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没有写诗的软件潜质哈哈

由《诗刊》社编的“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经由小众书坊紧张制作,已经进入印刷厂印刷,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本诗丛收入入选第34届青春诗会的15位青年诗人的诗集,共15本,即:刘汀著《我为这人间操碎了心》、盛兴著《我还没有》、康雪著《回到一朵苹果花上》、陈巨飞著《清风起》、吕达著《伊甸园纪事》、余真著《小叶榕》、陆燕姜著《世间的一切完美如谜》、雷晓宇著《雪山入梦》、熊曼著《少女和理发师》、江一苇著《摸天空》、夏午著《花香滂沱》、缎轻轻著《心如猎犬》、李海鹏著《转运汉传奇》、洪光越著《草莓草莓》、欧阳学谦著《起承转合》。

刘汀:1981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写小说,写诗。出版有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青春简史》、小说集《中国奇谭》、散文集《别人的生活》《老家》。曾获《诗刊》2017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青年诗人奖、新小说家大赛新锐奖、第39届香港文学奖小说组亚军、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提名奖等。

此时人间有大水,水中有孤舟

漂泊,而不在乎驶往何地

心头一把锁,锁孔里藏着

精密的钟,时间让每日睡的床

也患上了孤独症,它的悲哀

是永远无法吞咽和消化药物

我呀,为这人间操碎了心

而这人间不过是宇宙的伤疤

是漆黑的夜里等着坐船回家的人

刘汀 著 《我为这人间操碎了心》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我为这人间操碎了心》是青年诗人刘汀的第一本诗集,为《诗刊》社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之一种。分为“大地落在雪上”“我为这人间操碎了心”“爱是深深勒进肉里的绳子”“为了把梦做完我拒绝醒来”4辑,精选了作者写诗以来的佳作130首。每一辑中所选诗作都力求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刘汀的诗气息独特,绵里藏针,抒情和思辨、叙述相结合,写出了人间“难以言说的悲凉和无法言传的欢喜”。

余真:原名苏惠,生于1998年。重庆江津人。诗作发表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花城》《扬子江》《长江文艺》等。获2017陈子昂青年诗人奖、第一届大江南北新青年诗人奖。

春天它尽情茂盛,树下有永不知悔的

独白。我的心如晚霞浮动。

整个秋天,我都没能获取抵达树顶的

方法。这里逐渐失去日色的垂怜。

倦鸟们踏上疲惫的迷途。

没有得到面孔的风,一遍遍割下

落叶们一遍遍怜爱,行路者的身影。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小叶榕》是90后诗人余真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分“黄昏令树叶们出嫁,雨夜带落英们私奔”“落叶们把自己交给了草地”我想像风一样,扑上所有已生或已死的身体”“我的心如晚霞浮动4辑,收入诗作140余首。这些诗涵盖了诗人从开始写作以来的绝大部分作品,主要脉络在于从自我情感到对事物萌发的探究与敬畏,从原有的青涩到无所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完整自我和矛盾交织的时间线上年轻生命确凿的左顾右盼。

陈巨飞:1982年生于安徽六安,现居北京。第四届安徽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安徽班学员。2004年创办河畔诗社,主持民刊《河畔》。曾获首届安徽诗歌奖新锐奖。

因为遥远而神秘,你童年的泥坯墙,

你因回忆枉费多少时光,

清风徐来,吹去家禽的绒毛。

你少年的石子路不再硌脚。

清风恰是清风,当你舒展两翼,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清风起》是80后诗人陈巨飞的一部抒写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故乡、亲人缅怀的诗集,共收入其诗作140首。其诗作有生活积淀的厚度,也有诗学探索的光芒。这些诗歌融入了对自身诗歌写作的思索和对诗歌美学的追求,诗歌的异质呈现具备了先锋诗歌写作的潜质。本书共4辑。第1辑“清晨颂”,写生活,有对生活睿智、锋利的切入;第2辑“淠河志”,写亲情,有草木谢荣于春风之叹;第3辑“立夏书”,写情愫,有内敛和沉着的笔法;第4辑“河流史”,写山水,有犹见远岭人家之怀。其抒情与叙事,真切感人,又有振翼凌空的气势。

陆燕姜:笔名丫丫,80后,广东潮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刊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已出版个人诗集《变奏》《骨瓷的暗语》《静物在舞蹈》《空日历》。

世间的一切完美如谜 · 谜之一

释放那些吐纳力不断增强的梦

将未来即将抵达的每一天

陆燕姜 著 《世间的一切完美如谜》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这是80后诗人陆燕姜(丫丫)2016年至2018年诗歌创作的一个精选集。全书分为3辑:第1辑”世间的一切完美如谜“是作者继“变奏”系列诗和“舞蹈”系列诗之后的第三个大系列诗。从“谜”系列120首中选出103首,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1辑”与一棵风兰交杯言欢“是一组以兰花为写作对象的诗歌,因为作者喜欢兰画,用兰花的千姿百态隐喻世间万象,笔触独特,诚如兰画配诗;第3辑”番薯叶有一种幸福的味道“是一组写作亲情的诗歌,主要以作者的家乡广东潮州磷溪仙河村为创作背景,以怀念外婆为情感主线,乡土气息浓郁,朴实真挚。陆燕姜的诗都是来源于现实,却又表现为现实剧烈变形之后的镜像化存在;她的诗歌语言既是表现的工具,同时又仿佛是具有活体性质的另一个主体,既与诗人对话,又与读者进行着对话与交流。

盛兴:本名张胜兴,1978年生,山东莱芜人。中学时代开始写诗。2001年在哥本哈根参加“中丹国际诗歌交流活动”。2014年,完成长诗《只有神灵不愿我忧伤》。2015年获得极光年度诗人奖。2016年参加《人民文学》第5届新浪潮诗会。

我还没有想出一个好玩的笑话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本书为诗人盛兴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诗集,按创作时间由近及远共分4辑。第1辑“吃饭吧,1975”,主要收入作者2018年践行口语写作的新作品;第2辑“骑手不够的生活”,收入作者2017年左右围绕语言张力核心所做的一系列纯语言实验尝试的诗作;第3辑“飞鸟形状的伤口”,主要收入作者2008年至2016年的作品,其中体现出了在抒情、意象等诗艺努力之后,高度提纯诗歌语言,追求语言绝对张力的一个剧变过程;第4辑“领家狗的颜色”,主要收录了作者早期的作品。总之,本书呈现了诗人盛兴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

康雪:曾用笔名夕染,1990年冬月生。湖南新化人,现居岳阳。2010年开始诗歌创作,有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十月》《花城》《长江文艺》等。曾参加第4届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曾获2016湖南青年诗人奖、《广西文学》2017年度诗歌优秀奖等。

我还是更喜欢吃脆苹果。你呢

这时我是真的爱笑,哭起来

等五月一到,我们就可以用勺子

如果是粉的,你可以多吃点

我们还能沿着那个甜蜜的轮廓

回到一朵漂亮的苹果花上。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本书是青年诗人康雪的第一本诗集。诗集名《回到一朵苹果花上》取自她写给女儿的一句诗。它听起来是纯真的、清新的,但作者的本意不仅仅止于此。顺着苹果的轮廓回到一朵苹果花上,更是作者对写作初心的一种自省、坚持以及对人性本初洁净世界的美好向往。本书分为四辑,共收入作品140余首。第一辑“在通往甜的路上”以早期的作品为主,大多写于大学或者刚毕业时,多青涩、简单,还保有一点本初的天真。第二辑“从拥挤的上帝中穿过”多是关于自我成长中的矛盾以及逐渐向外看时内心的感悟或思考。第三辑“一封玫瑰味的长信”是以爱情为主的感情诗。第四辑“大雪暖着小雪”是进入人生新阶段,结婚育子让诗人得到了更多的生命体验,更懂得亲情与爱。

雷晓宇:1984年10月出生于湖南邵阳。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星星》《西南军事文学》等。有作品入选《2015年军事文学年选》《2017中国年度诗歌》。

大雪封山,枯木长出复明的眼睛

一场北风带来的光芒,让我

在神的院落,每一处,都闪耀着

真实的空和匿名者的善。每一处

麻雀在地上,啄食着雪粒,

松鼠在树洞里,练习修灵

如是我闻,清贫之中仍有一种

即使独行于风雪,路的尽头

诸神以木质的慈悲,抚慰着落魄之心

此时的山河,是洁净的庙堂

此时的万物,是寂静的回响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本书是80后军旅诗人雷晓宇的第一本诗集。分为“雪山入梦”“尘世之心”“澄水 归去来兮”“箫心剑气”4辑,共收入诗作110余首。这些年,作者一直寄居在四川、云南、贵州,这些地方对故乡湖南而言,都是他的“远方”。作为精神和肉身的双重故土,湖南于对于作者而言,是一个让人“永远热泪盈眶”的地方,促使其日夜兼程地奔赴。尽管很难成行,却反复在梦境之中呈现,诗集《雪山入梦》大抵就是“远方”在作者的想象中诉诸文字的表达。

熊曼:1986年生,湖北蕲春人,现居武汉。有诗歌见《诗刊》《人民文学》《长江文艺》《诗选刊》《星星》等,作品曾入选多种选本。曾获“诗同仁”2016年度诗人奖。

他们穿过小镇,往郊外去

要经过河流,山坡,孤坟和空荡荡的稻田

风翻动树叶,发出沙沙声

像他们短暂的交谈,已被时间抹去,内容不详

——少女和理发师,消失在彼此生命中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本书是80后诗人熊曼近年来创作的诗歌精选集,收录了诗人2016年到2018年的大部分作品(其中有20余首为2016年前旧作),分为4辑:第1辑“天暗下来“,主要写对童年的追溯;第2辑”当我分开它们“,则是呈现当下,写日常际遇;第3辑”漫山遍野站满了时间“,记录的是游历游记;第4辑”最初的光芒“,描写做母亲后的感悟以及写给儿子的诗。这4个部分,建构起了一个较完整的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诗的世界。

江一苇:本名李金奎。1982年6月生于渭河发源地甘肃渭源。目前在渭源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有诗作散见于《诗刊》《星星》等刊物并入选多个选本。曾获《诗刊》诗歌阅读馆2017年度(第二届)十大好诗奖。

小时候,父亲很喜欢将我举过头顶,

他常常会问我:“摸到了什么?”

我回答:“月亮,星星。”

“还有白云,水一样,流过指缝。”

父亲欣喜地对我说:“将来你长大了,

我却再也没有触摸过天空。

不是我不想,而是再也没有人

会像父亲一样,能不厌其烦地听我说谎,

每一次被骗,都显得那么高兴。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多年来,青年诗人江一苇一直生活在甘肃渭源一个信息相对闭塞,文化氛围相对欠缺的小镇。他彷徨过,迷失过,绝望过。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小镇,强烈的孤独感让他找到了灵魂的寄托,爱上了诗歌。诗集《摸天空》收录了江一苇的诗作130余首,分为“选马沟记事”“万有引力”“在小镇”“不得不接受的比喻”4辑。这些诗有对出生地选马沟的怀念和感恩,有对生活的小镇的迷惘和思索,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拷问和发泄。当然,也少不了风花雪月这一生命的永恒主题。在作者看来,好的诗歌有它独特的根系,如同地道药材,必然扎根于那一片独特的土壤。这本诗集里的作品正是作者扎根于甘肃偏远小镇写就的一本独特的生活之诗。

夏午:80后诗人,诗歌作品见于《诗刊》《人民文学》等刊物,入选多种诗歌选本。2016年,获“安徽省新锐诗人奖”和“《人民文学》诗歌年度新锐奖”。曾参加《人民文学》第三届“新浪潮”诗会、首届中俄青年作家双边研讨会等。

你我之间,横卧着九个湿热的早晨。

此刻,坐在迷雾里想你;除了花香滂沱,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花香滂沱》是80后诗人夏午近年来创作的优秀诗作集,收录了夏午2011年以来创作的诗作110余首,分为4辑。第1辑“夏河是一条河”,揭示了诗人与自然的相处以及对内心的审视;第2辑“落日很美”,旨在对生命中至爱亲友的吟唱;第3辑“花香滂沱”,则是诗人一次次拆解和重塑自我的探索;第4辑“流水赋”,从更广阔的视野体现了诗人对庸常生活的悉心观察与深层思考。夏午的语言有很好的透明性,抒情性清澈、纯粹,读者能看见光线折射于诗歌上的细微变化。

吕达:1989年生于安徽太湖。201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同年进藏。现居北京,供职于中国诗歌学会编辑出版部,任《中国新诗》编辑。作品散见于《诗刊》《扬子江》《草堂》《诗选刊》等刊。

早晨,我妻子在水池边洗一只苹果

她像少女那样歪着头,看水流

两只手环拢着那只红彤彤的果子

这是她的惯常动作,她至今稚气未脱

是我们相爱时我给她买的

150块就能让她很高兴

水龙头的水顺着她白皙的手流过

我们租来的这套屋子窗外有成片的树荫

如果你俯瞰,就像置身宫崎骏的天空之城

她望了一会然后又低下头继续洗苹果

前一阵我丢了工作,准备去美国闯闯

她一直把苹果和咖啡当作早餐

今天,她把冰箱里最后剩的这只给了我

“怀丘,我不想吃苹果了。”她说

突然想起这一点让我很难过

吃完我妻子给我洗的最后一只苹果后

我把车子留给了她,她还没拿到驾照

以前我开车,她就坐在副驾座

乖乖地像一只猫,趴在我大腿上

这让我开车有些难度,但是我很喜欢

我妻子说:“十里长亭送君终须一别,

我今天只送你到家门口。”

“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

她让我想起的这两句诗真他妈好

这几天她一直避开我的眼睛

我知道,她不想在我面前哭哭啼啼

“珍重!怀丘……”她最后总算抬起眼帘

她的眼睛那么美,简直就是

湖水漫上来,我忘记了划水

这个世界上,我唯一拥有过的

就只有这个画一般的女人

而我却让她像绿荫下无人的草坪那般孤独

以后再也不会有一个女人“怀丘,怀丘”地叫我了

想到这一点,我更加难过了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本书是青年诗人吕达的诗歌作品集,为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之一种。分“伊甸园纪事”“请求解冻的风”“纸短情长”“挽歌”4辑,收入作者近年创作的诗歌130余首。因为生活在都市,心却仍旧在素朴的乡间或旷野,对物对事对人都有着缓慢的感知,诗人想将这种感知变得深沉一些,不似都市生活的转瞬即逝。所以反反复复回味的、念想的还是往事二三件以及寥寥数人。收入本诗集的这些诗歌基本是献给一位“故人”以及爱情的。“故人”难于相见,爱情也有诸多的面孔、波折和过程,当诗人回望的时候,好像在看镜中的水月(它迷人)。这些作品在风格上做了一些新的(其实是返古的)尝试,并在“歌”的成分上保留更多。

洪光越:1993年生于海南岛。作品散见于《诗刊》《天涯》等刊物。有诗作入选《我听见了时间:崛起的90后诗人》。曾获2016澄迈·诗探索奖青年诗人奖。现居三亚。

我发现了那颗羞涩的星球

或者说我童年就有了情人

你会不会突然坠地,让我们衣衫不整”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本书是90后诗人洪光越的第一本诗集,分为“情人节”“21首”“上山”“未完成的”4辑,共收入诗作近90首。每小辑大致依时间脉络、风格脉络、心理脉络编辑而成。这些诗,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了诗人对青春时期爱情的憧憬和忧伤、生命成长的探索和价值思考,其中透露出这个年龄的诗人特有的迷茫和气息,用作者的话说:“我真心希望读者读到这些诗时能品尝出草莓的味道。”草莓的味道,正是作者自己对本书的一个归纳。

缎轻轻:原名王风。1983年5月出生于安徽文化古城桐城,现定居上海,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诗歌作品发表于《诗刊》《十月》《扬子江诗刊》《草堂》《青春》《诗选刊》等刊物。曾入选2017《十月》诗会。

南京栖霞山下,12岁的我

遗址狭长,枫叶红了又绿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策划/出品)

《心如猎犬》是诗人缎轻轻(王风)的第一本诗集,分“人世的面目,肉体的深渊”“一夜秋雨,未消亡的都如此合理”“口吐大风,消失于风”“我的全部是愉快”4辑,收录其诗作130余首。这些作品是其2004年始至2018年创作的,跨度达15年,既呈现诗人青涩光怪陆离的少女时代,也包涵了如今成熟轻盈的女性写作风格。其题材包括了对生命的思索、情感的触动,也不乏基于现实生活的理性冷静的诗意探索。

李海鹏:1990年3月生于辽宁沈阳,2008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曾获“未名诗歌奖”“光华诗歌奖”“樱花诗赛”一等奖。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上海文学》《诗林》《飞地》等。

多少次了,你似乎已习惯于被陆地玩弄,

譬如交夏喜雨,消隐在花果间,却霉湿

你手中扇面上虚构的风景:“这不真实”,

你说,模糊的水彩中照不出未来的面容。

就像柑橘不知道自己有多珍贵,你嬉笑

打闹,一次次戏谑过后沉吟友人的幸运。

“上船去吧”,你说,让自己内心汹涌——

你渴望着财富,像大海渴望久违的风暴。

燃烧的甲板引来海鸟惊悸,绷紧的船帆

踅进风的赞美。海水被甘甜灼得滚烫:

水深处,有一只巨大的味蕾在急速旋转。

这瞬间,你从火光中照出一张虚构的脸,

你害怕它,像害怕你的名字,像信天翁

蜷缩于甲板,羞见海水中自己焦灼的倒影。

你把手伸进背囊,掂掂由甘甜兑换的

银币,并认定那重量正是神迹的显现。

你感到手指被压得发疼,而指缝间

却有某种命中注定的轻盈腾空而起——

但你不知道它的存在,就像你不知道

那笨重的龟壳中竟隐藏着龙的占卜。

它兴风作浪,盘踞在桅杆上搅乱航路:

被命运灌满的帆颠簸着如惊慌的飞鸟。

龟裂的海面平息,像遭遇又一个卜辞;

你挥挥湿透的衣袖,却发现某种重量

坠在袖口:你想说些什么,但欲言又止。

银币还在,阳光洗净它们表面的潮湿。

你闷得厉害,随手取出一枚照了照

自己的脸,就远远抛向前方匿名的荒岛。

望着那一纸契约像望着一道不解的谜,

虽然你知道你的名字就是谜底。你摇摇

扇子, 想想昨日在港口盘桓的飞鸟,

才醒悟那情形中竟隐藏着偌大的秘密。

稀世珍宝早存在了,它随你飘洋过海:

鸟群低飞,低声赞美灌满海风的甲板,

浪花细小,应和着谜样的低语。可叹

肉眼凡胎,如何看得到它绝妙的光彩?

是谁借这胡人之眼,将秘密轻轻破解?

剥开那龟壳像剥开曾让你惊叹的柑橘——

你瞪大了眼睛思考命运,但不得其解。

落笔前,你想照照自己是否还是自己;

望着那一纸契约像望着一道不解的谜——

你真不敢相信你的名字竟是唯一的谜底。

注:明代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回《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讲到商人文实(字若虚)屡次商场失意,人称“倒运汉”。一次应友人之邀一同出海解闷,因无本钱,只花银一两买了一筐柑橘,名曰“洞庭红”,不想到南洋竟颇有俏市,获利甚多。其后文实被海风吹至一荒岛,在岛上寻到大龟壳一个带回船上。后由闽中一波斯商人点破迷津:此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寿数已到,褪壳化龙而去,壳内有夜明珠十颗,皆无价至宝。文实就此成闽中一巨富,正应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一朝发迹、时来运转之数。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转运汉传奇》是诗人李海鹏2010至2018年诗歌创作的精选集,也是他诗歌写作第一个阶段的整体性呈现。共分四辑:“寒流当时”是创作初期艰辛摸索诗的质地时留下的习作;“初刻蛋糕房拍案”是初获诗心后充满激情与转变的五年诗选;“品园集”是进入人民大学这“风景的新学校”以后三年内的诗作;“入髓与俄州味”是访学美国期间写下的某种意义上的乡愁之诗。四辑诗各有风景但又一脉相承,力图在汉语新诗中呈现出语言的传奇性品质、新奇的音乐性、以及具有穿透力的历史感。语言即命运,诗的转运便是人的转运。好的抒情总会令人拍案,其中必有引人入胜的历史之味,是谓传奇。

欧阳学谦:香港人,语文教师。即将毕业于香港教育大学,同时在牛津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与教),喜爱写作新诗。曾以英语发表诗文于外国诗刊Death Rattle, Poetry Nation, Paragon Press, Origami Poems Project等。

配以中轴  衍生对称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出品)

本书是香港青年诗人欧阳学谦的第一本中文诗集,为“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之一种。这本诗集当中很多首诗是取材于作者身边发生的不同事物。作者特意重新把这些不同类型的诗按照各自的题材和风貌归纳成4辑,分别名之为“起”“承”“转”“合”。以此4辑之名合之为书名,除了想呼应诗里面的内容,更想塑造一个层层递进的效果:其实诗如人生一样,往往有多个角度和侧面,期望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人生百态,勾起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本诗集中作者还进行了一项小实验,就是选取自己创作的八首英文诗,以在线实时传译的方法,变成中文,没想到竟又变成另一种挺有趣的风格。作者将这一系列的诗列入了人工智能翻译系列,读之别具另一种趣味。

《第34届青春诗会诗丛》,《诗刊》社  编

(全套15册,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策划出品)

本诗丛收入入选第34届青春诗会的15位青年诗人的诗集,共15本,即:刘汀著《我为这人间操碎了心》、盛兴著《我还没有》、康雪著《回到一朵苹果花上》、陈巨飞著《清风起》、吕达著《伊甸园纪事》、余真著《小叶榕》、陆燕姜著《世间的一切完美如谜》、雷晓宇著《雪山入梦》、熊曼著《少女和理发师》、江一苇著《摸天空》、夏午著《花香滂沱》、缎轻轻著《心如猎犬》、李海鹏著《转运汉传奇》、洪光越著《草莓草莓》、欧阳学谦著《起承转合》。

2018年9月4日,中国新诗首部季度选本《诗收获》创办座谈会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举行。座谈会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中国诗歌网主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陈义国等领导出席会议,洪子诚、吴思敬、程光炜、高兴、邱华栋、敬文东、臧棣、周庆荣、谷禾、刘汀等诗人、评论家,《诗收获》主编李少君、雷平阳,副主编霍俊明、沉河,长江文艺出版社总经理尹志勇参与了座谈。

《诗收获》2018年夏之卷目录

《诗收获》2018年春之卷目录

“《诗收获》要坚持包容性、多样性,坚持诗歌的品质”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非常高兴,今天在我们鲁迅文学院来做《诗收获》的创办座谈会,特别高兴的是洪子诚老师以及诸位专家都能到场,虽然都在北京生活工作,但平时还是很难见面的,今天,大家能相聚在这里,这说明你们对《诗收获》的创办是十分重视的。更令人高兴的是,我们长江出版传媒陈义国同志一行专门来参加这个座谈会,更是说明了长江文艺出版社一以贯之地对中国诗歌事业发展的支持。在这里,我要向为这本选本的创办作出了贡献的相关单位和个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的同志们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敬意。

当前中国诗歌总的来说是繁荣的,也呈现出了十分多元的状态,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和诗刊社,我们非常希望能营造好一个更有利于诗歌发展和繁荣的环境,所以,更好地共建诗坛良好的生态,也是我们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评奖刚刚结束,其评奖结果充分地反映出了我们对诗歌的美学标准和原则的坚持,应该说,在诗人和读者中,总的反映和评价还是不错的。

《诗收获》是中国诗歌网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共同合作主办的一本诗选本,现在已经出版了两本,目前在诗坛和社会读者中的反响是良好的。在当下,要办好一个选本不容易,不论是传统的纸质刊物上发表的诗歌,还是网络上每天出现的大量的诗歌,如何在一个选本中呈现出来,对于编选者当然是一种高难度的考验。希望这个选本的实际编选者们,一方面要建立一个稳定的选稿标准,同时,还要具有包容开放的精神,对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诗都应该同样对待,当然最重要的是,必须严格掌握标准,不能降格以求,我在很多地方说过,做选本就要像诗歌评奖一样,我们要力求做到没有鱼目混珠,但肯定会有遗珠之憾,但是,这种遗珠之憾要尽量的少。当前,许多诗人都希望有一个更具有权威性的诗歌选本,这也是许多写作者期盼已久的,今天应运而生的《诗收获》,就应该承担起这样一种责任。

在《诗收获》的创办过程中,我曾经先后与李少君、雷平阳、沉河都有过沟通,办这样一个选本就是要设立一个标杆,要把那些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结合得很好的作品选出来,特别要注重选那些有潜质的年轻人的作品,不能只选那些在诗坛已经成名的诗人的作品,当然,这也有一个掌握度的问题,最重要的我们就是要面对文本,也只有这样,这个选本才可能具有公认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当下,我们应该多关注那些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特别是对那些多维度反映现实生活有深度的诗,更要予以特殊的关注。

前几天,我接待几位罗马尼亚诗人,他们与我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当下的诗歌,当然不仅仅是在中国和罗马尼亚,都有一个缺少深度和高度的问题。虽然,我们很多诗人在修辞和诗歌的技艺方面并不逊色于20世纪中叶那些伟大的诗人,但是我们的整体格局和思想高度,却远远不能和那一代杰出的诗人相比拟,这或许是我们的一种欠缺。诗人如何写出个人与社会发生深度联系的诗歌,其实也反映出了我们的诗如何能更好地关注他人的存在和人类的命运,这也许就是一些大诗人和小诗人的区别。

总之,我们这本《诗收获》,就是要把我们认为的好诗推荐给更多的读者,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阅读好诗的美好感觉,在座的都是我们诗歌界、评论界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希望你们能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我想其目的就是要将这本出版物办得更好。《诗收获》现在以春夏秋冬季卷的形式出版,我相信,它会在大家的呵护下不断地长大,我相信,只要我们有一种共建诗坛和谐良好美好的心愿,这本《诗收获》就会不负诸位和广大诗人的期待,成为一本真正的有价值的好诗的选本。谢谢大家!

“共建中国诗歌的理想家园”

(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

尊敬的吉狄马加主席,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下午好,今天《诗收获》的创办座谈会在鲁迅文学院隆重举行,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

长江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文艺类的专业出版社,在文艺类出版社中,是位居前列的,出版了不少精品之作,我们拿了两次茅盾文学奖、六次鲁迅文学奖,应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成绩了。长江文艺出版社也很重视诗歌的出版,2000年左右推出了《中国新诗库》十卷,2012年的时候我们专门成立了长江诗歌出版中心,去年我们把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作为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社中社,让它独立运作。长江诗歌出版中心成立以来,在我们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做了不少的事情,成绩还是不错的。出版了30卷的《中国新诗百年大典》,今天我们在座的不少的专家和来宾,都是这个大典的编者或者是作者。

长江诗歌出版中心这些年还出版了数百部的优秀的原创诗集,这些诗集连续三届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多次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应该讲,长江诗歌出版中心在中国诗歌界,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也成为我们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社的有标志意义的品牌。

在中国新诗进入第二个百年之际,长江文艺出版社与中国诗歌网合作,创办了《诗收获》,我们也很荣幸地请到了吉狄马加主席来担任我们编委会的主任,还请到了全国各大诗刊的主编和诗歌栏目的主持人来担任编委,主编李少君和雷平阳先生,也是我们的老熟人了,在长江文艺出版社也出了多部的诗集,应该说也是德高望重的。

我们恳请出席座谈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诗收获》提出更多的宝贵的指导性的意见,在大家的支持下,我们一定努力地去工作,把《诗收获》办得更好。

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一直以贡献精品为己任,所以我们也更希望,也恳请在座各位的领导专家和来宾朋友们,继续支持我们长江出版传媒,继续支持长江文艺出版社,继续支持诗歌出版中心,让我们一起共建中国诗歌的理想家园,再次感谢参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预祝这次会议圆满成功,谢谢。

“《诗收获》出版了两卷,取得了开门红”

(诗人,《诗刊》副主编,《诗收获》主编)

欢迎大家百忙之中参加《诗收获》创办座谈会,《诗收获》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与中国诗歌网共同主办,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推出,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担任编委会主任,全国各大诗歌刊物和综合性文学刊物的诗歌栏目主持人担任编委,可以说阵容是非常强大的。

《诗收获》最早是雷平阳和沉河他们的一个构想,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的传统有一个选本文化,我们实际上说唐诗,主要是读《唐诗三百首》,选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了解诗坛的平台。《诗收获》出了两卷,目前为止反响不错,第一卷季度诗人两位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可以说是开门红。

下一步,中国诗歌网是国内最专业、规模最大的诗歌网站,现在每天收到的投稿有近3000份,每天的浏览人次是50万人次,注册的诗人也有将近15万人。中国诗歌网将对《诗收获》进一步地进行推广传播,组织评论,包括对一些重要的诗人,单独地展示,进一步推荐。我们甚至可以把《诗收获》上面的优秀的作品进行翻译:既然是选出来了,大家认为比较好的作品,那我们下一步还有向世界推广的责任。这也是中国诗歌网下一步做的工作,接下来我们会做“汉诗英译”的栏目,做“汉诗英译”的电子刊,而且会和美国的一个很重要的诗歌网站进行互动,这个基本上前期的工作就完成了,可能明年一月份就能启动。

我相信下一步,《诗收获》会有更多的行动,比如设置《诗收获》的奖项,对重点的诗可能也推出英文版,可能都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诗人,《诗收获》策划,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有因才有果,有播种才有收获。要谈《诗收获》的产生,在这里我要感谢在座的所有人。比如我的老师程光炜先生,当我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时,是程老师一直对我给予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当然,我辜负了他的期望,没能成为一个著名诗人。比如我谋生的单位,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坐的陈董事长对我们的诗歌出版青睐有加,要把我们的诗歌中心打造成社中社甚至独立运营的公司;我们长江社几任领导周百义、刘学明、尹志勇等社长对诗歌出版也是非常重视,从十卷《中国新诗库》到三十卷《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的出版再到长江诗歌出版中心成立并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国重要的诗歌出版阵地,他们的关心功不可没;再比如我的朋友雷平阳、李少君,二三十年真挚相知的友谊,我的诗歌编辑生涯几乎也伴随着他们的写作;再比如马加书记,在某一次诗会上一见如故,他因此把他重要的作品《从雪豹到马雅可夫斯基》交由我编辑出版。还有洪子诚老师,他和程光炜老师一起主编了《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我编的第一本和诗有关的书,《在北大课堂读诗》就是在洪老师的课堂,两位对我做诗歌出版的支持最大,他们的眼光和标准一直是我追慕的。还有吴思敬老师张清华老师商震老师高兴兄臧棣兄西渡兄谷禾兄俊明兄华栋兄石开兄刘汀兄这些中国诗歌大厦的栋梁,这些年来我们不少交流,他们一直以来也鼎力支持着我们诗歌出版的发展。这些友谊和关心就是《诗收获》诞生的因,就是《诗收获》的种子。我们常常说“资源”二字,我觉得“资源”二字说外了,我们不是因为有了这些资源才诞生的《诗收获》,我们的《诗收获》就是在座所有人生成的一种果实。同时,《诗收获》又成为下一批果实的种子。

具体地说,想办一个诗歌选本的情结三年前我就产生了。这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诗歌创作大繁荣,但质量差参不齐,读者需要一个好的选本;另外各种期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反之,图书的出版却显得更具文化传承优势。这二种因素使我起了办《诗收获》的心思。

去年,陈董事长到任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后,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发展,对长江诗歌出版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们中心建设成为一个诗歌创作交流出版的最好平台,从各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支持,我们才把想法变成了现实。

而摆放在大家面前的这个成果又离不开李少君先生的加持,他不仅提出我们与中国诗歌网合办的建议,还邀请到马加书记任编委会主任,让《诗收获》一下子就站在一个几乎是最高的平台上生长。

就因为这众多因缘际会产生了《诗收获》。再次深深地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朋友!希望大家对《诗收获》提出宝贵的意见,以让它更好地成长!

“我给自己找了块石头背在身上”

(诗人,《诗收获》主编)

谢谢大家参加这个会。我自己一生喜欢诗歌,但我以前做编辑,主要是编小说,所以我跟小说家的来往比跟诗人更多,这次让我编这样的选本,我一再犹豫,心里非常的忐忑,总是害怕自己办不好。

以前我是一个非常逍遥自在的人,在云南的山山水水之间喝酒,看风景,但现在编了《诗收获》之后,突然特别怕走到诗人圈里,害怕别人的目光,我这是给自己找了块石头背在身上。

做《诗收获》之前,我真的好多杂志没看过。作家、诗人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甚至偏执的阅读的谱系,有些杂志根本就不会看,寄到家里来根本连信封都不会拆开。但现在,我就像被逼上了一条绝路,每一本平常从来不看的,甚至自己认为特别差的杂志,你都还要撕开,万一里面冒出个什么人来。现在家里摆满了杂志。比如高兴兄的《世界文学》是从来都有的。但有些杂志,现在就开始收到杂志就往家里面带,所以把自己就弄得特别累,还又特别担心、特别心慌。

现在《诗收获》做了两卷,也算办了两桌席,办得好还是不好,今天来就是听大家的看法,莅临这次会议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都是非常优秀的诗人、评论家,希望大家给我们一些建议。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

其实我跟诗歌的关系,不是那么紧密,不像吴思敬一头都扎进诗歌里头,我做的都是史料的工作,诗歌是我的一个副业,有时候高兴就做一点,不高兴就看得比较少,所以对情况不是很了解。

当然我觉得做《诗收获》的确非常重要,刚才吉狄马加也说这个形式非常好,好像哪一个时期都没有这么繁荣,有这么多的刊物,包括我到一些小的学校、小的地方,都有诗社,所以我觉得形势还是非常好。我这几年在台湾上课比较多,台湾的诗歌也很不景气,写诗的人也不是很多,也不如大陆那么好。

但是有一利就有一弊,诗太多了,分辨不出来,所以我觉得有这样一个选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选本也是一种批评,实际上就是你选的过程,代表你对一些诗的评价,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当然这个事情要做得好,也确实是不容易的。建立它的权威性,这是要好多年不断培育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怎么样坚持下去,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因为我刚才只是匆匆忙忙地看了平阳写的卷首语,一个是包容性,还有独立性,两者的关系有时候我们会处理得不太好,为了包容,有时候可能会把我们的主张或者我们坚持的东西丢掉了,这个怎么处理好?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有一个想法,我觉得有时候即使艰巨一点也比包容好一些,包括观念、语言,不是所有的诗歌的流派、各种写法都囊括进来,这是我的想法。

另外,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的时候,中国的诗歌有民间和学院之争,现在大家都在自己的圈子里头生活,我反而觉得有点不太正常,这并不是很好的一个生态。我觉得还是要有尖锐的批评存在,包括诗人跟时代的关系,包括语言的变换、修辞的变换,现在这些问题好像都已经消失,好像都不存在。我觉得《诗收获》还是可以考虑坚持这样的一些比较尖锐的态度的。

“《诗收获》展示了诗人广阔的心灵自由”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

今天参加《诗收获》创办座谈会,我感到非常高兴,在诗歌的新的100年到来之际,我们有一个新的非常有特色的选本诞生,这是诗坛的一件大好事儿。所以在今天,我一方面带有一种感谢,特别是感谢出版方,这些年来,长江文艺出版社,为中国出版诗歌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强调这样几点。第一点,选本要出下去,我们希望,不仅是创办专家座谈会,我们10周年、20周年甚至100周年后,我们这个选本还能出下去,我觉得如果出下去,《诗收获》就是一个诗歌史最原始的资料的积累,它是非常有意义的。《诗收获》这个名字起得也非常好,就是要把最优秀的理论作品和诗歌作品,这批果实收获起来,放进我们的选本,所以我觉得要做长期的打算,不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我就希望《诗收获》能够几十年地办下去,让它成为未来诗歌写作的最重要的资料来源,这是第一,坚持。

第二,它的视域要开阔,如何把这个时代,我们诗人的广阔的心灵自由,以及他们的心灵自由之花呈现出来?选本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有包容性,不仅仅是包容各个流派。

当然,《诗收获》的班子是个华彩的班子。目前为止,中国所有的诗歌出版物都没有这么强大的一个编辑部。最优秀的诗人、最优秀的评论家,最有影响的选本,这种双重身份的确认,保证了这个选本不是一个简单的同仁出版物,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歌精英的共同选本。

第三,这个《诗收获》和其他出版物不一样,现在它是跨地域的,在编委会中既有马加这样的领导,也有像我这样岁数比较大的,还有很年轻的,它的好处是代表性强,把各方面的理论界的、诗歌界的,天南海北的,从黑龙江到云南,重要的诗人组织起来,我觉得这样的一个编辑班子是前所未有的,是一个华彩的班子,沉河把这个班子的力量集结起来,把这些编委和来自不同刊物、不同地域的力量组织在一起,这是很难得的。

第四,网上和网下结合起来,中国诗歌网这几年在团结诗歌队伍、发掘新人方面搞了大量活动,它的覆盖面不仅仅限于北京或者中国作协。中国诗歌网利用媒体的力量,已经显示出来有相当大的活力,这也是个重要的特色。

“希望在《诗收获》上看到山峰,或山峰的影子”

(《世界文学》主编,翻译家)

今天来开这个会我还是比较踏实的,因为我已经为《诗收获》作出了一点贡献,而且平阳是如此敬业的一个主编,他好几次给我打电话,甚至连诗人的照片都让我帮他找,我说如果这么干一两卷可以,但如果每卷都这样的话,平阳你到时候可能顶不住的,所以整个的运作机制上以后可能还需要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考虑。

看到《诗收获》已经有两卷了,我其实是高度赞赏的,它也帮我解决了一个问题。我觉得有了这个选本之后,有一些诗歌刊物我就没有必要再看了,这也是我的某种期待。目前的《诗收获》以春夏秋冬这种形式,每年四卷,这让我想到美国的一本杂志,就是《今日世界文学》,这是美国的一个大学办的杂志,但办了那么多年,声誉已经非常高了,世界各国的文学的现状都能在那本杂志中找到,尤其是一些所谓边缘的地区,它都覆盖到。那本杂志采取的是通讯员制度,每个国家有它的通讯员,另外有他们关注的一些作家,保持联系的一些作家,提供线索。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发掘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作家,而这些作家现在都已经一个个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了,这个是了不起的,所以我看到《诗收获》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期待,《诗收获》是不是有可能成为一个“今日中国诗歌”?就是看到这个选本后,基本上中国的诗歌的情况我就了解了。而我看了几卷后,我觉得它完全是有这方面的潜力的,当然这意味着更多艰难的劳作、艰苦的付出。

选本既好做又不好做,如果你要应付糊弄特别容易,但你要精益求精,付出多少劳动都是不够的。所以刊物中的刊物,选本中的选本,要做得地道,实际上是更难的。当然平阳、少君都是充满勇气的人,找到我的话,我是不太敢做的。目前整个起点特别高,这种起点高,实际上可能也为以后的道路,主动地增加了一种难度,就是你起点高了以后,只能是持平或者更高,不能下滑。

《诗收获》整个班子的搭配很好,有特别优秀的诗人、诗歌组织者,还有诗歌评论者,又有网络的参与,整个的搭配还是比较合理的。

另外长江文艺出版社有一定的号召力,《诗收获》一出来,沉河他们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挑战,又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儿。我这两卷翻开后,我自己有一些想法,一个是有没有可能也像美国的《今日世界文学》一样,用比较大的篇幅,重点推荐我们发掘出来的年轻诗人,而这些诗人可能在10年后、50年后就是响当当的名字。

另外一个,现在也有些诗歌评论挺精彩的,但我想到的是另外一类,我更愿意把它称作“诗人随笔”。诗歌传统中,诗人随笔在我看来可能更受欢迎,而且更容易抵达内心。比如《小于一》《悲伤与理智》,这些东西实际上既以艺术形式呈现,又打动人心,对这些也可以关注。

还有,毕竟我们现在是2018年,而不是1978年,我觉得中国文学已经具备了同外国诗歌对话交流的能力,而这种对话和交流,有没有可能以后也在选本中以适当的形式来体现,这也是我刚才想到的。

对于目前诗歌的繁荣,我是保持一定的警惕性的。因为繁荣容易让人眼花缭乱,可能有时候也包含着大众化的一些质素。在繁荣中要保持清醒,否则特别容易迷失或者迷乱。我特别希望以后我能够在每次拿到《诗收获》的时候,我就看到了中国诗歌的山峰或山峰的影子。

“《诗收获》把成果收进粮仓,防止被遗忘”

(诗人,《大诗歌》主编)

《诗收获》的“收获”两个字是发人深省的。什么叫收获?一定是最优秀的、最有特点的,完成成长的;要有启发,要有榜样;把成果收进粮仓,防止被遗忘,所以还需要橱窗,需要展示,以起到坐标的作用。

我也很高兴,也很感谢沉河兄、平阳兄,能够有一种包容性。抬头看看天空,才能知道人间哪些事情正在发生。我相信少君主编和平阳主编的诗歌审美和诗歌眼光,更重要的是让一些散乱的、自发性存在的诗歌,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诗歌,集中地走进“收获”,这是需要勇气的。在这里我也希望《诗收获》加大对中国散文诗群体的关注,这也需要勇气。平阳在开会前也跟我做过简单交流,对我的启发也很大,我觉得我们要淡化一些文体的差异性,把诗歌真正融入于日常,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往更加迫切需要的。

最后,祝愿我们《诗收获》越办越好,也希望力所能及地尽到我作为一个编委的责任和义务,谢谢大家。

“《诗收获》要防止选择性偏差,展示真正的好作品”

(诗人,北京大学教授)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个座谈会。我觉得现在出现这个诗歌刊物还是非常及时的,刚才也谈到“收获”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经常好像有一种困惑,谈到当代诗歌成就的时候,很多读者,包括诗歌行业内部有一个标准的散乱的问题,怎么认定好诗?

我觉得急需出现这么一本高质量、高水准的选本,从庞杂的诗歌现场,筛选出、甄别出优秀的值得收获的诗歌,而不是初级的罗列式的摆摊式的一个展示。我拿到春季卷的《诗收获》还是非常高兴的,第一很厚重,第二看封面设计也有一种手工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这个选本真的很及时,但我觉得也有一个问题,从选作品的角度,就是你从已经发表过的作品里再去选,如果别人选的时候就有偏差,把一些东西,因为编辑的口味或者水准屏蔽掉了或者说没有选到的话,那你在这里选,可能处于被动。从别人挑选过的作品里选,当然,不会选到水准之下的诗歌,但也有可能错过很多真正的好诗。

怎么样避免这样的偏差,我们怎么找更积极、更主动的方式,同时去海选?这个我觉得少君的眼光、平阳的眼光,还有咱们编委的眼光都没有问题。但我的忧虑是,《诗收获》里,学院派的力量已经被屏蔽掉了,我刚才在想,比如我和敬文东编一本的话,可能会有不同。

当代诗歌现在处在一个比较散乱的状态,我觉得现在可能最迫切的工作,还是怎么从散乱的状态里面,找到更有效的聚焦的方式,通过权威性认定,把当代的真正的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在展示里应该包含更有效的阅读,给它一个历史的评定。我觉得这是《诗收获》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我希望《诗收获》能为诗歌设立一个标准”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评论家)

很高兴参加这个会,几个主编和副主编我都很熟悉,尤其沉河在我看来完全是个工作狂,找我们干活的时候,对我们简直是压榨的方式。他来办这个选本,我觉得是一个唯美主义的选本,无论是装帧、排版还是其他方面,这是个很奢侈的事情。

今天我们说一首诗写得很美,不说是贬义词,最起码是刺激人的一个词,但选本确实非常美。我觉得对应了原始意义上的诗歌的意思,就是还是跟美有关系。中国古典诗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就是我们的美是出于善。

我想说一个比较好玩儿的,我对这个选本的期望在于,设立一个标准我。们大概从新文学运动以来,所有的文体,比如诗、小说、散文、话剧等等,甚至连学术写作,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标准,不敢说百分之百的共识,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超过百分之五十一的共识。但诗到今天为止没有取得一个标准,大家的标准差得非常远。比如说在我眼里的好诗,可能在其它人眼里简直是完全不及格的,反过来也一样,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很奢侈的选本,应该致力于给今天的诗,建立一个类似于标准的东西。这些,有抱负的诗人、编辑家很早在做,我记得90年代初的时候,臧棣他们编了一本杂志好像就叫《标准》,是吧?他们实际上用这个词,就是想有这么一个抱负,可惜后来夭折了。

另外也有一些出版社,李宏伟他们编得很漂亮也是很唯美的一套丛书,就叫“标准”诗丛,做得非常好。我觉得如果是《诗收获》这样一个选本,我们具体的东西,刚才很多朋友都提到了具体的建议,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抱负的话,哪怕以十年二十年之力,慢慢把我们只有10%的关于诗歌标准的共识超过50%,对诗歌文体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善莫大焉。

“《诗收获》代表了诗歌出版物的一个方向”

(诗人,《十月》诗歌主持)

《诗收获》第二季,我拿到的时候吓了一跳。第一卷封面是版画,那种很庄重的。第二卷封面是动漫,突然跳到另一个维度上去,差别比较大。当然只是封面差别大,内容来讲还是始终如一的。

这两本书,无论从装帧、设计、版式,还是厚度和广度,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我们诗歌出版物的一个方向、一个未来,我觉得做得都很漂亮,首先是两本很漂亮的《诗收获》,我觉得还是很不容易的。

《诗收获》也好,包括我们的《十月》也好,我们这些做编辑的,想做个调查式的编辑是很难的,你要去找,你要去发现、去搜寻。但可能我们本身的这个工作,决定了我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做这些事情。我们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刊物,每期的诗歌版面就那么多,后面排队的那么多,压了一年两年的稿子,就懒得说你把稿子拿出来吧,向他们一次一次地去要,可能我们最后就慢慢形成惰性思维了,就不去主动做这个事情了。

《诗收获》是当代气象、多元风格、纯粹品质的,我觉得这个方针在这两本书里面,体现得还是淋漓尽致的。当然多元风格方面,刚才臧棣老师也谈到,基本上推出的呈现在纸面上的诗人和诗歌比较多,因为它本身面向的可能也是这个样子。这里面展示的偏学院的甚至偏口语的诗人,都不是特别多,有,但比较少。我觉得这也和刚才文东说的,他们藏起来了,都不主动拿出作品,原创刊物展示得少,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在看《诗收获》的时候,我比较关注的是,有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的新人。还是有的,像第一卷的杜绿绿,第二卷的周鱼。我们也在找这样的作者,写得又很好,又很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追求。

“《诗收获》特别有导向性的功能”

(诗人,小说家,《人民文学》诗歌主持)

《诗收获》收到后,我非常认真地读了。其实这两年,做文学杂志的可能知道,有两个选本,大家议论蛮多的,一个是上海的《思南文学选刊》,再一个就是《诗收获》。《诗收获》现在特别亮眼,特别有导向性的功能。所以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既是读诗,也是学习编辑经验,我发现里面还是有很多值得我去深思熟虑的东西,内容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来源的多样性,还是涵盖面特别广的,从我自己编辑诗歌的角度来讲,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我提几个我从一个读者,或者是一个编辑的角度感受到的东西。我觉得在栏目上可以不定期,比如说我们每期可不可以做一个,哪怕叫先锋或者什么栏目,就推出比较特殊或者另类,比较有代表的可能性的诗或诗人。我们还是需要陌生感,需要新颖的东西来刺激。如果每一期能挑出一个诗人来,有全新的写法,我们的认知就被改变了。

另外一个想法,也是刚才大家有很多讨论的,这个选本的野心在于不仅要做选本,还要做诗歌史记录,对将来新人的培养出力,做甚至有导向性的诗歌的文本的数据库。如果这个选本只是做出来后,我们圈子内部或者说比较核心的一部分诗歌读者、批评家来读的话,可能问题不大,但又太浪费了。对于一些热爱诗歌,有点理解诗歌的能力,但又不是特别清楚的读者,我觉得有必要做一点带些科普性的小栏目。

比如说我们都会说到诗歌流派很多呀,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流派,也不太明白口语诗、抒情诗和叙事诗,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稍微做一点引导。

现在我们出到夏卷了,然后马上是秋卷和冬卷。一本书出完之后,可不可以对它组织一些评论,甚至是随笔式的评论,什么都可以。既然我们出完了,就不能让前面的活白干了,应该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用。比如说我们的春之卷、夏之卷出完之后,就展开讨论。我们拿到纸刊去发可能有时候有困难,比如说版面不够啊,那在中国诗歌网要不要开一个小栏目,就专门讨论我们每一卷,这个东西既有读者的反馈,又有专家的或者学者的或者诗人的对于诗歌的新的解读,这些东西,其实某种程度上在扩大这本书的影响。

“选本的展现要多元化”

(评论家,《诗收获》副主编)

我只是做一个边缘的工作,每一次做所谓的个人的综述非常难,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只能针对个人观感和近期工作做一个梳理。

现在的诗歌批评,我个人来说是不满意的,也是自我批评。我看到的文章和文本,关于个人研究的,关于我们诗歌系统的,甚至是对新世纪以来的诗歌现象的一种综述,都还是有欠缺。汉语诗歌发展到今天,到底呈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因为我们看到的,中国写诗的人,诗的产量肯定是世界上最多的,但这么庞大的写作人口当中,中国的汉语诗歌,是否真的已经构建了一个当代的传统?当中国的诗歌放在世界的语言系统里考察的时候,你就觉得有很大的缺乏。诗缺了一个东西,评论也缺这个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对诗歌的不满,恰恰说明现代新诗还是在发展的路上,这个我觉得也是一种自勉。

当然我也觉得,这种选本应当更多的还是对诗歌文本的一个多元化的展示,当然对于翻译,包括诗人的随笔、专业的评论,包括国外的一些评论,这种展示是很必要的工作。你不知道别人做什么,只每天说自己,可能视野上会有限制。从批评来说,视野也应当向外拓展。

“《诗收获》播下的种子,希望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

很荣幸。感谢各位领导嘉宾对《诗收获》提供了这么多好的建议,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回去还要做改进。

我们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包括长江诗歌出版中心,能够走到今天,十分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所以第一层意思是感谢。第二个,我们现在都在提倡梦,《诗收获》播下的种子,希望以后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或者说是一颗明珠,能够为诗歌的发展真正地作出我们出版人的一点贡献,这也是我们出版人的责任和担当。

最后我想说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所以它更需要在座的专家学者的支持,我们就是做服务的,希望在座的专家和学者,包括著名的诗人,能够把你们更多的作品交给我们长江社来出版,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

长江诗歌出版中心、中国诗歌网主办,

《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

《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

《读诗》《汉诗》《草堂》……

23家杂志、选本倾力支持,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快乐大本营是湖南电视台于1997年7月11日开办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每周六晚黄金时段播出,经常邀请一些国内国外的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是湖南卫视一直保持的品牌节目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写诗的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