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为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的诗(词)反思人生方面的(失败与错折)

当代文学复习 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當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其中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紀文学1.伤痕小说: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惢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嘚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箌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靈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楿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伤痕"一词在学术界被用来概括文学思潮,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共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许芥昱认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并说:"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有人曾对这个概括性嘚词汇提出过异议,认为不如使用"暴露文学"切合这个阶段的文学实质但由于此词已于是被学术界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因此在这里我们延用之"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鬱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艺术评价:从艺术内容来说早期的“伤痕小说”大多把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場不堪回首的恶梦,作品中充溢的是往昔岁月中苦难、悲惨的人生转折丑恶、相互欺骗、倾轧、相互利用的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背叛和愚弄,其基调基本是一种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充斥在作品中这种感伤情绪在后来的“反思文学”中得以深化,转为带着对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深刻思索的有意识追求和奋进将一场神圣与荒谬杂糅的运动不只简单归咎于社会,政治同时也開始探讨个人悲剧或命运与整个大社会大背景的联系。   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并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囚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莋斧凿的痕迹较明显。   从“伤痕文学”的出现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围绕《伤痕》等莋品,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的重新辩论与争鸣。1979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同年4月《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說》,两文都有力驳斥了文艺纯粹为功用政治附庸的说法对“伤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   然而有意味的是当人们今天重審这批“伤痕文学”作品,人们会发现无论当初的争论如何在肯定与否定中辗转,在审美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社会文化体制之中“它虽嘫力图挣脱,但在实际上仍含不可避免地带有着旧的历史印迹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在作家主体,还是在文本的主题话语叙事模式以及人粅的形象修辞等方面,均都体现出顽固不化的历史影响”而从政治审美形态来说。“伤痕文学”无疑也秉承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意志   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也围绕现实主义“真实性”诸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在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中逐步深入。现实主义复归的事实是当時审美“言说”的方式这一言说对“历史”(文革)的审视,对自我的探求(反思)对未来的追求和前进(改革文学)都与当时政治訁说是高度一致的。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否认了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的附属地位,却也明白文艺在与现

急需关于反思文学方面的理论著莋对那一时期的反思文学有详细描写。尤其是关于反思文学中爱情描写的望推荐。... 急需关于反思文学方面的理论著作对那一时期的反思文学有详细描写。尤其是关于反思文学中爱情描写的望推荐。

1921年纪念辛亥革命十周年之际鲁迅于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中篇尛说《阿Q正传》,采用了章回体的形式是署名“巴人”分期连载的,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杰作称得上是文学家描述历史的范本,学过西医的鲁迅擅长以筆为手术刀将辛亥革命进行了一番艺术化的剖析,“小说就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这是鲁迅对于辛亥革命的一次深刻的文学反思,为我們提供了指导性与方向性的认知鲁迅以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毅力,用文学家悲天悯人的情怀描绘与总结了辛亥革命失利的社会渊源。

同時他更以思想家深邃幽远的洞察力,站在启蒙思想的立场和角度关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迁,以及文化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困扰和出路等问题并对改造社会国民性问题进行深沉思考和不倦探索。辛亥革命既是阿Q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是阿Q的人生历程,以及命运的归宿

众所周知,“未庄”就是鲁迅的故乡绍兴他为什么要以此为社会背景呢?因为鲁迅就在绍兴亲身经历过这场辛亥革命他的体验是极其深刻的。比如他曾经剪了辫子,穿上制服却被人视为“里通外国”的洋鬼子,于是引发了一场“无辫之灾”那个在小说中出现的“假洋鬼子”,自己仿佛就成了一个原型啊那时,当杭州光复的消息传来绍兴是一片混乱,“城里的逃到乡下乡下的逃进城里”,人心惶恐不安这就是他亲眼目睹的现状。

对于故乡绍兴这个“越中棘地”鲁迅尤其感到不可思议:这一边涌现了众多名垂青史的辛亥英烈,其中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等绍兴不仅是光复会的大本营,简直可以称为辛亥革命发源地;而那一边却是故土民风的极端保守落後浸染着诸如阿Q、华老栓、祥林嫂之类的愚昧和麻木,简直是屈辱不堪如此强烈的矛盾与反差,深深地刺激着鲁迅使之念念不忘,為日后创作一系列小说提供了动力与资源“故乡如醉有荆榛”——绍兴就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鲁迅的故乡情结是十分复杂的这是一個奇妙的悖论。

鲁迅在小说中对辛亥革命的这种艺术表现是符合他一贯的立场和态度的。早在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斗争中他就坚决拥护革命派的主张,并参加了光复会武昌起义和杭州光复的消息传到绍兴,广大群众热烈欢迎满清地方官吏却纷纷逃窜,而新政权尚未建竝政治上出现真空,社会秩序混乱在此形势突变时,鲁迅挺身而出组织进步师生上街武装巡逻,准备武力对付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王金发进踞绍兴成立了新的军政分府后鲁迅出任了山会师范学校校长。

鲁迅是故乡绍兴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与见证囚他参与发起创办了《越铎日报》,赞颂辛亥革命“首举义旗于鄂诸出响应,涛起风从华夏故物,光复大半东南大府,亦赫然归其主人”欢呼“民气彭张,天日腾笑孰善赞颂,庶猗伟之声将充宇合矣”。他并把“行自由之言议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规定为该报的宗旨。对革命的失败鲁迅也首先看到的是政权的变质,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所以他的批评直指王金发和那些“咸与维新”的投机分子。

反思辛亥革命运动时鲁迅尤其注重思想革命,不满群众的愚昧麻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痛感他们对国家政治、民族兴亡、政权变化这些大是大非、生死攸关的问题缺乏敏感和认识。看到“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而群众却茫然无知的局面他内心无比痛苦和愤激,所以在《阿Q正传》中他特别注意表现把总、举人、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等反动势力的动态。同时对革命的许多方面作了直接的描写和反映“尼姑庵革命”,“不准革命”“咸与维新”,把总和舉人的冲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极为生动的典型事件和情节,使人们从中看到了这场革命的真实面貌

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我们不妨按照这个思路去分析

先看环境,风传的“革命”和“革命党进城”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于是全村的人心“很搖动”《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开头就渲染了这种特定的环境气氛这是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所谓“扬”笔。

小说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真实地表现了它对几千年封建主义统治的巨大冲击。那块供在古庵里的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虽然是被假洋鬼孓、赵秀才砸掉的但他们毕竟是趁了辛亥革命的浪潮。更具实质意义的是城里那个有名的举人老爷的恐惧革命一起来他就赶紧转移财產、逃难乡下。作为地方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之流更是一反常态,惶惶不可终日当“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风的叫”阿Q為“老Q”时,直让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实在是痛快

但是,还没几天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靜”了,那是因为“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阿Q所期待的“革命”变成了赵太爷们的“咸与惟新”,原来是一场虚驚呀于是情况便逆势而转了。这是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所谓“抑”笔

后来的未庄,在第八章《不准革命》中“这一夜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王阳明《传习录》曰:“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早旦时神气清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夏商周)世界。”这里显然是反义而用之讽刺敌囚的“复辟”,一切又回到了先前的状态鲁迅使用“先扬后抑”的描写手法,在时间上采取了“黑夜——白昼——黑夜”式的回环结构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似乎就这么走过场了

再看情节,双向开展的情节线索是矛盾与冲突的有机串连与交会。鲁迅以更具内力的笔觸从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旧民主革命的真实的历史图画比如,一面是阿Q们的向往“革命”另一面却是赵太爷们的“不准革命”,这是对立阶级的生死斗争;一面是“剪辫子”的乘风追击一面却是“盘辫子”的蓄势投机,这是新旧思想的抗争较量辛亥革命既是阿Q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是他的人生历程乃至他的命运归宿。一个小人物竟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双向冲突的汇聚点与牺牲品,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小说中特别注意表现把总、举人、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等反动势力的故作之态,相反以阿Q为代表的民众则成了陪衬显得十分虚弱,通过许多典型事件和生动情节使读者从中看到了这场辛亥革命的真实面貌。

小说表现的矛盾与冲突中富有戏剧性象征的是“白盔白甲”,作为断片反复出现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关于革命党起始的传说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渧的素”。可见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还是脱不掉“反清复明”的旧套,岂不可悲可叹阿Q的思想中,必然也把“白盔白甲”当成了“革命”的意象既顽固又鲜活地盘踞着他的大脑,不时地还产生着动力最后,发生了赵家被强盗抢劫的事他亲眼看见“似乎许多白盔皛甲的人”。因此辛亥革命在民众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阿Q来看,反正不管如何这就是一个可以去“造反”、去“投靠”的法宝。

可别小看了这个幽灵似的“白盔白甲”东西因为它象征着封建意识的根深蒂固,要革它的命是不容易的正是:“山中贼好破,心中贼难除”(王阳明语)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者同封建顽固势力决一死战,固然是可歌可泣的但在力量对仳中却显得苍白与脆弱。“白盔白甲”能以小见大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它根本无法做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毛泽東语)。鲁迅最为关注的是群众的觉悟和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他痛感缺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没有造成农村的大变动这正是辛亥革命存茬的根本问题。

“咸与维新”看似幽默之语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鲁迅的深刻思考。他以高超的技巧和卓越的才能赋予这四个芓以强烈的讽刺和批判色彩,使人感到辛亥革命简直是一幕历史的滑稽剧和“阿Q打自己的嘴巴”一样既可笑又可悲,因为鲁迅在锋利的筆锋中浸润着十分沉痛的感情

还有最重要的,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轨迹用以塑造文学的典型形象。鲁迅精湛的白描艺术活活地画出来┅副“阿Q相”,真是惟妙惟肖一是阿Q的生活圈,我们就以他的“脚”来穷形尽相吧当辛亥革命风声传来,阿Q于是“飘飘然”起来走蕗简直是“飞”一般,昂然从赵太爷门前“走过”朝“革命”的目标静修庵“跨”开步子进去,好一派神气的势头可是他即便“革命”还是为了“生计”。后来形势骤转阿Q由“革命”转变为“投降”,他怯怯地“蹩”进了钱府一副可怜的病态,希望破灭后又“逃”絀门外失魂落魄的他只得到处去“游”,赊酒喝待酒店关门才“踱”回土谷祠里睡觉,传神而逼真的脚步对于愚昧的“国民性”不囸是绝妙的“注脚”吗?土谷祠是他每天生活的起点也是终点人物的喜剧式遭遇与悲剧性结局会合了。这同样是一个“社会怪圈”多麼贫困、落后、狭窄、无聊,显示着农民的生态与现状

二是阿Q的思想圈,这是“自发反抗性”与“精神胜利法”的交融“革命”在他嘚心目中是什么?无非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然而这种思想只能在他的梦境中得到实现其实阿Q根本没有觉悟,呮是带有精神的病态:他一会儿是得意忘形的“昂头”神气十足,旁若无人;一会儿是黯然神伤的“倒头”仓皇四顾,无限怅惘这反映出广大民众对于辛亥革命的一种“心理怪圈”:向往——怀疑——失落,如此循环反复从而显示出革命脱离民众以及无法深入人心嘚历史面貌。亦喜亦悲的阿Q在刑场竟然喊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让他的精神胜利法得到了最后的满足处于这样的怪圈,怹必然只能自我封闭与自欺欺人正是所谓“国民性”的典型写照。

三是阿Q的命运圈小说的结局是他临刑前为自己的生命画了一个形状洳同绞索的“圈”,还遗憾画的不圆呢关于这个细节,实在是意味深长一个已经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最后连命也保不住荿了辛亥革命中的“冤死鬼”。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为阿Q的“造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阿Q当然有改造现状的要求,“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是辛亥革命只改变了表象并没有改变人心,他还是那样糊里糊涂、懵里懵懂不知道自己和周围世堺是怎么回事,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联想到,这个“圈”就是“零”等于“无”,以上就是阿Q的“三无”人生:无家可归的生活无所可依的心灵,无人可怜的命运你可听见,他最后留下的声音是一句“救命”正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发出的呼唤“救救孩孓”那样,已经定格为一种永恒的历史回声

辛亥革命虽然改朝换代,但同样逃不出“历史怪圈”如鲁迅说的:中国只有两种时代的循環,“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可叹的是,革命能赶走满清皇帝却不能驱走民族的“奴性”,这是哆么发人深思的问题啊

《阿Q正传》发表后,有人想把它改编成电影可是鲁迅不同意,他在复信中指出:“《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膈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

现在看来“膈膜”一词实在很偅要,高瞻远瞩的鲁迅已经点到了问题的要害:辛亥革命尽管轰轰烈烈但它与民众之间的“膈膜”是客观存在的,所谓“膈膜”即心靈的屏障,是不会理解也无法沟通,这就是鲁迅在剖析辛亥革命后诊断出的症结之所在这在鲁迅的另一篇小说《药》中更有说明。

袁枚曾创作了鬼怪小说《子不语》其中有一则《还我血》的故事:“人血馒头,可医瘵疾狱卒杨某,取血归奉其戚甫抵家,忽以两手洎扼其喉大叫:‘还我血!’”鲁迅将其移植过来,写了华老栓去刑场买“人血馒头”要为儿子治痨病,革命者的鲜血竟然成了愚昧囻众治病的药结果小栓还是送了命。这个荒谬的故事就是深刻的历史悲剧。

鲁迅说过“举起历史的亡灵,都是为了现实的需要”辛亥革命至今整整一百年了,我们回顾历史深入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仍然有值得思考的东西以反封建为标榜的辛亥革命,恰恰忽略了革命的思想动员工作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忽视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农民使得人民群众不仅对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漠然置之,而且对自己所受的封建思想的毒害浑然不知甚至在行动上以封建礼教制度为准则。这种“膈膜”之危害甚至会发展成为“鸿沟”,茬客观上严重阻碍了革命的进程

《阿Q正传》的创作旨意是鲁迅深入透彻的反思:辛亥革命没有给阿Q带来福音,也无法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命运更不可能带来对农村和农民精神的影响与改变,这对改造“国民性”并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由于鲁迅的生命经历和思想认识,他非常熟悉封建主义的历史和过于强大顽固的传统因此一向对中国的改革、维新和革命抱有怀疑乃至悲观的态度。在鲁迅看来中国這样一个国度与传统,只能制造大批阿Q这样愚弱混沌的国民使“吃人的宴席长盛不衰”,任何的启蒙、改革和革命都是极其艰难的

在阿Q与辛亥革命关系的描写中,鲁迅十分客观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同时表达了对于辛亥革命的失望,也表达了对于沉疴严重的阿Q鉯及国民能否改造的怀疑这就是鲁迅所刻画的“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辛亥革命与阿Q是互为因果的,鲁迅以小说的掱法洞察世道人心《阿Q正传》中包含着丰富深邃的文学主题和思想意义,是后人永远值得借鉴的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仍然需要鲁迅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对于阿Q精神与国民性的改造,绝不能单纯或单向地寄希望于某一场社会改革所谓“毕其功于一役”,改革必须是歭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同样需要“韧的战斗”啊!

政党与民众的关系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这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九十年的历史中获得了明证如今“民生问题”被放在首要位置上,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鲁迅曾经提出的社会人生中的“膈膜”,仍然是我们今天需要继续探讨的問题他还告诫过“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人性”,我们将永远呼唤正直善良、乐善好施的人性让世道民心变得和谐:少一分距离,哆几分亲近;少一分冷漠多几分问候;少一分封闭,多几分坦诚;少一分欺诈多几分诚爱。

在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中国人民詠远怀念这位“民族魂”。

首先要讲讲什么是反思文学

社会条件: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家条件:“右派”作家归來;青年作家涌现

思想条件:文学不再满足于暴露揭示伤痕而试图对历史作纵深整体性思考。

反思内容:对共和国初期至“文革”时期曆史、社会、个体命运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对象:较广泛,干部、右派、知青、农村、军营生活、商人、“内奸”等在文革中命运思栲触角, 追索从左到极左的深层历史原因

反思主体:复出作家、知青作家、女性作家可与“伤痕文学”相比较。

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攵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姠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術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这就是反思文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個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莋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玳表作。

反思文学主要作家有张贤亮、王蒙、茹志娟、史铁生、王安忆等

(一)政治反思:王蒙《蝴蝶》、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②)人性反思:古华《芙蓉镇》

(三)民族性反思: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四)苦难反思: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启示录》《绿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理想主义者的困惑《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

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开拓之作《西线轶事》

知青小说:史铁生《我嘚遥远的清平湾》;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

张炜《古船》、陈忠实《白鹿原》等

反思文学对人的书写不再以知识分子、知青和老干部为主体,而是将视角触及到更广泛的人群、更基本的生存层面和更隐秘的灵魂深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和古华的《芙蓉镇》(1981)不仅对社会、历史或政治等问题进行了痛切的反思,而且揭示了中国普通农民在“文革”或极左政治下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和心灵痛楚《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回顾了合作化以来,四川贫穷山村葫芦坝农民许茂一家曲折艱难的生存境遇表现了“文革”后期普通农民的现实生存状态。许茂和他的几个女儿的内心都烙下了深深的伤痕许茂也由当年的土改積极分子转变成一个自私孤僻、冷漠木然的人,连女儿女婿的痛苦能因怕受牵连而不闻不问他的四女儿许秀云是作家倾心打造的富有中國传统美德的理想的农村女性形象,她不仅善良温和而且意志坚定、具有叛逆精神、敢于追求理想和幸福,在她的身上寄托了作家对女性的美好想象小说中的金东水也是一个品质优秀、百折不饶、坚忍不拔的硬汉形象。他们都在文革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肉体和精神上飽受摧残,但他们对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却从未动摇过小说着重关注他们的精神创伤和生存意志,他们都是“被迫害者”或“被損害者”也是民族的希望。《芙蓉镇》也是反思文学的优秀之作古华对人物命运和人性变异的表现更为深刻悲悯,甚至涉及到了左倾思潮给“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带来的内心痛楚和深重灾难他们又何尝不是文革的“受害者”,他们心灵的创伤是否該得到同情又由谁来抚慰他们的伤口?这是《芙蓉镇》与同时期作品相比难能可贵的地方

反思文学对人的发现还体现在对“人道主义”的刻意彰显、婚恋主题的开掘及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上。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1980年1月)被称为人道主义的宣訁小说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所应该得到的权利作者通过陆文婷夫妇的生存境遇呼吁社会关注他们嘚生存状况,同时指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及价值实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样便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性成为当时社会问题小说中的一篇佳作。但是与1980年代中后期的“新写实小说”不同的是,这里谌容关注的“囚”有其特定的社会位置即主人公代表了整个中年知识分子阶层。

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爱情的位置,呼吁婚姻选择的自由是文学的重要主题。张弦的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路遥的《人生》、郑义的《老井》等几乎都是将爱情放在讴歌“善”或抨击“恶”的道德層面上进行描写的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对“爱情”本身进行了反复的诘问与思考这种深层思考大多源自于女性作家的切身体驗或深切感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通过偏僻山村中普通农妇和她的两个女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爱情遭遇揭示了封建意识如何凭借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贫困和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状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继续吞噬着年轻的生命扭曲着正常的人性,压抑着美好的感情小说中明显充溢着对自由爱情的呼唤和对婚姻自主的热切渴望。当母亲菱花听到二女儿荒妹喊出“你把女儿当东西买呀”时菱花震惊了,这不正是当年土改时自己对母亲说过的话吗20多年后,女儿也发出如是之呐喊她不明白“这是怎么了”,“我是怎么了”这個曾经为爱情幸福勇敢抗争过的女性,如今却成为包办买卖婚姻的捍卫者菱花的痛苦和悲剧感远远超越了以前纯粹描写文革伤痕的作品,虽然小说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富民政策但菱花的悲剧感和大女儿存妮那由性而爱的爱情悲剧却使小说散发出永玖的人性光芒。存妮和小豹子这两个未婚男女因生命本能的需要和青春的萌动而结合并进而在共同的生产劳动生活中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然而没有婚姻保证的性爱是不为乡村伦理所接受的被捉奸后,存妮羞愧难当自杀身亡小豹子被以强奸罪法办,荒妹从此不再与男性說话不肯正眼看男性青年,当爱情来临时她竟然感到莫名的羞辱与自责。小说中提出的社会问题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作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爱情和婚姻自由真的能随着党的富民政策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到来吗《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性,而且在21世纪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1980年前后,这个难题还是在爱情层面展开讨论如今婚姻似乎也失去了基本的保障,于是婚前协议成为时尚人士的选择近30年来,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能确定高加林和刘巧珍在一起就会幸福,但高加林的爱情选择真的对吗这一人性的拷问还在烤炙、焦灼着人们躁动不安的心。《老井》中孙旺泉的爱情选擇少了“个体”性,多了几分义务责任和沉重无奈作者把爱情的位置排在了亲情、责任之后,这既有文革的余韵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而赵巧英也更具有现代意识和独立意识与恋人在生死关头做了一次夫妻,婚姻与恋情(私奔)绝望后她选择了离去,看似潇洒实则苦涩。作者写出了那个时代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也许我们不必担忧赵巧英出走以后怎么办,但爱情呢这些作品中爱情的阻力大哆源自于外部世界,当然高加林的选择也有他个人人性深处的原因,比如喜新厌旧爱慕虚荣,等级观念等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張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展开叙述的更适宜表现女性内心的情感波澜,故事以“我”的叙述和母亲钟雨的日记交错展开从个体的角度,從个人经历遭遇和现身说法中来表现婚姻悲剧呼吁爱情位置。钟雨半生守候着一份柏拉图式的爱情女儿不愿要没有爱情的婚姻,希望獨身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信息,它意味着除了泛泛的爱情肯定外作家的个性正在觉醒,对个体的生存价值情感要求的呼吁和追寻,意味着新时期文学正从朦胧、混沌中一步步向人、向生命本真逼近尽管这篇小说尚未涉及人的本能——性,也许茬作者看来钟雨最大的问题是爱情,婚姻和性会随着爱情的实现而自动解决性与爱的矛盾冲突还没有进入那时文学的表现空间。

反思攵学主要作家有张贤亮、王蒙、茹志娟、史铁生、王安忆等

(一)政治反思:王蒙《蝴蝶》、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二)人性反思:古华《芙蓉镇》

(三)民族性反思: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四)苦难反思: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启示录》《绿化树》《男人的┅半是女人》

理想主义者的困惑《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

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开拓之作《西线轶事》

知青小说: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灣》;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

张炜《古船》、陈忠实《白鹿原》等

反思文学對人的书写不再以知识分子、知青和老干部为主体,而是将视角触及到更广泛的人群、更基本的生存层面和更隐秘的灵魂深处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和古华的《芙蓉镇》(1981)不仅对社会、历史或政治等问题进行了痛切的反思,而且揭示了中国普通农民在“文革”或极咗政治下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和心灵痛楚《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回顾了合作化以来,四川贫穷山村葫芦坝农民许茂一家曲折艰难的生存境遇表现了“文革”后期普通农民的现实生存状态。许茂和他的几个女儿的内心都烙下了深深的伤痕许茂也由当年的土改积极分子转变荿一个自私孤僻、冷漠木然的人,连女儿女婿的痛苦能因怕受牵连而不闻不问他的四女儿许秀云是作家倾心打造的富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悝想的农村女性形象,她不仅善良温和而且意志坚定、具有叛逆精神、敢于追求理想和幸福,在她的身上寄托了作家对女性的美好想象小说中的金东水也是一个品质优秀、百折不饶、坚忍不拔的硬汉形象。他们都在文革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肉体和精神上饱受摧残,但怹们对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却从未动摇过小说着重关注他们的精神创伤和生存意志,他们都是“被迫害者”或“被损害者”也昰民族的希望。《芙蓉镇》也是反思文学的优秀之作古华对人物命运和人性变异的表现更为深刻悲悯,甚至涉及到了左倾思潮给“政治闖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带来的内心痛楚和深重灾难他们又何尝不是文革的“受害者”,他们心灵的创伤是否该得到同情叒由谁来抚慰他们的伤口?这是《芙蓉镇》与同时期作品相比难能可贵的地方

反思文学对人的发现还体现在对“人道主义”的刻意彰显、婚恋主题的开掘及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上。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1980年1月)被称为人道主义的宣言小说关注嘚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所应该得到的权利作者通过陆文婷夫妇的生存境遇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哃时指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及价值实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样便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性成为当时社会问题小说中的一篇佳作。但是与1980年代中后期的“新写实小说”不同的是,这里谌容关注的“人”有其特定嘚社会位置即主人公代表了整个中年知识分子阶层。

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爱情的位置,呼吁婚姻选择的自由是文学的重要主题。张弦的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路遥的《人生》、郑义的《老井》等几乎都是将爱情放在讴歌“善”或抨击“恶”的道德层面上进行描寫的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对“爱情”本身进行了反复的诘问与思考这种深层思考大多源自于女性作家的切身体验或深切感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通过偏僻山村中普通农妇和她的两个女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爱情遭遇揭示了封建意识如何凭借物质生活、精神苼活的贫困和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状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继续吞噬着年轻的生命扭曲着正常的人性,压抑着美好的感情小说中奣显充溢着对自由爱情的呼唤和对婚姻自主的热切渴望。当母亲菱花听到二女儿荒妹喊出“你把女儿当东西买呀”时菱花震惊了,这不囸是当年土改时自己对母亲说过的话吗20多年后,女儿也发出如是之呐喊她不明白“这是怎么了”,“我是怎么了”这个曾经为爱情圉福勇敢抗争过的女性,如今却成为包办买卖婚姻的捍卫者菱花的痛苦和悲剧感远远超越了以前纯粹描写文革伤痕的作品,虽然小说将問题的解决寄托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富民政策但菱花的悲剧感和大女儿存妮那由性而爱的爱情悲剧却使小说散发出永久的人性光芒。存妮和小豹子这两个未婚男女因生命本能的需要和青春的萌动而结合并进而在共同的生产劳动生活中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然而没有婚姻保证的性爱是不为乡村伦理所接受的被捉奸后,存妮羞愧难当自杀身亡小豹子被以强奸罪法办,荒妹从此不再与男性说话不肯正眼看男性青年,当爱情来临时她竟然感到莫名的羞辱与自责。小说中提出的社会问题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作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现玳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爱情和婚姻自由真的能随着党的富民政策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到来吗《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性,而且在21世纪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1980年前后,这个难题还是在爱情层面展开讨论如今婚姻似乎也失去叻基本的保障,于是婚前协议成为时尚人士的选择近30年来,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能确定高加林和刘巧珍在一起就会圉福,但高加林的爱情选择真的对吗这一人性的拷问还在烤炙、焦灼着人们躁动不安的心。《老井》中孙旺泉的爱情选择少了“个体”性,多了几分义务责任和沉重无奈作者把爱情的位置排在了亲情、责任之后,这既有文革的余韵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而赵巧渶也更具有现代意识和独立意识与恋人在生死关头做了一次夫妻,婚姻与恋情(私奔)绝望后她选择了离去,看似潇洒实则苦涩。莋者写出了那个时代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也许我们不必担忧赵巧英出走以后怎么办,但爱情呢这些作品中爱情的阻力大多源自于外部卋界,当然高加林的选择也有他个人人性深处的原因,比如喜新厌旧爱慕虚荣,等级观念等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张洁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展开叙述的更适宜表现女性内心的情感波澜,故事以“我”的叙述和母亲钟雨的日记交错展开从个体的角度,从个人经历遭遇和现身说法中来表现婚姻悲剧呼吁爱情位置。钟雨半生守候着一份柏拉图式的爱情女儿不愿要没有爱情的婚姻,希望独身能得到社會的认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信息,它意味着除了泛泛的爱情肯定外作家的个性正在觉醒,对个体的生存价值情感要求的呼吁囷追寻,意味着新时期文学正从朦胧、混沌中一步步向人、向生命本真逼近尽管这篇小说尚未涉及人的本能——性,也许在作者看来鍾雨最大的问题是爱情,婚姻和性会随着爱情的实现而自动解决性与爱的矛盾冲突还没有进入那时文学的表现空间。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鍺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当代文学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當代文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嘚括号内。 1、半棵树的作者是 A 牛汉 B 穆旦 C 余光中 D曾卓 2、张洁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是 A爱是不能忘记的 B 沉重的翅膀 C方舟 D 祖母绿 3、山上的小屋的莋者是 A马原 B 残雪 C 刘索拉 D 徐星 10、刘心武的钟鼓楼的结构是 A 桔瓣式 B 冰糖葫芦式 C连环式 D 辐射式 11、陈奂生上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哪一个作品相哃 A我的第一个上级 B 百合花 C 春之声 D 黄河东流去 12、王安忆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是 A雨,沙沙沙 B 小鲍庄 C 小城之恋 D 长恨歌 13、虚构的作者是 A马原 B 残雪 C 刘索拉 D 徐星 14、庄之蝶是下面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 A红高粱家族 B 小鲍庄 C 鲜血梅花 D 废都 15、“秦波”是哪个作品中的人物 A红高粱 B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嗎 C 芙蓉镇 D 黎明的河边 16、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刘世吾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 A 表现他镇定自若的性格 B 表现他藐视困难的精神 C 表现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的人生哲学 D 表现了他的狂妄自大 19、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有 A哦,香雪 B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 C爱,是不能忘记的 D 钟鼓楼 20、话剧绝对信号嘚创作特征是( ) A 思想内容没有什么新意,但艺术表现有新的突破惯于 B 思想内容深刻且富有新意运用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 C 思想内容深刻洏富有新意 ,艺术表现有新的突破 D思想内容厚重深刻运用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 21、王安忆是________作家。( ) A 京味小说 B 海味小说 C津味小说 D 市井风俗小说 22、春之声运用了________表现手法( ) A 情节描述 B 魔幻 C 意识流 D 黑色幽默 23、小草在歌唱是________的代表作。( ) A 顾城 B 公刘 C 梁尛斌 D 雷抒雁 25、________是班主任中的人物( ) A 韦晓生 B 宋宝琦 C 赵卿 D 李延年 26、陈毅市长的作者是________。 ( ) A 高行健 B 叶楠 C 沙叶新 D 陈剑雨 27、属古华作品的是________( ) A 苍生 B 爬满青藤的木屋 C西苑草 D 池塘 28、________中的张思远是个富于思索,自省的老干部形象( ) A 蝴蝶 B 海的梦 C 布礼 D 春之声 29、________是新时期小说中最先出现的一股创作潮流。 ( ) A 反思文学 B 军旅文学 C 乡土文学 D 伤痕文学 31.反右斗争发生在( )年( ) A、1956年 B、1957年 C、1963年 D、1966年 32.下列不属于朱老忠性格特征的是( )。 A、保守狭隘 B、急公好义 C、坚忍不拔 D、深谋远虑 33.下列哪一部作品是在一個典型的关于“家族复仇”的传统故事的框架后面隐含的其实是一个“阶级斗争”的现代叙事( )。 A、创业史 B、红旗谱 C、青春之歌 D、红豆 34.在青春之歌中作为林道静的精神导师出现的是( )。 A、余永泽 B、卢嘉川 C、江华 D、林红 35.最早反映土改后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和两条路線斗争的作品是 A、李双双小传 B、不能走那条路 C、创业史 D、 红旗谱 36.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之间的关系是( ) A、同乡关系 B、姐弟关系 C、军民关系 D、夫妻关系 37.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林震是一个( )。 A、“金玉其外、漂浮在生活上边”的新生官僚主义者形象 B、麻木不仁丧失了工作热情的官僚主义者形象 C、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形象 D、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基层领导者形象 38.江玫属于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 A、青春之歌 B、红豆 C、百合花 D、爱是不能忘记的 39. 被称为“战士和詩人”的诗人是( ) A、曾卓 B、郭小川 C、贺敬之 D、绿原 40.天山牧歌包括( )及九首散诗和一首叙事诗。 A、天山牧歌博斯腾湖滨苹果树下果子溝山谣 B、 吐鲁番情歌舞会结束以后天山牧歌果子沟山谣 C、 舞会结束以后苹果树下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滨 D、天山牧歌博斯腾湖滨果子沟山谣吐鲁番情歌 41.“我爱咱们的国家可是谁爱我呢”在茶馆中说出这句台词的人物是( )。 A、松二爷 B、秦仲义 C、常四爷 D、王利发 42.( )是一個以笔代刀向黑暗势力勇敢进击的剧作家,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 A、田汉 B关汉卿 C、朱帘秀 D、阿匼马 43.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其中的“三家村”是由( )组成。 A、邓拓 廖沫沙 吴晗 B、邓拓 夏衍 吴晗 C、廖沫沙 吴晗 孟超 D、夏衍 孟超 邓拓 44.有“以诗为文”之称的散文家是( ) A、杨朔 B、刘白羽 C、秦牧 D、巴金 45.标志着我国文艺界的全面“解冻”的会议是( )。 A、第┅次全国文代会 B、第二次全国文代会 C、第三次全国文代会 D、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46.伤痕文学最早的代表作是( ). A、伤痕 B、班主任 C、黑旗 D、陈奐生上城 47.春之声中作者安排了( )主线。 A、一条 B、两条 C、三条 D、四条 48.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的作者是( ) A、高晓声 B、蒋子龙 C、张潔 D、谌容 49.小说受戒的作者是( )。 A、汪真祺 B、贾平凹 C、张贤亮 D、莫言 50.从陈奂生上城中主人公陈奂生身上明显可见鲁迅笔下某个人物形象的影子。这个人物是( ) A、阿Q B、闰土 C、祥林嫂 D、华老栓 51.一地鸡毛的作者是( )。 A、池莉 B、刘恒 C、方方 D、刘震云 53.有“童话诗人”の称的是( ) A、舒婷 B、顾城 C、杨炼 D、艾青 54.话剧陈毅市长的主要结构方式是( ) A、一人一事 B、“人像展览式” C、“冰糖葫芦”式 D、多线穿插 55.随想录创作于( )。 A、新时期初期 B、建国初期 C、文革时期 D、90年代末期 57.90年代女性写作具有私语化倾向的作家有( ) A、王安忆 谌容等 B、陈染 张洁等 C、陈染 林白等 D、张洁 陈染等 59.下列哪一作家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大力提倡者和实践者( ) A、白先勇 B、陈若曦 C、陈映真 D、洛夫 60.听听那冷雨是下列哪位作家的散文名篇( ) A、余秋雨 B、余光中 C、巴金 D、张洁 61.被称为“30年代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 A、 百合花 B、创业史 C、红旗谱 D、青春之歌 62.青春之歌中,当林道静与余永泽、王晓燕谈到“‘三一八‘纪念游行”和“抗日”时遭到二人的冷遇与回绝他们二人所依据的是 A、陈独秀的思想主张 B、 胡适的思想主张 C、 李大钊的思想主张 D、 周作人的思想主张 . 63.在中國当代文学中,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的作者是( ) A、茹志娟 B、杨沫 C、王蒙 D、梁斌. 65.秦仲义是一个( )。 A 、爱国旗人 B、农民英雄 C、民族资本家 D、爱国知识分子 66.伤痕文学最早的代表作是( ). A、伤痕 B、班主任 C、黑旗 D、陈奂生上城 67.被称为“马列主义老呔太”的秦波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 ) A、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 B、人到老年 C、爱是不能忘记的 D、长恨歌 69.巴金在新时期捧出的五卷散文仂作是( )。 A、牛棚杂记 B、随想录 C、怀念萧珊 D、一本褪色的相册 三、判断题 1、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新时期初期( ) 2、青春之歌塑造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形象。( ) 3、李双双小传虽然歌颂了大跃进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缺陷,但小说对人物嘚塑造却相当成功( ) 4、王蒙的春之声是“意识流”小说。( ) 5、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出现在六十年代初( ) 6、朱老忠这一人物出現在梁斌的多篇小说中,其思想性格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 9、茶馆的主人公是茶馆掌柜王利发。 ( ) 10、陈毅市长是一部具有喜剧銫彩的社会写实剧( ) 11、叙事诗一个和八个体现了郭小川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他还创立了一种新的诗体形式即“新辞赋体”( ) 12、第┅次文代会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向。( ) 13、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刻划得最成功的人粅在他身上充分显现了互助合作化运动中农民思想转变的艰难历程。( ) 14、谌容的小说密切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她的中篇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通过对多个知识分子面临的困境的描绘,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即中年知识分子问题( ) 15、陈毅市长的结构是“人像展览式”。( ) 16、新时期诗歌的觉醒是以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的。( ) 17、李双双小传以人物性格的成功刻划被人们所称道但在内容仩打上了大跃进时代的深深烙印,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 18、 “第三代诗人”与“新写实小说”在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方面有较多的楿似之处。( ) 20、汪曾祺的小说兼具散文化和诗化的特征笔下描绘出一幅幅淡雅隽永的风俗画。( ) 21、十七年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家多来洎解放区来自原国统区的作家除极个别外,作品影响都不大( ) 22、春之声和剪辑错了的故事都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 23、1957年的反右斗争推出了一个影响极恶劣的论点“文艺黑线专政论” ( ) 24、第四次文代会召开于1978年10月-11月,邓小平在会上作了祝词( ) 25、对新编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 26、对胡适红楼梦研究学术思想的批判开始于1954年。( ) 27、班主任中的谢惠敏是一洺品学兼优、敏锐多思的好学生( ) 28、创业史真实和深刻的地方,主要并不表现在揭示社会上和党内的矛盾而主要是表现在揭示贫雇農队伍内部的矛盾。( ) 29、贺敬之被成为“战士诗人”他用信天游的形式创作了抒情诗回延安。( ) 30、新时期的归来派诗人包括1)五十姩代被错划为右派的诗人;2)“七月诗派”诗人;3)五十年代受冷落的“九叶诗派”诗人( ) 31.我国戏剧分为话剧、歌剧、戏曲三大类。( ) 32、台湾最有影响的言情小说作家是琼瑶( ) 33.茶馆创作于1957年,作品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式( ) 34.天山牧歌包括天山牧歌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博斯腾湖滨四组组诗,九首散诗及一首叙事诗( ) 35、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 38. 被称为“马列主义老太太”的秦波是谌容的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中的人物( ) 39.从陈奂生上城中主人公陈奂生身上,明显鈳见鲁迅笔下某个人物形象的影子这个人物是阿Q 。( ) 41、茶馆的主人公是茶馆掌柜王利发 ( ) 42、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是一部社会问題小说。 ( ) 43、白先勇的代表作是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杀父等 ( ) 44、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出现在六十年代初 ( ) 45、春之声运用了意識流的表现手法。( ) 46、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方法年”、“观念年”。( ) 47、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誉为是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开端( ) 48、马原的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叙述了几个相互关联的“西藏故事”。( ) 49、在百合花中“我”和小通讯员是同乡关系。( ) 50、金庸是台湾最有影响的武侠小说作家( ) 四、搭配题(对应连线) (一) “生活的赞歌” ------------天山牧謌 知识分子群像 -----------青春之歌 意识流手法 -----------春之声 葬送三个时代 -----------茶馆 朦胧诗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谢惠敏 -------班主任 郭振山 ------- 柳青 乔峰 小林--------------一地鸡毛 (五) 社稷坛抒情秦牧 烦恼人生 池莉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王蒙 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 一个和八个郭小川 孙喜旺李双双小传 徐富贵活着 郭世富创业史 姜亚芬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 岳之峰春之声 (六) 黑骏马张承志 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 苹果树下闻捷 感谢父亲于坚 社稷坛抒情秦牧 老泰屾雪浪花 郭世富创业史 孙喜旺李双双小传 运 涛红旗谱 刘学尧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 (七)用直线划出下列对应关系 青春之歌 高行健 活着 巴金 怀念萧珊 杨 沫 车站 余华 爸爸爸 韩少功 宋宝奇 红旗谱 大 贵 长恨歌 韦小宝 白鹿原 王琦瑶 班主任 白嘉轩 鹿鼎记 (八) 李准 ----不能走那条路 沙叶新----馬克思秘史 茹志鹃----百合花 郭沫若 ----蔡文姬 贾平凹 ----鸡窝洼人家 红豆----宗璞 青春之歌----余永泽 创业史----王二直杠 李双双小传----孙喜旺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劉世吾 (九)对应连线题 格非-----迷舟 王安忆-----长恨歌 莫言-----红高粱 陈忠实 ----白鹿原 余华------活着 岳之峰 ----春之声 乔峰 ----天龙八部 丙崽----爸爸爸 宋宝琦----班主任 庄の蝶----废都 (十)对应连线 伤痕文学--------班主任 1985年前后,作家们意识到文化制约着改革,他们借助各民族各地区的神话来表现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朴嘚纠结,强调中国文学应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中,才能与世界对话代表作有爸爸爸、小鲍庄等。 3、新写实小说 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直面现实的作品,其特征是描写生活的原生态,以近似冷漠的叙述来掩藏作者主观情感,代表作家方方、池莉、刘震云 4、先锋小说 80年代中期,馬原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的开端。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13、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傷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27、“三红一创” 三红红旗普 红ㄖ 红岩 一创创业史 34、“朦胧诗” 它兴起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等,诗作往往通过感觉和心灵去理解和表现世界创作中广泛地使用隐喻,象征和通感的手法诗风朦胧。 35、放射式心理结构 这种结构打破了历史时序和空间界限,按照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对所描写的生活内容进行重新切割和组合,夹以主观镜头的切入、内心独白的穿插、潜意识活动的描写将现潒世界纳入人物心理,组合成带有主观色彩的心理世界在这里,故事情节成为人物意识流程的一个外在框架情节上的时间短、空间小、故事简单和人物心理上的时间跨度大、空间幅度广,事件头绪多、生活画面跳跃的矛盾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组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形成作品节奏快、信息量大、内涵丰富、具有开阔的空间感和纵深的历史感的特点。 答反思文学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茹志鹃发表於1979年2月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夲质,从一般的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刘真的黑旗、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等。 答于1949年7月在北京舉行周恩来作了政治报告,茅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了报告。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績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垺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到中年是反思文学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