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工作中完善自我的意思是什么,实现自我提升

原标题:自我净化 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

本报讯 (记者 郑昭)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安排,日前,省委常委们深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联系点,参加联系点“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听取了汇报,并认真审阅联系点党委(党组)班子和个人的对照检查材料,指导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

省委书记在参加长汀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他同时对长汀县进一步抓好作风建设提出要求。一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二要切实履行好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三要以更加严实的作风应对当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深入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确保转型升级取得成效,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四要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前头、作表率。

省委副书记、省长在屏南县参加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只有理论认识到位,思想才不会产生偏差,工作和行动才能到位。必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战略思想,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补足精神上的“钙”,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丰富实践、推动各项工作。要以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为新的起点,坚持从严标准,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推动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常态化、长效化。

其他省委常委也分别在各自的联系点参加了党委(党组)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到永泰县,省委常委、秘书长到长汀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到省科技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到海沧区,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到大田县,省委常委、统战部长雷春美到霞浦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到永春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冬到周宁县。

常委们指出,“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是专题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学习教育成果的集中反映。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尤权书记在省委常委“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提出的要求,围绕“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主题,联系党委(党组)班子和成员个人实际,查摆存在问题,进行党性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巩固扩大专题教育成果。

常委们要求,要进一步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把作风建设的好势头保持下去,形成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新常态,不断增强党委(党组)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确保整改落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一项一项整改,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坚持把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融入到经常性教育管理中,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于工作的各方面,坚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进一步加强立规执纪、建章立制,用制度把“三严三实”要求固化下来;进一步加强党委(党组)班子自身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当对党绝对忠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严管党治党、真抓实干的表率,为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集 整 理莲山 提高思想觉悟  不断完善自我

    2010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也为了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和放飞青春梦想,带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踏上了西去的征途。经国家统一组织安排调整,我被派遣到XX市XX区发展和改革局,开展为期一至三年的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志愿服务工作。

    如今,一年即将过去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团区委的亲切关怀下、在区发改局的热情帮助和指导下,我始终本着“立足岗位、热情服务、勤奋工作、认真负责、踏实做人”的工作态度,以“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宗旨,积极地开展各项志愿服务工作,真正履行一名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我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工作指针,以全心全意志愿服务为根本宗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努力在各个方面都能体现我们党员先的进性。我经常阅读报纸、浏览网站,关注时事政治,关心国情民情,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学习党的新思想、新精神、新论断,并将学习领悟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工作服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通过不断的接触和学习,我对机关部门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初来乍到,工作中不免会有些困难,但是我尽力去克服,有不会的问题就虚心的向同事请教,不懂就问,不会就钻。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各种渠道,我对区委、区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发改局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单位其他同事相比,我的工作不是很重要,但时常是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这就要求既要有大局观念,懂得取舍,又要有统筹观念,擅抓主次。一是做好发改局的后勤服务工作。作为区委、区政府的重要部门,我局办公室必须保持干净整洁,以保持好政府的良好形象。为此,自来到发改局我就负责起办公室及领导办公室和其他的清洁卫生工作,坚持在大家上班前将卫生打扫完毕,为大家提供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二是认真细致的完成办公室工作。公文的收发是办公室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办公室最繁琐和细致的工作。每当有公文送达办公室,首先是登记。然后是按照公文分类并上报相关领导阅示等等。我总是耐心细致的完成,从不为此产生怨言,以至影响工作。三是耐心地做好值班工作。认真做好值班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值班期间紧急事件的

、处理工作,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遵守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积极主动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遇到特殊情况,做到随叫随到。工作上态度端正、仔细认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尽量消除和减少差错和失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虽然这些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我还是尽力的把这些工作做到最好,因为这很有意义,也很重要;因为只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了,就做成了一件大事。

    在工作之余,我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加强自身的

,为自己充电。为了更好的去

,我经常会看一些有关运筹和最优化管理方面的知识,每天都会看一些有关社会管理、社会交际、口才与演讲等方面的书籍。我也不断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和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换位、全方位、多层次思考,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对各项

的细化、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生活中,我一贯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比吃喝穿戴,不参加高档娱乐活动,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待人友善,乐于助人,从来没有向单位提过生活上的任何要求。做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努力工作和学习,积极投身社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回报社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工作之余,我还经常学习了解当地语言、生活习惯及人情风俗等,与部内领导、同事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积极主动地配合部门及同事之间的工作,每天早晨打扫办公室,保持办公室整洁、卫生;同时团结其他西部志愿者,就如何搞好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商讨和交流,使自身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正像木桶效应所描述的那样,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由它最高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而是由它最低的那块木板来决定的。因此,我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一是政治学习还不够。体现的学习和广度还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学习,特别是业务知识和时事政治的学习,以及新时期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和了解。二是写作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对一些常用

格式等缺乏更多了解。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虚心向领导和同事认真请教和学习,弥补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三是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工作主动性不强,工作不够大胆,不够自信,与领导缺乏沟通。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克服自身的缺点,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水平,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四是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办公事务杂、任务重的工作性质,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主动找事干,扎实工作,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今后,我将努力改正自身缺点和不足之处,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高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勤奋工作,做好服务工作,弘扬爱心精神,传播志愿精神,为把建设美好的西部蓝天而努力奋斗!本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佛教住世,必须提高佛教徒的修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佛教徒修养的标准大约有十点:一、要有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二、要能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三、不贪名利,四、无有私怨,四、明晰条例,六、能积极,七、有朝气,八、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九、心意动摇时能放得下,十、对于任何人任何事常有有成全的意图。

  如何是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就是坚决承认宇宙间有真理存在。佛所说的言教是符合真理的。因为佛能体证了真理而说明真理,所以佛的道德最可尊贵,佛的言教是最可尊贵,依据佛教而修行的人也最可尊贵。既然是最可尊贵,因此对之生起极大好乐。由于好乐,因而对于实践佛教修行的方面生起极大的兴趣。譬如相信砂中有金是信认真理,知金可宝是好乐,因而对于采金技术生起兴趣,然后方有发财的机会。此三缺一不可。如若知砂中有金而不知金可采宝,当然不去采金。知砂中有金及也知金可宝,但是对于采金技术以为繁难,不生兴趣,仍然是不会去采金,也就绝不会有发财的机会。所以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相信,是以有认识、有好乐、有兴趣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有认识、有好乐、有兴趣,便必然能有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坚决用佛教改造自己是佛教徒修养中的第一条件,所以有认识、有好乐、有兴趣便取得了成为佛教徒的基本资格。假如佛教徒对于真理不能认识,对于佛教无有好乐,对于修养不感兴趣,便不成其为佛教徒了。再进一步说:如前所认识的、所好乐的、所感兴趣的不纯正,也就是这佛教徒的资格不纯正了。如何使一切佛教徒都能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好乐、正确的兴趣,这是当今各地佛教徒领导者的最大责任。

  如何是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这是指在一切行动前的考虑而不是指在行动后的追悔。因此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所以在一切行动上先必须详加考虑。假如自己所要做的事,或所要说的话不合乎佛教的精神,便对不起自己是佛教徒。同时也必要引起社会的指摘和批评,便玷污了佛教徒。因此自己虽然想要如此作,或如此说,经考虑的结果,便使这种不正当的行为或言论得到改正或停止了。如若不加考虑而贸然想到便作,想到便说,以至发生偏差与过失,便是在这次行动或言论中没有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事后如若深加考虑,不使再犯错误。若是继续犯了错误,便是继续丧失了自尊心,也就是未曾追悔。

  如何是不贪名利?贪名的表现是逞能。遇事好强出头,不是为得把事情办好而是要显自己的才能比别人高。贪利的表现是贪图自己的财务。遇事总是从自己个人的财利打算。个人所有的财物绝不舍得给别人使用。佛教徒应当不贪名利。服务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绝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为自己的财力多寡来打算。个人所有的财务,假如有利于他人,便能尽量给他人使用。

  如何是无有私怨?私怨的表现有四种:一、遇到不顺自己的人或事便生气动怒;二、不但当时生气动怒,还要常常记恨在心;三、不但记恨在心,还要时时想要报复;四、看见别人比自己好,或是才大,或是钱多,或是名高,或是位尊,自己不如,便生忌妒,常有破坏的心理,对人对社会总是想破坏,从破坏中找自己的便宜,也就是常想损人利己。佛教徒只有公愤而无私怨,有人侵犯了自己个人的利益是不生气动怒的,更不会记恨与报复。看见别人比自己才大,或是钱多,或是名高,或是位尊,只有代他欢喜而绝无忌妒之心。对人对社会总是时时存心要成全他,使他能常常进步,绝不存破坏的心理。

  如何是明晰事理?就是对客观的事务能明确分析料绝不存偏见。不能明晰事理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不能正确分析,常含有某种程度或某种成份的糊涂观念。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便有于此。第二是不能积累经验,不能引用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作为分析当前处理事物的根据。佛教徒分析事理绝不应以自己的主观见解为根据,而是要根据佛教原则以及社会上一切经验,然后再决定自己对于这件事物处理的方法。

  如何是能积极?积极的原则有二:一是见义勇为。如见不义而勇为,便不能算为积极。二是一直坚决。一直动摇不能算积极。积极的表现有五种:第一、在未作事之先无有恐惧或怀疑;二、努力的热情能长久相持,不是四分钟热气的感情行动;第三、工作中间无有间断;第四、处理任何事件绝不轻忽草率,常有慎重严肃的态度;第五、对于一切公平正义的事,遇到便做,绝不自满自足。这便是佛教徒应有的积极态度。

  如何是有朝气?就是精神爽朗,头脑清楚。若是精神委顿,思想过于复杂,对于当前问题便不能深入,必至于暮气沉沉,思想模糊。所以精神的劳动要有节制,思想的活动要有一定的范围。意志专一,精神振作,常使身安心泰,自然能常常保持朝气,对于任何当前问题会深入了解。

  如何是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自己既然是佛教徒,便心须服从佛教的组织与纪律。凡是佛教中所认为正当的思想,正当的言瑞,正当的行为,便经常地考虑他,讨论他,实践他。凡是佛教中所认为不正当的思想,不正当的演说,不正当的行为,便决不去想他,说他,做他。自己所想,所说,所做之中如若有佛教所认为不正当的,便立时加以纠正与断绝。这便是服从组织,遵守纪律。

  如何是心意动摇时要能放得下?第一、最初要能把握得住自己的意志,不使三心二意。第二、要经常考验自己的意志不使有歪曲发生。第三、要训练成为习惯,成为自然。如此便偶尔动摇,立时觉察而放下了。

  如何是对任何人任何事常有成全的意图?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的,便是要使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事都脱离苦得乐。假如佛教徒的行动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发生破坏作用,岂不是增加了社会或个人的痛苦。这是不容许的。所以佛教徒的行动是要在随顺社会发展规律之中经常辅助社会的进步,辅助个人的前进。决不许有破坏与妨碍社会或个人进展的行为。

  以上所说佛教徒的修养是缺一不可,能实践九项而缺少了任何一项,其他九项也必受牵连而逐渐退化,以至于完全丧失。佛教徒要提高向阳,便要经常注意。

男变女,女变男,不孕,阉人,同性恋的因果

  轮回的根本原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附注:像)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附注:形成产生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 故 众 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造成男变女,女变男,不孕,阉人,同性恋的因果~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

  世尊!有诸女人志意狭小,多怀嫉恚,轻薄谄曲,有恨不舍,知恩不报,设求菩提莫能坚守,常欲诳惑一切众生,亦复为他之所诳惑。

  世尊!若此女人造佛形像,如是诸业得除灭不?当来得作勇健丈夫,求佛果不?得作知恩报恩人不?得具智慧大慈悲不?于生死法能厌离不?除因愿力得更不受女人之身,如瞿昙弥及佛母摩耶夫人不? 」

  佛告弥勒菩萨言:「

  弥勒!若有女人能造佛像,永不复受女人之身。设受其身,则为女宝,尊胜第一。

  然诸女人有五种德,此女所得出过诸女。何等为五?

  一者、生孕子息;二者、种族尊贵;三者、禀性贞良;四者、质相殊绝;五者、姿容美正。

  弥勒!一切女人有八种因缘,恒受女身。云何为八?

  三者、口常赞**人容质;

  四者、心不正直,覆藏所作;

  五者、厌薄自夫(附注:讨厌轻视自己丈夫);

  六者、念重他人(附注:就是类似现代讲的精神外遇);

  七者、知人有恩而已背逆;

  八者、邪伪庄饰,欲他迷恋。

  若能永断如是八事而造佛像,乃至成佛常作丈夫,更受女身无有是处。

  弥勒!有四种因缘,令诸男子受女人身。何等为四?

  一者、以女人声,轻笑唤佛及诸菩萨一切圣人;

  二者、于净持戒人,以诽谤心说言犯戒;

  三者、好行谄媚,诳惑于人;

  四者、见他胜己,心生嫉妒。

  若有丈夫行此四事,命终之后必受女身,复经无量诸恶道苦。

  若深发信心,悔先所作而造佛像,则其罪皆灭,必更不受女人之报。

  弥勒!有四种因缘,令诸男子受黄门身(附注:详见文章最后)。何等为四?

  一者、残害他形乃至畜生;

  二者、于持戒沙门瞋笑、谤毁;

  三者、情多贪欲,故心犯戒;

  四者、亲犯戒人,复劝他犯。

  若有男子先行此事,后起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斯报,常作丈夫,诸根具足。

  弥勒!有四种业,能令丈夫受二形身(附注:可能是现代的双性恋),一切人中最为其下。何等为四?

  一者、于尊敬所而有烝秽;

  二者、于男子身非处染着;

  三者、即于自己而行欲事;

  四者、詃卖女色而与他人。 (附注:从事色情行业)

  若有众生曾行此事,深自咎责,悔先所犯,起净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此身。

  弥勒!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附注:可能是现代男同性恋中扮演女性角色者)。何等为四?

  一者、或嫌或戏,谤毁于人;

  二者、乐作女人,衣服庄饰;

  三者、于亲族女行淫秽事;

  四者、实无胜德,妄受其礼。

  以此因缘,令诸丈夫起于如是别异烦恼。

  若悔先犯,更不造新,心生信乐,作佛形像,其罪既灭,此心亦息。 」

  (杂名)梵语般吒阿毗昙,译为阉人,以无男根故。

  律有五种黄门,谓生黄门,形残黄门,妒黄门,变黄门,半月黄门。

  僧祇律曰:「是不能男,有于六种:

  一、生,谓从生不能男。

  二、捺破,谓妻妾生儿,共相妒嫉,小时捺破。

  三、割却,谓若王若大臣,取人割却男根,以备门阉。

  四、因他,谓因前人触故,身根生起。

  五、妒,谓因见他人行淫,然后身根生起。

  六、半月,谓半月男,半月不能男。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他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懂得怎么静坐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禅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

  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

  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

  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3.解除入定的障碍

  刚才说修禅定有一些障碍。一个是五盖的烦恼,另外是身体的某些障碍。

  气脉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

  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你所观的境时,你必然会全身放松。身体一放松,你身体的气就会运转起来。气功师会说是在练气功。其实不是,我们在专注修定。但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境里面,对身体不理会,你的身体就会放松,身上的气就会运转起来。当它运转的时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于是禅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问题会造成前胸阻塞。忧郁、劳心、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

  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处理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气就会干扰你。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自动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或者是修错。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前痛,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干扰静坐。要记得,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应该静下来,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过后找人处理。

  背后有几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项以上凉凉的,这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头重重的。这也是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长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最终它也会通。 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

  头上留气——久了造成头痛

  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静坐时气会升到头上,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点点,用功几天后,就会疼痛。情况严重时,嘴唇裂,舌头生疮,睡不着,虚火上升。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好多出家人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自己被气干扰成病,对修炼时的气无知而修成“虚火外道”,却骂气功是外道。

  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处理气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用。不然的话,最好循古人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容易造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 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被气干扰。不然,你静坐到最后,你会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静坐到了一定时候,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运转,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会发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修心养性会产生清净的气,贪嗔淫欲会产生污浊的气,清净的气向头上升,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污浊的气往下降,越污浊的气降的越低,最高到头顶百会穴,最低到小腹下的会阴穴。所以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的这个水平。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

  你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心无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禅定是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他到某个地方很容易就心静下来了。总觉得到这个地方静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实是那个地方的气场很好,对他有帮助。虽然外在的气场对修行有帮助,但是,靠外在的气场,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气场,就是长期静坐后,你也会形成本身的气场。至于气虚的人,要吃一些补气的药来加强,他的静坐才会进步;身体健康的人就少吃补为妙。

  你静坐的场所不要整天换来换去,如果你在家里,最好每天在同一个座位坐,你会在此座位上形成一个气场。以后你再回到同一个座位,就很快能够定下来,这是环境的影响。还有,你周围的同学坐得好的,靠近他你会沾光。就是说,他的气场对你有帮助,而你的气场对他会有干扰。如果他的气场很强,你对他的干扰就会很微小,没什么影响。如果他本身的气场不是很强的话,你的气干扰了他,敏感的人就会心烦了。有病者的气场,会干扰身边的同修者,所以,当你觉得坐在这个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换个位子就好了。

  5.修定时间的长短

  修禅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坚持坐完一枝香,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昏沉、掉举、散乱,你就必须坚持。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掉举、散乱,那么,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时间。如果开始十五分钟坐得很好,过后昏沉、掉举、散乱,每次都如此,我劝你不要坚持。应该怎么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为静坐开始的五分钟你坐得很好,十五分钟以后的效率就差了。那么,你就坐十分钟,经行十五分钟,然后再坐十五分钟,再经行十五分钟。如果你这样修,也就是说四个十五分钟里,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样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说,你坐了十五分钟之后,因为精神不好,心无法集中地坚持到一小时,那是浪费时间。不要听人家说,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见得啊!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劳,那么,我劝你快去睡觉。如果不是烦恼而是精神疲劳,睡饱了再来坐效果会更好。

  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禅定,就必须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万不要坐得太久。为什么?禅定坐久了,会贪。贪什么呢?就是他每次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来,这就是贪。因此,修禅定时,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规定出定的时间。假如你要进初禅,你就自我规定:现在我要入一小时的初禅。这样,你入定后坚持一小时之内,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现在要在入初禅十五分钟,那么十五分钟后一定要出来。

  6.修禅定有三种自在

  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

  什么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时候我想入哪个定,就能够入哪个定,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进初禅,就一口气之间进初禅。我要进三禅就一口气之间进三禅,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禅,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禅,结果自动到了三禅,这是你的初禅在定不自在。什么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钟,我进去出来,就是二十分钟,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说进去二十分钟,一小时了才出来,就是贪着禅定。明白了吗?就是说,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现在要入定多久,然后到那个时间出来就不是贪。如果你要二十分钟,结果是一小时才出定,就是贪。明白吗?也就是说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禅的人想出定,一想出来就出来了。身心就恢复到入定之前的状况。不要以为一睁开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复常态。如果你出定后会觉得头发涨,被气锁住,很不舒服,这是出定还不够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谓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之后,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给自己预设一个时间。

  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差别

  刚才说道,禅定有一、二、三、四禅,我用登楼比喻,一、二、三、四禅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犹如你上一幢楼,上一楼、二楼、三楼、四楼,表示说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当你的心念达到入禅定之前的集中力,称为未到地,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禅的近行定、二禅近行定。近行定是什么意思呢?近行定好象你上楼梯到某一层,因为还未进房间,你可以继续往上爬,也可以爬下来。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进入根本定好像进了房间,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不能下。初禅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达到了初禅的水平,不等于你当时进入初禅,所以上到初禅近行定,不等于进入初禅安止定。当你进入初禅,会有进入的感觉,整个人沉入在里面。这时若要上下,就必须从初禅出来,你就会有从里面出来的感觉。就是说进去和出来犹如进出房间,上去和下来犹如上下楼梯,是不一样的。

  禅定之间的觉受差别处

  初禅与二禅最大的差别是:初禅的心态有觉有观,很容易被声音干扰。初禅的人听到声音,心就乱了,所以佛说声音是初禅的刺。二禅的心态无觉无观,声音的影响,你都如如不动。

  三禅和二禅的差别是:在三禅,你会觉得身体不存在了。但是,感觉头还在,觉得全身很快乐,却不知道身体在哪里。到了三禅呼吸很微弱,有些人会觉得呼吸困难,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碍,一般是忧郁、易怒及紧张的烦恼造成气结檀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禅心脏会跳快。为什么呢?因为,三禅的呼吸很微细。那些心没有力的人会觉得心脏负担不了,会跳得快一点。这样,他就应该在三禅多呆,慢慢地适应,最好是吃补心气的药。

  上四禅,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会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禅近行定,无法进四禅。你如果深入四禅,外面的声音是都听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听不到声音以后,这个人就可以进一步修第五个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近行定,还会听到声音,就没有能力进入第五个定。

  禅定越高,定力越强,心念越细,呼吸越细,感受越快乐。但是,从三禅进入四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一旦你从三禅进入四禅,快乐就会立即消失,完全没有乐受——舍受。如果你们有经验过四禅,就会知道叫舍念,就是没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禅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净——念清净。

  8.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如果从初禅到四禅,你都弄清楚了,以后不管你修密宗、禅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禅定来判断自己的心。修禅定好象是磨刀一样,切东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锋利,修行时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如果今天你坐下来,连初禅都上不了,然而却要修大威德金刚、或者修大圆满、或者修禅宗,这样修任何法门都修不好的。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以散乱的心来修。明白吗?但是,如果今天你能进到四禅,那今天修任何法门都很有效,因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是以清净的心来修行。也就是说,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门,用不同的粗细的心力来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四禅的清净心,是修道人要去争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心无法平静就去参禅,你只是在胡思乱想,如此参话头打禅七,是胡打,变成烦恼纠缠不清的“缠七”。为什么呢?心都不能安定下来,烦恼一大堆,是烦恼在参缠,还以为是参禅。修任何法门最终是要修慧要觉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说有慧没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烦恼很多,还说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禅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炼任何法门,都是有所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他不认识到定是慧的基础,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门,那么,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心去修。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定要修好禅定。

情缘的真实面目,你知道吗?

  情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情爱”这两个字, 恐怕是我们这个世间用到的最多的字了,也是最让我们沉迷和痛苦的两个字了。“问世间, 情为何物, 只叫人生死相许? ”。 不光世间人“剪不断, 理还乱”这个情, 就是出家人, 遇到情缘, 也有很多被缠缚得翻身落马。再入红尘的 所以世尊感叹道,:若世间再有一件和情爱一样的东西, 众生就只能缠缚在轮回中, 永无出头之日了。

  "情爱"自然是个让世人痛苦又让世人心醉的东西,并且不惜为它死去活来。所以不幸的婚姻或是没有被人爱,在世间人来看,实在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而美满的婚姻实在是幸福的人生的一大条件。但不幸和痛苦的婚姻或情感若从出世法来看,实在又是个好东西。世上很多的人,就是因为感情上的痛苦,而走入佛法的。一些学佛的朋友,几乎个个都经历过感情的痛苦和婚姻上的折磨。曾经是痛不可言。但从现在看来,真得感谢曾经的痛苦,感谢曾经让我们受到伤害的人。若不是他们,我们有可能今生就遇不到佛法,真的是至为宝贵的解脱法。千万劫难遇到的佛法啊。

  在学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有神通的人。请帮忙查一查身边的人的宿世缘分,也在网站上看了一些为情痛苦的人的宿缘。查了,看了,觉得这世间人痴迷不悟的情缘也不过如此,也实在是一个颠倒啊。

  比如有个佛友高中时候,曾经很喜欢一个男同学。后来,虽然结婚了,心里总有牵挂。后来查下来的缘分,过去有一世,他是妻子,佛友是丈夫。后来这个丈夫背信弃义,喜欢了另一个女子,而将她抛弃。所以今世,网友对他的感情,其实就是还债,还过去世对他欠下的感情债。如果从时间的纵轴来看,也实在很可笑。过去抛弃她,现在又喜欢他。到底是爱还是不爱?过去是男子,现在又是女人。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  所以,世间的情爱,都是假的,不是永久的,是逢场做戏而已。这场戏你是冤家,下一场戏你又是亲家。过去是讨厌,现在是喜欢。也有可能现在喜欢,未来又讨厌,这就是颠倒的世间相。

  在网上,还看到了另一个佛友的真实爱情血泪。她很喜欢一名男子,为他痴迷了四年,但却又无法在一起。她痛苦难忍,若不是及时接触佛法,她差一点为这段痛苦的感情去自杀。后来查下来的情缘是:这个她所爱的男子,是她前两世的母亲。她那时是个不孝的儿子,总是让他母亲伤心,生气。过去世欠下的对母亲的恩情,今世竟然变成了难以忍受的爱情。所以,你说,这情爱的真面目是什么?它实在是变幻莫测啊,你看清它的面孔了吗?它实在是颠三倒四啊,母亲又变成了爱人。哎,有廉耻的人实在是不想在世间轮回和颠倒了。归去吧,去西方净土吧。

  对于已经觉悟和没有觉悟的人,这西方净土都实在是令人向往的好地方。讨厌轮回和颠倒的人,到了那里,可以再不颠倒和轮回。沉醉在恩爱中的人,也要求生西方。这样一来,寿命无量,可以永远和爱人团聚,并且容颜都是美妙,相看两不厌。若不求生西方,那么这一世结束,会见无期,就是见面也不知道谁是谁了,还可能互相残害。所以追求永恒爱情的人,应该双方都发愿求生西方,这才是最永恒的。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有;

  能灭无始亿劫业, 令彼苦恼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甞以极乐为观想,

  广与众生分别说, 举目即见阿弥陀。

  佛身色相显光明, 阎浮檀金无与等,

  其高无比由旬数, 六十万亿那由他;

  眉间白毫五须弥, 绀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诸毛孔, 一孔遍含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中复如是, 作者观者随现前。

  以观佛身见佛心, 众生忆想见化佛,

  从相入得无生忍, 以三昧受无边慈。

  佛身无量广无边, 化导以彼宿愿力,

  有忆想者得成就, 神通如意满虚空。

  众生三种具三心, 精进勇猛无退转,

  即得如来手接引, 七宝宫殿大光明。

  其身踊跃金刚台, 随从佛后弹指顷,

  行大乘解第一义, 即生七宝莲池中。

  阿弥陀佛大慈悲, 十力威德难赞说,

  称名一声起一念, 八十亿劫罪皆除;

  以是济拔无有穷, 是以名为无量寿。

  昔世尊居耆阇崛, 与大众说妙因缘,

  离忧恼与阎浮提, 超脱一切诸苦趣。

  净妙国即极乐界, 修三福发菩提心,

  作是念者住坚专, 故说无量寿佛观。

  如是功德不可说, 不可说者妙光明,

  无量清净平等施, 五浊众生咸作佛。

  断彼一切颠倒想, 犹如以水投海中,

  湿性混合无不同, 虽有圣智难分别,

  人人皆为无量寿, 稽首瞻礼即西方。

  来源:《大正藏第 12 册 No. 0365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好人头上有灵光,一生一世无灾殃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母张太夫人,雇了一位烧饭的张婶。以下是这位张婶亲见亲闻所讲的事实:

  我的家乡,有一个穷人外出讨乞。他走了半天,在傍晚时分,感觉迷了路。但见石径崎岖,云阴灰暗,不知所从。只得坐在枯树下,等待天亮以后再走。

  忽见一个人从树林里出来,后面有三四个随从,一个个都高大伟岸。讨乞人心中害怕,立刻跪下求情。

  那个人同情的说:“你莫害怕,我不会拿你。我是专管老虎的虎神,现在来为众虎调配食物。待一会儿,虎吃了人,你收下那人的衣物,足可维持生活。”

  虎神讲完话,就长啸一声,许多老虎便跑来集合听命。虎神对众虎所讲的话,讨乞人当时完全没有听懂。

  后来,众虎散去,只剩下一只虎伏在草丛里。一会儿,有个挑担子的男人过来,这只虎一跃而起,正要向他扑去,却又立刻转身回避。那个挑担人,赶紧跑掉了。

  又过了一会儿,走来一个妇女,那只虎便迅速出来,把她吃掉了。

  虎神从那个妇女剩下的衣服中,取出若干金钱,交给这位讨乞人,并对他解释道:“虎不吃人,只吃禽兽。它吃的人,是徒具人形而无人性者。”

  “大抵人良心尚存,其头顶上必有灵光。虎见到灵光,绝不施暴!人若天良全灭,他头上就会灵光尽失,即与禽兽无异。虎才会得而食之!”

  “刚才那个挑担的男人,虽然凶暴无理,但他还能赡养他的寡嫂和孤侄,使他们母子不受饥寒。就是因此一念之善,灵光虽小如弹丸,虎见到了这点灵光,也回避不敢吃他。”

  “后来的那个妇人,抛弃其丈夫而与他人私嫁。并虐待后夫前妻之子,经常毒打这孩子,使其体无完肤。更盗后夫之金,给她自己的女儿。所以她头上灵光全无,虎便吃了她。”

  “刚才我从她衣袋里拿出来的金钱,就是她偷来的。虎见到了这种徒具人形而无良心的人,绝不会放过他们。”

  “你孝养继母,能把有限的食物,首先奉养继母,你头上灵光有一尺多高。所以我才帮助你。不是你跪拜哀求我的结果。你应继续勉修善业,将来还有后福。”

  虎神讲完话后,又指给了他回家的路。这位讨乞人,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回到家中。当时听到这件事的人很多,有不少人就变得善良起来。

  谁是好人,谁是丧尽天良的坏人,常人往往分辨不出;但在另外空间的生命,却看得清清楚楚。因为前者头上有灵光,后者头上灵光全无。

  古代很多人,忠厚老实,心存善念,与世无争,先人后己,公而忘私。那时有很多讲诚信的人,有很多孝子。他们按照“仁义礼智信”,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这样的人,头上的灵光就熠熠生辉,众神见了,也会油然而生敬意,也会处处帮他。他们当然也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了,这叫“德全无危”。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人心归善!

  同时,奉劝那些丢失了德行的人,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找回自己的善良本性,不要做“徒具人形,与禽兽无异”之人。这种人的未来,一定是很悲惨的!阿弥陀佛!

家中供佛,不供佛之间的利益差异

家中设佛坛,供养佛菩萨圣像,到底对全家有什么利益呢?不供养又会失去那些利益呢?

  我今粗略一说,供诸位仁者参考:

  1、家中设佛坛,供佛像,菩萨像,利益很大,你供观世音菩萨像,或者药师佛像,或者地藏菩萨像,或者文殊菩萨像,或者任意一尊佛菩萨像,或者任意多尊佛菩萨像;你家里有灾难,病痛,急切之事,福德之事,你所供养的佛菩萨像所代表的这尊佛或者菩萨,就会在冥冥中加持护佑,令你全家趋利避害,令亲近善人,远离恶人,亲近善缘,远离恶缘,令成就福德,远离灾难;如果家中没有供养佛菩萨像,则不具备这种利益!比如《地藏经》说,于家中南方清洁之地,供养地藏菩萨像之十种利益,或者经末提及供养地藏像二十八种利益。其实,不仅仅供养地藏菩萨有这些利益,供养任何一尊佛菩萨像,都有这些利益!

  2、家中设佛坛,供养一尊或者多尊佛菩萨像,家中的风水会彻底扭转,无论风水多么恶劣,不利的煞气多重,只要供养佛菩萨像,就有扭转风水的利益,而且,这个利益,远远超过风水师们任何一种风水技术所能达到的高度。所以,不晓得供养佛菩萨像,而想依靠别的世间法的方法扭转风水,本身就不是智者的首选。

  3、有的人,家里偶尔请了一尊佛菩萨像,多年放在家里书柜,或者别处,也没怎么供养,甚至连民间那种初一十五烧香的,都没有做过;到了有一天,清理房间,发现这尊佛菩萨像,于是就把这尊佛像菩萨像送给别人了,或者结缘出去了;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家庭,把佛菩萨像一送走之后,家里突然就出事,或者出车祸,或者重病,或者各种倒霉的事,接连发生;有些人问我是怎么回事?

  我回答说:佛菩萨像在你家中,就等于自然和你全家结缘了,哪怕你没有诚心供养,菩萨住你家房子,自然就会加持护佑你全家人,你把佛菩萨像送走了,就等于掐断了这个缘起,佛菩萨就没办法继续护持你全家,或者以后护持的力量就小了,所以,你家里那些本该发生的灾难,病痛,灾厄,都是菩萨从中化解,令消除,减轻,延后,你把菩萨送走了,这个缘断了,菩萨就不容易加持你得力了,这时候,那些本该发生的灾厄,就一下子全来了!

  4、有的人说,你这是污蔑佛菩萨,你把佛菩萨说的那么自私,家中供养他的像,他才帮助我家人,家中不供养他的像,他就不帮助我,佛菩萨有你说的这么自私吗?还有,你说送走了佛菩萨像,佛菩萨就算加持,也不得力,住在家里才加持得力,这也是你污蔑佛菩萨,佛菩萨视一切众生平等,绝对不会厚此薄彼,佛菩萨绝对没有这种分别心!

  回答:那么,我来回答诸位这些看起来很聪明实际却很浅薄的理解:这个问题,还是牵涉到缘起的问题,佛教常言: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人,如果没有和佛菩萨结下甚深的因缘,固然没有结下甚深的因缘,佛菩萨也是平等慈悲的,平等加持的,没有分别心加持的,这一点当然不会错,但是这种平等的加持,在你这里是不是可以平等获得,这就不取决于佛菩萨了,而是取决你自己;佛菩萨平等加持一切众生,可是你看众生,有的在地狱,有的在人间,有的是畜生,有的在天道,这不都是凡夫众生自己所造业果不同,受报不同吗?

  难道是因为佛菩萨加持有异?!《法华经--药草喻品》说,上天平等降雨给人间,但是花草树木,各自依照自己根器大小,吸收水分多少不同!可知,佛菩萨平等加持,众生所得并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取决于自身,而非佛菩萨!你供养过佛菩萨,造像过佛菩萨,洗浴过佛菩萨像,礼拜过佛菩萨,你和他结缘越深,你得到他加持越大,利益越大,因为缘深,得利益亦深,你这些都没有做,和佛菩萨几乎没有结下什么缘,佛菩萨能不能加持你?也能加持,但是那个加持,你能受用的太少!所以,和佛菩萨结缘深者,得加持越深,结缘浅者,得加持越少,这不是佛菩萨有分别心,这是缘起深浅的问题!这是你自己和佛菩萨结缘薄厚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你自己依佛菩萨为福田,修福多少的问题。

  5、还有的人说,我家里供养有佛菩萨像,为什么还有各种灾祸?

  回答:首先是过去宿业太重,尚且未能彻底消除,当下所受,由于供养佛菩萨像故,已经很大程度减轻,如果无有供养,恶果更严重!

  其次,虽然家中供养佛像,但是自己全家人恶业不停止者,杀盗淫妄日益加深,自害害他无有休息,恶业积聚广多,纵然佛菩萨从中化解,但是业力甚大,终归还有需要果报要自己受的!

  再其次,很多人觉得供养了佛菩萨像,自己造点恶业没什么?那可不是,佛菩萨不是你全家造作恶业的帮凶,一般来说,家中供养佛菩萨像者,佛菩萨都会冥冥之中引导你断恶业,行善业,修佛法,证菩提!但是有些人宿业过重,顽固不化,随着恶业日益加重,恶果累累自然受报,这还是佛菩萨加持之下,不晓得减轻了多少的,不然会果报更重!

说话没口德,希望走好运是很难的

  我们普通凡夫是最容易犯的是口业。一个人的命运好不好,从他有没有口德就看的出来。所以口业很重要,人一辈子缺德事不会天天做,但是缺德的话,难听的话,不正经的话可能会天天说。日积月累,福报都从这张嘴里跑光了,所以,说话没口德的人,这辈子也是坎坎坷坷很凄凉的。

  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我镇上一个小伙子,三十多岁,长的也算英俊,但是至今一事无成,要工作没工作,要事业没事业,同龄人的孩子都上小学了,他呢,至今无妻无子老光棍一个,穿着邋遢,有时一连几日脸都不洗,身上脏兮兮的跟流浪汉一样,谁好言相劝也听不进去,在说就瞪着眼睛跟你吵。

  做点小买卖吧,也是不思进取,胸无大志,就知道吃吃喝喝。别人赚钱他赔钱,打他接手生意以来就没盈利过,几年下来赔的钱加利息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家境日渐没落。竟然到了要借亲戚家房证抵押高息借钱才能经营下去,他的60岁老母亲也无奈回来帮他打理生意。他身边一起玩大的小伙伴也瞧不起他离他远远的。

  表面一看这个小伙子也不坏,为啥就是不争气。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这个小伙子口德很不好,也许上社会早的缘故,身上沾染了不少坏的习气,此人从小说话就咋咋呼呼的,没一个稳重的样子,不尊长辈,不敬神佛,喝起酒来更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所以我明白了,这样的一个人,福报早就从他那张嘴跑光了。嘴有多贱,命就有多贱。为什么婚姻不顺至今打光棍?表面看是有种种原因,在因果上看就是他没有福报,根本托不住婚姻。因为只有福报一样的人才会生活到一起,没有福报的人是不会遇到好姻缘的。有一点福气的女人都不会跟他生活在一起。

  这个小伙子为什么做生意赔的稀里哗啦?还是因为没有福报,有福报才能赚钱。他的福报早就折损的差不多了,这样怎么会赚钱呢。如果他不能痛定思痛幡然悔悟,他晚年的境遇会更加凄凉。

  口德对任何人都是这样,许多福报都是通过嘴巴给损了。有的人说,我什么坏事都没有做啊。要知道,这个口业不好,损福报是很厉害的。

  古人讲的,言由心生。如果嘴巴一直讲不好的话,说别人是非,以及说一些诅咒的话,这样子损福报很快。不仅是说是非,哪怕说我们长辈的不好的话,这也是损福报。有些女人很喜欢抱怨丈夫,说丈夫这不好那也不好,吵起架来连对方父母、祖宗八辈都敢骂,什么难听说什么。这样造口业是很严重的。这样家境只会越来越穷,因为福报都被你骂光了。所以这个口业关,一定要注意。

  嘴巴要留德,不要尖酸刻薄,这样子就能留住福报。为什么嘴巴能损福报呢。要知道,福报是缘起法,是因缘和合的,也是一种能量场的体现。比如说,你去寺院做义工,你扫地的动作给你带来福报,还是擦桌子的动作给你带来福报。都不是的。是心念给你带来福报。我们发出利益众生的心,去扫地,去整理卫生,和众生结欢喜缘。这个心念发射出去,感应了宇宙的慈悲正能量,这时就得到正能量的加持,就创造了福报的缘起。福报是这么产生的。

  那损掉福报的,也是用心去损的。心中趋向自私,趋向抱怨,趋向嫉妒,悭贪,浪费。这时就损掉福报啦。福报也是用心,然后配合行动来损的。人怨天尤人,不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直抱怨,又通过嘴巴来喋喋不休。这时损福报就很快了。这也是薄命人,好比林黛玉,伶牙俐齿,这样不好,福报就很小。

  佛经说,佛说话,言辞柔软,悦可众心。十法界的众生,听了佛讲话,都很欢喜,都被佛的语言所摄受。这也是佛累世修行,嘴巴说爱语的原因。嘴巴要说好话,心存好心,那像宇宙就会发射出好的磁场。得到的也是好的回报。什么叫做好心,首先要知足和感恩。知足是一种成就相。一个人越修行,一定要越自足,对外在任何环境都很知足感恩,这才代表有进步。

  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口德与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内涵与己。

  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深敛与己。

  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谦让与己。

  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宽和与己。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涅槃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不会中断,失误。)可是,有些人认为:人生一切都是偶然,没有什么前因后果。有人看见好人受恶报,恶人受善报,便怀疑因果。有人说:死了死了,死了便了。如果一死便了,人生就没有价值;学佛修行,就无意义;而一贯作恶的人,就太便宜了。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不懂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佛经说得好: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这说明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的业因。比如今生病苦多,那肯定是过去生中杀业太重。而今生所作所为,又该来世去受果报。

  种下业因,必受果报,但有早迟的不同。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1、现报:今生做善事,今生享福报;今生做恶事,今生受恶报。

  例如,《四川日报》登载一件事情,万县市一个公司的副经理,平时爱帮别人的忙,几次跳下水救人。一天,他坐出租车办事返家,经过一条路,平时常堵车,今天却很顺利的通过了。到了江边,听说有小孩进水里了,他立即停车,跳入水中,抓起这个女孩,原来到竟是他的亲生女儿。觉得脚下还有人,抓起一看,是他的侄女,他把这两个女孩子都救上岸来,自己昏倒了。女孩的妈妈、婆婆闻讯赶来,看见小孩还活着,想感谢救命恩人,回头一看,才是他们的亲人。报纸这样评说:“无巧不成书。”佛教的观点来看,不是巧合,而是受业力的支配。因为他平时多种善因,所以就遇善缘(缘,指条件、机遇等);善因与善缘结合,便产生善报。

  另外一个例子,《新民晚报》登载的:江苏某县一个中年妇女,同一个男子走到江边,听见有人喊“救命!”男子准备去救人。而这个妇女竟说:“少管闲事,我们走路要紧,过一会他会自己浮起来。”旁边一人生气地说:“这女人的心肠太坏了!”后来那位男子还是去把人救了起来,是一个十三岁的初中女生,骑自行车掉入水中,因落水时间过长,已经死了。这女生是谁?原来是那位妇女的亲生女儿。围观的人都说:“这真是现眼现报!”这是恶业的支配,平时种的恶因,必然招来恶报。

  2、生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苦。父母积阴德,子孙享福报,也属于这类。用同仁堂的例子来说明。同仁堂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祖先信佛,求功名不成便想做济世活人的事,就开中药店,很认真做药品。一种中成药,需要高温后的黄金做原料。他把家中妇女的金首饰集中起来用。亲友笑他:“像你这样做生意,本钱都要蚀光。你就在广告上写出,用有黄金就行了,买主又看不见。”他却说:“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在种因,种了善因,不会得恶报。”仍坚持用了黄金。果然,这种药品疗效很好,生意兴隆。他家两百多年来,又发财又发人。解放后,公私合营,最后一任老板叫乐松生,把全部生产资料无保留的交给国家,被任命为北京市副市长。同仁堂总号主要负责人仍然是他的亲属。他还把秘方全部捐出来。家人劝他要留一点作后路,他不同意,说:“政府的力量大,可以救济成千上万的人,这就是种善因,自然会得好报。”结果,政府给他分红,经济上也有很好的收益。说明这个资本家懂得因果报应。

  3、后报:现在作善作恶,到第二,第三世,甚至百千劫后才能受报。例如,唐代悟达国师,四川人,年轻时出家。一次,在长安一个寺庙挂单,当时一位僧人害病,身体很臭,许多人都感到厌恶,他却去护理。那位僧人病愈,分手时对他说:“你以后有什么灾难,可以到四川彭县一个山上来找我。”后来,他当了国师,外国进贡沉香木椅,皇帝都不敢用,供养给悟达国师。他便产生自满,放松修持,马上就遭到恶报,生了一个人面疮,很痛苦。于是,他去彭县找那个僧人。僧人说:你几百年前在汉朝曾种下一个恶因,现在才受报。原来,他是西汉时代的一个大官,叫袁盎。他的一个同事叫晁错。当时皇帝要削减诸侯的力量,晁错建议,削减诸侯兵权,致使诸侯联合起来围攻中央政府,皇帝吓坏了。袁盎乘机进言,就说不是皇帝的意思,而是晁错的主意,把晁错杀了。晁的冤魂一直想报复。可是,袁死后下一世出家,十世都是高僧,晁无机会报复,直到袁当了国师,坐上沉香木椅而骄傲时,他的修行一退转,护法神便离开了。这样,晁错才找到了报复机会。这时,悟达国师找到了彭县这位高僧,把他的冤业解了才得救。后来,悟达国师留下一个著作《三昧水忏》,序言上,他把用三昧水治好人面疮的事叙述出来。这说明,几百年前种的因,缘法(条件)成熟了,必然受报。

  后两种果报,凡夫虽然看不见,但应知道,有因必有果。从今生所受的,可推知前因;从现在所作的,可以预测后果。必须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为什么恶人会有善报?这是由于他过去生中培植的善根深厚,现在善缘又先成熟,因此先享福报;如果他今生不作恶事,福报就更好。至于他今生所种的恶因,也不会自行消失,因缘成熟时,必受应得的果报。

  为什么善人会受恶报?这是由于他过去生中所造的罪业深重,现在恶缘先成熟,所以先受恶报。这好似果园里种了几批水果,第一批品种虽然不好,但先成熟,当然先结果,先受报;第二批虽是良种,但后成熟,还没有结果,自然以后才受报。如果他今生不行善,恶报会更重;另一方面,他今生所种的善因,也没有白种,将来必受相应的福报。故先见恶报。

  高齐 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言。舍利弗。佛有四种胜妙善法。能令众生得无量果。无量光明。无量妙色。无量福藏。无量乐藏。无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辩才之藏。一切无著无漏之法。

  舍利弗。何等为四。

  一者谓如来应正遍知。得尸波罗蜜具无量戒。

  二者得禅波罗蜜具无量定。

  三者得波若波罗蜜具无量慧及广智慧。观达慧。如性慧。无数慧。决定慧。毕定知见。

  四者得无浊心善胜作心。具妙解脱第一解脱。是为四种胜妙善法。

  舍利弗。是佛如来应正遍知。于一切恶皆悉远离。一切善法皆悉成就。众行备满具如实见。远离闇冥能为光曜。具足无量福智资粮。隐蔽世间。不为世间之所映夺。获得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得一切诸佛法力。能具诸佛法力。得具诸佛大慈悲力及辩才力。本愿方便皆悉满足。善修本业具智慧宝。精进无量终不休息。离诸忧戚无有逼恼。无有取着。能善调伏。为大龙王无有余习。为一切众生无上福田。

  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发清净心为求福故。为爱乐福故。思念如来。无上方便本行满足。尽未来际一切生死。于现在世成就无量无著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乃至念佛一种功德。念功德已。于无量亿那由他百千劫中。所习善根三明福田所。清净戒所。无等等戒所。无量真实功德所。或于塔庙诸形像前。而设供养故。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炷。或苏油涂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道之一阶。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了知。唯佛如来乃能知也。舍利弗。求世报者福德尚尔。何况以清净深乐心。不求果报安住恭敬。相续无间念佛功德。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生福德。舍利弗。照道一阶福德尚尔。何况全照一阶道也。或二阶道。或二阶道。或四阶道。或及塔身一级二级乃至多级。一面二面乃至四面及佛形像。舍利弗。彼所燃灯。或时速灭。或风吹灭。或油尽灭。或炷尽灭。或俱尽灭。譬如诸龙以嗔恚故。出云垂布于中起电起已寻灭。舍利弗。如是少时于佛塔庙奉施灯明。若彼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若复余人不受戒者。为乐善故。护己身故。信佛法僧。如是少灯奉施福田。所得果报福德之聚。唯佛能知。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乃至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如是然少灯明。所受福报不可得说。

  舍利弗。诸佛境界不可思议。唯有如来乃知此义。舍利弗。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唯有如来乃能了知。舍利弗。然少灯明福德尚尔不可算数。况我灭后于佛塔寺。若自作若教他作。或然一灯二灯乃至多灯。香花璎鬘宝幢幡盖。及余种种胜妙供养。

  舍利弗。有四种法应当信受。何等为四。

  一者佛法无量应当信受。

  二者少修善根获无量报应当信受。

  三者若于三宝深生敬信。善修业行所得福报。汝等声闻现得见我。尚不能得具足知之。亦复不能思惟测度。况我灭后声闻弟子远离我者。能得现知及能测度。若有能知及测度者。无有是处。应当信受。

  四者是诸声闻不能得知及能测量。一切众生所有作业及业果报。

  舍利弗。汝等声闻于此事中不须思量。何以故。舍利弗。如来常说一切众生业行果报不可思量。过去诸佛应正遍知。已如是说。众生业报不可思量。未来诸佛应正遍知。当如是说。众生业报不可思量。众生心信及心自性。亦不可知不可思量。如是之义应当信受。舍利弗。汝等声闻住圣种者。于一切众生业报之中。无有实眼及巧方便。况余轻微薄劣心者。离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者。失正念者。无明闇冥厚翳目者。于自己身内外诸法而不能知。我竟是谁。我是谁许。我住何处。我之功德为大为小。我当云何为与戒相应。为与戒不相应。我为正念戒。我为失念戒。我所作业为作智人业。为作愚人业。为从何来。为何处去。舍利弗。诸凡夫人颠倒见者。于自己身如是等事尚自不知。况能得知一切众生种种业报。若能知者无有是处。

  舍利弗。如来应正遍知。戒无减。定无减。智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相无减。舍利弗。如来应正遍知。无量戒。无碍戒。不思议戒。无等戒。究竟戒。清净戒。彼如来于一切众生若业若业报。皆如实知。舍利弗。云何如来于一切众生业报得如实知。舍利弗。佛如是知。或有众生善业尽不善业增。或有众生不善业尽善业增。或有众生善业当生不善业当灭。或有众生不善当生善业当灭。舍利弗。如来如是入一切众生业及业报。种种差别皆如实知。彼彼众生或有无知。或有愚闇。或有善者或不善者。舍利弗。我有如是智。有如是善巧。于诸众生不可思议种种业报。皆能记说。舍利弗。若有众生成就信心。彼能信我。若复众生无有信心远离我法。不信我语诽谤于我。彼于长夜无义无利坠堕苦恼。

  舍利弗。若彼众生于佛塔庙奉施灯明。以此奉施所作善业。能获安乐可乐之果彼施灯明作善业时。欣喜相应从信心起。于现在世得三种净心。何等为三。彼诸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我于如来已设供养。知身不坚摄坚身想。知财过患摄坚财想。舍利弗。是名供养佛塔第一净心。

  复次舍利弗。彼诸善男子善女人。起如是心。我于如来无上福田最胜福田。能受最胜供养者所。已作供养。我今不畏堕于地狱畜生饿鬼。我此善根已作人天善道之因。得于妙色资生众俱。又得智慧安隐快乐。乃至能得菩提之果。舍利弗。是名供养佛塔第二净心。

  复次舍利弗。彼诸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想。我于诸佛已作舍施。已作福德。已舍悭贪。已除悭过。作是念已。施心无悭施心增长。舍利弗。是名供养佛塔第三净心。复次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塔庙施灯明已。

  临命终时得三种明。何等为三。

  一者彼善男子善女人临命终时。先所作福悉皆现前。忆念善法而不忘失。舍利弗。是为一明。因此便能念知自己。先于佛所殖诸善业。

  复次舍利弗。彼善男子善女人。于命终时得如是念。我于佛像塔庙等前。已曾供养。作是念已心生踊悦。舍利弗。是为二明。因此便能起念佛觉。

  复次舍利弗。彼善男子善女人。于命终时见余众生奉行布施。见他作已起如是念。我亦曾于佛支提所奉施灯明。我今亦当复行布施。念于布施得欣喜心。得喜心已无有死苦。舍利弗。是为三明。因此便得念法之心。

  复次舍利弗。佛塔庙中布施灯明。彼善男子善女人。于临终时更复得见四种光明。何等为四。

韩国一位著名的禅师元晓大师,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发人省思的话:

  “我曾经尽一切的力量(包括神通)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甚至集一百个神通力也无法阻止无常的来临,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世间的无常是无法避免的。”

  花会凋谢,人会生老病死,美丽佳人会年华消逝,财富权势如过眼云烟,随时变易,“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些无常的现象,任何力量都无法加以改变,有不少人企图运用神通力来阻止无常的发生,结果均徒劳无功。

  例如:印度琉璃王攻打释迦族时,目犍连曾运用神通将数百名男女置于钵中,放在天上,以便延续释迦族后代。战后将钵收回打开,钵中所有的人无一幸存,只剩血水。

  号称神通第一的佛弟子目犍连,后来也被仇敌杀害身亡。可见“神通”不敌 “业力”,“业力”不离“因果”。

  因此,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诚实作人,随时注意修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这样才是正确的智慧的作为,千万不要想用旁门左道,抄捷径或投机取巧的方式来作为我们的信仰或作事的指针,否则,到最后发现错误时就“再回头己百年身”,这时,就会后悔莫及,而己付出的代价,也就未免太大了。

说说我轻松戒邪淫的心得

  邪淫的危害有多大,就不用多重复了,很多师兄都说过了,在这我说说我的戒邪淫的心得。弟子以前的邪淫经历不忍再提了,受到的报应也是够惨的,具体说无非是破财、多病、事业不顺、家庭不和等等。但我感觉我自己还是有福气的,因为在我迷茫的时候接触了佛教,而且深信不疑,可能是以往世的佛缘种子发芽了吧。

  末学其实是依靠念佛的威力断掉了邪淫,以前总是靠自己的意志去控制邪淫的念头,可是凡人的那点可怜的定力怎么斗的过邪魔呢?后来读《地藏经》念地藏王菩萨圣号,在不经意之间就断掉了邪淫,现在想想过去的那些邪淫念头感觉非常好笑,看到世间种种因为邪淫造成的闹剧更是可笑。

  一切都是一个念头,你悟了,你也就不会邪淫了,而且是那种心理特别清静的感觉,压根就没有邪淫的念头,根本就想不起来世间还有这种事情。想达到这种境界靠什么?只有靠佛、菩萨、善神的大威神力啊!!

  断掉邪淫后,身体状态明显改善,阳气盛了,人的气质也变了。工作、生活都会有明显的改观,财运、事业也会随之兴旺起来。大家千万不要看世间有一些官员或大老板身边美女如云,而心生羡慕甚至认为邪淫无罪,当你有这样的念头时请反问自己“你有那么多福报来让你糟践、挥霍吗?”

  善恶到头都有报,报应早晚只取决于每个人的福报多寡而已。

  念佛、读经、放生、施食、布施。

  多做以上几件事,包你轻松戒邪淫。

  不过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我读《地藏经》大概有10多遍左右,地藏王菩萨圣号念了5-6万遍的时候,才有了我上面说的内心清净的感觉,而且随着不断地修行,改变就越来越明显。在这我提醒那些还没有战胜邪淫的朋友,一定要深信佛、菩萨的大威神力,一定要深信因果,修行一定要坚持,把修行当成一生都要坚持的事。

  其实心境转过来并且成功戒掉邪淫的人,回头看看自己所造的罪孽没有不后悔、后怕的。其实性欲本身是人传宗接代的必需,我们托生成这个人身有时候就必须要尽这个义务,佛教中也有正淫一说。但拿这个东西当享受并不择手段的追求就有问题了,一旦你对性欲有享受之心,淫魔必定跟随,他会千方百计的挑逗你的欲望逼迫你把头脑中那些龌龊不堪的想法变成现实。一旦你堕落,你还指望什么健康、事业、家庭呢?也许刚开始你没什么感觉,但当你那点福报被邪淫损耗干净了之后呢?

佛与祖师大德说常念“南无阿弥陀佛”获得的功德利益

尊敬的善男子善女子当你打开这篇文章,足以证明你前世已修了很多的福德因缘。古人常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因为能有缘遇到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据《无量寿经》记载:“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佛告弥勒菩萨:“就算是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火焰,也要穿越,将这真法传给后世的人们。”你现在就等于已经有了解脱生死轮回的秘法,若能静心安神的阅读此文章,依教奉行,至诚修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在莲池海会上相遇,证得不退转阿惟越致菩萨。

  《华严经》云: 宁受地狱苦,也要得闻诸佛名。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护念」即是守护忆念,令其安稳,无诸障难。故知: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十方诸佛;生极乐净土,即是生十方净土;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十方诸佛名号。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自然相随;并有其他大菩萨,共二十五位,不请自来,二六时中,令念佛人,常得安稳,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故知:但念弥陀,即已通念诸大菩萨,观音势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其他菩萨。佛的名号,即是获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当然超胜任何咒语;何况一句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

  佛法有无量法门,如世间的道路,有难行道,有易行道。陆路步行则艰苦,水路乘船则快乐。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法门勤行精进,时间久远才能获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或有法门以信心为方便,容易修行并迅速达到阿惟越致。倘若有想速至不退转地的行人,应当以恭敬心执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蒙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速证不退转果位。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迫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故知: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佛说无量寿经》: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无量寿经》:

  佛告弥勒菩萨:“其有众生,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白话译文】: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说:“如果人们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相信,心喜,一心不疑,执持其名号,那个人就可以得到无可比拟的大利益,这也是一项功德。”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一切善业,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劝念佛一门?答曰:今劝念佛,非是遮余种种妙行,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乃至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一称佛名,以是多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往生净土,证不退转。」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大势至观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声,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其福胜彼。

  专称一佛名号,则是具称诸佛名号;功德无量,能灭罪障,能生净土,何必生疑乎!

  佛名乃是积劫熏修,揽其万德,总彰四字,是故称之,获益非浅。

  诸佛皆德施名,称名即称德,德能灭罪生福,名亦如是。 若信佛名,能生善灭罪,决定无疑;称名往生,此有何惑!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印光法师文钞》:

  念佛这个法门,重在信与愿。如果信愿真切,即使功夫未能达到心中清净,也一定能往生净土。为什么呢?因为志心念佛为能感,所以致使阿弥陀佛即能回应。比如江海中的水,不能没有一点水波微动之相,但没有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也能在江水中清清楚楚地影现出来。感应道交,犹如母子相忆,那些专门注重自力修持,而不仰仗佛力加持的人,是由于不知晓这个道理的缘故。

  “通身放下,彻底靠倒。”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实,要认识到自己是个造罪的凡夫,这样,就会把自己那个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们的身体完全放下——不光指身体,还指我们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彻底靠倒”。

  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

  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

  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莲池大师《云栖法汇》:

  真心本自无念,念头生起即是乖违清净自性。然而众生无始劫以来,妄想习气,不容易马上遣除。如今教导众生念佛,乃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又有多种。如今这个持名念佛的法门,是修行捷径中快捷而又快捷的法门。因为佛有无量的功德,现今只以阿弥陀佛四字名号足以该摄。由于阿弥陀佛即是全体一心,心性包容一切德能,诸如涅槃的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等,百千万自性功德之名,皆此阿弥陀佛一名摄无不尽。众生学佛也有无量的修行方法,现在只要持名念佛一法足以该括一切行门。由于持佛名号即是持此一心,心性该摄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及微尘一切法门,摄无不尽。

  所谓信他,意思是:相信释迦如来决不会说骗人的话,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圆满,没有虚发,六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异口同声的赞叹,句句真实。我们信奉诸佛的真实教诲,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存有疑惑。这就叫信他。

  所谓信因,意思是:深信散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尚且能成为佛道的种子,何况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哪有不往生西方净土的道理呢?这就叫作信因。

  所谓信果,意思是:深信西方净土都是诸上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都是从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同影子必定随形,音响必定应声一样,功夫一定不会白费。这就叫作信果。

  所谓信事,意思是:深信而今现前一念心性不可穷尽,依心所显现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穷尽;在离这个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最为清净庄严,不同于庄子虚构的寓言。这就叫作信事。

  藕益大师《阿弥要解》:

  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信愿二门确为净土法门的指南;以深信切愿执持弥陀名号,乃为净业正行。倘若信愿坚固,临命终时,只要念佛十声乃至一声,也能决定往生彼国;倘若没有信愿,纵将名号持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般一样,也不会有得生净土之理。修净土法门者,不可不知道这个道理。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迦才:《净土论》:

  如经中所说:“若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满一百万遍后,就决定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道绰禅师曾经捡阅到此经。如果能够七日专心念佛,就能念满百万佛号。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经中多劝导众生七日精进念佛。

  百丈禅师云:修行以念佛最为稳当。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一句弥陀,是斩群邪之宝剑。 一句弥陀,是破地狱之猛将。 一句弥陀,是照黑暗之明灯。 一句弥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弥陀,是出轮回之径路。 一句弥陀,是脱生死之良方。 一句弥陀,是成佛仙之秘诀。 一句弥陀,是换骨髓之神丹。

  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一千七百葛藤,一刀斩绝。

  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渡;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 念佛时即见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 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旁人行。

  源信大师安心法语: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往生。有了信与愿,那么临终只要有十念或者一念,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反过来,如果没有信愿,简单的持名是没有意义的,“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总之,信愿行,作为往生净土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相互支持。其中,信为根本,无信则愿行无由成立;愿是直接动力,行是手段。只有具足三资粮,才能真正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达到不退。

  凭这一句佛号,只要你有信、有愿,绝不怀疑,还不管你念多念少、念好念坏,不管你怎样念佛,也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念佛,往生品位高低凭你念佛的功夫,念到理一心,那当下就是大菩萨。能念到事一心,就是阿罗汉。你不到这个程度,那就需要慢慢花开见佛,就看你念佛的情况了。所以,我们既然是修净土了,各人有个人的因缘,但大家都能努力去念,这其中最要紧的是正信,真正发起大愿,正如永觉元贤禅师所说的:你发起求生净土的大愿,你就具足无量的功德,你就消无量的业障。因为你这样就破无穷的业网了。往生极乐,是人人都有份的!

  善导大师《般舟赞》:

  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阿弥陀佛。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至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如来别指西方国,从是超过十万亿。一切诸佛国土都非常庄严清净,但凡夫乱想纷飞,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诸佛国土,必须澄心凝虑,悟入圣者之境,这对于末法五浊恶世凡夫来说,不可能做到。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特别指示十万亿国土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正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善导大师《观经四贴疏》:

  由于韦提希为凡夫,因此往生不能靠自力,而韦提希往生了,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在起作用。既然韦提希能够往生,那么与她同样位格的世俗凡夫,当然也可以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净土佛国。善导的这种说法,对于吸引广大的民众信奉佛国无疑具有极大的作用。一般的凡夫也可以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突破自身的限制,直接进入报土世界。如果凡夫不能够往生,那么法藏菩萨的誓愿也就落空了,法藏菩萨也就不可能成为佛。事实上法藏已经成佛,所以法藏誓愿是有结果的,凡夫是能够往生报土的。但众生若以杂毒之善,想求生净土,那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往生净土,是深感人生的痛苦,厌离娑婆,为了彻底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这是人生的大事。如果自欺,仅从名利上着眼,贪著五欲六尘,不肯放下贪著之心,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善自我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