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什么是王权最重要的代表,金,银,玉,青铜?

来自中文百科专业版
()( | )
() ()( | )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
  
-1.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中国铁器的使用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中国铁器的使用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面漂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成为当时的农业中心;蜀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是郡县制已经出现。   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面漂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成为当时的农业中心;蜀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是郡县制已经出现。
  
-2.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
  
 *冶铸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 *冶铸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
 *酿酒业:春秋战国能以曲造酒 *酿酒业:春秋战国能以曲造酒
  
-3.商业和城市+'''商业和城市'''
  
 *关系: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 *关系: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
 *人物:范蠡—春秋后期,陶朱公;吕不韦—战国后期,由商入仕 *人物:范蠡—春秋后期,陶朱公;吕不韦—战国后期,由商入仕
  
-从公田到私田+'''从公田到私田'''
  
 *概念:公田: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无所有权的要上交赋税的土地。私田:诸侯、卿大夫私自叫人开垦的有所有权不上交赋税的土地。 *概念:公田: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无所有权的要上交赋税的土地。私田:诸侯、卿大夫私自叫人开垦的有所有权不上交赋税的土地。
 **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为依附农民;一部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已开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耕农。 **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为依附农民;一部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已开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耕农。
  
-5.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促使生产关系变化(新剥削方式和新阶级统治)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促使生产关系变化(新剥削方式和新阶级统治)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1.老子和孔子+'''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和《道德经》+
-①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贵族,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道德经》为其所著(一说是老子的弟子们回忆其言论所著)。+
-②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即让统治者无所作为,任其自然,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③《道德经》中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从哲学发展角度看是积极的。+
-④评价老子的思想:+
-A.积极:提出朴素辩证法(运动、变化);主张“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无所谓,而是不要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去胡作非为,此结论综合众多网站观点),反对严刑峻法。+
-B.消极:“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言论选摘:(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右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4)小国寡民,使民人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贵族,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道德经》为其所著(一说是老子的弟子们回忆其言论所著)。
-①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即让统治者无所作为,任其自然,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②孔子的儒家思想(大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中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从哲学发展角度看是积极的。
-③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评价:
-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维护“礼”:“贵贱有序”(维护奴隶制统治)。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积极:提出朴素辩证法(运动、变化);主张“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无所谓,而是不要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去胡作非为,此结论综合众多网站观点),反对严刑峻法。
-④孔子学说经历代儒者改造发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消极:“小国寡民”思想。
-(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贡献(大教育家):+
-①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德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习方法:态度老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谦虚好问。+
-②教育实践: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③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教育为政治服务)。+
-(4)孔子对古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贡献:+
-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5)孔子的局限: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看不起农业劳动。+
  
-2.“百家争鸣”(百家:虚指,极言其多)+'''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概念: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形成了很多学派。+ 
-(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2)历史条件:+*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维护“礼”:“贵贱有序”(维护奴隶制统治)。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经济发展打基础;社会变革能催生;私学兴起育人才;诸侯纷争是环境。+*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贡献(大教育家):
-总之,是经济基础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德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习方法:态度老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谦虚好问。
-(3)主要学派及其主张:+**教育实践: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①墨家——墨子:+**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教育为政治服务)。
 +*孔子对古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贡献: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局限: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看不起农业劳动。
 + 
 +'''百家争鸣'''
 + 
 +*概念: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形成了很多学派。(儒墨两派最有实力)
 +*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打基础;社会变革能催生;私学兴起育人才;诸侯纷争是环境。是经济基础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
 + 
 +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 
 +*'''墨家'''—墨子:
 A.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 A.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初,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扩大。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初,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扩大。
 C.思想主张或要求:“兼爱”、“非攻”——反对战乱,人们和睦相处,有安定生产环境;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要求珍惜劳动成果;“尚贤”——反映小产者希望提高政治地位。 C.思想主张或要求:“兼爱”、“非攻”——反对战乱,人们和睦相处,有安定生产环境;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要求珍惜劳动成果;“尚贤”——反映小产者希望提高政治地位。
-②儒家——孟子 
-A.战国中后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后代,名轲,著有《孟子》。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孟子代表新兴贵族地主的利益,希望用孔子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主张和要求: 
-C.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或重义轻利、生于忧患的思想)——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孟子要求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轻视劳动人民,为统治者辩护。 
-③儒家——荀子: 
-A.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名况,著有《荀子》。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增强。 
-C.主张和要求: 
-“礼”(根本原则)“法”(具体措施)并用——希望吸收儒法两家长处为地主阶级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 
-④道家——庄子: 
-A.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周,著有《庄子》。 
-B.思想主张:发展唯心哲学(庄周化蝶);痛恨不公平(“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认为“无用”比“有用”好。 
-⑤法家——(先商鞅、后)韩非: 
-A.代表人物: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著有《韩非子》。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时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加强。 
-C.思想主张: 
-改革观: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 
-集权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治观: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现实。 
-注意: 
-法家思想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儒、墨、道、法的历史地位。“非儒即墨”说明当时持儒墨两派主张的人最多;道家其次;而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欢迎。 
  
-3.《诗经》和屈原+*'''儒家'''—孟子
-(1)《诗经》+**战国中后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后代,名轲,著有《孟子》。
-①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时间: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孟子代表新兴贵族地主的利益,希望用孔子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③构成:“风”(民风淳朴)、“雅”(大雅之堂)、“颂”(歌功颂德)+**主张和要求: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或重义轻利、生于忧患的思想)——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孟子要求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轻视劳动人民,为统治者辩护。
-④主题:反映奴隶社会晚期的社会状况。+ 
-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井田制;有渝(意云)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国,爰及我私——私田出现;其置(锋利的工具)斯
,以薅荼蓼——金属农具的使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商业的发展。+*'''儒家'''—荀子:
-⑤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名况,著有《荀子》。
-(2)屈原+**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增强。
-①生平介绍: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希望革新政治挽救楚,被权贵排挤,遭楚王流放。在长期流放生活中了解民间疾苦。前278年,秦破楚都郢,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主张和要求:“礼”(根本原则)“法”(具体措施)并用——希望吸收儒法两家长处为地主阶级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
-②创造新体裁——楚辞+ 
-③写出好诗篇——《离骚》(古代最长抒情诗)+*'''道家'''—庄子:
 +**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周,著有《庄子》。
 +**思想主张:发展唯心哲学(庄周化蝶);痛恨不公平(“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认为“无用”比“有用”好。
 + 
 +*'''法家'''—(先商鞅、后)韩非:
 +**代表人物: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著有《韩非子》。
 +**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时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加强。
 +**思想主张:
 +***改革观: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
 +***集权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治观: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现实。
 + 
 +'''《诗经》和屈原'''
 + 
 +*'''《诗经》'''
 +**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时间: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构成:“风”(民风淳朴)、“雅”(大雅之堂)、“颂”(歌功颂德)
 +**主题:反映奴隶社会晚期的社会状况。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井田制;有渝(意云)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国,爰及我私——私田出现;其置(锋利的工具)斯
,以薅荼蓼——金属农具的使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商业的发展。
 +**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 
 +*'''屈原'''
 +**生平介绍: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希望革新政治挽救楚,被权贵排挤,遭楚王流放。在长期流放生活中了解民间疾苦。前278年,秦破楚都郢,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创造新体裁——楚辞
 +**写出好诗篇——《离骚》(古代最长抒情诗)
 + 
 +'''诸子散文'''
 + 
 +#老子散文:情感深沉,想像丰富,充满哲理。
 +#墨子散文:推理与叙事结合,表达政治主张,说明科学技术。
 +#孟子散文: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深入浅出。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
 +#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像丰富,《秋水》、《逍遥游》是其名篇
 +#韩非散文:善用寓言比喻现实,如“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一成不变)
 + 
 +'''艺术'''
  
-4.诸子散文+*绘画独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
-(1)老子散文:情感深沉,想像丰富,充满哲理。+*青铜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到完整画面。精品如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赏乐铜壶(06四川高考文综已考)
-(2)墨子散文:推理与叙事结合,表达政治主张,说明科学技术。+*音乐:战国全套青铜编钟。全套编钟既反映了我国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也反映了当时音乐达到很高水平。
-(3)孟子散文: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深入浅出。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
-(4)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像丰富,《秋水》、《逍遥游》是其名篇+
-(5)韩非散文:善用寓言比喻现实,如“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一成不变)+
  
-5.艺术+'''天文和物理'''
-(1)绘画独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
-(2)青铜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到完整画面。+
-精品如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赏乐铜壶(06四川高考文综已考)+
-(3)音乐:战国全套青铜编钟+
  
-全套编钟既反映了我国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也反映了当时音乐达到很高水平。+*天文:哈雷彗星;十九年七闰;《甘石星经》
 +*物理:《墨子o墨经》(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记载)
  
-6.天文和物理+'''医学'''
-(1)天文:哈雷彗星;十九年七闰;《甘石星经》+
-(2)物理:《墨子o墨经》(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记载)+
  
-7.医学+  扁鹊:“脉学之宗”;“四诊法”(望、闻、问、切)
-扁鹊:“脉学之宗”;“四诊法”(望、闻、问、切)+
  
 == 先秦时期经济 == == 先秦时期经济 ==
日 (日) 03:14的最后版本
  先秦,以前(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时代的统称。是中国对古代历史所做划分的时间区间,全称为先秦时期(又称先秦时代)。上古时代、三代(即)都是先秦时期历史的一部份。由于秦朝是中国君主集权与部落共主与封建的分水岭,君主集权自秦朝才开始,故先秦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处于部落共主或封建制度的时期。
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
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经历统一→分裂→统一的历史过程。
  政治:奴隶社会经历形成(夏朝)、发展(商朝)、鼎盛(西周)、解体(春秋)四个阶段;战国时期处于封建制度形成时期;通过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步确立;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明显地体现了统一趋势。
  经济:夏、商、西周处于金石并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逐步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有初步发展;战国时期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策。
  民族:通过战争及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加强,为后来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文化:集中体现社会大变革特征,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有丰硕成果。
  从170万年前中国原始人类的产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的历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是的开端,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和的全面奠基时期。
夏朝的建立
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建夏朝。禹死继,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这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
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夏王朝是奴隶主贵族作为统治阶级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的国家。
夏朝的统治范围: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西部和南部(豫西晋南),都城在阳城(今河南)。
夏朝灭亡:夏桀暴政引起百姓的反抗。黄河下游商部落的首领汤,乘机起兵灭掉夏建立。
商朝的兴衰
商汤建国: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被称为“中国第八大古都”)为都城。
盘庚迁殷:商朝前期多次迁都,迁殷后安定(殷,今河南,商朝也称殷朝)
商都屡迁原因:政局不稳多次迁都;摆脱保守势力束缚;重视水源地;黄河中下游开发较早(从都城地址总结)。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赋税沉重,奢侈腐朽(见《》材料);残害人民,自取灭亡(炮烙之刑;人祭、人殉)。
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
周国(商属国)振兴:位于泾水、渭水流域;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使周国强大。
武王伐纣: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牧野之战(奴隶反戈)。
西周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
西周强盛: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国人暴动:①原因:周厉王暴政(材料: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激化社会矛盾。②性质:平民和奴隶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武装斗争。③影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动摇了西周政权。
西周灭亡:①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不朝,战争连年,国力贫困。②简况:前者771年,犬戎破京,杀死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
东周开始: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春秋)开始。
性质:表面上是国有土地制度,实质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制。(家天下)
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诸侯臣下受田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纳贡;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性质: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内容: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重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吴等。
作用:前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成也分封);后期削弱了中央,壮大了诸侯,长期分裂混战(败也分封)。
  农业是夏、商、西周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农业(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
农业发展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农田水利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农业发展表现:第一,作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商周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也有记载。第二,耕作技术提高: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农田水利发展:井田制的沟洫系统,发展了田间引水和排水技术。
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的祭祀。
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地位与时代: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三代青铜铸造业概况:夏朝: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朝: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青铜产品日趋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其他手工业部门: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
商业与交通
交通工具: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人物与货币: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道路与设施:从都城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平坦大道;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夏、商、西周的都城,既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的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民族不断融合,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是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周王室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命令,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进行频繁的战争。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齐桓公首成霸主的条件和过程:物质条件——齐国濒临大海,便鱼盐之利,国家富庶。政治和军事条件——管仲相齐,改革内政和军事制度。全国设置常备军,士兵按居住区域编制,经常在一起操练。管仲改革稳定了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生产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正确的策略——“尊王攘夷”,假尊周天子之名,以号令诸侯,目的是提高齐的地位,发展齐国势力。齐强大后,多次召集诸侯会盟,迫使许多诸侯跟随齐国作战。
  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文公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队,成为当时北方强国;同时南方楚国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诱敌深入战胜楚国(“退避三舍”)。此后,晋文公霸业确立。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楚王问鼎”)。
  吴越争强(春秋晚期) 吴、越在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越王勾践苦心砺志(卧薪史书有载,尝胆后人所加),发展生产,训练士兵,重新强盛灭掉吴国。
  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和影响(怎样看待“春秋无义战”的说法?)
性质:“春秋无义战”是指春秋争霸战争都是非正义的,这种说法符合历史事实,是正确的。春秋争霸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痛苦。(性质上确实“无义战”)
影响:(主要看客观进步影响)战争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大国扩展了疆域,区域性的统一实现,加强了集权性;争霸战争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争霸战争使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影响上“无义战”太片面)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诸侯国内卿大夫掌权),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格局。这些卿大夫取代国君事件的发生是奴隶制、分封制日益瓦解的表现之一。
  主要兼并战争:
  ①齐魏争雄,互相削弱:桂陵之战(今河南长垣,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今山东郯城,减灶计)。
  ②东方衰落,秦国独霸: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离间计,纸上谈兵)。
  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统一趋势;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加渴望统一;各国国君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兴起。
春秋战国时的民族融合
多民族:中原华夏族,四周少数民族
融合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意义: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中国铁器的使用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运用并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运力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使用和牛耕运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水利事业发展:中原用桔槔汲水(杠杆原理);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淮河流域)、战国秦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长江流域;人物、方案、意义)、战国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黄河流域;韩国“疲秦”之计);连通江淮的人工运河邛沟、连通黄淮的人工运河鸿沟等。
  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面漂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成为当时的农业中心;蜀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是郡县制已经出现。
手工业的发展
冶铸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
青铜铸造工艺:莲鹤方壶(春秋),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
漆工艺:采有夹伫技术(战国)
纺织业:战国麻布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业: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酿酒业:春秋战国能以曲造酒
商业和城市
关系: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
物产:东方鱼盐;西方皮革;北方马匹;南方象牙
中心:经济政治双重中心(如《史记》记载齐国临淄,还有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人物:范蠡—春秋后期,陶朱公;吕不韦—战国后期,由商入仕
从公田到私田
概念:公田: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无所有权的要上交赋税的土地。私田:诸侯、卿大夫私自叫人开垦的有所有权不上交赋税的土地。
根源与实质:春秋以前“私田”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私田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影响: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变化
封建剥削方式出现:私国主人经营“私田”(一些贵族连“公田”也化为“私田”)时,改变了剥削方式,让种田人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这实质上是一种封建性质的剥削方式。
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为依附农民;一部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已开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耕农。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促使生产关系变化(新剥削方式和新阶级统治)
春秋改革:
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
目的: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历史趋势:井田制的瓦解趋势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趋势
战国变法:
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推动社会变革。
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新兴地主来源: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工商地主;新兴地主的主张:政治上建立地主阶级政权,经济上建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争霸影响: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必须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增强国力。
巩固统治: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强国并巩固统治。
典型:魏国李悝(战国前期)、楚国吴起(战国中期)、秦国商鞅(战国后期)
影响: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阶段。
变法内容:
经济上: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井田。
政治上:连坐法;建立县制。
军事上:奖励军功。
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抑儒尚法)。
意义: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评价:积极为主: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消极为次:商鞅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有消极影响。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措施;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秦孝公重用支持是重要因素。
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贵族,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道德经》为其所著(一说是老子的弟子们回忆其言论所著)。
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即让统治者无所作为,任其自然,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道德经》中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从哲学发展角度看是积极的。
积极:提出朴素辩证法(运动、变化);主张“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无所谓,而是不要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去胡作非为,此结论综合众多网站观点),反对严刑峻法。
消极:“小国寡民”思想。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维护“礼”:“贵贱有序”(维护奴隶制统治)。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贡献(大教育家):
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德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习方法:态度老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谦虚好问。
教育实践: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教育为政治服务)。
孔子对古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贡献: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局限: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看不起农业劳动。
概念: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形成了很多学派。(儒墨两派最有实力)
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打基础;社会变革能催生;私学兴起育人才;诸侯纷争是环境。是经济基础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
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墨家—墨子:
A.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初,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扩大。
C.思想主张或要求:“兼爱”、“非攻”——反对战乱,人们和睦相处,有安定生产环境;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要求珍惜劳动成果;“尚贤”——反映小产者希望提高政治地位。
儒家—孟子
战国中后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后代,名轲,著有《孟子》。
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孟子代表新兴贵族地主的利益,希望用孔子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主张和要求: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或重义轻利、生于忧患的思想)——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孟子要求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轻视劳动人民,为统治者辩护。
儒家—荀子:
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名况,著有《荀子》。
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增强。
主张和要求:“礼”(根本原则)“法”(具体措施)并用——希望吸收儒法两家长处为地主阶级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
道家—庄子:
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周,著有《庄子》。
思想主张:发展唯心哲学(庄周化蝶);痛恨不公平(“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认为“无用”比“有用”好。
法家—(先商鞅、后)韩非:
代表人物: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著有《韩非子》。
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时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加强。
思想主张:
改革观: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
集权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治观: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现实。
《诗经》和屈原
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时间: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构成:“风”(民风淳朴)、“雅”(大雅之堂)、“颂”(歌功颂德)
主题:反映奴隶社会晚期的社会状况。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井田制;有渝(意云)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国,爰及我私——私田出现;其置(锋利的工具)斯
,以薅荼蓼——金属农具的使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商业的发展。
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生平介绍: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希望革新政治挽救楚,被权贵排挤,遭楚王流放。在长期流放生活中了解民间疾苦。前278年,秦破楚都郢,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创造新体裁——楚辞
写出好诗篇——《离骚》(古代最长抒情诗)
老子散文:情感深沉,想像丰富,充满哲理。
墨子散文:推理与叙事结合,表达政治主张,说明科学技术。
孟子散文: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深入浅出。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
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像丰富,《秋水》、《逍遥游》是其名篇
韩非散文:善用寓言比喻现实,如“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一成不变)
绘画独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
青铜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到完整画面。精品如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赏乐铜壶(06四川高考文综已考)
音乐:战国全套青铜编钟。全套编钟既反映了我国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也反映了当时音乐达到很高水平。
天文和物理
天文:哈雷彗星;十九年七闰;《甘石星经》
物理:《墨子o墨经》(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记载)
  扁鹊:“脉学之宗”;“四诊法”(望、闻、问、切)
  在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时,农业知识就比有所提高,发明了和记日法。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时,已实行,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政权,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农业进一步发展,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扫描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浏览词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秦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