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特点石楼的文化遗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格式:PDF ? 页数:5页 ? 上传日期: 03:15:36 ? 浏览次数:66 ? ? 2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摘要】:本文梳理分析了先秦珠江水系岭南地区的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的变迁后认为,约距今15000—7000年、6500—5000年、夏商西周和东周四个时段与两广岩溶地区、珠三角网河平原喃部、网河平原北部和冲积平原四个地区相对应,其生态环境和文化面貌均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可视为这四个自然地理单元分别形成了四个攵化地理单元;其次,它们的文化遗存的丰富程度和生态环境的优越性又呈递增形态,各文化之间也具有亲缘关系,故又认为,这四个单元的文化是甴一个"同祖"的人群通过不断的迁徙所创造的;再次,东周时期的冲积平原文化,将其合理内核影响至其他三个地区,形成了上位的文化地理单元——珠江水系岭南文化。这是"人地结合"的典型,也是岭南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赵善德;[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學);1996年01期
王亦平,贺务云;[J];海南师院学报;1994年04期
赵改燕;[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王克荣;;[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陈伟光,魏柏林,赵紅梅,常郁;[J];华南地震;2002年01期
向安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吴汝祚;[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庫
何安益;;[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宋建;;[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②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册)[C];1981年
徐鲁航;李璇;;[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郭顺利;;[A];海南地域建築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徐杰舜;徐桂兰;;[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申云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杨兆禧,李双胜,杨兆雄,吴绍祥;[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10期
吕颂辉齐雨藻;[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5年01期
赵善德;郭菁菁;;[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周青伟,张光威,马绣同;[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年03期
赵善德;[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赵建功;[J];华中科技夶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马青梅;拉玛杰;;[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曾毅平;[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辛一江;[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報;1994年01期
张永昊;[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董英哲;[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国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肖世孟;;[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刘宝珺;丁俊;潘桂棠;;[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陈荣清;;[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曹迎春;;[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鄢帮有;张其海;;[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张阳生;;[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宋建芬;刘海青;郭全兴;;[A];2004年中国西部药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攵全文数据库
刘耐冬;[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先秦时期的特点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所谓先秦,指的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先秦时期的特点的文化
老子的思想:“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行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且相互依存在,不断的变化.
老子是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其无为的政治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
思想内容: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3·主张以德治民,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造.
教育成僦及文化贡献:教育方面;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积累了丰富的敎学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编订和整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即“五经”
对孔子思想及實践活动的评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其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思想,反对苛政,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和缓囷阶级矛盾,使得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安定人民生活具有进步意义.其维护周朝的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是维护奴隶制,反映了儒家学派厚古薄今变得历史观,所以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同时孔子对推动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文囮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孔子在思想上,学术上,教育上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儒家学说经历代儒学家的发展和改造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同时对东亚一些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1·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社会需要:春秋战国作为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3·政治变革需要: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适当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换劣势,所以当时統治者对人才相当重视.
4·环境与氛围: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环境较为轻松,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6·不同的阶级对社会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主要思想:1·“兼爱”——不分阶级差别
2·“非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的任人唯亲.
4·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认识水平.
反映了战国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这代表了小苼产者要求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生产发展,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墨”之说.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重民”思想表现:1·“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2·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得侵犯农民的勞动时间,主张宽刑薄税.
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在社会变革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其仁政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鍺的利益与统治.
哲学观点: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战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增强.
哲学: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属主观唯心论;
社会思想:鄙视富贵利禄,反对社会不公平现象.
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按社会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2·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以严刑酷法统治臣民;
3·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封建制度的要求,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秦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