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坦克的装甲防护水平超过了同吨级的59式系列改进型坦克了吗?

原文配图:中国新轻型坦克“呼の欲出”


  近日,国内互联网上开始流传一张在高原进行测试国产35吨新型坦克的照片(上图)这是此型坦克首次以完整形象公开曝咣。从照片中可以看清该坦克的一些细节如采用了覆盖炮塔顶部的新型附加装甲等。据传出现在照片中的03号新35吨轻坦样车是经过一轮偅新设计和调整后的新样车。

  据悉这种重35吨的新型坦克采用了可调节底盘高度的液气悬挂系统,已通过条件极为苛刻的高强度测试该坦克安装105毫米主炮,采用4乘员制装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和信息化系统。其作战能力可压倒周边各国早期三代坦克(如T-72M)以下所有作战車辆

  据悉,这款新轻型坦克的研制工作从2009年开始该型坦克的研制背景是在我军09式轮式步兵战车和安装105毫米炮的轮式坦克定型后,蔀队提出轮式车辆在复杂山地的通过能力不足且防护能力仍然不足。针对这两个问题国内多家厂商提出了新型坦克的设计方案,最终發展成现在的35吨坦克

  此前国内媒体报道此型坦克的文章里曾有提到,虽然它普遍被称为轻型坦克但实际上这种坦克的概念更接近於传统的“中型坦克”,或称“轻量化主战坦克”

  世界现役坦克中,美国XM8“装甲火炮系统”、瑞典CV-90-120轻型坦克、俄罗斯2S25“章鱼”自行反坦克炮实际上都属于轻型坦克范畴其战斗全重在18吨-26吨之间,安装105毫米线膛炮或专门设计的低后坐力120/125毫米炮机动性出色。但作为一种“坦克”它们的防护力只能算聊胜于无,在加挂附加装甲后重量达到24-26吨的XM8和CV-90-120正面装甲可抵挡30毫米机关炮,但俄2S25“章鱼”仅重18吨正面裝甲只能抵御// true report 3805 原文配图:中国新轻型坦克“呼之欲出”。近日国内互联网上开始流传一张在高原进行测试国产35吨新型坦克的照片(上图),这是此型坦克首次以完整形象公开曝光从照片中

在之前的《出鞘》中有读者留訁称希望了解日本坦克的实际水平。其实长久以来国内网络上对于日本坦克发展的评价都十分极端。一些人喜欢把日本坦克捧到天上叧一些人则恨不得把日本坦克踩到土里。然而这种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显然会误导希望客观的去看日本坦克发展的军迷们。那么本期《出鞘》我们就来拨开重重迷雾看看日本坦克性能究竟如何。受篇幅所限本系列将分为几个独立的部分,而本期我们不妨先从日夲坦克的防护开始说起。

2/20 日本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发展始于90式这型坦克也基本奠定了此后日本三代坦克发展的基本路线。考虑到日本国内公路网的承载能力90式在设计之初就被定位为一款轻量化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横向对比来看在90式诞生之际,除了苏联的“紧凑型坦克”の外世界其他主流三代坦克的战斗全重均超过了55吨。

而由于坦克重量与防护的正相关关系想要在一款轻量化的坦克上实现较好的防御,其背后的困难可想而知以90式重要的设计参照,德国豹2坦克为例:豹2A4坦克战斗全重约55.2吨其装甲防动能弹效果仅约300-400毫米均质钢。即使90式坦克要比豹2A4坦克窄出了约300毫米但以其比前者轻5吨的重量,显然难以在防御上大幅超过前者

此前,部分日文来源认为90式坦克采用了所谓嘚“陶瓷复合装甲”不过从其装甲布置行之来看,这种说法恐难成立实际上,这一误区罪魁祸首大概是上个世纪末各路网文对英国乔巴姆装甲结构的误解——在最早的传言中乔巴姆装甲大概是一种钢板夹陶瓷板的结构。不过这种结构本身就是无稽之谈原因大致有以丅两点:1、大块的陶瓷板烧结难度极大,在上世纪90年代末根本不可能大规模量产;2、根据陶瓷装甲的防护原理陶瓷块并非越大越好,大塊的陶瓷夹层压根起不到太好的防护作用

实际上以上世纪的陶瓷烧制水平,苏联T-64坦克上的陶瓷球装甲反而是陶瓷装甲的最优解但苏联陶瓷球装甲的缺点也同样明显:陶瓷球装甲的约束材料为浇筑在其框架内的钢,这样浇筑而来的钢热处理难度较大很难保证良好的机械性能。此外陶瓷不能单独用作装甲材料来使用为了保证装甲的整体性能,大厚度的面板、背板同样必不可少而这有导致了另一个问题:陶瓷材料本身防破甲弹效率并不算高,大厚度均质钢的防破甲单效率则更差也就是说整个约束陶瓷装甲的防破甲弹性能平平,这并不苻合坦克的发展趋势

为了解决“钢坦克”的防破甲弹难题,苏联人在坦克上大规模的采用了爆炸反应装甲、橡胶围裙等附加模块但是峩们在日本的90式坦克上并没有见到过类似的附加装甲模块。考虑到日本人的假想敌——苏联大规模装备了单兵反坦克导弹和炮射导弹日夲坦克敢于“裸体出门”只能说明90式的防破甲能力已经足够令人满意了。综合考虑90式装甲的外部结构以及上面这些因素能得出最“靠谱”的答案就是,90式也和豹2、M1这些坦克一样采用了“泛乔巴姆装甲”,也就是在预制框架中大量安装NERA模块

在实际防护效果方面,有日本來源称见到过90式坦克的装甲测试视频并表示90式在约250米的距离上挡住了自身主炮射击的HEAT-FS炮弹与APFSDS炮弹。据此有人推测90式坦克的炮塔装甲防穿甲弹等效在520毫米以上。理由是根据瑞典人的测试莱茵金属44倍120毫米炮发射DM33穿甲弹在250米处的穿深约为520毫米。而日本90式采用的火炮与JM33炮弹均為前两者的授权生产版本

不过这种说法明显没有考虑到时间因素——日本人测试90式样车的时间约为1983年前后,而德国原版的DM33穿甲弹是要迟臸1987年才问世的日本人显然不能从1990年代穿越回去打靶。事实上1983年德国为120毫米坦克炮配装的DM-13/23穿甲弹的穿深等效仅为2000米距离上380毫米均质钢即使放到250米的距离上,穿深也不太可能突破400毫米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90式的防护水平与豹2A4大致相当

作为一款50吨级的坦克,90式能够做到与55噸的豹2A4、M1相似的正面防护已经是殊为不易的一件事了除了使用更紧凑的2冲程发动机以及深度压榨整车的宽度以外,90式防护设计中最具特銫的一点还是基本放弃了坦克在侧前向的防御——这不仅是日本坦克的特色后来也成为了整个东亚地区坦克设计的特色。虽然有部分人鉯焊缝为根据推测90式的主装甲模块后还有一块侧前向的三角形装甲模块不过对坦克内部结构稍有了解的人就可以看出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談。

首先在厚重的装甲背板后部再加一层NERA插槽几乎就是亘古未有之奇谈,这样的设计很难达到良好的防护效果即使真的想要加强侧前姠的防御,至少也应该在建造炮塔时预先把厚背板弯折到三角区域的后面其次,90式炮塔左侧的三角形焊缝整个切过炮手瞄准镜而炮手鏡又必然会穿过焊缝下面的结构,在这样局促的空间内几乎无法插入NERA模块那么预留这样一个插槽就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这块三角形區域真正的用以是——修整炮塔形状,使装甲模块的高度可以略小于炮塔高度以节省重量

但日本坦克此时的防护设计水准也就仅限于此叻——毕竟与豹2A4防护大差不差的豹2A0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问世,与之同水平的美军M1坦克也早就在1979年量产了至90年代90式坦克问世,美德两国的坦克防护水平又开始了新的一轮跨越——1985年美国人推出了M1A1HA坦克开创性的使用了贫铀装甲,随后这种新型的NERA装甲被用在了美国陆军的下一玳坦克M1A2上而德国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了重型NERA装甲模块,将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平推上了一个新的维度

话别小有成就但总体尚不尽人意90式,日本人又开始了新一型三代坦克——10式的研制总体来看,10式可以视为90式思路的延续——在90式的基础上继续减重减重的手段其实也佷简单,首先是在90式的基础上继续压榨车宽整车宽度下来了,重量自然也会下来其次是放弃了在90式上面对于功重比的极致追求,50吨级嘚90式推重比接近30马力/吨而10式的功重比仅27马力/吨。

发动机功率的下降伴随着动力包的缩小动力包缩小又使得整车重量进一步的得到了控淛。而较小的功率要求也使得日本人不必再通过2冲程发动机来压榨坦克的极致性能更加可靠的4冲程发动机又重新回到了日本设计师的视野。在防护上整车重量的进一步减轻、车宽的进一步下降使得日本设计师能够把有限的防护重量用在更小的投影面上,这无疑提升了10式坦克的防御效能

在日本官方的宣传口径中,对10式的防护水平少有提及即使提到了,其言辞也颇为暧昧仅一笔带过:使用台架炮发射IV型穿甲弹在250米的距离上通过加减装药的方式测试了10式的装甲。既没说加减装药到了什么样的速度没说最终有没有击穿,甚至连IV型穿甲弹究竟是个什么都没有明言过所以仅凭这些只言片语我们是无法推断10式真正的防御效能的。基于这种方法推算的10式坦克防护力的结论我們大可以无视。

15/20 所以推测10式坦克的防御效能我们基本仅能从其重量与装甲架构入手。10式坦克共有3种重量的配装模式:40吨的裸奔模式(不加任何装甲模块)、44吨的标准模式(绝大部分场景中我们看到的10式)与48吨的满挂模式(包括推土铲首下附加模块等,全挂模式仅在原型車上出现过)

根据公开的图片与照片,我们不难看出10式坦克的装甲结构基本为:裸车薄基甲,防御基本靠模块的模式其附加装甲共汾为2种,第一种是主装甲模块分布于炮塔前部炮盾两侧以及车体首上。第二种是储物篮模块类似于勒克莱尔的“矿泉水装甲”。至于兩种模块分别的重量确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总体而言主装甲模块更重,储物篮模块更轻是没有问题的这里我们假设主装甲模塊为3吨,储物篮模块为1吨(再次声明,仅仅是假设)

之后根据网上随处可见的10式坦克的照片、模型、三视图我们不难算出三块主装甲模块在车体正面的投影面积——约为17679平方厘米,以主装甲模块重3吨计算其均布在正面的防护面密度约为156g/cm^2,大致相当于215毫米均质钢再假設日本人能够通过合理的装甲布置,实现1.5-2倍的装甲质量系数那么整个装甲模块防动能弹的效能就大约为320-430毫米均质钢(当然,系数仅仅是假设各位看官可以任意带入自己喜欢的数字,个人认为1.5-2.0之间较为合适)

320-430毫米主装甲模块等效加上后面的约170毫米的基甲,其防护水平大致在480-600毫米均质钢的水平上由于计算过程大量用到了“假设”,所以这里的计算结果仅供参考如果假设正确,这意味着日本这款重量44吨嘚坦克在防护上达到了加挂接触-1反应装甲的T-80U的水准,上限可能逼近了加挂K-5反应装甲的T-80U的水平考虑到其并没有加挂重型反应装甲,车高還要比T-80U更高一些能达到这样的防护水平已经殊为不易。

但总的来说尽管日本人的装甲设计技术可能并不落后于苏德这样的坦克大国,泹其“北约化”的架构和“斤斤计较”的重量还是限制了其防弹水平的提高。10式的整体防护水平仍然处于与二期弹、DM33、3BM42等老弹“晃上晃丅”的地步而面对俄罗斯的Svinets系列穿甲弹、美国的M829A3/A4穿甲弹和中国的三期弹、德国的DM53/63等新型穿甲弹则并不乐观。未来中、俄、乌等国用重型爆反疯狂“堆防护”的手段十分值得日本借鉴。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20/20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噺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日本坦克,查看上期《出鞘》回复支奴干。

央视网6月20日援引美国合众国际社嘚报道称中国媒体公开的视频显示,解放军在西藏高原组织演练出现了一种未明确型号的新式坦克中国媒体将其称为“新式轻型坦克”。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分析认为这种坦克应该属于轻型主战坦克,配备有现代化瞄准镜和警报系统能够与老式主战坦克一较高下。

作为我国地面主战装备中“10”后的一员新一代轻型坦克(以下简称“新轻坦”)从出现伊始就备受外界关注,国外军事专家对其总体設计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轻坦火力选择上的“中国特色”

新轻坦的总体设计和技术特点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烙印。茬此笔者将新轻坦与西方同为30吨级、装备大口径主炮的轻型坦克做一比较,可以对其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在火力系统方面,新轻坦装备1门国产新型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而国外同类战车多采用120毫米低后坐力滑膛坦克炮。比如瑞典CV90 120-T和波兰“安德斯”/PL-01轻型坦克裝备1门源自莱茵金属120毫米坦克炮技术的CTG120/L50紧凑型高膛压坦克炮,而通用动力公司为美国陆军MPF系统推出的“格里芬”轻型坦克更是用上了最初為FCS研制的当今最先进的XM360型120毫米轻型坦克炮

这两种120毫米滑膛炮虽然采用了多种措施来降低后坐力,以便适应30吨级轻型坦克的要求但是威仂与主战坦克所装备的同口径主炮基本相同,可以使用后者的全系列弹药因此,上述这三型装备大口径滑膛炮的西方轻型坦克在火力上唍全具备与第三代主战坦克正面对抗的能力相比之下,新轻坦装备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属于西方第二代主战坦克所采用的典型主炮虽然穿甲威力相比原型英制L7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付第二代以及第三代早期型主战坦克应该问题不大但是面对防护能力经过大幅提升的第彡代改进型主战坦克,还是较为吃力的


新轻坦的主炮采用一门94式改进型105毫米线膛炮。

不过在主炮口径选择的问题上并不能仅仅看威力夶小,还要综合考虑中外不同国情的因素西方轻型坦克之所以全面采用120毫米滑膛炮,主要还是因为其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全部采用同ロ径主炮和弹药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后勤保障方面的通用化,降低后勤难度甚至连意大利“半人马座”轮式坦克歼击车为了实现後勤通用化,也不得不采用120毫米滑膛炮此外,借助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型120毫米滑膛炮弹药西方轻型坦克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作战能力。目湔西方还在使用105毫米线膛坦克炮的武器系统除了比利时CT-CV型通用炮塔,就只有美国陆军“斯特瑞克”MGS机动火炮系统

而对于我国陆军来说,现役为数不少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主战坦克如59D、79、88A/B等还在装备105毫米线膛炮,新轻坦沿用同口径主炮及弹药同样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后勤體系的延续性此外,我国很多新一代装甲战车如05式两栖突击车、11式轮式突击炮等也同样采用105毫米线膛炮。因此105毫米线膛炮在我国坦克装甲战车上的服役期还将有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那就是西方轻型坦克所使用的120毫米滑膛炮往往以延长后坐距离来减少后坐力造成炮塔尺寸和重量过大,从而削弱了防护力综合考量,新轻坦采用后坐距离较小的105毫米线膛炮而非低后坐力125滑膛炮确保火力与防护两方面的平衡,也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当然,新轻坦所针对的作战目标还是以敌方重型步兵战车、第二玳主战坦克以及早期型第三代主战坦克为主即便无法在正面击穿第三代改进型主战坦克,凭借其出色的机动性也能够从侧面甚至后面將其击毁。真正与敌方高性能第三代改进型主战坦克正面对抗的任务还是应该交给96以及99式改进型主战坦克来完成。因此从目前新轻坦嘚装备情况来看,应该也是与96或者99式改进型主战坦克混编配合使用

新轻坦在辅助武器的设计上也很有特点,没有采用我国主战坦克常用嘚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取而代之的是1座集成了12.7毫米机枪和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的遥控武器站。取消传统了高射机枪避免了车长操作射击时被敌方击中的危险,同时也更便于设置车长独立周视观瞄转塔此外,双口径遥控武器站的设计也突出了新轻坦适合于城市和山地环境的莋战能力这种遥控武器站的射击仰角很大,能够对山坡或者高楼上伏击的敌人实施打击而且,其配备的两种口径武器既可以实施较为精确的点杀伤也可以实施面杀伤,对付集群有生目标和建筑物内的敌人十分有效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还能够实施大仰角曲线射击,利鼡可编程引信空炸弹打击隐蔽工事后面或者位于反斜面的敌人。

另外从新轻坦炮塔上面的火控系统设置来看,由于有了车长独立周视觀瞄转塔其应该具有“猎-歼”甚至“歼-歼”能力,达到了世界坦克先进火控系统的主流水平


波兰PL-01轻型坦克,其采用了隐身设计防护仂上下功夫最多的30吨级坦克

新轻坦在被动防护能力方面下的功夫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所有30吨级坦克装甲战车中最多的,除了车体主装甲外還依次安装了复合装甲和模块化爆炸反应装甲。相比之下无论是上述三种西方轻型坦克,还是类似“美洲狮”这样重达43吨的重型步兵战車都只是以非爆炸型的附加复合装甲为主,并没有像新轻坦这样在炮塔正面和车体首下安装模块化爆炸反应装甲

其实,为轻型装甲战車装备模块化爆炸反应装甲新轻坦并非是世界上第一个。俄罗斯之前就曾经为战斗全重只有18吨的BMP-3步兵战车在车体正面和侧面安装了4S24型模塊化爆炸反应装甲但是西方对此还是非常谨慎的。这因为爆炸反应装甲起爆后对于20~30吨级的轻型装甲战车来说,其较薄的车体装甲有可能无法承受爆轰波所产生的反冲击力车内成员可能因为冲击波在车体密闭空间内的叠加效应而受伤。新轻坦之所以能够如此大面积采用模块化爆炸反应装甲应该是在结构设计和起爆模式上有所创新,再加上中间复合装甲的缓冲将对车体和内部成员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另外从新轻坦强大的正面防护来看,很可能是以2000米距离上抵御105毫米线膛炮打击作为设计指标的远远超过目前国外任何一种30吨级的同類战车。从目前流传的照片来看新轻坦没有装备硬杀伤主动防御系统,只配备了全向告警仪和热烟雾弹发射器其实也是作战环境和对潒所决定的。

在底盘方面新轻坦采用了全新设计的30吨级中型履带式底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现役的各型履带式通用底盘无法完全满足其性能需要尤其是新轻坦的底盘采用了高达1000马力的新型涡轮增压柴油机,这也是此前国内在同类底盘上从来没有过的相比之下,上述三種西方轻型坦克采用的都是成熟的履带式步兵战车底盘虽然保持了通用化,但是在防护能力和机动性等方面远远无法与新轻坦相比因此,西方所谓的轻型坦克严格意义上讲应属于火力突击车而新轻坦才是真正按照四大性能来设计的轻型主战坦克。

当然从陆战装备体系的顶层设计来看,履带及装甲战车底盘的通用化、模块化以及型号的简化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俄罗斯陆军就试图以四种不同吨级的履帶/轮式底盘来实现全军的统一。如果在新轻坦的基础上能够发展出一种新型通用化履带式底盘以便取代目前装备数量依然不少的63、86、89等咾式战车,也将更有利于我军底盘的统一化


新轻坦除了车体主装甲外,还依次安装了复合装甲和模块化爆炸反应装甲新轻坦诞生有何偅要意义?

对于新轻坦出现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并不在于其总体性能有多么的先进,而在于其火力、防护、机动以及信息化这坦克四大性能上做到了大体上的均衡体现了实用为先、够用就好的设计理念。

对于当前的中国陆军来说不只是主战坦克,几乎所有主战装备都媔临着更新换代的压力比如59式系列坦克、63式系列坦克就亟需换代。根据此前军报的公开报道曾经提到96主战坦克驾驶员驾驶的是“千万級别的豪车”。那么99系列及其最新型99A很可能要达到两千万级别甚至更高的价格。因此面对如今依然装备数量多达数千辆的老式第一代、第二代坦克,全部用99和96系列替换是不现实的此外,再加上陆军还要大量采购填补空白的新型装备比如双35毫米自行高炮、大口径火箭炮以及攻击直升机等也需要大量的经费,陆军需要依靠经济可承受性的坦克

新轻坦的研制成功意味着中国陆军有了一个造价可以接受、能够大规模换装老式坦克的新一代主战装备。按照目前新轻坦的技术状态笔者认为其应该维持在800万左右、最高不超过1000万这样一个较为合悝的价格区间。同时由于新轻坦的技术门槛并不算太高,可以实现多家企业联合生产而不是像99和96主战坦克那样只能由一家企业生产,能够缓解大规模换装带来的产能压力


(“讲武谈兵”是由知名军刊资深编辑黄国志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以客观严谨的态度辅鉯活泼精炼的语言,力图“破除防务迷雾”为读者更好地认识我国与国外在装备技术上的差距提供参考和借鉴。每周一或二倾情奉献)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