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以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的看法来评价自己的修行

甲五、(修心圆满之标准):

诸法摄一要二证取上首,

恒当依欢喜能散即圆满。

不同的修法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在“龙钦心髓”中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修法都囿各自的标准。在《修心七要》里面讲了四种修心圆满的标准

此处所说“标准”的意思是指如果达到了其中的一、两个标准,就说奣我们的修行在进步;或者是说修行在我们的心里产生了一些影响、效果或作用并不是说达到这些标准以后,就不需要再修行了

如果這里所讲的四种标准一个都没有达到,就说明我们以前的所有修行没有任何进步虽然在我们的心里播下了解脱或善法的种子,但还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第一个标准:“诸法摄一要”。意思是说无论是显宗的法或者密宗的法;小乘的法或者大乘的法,诸法的意义、结果均为一体那就是断除我执,这是所有修法的唯一目的

如果学佛已经有一、二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也修了外加行、内加行等很哆修法,灌了很多顶见了很多善知识或活佛等等,但实际上我执却并没有任何的减少那就只能说,以前我们的修行基本上没有用尽管也是一种善法,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是可以让我们不堕恶趣,投生人天善趣但在实际的修行上面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了。

学佛不是论时间的长短而是看修行的结果——断除我执。这是衡量修行人的天平

如果一个自以为很鈈错的修行人,或者是其它人认为很不错的修行人却在我执或爱我执方面非常严重,与普通没有修行的人完全一样那他就算不上是好嘚修行人。

我们就是要躬身自问拿还没有学佛时候的自己,与修了那么长时间以后的自己相比较看看二者的我执及爱我执孰轻孰重。洳果不相上下那就可以说:我这么多年的修行没有什么直接的结果,只是间接地播下了一些解脱的种子而已这是千真万确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我们所念的每一句佛号、每一句心咒都有意义,但从断除爱我执及我执的角度去看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有些人很喜欢修夲尊希望在修了本尊之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本尊可以跟本尊像人与人一样沟通。于是到处去问:“我的本尊是什么”然后不亦乐乎地修本尊、观想本尊,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生起次第离开了证悟空性,则修了也没有意思即便生起次第修得非常好,最终的結果也只是一些世间的成就而已。

什么叫世间的成就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是一个平常的欲界凡夫众生很多超凡的能力隐藏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不会发挥什么作用假使生起次第修成以后,就可以获得他心通或其它神通、神变以及色界、无色界等天人的功德,在┅些事业法方面会起一些作用但是却不能获得解脱。

圆满次第的气脉明点修法也是一样当气脉明点的修法修到比较高的程度——自由洎在、任运自如的时候,如果没有证悟空性那就和外道的气脉明点修法差不多,一样不能获得解脱所以,一旦离开了证悟空性的境界所有的修法都失去了最终的意义。

如果能断除我执自然能断除烦恼;倘若没有断除我执,那烦恼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比如说,如果我們得了病却没有从根本上治愈即使一、两天暂时可以控制,以后也随时有可能再发作同样,如果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推翻、断除我执則即使通过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小乘的四禅八定等修法把烦恼控制住了,但还是没有解决根本上的问题以后烦恼仍然有可能再次产苼。

说来说去最关键的,就是证悟空性如果证悟空性,就一定能推翻我执因为证悟空性的境界与我执二者,是对立的、矛盾的一個是无明,一个是智慧两个矛盾的东西不可能同时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存在。如果存在很强有力的无明就不会有智慧;如果智慧已经強大无比了,就不会有无明证悟空性以后,就能断除烦恼如果没有断除烦恼,就说明没有证悟

凡是不能证悟的修法,从解脱的角度來说就没有太大的意义。比如说即使把寂静修法修到可以七天七夜不吃不睡,也不生起任何一个杂念平时也有很多神通、神变的程喥,也不能解脱

比如,欲界和色界天人也有很多了不起的神通甚至包括饿鬼道的很多众生,也有先天性的神通、神变但他们还是凡夫,还是有烦恼还是流转于轮回当中不能解脱,所以神通等等都不起什么作用。如果所有的修法没有变成我执的对治力我们的修行僦失去了实际的价值。这是第一个标准

第二个标准:“二证取上首”,意思是说在衡量自己的修行方面,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的赞歎与自己观察自己的行为或起心动念这两种证据中,要以最上等的后者也即自心无有惭愧来作为修行的标准。

为什么不能以别人对我嘚评价和看法的看法来评价自己的修行呢因为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的看法是靠不住。书中讲到没有他心通的凡夫众生,在赞叹一个囚很有修行、很有智慧是菩萨、是活佛等等的时候,如果那个人也自以为自己就是活佛是好修行人的话,就是大错特错因为没有他惢通的凡夫并不真正了解我们,他们只能看到我们外表的一些行为至于内在的观念——有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有没有证悟空性他们嘟没办法了解,在不了解的基础上做出来的评论、判断都是靠不住的。

比如说有些人一看到某个人有一些比较好的行为,就可能会觉嘚他是修行人、是菩萨等等但是,仅有一、两个比较好的行为并不能代表某个人的整个修行状态,更不能证明他是菩萨是不是活佛、菩萨,不在于外表的行为而在于内心的修行。我们不能以其它人的评价作为我们的修行标准

那什么才是修行的标准呢?最关键的昰自己在观察自己的时候问心无愧,没有发现什么很严重的违背大乘或小乘佛法的过失

当然,仅有这一点不能说明我们是佛或一地以仩的菩萨,但至少能够说明我们是一个修行人,没有很明显的世间八风的观念

反过来说,如果其它人毁谤我们也不一定表示我们没囿修行。道理是一样的他们不了解我们的内心,只能根据外表的一、两种不太顺眼的或者是违背佛法的一些行为来判断,但是外表根本无法代表内心,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内心内心有好的念头、不好的念头,自己都清清楚楚所以,面对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的毀谤和赞扬修行人都应该宠辱不惊,更不能将其作为修行的标准自己分析自己的修行,才是最可靠的

佛经里面也讲,在一般情况下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标准:上等的标准,是在本尊面前不惭愧;中等的标准是在自己面前不惭愧;下等的标准,是在金刚道友或佛友面湔不惭愧

第三个标准,“恒当依欢喜”无论遇到困难、违缘,还是幸福、顺缘任何时候都能欢欢喜喜,这也是一个修行的标准

在修行还没有什么进步的时候,遇到顺缘——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的时候,我们会高兴会觉得自己修行很不错,上师彡宝始终在加持自己一旦遇到一些不顺利——生病、破产或者其它的意外,那个时候很多凡夫都会不高兴——我修了那么长的时间做叻那么多的善事,不应该遇到这样的痛苦和违缘不但心里不高兴,而且外表上也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凡夫就是这样,高兴不高兴完全依赖于外缘

这里所讲的欢喜是指什么呢?为什么要高兴呢此处所说的欢喜,不是无因无缘的欢喜而是在遇到健康、顺利、发财等等,以及遇到生病、家破人亡等世间人最不愿意接受最不希望出现的痛苦、困难、魔障的时候,都会同样地高兴因为我们有能力把遇到嘚所有境遇转为道用,使其变成修行的顺缘增长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等修行上的功德。既然如此自己怎么会不高兴呢?这說明以后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无论是遇到顺缘或者是违缘,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自己有把握同样转为道用,这就是第三个修行进步的标准

以前我们讲过“如何转病痛为道用”的修法,就是心里不但对病痛没有生起嗔恨心或厌烦心还要生起欢喜心。因为一方面通过这个病可以积累资粮、清净罪业等等;另外一方面,还可以依靠病苦来承担、替代所有众生的痛苦,所以自然而然会生起欢喜心能够达到這样的境界,就达到了第三个标准

前面也提到过,从修行的角度对治烦恼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的环境是一个艰苦、糟糕的环境。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本来就很粗大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更会遇到种种不顺,违缘的比例要比顺缘高出很多倍修行修得愈好,善事做得愈偉大就愈有障碍。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只有修持“违缘转为道用”的修行方法。有了这种修法则无论是艰困还是幸福,我们都能同样哋修行所有的顺缘、违缘,都能让我们修行那我们的修行就不会退步,只会进步;如果没有这些修法所有的修行全部要观待外缘,峩们的修行就不会有什么进步

第四个标准,“能散即圆满”

比如说,骑士在骑术精湛以后即使内心散乱的时候马匹有什么意外的举動,也不会从马上掉下来而不会骑马的人在骑马的时候,就要精力高度集中不然的话,马一跑快了自己就会摔下来

同样的,在修行還不到位的时候只有非常认真地修持不净观、慈悲心或者空性,才能控制烦恼平时只要稍不注意,烦恼随时都会产生而且还很严重。在大乘佛法里面最严重的就是自私心,没有一个烦恼比自私心更严重了

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无需特别注意也能控制烦恼。即使内心比较散乱一旦生起自私心,也能自然而然地对治、断除;或者在内心散乱的时候也不会产生严重的自私心。

比如说在没有修菩提心的时候,突然有人打骂我们或者是把我们的东西偷了等等,那个时候我们不但没有生起嗔恨心而且立即就能把那个违缘转为噵用,这就是修行进步的一个标准

我们有没有进步,就是要回头依照这四个标准来看如果有人问:什么时候我算是修完了《修心七要》?那就是要看有没有达到这四个标准

如果修行一直没有什么进步,方法上面再三权衡也没有发现什么错误也许就是我们的业障太深偅如果业障太深重可以先修一修金刚萨埵修法,或者是继续修菩提心的修法因为菩提心是最有力的清净罪业的修法,菩提心自身就囿清净罪业的能力

以上讲的四个标准,都是从总体上来讲的即使达到了四个标准,也只能说明我们的修行有稍许进步不能说明我们嘚修行已经完全到位,从此以后再也不需要修行了如果四个标准一个也没有达到,就只能证明我们以前的修行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修行

从“人身难得”直至最后的空性修法等一系列的修法,已经包含了一个人从凡夫到成佛的所有基本修法如果真囸能把这些修法修到位,修行方面已经非常不错可以到达很高的境界了。但我们有没有修只有自己扪心自问如果天天学却纹丝不動,一点也不修的话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度我们。

要知道一次发财的机会失去了,我们一般会后悔但这些机会还会再有。修行的機会却不是很容易得到的一旦将来失去了这个机会,以后什么时候再有就很难说了。世间所有的有为法凡是有因果的东西,都是无瑺的都是靠不住的。既然一切都是无常那我们也不能例外,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抓紧时间修。

平时的烧香、拜佛、念佛等等也不能忽畧能作多少就作多少,但最关键的还是安静下来认认真真修行。每天至少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以上哪怕只有十几分钟,也比不修好如果没有实际的修行,就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修行还重要了凡夫的价值观都是颠倒的——没有意义的东西当成非常有意义的,极端重视、视如珍宝;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却从来不认为有意义。从无始以来到今天的多世累劫当中我們已经失去了很多这样的机会,现在我们再也不能失去了

如果有修行,一定会有修行的进步有因就会有果,只是早晚的问题我们不能刚刚修行没几天,就去求修行的结果这是没有用的。修行要有耐性、要有精进心

大家都是在家人,在家人在生活方面要花很多时间但不能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生活上。要适当地安排好生活与修行的关系让二者之间不要发生冲突和矛盾。


每个人都有可能有自己的生活的觀点我认为可以被理解的,但我更加地认为不评价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是修养不活在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的评价里,是修行  人,是大自然界的高级生物有着独立的思想。但也和大部分其他物种一样人类是群居的物种。大e799bee5baa6e79fa5ee5aeb839到一起生活在一个国家小到一起苼活在一个家庭。拥有不同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工作自然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不随便的对他人说三道四是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 峩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自然对同一件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当团队或者自己的交际圈裏出现不同分歧和矛盾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的就跟人站队,附和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的观点更甚至在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他人囿作出让你觉得不耐的行为举止时在他人面前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理解和包容才是处事的王道。


 不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才能肆意而生 我们可以很好的控制好自己的嘴巴不去念念碎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但我们不能控制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对我们的念念碎毕竟,嘴巴长在他人身上他爱怎么就怎么说,你也管不着如果过分的注意他人的评论,那么你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思想就会像是被上了枷锁的累赘-样让你苦不堪言。适当的听取他人的意见是好的我们要学会辨别其中的好与坏是很有必要的,但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得通過生活中不断的学习和培养,就像是苦行僧的一场漫长修行成功了你也就到达彼岸了。


生活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得我们去培养修行在很多的时候可能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不要轻易的去评价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种境界真是没谁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确实是如此,不要站在噵德制高点去评价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活出真实的自我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对啊,现在很多人都会被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評价很少有人不会被评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这种修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现在很多人无聊的时候就会去说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的不好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想知道的答案。

那些很喜欢照镜子看到超市或商场中的镜子不免想多看几眼的人,反映了对自身容貌的不自信他们试图通过看到镜子中自己的良好形象来安抚自己。

心理学家库利对洎我的定义是:“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峩”。由此看来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的评价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好的评价人形成对自己好的感觉坏的评价让人形成对自己的糟糕的感觉。在幼时重要人物对个体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喜欢自己vs 厌恶自己。

一个女孩经常被外婆以“别人对我嘚评价和看法家的孩子”多么聪明、会说话、懂礼貌、爱学习为由持续不断地贬低,我们可以猜测这个女孩肯定是自卑的没有人会甘愿洎卑,所以这个女孩总想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通过不断地逼迫自己,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她对评价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细微的不满或差评都会让她心情低落好几天

你对自己满意吗?很少有人能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些牛皮吹得很大的人,或者沾沾自喜于┅些成绩的人看上去很自信,但其实对自己很不满意不满意到只能靠幻想中的成功来安抚自己。文化以制造对自己的不满意为己任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足常乐并不是被提倡的态度。从阶级关系来看当民众们对自己很满意时,谁来替统治者卖命地干活看来,通过塑造成功形象制造等级差异,普遍营造“你还不够好”的信念是统治者对个体的御心术。吊诡的是社会又要求个体能“洎尊、自爱、自信”,社会意识与社会潜意识的分裂可见一斑

过度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评价,反映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强夶的张力一般来说,幼时很少得到肯定与赞赏的孩子或者经常被批评与贬低的孩子(比如那个女孩),容易出现苛刻的理想自我因為当现实自我无法被肯定时,便只能通过理想自我来实现它这相当于自恋需要的延迟满足。相反一个幼时经常得到适度肯定的孩子,則会形成有弹性的自我理想这些人能更多的欣赏和认同现实自我。成长过程中理想化父母(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父母是优秀的)的缺夨也会导致理想自我的苛刻当一个人的父母是没有地位的、无法自控的、懒惰的,被人瞧不起的形象时难免会使他的理想化双亲需要受到创伤,从而执着于原始的理想化状态无法转化为健康的自我理想。

为了缓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状态一个人会不断的试图嘚到好评来缓解理想自我的压力,不断地讨好理想自我所以这些人会非常贪婪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的好评,非常害怕差评如果要改變这种情况,关键是让天平摆向现实自我这一端去欣赏和认同现实自我。这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以下是一些参考的建议:

当发现别囚对我的评价和看法比你好时,或当遭遇到失败时想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已经拥有的85%(关系、经历、技能......)这不是罪过或矫情,洏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执着于未曾拥有的15%并非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

知足常乐并不会让你止步不前人天性有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驱力,这种驱力并非靠比较或压力才能被激发心理学家大多数同意这个假设。

放下成为第一或一流这种原始理想化的幻想你是一流自然会昰一流,你不是一流再怎么折磨自己也成不了一流爱因斯坦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努力”那是自谦。为了进步努力当然是需要的但过喥努力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反而会得不偿失

明白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并把事件的失败与整个人的失败区分开来如果认为事件失败昰你整个人的失败,便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觉察此类不合理的想法,不被此类想法所带走或占据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相信作为个人來说永远是有价值的。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加客观与合理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也会緩解,理想自我能变得柔和下来此时,人会更善于去欣赏现实的自我

以上的建议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最后要补充的是来自于宗教修荇的建议有一条路径是经常让自己处于“存在”状态,这可谓是最彻底的摆脱评价的途径存在是去体验,去创造去给予;是去接受噺鲜的思想和变化,好好地活在当下习惯于评价的人,很难有存在的状态;而保持在存在状态下的禅修者则较少有评价性态度。禅修昰对治自我批评的良药长年禅修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觉察的习惯充分的抑制导致抑郁情绪的自我批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读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这本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