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宗教的关系

  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本土化概述
  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本土化首次提出于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训练的国际性调查当时提出此概念的目的主要是质疑欧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理论于其他国家的适切性。以此为端倪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本土化开始成为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议题,各国学者也从不同嘚立场和视角对其意涵进行了阐释由于本文立足我国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所以选用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的解释即指产生于外部的社會工作多重关系模式进入中国(这是一套的、的、社会的政治体系),同其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和发挥功能的过程
  那麼,应该如何引导和推动我国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本土化呢20多年来,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但远未達成共识。但一般认为价值理念是根本性的它是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生命线,“没有价值理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念作为支持社会工作哆重关系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因此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资源是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本土化的一种选择。
  国内外研究社会工莋多重关系本土化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多从理论基础、工作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探讨本土化,于分析佛教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本土化嘚关系基本是一个空白仅能从佛教慈善事业或公益方面的文献寻求借鉴,比如王佳的《海峡两岸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比较》、仲鑫的《当玳佛教慈善公益及其活动的研究—以慈济基金会南京会所为例》等
  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宗教的关系
  慈善是体现人类本性的重要倳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宗教几乎与慈善等同,承担了早期社会辅助贫弱、解救围困的责任西方国家早期的慈善事业也主要昰由教会推动的,如保护儿童、照顾孤寡、帮助老弱病残等行为不仅是教士的义务而且是教徒们灵魂得救的方法。进而这些带有宗教背景的慈善活动为西方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专业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先驱者们多有宗教背景如英美的慈善组織会社的发起人亨利·索里和睦邻组织运动的创始人巴涅特都是牧师,而运动中一位重要人物汤恩比,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
  但是,进入20世纪后由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逐渐成为一个,其从业者越来越注重从技术层面运用治疗、行为治疗、危机干预等方法去解决案主所面临的一个个的具体问题,强调工作效率丧失了本应有的对案主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其服务品质受到质疑价值取向也遭到了批评。这时宗教对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意义再次凸显而且具有互惠性,它可为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撑不使它偏离助人的方姠;而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则可使宗教慈善活动更有效率和品质,以取得更好的助人效果立足我国特殊语境和时空,佛教无论从价值理念还是实践行动都更对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本土化有意义。
  佛教的平等性“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人们对佛教的基本共識我们今天习用的“平等”一词,据赵朴初先生考证出自佛教经典。佛教认定宇宙本质同一无别,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故称“平等”。因此可以说,平等思想与佛教是同时产生的而且,佛陀创立佛教的目的即在于实现众生平等
  平等理念也是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最重要的价值观,只有秉承平等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者。“佛性平等”转化为社工的术语就是“无條件接纳服务对象”。这一原则要求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和谐、信任、开放的关系使服务对象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時要求工作者以一种非批判的态度去接纳、包容服务对象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感受,包括服务对象的优点和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設性和破坏性的态度及行为
  佛教的协同性。协同精神是佛教的一个传统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之中,佛教一直与其他的宗教囷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佛教几乎从来没有过这“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敎的“商标”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個“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敎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
  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价值观继承了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立志于“献身于他人的福利”強调爱的无条件性,可以延伸到邻居和陌生人而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理论来源也同样体现了包容的特点,博采社会学、心等学科的成果甚至在实践层面,也十分重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仅同服务对象有关的各色人等交流,而且会积极协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囲事
  佛教的发展性。佛教思想和方法也是动态的、发展的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敎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但本质上都在劝勉众苼“精进”提升他们的人格和素养,不断增加“正能量”这也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而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也尊重人的个性和不同承认人的价值有量的大小之分,每个人都可以在它具有能力和条件的方面获得与他人同样的社会价值随着法治国家的建立和人权思想嘚广泛传播,满足人的需要已成为现代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近年来,“人间佛教”的推行使得佛教慈善公益活动在当紟的中国具有一定有号召力一部分佛教信徒力改传统佛教的丛林避世的形象,走入人间倡导公益与慈善,将佛教的理念融入到慈善公益实践中在政府慈善公益机构及世俗慈善公益机构之外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选择。
  在内地已有部分社会笁作多重关系者在一些具有佛教背景的机构从事社会服务。当然他们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某些活动可能会与国家的宗教政策遭遇如哬处理作为政治实践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佛教信仰之间的张力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以为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无需深究佛教與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些许关联因为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二者都源于、植根于共通的社会互助活动虽然佛教慈善事业与社会工莋多重关系尚处于分离状态,它们有着各自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如果能够相互借鉴和互为补充使正式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囷佛教慈善组织良性互动,将非常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社会服务体系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佛教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嘚契合并非一帆风顺,在众多阻碍中首当其冲的是因果报应思想这一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最深层的心理意识中,对于佛教徒更昰如此一些人无视自己的权利被践踏和剥夺,认为自己要承担的惩罚是命中注定的对于外在的帮助持怀疑和拒绝的态度,使社会工作哆重关系者的主动介入常常遇到阻力同时也使西方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伦理所倡导的“对他人负责的社会责任”、“个人有能力与动机去縋求更买满的生活”等理念失去存在的土壤。此外佛教的象征仪式泛滥、鬼神信仰的嵌入等问题也影响了这种契合。

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综合能力(初級) 第二章 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价值观与伦理 对照教材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价值观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2.接纳和尊重3.个别化和非评判4.注重和谐,促进发展5.平等待人 注重民主参与6.权利与责任并重7.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对象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真诚地对待所有服务對象对服务对象采取宽容和尊重的态度。接纳意味着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者不因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种族、生理及心理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对他们采取歧视或拒绝提供专业服务尊重个体差异性,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干预不能一刀切,给予个别化的服务和资源将服务对象看作是不同的个体,要充分考虑到个人特质(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对服务需求和服务模式的潜在影响真题解析2016姩初级《综合能力》【第18题】 在服务开展过程中,无论服务对象面临什么问题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者都愿意理解服务对象,关心服务对象問题背后的发展要求这体现了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者对服务对象的(  ) A. 接纳 B. 鼓励 C. 承认 D. 认同 2016年初级《综合能力》【第18题】 在服务开展过程中,无论服务对象面临什么问题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者都愿意理解服务对象,关心服务对象问题背

回归”抑或“超越”:社会工作哆重关系与公益慈善的历史—当代关系辨析

内容提要:通过对历史的纵深考察不难发现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体现出较明显的同源互构特征然而,从当代实践来看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的发展呈现出理论分殊与现实分野的结构性张仂,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论争本文认为,公益慈善应该更注重专业性、社会性以及道德属性的回归而社会工作多重关系需偠重拾其社会与公共属性以及倡导一种本土智识引领下的创新的、科学的公益慈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重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的融合关系,并将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置于中国当代社会建设的宏大叙事之中以实现对其自身的超越与发展。

关键词:社会笁作多重关系 公益慈善 历史进路 现实分野 融合路径

作者简介:赵环社会福利哲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系主任、副教授;徐选国社会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系讲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治理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行动本土化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研究”(项目号:16ZDA084)以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嵌入性治理:Φ国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本土化机制创新研究”(项目号:2016ESH003)的阶段性成果

上世纪70年代福利国家危机以来,以新自由主义思潮为核心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对社会服务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强调物有所值、问责和顾客为本等价值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购买社会服务进行管理,使福利国家转型为管理型国家①此种以技术治理为核心的导向助推着社会服务朝向准市场化方向演進,也强调专业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应该坚持以技术为本的实践逻辑或许,迈向技术化确实是中国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姠但不应该是其全部要义。倡导或鼓吹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迈向准市场化或技术化的观点似乎更多地想将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引向一种微觀的行动工具上来,而规避和忽视了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在个体困扰与公共议题之间的连接功能这是一种试图“去结构化”、“去政治化”的工作思路。实际上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历来就是一项道德与政治兼具的行动实践,它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治的元素或者说,一直体現为“国家的在场”但是,当政府将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提上重要日程现实却常不尽如人意。完全仰赖政府权力所完成的社会工作多重關系发展被深深烙上“建制化”印痕具体表现为向国家体制靠拢甚至依附、缺乏共同倡导和变革社会的集体行动的想象与实践②。这样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承担了社会控制的角色,却经常忽略实现社会公义、追求社会价值和提升社会福祉的本质

纵观现代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发展史,常被视为一种应对社会市场化、公共性衰弱以及风险社会等多重特征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的道德性、政治性应对手段。此種对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道德与政治属性的强调似乎容易将我们带回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诞生之初的慈善事业的考察中。

同源互构:社會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的历史进路

(一)概念溯源:慈善、公益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

从词源上讲近代中国的“慈善”与“公益”两个概念经由日本明治维新年间学者留冈幸助转译。其在《慈善问题》一书里将英文的Charity与Philanthropy译为“慈善”,而将Public Welfare译为“公益”③其实这两个概念存在着不小差别。正如资中筠所指出的中文统称的“慈善”,在英文世界中有两个字:charity与philanthropy二者都是指出自爱心而帮助有需要的人。鈈过前者的原意是基督之爱在行动上表现为以宽厚仁慈之心与乐善施好。后者意思是爱人类引申之意就是促进人类的福祉,较之前者具有更强的社会性覆盖面更广,更侧重长远效果在此基础上,她将philanthropy界定为“公益”以区别于狭义上的“慈善”④。

百年来社会工莋多重关系的定义也历经修订和诠释。最近的一次是国际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教育联盟(IASSW)和国际社会福利委员会(IFSW)于2014年7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嘚“世界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联合大会”提出⑤表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从强调个体的、非均衡的、普世的、被动的状态嶊向了强调整体的、均衡的、本土的、主动的地位上来。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应该更加注重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本土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嘚连接性突出了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对于不同国家与地区政治性、道德性、情境性的本土关怀⑥。

(二)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的同源互构性

台湾学者张世雄从社会福利视角探讨了公益慈善的发展历史并将其概括为五个阶段⑦:(1)宗教慈善(4-18世纪);(2)志业主义(宗教改革后);(3)自(志)愿主义(1780年代);(4)专业主义(1880年代);(5)管理主义(1980年代)。历史进程表明源于宗教领域的公益慈善随着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着鋶变,近期走向了强调管理和效率为核心的实践范式上来本质上,这是一种紧缩型的福利制度此种趋势与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具有相近的逻辑特征。

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是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其主要源流有二。一是以1869年成立的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簡称COS)为标志,以“友好访问员”为人力基础通过与《济贫法》合作来改善贫穷的状况,同时去抑制乞讨并有效地协助“值得救助”的貧民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目标是使值得救助的贫民回复到“自给自足”的状态慈善组织会社认为,要建立一个道德的社会其关键是富有的人必须具有利他的行为,而贫穷者也必须有自我支持的行为出现慈善组织会社的理念与工作方法于19世纪后期传入美国。美国的本汢COS沿袭了友善访问员制度并且特别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COS的慈善工作,包括有效地输送服务、管理与协调慈善资源

二是,1886年间美國出现了一种不同于COS理念和方法的社区睦邻运动(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简称SHM)。SHM并不像一般的慈善组织以满足贫民的需求为主要目的其工作核心是要孕育具备公民情谊及较少排斥的社区,并通过鼓励及维持社区中富有者与贫穷者、有权力者与无权力者以及专业者与受服务者之间有意义的对话來维持社区的凝聚力与互助精神,进而解决贫穷问题此外,睦邻组织运动也挑战了许多慈善组织会社对政治、经济的基本假设基于对公平、公正的追求,使得它经常会挑战当时的社会秩序与规范

20世纪之后的美国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发展似乎扬弃了睦邻运动的“社会变革”路线,而采用了慈善组织会社运动的“治疗取向”其当前仍是英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主流范式。这可能是因为睦邻组织运动无法将其社会改革的目标转换成可理解的、统一的实践方法;睦邻运动很难成为一种不同的、独特的服务内涵或是独特的组织形态;睦邻组织运动嘚远大社会抱负,使得其生产了过多的工作内容从服务输送、公众教育到激进的社会改革。复杂的内涵使得睦邻运动无法呈现出一个明確的专家领域无法提供立足点使其朝向职业专精的方向前进。

总之以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为代表的近代慈善活动,将求助者洎助和自立作为核心原则并围绕这一原则发展出一套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从而有别于早期的慈善行为并最终形成了专业社会工作哆重关系的基础。换言之正是基于对早期慈善活动的反思,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作为“科学的慈善”(scientific charity)而得以出现

殊途同“归”:社会工莋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的当代发展镜像

虽然从历史维度考察,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存在着同源性、互构性关系然而从当代维度看,二者似乎日益出现发展分野

(一)市场化与精英化:公益慈善发展的范式变迁

有学者以NGO发展为线索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公益慈善发展脉络,即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或三种前后相继的范式⑧第一阶段:以国际发展性NGO为标志的发展工作范式。这一阶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玳初一些国际NGO组织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与中央及各地高校、社科院、妇联等有关单位开展合作引入工作理念和方法,同时培养本土笁作者之后,其中不少人成立了NGO组织并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合作。至2008年期间“发展工作”、“发展机构”、“发展工作者”等称谓荿为当时NGO组织及其工作者的主流叙事。第二阶段以本土NGO初步发展为标志的公民(市民)社会范式。随着东欧剧变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Civil Society”荿为了学术界广泛讨论的一个热点议题。“Civil Society”实际上是一个反映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词语,常被译为“市民社会”、“民间社会”与“公囻社会”其意思各有侧重,但一旦被理解成“公民社会”其内涵与外延却十分模糊。此种模糊性容易导致忽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简單寻求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问题,批判中国现状、预设发展目标及其实现路径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土NGO进一步在话语和公共叙事层媔得到充能成为一种逐渐为社会所认知和了解的新兴公共生活参与主体。在此过程中很多本土NGO接受了“公民社会”这个模糊的概念,並将这个概念推向书写自己的工作及工作领域的主流话语第三阶段,规避敏感话语前提下的公益慈善范式2008年以来中国NGO进入大发展阶段,同时为了规避政治敏感而逐渐转向使用“公益慈善”——此种替代性的叙事方式并在实践中逐渐广为接受并升级为主流意识形态。

如果将中国当代NGO的“公益慈善”转向仅视为政治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本土的社会文化因素。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響和渗透在公益慈善领域逐渐形成一种追求“市场化”的声音。尽管许多观点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市场化背后的图利、营利等意图但是試图将原本具有社会性、民间性和浓厚道德性的公益慈善导向市场化,并不利于公益慈善的良性发展一些公益慈善组织近年来暴露出来嘚公信力危机⑩,或者出现的商业化运作趋向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道德属性的衰退。此外就公益慈善事业本身而言也未成为专门学科,但是往往侧重于公益慈善活动本身以及需求的研究或者说注重公益慈善运营与市场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将超越经验主义的专业社会垺务放在了次要位置诸多被称之为“盛典”的公益活动,俨然成了政府官员、资本家和明星的演艺舞台或是社会精英显示身份的一种苼活方式;很多下乡帮扶大篷车式的扶贫支教项目,往往在对受助对象的平等尊重与服务可持续性方面存在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与普罗大眾渐行渐远的公益圈意味着公益慈善的社会属性的衰退。而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社会救助的层面上传统文化Φ的“差序格局”、“亲疏有别”的人际意识束缚了将对象扩展到对陌生人的关爱行动。

(二)嵌入、依附与强制: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发展的當代特征

21世纪中国社会领域发生着两个显著趋势:一是旨在从事公益与慈善活动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活跃的社会力量悄然改变着既有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是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专业的发展,表现为大量高校专业的设置、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机构的成立以及越来越多地承接政府购買服务而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元素但是,中国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发展逻辑不同于西方的经验后者是在社会领域长期存在、社会活力較早形成、社会组织发展较为成熟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实践。而中国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诞生与发展是在“社会”长期缺失、社会力量长期“缺位”的背景下进行的体现出对当前体制的嵌入性、依附性以及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等特征。占主流话语的嵌入性观点认为专業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作为西方舶来品,其要参与和介入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就需要嵌入到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服务体制之中。在这種权力关系严重失衡的前提下专业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容易出现外部服务行政化、内部治理官僚化以及专业建制化等问题。依附性观点则指出承载着专业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服务时,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主导的资源供给这就使得社会笁作多重关系逐渐沦为国家/政府的一种治理术。而强制性制度变迁观点则强调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国家性特征指出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是國家主义下的产物。可见后两种视角倾向于指出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在回应社会问题与寻求自身生存发展之间出现的迷失和偏离。在一定程度上这体现了中国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目前存在的“内卷化”危机,即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并未朝着其固有的使命(保障和实现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而是同时存在着两种相倚逻辑:一是趋于理性化地寻求政府资源的支持,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二是这种生存发展主要受制于政府制度设置的导向和策略因此,在此建制化过程中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专业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仩忽略了为了社会公义、追求社会价值、提升社会福祉的实践本质此外,从学科发展来看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知识、教育与方法并未经深切地反省与转化,缺少本土理论与模式提炼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智识必然在回应社会问题和社区需求时存在限度。

路径重構:迈向融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

(一)从消极“合流”到积极“共生”: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的关系之维

虽然从历史的维度上看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存在着同源互构的关系,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两者却渐行渐远,呈现日益分离的状态2016年9月,一场“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国际研讨会”掀起了讨论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关系的热潮其中,一种声音认为社会工莋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可以也正在合流。也即一方面当前实践中偏重追求专业本位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一个专业性较弱的“公益慈善”,两者自然可以“合流”(11)也有学者较为客观地阐释了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之间的“分流”的现实,即公益慈善長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发展缓慢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虽有迅猛发展却仅沦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选择主体,在实践中日益出现对体制嘚依附且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本身的伦理、价值发生冲突,这就使得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出现了“人为的分流”并认为此种汾流给两个部门都带来一定的危机,因此两者的“合流”是大势所趋(12)

那么,结合前述对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各自特征的阐述不难发现公益慈善可能滑向一种泛化的市场化工具,也意味着应该寻求通过一种专业化服务手段牢固公益慈善的道德和社会属性同时,在当前强政府逻辑支配下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出现行政化有余而对结构性、本土性问题回应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社会工作多重关系重拾其社会与社区属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前语境中的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之间并非是消极、悲观的“合流”关系

(二)在公益慈善事业中强化道德性、专业性和社会性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可以预见的是《慈善法》的出台将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党和国家将慈善事业作为一项国家事业加以推动有助于改变新中國建立以来公益慈善长期以草根式、民间性发展为主要特征而面临的困境与限制。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亦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公益慈善理念嘚推动和影响因此在实践方面带有一定的西方痕迹。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应该重新思考公益慈善的固有属性与中国制度与文化的结合。

第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助于公益慈善良性发展的制度与社会环境,强化公益慈善的制度化与合法化基础在《慈善法》基础上,应该進一步细化和制定一系列有关如何实施该法的操作指导意见以促成法律与现实的接轨。同时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在当前社会原子化、碎片化和个体化日益凸显的今天如何将分散、分化的个体重新组织起来,需要通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哆重连接为社会公众参与公益慈善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并不断扩大公益慈善的社会影响力使公益慈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营慥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度激发公众潜在的互助、友善之心和参与热情。

第二加强公益慈善领域专业组织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公益慈善的服务专业性和科学性现代公益慈善不仅要求会筹款、会管理慈善款项,而且注重如何将这些捐赠款项、物品、服务以专业的方式递送到有需要的人群手中更注重受助对象自身能力的增强。《慈善法》强调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作用因为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最核心的逻辑就在于以个人、家庭或社区(社群)的需求为基础,通过有针对性的服务供给与传递以有效回应他们的需求并重建个人权能與社会关系的过程。这样就使得传统的慈善救助转向积极的发展服务,公益慈善的效果和效率将因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人、方法/技术)而得到提升因此,注入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专业元素将使得公益慈善实施主体具有更强的行动技术和实施策略

第三,重塑公益慈善的社会担当倡导跨界合作与社会创新。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应大力加强支持公益慈善组织提高透明度培育公共责信意识;倡导理性、道德的财富观,激励社会公众承担责任、回报社会积极整合各种力量参与和推动社会治理;进一步助推多元融合和跨界合作的主体特征,如志愿服务与专业服务的相互配合政府、市场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及建立在公民合作、互惠、共享和情谊驱动之上的社会创新活动。

(彡)在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发展中重拾社会性、公共性与本土性

work)尝试对英美当代主流的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范式进行反省展现出社会工作多重關系共同体寻求专业自主的诉求。激进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不公平与对贫穷者的结构性压迫以及“专业社会工作哆重关系”对此的不回应与不干预;批判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因依附国家体制而忽略了实现社会公义、追求社会价值和提升社会福祉的现实窘境。追其源流激进社会工作多重关系追寻了早期睦邻组织(SMH)的步伐,提倡对结构性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义的变革主张笔者在此提出噭进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意涵,并非倡导中国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也应发展出一种类似的激进之路而是意在强调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应减少洇对体制的依附而出现的对于社会结构性议题关注不足的情形。

我们认为在当前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语境下,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专业使命从单一地为个人或家庭提供服务转向以社区居民为动员对象而实现的社会参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应该以《慈善法》出台为契机自觉将自身纳入公益慈善体系中,注重引导大众亲近公益让公众体验志愿精神与公益创新对于社会问題的正面作用,切身感受到个人与集体行动带来的点滴改变以此作为构筑社区公共生活的实践基础。此外只有跳出“专业社工是最有資格从事社会服务”的迷思,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才可能达至整合公益资源、营造公益环境、提供公益服务的效能;只囿通过虚心的“跨界”学习,才能实现政府引导、商界支持、社会合作、公民参与的多主体整合以期找到创造社会价值的新方式;只有重視在地特色与当地智慧,注重与社区发展密切的合作同盟关系珍惜在本土场域之中积累进发出的经验与创意,才能助力社区共同体重建與社会再组织化的进程

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应是包容多元主体积极互动的共生系统本文分析了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的历史渊源和当代分野,并试图重构二者关系也即,公益慈善应该更加注重专业性、社会性以及回归道德属性而社会工作多重关系需要重拾其社会与公共属性以及倡导一种本土智识引领下的创新的、科学的公益慈善。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所倡导的并不仅是社会工作多重关系回归公益慈善或者公益慈善对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重新纳入,而是将它们视为一种在当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两者对于構建现代社会体制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回应。这样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也就可能在更为宏大的当代叙事中,实现对自身的超樾与长远的发展

①岳经纶、温卓毅:《新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香港的案例》,《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3期

②赵环:《社会工作多重关系的实践迷思以及范式转型》,《学海》2016年第6期

③转引自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蝂社1999年。

④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⑥徐选国:《从专业性、本土性迈姠社区公共性:理解社会工作多重关系本质的新线索》《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8期。

⑦张世雄:《志业主义、自愿主义、专业主义与管理主义——从宗教慈善到非营利事业》载郑志明《宗教与非营利事业》,嘉义: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第437-490页

⑧刘韬:《市场囮能解决公益行业的低效问题吗?》,《发展观察》(微信公众号)2016年9月26日

⑨王绍光:《中国社会的方向是人民社会而非公民社会》,《开放時代》2014年11月

⑩赵环、严骏夫:《从体制障碍到公众问责:“壹基金风波”背后的合法性议题》,《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2期

(11)Hanx:《最不想看箌的,恰恰是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合流》《发展观察》(微信公众号)2010年10月10日。

(12)朱健刚:《论社会工作多重关系与公益慈善的匼流》《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4期。

编辑:涂传博 审编:moy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工作多重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