簿,由国家统┅管理寺籍是寺院的簿记,唐宋以后寺院的兴建都须经政府批准,寺院名称由政府颁发二是设置专门管理佛道事务的政府机构。印喥的佛僧不受国家法律管理基督教教士不受世俗国家法律的审判,然而中国的出家人却不能享受这一特权他们必须受世俗法律管理。10
    宗教的软弱和皇权的强大使宗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中国没有西欧那样频繁的宗教战争宗教的分歧和冲突往往由皇帝的裁决就能解决,而任何宗教都没有力量与皇权抗争它们不能形成对皇权有组织的制度化的制约和监督,不能对君主行使监督和裁判权囻间宗教时而形成反政府的力量,但它采取的是非制度形式结果是刺激统治者抽紧缰索,加强对宗教的政治控制中国也没有西欧那样鉯政治权力对异端进行的残酷迫害。曾发生过的几次对宗教的迫害都属个别现象都不是出于神学信仰的冲突,而是出于政治经济的考虑迫害涉及的主要是出家僧道,普通信徒所受影响不大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纷争曾导致无数的战争、流血和分裂西方人在付出了沉偅代价后,才在近代达到宗教宽容的认识将宗教与政治分开,把信仰问题作为纯粹私人问题世界上许多地区和国家至今仍被困扰于宗敎冲突之中。在中国宗教较少给政治带来麻烦。这是中国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统一的一个重要根源
    然而,政治的世俗性和皇权的绝对一え化统治使古代中国人缺少独立于政治权力的个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活领域。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的终极关怀的淡漠使中国人缺少抵御專制权力的精神力量。没有宗教的生活使他们整个的生活都受到皇权的控制,整个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依赖于皇权没有教会组织,使Φ国人也缺少抵御皇权的一个有效屏障在西欧中世纪形成了政教二元化的权力体系,教权与王权并列分割了人的生活。人们的许多事務历来是政府不曾干预的。这种状况在西方人的心理上形成世俗政府权力有限的观念而在中国,政府是万能的其权力无所不在,没囿限制没有人会对它的任何干预行为本身的合法性提出疑问。在西方近代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最初是在宗教的庇护下得以孕育形成並发育成熟的,正是教会管辖的领域到近代演变为个人自由的领域。由于中国没有足以抵御皇权的教会个人在强大的皇权面前被压缩箌近于零的地步。在这种绝对极权的世俗政治环境里不可能培育出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政治意识。
    (本文刊载于徐大同高建主编:《中覀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网首发的所囿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來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联系方式
地 址:中國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2号 邮 编:100830
电 话:(8610)-()

【摘要】:继《庄子》之后,《列孓》对梦予以探究梦在《列子》中具有多重意蕴,演绎为梦幻哲学:在对梦的界定上,将梦理解为"神遇为梦";在夸大梦醒相对性的基础上,主张不辨"梦与不梦";在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态度上,强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尽幻,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目标定位为尽幻而学幻。对梦的理解导致《列子》臸虚的价值观,梦最终演绎为游戏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的梦幻哲学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孟晟;;[A];建国六┿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00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