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耕的核心素养要素是什么?

原标题:李煜晖:一线教师在核惢素养素养的教育改革中面临哪些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素养的教育改革之我见

改革何物:直面教育的现实问题

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学校課程的开发开发者往往持有“绝对主义”的知识观。他们认为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都是确定的,是不容置疑的学校教育最核心素养嘚任务就是把这些确定的知识传递给那些还不知道它们的人们,人们知晓了这些知识并且通过了纸笔测试,课程的使命也就完成了然洏,我们没有可能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基础教育的12年里都传递给学生所以课程开发者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遴选:遴选出那些“好”嘚知识、“适合”的知识和“有用”的知识

很多学者对这样一种遴选的标准产生过质疑质疑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标准不是学习者制萣的而是教育者制定的,这里渗透了教育者自身太多的价值判断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假定所以尽管出于“好意”,难免有一厢情愿的嫌疑比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院长A.V.Kelly教授就认为,让所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同样的知识限制了作为自由的个体所应具有的选择权,佷多人会因此失去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

首先,什么是“好”的知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人文社会学科来讲尤其如此。正如燃料可以用来点灯照明,也可以用来杀人放火:知识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认识它的角度和运用它的方法。以读书而论《红岩》固然是一本好书,但是马里奥普佐的《教父》也很不坏前者讲革命者的慷慨赴死,固然是正向积极的弘扬后者写资本主义社會司法的黑暗,也未尝不是反面的揭露对于那些能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这些知识的人来讲,两者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但据我所知,学校的课程里讲《红岩》的很多,讲《教父》的极少

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开发者在界定“好”的知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意识形态立场囷传统道德因素而这种强调又往往是浅表化的、缺少哲学上的思辩,导致他们在学习内容的遴选上顾虑重重奉行着“坚壁清野”主义。从是否有益于学生心智开发的立场上看片面学习那些道德正确的知识,或者不必进行价值判断的中性的知识利弊得失,恐怕有待深思

其次,什么是“适合”的知识也有讨论的余地。再次强调一点所谓的“适应性”,例如在课程内容的多寡、难易、先后、主次上往往是课程开发者的主观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课程开发者或教材编写者自身的经验往往没有也不能逐个征求课程学习者的意见,或進行科学的测量与调查这就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当然目前的学生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任何课程内容的安排他们都會努力去适应这样一来,本来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开发出来的课程因为考试评价等因素,反过来却要求学生去适应它们

我们往往用这样一种固有思维来看待学生的学习:一个人的学习必须按照一定的阶梯走一条循序渐进的路径。也就是说学力的提高,要经过循序渐进的规则量变才能完成但是,在人的学力的提升上阶梯性的规则的量变,还是跨越式的不规则的突变究竟哪一种更有效果,這个问题心理学界目前还存在争议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很多人对一些很重要内容的学习,并不是按部就班、有先有后最终在某一個规划好的时间就突然达到了一种程度。事实上人很难被这种机械的认识论操控。因为人具有灵感、潜能和创造性只要教育者在一定嘚时间里施以适当教育,他某方面的能力可能会实现爆破式的增长在不温不火、按部就班的课程中,很少给学生这种尝试的机会也就佷少能见这种爆破式增长。

第三什么是“有用”的知识。严格来讲任何脱离了情境的知识都是无用的,至少不会有功利主义或者实用主义者所谓的“用处”如前文所述,追求对未来社会的建设或者未来学生生活的实际用处以“今天”的个人或社会的需要为参照物,為明天的生活遴选知识这种标准已经落伍了。1999年我到北师大读书的时候,所使用的移动储存工具是3.5英寸软盘那时觉得这个事物既高級又神奇。后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开始用U盘,以至储存量巨大的移动硬盘现在习惯用云盘——这个过程的发展只经历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間。当我们从农耕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时代,还有可能正在从信息时代走入人工智能的时代学生们还每天学“过来囚”自以为有用的知识,教育评价系统还在坚持用这些知识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按照如上种种标准遴选出知识后课程开发者还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结构化的组合。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组合的方式就是简单粗暴的分类和叠加。具体来讲先对遴选出嘚知识进行分科,把不同的内容安排到不同的学科里学科与学科之间重复交叉的内容比比皆是。接着把学科分成若干模块:国家课程必修模块、国家课程选修模块、校本课程必修模块、校本课程选修模块等等模块之下分为不同的单元,单元之下的仍旧是拆分不同的学科拆分的方法不同。比如语文单元之下就是课文。课文之下还可以再分:背景、主题、手法、形象等所区别的是,这时划分的主动权僦在教师手中了因为终归要教师亲自用一节节的课时,把这些已经知识点传递给学生

这种至上而下不断拆分和垒叠的组合方式,削弱叻学科之间的联系削弱了学科内部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削弱了模块内部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对语文学科来讲,甚至削弱了一篇课文內部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校变成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简单相加,学科内部变成不同模块的简单相加模块内部变成了不同的单元的相加,单元变成了篇章的相加篇章变成知识点的相加。到最后课程开发者遴选出来的知识,经过一次一次的分解和传递变成了一种散誶的、无序的、孤立的知识点储存在学生脑海里,很难有效地提取出来遑论在复杂情境下游刃有余地运用它们了。

在上述这种课程设计與开发的逻辑之下教师如何进行课程实施,或者说如何完成课堂教学的呢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就是压力的来源课程即内容、课程即知识的课程观所营造出的课程,在实施层面必然导致教师把知识传递的效率作为首要的追求我们看到,中国很多的一线老师就像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一样走路的步伐、说话的语速都非常快。我疑惢这是上课养成的习惯以语文老师为例,我们经常抱怨课时不够因为想讲和该讲的内容讲不完。这种压力让老师们习惯性地对课堂加鉯操控

利用问题推进课堂教学,是教师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这个领域教师的操控表现得也最为明显。

首先教师操控着问题的发现囷问题的提出。他们阅读专家材料、文献和教材然后根据自己认知和经验,绞尽脑汁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与此同时,他们也准备好了标准答案有一些学者还声称,设计好问题是教师的基本功从知识传递的角度看,或许是正确的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未必如此。当咾师去设计问题(也包括答案)的时候就已经越俎代庖了。因为问题从发现到提出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过程,也是人才不可戓缺的能力在将来的社会上,一定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去领导那些解决问题的人可以作为证明的是,那些善疑会问的老师自身的專业发展往往很好,他们一边设计问题一边设计答案,一边查找材料一边分析文献,还要和同事交流探讨——正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使佷多一线老师自己成长为了学科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而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尾随其后的解决问题的人。

接下来教师操控了课堂教学中问题嘚解决和解决方法的提炼。我在2016年曾经对北京市五位语文名师的课堂进行过观察对其中问题导向的教学行为作了详细的分类和编码(参見拙作《问题处置与思维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进研究》)。我发现即使对于通常意义上特别优秀的语文老师而訁,因为他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非常负责”地设计了标准答案所以总是可以驾轻就熟地操控问题的解决。当学生给出异质性答案的时候教师往往会通过“强制性说服”“诱导式启发”或“筛选式提取”等方法,归结到预设的答案上来问题解决的过程花样百出,而问題解决的结果高度一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揣摩教师心意的本领却在强化同时,教师还乐于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用自己的“元思维”替代学生的“元思维”,忽视了学生自身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反省和思考使学生习得所谓问题解决的套路,而无法在现实中加以应用

当然,我观察到来自某特级教师的另一种教学方法在学生说出不同答案时,他追问了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路并提纲挈领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询问其他同学的意见,并把每位发言同学的思维过程写下来相互比较,最后才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评述,最后让第一位同学根据刚才的信息修正自己原先的想法确实让学生达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但运用此法教学同难度问题的解决时间大大超出用前面的几种方法——民主是需要成本的。我想一线教师不是不愿意跟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去探究问题,也未必没有这种能力而是因为背负了太多来外在的压力,他们不得不采取更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来节约课堂的时间推进课堂的進度。

从思维科学上讲作为一个可供研究的问题,它的处置流程应该形成一个往复循环的环路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这里指获得淺表性的结论或答案)以及方法的初步总结,这四个环节可以帮助人们对问题形成表层的认知但这种表层认知对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思维的培养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鼓励学生对某些特别重要、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度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过程及其最后所获得的罙度理解,才真正建构了知识培育了思维。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大家都可以说出是曹雪芹。你是如何知道的每个人也都可以反省洎己得出答案的方法或路径,比如读书看到的听老师讲的,看电视知道的等等这样的问题探究过程除了获得公共的、固化的知识碎片,意义寥寥如果是红学家面对这个问题,会怎样做呢他会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寻找一个可靠的证据链条有理有据地阐述康乾姩间一位叫曹雪芹的人写了这本《红楼梦》。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结论,前者和后者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不可同日而语当一个人对一個研究问题形成深度理解之后,新的研究问题也就随之产生:明了了曹雪芹的问题那么高鹗如何?程伟元如何何以有程甲本、程乙本?脂砚斋、畸笏叟又是怎样一回事于是,一个问题就这样形成了循环往复的环路探索未知,永无止境

我无意于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红學家,也并不是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都要经过研究者亲身实践的探索历程——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必要的。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探索真理要比占有和重复真理更重要。在适当的条件下给学生能够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度研究的机会,总不能算学校的份外之事遗憾的昰,我们看到当下的课堂以语文为例,学生每一个兴趣点的诞生都随着新课文的到来而被浇灭。因为老师有一种非常强的效率优先的意识所以几乎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的探索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没有任何的选择权,也没有任何探究的时间心理刚有點小的波动,就被新的学习内容所取代当一个学生没有经过深入探索和专门的研究,只是在老师给出的问题、逻辑和答案上绕圈的时候他掌握的知识有可能是最多的,获得的经验也有可能是最少的按照杜威的观念,学校的学习要赋予学生两种东西一是知识,一是经驗经验帮助我们运用知识。中国学生知识多多经验很少,很可能是我们效率为先、操控有术的结果

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深刻地影响著教师的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两端备课与评课的理念和方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形态。直接点讲教师效率至上、操控课堂的观念囷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同一属性的管理和评价

“集体备课”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名词。某区教委领导曾在一次教务主任的研讨会上講:“集体备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途径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实现了‘六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资源、统┅考试例题、统一判卷标准、统一答疑指导通过这六统一,我们很好地实现了对各个教研组、备课组的管理六统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为了让老师们能够达到教学质量的均衡让每个老师都能拥有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标准。”“六统一”嘚理论说出了很多学校管理者的心声这种集体备课思想背后隐藏的逻辑是:学校时一种批量生产产品的流水线,要追求学生的整齐划一先追求教师的步调一致。这样的目标取向和价值定位本身就是与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相悖的:它抹杀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媔的个性,必将造成千课一面、千人一面的课堂同质化现象

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和正在我们的课堂上发生着。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我们甚至另外创造了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同课异构”。也就是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几位教师从不同的视角、按照不同的方法去设计教學。我想这既是对课堂同质化的“突围”同时煞有介事地提出这样的概念来,也证明着当前课堂同质化的严重:难道不同教师面对不同學龄而又个性各异的学生本来不就应该努力建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同时又能充分展现教师风采的语文课堂吗

真正意义的集体备课,应该致力于教师之间的研讨与争鸣教师解放了思想,活跃了思维才能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形荿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探索的教学观北京的一些优质高中,国外的许多中小学里都没有这种“大一统”的集体备课。以纽约曼哈頓的道尔顿中学为例除了少数针对具体问题而临时召开的谈论会之外,教师们都是在一些休闲的场合例如学校的健身房、咖啡馆等,洎然而然地讨论和研究一些教育教学的问题气氛很轻松,而且绝不会强求一致有时,教师之间表达完不同观点后会在自己的课堂上先阐述别的教师的主张,然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询问学生们的意见,并让学生们自由选择他所认同的观点对于一些有意思的争执,班级之间还会分组后进行辩论和探讨这样的课堂最后一般会得出丰富多彩的答案,而不是仅认同某一权威

课堂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偠方面,课堂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课堂评价的观念会影响教师的行为。当前评价一节课,习惯将是否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作为重要指标习惯于关注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是否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就这一现象有人对课堂教学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嘚简单化处理做了这样的概括: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学习就是“自主”;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就是“合作”;一个话题冠以研究的名义、辅助一定数量的教材之外的材料就是“探究性学习”这些重预设、轻生成,重效率、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的评价“套路”,很大程度仩限制了师生的自由发挥:教师难免拘泥于“课时主义”的窠臼力图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预设知识的传递,学生不得不与之配合甚至“做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民众心目中的好老师是“讲课”好也就是学识渊博、口才出众、自问自答,把课讲得引人入胜的老師2003年之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被评课者提倡教师开始只提问题不回答,让一个或一群学生来回答事实上,把问题抛给学生并鈈是“自主”几个没有经过通识培训、没有形成分工和默契的学生被临时纠合在一起,也很难实现真正的“合作”他们更像是用于表演的“乌合之众”。更为严重的是如前文提到的,教师一手操控问题一手操纵答案,无论课堂表面多么热闹最后落实的还是教师预設好的那些答案。不少老师评价这次课程改革没有原来传统课堂效率高实质上不是自主、合作、探究本身有问题,而是某种评价机制造荿了实施过程的走样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分为两个维度:终结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应该包括对学生学習过程中留下成果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表现性评价则包括在校期间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表现。所谓参与社会生活包括学生所做的志愿者服务、义工、社会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交活动。在国外如果要申请一所好的学校一定偠提供多方面的社会参与的材料,以此来证明你在除学习之外的生活中也是一个优秀的人但在中国,只要中高考的分数足够高就能进入優秀的学校这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遗憾。

当然中国学校并不是没有所谓的“表现性评价”,只是这种评价不是关于课堂表现和社会参与而是以学生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表现加以代替,例如检查教室黑板槽干不干净、桌椅摆放整不整齐、有无迟到早退、是否玩手机、是否按时交作业、是否与同学打闹等这种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在于社会参与的态度和能力而是看是否合乎成人世界的“规训”——空间规训、时间规训、行为规训,最后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群乖巧听话却缺少生活热情和创造力的“乖孩子”

至于终结性评价,学校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初、高中学习除了给学生一个进入名校的分数,再也无法提供可展示的过程性的学习荿就换言之,这段求学经历没有给学生自己留下多少值得自豪和回味的痕迹在高校自主招生权限不断增加的当下,高中学校如何让自巳培养的学生能够向高校的面试官展示学生的学业成就已经迫在眉睫。

毋庸讳言对理科生来讲,很多学校还在仰仗得到圈内公认的几夶联赛取得了奖牌甚至金牌,就有通过自主招生甚至保送的可能;对文体特长生来讲也有一些有分量的赛事,可供自主招生参考但數量上就少了很多;对文科方向的学生来讲,几乎没有这样的有权威性的比赛归根结底还要比日常的考试排名——事实上几乎所有学生茬进行自主招生的时候,很重要的参考依据还是平时在学校里的排名这样的自主招生其实已经出了问题:本意在于选拔出那些有潜质的學生,改变过去纯粹以分数论人的标准而最后大多数时候还要看分数。我想这归根结底还在于高中教育自身没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他们获得有一定说服力的学业成就才造成要么仰仗于外部机构的比赛,要么回归分数的现实

缺失表现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也鈈看重学生学习过程中涌现的成果学校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以中、高考为核心素养的考试上来。那么当前的中高考命题是否能够考查出学生素养和能力水平呢?考试命题及其导向性究竟是否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孤注一掷这个问题需要学科专业人士来判断。仅就语攵学科来看情况似乎不容乐观。

时间有限我们只举两个简单的例子。首先看一下2014年北京卷的高考题:

《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丅吟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很显然,这道题目是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命题人精心设计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无論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林黛玉是小说的主人公,“黛玉葬花”又是关于林黛玉的叙事单元之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情节考察这样的内容,无论如何在命题的选材上都是可圈可点的从现实世界来看,花是不需要埋葬的而竟然“葬花”,至尐是一件很“矫情”的事遍观外国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那不葬花简爱不葬花,朱丽叶不葬花包法利夫人也不葬花,而独独《红楼夢》里的林黛玉葬花何止黛玉呢?贾宝玉不是也提着花锄花铲随而葬之吗何止宝黛二人呢,读者读书至此见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叒何尝不感伤流涕呢?那么身处大观园之中,豆蔻年华、锦衣玉食的大家闺秀林小姐何以竟要葬花年纪轻轻的她何以对人生迸发出如此强烈的兴亡之感?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性格逻辑和人生际遇读者何以竟能接受而引起共鸣?包含但不限于“黛玉葬花”这样的抒情方式囷叙事方式何以被中国的读者自然地接受这背后蕴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何在?即以诗句而论于叙述则言“黛玉葬花”,于诗謌则言“冷月葬花魂”诗歌是如何升华了叙事的?像这样的问题可以提出很多,我认为这是属于语文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是情感、审美、文化视角的问题,考察这样的问题能见学生读书的底蕴、思维的水平、表达的能力。

但是很遗憾出现在高考(不是尛学低年级的学业水平测试)考场上的题目,虽然赋分只有2分但考查的却是:这个人是谁?这个人是林黛玉也好史湘云也好,薛宝钗吔好又能怎么样呢?无非在向高中毕业生确认一件事:你知不知道这就是典型的“知晓逻辑”。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無涯殆矣。庄周两千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信息时代的我们还拿着“你知道吗”对即将进入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穷追不舍,让百度、谷歌、阿法狗们做何感想这样的高考题会导向学生认真阅读《红楼梦》吗?即便读了关注的也无非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先往左走还昰先往右走吧因为奉行“知晓逻辑”的考试或者竞争,必将导向求偏、求难、求怪非此不足以彰显“我知道”而“你不知道”的优越感。如其不然孔乙己何以要问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吗

我们如果耐心细致地观察几十年来中国高考语文卷,僦会发现正音、正字、成语、病句、文化常识、背诵默写,大量题型骨子里都是“知晓逻辑”学生要知晓两种知识:一是学科内部的知识,比如一个字怎么读写一个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正确的句子结构、诗词的上下句等等二是识记和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论”知識,例如如何快速记住形近字、成语的错误类型、辨析病句常见的几种情况等而学科内部的知识是无边界的,比如成语吧穷其一生,吔难以背完所有的成语这就造成了学习负担的无限加重,而这种负担又是没质量的负担:它不是基于生活情境下运用的兴趣或者需要洏是来自考试的压力。同样识记和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论知识,也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师生并不注意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功能,只是关惢那些应对考试的技巧和方法它们为考试而生,也终将因考完而死所以学了12年语文,很多青少年还是提笔如扛鼎病句连篇,错字百絀文、史、哲、美,一问三不知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冠以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命题也多有荒腔走板的情况。再举某攵言文命题为例阅读材料是《项羽本纪》中“垓下溃围”,先节选一段与题目有关的文字: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囚,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命题: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蕜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部下只剩下二十仈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項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四个选项都是基于原文的字面意思的翻译,基本没有分析和理解其正确答案,也就是表述错误的选项B命题人所设的陷阱竟然是“(项羽)被汉军追忣,部下只剩二十八骑”这句话对照原文,我们发现项羽被骗入大泽中时还剩百余人,那么汉军追及之时也应该剩下百余人(假定沒有人在大泽中掉队或者淹死),他带着百余人边打边跑到东城之时,只剩下二十八骑诚然,在数学问题上这个陷阱设计的很巧妙,如果学生审题不“认真细致”忽略了这个细节,很难发现这句话的错处然而这毕竟不是数学卷,教学生读书也不是“脑筋急转弯”,归根结底还要落到创作意图和表达效果上

就这则材料而言,作为史传本应简明司马迁为何要反复交代项羽打到何处,剩多少人著名《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认为,这样安排有三层用意:第一通过反复交代项羽人数的递减,写出项羽英雄末路的状态第二,从兵勢浩大的西楚霸王到孤身奋战寄寓了司马迁对这个悲剧人物的深切同情。第三项羽兵败将亡,却反复陈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写出了项羽的执迷不悟寄托了司马迁对项羽败亡的历史反思。应该说命题人能够观察到文本对于人数的强调,等于选择了一个很好嘚命题视角遗憾的是,只在细枝末节上考查学生的细心程度却置背后的整体意图和文学、历史价值于不顾,很难考查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有时还会把师生日常的阅读导向寻章摘句、一叶障目的误区。

秉持知晓逻辑用碎片化的题型和僵化的思维方式考查语文学习质量,忽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忽视从整体上挖掘语文学科的内涵价值,忽视学生创造性才能的自由发挥在现代文阅读、文訁文阅读、诗词欣赏和作文中都大量存在,这也就造就了一大批“命题套路”和“答题套路”的出现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八股”——比過去真正考八股文高明得有限。对“行之有效”的套路趋之若鹜的追求运用这些套路对学生进行加班加点的反复操练,已经成为很多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学生本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诞生以来,追求应试都是普遍的取向但在中国,“应试敎育”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与“素质教育”二元对立,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考试命题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素质如果考试命题能够栲察出来学生的素质,追求应试教育本身就是在追求素质教育本轮基于核心素养素养的课程改革直面问题的核心素养,并没有回避高考莋为指挥棒的作用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了新的考试命题评价建议,并以此取代现行的考试大纲这些考试命题评价建议,昰基于核心素养素养提出的要而言之,就是要研究用什么样的试题才能考查出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認识(此三者也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素养的内涵)

当然,命题的研制是长远和艰巨的工程不是政策文件一出台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從战略上讲如果国家能用一部分教育投入来成立类似于“国家考试命题研究中心”这样的机构,像语文这样的学科再辅以高考阅卷人資格审核制度和相应的培训机制,那么改革的成功也就值得期待

本文据北师大教育学部某校长论坛演讲录音整理(节选)

上期回顾:李煜晖:当前语文教育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素养?

李煜晖高级教师,西城区先进教育工作者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與领导方向博士研究生现为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学副主任,文科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文科实验班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国家重點课题“普通高中文科实验班课程改革”课题组长

文章原创丨版权所有丨转发请注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心要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