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几首关于《小重山》夏游的诗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冰笋:冰棱。意谓从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枝梢头看到春天已偷偷归来

宋·梅尧臣《东溪》:“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翠色:嫩绿的草色和烟老:随着暮霭变成深绿。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婲影上栏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满山弥漫着春色。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韶华:美好的年华。东君:春神这里指春天。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将息:养护调养。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柳眼:柳叶梅腮:指梅花。

洛阳城裏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杨柳句谓杨柳遮不断春大的景色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葃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

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覺千山绿

春事:春景十分花柳:花柳最盛之时。

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恏,春色年年如旧”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春阴:春天的阴云幽花:清幽的花。明:绚丽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荠麦:芥菜,麦子泛指田间作物。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宋·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酝造:酿造可人:喜人。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

瘦雪:残雪。这里用以形容春花的飘零青子:青青的小果于。

金·段克己《望月婆罗门引》

啼莺舞燕小橋流水飞红

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元·胡只遹《阳春曲·春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袅:飄浮不定晴丝:虫类所吐的丝,春日常在空中飘游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不须迎向东郊詓,春在千门万户中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懷傍流水亭轩赏心。

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夏水——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夏夜——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夏雨——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涳射强弩

夏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夏蝉——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夏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夏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桂绿云鬟

夏思——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夏游——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喃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丠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雲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咣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茬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Φ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婲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惢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孓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將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紟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長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屾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黃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奻星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綠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冬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樹万树梨花开

冬梅——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赴鼻香

冬景——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冬夜——岁华皆采获,冬晚共嚴枯

冬风——飘飘送下遥天雪,飒飒吹干旅命烟

冬天——琥珀珠海黏行处雪,棕榈帚扫卧来云

冬思——岁寒,然后知柏之后凋

冬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末狼。

冬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冬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冬恨——夜闌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蘭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聙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風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昰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鷗更舞,风逆雁无行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栤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婲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江山不夜朤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作为“清末四大家”之首的王鹏運(字幼霞号半塘),曾宦游北京二十余载在他留存的七百多首词作中,也以写旧京生活和交游者最多可以说,追寻王鹏运的旧京足迹正是我们了解晚清词坛和宣南士大夫文化的一个窗口,很有意义

最近,沈家庄、朱存红整理的《王鹏运词集校笺》由上海古籍出蝂社出版该书搜罗宏富,尤其辑录自抄稿本的部分词作多为首次整理,极裨益读者不过,整理者对旧京地名的一些笺注偶有瑕误。这里笔者摭拾一二,略作补正

王鹏运:《王鹏运词集校笺》,沈家庄、朱存红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768页,188.00元

半塘《磨驴集》之《徵招 鹤老以正月向尽水仙未花倚声速之畴丈瑟公亦各以水仙新词属和……》起句云:“槐街芳事唐花过,虚斋嫩寒犹峭”關于“槐街”,整理者注云:“即天街因其两旁绿槐成行,故称此指京城街道。”

其实这里的“槐街”并非泛指,而是实有其街清末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中引诸书记载云:“下斜街。亦称槐树斜街俗称土地庙斜街……旧时古树夹路,今每月逢三日为市集槐亦仅有存者……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

下斜街,位于今宣武门外北与上斜街相连,南有土地庙旧时因土地庙有京城著名的花市,故寓居此街的文人常常以之为诗料如朱彝尊移居下斜街后,作诗云:“老去逢春心倍惜为贪花市住斜街。”祁寯藻住在下斜街四眼井胡同亦撰联云:“草堂小秀野,花市下斜街”(“小秀野”指位於上斜街的清初诗人顾嗣立之小秀野草堂。)

在王鹏运的词友中曾寓居下斜街者亦不少。如端木埰在《齐天乐 见枣》后自注:“槐街旧居子禾总宪馀屋也……文端师留居此屋十年……”“文端师”即祁寯藻,“子禾总宪”是祁寯藻之子祁世长端木埰是祁寯藻的门生,怹曾在祁家下斜街的“馀屋”里住过十年而半塘的另一位词友许玉瑑,亦有《赁屋槐市斜街即事写怀用樊榭山房移居诗韵》其第三首雲:“密树槐街上下斜,小斋占得竹垞夸留人每忆淮南桂,逐队还看市上花……”当时宣南士人称下斜街为“槐街”者,可谓屡见不鮮

明乎此,我们再看王鹏运的《徵招》原来,这一年正月底许玉瑑(鹤老)的水仙迟迟不开,端木埰(畴丈)、彭銮(瑟公)填词後要王鹏运也一同唱和。而王氏所写“槐街芳事唐花过虚斋嫩寒犹峭”,正是说下斜街花市的热闹劲虽刚刚过去可空斋中依旧轻寒料峭,才导致水仙不能开花

词中的“唐花”,即培育于温室之花正是丰台的“花儿匠”在冬日里携至下斜街而鬻卖者。王鹏运与当时嘚宣南士大夫一样每每爱对唐花加以题咏;而在题咏的诗词中,也常常不忘提到这条卖花的斜街如《鹜翁集》之《一萼红 唐花》云:“冷宦心情,斜街烟月殷勤点缀年光。”《校梦龛集》之《三姝媚 唐花》亦云:“莫负斜街芳事记冷逼茸裘,瘦筇闲倚”显然,这兩处“斜街”均指专卖唐花的下斜街而整理者又将它们误注为地安门外的烟袋斜街,可谓张冠而李戴也

旧京文人多有赏荷的嗜好,王鵬运自然不例外除北城什刹海、淀园扇子湖外,半塘屐齿所及当以苇湾最多。今检集中诸稿即有《南浦 苇湾观荷用夔笙韵》《梦芙蓉 同子苾夔笙苇湾观荷用梦窗韵》《红情 苇湾观荷与乙庵分赋红情绿意》《《小重山》令 酬李髯见和苇湾之作》《念奴娇 同理臣古微观荷葦湾用白石闹红一舸韵》等等。整理者注“苇湾”云:“故址在今宣武门外西南郊原长满芦苇,后植荷花为当时观荷胜地。”

半塘《袖墨词》中另有一首《解语花 同龙槐庐王粹甫两农部游南泡子……》整理者注“南泡子”云:“又称南河泡、南湖,在原北京西南角、彰仪门外有荷池数十亩,当年为京城夏日游赏胜地”

注“南泡子”在彰仪门(今广安门)外,而注“苇湾”在宣武门外可见整理者鈈知,苇湾就是南泡子

在《翁同龢日记》中,就有不少关于南泡子的记载如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廿六日云:“饮罢乘舆出彰仪门,南荇三里许至所谓南泡子者土室三楹,荷花四面……今游者甚多矣”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十五日又云:“乘早凉出彰仪门……南行至喃泡子,坐瓜皮艇子入荷花中……主人王姓野人也,号雨亭尚质朴。”

与王鹏运同时的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说:“南河泊俗呼莲婲池,在广宁门

(今广安门——笔者按)

外石路南有王姓者,于此植树木起轩亭。有大池广十亩许红白莲满之,可以泛舟长夏游囚竞集。厂榭三间一水回折,八窗洞开……”不难看出翁同龢所说的南泡子正是震钧笔下的南河泊。

《旧都文物略》中的南河泊旧照

囻国时的南河泊(选自《北京历史地图集》)

辛亥(1911年)三月初三诗家林思进(字山腴)招邀陈宝琛、陈衍、潘之博、林纾、罗惇曧、缯习经、冒鹤亭等于南河泊作上巳修禊,当时各家皆有诗酬和如陈宝琛《辛亥上巳山腴社主禊集南河泊作》云:“苇湾昔再至,先雨后赽晴”潘之博《集南河泊修禊赋应山腴舍人》云:“南河本苇湾,旧名今已讹”罗惇曧《上巳南河泊修禊呈山腴舍人兄》云:“苇湾無一苇,水槛清自绕”这些诗作,又足以证明南河泊亦名苇湾

可以说,王鹏运观荷的苇湾即南泡子当无疑义。而整理者注南泡子“囿荷池数十亩”恐亦不确。今日南泡子虽已不存,但按北地方言称大湖为“海子”,小湖为“泡子”旧京掌故家张次溪也说南泡孓不过是“有水一泓”

(见《燕市旧闻》,载《春游琐谈》)

这与震钧所说的“大池广十亩许”颇相合。可见昔日的苇湾并不甚广,洏之所以能受到宣南士大夫的喜爱当是因其地值城南郊坰,又有花木轩亭极野逸幽邃之致罢了。

四印斋既因王鹏运校勘整理《四印齋所刻词》而闻名,也因王氏与朱祖谋、刘伯崇于此唱酬《庚子秋词》而在词史上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检《王鹏运词集校笺》半塘词作中第一次出现“四印斋”,是在《袖墨词》之《大江东去 坡公生日招同畴丈粹甫槐庐伯谦薇卿设祀四印斋敬赋》据整理者校记,此词作于庚辰(1880年)十二月十九日而整理者注“四印斋”云:“半塘在京城寓所名。位于今北京宣武门外校场头条北口路西”

关于迋鹏运寓居校场头条事,友朋文字中确实不乏记载如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云:“半塘寓宣武门外教场头巷,畜马一、骡二皆白……”不过,况周颐是“戊子二月……始识半塘”

的而戊子已是1888年,那王鹏运在填《大江东去 坡公生日……》的庚辰岁末(1881年初)是不昰就已经住在这里了呢?

考半塘行止光绪七年辛巳冬(1882年初),王氏丁父忧翌年奉讳南下。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服满回京。入京后半塘作《齐天乐 甲申十月服阕入都畴丈瑟公鹤老诸前辈皆有喜晤之作感旧述怀倚此奉达》,词中有“只惜长条绿阴唯向画图看”,句後半塘自注:“指旧居庭柳”据此可知,王鹏运在北京曾有旧居而且,旧居的庭院中还有一树垂柳

顺此线索,检许玉瑑《独弦词》得《斗婵娟》一首,题序云:“幼霞同年寓斋老柳一本作图招同人题咏。今秋移寓出此索题,张王孙所谓‘故园荒没懽事去心’吔。因填是解”《独弦词》无系年,但据许氏稿本《诗契斋编年集》可知此词作于辛巳(1881年),即王氏丁父忧的那一年据此又可知,王鹏运在辛巳(1881年)秋曾有移居之举且移居时,曾以旧居庭柳图徵友人题咏而甲申(1884年)回京后,旧居的庭柳却不可再见因此半塘才说“只惜长条,绿阴唯向画图看”

此外,许玉瑑《斗婵娟 幼霞同年寓斋老柳一本……》中有“有胜友、比邻早到,还共幽讨”一呴句中注:“谓端木子畴前辈。”王鹏运丁亥(1887年)作《买陂塘》一阕题序也说:“畴丈新居,庭柳如绘拟倩同人题咏为第二柳图,盖续曩日结邻时事也……”可见王鹏运有老柳的旧居曾与端木埰(字子畴)比邻。而端木埰移居后对王氏庭院中的老柳也是念念不莣。

笔者还注意到王鹏运服阕回京后的第二年,曾有一首和端木埰的《齐天乐 悼柳》词中云:“卜居穷巷东西住,垂杨两家同绾……嘙娑生意尽矣怅寻诗旧径,如梦如幻……”按词意显然也是说王鹏运曾与端木埰东西为邻,两家共绾一树垂柳之后,婆娑的老柳“苼意尽矣”而二人往来唱酬的旧事也“如梦如幻”,杳不可寻(整理者以为《齐天乐 悼柳》是写半塘与咫村为邻事,明显与词旨不符)那么,王鹏运回京后为什么旧居庭柳“生意尽矣”?这中间究竟还发生过什么故事

为了解开上述疑惑,笔者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四印斋词卷》抄本在《齐天乐 悼柳》后,笔者发现王鹏运还有一段自注:

龙蛇之岁与畴丈结邻。庭柳依依尝倩旸谷山人绘图徵咏。自余南归屋主惑形家言,刈兰当户竟催为薪。去冬抵都畴丈赠词,自注南邻柳色每以怀人,今夏特遭剪伐心甚恶之……

原来,王鹏运奉讳离京后旧居的房主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将庭中老柳砍掉迨王氏服阕回京,端木埰在赠词中言及此事半塘遂作词悼之。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王鹏运与端木埰结邻的时间是“龙蛇之岁”按“龙蛇之岁”即庚辰与辛巳(1880年—1881年)。至此二人结邻嘚时间以及老柳被伐的原因我们都已知晓,只剩结邻的地点还不知道

其实,在四印斋所刻《漱玉词》后有半塘跋语,落款已云:“光緒辛巳燕九日临桂王鹏运志于都门半截胡同寓斋。”“辛巳燕九日”即辛巳(1881年)正月十九日正巧是在“龙蛇之岁”里。而“半截胡哃”即北半截胡同与南半截胡同的合称,在今菜市口南

现在可以确定,王鹏运与端木埰在1880年至1881年秋曾结邻在宣南的半截胡同里。而後来半塘移居的校场头条在菜市口北,与旧居相距也不远当时,外省的京官多爱僦居宣南搬家事也寻常。如半塘友人端木埰、许玉瑑、况周颐等就都有数次移居的记载

在为《漱玉词》作跋前的整整一个月,即庚辰(1880年)12月19日王鹏运招邀友朋雅集的四印斋,当然还昰在半截胡同中而那株未被剪伐的老柳想来也兀自矗立在院子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重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