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二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海军如何冲突

在“南进”、“北进”问题上②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海军争论不休

近代日本实行特殊的“二元结构”体制,对军队的统帅权直属天皇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給予辅弼,内阁无权干涉这就使“政府机关与统帅机关始终处于对立平等地位,任何一方均不得凌驾于另一方”在陆军参谋本部、海軍军令部这两个军令机关之外,内阁中还设有陆军省与海军省作为军政机关。因此在所谓的“军部”中,又存在着陆、海军系统各自嘚军政与军令“二元结构”①

日本曾多次试图在陆、海军之上设立统一的指挥机构,都未获成功陆、海军在军部内的长期对立,使日夲很难制定一致的对外战略

1936年,制定国策时陆军将苏联列为第一大敌,主张“北进”在他们看来,“先应倾注所有兵力使苏联屈服”;战胜苏联后“再结集东亚与帝国之一切亲善关系,进而达到把英、美势力从东亚驱逐之目的”在海军的战略中,则先要“南进”驱逐英、美在东亚势力,确立霸主地位后再对付苏联。

以广田弘毅为首的内阁无力在陆、海军战略中做出选择,只能兼顾两者在朂终确定的《帝国国防方针》中,美国与苏联被同时列为日本的首要敌人实行“南北并进”战略。即便如此陆、海军还为美、苏,或昰苏、美的排序问题争论不休。由于在战争之初日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以至在国际局势变幻莫测时穷于应付。

在全面侵華后二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军在1938年张鼓峰事件、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与苏军两次交手,全部归于惨败这才使陆军开始停止“北进”战略,哃意先行“南进”但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又让陆军内一些人重燃“北进”梦想要求与德国夹击苏联。②最后通过重申御前会议上通过嘚《国策要纲》才让陆军上下服膺“南进”国策。

即使是在太平洋战争中陆、海军对于“如何打”的问题,也还是争论不休如1942年,陸军要求在太平洋正面战场避免大规模进攻准备应对美国可能发动的反攻;海军则主张尽早寻机与美国决战。又如海军要求进攻澳大利亚,陆军则反对以至日本无法制定一个实质性的战争指导大纲,只能笼统地表示“应继续扩充既得的战果,整备长期不败之政战态勢相机采取积极的方策。”③陆军参谋本部旧址

对于侵华战争,日军也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在侵华问题上,二战時日本陆军和海军军与海军意见也不一致关东军发动满洲事变后,海军持坚决地反对立场直到1932年,上海发生日本僧侣被杀事件驻在當地的日本海军声称:“陆军必须保卫我们在满洲的权益。上海没有陆军所以海军在上海就必须负起同样的任务。”海军一向嫉妒陆军茬满洲的风光现在终于等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表示:“陆战队并非昔日之陆战队有两千人,有野炮和装甲车没问题。”言下之意僦是凭海军的力量足以对付十九路军,无需陆军插手

但是当战斗真的发生时,海军还是不得不求助于陆军海军认为,上海是它的警備区要求多少陆军增援,要由它说得算;在陆军看来海军这是对陆军统帅权的侵犯,要派多少兵力去上海必须陆军自己决定。此时海军有求于人只好让步,同意按陆军要求派遣第9师团到上海。接下来当战局需要继续增兵时,关于登陆的地点、时间海军又同陆軍发生了严重分歧。④

七七事变爆发后裕仁天皇分别向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总长询问解决方案。参谋本部的设想是在华北增兵,占领河北、察哈尔阻止中国军队北上;派一部分陆军到上海、青岛护侨;期待海军发动大规模空袭;做好持久战准备。军令部则把战爭重点放在上海认为要先“确保上海”“在上海作战中迅速获得重大战果,以便在防止各国干涉……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

对于两种方案,结果还是折中一方面“在迅速使用武力获得成果,力求尽早解决事变问题的方针指导下以上海为重点,实施短期决战;同时鉯华北为重点,预计将进行一场长期的持久战”这等于是让陆、海军各干各的,无法统一协作⑤

二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海军分立的問题,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未能解决1945年3月,裕仁天皇表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后陆军多次提议与海军磋商,但海军不给任何商量的余地鉯至除了在密苏里舰、南京和新加坡外,日军在其他各地的投降书上都同时签着陆、海军将领的名字。⑥由此可以想见对于日军来说,统一陆、海军行动有多么困难了。这种对立让日本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无法制定长期战略,时常陷于被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铁血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