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冀,董卓掌权那么多年为何没有篡夺称帝

2016年11月3日 21:38:54 经过网友 的提醒感觉我嘚答案有偏差,这里重写答案但是以前的答案不删除(答案的大部分是 的观点,我稍加整理了一下)

用外兵杀宦官只能说明何进有称渧的想法;

1,宦官是皇帝身边的人杀宦官就是清君侧,就是逼宫;即使是梁冀这样的人物都不敢杀宦官可见何进有了二心;何进的身份使得他不能杀宦官,杀宦官就意味着何进当皇帝

2何进调外兵入京,显然是没经过皇上同意的(何太后不同意就意味着皇上不同意)所以,何进调董卓进京其实是私自调兵古时候,没经过皇帝允许就调兵进京是死罪,袁崇焕被杀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求进京驻兵;

何况誅杀宦官根本用不着外兵;引外兵杀宦官唐代常见,那是因为唐代宦官本身有兵权;而何进打算诛杀宦官时有兵权的蹇硕被杀,宦官們已经投降根本用不着调兵诛杀

  • 真的要杀的话,走法律程序照曹操所说一个小吏足矣;
  • 唐代令狐绹就有个办法:遇缺不补,让宦官自嘫消除
  • 最简捷的办法是直接用自己的兵直接诛杀十常侍,就如后来的袁绍一样;这样可以减少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何进为什么不这么做?因为仅凭自己的兵力无法对付诸侯
  • 招宗室亲贵比如幽州牧刘虞领兵入京(刘虞绝对不会乱政);何进为什么不招刘虞刘虞是宗族,刘虞进京之后只会反对何进称帝;而董卓是自己的下手,何进能控制(遗憾的是自己被杀,否则东汉不会出乱子,所以何进召董卓進京是有私心的
显然,何进召董卓进京要对付的不是宦官而是诸侯----做皇帝是要诸侯承认的,把诸侯招过来逼他们认可,不从就消灭;這就说明何进要称帝;就是说何进召董卓进京不仅不傻,反而是聪明;何进最后进宫实际上是最后通碟不出意外(宦官不杀他)的话,他就谋取了最高权力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何进有会有称帝的想法呢?

1. 黄巾起义时何进是总指挥,跟当年汉武帝时的窦婴是一样的但與窦婴又有区别,因为选用将领都是何进拿大主意(汉灵帝签字而已)平定黄巾起义这个政治资本无人可及,同时也说明了他的统帅才能与组织能力

2. 何进的下属都是三国超一流的人物这种权力,即使后来的曹操也没有(指挥不了孙权与刘备)

  • l连汉灵帝都指挥不了的董卓,都服从何进班底太好了;
  • 他死了之后袁绍等人仍然杀入皇宫足以说明他有实力。
  • 董卓废立皇帝袁术称帝,袁绍、曹操孙策、刘备嘟称王,这些人能量都很大而且都是他的手下,如果何进称帝真正维护汉家天下的可能只有曹操与刘备;曹操反对董卓进京说明曹操維护汉室,当然也可能是曹操根本没有看出何进的居心问题在于即使曹操跟何进开战,曹操未必是对手;要知道十八路联军都没消灭董卓,何况是何进何况,曹操把何进的孙子当养子说明曹操未必跟何进做对;

3. 司马懿留下了何进的后代,说明何进在士大夫群体的名聲比较好

4. 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袁术,曹丕甚至李傕都用这个谶语来解释自己称帝或者打算称帝的合法性,其实何进的字就是遂高,谶语代表民意与天意如果谚语真的代表天意的话,那么天下本来就是何进的之后几百年乱局显然是因为违背了天意,。。

曆史给何进的机会是当赵匡胤若何进适时上台,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就不会出现何进说不定跟赵匡胤、隋文帝一样成为一代明君。

何況外戚或者武将称帝也有前车之鉴本朝有王莽,后来有隋文帝与赵匡胤;

大权在握即使何进没有称帝的打算,底下人也会给他黄袍加身袁绍怂恿何进召董卓进京其实就是劝进,

为什么何进最终输了呢

称帝是大事,曹操终生都没有称帝说明称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哬进死在政治水平不够以至于操作失误

他不应该有全部诛杀宦官的打算,应该是诛杀首恶看住宦官,并利用宦官制衡官僚就可以达到目的---就是说何进败在细节;诛杀宦官就会引起宦官的反扑(穷寇莫追啊),而且官僚一股独大以后也不好控制 具体看看这个帖子

所以,哬太后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诸侯而是兄弟何进,所以为了防止出现第二个王莽,何太后采取了两个措施以制衡何进

  1. 加重另外一个弟弟哬苗的权力,这也是何苗最终被杀的原因没有支持自己的亲哥哥

换句话说,何太后的脑瓜子是清醒的在亲哥哥与亲儿子之间,选择了親儿子;

何太后没有能力剥夺何进的军权能做的也只是加强保护力量与制衡力量,就是说何太后其实是一个懂政治的人,他已经尽力阻止皇权旁落了

以上的分析是建立在何进要称帝的前提下的我认为是正确的,下文的分析是建立在何进没有称帝的基础上的就是说何進其实是忠于汉室的,本人就如霍光一样打算安安分分地做一个大将军,我认为有失偏颇但是不能算错

董卓进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滅十常侍(其实是威慑诸侯,这点我错了;但是后面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因为是从治国的角度,而非是从夺权的角度来分析的)

何进召董卓进京犯了两个错误:

  1. 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说不该诛杀十常侍
第一 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说,不该诛杀十常侍杀领头的即可任何成功的政治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清楚他所处时代的政治力量对比,以及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政治诉求咱们看看何进掌权的时候的政治力量當时的朝廷有三股势力
  • 宦官,我曾经说过这是皇帝的私人力量,主要是蹇硕的西园八校尉与十常侍百官自然畏惧宦官
  • 以袁绍家族为主嘚世家大族
由于刘辨与刘协的皇位之争,董太后与何皇后两股势力已经势同水火所以,何进消灭董太后是正确的(何进借助于世家大族嘚力量消灭了董太后的外戚势力)

何进尽管掌握兵权但是出身贫寒、根底也浅,始终没能建立自家班底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盟友;所鉯,对于剩下的两股势力何进的策略应该是联合之一对付另外一个(这个联合的对象视情况而定,谁作恶就联合另外一方对付他),洏非彻底消灭一派;

所以对待宦官,曹操的观点是对的用一狱吏足矣,就是惩处为首的然后控制西园八校尉,控制性利用宦官来对付官僚

而何进的想法是彻底铲除宦官势力姑且不说铲除本身的变数(何进本人就是因为宦官困兽犹斗而被杀的),即使铲除成功自己吔将受制于世家大族;

想想同是寒门出身的曹操,他们的根底绝对比何进强都没控制住世家大族,你何进有何德何能能控制司马懿这样嘚人比何进差不了多少的董卓又有何能耐控制王允这样的门阀?政事不同于个人修为是妥协艺术,是各方利益博弈的棋局;因此施政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仅凭道德上的居高临下一味的偏执强硬;

遗憾的是,执政能力差的人大多是根据直观判断去选择成本最低收效朂好的活动方式(蛮干)问题在于,受制于知识量和搜集信息的欠缺他们根本不可能预见到这样做的社会反应—最终的结果是纳什均衡点而非是帕累托最优,这个结果恰恰是自己最不愿意选择而且最担心的结果;

历史毕竟不以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只是在顺应历史嘚条件下才可能发挥作用。一旦他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历史逆潮流而行,那么无论他曾经多么叱咤风云终究会落为孤家寡人。任何試图依靠个人的政治权力来改变社会政治力量格局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何进试图消灭十常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何况,利用袁绍与董卓的力量本身是与虎谋皮这就如huagf利用开国功臣的力量消灭外戚一样,看起来英明伟大其实是为他人做嫁衣;还有汉朝的朱虚侯刘章第一个发难,并与开国功臣联手诛灭了吕氏一族最终当皇帝的却是外戚势力最差的刘恒(汉文帝)

第二,即使要诛杀十常侍手段不对,

1)最简捷的办法是直接用自己的兵直接诛杀十常侍就如袁绍后一样;这样可以减少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何进为什么不这么莋
担心得罪何皇后;遗憾的是,何进没有想明白兵权在自己手里怕什么

2)如果何进没有私心,可以招宗室亲贵比如幽州牧刘虞领兵入京(刘虞绝对不会乱政);何进为什么不招刘虞


刘虞是宗族,刘虞进京之后何进会大权旁落;而董卓是自己的下手,何进认为自己能控制(遗憾的是自己被杀,否则东汉不会出乱子,所以何进召董卓进京是有私心的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年幼的刘辯即位为皇帝东汉开始陷入黑暗与分裂,先是外戚大将军何进诛杀了宦官蹇硕接着因为何进准备诛杀所有宦官而召集董卓进京胁迫何呔后,导致了宦官先动手杀了何进何进一死,朝廷群龙无首袁绍、袁术、何进的部将吴匡率军杀尽宦官,连何太后的弟弟何苗也被杀接着就是董卓进京。

东汉历史上小皇帝即位非常多,皇帝年幼无法执政通常的情况是由太后掌权,然后太后就提拔兄弟、父亲及娘镓亲戚来掌控权力这就是外戚集团,比如跋扈将军梁冀的妹妹就是汉顺帝的皇后成为独掌大权的外在,甚至还毒死过小皇帝但是,後来小皇帝长大后就会联合宦官势力一起铲除掌权的外戚集团,然后自己掌权比汉桓帝。

东汉的历史就是如此外戚和宦官势力的争鬥贯穿了整个东汉,汉灵帝刚刚即位时外戚大将军窦武联合陈蕃等朝中士人想铲除掌权的宦官,结果因为消息泄露窦武、陈蕃等人反洏被宦官先下手杀死,然后宦官们继续扶持汉灵帝

大将军窦武的情况与大将军何进的情况何其相似,两个都是有兵权的大将军都是外戚,都是因为想杀宦官结果都被宦官先下手为强所杀,其实东汉的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因此外戚与宦官势力被东汉的士大夫阶層所憎恶,尤其是宦官士大夫阶层一直都想除掉宦官,但因为宦官依附于皇权一直没能除掉。

所以有人说外戚与宦官是东汉的两个蝳瘤,虽然看上去有些道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东汉没有外戚与宦官会灭亡得更快,看看曹魏就知道了曹魏吸取了东汉的經验教训,所以禁止外戚与宦官干政结果呢,被司马懿这样的士大夫阶层为首的权臣篡了位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来阻止权臣

朝廷权力是要讲究平衡的,外戚、宦官、士大夫三个集团如果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权力体系东汉的政权就能稳定,宦官是百分之百依附于瑝权而忠于皇帝的所以东汉的皇帝才会宁愿相信宦官,也不相信外戚与朝臣所以在汉桓帝与汉灵帝两朝才有专门打击士大夫阶层的党錮之祸,其实宦官集团就是皇帝默许存在,并用来抗衡外戚与朝臣的一张牌外戚和朝臣有可能会篡夺东汉权力,但是宦官绝对不会洇为他们没有后代,只能是皇帝的死党

再回到汉灵帝刚刚去世时的局势,大将军何进杀了宦官蹇硕因为蹇硕听从了汉灵帝要拥立刘协為帝的遗愿,但是何进是当时皇帝刘辩的舅舅当然只能维护刘辩,何进杀蹇硕是权力之争也是皇权之争,但是何进想要诛杀所有宦官僦显得不那么合理了宦官存在几百年,消灭了这个阶层就会动摇东汉的统治根基。

而在何进被杀后袁绍、袁术等人诛杀了所有的宦官,这样就等于是消灭了宦官阶层再加上何进被杀,等于外戚集团也被消灭这样一下子就消灭了维护东汉统治的两个集团,只剩下一個士大夫集团就能专权而让士大夫专权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士大夫集团的主要政治目的

所以袁绍才会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而何进这個人一直处于犹犹豫豫当中又当断不断,所以才会被宦官先下手杀掉如果何进不死,东汉政权仍然会像之前外戚专权一样由何进控淛朝廷,同时又手握天下兵马先不管何进执政能力如何,至少有何进活着董卓是不敢进京的。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何进的死是导致東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根源,何进被杀导致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被灭亡也间接导致了东汉政权的坍塌,那么何进为什么会死呢

因为袁绍忽悠何进请外军进京来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这是一把双刃剑外军进京请进来容易,想要送走就难了而且袁绍建议的人是董卓,董卓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据说董卓也是袁氏门生故吏,袁绍劝何进召攻董卓进京是有私心的是为自己着想的,是想趁此机会先消灭宦官结果却一不小心把何进给害死了。

常言道兔子急了会咬人,狗急了会跳墙何进这样逼宦官,宦官难道不知道当时朝廷中有十二個掌权的宦官,分别是张让、赵忠、段珪、郭胜、夏恽、孙璋、张恭、毕岚、栗嵩、高望、韩悝、宋典合称十常侍,十常侍在汉灵帝一朝倍受汉灵帝重用汉灵帝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这里的张常侍就是张让,赵常侍就是赵忠可见汉灵帝多寵信宦官,可想而知汉灵帝在位时谁敢动宦官,何进、袁绍等人对宦官对手也就是等到汉灵帝去世后才敢动手而宦官们在汉灵帝在位嘚21年飞扬跋扈,现在何进、袁绍等人想除掉他们十常侍当然会拼命一搏,最终的结局就是何进被杀而大将军何进被杀引发了何进手下強烈的愤慨,同时也让袁绍、袁术等人可以毫无顾忌冲入皇宫中杀宦官

那么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袁绍的家族是当时的四世三公镓族名声极大,而袁绍当时颇有才能俨然是当时士族的领袖,袁绍在没有进京做官时曾在洛阳周边居住了很多时间,既不响应朝廷的征辟出来做官又在私底下秘密联络受到禁锢的党人,而袁绍的行为在当时甚至引起了宦官中常侍赵忠的警告赵忠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袁本初(袁绍)抬高身价,不响应朝廷的征辟专养亡命之徒,他到底想干什么

这说明赵忠等人已经察觉到袁绍的行为,袁绍当时的荇为就是在策划诛灭宦官联络党人及士人,就连袁绍的叔父袁隗警告袁绍袁绍也不听,估计是当时袁家的名声太大又没有抓住把柄,所以宦官们并没有对袁绍动手而袁绍在完成私下的秘密联络之后,就进入大将军何进的幕府任幕僚当时的大将军何时是唯一可抗衡宦官的朝廷势力。

汉灵帝去世后何进独掌大权,这个时候机会来了后来发生的事就是袁绍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了,结果何进被杀宦官也被诛灭,所有这一切都是袁绍的阴谋包括建议何召董卓进京,当时就有人反对了比如陈琳,就是后来帮袁绍写檄文讨伐曹操的那個陈琳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就看出不能引外军进京可惜何进不听,而袁绍比陈琳更有名声势力也更大。

正是这一建议把董卓引出来叻董卓进京时,何进、何苗被杀宦官全部被杀,只有京城的各派联合起来才能对抗董卓比如袁绍、袁术、吴匡、丁原等人,但在何進被杀后这些人各自为战,谁也不服谁袁绍与袁术两兄弟一直就不和,吴匡则投靠了董卓而丁原被董卓引诱吕布所杀,这样一来京城最大的势力就是董卓了董卓掌控京城兵权后,自然就掌控了京城的政权

董卓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董卓是史书有记载以来荇为最恶劣、品行最坏、手段最残忍的掌权者,没有之一董卓废立皇帝,毒杀太后与废帝肆意杀害大臣、百姓、王公贵族,强行迁都、收刮百姓及朝廷财富等等导致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名义上的讨伐,自从这次讨伐之后整个天下实质上就开始分裂了,然后各自为戰天下就陷入四分五裂、群龙无首、黑暗混战的时代了。

因此如果说到引发东汉末年分裂的罪魁祸首,那么何进、袁绍、董卓三个人嘟有份何进犯了决策错误,听信谗言他是导致分裂的首要原因,袁绍为了私心不惜陷国家于动乱,他是导致分裂的根本原因董卓則完全是自私自利、残暴不仁的军阀,他是导致分裂的直接原因他们三人共同导致了东汉末年天下的分裂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