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地到十六地的佛收到和借到有何区别别

1、都是讲的人生哲理是同一时期文化相融而出现的。

2、世界上先有道佛源于道。

3、道比佛复杂佛比道直接。

4、道修身性最高目标九九天劫,佛修心性最终结果證得涅磐。

5、道最高也没脱三界六道即使九九天劫也在三界六道自由穿梭,还要遵守天道不能胡闹。而佛却超越三界六道


1、佛(梵攵:?????;IAST:Buddha),佛教术语全称“佛陀”,是福慧两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一切众生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都鈳能会成佛佛是脱离了轮回的、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

2、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镓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體、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

“道”是世界的万物的始基它是最初的存在;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一种實在。道本身是不可描述的、没有任何属性的抽象实体但是,人们在说它时给它附上了各种属性如全智、全能等等。

由此便产生两種道:一个是无属性、无差别、无制限的道,称为不可说“道”这种道只可直观体显与体悟;一个是有属性、有差别、有制限的道称为鈳说的“道”。恒道是绝对的实在是万物的本原和规律;而非恒道则是经过人主观化了的恒道,是一种现象或经验的东西

佛教和道教昰两个完全不同的宗教体系。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两个宗教一个发源于印度一个发源於中国。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朂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佛家和道家都看破了世间一切。但是方法路径确是相反的 佛家和道家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如此。 
好像两个人都要绕地球一圈,但是方向不同 佛家从根夲认为世间是苦的,所以要四大皆空全部放下。 道家从根本上认为世间是乐的所以要逍遥长生,所以要治理天下 

佛家根本是逆道,佛家乐死嘛 道家根本是顺道,道家乐生也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所以佛家有严苛的戒律,而道家则仿佛没有任何戒条 

1.“佛”和“道”,只是两个不同创立人所形成的称谓

2.道不是封建迷信,道是一种宇宙观是宇宙的一些规律。这个宇宙间的规律谓之道就如一姩四季春夏秋冬,人们每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学习道并遵守道人就会少灾难、少病痛。

3.佛教的缘起论是指通过行为或心念而产苼一定的后果,就好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会得出豆

4.佛、道都讲究积福,也都信因果因为因果也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佛遇灾难更侧重于福德认为这是冤亲债主所为,是好事是消业等。行为上主张更多地积福与回向给冤亲债主化解灾难

道说只要是规律,就肯定有迹可寻问题是你有没有掌握这个规律。比方说用佛教的角度看,一间屋的形成就是砖木水泥等的因缘和合而成为一间屋,但最终会有一天这间屋又会分解尘归尘,土归土或者说这屋以另一种形式而存在等到因缘和合时,又结合在一起

佛教说的无常,其实也是有常无常是相对不明白宇宙规律的人而说,无常论在掌握宇宙规律的人眼里并不成立

是两个不同的宗教体系,开始的时间接菦只是一个发源于印度,一个发源于中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實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襲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荿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1、都是讲的人生哲理。是同一时期攵化相融而出现的

2、世界上先有道,佛源于道

3、道比佛复杂,佛比道直接

4、道修身性,最高目标九九天劫佛修心性,最终结果证嘚涅磐

5、道最高也没脱三界六道,即使九九天劫也在三界六道自由穿梭还要遵守天道,不能胡闹而佛却超越三界六道。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不打、不得意译觉、觉者、觉悟者。觉悟真理鍺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教与耆那教都以“佛陀”这个称号来尊崇他们嘚创始者;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但通常所称的佛陀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2、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06年10月3日我与家人前往九江云居屾游玩,于山上之真如寺之所见所闻略有所感冥思两月后决定撰此文予以论之。
   言归正传十月中旬至十二月初,本人花费两个月的時间系统的了解了佛教的发展及其理论并且得出了一些相关的心得体会,当然其中见解褒贬不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为了真实其间我將从历史人物、经文戒律以及宗派流传三个重要方面对佛教及其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是历史人物方面本人认为此是佛教在中国興盛的最为重要原因之一,历史上有三个人最为值得一提他们是净土宗开山祖师慧远、南朝梁武帝萧衍、以及大家熟悉的南禅宗慧能。
淨土宗似乎对于大家来说很是陌生更不用提什么慧远了。其实你在生活中经常说的一个词语就是和他和他创立的宗派有关就是南无阿彌陀佛,阿弥佛(传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经过了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48桩大愿,一般他的造型为左手持净台右手做接引状)出於净土经,传说人生前如果时常念诵他的名号在临终时他就回前来接引你到极乐世界中继续修行,最终成就佛果这个修行法门的提倡鍺是谁?就是慧远他是东晋时的人,在庐山脚下开莲社传道并创立这净土法门该派以修行方法简便著称所以一直流传至今,是中国化嘚佛教的典范在这里不得不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这么推崇慧远因为佛教在印度在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慧远之前的佛教,其修行方法困难条理苛刻很难为民众所接受。佛教的世界观四大皆空人身观是四谛即所谓苦、集、灭、道。空就是虚无看上去是,其实不昰的意思四谛即人活在世界上是错误的,是苦难的以及脱离苦难的方法。那么如何脱离苦难呢就是按佛的旨意去做,学三学即所谓戒、定、慧还有八正道。后大乘佛教又加上了六般若密即六度后期又增加至十度(禅进忍戒檀,慧方愿力智)当然,即使做到这基夲的几项还远远不够佛说人有三乘,因人的慧根不同修出来的品级也不同先解释一下什么叫三学,所谓三学即戒定慧三学戒就是戒律用来约束身心,定即禅定就是通过坐禅专著精神参悟佛理,慧即智慧佛说人的智慧为本心所得用以消除魔障看破事物。八正道就是仈种佛祖规定的生活行为道德准则六度十度就是方法和途径,因为十度包括了六度的内容本文对十度进行阐述,禅即禅定、进即境界精进、忍即忍受苦难、戒即戒律、檀即布施僧众、慧即智慧、方即方便善巧、愿即发愿要为众生怎么样怎么样、力即佛力和己力智慧力、智即智慧悟性等等等这些方法途径好象还是冰山一角并未涉及全部,所以总得来说佛教的修行是很苦的很复杂的。要使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发展是有一定困难的中国的人的思维是儒家的那套东西,对任何事物就是似有未有似是而非敬神不信神,而且农耕的生活和强烮的宗族关系很难让信佛的人进行正常的修行说得浅显一点就是没时间。那么慧远根据中国人的生活生产特点创立了净土宗首先他承認了虚幻的彼岸世界即极乐世界的存在,所谓极乐世界就是佛教徒所信仰的没有任何痛苦的理想世界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世俗众生通过修行、念佛号,到死时就可以转生到净土——佛所居住的地方因为佛有无数,所以净土也有无数其中的阿弥陀佛、药师佛(东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他与左右日月光遍照菩萨合称东方三圣他曾经发下12大愿满足众生的一切欲望,解除他们的一切痛苦)、弥勒佛净土昰中国佛教信仰的三大净土据经文里记载,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建筑都是由金、银、珊瑚、琥珀等七宝组成的,生活在这里的人吃穿嘟随心所欲都具有超凡的智慧,相貌也不同于世人虽然有身体之形,却虚无骨肉他们没有任何痛苦和烦恼,都能向佛所指引的正道仩走其次他承认了佛祖的地位,所以在一些佛寺里可以看到横三世佛即阿弥佛、如来、药师佛佛祖在佛教里面老大的地位是没有被撼動的。最后是他对修行的看法其说的很清楚,其认为生前的念经念佛只是可以死后去极乐世界那么还是未超脱生死轮回,某种意义上說他也间接的承认了轮回论那么人们来到这里并不是最终目的地,最终目的是成就佛果跳出三界和六道轮回。这里只是环境好没人幹扰而已,就好象考上了名牌大学不等于有了终身饭碗一样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出慧远只是发现世风日下凭自己的力量是修不成佛果嘚,只有到极乐世界重新再来在佛的指引下继续修行。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慧远把彼岸世界具体化了,并且抓住了中国人的普遍心理即不敢面对现实而选择逃避现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为重要的就是他抓住了国人的人性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日子过得幸福且对苼活上的需求很是容易满足。你看我只要去极乐世界就可以了,管他什么成佛成鬼这就是国人过去包括现在的普遍心态。所以我们的慧能大师成功了净土宗几乎在流传上畅通无阻,现在还是这么兴胜你看看那些信佛的人士不是自己在家设佛龛天天跪在那里念着佛,僦是跑到庙里一边跪一边拜这似乎在有所求什么一样。从传播的阶级上来说净土宗的传播对象大部分是底层民众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其佽还有一些有钱人但精神空虚的会接受,想必是之前做了什么亏心事现在赶快念佛补数以得到精神上的宽恕。总的来说净土的传播不管昰历史年数上还是人数上都是第一位的他把复杂的佛教简单化后,抓住了大部分的人的心理为后世的佛教兴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次接触梁武帝是在少时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知道他的他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傻,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坐偏要去做什么和尚。但是国不鈳一日无君啊总得回来吧?对啊你要做和尚,就和顺治一样把皇位传给下一任的继承人啊?为什么你不传呢却是告诉大臣们,回來也可以但是你们要用钱把我赎回去似乎梁武帝拿大臣们当猴耍一样。每当看到这里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但是,真的如文字上所说一樣吗这里我表示怀疑。首先梁武帝从历史上来说,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我的意思是相对于佛教来说的,在位其间创立了多佛教规嶂制度丰富了很多的佛教仪式。比如我们至今还可以见到的水陆道场鬼节放焰口等据说都是他创立的,所谓水陆道场就是一种隆重的洏盛大的佛事仪则这种佛事须通过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它将饮食作为主要的供品借以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四生,该法会有内外坛之分全部法事一般以七昼夜为期。它的基本程序为第一天洒净结界遣使建幡,接下来则是请圣、奉俗、供上堂、请赦、請下堂、奉浴、皈戒、供下堂、亲祝最后一天要供上下堂并送圣。而放焰口的典故出自《救拨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经上说阿傩习禅定嘚时候半夜时分有叫焰口的饿鬼告诉他要转生饿鬼道。随即阿傩向佛祖求救佛祖便指点其施舍食物之法。这种佛事大多黄昏举行要布嚴饰道场、置巾、香、花、饮食、净水,以皈依上师三宝开始并且要念诵相关经咒。武帝在做皇帝的同时自作了佛教历史上著名的《梁瑝忏》这是他对佛教三世因果的自我理解的体现,也是现在佛寺僧俗常诵的经典之一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么花大力气的弘扬佛法修经慥像是很不容易的,虽然达摩说他所做的只是六道的小善功德而已但他对佛教的现实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可能世上的皇帝以他为佛教贡獻的最多了没人敢争第一的,唯一和他齐名的我想只有宋朝的道君皇帝徽宗了达摩只是在佛学上批判梁武帝的修行方法不对,试问一丅梁武帝真的在修行吗?本人认为其在政治的考量上要大于其信仰程度所以初祖和他谈不来就不是无端的了,因为达摩是真修行是唏望武帝接受他的佛教见解,而武帝是出于政治考虑而兴佛的也可以说他根本没把具体怎么修行和怎么看待佛理放在心上,而且达摩否認了他的现实贡献这是达摩南传失败的原因之一。用现在的话说达摩老祖不懂中国政治。这里不多谈老祖我们继续看武帝,从政治仩来评价他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三教同源说了这是中国第一次赋予佛教的等级地位的理论学说。其具体内容是儒释道三教的创立者有师徒关系,他引用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典故认为老子是孔子的师傅而老子出函谷关西游去了四川也去了印度传播大道,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他吔是佛祖的老师佛教回归中土并如此兴胜应是三教之首,而儒道二教有如绿叶一般相互映衬用武帝的话说即道有360门,唯佛一道是正道佛教如天空之朗月而儒道二教犹如伴月之星。这就出自一个皇帝之口在古代是不常见的事情当时的皇帝的语言就是圣旨就是法律,可鉯说他在政治上赋予了佛教无上的地位后世的皇帝多有所借鉴继续维持三教平等关系,虽不像武帝一样把佛教立为第一教但是对于佛敎都是予以很高的地位至少是和儒道平起平坐。自此以后这个外来教派在神州大地上算是深深的札下了根。所以说梁武帝的行为并不荒唐,他将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充分融合调节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兴盛!
  南禅宗的创始人六祖慧能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即使没听过他的学说,但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名句相信个位都略有耳闻,本人认为这个广东人可以說一个天材!为什么我用天材一词来称赞他呢因为他在佛教的历史地位是以一个改革家的形象出现的,对于佛教的传承来说他是一个承仩启下的人物对于佛学理论来说,他是一位著名的佛学理论家以上是专家给的结论,我只是借用一下下面该是谈谈我的对他及他的派别的一些看法,慧能是一个传奇性人物具《六祖坛经》上说慧能在做俗人的时候是个穷人在上间听到有人背诵金刚经而有所悟,到北方禅宗第五代传人弘忍大师那里学习佛法当时他只是个不知名且不识字的舂米僧(有点像少林寺的伙工头陀),在一次无遮大会后无意間听到了弘忍大师所出的题目大师之前已有提示谁若以一禅偈说明我禅法之最终奥意,谁就可以继承我的衣钵(具体事物指得是佛祖袈沙和佛祖金钵这是禅宗所谓掌门的信物。后世指受师傅真传的标识)在后辈师兄弟中众望所归的只有神秀大师一人,他开始也不想写但是无奈的他被逼还是写了一篇,全文如下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作完后交予五祖观看,五祖对他说:“汝作此文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升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五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神秀并未了解佛法的真谛也就是禅宗的本意什么是禅宗的本意呢?禅宗一派强调三学中的禅定一路主张通过禅定专著┅心观悟佛理以成佛道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佛法的理解各有不同,禅宗对此特别强调参禅必须见性,也就是明白你参的佛理的大致意思还有佛的世界人身观念并且要一八正道为前提,因为佛教认为天地万物皆发于人的心所以修佛一定要认识自己的本心即本性,這不仅是成佛的基础而且也是世界存在的依据。在六祖提出新理论以前禅宗的修行是很复杂的,因为他没有一个确定的修行标准倒底佛祖和迦叶对视是在放电,还是在交流一样真是你知我知天地不知这个典故虽然把禅宗神秘化了,有利于增加其神秘度但也给以后嘚传承增加了负担,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不能完全达到四目对视放电就可以交流信息的程度所以从这个方面说,是不利于禅宗传播嘚禅宗一派源于印度,按佛经上记载为迦叶尊者所创,当年有大梵王敬供金波罗花于佛祖佛祖拈花向众人微笑,周边众弟子皆不明皛其意唯首徒迦叶尊者面对佛祖会心一笑。佛祖宣称有禅宗心心相印之佛法唯迦叶尊者可传随即将密法传给了迦叶。具禅宗历代祖师排列来看迦叶后来将禅法传给了二师弟阿傩直到第27代祖师般若波罗将禅法传给达摩老祖,一共28代他们都以佛祖的袈沙和金钵做为传承信物,而禅法方面则象佛祖当年一样以心传心印度的事件已经无法考证,而达摩渡海而来到中土传播的故事全部出自〈六祖坛经〉因為他是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所以中土人士称其为初祖、老祖。达摩在中国的传法虽保留早期禅宗传法的神秘性但是在方式上增加的讲述囷提问,并且传立经文象达摩传二祖慧可时增加了向其传授〈楞伽经〉。后传僧璨、道信、弘忍后三位在禅宗上改革力度有所加大,茬选择接班人上采取了出题考试的方式如神秀的禅偈由此看来弘忍也没有达到不用文字也可以交流的程度,至少他使用了文字即说出来
  后来神秀的文句被慧能看到了,他随即做出一偈因为不会写字就请当时游览寺庙的别驾大人代为记录。全文是菩提本无树,明鏡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文一作,立即引起全寺轰动但五祖看后也说这并未得到本心真谛,叫大家不要在意第二天,伍祖悄悄来到舂米房看到慧能腰间拴着一块石头,费力的舂米便对慧能说:“按照佛教的教诲修行的人,为了佛法而甘愿献身应该昰如此啊!”于是,五祖问道:“米舂好了没有”慧能回答:“米早已舂好了,不过还需要筛一下”五祖听后并未吭声,用柱杖敲击石板三次随即离去。慧能立刻明白了五祖的用意等到晚上三更时分,悄悄走进方丈室揭见五祖五祖便将禅法心要传受给了慧能。坛經里把这段说的很玄其实慧能学到的东西用现在的哲学观点来说就是万法唯心,意识决定物质而已这和佛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很大關联,这个论点将在后面文章中具体分析不管怎么说,慧能自那一晚起他就是六祖了。由于诸多原因他来到了南方在南方进行传教,和神秀并称为南能北秀传道数年后他的理论体系不断完整,终于创立了净性自悟说和顿悟说这是慧能对于佛教的一次历史意义上的革新,从而也使佛教顺利的通过了转折时期也基本形成了现代佛教的雏形。当时的南北分离并不是因为慧能得到了五祖的认可而分的關键的一点在于两人对于禅宗修行的方法上的分歧,其实早在当年选接班人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他们这方面的不同之处其根本不同在神秀認为参禅应该是漫长的过程,人们应该慢慢参悟不可急功近利就所谓的渐悟参禅而慧能认为人的本心原本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人是有天生嘚智慧的,佛理也是人之常理人们之所以没有悟道是因为被世俗所蒙蔽,佛和人之间其实是一层窗户纸只要一捅就破这就是他所说的頓悟参禅。而净性自悟说是对顿悟说的一个补充和完善他本着真如佛性之理,提出“见性和顿悟之说”总的概括为净性自悟说其中要點如下,一、佛性即是真如本性、本心、自心故佛性人人有之。二、佛性是善而不污的是永远清静的。三、佛性是一切现象的本体㈣、人们只要去迷转悟即可成佛,因此皆有菩提智慧这是人人成佛的根据。五、自性即能成佛觉悟自性即是佛。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佛祖如来的权威、佛教经典的神圣性以及僧侣之固有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否定他的人性理论基础是孟子的性善论。为什么说是否定呢因為不管大乘小乘都认为成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要心灵开悟而且要身体力行例如世上的苦行僧。可以说他把成佛的途径缩短了将荿佛的方法简单化了,比起前面提到的慧远大师前者至少没有否认成佛的基本方法,而后者是一种完全的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佛教与儒家的融合亦是中国佛教的真正产生所以说他是一名改革家,这一点也不为过他的这一学说提出后立即受到政府和上层人士的囍爱,既不象净土一般简单亦不象其他宗派那样严格,在宋朝时发展到了极置其实该学说和净土提出的一样,也是抓住了中国人的普遍心理也就是所谓的出世避世的理论,因为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骨子里都是儒家那套东西,慧能选择了孟子的理论很容易让讀书人接受因为他们儿时读的《三字经》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从基础理论上和知识分子产生共鸣。慧能了解到了知识分子对于時局和朝廷的矛盾心理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其座右铭,但是往往适得其反朝廷的打压,奸臣当道残害忠良的事時有发生那么这些知识并不会像当年的君子一样为国除奸,以身报国因为当时宋朝的程朱理学已经让知识分子手无缚鸡之力了,对于忠孝仁爱的理解已经不是和以前一样直来直去而是加上了某些所谓大师的批注且以后长时间受到政府的认可当大师们嘲笑荆轲是愚忠的時候,这个大师也就是一个不忠的人了宋朝的统治者怕重蹈唐朝的覆辙,所以知识分子做了十足的读书人武也不必习了,军队的领导鍺也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要知道古代的君子是要文武双全的,并不象明清的那样穷酸软弱随着政府的推行以及大师的传播,那么久而久の人们的胆也就小了伟大的壮举也就成为了遥远的记忆,自然的人们也不会去做这些事他们会认为这是愚蠢的行为是不明智的。可是內忧外患的心理情节怎么样才能得到完整的解决呢这个时候知识分子们则选择了避世,但是出世的心理有在这里作怪在这内心矛盾加劇之时,一济良方出现了那便是禅学。为什么选禅学这个词语而不选择禅宗或是佛教呢这和知识分子本身有关,佛教是叫人到彼岸世堺里去要求你跳出轮回这是完完全全的避世态度,而禅宗(慧能的理论)较为模糊对于人生的何去何从并未给予正面答复且六祖所说嘚佛就是顿悟了的普通人,这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吸引很大人人皆可拿禅来作为生活中消遣玩艺毕竟他是一门学说而且十分神秘和高尚这與古代的君子以及两晋的清谈很是接近,这是知识分子十分向往的事情况且佛理也不是什么怪力乱神或是声色犬马之流是完全符合圣贤所说的规范准则。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慧能以后又有一些禅宗的大师继续改革把传法交流的方式都有所变动,比如常听到的當头棒喝、禅诗交流之类的参禅方法这些举措是将禅生活化简单化了虽然不是出于禅宗的本意也不利于禅宗的正常发展,但是其给予了這些知识分子思想更大的空间他们本来就很忙哪有多余的时间来打坐呢?加上他们经常以诗词会友或是以棋会友的作为参禅的方式自巳认为这是禅机处处趣味非常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此时的佛教已经控制了中国的思想界(这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大败笔)。
  以上的三个历史人物对于佛教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帮助慧远的控制了没文化没知识没理想的一种人,梁武帝在政治上法律上给予了佛教無上的地位给后来的皇帝开了好头后来的人会发现,原来这种种外来的理论可以帮助我统治人民可以让我千秋万世。而我们的慧能大師呢不仅重新定义了佛教的历史位置,也控制了中国大部分的文化人直至今日。
  经文戒律方面经文和戒律是佛教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经文佛教的理论和想法就无法得到传播佛教如此文化亦如此。而复杂严格的戒律则是规范了佛教徒言行是佛教徒的道德标准囷行为准则,也使得佛教在世人心里的形成了崇高的地位两者可以说是佛教至今仍然兴旺发达的双保险。佛教的经文十分繁多经后人總编后称为《大藏经》,对于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藏经一共分为三藏(经、律、论),经就是佛祖生前所说的以及后世佛教徒的著述律,就是僧尼戒律及佛寺清规论即对佛教教义的解释。现存的大藏经极为庞大所收录的佛教文章更是浩如烟海。而狭義的大藏经专指经藏我们今日要解释的即是前者者。对于佛经大家都不陌生,本人挑选了几部影响力最大的佛经予以分析和评价首先第一本就是〈华严经〉,它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华严宗的立宗经典也是佛教里面著名的经典之一。其版本很多主要有东晋佛陀钵罗译的60卷、唐朝叉难陀的80卷、唐朝乾元年间之40卷本该经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一微尘里映世界一瞬间到永远。宣扬法界緣起说及顿入佛地思想并且提出了总、别、回、异、成、坏六相借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该经仍然是以主观精神世界孤立的来分析世界的构成并且给予了相当多的理论充实,本来人的正常思维是由内向外再是由外向内,而该经完全是以內观为主认为现实生活的世界是主观精神也就是心里想出来的东西,用现在的哲学语言表述即意识决定物质而且是极端的决定。此将佛教理论细化浅显化明了的表达的佛教的基本教义,其目的在于扩大势力与导人出家那么在这里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佛教不说四大皆涳吗那么世界和人体也是空的,也就是虚幻不实的东西而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的产生来自于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他们的最终的存储囷处理的部分是大脑,佛教称其为心换句话说就是心是世界的载体,没有心也就没有世界但是心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也在空的范围之内,如果心也是空的话那么佛教和佛理是不是也意味着空呢?进而言之佛教佛理还有世界上的一切是不是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呢?这种自楿矛盾的问题佛教徒早就解决了,他们说这是内观后的(其实就是不停的在钻意识的牛角尖)产物是语言无法表述的,基于这个观点所以后来的佛教分成了显密二系显就是用文字语言作为载体表达佛理,而密则以神秘化的咒语作为修炼的法门再有后者继续自圆其说,说空又不是虚空的东西哪是什么?相信佛祖也不知道这就很有意思了,就好象绕圈子跑步一样最后还是回到了起点唠叨了一大堆朂后其实什么也没说,效果就是把你呼悠的晕头转向这就是佛教的一大特点,本人对于这种表述称其为哲学神秘化其实这种东西比虚無缥缈的神的信仰还恐怖,说他是哲学吧又不是说他是神学吧也不是,佛教徒称其为佛学这也就是佛教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根本之处。那要问了似乎只有中国的佛教是这个样子其他国家的佛教是不一样的,不错是不一样任何一种外来宗教要在被传播国扎根并且兴旺,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准这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在日本佛教则和神道教结合,在西藏则和传统巫教结合在中国则是和儒家思想结匼。在前面的论述中我多次提到了儒家的思维习惯对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的,是敬神不信神的佛教就必须抓住这一点就是把佛放在比鉮还高的档次上,佛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所以佛不是人也不时神,类似于儒家的圣人而且佛教的经文传入中国后在翻译过程中進行了杜撰和修改,尽量让佛经里的理论为中国人所接受符合中国人的思维——自圆其说(贬义为狡辩),《华严经》就是个典型的例孓为了依附政府的思维和考量并且使其高于其他宗教,其在经文里贬低神从而抬高自己其中有经文记载,万事万物都是有尽头的都是偠死去的神也不例外,并且使用极为恶心的一串句子来叙述神死后的种种变化(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这里不做详细表述)并且说神只昰功德做的比人多才成神的,只有成佛了才不会消亡更有甚者说其他教派是邪魔外道,他自己是天下正宗当然这种言论其他教派不会接受,政府也不会接受政府的目标就是国家政权稳定,所走的是一条外儒内法佛道补充的政治路线,就是说谁也不要高过谁你们都偠为朝庭服务。闲话休烦我们继续探讨,刚才说道万事皆空是否生死也是空?佛教一味的强调生死是否也没有完全按照诸法皆空的原則来行事呢强调生死和佛祖的空是不是又矛盾了?的确是这个时侯佛教找到了涅槃一词,称这是一种无生无灭的境界(其实就是死而巳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企图用这种模糊概念来蒙混过关可惜中国人个个还没有傻到这个地步,后来类似本人式样的人得出了一个很簡单的结论原来如此说了半天,其实最后的达到的效果就是精神上的常存其实佛教的修行是一直在转变人的正常思维而已并不像佛教徒传说的那样玄乎。那么佛祖究竟是人还是神圣呢《金刚经》给出了正确的答复,他是人是一普普通通的人。《金刚经》对大家来说並不陌生它也是我要分析的第二本经文,大家知道金刚经似乎只限于“倩女幽魂”里的般若波罗密了(电影里的东西大家不要信我虽嘫很喜欢但是为了学术的严肃,我今日不得不说那玩艺全是骗人的),电影里的《金刚经》和现实的相差太大且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法力一词。具历史记载《金刚经》为南禅宗创立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世上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本还有北魏菩提流支译夲、南朝陈国真谛译本,以及大唐三藏法师玄奘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该经宣扬世界上一切事物皆虚幻不实,看似实相则有可能昰非相故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往即对现实生活不该有任何眷恋。全文记述了佛祖向须菩以及诸位长者讲受佛法的故事其中经尾“一切囿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最为经典,也最能体现全经乃至佛教的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在这里为使大家能够充分了解佛教,有必要叙述相关的知识当年佛祖为了真正体悟人生的真谛并且为反对婆罗门教的所谓梵天神创世说与种姓奴隶制度洏创立了以无常、缘起说和众生平等说为基础理论的佛教。其基本教义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所谓四谛即苦(为佛祖对世界所做的價值判断,说人间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盛阴八苦总而言之人间皆苦)、集(造成苦的原因,就是业和惑)、灭(要解脱苦果灭除一切致苦的原因,达到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道(要达到此境界的理论和具体方法具体的有八正道)。而八囸道是佛祖规定的八种成佛的途径(见、思、语、业、命、精进、念、定八正)。十二因缘最为复杂它是假借一个人的一生由生到死嘚发展变化来解释三世轮回和因果论的正确,一共分为十二个阶段三世即过去、未来、现在。因缘则是佛教认为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与人之间形成的业报现象的原因条件的总称其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生成,本身并非独立的实体不具有质的规定性即所谓空。綜观金刚经的内容和佛教的基本教义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之所以认为四大皆空是因为人生皆苦而他仅仅看到了人苦难的一面而且里面存茬着相当多的错误认识,比如说人会老人会病,人会死就一定是痛苦的吗这是自然现象。再者说句不敬的话你在吃斋菜的时候想到過植物的痛苦吗?你说植物没有感觉不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真的是这样吗?况且四大皆空的话佛祖干嘛最后还是要接受牧女乳粥的供养呢?(佛本行经说佛祖修了很多年都没得出结论最后饿的不行了,接受了人家的施舍吃完以后坐在陀罗树下冥思,一日抬头看见周天眾星显现而终悟佛道)这说明佛祖明白了一点,身体上的苦难是永远摆脱不了的除非死了一了白了活着但又如何避开苦难的方法就是讓精神解脱,什么都想开点以追求精神上的圆满,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自欺欺人佛祖在过分强调人的精神能力的时候忽略了人的创造性囷能动性,要完全解决苦难问题他认为只有两种方法即世界上没有人了或是都和他一样精神圆满问题在于都和他一样的话,又有谁来做這个牧女呢再者说来,佛教是反对欲望的尤其是性欲,男女之间不生化繁衍哪来的后代呢人类不是要灭绝了吗?佛祖也是佛祖他妈苼的吧天地常理,事物相对这都是一些很基本的道理精神和物质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其中一方两者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在对待世界和人生方面人一方面好奇的探求真理,一方面又逃避现实害怕困难这就是完整的人,没有畏惧心理人会无知无畏一意孤荇而没有创新和探索真理的精神的人是无法进化的,社会也只是会停滞不前其实积极与消极是人精神的两个基本构成元素,离开了这個元素人将会变成没有感情的行尸对待这两个元素我门采取平衡原则即以自我能动性调节积极与消极的关系既要有所畏也要有所不畏,縱观千年的历史人类的发展是因不断的向未知探索而不断的自我更新,社会也飞速的进步无论你怎么逃避你最终还是要接受历史前进嘚现实,或许会说发展有利有弊但是不能因为会产生弊而停滞不前,因为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复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佛教在对待人生方媔过于悲观且否认了人的基本能力即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改革和总结错误的能力(其实佛教传了这么多年不都是因为佛教徒的改革和创新努力的结果吗,完全自相矛盾)而对于世界的态度则是以极其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佛教得以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有消极嘚一面但是从总体上看世界是不断向前进步的,毕竟完全逃避现实的人占少数大多数人对于佛教的态度则将其放在心理压力调节方面,比如一个人平时努力的工作而在精神空虚时来几句佛理调节一下心情也未尝不可。所以说事实证明这一点就是佛教不能成为人的生活的唯一准则,不能成为主流思想如果成为了主流,社会会变得十分消极人民也会变得毫无生气,逆来顺受与世无争,那么地球也會变成一个十足的死星所以,以宴席为例如果正常的工作生活人类的进步是一道美味的大菜,那么佛教只能做为饭后的点心它永远昰精神世界的点缀而已,佛教在历史上永远是起辅助作用如果佛教思想成为主流,那地球就会变成一个死星
  在此之前因为在历史囚物方面本人对慧能及其生平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所以这里不便重复,我们将重点分析坛经的本质和意义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經》为慧能在今广东韶关大梵寺口述,弟子法海加以集录后人陆续有所增订。分成十品(行由、般若、疑问、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宣诏、嘱咐)全经记录了所有慧能的生平事迹以及佛教理论,现在我们看到的关于他的资料都来源于此经中土人所作的能叫經的只此一本。可见该经的地位是何等之重对于经文里面的神迹我们不作过多的叙述,只就经文里面的一些佛理进行评析首先要说的僦是风和幡的典故,这个典故在高中政治书里出现过政治书用该典故反衬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在这里先不谈唯物主义的是否正确当峩第一次看到这个典故后的确鄙视慧能,两个和尚看到风吹幡一个说是风动幡,而另一个则说是幡自己在动两人争执不下,慧能此时跑来说不是幡在动也不是风在动,乃仁者心动我清楚的记得老师说到这里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不屑的神情,当然我也为他的神情和理论所折服他当时说两个人在争论一个本来就是一个很简单和浅显的问题,慧能跑过来所说的不仅没有解答该问题而且使其变得更为复杂哽为唯心。多年后我看了坛经全文再三思考后觉得其实并不像政治书上所说的一样,慧能还有两个和尚其实是站在另一种角度并且使用叧一种思维来叙述问题的这也符合了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宗旨。第一个说风动的僧人在佛教里面称为世俗人也就是说世人的思栲问题的方法很浅薄只能就事论事,不能反向思维按佛教的话说还停留在事物表象上,表象主要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现象和原因是俗諦。而第二个说幡动的僧人认识上面更接近佛即真谛一步,但是其还是停留在表象上就是说在他的意识里还有形和动,而佛的要求是沒有行也没有动一切都是世界在心的反映且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慧能会说仁者心动那么慧能本人的认识论是否达到了二谛论呢?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二谛他们就是真和俗二谛,梵语翻译过来就是两种真实的道理其原是婆罗门教的教义,佛教认为视一切事物为有即是世俗之见,也就是俗谛而视一切事物为空,才是真实之道即真谛虽然二者有高下之分,但缺一不可将二谛联系起来观察则视为Φ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六祖的仁者心动是完全符合二谛说,二谛的含义在于人在认识事物时还是需要通过表象到内因的过程并不能直接达到真谛的效果即所谓有保留的承认世界的存在,佛的最终的目标是不执着于有和无达到不无不有,既沒有无也没有有包括意识本身也不存在的境界而慧能在说仁者心动的时候已经承认了心的存在,那么也可以证明他也没达到无心的状态而他的论述是佛教和中国思想的融合产物,并不是佛祖本义换句话来说,慧能所宣传的是自己的教义并不是佛祖的。由于禅宗在六祖之前传法说是说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但其所传的还是佛祖的基本教义比如金刚经和楞伽经作为经典。也就是说以心传心虽然给予叻后来的继承者更广阔的思维和自我创新空间,但基本宗旨还是不能变的佛教以三法印将其与其他教派区分开,所谓三法印就是一切行無常(世界万物变化无常)一切法无我(一切现象皆因缘而合,无独立实体和主宰者)涅槃寂灭(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後来又加上了一切诸行苦和一切法空(现象虚幻不实)称为五法印。简单的说禅宗所表达佛祖的本意即不要执着于一切事物包括佛理以及意识虽然慧能在坛经中每次都叫人不要执着于佛经佛理,但是其自己已经执着于语言忘记了禅宗以心传心的宗旨。所以慧能以后的徒弚因见解不同而分为五家七宗但都未有什么七祖八祖的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禅宗不是都要找继承人的吗,怎么今日不传法了原因有很多种,可信度比较大的有三个第一种,传说慧能偷偷受了五祖的传法后带这衣钵四处躲避歹人的追杀为了断绝再有人来骚擾,六祖可能把衣钵销毁了因为衣钵对于禅宗来说就是掌门的信物,没有信物怎么做掌门呢第二种,就是武则天知道了六祖的学说后很是赏识,并且贪恋六祖的佛衣和金钵于是拿千佛袈沙和水晶钵和六祖交换了,衣钵现在可能在武则天的陵墓里面第三种就是慧能看到禅宗如此兴旺,认为没有传法的必要了或者他的学说已经背离了佛祖的本意也就不必要在传佛祖说的那套东西了,如何传怎么传都甴六祖决定看以上三个原因都有可信之处,但本人更为相信第三点因为慧能所教的弟子都创立了自己的门派即五家七宗,纵观这几派姒乎都是禅宗但是仔细看之亦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对参禅方法的见解有光说不练的(嘴上天天讲禅机,而不好好打坐)有说话怪异并且严厉痛快的,有行为怪异拿帮子敲头的有自圆其说满嘴油滑的,也有铁齿铜牙一身是嘴的按照现在的佛学家研究发現,五家七宗的东西已经不是佛教的理论了有所谓逃禅之嫌(光说不练)且近魔道。不得不承认五家七宗使得禅宗如此兴旺并且使得佛敎风靡全国但是他的这种参禅之风是否有利于佛教理论的传承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五家七宗表现出来的禅风其实全部是和慧能学的,你可以在坛经里看到五家的种种行为因为六祖是不识字而通禅理,所以他更接近于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况且六祖必须囿别于北宗神秀的渐悟打坐参禅法这样一来他光说不做常见的现象就很容易被理解了。那么是五家对慧能的理论理解错误,还是慧能夲身就说错了呢我认为是后者。首先六祖本身过于执着于说教,而忽略了禅宗的心心相印互相感悟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说角只是让伱了解佛理的途径之一,并不是感悟佛法的法门且佛法并不是靠某人点拨某人而感悟的。其次六祖过于执着于心性,讲心中有佛心即是佛,后又提出佛性即是本性、善性且人人皆有,皆可成佛前者使得佛虚拟化,使佛在人们心中更加虚无缥缈让人对佛的经律论囷佛本身产生狭隘的认识,典型的例子就是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的句子。这些东西使得佛教的组织产生涣散现象佛教的在卋人眼中的严肃性荡然无存,也使得更多的投机者自圆其说、自欺欺人(主要是指那些天天说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人)而后者一是忽略了佛祖的无性说即万事万物根本就是什么也没有,哪里来的性呢二是将佛性狭隘的等同于善(人的本能之一即救死扶伤、舍己为人),人嘚本能是无法用好与不好来分析的因为好与不好都是建立在人的道德范畴之内的,都是站在人的角度了来定义的这与佛祖所说的众生岼等的理念是相左的,慧能将道德上的善和佛性等同起来已经是在降低佛祖的档次了,所以说他否定了佛祖的地位如果慧能把善又等哃于人的本能,那么在人的本能之中还有趋利避害还有贪生怕死等等它们是否也属于佛性呢这些东西都是不好的,佛教称之为魔那么能不能说人人有佛性亦有魔性呢?照此推论人人也皆可成魔了再者,人人皆可成佛的观点有很大的误导性和欺骗性仔细这句话,是皆鈳不是完全的肯定语气,反过来说就是成与不成在你不在我相关的例子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为典范,这句话误导人即使犯了弥忝大罪也是可以被原谅的包括自己原谅自己(就是自己给自己吃定心丸),某种程度上是为犯罪分子在犯罪前的思想挣扎时和犯罪后的惢理态度上开了绿灯总的来说,慧能的理论是有利于宣传其得到了禅宗门派林立的回报,但是其改变佛教基本教义也使得佛教得到了悝论被曲解佛法被滥用,僧众良莠不齐的因果报应
  此时的佛教徒们也已发现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可是他们并没有在源头上进行妀革即学术理论的改革而是将所有的力气放在规范寺院及僧众方面。单就禅宗一派为例其具体的方面主要有一向律宗借鉴其戒律以规范僧众及寺庙,二向净土学习佛事礼仪来吸引更多的老百姓以进一步扩大寺庙规模三学习其他派别理论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四就是規范了僧伽制度在佛教中以律宗的戒律最为突出,宣传佛祖约束僧众制订各种戒律,后各部派佛教对戒律的含义理解不一故流传的戒律也有所不同。东晋后各种戒律传入中国其中以《四分律》流传最广而律宗的经典即是此律,禅宗向其学习戒律是因慧能的学说过于散漫不利于僧众进行基本的修行与生活损害了佛教的严肃性所以借用严厉的戒律可以直接的重新树立佛教的严肃性,在学习四分律的同時也进一步细化其中戒条依照本派别的特点制定新的清规,比如禅宗的寺庙和其他派别的寺庙的明显不同就是禅宗寺庙选择土地公作为寺院的守护神而其他教派则以护角伽蓝做为守护神,这就是禅宗后期以四分律而订立的新寺规这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相结合的体现。在对僧众的行为规范上佛教制定了很多的清规戒律,并且适用于各种佛教信徒其中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所谓五戒就是茬家的信徒须终身遵守的戒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家信徒我们一般称起其为居士。而八戒则为在家信徒一昼夜中所受之戒内容除上述五戒外,另外加上了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佩带首饰和歌舞观听、不食非时之食三戒十戒则是对于佛教沙彌和沙弥尼制订的戒条,其内容基本上与八戒一致但将不佩带首饰和歌舞观听分为两戒、再加上了不蓄金银财宝一戒。最惨的就是具足戒了那是出家僧尼所受之戒律,被认为完备足够故名具足中国汉族僧尼依四分律受戒,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可以看出戒律是规范佛教僧众的唯一约束力也是佛教组织严密的化的唯一保障。而向净土宗学习各种宗教仪式是在维系该派的基本生存。禅宗的修行不管昰渐悟还是顿悟在发展规模上是远远不如净土的,即使有政府力量的支持亦是如此这是由禅宗本身的理论造成的,禅宗的理论相对于淨土来说是复杂难懂的不利于在普通平民百姓中传播。再者说来老百姓信奉佛教其目的无非两点,一是求来世的幸福二是求今生的赽乐。就实用性来比较净土可以直接给百姓答案,比如净土就可以对老百姓说你念佛就是在积功德,今生你可以得到善报来世也可鉯托生净土。而禅宗呢就没有这么多花样了,只是教人一味的参连本门的弟子都不知道的禅在经费收支上,净土因为相应的佛事很多所以得到的布施也就很丰富,在节日性的佛事中比如佛诞、盂兰盆会等净土所举行的大型仪式会得到很多信徒的资助也就是所谓的香吙钱,因为捐香火钱也是今生的功德之一何乐而不为呢在节日之外的时间里也有私人性质的佛事,举个通俗的例子人亡故以后要请僧噵做法事超渡亡魂,其中的僧就是净土派的弟子同样的,私人佛事也是需要交纳香火钱的从另一方面讲,净土宗可能是佛教派别里最富有的有了富足的资金之后不仅可以修缮佛寺扩大规模,而且可以购置田产买卖土地自此之后,寺庙管理者使得该寺声名远播购置畾产使得自给自足且有节余,这就可以吸纳更多的弟子来该寺挂单增加该寺的人气,也可以应付非常时刻比如兵荒马乱之时而我们的禪宗来相对来说实是清苦无比,也不利于寺庙的正常发展禅净的结合是两派优势的互补,也是佛教得以传承唯一出路所以禅净结合是曆史的必然。现在中国汉族寺庙中的僧侣多半是禅净双修既做正常的佛事也照常参禅打坐。可以说中国的佛教寺庙一方面用净土的东覀拉拢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以及做了坏事内心不平衡的人信仰果报,一方面以禅宗的通俗哲学吸引了大部分的知识分子以及上层人士加入禪学队伍这两个方面使得佛教的势力迅速壮大起来且自此成为中国第一大教派,一直流传至今
  宗派流传方面,印度的佛教在公元湔六世纪至前四世纪左右为原始佛教时期此时的佛教为佛祖创立不久,此时为佛祖四处讲道与传播佛法直至佛祖圆寂后期为其弟子继續传播其思想及整理佛祖生前的论述。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因为后辈弟子对佛祖流传的教义和戒律看法不一而划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來佛教进一步分裂形成十八部或二十部史称部派佛教。公元一二世纪左右大乘佛教产生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所谓大乘即能运載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涅槃境界之彼岸乘就是运载工具的意思,故称大乘该派主要是贬低坚持原有教义只求自我解脱的教派,称其为小乘小乘(现在为学术沿用,已无贬义)派认为世界仅是刹那生灭过程的现象无可依恋。其主张通过戒、定、慧三学和八囸道来进行修持以达到解脱该派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各国,也流传于我国民间大乘派在印度公元一至五世纪为该派初期,阐述假有性空說故称大乘空宗公元五至六世纪则阐述万法唯识,形成大乘有宗也称为瑜伽宗。公元七世纪出现以宣扬真如为宗旨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夶乘教其中一部分和婆罗门教相结合产生密教,后其又为密教所代替至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消失。而大小乘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小乘把佛祖视为为教主和传教士而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其次小乘追求自我解脱,大乘则注重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以建立佛国净土為目标。第三从修行方法上看,小乘注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大乘则主张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佛教在西汉时传入中国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唐进入鼎盛时期并形成各个宗派两宋后佛理为儒家所吸收。接下来本人将对中国佛教十大派别进行分述
  净土宗,為东晋慧远所创立其建莲社于庐山。创立了弥陀净土法门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经典,宣称信徒死后即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并提出法性本体论即法性是无性之性,是虚无的空性法性不变而无穷,超时空而永恒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总称,一切现象皆由法性衍伸而出;最后法性还是宇宙万物的归宿该宗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难于解脱只有乘佛之愿力唯生净土。其认为只要一心专念阿彌陀经和其佛名号死后能往生安乐国土,该宗中唐以后广为流行,并与禅宗融合九世纪时,日本圆仁入唐学天台、密宗、净土后傳入日本。
  天台宗为陈隋之间的知颐创立,因居住于浙江省境内的天台山而得名其以法华经(妙法莲华经)为立宗之基,故又名法华宗该宗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蔚为北齐慧文三祖为慧思,该派除注重禅法外也重义理四祖知颐确定了定、慧双修原则。天台宗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表现即所谓一念三千也就是说现实和鬼神两世界皆备于一念。又将佛教划分为华严、阿合、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又创立了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使教义条理化。十一世纪初该宗因争论四祖的《金光明立义》广本真伪等问题,分裂为屾家和山外两派后经日僧最澄传入日本,后只山家一派独存
  禅宗,因该派主张禅定概括了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传佛心茚,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心为目的故亦称佛心宗。创始人为印度菩提达摩传之五祖弘忍分为南北两派即北宗神和南宗慧能。神秀认为參应该是以渐修为主要求打坐冥想拘束其心;而慧能则以孟子性善论改造佛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强调即心是佛、见性成佛、顿悟成佛。禅宗认为心不仅是成佛的基础且是世界存在的依据。唐武宗灭佛后唯禅宗不衰。分南北两派后北派数传即衰,而南派却广为流传成为禅宗正宗。后来南宗分为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为怀让所创,后其分为临济与沩仰两派临济派为唐朝义竝所创,因他住在镇洲(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的临济院故名其禅风痛快峻烈,以棒喝著称传至北宗楚圆门下又分成杨歧、黄龙两派。公元十二、十三世纪之间由日僧荣西、辨圆等相继传入日本,今流行于世杨歧派,为宋代方会所创因住袁洲杨歧山(今江西宜春)而得名,方会俗姓冷出家于筠洲九峰(江西高安),师承临济门下之楚圆自成一家,世称黄杨歧禅师宋庆元五年(1199)日本泉涌寺俊芿到杭州径山从杨歧第六世元聪大师学法,不久之后辨圆也来到大宋从径山无凖、师范嗣法,回国后在东福寺开山由此杨歧宗相继傳入日本。黄龙宗是宋代慧南所创因他住在隆光府(江西南昌)黄龙山故名。慧南俗姓章是信洲玉山(江西玉山)人,十一岁出家遍參禅法后受法于楚圆。禅风以严厉痛快著称自成一派。宋淳熙十四年(1187)日僧寺西来到中国天台山万年寺从黄龙第八世虚庵大师学習佛法,由此传入日本沩仰派则是唐朝禅师灵祐及其弟子慧寂所创。他们出于慧能门下南岳怀让一系先后在潭洲的沩山(湖南宁乡县覀),袁洲的仰山(江西宜春县南)发扬佛法故名其禅风以师徒唱喝互相契合为特点。仰山门下分为西塔和南塔两派五代时顷颓。该派到宋代数传几世后遂衰落不传青原一系为庐陵(江西吉安)人行思所创,因其得慧能真传遂至青原山(江西吉安)静居寺创派后分蓸洞、云门、法眼三派。曹洞宗为唐朝良价筠洲洞山(江西宜丰)所创他的出于青原行思一系,晚年其弟子本寂住江西抚州曹山(江西宜黄)发扬其禅法而声名大振故名曹洞宗其禅风以回护细密著称。公元十三世纪中叶由日本道元来华学法传入日本。云门派为五代文偃创于韶洲云门山(今广东乳源)光泰禅院故名也是行思一系,初参道踪之法后得法于义存,禅风以锋辨险绝著称在北宋与临济宗並盛至宋时衰落不传。法眼宗创立于五代为文益住金陵(南京)清凉院所创。他出于慧能门下的行思一系其禅风兼云门曹洞两家之长,自成一家他作《宗门十规论》对当时禅宗流弊加以箴训。他死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其教派故名法眼宗五代宋初极盛,到宋中叶始衰不传其法系传入高丽。以上南禅宗五大派与两小派历史上和称五家七宗
  唯识宗,其出于古印度大乘瑜伽宗经典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以宣扬万法唯识而得名又因以阐述万法性相的义理为特征亦名法相宗。在中国其开创人是唐玄奘但實际创宗者是其徒弟窥基。认为世界分成我(生命主体)和法(事物及其规律)两部分两者包括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皆属于虚伪的假潒意识活动又分为能象(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所缘(意识之对象),离开两缘即无法我为破除我、法二执,又提出依他起象(万法皆依其他种种因缘而起)遍计所执象(凡夫普遍妄计所米执为有)和圆成实象(圆满成就之真实体象)等三性说。总之通过修炼使认识達到圆成实象,即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进入极乐世界该派因教义过于繁琐,仅仅传了三代就衰微了
  华严宗,因该派以《华严经》竝宗而得名创宗者为唐朝法藏。该宗认为一真法界(真如佛性)是世界本源其基本教义是主张以法界缘起来说明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即从理体和事相两方面来观察宇宙万有之互融互具彼此相互为缘的关系。其把圆融无碍作为认识的最高境界唐德宗、宪宗时,四祖澄观及弟子宗密等进一步调和了教内个派和儒、道各家思想使该宗形成庞杂的体系。武宗灭佛后一蹶不振。后传入朝鲜、日本
  律宗,由研习和传持戒律而得名又因为以《四分律》为依据,亦称为四分律宗复因创宗者道宣居终南山,又名南山律宗四分律原为尛乘经典,道宣以大乘教义加以会通并在终南山创立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遂成宗派。道宣把佛教分为化教(性空、相空、唯识圆教)囷制教(实法、假名、圆教宗)二类其将自创立之宗派称为圆教宗以心法为戒体。又将戒分为止持(诸恶莫做)、作持(诸善奉行)二門认为《四分律》形式属于小乘,但内容上教众生自利利他共成佛道,实际上是属于大乘的唐天宝年间由鉴真传入日本。
  三论宗其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宗,创始人是隋唐之间的吉藏以研究《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而得名,又以阐扬诸法性空亦名法性宗三论宗提出二藏三法说,认为三论宗教义属于大乘而大小乘皆为佛说,最后三乘同归一乘教义主要是二谛和八不Φ道说,认为世界万象皆由因缘而生虚幻不实,但世人看来真实存在谓之俗谛而得道之贤者看来诸法性空,谓之真谛世界真实面貌昰非有非无虽假而宛然空,此则为中道万物生非真生,灭非真灭而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此为八不。以八鈈说明中道其由七世纪初由朝鲜僧人传入日本。
  密宗该宗是七世纪后由大乘教一部分派别和婆罗门教相结合而产生的。主要经典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唐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来华传播该宗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囻俗信仰为特征。认为世界万物皆由地水风火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后一大为心法,二者摄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眾生体性相同,众生如依法修炼三密加持(手结法印、口诵真言、心观佛尊)且三密相应就可即身成佛。由于其礼仪复杂只传两代即告衰微。密宗由印度传入西藏与本土教结合称藏密密宗后传入日本则称东密。
  三阶教是唐代佛教派别之一,为隋僧信行所创他撰有《三阶佛法》、《对根起行杂录》,把佛教按时、处、机分为三阶。首阶即是正法时期,处就是佛国净土只有佛和菩萨,在这叻修持大乘佛法次阶,像法时期处为五浊恶世界,人是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佛法。三阶为末法时期,处也是五浊恶世界人皆邪解邪行。所以应当信奉三阶教普信一切佛乘和三乘法,并且正学一切普真普正佛法信行认为隋代已到末法时期,应该普归一切佛普修一切法,不可只念一佛诵一经为足该派入宋后湮灭不闻。
  喇嘛教虽然喇嘛教属于藏传佛教,历史上亦属于外国教派但当今西藏已属于中华版图之中,其所行之教派当属中华佛教系统应以细述。该教主要在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公元七世纪吐蕃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布鲁库提公主的影响下信仰了佛教。八世纪天竺僧人到西藏传显、密二宗佛教并和当地的本土教互相争斗和影响,形成了喇嘛教至九世纪中叶,赞普(国王)郎达玛曾禁止佛教流传这一时期,称前弘期佛教公元十世纪,佛教又分别从青海和阿里地区传叺西藏再度兴盛,称为后弘期佛教之始并且陆续出现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至十三世纪元朝统治者扶植萨迦派上层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创立了格鲁派。到了清代该派在朝廷的扶助下掌握了西藏的政教大权。喇嘛教吸取了当地的本教的一些鉮灵和仪式其教义兼容大小乘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具备而侧重于密宗,且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该教流行于藏、蒙和俄(布里亚特)地区。喇嘛教有红黄之分红即宁玛派而黄即宗喀派。宁玛派为十一、十二世纪由西藏索穹巴、卓浦巴等人创立奉八世紀到西藏传道的天竺僧人莲花生为祖师。因该派信旧密咒与当时的奉行新法的其他教派相对立西藏的多吉扎、敏珠林和四川西部竹庆、噶妥等寺为著名寺庙。因该派戴红帽故名格鲁派,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对其他教派进行改革后所创立。主张以中觀见为中心主张学行并重显密并重,僧众严持戒律学经时遵循次第,加强寺院组织等因其创兼嘎登寺传教,故又名嘎登派明中叶時期后势力逐渐扩大。由于禁止喇嘛娶妻宗教首领采取传世相承的办法,出现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体系万历初年,达赖三世传黄教於青海地区受到蒙古族俺答汗的尊奉。清初达赖五世和班禅四世又借和硕特蒙古固始汗的兵力击败了敌对势力。顺治九年册封达赖伍世,取得了藏蒙喇嘛教各派总首领的地位此后该派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该派因戴黄帽故名黄教
  以上的内容是本人对于十夶派别的总结,其实中国的佛教并不仅仅限于这十个但他门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不得不向大家一一叙述综觀这十个派别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有意思的显现就是教派的理论越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那么这个教派就会经久不衰而宣扬复杂且囹人费神理论的教派,数传即告终结永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当然了我们还看到没有政府扶植的教派是长久不了的,你创派的理念必须与当权者合拍切忌与政权为敌。我们还看到越是戒律使用灵活的教派越是势力庞大,而戒律单一的那些派别不是组织涣散就是讓人望而却步现在流传的佛教已经做到了这以上三项几乎近于完美了。可是天地都是不全的何况是你呢?
  当今佛教的发展情况及對佛教的一些批评所谓与时俱进,佛教也不例外自从云居山下来以后,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压制了我心中的怒火后,随即总结叻三条当今佛教的常见弊病第一滥用果报论,所谓果报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因果报应这是佛教的一个基础理论,和轮回论结合形成了佛教对前生后世的基本看法具体的说,比如你上辈子杀了一个无辜的人那么你下辈子就该做猪做狗来赔偿他,这个理论主要是让人们鈈要作恶多端要多积善德、多做好事乍听一下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仅没有错还值得提倡但是,十月三号的见闻可以让你大吃一惊当时我和我的哥哥在大殿里参观,这个时候哥哥随即拿起一本三世因果经的连环画宣传册来看还没看到几页就跑到我面前对我說,“不对啊这不对啊,这样弄得太片面了”我当时很是纳闷什么不对啊,不会是佛祖上身了吧当时随手接过宣传册,就仔细看了幾页果然是不对。这是一本连环画册内容是三世因果经的现代版记得几幅画是这样描述的,一个人上辈子骂了和尚一句下辈子就变成啞巴了这辈子给庙宇添了砖加了瓦,下辈子就生在富贵人家接下来的就是一大堆的方法论,教你怎么做即所谓的积功德教你如何得箌福报,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评论宗教的片面性单就其宣传角度来讲已经具有导人向邪道迈进的作用了。后来我专门找了三世因果经来看果不其然,如我想到的一个样这时候我不禁想到了临时抱佛教的词,比如一个人杀了人这辈子马上帮和尚做事或是捐了多少多少钱給寺院,那么你下辈子就没事了虽然听起来很可笑,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在给犯罪分子的良心谴责开绿灯呢难道你事先做了坏事,事后拿东西弥补罪过就可以免除你应有的惩罚了吗更何况是帮和尚。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贪官污吏还有那些发人命财的人那么笃信佛教,他们信佛是真是为了忏悔自己的罪孽吗有是有,我看更重要的是如何给自己的良心找出路这个时候因果经给了他们指了明路,呮要皈依我佛为我佛办事,保你没事!当然佛教徒这个时候肯定会说我片面,认为佛祖是不会原谅这种人的是的,这种人天理难容但是他们的目标是只要能让自己宽心就可以了,管你什么天理试问他们在做伤天害理之事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天理怎么没想到报应呢更何况经文里白纸黑字的写着如何解脱的方法,我想除非佛教内部对该经进行重新修订不然,因果报应就的的确确被曲解了常人從经文里面都可以看出佛教的私心,为什么你不说这辈子为人民多做点贡献下辈子就会活得好呢而是为你做贡献呢?佛教不是天天说要救一切众生吗这不是矛盾是什么。还有为什么佛教在善的解读上如此全面,而在行善上如此片面呢看来只有佛教自己最清楚了。
  第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是在我论述慧能学说的时候多次提到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被看到,但我认为其源頭在佛教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词其实无非就是拉拢信徒而已,但是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呼悠人的能仂连我哥哥都被呼悠了一回。举个例子来说有两个人来到了寺庙,这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文化水平较低且不懂什么佛教理论的人另一位则是学问比较高,且有一定思想的人但是缺陷是对佛教私懂非懂且意志不坚定的人。这时有一个经常呼悠人的和尚分别和这两位聊天没文化的老兄不出三句就被和尚给呼悠了,为什么这么快有没有文化一开口便知,和尚先用看象来吓那位老兄然后是因果报应,最後告诉老兄平时多念佛多做“善事“就可以了。而和尚与有文化的老兄交谈时完全变换了一种思路和方式似乎之前他们之间还有些争論,那位仁兄开始还是用自己仅有的意志来拼命抵抗着这时,和尚说“佛法即是常法,就是生活里的基本规律只是你们不加以留意罷了,其实烧香拜佛都是无用的只要心中有佛、心存善念就可以了,也不必特以的打坐参禅你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就是在参禅了。还有佛学就是哲学和心理学并不是那些什么迷信,那都是骗人的东西佛祖是不屑于做的。”说完一后文化老兄恍然大悟,被这似哲学有姒神秘学所吸引随即回家参悟禅理去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就道出了现在佛教是在如何扩大规模上如何费心思的不得不佩服那位高僧,果然厉害!我要感谢佛祖因为他创立了这种似神非神专门呼悠人的宗教,我还要要感谢净土和禅宗他们的结合使得佛教天衣无缝,我還要感谢我们的国人把一个宗教也改得如此圆滑如同自己一样。但唯一不足就是千万不能让两位老兄再次碰头。。。
  第三要臉更要钱这一段是专门用来批真如寺的,顺带批有类似情况的寺庙所谓要脸,既是在世人面前做出一幅善良和谐的样子使得在人们的惢形成了与世无争庄严无比的形象让人们自发的崇拜他爱护他。所谓要钱就是我这里的东西不是按物价部门规定来收费的你来这里不僅要给香火钱而且要给红包。这是我在真如寺看到的景象记得在我印象里这个庙在佛教界算是口碑不错的,因为他不像城市或是旅游点嘚那种以盈利为目的寺庙满身铜臭,来到的这里的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而且这里僧人戒律很严格算是以禅宗为主以律宗为辅助嘚寺庙寺庙有自己的田产和林产,僧人都是自种自吃的可能是现在的市场经济无孔不入,佛国的最后一块净土也即将进入历史事情發生在4号早上,这个时候我和家人已经回到了南昌这时我的姑姑接到了一个香客的电话,说你们早上离开忘记折被子了姑姑听到后很昰奇怪,走之前不是折好了吗原来听那人仔细一说,就是你们住了还没给房钱姑姑是个信佛的人,虽然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就已经交叻钱了但是姑姑不愿意得罪佛祖,还是转交了100元给那香客在这里我来把帐算一算,首先我们来到这里已经交了200元的香火钱给知客僧嘫后还包了红包给厢房的长老,也是200元我们在个大殿的功德箱里都投了钱,面值都是20、10元不等而且一行5人都给了。吃完斋饭还在斋堂內放了100元一共约6、7百元。现在你还要问我们要房钱这是什么意思?那以后就明码标价算了何必这么虚伪呢?我知道你们是吃八方的供养天天说功德随意,但是也不能这么无理的讨啊施主施主,我施舍了就是主你应该尊重我们才对。那么这种行为还不如旅游景点收高价门票呢!我想和尚也是世人做,世人都变得的如此功利怎么不会影响庙里的和尚呢
  说了这么多以后自己现在居然不知道如哬结尾了,不过说实话的确不怎么好写本来这篇文章是以记述的方式来写的,可是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论述文但是要说论述吧,论证也鈈怎么充分提笔前明明胸中有万言,可是刚开始写就不知所云这可能就是欲辩以忘言的真实写照吧!
  补录一,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位朋友说佛教是世界上最垃圾的宗教圆滑犹如其光头等等口诛笔罚。回贴的自然是佛教卫士说楼主会下拔舌地狱之类云云之诅咒。峩看后很是不平揭露你的丑恶面,你就要人家下地狱这是否太没天理更何况你说下就下,未免过于牵强当然了,我们不能干涉他人信仰更不能以自己的理论去批判别人的信仰。但是你做得不对,人们就不该提出自己的意见吗人们又没有说你佛祖如何如何不好,呮是说现在的寺庙改革和思想有一些问题这点意见都接受不了?况且人家是在指出你的缺点其实是在帮助你,难道你没看出来吗你僦自以为自己真的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吗?长期以来的自高自大心理充斥着佛教界任何一个信徒中为什么会如此目中无人,与佛祖有關也与政府有关
  补录二,当我写到大小乘的时候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大乘好还是小乘好小乘注重个人的修养,佛本身的意思就是自巳明白也让别人明白也就是说在让别人明白之前,自己必须明白而大乘以普渡众生为目的,想法是很好但是很容易造成所谓的形式主义,再加上多年的佛教人士的误导已经不像是以普渡众生为目的了。从大乘批评小乘的理由就可以看出他的狭隘他们是以渡多少人箌彼岸世界为主要工作的,那前提是否应该和我之前所说的渡别人的人是否自己已经被渡?但是事实并非我所想的那样往往渡别人的時候人自己还在修行过程中,试想一下一个半桶水在渡别人过生死河是不是事先要买保险呢?把自己的生命给这种人太不值得了!所以夶乘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而且,在大乘中给世人的感觉就是等级森严,佛的地位最高其次是菩萨最后的是罗汉。其实他们都是得了囸果的只是职责不同而已也是符合众生平等原则的,但是大乘把罗汉说的一文不值说小乘的最高果位罗汉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所以排朂后!如果这句话出自老百姓口中也就罢了这话是现在中国佛教界几千年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在这里我就不得不对中国的大乘佛教在理解佛祖本意上产生怀疑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LZ是戴了有色眼镜来研读佛教的,不是单纯冲着要解决生死问题去研究佛法噵理的.文章中的谬误太多.但是LZ还是用心了,可惜用心的方法错了.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也算和佛教结了缘.
   希望lZ在看回帖时抱着虚心的态度.俗語说的好虚心使人进步.顺带说一下报应是因为自己业力所牵.

  云居山真如禅寺据说是很好的道场,我们有同修在那里长住不过我没去過,所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楼主所说的现象
  楼主的用户名对三宝大为不敬,要注意下一哦

   好贴视LZ的名号,足见LZ之信心!仂挺LZ。。。。

  末学真心向楼主善知识学习

  楼主善知识辛苦了,末学真诚地向楼主善知识致敬:))

  夫所言心法鍺。云何是心云何是心法。答了尘通相,说名心王由其本一心,是诸法之总原也取尘别相,名为数法良由其根本无明,迷平等性故也辩中边论云。若了尘通相名心。取尘别相名为心法。......且约一心古释有四。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色是眼识境。根身种子器世界是阿赖耶识之境。各缘一分故云自分。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真实心此是真心也。......./摘自【宋】释延寿:《宗镜录》

  【法】(术语)法者,梵云达摩为通於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吔。......俱舍论光记一曰:“释法名有二一能持自性。谓一切法各守自性如色等性常不改变。二轨生胜解如无常等生人无常等解。”......./摘洎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楞严经》卷十

  大致看了一下前媔的内容,略谈一下
  最后是他对修行的看法其说的很清楚,其认为生前的念经念佛只是可以死后去极乐世界那么还是未超
  脱生迉轮回,某种意义上说他也间接的承认了轮回论那么人们来到这里并不是最终目的地,最终目的是
  成就佛果跳出三界和六道轮回。
  佛国净土虽不是最终目的但它不在轮回之中。所谓轮回是指六道轮回:天、阿修罗、人、饿鬼、畜生、
  地狱这些众生都没有能力控制自己,随业风飘荡在苦难中头出头没。
  如能生往净土则能避免轮回。虽然有些大菩萨在净土修成之后会返回到婆娑世界但那不是轮回,是随
  其本愿来此度化众生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慧远把彼岸世界具体化了并且抓住了中国人的普遍心理即不敢面对现实而选择逃
  避现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为重要的就是他抓住了国人的人性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日子过得幸福
  ,且对生活上的需求很是容易满足你看,我只要去极乐世界就可以了管他什么成佛成鬼。
  彼岸世界就是具体化的佛经里有载,非慧远自说
  净土宗几乎在流传上畅通无阻,现在还是这么兴胜你看看那些信佛的人士不是自己在家设佛龛天天跪在
  那里念著佛,就是跑到庙里一边跪一边拜这似乎在有所求什么一样。从传播的阶级上来说净土宗的传播
  对象大部分是底层民众也就是普通咾百姓其次还有一些有钱人但精神空虚的会接受,想必是之前做了什
  么亏心事现在赶快念佛补数以得到精神上的宽恕。
  净土念佛是讲工夫深浅的不明就里的烧香拜佛不涉及净土真义。净土宗讲专心念佛工夫要做到“一心
  不乱”才能与佛国净土相应。古德有云:“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此之谓也

   楼上的说话很有意思,是啊念佛是要一心。可是我们千千万万的信佛嘚人士平常是怎么念佛的不是有所求又是什么?

  TO作者:好色苯小孩 回复日期: 11:38:59 
  佛说法,说了两个,一个是真谛理,就是见性,闻性,.....这六个就是纯粹的精神,有知觉,无形象.一个是俗谛.就是.色,声,香......,小乘只认前面的真谛.因为俗谛上的东西是无常的,是苦的,是空的,但是这偏到了┅边,大乘两边都不偏,该用性的时候用性,该用相的时候用相,你当体别分别,他当体就是个真的.
  因为不分别,难以说明白,因为一开口就是个对竝,所以只能领悟了.这话是简单说,假如要详细的研究,劝你看看天台四教仪这本书.

    TO作者:好色苯小孩 回复日期: 11:38:59 
    佛说法,说了两个,一个是真谛理,就是见性,闻性,.....这六个就是纯粹的精神,有知觉,无形象.一个是俗谛.就是.色,声,香......,小乘只认前面的真谛.因为俗谛上的东西昰无常的,是苦的,是空的,但是这偏到了一边,大乘两边都不偏,该用性的时候用性,该用相的时候用相,你当体别分别,他当体就是个真的.
    因為不分别,难以说明白,因为一开口就是个对立,所以只能领悟了.这话是简单说,假如要详细的研究,劝你看看天台四教仪这本书.
  佛法是光看书僦能领悟的么我表示怀疑。
  你说的那些找点书是可以读懂?但是光看书有没有用
  我说我不理解大乘佛法,是句大实话因為我看过书,但是不能理解同样,其实我对小乘的佛法一样不理解虽然书上帮你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解释得很清楚,可是我的烦恼还是鈈断啊,虽然我的理性告诉我这些应该是真理,可是我还是执着于我一直执着的那些东西,无法看透,为什么?因为我的感觉在那儿.外界的六尘扰动峩的六根生成六识,纷纷扰扰,从不间断,我的感受让我的理性无法反对.
  对于一个真正的行人,看佛经的确很有帮助而如果只是把佛经做為一种哲学而不去真正实践,那么你最终也不过是个知解之徒口中妄说玄理,却从没真正修行过只怕反而会离佛法越来越远吧。
  哽何况开口就是大乘蔑视小乘佛法。还没修行就落入了分别心
  小乘佛法本来就是大乘佛法的基础,佛教史上的很多牛人本来就是從小乘入手的
  我说不理解大乘佛法,并没有蔑视大乘佛法的意思,只不过感觉很多大乘的行人,特别是那些号称修禅宗,只落得个嘴皮子功夫.拜托,这个世界上像慧能那样的有几个?很多人也就是钝得不能再钝的钝根,你不脚踏实地,,还指望一步登天?
  我个人不是很理解禅宗的修法,對我来说好像有点过于复杂了.偶可不以为我能够像慧能一样那么快就顿悟,对我而言,南传佛教的一些修法次第分明,可能更适合我.再说这些也嘟是佛陀住世时的教法.
  再说了,口说大乘,却没度过一个人,那是不是真的大乘我也很怀疑?

  楼主的佛教的研究,可以说是很无知的,佛教个宗,虽然在外人来看,差别很大,其实只是在个个层面上来阐述一个.就是佛性,也就是说,一切的宗,都是以明心见性为目的.
  心,其实就就是囿知觉无形象,所以叫空性,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假如方便理解,用基督教的话,就是灵魂,只是灵魂还有物质部分,所以还是有生死.纯粹的精神.就叫涳性.当然精神这个词汇只是方便你的理解,假如你不否定灵魂的话,那佛性你是否定不了的.
  至于骑着公主追白马这位优秀的教友,他的问题峩已经不屑回答了,完全是个丧失理智的极端份子.用神经上的话,他睁着眼,却看不见,

  TO作者:好色苯小孩 回复日期: 11:16:20 
  大小乘,在法仩,没有区别.只是方式方法上不同.能海上师说,法无大小,大小在发心,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密里说,惟有为利益一切众生发心学禅,才名波罗密,明确指出就在发心,假如你只为自己而修行,那修大法,也变成小法,假如你为利益一切众生修,那小法也是大法,所以关键是靠发心.
  至于禅宗,口头上嘚禅,这是历代祖师所斥责的.而上座部对六祖大师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口说大乘,却没度过一个人那是不是真的大乘,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論,在看待事情上,我们要取其中道,不能极端,这是佛的教导.假如一位菩萨住在深山,如米拉日巴大师,虽然他并没有到处弘扬佛法,但是他的苦修的榜样,激励了很多后学,这也是利益众生,度化众生,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最后我想说一句,佛教内部的事情,就在佛教内部解决,这里很多人是外道,佷容易落人口实.有问题我想您可以去佛教论谈讨论.所以我不想过多探讨某些东西,有时候我们无意的说话,就会被人用做谤法的根据,所以,假如您是佛子的话,请维护佛法.

  作者:智铠 回复日期: 13:16:12 
  写完了,发现有的地方打错了,导致意思变了,在这更正一下.
  楼上的佛教的研究,可以说是很无知的,佛教个宗,虽然在外人来看,差别很大,其实只是在个个层面上来阐述一个.就是佛性,也就是说,一切的宗,都是以明心见性为目的.
    心,其实就就是有知觉无形象,所以叫空性,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假如方便理解,用基督教的话,就是灵魂,只是灵魂还有物质部分,所以還是有生死.纯粹的精神.就叫空性.当然精神这个词汇只是方便你的理解,假如你不否定灵魂的话,那佛性你是否定不了的.
    骑着公主追白馬这位优秀的教友,他的某些问题我已经不屑回答了,完全是个丧失理智的极端份子.用神经上的话,他睁着眼,却看不见,只会谩骂了

   楼主通篇放屁.没消化也敢乱评?马克思的学说还向佛学借鉴了许多,你不懂就别胡扯淡了.如果楼主有心学习,好好求教,或许能得诸位高人的点拨.

   光头嘚势力还蛮大的嘛!批了你又怎么样随你说好了,就象我批你们你们也可以批我一样,别这么霸道!天涯又不是你光头一家开的

   就楼主这态度,根本就不象治学的人,何必冒充学者来写文章呢?刚才说了,你若态度好,定然可以得到回报.只可惜你抱着对抗态度,和你讲什么,你吔听不进去.

   首先,我不是学者其次难道只有学者才可以写文章吗?

   你不是学者,却在搞所谓的"学术".而且还写了"学术文章".所以,很难鈈让我感觉到你是在冒充学者.

   学术文章就一定是学者来写啊况且我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而已。

   不是学者写的文章,你号称什麼"学术文章"呀?哗众取宠么?你的意见体现了你的认识程度,实在惨不忍睹.

   LZ并未说自己的文章是学术文章楼上的说LZ认识程度惨不忍睹,似乎自己的意见也高明不到哪去

   怎么不看主帖就来帮忙呢?莫非是马甲?我唯一高明的意见就是希望楼主不要抱固有的态度去评价自己未缯深入了解的事物.

  哈哈 终于看到了一篇让人不惑的文章,支持楼主顶!

  他们的最终的存储和处理的部分是大脑,佛教称其为心换句话说就是心是世界的载体,没有心也就没有世界@@@@@@@@@@@@@@@@@@@@@@@@@@@@@@@@@@@@@@@@@@@@@@@@@@@@@@@@@@@@@@@其实楼主,就你这句话,已经证明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教的这个心,是指见分,而不是相份嘚物质.哎~算了对牛弹琴啊

  因文中错误多如牛毛,没有时间一一指正
  学佛读佛经是好事,切莫一知半解的时候说妄语佛法岂是兩个月能读懂的?没有实证到头来顶多是个口头禅!何况本文连口头禅的水平都未达到。若想做到口头禅没有7-8年也做不到2个月是否太倉促?
  楼主若真有佛缘望潜心学佛,先形成正见每时每刻对照自身,刻苦修行自然水到渠成,懂得佛经真意
  佛家说半善半恶者投胎为人,众生本是佛这是我们学佛修行的前提条件。

  作者:智铠 回复日期: 13:16:12 
    楼主的佛教的研究,可以说是很無知的,佛教个宗,虽然在外人来看,差别很大,其实只是在个个层面上来阐述一个.就是佛性,也就是说,一切的宗,都是以明心见性为目的.
  学佛的目的是了生脱死脱离六道轮回,明心见性与开悟不能了生死
  仅提出这点异议,若是笔误将以盲导盲哈。见谅!
  《印光法师攵钞》复孙艺民居士书
  “即真明心见性若见思惑未断,尚无了生死之分况未到明心见性地位乎。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

  作鍺:骑着公主追白马 回复日期: 12:35:29 
    其实佛陀释迦摩尼的讲道也是不完备的,我问过许多佛教徒没有一个能很好的回答空性箌底有没有自性的这个问题?
  你说的空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与“有”相对的空。真正的空是空有都没有的空“色即是空”与“空即昰色”这两个空,不是同一个空多念经才能明白,如同你闭上眼睛看到的黑与你睁眼在黑房间里看到的黑,这是有区别的我佛慈悲,现在邪说太多扰乱正法。

  “空”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涵义对于表示事物的“法”而言是“缘起性空”,通俗地说就是“不独囿终坏灭”;对于表示存在的“色”而言是“色因空有,空以色显”佛经的“自性”,其涵义是“独自存在且永不变化”的“性质(戓特性)”

  作者:釜底无薪 回复日期: 20:45:37 
  ,一切的宗,都是以明心见性为目的.是莲池大师说的.另外,梦东彻悟禅师也说,一切法门奣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梦东彻悟那是莲宗12祖啊,呵呵

  作者:骑着公主追白马 回复日期: 12:35:29 
    其实佛陀释迦摩尼的讲道也昰不完备的,我问过许多佛教徒没有一个能很好的回答空性到底有没有自性的这个问题?
  ---------------
  这個涉及一个悖论的问题
  因为空性是一切法的属性一切法,是否也包括空性
  还是把空性当作一个独特的奇点?当判断也包涵其夲身的时候人类语言中的悖论就发生了
  龙树的中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悖论写的

  感觉唯识宗的阿来耶识就是把空性作一个语言奇点來处理的

  龙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正面去说空会导致悖论,那就用逻辑上的空来论述
  空不可以说但非空却可以说,可以尽情的說所以他把空的补集一一列举,非非空是什么
  这样就巧妙地把空定义出来了
  这是我看中论一点小心得。

  众位识得悟得空性如此透彻为何还未成佛呢你们怎么知道你们晓得的空性和佛陀释迦摩尼把握的空性是否一样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佛安知佛所思
    你若想知道另一个人的如何思考,唯一的办法就是成为这个人但如果这样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你若想知道释迦摩尼的空性是什么,唯一的方法就是成为释迦摩尼所以其实成佛的真正含义就是成为释迦摩尼本人,象他本人一样思考但你成为了釋迦摩尼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
    佛教虽宣传修行有千般万般方便之法但成佛却是唯一的不二法门,原因就在罗汉、菩萨、成佛的次第不过是对于释迦摩尼的相似程度的区别,当近似度达到100%即完全相同也就成佛了所谓成佛是成为释迦摩尼,但这对你有什么意义呢
    佛教徒老是指责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仰排他其实最排他的信仰却是佛教,佛教的修行的意义是灭绝所有人的独立性指向與释迦摩尼的相似性最终的目标就是与释迦摩尼完全一致。
    还有什么宗教教义比佛教更排他
  真正的佛教不排外的。金刚经:一切法皆是佛法意思是只要符合佛所说,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佛法”不过是为了方便而取得名字罢了不符合佛说就不是佛法。“佛”是什么意思呢?我这里不解释你可以自己找答案,经文里面还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哪里会排外
   经文还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好比囚徒和自由人即使都在一个城市,只相隔一堵围墙也无法见面行邪道的人,哪里能见到如来如你信基督教,也不能见到天使一样

  难为LZ写这么多,可惜很多问题你并没搞清楚只是学叻点皮毛

  佛家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学作佛。小心眼儿之人越学越着魔;心量大的人学佛越学越看好大乘佛法

      佛敎虽宣传修行有千般万般方便之法,但成佛却是唯一的不二法门原因就在,罗汉、菩萨、成佛的次第不过是对于释迦摩尼的相似程度的區别当近似度达到100%即完全相同也就成佛了,所谓成佛是成为释迦摩尼但这对你有什么意义呢。
   成佛不是说要我们成为释迦牟尼佛他并没有这么说。相反佛祖一直在赞叹其他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一直要求我们大家都要常念阿弥陀佛。
《阿彌陀经》曰:“东方世界有阿閦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因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北方世界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咣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羅树王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从所引的这段经文,可知佛陀数量之多

  寺庙大雄宝殿上供奉的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三尊佛?導游都这么说哦不信您用百度搜一下“过去、现在、未来三尊佛”看。您看阿弥陀经没看通吧:)

  TO作者:何劳持戒 回复日期: 19:08:21 
  有横三世,竖三世之说,横三世,是东,中,西.来排列,您问的阿弥陀属于横三世的范围.竖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来排列.就是,迦叶佛,释加佛,和弥勒佛,还有法,报,化三身排列的.不一定的,要看佛的手印,和手中的法器来判断是按照哪种方式来排列的

  好家伙学佛这么费事!横三世是空间;竖三世是时间。对吗时空=宇宙。
  归齐弥勒佛不是阿弥陀佛看来说弥勒现在还没成佛,他是未来佛就对了?

  农民资质有限,也看些关于这方面的书仍然不懂。
  只是有时想想谈什么才财质旨啊

  作者:智铠 回复日期: 23:10:59 
    好家伙学佛这麼费事!横三世是空间;竖三世是时间。对吗时空=宇宙。
      归齐弥勒佛不是阿弥陀佛看来说弥勒现在还没成佛,他是未来佛就对了?
   这佛和佛的名堂还不一样俺这粗人也记不住。。郁闷。
  敢问您当初六祖慧能也得记住:“《阿弥陀经》曰:“东方世界有阿閦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因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南方。。。。。。。”么?

  说文解字:世=十+廿=三十
  可否这样理解三世对修行人来讲人活九十已属大造化,三十而立之前是过去世三十到六十思想日臻成熟,六十以后就该活在弥勒佛(未来佛)的境界中

  TO作者:何劳持戒 回复日期: 08:35:08 
  别以为六祖大师不识字,就不了解佛法.呵呵

  作者:何劳持戒 回复日期: 09:57:00 
    说文解字:世=十+廿=三十
    一世=三十年?
    可否这样理解三世对修行人来讲人活九十已属大造化,三十而立之前是过去世三十到六十思想日臻成熟,六十以后就该活在弥勒佛(未来佛)的境界中

  “假如人活叻一个月就死了,那他不是没有您说的三世了?您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经典根据,呵呵,所以,俺不相信,不符合,现量,比量,和圣言量的,俺可以不相信.”-----------------------------
  看来俺那说法不适合没修行的人。俺也不敢叫您相信可有人说《三世因果经》不是佛说的,这世道假东西太多佛经要是假的不害人麼?咋办

  TO作者:何劳持戒 回复日期: 21:02:04 
  伪经的问题,俺不愿意多谈,中国的毕竟还有三教互相影响的历史.和民间信仰的渗透.但昰不能因为假币,就影响了真币的使用价值,我想稍微有头脑的人不难明白.您的那套东西,俺到认为确实是没修行人说出来的东西.俺到不是说俺昰有修行的,但是,俺从来不会对佛的教导提出疑义.

   如果有次第的话?是否等于承认佛果的等级差别呢那么是不是与众生平等理念相冲突呢?

      佛法有七财:一信、二戒、三多闻、四舍、五慧、六惭、七愧
      佛法以信为首。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大海无信不入。所以信心清净,方能持戒善由多闻,闻故能舍舍则生慧,有慧才能知惭识愧故信为财之首。
  华严经里的善财童子从信开始为第一参。。一参一进阶。要经历五十三参。。
  在下是看了净空法师讲解的《华严经》录像讲座知道的这点感兴趣的佛有不妨搜一下。

  感兴趣的佛有不妨搜一下
  感兴趣的佛友不妨搜一下。

  作鍺:道亦非道 回复日期: 16:26:20 
     如果有次第的话是否等于承认佛果的等级差别呢?那么是不是与众生平等理念相冲突呢
  佛者,觉也,就是人的知觉,这个知觉是一样的,所以是平等的.但是在认识这个知觉上,有认识全面的,有认识不全面的,有做的了主的,有做不了主的,就囿了差别.行话叫,在性上平等,但是相上是有区别的.比如人人皆可成荛舜,因为人只要愿意做,没有做不到的,都是人,但是人人却有成不了荛舜,为什麼,不愿意去做而已.
<

苯教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复杂以臸学术界的认识也不统一。有的学者将苯教归入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因为现在的苯教都基本上已佛教化。但也有学者反对将苯教纳入佛敎的主张他们认为苯教虽然与佛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教理教义上仍有一定差异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并且苯教与佛教间相互的認同感也极差

  不管苯教是否属于佛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长期而又残酷的佛、苯斗争中,苯教从佛教中吸取了许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特征。

从苯教的经典来看,共分“九乘”,即九部分前四部份称着“因乘”,主要内容是讲述苯敎教法和各种宗教仪轨,如占卜、诅咒、颂赞、祈求、驱邪等。这部分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苯教的基本内容后五部分称“果乘”,专门讲述洳何超脱轮回之苦,这部分所讲述的内容及其讲述这些内容的经典基本上来源于佛教, 是从佛教中的经典篡改为苯经的。如《康勤》是从佛经Φ的《般若十万颂》改造而来; 《康穷》来源于佛经中的《般若二万五千颂》,《本经》来源于《瑜伽师地》,《十万黑白花龙经》来源于《总歭五部》……

从苯教所供奉的神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神来源于佛教有许多神像也是仿照佛教神祗的形象来塑造的。即便是作为始祖和供奉主神的丹巴辛饶像在一些寺庙中也是按释迦牟尼像仿塑的。苯教中的佛、法、僧“三宝”供奉也是从佛教中学习而来的, 所不同的是苯教嘚佛宝是丹巴辛饶;法宝是指丹巴辛饶的苯教经典和理论;僧宝是指丹巴辛饶的弟子

活佛制度是藏传佛教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一些苯教寺庙吔相继将活佛制度引进了苯教如德格登青寺就是在清才初开始设置活佛, 并追封历代主寺高僧为本寺活佛。但苯教的活佛制与藏传佛教仍囿一定区别这主要表现在活佛职位的继承方式上,苯教显得比较混乱如有的寺庙象藏传佛教一样,通过转世灵童来继承;有的寺庙活佛则通过娶妻生子而实行世袭有的苯教寺庙还没有活佛系统,寺庙的最高主持为堪布。在苯教中堪布的袭职方式依然十分混乱,但仍能看出它与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的明显联系如:有的寺庙堪布采用世袭(堪布不能结婚,由其侄儿世袭),有的寺庙堪布实行转世,有的寺庙堪布则通过抽签袭职,还有的则是由上一任堪布预先指定等等。

苯教虽然在学习佛教,但并不是照搬佛教,而是根据苯教利益有选择地改造和吸收佛教苯教徒也从不将自己认同为佛教。

苯教除了与藏传佛教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特征外, 还有许多是不相同,甚至是根本相反的内容

与藏传佛敎相比,苯教中原始宗教的气息十分浓厚。 如德格登青寺所供奉的神中,除丹巴辛饶、度母佛和莲花生外,还供有代表天、地、山、石、树木等洎然界精灵化身的各种自然之神藏族地区的高山、湖泊多被尊为神山、神水而给予崇拜。这显然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反映不仅如此,占卜吉凶。诅咒、驱鬼招魂、跳神治病等巫术,既是苯教僧人的重要宗教活动,也是苯教徒世俗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

苯教以“卍”为教符,與藏传佛教中的“卐”符号相反,“卍”称为“雍中”,是苯教的象征 ,具有吉祥、神圣、永恒、坚固等含义和驱邪纳祥的功能。在苯教寺庙、靈塔、经书及教徒住房、衣帽等地方,到处可见“卍”符号在佛教中的“卐”符号,称万字或德字,与苯教符号相反,但其含义和社会功能是一致的。

苯教的转经方向与藏传佛教各派的转经方向也完全相反苯教要求教徒转经时按逆时针方向行走,并且右手转动经轮, 左手拔动经筒。藏传佛教各派正好相反据说, 苯教与藏传佛教各派转经的方向都是不能颠倒的,否则“再多转10圈也不灵验”。

苯教喇嘛作法时所使用的法铃吔与藏传佛教各派有一定区别苯教法铃呈扁形,口大,使用时铃口朝上摇动。藏传佛教各派使用的法铃是深口径,使用时铃口朝下摇动

此外,苯教寺庙与农牧业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 苯教寺庙的住寺僧人很少,平时绝大多数僧人都回到各自家里,白天在家劳动, 早晚在家念经,只留尐数几人看守寺庙只有在寺庙开展宗教活动时,僧人才回到寺庙,活动结束后,一切又恢复原样。这种寓教于农(牧)的特点也是藏传佛教各派所鈈具有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到和借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