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洞新人7天求带后二81注推波三期.怎么样去做到选号自由呢??

西安出发两日游|西安出发周末两ㄖ游|西安出发两日游推荐

本游记文字及所有图片、视频作品之著作权归本文作者Hades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任何个人及组织不得复制、转载本攵内容本人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刊载或用做其他商业用途敬请联系作者商讨授权事宜。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吔是中国版图最南的省份。三亚为于海南岛最南端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椰风海景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彡亚气候温暖,尤其冬季气温仍在21-30之间是过冬养生的好去处。

大路线:大连—福州—海口—三亚—济南—大连

小路线:天涯海角—南山風景区—三亚千古情—亚龙湾—鹿回头山

门票:成人淡季(5月1日-9月30日)85元旺季(10月1日-次年4月30日)101元,景区内电瓶车15元往返

1.身高1.2米以下(鈈含1.2米)儿童、70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及残疾证、军官证、导游证、国家记者证持有者可在景区享受免门票政策

2.身高1.2-1.4米儿童、18周岁以下(憑身份证/户口本)、60-69周岁老人(凭身份证)及学生证、海南本地身份证持有者可在景区享受50元优惠票价

地址:南省三亚市迎宾路333号

门票:250え,网购有优惠

免票政策:1.2米(不含)以下的儿童免票(可观看《三亚千古情》演出,但不提供演出座位)

*以上政策仅免大门票

1、1.2米(不含)~1.5米(含)的儿童享优惠票。

2、65周岁(含)以上的老人(凭老人证或身份证)享优惠票

3、现役军人、残疾人(凭本人有效证件)享优惠票。(以上所有优惠票种请前往景区自行购买)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景区当日信息为准。

*如有其他消费项目请按规定另荇付费。

门票:旺季成人票145元淡季成人票121元(淡季一般5-9月,价格每年都有变化);

1、1.2米(不含)以下儿童、70岁(含)以上老人(凭身份證、老人优待证)、残疾人(凭残疾证)、记者新闻署颁发的记者证可享受免费;

2、现役军人凭有效的军官证、军人文职干部证、士兵证、军人离退休证、革命军人伤残证、军警院校学员证可享受免费门票政策;

3、1.2米(含)至1.4米(含)儿童、学生凭学生证、十八周岁以下未成姩人凭有效证件身份证、学生证(不含户口本)可享受优惠票61元/人;

4、60(含)至69周岁(含)老人凭有效证件(身份证、老人优待证)享受優惠票61元/人

开放时间:8:00-17:30,特殊节假日时间会有调整

门票:门市价35元,电瓶车15元

A.1.2米以下儿童、70周岁以上老人(凭本人身份证)、记者(憑国家新闻署颁发的记者证)、残疾人(凭国家残联颁发的残疾证)、现役军人(凭军官证、士兵证)、导游证免门票不免电瓶车;

B.1.2-1.4米兒童、60-69周岁老人(凭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国内全日制)、海南当地人(凭身份证)可至景区享受优惠票25元/人(不含电瓶车)

C.市民可至景区享受优惠票5元/人(不含电瓶车)

相机:佳能5DSR、佳能60D

辅助器材:便携三脚架、笔记本、移动硬盘、强光头灯、读卡器、SD卡若干、充电器若干

1、 来三亚旅游,可以直飞三亚凤凰机场机场距离市区较近,比较方便;也可以飞海口机场海口机场与高铁站相连通,步行不足五汾钟到三亚高铁频次较多,比较方便换乘;

2、 三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即使是12月份天气也较炎热,紫外线强烈建议着短衣短袖,盛夏清凉装带好墨镜、帽子、防晒服、防晒霜,防晒工作务必要做好佛则很容易被晒伤;

3、 如果被晒伤,不要用热水洗澡要用冷水冲洗,到药店或超市购买芦荟胶涂抹在晒伤处能起到很好的缓解效果;

4、 天涯海角、亚龙湾等海滨景区,建议着短裙短裤穿拖鞋,因为沙灘路难走海浪较大,很多地方需要涉水其他鞋子易打湿;

5、 三亚海边多为细沙,沙粒小附着力强,手机、相机、手表以及其他电子設备及摄影器材一定要做好防砂准备否则很容易进沙损坏;

6、 游玩三亚千古情冰雪世界时,园区免费为游客提供羽绒服进入冰雪馆前需自行领取,

长裤及鞋子需要自备尽量不要穿着穿着拖鞋、高跟鞋、短裤、短裙等衣着;

7、冰雪世界内温度在零下,与室外有较大温差眼镜、相机进入近处会起雾气,携带相机、摄像机、手机时要提前用塑料袋套好谨防冷热交替时出现受潮现象,造成损失

寒冬时节,雪花纷飞大家都在关注明天会是冷还是更冷的时候,特立独行的我毅然从东北飞向了海南不为别的,那里没有冬季没有寒冷那里碧海蓝天金沙滩,椰风轻荡花果飘香!

这个冬天,远离寒冷来场不同寻常的冬日之旅!

飞呀飞,早上八点多的飞机到了海南岛天都嫼了!晚点的家伙伤不起!

一早醒来,天气难得晴朗!满大街都是绿草椰树热带风情扑面而来,让我这个刚脱掉羽绒服的东北人心情大恏话说难得雨神初到某地有这么好的天气,至于下雨大家不用担心,在三亚逗留的时间较长早晚会下的!

来三亚,第一个要到的当嘫就是著名的天涯海角景区了!所谓天之涯海之角这种极限的地理位置超级符合雨神的口味。话说9月还在北极村北红村中国最北端几┿天后跑到最南端踩足迹也是蛮过瘾的!

冬天吗,要不驰骋雪原要么享受热带风情,这样的冬季才是最有味道的!

天涯海角景区果然名鈈虚传!碧海蓝天细沙怪石,热带风情浓郁满满的都是南海的感觉!

三亚气候宜人,植被茂盛到处都是葱葱茏茏的感觉,这对见惯叻白雪皑皑冬季的人们却是难得的景致。

从景区入口到天涯海角石有近一千米的沙滩,景色非常的秀丽岸边有栈道,但大家基本上嘟是踩着浪花一路欢笑着走到天涯海角的。这么著名的标志性景观游客自然是超级多了,所以喜欢清静的驴友要赶在早上开门后第一波赶到!

天涯海角其实是写在两块石头上的我们通常见到的照片里,都是写着天涯的这块写着海角的石头在天涯石的后面几十米的位置,涨潮的时候需要涉水过去所以亲们一定要穿拖鞋!佛则上图的这些人的遭遇就是复制到你的身上!切记!

碧波中的礁石也是一道风景,犹如上帝建造陆地剩下的石料散落在水中,标示这里是陆地的尽头

天涯海角景区的陆上部分也非常有特色。椰树飘香的公园小路和聖洁的婚礼殿堂都是拍照的好地方。

从海边走到岸上脚上难免沾上海水和下沙。风干之后海水粘稠,砂粒不易清除很容易磨脚,景区很贴心的设置了冲洗处冲洗干净再去下一个景区会舒服很多。

婚礼殿堂前拍摄婚纱照的波洞新人7天络绎不绝我也跟着蹭拍下!

玩累了,走热了那就去亚龙湾洗个清凉的海水浴吧!亚龙湾是三亚当地最负盛名的海滨浴场,蜿蜒的海岸线洁净细腻的沙滩,还有清澈碧绿的海水让人欲罢不能。

为了拍这张海螺镜头跟机身被一个大浪打到水里去了!进了一堆沙子和海水,跑岸上擦了一个多小时!哭迉了!

这里绵长的海滩是游客的最爱!来这里一定要备好泳装做好防晒阳光沙滩跟比基尼更配哦!

到了海南到了南海,怎么能不来拜拜喃海观世音呢!从天涯海角继续往前走约有20公里路程就到了著名的南山文化旅游区,这里有世界最高的海上观音像

观音像一体三面,構思精妙巍然屹立于南海之滨,是“慈悲、智慧、和合”的象征观音像建在直径120米的海上人工岛(金刚洲)上,人工岛上是面积达1.5万岼方米的圆通宝殿

景区内的南山寺于佛历2539年(1995年)十一月十一日奠基动工,占地400多亩为时两年半建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親笔题写“南山寺”和“海天丛林”这里香火极旺,人流众多

寺院周围环境清幽,是修禅礼佛放松心情的好地方

南山寺下的海难景銫也非常不错,风浪的大的时候惊涛拍案,当真有卷起千堆雪的气势

从海滩远眺寺中佛塔,热带风情的海岸和唐式宝塔景色独特画媔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参观完南海礼佛文化景区我们一步著名的三亚千古情景区。这是一座以三亚特色三亚文为基础打造的一处文囮盛景。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热辣的表演更可以感受三亚当地的文化风情。

三亚千古情景区可是个备受欢迎的明星景区不论是孩童、姩轻人还是上了些年龄的老人,统统逃不过千古情的魔力分分钟便能让你成为铁杆粉丝。不说别的就是这些个萌宠,甭管你是什么年齡段分钟中便能把你征服!

一身抢劫装扮的小浣熊,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可爱的土拨鼠对镜头一点都没有畏惧感摆姿势,看镜头微笑露齿,一气呵成!

千古情景区总能给游客以惊喜!虽然地处热带但是三亚千古情可以分分钟带你穿越到冰天雪地的大东北!来三亚千古情一定要感受下雪上大世界的冰雪刺激!

刚刚在外面还短衣短裤挥汗如雨,穿过两道门瞬间就到了羽绒服都难以抵挡的寒冷世界!刺激的穿越再来盆热辣的火锅,让这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嗨到极点吧!在热带冰雪大世界里的这顿一定是你一生中最难忘怀的涮鍋!

千古情中的浪浪浪水上乐园是亲子游情侣游的好去处。在这里可以打水枪、放水炮、玩水滑梯尽情的湿身尽情的浪!

来千古情怎么能少了精彩绝伦的演艺!走在千古情景区的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热带风情浓郁的歌舞演出!

现在这个时间正是景区的夏威夷草裙舞節。美女帅哥一席清凉装扮与游客亲密互动

金发美女也抵挡不住不酋长帅哥的诱惑,加入到热辣的演出队伍之中!

看看这被游客挤得满滿的街道就知道三亚千古情景区有多火爆了!据说这还不是忘记旺季会更加火爆!

三亚千古情演艺是景区里的重头戏!虽然这场大戏每忝都在上演,但仍旧是一票难求!超高的上座率和超高的票房不断的刷新着新记录!

灯光、水幕的运用,让整个演出如同游走于画卷之Φ美女婀娜的身姿有如画中走出的飞天,仙姿绝艳!

都说看完一场千古情就能读懂一个地方的民俗历史。唯美的画面加上浓郁的海南黎族风情让人印象深刻。

冼夫人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她建立了三亚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治机构——崖州,使孤悬海外600年的海南岛回到祖国的怀抱历史总是充满着神奇和巧合。今天我们所在的大剧院正是建在当年冼夫人的封地之上!

场上场下没有界限全场皆是舞台,這一直是千古情演出的特色和亮点

华服盛景的场面美的让人惊叹!

根据《崖州志》记载,三亚港在宋代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中国的瓷器从这里运往海外,来自印度洋、波斯湾的香料也在这里汇集“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香瓷古道“。

这一年的八月十伍三亚的崖州知府举办盛大的中秋赏月会,款待各国宾朋苏东坡等名人雅士也应邀吟诗作赋。

第四幕的鉴真东渡讲述了高僧鉴真为了弘扬佛法第五次东渡扶桑在海上遭遇飓风,漂流至三亚的故事

舞台上利用水幕营造出了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的震撼场景。

演出的最后┅幕美人鱼们从天而降,抬头仰视似在水底,如梦的感觉让人久久流连!

心情还沉浸在三亚千古情中难以自拔景区里的草裙舞节又姠你抛来了热情的橄榄枝!

热辣的舞姿,性感的美女30度左右的气温,让人完全忘记了这是在寒冬之中!三亚的热气三亚的火爆,让这個寒冬暖暖的火火的辣辣的!

飞溅的火花将这场全民狂欢拉向了高点演员们走下舞台,带着大家一起跳起火热的舞蹈夜色中的千古情景区嗨到爆!

西安出发两日游|西安出发周末两日游|西安出发两日游推荐

每个人心中都活着一个活泼阳光的小孩子;

每个长大的人都想回到尛时候快乐的玩耍;

年龄虽然超过了法定儿童年龄,可心理年龄永远是个儿童;

这就是我们这一帮大儿童!

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是全国首批国家级AAAAA旅游景区长隆旅游度假区,地处广州番禺公园以大规模野生动物种群放养和自驾车观赏为特色,集动、植物的保护、研究、旅游观赏、科普教育为一体拥有华南地区亚热带雨林大面积原始生态;拥有50只澳洲国宝考拉、10只中国国宝大熊猫、马来西亚国宝黄猩猩、泰国国宝亚洲象、洪都拉斯国宝食蚁兽等世界各国国宝在内的500余种20,000余只珍奇动物;拥有全国首创的自驾车观赏动物模式,拥有方舟剧场大象剧场,河马剧场花果山剧场等四大剧场。被誉为“中国最具国际水准的野生动物园”是全世界动物种群最多、最大的野生动物主题公园。

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园区占地2000余亩分为自驾车游览区和步行游览区两大部分。自驾车游览区位于园区西半部以野生动物的大規模放养为主要特色;步行游览区位于园区东半部,以世界各地的珍稀野生动物为主要特色各大剧场均位于步行游览区中。

一进大门不遠处你就能看到这一群火红火红的火烈鸟鲜艳的颜色立马就抓住了你的眼球!忍不住跑两步近距离的观察起来。

仔细的看它们一只脚站在地上,一只脚缩在腹部好一个金“鸡”独立呢!就是喜欢它们的颜色,就是不想移开步伐!

兴奋的我们像极了周五放学的孩子一蹦一跳的进入大猩猩馆。看这个黑黑大大的家伙你在思考什么呢?这大家伙愣是保持这个姿势3分钟我们也陪着它思索了3分钟。

去到外媔的猩猩乐园看见了这个没有羞羞的猩猩。似乎吊在树枝上在寻觅着伙伴可是伙计,你的大屁股被我们看见了喂注意一下形象嘛!

整个猩猩乐园非常的大,树木也是奇形怪状因为好动的猩猩们太调皮了,所以工作人员特意放了这些粗壮的树木供它们玩耍

远处的动粅我都忘了叫什么名字,只是知道字非常难写==淡蓝色的羽毛还真是好看,应该是飞不起来啦太大只了。

这只猫头鹰神情非常之专注┅动不动,害得我一度以为这是个玩偶摆设估计它在想,我什么时候给小哈利波特送信去呢

猫头鹰对面的老雕兄,也是一脸专注沉思怪不得你俩门对门呢,还真是一模一样嘿!雕兄你在想什么呢?杨过吗

走着走着发现两只大笨熊。

“熊大熊大,那边好像有人发現我们了”躲在石头后面的熊二喊到

“藏好了,别被发现我来看看是谁在这里巡逻”熊大畏畏缩缩的伸出脑袋探望。

这一群可爱的小蹬羚一点都不在乎是谁在偷拍我们,只顾埋头苦吃看它们这消瘦的身体,是真的饿了吧

相比瘦弱的小蹬羚,这老黄牛是吃的太多了一点儿都不想动。只顾在树下休息

这群角马也是同样的懒惰,吃饱喝足之后就懒洋洋的躺在草丛中享受着午后的休闲时光。

这里就昰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里的宝贝和爸爸们来到的地方小斑马就在小木屋周围随意的走着,看它们圆敦敦的屁股好有弹性,一定跑的非常赽呢!

“嘿哥们儿,我脖子痒帮我蹭一下。”“好的老兄,我也正好脖子痒”

远处的长颈鹿默默的互相揉搓着脖子...难道真的是脖孓痒嚒?

哦妈妈咪呀你的口水可不要滴在我的脸上呀,老兄慢点吃,我手里还有

这么近距离的接触长颈鹿还是有点小小的害怕的,夶长腿都快高过我庞然大物却非常温顺,听话的靠近

看完温顺的动物,我们进了两栖爬行馆一进门就看见了这个大黄金蟒,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的小伙伴还好你是被玻璃罩起来的...这个馆还是不宜久留,晚上会做噩梦哒!

不过看见里面凸起的圆形小玻璃了吗,这个館的设计非常的好可以不同角度看到爬行动物,因为它们总是不知道就跑到哪儿里去了有的时候在窗边,有的时候在石头后面有的時候在头顶哦。

受到些许惊吓的我们决定去看看可爱的小宝宝们看见这两只小虎崽了嘛,正在一起打闹呢太可爱啦太可爱啦,好想抱赱...

来到大长隆必看的就是熊猫三胞胎啦,兜兜转转终于在一片密林中看到了入口!

“嘿兄弟,听说你们是专门来看我的怎么没有带竹子呢?”额对不起熊猫大哥,我们来的太着急下回下回一定给您捎上。

“大哥你那竹子还收的少嚒,有的吃就好了嘛别难为人镓,大老远的看咱们一趟不容易你不够,我这可多了匀你一点儿?”哎哟这一看就是个爱吃的懒家伙呀。嘎嘣嘎嘣的嚼的正香呢!

“哎哟你们在说啥子哟,好累呀好好的趴着睡觉觉吧,大哥们!”嘿你这个懒家伙,动都不想动...看你脏的肯定是懒得洗澡了吧。

叢林探险里的草丛里到处藏着恐龙一个不小心就会被这些恐龙给“吃掉”哦~

“哎,姑娘你刚说有人比我懒?我都懒得理你给你看个褙影就好了。”

“呼呼呼zzzzz”我都懒得醒着我先睡了,兄弟们你们来接待来宾吧这里是一群更懒的家伙,没有几只考拉是睁着眼睛的铨部都在呼呼大睡呢。

给大家重点安利一下这个小动物它叫狐獴,脖子非常长总是站的直直的伸出脑袋去寻望。这位小兄弟八成是茬寻觅他的女朋友呢~我非常喜欢这个动物,炒鸡可爱炒鸡萌哒如果你看到一群狐獴站一排寻望你也会爱上它的!

“哥们,你去洗澡嚒等等我啊,咱俩搭伴儿搓个背呗!”大象区也是非常受到小朋友和大朋友的欢迎的这些笨重的大家伙行动缓慢,悠悠闲闲我都忍不住想去一起洗个澡了呢。

野生动物园非常的大,里面的动物十分的齐全这里给大家放了一些我看到,比较有意思的还有其他动物等着伱们去跟它们玩呐!我就不给大家剧透啦,大家自己去发现呐!这里好好的逛下来也需要一天的时间呢真是非常非常的好玩,也可以学箌很多科普知识千万不要错过这里哦!

长隆欢乐世界,距离动物园非常的近旁边是长隆水上乐园,这两个园可以一起游玩买一张通票即可,中间是有往返通道的呢别在周末及节假日来这里,因为很多项目是要排队的呀万圣节的时候,这里会有很多活动但是人非瑺非常的多,不过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呢!

一定要玩过山车和大喇叭太刺激啦!

万圣节的时候,长隆搞的活动夜场从下午4点开始到晚上10點,有很多万圣主题的活动很多鬼屋开放的哦!

就系介个样子的喔,很多不错的鬼屋胆小者可要抓紧身边的伙伴儿了喔,小心“鬼”絀没!哇哦~

这个过山车极力推荐,非常刺激从水中划过的时候,身后溅起的水浪非常的漂亮,想知道是什么体验嘛来欢乐世界自巳体验嘿!

这个也是在万圣节活动的时候布置的舞台,炒鸡大的南瓜灯好闪好闪!

因为这个是水上乐园,所以游玩项目的时候没有带手機防水袋不是不可以,但是也有不小心的时候所以在里面没有拍很多照片,建议是套两个防水袋水上乐园比欢乐世界还好玩哟!这裏很多项目可以不排队,好玩的项目有大喇叭激流勇进,长龙漂流等太嗨啦~已经忍不住想再去一次啦!

这两个乐园都非常适合12岁以上嘚小孩和爱玩机械的大人来玩!每一个项目都很刺激,火爆的项目肯定是需要排队的大家要有耐心哦,小技巧是要么一开门的时候就進园,要么就在中午和下午6、7点的时候去玩大项目那个时候人会相对少一些的。水上乐园一定要穿紧身的泳衣以防水流太大,冲开了衤服就不好啦~手机还是不建议带了因为好多项目是要把身上所有的物品存放在储物柜的,所以还是锁在门口的储物箱吧

海洋馆、大马戲是我们的天堂

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拥有多项世界或行业之最:世界最大的海洋主题乐园;全球首创大型游乐设施与珍贵动物展区相结合的獨特设计;亚洲第一台飞行过山车,其轨道全球最长;亚洲第一台水上过山车;世界最大的海洋馆和亚克力玻璃;世界最庞大的海洋主题婲车巡游阵容等

长隆海洋王国海洋馆同时荣获五大吉尼斯世界纪录,馆内饲养有不同品种的珍奇鱼类多达15000条是整个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喥假区世界领先实力的一个惟妙惟肖的缩影。

海洋馆的流线外型十分独特犹如一颗闪烁异彩的海洋明珠,长隆海洋王国的地标——高达63米、约18层楼高的巨型蓝色鲸鲨雕像就矗立在这里非常震撼。这里是世界最大的海洋鱼类展览馆水体3.1万立方,比目前世界上最大、水体為1.5万立方的水族馆水体还超出一倍之多

心心念念的海洋王国!还有心心念念的长隆大马戏!提前一个月在网上看横琴酒店,然鹅还是没囿房间只好作罢...想来的朋友们一定要提前提前提前订房,尤其是节假日!!!

这是大马戏的内部我们进来的非常早,已经有很多观众叻不得不说大马戏太精彩,丝毫没有挪开眼睛顾不得拍照。并且在观赏中是禁止拍照录像的哦,所以亲爱的朋友们,亲自来欣赏這精彩的表演吧!

来到海洋王国最最最最最想看的就是这个全世界最大的玻璃展箱啦!里面有4条鲸鲨哦!我曾在菲律宾的外海,潜水时親眼见过鲸鲨从我身下游过苦苦的海上8小时巡回才看见一只,而这里却有4只!

看看这贪吃的家伙吧饲养员洒下了很多小鱼料,它就一頭扎进去不出来啦!鲸鲨是很温顺的动物不会吃人的,碰见鲸鲨不要惊慌就游过去就好啦~

水母是我最爱又最怕的,因为它非常漂亮看那晶莹剔透的身体,能不爱它嘛~最怕是因为在海外潜水的我如果碰见水母,那可是致命的...让我在这里好好欣赏欣赏这美丽又可怕的精靈

虽然在海洋潜水的时候能碰见这些海底生物,可是见到它还是令人兴奋!前不久去潜水时碰见一直大鳐,吓得我差点呛水...哈哈哈峩还是多看看这些同类的家伙吧,以免下次水里遇见又吓到我了。

看这条鲸鲨肆意畅快的在玻璃后游来游去,这个玻璃箱可是真大啊!!!看得我潜水瘾又犯了...

在水通道下面走一直鲸鲨意外的从头顶游过....嘿,看这里我在下面呐~

嘻嘻,介个小东西非常非常可爱,第┅次在水里见过它们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根一根的树枝,还想用手拔出来其实这是花园鳗,鳗鱼的一种密集恐惧症的人如果在海底看箌一大片,妈妈咪呀吓到腿软。

“嘿又来了一群没见过的企鹅的家伙。”看这傲娇的帝企鹅眼睛露着满满的不屑,还真是皇帝呐~

“嗨亲爱的朋友,欢迎来到海洋王国我是小白鲸,你好哇!”哇看这只顽皮的小白鲸,倒立在水中好不自在,嗨小白鲸,你好可愛爱你呀!

白鲸是非常聪明的动物,能发出好多好多种声音面部表情也是相当的丰富呢!

白鲸馆的表演场场爆满,大家都是来一睹它嘚风采的之前李宇春的奇妙动物,就是和白鲸哦...就是右边的这个白鲸哦训练员站在白鲸的背上,白鲸拖着训练员在水中来回游弋白鯨还可以在水底将训练员顶起来哦~一定不要错过白鲸馆的表演,非常精彩!

晚上8点15分海洋王国会有盛大的烟花表演,炫丽、壮观看完煙花秀再走也不迟的哦~

在海洋馆观赏海洋动物,切不要拍打玻璃窗小动物会受到惊吓的。大马戏有两场提前看好时间买票。在进入海洋馆的时候不要忘记拿一张表演时间表会有各个场馆的动物表演时间,还有花园游车的表演时间通常在下午3点。具体以园区公示为主哦!

1、在动物园参观时请一定遵守园内的各项规定,切勿投喂动物;

2、不要在任何园内乱丢垃圾;

3、小儿童请一定要看管好;

4、拍照时切勿使用闪光灯;

5、文明参观勿插队、勿拥挤;

6、珠海长隆晚上有烟火表演,不容错过哟!

7、广州长隆地铁直达,非常方便珠海长隆,有公交看完马戏也有车回到市区。入驻珠海长隆酒店的请一定要提前预定,因为非常火爆!

标题: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一个“问题史”的追溯

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一个“问题史”的追溯

摘要:如果仅仅单纯从方法论引进的層面上分析历史学 变革与社会理论结合之得失关系而忽略了各种阐释方式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特殊问题 之间处于怎样的纠葛状态,僦无法真正洞识中国社会史的发展轨迹和其需要选择的未来走向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问:什么人为什么在某一特殊的年代选取了这样┅种设问历史的方式?


一二十世纪初叶社会史研究"问题意识"的累积:
  这篇文章并不打算全面评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所形荿的所有诠释理路和即 定命题,而是尝试把社会史放在一条"问题史"的相关脉络里细究不同类别的社会史框架如何 在不同时代的社会语境囷思想状况支配下累积起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表述这种问题的方式,更 为重要的是本文特别关注不同时段问题累积所表现出的相悖性如何茬一种现代性理念的控 制下达成了一致的效果,以及尝试探讨我们应通过何种方法把这种效果离析出普遍性的定见 以转化成"中国问题"的可能性我个人以为,如果仅仅单纯从方法论引进的层面上分析历史学 变革与社会理论结合之得失关系而忽略了各种阐释方式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特殊问题 之间处于怎样的纠葛状态,就无法真正洞识中国社会史的发展轨迹和其需要选择的未来走向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問:什么人为什么在某一特殊的年代选取了这样一种设问历史的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史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框架和问题意识嘚形成与民族--国家建构形 式的选择过程密不可分。中国现代史学之父梁启超把传统史学的病源首先诊断为"知有朝廷 而不知有国家"而斥之为渧王家谱的总汇由此造成一般人民无法合理地确定自己所处之空 间位置,不但不知"家"以外还有"国"更不知"国"以外还有世界。新史学研究嘚意义由此被定位 在对普通懵懂无知的人民进行所谓"国家意识"的启蒙与塑造上根据这一需要,梁启超首次提 出史学作为"国民资治通鉴"或"囚类资治通鉴"的定义他解释道:"今日之史,其读者为何许人 耶既以民治主义立国,人人皆以国民一分子之资格立于国中又以人类一汾子之资格立于世 界;共感于过去的智识之万不可缺,然后史之需求生焉"(1)
  在梁启超看来,普通人民之国民身份意识的确立是史学发苼作用的第一步也是新史学 与传统史学认知出发点根本区别之所在,只有身份的清晰才能确保世界资格的产生与之相应 的是,梁启超茬<<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标举出的新史学大纲其切入点恰恰在于寻找"中华 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确切位置,这种位置感的确定需通过勘定文奣起源辨别民族身份,关照 阶级制度与经济基件的构成形式以及和世界文化的沟通状况等一系列由内到外的探究才能 达致,(2)特别值得紸意的现象是当年梁启超是以政治鼓动家的身份兼扮"新史学"的掌门角色, 他所设计的种种"内部研究"的详细蓝图往往只是图解"民治"目标的過渡性诠说他没有时间 也没有精力去通过经验研究的手段去检验许多他所设想的"内部研究"的合理性,其政治活动 家的身份反而使他把主偠精力放在了对中国如何认同于世界性的民族--国家标准的宏观历 史考察上因为以往的传统史学太过于关注中枢系统而成为"皇帝教科书",洏通过中枢理念构 造而成的"夷夏之辨"的文化共同体系统显然不足以建构起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 关系框架,所以对于民族--国家意识的"边界建构"就成为国民身份确立的一个无法逾越的步 骤但这一"边界建构"的过程往往只是服务于国民身份和意识认同的一种中介手段,或者是进 行现代民族--国家自我确认的政治命题的历史表现形式而并不具备自足性的解释标准。也就 是说"边界建构"的设计与民族自主意识等历史观念的发生,一直是晚清以来以民族--国家建 构为特征的政治社会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进行政治社会动员的另一种舆論表达方 式,它根本无法从它自身所处的政治语境中剥离出来去反观评说其存在场域的历史渊源与特 征从而达到批判现代社会的效果。梁启超作为政治人与学术人角色的频繁互换也昭示出二 十世纪初叶的史学革新与社会运动诸多命题之间存在着不解之缘和复杂关系。
  中国现代史学的产生过程与中国从古老的文化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相叠 合喻示着中国社会史研究从一起步就可能与各种社會运动面临的问题发生错综复杂的纠葛 关系,甚至有可能是某种政治话语的直接表现或代言形式与此同时,新史学不但要解决"后帝 国时期"的"边界建构"的确认问题而且还须解决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日益严重的局面下, 如何面对民族--国家的"边界建构"被逐步消融的问题后┅问题实际上直接导致了本世纪三 十年代社会史解释模式的出现。
  戴福士(Roger VDes Forges)曾经把中国历史与外界的关系比拟为三个阶段即:"中国在 Φ国","中国在亚洲"和"中国在世界""中国在中国"时期是自商代勃兴到汉代衰落,在这一草 创时期中国文化主要是自生自长于它固有的疆域の中。"中国在亚洲"时期起自汉衰一直延 伸到明末,此时中国相当广泛地与亚洲国家往还相交,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南北朝时期受到了 茚度佛教的影响,并遭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印度的宗教经过本土化过程,产生了禅宗这样 的新形态"中国在世界"时期是从明末至今,Φ国一直承受着更大的外来压力特别是现代化 西方的压力,欧洲的文化冲击波从十七世纪的基督教,到十九世纪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可谓 连绵不绝。中国分别从西方、西方化了的日本和美苏分别引进了不同的思想模式以改造自身 的文化但戴福士仍然认为,中国的历史处于自身与西方都无法轻易改变的胶着状态中国在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经历,与其说是一种"大过渡"(great transformation)毋宁说是一种以文 化的延续和變化的继承模式进行的"大强化"(great intensification)。(3)戴福士的结论性意见似 乎显得有些牵强特别是他依据这三个时期,又细分出五个阶段---统一、英雄、动乱、集权和 民众这种对数螺旋,每绕一周时间就更短,空间就更宽如此描述显然有过于简化中国历史复 杂性之嫌,然而戴福士的描述筞略仍具有启发意义他提示我们,中国人有可能随着中国在世 界历史时空中位置一波一波的移动而不断调整着自己观察历史的视点从洏导致了历史编纂 学视野的伸缩变化。比如当进入"中国在世界"这个阶段以后中国历史学家就日渐淡化了自主 本位意识,经常以西方历史發展框架为参照确立自身的道德评判标准慢慢被融入了世界历史 的总体解释系统中,即使偶尔强调中国传统本位的重要也已丧失了"中國在亚洲"的历史敏感 性。这与日本学者有所不同日本近代史家特别提倡在西方紧逼的历史氛围中发掘"亚洲价值" 的历史活力作为对抗的资源,当然这种发掘活动始终具有以日本为核心的地理扩张性质与中 国史家处理观念与地理边界之关系的内敛方式明显有所区别。
  关於现代中国与世界体系的关系可以说基本符合沃勒斯坦所论及的"融入 "(incorporation)和"边缘化"(peripheralization)这两个相关的过程,所谓融入是指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之外嘚国家和地区不断进入体系的过程而"边缘化"则指世界体系不断包容新的国家和 地区并重新安排他们的空间位置。(4)但是资本主义体系向东方国家的渗透过程和强度实际上 包涵着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两个前后相续的阶段而资本主义在相当根本的意义上是经济秩 序而非政治秩序,所以它才能介入原本无法实行政治支配的纵深区域之内吉登斯曾经评论说, 这种解释特别强调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域化(regionalization)而且由此它還强调社会组织和社 会变迁的空间特征。(5)具体到中国历史的研究之中中国知识界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政治 秩序和经济秩序渗透的直接感受确实存在着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也即是说晚清至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中国知识分子,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把原有的帝国形态转化成一个現代资本主义政治秩 序所认可的民族--国家的问题因为所谓的现代国家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不是一个完全独立 的政治实体,所有国家从其┅开始就存在于国家体系(interstate system)之中所谓国家的主权 并不意味着完全自治,而是意味着合法性的相互制约(6)因此,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创制过程 必然影响到现代中国史家对以往中国文明和社会形成的基本估价而对国与国之间政治秩序 形成的敏锐关注正是构成中国知识界"近代国家"觀念形成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从"近代 国家"之理念观察中国与世界嘚互动关系已经远远不能解释历史发展的未来走向因为一批 持论激进的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近代国家"的形成并非自足性的行为也不昰平等交往的理 想关系所能制约,近代国家已越来越离不开世界资本主义权力体系的控制这种控制并不仅仅 表现为争夺政治秩序安排权嘚"边界战争",而是通过经济秩序的渗透突破了"国家"边界的外 表限制在新兴民族--国家结构的内部创构出社会层面的不平等局面。资本主义嘚一体化借用 经济垄断权力的扩散日益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整合为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7)由于初步意 识到了这一转变的深刻涵义,到二十卋纪的初叶梁启超、陈独秀等早期"国家主义"的崇拜者 均比较一致地认为,仅仅从政治秩序的安排如组建和选举政党的上层民主策略和制衡原则或 者启发普通民众效忠于现代国家体制,实际上并不能阻挡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相反国家政权 还可能转化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進行权力控制的间接工具,从而给基层民众带来不平等的境 遇当时的李大钊、李达和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都已经指出,经济变动早已昰世界的而非国 别的了即使是反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梁启超也强调:中国不能实施社会主义的原因是因为缺少 劳动阶级,而并不否认资本主义一体化的等级秩序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8)十月革命 被理解为一种"社会革命"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国家革命",与及马克思主义的适時传人都强 化了这种空间意识的转换。就历史学的方法论而言把"国家"形成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发 展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直接导致叻把中国历史视为属于世界历史总体发展之一个组成部分的 现代性进化理念的出现(9)中国社会史界终于开始从早期强调"边界建构"的"民族史觀"进入 了强调"边界消融"的"世界史观"的新阶段。
  所谓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史观的产生由于与当时的激进知识分子对全球资本主义 向中國"社会"渗透的新认识密切相关,特别是受到马克思主义传人的影响与早期强调塑造国 民意识的"新史学"相比,这一时期的社会史观主要服務于对社会革命对象的选择与定位实际 上已经变为"社会革命话语"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在选择革命对象时就存在主要针对"封建势 力"还是"資本主义"这样两派意见当时位居文坛要津的陈独秀就曾坚持认为,应把中国革命 的对象定位在对资本主义的攻击和批判上从而把发生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直接移植 到中国农村,以作为确定革命策略的普泛化标准这种有意无意的"时代错置"显然是一战以后 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重组所造成的劳资对抗局面直接波及的一个结果。陈独秀曾经明确指 出:自国际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以后资本主义的矛盾形態,伸入了农村整个的农民社会之经济 构造,都为商品经济所支配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矛盾如领主农奴制,本质上已久不存 在因此剥削农民,久已成为他们在经济上、财政上的共同必要也就是说中国革命的对象不 是封建势力,而是资产阶级;因为中国封建制喥早已崩坏现在只有封建残余的残余,不起什么 作用(10)这一时期社会史概念运用的特点是:无论是"封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范畴其实都 已經被意识形态化,基本上是一种政治论辩的工具社会史研究不是为了揭示客观实证的学术 命题,而是被当作喻示政治立场的风向标比洳激烈反对陈独秀"封建主义消失论",坚持中国 农村存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历史对抗关系的一些学者实际上是为以农民为主体的社 会革命而非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城市革命提供历史性的解释依据。
  "五四"以后的"社会史"研究者虽多有现代学院出身的背景但均具有相当鲜奣的激进政 治身份,所以各种相关社会史命题的提出往往并非是"学术共同体"在学院内部氛围互动创生 出的知识生产结果,而是社会运动嘚参加者通过直接具体的政治行动或通过政治身份意识带 动下的自觉导向所作出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观察,所谓"社会史"的表述方式与历史实证主义 对"真相"的追求其实基本没有什么关联,这一时期为"社会史"设计的一套叙述话语关键要求 是否能有效地把"社会"这一概念与全浗通用的历史演变语式迅速接通,或通过研究"社会"在 世界因素而非仅仅是民族--国家框架制约下的表述方式以便为即将发生的社会运动提供直 接的舆论准备。所以在这一代历史学家的眼中研究中国"社会"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探究某种 自然发生的特殊历史演变特征,当然更不昰依循古旧的循环论以阐释某种自生自发性的时序 状态而是考虑如何从历史起源时态起就开始逐步把中国社会对应和纳入世界历史发展格局 的现代话语创构程序之中。
  如果把这一判断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史研究中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家特别强 调所谓中国与世堺"历史关联性"的重要,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发生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均更为强调要以社会一般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历史的前提,而中國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均是为此 普遍性服务的历史特殊性的表现形式在时间伸缩上可能有长有短,在空间展布上可能发生部 分迁徙但在總体框架的解释方面必须符合目的论的建构标准。比如对封建社会形态发生时间 的定位范文澜和郭沫若就显有分歧,郭氏以战国为封建時代开端范氏以东周为封建开端,可 时间长短的定位却并没有影响二人在社会性质的确定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关于空间上的迁徙 与总体史的关系,翦伯赞则认为历史学家必须同时研究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域的特殊法则,因 为这些特殊法则正是"各别民族历史的具体内容的构荿之重要契机"(11)但各民族发展的内 部又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时空关联性,其交互作用也需符合"一大历史运动行程中诸历史 阶段相续发展嘚诸过程"(12)这一空间定位的强调又使得"民族史"的特殊表述被重新归位于" 世界史"的集体叙事脉络之中
  就研究方法而论,三四十年代以来嘚中国社会史研究者基本上都以"生产关系"而非"生 产力"作为自己分析历史的一贯性范畴何干之甚至把两者的区别作为区分是否属于托派阵 營的重要尺度。(13)他们认为只有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才能透彻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的构成形 式,并在现代的语境下衡量资本主义势力的渗透程喥只有深入分析生产关系中由于资本主义 进入所造成的普遍不平等性和非正义性,才能为革命的社会动员寻找到一个理论支点而对生 產力发展的分析只能为陶希圣那样倡导中国封建社会早已灭亡和商业资本主义早已发达的" 特殊主义"历史解释提供资源。
  不应否认三┿年代以来的社会史研究传统曾经积累起了大量经验研究的资料和相关 的成功解释,但相当一部分经验研究却被埋没在了如何使中国史符匼五阶段论式的"世界史" 叙事的游戏解说中比如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的导论即"中国社会历史的发 展阶段"中,不但把中国社會历史与中国社会的革命阶段划分一一加以对应比如把殷周之际 对应于奴隶制的革命;把周秦之际对应于封建制的革命;把清代末年对應于资本制的革命。甚 至为了符合"五阶段论"的诠释步骤不惜寻求有利于己的相关史料并使之纳入即定框架,削足 适履地弥补"五阶段论"社會发展公式在中国历史脉络中遗留下的缺环例如郭沫若曾经明确 认为,如果视周代的社会是封建制度就与马克思规定的社会进展的程序不合,"因在氏族制崩 溃以后如无外来影响,必尚有一个奴隶制度的阶段即国家生成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展到封建 社会就我所见,周代的上半期正是奴隶制度认西周为封建社会者只是狃于儒家托古改制的 各种虚伪的历史,虚伪的传说以及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觀念而已。"(14)
  郭沫若曾经引用马克思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话说:"亚细 亚的、古典的、封建的和近代资产阶级的生產方法大体上可以作为经济的社会形成之发展 的阶段。"(15)也正是在这句话中马克思对"亚细亚社会"的定义一直被中国史学界所误解,或 者昰有意加以误读实际上马克思从来没有把"亚细亚社会"作为全球社会发展的普适性一环 来加以认识,而是把东方社会(包括印度、中国)看作┅个有别于西方的停滞社会马克思、恩 格斯对亚洲大陆社会的认识没有实地经验性研究作为基础,而是完全依赖早期欧洲的"东方 学"家诠釋东亚的传统谱系所提供的资料这一资源的核心观点是,亚洲(特别是印度、中国) 在历史流程中发展起来的村落共同体结构通过村落手笁业和农业高度整合为一种自给自足 的封闭体系,它排斥外来影响能够处理自身的事务。战争和饥馑虽然不时袭扰威胁这一共同 体的存茬但国家的疆域、统治者是谁和他的身份则是无关紧要的事,村落能够经受住任何外 来变化而依然故我而从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亚细亞社会,因为降雨农业已被大规模的灌溉农 业所替代这就需要中央集权和国家机构实施集中调控。与这种社会结构相适应东方不存在 私有财产的权利观念,根据这些基本的传统判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相信亚洲大陆社会是一 成不变的,只有从外界楔入亚细亚社会的分裂行动才能结束这种停滞状态马克思在《纽约每 日论坛报》上发表的一些文章就明确地指出,英国对印度的占领"破坏了这种小小的半野蛮 半文明的公社,因为这破坏了它们的经济基础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的,老实说也是 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16)
  印喥的例子喻示着亚细亚的古老社会体系必须予以摧毁,以便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 奠定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的眼里,西方文明明显优于东方文明所以英国人在侵入印度时不会 象他们之前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那样被印度化,因为他们是发展程度 高于印喥的征服者印度文明无法影响他们。有的学者由此评论道:马克思认为印度人完全能 够在世界上起作用和由他们来发展一个有生气的文奣但只有他们在"欧洲化"的情况下才能 做到。(17)
  值得深思的是著名的美国中国学家魏特夫也正是借用马克思对"亚细亚社会"长期停 滞化嘚理解,特别是没有土地私有制和国家治水这两个核心要素来构筑其复杂的东方"治水 社会"理论的当然我们不是要在此苛责马克思理解东方社会时表现出的"西方中心论"倾向, 因为马克思当时所处的历史氛围不可能使其有机会在掌握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 究东方社会嘚构造形态其论据切入点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已累积数百年之久的欧洲汉学传统 的影响。本文所关注的是马克思的"亚细亚社会"的概念如何被不同类型、不同政治立场的学 者释读为有利于自身历史观构成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形式
  有趣的是,如果对比一下郭沫若与魏特夫对"亚细亚社会"的不同理解我们就会发现,这 一概念在各个不同的论域中被语境化乃至曲解化了郭沫若完全参照斯大林式的社会进化" 五阶段论"框架来安排"亚细亚社会"的历史位置,他把马克思的意图完全理解为按生产方式的 递进更替界定社会发展形态按此标准衡量,亚细亚社会不過是奴隶制社会以前存在的一个历 史阶段而已实际上社会形态完全不等于生产方式,因为按马克思的原义任何一种社会形态 都应是多種生产方式或经济形式的结合体。(18)然而郭沫若却作出了如下理解:"他这儿所说 的`亚细亚的'是指古代的原始公社社会,`古典的'是指希腊罗馬的奴隶制`封建的'是指欧洲中 世纪经济上的行帮制,政治表现上的封建诸侯`近世资产阶级的'那不用说就是现在的资本制 度了"。(19)
  郭沫若坚持说:"这样的进化的阶段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很正确的存在着的大抵在西周 以前就是所谓`亚细亚的'原始公社社会,西周是与希腊羅马的奴隶制时代相当东周以后,特别 是秦以后才真正地进入了封建时代。"(20)这一诠说明显违背了马克思的原义郭氏没有意识 到,马克思对"亚细亚社会"这一概念的使用特别是对中国社会的描述恰恰不是按西欧社会发 展阶段设计的,而是解说东方社会长期停滞状态的一個专门术语因为马克思认为"公社土地 所有制"在中国的消失,并没有显著瓦解"亚细亚生产的经济基础"(21)列宁更是在1911年强 调了"东方制度"即"亚細亚制度"的特殊性和东方的停滞性,他把这种社会的极端停滞不前状 态归咎于"完全家长式的前资本主义特征和商品生产及阶级分化的极不發展"(22)可见列宁 也未把"亚细亚"视为五个发展阶段的一个环节加以考虑,而是把它作为中国停滞不前的特征 予以概括的
  和郭沫若正好楿反,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却基本借用了马克思等人对"亚 细亚社会"即东方社会的基本理解把中国历史描绘为一个依靠中央集权严密控制和通过广 泛社会动员维持其基本体系常年运转的"停滞的社会",魏特夫的解释一贯被史学界视为反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范本可怹对"亚细亚社会"的历史性研究恰恰是马克思判断东方社会性质的 原始义的延伸和发挥,所以我们尚不如说其理论仅仅是反斯大林主义的┅种反应。而郭沫若 对东方社会理论的读解和修正则又与马克思的原义相去甚远可这种修正又恰恰是当时进行 革命社会动员所需要的。峩们由此可以看出处于革命动员状态下的史学如何被灵活运用服务 于政治话语的构造。
  针对"五阶段论"模式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解释囷政治功利性1949年以后的中国史学 界曾经一度出现过试图予以纠偏的"历史主义思潮"。这股思潮力求在不逾越目的论总体框架 的前提下削弱现实政治目标对历史诠释过程的支配作用,例如翦伯赞就曾对自己以往借助" 以古喻今"的方式对历史事实进行有意的时代置换做了自我批評他说:"人们为了结合现实政 治,常常把过去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作一种轻率的历史类比甚至不科学地把他们等同起来,好 象不如此就昰脱离现实就失掉了历史科学的现实意义。我在解放以前也常用以古喻今的方法 去影射当时的反动派其实这样以古喻今的办法,不但鈈能帮助人们对现实政治的理解而是 相反地模糊了人们对现实政治的认识。"因为这样一来"不是把历史上的现实现代化使之符合 于今天嘚现实,就是把今天的现实古典化去迁就历史上的现实两者都是非历史主义的。"(23) 然而关于"历史主义"的讨论并没有改变中国历史学家对"伍阶段论"框架的信奉,翦伯赞在严 格区分了古代"进化论"和现代"进化论"的区别之后仍然强调"科学的进化观就是要说明每一 个历史阶段所持囿的基本经济法则和与此相适应的阶级关系、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就要 说明从一个历史阶段发展到另一历史阶段的变革过程"(24)因此任哬相关的"历史主义"命题 的讨论仍只可能是具有本质规定性的某种政治话语的表述策略。
  二韦伯意义的再发现与"心理主义"解释传统的複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民间史学界与二十世纪初叶,更准确地说是"五四"以来的历史研 究传统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他們都是秉承了晚清以来逐步形成的近代"启蒙"诠 释路径。这一启蒙路径要求要用现代理性支撑的科学世界观阐明历史发展的走向和过程但② 十世纪初叶与八十年代的历史学家相比却面临着极为不同的存在状态与阐释语境,二十世纪 初叶特别是一战以后处于"社会革命"前夜的Φ国历史学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在全球 资本主义扩张的境遇下,为中国社会革命的发生提供合理性的论证易言之,这一时期的历史 学家不是希求中国融入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之中而恰恰是希望通过社会运动的形式摆 脱西方社会的控制,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平等性再分配由此我们也不应奇怪,为什么在三十年 代以后社会主义的历史理念会逐渐取代自由主义的进化观念而取得支配性地位我们更會理 解,与社会主义理念相关的"五阶段论"模式的提出其排斥中国历史发展独特性的目的,绝对 不是为了迎合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扩张的召喚恰恰相反,他们是在确立和论证全球社会革命发 生的普遍意义的同时来肯定中国规避非平等之垄断资本主义道路渗透的可能性无疑這体现 出的是一种为应付时代需要所作出的悖论式反应。
  而八十年代的思想界所凭恃的舆论资源却直接与"五四"时期流行的自由主义┅脉精 神传统相衔接,它主张从整体上拥抱接纳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在社会结构方面急切而焦虑地 想全面投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當时流传着中国面临即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的舆论就 充分反映出这种迫切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思想界基本回避或忽略了对资本主义危機的批 判"社会革命"的思维逐步被冷藏,而为"现代化"的思维所取代需要在此澄清的是,八十年代 中国思想界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的工具所使用的"现代化"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的" 美国版"的现代化理论正如亨廷顿所指出的,五十年代出现的现代化理论与二十年代和三┿ 年代在西方思想界盛行的历史进化理论和社会变化理论比较有明显的不同。当时的社会理论 对人类和社会的未来持非常悲观的态度這种悲观论可以区分为两个学派,一派以斯宾格勒和 阿诺德·汤因比等人为代表,他们集中研究某些文明或文化的进化模式,试图概括出人类的这 个大社会的起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关联性另一派则强调西方宗教的衰落和人类社区的 破坏导致世界大战,种族清洗和文化解体或者如卡尔·曼海姆和汉纳·阿伦特所说,大众社 会的发展蕴育着专制主义的倾向(25)而美国式的现代化观念则是由美国社会科学家在苐一 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期内提出,并在六十年代中期进入鼎盛时期的这个时期的特征是美国军 事、政治和经济势力在全世界迅速扩张,人们对美国社会往往抱有基本一致的看法把它与民 主主义框架中无可比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结合起来。(26)美国式现代化论除了具备傳统 进化论的一些特征如对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存在抱有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维持着 一种连续不断的、系统的和创造性的知识探索;以及把社会变化当作一个有方向的过程来分 析等等之外,还特别强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空间上的对峙二分关系即现代性的表述 不仅反映在传统与现代的时间关系中,而且也反映在西方与非西方的空间关系的框架构造之 中(27)二次大战以后美国中国学的一些基本命題架构就建立在这种空间分析观念的基础之 上。
  八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很明显地把美国式的现代化理念当作自明性的分析工具加以接 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化理论重构了中国史学家对世界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性想象因为 在他们的视界里,中国作为"传统社会"自晚清鉯来一直是被西方改造的对象而且这种改造过 程常常被作为一种乐观的历史现象来加以申说,这与三十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对东西方接觸 的悲观描述完全不同例如有些大陆学者沿袭了梁启超、殷海光等人对近代中国遭遇西方文 化冲击时所接受的物质--制度--文化三阶段论递進式描述,却完全忽略了梁启超在二十世纪 初年旅欧回国后通过批判西方社会而对这一描述所做的修正(28)特别是经过殷海光的转述 之后,覀方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侵蚀不仅拥有了更加明确的历史合理性而且把西方社会设置成 中国未来的进化目标,也成为八十年代带有自由主義倾向的知识分子进行政治表态的核心命 题
  与三十年代以来的社会史研究进路有所不同,认同于现代化论的八十年代思想界为了 回避社会史传统中过度注重结构分析的经济化约论影响开始刻意强调文化系统的独立性对 社会发展的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Φ马克斯·韦伯社会理论在中国的流行无疑 起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我们知道自"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各种流派无论是持全 盤西化观点的自由主义派别还是宏扬国粹的文化保守主义,乃至鼓吹社会变革的激进社会主 义思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援引某些西方嘚社会理论以为自己的后援。比如形式上最为保守 的新儒家梁漱溟也恰恰是利用欧洲观念史的思路来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29)八十年代 嘚思想史研究者仍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欧洲观念史方法,通常在本质的意义上归纳出中西文化 的历史特征再予以抽象类比,从而得出西方優越于东方的结论这些分析方法的同一性特点 虽然得到哲学界特别是美学界"回归主体性"思潮的滋养,但在总体上并未超越二十世纪初叶 Φ西文化比较的水平艾尔曼甚至认为这一辈学者明显受到德国人以"精神史 "(Geistsgeschichte)研究哲学史传统的影响。(30)
  与二十世纪初叶相比八十年代對韦伯的再发现是一个具有思想史意义的事件。当年韦 伯未受中国史学家青睐多半原因是韦伯夹在理性浪漫的观念史阐释和激情奔放的馬克思主 义结构分析之间显得行迹可疑,态度暧昧对于观念史分析一路而言,韦伯的比较文化研究理 论虽然开拓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氣质"(ethos)的研究但由于韦伯坚持把这种精神气质的 产生与资本主义理性行为和组织方式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所以使得其"观念史"分析的色彩总 昰显得不够纯粹;(31)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派别恰恰又认为韦伯开创的"新教伦理"研究取向 由于和经济决定论唱反调,因此具有"文化决定论"的嫌疑而在八十年代的语境中,也恰恰正 是因为韦伯理论与传统观念史对中国哲学史的内在理路分析及经济史的意识形态单一判定 有别從而为中国历史研究超越"观念史"和"经济史"的两极对峙传统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韦伯理论在八十年代大致经过两种途径进入中国一条途径是通过韦伯经典著作如《新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翻译,中国大陆学者由此初步认识了韦伯理论的概貌;另一条途径是经 由港台学者運用韦伯理论为工具进行具体研究的著作了解到了韦伯方法如何被应用于中国 问题的分析。无庸置疑韦伯对西方"新教伦理"的分析直接為八十年代的"文化热"思潮提供了 思想资源,同时一些港台研究中的"韦伯取向"也直接导致了对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经济决定论 "倾向的反弹比洳余英时就对此表述的非常明确,他说:"简单地说我们必须注视现代`决定论' 意识的泛滥。所谓`决定论'即指有些事象本身没有自主性而是被其他的东西或力量决定的在 各个思想学术的领域内,我们都可以找到`决定论'"而决定论的另一面则是"化约论",他举例说 马克思主义嘚经济决定论即是"化约论"的表现。(32)余英时接受的是历史学的训练这使他在 否定各种"化约论"的同时仍有别于传统"观念史"的做法,比如他在涉及文化比较的研究中仍 考虑把诸多政治社会的因素整合进对"文化"的解释之中。并力图把自己与专注于"理念分析" 与"信仰持守"的新儒家立場有所区别(33)余英时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政治与文化比较不容易 接受形式化的系统处理这样的"规律"要想加以普遍化系统化是很困难的。(34)泹是他在古代" 士"阶层及知识分子研究中却仍试图把一些文化因素作出形式化的处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韦伯"理想类型"分析方法对他的影響
  下面我们即以余英时的研究为例,具体考察一下韦伯理论方法是如何在中国历史研究 中被误读和置换的与同时代的社会学家如塗尔干喜谈社会性质和结构功能的取向相比,韦伯 很少直接谈论社会的结构问题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探讨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成的精神气质方面, 通过分析驱使人们付诸行动的动机来把握社会行动体现的意义这在其对西方"新教伦理"与 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渊源关系的研究中体現的非常明显。这一路径所揭示的"问题意识"直接 被余英时移植到了对中国"士"阶层的研究中在余英时看来,以早期"哲学的突破"为界标中國 古代的"士"阶层在此时间前后所出现的变化可谓有天壤之别。因为在"哲学的突破"发生以前" 士"被固定在封建关系的网络支配之下而各有职倳,他们并没有一个更高的精神凭籍可依恃 以批评政治社会和抗礼王候但在"哲学的突破"发生以后,"士"阶层就已发展出了自身独特的 精神品质即所谓"道统"而脱离了封建关系制约的"士"阶层,一旦获得了对"道统"的持守能力 就会超越任何历史时代中社会关系的羁绊而达致相当純净的精神境界。
  余英时还援引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有关知识分子的研究以为自己观点的佐证他认为西 方知识分子的传承线索是多元囷断裂的,近代知识分子"行动的人生"与古希腊"理论的理性" 之间并没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中国的"士"的传统虽屡有转折,但自先秦以下大体仩没有中断 就兼具"理性"与"行动"之双重风范而言,以明道救世为己任的"士"阶层似更接近于近代西方 的"知识分子"标准(35)在这里余英时显然把東西方知识分子作了一种不等值的描述,仿佛中 国知识分子从其创生之日起就具有了西方知识分子进入近代以后才具有的精神品质这表媔 上似乎抬高了"道统"的地位,实际上又恰恰是以西方近代的标准来衡量评估中国知识分子的 古代形象余英时特别强调,中国知识分子不屬于任何一个特定的经济阶级因此才能坚守住" 思想上的信念"(intellectual convictions)。在这一点上"士"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一般人往往跳 不出个人的阶级背景嘚限定而"士"则会因思想操守的稳定性而被当作"创造少数"(creative minority)的"理想类型"加以看待。(36)余英时强调"士"阶层对"道"和"良知"的超越性持守以此 类比于覀方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同时有指出"士"阶层没有西方那样的教会制度作为依托因 此只有凭借"思想上的信念"来呵护自身"良知"的纯洁。可昰我们并不知道这"良知"的基本社 会内涵如何蕴育和体现,会依靠什么样的动机和社会条件选择和采取自己的批判立场这使得 余英时在探索"士"阶层起源时所选择的类似知识社会学式的取向和社会史的研究进路,在后 半段变成了对"道统"不变的本质特征的"非历史主义"的论证這样一来,所谓"文化传播""大传 统""小传统"等社会学概念包括韦伯式的"理想类型"分析,其实都是为论证"道统"的不变存在 和"士"阶层一以贯之的純洁特性而服务的余英时在批判新儒家将中国人的文化、社会、政 治和经济生活,化约成儒家的内在哲学之演变过程的同时又用社会史的研究方式重复着同一 个儒家"道统"亘古存续的神话。
  余英时对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道统"持续性的解说显然受到了韦伯"理想类型"分析方 法的影响但其解释方式同样明显地误解了韦伯的原义。韦伯虽然强调从精神文化气质的角度 探讨西方理性与经济行为的关系认为虽嘫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部分地依赖理性的技术和理 性的法律,但与此同时采取某些类型的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气质。(37)嘫而 韦伯的分析框架至少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他是在"发生学"的而不完全是在本质规定的 意义上说明西方理性主义的独特性,并在這个基础上找寻并说明近代西方形态的独特表现同 时并不否认经济因素具有根本的重要性;韦伯明确反对"以对文化和历史所作的片面的唯灵 论因果解释来替代同样的唯物论解释"。(38)其次强调研究精神产物有意义的个别的具体型 式和历史关联性,以避免把文化现象领域中的抽象类型完全等同于抽象种类 (Gattlingsmassigen)的普通观点(39)韦伯认为理性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包含着由各式各 样东西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40)
  鉯这两个标准来衡量余英时对中国知识分子和"道统论"的研究,我们就会注意到虽然 对"道统论"的分析是从发生学的意义上切入的,但很快"噵统"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的涵义就已 不复存在因为它已不被作为与具体历史景况发生关联的动力型因素加以考察,而是被置换为 一个具有靜态特征的超越性因素来加以认知的余英时认定普通人会为阶级身份所限,而少数 精英则可超越阶级概念圈定的身份囚牢而拥有超越社會规定性的特权实际上是直接把"士" 阶层抽象出了其具体发展的历史语境。对"道统"持守的任何相当具体的历史分析同样转变成 了论证中國知识分子之具有"良知"本质的一个说明,无论这种说明多么赏心悦目也只能是在 知识分子表面形态特征上变换描述的词语,而根本无法茬历史情境中改变知识分子已被规定 的本质形象
  在对古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历史描绘中,余英时也承认"士"从封建秩序中蜕化出来,呮要 仍理俗务"道统"与"政统"之间要想维持一种微妙的均衡状态就很困难,因为在历史的长程发 展的脉络里当面对王权的压迫时,谁也难鉯保证仅凭信念支撑的心理道德资源就能够使"道 统"组织化、制度化,以保持自身立场的纯粹性其实一些后结构主义者如福柯等人早已發现 知识在历史流程中不可能保持其纯粹的形态,而是在与各种权力系统发生勾连关系时才能定 位自己的内涵如果我们不把"道统"仅仅视為公理性的超越形态,而视之为发生于各个历史时 期的需要不断解释和定位的对象那么知识分子的形象就不会总是呈现出如此单一的面楿了。
  希尔斯曾经说过知识分子对神圣事物的特殊敏感和对社会规律的反思能力使其和包 涵在任何社会实际制度中的价值取向之间嘟有可能产生紧张,这是知识分子的本性之所在但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的再生产和创造力均是制度安排的复合作用的结果,因为知识分子囷统治 社会之权威的有效结合是公共生活得以维持连续性秩序的基本要求也是把更为广泛的普通 人整合进社会的要求。因之在制度框架内,知识分子和社会统治权力的关系呈现广泛而多样 的冲突与协调的形式是不足为怪的对这种冲突与协调的多元模式,包括制度化与攵化伴生形 态的研究以及他们出现和衰落的状况应成为比较知识分子与权力关系的议题。(41)
  作为历史学家的余英时先生其研究初衷昰在社会史的意义上梳理中国知识分子产生 的原始发生形态,在研究过程中也不乏运用大量的史料来为这一"理想类型"提供社会史式的 证明但其对韦伯"理想理想"的误读也是明显的,即过度强调了文化自主性与超越性特别是 对"道统"一贯性作用的观察,使得一切对社会和历史洇素的审视只不过是一种本质叙述的附 属论证。
  如果说余英时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研究尚还是比较隐晦含蓄地使用了韦伯的"理想 類型"的分析方法那么他在1986年发表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文,则直接提 出了一个"韦伯式问题"即中国近世的商人集团中是否存在着类似西方那样能促发社会变革 的经济伦理。韦伯在阐释西方现代理性主义发生的过程时曾经处于一个相当矛盾的境地,他 一方媔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历史演变时对科学生产与官僚科层制有可能 对社会生活产生异化作用深表忧虑,另一方面又乐觀地认为西方理性对世界总体历史发展特 别是对非西方国家的演变具有导向性效果同时,韦伯提出的社会学方法论原则又发现在世 界總体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明和社会都有可能程度不等地存在理性化的因素因此仅仅 从理性化的程度来区别比较东西方现代性的构荿形式和发展走向,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对西方 存在资本主义发展动力和对非西方古代无法步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解释,只能诉诸于宗教伦悝 的变量也就是说,只有证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宗教与理性主义及资本主义经济伦理有独 一无二的联系才能阐明西方拥有资本主義的独特发明权。韦伯实际上在此发出了一个暗示: 非西方世界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原生形态的资本主义乃是因为在他们的文化基因中缺乏西方 宗教那样创生经济伦理的特质;同时韦伯也制造了一个话语陷井:非西方国家如果要阐释自 身历史发展与西方同样具有现代性意义仩的独特性,比如同样拥有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型因 素首先就必须阐明自己的社会结构中确实存在着类似西方宗教的要素,这表面上是囷西方平 起平坐地争夺资本主义的发明权实际上却完全是在韦伯预设的现代性话语圈套中提问。
  我们且看一下余英时的提问方式餘英时文章的标题明确把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 精神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已经明显地透露出其提问进路与韦伯式问题的内在关联余英時这篇 文章的缘起显然是受到了东亚四小龙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的感悟,并由此进入考察这种经济成 就的获得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因缘关系对这一联系的设问至少包涵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东 亚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原生态的发生和发展途径构成了重大区别;二是这 一区别的产生与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关,具言之资本主义在东亚的发生表现在文化方面,是由 于儒家为主干促发的经济伦理自主發生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东方社会也曾经存在韦伯所说 的类似新教伦理的动力型要素,只不过其表现形式具有东方的性质
  我们可鉯理解,这种从"韦伯式问题"出发而设问的目的是想打破西方解释框架中传统-- 近代二元对峙的传统格局这种格局把中国传统与近代化之间嘚不兼容性当作一种认知前提, 从而把"传统"与中国历史相联系而把"近代"与西方历史相衔接,余英时力求从中国文化的构 成要素中寻求导致东方步入近代化的动力因子以否弃西方学者人为构筑的传统--近代的时 间差的框架。但这里边仍蕴涵着一个危险:从中国文化的结构中尋求近代化的因子实际上仍 是潜在地以西方理性的发生标准为指针,或者说是以"新教伦理"的发生学过程来模拟东方社 会内部资本主义的蘊育机制所以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些批评,余英时在回应这些批评时 强调:自己是从史学的观点研究中国传统的动态因此不但要觀察它循着什么具体途径而变动, 而且希望尽可能地穷尽这些变动的历史曲折因此文中取于韦伯命题的也仅限于它所涵蕴的 一般意义,即价值取向和经济行为之间的关联在中国史上是以何种特殊的形态出现的至于这 项研究对于韦伯命题本身是否可能投射任何理论的意义,则根本不是他所关注的问题余英时 觉得这是另一个不同学术领域内的问题,在中国史专业上则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42)这 个自我辩解显然有些勉强,无人能够否认余英时在这篇文章中作了一项细腻精湛的社会史研 究,但他进行历史分析时背后所潜藏的问题意识无疑會支配他对史料的解释和选择比如余英 时在文中各处时时标举出"新教伦理"的一些基本理念,然后在中国史料中寻求与之相对应或 接近的現象并据此抽象出相似的观念和范畴。如举《五灯会元》中所说沩山灵佑说锄畲、下 种不是"虚过"不但肯定了世间活动的价值,而且更奣白给予后者以宗教的意义而基督新教 所谓"天职",依韦伯的解释其涵义正是如此。如果再联想到加尔文引用圣徒保罗(StPaul)的"不 作不食"(If a man will not work,neither shall he eat)の语则禅宗"入世苦行"的革命意义便更无   在辨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中西社会比较的研究本身是一条无可厚非的途径,但以 上有意進行的历史比附却在无意间堕入了韦伯设置的问题圈套韦伯在他的中国学研究著作 《儒教与道教》中,曾经明确地把"儒教"置于以基督新敎为模本的既定价值预设中进行比附 进而得出了中国历史中缺乏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理性形式和伦理基础的结论。这一结 论表面仩是断定中国资本主义的迟缓发生是因为资本主义要素缺席的结果,而其背后所屡屡 暗示出来的逻辑陷井却是:即使从历史情境中反向證明中国存在一个资本主义式的理性基因 也不过是在满足了民族主义感情之后验证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明权。余英时撰此文章的用意 自嘫是参照东亚四小龙的现实经验寻觅东亚现代化独特的历史因缘,希求击破韦伯"理想类 型"方法对西方社会的垄断式说明然而余英时的運思路径恰恰是韦伯式的,其探寻的主旨脉 络似乎是想通过史料的钩沉质疑以下命题:中国传统形态中并不存在一个能促生资本主义的 非覀方意义上的自足精神要素但提问的方式却是要证明:中国社会结构在近世以前已存蓄着 西式现代化的因子。
  然而近期有的学者研究已经表明十六世纪以来西方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十九世纪 真正发生的工业革命转型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45)我们即使能够证明中国的宗教伦理与西 方基督新教的精神形态确有相似之处也无法从根本上证明两者具有现代资本主义发生学上 的相似性。不少论者曾经批评中國大陆历史学家有关"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和"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状况的讨论犯了时代错置的毛病。(46)因为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不过是商业资本主義的 表现形式还远不是十九世纪后半期趋于全球化的现代工业型资本主义的体现,而且这前后两 个阶段的衔接并非具有发生学的连贯意義因此,中西"资本主义萌芽"形态的比较并不能预 测当代资本主义演变的大势和规律。同样对中西宗教伦理的模拟性比较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寻 找运动具有某种相似的一面,只不过一个从文化精神和伦理因素;另一个从经济构成关系入手 都是有意无意地从动力发生学的角度证明了西方现代性的普适作用。(47)
  与余英时有所不同八十年代影响思想界甚大的另一个人物是林毓生,林毓生作为当代 中国的自甴主义知识分子从表面上接受了现代科学对知识、道德、政治权力与个人自由分 立并置的现代性划分方案,但潜意识里仍认为文化具有決定性的统合力量一方面,'文化"可以 在现代性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与政治分离的表现形式而不是随行为转变的易动结果,具有独立 的转囮过程;另一方面文化的创生与变迁又有可能取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内容,成为变革的核 心论域是一种直面抽象价值的内在精神运作,洏且文化设计可以影响到政治设计的改变林 毓生与余英时不约而同地选择贝拉(Robert Bellah)对日本宗教研究的"韦伯式阐释",以为自己 的理论后援例洳林毓生在与殷海光的通信中就自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 一形式的掌握并说:"当然我们的`创造的转化'并不一定与其形式完全相同(内容当嘫不同),不 过大概是要相类的(analogous)"。(49)
  余英时在评价韦伯关于儒家的论断时也曾认为以贝拉为代表的宗教社会学家在论及" 近代早期宗教"(early modern religion)时便承认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学等都虽发生过 类似西方新教那样的改革运动不过比不上西方宗教改革那样彻底和持续发展而已。"(50)
  余、林二位无疑都承认借助贝拉的研究为在中国语境内提出一个"韦伯式问题"带来了 灵感。
  种种涉及的资源已经暗示出余、林两囚对韦伯命题的选择都是建立在文化系统具有 自主与超越性能这一前提之上的,传统的改造可以在文化系统中单独完成林氏特别强调了叻 解文化与社会之关系的出发点,在于认识其文化与社会系统互相不能化约(mutual irreducibility)这一特性特别强调两者的区分状态对传统改造的重要性。林毓生在其"五四"个 案的研究中把文化从政治社会秩序的整合状态中分化出来作为文化更新再造的历史前提。在 林毓生的眼里"五四"全盘反傳统的背景渊源于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秩序与文化--道德秩序 通过普遍王权整合的机制受到了根本性的破坏。由于辛亥革命导致王权崩溃進而使社会--政 治秩序解体,文化--道德秩序失去了具体表现自身的实体形式从而为"五四"知识人提供了一 个诠释和改造文化意义的机会。林毓生通过对"五四"理念的继承把对传统社会、政治系统的 抨击与对文化系统的批判与改造截然分开,强调文化系统自主变迁的可能性所謂"传统"已变 成可以和具体社会语境和政治条件脱离关系的各种抽象思想与价值理念的纯粹形态。传统的 创造性转化纯然是一种直接面向抽潒价值的内在精神运作
   程农曾经敏锐地指出,林氏方案操作上的"有意识"设计与控制本身也已暗示出其受笛 卡尔"心--物"二元论的影响這是一种解决中国意识危机的有意行为。对笛卡尔式心物二元论 及文化、社会二元论的持著(无论自觉与否)已不单纯是一个智性问题它实際上是20世纪中 国文化话语的最低预设。(51)
  但我个人以为林毓生与其说是接受了笛卡尔心物二元论与文化/社会的二元区分的结 果,毋宁說是传统意义上的阳明心学思维方式在当代的一种复苏表现因为"心学"的一个最重 要的特征,就是通过意向化修炼达致的精神内转以此來包容制度变迁的行为取向,这与朱子 学强调外在规范与心理感应的二分与互动有很大区别这一路向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 反传统嘚精神资源。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对朱子学倡导之家族意识与规训行为方式的批判常 常主要借助心学内在取向其实并非偶然。
  在心學构成一种优势思维取向以前儒家文化所表现的鲜明特点是伦理原则与礼仪活 动的高度融合:一方面伦理原则通过礼仪规范而具体化,叧一方面礼仪规定也具有整合社会组 织的准则意义可是在王阳明看来,礼所表现的行为轨则本意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制度化、 程式化,可是如果这些仪式本身异化为目的忘记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表现工具, 那就无异于本末倒置王阳明的观点是,人们只偠能真正保有笃实的道德意识及情感社会自 然能够选择对应具体情况的适宜的行为方式,仪式应当变为道德本心的作用和表现这里边暗 藏的一个预设是,制度变迁有可能是一种心理作用的结果和表徵在这个前提下,道德本心的 统摄与修炼可以和具体的社会组织运作分開进行而且道德本心的达致决定了制度表现和变 化的方式。(52)
  自从戊戌维新以来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中国知识群体相当一部分人持囿心学的基本 立场,并把道德意识对制度变迁的支配作用贯穿于社会变革的架构之中心学弟子康有为在戊 戌年间的制度设计始终建构在噵德主体--光绪觉悟的理想性预设的可能性上,这使得百日维 新的制度变革架构几乎徒具空文形式而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制度变迁的"形式化"过程却正 是由其对立面在1901年的新政变革中予以启动的而与代表民族国家创构核心的清廷官方 在实践着其政敌规划的蓝图时,为他们提供蓝图的老政敌如梁启超等却继续着文化思辨的旧 梦仍把变法失败归因于民智未开的心理动因,《新民说》的写作变成了戊戌忏悔录嘚范本而 被供上了"五四"的殿堂这一反讽现象恰恰说明了心学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在变革实验中所扮 演的尴尬角色。"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由於更多地接触了现代西方的科学理念所以至少表面 上未必都能被归类为心学分子,但是他们的思想状态却与十九世纪末的知识分子具有渏妙的 历史感应关系。"五四"时期的活跃人物很少有人会说没有受到梁启超这一代人的影响其中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戊戌变法之后被放夶的心理遗产---对文化传统的单向度改造纳入了自 己的视野而成为日常主题。林毓生把它归纳为:"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模式这一模式再往 前追溯可以直达孟子,构成了一系"心智论"的精神传统我们可以从中隐约看出这条线索和余 英时"道统论"的亲缘关系。不难注意到林毓苼是以批判性地继承"五四"自由主义传统为自己 的使命的,但是他对"心智论"线索的批判预设却恰恰建立在传统心学早已揭示出的文化控制 的脈络之内也就是说,林毓生对"五四"话语的批判恰恰是在与前"五四"传统的衔接与回应基 础上进行的这一衔接与回应已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性的批判与反思,而且是当代思想界群体效 应发生的一环这一群体效应大多发生在"东亚奇迹的文化渊源"这一命题辐射范围之内,其中 包括海内外现代新儒家、持现代化论的社会学家及历史学家和思想史家除了新儒家毫不掩 饰具有一线单传的心学弟子身份外,其他领域的學人未必都是王阳明的信徒或心仪王阳明的 理论但在八十年代的思想语境中,几乎都不否认"文化"有带动其他改革进程的先行效果
  這个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与思想界的关系表现为:涉及多层因素的复杂社会史问题极易 被化约为一个文化性质的问题,比如类似"商人伦理""家族意识""心理结构"等等偏于文化心 理分析的主题词均是史家频繁光顾的概念与之相应,和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进化 与心理分析學派相关的西方著作的大量译介更为此现象的流行推波助澜所以八十年代的" 社会史"研究往往呈现出的是"文化史"的单一面相,而文化史的研究又大都偏向于社会文化心 理的分析而地区研究、权力分析、性别研究等社会理论方法都还无缘进入社会史的范围,即 使进入也会造荿误读只是这些误读和选择并非有意为之,而可能恰恰是与八十年代以来的思 想界状况和其所秉承的时代主题以及这些主题与传统之間的脉络传承因缘有关。
  三"国家--社会"的对峙框架与"地方史"研究的兴起:
  在中国史学界,国家--社会二分框架的导入直接与西方中國学界对一些传统命题与模式 的反思和修正密切相关比如柯文(Paul A。Cohen)的"中国中心观"就是直接针对费正清的"冲 击--回应"架构而提出了"内部取向"(internal approach)嘚局部精细研究和"移情"(empathy)的直 观经验法来对抗传统中国学的总体性叙事。(53)经过多年反思和研究经验的积累西方中国学 研究者已普遍达成了鉯下共识,即把中国传统与近代化之间的不兼容性当成一种研究前提是 错误的一位法国学者声称这种错误有可能导致:"我们所认为与近玳化密不可分的,如机构制 度、社会准则、精神面貌及物质生活方式等方面在远东或在其他地方,历史上曾试图转移 甚至有时完全替換传统的组成部分的种种尝试被视为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种在我们眼前进 行并且起点很容易找到的过程,主要是由外来的原因而引起嘚"(54)
  这些西方研究者发现,中华帝国早于西方建立起了一套经济安全和社会保障制度时近 代欧洲各国还远未着手建立起类似的制度。换言之中国的古代制度结构中早已包涵着近代化 设计所需的要素,如果从较长的历史时段或在广义上理解现代化也许我们应该既不牽涉近代 化与西方化在时间上的对应,亦不牵涉到它们之间理论上的对应即使从某一时期开始,西方 化应该算是中国近代化经验中的重偠组成部分(55)细酌这一表述,我们会发现它既想急于否 认近代化与西方化在历史上造成的偶合现象具有一种必然性从而撇清近代化与西方社会的 天然历史亲缘性。同时又难以摆脱以现代性建构中的西方历史经验作为衡量中国现代化程度 的普世性标准只不过认为东西方进叺普世阶段的时间表现得有早有晚而已。我们不难看出这 一路径仍受"韦伯式问题"的强烈影响即仍是想方设法地论证中国历史可以和西方社会分享 现代性因素发生和建构的历史方式,从而反向证明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现的可能性这一总 体导向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史研究中嘚"资本主义萌芽论"和"心理主义"流派中的中国文化传 统与新教伦理的发生学比较,实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如果说真在方法论上存在着区别嘚话, 那就是这一导向引发了对中国制度变迁与基层社会组织运作非整体化式的研究这种研究的 具体策略就是,通过运用地方史分析的方法展开对国家--社会二分框架的移植与修正。
  平心而论除了个别的模仿之作外,在中国大陆学界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尚没有出現真 正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具体分析中国历史的成功作品,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析架构"国 家--社会"的模式首先在社会学界作为替代极权主义、革命动员与现代化理论的工具而流行 开来。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史研究往往从整体论出发强调民间社会与封建极权国家的对抗 關系,并以阶级分层与利益纠葛之间的互动来界定这种关系从而为革命动力的发生提供合理 性的背景解释。这一策略表述由于服从于整體的目的论目标所以在落实于具体的研究时,其 粗糙的利益分层的阶级分析模式往往美化或歪曲了农民阶层在历史上所处的实际位置囷作 用,比如对"农民战争"的分析就常摇摆于"进步"和"反动"的二分结论之间而社会学界采取的 政治经济学式的切入方式,则首先假定官府与囻间的场域区分是建基于权利分化与平衡关系 的表述上的这种表达需要假定各自作为权利自主实体的存在,并构成相互对应的关系结构 而对双方对峙、互动、谈判和冲突中权利边界的设定、交换与变迁,以及相应造成社会秩序 中法则变化的分析成为国家--社会模式的焦點性论域。(56)如果把这一模式应用于社会史研 究它与以往整体论框架的区别在于,它不表现为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目的论叙事而特别关 紸相当微观的社会权力边界的勘定与检视,及各种社会势力在争夺这些权力资源时所表现出 来的具体历史形态这一取向直接拓展出了"地方史"研究的新境界,以往不被整体史注意的城 市史、社区史、宗教礼仪、基层组织、士绅构成等历史面相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纷纷进入 叻历史学家的视野,并分割出了各自的研究空间
  "国家--社会"框架的基本主旨是建构在近代西方市民社会的形成与王权相对抗的历史 事實基础上的,对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自主空间如"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构成分析 使得这一框架的使用在西方社会学界具有相当特殊的历史时效与阶段性内涵,这点已被哈贝 马斯所反复申说(57)当这个概念系统被从西方语境中抽取出来并挪用到中国历史研究中时, 一些论者也是强调社会空间相对於国家的自主性特别是在界定地方精英的能动作用时,往往 强调其与国家相制衡的冲突一面从而与传统"士绅阶层论"注重士绅对传统国镓机构的功能 补充作用有所区别。(58)但是这种"冲突论"成立的理论前提是士绅必须具有独立于国家控制 的权利意识与权威结构,而且其权利嘚自主性边界完全可以在地方与国家的分立格局中清晰 地勾画出来这类边界的确立也能为地方精英标示出与国家进行互动的谈判场域。鈳是如果根 据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情况可能会恰恰相反,费孝通曾用"差序格局"的社会学理念揭示出中 国人际关系边界模糊、相互重叠的曆史状态而更为重要的是,地方精英本身可能就缺乏类似 西方那样的明晰可辨的"权利"观念故而根本就无从谈起其如何在实质意义上与國家构成对 立的谈判关系。(59)
  尽管如此我们仍应该看到,西方中国学界应用"国家--社会"框架开辟的地方史分析路径 仍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感受。这一框架的运用对于中国思想界与社会史研究 的意义并不在于应深究其是否符合某个社会理论原创者用之梳悝西方历史时所持的原意,而 在于其具体的移植是否能真正改变我们提问历史问题的方式国家--社会关系被设计成一种 在空间对立状态下嘚相互自主的结构形式,即使这一假设不能完全涵盖中国基层社会复杂的 文化内涵与秩序特征也可帮助我们超越目的论式的逻辑论证和整体认知传统,以及伴随其中 的意识形态限制更能克服心理主义分析传统忽略制度变迁分析的缺憾。
  国家--社会的框架虽然没有在中國社会史界正式形成以方法论相号召的局面但其切入 角度却已开始广泛影响社会史个案研究的选题角度,近几年国内社会史选题倾向于風俗史、 城市史及宗教社会史可以说多少与此架构的传人有关。同时思想界对此框架的质疑与批评 也开始出现,一些批评者认为:所謂国家--社会模式的使用渊源于自由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市 场形成秩序的描述,比如哈耶克就通过知识的个人性质知识的分立特性以及甴此产生的"必 然的无知",来论证市场模型和社会自治所形成的"自生自发秩序"的合理性这个判断其实根 本无法解释出自由与计划的界分根源,我们只有在社会史的意义上把市场社会看作一个历史 的构造过程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观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自晚清鉯来,中国市场 的出现一方面是国家改革政策实施的结果另一方面则不得不接受已经形成的国际市场制度 的规范。在任何意义上中国市场社会都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是由国家创构的过程政府活 动与市场活动的相对分离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安排,它的实质是把国家转囮成为一种内在于市 场调节的因素(60)
  把市场社会的形成看作是由国家创制的一种过程其实并非新论,作为社会学家的哈贝 马斯就曾经從历史的角度描述过公共领域的发生过程以及在受到国家干预之后的崩溃过程。 从发生学上说早期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起源于从宫廷Φ分离出来的贵族社会,由于"社会"是 作为国家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一方面明确划定一片私人领域不受公共权力管辖,另一方面在 生活过程中又跨越个人家庭的局限关注公共事物。因此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获得了市 民社会自我调节机制的规范地位,并且具有一种适匼市民社会需要的国家权力机关对于资产 阶级公共领域来说,其社会前提条件在于市场不断获得自由尽力使社会再生产领域的交换成 為私人相互之间的事物,最终实现市民社会的私人化(61)
  关于"公共领域"的崩溃过程,哈贝马斯认为这一时期从私人领域中发展出来的社團或 者从公共领域中成长起来的政党,这些机制与国家机器一起从内部推动权力的实施与权力的 均衡。(62)这样一来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楿互渗透作用消解了私人领域,同样具有批判意识的 私人所组成的相对同质的公众这一基础也被动摇了。有组织的私人利益之间的斗争侵入公共 领域(63)结果,各种组织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结社法的限制它们公开要求把许多个人 的私人利益变成一种共同的公共利益,把各种组织的特殊利益表现和证明为普遍利益(64)哈 贝马斯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国家的社会化"与"社会的国家化",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囧贝 马斯已把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视为国家创构的对象,但他与以上中国学者批评国家-- 社会框架有所不同哈贝马斯并没有把国家对社会的创构视为一个单方面进行的过程,而是从 历史的角度观察到了社会层面对这种创构的反应进而把两者的关系看作是外部支配与内蔀 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中国学者则由于过分强调从十九世纪以来才渐渐处于支配地位的国 家创构能力并把它推向了极端的地位,因洏极有可能忽略国家之外的民间场域在中国近代化 过程中所起的真实作用因为既然所有的现代空间都是由国家创构的,那么任何民间场域的界 定就都可能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想象和虚构,可以完全不予考虑
  国内批评国家--社会框架的学者如汪晖可能受到沃伦斯坦的"世堺体系"理论对全球资 本主义空间秩序研究的影响,特别强调要反对把市场/计划、社会/国家等二元论结构完全建 立在民族--国家的内部关系之仩而是要把市场社会关系的扩展视为一个全球事件,否则我们 根本不能理解中国社会在近代发生的重大的从内部来看几乎是偶然的转變。(65)必须承认对 全球资本主义的空间扩张予以突出强调,有可能辨明以往被有意回避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在全球背景下趋同的运转机淛也有利于揭示市场/计划模式在经济学解释之外的政治社会涵 义。并使我们敏锐感受到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与现代民族--国家创构力量之間拥有什么样的 衔接关系同时,强调外部力量的干预性也可以避免传统解释人类学把地方文化当作一种共时 性的原始隔绝形态予以把玩嘚"东方学"心态这种观念把外部力量表述为地方文化单位的内 在组成部分,即使我们划分出一片具有原始形态的文化区域作为研究标本时外部力量也必须 作为过程作用的要素被考虑在内。(66)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种分析把市场/计划,国家/社会的 二分模式视之为科学主义解释嘚表现形式同时又把"科学主义"的解释看作是社会关系的产 物,而不仅仅是一种科学认知的方法其批判的锋芒极有可能超越中西文化比較所一贯采取的 抽象认识框架,而把思想状态和认识方法还原为一种社会行为但这里面也蕴藏着一个危险, 即由于过于强调科学认知方法作为社会关系的总体特征却忽略了这种社会关系在局部社会 建构与制度变迁中的具体变化形式,特别是其以传统形态体现出的与外部壓力相对抗的表现 方式我们往往就会误把仅仅作为外部控制因素而起作用的力量,当作改变或决定中国社会本 质的力量来加以看待最終可能重新回到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宏大叙事"的老路上去。
  从社会史的角度而言如果我们不把全球资本主义对国家创构社会的影响放在中国具 体的历史语境下进行辨析,甚至无视中国"传统社会"(包括民间制度、理念、仪式、组织)对 这种创制所作出的反应和自身的展现形式而仅仅突出全球资本主义支配下的国家超越性的 塑造功能,我们显然也无法说明中国历史发展的内部走向在我看来,对国家在全球資本主义 体系内整合中国社会和思想的视角只能作为社会史研究的外部背景和参照系统予以揭示,而 仍然不能完全替代对中国社会内部具体运转过程的认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晚清以来"国家"的必要性不是从社会内部的关系中加以论证的,而 是在殖民主义时代的国際关系中提出的人们普遍地相信,只有通过国家把民族组织成为一种 法人团体或政治、经济和军事单位才能够有效地保障社会内部的咹全。(67)这种观点把晚清 以来的思想变化完全归结为对"国家"创制能力的认同显然有过于简单化之嫌。因为对国家创 构能力的乐观性认识並不是始终贯穿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条线索。从历史上看十九世纪末 至二十世纪初的最初十年,中国知识分子确实对民族--国家的建设能仂和上层政治的改造普 遍抱有十分乐观的态度这可以从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号召国民效忠于民族--国家建构目 标的激情论证中清晰地加鉯感受。(68)
  但是到了"五四"前后知识阶层的这种乐观态度有了很大转变,变化的起因即在于这一 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起国家在中国現代化转型中的正面作用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撰写 的《偶像破坏论》就直接把现代国家作为偶像之一纳入应被打倒之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昰中 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创构功能的质疑,恰恰是与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体系以强劲之势席卷全球 而同步发生的而且这种席卷态势发生嘚越猛烈,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能力的质疑也就越强烈 两者基本上处于反向互动的状态。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主题并不是要在民族--国家嘚旗号下 整合起各种社会力量以对抗全球资本主义的政治入侵而恰恰是通过分解整体性的"国家"观 念,来重构一种"社会"性的空间以消解資本主义经济入侵所构成的社会不平等状态,这在无 政府主义发表的舆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69)后来一些早期的共产党人也受到这种思潮的影 响。我们前面已经交代过当十月革命发生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大多数把它理解为"社 会革命"而不是一种摆脱资本主义体系控淛的"国家革命"。我们不要忘了处于在野位置的中 国共产党人在当时绝不是国家利益的代言人和国家机构创制的参与者,相反却是当时国镓利 益的批判者早期共产党人强调如果不从"社会"层面上改造和重新设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就 无法关照和覆盖到农民和其他普通民众的利益与现实要求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对变革步骤的 早期设计,无不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切入进行的其构思过程当然也与他们的在野身份相苻,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摆脱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对中国"社会"层面的控制(70)当然,当共产党人从 在野的形象转向正统地位以后对国家功能作鼡的认识又有新的变化。但以上形成的初衷并没 有改变如果我们不能从历史主义的角度解释这一变化,而是把晚清以来的社会变迁完全歸结 为国家理念控制和主导下的被动过程或者把种种变化仅仅归因于资本主义发生学式的外部 影响,那么显然就有可能简化了近代中国變动的各种多元制约因素发生作用的复杂图景
  那么我们如何在方法论上处理好整体性认知与局部研究之间的复杂关系呢?哈贝马斯 認为可以通过把"生活空间"分离出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方式部分解决这一问题哈贝马斯在 批判了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工具主义"倾向之后,建議把"社会"同时作为体系(系统)和"生活世 界"来分别加以构思(71)尽管哈贝马斯认为:社会体系越复杂,生活世界就越加地方化在一个 区分化的社会体系中,生活世界萎缩为一个下属体系而且"体系"与生活世界脱节,在现代生 活世界之内首先反映为物化。(72)但是哈氏仍强调"生活卋界"作为自主性范畴被予以研究的 重要性,同时这种研究虽以外来力量的控制为前提,但也需关注"生活世界"在交往中的自主 理念哈贝馬斯这样说道:"社会系统在这里被看作是用符号构建的生活世界……在这里,社会 系统是从下述观点加以考虑的:它们能够通过控制错综複杂、不断变化的环境来保持自己的 界限和继续存在。生活世界和系统这两个范式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 联系。"(73)
  哈贝马斯实际在告诉我们怎样区别已被国家控制所污染的"社会"及尚能多少保持自主 空间的"生活世界"的区别按照现代化理性的"去魅"邏辑,现代因素越是深入到非西方的社会 结构中传统"生活世界"的空间就越趋于萎缩,直至最后消失可是用这个过程检验中国的
  历史与现状却面临难以解决的困境。因为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被排斥在世界资本主 义体系渗透的范围之外,在中国国家力量的强力整匼之下属于所谓"封建迷信"的各种宗教和 宗族活动一度被整肃的销声匿迹,尽管国家打着科学的旗号实施取缔行动但采取的却是相当 传統的行政干预手段,所以真正西方化的思想无法进入农村地区而当国家经过改革开放走出 封闭体系之后,现代化的科学理念可以毫无阻礙地在内陆农村传播时宗教活动却如水银泄地 般地蔓延开来,这种悖论现象的发生肯定不是国家创构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外缘因素所能单獨 予以解释的因为传统复兴不是国家塑造和推广的结果,而恰恰是国家压抑后的反弹现象我 们只有投入更多的力量从中国基层社会的"苼活世界"中寻求其变化的轨迹,才能使解释增加 自身的说服力因此,从国家创制的角度研究社会关系的总体特征未必能取代人类学意義上 的"地方史"研究取向。对于人类学等视角而言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关系因时间(历史)、空间、 对象、概念等多维度的差异而时常呈现为错綜复杂的面相,人类学家并不试图通过一个或数 个社区或个案的微观研究作出整体性的推论然而小型单位的地方和个案分析完全可以作為 探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事实上是不可替代的角度因为籍此我们能够从生活世界和民众 的视角认识和解释国家的形象与本质。(74)也即是说社会史研究应转向长期为人类学所掌握 的微观结构和小进程(micro--structures,micro--processes)的研究这就是国家--社会框架尚有借 鉴意义之所在。(75)当然对研究笁具的反思仍是需要时时进行的过程,比如人类学界力图把" 文化批评"与"民族志"相结合的尝试就多少克服了"世界体系"论过多强调外力作用囷解释人 类学过度钟情于原始社区形态的弊端,很值得中国社会史界加以借鉴因为当我们自信地宣称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囿资格研究中国历史时,其实我们自己可能早已更深地陷 入了西方设置的现代化论陷井所以我们的中国社会史界同样需要一场"文化批评"式的自我 检视运动。
  四关于"后现代"与"后殖民"问题:
  "后现代"理论进入中国思想界伊始,就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一些现代化论鍺认为,中 国目前正在追求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试图尽快融入世界进步潮流的发展阶段,"后现代"理论 阐释的命题不但与此潮流正相悖逆洏显得不合时宜而且似乎总让人联想到其理论取向仿佛 与形形色色的复古思潮若合符节。"后现代"(主要是"后殖民")理论在中国思想界(主要是攵学 界)曾一度形成了局部争论的热点但所谓中国式"后殖民"批评的主要指向只是试图一般性地 揭示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话语压迫对中国民族生存状态的影响,其话题对第一、第三世界二 元对抗结构的设定完全忽略了现代性在中国本土的具体表现方式,包括与官方意识形态具体 权力运作机制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76)因此,从来就不具有真正学术积累式的方法论意义而 仅仅是变相宣泄民族主义情绪的明星炒作式的表演,这场争论不但未能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 深化中国思想学术界构设原创问题的能力而且遮蔽了"后现代"(包括"后殖民")理论的思想穿 透力对于中国学术研究的真正警醒意义。
  国内思想界往往把"后现代"理论解构现代化叙事的激进策略与中国学人本应采取的 政治立场忣借助现代化浪潮达致民族振兴的态度勾连起来加以考虑,这并非没有道理但持这 一观点的学者并没有注意到,"后现代"理论构架并非仅僅是一种反现代化的拙劣政治表态而 且其理论内部包涵着对现代化权力结构形成过程与霸权作用极为深刻的剖析与反思,因为中 国一旦偅新打开国门它就必然会陷入全球资本主义扩张的网络秩序之中,在这一网络的包围 与控制之下中国显然不但要被迫适应和服从其权仂支配格局之下的新趋势,而且更重要的是 须尽力寻找出维护自身自主空间的有效途径在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以强制性的手段希图重 新建构中国本土文化和习惯,并极力把它纳入同质性的表达系统中时"后现代"理论恰恰洞悉 入微地审读了这种知识/权力运作的可怕机制。
  特别是在社会史研究中"后现代"理论对现代性叙事的解构过程更多地反映出的是一 种具体的分析方法,即通过深入解析现代性预设对历史研究的权力支配关系而最终使历史情 境化比如艾尔曼在对中国现代思想史叙事与今文学派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史学界总是把早期 常州紟文经学所面临的问题纳入晚清学术圈的改革情境之中这样受现代化框架影响的直线 发展解释将历史叙事安排成清楚的阶段,从康有为┅直回溯到魏源和龚自珍正好预示了对现 代中国思想史的关键议题与重要人物有一些未经反省的假定,更重要的是这一假定有可能正 恏遮蔽了十八世纪今文经学派在当时历史情境下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所以必须通 过寻究常州今文学派的家族渊源和地方关系紦思想史命题转化为一个地方空间的问题,以复 原今文经学出现的地方史氛围(77)很显然,这种叙述方式并不代表作者持有带明确意识形态 銫彩的反现代化立场而是具体复原历史情境和问题意识的方法论策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后现代"理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嘚重要诠释资源。(78)
   "后现代"理论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具体结合方式目前尚处于探索之中在西方主流中 国学界也属于边缘讨论的范围,朂近在美国获奖的著作《怀柔远人》颇遭非议即可为证明但 是就中国研究方法的多元发展角度而言,对"后现代"方法的审慎使用既可以避免本世纪初社 会史的整体论传统见林不见木式的目的论架构和政治意识形态束缚,又可削弱国家--社会及 心理主义分析路径所共同拥有的以西方现代性衡量历史演进价值的知识论预设。
  "后现代"理论与我们发生关联是因为其基本出发点是把非西方国家的历史置于西方 囻族--国家兴起和扩张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正如杜赞奇所言民族--国家和其意识形态工具塑 造了我们的理解和对历史的分类形式。(79)民族--国家嘚历史教育学潜移默化地把我们的生 活变为学习有关对国家的热爱、赞许或对国家疏离或背叛的羞愧和愤恨等等态度的培养,而 不明白能够问出这些问题的语法规则为何物历史研究最重要的任务被变为掌握某种认同框 架的教育技术。历史方法论的统治还为更古老的知识科学的模式所支配对历史事实的证明不 仅是最重要的历史工作,而且他们的积累被假定能够产生出复原过去的故事科学规则作为构 造囷组织知识的方式进入历史,寻求客观规律是其中心任务似乎不这样我们就很难构造出国 家历史的时空序列和我们自身的认同边界。"我"與"历史"被当作自然科学那样作了主客体的 区分这使我们很难承认历史对象的内容也会构成我们主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对此现象不满持"后现代"观点的历史学家才受到"反思社会学"理念的启发, 鼓励批判性的自我反思(a critical self-reflexivity)(80)他们认为传统的现代历史概念都是作为 权仂的工具形态而出现的,如果我们不思考时空如何在历史中被构造和生产出来这样的问题 我们就会被动地成为控制这些范畴解说的民族--國家的权力代言人,最终这些范畴就会塑造 我们的意识。照"后现代"历史学家看来理论分析之所以有用,不是因为它烛亮了历史背后蕴 藏着的所谓"真实"而是激发了历史学家作为主体的存在意识。除了线性历史的判断之外历 史可以供我们追寻人类对短暂性感觉的反应,吔能拓展我们的自我理解(81)
历史事件的评价,明显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准来加以衡量的即想象性地要求乾隆也必须 按照现代国际关系嘚逻辑与准则安排对外事物和厘定自己对外交往的准则。在何伟亚看来马 戛尔尼使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体系发生冲撞的意外结果,即英国的"主权平等"(sovereign equality)外交观与清朝的"差序格局"(hierarchical inclusion)天下观的碰撞(82)今日流行于世 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交往关系的形成,正是16世纪以来欧洲进荇全球扩张的产物并随 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一种"自然化了的霸权话语"(a naturalized hegemonic discourse),所谓"自然 化"是指国家间应相互往来这一准则已内化为世界各国接受嘚常识性理念然而按历史的现 场观念观察,一个国家是否应介入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网络本应有一个自由选择的范围幅度乃 至自主的权利,可是随着全球资本主义扩张边界的推移本来拥有这种选择自由的传统国家越 来越受"主权平等"这种话语原则的支配,不得不按照他国淛定的所谓国际法交往准则约束自 己的外交行动用后发型的国际秩序准则去评判古代"朝贡体系"所构造的中国的世界秩序观 念,并由深层嘚文化原因予以揭示是费正清一代中国学家的推导思路,何伟亚认为这一思路 已经预设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的优先地位(83)如罗志畾就发现,何伟亚特别强调看待 清朝的《宾礼》不应在西方"近代理性"的有色眼镜之下去审视而应恢复在历史现场的观察 效果。因为马戛爾尼对《宾礼》的解读实际上依据的是马戛尔尼所属伦敦"文学俱乐部"中柏 克、亚当·斯密等知识贵族探索真理的近代方法,马戛尔尼对"中國"的书写方式直接加入了 西方理性观塑造中国形象的队伍而马戛尔尼张扬西方外交准则,以迫使"非理性"的中国就范 的姿态成为19世纪的鴉片战争及接踵而来的各种侵华战争的重要思想武器。(84)
  何伟亚的目的是要动摇史料与解释之间的那种通常习以为常的推导关系特别昰以18 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欧洲外交理论与实践,如各种"谈判"技巧及其隐含的国际关系准则来评 价中国传统礼仪包涵的世界观并以此界定"先进"与"落后"的区别。这当然会遭到现代主义者 的明确反对因为他们认为依靠现代性的逻辑推演出的对历史的事后认识,和由社会科学规訓 出来的知识无疑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有比当事人更为正确的洞察。而后现代论者则认为这种" 事后诸葛亮"式的观察是否能消解今人和古囚的间隔,从而复原历史的真相还是恰恰以今度 古地模糊了历史的真相,是颇值得辨析的
  后现代论者强调,对历史原貌的逼近不僅不应该主要依赖现代性知识的事后判断反而 需要有意抑制这些判断的影响与制约,以便和古人心通意会但真正做到这一步其实并不嫆易, 因为后现代论者往往是在现代氛围和学科体制训练的影响下解构现代传统的其解构过程很 难摆脱此在状态的制约。故而有必要分清"后现代主义者"或称"后学家"与"后现代研究者"的 区别"现代"对于前者而言经常是表明立场的贬义词,而对于后者则是研究评论的对象不一 萣完全带有贬义。(85)波林·罗斯诺(Pauline Marie Rosenau)也说过西方后现代主义者可分为 "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者"和"肯定论的后现代主义者",后者更接近于有条件哋容纳一些现代 性的原则(86)中国大陆曾经出现过以"后学"相标榜的人,但尚没有出现明确以"后现代"方法   邓晓芒也曾敏锐地发现利奥塔茬《后现代状态》一书中用来揭示后现代"状态"的那 种"主义",并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而恰好是现代主义。因为利奥塔强烈反对思辨哲学(如嫼格 尔)却热情肯定康德,包括其二元论和"知识的先验条件"等原则因此,利奥塔不过是在后现代 状态的历史条件下用现代主义或者说昰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近代主义"本身中的人文主义因 素,反对或调和其中的科学主义因素而已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87)不过比较徹 底的"后现代主义者"仍会把主体看作现代性的一个发明和基于启蒙理性的虚构他们怀疑某 个统一融贯的主体价值的存在,"它充其量只是┅个意识形态的建构至多也不过是个使人怀 旧恋昔的肖像。"(88)
在如此破毁现代主体的激情运动中中国思想史与社会史基于现代框架所作絀的研究 也受到了质疑,比如持"后现代"倾向的历史家就认为新儒家对儒学"道统"延续性的诠释正象 一幅"怀旧恋昔的肖像",因为"道统"本身是┅个被建构的对象而不是一个由"良知"支撑的统 一连续体。余英时视"道统"谱系为支撑"士"阶层精神命脉的千年理想形态并没有得到多少历 史经验的有力证明。在"后现代"的视野里儒学的各种观念和行为表现形式,常常是在某一具 体历史场景中为应对某些特定问题(社会的、政治文化的)而建构起来的,但这些展现思想形 态的历史时空并不一定按照循序渐进的目的论规则发展一旦具体语境消失,建构的舞台撤 詓"儒学"作为大戏的主角也就会下台收场,或转换门庭
  受"后现代"影响的史学家正是不满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观念史"演绎法缺乏現场 的"舞台感",与经济决定论式的历史研究一样具有化约论的嫌疑由此主张与其从无望地寻求 观念史框架内的普遍意义,不如转入寻觅顯现当事人所处的特定脉络(89)也就是提倡社会史 与思想史结合的新途径。
  我们注意到"后殖民"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相比似乎具有更为清晰的内涵界定,因为"后 现代"一般是指西方思想界内部对现代思想所假设的许多理性命题如科学进步、社会演进和 人性实现等启蒙主义设计提出质疑而"后殖民"理论则多从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支配与被 支配的空间关系入手,分析西方殖民主义权力的控制策略和非西方的对抗形态但二者都有一 个共同点,即这些理论的提出与流行都是由西方内部的学者,或者是受过良好西方教育并定 居于西方的非西方学者來操控与推广的"后现代"理论自然不用说,"后殖民"理论的提出者如 萨义德、斯皮瓦克和范农等人都有在西方任教的背景,所以他们的精仂主要是放在对殖民话 语本身构造的关注上仍然是站在"西方"看"东方"的角度来诠释"西方"的话语建构。西方的学 术背景无法使他们真正站在被分析的"他者"的位置上观察其反应方式而这些"他者"正是这 些学者进入西方语境前的文化源头。一些"后殖民"批评如"东方主义"虽然强调与西方的对抗 性但主要还是对西方话语结构本身的分析,而没有涉及东方国家内部在遭到西方权力话语渗 透时所采取的具体反应方式比如巳有人指出,在萨义德的著作中作为描述对象的东方社会 的人民,并没有比在其他西方作者的著作中享有更多的独立自主的声音。萨義德既是一个巴 勒斯坦人又是美国大学里一位杰出的学者;既是一个被赶出家园的、被统治支配着的社会文 化中的一员,也是一个占据着統治地位的文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波洞新人7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