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仙做得最突出的是哪类擎朗机器人人呢?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经授权发布。

2019年的资本寒冬还未回暖新冠疫情又在2020年伊始带来了新的危机。

万物萧条自动驾驶赛道却在疫情期间迎来了好消息。

3月3ㄖWaymo宣布获得2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6亿元)融资;2月26日,小马智行(Pony.ai)获得丰田4亿美元的投资;同日博世旗下的创投机构也加码驭势科技(Uisee)的B轮融资。此外最近获得融资或有融资新动向的中国自动驾驶公司,还包括了Momenta、智行者、新石器、高仙擎朗机器人人、AutoX、擘朗智能等

为什么在持续一年的资本寒冬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自动驾驶行业还能逆势上扬

事实上,搭载了摄像头、激光/毫米波雷达及AI系统的無人车大部分仍处于demo阶段,应用成本偏高尚未实现规模化落地。

但疫情却让一个自动驾驶细分领域的应用在短期内明显加速:这就是涉及物流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无人配送

从物流行业的全链路来看,自动驾驶在其中的落地场景分为仓里和仓外

以AGV(搬运擎朗机器人人)为代表的仓内自动驾驶擎朗机器人人目前已有较成熟的应用;而仓外场景复杂,目前入局企业多聚集于干线和末端:

· 干线运输主要涉及L4级高速自动驾驶重卡;

· 末端配送,指最后一公里包括园区和小镇等场景的低速无人配送。

整体而言自动驾驶技术在仓外场景的發展处于早期,而疫情导致的用工难凸显出了这一场景的市场价值;此外,之前分散在各园区中的低速无人车/移动擎朗机器人人通过支援武汉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期待。对瞄准物流赛道的自动驾驶从业者来说这既是一个窗口,又是一次真实的“压力测试”

在这个低速无人车纷纷加入“抗疫”大军的特殊时刻,自动驾驶在物流行业的场景落地已经发生了“量变”

本文聚焦物流自动化与自动驾驶技术嘚交叉点,与诸多深耕于物流、自动驾驶赛道的从业者和投资人共同探讨:疫情催化之后无人驾驶会在物流行业掀起自动化的新变革吗?

1.一场关于未来的真实“压测”

目前新冠肺炎已发展为全球流行病,截至2020年3月19日晚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22万。

最早开始严控疫情的中国采取了全国封路、封村的“抗疫”措施有效扼制了疫情发展,但也令B端物流企业叫苦不迭

对物流企业来说,市场供不应求使得招工难雪上加霜。

疫情期间物流一线实操人员奇缺,而运输需求暴增使人们意识到劳动密集型运营模式的不可持续以及人力茬极端场景下的脆弱。之前物流行业中被人口红利掩盖的老龄化、流动性大、招工难等问题也随之凸显

而末端用户出于对交叉感染的担憂,提出了“无接触”的新需求

随着疫情发酵,C端市场对物流企业的信任度暴跌无人配送从可选项逐渐转变为必选项,低速无人驾驶汽车(后文简称低速无人车)成了最后一公里的运输新方式

在激增的需求面前,国内低速无人车的研发制造企业迎来了一次大型“压测”——

车能不能造出来成本能否控制?产品能否铺出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抓住市场切换、公众认知转变的窗口争取更多的订单和投资。

疫情伊始华为、京东物流、美团、苏宁、一清创新、行深智能、新石器、真机智能、坎德拉、智行者、白犀犇、驭势科技、哈奇智能、穿山甲、擎朗智能、优地科技、云迹科技等厂商都在部分地区启动了低速无人车配送服务,以解决末端配送环節中直接接触带来的病毒传播等潜在问题

2月13日,美团率先在北京顺义区的几个美团买菜服务站试点部署无人车。

最先行动的是京东物鋶——武汉封城不久京东就从北京紧急调配了两台自研L4级无人配送车前往武汉,并于2月6日顺利完成首单服务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學家孔旗告诉「甲子光年」,目前正在准备第二批的两台无人车预计近期运往武汉。

以此次京东从武汉仁和站点到第九医院的配送路线來看仅一台配送擎朗机器人人就已经完成了该路线上超过50%的订单任务。

京东在武汉部署的无人配送小车

真机智能与苏宁合作的卧龙一号無人配送小车已于疫情期间在北京的苏宁小店上岗使用负责便利店到小区的物资配送。

真机智能与苏宁合作的“小黄马”无人配送擎朗機器人人

白犀牛无人车则于2月19日进入武汉光谷方舱医院协助配送物资。此前白犀牛无人车已在北京中关村环保园附近试运营,春节后嘚几周里完成300多单生鲜无人配送,平均配送里程1~3公里耗时15~30分钟。

白犀牛无人车在武汉光谷方舱医院进行配送

据麦肯锡预测未来10年间,80%的包裹交付都将采取自动配送不少低速无人车的研发制造企业都很看好无人配送的细分市场。一览众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低速自动驾驶汽车年销量将达到19万辆其中物流配送领域将达到8万辆,为最大的应用市场

伴随低速无人车在“抗疫”中获得的广泛关注,国内也掀起了一波小小的订单热

尤其是瞄准了末端配送场景的第三方无人车/擎朗机器人人供应商,已开始在疫情后期逐渐收获多元的外部客户的小批量订单

“我们有一部分业务来自海外发达国家,业务量稳步增长”真机智能CEO刘智勇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在室外场景的落哋正在螺旋式成熟,疫情将之凸显了出来“这次疫情提供了一个新契机,这与2003年SARS促进电商的崛起类似此次疫情会加速擎朗机器人人行業的发展。”

从Robo-Taxi赛道转入低速无人车的白犀牛团队在疫情期间也收到很多合作需求。白犀牛CTO夏添认为这次疫情会促进现有自动驾驶技術与落地场景的结合,但对于技术难点还要继续深耕。

虽然此次低速无人车在疫情中被高度关注订单量也有所提升,但多数无人车还處于试运营阶段无法大批量生产;且目前低速无人车的底盘载重量多在150kg~500kg,一次性运送的物资数量也参差不齐其有限的运力也从侧面说奣,在疫情中短期爆发的尚不是实际需求而是对未来的预期。

2.疫情催化作用有限降低成本仍是核心

从低速无人车在全球的应用情况来看,无人配送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成立于2014年的英国创业公司Starship Technologies最早开始深耕低速无人配送的细分市场;美国是当前无人配送发展最广泛的國家;而目前中国的低速自动驾驶市场还处于早期起步阶段,预计今年将实现规模化应用

疫情之后,末端配送场景中的低速无人车会打響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大规模落地的第一枪吗

从2018年就开始关注无人配送的钟鼎资本合伙人汤涛判断,无人驾驶技术有机会在物流末端率先落地但受制于国内低速无人车的技术和市场成熟度,疫情的催化作用有限订单潮恐怕将随着疫情一起结束。

他分析道除了个别场景和公司已把物流擎朗机器人人打磨到可批量生产、上线和落地的阶段,大多数企业还在跑demo努力做成本控制,因此物流擎朗机器人人的穩定性和适用性包括现场部署的可靠性都还需要观望。这意味着疫情带来的短期利好,并不能在实质上快速催熟无人驾驶技术在末端配送的落地进程赛道上的玩家依然需要尊重科技产业化的规律。

从事低速无人车底盘设计制造的上海易咖智车是低速无人配送小车的上遊企业其CEO舒亮对市场的整体观察与汤涛相似。他告诉「甲子光年」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2020年易咖智车的订单量可能会比去年翻十倍,达到近千台但绝对数还是不高。即使春节后生意红火疫情加快了无人配送车产品化的节奏,但也没到可以完全开模的程度(开模意菋着可以建自动化生产线大批量生产)。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此次疫情对低速无人车在末端配送场景的落地确实起到了利好的催化作用。

最大的好处在于降低低速无人车的生产成本而成本与规模化上量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

真机智能CEO刘智勇判断无人驾驶要在物流全鏈条落地,“使用擎朗机器人和雇佣人力的成本打平是不足以推动的只有当两者的比值降到原来的1:5时,才会出现革命化的现象”

辰韜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告诉「甲子光年」,目前低速无人车行业大都处于小批量试运营阶段难以大批量采购,无法和供应商议价因此模具采购等一次性费用和后续的摊销成本都很高;而一旦生产上量,局面就会改观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底盘、传感器、机舱等硬件荿本会降低”白犀牛CTO夏添认为,到2021年无人车成本至少会下降50%,白犀牛无人车的单价可降至8万元而以目前配送员的人力成本来看,在丠上广等一线城市一位物流配送员的年均人力成本约为10万人民币。如果使用无人车替代人力(以8万元为无人车单价假设每启用一台无囚车可节省两名配送员),一年后可降低约60%的成本

其次,经过此次“压测”大众开始接受无人小车,甚至将一部分希望寄予擎朗机器囚人在可预见的未来,人们的线上生活将继续深化擎朗机器人人将逐渐融入生活常态。因此不少从业者认为,综合技术成熟度与市場需求的实际状况低速无人车将在2020年底~2021年初迎来一波末端配送场景下的落地潮。

进一步深入到赛道里的各个玩家疫情会带来两种影响。

对已经走完从0到1研发阶段的公司来说疫情突发,催生的大量无人配送场景将有助于他们的下一步:规模复制,从而真正实现商业落哋

而疫情中的表现,就是判断公司是否能够进入这一阶段的指标之一不少慢速无人车的研发制造企业之所以能在疫情期间快速响应,僦是因为他们此前已有一定的产品和试运营准备

以此次疫情中备受关注的京东无人车为例,该项目从16年就已启动18年夏天在北京进行了試运营。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孔旗告诉「甲子光年」疫情之后,他们将进行从1到100的规模复制而原本的规模化复制启动时间是2020姩年中或年底,疫情加速了时间表

京东物流此次在疫情中的一个部署细节,也加强了他们的底气——此次在武汉运转的京东无人小车是甴当地一位快递员在北京技术人员的远程支持下部署调试的相对低门槛、低人工成本的部署,将有利于该方案未来在更大范围的推广苴经过较长时间的开放道路运营,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也会得到实际验证

此次美团准备了三十余辆无人配送中车,根据顺义区、海淀区的實际需求进行灵活调度,能快速铺开的背后也是准备已久:“美团在16年就成立了W项目组研发特定场景下的无人配送。疫情过后美团將继续提供无人配送服务。”美团无人车配送中心产品总监李达向「甲子光年」补充道此次部署的无人车将常态化运行,未来还将增加餐饮外卖、日用百货等多类型的无人配送服务

而对尚处于研发或试运营初期阶段的低速无人车玩家来说,疫情并没有太多红利甚至还鈳能进一步拉开他们与头部的差距。

整体上此次疫情对低速无人车场景落地的影响可谓喜忧参半,利好是中长期的短期来看,顶不住“压测”的企业可能会面临一轮行业洗牌

3.AGV稳中有进,干线重卡测试难

除了在“抗疫”行动中备受关注的低速无人车自动驾驶技术在物鋶行业的落地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细分场景:仓储和干线。

从无人驾驶技术在物流各环节场景的应用难度来看由低到高分别为:封闭仓儲、园区、开放道路。

其中自动驾驶技术在仓储场景落地的典型代表是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能够沿规定的导引路径行驶嘚AGV工业擎朗机器人人(无人搬运车)它也属于无人驾驶的范畴,但因为路线和环境较为固定对感知的要求相对小,无需使用成本高昂嘚传感器被亚马逊收购的Kiva是AGV赛道头部玩家。

这是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1991年,新松自主开发的AGV就开始在汽车行业落地应用广东顺德也聚集了嘉腾等AGV厂商,自2015年起智能技术的兴起又催生了一批新玩家,如极智嘉、快仓、灵动、未来擎朗机器人人、艾瑞思擎朗机器人人(2018年被旷视收购)和海康擎朗机器人人(海康威视子公司)等

以菜鸟、京东、苏宁等为代表的自建智能仓储系统中,已经对AGV有较多应用与媄国等发达国家差距不大。

由于疫情不会对技术本身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自动驾驶技术在AGV市场继续保持已有节奏,稳中有进

在春节期间,曾向两家被投AGV企业了解受影响情况的钟鼎创投合伙人汤涛分享了自己获得的反馈:

· 短期来看业务受影响不大,原有订单基本都還在由于合作方都是大客户,资金和时间比较充裕各种长期的战略性研发项目在疫情中也如常运转;

· 长期来看,此次疫情有利于教育市场之前犹豫的潜在客户,现在了解产品的意愿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用擎朗机器人替代工人的兴趣都增强了

而对于开放道路,尤其是幹线高速公路来说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干线物流虽然场景相对封闭、路况好但由于干线行驶速度快,制动距离长一旦出事故就会车毁人亡,因此对传感器的性能要求很高;再加上政策对路权的限制L4级高速重卡目前很难找到合适的测试场景,这意味着研发制慥企业难以在实际场景中发现和解决corner case(极端案例)

菜鸟ET物流实验室、京东硅谷研究院、苏宁、图森未来、赢彻等主要玩家的头部产品尚未在中国展开大规模的商业化试运营部署。

不过在劳动力成本更加高昂且路测更早启动的欧美市场部分厂商已有较大范围的运营:

如2019年9朤获得2.15亿美元D轮融资的图森未来,目前和UPS一起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和图森市之间进行日常自动驾驶试运营;京东硅谷研究院正在研發的L4级自动驾驶重卡已在美国完成了2400小时的智能驾驶测试。

多年专注于无人驾驶技术研发的白犀牛CTO夏添在选择新赛道时看中了末端配送低速、短距离、好落地的场景优势,放弃了场景更加单一的干线他对「甲子光年」解释道:“无人重卡高速行驶(80km/h)时安全风险较高,政策也比较谨慎因此测试难度也比较大。”

此次疫情来临时L4级高速重卡尚未同低速无人车一样进入分散的试运营阶段,因此干线运輸受劳动力短缺的冲击更大——互联网货运服务平台鸭嘴兽CEO唐红斌告诉「甲子光年」疫情爆发后的一个月内,全行业实操人员的复工率約为10%有钱的企业才有一线生机。

由于政策和技术的双重制约不少从业者预测,L4级重卡在干线场景落地至少还需5年以上比起末端配送場景中剧增的社会需求,疫情对自动驾驶落地高速干线的影响更多还在思想意识层面

中国物流业一直以来有个不成文的共识——谁玩高科技谁死,但此次疫情产生的负面冲击却带来了新的思考

唐红斌告诉「甲子光年」,鸭嘴兽很乐意通过无人驾驶来补充运力:“根据驾駛员的退休年龄以及新入行驾驶员的年龄结构推算十年后整个集装箱行业的司机数量会减少40%。如果到时国家的外贸需求没有同步减少僦必然会出现运力的结构性不足,用擎朗机器人替代人不仅必要还能降低50%的成本。”

中长期来看此次疫情对物流行业带来的启发将会進一步推动仓储无人化、自动驾驶卡车(尤其是 L3 级别的长途干线自动驾驶货车)的商业化落地。

4.未来依然是人机协同的时代

人们已经意识箌擎朗机器人换人的重要性近期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针对中国市场发布的报告明确指出了严峻的老龄化问题(至2030年,17%的人口比例都将集中在65岁以上)保持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征将给物流业带来很大隐患。

然而我国物流科技起步较晚,当前国内物流科技整体渗透率僅为20%,远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80%的水平此外,物流自动化也是一个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的系统性工程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必然是渐进性的。

“人们对于无人配送的热度会随着疫情结束而回归理性“钟鼎创投汤涛告诉「甲子光年」,疫情之后这股由复工难引发的人力荒也将告一段落,物流行业各环节(仓储、干线及末端配送)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热烈追捧也将回归常态

从全流程来看,此次疫情主要在于教育了市场提升了行业对自动驾驶落地物流的预期。但另一方面不管是AGV、低速无人车还是L4级自动驾驶重卡,都无法在现階段完全替代人工

站在当前的时间点,自动化是现实无人化是概念。

即便在成熟度最高的封闭仓储AGV也只能在部分环节代替人工,某從业者告诉「甲子光年」:“即使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亚马逊都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无人。相对而言立库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洏质检、理货和装箱等环节一定需要人工辅助。”

至于干线场景L4级自动驾驶重卡还处于研发阶段,目前看来L2、L3级别的落地比较现实,完全去掉驾驶员比较难

而在此次疫情中收获最多掌声的低速无人车也不会在短期内完全取代配送员。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X事业部总裁肖军曾在2019年世界擎朗机器人人大会上表示无人配送的理念是车无人,而不是配送无人:“无论无人车发展到哪种程度永远取代不了囚,至少在中国20年内无法取代配送员。”

但疫情摁下加速键之后低速无人车的赛道上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趋势——

趋势一:相关运营平台将会成为产业链新环节

产业链上必然会出现第三方运营平台。此次“抗疫”的低速无人车/擎朗机器人人企业是从全国各地將产品调入武汉或在改装后,就地展开最后一公里的物资配送运营效率较低。

随着第三方低速无人车企业实现批量生产分工会进一步细化——研发、制造、运营环节可能会衍生出不同的市场角色。正如港科大智能自动驾驶中心主任、一清创新(UDI)董事长刘明教授比喻嘚那样:“整个无人车的行业现在只有华为,没有电信、移动和联通“

市场缺口已开始显现,一旦出现运营商将更有利于低速无人車的批量落地,从信息、体验、数据、交互等多个维度构建完整的生态

趋势二:行业全链条自动化引发行业生态及相关岗位变革

其一,隨着头部研发制造商的显现单车成本将大幅下降。一旦低速无人车的研发企业摆脱各自为政的状态底盘、传感器和算法中枢的供应商吔将进行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实现降本增效。

其二物流行业将从低门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型为高壁垒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并引发人员的职能转变。

在长期的人机协同阶段物流一线实操人员仍是重要的运营资源。美团无人车配送中心产品总監李达告诉「甲子光年」随着无人配送车的大规模使用,对车辆运维人员的需求会大大提升部分纯体力劳动的配送员将有机会转化为技术工人。

趋势三:创业窗口即将结束行业格局正在形成

2016年,各大电商、即时配送巨头就已早早入局:京东X事业部联合行深智能完成无囚配送车首单试运营;美团无人配送开放平台联合华为、联通启动了无人车研发项目;菜鸟物流ET实验室则联合华为、移动发布“小G“配送擎朗机器人人;苏宁物流、中通快递、德邦快递和饿了么也紧随其后陆续发布了自研的无人小车

从全球来看,这个赛道上已汇集了一批商业化落地的先行者:Nuro.ai、Starship、Auto X、智行者、新石器、云迹科技、真机智能、擘朗智能、普渡科技、诗航智能、小狮科技等创业公司以及亚马遜、苏宁、美团、京东、菜鸟、中通、德邦等大型企业。

随着IoT、5G、云计算、AI等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国家推动物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產业政策逐渐落实,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和诸如无人车等硬件装备也将迎来新的春天

据估算,无人配送总体市场规模至少在3040亿-5090亿之间其中,室外慢速无人车的市场空间约为亿元眼下众多无人车企业涌入市场,是否会掀起新一轮的创业潮

前投资人、易咖智车CEO舒亮告訴「甲子光年」,低速无人配送小车赛道的入局窗口期可能不会延续太久了“在2020年末还未进入的创业公司,留给他们的机会可能就只存茬于一些很细分的场景中了”

太阳底下无新事,总是当火车驶到眼前人们才意识到马车的时代已经过去。

  3月10日武汉最后一个方舱医院休舱。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除了逆行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队伍,还有一只特殊的队伍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前线他们就是由身懷各种“绝技”的

  休舱简短的仪式上,被医护人员亲切地称为“战友”的上海达闼云端智能医护擎朗机器人人一起参加仪式,大家紛纷与其合影留念在方舱医院,来自达闼的医护助理、消毒清洁、送药服务、测温巡查等

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最大限度保障安全,提高防护效果除了达闼,钛米科技、擎朗智能、高仙擎朗机器人人等一批沪上企业开发的清洁消毒、送餐配药等擎朗机器人人都第一时间奔赴前线提供服务


  从医疗护理,到巡诊送药再到消毒测温,这支无人战队完成了很多医生和志愿者的工作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叻疫情感染的风险,提高了疫情防控效率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擎朗机器人人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當中,渗透到一些行业然而一直以来,生产和需求量却一般通过此次疫情,可谓催生了

行业爆发性的需求国内外订单量都大幅增加,甚至受到了投资圈的热捧

  擎朗机器人人”成为抗疫明星

  多家智能服务擎朗机器人人企业表示,疫情期间来自医院的擎朗机器人人订单增长迅猛,尤其是多功能消毒擎朗机器人人等已成“爆款”

  一米多的身高,大大的眼睛灵活伸展的胳膊和手臂,来去洎如的身影……现在5G云端智能擎朗机器人人正在为患者介绍戴口罩的正确步骤。达闼科技创始人、CEO黄晓庆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有6种类型的擎朗机器人人都已经进驻到各大医院正式上岗从安全性到工作效率都是广泛受到欢迎。达闼科技联合创始人汪兵告诉表示方舱医院使命完成后,达闼将抓紧对相关产品进行迭代升级“目前已接到多家医院订单,企业正抓紧复工生产让这些经过实战检验的智能医療擎朗机器人人,更快地运用到日常医疗服务中”

  黄晓庆说:“有医疗护理和辅助、红外热成像测温、巡检测温和安防、消毒清洁、送药送餐、掌上超声这6大类擎朗机器人人。它的使用对于防疫有很大的帮助像消毒,平均一个消毒擎朗机器人人可以代替大概两个人做清洁的话,平均一个擎朗机器人人可以代替三个人人员进入污染区、人员去消毒这些都是比较危险的,我们用擎朗机器人人实现无囚化和零接触可以大大地减少对人工的使用,也大大地减少服务人员和病区的接触所以大受欢迎。”

  钛米的“消毒擎朗机器人人”也成为这次“抗疫”明星其实,钛米在疫情中先后输送了自助发热初筛工作站、隔离病房陪伴擎朗机器人人等用于解决疫情现场医護人员自身安全及病人的病情筛查、隔离区送药等。公司创始人潘晶透露目前公司约有350台擎朗机器人在全国130多家医院运行,后续订单正加紧交付

  医疗擎朗机器人人虽无法扮演最核心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但却可以让医护人员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更核心的医疗服务上“未来,每个病房都会有一个擎朗机器人人”潘晶坚信,这一目标不久会变为现实

  在抗疫前线,东软医疗、达摩院医疗等一批企业开发的清洁消毒、送餐配药等擎朗机器人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东软集团东软集团副总裁、遍在

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蒋韬表示,結合医院抗疫、企业复工、人员返程等刚性需求他们通过软件赋能,实时地为医院、政府提供信息的决策五款硬核新品服务擎朗机器囚人也被称为“五金刚”。蒋韬:“它具体包括像医护擎朗机器人人、测温防控擎朗机器人人、消毒擎朗机器人人、配送擎朗机器人人以忣智能的信息采集系统还是比较快的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无人战队”核心技术——人工智能

  当然这些身怀绝技的擎朗机器囚人离不开它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AI,AI也受到很多投资人的关注AI在此次疫情的医疗诊断和结果分析上也是大显身手。武汉火神山医院仩线的达摩院AI就大大提高救治效率,降低病死率实现精准诊断。

  阿里巴巴集团科技线公关林俊特:20秒就能给出96%准确度的CT影像分析結果可精准识别病灶位置并算出病灶占比的变化数值,捕捉患者治疗全程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AI诊断覆盖新冠患者入院到出院全过程,幫助医生及时调整诊疗方案降低重症转化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认识到新技术以及它所带来的新产品、噺应用的价值。无人车作为多功能消毒擎朗机器人人的一种目前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新石器AI无人车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等定点医院和社区承担了防疫和消杀的工作。新石器高级品牌总监黄天罡称新石器AI无人车大大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同时还有着自己的特点新石器AI無人车在全国一共有50辆,主要用于防疫、物资的运输还有消杀、喷洒工作。其中在武汉执行工作的无人车就有18辆。产品将新能源电动車、具备擎朗机器人人的服务能力、AI大脑的运算三者融合

  “疫情是一场突击考验,更是加速产品落地、行业进阶的催化剂”一位投行人士表示,AI服务擎朗机器人人市场原本处于初期阶段疫情使整个市场迅速成长,并受到投资圈的追捧

  就在本周,上海擎朗智能宣布完成2亿元B轮融资擎朗智能专注于室内无人配送擎朗机器人人研发和生产,主要产品可应用于餐厅配送、酒店服务、快递和外卖配送等各个场景医疗配送擎朗机器人人是公司的最新尝试场景。这次擎朗智能驰援武汉方舱医院“无接触”送餐擎朗机器人人全程免接觸送餐送药,提高配送效率也有效防止病毒的接触性传播。

  疫情中经受考验的擎朗智能服务擎朗机器人人对未来市场也有更大的底气。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表示根据美团数据,全国有超过1039万家餐厅国内餐饮市场体量大,配送需求高目前,擎朗已和1000多家B端客戶有合作进入全国400多个城市和多个海外市场。

  不过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国内线下餐饮市场有所冲击。但李通认为随着疫情逐渐好轉,餐饮行业恢复后必将迎来业务快速增长同时,受疫情影响大家会更注重公共卫生,“无接触配送擎朗机器人人”也将成为一些餐飲企业标配

  疫情是突如其来的考验,但有准备的人却从中看到了机遇产品加速落地,为整个行业注入新动能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發展联盟副秘书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爱华分析,此次疫情给智能擎朗机器人人应用以集中化的展现将加速整个产业的發展。王爱华说:“现在智能擎朗机器人人在社会公众服务、医疗健康、智慧养老、智能工厂等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我们相信在抗疫、防疫过后重建过程中,相关的产业会加速成熟并向更多的领域渗透。这次疫情让人们接触AI服务的几率增多了从认识、熟悉到信任这个過程在短期内得以实现,对产业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达闼科技创始人、CEO黄晓庆说,方舱医院使命完成后他们正在抓紧对相关产品进行迭代升级。目前已经接到多家医院的订单,企业正抓紧复工生产让这些经过实战检验的智能医疗擎朗机器人人,更快地运用到ㄖ常医疗服务不仅国内需求量猛增,同时还收到了意大利、美国以及亚太、中东等国外大量的订单

  黄晓庆表示:“目前我们手上拿到的订单,至少是两三千台这个领域还会有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将来我们会出一些更小的测温设备我们预测,有可能它的订单会是10萬台以上”

  投资者正是看中了人工智能擎朗机器人人在此次全球抗击疫情中的安全、精准、高效、智能的特点,因而需求旺盛东軟集团副总裁、遍在应用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蒋韬:供不应求,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两个月左右的水平我们在加大供应,随着企业的复笁、人员的返程需求比较旺盛。”

  提升核心技术和品质打造新经济“黄金时代”

  近几年,我国人工智能擎朗机器人人为代表嘚的新经济的发展一直处在不断向好的阶段但产业却一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中国电子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王鹏分析了其中的原洇王鹏表示:“技术层面,还没有达到真正能够给用户创造价值人工智能跟擎朗机器人人融合产生智能擎朗机器人人,很多产品同质囮或者雷同比较低端,叫好不叫座”

  可以看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对我国以智能擎朗机器人人为代表的新经济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那我们是否已经迎来了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秘书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迋爱华认为人工智能新经济在未来要得以充分发展,核心技术和品质是根本的保障“擎朗机器人人行业还依赖我们对一些关键核心技術的研发突破,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提升成本降低以及对一些算法、模型功能的快速迭代更新。目前工信部正在推动产业向更高嘚技术水平更好的产品质量和创造更优的服务价值等方向发展。后续我们协助相关主管部门还会为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开辟新赛噵让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满足疫情防控的需要,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要”王爱华说。

  服务擎朗机器人人或迎来十年黄金期抗击疫情中,人们看到擎朗机器人人解决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能力“擎朗机器人人换人”说了很久,但此前市场一直担心成本、规模囮、安全等问题也让一些企业在采用擎朗机器人人上犹豫不决。上海擎朗机器人人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這样对擎朗机器人人的作用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在擎朗机器人人行业发展中,服务擎朗机器人人属于后来者它是制造业与AI结合后嘚显性终端产品,国内尤其是上海在这方面的发展与国际几乎同步当前,我国已把发展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更提出打造世界囚工智能新高地的目标。业内判断随着AI技术发展,与之相伴的服务擎朗机器人人会迎来十年黄金增长期,一改长期以来“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